第二十二课词两首

时间:2019-05-15 06:5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二十二课词两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二十二课词两首》。

第一篇:第二十二课词两首

教学目标 :

22.词两首

1.知识目标 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2.能力目标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3.德育目标 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学情分析 : 因学生缺乏诗人的经历,领会作者情感、把握诗意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重点 :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教学方法 读、议、背、写。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酹江月》

一、预习

1、导入 2 介绍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八月。公元1278年(祥兴元年)十二月,文天祥率兵继续与元军作战,兵败,文天祥与邓剡先后被俘,一起押往大都(今北京)。在途经金陵(今南京)时,邓剡因病暂留天庆观,文天祥继续被解北上。此时邓剡写了一首《酹江月·驿中言别》赠行诀别,文天祥写此词酬答邓剡。

二、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并 注音:

酹江月 lèi 蛟龙 jiāo 乾坤qián kun 横槊 shuò 能大 nèn 邓剡 yǎn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翻译

天地广阔,你我虽然暂时被囚禁,如蛟龙暂时被囚禁在池中;但是你我都是豪杰,终当脱离小池,飞腾于广阔天地。秋风秋雨愁煞人,面对牢房的四壁和无尽的蟋蟀声,英雄志士也难免心烦意乱,内心无处依靠。你我像曹操横槊题诗那样的英雄气概,王粲登楼作赋那样的名士风流,都成了空中雪花一般的往事。眼前长江滚滚,后浪催前浪,将来肯定还有英雄豪杰起来完成未尽的事业。

你我如落叶随秋风飘零到秦淮河畔,你我都已老去,只是英雄之心不改。设想以后收复中原,将蒙古人赶回沙漠之地,江山该是一片青色。此去我只有一死,故人以后怀念我的时候,听听月夜树枝上杜鹃的悲啼吧,那是我的灵魂归来。

3、作品鉴赏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文天祥此词起势颇为雄壮。“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出自《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这里,诗人以“蛟龙”自喻,表现了作者虽身处狱中,但雄心不改,誓要与敌人斗争到底的气魄。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虫四壁。“风雨”二句借写眼前景象,烘托囚徒生活的凄苦,抒发沉痛情怀。民族已遭浩劫,所到之处皆已江山易手,长夜难寐,令人愁肠百结。他感叹自己身陷牢笼,无法收拾河山,重振乾坤。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横槊”五句,以历史典故写自己的不凡抱负。苏轼《前赤壁赋》咏叹曹操破荆州、下江陵时“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汉末王粲被逼避处荆州,以《登楼赋》寄托乡关之思和乱离之感。文天祥连以这两个典故自况,寓意很深。借曹操英勇豪迈的气概,王粲雄图难展的苦闷,作者联而用之,自叹“万事空中雪”,表示事业、壮心都已失败,抒发了自己为挽救国族而历尽艰辛无限感慨。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江流如此”,这两句笔峰一转,由上文对战斗失败的慨叹转为对未来的坚定的信心。作者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坚信爱国事业后继有人悲苦之中透出一线光明。“江流如此”喻指抗敌复国事业像奔腾不息的江河流水,事业必有后人完成。

上片言旧,分别写了作者的牢狱生活,戎马生活,未来希冀。虽有伤感,但毫无颓废之意,那种矢志不渝爱国之心,对未来的信心溢于言表。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 “堪笑”三句嘲笑自己和邓剡身不由己,随秋风流落在秦淮河畔,既点明时间、地点,又写出自己身陷囹圄的悲哀。公元1276年(宋德祐二年),文天祥出使元营,因痛斥敌帅伯颜,被拘押至镇江,伺机脱逃,在淮水之间和敌骑数次相遇,历尽艰难才得南归。这次,又抵金陵一带,故称“重来淮水”。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镜里”二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至死不渝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即便因囚徒生活而不能再报效祖国‘但那颗爱国的赤诚之心永远不会埋没。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去去”三句,写他设想此去北国,在沙漠中依依回首中原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故国江山的无限留恋眷顾的感情。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收尾两句,更表达了词人的一腔忠愤:即使为国捐躯,也要化作杜鹃归来,生为民族奋斗,死后魂依故国,他把自己的赤子之心和满腔血泪都凝聚在这结句之中。

下片言别。再抒胸臆,表达作者视死如归的精神,及对故国的眷恋之情。表达了作者愿以身殉国,虽死而无憾的情感。

内容总结:

本词由现今囚徒生活起笔,回顾了过去的戎马生涯,并展望光明的未来,表明自己虽兵败被俘,身陷牢狱,但希望不灭,表达了抗击外辱的决心及复兴故国的赤子丹心。

此词作于被俘北解途中,不仅没有绝望、悲哀的叹息,反而表现了激昂慷慨的气概,忠义之气,凛然纸上,炽热的爱国情怀,令人肃然起敬。文天祥的词是宋词最后的光辉。在词坛充满哀叹和悲观气氛的时候,他的词宛如沉沉夜幕中的一道闪电和一声惊雷,让人们在绝望中看到一丝希望之光。艺术特点总结: 此词欢畅淋漓,不假修饰,无斧凿之痕,绝无病呻吟之态,并且多次使用典故,直抒胸臆,感情苍凉悲壮。王国维《人间词话》曰:“文山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文天祥用生命和鲜血为“燃料”照亮了宋末词坛,可谓当时词坛中一颗耀眼的星辰,给人们留下了无比壮烈和崇高的最后印象。

三、合作探究

1、“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中 “丹心 ”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指作者的报国之心。表达了词人至死不渝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2、“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中故人指谁?本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故人指作者的老朋友刘剡。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江山的无限留恋眷顾之情,为故国的灭亡而感到悲愤的感情。

第二课时《满江红》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教学步骤: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创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注意《满江红秋瑾》 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不因人热”,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此处反用其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惟其如此。才有了她愤然东渡,献身革命事业的豪然壮举;才有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誓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撼人气概。

④“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用下列句式说话:

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喜悦激动: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苦闷忧愁: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折磨。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5、总结: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峨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三、自学探究

四、展示点评

五、拓展延伸 中考链接: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中“终破楚”指什么? 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比喻自己冲破家庭的牢笼,表达了作者冲破家庭的牢笼的喜悦心情。

2、“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中“娥眉”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不能做男儿的遗憾之情。板书设计:

酹江月

陷身牢笼—回忆过往—展望未来——回收旧事——表露忠心

情感波澜:忧愁——惆怅——希望——苦笑—— 坚贞报国

满江红

秋瑾

上阕:

叙事

时间、地点、主要经历

写景

菊花

秋容

抒情

破楚

徒思(逃脱家庭牢笼——喜悦)

强派

(对女子身份的不认同)下阕:

烈(对比)——性格刚烈

因人常热

————胸怀磊落

谁识

何处 ——知音难觅(惆怅)

教学反思:这两首词,就内容上都很难理解,因为涉及到很多相关的典故,加上词句比较生僻拗口,即使老师也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为了达到理想的目的,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如有关作者生平、经历等等,还有相关的一些典故,做到自己先心中有数。

第二篇:英语第二十二课

Lesson22 Date: Oct.19th.2015 上课日期: School: Yi ning No.24 Primary School Teacher: Zhao Yu Class: C-1-10 G3 教学内容: 1.Just speak.2.Just read.3.Let’s play.一、教学目标及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通过听,说,读,写四会单词:bike taxi train 2.能够说出句子:I have a new bike.Really? Can I see it? Sure.(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询问的方法将课文内容与重、难点相结合,运用。

1、情景教学法 2.多媒体教学法3.互动合作学习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和操练重点句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学会珍惜自己的物品。

二、教学重点:

1.Four-skills words: bike taxi train 教学难点:运用重点句型谈论自己的物品。

三、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 2.多媒体教学法3.互动合作学习法

四、教具准备:Just read 环节的录音及课件。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热身复习(Warm uprevision)

1、Let’s sing.(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复习所学过的内容。)(二)引入新课(Presentation)

(1)出示本课单词卡片让学生认读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本课单词:bike taxi train(设计意图:教师示范书写单词让学生熟悉字母书写。)

(2)小组讨论并介绍自己的新玩具:I have a new car.Wow!It’s super/cool/nice.Really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自己的玩具复习旧知引出新知。)(3)出示本课图片并引出本课对话内容。T: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 I can see a bike/taxi/train.(4)教师通过说唱形式教授本课新学单词。I have a new bike.Bike bike go.I have a new taxi.Taxi taxi stop.I have a new train.Train train long.(设计意图:通过说唱有趣学习新授单词。)

(5)教师播放动画让学生观看并分角色表演。(设计意图:通过动画角色生动表演对话。)(6)教师通过肢体语言让学生理解:Can I see it?(7)通过火车接龙的方式来练习本句。(8)听录音并跟读。

(9)小组操练并表演对话。

A: I have a new taxi/train/bike..B: Really? Can I see it ? A: Sure.(10)自由组合练习对话:

A: I have a new taxi/train/bike..B: Me too.Look!A: Wow!It’s super/cool/nice.B:Really? Can I see it ? A: Sure.七、Homework: 1,读熟本课对话。2,表演对话。

八、板书设计

Lesson22 I have a new taxi/train/bike..Really? Can I see it ?

Sure.

第三篇:第二十二课 观潮 教案

第二十二课 观潮 教案

第二十二课 观潮

教学目标: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目标1、3)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涨潮、退潮的录象或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见过涨潮、退潮吗?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钱塘江大潮的变化。

2.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读课文,想想课文讲的是什么?

2.再默读课文,讨论理解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去之后)

三、自学生字新词。

.读准字音:

潮(chao)

沸(fei)

恢(hui)

薄(多音字)bao

bo(单薄)

号(多音字)hao

hao(座号)

2.认清字形:

注意:(昂、沸、屹、罩、霎)的写法。

3.讨论理解词语:

屹立、人声鼎沸、犹如

四、巩固练习:

.抽读生字新词,口头组词。

2.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理清层次,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理解第一自然段:)读课文,说说主要意思。

2)理解“奇观”和“自古以来”的意思。

2.理解第二自然段:(潮来之前))读课文,说说潮来之前,钱塘江什么样?

2)思考:课文还交代了什么?

3)理解:“笼罩”、“若隐若现”的意思。

4)“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大家的心情如何?

5)用“等”“盼”的心情读课文。

3.理解第三、四自然段:(潮来之时))读课文,感受潮来之时的景象。

2)讨论理解:①潮来时,先写什么?

②未见其潮先闻其声,说明了什么?(找出有关句子)

③江面有什么变化?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色?

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形成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④谈谈自己的感受。

3)理解其中的比喻句。

4)指导朗读,试背诵。

4.理解第五自然段:(潮去之后))读课文,感受潮去之后的景象。

2)说说潮去之后江面的另一番景色。

三、巩固练习。

.读课文,说说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去之后的壮观景象。

2.再读课文,练习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完成练习册。

第四篇:第二十二课教学设计

.《弟子规》第二十二课教学设计

上饶县第三小学:王莉群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第二十二课是围绕着“说话”这一行为,通过韵文、释文、拓展和故事四个环节的设计,体现课文的文、意、理的统一。韵文“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告诉我们说话要做到发音清晰、语速自然、用语得体、态度大方;而“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却告戒我们不要轻易听信别人说长道短,跟自己没关系的事情,不必多管,更不要好奇的探听他人的事,以免惹出更多的是非。故事《三年不窥园》中的董仲舒就做到了“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他不被外界杂事和环境所干扰,专心学习,最终成了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的四句话,能够诵读,能够明理,能够指导日常行为;

2、通过学习,反思自己的行为,懂得与人交谈时的技巧。与人交谈时,做到态度大方、亲切,吐字清楚,语速自然,不说三道四,说长道短。

3、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多读经典,多加积累。

三、设计理念

1、本课的教学紧扣“说话”这一主题,分四步进行教学:一是故事导入,引出韵文;二是吐字清晰,熟读成诵;三是读文明意,故事诠释;四是走进生活,悟里导行。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再配合课件的演示,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弟子规》是古代经典篇章。这些古文,思想内涵深刻,不易被学生理解。根据《弟子规》国学课程的教材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教学坚持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诵读中,从故事、情境、事理、生活中,学会思考感悟,领悟内涵,获得心灵启示与道德勇气,从而内化为自我的道德行为。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韵文

1.故事导入(出示课件,听故事):《婉转曲折 说服太后》

公元前265年,秦军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求赵国用长安君当作人质方肯出兵。长安君是赵太后的小儿子,太后说什么也不答应。大臣们再三劝说,太后也不听。这时,左师触詟去见太后,太后气呼呼地接见他。他先从太后的身体和饮食说起,使太后的气渐渐消了。接着又请求给自己的小儿子安排职务,说明了父母爱护子女,要为他做长远的打算,不要只顾眼前。最后,他才劝太后疼爱长安君,就要让他为国家建功立业,不然的话,一旦太后去世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足呢?他这委婉曲折的一席话说服了太后,使太后终于答应让长安群去当人质。齐国这才出兵,解了赵国之围。

2. 揭题

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说话是一种最常用的交际手段。左师触詟利用他高超的说话技巧,说服了赵太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弟子规》第二十二课,看看我们与人交往、交谈时都要注意些什么?

(二)吐字清晰,熟读成诵

1、吐字清晰、读通韵文

(1)轻声朗读。首先根据韵文中的注音,轻声把韵文试读一遍,找出韵文中不认识的字,多都几遍。最后,再把韵文试读两遍,要求读通、读顺。

(2)集体朗读。要求:声音响亮、吐字清晰、语速恰当。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进行点评、指导。

2、轻重缓急,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韵文,让学生找出诵读时的停顿节奏,按韵文节奏拍手试读。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2)学生相互讨论,找出韵文中轻读和重读的字,按韵文节奏试读。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3)、根据韵文节奏,采用不同的形式诵读(集体读、个人读、小组竞赛读等)。根据诵读情况,教师进行点评、指导、激励。

(4)、集体诵读韵文,强化诵读效果,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韵文表达的意思。

(三)读文明意,故事诠释

1、课件出示:“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1)学生诵读,教师讲解

“道”:是讲话的意思。“重”:重点。“舒”:流畅。讲话时吐字应该清楚,慢慢的讲,不要太快,更不要模糊不清。说话的对象不同,场合不同,说话的措辞也会相应的不同。第十一课就学了“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问起对,视勿移。”因此,在与家人,朋友,同学等沟通时我们讲话一定要清楚,明白,尤其是对于很重要的事情,更应该要特别地谨慎。

(2)听故事:裴秀是西晋时期的一位大臣,从小就知道勤奋学习,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裴秀出生于一个官僚贵族家庭,所以家中常常有客人来访。家中每次宴请客人时,母亲总是有意让他去端饭送菜,服侍客人。裴秀也特别珍惜这样的机会。在接待过程中,裴秀总是言语虔诚,举目有礼,借机和客人交谈几句。客人们见他如此虚心懂礼,也都很喜欢他。由于裴秀养成了优雅的谈吐,所以他的名声很快就传开了。(3)说一说:你从故事中你们听懂什么了?

2、课件出示:“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1)学生诵读,教师讲解

“彼说长,此说短”,这叫说长道短。为什么现在人与人之间都习惯这样说长道短?他们的目的在哪里?俗话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当大家都习惯于飞短流长时,人心外逸,往往就会随波逐流。所以,只要是流言,你站在哪一边都是错误的。其实,正确的态度是什么?那就是我们两边都不站,“不关己,莫闲管”,赶快远离这个是非之地。整天沉浸于东家长、李家短,会把我们人生的志向逐渐消磨殆尽。

(2)课件播放故事《骑驴》

说有这么一个老爷子,一天他听说邻村有户人家卖驴,卖价很实惠。他想,自己手头的银子刚刚够,买头驴也算投资吧。于是,带着孙子前往。

如愿已尝的买回了驴,老爷子很高兴,就接过缰绳后牵着驴往家回。一路上孙子第一次出远门,看路边的花花草草也很是高兴。

正当爷孙二人乐颠颠的走着时,旁边一过路人说到:牵着驴也不知道骑着走,真是脑筋有问题!

爷爷一想,人家说的也对,为什么不让小孙子坐在驴背上走呢?于是不顾孙子一心想边走边捉蝴蝶的要求,强行把孙子抱上了驴背。

爷爷心想,这回没有人再说我什么了吧。继续往前走,又走过一群人,其中一个人小声和同伴说道:看这老头,多傻!牵头驴就让孙子坐着,他在地上走,驴又不是驮不动他们两个。

虽然声音很小,但老爷子还是听到了,想想人家说的也不错,这驴要是不骑着,省着干什么!于是自己也翻身骑上驴背。

刚上驴背,就又过来了个庄稼人,见爷孙二人骑在驴背上说:多好的驴啊,肯定是个干活的好帮手,两个人骑,想把驴压死啊。

这时,老爷子没办法了,这骑也不是不骑也不是,人家说的都对,怎么办?蹲在地上想了好久也没有办法,这时小孙子说话了:爷爷,我们两个人扛着驴走吧。

老爷子这时也觉得孙子说的有理,于是二人合力扛起驴向家里走去。

(3)说一说:①故事中的爷爷该怎么做呢?②如果你是这位小孙子你会怎么做?

(四)走进生活,悟理导行

1.教师生动讲述故事:《三年不窥园》

一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自幼天资聪颖,少年时酷爱学习,读起书来常常忘记吃饭和睡觉。其父董太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让孩子能歇歇,他决定在宅后修筑一个花园,让孩子能有机会到花园散散心歇歇脑子。

第一年,董太公一边派人到南方学习,看人家的花园是怎样建的,一边准备砖瓦木料。头一年动工,园里阳光明媚、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蜂飞蝶舞。姐姐多次邀请董仲舒到园中玩。他手捧竹简,只是摇头,继续看竹简,学孔子的《春秋》,背先生布置的诗经。

第二年,小花园建起了假山。邻居、亲戚的孩子纷纷爬到假山上玩。小伙伴们叫他,他动也不动低着头,在竹简上刻写诗文,头都顾不上抬一抬。

第三年,后花园建成了。亲戚朋友携儿带女前来观看,都夸董家花园建得精致。父母叫仲舒去玩,他只是点点头,仍埋头学习。中秋节晚上,董仲舒全家在花园中边吃月饼边赏月,可就是不见董仲舒的踪影。原来董仲舒趁家人在赏月之机,又找先生研讨诗文去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董仲舒的求知欲愈见强烈,遍读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书籍,终于成为令人敬仰的儒学大师。

2、说一说:故事中的董仲舒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他做到了《弟子规》中的哪些要求呢?(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3、议一议: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们知道,与人交谈时,态度要大方、亲切,说话时速度不要太快,吐字要清晰;不要轻信别人说长道短,不要好奇的打听别人的事。那么,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是怎样做的呢?相互说一说,议一议。

(五)总结升华,培养情操

同学们,《弟子规》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们少年儿童行为规范的准则。我们不只是在课堂上诵读,更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生活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悟古训中的深刻内涵,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传统美德,做一个讲文明、有道德的好儿童。下面,让我们再一次诵读课文。(配乐诵读)

课文韵文: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生成韵文:

说话时,音响亮;勿急躁,吐字清。他人说,莫轻信;言勿多,多必失。

五、板书设计:

道------重、舒 勿------急、糊

附:教材内容

第二十二课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第五篇:第二十二课 祖国统一大业

第二十二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引言分析

(1)通过温总理背诵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歌,指出祖国尚未统一,炎黄子孙骨肉未得团聚的现实。

(2)温总理引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歌,说明了海峡两岸同胞盼望祖国统一,盼望台湾和祖国大陆早日团聚的共同夙愿。

课文分析

第一目,“‘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本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有两个: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和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旨在让学生了解“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认识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两岸长期分裂,祖国统一的要求十分迫切。中国共产党及中央人民政府顺应历史潮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高瞻远瞩,提出切实可行的祖国统一纲领,为结束分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

“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是本目的重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历史纵横],了解“一国两制”必须是在“一个国家”之下实行两种制度。“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图谋。“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它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唯一可行之路。

第二目,“香港、澳门的回归”。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在香港、澳门成功地进行了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充分说明了这一伟大构想的可行性。

本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有: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祖国;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祖国;特别行政区。旨在让学生了解“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百年国耻,一朝洗雪,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祖国是本目的重点。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教材上的[学思之窗]及相关图片,深刻体会关于香港回归祖国中英间进行的艰难谈判,香港回归祖国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香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才能洗雪百年国耻。通过放映纪录片或者由学生回忆,重温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关于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祖国可引导学生与香港回归做对比,找出其异同,培养学生比较、概括的能力。

第三目,“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的可行性。在“一国两制”理论的指导下,大陆注重发展与台湾的关系,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打破了两岸几十年来的隔绝状态,有力地维护和促进了祖国的统一。

本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有: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的结束;海基、海协两会的建立;“九二共识”;胡锦涛会见来访的国民党主席连战。其旨在让学生了解早日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在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下,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促进海峡两岸的和缓和交流,打破了两岸几十年来的隔绝状态,在两岸关系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胡锦涛会见来访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是国共两党领导人自1945年以来的首次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关于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要引导学生明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在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下,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促进海峡两岸的和缓和交流,而台湾当局被迫做出回应。海协会和海基会的成立,为海峡两岸的交流建立了正常化的联系渠道。“九二共识”是两岸在“一个中国”的问题上达成的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胡锦涛会见来访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是本目的重要内容。要注意引导学生明了这是国共两党领导人自1945年以来的首次会见,说明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国家统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一道,共同奋斗。这是国共两党领导人自1945年以来的首次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在本课教学中建议教师多采取启发式提问和谈话法辅以必要的讲解。本课内容理论性、时事性较强,如采用讲述法,学生接受起来会感觉有一定的难度。

在本课教学中,应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子图片或声像资料等,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在本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活动。可让去过港、澳、台地区的学生或在港、澳、台有亲属的学生就课文中所了解的内容进行讲述。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到港、澳地区参观旅游,亲身感受“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本课导入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的导言部分,温总理背诵的是谁的诗歌?

生: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

师:于右任先生的诗歌,说明了什么?

生:海峡两岸同胞盼望祖国统一,盼望台湾和祖国大陆早日团聚的共同夙愿。

师:完全正确!温总理引用国民党元老的思乡之作,指出祖国尚未统一,炎黄子孙骨肉未得团聚的现实。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如何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这就是本课书要学习的内容。

案例二 本课导入

师:我想问一下,咱们班有没有学生到过港、澳地区?

生:(个别或部分学生举手)

师:我们请他(她)简单讲一讲在港、澳的所见所闻,好不好?

生:(讲述略)

师:通过这位同学的讲述,港、澳地区给大家留下什么印象?

生:(回答略)

师:(归纳、总结学生发言的要点)香港是著名的“东方明珠”,回归祖国六年来,在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东方明珠”愈发的璀璨靓丽。那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香港能顺利地回归祖国,是由于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正确的方针政策?

生:一国两制。

师:完全正确!看来同学们对“一国两制”政策并不陌生。那么,“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怎样提出和实践的?为什么能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对于解决台湾问题,它有什么积极的指导意义呢?这就是本课书要学习的内容。

案例三 关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今天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生:(回答略)

师: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国民党政府逃亡台湾。在祖国大陆基本解放的情况下,解放军准备渡海攻台,台湾当时已处在风雨飘摇中。可是,朝鲜战争突然爆发,美国太平洋第7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由于当时解放军主力投入朝鲜战场,解放台湾就被搁置下来。由此大家可以看出,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生:美国。

师:台湾问题本属中国内政,美国出于反华的需要,力图保持两岸分裂的局面。当时党和政府为打破美国对华封锁,更为祖国统一大业,提出要解放台湾。台湾当局依仗美国撑腰,也针锋相对地提出要反攻大陆。海峡两岸处在敌对状态。下面请大家阅读本节第一个子目,思考为什么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党把“解放台湾”的提法换成了“一国两制”呢?

生:(阅读、思考、讨论)

师:(评价、总结学生的发言)随着国共两党第一代领导人相继去世和中美关系的缓和,结束两岸敌对状态,促进祖国统一的迫切性和可能性越来越凸显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刚才同学们都阅读了教材,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们,“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呢?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评价、归纳学生的发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说明中国共产党及中央人民政府顺应历史潮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高瞻远瞩,提出切实可行的祖国统一纲领,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是结束分裂,实现祖国统一的唯一可行之路。

案例四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

师:(放映有关1954、1958年台海危机、炮轰金门的纪录片)看完以上这段真实的历史记录,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今天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生:(回答略)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引言部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这首诗寄托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回答略)

师:海峡两岸长期分裂,骨肉同胞不得团聚,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剧。谁能打破僵局,促进两岸和解和祖国统一,谁就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及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生:(阅读)

师:请大家思考我党从强调“解放台湾”到提出“一国两制”,说明了什么?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评价、归纳学生的发言

案例五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

师:(引导学生回忆香港被英国侵占的过程)

生:(思考、回答)

师:从刚才大家的回忆中,可以看出香港是被英国侵略者用暴力手段非法侵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什么没有立即收回香港呢?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评价、归纳学生的发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等手段,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新中国为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封锁,保留香港作为国际通道,所以没有立即收回香港主权。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来不承认关于香港地区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声明将在适当的时候收回香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收回香港的时机成熟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英国人甘心把香港交回中国吗?

生:(阅读、思考、回答)

师:大家可以注意到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是在1982年,就在这一年,英国干了一件维护殖民利益的得意之举,哪位同学知道是什么?可以告诉我们吗?

生:(思考、回答)师:1982年,阿根廷用武力收回了被英国强占了150多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动用了皇家海军2/3的力量,在美国、法国的支持下,跨越13000公里,远征马岛,打败了100多年未经历战争的阿根廷军队,夺回了马岛。它保住了大英帝国的颜面,让英国人找回了久违的自豪感。撒切尔夫人携大败阿根廷之余威访华,还想维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但她忘记了,中国不是阿根廷,香港也不是马尔维纳斯群岛。中国的领土主权不容侵犯,没有商量的余地。经过两年多的谈判,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了联合声明。1997年,“东方明珠”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百年国耻,一朝得雪。大家想一想,香港回归祖国,有什么伟大的意义?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评价、归纳学生的发言并进行总结)

案例六 香港回归

师:(放映有关香港回归的纪录片)以上这些场面大家不陌生吧?香港回归的时刻,你当时在哪儿,心情如何?

生:(思考、回答)

师:班上哪位同学去过香港?能给大家讲一讲所见所闻吗?

生:(讲述)

师:通过刚才的录像和同学的讲述,大家感受到什么?

生:(讨论、发言)

师:被帝国主义强占了150多年的“东方明珠”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香港同胞和内地同胞的心情是一样激动,刚才大家都在录像中看到了香港同胞热烈欢迎解放军的感人场面,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大家想一想,英国人甘心把香港还给中国吗?

生:(思考、回答)

师:所以,香港回归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中英之间进行的谈判,请大家阅读教材。

生:(阅读)

师:在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英国人还为香港的回归设置了许多障碍,这些事情离今天并不遥远,哪位同学还记得,能讲给大家听吗?

生:(发言)

师:虽然英国人万种不甘、百般阻挠,但香港还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香港回归祖国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香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才能洗雪百年国耻。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四、问题解答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怎样提出来的?简述其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

解题关键:审题得知,本题主要是要回答“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内容,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的经验和对台湾回归祖国的现实指导意义。

思路引领:“一国两制”要把握好,“一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实行的。它是完成祖国统一的唯一可行之路。

答案提示: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图谋。“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学习延伸 提示:有利因素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及“一国两制”方针受到各方拥护几方面考虑;不利因素从国际反华势力及岛内分裂势力等方面去考虑。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亲爱的台湾同胞:今天是1979年元旦。我们代表祖国大陆的各族人民,向诸位同胞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祝贺。昔人有言:“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欢度新年的时刻,我们更加想念自己的亲骨肉──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我们知道,你们也无限怀念祖国和大陆上的亲人。这种绵延了多少岁月的相互思念之情与日俱增。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亲人不能团聚,民族、国家和人民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所有中国同胞以及全球华裔,无不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享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对世界文明和人类发展的卓越贡献,举世公认。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尽管历史上有过多少次外族入侵和内部纷争,都不曾使我们的民族陷于长久分裂。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是违反我们民族的利益和愿望的,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每一个中国人,不论是生活在台湾的还是生活在大陆上的,都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繁荣负有不容推诿的责任。统一祖国这样一个关系全民族前途的重大任务,现在摆在我们的大家面前,谁也不能回避,谁也不应回避。如果我们还不尽快结束目前这种分裂局面,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我们何以告慰于列祖列宗?何以自解于子孙后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属黄帝子孙,谁愿成为民族的千古罪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不仅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的共同心愿,也是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和国家的共同希望。„„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已经表示决心,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台湾各界人士也纷纷抒发怀乡思旧之情,诉述“认同回归”之愿,提出种种建议,热烈盼望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时至今日,种种条件都对统一有利,可谓万事俱备,任何人都不应当拂逆民族的意志,违背历史的潮流。我们寄希望于一千七百万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我们一贯主张爱国一家、统一祖国,人人有责。希望台湾当局以民族利益为重,对实现祖国统一的事业作出宝贵的贡献。„„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我们相互之间完全应当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这是相互的需要,对任何一方都有利而无害。亲爱的台湾同胞:我们伟大祖国的美好前途,既属于我们,也属于你们。统一祖国,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使命。„„让我们携起手来,为这一光荣目标共同奋斗!

──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个问题,是一九九七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一九九七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

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周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我们等待了三十三年,再加上十五年,就是四十八年,我们是在人民充分信赖的基础上才能如此长期等待的。如果十五年后还不收回,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所以,现在,当然不是今天,但也不迟于一、二年的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我们可以再等一、二年宣布,但肯定不能拖延更长的时间了。

中国宣布这个决策,从大的方面来讲,对英国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公论面前会得到好评。所以英国政府应该赞成中国的这个决策。中英两国应该合作,共同来处理好香港问题。

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我们要同香港各界人士广泛交换意见,制定我们在十五年中的方针政策以及十五年后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应该不仅是香港人民可以接受的,而且在香港的其他投资者首先是英国也能够接受,因为对他们也有好处。„„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中华民族永载史册的盛事世界和平正义事业的胜利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江泽民主席庄严宣告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李鹏总理等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及英国 查尔斯王子布莱尔首相等出席交接仪式

本报香港7月1日凌晨电新华社记者、本报记者报道: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

历史的时钟指在1997年7月1日零点那一刻,大会堂全场肃立,几千双眼睛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行注目礼。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

零时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这里庄严宣告: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这一庄严宣告在大会堂4000多位中外嘉宾中激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一宣告通过电波传向祖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澳门和台湾,传向世界的四面八方。

„„

出席交接仪式的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30个国际和地区组织的负责人以及国际知名政界人士,90多个国家驻香港领事机构的代表和一些国家的民间组织、地区与国际组织驻港办事处的代表。

香港各界人士,澳门、台湾同胞,以及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也出席了交接仪式。

来自世界各国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多名记者采访报道了这历史性的一幕。

──关于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新闻报道,载《人民日报》1997年7月1日

第十二条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第十三条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在澳门设立机构处理外交事务。

中央人民政府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自行处理有关的对外事务。

第十四条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防务。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负责维持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社会治安。

第十五条中央人民政府依照本法有关规定任免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政府主要官员和检察长。

第十六条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依照本法有关规定自行处理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行政事务。

第十七条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立法权。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备案不影响该法律的生效。„„

第十八条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法律为本法以及本法第八条规定的澳门原有法律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

第十九条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第二十条澳门特别行政区可享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权力。

第二十一条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由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在澳门选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加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工作。

第二十二条中央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得干预澳门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务。„„

澳门特别行政区可在北京设立办事机构。

第二十三条澳门特别行政区应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国、分裂国家、煽动叛乱、颠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窃取国家机密的行为,禁止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在澳门特别行政区进行政治活动,禁止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与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建立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3年3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

议通过)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完全属于中国内政。而东西德、南北朝鲜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

台湾问题根本不能和德国、朝鲜问题相提并论。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后者是根据二战期间和二战后的一系列国际协议分裂成独立国家,它们又不被联合国接纳;东西德统一也是通过国际谈判和协议,以西德兼并东德的方式实现;而台湾则由二战期间的国际协议规定归还中国,而且当时的中国政府也恢复行使了对台湾的主权;虽然海峡两岸尚未统一,但是领土和主权并未分割,仍然是一个中国;台湾问题也应当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因此,中国政府历来反对用处理德国问题和朝鲜问题的方式来处理台湾问题。

台湾当局援引两德模式、两朝模式的根本出发点是分裂祖国。这完全暴露了其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险恶用心,是根本不能得逞的。

──《台湾问题与东西德、南北朝鲜问题的本质区别》,载《干部读本中国台湾问题》

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日益扩大,双边间接贸易迅速发展。1979年经香港转口的贸易额只有0.77亿美元,1987年达15.26亿美元,1988年达24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30倍。到1988年底,双边间接贸易额累计约80亿美元。大陆已成为台湾第五大贸易伙伴,台湾也成为大陆第六大贸易伙伴。

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工商业者把目光投向大陆市场。1988年秋季广交会,来自台湾的商人多达1900多人。台湾商人中有70%希望通过香港与大陆做生意,至少有20%的台湾贸易商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以间接方式同大陆进行贸易。同时,台湾的不少企业家也纷纷来大陆投资设厂。1988年台胞到大陆投资的项目近300个,投资额达4亿多美元。1988年7月国务院公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来大陆投资的规定》以后,台湾厂商来大陆考察或洽谈投资事宜更加活跃,投资范围从广东、福建等南方沿海地区向北方沿海地区扩展,1991年,台湾到大陆投资的厂家有3000多家,协议投资额达30亿美元,1992年协议投资额达55亿美元,到1993年底,投资项目数量累计超过2万项。协议投资金额超过200亿美元,占外资及港澳台同胞直接投资额的第二位。1994年3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胞投资保护法》,再一次表明党和政府积极推动两岸经贸往来的一贯立场。海峡两岸的贸易关系正逐步从间接贸易、间接投资向直接贸易、直接投资的方向过渡。

──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课文注释

“一国两制”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行使香港、澳门主权,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这项方针的内涵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78年底,邓小平首先提出了这一构想。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宣布了这一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中,明确指出台湾在祖国统一后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时,中国政府提出按“一国两制”的构想收回香港。12月,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这样,“一国两制”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一国两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作出的巨大贡献。

“一国两制”构想的特定涵义:主要指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第二,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港澳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到各方面有根本的、重大的区别。第三,实行“一国两制”,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第四,实行“一国两制”有宪法和法律保证,在一些地区实行不同的制度有较长的时间稳定性。

中英联合声明 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我国政府与英国政府本着互谅互让,以大局为重的精神,经过了22轮谈判,1984年9月26日在北京草签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5年5月27日中英两国政府代表在北京互换了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批准书,并共同签署了互换批准书的证书。至此,中英联合声明正式宣告生效。由此宣告我国将对香港行使主权。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起,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届时将香港交还中国。中国收回香港主权后,中国政府在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政府管辖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后,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香港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

特别行政区

特别行政区是在坚持国家主权和统一的前提下设立的具有高度自治权的行政区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特别行政区,是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政治制度。这是一项适合中国国情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中葡联合声明

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中葡两国政府于1987年3月26日在北京草签。联合声明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声明,澳门地区(包括澳门半岛、凼(dàng)仔岛和路环岛)是中国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1987年4月13日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正式签署。从1557年(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算起,澳门在外国统治下长达四百多年。澳门问题的解决,洗刷了民族耻辱。

海峡交流基金会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1990年11月21日在台北成立。海基会是台湾当局为应付两岸关系发展和推行有限大陆政策的历史产物。

海基会采用“财团法人基金会”的形式,经费由“政府与民间共同捐助”。海基会初成立时的定位是“以协调处理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地区人民往来有关事务,并以保障两地人民权益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该会的主要工作有如下7项业务:(1)两岸人民入出境收件、核转及有关证件签发补发。(2)祖国大陆地区文书验证、身份关系证明、协助诉讼文书送达及两地人犯遣返。(3)祖国大陆地区经贸资讯的收集发布,间接贸易、投资及其争议的协调处理。(4)两岸人民有关文化交流事宜。(5)协助保障台湾地区人民在祖国大陆地区停留期间的合法权益。(6)两岸人民往来有关咨询服务。(7)“政府”委托办理的其他事项。

海基会的首任董事长为辜振甫,秘书长为陈长文。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1991年12月16日在北京成立。它以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

海协成立以后的工作重点主要有4项:(1)逐步建立和发展与台湾岛内外民间团体和人士的联系与相互合作,发挥民间力量,共同促进两岸的直接三通和双向交流。根据国台办的授权,协会将负责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有关团体进行联系,处理相关问题。(2)将就合作打击台湾海峡海上走私、抢劫问题与台湾授权团体海基会具体商谈。(3)协会如受到委托,也将协同有关方面与台湾授权团体或人士就处理台湾海峡海上渔事纠纷和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之居民及相关问题进行商谈。

四、协会将积极为台湾岛内外各团体、各界人士提供有关祖国大陆投资、贸易和其他交流活动的政策、法规等咨询和服务。同时也积极向祖国大陆有关方面和地方提供对台文化、学术、体育、科技交流等咨询。

汪道涵为海协会首任会长,唐树备为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为邹哲开。

“汪辜会谈”

海协早在1992年1月8日即首次函邀海基会董事长、副董事长或秘书长率团访问祖国大陆。8月4日,汪道涵会长又亲自向辜振甫先生发出邀请,希望就“两岸经贸合作与两会会务问题交换意见,洽商方案”。辜先生随即于8月22日对汪先生的邀请作出了积极的回应。

此后,经过近8个月的酝酿准备,1993年4月27日至29日,举世瞩目的“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经过反复协商,求同存异,两人最终正式签署了《两岸公证文书使用查证协议》《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及《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等4个协议。商谈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海峡两岸同胞分离与隔绝四十多年之后的一次历史性突破。此后,两会领导人进行过多次接触,通过对话,增加了共识,从而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

汪道涵

汪道涵,安徽嘉山县人,早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长期在经济部门担任职务,抗日战争时期,他是一个区的财经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杭州市财经部长、浙江省财政厅长、商业厅长、华东工业部长等。后来,又相继担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及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1981年4月,汪道涵当选为上海市市长。1985年,退居二线。1991年12月16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京成立,年高德昭的汪公被推举为会长。同年12月28日上海市台湾研究会诞生,他又被一致举荐为名誉会长。

辜振甫

辜振甫,字公亮,1917年1月生,台湾省彰化县鹿港人,祖籍福建省惠安县。台湾大学政治系毕业,后入日本东京大学研究财政及经济管理,大韩民国高丽大学荣誉经济学博士。

辜振甫曾任隆昌企业公司、泰和兴业公司、大和纤维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全台官盐运输总馆、台北“劝业信用组”、台湾茶业企业公司等十多家企业的董事长。1950年任农林公司监察人。1953年任“经济部顾问”。1954年任台湾水泥公司协理、常务董事。1959年6月任总经理。1971年任“中国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1972年任“中国电影公司”董事长。1981年任“全国工业总会理事长”,1983年7月任太平洋盆地经济理事会台湾总会理事长,兼台湾国际商会理事长,亚洲商工联合会理事长,远东贸易中心董事长,“中美经济策进会理事长”,“中韩经济协进委员会”主委,“中欧贸易促进会”理事长等职。1988年被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1990年10月被李登辉聘为“国家统一委员会委员”。此外他还是国民党第九届候补中委,第十至十一届中委,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届中央常委。

3.学术观点

①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

有学者认为: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和平共处原则的成功运用,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及其建设社会主义也要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上面。有的学者认为:“一国两制”构想突破了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建立以社会主义为主体的,允许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新的国家结构。还有的学者认为:“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对中国社会政治带来的重大变化和深刻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它推动了国家统一与政治现代化进程,提升了中国政治文明的水平和地位,同时也更加凸显了政治文明的中国特色,创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新形态和新贡献。

②关于香港、澳门的回归

关于香港回归,有学者指出:1997年,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胜利。香港顺利回归,一洗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耻辱,必将对澳门回归和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产生重大影响和示范作用,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一个范例。

关于澳门回归,有学者指出:这是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重要一步,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结出的又一硕果。澳门顺利回归以及回归后的澳人治澳,中国政府较好地运用了在收回香港问题上取得的经验,同时又根据澳门历史与现状的不同特点,采取了不同于香港的具体政治,进一步丰富了“一国两制”的内涵。中国政府在澳门回归问题上采取的灵活务实的政策,是对“一国两制”政策运用于解决不同历史遗留问题作出的又一次具体诠释,必将对台湾统一产生深远影响。

③关于两岸关系的发展

最值得注意的是两岸关系经济和政治上的不平衡性以及由于美国的介入而造成的中国统一大业的复杂性。

有学者指出:1949年以来,台湾与大陆一直处于分离状态。两岸关系经历了军事对抗、和平对峙、民间交流、分裂与反分裂等几个阶段。就目前而言,两岸关系有两条相反的主线,一条是两岸民间往来与文化交流持续扩大,两岸经济互惠互补并走向一体化,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全面展开,台湾民众对祖国与“一国两制”的认同增多;另一条是两岸直航与完全“三通”仍未能实现,两岸政治僵局持续,台海潜伏着新的危机。有学者指出了两岸关系中的美国:美国政府以霸权主义心态,从“美国至上”的利己主义出发,在战略上防范中国,在策略上支持民进党当局,竭力阻挠和拖延中国的统一大业。岛内的台独势力也据此挟洋自重,中国统一大业面临新的挑战。

4.图画说明

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就解决香港问题举行会谈。会谈开始后,邓小平强调: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周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撒切尔夫人提出:同意谈判,但谈判的题目就是一个,香港的归属问题。邓小平说:是三个议程:第一个是主权问题,总要双方就香港归还中国达成协议;第二个是1997年我们恢复行使主权之后怎么样管理香港,也就是在香港实行什么样的制度的问题;第三个是15年过渡期间的安排问题,也就是怎样为恢复行使主权创造条件。我相信我们会制定出收回香港后应该实行的、能为各方面所接受的政策。邓小平后来多次提到这次会谈时说,我们的调子就是那时定下来的,以后实际上就是按这个调子走的。此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消除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分歧。两年后,中英双方签订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到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隆重举行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1997年7月1日0时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庄严宣告: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图为交接仪式会场。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 香港区旗由肖红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章第十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是五星花蕊的紫荆花红旗。

1999年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葡萄牙共和国在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隆重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开始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

设计者肖红,五星莲花区旗图案作品的主体形象为上方呈弧形排列的5颗五角星,象征中国对澳门的主权;下方是由三个含苞欲放的莲花组成一朵盛开的莲花,代表澳门由三部分组成,并预示着澳门的未来必将繁荣发展。

5.参考资料目录

①李后:《百年屈辱史的终结──香港问题始末》,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②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澳门事务司编写组:《澳门问题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③王家英主编:《从台湾政治到两岸关系》,香港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1999年版。

④高智生:《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⑤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版。

⑦《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⑧陈明显等编著:《新中国四十年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⑨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⑩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张模超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纲》,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http://dawning.iist.unu.edu/china/cicc/hk/hkbook/chinese/hbc0401.html http://www.xiexiebang.com/GB/channel12567/2600 http://www.xiexiebang.com

下载第二十二课词两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二十二课词两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二十二课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1、掌握部分生字读写,结合课文理解:斩钉截铁、热血沸腾、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气壮山河等词语的意思。 2、进一步训练学生“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提高阅读......

    第二十二课 女娲造人

    第二十二课女娲造人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词语,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掌握词语,重点掌握 “非凡、单单、神通广大、眉开眼笑、绝妙、管理、果然、终止、未免、羞......

    【学案】第二十二课《羚羊木雕》

    第二十二课 羚羊木雕 第一课时 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 1、自学内容 《羚羊木雕》 2、自学目标 (1)了解文章体裁常识。 (2)阅读课文把握文章感情基调、人物关系和人物态度。 (3)紧......

    第二十二课祖国统一大业一

    第二十二课 祖国统一大业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引言分析 (1)通过温总理背诵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歌,指出祖国尚未统一,炎黄子孙骨肉......

    第二十二课:三个和尚(5篇)

    第二十二课:三个和尚 设计理念 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人文素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 123 认识1......

    词两首

    9词两首 《如梦令》(参考邳州 · 宋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默读等方式大体把握词的主要内容:回忆“醉游”的欢乐。 2.通过《如梦令》的语调、韵律、节奏等来体味“......

    词两首

    《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朗读背诵,理解词义,把握词的感情基调。 2、 赏析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3、 比较鉴赏,对比《望江南》《武陵春》的异同。 教学重点难......

    第二十二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二十二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1) 鸦片战争期间,魏源受林则徐的委托,以《四洲志》为基础将其补充扩编成《海国图志》。编写这部书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