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比例尺教案
《比例尺》教学案例及反思
武昌区三角路小学
刘小兵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二册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体会到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
1、通过画线段的操作活动,感受到数学中有时无法按照实际长度画图的事实。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
二、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1、知道比例尺是一个比,一个关系。
2、能说出比例尺中,前项、后项各自的含义。
3、能看懂一幅图的比例尺。
4、能说明为什么同样的建筑物在不同的地图上长度不一样。
三、会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感受比例尺产生的价值
教学准备:米尺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
一、操作活动引入。
1、(找一找)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到10厘米的长度。边比画边说明这就是10厘米的实际距离。
2、(画一画)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根10厘米的线段;并指图说明,这就是10厘米的图上距离。
3、(画一画)让学生观察米尺,说明这就是1米的实际距离,并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根长1米的线段。
4、询问学生遇到的困难。形成矛盾冲突(没那么大的本子,没办法画。)
教师引导:人们在生活中画图时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往往需要将实际的距离缩小一定的倍数比,再画在图纸上。为了能让别人看图时知道它的实际长度,就需要将缩小的比例标在图纸上。后来,人们就把这些标在图纸上的比叫做“比例尺”。出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中国地图。(1)找一找长江。(2)想一想长江为什么只有这么一点长。(明确这是长江的图上距离)(3)找一找这张图纸的比例尺。(右下脚1:3000000)
2、分组讨论比例尺1:3000000在这里是什么含义。(1)前项1代表什么?
(2)后项3000000代表什么?
(3)这张图纸上实际的距离缩小了多少倍?
3、出示世界地图。(1)同样找到长江。
(2)找到这张图纸的比例尺。(1:15000000)。(3)说一说这张图纸上比例尺的含义。
4、独立思考:长江长5500千米是一定的,为什么在两张地图上的长度不一样?(1)引导学生体会出这两张图缩小的比例不一样。
(2)通过比较说出世界地图上把实际距离缩小得更厉害,因而长江看起来更短。
三、操作巩固。
(1)先前1米不会画。老师提供比例尺(1:10)学生再画。并说明自己画多长,是怎么想的?
(2)老师要求学生按照(1:20)的比例尺画1米;(3)老师要求学生按照(1:40)的比例尺画1米;
(4)学生自定义比例尺()画1米,请别人来计算他的比例尺。
四、问题导思,组织提炼。
刚才认识了这么多比例尺。想一想,说一说:(1)比例尺是一个数吗?
(2)比例尺是一个什么?(一个关系、一个比)
(3)谁与谁的比?(得出关系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五、练习强化。
(1)一张图纸上用1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750千米。这张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注意:统一单位;千米与厘米的分步换算;书写格式。
(2)三角路小学的操场长80米,宽60米,在比例尺为1:200的图纸上画出操场的平面图。
要求: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再画图。
六、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比例尺
中国地图 1 : 3000000(图上1厘米)(实际3000000厘米)
反 思
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这节课我结合学生已有操作经验(画线段)和认知规律(动作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根据教学内容、目标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开展了画图的操作活动。通过画一米的线段让学生体会并认可实际很难完成这项任务的事实,形成需要将实际长度缩小绘制的必须,充分感受到比例尺产生的实际意义。
事实表明,当人在某件事上有了内在需求,就会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行动力。因为学生困惑于怎样画一米的问题,必然在看图找比例尺研比例尺的活动中有很强的愿望。基于此,我大胆引导学生去观察中国地图、世界地图上的比例尺,紧紧抓住为什么同一长江在两张图纸上的长度不一样这个问题不放手,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思维碰撞,立足前项、后项于此处的意义,形成对比例尺含义的统一认识。
因为不会,我们才学;学会之后,我们要用。这是我们三角路小学“学以致用,致用促学”教学理论的思想精髓。通过上面的争论、明辩,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有了初步认识。此时,我恰当地带着学生回到开始时不会画“一米”的问题上去,要求以几种不同的比例尺多角度的画一米。在想一想、算一算、画一画、比一比的活动中证明出比例尺在我们身边的存在及可行性,借此加深对概念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问题聚焦
小学数学操作学习指导策略初探
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动作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让学动手操作,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思维水平。自我校承担国家课题《学习方式的变革—操作学习》以来,我在教学中自觉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训练,着力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精心设计一些有效的实践操作活动,引导学生集中“操作”。多次的尝试与反思中发现,学生的操作学习活动一旦缺乏教师的指导,会显得形式而凌乱。因此,要让操作学习活动有效,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充分的指导。本文探讨的就是:学生在进行以操作方式为主的学习活动时,教师应给予那些方面的指导?
一、操作前的定向指导。
操作学习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活动。从当下教学观点来看,数学学习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从操作活动的特点来看,它既不是重复前人对知识的认识过程,又不同于直接向学生传授的传统教法。尤其是一些探索性的操作活动,虽然其为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创造了条件,但如果学生的操作活动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探究活动没有一个适当的范围,就会使学生的操作活动因盲目流于形式而低效。对于小学生来说,操作可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小差距,它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过程和结果,並有利于揭示概念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前老师要为学生的操作活动明确定向,设计好课堂上操作学习的流程,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里,带着任务,有针对的操作。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节课时,操作前老师并不是让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胡乱摆弄,而是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面积来进行计算。这样就给学生的活动定下清晰的目标,学生的操作便因有了向心力而变得实用而高效。简言之,操作不是外在的摆一摆,弄一弄,而是应让每一位学生明确知道“做什么”和最终知道“怎样做”。
二、操作中的细节指导。
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受限于学生操作水平的高低和老师指导能力的强弱,有时一些很有设想、创意的操作学习活动在进程中失效,使得本该有序的课堂变得紊乱,操作活动亦难以进行。检讨活动流程的设计编排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那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的操作活动无法沿着教师的期望生成呢?是细节。是教师对操作进程中的细节思考不够,指导不足。
首先是指导学生边操作,边观察。小学生的知觉选择性尚在发展,有意注意难以持久。例:低年级学生在听课中,常有不少学生在摆学具时常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定向的注意。尤其是当观察的重点为操作的过程而非操作的结果时,常常没有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注意。为此,在操作过程中和每步操作结束后,都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一是明确观察的重点,主要观察什么;二是知道观察的方法、顺序,怎样观察。三是认真做好记录(特别是数学数据测量)。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操作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根据分数的意义比较抽象的特点,小学生理解和掌握都比较困难,因此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采用了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或图形进行操作(分梨、涂色、折纸)。而以“平均分”及“份”这些概念为重点,抓住分谁,怎么分,分得几份,表示几份,谁是谁的几分之几这些关键观察,充分认识分数的形成过程,为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打下基础。
其次是指导学生化难为易,分步操作。有些操作学习的活动学生缺乏相应的操作经验,或是需要操作的步数很多,老师可以配以教具演示与必要的启发、讲解,展现操作的程序及其内在逻辑性。有时,还可采取分步定向指导,逐渐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实效。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很难想到将圆形分切成多个扇形然后再拼成近似长方形,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步操作完成。(1、怎样将圆纸片平均分成16分、32份,2、这些小扇形怎么组合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3、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无论是多么复杂的操作,在老师和部分学生的精心知道与示范下,相信大多数学生可以知道该怎样做,也能知道怎样做好。
再次是在认识“结点”上设计操作活动,重点指导。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它表明认识的螺璇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璇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例如:在学习圆柱体积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回忆以前大家是怎样将圆转化成长方形的?然后再指导学生操作。在数学中,有很多类似的结点,如果在这些结点生长时,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操作后的成果指导。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了;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的舞台,学生成为了主角。而操作活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课堂里生机勃勃起来。学生经历了这些操作活动后,教师要及时指导,利用好操作的成果?
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们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通过语言表达来调节、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因此,为了促进操作和思维,必须充分地让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同时,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我往往把点名发言、小组交流和同桌两人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介绍过程,复述重点,使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通过倾听学生的表达,发现学生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问题,给予肯定或纠正。同时,注意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同学的叙述,参与评价其操作、思维过程正确、合理与否。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鼓励、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言,促进和推动他们积极思维。
总之,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进行操作学习的内容有很多,教者如果设计好学生操作程序,组织好操作活动,并把握好时机及时指导,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很有效的。
第二篇:比例尺教案
比例尺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课件出示)
1千米=()米 1米=()厘米 1千米=()厘米
4千米=()厘米
5千米=()厘米
200千米=()厘米 1000厘米=()米
3000000厘米=()千米
60000000厘米=()千米
2、用格尺在练习本上划线段
1厘米
10厘米
1米(有学生会发出质疑)哪有那么大的本子?不够画怎么办? 学生交流汇报后导入新课:人们在绘制地图和平面图时,往往因为纸的大小有限,不可能按实际的大小画在图纸上,经常需要把实际距离缩小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成图。这就需要涉及到一种新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一问题。
二、独立探究、合作生成
教师:请同学们再在自己纸上画出长9米,宽6米的教室地面来。
学生1:(有学生会发出质疑)哪有那么大的本子?不够画怎么办? 学生2:可以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图形的放缩,把教室的长和宽都缩小一定的倍数在纸上表示出来。
教师:大家画的图是长9米,宽6米吗?(不是)谁来说说是怎么画的?
(学生的答案可能有:长方形长9厘米,宽6厘米。或者是长3厘米,宽2厘米。)
教师:你的想法很对,跟老师的想法一样(用课件出示教室的平面图),在这幅图上你们发现了什么新
问题? 学生:在图的右下方有“比例尺1:300”
教师:观察真仔细!比例尺1:300是什么意思? 1学生讨论。
2学生汇报: 学生1: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300厘米。
学生3: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300。
学生2: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300倍。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教师:说得真不错,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
二、自然生成、进行应用
1、教师补充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者: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教师: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比例尺? 学生1:在中国地图上。
学生:在世界地图上。
学生:在房屋设计图上。
……
3、出示各种比例尺,认识比例尺特征:(1)课件出示各种比例尺……
说说他们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米或()千米。(2)再次课件出示这些比例尺……
教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比例尺有什么特点?
学生:比例尺是一个比;比例尺的前项和后项的单位相同;比例尺的前项一般是1。
4、运用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学们理解的真好,你们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吗?(打开书先帮笑笑解决一下问题)
教师:图中比例尺1:100还表示什么意思?(注重意思的多样化)学生交流(略)教师:现在请大家量一量平面图中笑笑卧室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算一算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米,宽是()米,面积是()平方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算法
学生1:先量出卧室的长5厘米,实际长=5厘米×100=500厘米=5米
学生2:量出卧室的长4厘米,实际宽=4厘米×100=400厘米=4米
学生3:卧室的实际面积是5×4=20平方米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算出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在父母卧室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小组交流后汇报
四、研究性作业
1、课件展示练习
应用1)在这副图中,量得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是4.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900千米。你能计算出这副图的比例尺吗?
(2)选择、1)小华在绘制学校操场平面图时,用20厘米的线段表示地面上40米的距离,这幅图的比例尺为1︰2。
()
2)某机器零件设计图纸所用的比例尺为1︰1,说明了该零件的实际长度与图上是一样的()3)一幅图的比例尺是6︰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
(3)判断、(1)用1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9千米,这副图的比例尺是()。
A 1∶900000
B 1∶90000
C
1∶900(2)1∶240000000表示图上1厘米,实际是()千米。
A
B
240
C 2400 应用2)我们学校操场的长是200米,宽是100米。同学们,你们能自己确定比例尺,把操场的平面图画下来吗?
五、总结深化、活化知识 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哪些收获?
第三篇:比例尺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比例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中国地图一张。
学具准备:尺子、铅笔。
三、教法学法:
教法: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尝试法。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法。
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出示相关长度单位的复习内容,集体订正。生:独立完成练习,相互检查。
师: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内容。
(以谈话的形式,从学生熟悉的教室入手,让学生先估计教室的长和宽,再尝试画出教室的平面图,这样既复习了上节课图形的放缩知识,又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师:大家画的图是长9米,宽6米吗?(不是)谁来说说是怎么画的? 生: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生动脑想、动手写)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去动脑、动手、动口,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让学生体会了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
师:看来同学们很爱动脑筋,遇到问题会想办法。现在请拿出课前准备的地图,找一找看看上面有无类似的标注?通过汇报,让学生发现地图上有不同的标注。教师板书不同的标注。
(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寻找、发现和观察比例尺,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意义建构(认识比例尺)
1、介绍各种比例尺的名称。
师:在地图上这些都叫做比例尺。根据板书教师介绍数字比例尺、文字比例尺、线段比例尺。
2、认识比例尺。
如:师问比例尺1:6000000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图上1厘米的长度代表现实中的6000000厘米。
师:比例尺1:230000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现实中的230000厘米的距离。
师:同学们讲得都对,那到底什么是比例尺?
引导得出:
1、比例尺就是一种可以把实际距离放大或缩小的计量单位。
2、我认为比例尺就是图上长度比上现实中长度。
3、图上画的长度与现实距离的比。
4、图上长度与实际距离的比。
师:(规范学生语言)对,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板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由上列公式并推导出:图上距离=比例尺x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充分描述什么是比例尺,教师再规范语言,这样,一促进了学生思考,二促进了思维外显,三促进了交流。)
(三)、实际应用(比例尺的应用)
1、出示课件
师: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2、要求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能不能直接用题中给出的两个数列式?为什么?应该怎么办?
(1)学生自己阅读。
(2)计算出比例尺,先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全班交流。
(3)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再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
(4)先尝试解决,再全班交流。
3、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1000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4、师:我们画的操场平面图,你现在有办法让别人知道我们的场有多大了吗?能把它用我们学过的知识画在图纸上吗?
五、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我们所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我们不仅要学会数学,更要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3、能够根据比例尺来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第四篇:比例尺教案
《比例尺的意义》教案
王 燕 珠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2、能把线段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
3、能够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
4、体会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会运用这些方法解实际问题。重点和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教具准备:
中国地图,零件平面图。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如果我们想把整个中国的地域一眼看尽,有没有可能?
师:对,今天老师就把中国地图搬进了课堂。(出示一幅中国地图)
师:并提问:想知道这张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比例尺
人们可以把地图画在纸上,同样我们也可以把一段很长的路程缩小后画在纸
上
二、动手操作,认识比例尺
操作计算。
教师:同学们,王老师家到学校的距离是6000米。请你在纸上画一条线段来表示这一距离,好吗?
学生:好的。(学生在纸上画了一条线段。)
教师:请问你画了多长的线段? 学生1:我画了2厘米长的线段。学生2:我画了5厘米长的线段。
教师:同学们画的线段长度和实际的距离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我们把画在纸上的距离叫做“图上距离”(2厘米,5厘米)。实际的距离叫做“实际距离”(6000米),教师:同学们,你所画的距离和实际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学生:缩小了125000倍。
学生:缩小了50000倍。
教师:请问你们所画的线段一样长吗?为什么? 学生:因为缩小的倍数不一样。
教师:也就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不一样。请你写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多少。(并化简针对出现的错误讲清一定要统一单位。)
教师:为了说明你所画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大小情况,有必要在图上加以注明。请同学们在所画的线段旁注明你所画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3、比例尺的意义
①揭示比例尺的意义。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存在着一种倍数的关系,像这样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问:根据这个比例尺的意义,你能说说怎样求比例尺吗?
(补充板书: ∶ = 例尺)
②强调比例尺的意义。
提问:比例尺是尺吗?那它是什么? 强调:比例尺是一个比,是一个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板书:着重号)....那么比例尺能带单位吗?(不能)
由于比有两种形式表示,所以比例尺也可以写成1:□和的形式。
③根据你所写的比例尺,你能说一说你所写比表示的意义吗?(也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有什么关系吗?)
生活中,你看到过比例尺吗?请你来展示有比例尺的资料。(学生地图、工程图等等,并说明比例尺)④教学比例尺的特点。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比例尺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写成1的形式。
三、运用新知,求出比例尺
师:现在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看看你们会不会求比例尺?
(电脑出示)一张地图上2。5厘米的线段,表示地面上10千米的距离。求这幅图的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练习:
(口答)一块黑板的长3米,画在图纸上的长是3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
四、掌握意思,引出线段比例尺
1、出示同一幅标有线段比例尺的地图。
2、学生仔细观察,同桌讨论这两种比例尺有何关系。
结论:这两种比例尺是一回事。只是形式不同,都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实际距离400000厘米。
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比较,提问像这种比例尺,我们该叫什么比例尺呢?前面这一种呢?(板书:数值 线段比例尺)
4、练习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五、根据意义,了解放大比例尺
2、说明:刚才,我们所学的都是把实际距离缩小了的比例尺。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放大的比例尺。出示一只CPU。
说明:这只CPU是一个边长只有3.5厘米正方形。一些技术人员为了研究它,通常把它放大若干倍。出示CPU图纸,边长是14厘米。提问:你能算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吗?
强调:不管是缩小比例尺还是放大比例尺。求比例尺,我们都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但与缩小比例尺不同的是放大比例尺通常后项为1。
六、巩固练习,透彻掌握比例尺 1、说出下面各比例尺表示的意思。
1∶40000
0 40 80 120千米
2、在一幅某乡农作物布局图上,2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6千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3、学校操场长150米,宽60米。下面是这个操场的平面图。
求出这个平面图的比例尺,并在图的右下方用线段比例尺表示出来。
七、小结课堂,当堂回顾比例尺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第五篇:比例尺教案
比例尺教案
教学内容:第48页的例6,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看懂线段比例尺。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1厘米=()毫米
1分米=()厘米
1米=()分米
1千米=()
米 20米=()厘米
50千米=()厘米
二、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比例尺
三、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例6,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启发: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
提问: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0 30米 进一步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提问: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这与1:1000的含义相同吗?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同样长的实际距离在哪幅图中画得长?哪幅图中1厘米的图上距离表示的实际距离长?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3、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 2.5厘米:10千米,要把后项的千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