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探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探索
东于中心小学
武福爱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也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缜密性,语言的连续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研究很有必要。于是我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研究”作为我行动研究的内容,试图探索出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操作策略,下面从几个方面谈一谈我的一些做法。一. 营造民主和谐氛围,让学生“敢”说
通过调查问卷,我发现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来自于教师,教师一方面比较威严,主导作用凸显,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容忍,以至于学生因害怕说错而三缄其口;二来不能做到面向全体,课堂上急于让学生说出正确答案,只让少数几个“优等生”回答,使多数学生成为陪客,长此以往,多数人得不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就差。
2、来自学生本身,一部分学生性格内向、害羞,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
3、来自于其他学生,当一些学生说错了时,会受到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嘲笑,使学生没有勇气说话。由此,我觉得要让学生自信地张口,就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出一种欢快、愉悦的情景,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让学生敢想敢说。
在我的课堂里,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能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而是一个共同参加学习活动的伙伴;学生感到自己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得到培养,同时树立起在课堂上大胆表达的自信。同时,在课堂的导入、新课展开、反馈讲评、巩固延伸、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要、尽量采用亲切的语气、协商的口吻,尽可能地使课堂氛围显得民主、和谐,让学生思想上变得轻松,愿意提出问题,敢于发表意见。二.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想”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把自己“溶入”到数学课堂活动中,并且自觉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首先得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表达的欲望。实践证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越感兴趣,参与的意识就越强烈,思维也就越活跃。在教学中,我应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肯想愿说。1.体会数学语言的美感,激发想说的兴趣。
数学语言表面上显得枯燥乏味,其实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准确、严密、简明,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有一种内在的美感。充分理解、掌握它,就能领略其中的微妙之处,感受其中的美的意境,从而激起学习、探究的兴趣。比如在教学除法时,关于余数的表述: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而学生往往会说“余数不能比除数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了解到两种说法的不同,深入体会到数学语言表达的严密性的美,而感受到数学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想说好的兴趣。
2.体验语言表达的愉悦,激励想说的兴趣。
学生只有在不断得到鼓励时,他们的语言表达才能完全与流畅的思绪一致,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释放的机会,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也才有畅所欲言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课堂中,要尽量给学生创设一种各显其才的机会,坚持面向全体,紧抓少数的原则,有意识地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向不同水平学生提出问题鼓励他们来回答:难度偏低的问题,让一些学困生回答,那怕是说头丢尾,也以鼓励为主,再请其他同学补充,让后进生拿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并记忆更深,又不打击说的积极性;好学生回答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不太难的问题则安排中等学生回答,这样,调动每个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各类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三.教会语言表达策略,让学生“能”说
教学时,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教给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策略,如数与代数教学主要训练学生条理清晰地叙述算理、算法、概念、法则以及公式的来源;统计与概念教学主要训练学生描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可能性事件;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训练学生说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分析过程,对自己的推理和思考进行合理地解释;空间和图形重视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口述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教给学生有条理地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和思考的策略,把知识的获取与发展数学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以语言促思维,让学生能说会说。
1.计算教学,算理表述要有条有理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计算教学的重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学生对于一种算理听听似乎明白,真正理解与否,还要看他是否能清楚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口述算理和法则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其深入理解掌握的过程。比如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312÷4时,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被除数的前一位数比除数4小,商不够1个百,就要把3个百和1个十合起来是31个十,除以4得7个十,7要写在十位上,再把十位上余下的3和个位的2合起来是12,除以4得3,所以商是73。学生通过这样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前后连贯地叙述计算的算理和过程,逐渐达到运算技能的自动化阶段,不仅使他们获得运算的速度和较高的正确率,而且充分运用语言表达准确的表述自己的思维,优化了自己的思维程序,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2.概念教学,语言表述要准确严谨
在概念教学中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是由直观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桥梁,学生在对某个概念抽象概括时,将感性认识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把非本质性剔除,抓住本质属性形成概念,并通过语言来进行表述。学生语言表达是否严密,直接反映了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程度。
3.图形教学,推导过程要连续完整
公式、法则等的教学,要展开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注意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提供大量所需的感性材料,又要引导学生借助语言对感性材料进行概括,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一些基本思维方法。比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怎样剪,怎样拼之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完后,让学生依次回答下面问题:(1)割补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小怎样?(2)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3)长方形面积怎样计算?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通过连续完整的语言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对知识形成的过程理解得透彻,记得也牢。
4.应用题教学,思路表述要简明精炼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精练的教学语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便于分析数量关系,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习应用题时,有些学生会解题,却不能说出个所以然,即不能用语言精炼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这就是要从语言训练入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如:水果店运来4筐苹果,运来的桔子是苹果的3倍,水果店运来苹果和桔子一共有多少筐?就训练学生从条件出发可以这样想:根据“运来4筐苹果,运来的桔子是苹果的3倍”可以求出桔子有多少筐,再根据“4筐苹果和12筐桔子”可以求出“水果店运来苹果和桔子一共有多少筐?”;从问题出发可以这样想:要求“水果店运来苹果和桔子一共有多少筐?”要知道“苹果有多少筐和桔子有多少筐”,而“桔子有多少筐是未知的”,可以通过“水果店运来4筐苹果,运来的桔子是苹果的3倍”这两个条件求出。
经常像这样引导学生用简明的精炼的词语表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按一定的逻辑、一定的规律来表述,可使他们日积月累地学会有条理地说,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学生有条理分析应用题的过程,通过反复训练就会把这个分析过程用连贯而完整的话表达出来,以后教学应用题时,仍然坚持让学生口述分析过程,逐步就会流利地表达出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提高了,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
四.进行规范语言训练,让学生“善”说
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要求用词精确、简练,具有逻辑性强的特征,其实对学生进行规范数学语言训练的过程,也正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规范数学语言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也只有通过规范的语言表述的训练,学生才能做到善想善说。
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会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外,还要求他们用语言来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的训练不但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同时也有利于发现学生在整个表达过程中的语言是否规范,用词是否精练,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对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只有重视对学生规范数学语言的训练,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数学的思想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对学生数学语言精确、规范化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在规范学生数学语言的同时,作为教师本身更应注意语言的规范化,让学生
在模仿中形成规范的数学语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模仿能产生表象,可成为日后思维的准备。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未完善,但他们的模仿性强,这就需要课堂上的教师语言作为典范,成为规范学生语言的依据。所以教师语言要具有准确性、示范性,教师说话时必须语法规范,用词恰当,言简意明。对概念陈述时要准确规范,合乎逻辑,对解题思路的论述要有理有据,讲求顺序性。
古人云:言为心声,慧于心而秀于口,口才好的根源在于头脑好!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让学生经历了敢想敢说、肯想愿说、能说会说、善想善说的过程,让学生用准确、精炼、清晰、连贯的数学语言表述操作过程、计算算理、解题思路以及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既会想又会说,提高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得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商丘市虞城第一实验小学
杨淑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很容易被忽视。殊不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说得好,自然愿听、肯想、会做。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在数学课堂中经常出现学生会做不会说,爱说说不出的现象,尤其低部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更经常出现课堂中老师提出问题以后的冷场现象。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从一年级开始,根据教材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多形式地对数学语言进行训练。
一、要给学生创造发言的平台,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从学生进入小学课堂的第一节数学课开始,就可以通过师生互相介绍自己让每个孩子发言了。每次接手一年级新生的第一节课,我都要每个孩子大声地向小伙伴们介绍自己:“我叫***,今年几岁,是**小学一年几班的学生。”个别较活跃的学生还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学习理想、学习目标以及对集体的寄言等话题。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孩子们第一次体验到在集体中发言的乐趣,感受到在课堂上发言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是在班级同学和老师面前表现自己的好机会。
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论是计算教学、应用题教学,还是概念教学,都要鼓励学生动口说,大胆说,大声说。一开始,部分孩子可能说得不太好,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引导,较长较难的问题可带着说,同一个问题让多个学生重复说,优秀生带着说,后进生跟着说,慢慢地,鼓动全班学生都有说的欲望,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举手,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一定要做到及时点评,给孩子们多一些表扬鼓励性的赞扬,少一些消极打击性的批评。开学几个星期后,我基本掌握了班里哪些学生的表达能力稍差,课堂上,总刻意让这几位学生回答一些比较简单地问题,只要他们大声地回答问题,我都给予表扬,如班里一位男生,开学初几个星期几乎不主动举手发言,在学习《
6、7的加减法》一课时,我让他说说怎样计算“5+1”,一开始,他站着支支吾吾说不出来,于是,我鼓励他:“没关系,大声地把你的想法说出来,说错了不要紧,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帮助你。”终于,他大声地说出“5和1组成6,5加1等于6。”我即刻夸奖他说得好,而且声音响亮,告诉全班同学要向他学习。当时,我可以看到小男孩脸上露出的灿烂的笑容。从那节课以后,数学课上当我提出问题,这名男生经常主动举手发言。平时,我明确地告诉学生,当老师提出问题时,都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半个学期过去,班里的学生已经渐渐形成爱发言、想发言、抢发言的意识。
二、要训练学生用规范、简练的数学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
数学语言具有严密、简练、科学等特性,学生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才能构建准确、清晰的数学概念。在数学课堂中,经常发现许多学生会做但不会说,有的学生明明意会得很好,但说出来却词不达意,没法子把意思表达清楚。为此,在数学教学中,尤其是一年级的教学中,特别应注重培养学生说规范话的习惯,使他们能用语准确、表达完整、条理清楚。
1、训练学生使用规范的单位名称。
数学课上,经常出现学生用错单位名称,尤其是应用题学习时,还有学生不懂怎样正确使用单位名称。所以,我们要从学生一开始学习小学数学就教他们准确使用单位名称。如在一年级上册第一节课《数一数》看图叙述时,让学生结合数数正确使用单位名称。如9个女孩、10个男孩、6朵花、8棵树等。平时,看图说图意时,也应强调学生准确使用单位名称。
2、训练学生把问题表述完整。
对事物完整的表述过程是对事物进一步的理解过程。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特征,没有说完整话的意识,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几乎都习惯简单地说出答案。因此,无论在教学的哪一个阶段都要对学生进行说完整话的训练。如,从最简单的1加1等于几开始到比多比少的问题,再到图画应用题,文字叙述的应用题等的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叙述的问题,都要突出训练表达的完整性。如在下册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提出问题“54比72怎样?”几乎所有学生都只简单地答“少”或“多”,这时就应及时让学生完整地说出“54比72少”、“72比54多”。培养学生完整地叙述问题,需要从学生的最基层学习开始,否则,等学生习惯了用简单的字、词回答问题,再纠正就比较困难了。
3、训练学生把事件说得有条理。
数学学习中,学生对事情的条理化叙述,不仅能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教学中培养学生叙述的条理性尤为重要。如教学《美丽的田园》一课时,通过演示,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叙述 “树上有5只小鸟,空中又飞来11只,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少几只?”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有条理地叙述图意,列式自然不成困难。
4、训练学生准确地说数学名词术语。
学生在接受新概念时往往认识比较模糊,又由于一些方言习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常出现表错语法,用错数学用语等。如在《小小养殖场》这一课中,“多一些”和“多得多”、“少一些”和“少得多”、差不多,我让学生反复对这些词语进行比较,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更正。所以,教学中应对一些容易混淆的和不易理解的名词术语反复进行比较,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三、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说
数学教学中,“说”的训练,不但要注意引导,还要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化,以使人人都有说的机会,日常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让学生锻炼。
1、老师示范,学生跟着说。
这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是最重要的一环。这个年龄的学生还不懂怎样准确使用数学语言,但儿童的模仿能力都很强,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然后让学生跟着说,随后也可适当指名让个后进生说,这样,让全班学生得到了锻炼,稍差的学生也能树立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同桌互说。
说给同桌听,这一形式最能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开口说。如学习加法后,完成教科书中“做一做”的题目时,我让学生先把每幅图的意思说给同桌听,再独立填写算式。巡视时,我发现平常不敢举手发言的孩子也说得兴致勃勃,他们会说了,写起算式来也得心应手。
3、分组讨论。
课堂中,可适当地把学生安排成几人一个小组,指导他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各人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刚接触正规的小学课堂,对于讨论这样的形式也还不熟练,老师可在他们讨论时给予帮助,告诉他们怎样展开讨论。分组讨论不仅能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4、接力的形式说。
在课堂中,我们经常把这样的形式叫做“开火车”,即让一个学生说第一句,往后的学生接着说下面的。在口算题目、数数等教学中,这种形式最为适用。如学习数的顺序,我让学生“开火车”数数,每个学生数一个数,从0数到100的时候,往下的学生就要接着倒数,在这样的锻炼中,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了,同时也培养他们认真倾听的行为习惯。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语言表达过程反映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低年级学生的语言正处在起步阶段,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所以,在小学一年级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等方面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伊旗第四小学
三年级数学组
王桂梅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往往被认为是语文科老师的事。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非常容易忽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学生只要会思考,能解对题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与同学交流时经常因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欠缺,缺乏起码的完整性、应有的条理性和内容的准确性,无法正确地阐述自己要表达的观点。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必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能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精确简练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而且能使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准确性得到锻炼。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之能够准确、流畅、合理、完整地把自己的思想、见解、问题向他人表述出来,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在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如板书、演示、图形、实物等,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比较、思考,在观察感知中积极思维,并让学生用清晰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观察过程,不仅能反映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时,教师用课件展示了升国旗、推窗门、风扇、水龙头、电缆车、风车、滑滑梯等图片。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并完整地说一说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会说国旗作直线运动,推窗门、电缆车也是作直线运动,风扇、风车作转圈运动,水龙头的水作直线运动、水龙头的开关作转圈运动、滑滑梯作直线运动。接下来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有什么不同之处,可以怎样分类?有了这些观察、比较,再加上老师对平移与旋转的阐述,学生对平移与旋转的认识就水到渠成、轻而易举了。又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示范用小刀“切萝卜”的同时,引导学生注意看清“切”成长方体的过程。要求学生说说:你从老师“切萝卜”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是怎样形成的;再通过对实物(如火柴盒)的观察,通过摸一摸、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做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等实践活动,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把观察的结果,在头脑中进行加工整理后,用数学语言表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所有特征。这样,通过学生观察感知,动脑理解,动口表述,不但能深刻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二、在说理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说理的表述,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情况,而且可以检验学生思路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完整、有条理、准确。特别是在解答应用题时,说理训练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国庆节挂彩球,每隔10米绳子挂一个彩球,挂十个彩球需要多少米长的绳子?”很多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马上反映出答案是10乘10等于100,但有个别学生会提出不同意见,觉得答案是9乘10等于90,可一下子说不清自己的理由。于是,我及时改变题目,改成“国庆节挂彩球,每隔10米绳子挂一个彩球,挂2个彩球需要多少米长的绳子?”。通过这样一改,很多小朋友说只要10乘1等于10。接着又有学生编出挂三个彩球的题,大家得到一致的答案为10乘2等于20。接着我让学生说一说理由,大部分学生都能发现“间隔数要比挂的彩球数少一”这个规律。
在应用题教学中,坚持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说清题意,表述数量关系、解题思路,按运算意义口述列式根据、解题程序和解题方法。通过口述解题思路和解题程序,可以直接了解学生审题和理解题意的能力,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教学,从而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时,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长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由它的长、宽、高所决定的,其体积公式的推导,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看、想、推、说”进行。摆:让学生用24个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摆成不同的长方体;看:引导学生观察①沿着长每排有几个小方块?②沿着宽共有几排?③沿着高共有几层?④这个长方体一共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想:①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②根据长、宽、高的厘米数,可以知道什么?③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怎样算出来的?推:①根据长方体长、宽、高的厘米数与摆小方块时的“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之间的关系;②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③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怎样计算正方体的体积?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怎么摆的?怎么想的?”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怎样表述的?表述求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应具备哪些条件?表述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高各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而计算正方体的体积为什么要“棱长×棱长×棱长?”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考并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公式的来源及公式运用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学数学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而数学语言恰恰使这一过程得到实现和表达。可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表达。如:说定义、定律、法则、公式、过程、算理、方法、规律、题意、思路、数量关系等,从说理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锻炼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目的。
第四篇: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
河西学校 王祝刚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严密的学科,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常常借助语言思考和分析问题,表达思维。因此,训练学生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积极的说话心态
目前学生表达能力越来越差,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1)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理解能力均有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急于让学生说出正确答案,只注意少数几个“优等生”,使多数学生成为陪客,长此以往,多数人得不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就差。(2)一部分学生性格内向,害羞,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3)当一些学生说错了时,会受到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嘲笑,使学生没有勇气说话,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不断地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说话心态,让他们想说喜欢说,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我们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鼓励学生大胆说,尽量给全体学生说的机会。
二、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语言的逻辑性
语言的逻辑性,一是要求语言本身要准确。不能含糊其词;二是语言要清晰,不能前言不搭后语,似是而非,模拟两可.人们借助语言思考问题表达思维,进行有序的语言表达,也是优化思维程序,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训练: 1.激励学生说算理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计算数学的重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学生对于一种算理听听似乎明白,真正理解能否,要看他是否能清楚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口述算理和法则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其深入理解掌握的过程。2.鼓励学生讲思路
几何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精练的教学语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几何题的结构,便于分析等量关系,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习几何时,有些学生理解其意,但苦于说不出所以然,即不能用语言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那么就要从语言训练入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开拓思想,培养语言的灵活性
语言灵活性,就是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来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思维活动智力灵活程度的体现。在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一道几何题用分析法、综合法来解题,以提高解题的灵活程度。一些数学题中的已知条件也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说。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如能重视用准确、连贯的数学语言表达物质活动和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完整地说数学,学会从说中理解题目,提高学生思维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真正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第五篇: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陈 利
【摘要】
数学语言所特有的抽象性、概括性、简洁性、逻辑性使一年级小学生较难理解数学语言所表达的数学思想,无法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造成学习数学时遇到很多困难。本文从在倾听中模仿数学语言、在阅读中感悟数学语言、在操作中强化数学语言、在交流中提升数学语言、在情境中应用数学语言五方面提出了培养策略,以有效引导一年级学生能准确、简练、有条理地用数学语言呈现自己思维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
一年级学生 数学表达能力 培养策略
毕业后,我一直担任小学数学教学,通过近二十年的课堂教学经历,越来越深地感到,数学语言对于数学学科非常重要。同样的数学课堂,为什么不同的老师执教,孩子们的反应,尤其是课堂上孩子们通过语言来表达数学中的概念、法则、定理、意义,其语言的准确性、完整性、逻辑性截然不同。很久,我一直在思考。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试想,如果我们的课堂,少了孩子们精彩的展示,我们的课堂就是空洞的、无意义的,也是失败的。
要提高学生各种数学能力,离不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数学语言表达对低段尤其一年级学生来说处于启蒙阶段,这一阶段是培养和发展儿童数学语言的最好时期。所以,我决定从2013年3月开始,以所任教的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研究。在我的课堂中,尝试培养孩子们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们逐步学会用准确的、通顺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提高孩子们参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教会学生倾听,在倾听中模仿数学语言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说话不够完整,甚至更多使用的是生活化语言,语句不够规范,很难成为数学课堂上的语言。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听清楚老师的提问、讲解,听清伙伴的回答,那么必定会由“会听”到“会说”。所以,要使学生会“说”,首先是要学生会“听”,给学生一个辅助的拐杖,学生才能在模仿中把数学化的文
字语言说正确,说规范,从而为理解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为学好数学奠定基础。
例如,一开学学习《我们的教室》时,学生就接触了数量,而学生往往喜欢用“个”或“只”:4个人、6个凳子、6只椅子„„来表达,所以,老师就要通过教学,让学生能正确使用单位名称。在训练时,教师应给予正确的范例,通过教师范读引领、学生榜样示范、及时纠错强化等训练方法,加深学生对正确使用单位名称的记忆。不仅开学第一课,在以后的看图说话、加减法算理的叙述时都应提醒学生正确使用单位名称。
又如《我们的教室》一课,是通过说一说教室里有那些活动,让学生逐步养成对个数进行正确规范的口头表达习惯。教师可以结合我们的教室和主题图,通过“教室里有„„”、“桌上有„„”等句式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完整地说,为今后学生将图形语言(看图说话等)、符号语言(比多比少等)用文字语言完整地进行表述奠定基础。
听是说的基础,在养成良好倾听习惯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所以应重点抓好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倾听中模仿正确规范的数学语言。课堂上,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倾听,让学习困难的学生重复别人的回答,让优等生评价、补充别人的发言。教师适时引导、示范,通过师生、生生的评价促进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促进“说”的能力的提高。
二、教会学生阅读,在阅读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要掌握数学语言并非一朝一夕,因此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会学生阅读数学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数学语言。《课程标准》指出:“经历运用数学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几种数学语言间“互译”能力的培养,通过“互译”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数学书既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因此,应重视数学书在教学中的作用。也许,有的老师认为数学书没有语文书那样强的阅读性,尤其一年级的数学书插图比文字占的比重更大,有时整个页面,只有简单的几句话,因此不需要指导学生阅读。实则不然,数学书中的某些插图,其实是一种图形语言。在描述数学概念或关系时,图形语言的描述为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描述提供了直观表象,为学生理解和感悟数学符号语言的意义和内涵奠定了基础。因此图形
语言易懂、易学,是理解和把握符号语言的扶梯,尤其在一年级数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它的地位和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比一比》时,就可充分利用几种语言的“互译”,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步:指导学生观察图形语言: 《比一比》
此题是实物进行比较,教师可用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左边有几个?”、“右边有几个”,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初步感悟到你表达的题意:“左边有6颗糖葫芦,右边有8颗糖葫芦。”
第二步:指导学生将图形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用文字语言口述比较结果:“6颗糖葫芦比8颗糖葫芦少”或者“8颗糖葫芦比6颗糖葫芦多。”
第三步:指导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
在比较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符号语言:“6<8,读作:6小于8”或者“8>6,读作:8大于6”。
在指导学生阅读数学书的基础上,随着教师从“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环环相扣的“三部曲”式的“互译”能力训练,使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感悟得到逐步提升。
像这种图形语言也能通过媒体、板书等形式展现,但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新授还是复习,我们的教学不可能脱离书本。即便使用媒体等形式展现图形语言进行讲解,最终一定要引导学生回到书本——阅读数学书。当然,不一定阅读同一道题目。当学生学会阅读数学书以后,他们在翻阅数学书时,数学语言又在他们头脑中重现,他们在复述时,也会得到一定的提示,避免成为“空想数学”。
三、引导学生操作,在操作中强化数学语言
动手操作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低年级学生的
思维是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活动。作为教师,应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充分认识到让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当然也要避免为操作而操作。在引导学生操作时,要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语言表达的过程,只有让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强化数学语言、深化含义理解的目的。
如教学《进位加法》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操作“双色片”来理解“凑十法”,强化数学语言。
第一步:让学生在20数板上摆出9个双色片。《进位加法》
第二步:让学生再摆5个双色片。学生可能会出现书上小巧和小胖那样的两种摆法。
小巧:将加数9和5一个接着一个摆出来。小胖:是将加数9和5上下分开摆出来。
(此时,对于学生来说“数出5个双色片摆在数板上”并不是一件难事,关键是后面教师的引导与计算过程的表述。)
第三步:交流两种摆法。在交流中,对每一种摆法,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将直观的图形语言转化为简洁的数学符号语言:“把5分成1和4,9+1=10,10+4=14”或者“把9分成5和4,5+5=20,10+4=14”,进一步突出“凑十”的重要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学生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
四、引导学生交流,在交流中提升数学语言
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思维特点等不同,导致他们对同一概念的
理解常常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课堂上必须给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把形象直观的观念和抽象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交流提升数学语言。数学教学的交流主要包括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这样的交流,使学习困难生也有表达的机会,真正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1.生生交流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有小组讨论、同桌交流等形式。同桌交流非常方便,是教学中最常见的交流方式。如,巩固“数的分与合”时,就可进行“我说组成你猜数”的同桌交流游戏;在教学“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也可让同桌通过互说计算过程来巩固算理„„通过这样的交流,既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又鼓励学生表达,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在交流中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师生交流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通过提问、讲解、提示、倾听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建立互动式交流,并在交流过程中帮助学生提炼数学语言,培养数学思维。师生交流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提问与引导,要避免“启而不发”或“未启而发”现象的发生,教师应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使得师生交流能顺利进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小组讨论的作用在教学中也不容忽视。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采用小组交流比同桌交流更合适。由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互动交流,使每个学生的观点得到充分的表达,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学生会更主动地思考、倾听、表达以及灵活运用新知,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难题,学生的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这样的交流使学生在提升数学语言的同时,也发展了数学思维。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教师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第一学期,学生处在从幼儿园生活向小学生活逐步过渡阶段,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还不是很强,尤其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因此建议以同桌交流为主。第二学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身心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都比第一学期成熟,可逐步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
通过数学交流,让学生把自己的思想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并接受他人的思想,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五、精心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应用数学语言
有位儿童家说过:“每个儿童都是一个天生的玩家”、“他们应当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听数学语言的使用。”学生有了“说”的欲望,教师应该适时为他们营造“说”的氛围。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产生学习的自我需求,从而更加愿意“说话”。例如,教10的认识,学生学会了10的读写、10的分解与组成、10的基数和序数意义,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多说几句话”:“你能用10说一句话吗?”“你能说一段话,把10和第十都用上吗?”学生会说:“我衣服上有10粒纽扣。”“排队时我站在第十个。”“看电影时,我坐在第十排的第4个座位上。”„„这样说一说,不仅加深对10的认识,还谈论了10,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它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抓住一切机会,注重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以“说”促“思”,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潜能,使更多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战场。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堂标准(实验稿)》
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
语 言 表 达 能 力 的 培 养
颍泉区苏屯小学
陈
利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