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上册 运算规律数学活动教案
八年级上册 运算规律数学活动教案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为5的两位数相乘的积的规律及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之和等于10的两位数相乘的积的规律.
2.内容解析
本节课共有两个数学活动.这两个活动都是围绕两个两位数相乘的积的规律的探究.活动1是探究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为5的两位数相乘的积的规律,其规律是原十位数加上1再与自己相乘,结果后面接25;活动2是探究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和为10的两位数相乘的积的规律,其规律是十位数乘十位数加1作为结果的百位和千位,两个个位数相乘作为结果的个位和十位.这两个活动都是由非常简单的数学计算入手,让学生探究这些结果中所蕴涵的可以用符号表示的数学规律,需要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出结果所存在的规律,并运用所学的整式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知识进行推导证明.本章的数学活动是对所学的整式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的实际应用和深化,通过数学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过程,使学生在探究、讨论、思考和相互交流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用符号表示并推导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为5的两位数相乘的积的规律及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之和等于10的两位数相乘的积的规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发现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为5的两位数相乘的积的规律及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之和等于10的两位数相乘的积的规律,并会用这个规律进行相应的计算.
(2)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验证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体会化归思想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在运算中的价值.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学生通过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为5的两位数相乘的积的结果及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之和等于10的两位数相乘的积的结果,发现其结果与十位数字及个位数字之间的关系,能总结出规律,会用符号表示并推导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相关的
计算.
达成目标(2)的标志:学生在探究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为5的两位数相乘的积的规律及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之和等于10的两位数相乘的积的规律的过程中,能够将数量之间的关系用字母和符号表示出来,同时进一步推广,得到三位数进行运算的数学规律.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在小学和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代替数,列代数式表示现实世界中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和解方程,对整式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2.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整式的运算都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数与式运算的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由特殊(具体)到一般(抽象),又由一般(抽象)到特殊(具体).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是一个互逆运算的过程.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并能熟练的进行运算,但运用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表示数量关系和探究规律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困难.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因式分解验证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为5的两位数相乘的积的规律及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之和等于10的两位数相乘的积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数学活动1: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为5的两位数相乘的积的规律 问题
1我们共同来进行一个简单的数学计算: 15×15= 25×25= 35×35= ……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计算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心中的疑问,自然过渡到下一个主题,规律探究的活动过程中.
问题
2观察上述每一个算式及结果,你能发现这些结果与算式本身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吗?
(1)观察:通过结果发现个位数相乘的结果是25,就是这个两位数相乘所得结果的后 两位数.
追问1:除后两位数之外,那么结果中的百位数字或千位数字与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字 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再观察:
15×15=225
2=1×2 25×25=625
6=2×3 35×35=1 225
12=3×4 发现:原十位上的数字加上1,再与自己相乘得到的结果,就是写在25前的数字.(2)归纳:15×15=1×2×100+25=225; 25×25=2×3×100+25=625; 35×35=3×4×100+25=1 225.
得出结论:原十位上的数字加上1,再与自己相乘得到的结果,再加上25,就是个位数 字为5的两位数的平方数的结果.
追问2:你能再举几个具有这样特征的例子,并用上述方法验证其正确性吗?
45×45=4×5×100+25=2 025; 55×55=5×6×100+25=3 025; 95×95=9×10×100+25=9 025.
(3)猜想:你能用所学的整式知识用符号表示出刚才得到的一般性的规律吗?(10a+5)(10a+5)=100a(a+1)+25.
(4)验证:你能根据本章所学习的知识推导出你所得到的规律吗?
解:设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为a,个位数字为5,则这个两位数可以写为a5,表示成 10×a+5.
所以(10×a+5)×(10×a+5). =(10×a+5)2
=100a2+2×10a×5+52 =100a2+100a+25 =100a(a+1)+25.
(5)结论:观察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出,a(a+1)后再乘100,个位和十位数都是0,即相当于a(a+1)的结果向左移了两位,后面再加25,实际上25对应的位刚好全是0,即相当于填补刚才左移空出的两位上.
于是得到计算规律是:原十位数加上1再与自己相乘,结果后面接25即可.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有疑问和争议时进行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学生运用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学生积
极回答并展示验证规律的过程.若学生感到困难,教师可引导学生回答追问的问题.
设计意图:(1)通过探究引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学习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2)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肯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3)通过探究活动,学生探索出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为5的两位数的平方数的规律,并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运用所学过的完全平方公式.
(二)数学活动2:探究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之和等于10的两位数相乘的积的规律 问题
3类比上道题探究规律的过程,继续计算下列两个数的积(这两个数的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的和等于10),你还能发现有什么规律?你能尝试用本章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个规律吗?
归纳:53×57=5×6×100+3×7=3021
30=5×6
21=3×7 38×32=3×4×100+2×8=1216
12=3×4
16=2×8 84×86=8×9×100+4×6=7224
72=8×9
24=4×6 71×79=7×8×100+1×9=5609
56=7×8
9=1×9 发现:前一项就是十位数乘十位数加一,后一项就是两个个位相乘.
得出规律:十位数乘十位数加1作为结果的百位和千位,两个个位数相乘作为结果的个位和十位.
用符号表示为:(10a+b)(10a+10-b)=100a(a+1)+b(10-b). 验证:
设十位为a,个位为b,则一个数为10a+b,另一个为10a+10-b,两数相乘(10a+b)[10a+10-b]=(10a+b)[10(a+1)-b]
=10a×10(a+1)-10ab×10(a+1)-b2
=100a(a+1)+b(10-b).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并板书,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全班展示并评价,老师适时进行指导和点拨.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上道题的探究过程进行类比学习,在经历独立探究与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在获得新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掌握基本的解题思想和方法,体会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总结
问题
4回顾刚才探究规律的过程,请思考:数学活动1与数学活动2所得到的规律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归纳:它们的计算规律在实质上是相同的.都属于十位数字相同,个位数字之和等于10的两位数相乘.结果都是十位数乘十位数加1作为结果的百位和千位,两个个位数相乘作为结果的个位和十位.但数学活动1是数学活动2的特殊形式,数学活动2是数学活动1的一般形式,它们都可以用活动2的规律统一表示.
师生活动:教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学生积极进行回顾,并观察、比较与分析,从而发现数学活动1与数学活动2之间内在的联系与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活动1和数学活动2的比较归纳,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和体会数学活动1和数学活动2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体会整式乘法运算在推导规律中的作用,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转化,从而真正理解数学学习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利用刚才所学的规律计算下列算式的结果: 78×72=
93×97=
95×95=
85×85=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的规律进行简便的运算,巩固学生所学的新知识和新方法,加深对规律的应用意识.
(2)拓展:
105×105=
114×116=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解决新问题,并进一步将规律推广,得到三位数进行运算的数学规律,有助于促进学生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所在.
(五)作业布置 观察下列等式: 12×231=132×21; 13×341=143×31; 23×352=253×32; 34×473=374×43; ……
以上每个等式中两边的数字是分别对称的,且每个等式中组成的两位数与三位数之间具
有相同的规律,我们称这类等式为“数字对称等式”.
(1)根据上述各式反映的规律填空,使式子成为“数字对称等式”: ①52×______=______×25; ②_______×396=693×_______.
(2)设这类等式左边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为a,个位数字为b,且2≤a+b≤9,写出表示“数字对称等式”一般规律的式子(含a,b),并证明.
五、目标检测设计 观察下列几组数据:
第一组:3=2×1+1,4=2×1×(1+1),5=2×1×(1+1)+1; 第二组:5=2×2+1,12=2×2×(2+1),13=2×2×(2+1)+1; 第三组:7=2×3+1,24=2×3×(3+1),25=2×3×(3+1)+1; 第四组:9=2×4+1,40=2×4×(4+1),41=2×4×(4+1)+1; ……
观察以上各组数的组成特点,你能求出第七组数三个对应的数值吗?第n组呢?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发现一组数据存在的规律,并会用字母和符号来表示出规律,学会运用所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2018年八年级数学上册15.2分式的运算教案
15.2分式的运算
分式的乘除
教学目标:
理解分式乘除法的法则,会进行分式乘除运算.重点难点
1.重点:会用分式乘除的法则进行运算.2.难点:灵活运用分式乘除的法则进行运算 教学过程
一、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135本节的引入还是用问题1求容积的高,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多少倍,这两个引例所得到的容积的高是
vm,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abn效率的ab进一步引出P14[观察]从分数的乘除法倍.引出了分式的乘除法的实际存在的意义,mn引导学生类比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但分析题意、列式子时,不易耽误太多时间.2.P135例1应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计算,注意计算的结果如能约分,应化简到最简.3.P135例2是较复杂的分式乘除,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应先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再进行约分.4.P135例3是应用题,题意也比较容易理解,式子也比较容易列出来,但要注意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a>1,因此(a-1)=a-2a+1 二、课堂引入 1.出示本节的引入的问题1求容积的高 vm,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abn作效率的ab倍.mn[引入]从上面的问题可知,有时需要分式运算的乘除.本节我们就讨论数量关系需要进行分式的乘除运算.我们先从分数的乘除入手,类比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2、P135[思考] 从上面的算式可以看到分式的乘除法法则.3.[提问] P135[思考]类比分数的乘除法法则,你能说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类似分数的乘除法法则得到分式的乘除法法则的结论.三、例题讲解 例1.[分析]这道例题就是直接应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应该注意的是运算结果应约分到最 简,还应注意在计算时跟整式运算一样,先判断运算符号,在计算结果.例2.[分析] 这道例题的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应先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再进行约分.结果的分母如果不是单一的多项式,而是多个多项式相乘是不必把它们展开.例3.[分析]这道应用题有两问,第一问是:哪一种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先分别求出“丰收1号”、“丰收2号”小麦试验田的面积,再分别求出“丰收1号”、“丰收2号”小麦试验田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是500、500,还要判断出以上两个分式的值,哪一个值更大.要根据问题的实际a21a122意义可知a>1,因此(a-1)=a-2a+1 四、随堂练习 课本P139练习1、2.五、布置作业 课本P146习题15.2第1、2、3题.2222 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教学难点: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感知规律 1、伸出手张开,问:有几个手指?有几个空档?如果每两个手指间夹一枝笔,能夹几枝笔?(板书:每两个手指间夹一枝笔) 2、请4名男生和4名女生排队,要求:每两个男生之间站一个女生。全都排着符合要求吗?怎么办?(排成4男3女)他们是怎么排的,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来。交流表示的方法。师:这样的排列方法叫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二、探索规律 1、出示教学挂图。 (1)在图上找一找,有没有像刚才男生和女生这样的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 交流。能不能用一句话描述它们是怎么排列的? (2)这些一一间隔排列有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规律?同桌合作讨论、探究。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出示名称:两端物体 中间物体(4)归纳出“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三、运用规律 1、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相邻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提问:“每相邻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相”可知什么? 各自解答。交流。 把上题改成:马路一边有25个广告牌,每相邻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根电线杆? 该怎样解决? 2、(1)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提示:一根木料锯1次,能锯成几段?画图理解。那锯3次能锯几段呢?为什么?(2)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四、拓展规律 1、把前面表演过的4男4女再次请上台。思考:有什么办法不多加一名男生或者不去掉一名女生,使每相邻两个男生之间站一名女生?(围成一圈)归纳:当围成一圈时,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同样多。 2、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75棵柳树,每相邻两棵柳树之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提问:为什么桃树也是75棵? 五、总结规律。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99页,分数混合运算相关复习。 教学提示: 本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整理与复习的系统过程,提高归纳、整理知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整理与复习,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探索、迁移类推”的方法推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发展数学思维的能力等良好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计算练习向学生渗透运算的逻辑性,相互影响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堂氛围中发展数学思维,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教学难点: 含中括号小括号混合运算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练习本等。 教学过程: 一、新导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我们复习了比和按比例分配的相关知识,这节我们一起复习分数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 引出题——分数的混合运算(板书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为下面的知识的系统复习和相关练习留出了足够的时间。】 二、探究新知 1从总体上复习分数混合运算这一板块的内容。 教师:有关分数混合运算,我们学过哪些主要的知识? 先让学生独立回忆,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抽学生汇报,教师随学生的汇报板书,逐步完成下面的知识内容。 西师大版 教师:下面我们就按照上面梳理的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复习。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复习,使学生的头脑中对本版块的知识有一个清晰地脉络。】 2复习分数混合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师: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如果说出:分数四则混合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教师追问:能具体说一说混合运算的顺序吗? 引导学生说出具体的运算顺序,教师作如下的板书。 (1)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没有括号,有乘除也有加减的混合运算。先乘除,后加减。 (3)有括号的算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教师出示“分数混合运算”第1题。 教师: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教师随学生的发言板书(略) 教师出示这样一个算式:4 / -2 / 3+3 / 4×1 / 2。 要求学生在这个算式上面添括号,使运算顺序符合下面的要求 (1)先算加法,再算乘法,最后算减法。 (2)先算减法,再算加法,最后算乘法。 (3)先算加法,再算减法,最后算乘法。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教师:计算分数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抽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进行分数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正确判断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二是要按照分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每一步计算;三是要按照混合运算的书写格式进行书写。 教师:请同学们计算出上面两道题的结果。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个别指导,并抽学生到黑板上计算;计算结束后,集体评讲。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了分数混合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为下面的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3复习分数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 出示: / 7×11 / 3+ / 7÷13 / 教师:这道题按运算顺序,应该怎样算? 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后,教师追问:如果按这样的运算顺序算,会遇到什么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按运算顺序算非常麻烦) 教师:仔细观察这道题有什么特点?想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怎样简算? 学生讨论,重点讨论出题中的特点:两道乘法(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中间有一个加号,并且有一个相同的乘数 / 7,这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来简算。 教师:请同学们用简便方法计算这道题。 学生算完后,抽学生汇报,重点说一说自己怎样简算的过程。 教师:在分数混合运算中,随了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来简算,还经常用到哪些运算律? 引导学生说出在分数混合运算中经常用到的运算律。 教师:通过上面的复习,你有什么感想? 指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是:计算分数混合运算时不要盲目的进行计算,而要看这道题是否符合简算的特点,能进行简算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复习,使学生对分数混合运算的简便运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既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本节的教学难点。】 4解决生活中的分数应用问题 教师:下面我们复习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投影出示教材第99页分数混合运算第7题。 教师:从图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帮助学生整理题中的信息,突出条中的一些重点词。 条问题 XX年,x藏自治区月人均养老金2700元,位居全国之首。 重庆市月人均养老金比x藏自治区低1 / 3。 宁夏回族自治区月人均养老金相当于重庆市的119 / 20。 青海省月人均养老金比重庆市高 / 36。 教师:根据这些条,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重庆市月人均养老金是多少? 宁夏回族自治区月人均养老金是多少? 青海省月人均养老金是多少?„„ 教师:你们会解答这几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个别辅导,最后集体订正,抽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列式的理由?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巩固应用 处理教材第102页练习二十四第7题。 先让学生从问题中收集有用的信息。 让学生提出说学问题并说一说解题思路,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解法。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各自的解法。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练习,使学生对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掌握的更加牢固,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这节的收获和疑惑。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知识小结,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梳理知识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上册《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页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提示: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有加法和乘法的计算中,无论乘法在前和在后都要先算乘法。通过活动,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草稿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到文具店买过学习用品吗? 生:买过。 师:买过什么文具? 生:买过2个笔记本和1支笔。 师:你买的笔记本每个几元,笔每只几元? 生:笔记本每个2元,笔每只1元。 师:,你们能帮他算一算一共要用去多少钱吗? 生:5元。 师:你怎么算的? 生:先算笔记本的钱2×2=4(元),再算4+1=5(元) 师:说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类的问题。出示课题: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 师:生读题,说说要解决的问题。 生:买文具盒和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 师:独立列分步算式解决问题。小组内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6个文具盒多少钱,就是6×7=42(元)再算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42+55=97(元) 师:谁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到一起吗? 生:可以写成:6×7+55 生:还可以写成:55+6×7 师:这两个算式对不对。(小组讨论) 生:第一个对。因为先算乘法,第二个先算加法。 师:像上面的算式无论乘在前还是在后都应该先算,所以都对。在一个没有括号综合算式里,有乘又有加减。应先算乘,后算加减。 讲解:像同学们这样,分列了两个算式,一步一步去解答。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分步解答”,这两个算式叫“分步算式”。我们还可把这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道两步的算式,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在综合算式中,我们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设计意图: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2、试试身手。 81-17×4 师:计算这道题时,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生:先算乘法,后算减法。 81-17×4 =81-68 =13 再次总结:在一个没有括号综合算式里,有乘有加减。应先算乘,后算加减。 三、巩固新知 1、完成第59页试一试。 2、将下面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综合算式。 (1)3×5=15 20+15=35 (2)6×8=48 48-18=30 3、亮亮今年7岁,爸爸的年龄是亮亮的5倍,爸爸比亮亮大多少岁? 答案:1、536、12、20+3×56×8-183、28岁 四、达标反馈 1、24×3+19(注意运算顺序) 2、森林医生。(改正错误) 16+40×8 =56×8 =448 3、小红拿50元钱去买8个6元一个的笔记本,应找回多少钱? 答案:1、912、16+40×83、2元 =16+320 =336 五、课堂小结 师:大家回顾一下,综合算式中有乘有加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乘,再算加减。 师:为什么? 生:因为加减是同级运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六、布置作业 1、我会列式计算。 3个7再加28是多少? 71减去6个8是多少? 2、我来算一算。 65-8×8 20+5×5 3、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看了4天,每天看6页,还剩13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4、妈妈买来12盒月饼,每盒有9块。送给奶奶16块,还剩多少块月饼? 答案:1、49、232、1、453、37页4、92块 板书设计: 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分步:7×6=42(元) 42+55=97(元) 综合:7×6+55 =42+55 =97(元) 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和乘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第三篇:四年级数学上册 找规律教案
第四篇: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混合运算》教案
第五篇:四年级数学上册《四则混合运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