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二教案(EXCEL)
EXCEL基础知识
EXCEL基础教程
(一)认识excel窗口
Excel是一个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电子表格由一张张表格组成,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如何输入和保存电子表格,下面我们认识一下它的窗口;
1、启动Excel 1)点击“开始-所有程序-Microsoft-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
2、Excel窗口
1)出现一个满是格子的空白窗口,这就是一张电子表格了,第一个格子看着边框要粗一些,处于选中状态;
2)最上面是标题栏,默认的是文件名Book1,保存的时候起一个有意义的,Excel的文件称作“工作薄”;
3)再下面是菜单栏,里面是各个操作命令,记住常用的“文件”和“格式”菜单;
4)再下面是工具栏,里面是一些常用的菜单命令,在分界线的地方可以点击下拉按钮,找到其他操作按钮; 5)下面的空白是工作区,数据输入在各个格子中,每个格子称作一个“单元格”,而且横向和纵向有坐标定位,第一个格子是A1;
6)最下边是状态栏,里面的sheet1、sheet2是指各个工作表;
3、练习
看一下Excel的窗口,说一下它的各个组成部分。
EXCEL基础教程
(二)1、输入和保存
上一节我们认识了Excel的窗口,这一节我们来学习怎样把数据输入到表格中,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练习;
1、启动Excel 1)点击“开始-所有程序-Microsoft-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
2)出现一个满是格子的空白窗口,这就是一张电子表格了,第一个格子看着边框要粗一些,处于选中状态;
2、输入数据
1)在左上角第一个格子中输入数字 1,然后按一下回车键,活动单元格移到下边一格;
2)继续输入2,然后按回车,接着输入3,一直输到5,可以用小键盘来输入; 3)再点一下第一个单元格A1,重新回到第一格,按一下Tab键(在Q的左边),活动单元格跳到B1;输入 2,然后再按一下Tab键,活动单元格跳到右边 C1 的格子里,输入3;
4)继续按Tab键,一直输到5,可以发现按回车键是向下,按Tab键是向右。
3、保存文件
1)点菜单“文件-保存”命令,出来一个另存为对话框,在上面位置找到自己的文件夹,把下面的文件名改成“输入保存”,点右边的保存按钮;
2)第一次保存会出来另存对话框,以后点“保存”,直接就保存了,不再出现这个对话框。
2、练习
先在自己的文件夹里面建一个名为“练习”的文件夹,练习的文件都保存在这个里面。
每题做一个单独文件,做完后保存一下,然后点“文件-关闭”命令,再点“文件-新建”命令,做下一题;
输入数字,注意行列
1、输入一行数字,从10输到100,每个数字占一个单元格;
2、输入一列数字,从10输到100,每个数字占一个单元格;
切换到中文输入法(课程表);
3、输入一行星期,从星期一输到星期日,每个占一个单元格;
4、输入一列节次,从第一节输到第七节,每个占一个单元格;
输入日期,格式按要求;
5、输入一行日期,从2007-7-9输到2007-7-12
6、输入一列日期,从2007年7月9日输到2007年7月12日
EXCEL基础教程
(三)1、创建表格
表格一般是由行和列组成的,每一行代表一条信息,可以添加许多条,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练习;
1、启动Excel 1)点击“开始-所有程序-Microsoft-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
2)出现一个满是格子的空白窗口,这就是一张电子表格了,第一个格子看着边框要粗一些,处于选中状态;
2、创建表格
1)表头:在第一个单元格中输入“成绩表”,按回车键到第二行,第一行一般是表格的名称;
2)在第二行中依次输入“姓名、语文、数学、英语”,分别从A2到D2单元格,按回车键到第三行; 3)在第三行开始输入每个人的成绩,如下图所示,按回车键向下移动,按Tab键横向移动,分数可以用小键盘输入:
4)再在下面的状态栏上边的“Sheet1”上双击一下(也可以点右键,选“重命名”命令),变黑以后输入“成绩表”三个字,按一下回车键,把表格的名称改一下;
5)点菜单“文件-保存”命令,以“成绩表”为文件名,保存文件到自己的文件夹中;
2、居中对齐
输入好数据以后,还需要对表格进行适当的排版,把格式设置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练习;
1、启动Excel 1)点击“开始-所有程序-Microsoft-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
2)出现一个满是格子的空白窗口,这就是一张电子表格了,第一个格子看着边框要粗一些,处于选中状态;
2、设置格式
1)点菜单“文件-打开”命令,找到自己的文件夹,打开上次保存的“成绩表”文件;
2)从第1格开始拖动鼠标沿对角线到“85”那一格,用框选的方法,选中所有数据单元格; 3)把鼠标移到蓝紫色里面,瞄准“数学”那儿敲右键,选择“设置单元格格式(F)..”命令,出来一个格式面板;
4)在格式面板中,点上面的“对齐”标签,把“水平对齐”和“垂直对齐”都设为“居中”,点“确定”;
5)这时所有的数据都居中显示了,标题应该在表格的中央,在空白处点一下,取消选择;再用拖动选择的方法,选中A1-D1,瞄准中间蓝紫色部分敲右键,选择“设置单元格格式(F)..”命令;
6)在出来的“对齐”格式面板中,把下面的“合并单元格”打勾选中,点“确定”;
7)点一下菜单“文件-保存”命令,保存一下文件;
EXCEL基础教程
(四)1、插入填充
有时候需要改变表格的结构,比如新插入一行或一列,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练习;
1、启动Excel 1)点击“开始-所有程序-Microsoft-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
2)出现一个满是格子的空白窗口,这就是一张电子表格了,第一个格子看着边框要粗一些,处于选中状态;
2、Excel窗口 1)点菜单“文件-打开”命令,在自己的文件夹中找到上次保存的“成绩表”文件,打开它;
2)在第一行上边的标题“A”上点一下,在标题上点击就会选中A这一列;
3)瞄准“A”,点一下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插入”命令,这样就会自动在左边插入一列空白列,原来的A列变成B列;
4)选中标题的A1到E1单元格,瞄准敲右键,选择“设置单元格格式..”命令,在对齐面板中,把“合并单元格”的勾点一下变黑,把标题设为居中;
5)再点一下A2单元格,选中它,输入“序号”;
6)再在下边的A3单元格中输入数字1,注意单元格的右下角有一个小黑块,这是“填充手柄”,把鼠标移过去瞄准,指针会变成黑十字,瞄准按住左键(指针变成黑十字),往下拖到第5行,可以发现从A3到A5都填充上了1,对于输入相同的数据很方便;
7)按一下Ctrl+Z组合键,撤销一下,这儿的序号应该逐渐增大,重新瞄准A3单元格旁边的填充手柄,同时按住Ctrl键(黑十字上面多出一个加号),然后拖动手柄到A5,这次序号就逐渐增大了;
8)选中新增的A2-A5单元格,瞄准敲右键,选“设置单元格格式”命令,在对齐中设为居中对齐; 9)点菜单“文件-保存”命令,保存一下文件,也可以按Ctrl+S组合键;
2、文本列宽
在数据中,有一类是文字类的文本格式,像身份证号码、学号等,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练习;
1、启动Excel 1)点击“开始-所有程序-Microsoft-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
2)出现一个满是格子的空白窗口,这就是一张电子表格了,第一个格子看着边框要粗一些,处于选中状态;
2、输入文本
1)点菜单“文件-打开”命令,打开上次的“成绩表”文件;
2)瞄准表格上边的标题“B”点右键,选“插入”命令,在A列的后面插入一个空白列,原来的B列变成C列了;
3)在序号旁边的单元格输入“学号”,作为列标题,在下面输入学号“02007072001”,按回车键后发现最前面的0没了,原来是当数字自动省略了,选中B3-B5这三个单元格,敲右键选“设置单元格格式”,在上边“数字”面板中,选择“文本”,点确定;
4)再回去就可以输入0了,分别输入“02007072001”到“0200707072003”,按Ctrl+S键保存一下文件;
3、调整列宽
1)“序号”这一列有些太宽了,可以把它调小一些,右键菜单里面有个“列宽”命令;把鼠标移到列标志A和B之间,指针变成双箭头时向左拖动一下,列宽就减小了,也可以瞄准双击左键;
2)同样在B和C,C和D等后面的单元格之间瞄准,指针变化后双击左键,调整好间距; 3)保存一下文件;
EXCEL基础教程
(五)1、编辑修改
表格输入中,有时候需要进行修改,或改正一些错误,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练习;
1、启动Excel 1)点击“开始-所有程序-Microsoft-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
2)出现一个满是格子的空白窗口,这就是一张电子表格了,第一个格子看着边框要粗一些,处于选中状态;
2、编辑修改
1)点菜单“文件-打开”命令,打开上次的“成绩表”文件;
2)先修改姓名里的,选中“刘晓文”,瞄准双击鼠标,这时候文字中间出来一条竖线插入点,表示处于文字编辑状态;把插入点竖线移到“晓”的前面,按一下键盘上的Delete键,删除这个字,然后重新输入一个“小”,按一下回车键;
3)选中“蒋心编”的单元格,这时表格上边的编辑栏中也有一个“蒋心编”,把鼠标移上去,在“蒋”的后面单击一下,出现插入点竖线后,按一下退格键,删除它,再输入“江”,然后点一下左边绿色的“勾”确定;
4)再点一下右下角的单元格的“85”,按一下Delete删除键,然后输入“100”,也可以直接输入100替换;
5)保存一下文件;
2、创建图表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图表,用图像来显示数据,更让人一目了然,便于对比和区分,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练习;
1、启动Excel 1)点击“开始-所有程序-Microsoft-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
2)出现一个满是格子的空白窗口,这就是一张电子表格了,第一个格子看着边框要粗一些,处于选中状态;
2、Excel窗口
1)点菜单“文件-打开”命令,打开上次的“成绩表”文件; 2)在这个表格中,有三个同学,每个同学又有“语数外”三门成绩,可以做成一个图像,然后对比一下;
3)图表一般用坐标轴来表示,横坐标是X轴,纵坐标是Y轴,还有类似地图的图例和标题等,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怎么制作一个图表;
3、创建图表
1)从姓名开始一直拖动到右下角的100,框选中这些有用的数据,序号和学号可以不必要;
2)点菜单“插入-图表..”命令,弹出一个“图表向导”面板;
3)第一页是选择图表类型,一般有柱形、条形、折线,这儿点“下一步”按钮,用默认的柱形;
4)第二页是数据区域,我们选中的是从“姓名-100”这一块,每个学科一块,直接点“下一步”按钮,如果选“列”就是按姓名;
5)第三页是标题标注,在左边分别填上“成绩表”、“学科”、“得分”,点“下一步”按钮;
6)第四页是图表位置,默认放在当前工作表中,单击“完成”,有时也选择插入到新工作表中;这样就创建好一个图表,每个颜色代表一个同学,可以从颜色上来比较三个同学的成绩;
保存一下文件。
EXCEL基础教程
(六)公式运算
在EXCEL中,我们可以利用公式来对数据进行处理,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练习;
1、启动Excel 1)点击“开始-所有程序-Microsoft-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
2)出现一个满是格子的空白窗口,这就是一张电子表格了,第一个格子看着边框要粗一些,处于选中状态;
2、输入公式
1)点菜单“文件-打开”命令,打开上次的“成绩表”文件;
2)在“英语”旁边的单元格中输入“总分”,这一列将存放三门成绩的总分,;
3)按回车键,光标移到“75”旁边的单元格,在表格上边的“编辑栏”里点一下,出现插入点竖线,切换到英文输入法,输入一个等号,注意是英文的等号;
4)接着输入D3+E3+F3,也就是左边的三个单元格相加,等号表示是公式,这儿是加法运算;编辑栏中的数据颜色,跟下面数据表中的单元格颜色对应相同; 5)输入完成后,检查一下输入是否正确,然后按一下回车键,完成公式输入(点编辑栏旁边的对勾也可以),这时候就可以发现单元格中出来的是三门成绩的总和;
6)瞄准单元格右下角的填充手柄,向下拖动两格,这样下面两格也自动输入相同的公式;保存一下文件; 接下来我们学习了手工输入公式的方法,对于比较复杂的运算,我们可以用函数来完成,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练习;
1、启动Excel 1)点击“开始-所有程序-Microsoft-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
2)出现一个满是格子的空白窗口,这就是一张电子表格了,第一个格子看着边框要粗一些,处于选中状态;
2、输入公式
1)点菜单“文件-打开”命令,打开上次的“成绩表”文件;
2)在总分的旁边输入“平均分”,然后把格式设置好;
3)选中下面的单元格,在上边的编辑栏上,找到编辑框左边的“fx”,点一下;
4)在出来的“插入函数”面板中,找到AVERAGE点一下选中,然后点下面的“确定”,这个是平均值函数;
5)接下来出来的是,数据的区域,在表格中框选中从“78”到“75”的三个单元格,对三门成绩进行平均分; 6)检查一下数据区域框正确后,点击“确定”,然后单元格中就出现了平均分,拖动填充手柄,把下面两个单元格也输入平均值函数;
7)瞄准蓝紫色敲右键,选“设置单元格格式”,把“数字-数值”里的小数点设为2;点“确定”后,完成数据输入,保存一下文件。
EXCEL基础教程
(七)1、统计函数
有时候需要进行一些数据统计,比如算一下及格人数,各个分数段等等,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练习;
1、启动Excel 1)点击“开始-所有程序-Microsoft-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
2)出现一个满是格子的空白窗口,这就是一张电子表格了,第一个格子看着边框要粗一些,处于选中状态;
2、Excel窗口
1)点菜单“文件-打开”命令,打开上次的“成绩表”文件;
2)在姓名的下面输入“及格数”,然后把光标移到旁边一格; 3)点一下编辑栏旁边的“fx”,在出来的函数列表里面找到“统计”,在下面找到“COUNTIF”,点“确定”按钮;
4)接下来是数据区域面板,从“78”向下拖到“68”,框选中三个人的语文成绩;
5)切换到英文输入法,在函数面板的第二个文本框中输入“>=60”,然后点“确定”,也就是60分以上算及格;点“确定”后,单元格中出现统计结果;
6)拖动填充手柄,把旁边两格也填充上,这样就把各学科的及格人数统计好了。
2、表格边框
Excel中的表格线是一种参考线,如果要打印出来,还需要添加上边框线,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练习;
1、启动Excel 1)点击“开始-所有程序-Microsoft-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
2)出现一个满是格子的空白窗口,这就是一张电子表格了,第一个格子看着边框要粗一些,处于选中状态;
2、Excel窗口
1)点菜单“文件-打开”命令,打开上次的“成绩表”文件; 2)点菜单“文件-打印预览”命令,出来一个预览窗口,可以发现没有表格线;如果提示没有打印机,可以安装一款虚拟打印机(virtual pdf printer):http:// 3)点上边的“关闭”按钮返回到表格窗口,准备画边框;从左上角A1单元格开始,框选到右下角的85.33下面的单元格H6;
4)瞄准蓝紫色敲右键,选“设置单元格格式”命令,在弹出的面板中选择上边的“边框”标签;
5)看一下左边的白色区域,现在里面还没有表格线,这儿对应表格内容,现在只有内部的文本,边框分为四周的外边框,和内部的边框线,6)在右边的线条里,选择倒数第三个的黑线条,在左边白色区域的四周分别点一下,画出外边框;
7)再选中右边第一个虚线,在左边白色区域中点两下,添加两条内部线,点“确定”按钮,回到表格中;这时候再点菜单“文件-打印预览”命令,就可以看到表格线了; 保存一下文件。
EXCEL基础教程
(八)1、IF判断函数 有时候需要对旁边的单元格进行判断,比如及格还是不及格,折合百分数等等,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练习;
1、启动Excel 1)点击“开始-所有程序-Microsoft-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
2)出现一个满是格子的空白窗口,这就是一张电子表格了,第一个格子看着边框要粗一些,处于选中状态;
2、判断函数
1)在A1和B1输入标题:“得分”和“判断”,在得分下面A2、A3里输入两个成绩,50和60;
2)选中“判断”下面的B2,点编辑栏里的fx,准备输入公式;
3)在出来的函数列表里,选择 IF 函数,点确定按钮;
4)接下来是 IF 函数面板,切换到英文状态,在第一行里输入 A2>=60。A2 是旁边的单元格,拿鼠标点击也行,在第二行输入“及格”,在第三行输入“不及格”;这儿的意思是,如果第一行成立,那么就得到第二行,不成立就得到第三行;
5)点确定回到工作区里,这时候B2里得出的是“不及格”;
6)拖动右下角的填充手柄,得到B3是“及格”;
以“判断”为文件名,保存文件到自己的文件夹;
2、统计分数段 有时候需要按分数段统计人数,比如90分的人数,80分的人数等等,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练习;
1、启动Excel 1)点击“开始-所有程序-Microsoft-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
2)出现一个满是格子的空白窗口,这就是一张电子表格了,第一个格子看着边框要粗一些,处于选中状态;
2、统计分数段
1)输入一个8个成绩的成绩表,包含序号和成绩,并输入 90-100、80-89、70-79、60-69、0-50 几个分段;
2)选中“0-50”右边的单元格,点编辑栏里的fx,准备输入公式,从低到高分段,先算最低分的一段;
3)在出来的函数列表里,在中间选择“全部”,然后在下面的列表里选择 COUNTIF 函数,点确定按钮;
4)接下来是 COUNTIF 函数面板,用鼠标拖动选中所有成绩,这个是范围;
5)然后在第二行,条件里点一下,切换到英文输入法,输入小于号和60,然后点“确定”: <60 这样就可以统计出60分以下的人数了;
6)再选中“60-69”段旁边的单元格,点编辑栏里的fx,准备输入公式; 7)在出来的函数面板里,还选择 COUNTIF 函数,然后点“确定”按钮,拖动选中所有成绩,在第二行条件输入小于70,然后点“确定”: <70 8)回到表格窗口后,在编辑栏的公式后面点一下,然后输入减号,点一下刚才统计出来的0-59分数段的人数,然后点右边的绿色勾确定,因为70分以下的除了60分段的,还包括50分以下的,减去50分的剩下就是60分以上的;
9)同样在选中70-79右边的单元格,选择 COUNTIF 函数,在条件里输入小于80点“确定”以后,回来在编辑栏里,再点一下鼠标,减去刚才算出的50分段和60分段的;
10)同样的方法,求出80分段的人数,用减去两头剩下中间的方法,求出所需的分数段来;对于 90-100 的分数段,可以在条件里输入 >=90(大于等于90)以“分数段”为文件名,保存文件到自己的文件夹;
Excel基础教程之:建立超级链接
在excel 2000中是通过对工作表中的对象设定超链接来实现对Internet资源的访问的。实际上超级链接还能够跳转至硬盘,公司的内部网或诸如其上的全球广域网的某页。例如,可创建超级链接,从 word 文件跳转到提供详细内容的 Microsoft excel 中的图表。超级链接由“热”映射或蓝色的带有下划线的显示文本表示。单击它们,即可跳转至其他位置。
14.2.1 将单元格文本创建为超级链接
插入超级链接的操作步骤如下:
1.请选择作为超级链接显示的单元格或单元格区域,如图14-7所示。
2.单击“插入超级链接”按钮,出现如图14-8的对话框。
3.在“请键入文件名称或Web页名称”输入框中,输入超级链接目标文件的地址。
4.按下“确定”按钮即可。可以看到如图14-9的结果,在建立超链接的单元格内容下有下划线出现同时用兰色显示。
14.2.2 修改超级链接的目标
1.选定包含文本超级链接的单元格,请单击超级链接旁边的单元格。然后使用方向键移动到包含超级链接的单元格上。
2.单击“插入超级链接”按钮,出现如图14-8的对话框。
3在“请键入文件名称或Web页名称”输入框中,输入新的目标地址。
4.按下“确定”按钮即可。14.2.3 复制或移动超级链接
1.如果要选定包含文本超级链接的单元格,请单击超级链接旁边的单元格。然后使用方向键移动到包含超级链接的单元格上。
2.如果要复制超级链接,请单击“复制”按钮。如果要移动超级链接,请单击“剪贴”按钮。
3.单击希望包含复制或移动的超级链接的单元格。4.单击“粘贴”按钮即可。
第二篇:初二教案
第一单元
1、我爱这土地
一、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体会诗人深沉而刻骨铭心的情感。2.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深沉的爱国情感。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 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过: “读诗使人聪慧。”从今天起,我们就要一起经历一次神奇而激动人心的诗歌之 旅。这一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艾青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先来感受一下现代诗 歌的魅力。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 1938 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 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初步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1.指导学生朗诵诗歌。明确: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节奏是诗人根据内容的需要对语言所作的精心组 合,也是诗人思想感情发展变化在诗中的体现。要体味诗歌的节奏,首先须对诗 歌进行准确的断句,如“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 激怒的风”该如何断句呢?应该断为:“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2.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悲怆而深沉的,同学们在诵读时 应把握住这种基调。
3.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在节奏,把握感情 基调。明确:借助较为标准的诵读或配音诵读能调动学生诵读本诗的兴趣,从而初 步地感知全诗及把握感情基调,保证教学重点得到落实。
4.学生自由诵读,感知全诗。
四、探究内容
1.诗中“土地”一词是否具有深刻的含义? 明确: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也可理解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的暗示。
2.诗人对土地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3.明确:由“爱”字可知,诗人对土地是一种热爱和眷恋之情。3.诗歌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明确:诗歌的第一节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 挚的心:“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 手法叫象征。我们已经知道,诗中的“土地”象征祖国,那这里的“河流”“风” “黎明”又分别象征了什么呢?请简述理由。分析时要紧紧咬住“悲愤”“激怒”“温 柔”等词语加以分析。“河流”“风”可以理解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 象征,“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 行。
5.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没有严格的限制,声音的强 弱主要表现在重读的安排上。鸟儿歌唱的这四句诗中,你认为哪些该重读呢?为 什么?
明确: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讲,能鲜明 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就应该重读;但对诗句的处理 又可以不乏个性色彩。这四句中,“暴风雨”“土地”“永远”“悲 愤”“河流”“无止息”“激怒”“无比温柔”等词语应该重读。
6.诗歌一、二两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明确: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实质上就是深层次地理解诗歌内涵。学生讨论 后,老师归纳:
一、二两节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热爱之情。就 诗的感情发展而言,前八句充分地积蓄感情,把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里,而最后两句诗便是感情闸门轰然打开,洪流冲击而下。诗意层层递进。7.请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明确:这个环节可以让其他学生也参与其中,对背诵进行适当的点评,尤其 要注意对诗歌韵律节奏的评析。
五、拓展延伸 完成“思考与练习”第三题。阅读刘湛秋《中国的土地》一诗,试与课文相 比较,说说这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异同。明确: 两首诗的背景不同:前者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后者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写法不同:前者借用鸟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绪,后者是直抒胸臆。但主题相近:前 者抒发诗人面对遭受苦难的大地,要为此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后者是面对这块神 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恋的感情。两首诗都注重形象创造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相关习题。
2.探究性学习:阅读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火把》等诗歌。
板书设计
内容 表现手法 第一节 鸟儿生死眷恋土地 比喻、象征 第二节 第二节 “我”对土地深沉的爱 直抒胸臆 教学反思:
2.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2.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 义情感。
4.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领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5. 教学难点 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6.课时安排 2 课时 7.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作业 通读课文,读准下列字词的字音。
隘.口()歌谣.()蹲踞.()山巅.()焚()敕.()勒川 槐.树()蝉翼..()荒莽.()尽.()管
尽.()头 勒.()索 勒.()紧 薄.()荷 薄.()片 夹.()道 夹.()被
二、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长城长》,出示歌词。
对于祖籍在长 城脚下,而又久居台湾的诗人席慕蓉来说,长城更是她心中解之不开的情结。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蓉的《长城谣》,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三、作者简介 席慕蓉,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 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配乐诗朗诵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出节奏和重音。
2.让学生说说,老师在朗读时除了注意节奏和重音外还注意了什么?
3、学生齐读、示范读。
五、品读诗歌
(一)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诗中主要选取的意象是什么? 长城,也有对黄河的思恋。
2.诗歌主要抒发了什么情感?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有对历史的关照和反思。
(二)再读诗歌,理清结构,体会作者情感。(可分组完成)明确:全诗分三节
(三)深入探究。
1.学生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写了什么?对人 生的感悟。使下面所抒发的乡思、乡愁更深沉、凝重,包涵历史责任感。
2.第二节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抒情的? 明确: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对自己的影响。
3.第三节写了什么? 明确: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思恋之情。
4. 4.为什么要通过“敕勒”“阴山”“黄河”这几个地名来抒情? 明确:“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 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 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总之,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5 发了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六、学生随着音乐再读诗歌,感悟《长城谣》的思乡情结。
七、布置作业 1.收集席慕蓉的其他作品。2.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第二课时
一、背诵《长城谣》
《一片槐树叶》
(一)导入新课 在学习了席慕蓉的《长城谣》之后,接下来我们将读到一首爱国题材的现代 诗,它就是我国当代作家纪弦的诗歌《一片槐树叶》。
(二)作者简介 纪弦(1913—2013),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年近九十时,仍写作不辍,被誉为“诗坛上的 常青树”。著有诗集、诗论与散文二十余部。
(三)写作背景:
1.配乐朗读诗歌,学生掌握生字生词: 槐树 蝉 翼 荒莽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学生齐读。
(五)赏析诗歌 1.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与结构。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 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 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2.第一节诗写了什么内容?诗人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 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 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诗人 刚见到槐树叶,仿佛又回到故土,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又很快回到现实,这种心情立刻变成了伤感,飘零在外,故国难回,伤心又无奈。3.第二节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4. 4.“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两句,即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写的好处是:表面上是作者对槐树叶的原处的追思,其实是表达 了它是来自祖国便足够了。诗人由一片槐树叶引发情思,由欣喜而伤感,乡愁渐 浓,借重享槐花季节抒思归之情。5.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你认为“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槐树叶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 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 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 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6.第三节诗写了什么内容?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这一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7.诗人为什么说“去享受一个„„槐花香的季节”而不是“桃花香”或其 他的花香呢? 明确:这是为了与标题“一片槐树叶”照应。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作者借一片槐树叶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运用了借物抒怀的艺术手法。小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 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三、比较阅读 1.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明确:均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2.这两首诗分别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寄托情感? 明确:《长城谣》:长城、月色、黄河等。《一片槐树叶》:一片槐树叶。3.假如在“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里,席慕蓉和纪弦在长城相遇,你 认为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根据你的知识设计一段对话,不超过一百字。
四、教学反思;
3.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
1.朗读这首诗,读出沉郁的情感基调:第 1 节侧重读出对温暖、光明的向往之 情;第 2 节侧重读出对寒冷、苦难的否定和批判之情。
2.理解这首诗所展示的意境,体会诗人沉郁的情感和思虑,并能说出自己的感 悟。
3.通过分析第 1 节和第 2 节在内容、形式上的异同,体会诗题“星星变奏曲” 的含义。
4.品味这首诗的语言,理解诗中重点词句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意境,掌握诗歌的朗读基调。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教学难点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关于现代诗的课文,今天我们接着来看第三篇,看看在这首诗中诗人借用什么形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寄托了怎样的情感等。
二、作者简介 江河:
三、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课件展示播音员丁建华所谈的朗读感受。学生结合播音员的感受自由诵 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四、探究内容
1.想一想,这首诗的诗题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提示:“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提示这首诗的情感是复杂、有变化的。
2.诗歌第一节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请尝试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提示:诗人在这一节诗中体现的感情基调是沉郁的、忧思的。
3.这一节诗适合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比喻句,可以读得轻柔一些。4.请找出你这一节中最有感触的诗句,先把它读出来,再说说你的感受和 体会。
5.诗歌第二节中写道“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星星为什么要颤抖 呢? 提示:这里用了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 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 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6.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7.诗歌的第二节应该怎样朗读? 提示:这一节侧重于表达对冷酷现实的否定,应该读得沉郁一些。
8.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望。
五、课堂小结 :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全诗由两个基本 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 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星光,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光明的理想。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相关习题。2.探究性学习:阅读食指的《相信未来》,感受朦胧诗的创作特色。
七、板书设计
主要意象:星星 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的理想
情 景:温馨美好 寒冷严酷 主题与变奏
内 容:向往光明 否定现实 教学反思:
4.樵夫,别砍那棵树
教学目标
1.把握诗的内容,体会“这棵老树”的象征意义。2.品味感情强烈的诗句。3.培养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人感情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人在诗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难点 老树的象征意义。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乔治·珀金斯·莫里斯(1802—1864),美国记者﹑诗人和戏剧家,19 世纪 20 年代,他当过《纽约镜报》的编辑,他最著名的是他多愁善感的诗,其中最 主要的一首就是《樵夫,别砍那棵树》。由于工业和城市的扩展取代了乡村的景 象,人们便十分珍爱这首诗,它唤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又是对“进步”的一种 有礼貌的抗议。
三、听老师范读,注意朗读技巧
朗诵技巧: ①停顿。②重音 ③表现激动、愤怒等内容速度较快;悲伤、失望、哭泣等内容速度较慢。④语调升降就是抑、扬、顿、挫的搭配。⑤情感要充沛。
四、初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自由朗读全诗。
2.学生自由发表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必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
五、再读诗歌,深入赏析
(一)品读第一节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呼喊?诗诗歌开头两句的作用 是什么? 师生讨论明确:因为诗人与老树有深厚的感情。开头两句,开篇入题,发出 真诚的呼吁,表达对老树的深情。
2.找出本节中表达诗人与这棵树之间的深厚感情的句子。师生讨论明确:我年轻时它遮蔽过我,是我先祖亲手种在他的小屋边。3.诗人对樵夫的态度怎样? 师生讨论明确:平和劝说。
(二)品读第二节 1.这一节写了“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哪些原因呢? 明确:“它的光荣和名声/已传遍各处”——贡献大; “它的根已在土里扎牢”——扎根牢; “它现在已是参天的大树”——已成材。
2.此时,诗人对于樵夫的态度是怎样的? 师生讨论明确:动情地责问。
(三)品读第三节
1.怎样理解“原谅我愚蠢的泪水,让那棵老橡树留着!”这句诗? 2.这一节中,诗人对于樵夫的态度又起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师生讨论明确:恳切的哀求。因为诗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回忆起一家人在 树阴下度过的美好时光。
(四)品读第四节
1.这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师生讨论明确:这一节,诗人先是对老树诉说衷情,表明自己对老树的深厚 感情,然后转向樵夫,警告他别伤着那棵树。
2.怎样理解“当我还能伸手拯救它时,你的斧子别伤着它。” 这句诗? 师生讨论明确:表示了只要“我”还在,就要誓死保卫那棵树,与它共存亡 的决心。3.这一节诗人在写法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什么效果? 师生讨论明确:这一节由前两节的第三人称换成了第二人称,直抒胸臆,对 老树诉说衷情,表达对老树的深切依恋和热情的赞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4.这时诗人的态度有何变化? 师生讨论明确:随着感情的加强,语气也由最初的平和劝说,到后来的真诚恳求,再转为最后的严厉警告:“樵夫,离开那地方”,“你的斧子别伤着它”。
六、学生自由讨论,深入探究诗歌内容
师生讨论明确:老树寄托了诗人所有美好的回忆,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 情和纯真童年的向往、对往事的追忆……作者希望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 对自然的珍视。
七、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通过配乐朗诵、自由朗诵、集体朗诵、个人朗诵等方式,品味强烈的思想感情。
八、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题 教学反思:
写 作1
写一首咏物抒情诗
一、本次写作内容 写一首咏物抒情诗
二、本次写作的目的 1.训练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瞬间的感动或启迪,学会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2.学会诗歌的形式,分行分节,基本押韵,注意把握诗歌节奏和韵律。
3.恰当地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
三、设置意图 本次作文对学生的要求并不高,主要训练学生以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情为目 的,模仿课文的形式,写一首诗。学生学会运用一些简单的诗歌写作技法,恰当 地运用修辞手法,写出诗味即可。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指导建议
1.必须主题明确,必须精心创造诗歌的意境。2.必须倾注自己真实的感情。3.分行分节,尽量押韵。
4.要注意语言凝练、含蓄、形象,富有音乐美。5.要能灵活运用比喻、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
五、学生范文
写 字
一、教学内容 行楷字的书写原则
(一):点画替代 笔画减省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关于行楷的基础特点和书写规律,重点掌握点画替代和笔画减 省,这主要是为了提高书写速度的目的,但却是行楷具有一种特殊的流动的美感 和舞动的韵律。本次练习要让学生了解行楷书写的这一方法,练习这一行楷书写 的基本技能。
三、实施建议
1.教师首先简要结合实例介绍行楷的基本特点产生发展的原因,让学生了 解汉字字形变化的基本规律。
2.可让学生观摩典范的行楷字帖(软书、硬书均可),揣摩行楷字的独特美 感。3.结合教材中提供的范字,具体讲解点画替代和笔画减省的方法。
4.当堂练习,抄写范字。教师可补充字例,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临摹。5.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展示、点评指导学生书写。6.可以将学生书写较好的习作张贴在教室里展示。7.要把这一训练贯穿于比较长的时间里,反复训练。
第五单元 17.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联系诗人身世处境,揣摩诗歌语言,结合诗意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过故人庄》。
一、导入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 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 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他的诗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诗史”的 美称,杜甫本人也被尊称为“诗圣”。
三、解题 1.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古乐府诗中的一类,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 歌。专指汉魏以后乐府中题名为“歌”“行”的诗歌。歌行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2.“„„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
四、研读课文
1.教师范读,同学们注意听清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3.研读第一节: ① 第一节写什么内容,能否用四个字概括出来?(秋风破屋)② 这节中,你认为哪一词用得比较好?理由是什么? 4.研读第二节:
5.研读第三节: ① 请概括这节内容。(长夜沾湿、长夜难眠)② 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 ③ “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 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
6.研读第四节: 忧国忧民诗人并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跳出个人的圈子,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由眼前个人不幸想 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士”,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 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甚至为了 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自己受冻至死也满足,这是何等恢宏 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正是这种胸怀天下的博大襟怀,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千百年来激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也是杜甫这首诗之所以 光焰万丈,千古不朽的原因。7.总结: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 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 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饱含感情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五、板书 《过故人庄》
六、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 年),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齐 名,并称“王孟”,代表作《过故人庄》,有《孟浩然集》。这首诗写作者受朋友之邀,到乡村做客的事,表现了朋友间亲切的感情。
七、提问:从体裁来看,这首诗属于什么近体诗中的绝句,五言绝句
八、多形式朗读诗歌 1.朗读诗歌。2.结合注解粗通大意,落实有关字词含义。
九、分析诗句 1.首联——起——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应邀做客。提问:饭菜丰盛吗?诗人的心情怎样?用“鸡黍”,并一请就到,说明主宾关系 怎样? 饭菜丰盛,诗人心情愉快高兴。说明主宾之间感情融洽,友谊极深
2.颔联——承——承接上文,写田庄风光。提问:风景美吗?美在哪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美,美在淡远、幽静,色调丰富,对仗手法。3.颈联——转——由写景转入写人事。相聚饮酒的情形,把洒闲话,气氛融洽,深情厚谊就在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田园生活恬静而闲适、和谐而幸福。4.尾联——合——收拢全诗。“就”暗含欣赏之意,再来做客,诗人分别时的依 依不舍之情跃然纸上。
十、小结 本诗着力描写了农家生活的朴实与故人的热情,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 活的热爱,以及对朋友情谊的重视。这首诗看似平淡,但读完之后,却仿佛是一 曲清幽淡雅的田园交响曲,令人向往,令人陶醉,令人回味不已。
十一、板书
首——朋友盛情邀请
颔——描写乡村美景
颈——畅饮款谈农事
尾——相约明年再来
第二课时 学习《游山西村》《渔家傲 秋思》和《浣溪沙》。
一、导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南宋诗人陆游的名句,语出《游山西村》。山西村到底是怎样一番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呢?现在我们一同走进山西 村。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 江绍兴市)镜湖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 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三、研读诗歌
(一)从体裁来看,这首诗属于 ?近体诗中的律诗,七言律诗。
(二)分析诗歌内容:
1.第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2.第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 叙。总结: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一 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
3.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略)这是写村中 的习俗。
4.第七、八句是抒情,请概括大意。
5.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 有重游之念。6.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围绕一个“游”字展开。这首诗虽是游诗,但全诗没有出现一个“游”字,而处处写游,以游村情事说起,极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最后愿为频访,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 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五、板书设计
游村缘由 首
境地之幽 颔
风俗之美 颈
愿为频访 尾
《渔家傲 秋思》
六、背景简介
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赏析讨论,初步理解诗词意境 1.解题: “渔家傲”词牌名 2.上阕写景,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 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学生齐读上阕。
3.下阕抒情,抒写征人思乡之情
①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这句是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③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幽怨的 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表现 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八、总结 《渔家傲》词通过写塞外秋天特异的风景,渲染了边塞悲壮的气氛,抒写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略、巩固边防的意志。
九、板书设计
渔家傲 范仲淹
上片:写景(大雁、马鸣风号、山峰、落日、云烟、孤城
下片:抒情(思乡、建功立业)
十、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十二、理解词意,诵读悟情
(一)这首词和范仲淹的《渔家傲》在形式和内容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 点? 不同点: 字数少,句数少。词前有几句介绍,“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这叫作词 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相同点:都分上下两阙,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二)注意重点字词
1.寺临.兰溪 靠近,面对 2.萧萧..暮雨 形容小雨 3.人生无再少. 年轻 4.流水尚能西. 向西 5.休将..白发唱黄鸡 不要把/典出白居易诗,诗中感叹白发苍颜,韶华易逝。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三)分析上阕
1.《浣溪沙》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些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四)分析下阕 1.下阕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苏轼借这个典故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 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 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 的人生态度。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2.小结 《浣溪沙》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 年)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词的上阕写景,同时也烘托了自己被贬黄州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萧萧,子规哀鸣,均是 实写。从苏轼一生坎坷经历来看,他是一位“奋厉有当世志”(唐圭璋主编《唐 宋词鉴赏辞典》)的人物。他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难道 人生就不能再重来吗?于是下阕转入抒怀,集中表现了他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 精神,即景抒慨,感悟人生哲理。千百年来,这首词像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一样,不知给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行的信心,就是在今天,读了也让人备受鼓舞。
十三、板书设计 景——清淡幽静
情——宁静自适
理——旷达乐观 教学反思:
18.古文二则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赏析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二、朗读感知
1.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词语解释。
2.三、研读课文
(一)赏析第一句。
学生齐读第一句,教师适当点拨:文章第一句起总领全文的作用,以感慨起 笔,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流露出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 比肩的自信。
(二)赏析二、三、四句。1.山水相映之美。2.色彩配合之美。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 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 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以此突 出江南景物特点。
(三)赏析第五句。这一句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 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 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二则 4 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 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 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课堂小结 这篇古文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作者状写高峰清流、石壁青林,描摹日光 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文笔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 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 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以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
五、作业布置
1.朗读背诵课文。
2.预习下一则古文。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总 共谈山水之色 山水相映之美 分 色彩配合之美 抒发亲近、热爱自然之情 晨昏变化之美 总 感慨收束,人间仙境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个人就是苏轼。
二、学生介绍苏轼,教师补充
苏轼(1037—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 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 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 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 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遇赦北归。死于常州。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三、初读,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同学要注意听准字音,听准节奏,体会感情。2.学生点评。
3.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节奏和情感。4.学生自读课文。5.组织学生以 4 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6.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 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7.以抢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抢答题①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8.比赛背诵: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四、分析研讨课文 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2.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3.作者所描写的夜景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4.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 者心情)
5.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耳。”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 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 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 的闲客。3.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宁静悠闲、清丽淡雅„„ 此句写景仅用 18 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可细加品味。“庭下如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无色之 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 4.此题较难,可对学生搜索关键词进行引导。(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
5.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 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的人生真谛。所以“闲人”既带有寄情山水的闲静恬适,又带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
六、总结: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 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教学反思:
第三篇:初二教案
Unit 1 1.corner
top-right corner top-left corner
bottom-right
bottom-left at the corner of the street 2.at the end
at the end of the street in the end= at last, finally 3.tell/talk /speak/say tell sb sth about =tell sth to sb tell the story tell the truth
tell the time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rom talk about sth
talk to /with sb speak at a meeting
4.I’m a twelve-year old girl
I’m one and a half metres tall A 5 metres long classroom.A 5-foot-deep well
a 2-metre-wide bed 5.own =have
My own room = a room of my own
I own a red car
=I have a red car = A red car belongs to me
=I have a red car of my own = I am the owner of the red car.5.be keen on =like ….very much
=really like
=be interested in
6.go skiing/skating/swimming 7.physics n 物理
physical adj;体育的,与身体有关的 P.E=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work
physical exam 8.ambition = hope;wish;goal;My ambition is to be an engineer.My hobby is playing chess.9.maybe/may be 10.hope/wish 11.write to sb/get a letter from sb /=hear from
Unit 2
Step 1: New words 1.top
最好的,最成功的
Tom is the top student of his class.n.顶部;顶;顶端
write your name at the top of the page.Adj 最高的最上面的Put it in the top drawer.2.several adj 几个;少许
Eg.Everyone works several hours each day.3.successful adj success n succeed v
Unsuccessful successfully adv
Be successful in
/succeed in
4.business n.生意,买卖,商业(u)公司,企业(c)
Businessman businesswoman 5.luckily adv.Luck n
lucky adj
Unluckily
We wish you good luck.6.popular
unpopular
Be popular with 受到…的喜爱
This dance is popular with young people.7.sell sold sold
Sale n on sale 出售,上市减价
For sale 待售,出售
That house is for sale.A lot of T-shirts are on sale in the past few weeks.Sell sth to sb
Sell out 售完,全部出售
the buyer and the seller 8.over = more than
9.responsible
irresponsible
Be responsible for 对….负责
The bus driver is responsible for the passengers’ safety.10.discuss v 讨论
n discussion
Discuss with sb
I want to discuss your work with you.11.simple adj 简单的,简易的不复杂的,单一的 不引起麻烦的Easy 指不难
12.achieve v 完成,达到
n.achievement 成就
She hopes to achieve all her aims soon.13.fail v 失败,不及格
n failure
fail to do
14.return = give, put or send back
return sth to sb.= give sth.back to sb.She returned the empty bottles to the store.Please return the dictionary to me soon.= please give the dictionary back to me soon.15.attend /join/ take part in/ enter for
attend : vt 出席(会议、课程、音乐会、报告会)I’m afraid I will be unable to attend tonight’s meeting.Join vt 加入(组织、人群)
Join the WTO Take part in 参加(具体活动)
Children should take an active part in the outdoor activities.Enter for;报名参加(比赛项目)
Eg.We are going to have a sports meeting this Sunday.Have you entered for any events yet? 16.assist v assistant n 助手
assist sb.to do sth assist sb.in doing sth.Step 2 phrases 1.get up
get on get off get back 返回 2.put on
in /wear/ put on /with
in 做介词,后接衣服名词,也可接颜色名词,The girl in red is lily’s sister.Wear 表示穿戴的状态,也可表示穿的状态,后面要接穿戴的东西。它可用于进行时态。Eg.Many girls wear beautiful skirts in summer.The students are wearing school uniforms.With 表示穿戴的状态,与其后面的名词搭配只能做定语,而且只能与眼镜、手套之类名词搭配使用,不能与搭配。
The boy with glasses is a friend of mine.Put on 表示穿的动作,后面要接穿戴的东西,其反义词是take off It’s cold today.You’d better put on more clothes.Wear 还可以用于佩戴手表、首饰、花儿及留着胡须、头发等。Eg.Wear a beard
wear a ring
3.work on 从事….的研究,忙于
后接名词、代词或动名词形式
We are working on a new computer program, He is working on the maths problem.Out of work
at work
a piece of work
a job
work out She can work out the problem easily.4.make phone calls
telephone sb /call sb/ make a phone call to sb 5.on the way /on the way to /on one’s way home
6.twice a week / once a week / twice a month /three times a day 7.ask sb to do sth/ ask sb not to do sth 8.continue doing sth /continue to do sth
Tom will continue to do his homework after dinner
Tom will continue doing his homework for another two hours.Step 3.sentences Must be 肯定是(对现在情况肯定的猜测)Eg.The two girls must be twins, for they look just the same.Can’t be 不可能是(对现在情况否定的猜测)She looks so young.She can’t be 40 years old.One of +形容词最高级+ 可数名词复数,意为“最…..之一” Paris i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cities in Europe.Before在….之前,在….前面;当着….面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before liberation Before one’s eyes
Before/ago
1)before 指过去某时间的“以前”,有“那时以前”的意思;ago 是以现在为基准的“现在以前”
eg.I worked on the farm two years ago.I had met him three years before.2)before 动词用现在完成时,ago 动词用一般过去式
Eg.I have never met him before.He left ten minutes ago.Step 4 grammar 一般现在时态 1)用法
2)否定句和疑问句
3)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的变化规则
第四篇:初二地理教案
土地资源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及特点;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理解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记住我国耕地、林地和草地等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地区差异的成因;知道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理解我国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各种图表(分布图、统计图、景观图、漫画等)和文字材料,使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利用各种地理图表和文字材料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通过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教学,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通过调查家乡土地资源状况的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土地资源重要性和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土地、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的教学,增强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①掌握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的特点和我国耕地、林地及草地等主要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规律。
②学会阅读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土地资源统计图等图表的方法,培养利用图表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③通过本节教学,对学生进行土地国情和国策的教育,使学生增强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难点
①理解我国土地资源现状与我国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②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学准备 ①课前,教师将全班分成若干学习活动小组,每组以6~8人为宜。每个学生准备红色和黑色粗笔各一支。
②课前,教师准备与各课时相关的图、表、文等资料,包括挂图、投影片、录像片、动画课件等。
●○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设计
□提示和建议 □师生活动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自然资源?什么是可更新资源?我们脚下的土地属于什么资源?它可更新吗? 学生作答,教师略作总结并引入新课。教师板书:第二节
土地资源
教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土地有哪些用途?如果失去了土地,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将会怎样呢? 教师板书:
一、土地资源的利用
教师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所见所闻,谈谈土地的用途及重要性。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讨论、谈认识,由学生总结。
学生总结:(土地的用途很广,有的土地可以种植粮食、蔬菜、瓜果,为人类提供食物;有的土地可以栽种树木,为人类提供木材;有的土地可以生长牧草,为人类提供放牧牲畜的场所,提供肉、奶、皮毛等畜产品;有的土地还可以用来建房、筑路等等。土地对人类极为重要,失去了土地,人类就没有了食物来源,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就会停止。)
教师提问:人类对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对土地的认识也很深刻。课本上有6句话对“什么是土地?”作了精辟概括,请解释这几句话的含义。
学生思考、讨论、谈自己的认识,教师启发、引导,由学生总结(略)。
教师承转:同学们讲得都很好。我们知道,土地的用途是多种多样的,这正说明土地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土地才有着不同的用途。土地的类型如何划分?又具体分为哪些类型呢? 教师板书:1.土地资源的类型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投影片(或录像片),本课是全节的基础,要把基本知识砸实;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得出有关结论。
认识土地的用途不是
最终目的,而是通过认识不
同土地资源的用途,为学习
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打下基础。
问题的第二问发散性较强,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保护学生的探究欲。
对这6句话,学生解释得准确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解释其涵义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人类对土地的感情,使学生对土地的认识得以升华。
□师生活动
那么,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也就不同。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不同类型。其中,耕地、林地、草地属于农业用地,而建设用地属于非农业用地。
教师板书:耕地、林地、草地(农业用地)
建设用地(非农业用地)教师提问:我们学校附近的土地有哪些利用类型?槐树镇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看下图说出)。
关于土地利用类型的教学要注意两点:第一,对不同地区的学生,在知道耕地、林地、草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同时,应根据当地实际加以拓展,如滨海地区的学生理应知道用于发展养殖业的滩涂也属于土地利用类型中的一种(还有坑塘、湖泊、河流等);第二,要结合图3.8让学生知道目前的土地不都是可利用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承转:我们知道了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那么,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是怎样的呢?如数量大小、类型多少、比例构成、地区分布等等。
教师板书:2.土地资源的现状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这些图表和文字材料,分析、归纳出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下面材料。[文字材料] ①我国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3以上,与俄罗
课本是从全国角度探讨土地利用类型的,未免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为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加强对土地利用类型的理解,故设计了这
□提示和建议 斯、加拿大、美国等大国相比,我国山地面积最大,两个问题。教师还可提出我国耕地只占土地面积的1/10,世界上许多国家(如印度)的耕地比重都在30%以上;我国森林占国土总面积的14%,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②课本阅读材料——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匮乏。
□师生活动
一些更贴近生活的话题去谈,如你村、你家周围的土地有哪些利用类型?并可让学生画一画分布草图。
学生阅读材料时,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求学生一定要脱离课本,有关结论必须从这些材料中获得,以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第二,要教给学生分析这些图表和文字材料的方
□提示和建议
[统计表] 中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和人均数量(1992年)
法和技巧;第二,教给学生概括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土地资源现状的方法和知识结构(如总数量、人均数量、比例构成、地区分布等),以便做到举 一反三。
[统计图] ①课本图3.7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②课本图3.8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学生阅读后分组,每组重点分析一部分材料,从中归纳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的某些方面。由组内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全班评议,由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综合同学们的发言,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第一,从圆形统计图3.8可以看出,我国土地类型齐全,既有耕地、林地、可利用的草地、工矿交通城市用地和内陆水域等可利用的土地,也有沙漠、石山、永久积雪和冰川等难利用的土地;第二,从统计表可以看出,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第三,从文字材料、图3.7和3.8可以看出,我国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少(分别只占13.5%、16.6%),难利用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只约为世界人均数的1/3)。
教师板书: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小;
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学生完成活动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分析,由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从图3.8可以看出,有利条件是:
学生活动时需提示:第一,从图3.8中分析得出的应是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方面的特点:第二,要从三方面进行评价:首先是说明土地利用类型构成的特点,其次是分析特点的成因(联系我国地形、气候等因素),第三是分析这些特点对生产有什么有利和不利之处。
□师生活动
教师提问:课余,通过自己的观察或询问父母,□提示和建议
了解一下你家乡的土地主要有哪些利用类型,构成比例如何,你认为这样的比例构成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知道我国土地资源既有对生产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我们知道,除数量、类型和构成等外,地区分布也是说明土地资源现状的重要方面。那么,我国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主要土地资源是如何分布的呢?
教师板书:
二、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示意图、我国干湿地区图、我国地形图,重点阅读课本图3.9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概括我国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分布大势。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课本图3.
9、我国干湿地区图、我国地形图和以下4个问题的投影片。
①在图3.9上,用红色和黑色粗笔分别标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的位置、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位置。
②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属于何种干湿地区?属于何种地形?土地利用程度是
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一定设法指导学生通过读图获得,不能参照课本的现成讲述,否则,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目标便不能实现。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为学生播放反映三大林区、四大牧区等景观的录像片。没有条件的学校,利用挂图或阅读课本和地图
册的插图即可。高还是低?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③我国的林地主要分布在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属于何种干湿地区?属于何种地形?土地利用程度是高还是低?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④我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还是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东部近海地区?属于何种干湿地区?属于何种地形?土地利用程度是高还是低?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学生分4组读图、讨论,各组由代表重点总结其中一个问题,教师补充。
学生总结:(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这里属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属于平原或低缓丘陵地形,土地利用程度高,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种植业和渔业;我国的林地主要分布
□师生活动
在东部季风区,这里属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属于山地地形,土地利用程度高,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林业;我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这里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属于高山、高原和盆地地形,土地利用程度低,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牧业。)
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读图,比较完整地分析、概括了我国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分布大势。请同学们再用4个字,概括一下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的总特点。
教师启发,学生参考课本内容思考。
标注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位置,能为学生读取土地资源分布大势、分析成因,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指图总结,以强化学生的读图意识,牢固建立土地分布的空间概念。
□提示和建议
本节正文内容较少,活动内容较多。活动分两大学生总结:分布不均。教师板书1.耕地-东部季风区的平原、低缓丘陵
2.林地-东部季风区的山地
3.草地-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总特点分布不均
教师提问:在读图总结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大势的基础上,我们共同完成活动1:用简练的文字填写比较表,联系我国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分析、解释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
学生填表比较(填表略),分析原因,教师启发、补充。由教师总结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
教师总结: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的东西差异,是由我国地形、气候分布的东西差异所造成的。首先,因为我国的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而且我国东部属季风区,降水比较丰富,所以这使得东部平原区特别适宜用作耕地。第二,因为我国东北、西南和东南山区气候湿润,森林茂密,所以,它们成为我国三大宜林地区。第三,因为我国的高原、高山和大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这里处于内陆,气候干燥,不适宜森林的发育和耕作业的发展,而是分布着面积广大的草地;另外,由于我国西部地势高峻、气候干燥、自然环境恶劣,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戈壁、石山、高寒荒漠、永久积雪和冰川等目前条件下还未利用的土地。
教师提问: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不仅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而且南北方也有很大不同。请同学们结合图3.
9、我国地形图、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题、三个内容,一是土地
分布的东西差异;二是耕地的南北差异;三是水土匹配的南北差异。对学生的要求逐步提高,由比较差异,到分析原因,再到评价。活动能使学生对正
文的认识深化,贴近生产实际,提高分析能力。
表中的“未利用土地”,应相当于“难利用土地”,要给学生说明。
分析原因是难点。教师要带领学生复习我国地形类型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为分析土地东西差异的成因做好铺垫。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为学生播放反映北方旱田、南方水田景观和农民劳作场面的录像片。没有条件的学校,利用挂图或阅读
课本插图即可。读图3.10和3.11,认识我国耕地南北差异中的第一个内容。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北方旱田、南方水田、我国地形图、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下面三个问题的投影片。
①在图3.9上,标注出旱田与水田分界处标志性的山脉与河流的位置和名称;标注出与分界处位置比较接近的年降水量线的位置及数值。
标注旱田与水田的分界及比较接近这一分界的年等降水量线的位置及数②从图中获取北方旱田与南方水田的不同信息,值,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进行比较(可列表)。
③联系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状况(或温度带与干湿地区),分析北方旱田与南方水田不同的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发言,由学生总结,教师提示、补充。
学生总结:首先,在东部季风区,大致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北为旱田,以南为水田;其分界处与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比较接近(边标注边讲述)。第二,北方旱田与南方水田的不同可归纳在下表中:
第三,因为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水源缺乏,所以形成面积广大的旱田;而我国南方降水充沛,水源丰富,所以形成面积广大的水田。由于环境不同,使两种耕地的作物种类、播种方式等产生了差异。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读图3.12,认识我国耕地南北差异中的第二个内容,即比较我国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南北分布的差异,并评价这种水土资源的地区匹配对农业生产是否合理。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根据图3.19制作的动画,演示北方和南方水土资源的差异。
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教师指导、补充。学生总结:(首先,我国北方的土地资源比南方更丰富一些,相差大约1/4;而南方的水资源比北方丰富的多,相差大约1/2。第二,这种水土资源的匹配,对农业生产是不合理的。因为北方虽然土地广阔,但灌溉水源缺乏,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而
能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
识,应认真完成这一环节。
比较旱田与水田的不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不局限在课堂上提供的信
息,也可根据自己平时通
过其他途径(如网络、电
视、广播、旅游、文章等)获得的信息去比较和描
述,把学习课本知识与平
时的 生活积累结合起来,丰富课本内容。
没有条件的学校,利用挂图或阅读课本插图即
可。在认识我国水土南北差异的过程中,要向学生渗透差异普遍存在的思
□师生活动
教师提问:既然我国南北方水土分布不均,不利于农业生产,那么,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课下思考。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认识了这样一环节个问题:我国的土地资源不仅比例构成不合理,而且分布不均,这种不均的突出表现是我国土地资源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而养发在东部又有南北方的不同。可见,我国土地资源的差异无处不在。这种差异既给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便,也使我们的生产、生活丰富多彩。
第三课时
教师提问:前面,我们共同探讨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两个问题,对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现状等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知道,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资源是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它属于可更新资源,如果利用恰当,就能够供人们永续利用;相反,如果利用不当,或遭到人为破坏,就会引起土地资源的退化,使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请同学们看两个不珍惜土地资源的事例,阅读后谈一谈自己的感想。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下面两段文字的投影片。①古巴比伦的兴废——位于两河流域的古代巴比伦王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在数学、天文学、医学和建筑学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但是,由于不珍惜土地,致使土
□提示和建议
根据课本和学生实际,教师也可在其他提出类似问题让学生思考,以激发探究欲,培散思维能力。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本节课教学的立足
点。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遵守法规、珍惜土地、保护土地、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识。需要强调,对学生进行有关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是本节
课的重点所在,应贯穿教
学的始终。列举人类不珍惜土地资源的事例,目的是让学
生的思维做一次反向扩散,强化“合理利用土地”地遭到侵蚀,水土大量流失,生态环境恶化,居住在那里的苏美尔人不得不纷纷逃离家园,很多城市和乡村变成废墟,完全停止了小麦生产。原来一个土地肥沃、兴旺发达的巴比伦古国变成了不毛之地。的认识。类似事例很多,教师可以选取更典型的事例提供给学生。
②中亚土地的荒漠化——中亚地区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人为过量灌溉用水,乱砍滥伐森林,超载放牧,使草场退化、荒漠化十分严重,成为世界四大沙尘暴活跃区之一。
学生谈感想,并达成必须珍惜土地、合理利用土地的共识。
教师导入
从世界上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例,我们深深认识到:必须珍惜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教师板书:
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师生活动
阅读后,要引导学生充分谈自己的感想,达成共识,为探讨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做好铺垫。
□提示和建议 教师承转:我国的情况怎样?目前,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形势非常严峻。那么,我国土地利用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呢?
教师板书:1.存在问题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图片、阅读文字材料,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为然后用几个字分别概括它们各属于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哪一类问题。
教师利用多媒体,依次出示反映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的景观和下面一段文字材料的投影片,利用课本图旁的3段文字配上解说。
我国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我国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从1952年到1985年,我国森林实际消耗量约为60~80亿立方米,相当于现有森林采伐一遍。建国初期,东北地区有原始森林3.1亿立方米,目前已减少了2/3,有些地区已到了无林可采的地步。学生分析、概括,教师引导、补充,使对每个问题的表述更加准确。
学生总结:(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乱砍滥伐森林,乱占耕地等。)
教师板书: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
化草原退化 滥伐森林乱
占耕地等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课本第71页问题。
教师应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耐心启发,让尽量多的学生能够畅所欲言。由学生代表归纳、总结,教师补充。
学生总结:(我们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途径了解到许多前面提到的土地利用中存在学生播放反映水土流失等现象的录像片,以增强直观性和生动性。没有条件的学校,利用挂图或课本插图即可。
因为森林是三大土地资源之一,而课本没有有
关我国森林被破坏的图片和文字介绍,所以补充了
“我国森林资源破坏严
重”这段材料。
图片“土地荒漠化”中
也包含“草原退化”的问题,教师应启发学生从中
读取这一内容。课本第71页问题设置的目的,是力图拓展对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的探讨,并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可能有些学生还不
的问题,但问题不仅仅是这些。综合同学们所讲的内容,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农药和污水对土地的污染,农村建房抢占良田,有些耕地闲置、浪费等等。)
教师承转:通过刚才的学习和交流,我们了解到我国在土地利用中存在着许多非常严重的问题。土地是人类的衣食之源,是立国之本,而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因此,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土地就显得更加重要。那么,如何解决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呢?
教师板书:2.解决措施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问题,认真阅读课本第72页第一自然段、图3.14和阅读材料;接着分4组做简短交流并回答这些问题。
□师生活动
善于发现问题,教师要耐心启发学生去回忆和联想,认识并讲出发生在自己身边不珍惜土地的一些事例。发生在身边的土地利用问题看得见、摸得着,更能增强危机感和紧迫
感,激发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责任感和兴趣。
□提示和建议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以下4个问题的投影片。
①针对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国家制定了哪些法律保护土地资源? ②我国土地基本国策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单独把“切实保护耕地”作为其内容之一? ③我国把每年的几月几日定为“全国土地日”?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全国土地日?规定全国土地日的目的是什么? ④我国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人士提出了哪些不同的合理利用土地的措施?请你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读课本有关内容后,各组代表回答以上问题,师生共同评议,由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学生总结:(我们的看法是:首先,针对水土流失,应大力植树种草;针对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应退耕还草,建设人工草场,建设防护林;针对过度砍伐森林,应做到砍伐与植树相结合;针对乱占耕地,应做到耕地的合理规划和利用,如限制大城市的规模,农村建房屋要建在非农业用地上,将平房逐步改为楼房等。第二,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宣传有关土地的法律法规;进行社会调查,为合理利用土地出谋划策等。)(其他问题略)
教师总结:同学们讲得都很好。归纳大家的看法,解决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依靠法律管理和保护土地;二是科学规划用地;三是因地制宜用地;四是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投入;五是开展宣传活动等。
教师板书:依靠法律
科学规划用地
因地制宜用地
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投入
开展宣传活动等
教师提问:下面,我们共同完成活动内容1,说
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上互联网查一查2002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是什么,当年我国举办了哪些宣传活动等。
在学生分析的问题中,“为什么单独把切实保护耕地’作为其内容之一?”“规定全国土地日的目的是什么?”“请你也谈谈自己的看法。”等三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加以提示。其中,让学生谈自
己的看法,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针对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谈解决的措施;二是谈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做些什么。(其他问题略)
课本原则性地讲述了解决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问题的措施,只要求学生
□师生活动
灭绝。“小草的哀求”——由于超载过牧,导致草地退化甚至荒漠化,草地产草量下降,草质下降。“飞来的山峰”——由于人口增加,其住房要占用一部分耕地,使耕地大量减少。
活动2和活动3中的第一部分可以合在一起完成。
活动3中的第二部分需要安排课下专门时间进行。可分组去村、乡、县等土地管理部门调查,以获取材料。可以写调查报告,也可采用其他体裁。调查报告可以借鉴课本上这篇报告的内容结构,但应增加“建议”“展望”等内容,在激发学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的各类土地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势在必行。我们相信,经过全体人民共同努力,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会得到解决,我们的努力会换来一片片肥田沃土。
□提示和建议
活动2和活动3中的第一部分都属于发散性活问题教师应多加启发,提供话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调查家乡的土地利用状况时,对城市和乡村学生的要求应有区别,要根据当地实际有所侧重。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事先确定几个典型地点,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查,以获得第一手材料。
第五篇:初二生物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生命起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化学进化论”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3.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化学进化论”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进化论”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
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
哪位同学为大家解释一下?
学生:说开天辟地以来,地球上本没有人,女娲用黄土捏泥人。
教师:很好,那么什么叫“剧务”,又什么是“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呢?
学生:大概是太劳累了,就用绳子浸在泥里,再举起来,甩出的泥点变成人。
教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们知识很渊博呀,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对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见解呢?
(按照事先抽签的顺序进行小组发言。下面是发言的提纲,真正发言中不仅有形象生动的事例,还配合了教师提供的录像。)
小组1:我们小组负责介绍“宇宙起源”这部分内容。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这是目前一般接受的学说),150亿年前宇宙发生了大爆炸,爆炸喷射出了由氢和氦组成的星云,星云旋转运动着,并且缓慢地收缩,逐渐形成了一个密度较大的实体。由于收缩时磨擦产生的热量,温度继续上升,直到在高温下发生热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时就形成了一颗恒星。在恒星周围还有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它们彼此吸引、碰撞而聚合成为小的团块。这就是行星的形成。
小组2:我们小组来介绍原始地球的情况:根据第一小组介绍的宇宙爆炸的理论,地球逐渐收缩过程中温度很高,所以当地球表层温度逐渐下降时就表现为频繁的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出的气体,形成了大气层。这个大气层不同于现在地球的大气层,它是没有氧气、氮气的,但有很多的水蒸汽。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冷却形成雨水降落到地
面上,雨水在地壳下陷及低落处聚集而成原始的海洋。原始海洋盐分很低,但溶解了大量的甲烷等火山喷发出的物质。
小组3:我们组负责汇报“米勒实验”: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玻璃仪器里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了一项试验:(用动画展示实验仪器)。一个星期后他检测出很多简单的有机物,包括氰化氢、尿素,最重要的是:米勒还在他的产品中发现了甘氨酸和丙氨酸,这是所有氨基酸中最简单的,也是在各种蛋白质中最常见的。
小组4:我们汇报“其它生物学家的研究”:米勒试验结果公布后,许多生物学家便也开始进行同样的实验,他们都证实了米勒的实验。到1968年,蛋白质结构中的每一种重要的氨基酸,都用这样的实验制成了。美籍西班牙生物化学家胡安·奥罗于1961年和1962年实验生成了嘌呤、核糖和脱氧核糖,这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1967年波南帕鲁玛又合成了一种属于“卟啉”类的分子,而绿色植物中极重要的叶绿素分子也属于卟啉类。至此,人们已经不怀疑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化学物质,都可以在早期地球的海洋中被制造出来。
小组5:我们汇报的题目是“从有机物到原始生命”:当科学家通过实验认定原始地球可以形成简单有机物,就推断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简单有机物就可能形成脂肪、蛋白质、核酸等复杂的有机物。他们浸泡在原始海洋中,可能形成小泡。假如小泡中恰好包住了蛋白质、核酸及其它物质的适当混合物,就可能形成类似原核细胞的结构。但是这些过程完全都是推测,有些科学家做了相关的实验,如奥巴林的“微球体”实验和福克斯的“类蛋白质”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中都还有疑点。所以,关于有机物如何形成生命的,现在还没有人能说明白。
小组6:我们汇报的内容是“宇宙中的生命”:首先,类似太阳的恒星在银河系内1000亿颗,其中单星大约是400亿颗。假定所有单星都带有行星,还要行星到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有水存在、与地球有类似的化学组成。计算表明,在上述400亿颗单星中,充其量也只有100万颗的周围有能使生命进化到高级阶段的行星。不过每颗行星上的生命应当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经过科学家计算,能够进化到高科技水平,并能发射无线电波的行星,大概只有250万颗。如果它们均匀地分布在银河系中,则相邻两颗之间的距离约为4600光年。因此我们认为,宇宙中还有生命存在是完全可能的,但我们恐怕暂时无法同他们进行有效的联系。
教师:同学们准备充分,发言全面,带我们领略了宇宙的神奇奥妙,也让我们为各国科学家的精彩研究而感叹。我们经过学习,也将掌握这些科学研究方法,去探索更多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