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上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公开课教案
典型课例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东至县官港高级职业中学 冯松胜
教材分析和设计思想
锐角三角函数是在直角三角形的基础上加以定义的, 在学习概念之后又用于解直角三角形, 不仅是知识的循环, 还突显出三角函数在实际测量中的重要作用, 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之后, 就是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的.本节课内容就是介绍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 是三角函数知识运用的最基础的部分.因本节课内容较简单, 故采用“问题—自学—研究”的方法, 总体思路是教材让学生看, 规律让学生找, 道理让学生讲, 例题让学生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问题,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并且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动脑、动手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素养。本节课以引导学生研究、探索、发现为主线,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目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本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中几个元素间的关系,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为本课的学习作知识预备,然后让学生通过什么条件下可以解直角三角形的探究,体现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2.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体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活动时间和想像空间,鼓励每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到活动和实践中来。教学中将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学习方式贯穿数学学习的始终。
3.认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自始至终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索,提出问题,让学生研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感受探索的乐趣,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的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教学过程的开放,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 会运用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经历由感性到理性, 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 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教学难点: 锐角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
问题 - 自学 - 研究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互动)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生: 6个: 三个角, 三条边)2.Rt△ABC(∠C=90°)中, 除了直角外, 还有几个元素?(生: 5个: 边a, b, c 和角∠A,∠B)3.a, b, c, ∠A,∠B这5个元素中有哪些等量
关系呢?(生答)
分类: 三边之间关系: a²+b²=________(勾股定理)锐角之间关系: ∠A+∠B=________(互余)
边角之间关系: sinA=________, cosA=________, tanA=________, sinB=________, cosB=________, tanB=________(引导学生填写)有了这些关系, 在直角三角形中, 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中, 已知其中两个, 是否可以求出另外三个元素呢? 二 探究新知
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第91-92页, 回答下列问题:(约5分钟)1.你认为本节内容主要讲了什么? 2.你认为本节内容重点要掌握什么? 请5个同学谈谈自己看法, 点评后,再提出下列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教师肯定学生的观点和行为后, 在鼓励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叫解直角三角形?(生答师板书)在直角三角形中, 除直角外, 由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 叫做解直角三角形.2.什么条件下可以解直角三角形? 对于一个直角三角形, 是否知道两个元素, 就可以解这个直角三角形了? 生:已知两个元素中至少有一个是边(除直角外)(请学生思考回答后, 并请举例说明已知两个元素中至少有一个是边,不能都是角的道理)例1.在Rt△ABC中, ∠C=90°,∠B=42°6',c=287.4解这个直角三角形.(互动)分析:1.本题已知什么? 所求的元素有哪些?(生:已知三个元素∠C=90°,∠B=42°6',c=287.4, 所求的元素有∠A, a, b)2.求哪一个元素最简单?(生:另一个锐角A, 利用锐角互余)3.边a, b与已知边c和∠B有什么关系? 如何求?(生:由cosB= sinB= 得a=c cosB b=c sinB)思考: 求出a后求b还有哪些方法? 求出∠A后, 能否利用∠A求出a, b ?(生:求出a后, 还可以由勾股定理求b, 求出∠A后, 可由sinA= 求a, 由cosA= 求b)师:在计算时利用所求的量如果不比原始数据简便的话,最好用原始数据计算,并且可以减小误差;在计算时,应尽量避免开方运算。
板书解题过程.解:(1)∠A=90°-42°6'=47°54´
(2)由cosB= 得 a=c cosB=287.4×0.7420=213.3(3)由sinB= 得b=c sinB=287.4×0.6704=192.7(互动)思考交流: 小结“已知一边一角, 如何解直角三角形?”
点评:先求另外一角, 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外两边.练一练:做课本P92练习第1,2题(请两学生上黑板板书), 教师点评后提问: 小结“已知两边, 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互动:学生合作交流作答)
师点评: 先求另外一边, 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外两角, 或先求一角,利用互余求另一角.师:解直角三角形在很多方面都有应用, 我们先来探讨如何利用它求三角形面积.例2.如图 在△ABC中, ∠A=55°,b=20cm, c=30cm.求三角形的面积(精确到0.1cm²)(互动)分析思考: 1.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S= ah)2.本题已知什么, 待求什么?(已知底, 待求高)3.如何作高线? 有几种方法? 每一种方法是否都行?(生:可作AB边上的高, 也可作AC边上的高, 这里只有作AB边上的高才可以)4.这里求高, 属于哪一类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生:已知一边一角, 解直角三角形, 只要求出另一边)(让学生先写出解答过程)
(师板书)解:如图, 做AB边上的高CD 在Rt△ADC中, CD=AC﹒sinA=b﹒sinA 则△ABC的面积= AB CD= bc﹒sinA 所以当∠A=55°,b=20cm, c=30cm.时,有 S = bc﹒sinA = 20×30×sin55° = ×20×30×0.8192=245.8(cm²)教师点评: 本例得出S = bcsinA,(可作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探讨: 三角形的面积是否可以用a,c以及夹角B或a,b及夹角C表示呢?(课后思考)三 巩固练习
做课本P92练习题第3题
先请同学思考并说出解题思路, 再上黑板板书.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 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有哪些收获和疑惑?(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归纳后, 教师点评: 1.如何利用直角三角形(除直角外)两个已知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去求其它元素, 以及解直角三角形的简单应用.2.要多观察, 多思考, 多归纳总结, 发现规律.五 布置作业
1.必做题: 课本P101 A组第1, 8题.2.选做题: 写出直角三角形(除直角外)的5个元素中, 两个已知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求另外三个元素的所以情况结果.六 板书设计
25.3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一 概念 1.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2.直角三角形锐角之间关系 3.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关系 4.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二 例题
例1 —————— —————— —————— 例2 ————— ————— —————
第二篇:九年级数学上解直角三角形教案(华东师大版)
九年级数学上解直角三角形教案(华东
师大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解直角三角形
【知识与技能】
.理解仰角、俯角的含义,准确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同学们的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体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理解仰角和俯角的概念.【教学难点】
能解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如图,为了测量旗杆的高度Bc,小明站在离旗杆10米的A处,用高1.50米的测角仪DA测得旗杆顶端c的仰角α=52°,然后他很快就算出旗杆Bc的高度了.(精确到0.1米)
你知道小明是怎样算出的吗?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想要解决刚才的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教学说明】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仰角、俯角的概念.现在我们可以来看一看小明是怎样算出来的.【分析】在Rt△cDE中,已知一角和一边,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即可求出cE的长,从而求出cB的长.解:在Rt△cDE中,∵cE=DE•tanα=AB•tanα=10×tan52°≈12.80,∴Bc=BE+cE=DA+cE≈12.80+1.50=14.3(米).答:旗杆的高度约为14.3米.例如图,两建筑物的水平距离为32.6m,从点A测得点D的俯角α为35°12′,测得点c的俯角β为43°24′,求这两个建筑物的高.(精确到0.1m)
解:过点D作DE⊥AB于点E,则∠AcB=β=43°24′,∠ADE=35°12′,DE=Bc=32.6m.在Rt△ABc中,∵tan∠AcB=,∴AB=Bc•tan∠AcB=32.6×tan43°24′≈30.83(m).在Rt△ADE中,∵tan∠ADE=,∴AE=DE•tan∠ADE=32.6×tan35°12′≈23.00(m).∴Dc=BE=AB-AE=30.83-23.00≈7.8(m)
答:两个建筑物的高分别约为30.8m,7.8m.【教学说明】关键是构造直角三角形,分清楚角所在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解决.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如图,一只运载火箭从地面L处发射,当卫星达到A点时,从位于地面R处的雷达站测得AR的距离是6km,仰角为43°,1s后火箭到达B点,此时测得BR的距离是6.13km,仰角为45.54°,这个火箭从A到B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精确到0.01km/s)
2.如图所示,当小华站在镜子EF前A处时,他看自己的脚在镜中的像的俯角为45°;如果小华向后退0.5米到B处,这时他看到自己的脚在镜中的像的俯角为30°.求小华的眼睛到地面的距离.(结果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3≈1.73)
【答案】1.0.28km/s
2.1.4米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何体会?
2.这节课你还存在什么问题?
.布置作业: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4.4”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本节课从学生接受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创设了学生最熟悉的旗杆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探索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索知识,逐步把生活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学习方法,养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后继学习的激情,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第三篇:(教学设计)九上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_数学_初中_张磊_3709031001
教学设计
一 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互动)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生: 6个: 三个角, 三条边)2.Rt△ABC(∠C=90°)中, 除了直角外, 还有几个元素?(生: 5个: 边a, b, c 和角∠A,∠B)3.a, b, c, ∠A,∠B这5个元素中有哪些等量 关系呢?(生答)
分类: 三边之间关系: a²+b²=________(勾股定理)锐角之间关系: ∠A+∠B=________(互余)
边角之间关系: sinA=________, cosA=________, tanA=________, sinB=________, cosB=________, tanB=________(引导学生填写)有了这些关系, 在直角三角形中, 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中, 已知其中两个, 是否可以求出另外三个元素呢? 二 探究新知
1.你认为本节内容主要讲了什么? 2.你认为本节内容重点要掌握什么? 请5个同学谈谈自己看法, 点评后,再提出下列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教师肯定学生的观点和行为后, 在鼓励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叫解直角三角形?(生答师板书)在直角三角形中, 除直角外, 由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 叫做解直角三角形.2.什么条件下可以解直角三角形? 对于一个直角三角形, 是否知道两个元素, 就可以解这个直角三角形了? 生:已知两个元素中至少有一个是边(除直角外)(请学生思考回答后, 并请举例说明已知两个元素中至少有一个是边,不能都是角的道理)例1.在Rt△ABC中, ∠C=90°,∠B=42°6',c=287.4解这个直角三角形.(互动)分析:1.本题已知什么? 所求的元素有哪些?(生:已知三个元素∠C=90°,∠B=42°6',c=287.4, 所求的元素有∠A, a, b)2.求哪一个元素最简单?(生:另一个锐角A, 利用锐角互余)3.边a, b与已知边c和∠B有什么关系? 如何求?(生:由cosB= sinB= 得a=c cosB b=c sinB)思考: 求出a后求b还有哪些方法? 求出∠A后, 能否利用∠A求出a, b ?(生:求出a后, 还可以由勾股定理求b, 求出∠A后, 可由sinA= 求a, 由cosA= 求b)师:在计算时利用所求的量如果不比原始数据简便的话,最好用原始数据计算,并且可以减小误差;在计算时,应尽量避免开方运算。
板书解题过程.解:(1)∠A=90°-42°6'=47°54´
(2)由cosB= 得 a=c cosB=287.4×0.7420=213.3(3)由sinB= 得b=c sinB=287.4×0.6704=192.7(互动)思考交流: 小结“已知一边一角, 如何解直角三角形?”
点评:先求另外一角, 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外两边.练一练:做课本P92练习第1,2题(请两学生上黑板板书), 教师点评后提问: 小结“已知两边, 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互动:学生合作交流作答)
师点评: 先求另外一边, 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外两角, 或先求一角,利用互余求另一角.师:解直角三角形在很多方面都有应用, 我们先来探讨如何利用它求三角形面积.例2.如图 在△ABC中, ∠A=55°,b=20cm, c=30cm.求三角形的面积(精确到0.1cm²)(互动)分析思考: 1.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S= ah)2.本题已知什么, 待求什么?(已知底, 待求高)3.如何作高线? 有几种方法? 每一种方法是否都行?(生:可作AB边上的高, 也可作AC边上的高, 这里只有作AB边上的高才可以)4.这里求高, 属于哪一类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生:已知一边一角, 解直角三角形, 只要求出另一边)(让学生先写出解答过程)
(师板书)解:如图, 做AB边上的高CD 在Rt△ADC中, CD=AC﹒sinA=b﹒sinA 则△ABC的面积= AB CD= bc﹒sinA 所以当∠A=55°,b=20cm, c=30cm.时,有 S = bc﹒sinA = 20×30×sin55° = ×20×30×0.8192=245.8(cm²)教师点评: 本例得出S = bcsinA,(可作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探讨: 三角形的面积是否可以用a,c以及夹角B或a,b及夹角C表示呢?(课后思考)三 巩固练习
做课本P92练习题第3题
先请同学思考并说出解题思路, 再上黑板板书.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 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有哪些收获和疑惑?(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归纳后, 教师点评: 1.如何利用直角三角形(除直角外)两个已知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去求其它元素, 以及解直角三角形的简单应用.2.要多观察, 多思考, 多归纳总结, 发现规律.五 布置作业
1.必做题: 2.选做题: 写出直角三角形(除直角外)的5个元素中, 两个已知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求另外三个元素的所以情况结果.六 板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一 概念 二 例题
1.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例1 例2 2.直角三角形锐角之间关系 —————— ————— 3.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关系 —————— ————— 4.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 —————
第四篇: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模型,将斜三角形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
2.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体会到用斜三角形构造直角三角形,要构造为可解(含特殊角)的直角三角形。及方程思想的运用。
教学重点:
将斜三角形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和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将斜三角形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及方程思想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回忆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和哪两种情形?
依据:1.边的关系(勾股定理)2.锐角的关系(互余)3.边角关系(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式)情形有:1.已知两边,2,已知一边一锐角,二、练习直接解直角三角形
试一试:如图,在RtΔABC中,已知∠C=90°,(1)若AC=3,AB=5,求 sinA ;(已知两边)
A
(2)若AC=3, ∠A=60°,求BC;(已知一条直角边和一个锐角)
C
(3)若AB=5,∠A=60°,求BC.(已知斜边和一个锐角)
三、解斜三角形
变式:1)如图1,在△ABC中,∠B=45°,∠C=30°,AC=4,求AB。2)图2 中,∠B=135°,∠C=30°,AC=4,求AB。
BA
BB
图1
CC图2
A
四、用解斜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典型中考题赏析:
将实际问题化为解斜三角形
例:(2013遂宁)如图,某日在我国钓鱼岛附近海域有两艘自西向东航行的海监船A、B,B船在A船的正东方向,且两船保持20海里的距离,某一时刻两海监船同时测得在A的东北方向,船B的北偏东15°方向有一我国渔政执法船C,求此时船C与船B的距离是多少?(结果保留根号)
方程思想的渗透
变式训练:如果将上题中“C在B的北偏东15°方向”改为“C在B的北偏东30°方向”,其它条件不变,你能解吗?
小结:解决与斜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北450AC北300B的方东
法是构造可解的直角三角形(1)形内构造(2)形外构造
练习:如图,海岛A四周45海里周围内为暗礁区,一艘货轮由东向西航行,在B处见岛A在北偏西60˚,航行18海里到C,见岛A在北偏西45˚,货轮继续向西航行,有无触礁的危险?
教学反思:
第五篇:《九加几》公开课教案
《九加几》公开课教案
育英小学
胡梅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6~98页。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9加几的加法。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转化为10加几的转化思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和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1.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加法。2.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教学资源
1.教学课件。
2.为学生每人准备18根小棒。教学方法
1、情景再现;
2、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具:交互式白板课件,小棒18根,小蚂蚁头套,一条数字卡片。学具:准备小棒18根。
一、复习铺垫
师:小朋友们,今天呀有一些小动物想跟我们一起学习数学,看看他们是谁?(小蚂蚁,小猴子)大家欢迎他们吗?(欢迎)它们啊想见识见识你们的口算能力,请看屏幕:谁会?
1、口算
点名、分男女生回答。
师:大家都算对了,而且算得很快,掌声表扬一下自己。
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看看刚才算的这些题,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啊? 生:„
师:所以:10+1就是11,10+5就是15,10+几就是:? 生:十几。
师:哎,对了!这些呀,就是我们学过的10加几就等于十几的知识。大家学得可真好!所以呀老师要奖励大家,带大家到运动场去观看比赛,准备好了吗?出发咯!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出示运动场主题图。
师:运动场上热闹吗?(生答:热闹。)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观察、发现的结果。
3、列式解决问题
师:大家想一想运动员们辛苦吗? 生:辛苦!师:那我们给他们送点饮料吧?(出示数饮料画面)谁会读这个小女孩说的话?请你—— 生:一共有多少盒? 师:你认识的字可真多。师:(点名)用什么方法来算? 生:加法。师:怎样列式呢? 生:9+4=13。(教师板书)
师:大家说对吗?(对)是的,你真聪明,奖励你!
4、摆小棒,说算法。
师:大家都知道9+4=13。那你是怎样算出来,怎样想到结果的?咱们这样,四个小朋友为一组,一边用我们桌上的小棒摆一摆,一边说说看,你是怎样算出这道题的得数的。(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渗透“凑十法”的计算方法)
5、汇报。
师:谁来说说?(点名)生展示: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一个一个的数出来、、、(2)接着往下数、、、(3)先把9凑成10再和剩下的合起来、、、6、得出最佳方法
师:同学们可真会动脑筋,想出这么多好方法,你们真聪明!那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呢?为什么? 生:回答。
师:其实呀,几种方法都很好,不过依次点数和接着数有点麻烦,9和4合起来是多少一下子比较难想得出来。但是如果我们能把箱子里变成十盒,再想10加几那就比较简单了。谁会变呀?
7、演示凑十法
(在黑板上贴出饮料图片)师:请你。生:上讲台操作。
师:哟,还真让箱子里变成10盒了,表扬这个小小魔术师吧!(奖励一个你真棒)这样一变的话,那就表示怎么想的呢?原来的4盒就分成了几盒和几盒? 生:1盒和3盒。
师:我们可以把这种想法用思维图来表示出来,9再拿1来就是10,把4分成1和3,9跟1凑起来就是10,10跟3合起来等于13.(板书思维图)这样我们的想法在思维图上就一目了然了,那这么好的方法,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吧!叫什么名呢?(生:答。)我们刚才是先找1来跟9凑成10的,就叫做“凑十法”吧!来跟老师读:凑十法。
三、巩固新知识、掌握规律
1、动手用小棒演示小猴数木块。(1)师:孩子们,看到你们表现这么棒,小猴子啊也想要向大家表现表现自己。看看它要干什么?(课件出示:小猴子数木块)师:你知道小猴子要干什么吗? 生:小猴子要数木块。
师:你真聪明,是的,小猴子呀要数木块。我们先来看一下左边有几块木块,右边原来有几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要怎么数吗?来看一下。看明白了吗?
好,请大家同桌之间用摆小棒来演示一下小猴它是怎么数的。(2)点名上展台来操作。
师:好,谁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生:(演示)
(3)师生一起完成思维图。
师:小猴它是用什么方法来算出木块的数量的? 生:凑十法。
师:我们一起用思维图把小猴的想法表示出来吧!
9+6=
2、归纳算法特点
师:小猴子呀跟大家一样聪明,一下子就掌握了“凑十法”,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我们每次算9+几的时候都是要先找哪个数来跟它凑? 生:1。师:是的,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的顺口溜:遇到9去找1,6可以分成1和5,9+1=10,10+5=15。大家能不能一边打拍子,一边说出计算思维呢? 生:能。
全班边打拍子边说计算思维。
四、应用新知识,加深记忆
1、小组内比赛
每个小组将得到不同的9+几的题目,一边打拍子,一边说计算思维。看哪个组赢得最多五角星。
2、玩小蚂蚁搬家的游戏。
(1)师:从上课到现在,大家都非常认真,所以接下来,老师决定给大家放松一下,来玩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小蚂蚁搬家”。先由小蚂蚁移动数字,大家说得数。
(2)师:我们也要考考小蚂蚁,其他同学说一个得数,小蚂蚁要挪动9找数来凑那个得数。
3、完成书本第89页 “做一做”的 第1题.五、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大家一边休息,一边回忆。
2、结课:
师:我们用“凑十法”可以快速计算9+几的算式,那么能不能计算8+几、7+几、6+几这样的算式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探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学习
师:同学们,咱们学校刚召开了冬季运动会,你们喜欢运动会吗? 师:好,那么老师带大家看看人家学校的运动会去。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1、多媒体展示。(运动会场景图)
师:运动场上的比赛热闹极了,请大家仔细观察,同学们都参加了哪些体育比赛项目?
师:比赛项目有:赛跑、跳远、踢毽子、跳绳。
孩子们观察得真仔细,看到大家这么能干,老师有一个问题想向大家请教,问题是:踢毽组和跳远组一共多少人?(教师贴问题)(学生齐读问题。)(1)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呢?
(2)能从96页图中很快找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信息吗?找到信息的孩子举手表示。(3)师: 如何列式? 板书: 9+7=16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9加几。(板书课题:9加几)2.探究9加几的计算方法。
师:运动会上的各项比赛都在激烈进行着,志愿服务队的小朋友为运动员们加油助威,给他们准备了美味饮料。(教师贴图片)师:老师把饮料移到黑板上,体育委员想知道:现在有多少盒饮料?你能解决吗?
师:请大家独立思考,你是想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现在有多少盒饮料? 师:先静静思考。
师:把你的方法和同桌的小朋友交流交流。(教师收集)学生汇报。
学生中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1)1、2、3„„
12、13依次数。(2)从9数到13。
(3)先捡一盒放进箱子里,再想“10+3=13”(4)10+4=14 9+4=13
3、凑十法
你们说的这几种方法都很好,都与十有关,所以我们有一种新的方法叫“凑十法”。
计算:9+4 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学生用小棒代替饮料试着摆一摆, 让大家看明白你究竟是如何想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把你的想法讲给你的同桌听听,互相交流想法。(学生收好小棒),抽生上前摆。
师:为什么拿1根呢?2根行吗?9和1在一起好在哪里? 师:因为9+1=10,所以拿1根和9加在一起得10,拿1根的目的是把9凑成10。再用10+3=13,好算。这样,就把9+4转化成了好算的10+3。
师:刚才摆的过程如何清清楚楚地在算式上记录下来呢?(配合小棒图)看到9想:9+()=10。把4分成1和3,再用9和1凑成10,最后算10+3=13
这种方法叫凑10法(板书:凑10法)
5、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问:踢毽子和跳绳组的一共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板书 9+6)
问:9+6等于多少呢?自己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们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图意,并动手圈一圈,再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计算9加几的算式吗?请说出几个9加几的算式并说说怎样计算的。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9加几)同学们想到了许多的方法。其中的“凑十法”能让我们计算得更快。
四、课外作业 :
把你算9加几的方法讲给爸爸妈妈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