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提问之教学案例

时间:2019-05-15 06:02: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善于提问之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善于提问之教学案例》。

第一篇:善于提问之教学案例

语文课堂教学微型问题之要善于提问案例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教学此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王道之成”与“王道之始”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理解容易浅尝辄止,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下去。

(在问题的设置上,要提高技巧,层层深入,体现启发性、连贯性、整体性和针对性原则)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2、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难点:准确理解“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初步感知

1、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孟子的文章,他的文章说理往往具有什么特点?请举例。

明确:孟子的文章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而且很有气势,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等。(问题设置意在激发思维,做好初高中衔接,并引发学习兴趣。)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孟子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课题),意思是——我(梁惠王)对于治理国家。此文是不是也具有孟子文章的一贯特点呢?它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的呢?(问题设置要有要启发性,针对性)

文章主要围绕“民不加多”展开论述。

(复习诵读孟子的文章导入,唤起学生原有知识储备,这是建构新知识的基础,是此课教学的起点。)

(二)研习:民不加多,何也?(问题层层连贯)

假如时光倒流,我们又回到了孟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并且你就是当时的一个小民,你愿意往梁惠王那里跑吗?何也?请结合注释自读课文并思考。

点拨明确:

1、少数人愿意往梁惠王处跑:梁惠王移民移粟,似乎比邻国之君更关心百姓的生死。

2、多数人不愿意往梁惠王处跑:

(1)河内凶,移民、移粟。

①凶,收成不好,荒年。为什么会有荒年?是天灾还是人祸?从后文“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看,不排除“人祸”的可能。

②移民、移粟。“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之不能移者,人非“物”,安土重迁,岂能说移就移?

(2)王好战。“民加多”不是梁惠王的真正目的,他的真正目的是成就霸业。想成就霸业,所以急需“民加多”以便帮助他去攻打他国。因此,梁惠王没有真正关心百姓的死活,他只是把百姓作为战争的工具,你若跑到他那里去,迟早是要被拉去打仗的。

(3)违农时,数罟入,斧斤入„„

孟子的言论是有针对性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判断,梁惠王平时的为政可能是不注意老百姓的生产的。可能会因战争、修城池、建筑宫殿等随时拉“民”去服劳役,从而影响农时:捕鱼,砍树等,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也没有注意可持续发展。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罪岁。

丰收的年月,粮食吃不完,没能施行“检”的制度;遇上荒年,饿殍遍野,却不能够施行“发”的制度,百姓死了,却怪罪年成不好。

小结:梁惠王之于国,所谓的“尽心”,只是自欺欺人,是“五十步笑百步”。与邻国之君相比,本质是一样的,并没有从根本上爱民。所以,一般人不会往他那里跑。

(三)研习:如何使民加多?(问题层层递进)

过渡:只要看清了梁惠王的本质,一般人是不会跑到他那里去的,所以他那样做是无法“使民加多”的。那么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民加多”呢?

1,你能把孟子“使民加多”的措施归纳一下吗?分几步走,每步具体怎么做?这样做了有什么效果?能给我们解说吗?默读末段并思考。(问题设置注意层次性,连贯性)

思考讨论后明确:

(1)王道之始: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2)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3)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养生丧死无憾也。

(2)王道之成:

1)五亩之宅,树桑——五十者衣帛矣。

2)畜鸡豚狗彘,无失其时——七十者食肉矣。

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无饥矣。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矣。

2,“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有什么关系?他们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注意在对比中深刻理解文章)

讨论后明确:

(1)王道之始,主要解决了生和死的问题,即“养生丧死无憾也”。“饮食宫室所以养生,祭祀棺椁所以送死,皆民所急而不可无者。今皆有以资之,则人无所恨矣。”

生的物质基础是吃和住。死更是大事情,“死生也大矣”,解决好死的最基本条件是能够入土为安,入土需要棺椁。颜回死后没有棺椁,其父亲希望孔子把车卖了给颜回购置棺椁。可见死有棺椁,对那时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2)王道之成,不但解决了生死问题,还使民有教,使百姓懂得孝悌,老人可以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衣帛食肉。孟子这里尤其强调年龄问题——五十者、七十者、颁白者。可见“王道之成”更强调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要“老有所养”,物质是基础,但更需“申之以孝悌”,“申”,是反复叮咛的意思,可见孝悌才是重中之重。这与儒家思想对孝悌的重视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孝悌是“仁之本”,孝悌而“好犯上,未之有”,不犯上,自然安定了。另外,民老有所养,没有后顾之忧,这是令人向往的。就是现今社会,我们也在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我们现在仍不断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等各种保障制度就是这样的追求。就是现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工作单位总是令人向往的,比如我们渴望退休后有退休金,生病了有医疗费等。自然,没有后顾之忧的国家,谁不愿意去呢?所以,孟子的“王道之成”,表面上强调的是“孝悌”,使老人享受到好处,实际上它恰恰有利于“民加多”。这与孔子的“修文德以来之”思想是—脉相承的。

总之,“王道之始”的三条措施分别是“农、渔、林”,主要强调“不扰民”;“王道之成”四条措施分别是“纺、蓄、农、教”,既强调“不扰民”,又强调“制民产”,还强调“兴教育,治礼仪”。因此,前者是王道的初步措施,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王道的根本措施,是前者的深化。

3,比赛背诵“不违农时„„未之有也”。

(四)探究:孟子的论辩艺术

在你看来,梁惠王会采纳孟子的建议吗?为什么?(问题设置要有拓展性和探究性)

讨论后明确,有两种可能:

1,会采纳孟子的建议:

(1)孟子说得很有道理,说梁惠王与邻国本质相同“以战喻”,既形象生动又含蓄,很有说服力,梁惠王能够认真听取孟子的建议。

(2)孟子是顺着梁惠王的思路提的建议,“民加多”是梁惠王最迫切的希望。孟子在讲述王道之始的三条措施和王道之成的四条措施时,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让人不得不相信按孟子所说的去做是能够“使民加多”的。

(3)孟子描绘的政治蓝图比较诱人,同时又有对比(罪岁,则民不至:爱民,则民至),所以梁惠王应该会采纳孟子的建议。

2,不会采纳孟子的建议:

(1)梁惠王希望“民加多”的愿望比较迫切,但他或许没有耐心施行孟子的建议。

(2)当时国际形势,容不得梁惠王按孟子建议行事。(相机补充历史背景。)

(这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五)走出文本:(问题要有现实探究意义)

梁惠王当年是否采纳了孟子的建议都没关系,因为那毕竟是过去的事了,与我们的关系不大了。现在我们关心的是,你作为孟老夫子的嫡传弟子,跟随孟老夫子刻苦学习多年,今天突然通过时光隧道,又回到了21世纪的地球,你觉得你跟随你师傅所学的什么“民本”思想啊、什么“仁政”思想啊,对现在的中国乃至世界有用吗?

讨论后明确:

1,孟子的“仁政”思想即“爱的政治”,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相当于现在“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既注重“物质文明”建设也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非常先进。

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正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当今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

3,“检”“发”制度,体现的是“民本”思想,这些措施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粮食危机仍有重大借鉴意义。

4,孟子非常强调“老有所养”,对当今社会如何做好老年人的晚年安度工作,也有重大的启示。

(不论学习什么,进得去,还要出得来。如此,方可把书读活。此环节目的即在于此。)(六)作业

熟读全文,背诵“不违农时„„未之有也”。

第二篇:提问案例

(1)抓住关键提问突破法

能否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突破,决定了教师这堂课教学成功与否。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在讲解《祝福》这一课时,有教师为抓住关键问题这样提问:

“如果我们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画成十幅图,你能否给十幅图各起一个标题?”我认为这样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这样,一下就把祥林嫂一生整理了一下,为后面分析作了一个充分的准备。再如《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心了吗?》一文,可以这样提问:

“中国人”在第二、五、六自然段中,三个“中国人“含义有何不同?这样一问就能提挈全篇,回答了它,也就懂得了论敌偷换概念、蓄意诬蔑的卑劣伎俩和全文脉络及写法,用这样一种提问法,必须纵观全局,问于紧要之处。(2)蚕食鲸吞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大了难以回答,这时就要划整为零,提出一个个的小问题,然后各个突破,进行蚕食鲸吞。如《记念刘和珍君》第七部分第二段中心意思较难理解,可以这样设计提问:此段有几个句子?每一句表达了什么内容?关键句是什么?然后再问全段中心思想是什么?这种方法在那些特别复杂的问题中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3)循序渐进提问法

教师在进行提问时,有些问题不可一步到位,就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于峰顶领略无限风光。如在教《灯》一课时,可以这样提问:联系了有关灯的哪些事?突出了灯的哪些特点?灯象征了什么?赞美灯蕴含着什么样的深意?步步提高逐步推进设计提问,这样必然达到一种很好的提问效果。

(4)多方位辐射法

教师提一问题要求学生多角度求答,海阔天空,发散思维,以拓宽学生思路。如让学生以《流水》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我认为为启发学生的思路可以这样设计提问:可以从哪些角度立意?流水具体对我们有哪些启示?显然流水可以看作是百折不回一往无前的代表,也可以看作是百川归海,目标要一致,也可看作逝者如斯夫,要珍惜光阴。这样的问题不会圈住学生的思维,而且学生的思维可以射向四面八方。

(5)暂时搁置法

这种方法对于解决难以回答的问题尤其有效,明知问题学生很难回答,但还偏要提出,暂时搁置,留待酝酿,不要求立刻回答,而是以后作答,如同打一个灯谜,暂时不揭谜底,让猜谜之人煞费苦心地反复琢磨,给学生充分思索的回旋余地。这样一旦以后揭开谜底,学生印象会非常深刻,很长时间不会忘记此问题。(6)步步紧逼法

步步紧逼法要求教师提出问题后迫使学生立即作答,而且问题如连珠炮似的接连提出。如《边城》的第二自然段,对于翠翠胡思乱想,教参中是这样设计教师提问的:翠翠胡思乱想了些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继而提问:为什么她有这种想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追问:如果你是翠翠,你会不会有这种想法?你不这样想你会怎么样?这种提问方式很合理,可以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制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7)疏导式提问法

有的问题教师提出后学生答不上来,形成僵局,教师可以改变角度,提出与之有关的其他问题,诱发引导、点拨提示。如《记念刘和珍君》这一课有这样一句:“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教师问:这句是复句还是单句?如若学生一时答不出,可以提出一个相关的启发问题:“为”与哪个词搭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8)深挖激趣法

学生如果觉得教师提的问题过于简单,那么就提不起来兴趣,但教师如若深挖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就如投一块石头于平静的湖水之中,激起层层波浪。有的课文看起来很平实很简单,其实却独具匠心,那么这种提问法,就能显示它的独到之处。如《娘子关前》一文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材料众多又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选材与组材上有哪些技巧?这就从增加问题深度出发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以上的各种提问法,并不是分割开来的,许多课文可以综合运用以上的多种方法,教师要视情况而定,灵活运用之。

断课语 编辑

结束语亦即结尾语,也叫断课语。断课是课堂艺术不可缺少的最后一道工序。一堂课结束,教师的几句话应如撞钟,留下不绝于耳的清音,留下久久思索的余地。

中文名 断课语 含 义 结束语亦即结尾语 作 用

一堂课结束为学生留下思索的余地

目录

1简介 2几种方式 ▪

(一)总结式 ▪

(二)悬念式 ▪

(三)扩展式 ▪

(四)提问式 ▪

(五)引申式

1简介编辑

结束语亦即结尾语,也叫断课语。断课同样是课堂艺术不可缺少的最后一道工序。明代谢榛论及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时说:“起句当如撞洪钟,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讲课也同样如此,一堂课结束,教师的几句话也应如撞钟,留下不绝于耳的清音,留下久久思索的余地。

2几种方式编辑

(一)总结式

讲授完毕,教师对前面讲过的内容作一番总的概括,扼要地归纳出提纲或要点。这样断课,既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同时又强化了重点。

(二)悬念式

即选择讲授的紧要处断课,正如我国古典章回小说一般,在结尾处总是“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给学生留下悬念。这样很自然地结束了本节课的讲授,而且也为下次课留下接隼处。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任弘老师教学的欣赏课——劳动号子《打夯歌》,结束语为:今天,我们介绍的劳动号子是汉族民歌中的一种。我国的民族音乐中有很多宝贵的财富,今后还会向你们介绍民歌的其他种类。

(三)扩展式

要将的已经讲完,但为了强化某一方面的内容,或者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在结束时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作一番生发。例如,侯静奎老师教学的欣赏课——二胡独奏曲《光明行》,小节语:如今二胡独奏曲《光明行》等许多曲目,已经成为世界名曲。我国民族乐团到世界各地演出,令世人惊奇,受到人们的欢迎。大家千万不要忘记我国民族音乐能有今天的成就,首先应当归功于谁?(生:刘天华先生)对!首先应归功于民族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演奏家刘天华先生。他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音乐家、民族音乐改革的先驱,人们永远怀念他。今年是刘天华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北京举行了纪念音乐会。首都的音乐家演奏了刘天华先生的作品,你们知道谁参加了音乐会?——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江哲民出席了音乐会。江哲民很喜欢音乐,自己还会演奏二胡,对刘天华先生的作品也非常熟悉。在欣赏了刘天华的作品后和音乐家进行了亲切的谈话。他对刘天华有很高的评价。他说:“刘天华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党和国家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我们的民族音乐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当21世纪旭日东升之时,中国弓弦艺术将面临真正的辉煌。

(四)提问式

提问式结束语可以促进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例如,欣赏《游击队之歌》结束语可以作提问:通过亲自感受游击队的战斗生活,游击队员在你的心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

(五)引申式

由此及彼,由此类推,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引入另一种境界中去,也常常是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机会。采用这种方法可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思维不局限于课堂35分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浓郁的学习兴趣。例如:北京实验二小特级教师侯静奎老师教学的欣赏课——管子独奏《江河水》及河北吹歌《放驴》,结束时要求学生寻找管子演奏的其他曲目或录像带,并要求找二胡独奏《江河水》的录音。

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过程性评价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发展性评价,其核心特点是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要求达到的“三化”是: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

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发展他的才能。课堂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课堂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如何才能最有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评价应注意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评价氛围 课堂上教师语言的幽默感,真诚客观的评价,鼓舞人心的话语,都深受学生的欢迎。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绽放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做到“赏识每一个学生,感受每一颗心灵。”在教学评价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忽视某个学生,教师的眼神要遍布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做到“眼观八方”,不仅从眼神,而且从语气、态度、表情等方面调控自己,使每一个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得到激励和赏识。总之教师要使用各种方法去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如常常故意“挑起事端”,让执有不同意见的学生争得面红而赤;用“激将法”,让缺乏自信的学生勇敢地参与讨论;用真诚的话语、贴心的评价鼓励学生战胜困难,勇往直前。要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开始,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

二、评价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必须改革评价标准,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欣赏学生就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学生的性格各异,老师要有一颗宽阔的心,善于包容学生,谅解学生的错误,同时应看到学生可贵的潜质,着力挖掘。对待淘气的学生更是如此,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能因个人好恶而对他们冷嘲热讽,泯灭他们的创新意识。对学生迸发的创新思维火花,要加以呵护,不要吝惜自己的大拇指以及“你真行”“你真聪明”等激励人的话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产生内在的、高层次的愉悦和强大的内驱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俗话说,十根手指有长短,学生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努力向更高层次的课堂目标迈进!

三、评价应重在鼓励和宽容学生

诸多名师都认为鼓励是教育的法宝,是最廉价的润滑剂。教育艺术的本质应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自由空间里与教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

课堂上我常进行鼓励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一定能做好!”“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再试一试!”“你真了不起,你的见解真让人耳目一新!”“你真行,对刚才的问题,不满足于找结果,而是观察思考,又有新的发现,如果能说出其中道理,那就更好了。”“哇,你真是好样的,学习真有耐心,也很有毅力,老师佩服你,为你感到骄傲”“只要有一颗上进心,胜利总会属于你的!”„„鼓励点然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要使学生发展,首先得宽容他们在发展中出现的错误,只有宽容了他们的错误,才能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对于才入学不久的低年级学生,他们在胆量、语音、表达上都有不少问题,我们在教学中没必要吹毛求疵,而应细心呵护学生幼稚、脆弱的心。如在读应用题时,孩子经常有添字、减字现象,当他们出现这种现象,我说:“不要紧,第一次读错了是正常的。”第二遍还错,我说:“这遍没读好,还有第三遍、第四遍。”其中还不断鼓励:“别紧张,慢点儿。大家都在耐心在听呢!”一直到学生读对时,我说:“了不起,你成功了!”孩子会在你的宽容与鼓励中得到茁壮成长!

四、给予学生多样评价的方式

传统的学生考核主要由教师来掌控,学生没有参与权,主体教学要求在学生评价中引入学生的参与,教师应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正视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可以有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更详细地思考哪些是他们已经知道的,还有哪些是不知道的,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知识的缺陷。还可以同学之间的评价,现实生活要求与他人合作,因此,同伴评价是检测学生成长的一种一举多得的方法。当然主要的还是教师评价,教师提供的反馈应能鼓励学生进行探索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进行更好、更深入的学习。例如,在一个单元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这一单元的学习情况,写一份总结,内容包括:自己这一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自己在学习这一单元的学习态度、方法,哪些方面做得较好,哪些需加以改进。对于学生的单元总结,笔者先给他们评上等级(A、B、C)。然后在他们的总结下面写上几句简短的评语,指出总结中好的方面,鼓励他们下一次总结得更好。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同时我们在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中设立了自评、师评、小组评、家长评四种评价。教师评价只是过程性评价的一种,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角色成为了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自评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自我反省、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机会。小组评价重在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合作、沟通、交流和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家长评重在表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情感方面及自身的一个纵向比较。

五、评价要动情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理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样的评价必须动情。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六月寒。”评价学生也是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使用评价性语言这些即时性评语应以肯定为主,发现并放大学生的优点,要抓住最佳时机,在学生勇于发表个人意见,较以前有明显进步,有独特新颖的解题方法时某方面特别出众时即时给予很肯定评价,必要时还要大张旗鼓的表扬,肯定学生的优秀特质,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愉快学习。评价语言不仅有“好”,“你真棒”等泛泛的评价,还应明确指出闪光点,让评价语言更具有针对性。如针对发言的:“你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真令人佩服。针对思考的:“一道题,你能想出这么多不同的解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针对爱迟到的:“某某同学为什么总迟到?我猜想你迟到肯定有原因的,找出迟到的原因并克服它,你便会成为一个遵守时间的好学生。”这个学生听到老师这样理解他时,内心感到很愧疚,同时暗暗下定决心争取改掉这个不良的行为。这震撼源于教师充满情感的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一门艺术,艺术的评价是对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关注,是对学生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关注。数学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只有注重了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在学习中充满自信,在自信中寻到快乐,在快乐中得到发展!

第三篇:让学生爱上提问教学案例

让学生爱上提问

任红叶

教学片断一: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竖式算法的讲解者在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为什么两位数乘十位上的数时,积的最后一位要写在十位上?”;“计算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进位时怎么办?” 教学片段二:

小数的初步认识小组合作学习中,某一同学的解法遭受其他同学的质疑“1元5分写成用元作单位,为什么是1.5元?”;“小数点后第一位应该表示角,第二位才是分,你是不是直接从元到分了?”

以前课堂上问题一般由我提出,教案上设计的新授过程基本上由一系列的问题组成。课堂中,问题被我有序的、严格的提出,学生只是依照这些问题进行学习,他们不敢提问,也不会提问。

这学期我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提问,并告诉他们:“能提出一个问题比会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开始的时候,学生不知道提什么,所以我从改变教学环节开始,问题的解决由学生先完成,再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由学生上台讲解,讲解后其他学生不懂的或者是想法不同的,都可提出质疑,教学片断一就是我应到学生提问的教学片段。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尽量创建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探究,总结规律。我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当学生的思维处于卡壳时,适时的进行点拨。课堂中我尽量少说,让学生多说,多做,他们才能从中发现问题,并会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教学片断二就是最近上课时,某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时我旁听到的。站在一边,我暗自窃喜:

我的学生已经爱上提问了!

第四篇:班主任工作案例善于表扬

善于表扬,巧妙批评

我是一位农村小学的教师,并且任六年级的班主任,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认为农村教育在义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农村小学又是整个教育的关键和难点。要搞好农村小学教育,必须注重班级管理。而班主任又是班级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与科任教师,沟通学校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充实。它不仅需要爱心与细心,更需要创造,因为你面对的是充满创造力的孩子,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了。因此,我们的班级工作也应当富有创造性,下面我就谈谈我在班级管理中的一些管理方法。

一、善于表扬,巧妙批评,以典型作为榜样。

我们班的王志国同学,父母在外打工,家境贫寒,平时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他的行为习惯差,经常偷东西、打架,而且不按时完成作业,在班的影响也很大。后来,我就到他的家里去,跟她的奶奶和他多次谈心,从正面、侧面去了解他。期间,只要他取得点滴进步,我都采取不同程度的鼓励,使他产生了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我们心灵交流,这样使他从思想上认识到错误,改正错误。在班里也给他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于是,我在班内就让吕宝同学做改正缺点的典型,去感染和他有类似毛病的同学,带动他改正缺点。

小学生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这对他们是荣誉的享受,更能增强他们的勇气和力量。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素质不同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勤奋守纪,有的厌学做坏事。做为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对于问题学生,要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

二、班主任要以身作则。

我们一年级的同学小,每天都打扫教室的卫生,有的同学根本不知怎么扫,有一些同学虽说能帮助老师扫,但扫不到两下,就丢下扫帚去玩。这样,教室的环境卫生非常差,即使扫好了,同学们也不知道保持。看到这一点,我每天早上、中午就到教室里,叫几个同学一起打扫,教他们怎样扫,平时该怎样保持。有时写字时一点粉笔掉在地上,或一小张纸掉在地上,我都亲自把它捡起来送到垃圾箱中,同学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现在每天,有的同学早早就来到学校,帮助打扫卫生,平时也不乱丢乱扔。班主任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究的,何况是自已的老师。

三、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一次,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都进了教室,上了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忽然外面有个学生喊:报告!我一看,原来是我班的冯阳同学,这一下我可气不打一处来,就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你平时总好玩,上了课还要玩半天才来,平时,又总是迟到。”平时大大咧咧的他这下可急了,眼泪分明在眼圈里打转:“我不是迟到,我是给学前班的一个同学找饭盒,这才来晚的。”原来他是做好事,我知道错怪了他,连忙给他道歉,他气乎乎地站在那里不动,叫他上位,他也不动。

都说:“眼见为实”,可有的老师亲眼看见了,告诉了我,我还错怪了学生。这是深刻的教训,因孩子的心是稚嫩的,一旦你伤害了他,就不容愈合。作为教师在批评学生之前一定要好好想想:“事情弄明白了吗?”千万不能草率去判断、处理。如果学生和你产生了对立情绪,那我们的教学就更难进行了。

十几年来,我通过实践和探索在班级管理中虽没有取得辉煌的成绩,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时势在变,教育在变,学生也在变,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学习新的有用的东西,永远走在时代的前面,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是复杂而繁重的,只要我们捧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浇灌他们,就无悔我们的人生。

第五篇:阅读教学的重要技巧是善于提问

阅读教学的重要技巧是善于提问

《鸿门宴》是一篇较长的文言文,涉及事情经过较为复杂,人物也比较多,在叙事上跌宕起伏,相当精彩。然而,《鸿门宴》之所以流传千古,脍炙人口,恐怕原因远不止此。《鸿门宴》在叙事之复杂的背后,折射的是人生境遇之复杂与险恶:外有强敌压境,内部又不齐心,有人玩无间道不说,还有人出馊主意。但是所谓危机,就是危险和机会并存。鸿门宴就好像一个包围圈,冲不出去,你就玩完;冲出去了,或许就是另一片天地。鸿门宴就好像是一个命运交叉点,尘埃落定的时候参加者们回想起来,也许会有命运从那一刻已经注定的感觉。这就是鸿门宴的意味。由此可见,《鸿门宴》实在是充满了“高冷”范儿的一篇文章。但是现有的教学设计中有不少却是从叙事着手,以叙事、人物为重心,这便是将《鸿门宴》讲成了《林教头雪夜山神庙》,将《史记》讲成了《水浒》。

那么,如何将这种感觉讲出来呢?或者更确切地说,如何让学生将这种感觉品出来呢?我会在这里提出一个贯穿性的问题:刘邦从鸿门宴中脱险,究竟应该感谢谁?回答者必须从课文中寻找相应的依据,首先将课文的相关文字读一遍、讲一遍。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回答。有的学生会说,刘邦最该感谢张良,因为张良闻听变故,没有逃跑而是留下来推荐了项伯帮忙化解危机;在鸿门宴的过程中他又及时安排樊哙入帐,最后安排刘邦逃走,自己只身留下来,不仅有谋,而且有义、有勇。有的同学也可能会说是樊哙,因为如果没有樊哙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刘邦或许已成刀下鬼。如果学生这样回答,老师还可以进一步追问,樊哙是否仅凭匹夫之勇呢?这就是引导学生再仔细琢磨樊哙和项羽之间的精彩对话。显然樊哙不仅有勇而且有智、有辩才。他能抓住项羽的软肋――最恨秦朝――以杀刘邦类比暴秦之所为,既有凛然之气,又不会触犯傲慢的项羽。当然学生也可以说刘邦最该感谢的是项羽。项羽其实蛮单纯的,在整个《鸿门宴》中,他话不多,一不留神还把曹无伤给出卖了。而这也正说明项羽并没把刘邦太当回事,或许他光明磊落,也不喜欢告密。当然,学生更可以说刘邦最该感谢的是自己,因为要不是他的冷静和平时为人处事积累的名声,也不会有那么多人为他出力呀。当然你也可以说刘邦最该感谢项伯这个大笨蛋。总之这个问题是开放式的。

那么这个贯穿性的问题,其作用在哪里呢?

首先,它是一个直观的问题。有的教案在设计探究环节的时候,让学生去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老天!这个题目未免太大了吧!由此所需要的阅读量甚至可能会让同学们忘记他们的出发点。而刘邦脱险最该感谢谁,这个问题则很具体,在超越文本的同时却又紧扣文本,本身直观,又有向纵深开拓的空间。

其二,它是一个真正开放的问题。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究竟有何意义这类问题简直不用多思考,既然这样问嘛,显然意义是很大的,项羽丧失了机遇,刘邦抓住了机遇。你还能有什么别的答案吗?但是我这个问题,几种答案都是可以的,都有自己的道理。可以让学生适当争论,但原则是必须从课文找依据,以此来激发学生进一步挖掘课文的细节。

其三,它是一个辐射性强的问题。将同学们的不同回答、不同观念汇总起来,这篇文章所呈现出的复杂内涵、所包含的错综因素其实就出来了,老师到时候只用适当点拨总结就可以了。而学生们的不同回答其实和自己的性格、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有关,由此还可以帮助我们换个方式更好地认识自己、认知自己的同学。

总之,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以各自的方式、以各自“片面的深刻”对文章进行主动的重构,然后再通过对他人重构的倾听,而实现对文章的丰富立体的理解。我想这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入内出外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比那种小儿科的被动的所谓层次、段落、场景的梳理要有价值得多。

同时,文言文的学习,字词是个大问题。我认为最好不要将字词讲解和意涵发掘割裂开来。两者之间的融合可以让学生对文言字词的学习更有兴趣。而在思维活跃的时候同时带着字词的讲解,也更有助于形成印象深刻的记忆。

金立群,评论家,代表作有《中国短篇小说经典探赏》等。

下载善于提问之教学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善于提问之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教研活动 有效教学之提问设计

    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有效教学之提问设计 为什么同样一次幼儿园教学活动,环节设计完全相同,我上和她上的效果会不一样呢? 为什么我的备课设想和实际上课存在这么大的差距? 提问在......

    如何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之如何进行有效的数学提问

    如何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之如何进行有效的数学提问 王波 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一线全体教师思考的问题,探索的问题,更是一个数学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尤其是在现今......

    小班化教学案例之《窗》

    初中语文小班化教学教案——《窗》 江都区砖桥中学 沈蔚蔚 一、教材分析: 小说是四大文体(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小说的学习不同于其他文体的学习,它需要调......

    思品教学案例之

    思品教学案例之 小品表演激发学习兴趣 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新观点特别感兴趣,而且是易于接受、表现。为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在平时教学中,应该变化教学方......

    优秀教学案例之教案

    《骆驼寻宝记》教案 丰城市泉港中学 刘斌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品味鲜明生动的语言。 ②学习抓住特征刻画形象的方法。 ③了解课文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巧妙运......

    教学要善于反思

    教师要善于反思 五丰铺第二完小 邓要群 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

    有效教学、有效提问

    浅谈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 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提问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思......

    巧设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威尼斯的小艇》教学案例

    巧设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案例 《威尼斯的小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