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课堂教学成为儿童乐园《王亚琴》
让课堂教学成为儿童乐园
---------浅谈陶行知“六大解放”与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
桐乡市屠甸镇小
王亚琴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阶段,学生识字如何、养成怎样的识字习惯和能力,对今后的识字及整个语文学习影响很大。我通过认真学习并努力实践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把识字学习的自主权、自由权还给学生,使每个学生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创造,从而使比较枯燥的识字学习变得有趣、高效。
一、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活起来
传统的识字教学往往是老师带着学生教,牵引的比较多。老师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教案、教学进度,知识传授的效果,而对学生的学习经验、解放儿童的头脑,让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得较少。其实,正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要教孩子学会游泳,必须让他自己游。要记住生字,必须让他自己动脑,充分思考,老师则要大胆创造机会让他们自主起来,使他们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1、“加一加”
就是用熟悉的字加上偏旁的方法来学习生字。用学生以前学习过的生字加上偏旁变成一个新的生字,这样记忆起来比较简单。例如,“月”加上“半”就成了“胖乎乎”的“胖”;禾加火周就是“秋”;“文”加“虫”就是“蚊”等。学生学习这类汉字的积极性很高,常常在学习生字的同时既复习了部分旧字,又学会了一连串的新字。
2、减一减
就是把以前学过的生字去掉某一部分变成另外一个新的生字。比如,学习“话”去掉言字旁就成了“舌”了;“你”去掉单立人就是“偶尔”的“尔”字。其实学习的过程也可以变成一个游戏的过程,让学生来扮演不同的生字,让他们说去掉那个部分就可以变成新的生字了。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被激发了。
3、换一换
就是把现有的偏旁换成其他偏旁。例如,“请”字的言字旁换成三点水就变成了“清水的清”,“秋”字的禾字旁换成“单立人”就变成了“伙伴的伙”了;“桃”的木字旁换成“足字旁”就是“跳远的跳”,换成“走之”就是“逃跑的逃”等.4、编顺口溜
例如,在学习“照”字时,我会根据这个字的字形特点,编一个更容易让学生识记的顺口溜:“上边日刀口,四点在下头,阳光湖面照,荷花清香透。”在讲以“青”作声旁,加上不同形旁的字时,讲“清、请、睛、情、倩、晴、蜻、精”编为“有水方说清,有言去邀请,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意浓,丽人留倩影,日出天气晴,有虫是蜻蜓,有米人精神”等。
5、猜字谜
例如在学习“卡”字时,我会出示谜语“不上不下”让学生去猜;“两个月亮并排走”的谜底则是“朋友”的“朋”;“一口咬掉牛尾巴”的谜底是“告诉”的“告”;还有“免费”的“免”的谜语可以编成这样“兔子差点不见了”。“一帆风顺”的“帆”的谜语“带出下面几点来”等。通过这样的识字方法教学,既能激发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能起到很好的识字效果,可谓一举多得。
二、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动起来。
陶行知先生说过:“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他写的那首《手脑相长歌》也改编成《人有两个宝》编入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一篇课文:“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生字学习也是如此,只有手脑并用了,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巩固与运用。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学生动起来,寓教于做,“教学做合一”才能真正自主,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1)找朋友。老师把生字卡发到同学的手中,一个学生拿着“放”字说:“我是‘放’,谁和我做朋友?”另一个拿着“学”的学生马上出来和“放”合在一起,说:“我是‘学’,我和‘放’组成‘放学’。”全班读“放学”。
(2)摘水果。老师先画出不同的果树,再把写有形近字的水果形卡片贴到相应的果树上,如:“杨、扬”,“刻、孩”,“栏、拦”等。教师读哪个字,就让学生把带有这个字的水果摘下来,然后用这个字组词。
(3)动物找食。老师在黑板上贴上带有汉字的食物画,如:小虫、竹叶、青草、萝卜,又在另一处贴上几种带有汉字的动物画,如青蛙、熊猫、山羊、小兔,让学生分别读出各种动物和种食物的名称,然后帮助动物找出它们各自喜欢的食物,相对应地贴在一起。
三、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们亮起来。
陶行知先生提出不要让儿童戴上封建的有色眼镜,使他们眼睛能看事实。他极力主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确,观察力是创造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因此,在识字教学中,笔者注重解放儿童的眼睛,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如:教学《操场上》一文中的生字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词语后,再出示:“拍、打、拔、跳、踢、跑”这几个生字。然后让学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们经过小组讨论后,立刻举手如林,说:“拍、打、拔”都有提手旁,都和“手”有关;“跳、踢、跑”都有足字旁,都与“脚”有关。还有的同学说:“我发现了这几个字都是由熟字加偏旁得来的„„。孩子们敢于把自己的学习发现说出来,同时又与他人分享快乐,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对自主探究识字的愿望更高了,学习兴趣也更浓了,识字效果也就更好了。
四、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说出来
陶行知先生有一首著名的《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就比小孩还要小。”的确,作为大人的老师往往不放心这些刚入学的小孩子,所以许多事情都亲历亲为,甚至包办代替。迁移到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往往会轻视或忽视学生的潜能,按照教参上所规定的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课堂上以教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读来读去,读得煞是没劲,表面上是让儿童动嘴巴了,实际上他们的嘴巴被教师禁锢住了。
五、解放儿童的时空,让他们用起来。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因此,解放孩子学习拼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广阔的生活中学习与运用汉字,做到学以致用,这是非常重要的。
生活中识字,课外阅读识字。
语文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发生联系的学科。因此识字教学也应该是开放的,不只局限于课堂,我们要运用好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我们要让孩子们主动认识出现在身边的字,如:学校的标语,街上的广告牌、店名,食品上的名称等。我们可在班上开展“读故事讲故事”活动,既扩大了识字量,丰富字词积累,又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实践证明,运用陶行知先生“六大解放”的理念进行小学低段语文识字教学,能充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自由的呼吸中对识字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成了乐园,识字不再枯燥乏味,从而积极主动地学好汉字,用好汉字。
荣获2014年“长三角”地区“知行伴我成长”论坛征文一等奖
2014.10.24
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随笔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也是一年级的教学重点。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一年级的识字量明显增多,《标准》明确指出:“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一、二年级要多认少写。”针对一年级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唱好跳,思维活跃的年龄特征,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达到识字目的。下面就谈谈我对一年级识字的教学方法的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新课标在识字教学中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要求。要让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在教学中把识字融入丰富的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在新奇有趣的识字场景中体验识字的快乐。可是一年级学生识字,存在的问题是: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通过实践,我发现巩固识字的最佳办法便是让学生进入“游戏乐园”,在轻松、有趣的玩耍氛围中记住汉字。我从每天的早读课中抽出5分钟做游戏。内容分别为识字“游戏点心”、拼音“水果拼盘”等。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将所学汉字加以巩固,加以运用。
二、倡导合作学习,利用差异促提高
由于学前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了学生在识字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一年级上册要求认识的字学前差不多会认了很多字,但有的学生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再加上学习能力的差异,如果要统一地从头学起、从零开始,学生一定不喜欢,这样就会影响教学效果。能不能将认识较多字的学生作为我们识字教学中的有利条件,让他们成为我们最有利的教学资源呢?我进行了尝试:
1.培养合作能力,实现优势互补。
在识字教学时,我通常先让学生尝试读课文,不会读的除了借助拼音认读以外,还让他们请教小组里的其他同学或老师。在这一环节里,小组成员就可以实现异质互补,会的教不会的,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学了一篇课文后,可以让小组里的同学互相听读课文,辨识生字,并告诉他们:如果你的同学读得好,请你夸夸他;如果你的同学需要帮助,请你帮帮他。这样做,既让识字量多的孩子更有自信,也会让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获得帮助。2.聘任“小老师”,实现多元评价。
课堂上我要在短时间里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识字情况是很难的。于是我采用聘任“小老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刚学的生字,就让他读给老师听。对于确实读得好的,就聘任其为“小老师”,其他同学都可以到他那儿认读生字。为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每一位识字过关的同学都可以被聘为“小老师”。因此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就积极地到老师、“小老师”处认读生字,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拓宽识字途径,扩展读的数量
比如可让学生把自己最爱看的电视节目名称认下;把自己家的春联认下;把常吃的方便面名称记下;把自己家的街道认下等,在班会时间举行各种形式的课外识字大比武,以此激发学生课外识字的兴趣。这样,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
灵活教学,快乐识字
识字教学的对象是学龄初期的儿童,他们只有6—7岁。心理学研究证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好动、爱玩,不能长时间专注某一事物,喜欢接触形象的具体的有趣的东西,记忆力比较强,但易记也易忘„„即使是那些“神童”,也同样是通过与他们的心理特征相适应的内容和方法而获得知识,产生兴趣的。
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有关美国学校的报道:有一天,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对妈妈说,前些天,老师让全班每个同学在学校的院子里播种一颗种子,这星期种子开始发芽了,而她那颗种子,是所有播种的种子长得最高最壮的!妈妈问她为什么这么运气,她说这是运气在播种前,她仔细观察了地形,看中一块阳光最充足的地方,全天不受任何树木和建筑阴影的遮挡,而且还是学校花园喷水池“射程”之内,能不时得到浇灌。所以,当幼芽长出来时,证明了她所设想的一切。然而,学校让孩子播种,目的并非是鼓励他们帮妈妈干活,而是需要学习几个有关植物生长的关键词,如肥料、土壤、胚胎、子叶等颇为高深的词汇。由于女儿在播种过程中费尽心机,自然对这些词刻骨铭心了。这是典型的有机识字法,先让孩子有实际经验,然后再帮他们用语言和词汇表达这些经验。在这过程中,孩子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在创造的亢奋中,再难的字也能记得住。这也体现了常春藤的基本原则:即使是吸取“死知识”,如认字等,也要尽可能在能动的创造过程中完成。这样的教学方法,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识字是阅读和写作
void function(e,t){for(var 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a=+new Date,i=[],o=function(){this.removeEventListener&&this.removeEventListener(“load”,o,!1),i.push({img:this,time:+new
Date})},s=0;s<
n.length;s++)!function(){var e=n[s];e.addEventListener?!e.complete&&e.addEventListener(“load”,o,!1):e.attachEvent&&e.attachEvent(“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complete”==e.readyState&&o.call(e,o)})}();alog(“speed.set”,{fsItems:i,fs:a})}(window,document);
2013秋季学期论文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识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提出“会认”、“会写”两种要求。“多认”,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尽早进入阅读阶段。因此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掌握多种识字方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保持学生识字的热情,增强识记效果。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了以下几种识字方法:
一、“猜” —— 编字谜识字
儿童识字量的积累需要多次重复,强化记忆。这个过程虽不复杂,但往往枯燥。在进行一年级识字教学时,我常常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编成字谜,让小朋友去猜,去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识字兴趣。比如,教学“叶”这个字时我编出了这样的谜语:“十个口”。教学“们”时请学生猜谜语:一个人站在门外。”
二、“演” ——表演动作识字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肢体动作演示字的形义联系。在所学生字中,有一部分是动词。学动词时可以想一想动作,再做一做动作。如:学习“看”字,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像孙悟空一样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如:学习“穿”字,先想一想穿的动作,然后再做一下,这样学生就会明白“拍”是用(手)来拍,所以是提手旁。这样不但让学生记清了字形,而且弄懂了字义,学起来不费力气,学生还很踊跃参与学习过程。
三、“乐”—— 游戏识字
如在教学形声字时把偏旁和独体字写成许多卡片分给每个学生,var cpro_psid =“u2572954”;var cpro_pswidth =966;var cpro_psheight =120;
2013秋季学期论文请某个学生举着手里的偏旁先站到讲台上来。如“女字旁”站上来,问谁来和我做朋友?下面就会有好几个小朋友上来和他站一起,如“子”“马”“乃”“且 ”等上来要说:“我和女字在一起我们是妈,妈妈的妈 ”;“我和女字在一起我们是好,好人的好”„„教学形近字也这样玩着学,如独体字相同偏旁不同的几个字,请某个同学举着独体字站在讲台上,其他拿偏旁的同学上来和他做朋友,轮流上来凑字,等于是换偏旁练习,巩固了这样的形声字。
四、加减法识字
根据汉字自身特点,将音、形、义有机结合,字形字义教学;利用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知识可帮助学生理解形、音、义,还可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偏旁带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多种方法,记住字的音、形、义,进一步认识汉字的构字规律。
如加一加:叶(口+十),秋(禾+火),可称为“加一加”的方法。即利用学生的偏旁或字,加上一部分来记住生字。
减一减:土(肚—月),广(座—坐),可称为“减一减”的方法。即利用学过的字减去一部分来记忆。
换一换:近—听,课—颗,可称为“换一换”的方法。即利用学过的字换一部分来记忆。
五、巧用字卡识字——“借”
刚刚入学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易于疲劳,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情绪,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边玩边学,充分调动学生无意注意的同时促使有意注意的发展,教学中,我巧用活用字卡,让学会分小组认字,开火车识字,同桌之间你指我认等多种方法识字、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了识字效率。
六、游戏巩固识字——“记”
学生学过的字很快会忘记,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游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喜欢学,有主动学习的意愿,能够主动识字,快乐识字。学习了合体字后,设计了一个游戏“摘苹果,找朋友,”。把所学字的偏旁与部首分别写在半个苹果上,打乱贴于一棵苹果树上,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思考、判断把偏旁和部首组成字,并读准了,读对了,就把“苹果”送给他。这样学生不仅学习情绪高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快速思考、判断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实际工作中的点滴体会和具体的作法,体现了教育的新理念,我不仅抓住了学生注意力不持久的特点,还运用了多种灵活的识字吸引孩子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现,探究识字方法,学会合作、探寻规律来学习,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都得到更好的发挥。小小汉字,蕴藏着无穷的奥妙。我认为识字教学不是枯燥的识记,是有规律可循的;识字教学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增强趣味性;今后,我还要学习识字教学的新理念,不断探索,再创识字教学的新方法,在识字教学研究的路上还要不停地走下去,不断尝试,不断反思、不断积累、不断创新,让快乐伴随着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以趣激学 乐中求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教学建议
汉语拼音是小学生初入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汉语拼音字母是抽象的符号,既不表音也不表意;再加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学习时容易感到困难,不易识记。因此,如何使枯燥的拼音符号在学生头脑中变得具体可感,让学生易学、爱学、乐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趣味化、游戏化、活动化、生活化”应成为拼音教学的主要特征。
一、寓教于趣“图与歌”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提供的图画,并精心设计儿歌,千方百计地给孩子们提供“情境图”与“语境歌”。如,教学单韵母“!oe”时,可用这样的儿歌:“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太阳出来公鸡叫,圆圆嘴巴ooo;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ee。”这样能够实现与所学内容直观形象的结合,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说唱,在流动的节奏中快快乐乐地学习。在“图与歌”的情境中学习,打破了字母的神秘感,能缩短学生与汉语拼音的距离。另外,借助形象的图画和琅琅上口的儿歌帮助学生认识、熟悉字母,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审美教育。如第4课的“要是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们好”,渗透了环境保护的意识;第6课“小黄鸡,小黑鸡,欢欢喜喜在一起”,体现了团结合作、友好相处的精神;第11课的“月儿弯弯挂蓝天,小溪弯弯出青山”,则向孩子们展示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
二、寓教于乐“玩中学”
拼音教学中让孩子们玩中有学,学中有玩,让刚入学的学生亲身体验学习本身所蕴藏的快乐因素。如,学u的四声时,教师可带领学生模仿手握方向盘开汽车的动作,并边开车边发u的四声:“一声道路平无坡,ūūū,二声就像上山坡,úúú,三声下坡又上坡,ǔǔǔ,四声就像急下坡,ùùù。”复习“b、p、d、q”时,可启发学生思考:用什么办法区别这四个字母的样子?学生可以说一说、演一演、摆一摆、猜一猜等。还可设计“汉语拼音课中操”,既可以调节学习状态,也可以巩固拼音字母知识。如,“做运动,解疲劳,我们来做课中操;摇摇头,晃晃脑,我们来背声母表b、p、m„„伸伸手,跺跺脚,我们来背韵母表!、o、e„„振振臂,扭扭腰,整体认读音节表zhi、chi、shi„„专心听,勤动脑,学好拼音基础牢。”
三、寓教于用“拼与写”
教师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汉语拼音,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具体的音节时,可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得着,还可引导鼓励学生给自己的学具贴上拼音标签,给家中的生活用品贴上音节卡片。为了进一步引导孩子们用拼音,教师可及时引导学生读拼音读物;可以用拼音给孩子写信,信中可以是夸奖孩子的话,也可以是一首儿歌„„水平能够达到的,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用拼音写信,还可用拼音“抄写”课程表,给爸爸、妈妈写留言条等等。
汉语拼音教学的趣味化、游戏化、活动化、生活化,能让教学内容与孩子贴得更近一些;能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拼音,并能用它来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能使孩子们乐意学习、主动学习。
新版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本(右),比老版大了不少。
假如本月要评选畅销书,一定有这本书的一席之地——此前热传已久的最新版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本,终于露面了。
这本教材是教育部2016年审定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浙江目前绝大多数小学语文课程用的都是人教版教材,这意味着,全省大部分一年级新生要换新的语文课本啦。
想先睹为快的小朋友和家长估计有不少。昨天一早,钱报记者去新华书店(解放路店)扑了个空,工作人员告知,新教材已经卖光了。后来赶到庆春路购书中心,才见着新教材的庐山真面目。据说,这批新书是本周一刚到的货,现在和数学、英语等其他人教版教材一同摆放在教材区。
和旧版的语文教材一比,马上看出两者的区别,新版“胖”了一圈,有A4纸大小。钱报记者在教材区看到,除了一年级上册,其余年级在售的语文课本,仍然是旧版。
总体来看,新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跟旧版相比主要有四个变化。首先,先学一部分常用字,再开始学拼音。
这绝对是新版教材最大的变化。70后、80后爸妈小学语文第一课,学的是“ā、ō、ē”这三个拼音。但是从今年起,一年级小学生学语文,要先认“天、地、人”这三个常用字。
其实,在新教材问世前,已经有学校在尝试“先识字再学拼音”的教学法了。据说,效果还不错。
去年10月,其他学校的拼音课都上完了,杭州采荷二小一年级的孩子才刚和“ā、ō、ē”打了个照面。在教拼音之前,新生们上的是绘本课,结合绘本内容认了些字。
教语文的李老师发现,教学进度比以前快了许多。比如,以前一边上课一边要维持纪律,第一节课只能教一个“ā”。现在可以把“ā、ō、ē”通通讲完。“我觉得是因为孩子们已经开学一个多月,学会了上课注意力集中,而且有纪律的基本概念了,所以效率高了。”
其次,识字量减少,由400字减少到300字。
像新版第一单元先学40个常用字,就比旧版第一单元少一些。而且新版要求学生认识的全部是常用字。反倒是旧版里的一些字,尽管结构简单,但日常生活中用得不多,比如“叉”这个字。
按照课程标准,一二年级的识字量要达到1600字到1800字,会写的字要达到800字到1000字,旧版取了上限,而新版则用了下限。“很多老师反映,目前的语文课本对低段孩子要求过高。而且从孩子的成长规律来看,一二年级的小不点,手上的小肌肉还没发育好,写字不利索,确实不该要求他们写太多的字。”语文特级教师柳琏告诉记者。
不过,小学阶段的总识字量没变,一二年级少认的200字,会放到三四年级去认。而一二年级没学会写的200字,再加上三四年级没学会写的200字,这400字会统统安排进五六年级的课本中。
第三个变化是,语文园地里新增了两个栏目——书写提示、和大人一起读。“书写提示”讲的是笔顺规则,包括从上到下、先横后竖、从左到右等等。说白了,新教材就是想告诉一年级的小朋友,写字是有规律的,按规律写,字能写得更顺手更漂亮。
“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有像《小兔子乖乖》这样的儿歌,还有像《小松鼠找花生》这样的趣味故事。语文老师认为,新教材此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课外阅读。
最后一个变化,是新增“快乐读书吧”栏目。
这一栏目设在新教材第一单元末尾,有四幅图画,分别是和爸妈阅读、和同伴讲故事、在书店看书、在图书馆看书,主题是“读书真快乐”。
这是入学教育中第一次提出阅读教育,把阅读习惯提升到和识字、写字同等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语文学习越来越重视阅读,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第二篇: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胡华国 重庆市大足区昌州小学
摘 要: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在语文素养上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创新思维意识。在课堂上我们要正确把握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关键词:自主学习
拓展思维
体验成功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此论述似一盏启航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并预示着我们教学理念将要发生质的改变。课堂教学将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改变以应试为主要目的教学状态,取而代之的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充满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必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的探索天地。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以儿童化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学生就会认真地学习。”这话表明: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成功的引导学生,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兴趣,有了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探索的念头,那么,此课堂定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如:在《石榴笑了》教学时,我是以实物引入的。首先,我告诉孩子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位伙伴。”然后拿出一个石榴实物,让孩子说出它的名字,低年级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事物都较感兴趣。课堂一下就活跃起来,争着举手回答。为了满足孩子的表现欲,我让全体学生一起回答以上问题,然后再点名读出“石榴”一词,并适时地强调“榴”应读轻声,在学生情绪高涨的状态下,我再以贴近儿童心灵的语言交代本节课任务:与石榴宝宝交朋友,让孩子仔细观察石榴的外形,记住它的长相。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在后面的生字教学中,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态,告诉他们“石榴宝宝其实就藏在我们的课文中,只是脱掉了外套。”这一导语,让学生对原本枯燥的生字学习一下就兴趣盎然了,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状态。让课堂有了轻松、愉悦的气氛。使教学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二、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在实践中自主学习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体验、探讨、研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课堂的主角,处处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而不是教师的展示。
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动起来——动脑、动口、动手。没有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教学。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会学易懂,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将新课标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如何让学生动,学生如何动。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只发挥一种导的作用。同时,应多多给同学留有思考、个性发挥的余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让他们创造性的学习,让他们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如:在《乌鸦喝水》的教学过程中,当学到“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衔起来,放进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时,大部分学生都在替乌鸦的机智喝彩。有位同学却紧锁眉头。于是,我适时地点名让他说说自己的想法,他站起来说:”水真能升高吗?“我带着问题,组成小组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得出问题的答案。经过实际操作后,学生都积极地反映结果:能升高。但有一组的小朋友水瓶里的水并没有升高。这是事先没有料到的,但是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了问题。最后,学生们又进行了反复实验,思考后,终于发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水瓶里的水太少,少得把石子放进后,就把水“淹没”了,水只能填满石头间的空隙而没能升上来。这些发现是难能可贵的。如果没有学生的亲身实践是无法发现的。师生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我在课堂上设置了一道题:“你能另外想出什么办法帮助乌鸦吗?”此问题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争先恐后地献上自己的计策。最后,我以乌鸦的身份谢谢孩子们,又如:五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故事性极强,还记得在学习《晏子使楚》时,我指导同学们分角色表演了第三幕剧,他们兴致高昂,意犹未尽。第二天要学习剧本《半截蜡烛》了,那天早读时,我发现平时都循规蹈矩读书的那几个同学却凑在一起“密谋”些什么。我悄悄走近一听,原来他们在分配角色,准备预演剧本了。于是,我也参与进去,提醒他们在表演时要注意括号里人物说话的神态、动作以及说话的语气。后来,在那节课上,同学们津津有味地欣赏了一幕课本剧。“演员”们的投入表演让课堂中笑声连连,掌声不断。戏落幕后,我又让“观众”们对“演员”们的表演进行评点,特别针对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三个角色的动作、神态以及语言进行一番热评,并说说为什么杰奎琳最终获得了成功。一节课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让我们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框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放手给他们一个自行探索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起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动脑,动手,动嘴在实践中自主学习。
三、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自由讨论中学习
现代教学不再是老师单纯地教知识,而应是老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在新课标理念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重点和关键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让学生畅所欲言。我觉得,应该善于把握学生的疑难点,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进行讨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课堂注入活力。如:《司马光》的教学,有一道课后练习题“司马光救小朋友的办法好不好?”本课要传授的思想是:赞扬小司马光的冷静和智慧。一般学生按常规思维方式,都会说好。但在教学时,有个学生却突然站起来说,他觉得此方法不好。跟着,就有一些“拥护者”也赞同此观点。教学思路一下被打断,愣了一下后,我微笑着让学生就两种观点展开讨论。学生的话匣子一下被打开,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后,我再总结性地告诉他们:能开动脑筋想出更多的办法的值得表扬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司马光的方法也不失为一个好主意。最后,课堂以和谐的气氛结束。
四、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肯定中体验成功
新课程下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课堂中生命的意义,在于使每一个生命感到新的成长和发展,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新课程教材以全新的面容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它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它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面向全体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已完全改变了过去教师高高在上的独裁地位。以一种师生平等的关系出现。这是教学史的一次飞跃。我觉得只有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才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有主人翁的感觉,才能促使他们自主地进入学习状态。据调查表明,几乎80%的人都希望自己在所从事的工作上获取成就感,有了成功的体验,才更有前进的动力。小孩更是如此。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而成功感却是学习最强有力的动力。所以,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体验成功,在成功中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种使命感深入人心。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呢?其实,非常简单。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给予一句鼓励的话:“你回答的真好!”“你的想法很好,证明你开动脑筋想问题了,以后继续努力!”等等,一句简单的话或许会成为学生最大的学习动力,甚至是一个细微的动作,简单的微笑都会让学生从中获取快乐,得到成就感。所以,我呼吁,作为一名教师,请多肯定学生的想法,给学生多些微笑。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毫无顾虑地放飞心灵,畅所欲言,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主角”,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等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开展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人民教育》 2000年第10期)
3、《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王坦)(刊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4、《浅论合作学习的不足及其改进》(《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8期
第三篇:让“错误”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让“错误”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河池学院数学系07数应(1)班李雨倩(2007104223)
课堂就是让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机会,创造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行为。同时,让学生学会正视自己的错误,从错误中获得真实的学识,也让错误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
每一位教师,我想,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也都或多或少的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错误。有的教师在面对这些错误的时候有的是表现出严厉的态度,有的则耐心的和同学们一起纠正错误„„总之,不同教师的做法也是不同的,那是各有各的特色了。这也就不奇怪,有的学生会说,我不喜欢某某老师,因为他(或她)很凶,或者我喜欢某某老师,因为他(或她)很善良。而在我实习期间,我也碰到了这样的“错误”„„
一、背景和问题
这所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学校,在纪律和学习上可以是都不怎么突出的。这所学校一共有11个班级每个班大约都有65人以上,而且学生层次水平不等,这样开展教学工作就有一定的难度。有这样的一个班,七年级,人数73人,虽然人口很多,在很多管理的方面有点难度,但是在我们的陈老师的管理下,这个班已经形成良好的班风,在纪律和学习上都不错,这就是我们的10(1)班,也是我实习的班级。
那是星期四的第一节数学课,要上的是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去括号》这一节的内容,前一天的时候我已叫学生做好了预习工作。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反应都很好,这样我一直很顺利的在讲授着,到了学生互动环节,我让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去板演。当时有一个题目是这样的:
(9y-3)+2(y+1)1 而当时一位同学的做法是这样的:
解原式=×6y+2×2y
=2y+4y =6y 这位同学平时数学成绩是班上的中上水平,当时我以为他只是粗心写错,没有意识到他出错的原因。而当时我的做法是直接把他解的部分擦去,然后给学生讲出并扳书出正确的答案,没有正确的意识到学生的错误是哪来的,没有充分利用好他这个宝贵的“错误”资源。
二、问题讨论
当时下了课之后,指导老师指出了这一问题,说这个学生出错错得很好。那是很多学生都容易出现的问题,要着重讲,把正确的写出与这个错误的解作一个对比,如:
错解:解原式=×6y+2×2y
=2y+4y
=6y
正解:解原式=
=(6y-1)+(2y+2)=6y-1+2y+2 =8y+1 这样着重的对比也可以让学生在之后题目中避免这样类似问题的出现。由于上课时我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学生的作业上很多同学就又出现像上一位同学的错误来了。可以说这一节课是不成功的,在备课中我没有预想到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在之前所有的备课中也没有很深的备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一位学生的错题给了我很大的反思。
三、反思和分析
首先“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误,无论你的学识是多么的高,你总也有出错的时候。因此,我们作为教师的,绝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更不必去追求学生的绝对正确,而且我们同时应该庆幸学生的“错误”,因为学生吸取今天的错误教训后,便可争取明天的成功。况且,以人为本的思想也要求教师要用一颗平等心、宽容心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做到巧妙、合理地利用“错误”资源,使学生在三维目标上得到发展。
这让我深深的反省到,作为一名教师,在备课时,应该以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为出发点。那么在备课时,教师就应以此为重点进行有效准备,从而达到全面的“备学生”,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活动中比较、思辨,从“错误”中寻找真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错误,这些错误的出现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再现,蕴含着宝贵的教学亮点,因此,这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利用好这一宝贵的资源。
第四篇:让师生互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让师生互动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要求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提倡“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运用能力。教学正逐步由传统的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学生将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辅助者。因此,探求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迫在眉睫。“师生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学观念,从教师单一的“一言堂”向“师生共同探讨”模式转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在新课程中,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也将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过程更多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以生生的互动学习、师生的双向互动,产生“共振”作用,真正丰富课堂,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于“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国内起步较晚,主要近两三年开始,且大都是国外“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介绍和验证,有的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理论基础往往不够明确和完善,对照国外较成功的“互动式”教学经验,及新课程要求学生采用“互动式”教学势在必行。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内容 1.提出问题,探索过程,师生共同讨论,形成集体结论
教学内容应落实基础知识和发展基本技能,精选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言材料及与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材料,为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同时又是学生所能接受的知识。在内容安排上,既要注意部分知识的系统性,注意学科之间、生活经验相互配合。更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课程标准,科学性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设想,不断探索,提出各自的目标、观点,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语言实践中形成集体性的结论。充分尊重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
2.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各领域广泛深入的影响,课堂教学应“与时俱进”。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必须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经验、认知性特点和学习兴趣,作为确定教学策略的依据。教师要依据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把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相互交流、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学中,要发扬民主、师生相互尊重、密切合作,共同探索,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学科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
3.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使学科学习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二)预期目标 “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转变教学的过程,而教学过程包含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四个要素。因此,首先要实现以下四个要素的转变:
1.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吸收者。使学生具备敢想、敢说、敢问、敢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素质。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师”只是一种职业的称呼而已,他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3.教材功能的转变: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材除了文字教材之外,还包括音像教材等,教师要从“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让学生在大容量教材中各取所需,并形成能力。
4.媒体功能的转变:媒体不再是教师传授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语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四、课题研究方法、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专业理论学习,扩大知识面,了解国内外互动方式的新动态,用来指导我们的教学。
2、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在广大学生中总结“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的优越性。
3、教学实践法:通过各级各类公开课、交流课逐级反馈,及时调整,逐步完善。
(二)研究步骤及人员分工
1、准备阶段:学习理论文献,明确研究的问题,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构建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的结构体系,同桌互学、小组讨论、大组辩论等形式。师生互动产生“共振”作用,形成合力,整体提高课堂效果。
3、结题阶段:对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撰写结题报告、论文,推广普及。
4、人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 李桂明 负责课题材料汇编:徐瑞清
调查、座谈会、课堂教学实践:王浩丹、高凤红、于伟光、杨学敏、窦海龙
五、结束语
“互动式”课堂教学方法,从形式上看是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意识到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你(教师)教我(学生)听的被动形式,而是互动的,他们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之一,在学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紧迫感和积极性,这样便会调动起他们的主角能动性去认真地阅读教科书,查阅参考书、有关资料,思考问题。通过这样一种手段而达到我们的目的,即训练和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一种善于思考的学习方法和具有创新意识的思维方式。从本质上看这对于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都是有一定好处的。当然,这种教学形式由于受到主观上和客观上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存在着许多遗憾和不足,所以在今后的实践中将积极探索,使“互动式”课堂教学更有效、更完善。
《让师生互动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要求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提倡“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运用能力。教学正逐步由传统的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学生将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辅助者。因此,探求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迫在眉睫。“师生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学观念,从教师单一的“一言堂”向“师生共同探讨”模式转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在新课程中,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也将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过程更多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以生生的互动学习、师生的双向互动,产生“共振”作用,真正丰富课堂,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于“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国内起步较晚,主要近两三年开始,且大都是国外“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介绍和验证,有的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理论基础往往不够明确和完善,对照国外较成功的“互动式”教学经验,及新课程要求学生采用“互动式”教学势在必行。
三、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的现状分析,重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的理论体系,以我校不同班级为实验班,开展行动研究,克服当前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所凸显的问题。
四、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的研究,形成具有 校本特点的课堂教学特色,构建课堂的动态生成。
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研究,建立课堂中师生合作的新机制,推动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促进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五、研究措施:
1、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重视教师教育理论的提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使师生互动方式更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2、重视教学实践,讲究科研实效。在教学实践中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及时调整思路方法,力求使教学方式教学思想在实践中得到印证,并收到预期的效果。
六、研究方法:
1、发现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与课题研究相关的问题和理论依据,为更好地进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丰富研究的内容。
2、实验法:在研究过程中,根据确立的实验项目进行反复实验,为经验的积累提供保证。
3、调查法:每实验一个阶段,进行调查,及时小结,以便迅速纠正实验中反映出来的不足,尽可能使实验成果为可行性验证服务。
七、研究步骤:
(一)、启动准备阶段(2010年9月至2010年12月)1.学习理论文献
2.组建课题组,落实人员分工,制定研究计划。3.制定实施方案。
(二)、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
1、按制订的课题方案开展研究,构建课程改革下课堂中“师生互动”方式。
2、探索研究落实课堂中“师生互动”方式及有效性的策略和操作方法,重视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和整理,及时总结和交流。
3、收集有关资料,写出阶段小结
(三)、总结推广阶段(2013年9月)1.整理研究资料。2.分析研究结果。3.撰写总结报告。4.申请研究成果鉴定。
八、成果形式:
1、调查报告、阶段性小结报告、成果总结报告。
2、案例、论文等。
《让师生互动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研究第一阶段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指导,努力学习有效教学的先进理论和实际经验,全面贯彻和落实课题研究的目标,用实际行动切实做好课题的各项研究工作。
二、工作思路:
本学期将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初步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开展有关理论的学习和研讨,对教学设计的方式、方法和教学设计的实施进行一定的分析。
1、强化有关理论学习,奠定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为了更好的进行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本学期中我们将组织课题成员努力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正确把握科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基本理念,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落实课程改革要求,开展课堂教学的研讨工作。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从我们的教学实际和需要出发,积极深入进行课题的研究工作。让我们的研究服务于学生。在此基础上,本课题组的所有成员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努力开展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活动,并积极邀请教研室专家和其他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有效指导。使我们的课题研究不断深入课堂,深入实践,使我们的研究不断趋于完善。
3、认真开展课题研究,组织教学反思。
在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中,我们鼓励成员积极将自己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与体会及时进行摘录,并能努力撰写成文,在定期和不定期的集体活动中进行广泛的交流与研讨活动,争取有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发表或获奖。
三、具体工作安排表: 9月
1、制定好课题研究计划
2、参加课题组成员会议,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学习课题研究方案。
3、参加研究课活动。10月
1、课题组教师的研究课活动
2、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11月
1、收集资料,完善课题内容。
2、自查课题组资料收集、分析情况。12月
1、做好本学期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资料的收集工作。
2、课题组成员对一学期来的研究工作进行认真总结。
1、课题组教师会议,总结本阶段工作,收集课题组成员各项资料。
2、做好课题阶段小结
《让师生互动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课题第一阶段性总结
根据我校教学实际情况,我们申请了《让师生互动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的课题并被批准为县级立项。在2010年9月,我们按照课题实验方案,对照实验计划,进行第一实施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自从我们承担“让师生互动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题以来,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经过课题组教师们的潜心研究,初步实现了课题组预设的阶段目标,下面对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和课题研究的一些工作进行回顾。
一、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1、我们通过开题会以及业务学习等机会,制定了详细有效的课题实验计划、课题实验培训计划,在管理上做到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实验老师们深刻理解了《让师生互动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题中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树立科研信心,同时依据课题方案及计划,对组内成员进行了细致明确的分工。
2,、我们课题组向学校提出申请,购买了与教学有关的书籍,材料,以确保课题的顺利开展。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1、一学期来学校利用例会、集中学习、教研活动组织老师反复分析研究我们的课堂教学,查找教学中的问题,再对比名师、专家的课堂教学,在分析中提高认识。并积极搜集大量的名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大家相互讨论,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装订成册,做到随时随地积极学习内化认识。并试着运用到自己的课题当中。
2、课题成员还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关于课堂教学的论文、专著等,如《语文课怎样教》、《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从名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谈起》、《有效教学聚焦课堂》、《设计有效教学》......等有关有效教学的材料,每个成员都做了详细的笔记。
3、我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习了与当前课改紧密相连的优秀课例,观摩了不少特级教师的教学光碟,有关有效教学的讲座。大家在相互交流中明确了实效课堂的本质,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作好了理论上思想上的准备。通过学习,研究教师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阶段性研究成果
通过半年来的课题研究,我课题组教师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任务,全体实验教师按照方案要求,进行了初有成效的实践工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反思成败,使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高的研究工作落到了实处,提高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性的认识。取得了部分阶段性的成果。
(一)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课题研究中,教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理论学习、课题研讨、活动研讨,对“提高课堂有效评价的策略研究”这个课题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
(二)提高教师的评价观念。经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评价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了课堂中的整体推进与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备课时多考虑备学生,师生互动时多考虑怎样评价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下阶段研究工作计划
1、继续加大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实验教师队伍,加强课题的学习研究,针对前阶段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改正做法,求真务实,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工作,把课题研究真正落实到实处,争取全面铺开进行研究,在结题时能达到预定的研究目标。
2、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在研究中进一步加强必要的理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并努力使研究成果提升到理论高度,撰写出一批有水准的研究论文。
3、加强原始资料的积累,为进一步搞好课题、撰写研究论文做铺垫。
4、在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对课题研究的重点和方向进行适度调整,对取得的经验进行整合,使课题研究工作能落实课题方案中提出的研究目标。
3、加强对课堂教学中典型案例的收集与研究,加强实践后的提炼,努力形成有效提问的策略成果。
4、评价体系的建立:评价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可以从教师的提问技能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两个维度进行。总之,我们正以百倍的信心,力争把我校的课堂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为做好下一步课题研究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让师生互动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课题研究第二阶段性计划
在完成第一阶段研究工作以后,课题组进行了深刻的总结,针对活动内容研究,要加强师生互动研究,把课题做深做透,同时针对课题结题的要求,对下一阶段作如下安排:
1)加强课题组成员的沟通,集思广益,利用头脑风暴,针对结题要求强调各成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结题打好人力基础。
2)树立新的课题研究理念,同时要继续广泛收集资料。
3)深入课堂,潜心研究课题,让课题研究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要注重课后反思,总结本节研究课的成功与失败。并记录下来。
4)课堂教学研究,开展教学评优课活动。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学期至少都要上一节展示课。撰写一篇教学案例。
5)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对前阶段研究作分析总结,同时收集好有关过程性材料,学期末都要撰写一篇有价值的论文参与评比。
6)每学期都要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相关理论材料。
第五篇: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读书,这是语文教学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但如今不少教师忽视朗读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导致一些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却不能流利通达地朗读它,从而影响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那么为什么要重视朗读呢?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教学大纲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使朗读真正落到实处呢?
一、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
我们不难发现常常在语文课堂上“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示意学生马上停下,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对于教学中存在的这个问题,我们该怎样解决呢?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走走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二、让学生广泛地参与朗读
平时听课时常有这样的感觉,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为此,我大胆探讨:1.以强带弱。把朗读能力强的同学安排到各个小组,让他们来帮助朗读比较差的同学,通过小组表演朗读或以组与组竞赛的方式带动他们读起来,逐渐培养起他们的语感、兴趣、悟性。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三、在理解基础上朗读和感悟
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如朗读《丰碑》一课前,我们应先让学生了解其主要内容。《丰碑》一文主要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从中得知《丰碑》的基调是庄严、悲痛的。同时,我还让学生明白文章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而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却在有关环境和将军的描写中突现。因此,要让学生体会将军神态的变化以及这些神态变化所体现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学生了解了文章思想内容后,在朗读时,就会特别注意朗读出将军神态变化时应有的语气、语调等。在朗读第7自然段时,学生就明白要怀着对冻死的老战士的崇敬、怀念,读出一种庄严、悲痛的情调,所以朗读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要多种方式示范朗读技巧
教师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例如在指导朗读《燕子》一课时,我示范第1自然段,让学生注意老师在朗读时的适当停顿、语气变化,使他们在自己朗读时能准确运用朗读技巧。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录音机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从视觉上、听觉上感受朗读技巧在朗读中的运用。
五、朗读形式应该多种多样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并要充满激情,特别是低年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朗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所以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总之,在课堂上要做到多读少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练习朗读,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而学生一旦爱上了朗读,就能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不但能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使他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将词汇运用得更好,从而写出更加真情实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