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散打动作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散打动作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散打是一项用身体特定部位作为进攻或防守武器的搏击性运动。纵观其动作技术特点,散打中任一技术动作都是在肩、躯干、腰、髋、膝、裸各关节的充分配合下完成的,要求将各关节的分力聚集一点作用于目标。散打动作技术主要有拳法、腿法、摔法。拳法主要包括直拳、摆拳、勾拳、劈拳、扣拳、鞭拳、弹拳七种,是以直、摆、勾、为主体;腿法主要有前蹬腿、侧踹退、横鞭腿、后摆腿、下劈腿、扫腿六种,是以前蹬腿、鞭腿、侧踹腿为主体;散打中的摔法主要有夹摔、抱缠摔、接腿摔、等三种[1I。拳法的特点在于进攻路线短、冲力大、速度快、发力狠、动作突然、防不慎防、躲避困难、而且易于应用身体的力量。腿法的特点进攻路线长、打击力大、是远距离进攻最有效的武器。摔法的特点是速度快、发力突然,是贴身搏击的锐利武器。对散打动作技术肌群工作特征分析 肌肉是人体运动的发动机,是产生力的器官。散打动作技术的肌群力学特征主要通过参与工作的肌肉作用类型、肌肉功率、肌肉功、肌肉的发力顺序四方面表现出来。1.1 参与工作的肌群及其特点
散打中的每一动作技术都是全身性的运动,都要求身体各部位的肌群协调、充分的配合使机体能量经济化和动作效果最优化。从体育解刨学的角度上讲,其动作设计与人体的上肢、躯干、和下肢等关节的肌肉的工作特征紧密相连。下面以散打中最常用的右手掼拳为例、对参与掼拳动作关节的运动及肌肉工作的特点进行分析:右手掼拳的动作要求右腿轻微下潜继而快速蹬地并向内扣,髋关节伸展内旋,躯干向左回旋,同时肩胛骨前伸,肩关节前屈,肘关节伸的同时伴随前臂内旋,右拳向外、向前、向里横掼,力达拳面。做掼拳动作时,右腿轻微下潜右后快速蹬地并向内扣动作是由髁关和膝关节完成,参与的肌群为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股四头肌等,是肌肉在近固定时做超等长收缩完成的。髋关节伸展内旋动作主要是臀大肌、大收肌、股二头肌、半肌腱和半膜肌、臀中肌和臀小肌前部及阔筋膜张肌等肌群 在近固定时做向心工作完成的。躯干左回旋动作是由左侧腹内斜肌和右侧腹外斜肌在下固定时做向心工作完成。在手臂摆动过程中,上肢带的肩胛骨做前伸运动,主要是由前锯肌和胸小肌在近固定时做离心工作完成的;肩关节前屈主要是由胸大肌、三角肌前部肌纤维做等长工作完成;肘关节伸的同时伴随前臂内旋动作,肘关节伸主要是由肱三头肌和肘肌在近固定时做向心工作完成的;前臂内旋是旋前原肌、旋前方肌在近固定时做向心工作完成。
由以上分析得知,各关节肌肉的收缩形式有离心收缩、超等长收缩、等长收缩等收缩形式。在各种收缩形式中,产生肌力的大小顺序为:超等长收缩>离心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收缩日。显而易见。超等长收缩产生的肌力最大。之所以这种收缩能产生更大的力量是由于肌肉弹性体产生的张力变化和肌牵张反射。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说,人体肌肉包括肌腱是一种黏弹性物质,其在收到迅速牵拉伸长时,能够产生强大的弹性回缩力,黏性物质如果缓慢被拉伸,或者拉伸后在停顿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松弛现象,其弹性回缩力就会大大降低。所以在散打动作中,尽可能的使肌肉做超等长收缩,使其产生更大的肌力。如在直拳、掼拳、勾拳时,在启动阶段使蹬地腿有意识的小幅度下潜或身体小幅度的转动使肌肉先做离心收缩,继而快速蹬地、转髋、送肩使肌肉做向心收缩,从而增大肌力。在做鞭腿动作时同样使进攻腿下潜,继而快速蹬地,肌肉做超等长收缩,使进攻腿产生了更大的肌力,通过发作用力于地面,从而增加了进攻腿的启动速度。但应注意腿的下潜动作及蹬地发力到动作完成整个过程是快速、连贯一致的,否则会出现肌肉的松弛现象。
1.2 肌肉工作的功率分析 散打中进攻腿或拳对目标击打效果的优劣往往取决于完成动作过程中肌肉功率的大小。肌肉的功率(P)等于肌肉收缩力(T)与肌肉收缩速度()的乘积,即P:w ::T.旦:T.t t t
肌肉的功率值由该r_v曲线图可以得到,肌力随着肌肉收缩速度的减小而逐渐增大,当肌肉收缩的速度减慢至零时,肌力最大。在图1上每一点的功率等于以该点和坐标原点为两对角顶点的矩形面积,由图知肌肉的功率存在一个最大值,当肌肉收缩速度达到v。时肌肉的收缩速度与肌力的乘积最大,即爆发力P=TV最大,所以散打拳法和腿法技术中要想发挥出最大爆发力必须拥有适宜的力量和速度。事实上,有学者已研究表明,肌肉功率的内部结构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肌力的梯度。在肌肉功率计算公式中,肌肉力量T是一个变量,如果力T是受力点位置的函数T(r)。但是,如果力T是时间的函数T(t)时,那么上面的功率计算公式就变为P= = =T(1). dS+ v+ _s_mdt dt dt dt dtd St ‘由上式可以看出,即力T随时间t的变化率,称为肌肉梯度,对肌肉的功率也有重要的贡献。所以在散打动作中要
求运动员在极短的时间内发挥出最大力,使得的值增大,从而增大爆发力。有资料显示人体爆发力达到最大所用的时间约为300—400ms,而散打运动员完成某一击打动作时间也在 1 80—600ms之间,已有学者对超级散打王柳海龙和散打王宝力高的后鞭腿动作进行研究,结果得出柳海龙完成这一动作需要330ms,宝力高完成该动作需要310msis];也有学者对散打健将运动员和一级运动员优劣势侧踹腿达到最大力量所用的时间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健将级运动员优势侧踹腿达到最大力量所需时间平均为184.1±6.2ms,弱势侧踹腿为165.3 4-12.4ms,一级运动员优势侧踹腿到达最大力量所需时间平均为195.0 4-12.Oms,弱 势为189-3±10.2ms,由以上研究表明散打击打动作技术在理论上基本能达到发挥最大功率所需要的峰值。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散打训练中,尽量以发展运动员的肌肉功率为主,在短时间内使运动员的击打力量和动作速度最大化。另外,有研究表明爆发力的大小与主动肌的收缩快慢和对抗肌的放松程度有很大关系171。主动肌的主动收缩能加快动作的速度,相反,对抗肌的收缩则起着阻碍动作速度的作用。肌肉放松可以减小肌肉之间的对抗,提高动作的速度。当主动肌群收缩的同时,适时地放松对抗肌群,能减少对抗肌的阻力,增大主动肌群的收缩速度和力量,使动作变得更快、打击更有力,从而有效的增加了肌肉的功 率。
综上所述,我们在平时的散打击打训练中,不仅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动作外,还应在击打过程中使肢体和相应关节的肌肉放松,直到击打肢体刚接触目标的瞬间增加关节的肌肉力量,使肌1m /.、肉梯度增大,从而发挥出最大功率,使打击效果最优化。1.3 肌肉工作的肌肉功分析
肌力的系统是在肌肉力影响下由关节连接的骨组成的,一个击打动作的所表现出的速度意味着加速度、力、肌肉收缩。我们知道较大的力能产生较大的加速度,而较大的肌肉收缩产生较大的力,但是,较大的肌肉力是位于近身体中心的,而在散打运动中我们希望建立在攻击的手和脚上的速度,所以问题是如何谐调肌肉来顺序的运动发力。所以,在击打动作中只虑肌肉力是无法达到目的,因为从许多串联的肌肉中获得的瞬时力总和其意义不大。只有考虑击打过程中的整个肌肉功才是更有用的,因为它们直接与系统的动能变化紧密相连。基本原理是肌肉功等于肌肉力乘以肌肉缩短的距离,这种功改变了系统的动能。这种情况下,改变的是身体环节的速度或角速度,因此我们的Et的要协调肌肉收缩,使功最大化,从而使最远端环节的末端效应器的最大速度。由希尔方程知,肌肉的收缩力随着肌肉收缩速度的增加而减小,收缩速度为0时,肌力最大。这意味着在相邻环节之间的相对运动应该在角速度为0时开始,既在此时开始激活肌肉,肌肉一开始激活就有力使一个环节相对于它的临近环节加速,在肌肉激活到最大之前跟着发生运动,节节加速传递,从而使末端击打动能最大化。所以散打运动在完成击打动作时要求上下肢、腰、髋、躯干协调配合,通过蹬地、转髋,合腰将进攻腿或拳作用于击打部位,原因是通过髋关节和躯干的转动所做的功可以使拳或脚的速度最大化,许多短的肌肉产生相邻椎骨之间的转动,这些肌肉只能缩短很小的量。但是他们的巨大数量可以做大量的功,许多浅层的躯干肌跨过一个以上的椎间关节,因为他们离开椎骨转动轴有一段距离,加上它们同样可以缩短相当大的量,所以它们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力矩,髋关节相对于脚的转动可以发展力矩和角位移。所有这些动作都可以产生肌肉功并可传递到肩带,作为动能表现出来。肌肉功原理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击打动作训练及实战中充分利用蹬地、转髋、合腰的力,使肌肉充分做有用功,使得末端击打部位的动能最大化。在散打教学训练中注重腿部、髋部、腰部的力量练习。1.4肌肉工作的顺序原则 人体四肢由近端至远端,各关节所配备的肌肉由强变弱,运动中当需要克服大阻力或需要表现出较高的动作速度时,肢体各关节的肌肉虽然都同时用力,但各关节产生的力不同,大关节产生的力最大,中关节次之,小关节最小。对于肌肉工作顺序原理问题,我国学者早有研究,有学者对跆拳道横踢动作研究时得出后横踢肌肉的发力顺序首先是髂腰肌、股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完成主动收缩,在完成屈髋动作的同时,臀中肌,臀小肌完成右大腿的旋内动作,其次,股四头肌收缩完成伸膝动作的同时在小腿三头肌的作用下完成裸关节的伸屈动作;有研究表明鞭腿打击动作的活动顺序为髋关节一膝关节一髋关节一膝关节一踝关节㈣。充分说明了关节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的原理。因此,在散打动作中,要增加出拳或踢腿的速度和力量就必须的利用肌肉大小关节发力的顺序,主动加强大关节用力,再带动中关节运动,最后带动小关节关节运动。2 散打动作技术特征的力学分析 散打进攻时打击力量的大小、方向以及击打点是评价动作效果好坏的较为重要的生物力学依据之一。下面我们从力学原理方面进行分析。在散打动作中拳法和腿法属于进攻动作,主要 以击打有效部位为主,可称为击打眭动作。对于击打性动作技术,应用动量定理:ΣF。= d(mv)=誓咖,在时间t_tO时间段内,击打肢体接触目标的初始动量分别为P和P。,于是可得击打肢体接触目标时在时间t—to内所受的总冲量的大小为II=f(Fi)dr=I dp=p—Po上式表明:在击打过程中,击打肢体接触击打目标的时间内,其动量的改变量等于这段时间内作用于击打目标合力的冲量,所以要增大击打肢体对目标的击打合力的冲量,就得增加击 打肢体接触目标时间段内的动量改变量。
上式为用冲量表述的击打肢体动量定理的积分形式,在击打肢体击打目标的过程中,冲量是随时间变化的,因而合力的冲量等于各分力的冲量之和,而每一个分力的冲量都可以表示为平均力与时间的乘积,因此上式可表示为:Σ(t.t0):p—P。=iV—my(v为击打肢体离开击打目标的速度,v。为击打肢体接触击打目标的速度,其中p=mv),于是得知Σ =—m(v-vo一),一Io规定击打肢体离开击打目标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于是可知v为正值,VO为击打肢体刚接触击打目标时的速度,由于与离开目标时的速度方向相反,因此v0为负值,既上式可表示为:Σ:二—m(v+—vo)。t—t0 t—t0 上式表明:要增加击打肢体对击打目标的平均力度,就得增加肢体的质量和打击速度,肢体的质量随着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不易于控制,并且产生的效果并不大,因此最有效的方法是增大v。和v,减小卜to,既尽量的增加击打肢体刚接触和离开击打目标的速度,缩短击打肢体和击打目标之间接触的时间。对于v和t,我们可以使在击打肢体接触击打目标时决出快收,以缩短击打肢体和击打目标接触的时间t,增加击打肢体离开击打目标的速度v,但如何增大击打肢体刚接触击打目标的速度Vo,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在散打击打动作中,大多数动作实质上是绕相应轴的转动,如以鞭腿为例,由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r2知,只要提高腿转动的角速度m,就可以增大脚接触目标的速度v。由转 动定律ΣM=Id得知,转动体绕固定轴转动时,转动体的转动惯量(I)与角加速度()之积等于转动体所受的合外力矩(ΣM)。因此要提高鞭腿进攻的角加速度,增加角速度∞,就必须增大肌力矩ΣM,缩小转动惯量I。所以在脚刚接触击打目标时应加强各肌肉关节的用力,增大肌力矩,并在不同的动作阶段合理的应用进攻腿的屈与伸,改变转动惯量的大小,才能提高角速度∞,才能真正实现提高进攻效果的目的。另外,由动量矩定理ΣMt=I ∞2-1.∞,得知当动量矩的大小一定时,转动体所受的冲量矩ΣMt在数值上等于转动体的转动惯量(I)与转动速度(∞)之积的改变量。从动量矩定理可以看出,在肌力矩一定时,肢体在某一时刻以不同的姿势转动时,其击打效果显然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进攻腿从蹬地动作开始到击打动作结束,大腿相对髋关节从加速弯曲过渡到快速制动过程中,小腿如何折叠,有如何伸展,对进攻腿的动量矩变化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动量矩变化量的大小对进攻腿摆动速度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训练中,把握动作的连贯性,注重动作的实效性,在确保自身稳度的前提下,尽量增大进攻腿的动量矩增量。散打运动其动作大多涉及到肢体的转动,上述分析对其它散打动作同样也适用,如根据动量定理和转动定律原理,直拳动作在出拳时蹬地,拧腰,转髋,并使拳配合旋转,以增大直拳刚接触目标时的速度和角速度,增加打击力度。掼拳在摆动过程中以肘关节角度大小的改变来调整肢体相对于肩关节轴的转动半径,以达到摆动肢体相对于肩关节的转动惯量,从而获得较好的打击效果的目的。3 结论与建议
第二篇:400m跑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110m栏过栏技术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文献综述
摘 要
本文通过对110m栏全程过栏技米的观察和分析,总结了110m栏各技术环节的关键以及技术的重难点。为各教练员进行针对性训练提出了一些参考。
关键词 过栏技术;跨栏步;栏间步
1.前言
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总结了每个阶段起跨腿和摆动腿技术动作,从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的角度分析了每个技术动作的原理及技术动作之间的联系,为110m栏的技术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尤其从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的角度分析了110m 跨栏比赛中关于运动员的身体重心、下肢动作、机械能量和能量有效性等每个技术动作的原理及技术动作之间的联系,为110m跨栏的技术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对110m栏全程技术特点作运动生物力学的分析,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术动作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对教练员指导训练将有重要意义。
2.110m栏过栏技术的概念
110m跨栏跑的运动成绩是由运动员的平跑速度,过栏技术以及跑跨结合的能力决定的,而过栏技术是110m跨栏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技术环节中最复杂的部分。过栏技术也称作跨栏步技术,是指起跨脚踏上起跨点到摆动
[1]腿的脚着地这一时期所表现出的技术动作。过栏技术包括起跨攻栏、腾空过栏下栏着地三个环节。
3.110m跨栏过栏技术关于运动生物分析方面的研究
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上进行搜索,然后在结果目录中进行查阅,其中对于国内外110m跨栏跑过栏技术关于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现代跨栏跑步运动首先兴起于英国,19世纪中叶得到了广泛发展。因为能够提高运动员健康水平以及防治疾病,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近些年来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加,由跨栏跑引发的运动损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常年从事跑运动训练的运动员,运动损伤现象尤其明显,这些损伤不仅影响到正常的训练、工作和生活,而且还影响到身体健康。
通过研究发现优秀选手的跨栏步较小,这是由于他们栏前距离的百分比增加所致。因此对高水平的选手来说过栏后一定要克服“顺惯性”跑的动作,在摆动腿下栏的同时同样应像高栏运动员那样主动压栏,加强摆动腿的下压着地,提高后蹬用力效果。众所周知,生物力学是用经典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生物系统的力学规律。运用生物力学有关原理来研究110m栏过栏时,其目的就是要合理的进行110m跨栏跑。目前运动生物力学测试手段按照测量对象的属性分为运动学参数测量、动力学参数测量、生物学参数测量。运动学参数测量包括测量运动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时空特征的参数,如速度、加速度、轨迹等;动力学参数测量包括力、力矩、转动惯量等参数的测量;而生物学参数测量则包括人体测量学、肌电等生物学因素的测量[3]。
“概括地说,用生物力学研究运动枝术的目的有两点:一是确定运动技术的一般规律及其原理,塑造标准或最佳运动技术的模式;二是运行运动技术诊断,鉴定运动员技术水平”。目前所见到的文献基本上属于第一种范畴。3.1起跑过第一栏技术
运动员起跑到第一栏的快速加速以及准确的栏间步点对于建立110m栏运动员通过前几栏的过栏节奏,发挥栏间速度是非常重要的。在起跑过第一栏的过程中,只有训练运动员具有准确的步点,才能实现快跑与过栏的良好转换。起跑时,如果用双数步过第一栏,摆动于后起跑器上;反之则置于前起跑器。
3.2栏间步
栏间步与其它任何短跑项目相比,110m栏需要运动员更多的比赛经验,这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先决条件,它要求运动员必须尽可能多地参加比赛,适应比赛环境;要求运动员在比赛、训练中形成最具实效性、经济性的栏间步以达到快跑和迅速过栏的目的。勿宁置疑,栏间步技术应该连贯、流畅并能允许运动员以相同的摆动腿攻栏(最好为左腿),因而栏间跑的步数最好采用单数步。如果运动员栏间采用双数步则会使运动员在攻栏时改变其摆动腿而影响起跨的连贯性,因此在比赛中,运动员的栏间跑最好采用单数步连贯、快速地跑完全程。然而要让运动员做到这点却相当困难,目前世界上仍只有少数优秀选手才能达到。下栏着地阶段摆动腿的技术动作是争议最大的,摆动腿积极下栏时的下扒动作是现代技术的特点,据研究表明:为了使肌肉在生理限度内有最大的弹性势能贮备,同时尽可能减小足着地时人体水平速度的损失,要求足着地时人体对地面的冲量的作用方向应趋向垂直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着地角)要相应增大,同时也可以获得较高的着地重心。
关于曲腿下栏和直腿下栏的观点,研究认为我们不能从局部去看摆动腿的下栏技术。我们在分析运动技术动作时不仅要符合生物力学的原理,还要符合运动解剖学的原理,当起跨腿处于垂直支撑阶段时,摆动腿的足跟几乎碰到臀部,膝关节的夹角比一般短跑运动员相应的要小(可达28°一34°),这个角度在慢跑中或静止状态是无法做到的。在起跨腿充分前蹬的情况下摆动腿在充分送髓的前提下,以髋关节发力向上快速摆动攻栏时下腿的摆速落后大腿的摆速,由于惯性的作用才使摆动腿的膝角变小。在下栏阶段小腿不存在主动摆直的动作,解剖学研究证明:“当大腿弯曲时,膝关节的股二头肌,半膜肌会产生被动不足的现象阻碍膝关节的伸直25°。所以在膝关节夹角很小的情况下主动伸直膝关节是很困难的。而摆动腿的“直”是在大腿已经完全停止向上运动,上体与大腿夹角处于最小,此时大腿突然停止向上摆动,并向相反的方向下压,此时小腿来不及变换方向,仍以原速度向上,因而被有力地抛向前上方,形成了栏前的“直”现象。因此在这个技术动作方面不应该存在什么直腿下栏与曲腿下栏之说,主要还是髓关节的肌肉力量及灵活性。是大腿带动小腿的结果。另外在摆动腿积极下压的同时,大腿在休侧平着过栏,这必须使大腿在髓关节处外展90°才能达到。但是髓关节外展幅度最大为45°(其它关节不动)也就是说当大腿在髓关节处外展超过45°以后,必须与腰骼关节联合运动才能达到,做此动作时首先需要后腿在屈和外展的同时并旋外,大腿的旋外很关键(要求膝高于躁的原因),因为它可使股骨大转子避免与髂骨外侧前部相碰,可增大髓关节的外展幅度,同时在小腿屈和旋外肌的作用下才能使整个起跨腿达到平着过栏的目的。因此,在分析运动技术动作时要结合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及运动生理学各方面来分析问题,我们不能只从局部来分析运动技术动作并且还要考虑到各个动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特点。比赛中大多数选手都在跨越几栏后因技术和疲劳原因而被迫缩短其步长,改变其栏间步而出现栏间步数的变化。水平越低的选手,这种变化会出现得越早。
4.结语
尽管我国的110m跨栏过栏技术在运动生物力学方面这些年来有了明显的发展, 虽然依然过栏技术却观点有所不同,但通过仔细了解、学习总结了有了许多的收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下栏着地阶段摆动腿的技术动作是争议最大的,摆动腿积极下栏时的下扒动作是现代技术的特点,为了使肌肉在生理限度内有最大的弹性势能贮备,同时尽可能减小足着地时人体水平速度的损失,要求足着地时人体对地面的冲量的作用方向应趋向垂直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着地角)要相应增大,同时也可以获得较高的着地重心。
2.关于曲腿下栏和直腿下栏的观点,研究认为我们不能从局部去看摆动腿的下栏技术。我们在分析运动技术动作时不仅要符合生物力学的原理,还要符合运动解剖学的原理,当起跨腿处于垂直支撑阶段时,摆动腿的足跟几乎碰到臀部,膝关节的夹角比一般短跑运动员相应的要小(可达28°一34°),这个角度在慢跑中或静止状态是无法做到的。在起跨腿充分前蹬的情况下摆动腿在充分送髓的前提下,以髋关节发力向上快速摆动攻栏时下腿的摆速落后大腿的摆速,由于惯性的作用才使摆动腿的膝角变小。
3.在下栏阶段小腿不存在主动摆直的动作,当大腿弯曲时,膝关节的股二头肌,半膜肌会产生被动不足的现象阻碍膝关节的伸直25°。所以在膝关节夹角很小的情况下主动伸直膝关节是很困难的。因此在这个技术动作方面不应该存在什么直腿下栏与曲腿下栏之说,主要还是髓关节的肌肉力量及灵活性。是大腿带动小腿的结果。
4.过栏前和过栏后的步幅大小决定过栏效率的高低,栏前的起跨决定身体重心的运动轨迹,它是影响过栏最优化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过栏的质量和起跨时的身体重心高度直接相关。
5.过栏技术应该紧密与运动生物力学、解剖学、运动学同时交叉、贯通,这样对于400m跨栏过栏技术及整个跨栏技术都会有更大的质的飞跃。
5.参考文献
[1]张忠秋,王智.体育运动中的生物力学分析与研究[C].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论文选集.2000,117-123.[2]黄勋.浅析跨栏运动员的力量训练[J].田径指南,2000,8(1):63-66.[3]余维立.关于田径项目备战2008年奥运会若干训练问题的思考和建议(三)田径科技动态,2006:7-8.1-19.[4]王延鹏.跨栏过栏技术力学相关参数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2(3):53-56.[5]卢德明,王云德,严波涛等.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317-346.[6]龙跃玉.我国优秀男子跨栏运动员力量训练方法的生物力学研究[C].北京: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12.[7]袁庆成.生物力学在运动技术研究中的应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10(1):67-71.[8]韩敬.论现代跨栏过栏技术的主要力学特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9(4):35一39.[9]詹姆斯·海.优秀跨栏运动员的生物力学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3,10(3):32一35.[10] 许树海.优秀跨栏运动员过栏技术特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13(1):56一59.[11]冯晓劲.从起跨环节看国内外选手跨栏水平的差距[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3(12):60一62.[12]冯树勇.跨栏运动员需要的速度[J].田径指南,2001(1):47-50.
第三篇:网球运动中发球和击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西
南
大
学
运动生物力学论文
任课教师: 罗炯老师
姓
名: 余海龙
年
级: 2010级体育教育
学
号: ***
网球击球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摘要 :击球是网球运动基本技术之一,因击球多数都是指向接球方软弱的地方。因此,改进击球技术,提高击球速度,已成为当前我国网球技术训练中的焦点问题。采用了分类、归纳的方法对网球击球的生物力学进行分析,其目的是提炼得出主要观点和结论,为推动网球运动的发展提供理论的支持,供教练员和运动员参考。
关键词:网球运动、击球技术、分析
提高击球速度关键在于挥拍速度。而合理加大引拍幅度,选择好击球点,以球拍的有力部位击打球的中心部位等几项主要技术环节也是不容忽视的。击球时能合理加大挥拍的幅度,充分调动身体各部肌肉协调用力,提高击球的力量和速度,用平击球的方法以球拍的有力部位在恰当的击球点打球的中心部位,就能发挥球速快、力量大、打法凶狠的平击球特点。能使网球产生强烈的旋转的力是拍面与球撞击时拍线发生弯曲而下凹,部分球体被拍线兜住,如果这时向斜上方挥拍,位于球体下半部的弯曲拍线的弹性力就会大于上半部弯曲拍线的弹力,其结果是弹性力的合力就会向上偏离球心。弹性力偏离球心的距离虽然小于摩擦力偏离球心的距离(即球的半径,摩擦力沿球面的切线方向),但弹性力强度却远远大于摩擦力,它所产生的转动力距也就远比摩擦力的力距大。使球产生旋转的主要是这个力。还认为正拍技术本质上新的发展奥秘有:)握拍:现代正手多采用半西方或者西方式目的是开发更多的前臂以及手腕的力量,参与发力尤其是制造上旋。)引拍:从生物力学机制上分析,现在正手的最大优点在于角动量的充分开发,在引拍环节上,我们至下而上清楚的看到:膝关节、髋、躯干、肩都有明显的扭转。并且观察发现,至下而上的转动幅度是依次增大的。髋在膝关节转动的基础又转动了一个角度(髋与底线的角度通常接近90度),肩又在髋的基础上转动了20到30度。想象下,这么样依次扭转而储备的能量库,如果到时能象火箭发射时能量一级一级依次传递,那么由此产生的角动量当然是巨大的)挥拍:开始比目鱼肌、腓肠肌以及大腿股四头肌蹬伸做向心收缩向上传递能量。接着是臀大肌也做的向心收缩。向上再是腹内外斜肌,背部机群以及斜方肌做向心/离心收缩在积累起前面的能量继续向上肢,手臂传递。剩下依次是三角肌,胸大肌,肱二头肌、旋前圆肌以及手腕屈机群的向心收缩,最后全部力量传递到拍头而这其中手腕在击球瞬间将承担巨大的压力)随挥:肌肉的收缩形式恰好与挥拍加速阶段相反。
通过采用摄像和多媒体技术以及力学分析,认为击球的入射角一般在12°~30°之间,中等速度飞行的上旋球和平击球落地反弹后反弹角小于入射角,下旋球的反弹角大于入射角。网球的落地反弹形式有二种,一种是一般的反弹,球与地面没有滑动。另一种是球与地面有滑动的滑动反弹。滑动反弹的球,角度小、速度快更具攻击性。场地与球的摩擦系数越小越容易产生滑动反弹,入射角越小,入射速度越快,越容易产生滑动反弹。运动员应尽可能打入射角小入射速度快的球,以提高击球质量。下旋球最容易产生滑动反弹。在摩擦系数较小的场地可以多打下旋球。[8]通过分析两种不同网球底线击球技术的握拍法、步法和引拍挥拍的运动轨迹,比较它们的技术特点及其生物力学特征,认为现代鞭打式击球技术比传统长行程击球技术有明显优势,可以击出力量更大,速度更快,旋转更强,极具穿透力的上旋球,显著地提高了击球的攻击性和稳定性。两种不同类型底线击球各个技术环节的比较分析,不难看出它们各自技术环节互相之间存在必然的有机联系,构成一个特定的技术系统.它们各自表现出的技术特点和生物力学特征是由其技术结构所规定的,不会随人的愿望而任意改变.现代鞭打式底线击球所能发挥出的力量、速度和旋转是传统长行程击球技术难以达到的,前者的技术合理程度高于后者,代表了当今世界网球技术发展的主潮流.通过引拍挥拍击球全过程的肩膀变化和发球技术动作全过程的时间触球时拍切线速度及拍子与水平夹角的测试结果来看引拍动作与无引拍动作在触球时切线速度无明显差异,引拍动作击球时拍子与水平方向夹角小于无引拍动作拍子与水平的夹角。要打好上旋球,一必须加大击球的力量。球速是由击球的力量大小决定的,击球力量大小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球向前飞行的速度快慢。加大击球瞬间的向前挥拍速度,以及提高参与工作的肌肉质量,是增强力量的关键。二是必须加大向上提拉的力量,降低重心,后引拍拍头低于击球点,配合手腕加大挥拍摩擦球力量,用力方向适当远离球心,采用向内凹的弧线形挥拍。[11] 彭承基学者运用基本的力学远离对一些容易使人迷惑、误解的现象作了通俗简明的分析,认为击球方向与球的实际运行方向之间差异(既“偏差角”)得存在以及影响这一差异(偏差角)得诸要素,对打好变向球有一定得指导价值;就旋转球产生得机制提出了与摩擦力说不同得看法,对右上旋球与右下旋球与下旋球落地后偏离方向相反得说法也提出了不同得看法。对网球拍击球一瞬间的冲击过程,采用一种简化的力学模型建立起动力学方程,通过数学推演,详尽地分析了网球拍弦张力与击球速度分离时间、分离距离之间的关系,得出弦张力较小时易于得到较大的击球速度,且与此对应有较长的分离时间和较大的分离距离,反之亦然。同时认为弦张力较小K1较小对应较大的击球速度,并对应有较大的分离距离和分离时间。影响网球运动员上臂爆发力的因素实质是指关键技术完成的快慢。网球运动员活动能力的大小,动作技术质量的优劣及运动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完成动作过程中肌肉功率的大小,即爆发力的大小。网球运动的特点,想要提高上臂的爆发力水平,就必须重点加强参与上臂屈、伸、内收和外展动作的肌群的爆发力训练。没有必要对上臂的旋内和旋外肌群进行专门的练习。
4.结束语
我国网球运动的生物力学研究主要涉及到两领域:一是网球发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二是网球击球技术的生物力学的分析。由于我国网球运动尚在处于发展初期,对网球发球、击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的研究还比较少和不够深入,随着网球运动今后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对用生物力学来研究和分析网球技术的必将推动我国网球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臧秋华,马南京.网球拍甜区形成的生物力学机制及其实践意义[J].四川体育科学.2003.1.[2] 提高网球上旋击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宁波网球网.phttp:// www.nbtennis.net
[3] 陈宏.网球落地反弹的分析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7.[4] 潘晟,张宏成.两种网球底线击球技术特点及其生物力学特征的比较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2.4.[5] 郎荣奎.利用力学原理探讨网球上旋球的运动规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5.3.[6] 彭承基.提高网球击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第四篇:网球击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远动生物力学作业:结合远动专项,写一篇关于运动生物力学的具体应用课程论文,要求:普通论文格式,500字以上。
网球击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体教2班 陈键中 学号:0905010028
提高击球速度关键在于挥拍速度。击球时能合理加大挥拍的幅度,充分调动身体各部肌肉协调用力,提高击球的力量和速度,用平击球的方法以球拍的有力部位在恰当的击球点打球的中心部位,就能发挥球速快、力量大、打法凶狠的平击球特点。
能使网球产生强烈的旋转的力是拍面与球撞击时拍线发生弯曲而下凹,部分球体被拍线兜住,如果这时向斜上方挥拍,位于球体下半部的弯曲拍线的弹性力就会大于上半部弯曲拍线的弹力,其结果是弹性力的合力就会向上偏离球心。弹性力偏离球心的距离虽然小于摩擦力偏离球心的距离(即球的半径,摩擦力沿球面的切线方向),但弹性力强度却远远大于摩擦力,它所产生的转动力距也就远比摩擦力的力距大。使球产生旋转的主要是这个力。
现代正拍技术本质上新的发展奥秘有:1)握拍:现代正手多采用半西方或者西方式目的是开发更多的前臂以及手腕的力量,参与发力尤其是制造上旋。2)引拍:从生物力学机制上分析,现在正手的最大优点在于角动量的充分开发,在引拍环节上,我们至下而上清楚的看到:膝关节、髋、躯干、肩都有明显的扭转。并且观察发现,至下而上的转动幅度是依次增大的。髋在膝关节转动的基础又转动了一个角度(髋与底线的角度通常接近90度),肩又在髋的基础上转动了20到30度。想象下,这么样依次扭转而储备的能量库,如果到时能象火箭发射时能量一级一级依次传递,那么由此产生的角动量当然是巨大的.3)挥拍:开始比目鱼肌、腓肠肌以及大腿股四头肌蹬伸做向心收缩向上传递能量。接着是臀大肌也做的向心收缩。向上再是腹内外斜肌,背部机群以及斜方肌做向心/离心收缩在积累起前面的能量继续向上肢,手臂传递。剩下依次是三角肌,胸大肌,肱二头肌、旋前圆肌以及手腕屈机群的向心收缩,最后全部力量传递到拍头而这其中手腕在击球瞬间将承担巨大的压力.4)随挥:肌肉的收缩形式恰好与挥拍加速阶段相反。通过采用摄像和多媒体技术以及力学分析,认为击球的入射角一般在12°~30°之间,中等速度飞行的上旋球和平击球落地反弹后反弹角小于入射角,下旋球的反弹角大于入射角。网球的落地反弹形式有二种,一种是一般的反弹,球与地面没有滑动。另一种是球与地面有滑动的滑动反弹。滑动反弹的球,角度小、速度快更具攻击性。场地与球的摩擦系数越小越容易产生滑动反弹,入射角越小,入射速度越快,越容易产生滑动反弹。运动员应尽可能打入射角小入射速度快的球,以提高击球质量。下旋球最容易产生滑动反弹。在摩擦系数较小的场地可以多打下旋球。
通过分析两种不同网球底线击球技术的握拍法、步法和引拍挥拍的运动轨迹,比较它们的技术特点及其生物力学特征,认为现代鞭打式击球技术比传统长行程击球技术有明显优势,可以击出力量更大,速度更快,旋转更强,极具穿透力的上旋球,显著地提高了击球的攻击性和稳定性。两种不同类型底线击球各个技术环节的比较分析,不难看出它们各自技术环节互相之间存在必然的有机联系,构成一个特定的技术系统.它们各自表现出的技术特点和生物力学特征是由其技术结构所规定的,不会随人的愿望而任意改变.现代鞭打式底线击球所能发挥出的力量、速度和旋转是传统长行程击球技术难以达到的,前者的技术合理程度高于后者,代表了当今世界网球技术发展的主潮流.[
第五篇:散打鞭腿技术动作防守研究
对武术散打鞭腿技术动作防守方法的讨论
摘要:在分析散打鞭腿技术动作结构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散打鞭腿技术动作的预见性防守、应急退让性防守和应怠抗击性防守的防守方法,为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中提高散打运动员对鞭腿技术动作的防守能力提供参考。引言
鞭腿在现代散打比赛中运用十分广泛,威力较大,击中对手不但能直接得分(如在散打的得分标准中,能得4分的5条中就有2条可使用鞭腿得分,即第三条用转身后摆腿击中对方躯干部位而自己站立,第五条使用腾空腿法击中对方躯干部位,而自己站立。),而且如果运用巧妙还能够重创对手。尤其是一旦击中对手的头部,效果更为明显。国外有研究表明,当784N的力在约8ms的时间内作用于头时,足够引起脑震荡。研究结果表明,优秀散打运动员的鞭腿力量最低也可以达到7385.2N每8ms,如果是刚性碰撞的话几乎是“784N的力在约8ms内”的十倍,一旦被对手击中头部后果的严重性将不堪设想。如在2002年散打王争霸赛85kg以上级别的赵子龙对杨晓靖的比赛中,当时杨晓靖已经占据主动,在已经得势的情况下,用右手直拳进攻,赵子龙预见其进攻意图后并没有一味躲闪退让,而是用右后高鞭腿快速、迅猛攻击对方头颈部。而此时,杨晓靖正处于进攻状态,对赵子龙的进攻动作没有任何预见,更没有防守;当赵子龙的鞭腿打到他头部时,他的直拳进攻动作还没有完成。这一攻击导致杨晓靖当场晕倒,失去继续比赛能力,赵子龙以击倒性优势获胜。根据统计,在2007年全国散打男子冠军赛中,前3名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鞭腿攻击的百分比占53.7%,鞭腿得分占总得分72.4%。
由此不难看出,在现代散打比赛中鞭腿是进攻和得分的重要手段。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主要侧重于对散打鞭腿的技术动作和训练进行研究,但关于散打鞭腿技术动作防守方面的研究较少。为此,本文对鞭腿技术动作防守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可供参考的防守方法。对散打鞭腿技术动作结构和特点的分析
在对散打鞭腿技术动作防守中,首先要了解散打鞭腿技术动作结构和特点,这样便于我们更好地防守鞭腿技术动作。从技术动作结构来看,散打鞭腿技术动作主要分为攻击腿、支撑腿、上体、头部等几部分技术。攻击腿的动作一般分为提膝,鞭打两部分。以右腿支撑为例,攻击腿出腿的同时,支撑腿以前脚掌为轴碾动转体,脚跟斜向前:屈膝侧上抬时,上体微右转;进攻腿鞭打时,通过腰的向右骤然拧转,髋前送,稍低头,下颌内收,目视进攻方向。
运动实践表明,当散打运动员在运用鞭腿技术动作时一般具有以下特点:散打鞭腿在向攻击方向运动的同时,身体躯干也一定反射性地向相反方向倾斜,较好地维持身体的平衡。在鞭腿向攻击方向移动的同时,身体重心也发生移动,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身体其它环节要做补偿运动,通常是身体另一部分环节向相反的方向发生移动,使其重心不能超过支撑面。从散打技击实践来看,打鞭腿时上体的补偿性的相反方向的动作就是鞭打技术动作的“预兆”。这种动作“预兆”的一般规律是“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欲下先上”。我们可利用动作预兆的规律,作为制胜的信号。识破对手攻击的意图,做好截击准备,以先发制人的方法,抢在他人进攻前阻截其动作,破坏对手的进攻,扰乱对手的心理准备。武术散打中鞭腿技术动作防守的方法
防守是主动的防守,在防守中进攻,在运动中制敌。没有好的防守,就不会有好的进攻。防守的真意是后发制人。在散打的实践中,要保证技术的充分发挥则要协调好防守与反击,在双方对峙的极短时间内,应付对方变幻莫测的进攻确有相当难度,但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性,鞭腿的进攻也不例外。要想打好对鞭腿的防守反击就要从其带有规律性的方面着手。散手鞭腿技术动作的防守技术主要分为预见性防守、应急退让性防守和应急抗击性防守等,下面就分别阐述其防守的方法。
3.1 预见性防守
预见性防守是指运动员通过对手技术动作的综合判断,预测对方可能施用的进攻技术动作,并提前采取相应的防守技术动作进行有针对性地防守。在散打运动中,根据对手施用鞭腿技术动作前的第一个表现特征,运动员可以通过对手的习惯和上体移动动作预测对手的进攻腿和支撑腿。任何选手在使用动作的同时都有相应的预兆动作,如眼神与面部表情的变化,重心的移动等,如对手欲发动低鞭腿的进攻必须将重心移到另一条腿上或另一只脚快速向前垫步。以右腿支撑为例,其身体就会微向右后侧仰,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增加腿击的力量。对手使用动作时重心的转移就是其进攻相应的预兆动作。经验丰富的运动员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试探性的进攻动作很快地摸清对手的习惯动作,进攻特点,从而做出正确的防守动作。如果某个对手在同场比赛中多次使用右鞭腿或左鞭腿,运动员就可以根据对手习惯性技术动作来预判其鞭腿动作。采取相应的防守技术。
在散打实践中,通常通过观察对手的上体转动来预见对手的进攻方向。当对手的上体向左后下方转动施用鞭腿技术动作,可以预测其方向一定是向右前上方的高鞭腿,此时运动员要根据自身与对手距离采用相应的防守技术或防守反击法。防守反击法是武术散打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防中带攻,防反一体。如果距离对手较近,在对手的鞭腿进攻动作发出之前,根据对手的动作预兆抢先迅速地击打对手,以达到“后发先至”的目的。可以进行定位阻挡性防守,即用脚提前阻击对手进攻腿的大腿部位,在对手进攻腿提摆时就给以阻击,使其无法完成后面的脚部鞭打动作。也可以前移靠近对手,采用下列几种方法进行以攻代防:用拳法进攻对手的头和躯干部位、控制对手的支撑腿使用摔法、接抱进攻腿运用摔法等。
当然,在散打比赛中,有些经验丰富的运动员为增加进攻的突然性、准确性,往往极力掩盖细微的变化,尽量不表现出预兆动作,而指上打下看左打右,很难让对手正确预断,但其规律性总能因水平的高低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来。在运动实践中,运动员善于认真观察和分析,不为假象所迷惑。
3.2 应急退让性防守
应急性防守是指在散打比赛中运动员没有提前判断出对手将要使用的技术动作,而且将被对手有效击打到有效部位,为了降低对手的打击效果而临时性采取的防守。退让性防守,是指当对手使用某一进攻技术动作打击到自身的一刹那间,被击部位顺势做退让性缓冲,用来消减对手打击力度的防守。
在散打比赛中,运动员不可能对对手的每个动作都很好地做出预测性判断,尤其是具有一定隐蔽性的鞭腿技术动作,预测就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所以如果对手进攻时机把握得好,被击中的可能性极大。在鞭腿击打的整个过程中,脚部的速度最大峰值只有一个,其余各点的速度都低于此点。即脚部打击整个过程中最大冲量只在一点,从而可知脚部的整个运动轨迹中在其它位置的冲量都相对最大峰值点要低。根据这一特征,对于这种已经不可能躲避的鞭腿击打,在防守时可以采取退让性防守方法,尤其是对大力量型对手的鞭腿防守更要用退让性防守,因为在散打比赛中避开对手脚部最大速度峰值位置、降低被打击的力量效果是完全可行的,从而就能大大降低对手鞭腿的打击效果。我们通过实验研究表明,散打鞭腿打击同向移动平均力值范围为5207.87±612.98 N,而其在相同条件下散打鞭腿打击逆向移动平均力值为10219.40+947.85N。从实验结果来看,采用退让性缓冲动作可以降低同一运动员同一条件下的鞭腿打击力量约50%。
3.3 应急对抗性防守
应急对抗性防守是指当对手用某一技术动作进攻打击时,另一方不做任何退让,而是用身体被击部位去硬对硬进行抗衡的防守。在散打比赛时多出现在中小级别比赛中,因为中小级别的鞭腿力量不太大,运动员通过平时的抗击能力训练,身体部分部位可以承受得住、能够抗衡。运用对抗性防守可以给进攻方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因为当对手看到自己的进攻虽然打击到了目标、但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时,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认为自己鞭腿的力量不如对方、用鞭腿不可能打倒对方的错觉,这样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畏惧性的压力。但是这种对抗性防守也是有一定风险的,如果运用不当,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在散打比赛中运用对抗性防守鞭腿时,一定要探清对手鞭腿的力量大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不可拼命盲目妄动。结束语
散打鞭腿是现代散打进攻和得分的主要手段,在比赛中对鞭腿的防守与反击就成为决定一场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在散打的实践中,在双方对峙的极短时间内,要想打好对鞭腿的防守反击就要从散手鞭腿技术动作结构和特点入手,充分认识和利用散打鞭腿技术动作的“预兆”。在散手实践中,根据对手鞭腿技术动作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可相应地采用预见性防守、应急退让性防守和应急抗击性防守的方法,以取得优异运动比赛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