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语文公开课教案
三(1)班
公开课教案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相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教师讲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让考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课件出示“踏花归来马蹄香”)这里“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考生们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受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一见之下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2.引导学生思考:主考官为什么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作总结:是呀,蝴蝶绕蹄翻飞,恰恰暗示踏花归来,马蹄上花香犹存,引得蝴蝶前来凑热闹,含蓄而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十分精妙。这位考生比别人多动了脑筋,才会如此的别出心裁,受到主考官的表扬。我们做任何事,要想有创意,就应该想别人没想到的。
3.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学生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画师让三个徒弟____________,看谁____________。大徒弟____________,二徒弟____________,而三徒弟____________,却得到了画师的高度赞扬。
请学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主要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 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课文哪一段是写这个问题的,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
2.画师考的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学生自由读这段话,思考:根据这段话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话却点头称赞?)
3.学生默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找一找,并用笔勾画出来。4.交流阅读感受,对比探究,重点感知三徒弟的画面。
(1)大徒弟画的什么?要读出多应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 很小很小)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些字词看出多?指名答(板书:许许多多
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3)三徒弟是怎样画的?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后提问:小徒弟画的多吗?哪里看出不多(板书:两只 一只 另一只)5.对比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更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你还有什么好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画出更多的骆驼脚印。指名说。)6.理解画师的话,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1)读一读画师的话,指名读,齐读。
(2)理解“若隐若现” 好像隐藏,又好像呈现。形容看不清。
用(虽然„„但„„)造句。
指名回答。
1、虽然雨很大,但是我还是会去上学。
2、虽然我考了一百分,但是我还是不能骄傲。
3、虽然我成绩不太好,但是我也不能自暴自弃。
4、虽然我生病了,但是我还是要坚持去上学。
(3)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画中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小徒弟的画)学生发言后再齐读画师的话。
(4)从大徒弟和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理解“恍然大悟”。意思:一下子就过明白过来。恍然:
悟 :
他们悟到了什么?用“恍然大悟”造句。指名回答。
1.这道题目经老师一点拨,我顿时恍然大悟。2.这道题在老师指导后,我恍然大悟。
3.看了她的日记,我恍然大悟,原来她是个聋哑人
4.等到看清事物后,我恍然大悟,原来,那是一朵紫蔷薇啊!
(5)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的骆驼数毕竟是有限的。而小徒弟却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才会得到师傅的赏识。
四、拓展练习。
1、你也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的事情吗?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
2、回忆一下你学习过的课文,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爱迪生救妈妈、充气雨衣等故事,学习他们都有哪些创新的经验。
五、练习。
1、词语接龙,看看自己能接多少。例:画师——师生——生活——活动
召集——集会——会场——场面——面粉„„ 得意——意见——见到——到底——底下„„ 神情——情分——分外——外头——头脑„„
2、照样子写词语。密密麻麻
大大小小
高高兴兴
弯弯曲曲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老老少少
前前后后
来来去去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板书设计
大徒弟:密密麻麻
很小很小
二徒弟:许许多多
果然
三徒弟:两只
一只
另一只
有限
用有限表无限(妙)
第二篇: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一年级语文教师
何嗣媛
1.一去二三里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认识1种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材说明
课文是一首古代童谣,说的是郊外幽美的景象: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住着几户人家。山里有几座亭台,树上、路边盛开着各色的花。
本课有两幅图,图一是诗中的画面,图二帮助学生认识和运用十个数字。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写字,辨认“
八、入“”
九、几”。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2 认识1种笔画“”。
一、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要求学生观察住所周围有些什么景物。
(二)谈话引入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在说什么呢?(三)板书课题
1、一去二三里
(四)自读课文
对照插图一,说说两个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在图上找出“烟村、亭台、花”。
(五)自学生字
画出课文中的数字,读给同座听。
(六)认字、写字
1认字
12个生字重点在读准字音,区分平翘舌音“四、十、三”。教学中可让学生先尝试认读图二下面的生字,再借助文中的注音纠正读不准的音。如同座的两个学生,一个认我会读的字,另一个对照拼音听读准否,听完后帮一帮,然后交换角色。学生自练后,教师用卡片检查,比比哪组读得既准又快。
认记生字为教学难点。调动学生的认字积累,采用形象、有趣的方法帮助学生认清记牢。如“八”与“入”、“九”与“几”字形相近,可让学生想想“
八、九”各像哪个字,不同在哪里。学生答后教师归纳:“几”字出头“九”,“入”字分开“八”。巩固识字的形式要多样。如用简笔画让学生选生字卡片填空:()块田、()片瓜、()条鱼、()朵花、()个球。
2写字
学生首次在田字格里学写汉字,写字前要让学生知道田字格的作用是帮助把字写端正,写匀称。教他们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和小格的说法,配上拍手儿歌记一记:“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要会写的三个字只含基本笔画“一”,要认识并指导写法。一只有一笔“一”。横的写法从左到右,起笔时稍重,收笔时向右稍按一下。写在横中线上,左右各半,长度相等。二两横上短下长,先上横后下横。上横写在上半格,下横写在下半格。也是竖中线两边左右各半,长度一样。三有三横,第三横长。从上到下,不仅左右各半,而且横与横之间距离相当。指导写字可教一个写一个,也可让学生先描一描,看看三个字都有怎样的笔画,长短一样吗?为什么范字写得好?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示范并点拨要领。写字要注意写字习惯的培养。本课是第一次指导写字,重点要求学生在动笔前先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描、临之后比一比,每笔要一笔写成。
二、作业(练习笔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抽学生读生字
二、指导朗读课文
三、词句解释
1、去: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2、里: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3、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
4、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是虚数,意思是说距离不远,人家不多,有几座亭台,有许多花儿。本课只要求学生知道“里”在诗中的意思。教学时让学生在插图中指指、找找即可。解释“里”要结合实例,让学生大概知道一里有多远。如果教室到桥的距离有200多米,就告诉学生一里相当于桥到教室一个来回。
四、朗读、背诵
课文儿童情趣浓,语句琅琅上口,边读边想,诗中的画面即可在脑中形成,在熟读之后可让学生背出来。
指导朗读时可启发学生设想自己就是画中的孩子,正在告诉别人自己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让别人也感到那地方真美。朗读时“一”要变调,在第四声前念第二声。句中要注意适当停顿,数词可稍重些,突出山村之小,景色之美。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五、实践活动
1、课后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用上了这课的生字。如教室内的课程表、座次表,教室门上的班级标牌,家里的日历、报纸……比比谁找得多。
六、布置作业
课后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用上了这一课的生字,下节课交流。
第三篇:语文公开课教案
《绿色蝈蝈》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 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③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教学内容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教学设计
1、情景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2、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绿色蝈蝈 ’
3、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汐L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4、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5、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课后练习
a.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6、信息反馈:
第四篇:二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31课《恐龙的灭绝》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积累“庞大、躲避、枯萎、哺乳动物”等词语。
3、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字。
教学难点:能在正确、流利的朗读中感悟理解一些词句和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或有关恐龙的音像资料、恐龙的玩具模型或图片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读课文,识记生字。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朗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教学准备:关于恐龙的课件、恐龙模型、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激趣:(课件出示恐龙)。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你都知道哪些关于恐龙的知识?
2、观察感知:教师准备恐龙的动物模型。同学们,现在我这里有许多动物的模型,我想考考你们,看看你们谁能快速答出这是什么动物的模型?在学生抢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对恐龙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边读边画,自主识字。借助拼音或工具书把生词语读准。
2、师生交流,理解字词。利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及时正音并点拨“庞大、躲避、枯萎、哺乳动物”的意思,重点交流识字方法。
3、互读课文。重点交流朗读中的重点(字音或长句子),师生共同练读评议。
4、交流在读书中了解到的信息。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在学生汇报中教师可组织同学就简单问题进行的解答。如:“恐龙历史比人类历史长远得多”“现在恐龙已经灭绝了”等。其他细致的问题,启发学生继续读书研究,进行解决。
三、朗读
1、指导默读课文,边读边标画。想想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哪些内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指导默读方法:不出声,不指读。)
2、学生边默读边动笔圈画,教师巡视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读书。
3、读书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归纳出课文主要讲了“恐龙灭绝的几种原因”。及时评价学生读书情况。
四、写字
利用“看、想、写、比、改、记”六字跟进法学习要求会写的9个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亡、肉、耐、类”。
2、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在书写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记忆方法。如“类”:一种大米等。
3、学生认为难的字,教师示范书写。(如“类”字书写时,米的最后一笔。)
4、学生练习,互相点评,展示佳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朗读课文,感悟。
教学重、难点:在读课文的同时有所感悟,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准备: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组织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字词。指读、扩词、听写相结合。
2、指读课文,共同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收获。
二、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谜、传染、严寒”。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书写中的注意事项。如:“谜”字三个部分的分布要合理;“染”字右上方不要写成“丸”字等。
3、学生练写,师生评议。
三、研读
1、自由读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在写恐龙灭绝的说法?
2、在课文2、3、4自然段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自由结组学习。思考:你为什么喜欢这个段落?如果让你根据自己所学的内容,介绍恐龙灭绝的原因,你怎样才能表达清楚?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对学生如何进行有效地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先要认真读书,有次序地交流各自的感受,结合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等。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巡视指导,防止学习流于形式。
3、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汇报读书情况。如:有感情地朗读、复述、转换身份的介绍或演讲、组内扮演采访等方式。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针对同学的汇报,互动评价或质疑。
4、引导学生想像画面,有感情地读文。
四、拓展
1、恐龙灭绝的说法只有书上这五种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除了这些原因以外,结合你收集的资料,想像一下还可能有哪些原因呢?
2、你还想了解其他关于恐龙方面的知识吗?大家互相交流收集的资料。课后办一次“恐龙世界”的展览。
3、学习了这一课,你有怎么的感受?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有效地帮助学生整理学习收获。可以采用“我想说”的方式,如:我想对大自然说;我想对动物朋友们说;我想对自己说等。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同时也挖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渗透环境教育。)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第 9 课: 鲸
时间:2016年10月 12 日 第7周 星期三 第3节
执教人: 陈登德
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形体特点、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表达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教学准备:鲸进化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齐读课题。
二、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鲸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你能告诉大家鲸可以分哪两类吗?(须鲸、齿鲸)
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继续看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三、学习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作者一上来就向我们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体形大)
请大家读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说明鲸的体形大的?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归纳说明方法并指导朗读。
过渡:除此之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部分,根据刚才的学习方法展开学习。
(二)学习第四——七自然段
1、示学习要求:认真读课文,想想作者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他是怎样介绍的?
2、生自学。
3、汇报交流:哪组先来说,你们一组都读懂了哪部分的内容。
吃食
(1)须鲸和齿鲸在吃食上有什么不同?从中你体会到鲸吃食有什么特点?(食量大)
(2)作者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3)分男女生读课文。
呼吸
(1)鲸呼吸时有什么特点?(用肺,喷水柱)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形状也不一样
(3)画一画鲸呼吸时喷出的水柱。出示学生的画,判断说明原因,用上“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4)师引读。
睡觉
(1)鲸睡觉时是什么样子的?(聚、头朝里、围成一个圈)
(2)出示鲸的图片,指明上台摆败看。
(3)对鲸睡觉的样子感兴趣的同学站起来读。
生长
(1)通过这一段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作者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3)齐读课文。
(三)学习进化过程
你们知道吗?很早以前鲸并不是这样的?出示鲸的进化图片,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找找(陆地——浅海——海洋)
鲸的进化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指导朗读。
默读全文:说说为什么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四、片段练习
通过课文,我们了解了鲸的体形、进化、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课前大家也收集了不少知识,如果你是鲸,最想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知识。
我们就来写一写
出示图片:
鲸的自述
大家好,我叫鲸,来自大海深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你所收集的资料中,选择一个方面进行介绍,注意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将特点介绍具体,详细。
学生练笔。
出示学生作品,集体评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