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诗词与茶文化相结合的课程研究

时间:2019-05-15 06:11: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诗词与茶文化相结合的课程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语文教学中诗词与茶文化相结合的课程研究》。

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诗词与茶文化相结合的课程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诗词与茶文化相结合的课程研究

中国是诗词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历代茶诗是构成中华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茶文化宝库中的精品。茶诗是浓缩了的茶文化,也是茶文化的集中呈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诗词与茶文化相结合的课程研究是对中国古典诗词和中华茶文化的有力传承和弘扬,更是对初中生进行国粹的又一次良好洗礼。同时二者结合的教学,既创新了初中语文课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又很好地传承了中国茶道。

随着统编教材的实施,我们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关,诸如大量古典诗词篇章的增加,还有大量对联、灯谜等的出现,身在第一线的初中语文老师对此要有良好的关注,并调整创新教学内容,来满足初中生对课堂学习的需求。现在的初中生,正值12、13岁的花季年龄,对于遥远的古典诗词兴趣不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的教育元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中。本课程研究通过茶文化的引领,通过茶诗的学习,让青少年儿童很有兴趣地学习诗词,进而感受到诗词的灿烂美好,以及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那么,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来有效实施这一课程研究的教学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来谈一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以茶文化为载体,通过茶诗的学习,教同学们识茶、泡茶、品茶,了解茶文化,品味茶汤的魅力,同时更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诸如,学习苏东坡《水调歌头》:“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此词记述了采茶、制茶、点茶的情景及品茶时的感觉,描述得极为生动传神。我们学习这首词,首先教学生怎样采茶、制茶、点茶等识茶知识;其次,还可通过诗人的品茶来感受白茶的滋味和口感,同时,通过诗人的品茶,我们也仿佛品了甘露一般舒服、有神;再次,我们在学校的茶艺室,老师亲自和同学们一块泡一杯上好的白茶,每个同学亲自观察它的色、形,再细细品味它的甘甜、舒服、有神。最后的结果,我们的学生不仅感受品味了白茶茶汤的甘甜、清香,更学到了白茶的相关知识,同时更将苏轼这首词很自然地入胃里、心里。第三,通过识茶、泡茶技艺的学习、表演,进而爱上茶艺,品味好茶,健康养生,热爱生活,并养成良好的淑女君子风范,同时更好地感受到了诗词和茶的魅力,也更让同学们的生活有了不一样的色彩,深受家长和社会的好评。例如,我们茶艺班的同学,每学期在有上级领导来校检查,或出校参演,或与我校合作的美国学校的五位校长来校观摩学习时,我们就表演中华茶艺和诗词吟诵《蒹葭》《山泉煎茶有怀》等。学生们穿上汉服,梳了古代发饰,再伴以完美的茶艺,献上我们甘甜唯美的龙井茶给远道而来的美国友人,一下将他们惊呆了,大声呼喊,并久久围住表演同学,品尝、问道,就是不忍离开。这场景,全校同学兴奋,领导老师们开心,家长们更称赞。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喜欢茶艺这门当下最流行的高大上的技艺,那么再让他们去了解茶文化,学习茶诗,那是很开心的一件事。事实也正如此,在学校以“雁文化”为宗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我们也以此为契机,开设了以茶文化为主的国学与传统文化课程,即“初中语文教学中诗词与茶文化相结合的课程的研究”。第一届30名学生于2016年6月已顺利毕业,进入了高一级的学校学习;而第二、三、四届已踊跃交替进行现阶段的学习和表演。通过这项课程的学习,我们发现我们的学生不仅上课的积极性大大增强,而且学习的效果和心情也非常好。往往是下课铃响,他们还舍不得离开课堂,舍不得砸吧砸吧嘴再品品好茶,舍不得再多和古人品茶论诗。同时通过课堂诗词与茶文化相?Y合的学习,同学们不仅喜欢吟诵诗词,学习诗词,还将茶艺和茶文化知识带进了生活。一方面美化熏陶了个人情操,女生淑女男生君子范,同时运用所学的茶艺和茶文化知识,为家人及身边更多的人带来健康生活,修身养性,并获得了家人及更多人的啧啧称赞、羡慕佩服;同时,另一方面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为同学们在初三毕业以后尽快谋生做好了一技之长――德才兼备之茶艺师,同时也提高了中考语文成绩。学生开心,家长更开心。

诗词与茶文化相结合的课程研究,并生成特色创新校本课程,是流动的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感召力在于有高质量的特色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特色创新校本课程的创建既要符合新课程校本课程建设的要求,也要符合教育教学差异化教学的原

则。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从学校实际以及所面临的生源实情和学生需要出发,破解诗词与茶文化相结合的课题,并生成创新校本课程建设中的困境,开创诗词与茶文化相结合的课程研究,并生成校本课程创新建设的新局面,来搞活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门课的理论价值在于丰富课程建设理论体系,实践价值在于为学生学习提供感兴趣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兴趣,提供选择,拓宽视野,身心健康,丰富学习生活,为教育教学特色化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建立以特色校本课程建设为载体的诗词与茶文化相结合的课程教研运行模式。

注:课题类别: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7]GHB2447。

编辑 张珍珍

第二篇: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

(2010-08-10 13:58:23)转载原文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作者:林祯晟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

【摘要】:徐徐掀开历史的长卷,不难发现,历代文人墨客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茶诗茶词,这些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茶并不仅仅是一种满足口腹之欲的物质饮品,它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和精神象征。本文试图从古典诗词入手,并结合一些具体的作品,来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

【关键词】:古典诗词,茶文化,精神象征

正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茶的国度。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中,与茶有着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文人与茶之间,就如和酒一样,总有着说不尽的种种情缘。茶与饮茶行为,已经被文人墨客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中流露出的是“情”。茶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它早已把=浓郁的茶香飘散到每个角落。品茶抒情,寄情于茶的诗句数不胜数。浅近的有:“秋夜凉风夏时雨,石上清泉竹里茶;”典雅的如:“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朴实的有:“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比欲仙。”这些历代的咏茶诗词,数量丰富,体彩多样,都很好的融入了人的真情感触,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支奇葩。一:茶文化诗词的兴起

茶诗与茶词的兴起,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作为诗词的国度,茶文化诗词成为我国诗词中的重要一部分。诗人以茶会友,在茶香弥漫中吟诗作赋,茶成为诗人寄托情感、寻求心灵慰藉、感悟人生真谛的挚友。“结性不可污,为尔涤尘烦。”茶文化诗词不但为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也为我国诗词注入了新的活力。

1、最早的茶诗

在我国早期的诗赋中,最早赞美茶的应该是晋代诗人杜育的《茶赋》,诗人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这一奇产----茶叶。诗中云:茶树受丰壤甘露的滋润,满山遍谷,生长茂盛,人们成群结队的前去采摘。另外,西晋左思的《娇女诗》: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百晰。小字为纨素,口吃自清历。有姐字慧芳,眉目粲如画。驰鹜翔园林,果下皆生摘。贪华风雨中,筱忽数百适。心为茶荈剧,吹嘘成对鼎。” 写左思的两位娇女,因急着要品香茗,就用嘴对着烧水的“鼎”吹气,非常深动地描写了两个娇女烹煮茶的姿态。

2、关于茶圣羽和茶经

说到茶事,不可不提一个人,那就是被后人称之为“茶圣”的陆羽。陆羽仿佛天生就与茶有缘,他是一孤儿,三岁的时候被一位禅师收养,陆羽的少女时代便在寺院中度过。因为最早种植茶树的是僧人,所以最早的饮茶习惯也是由僧侣间发起的。小陆羽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因此对寺院中僧人种茶煮茶,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之后陆羽走出寺院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考察了各地饮茶习俗并总结了历代制茶经验后,撰写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书中全面阐述了煎茶的制作过程,也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因此陆羽也被称尊为中国茶圣。

二、唐诗中的茶文化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第二个鼎盛时代,在军事、文化和经济上的发达,如同闪耀在这整个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当时没有一个国家能与唐王朝的强盛与繁荣等量齐观。而对当时世界乃至后来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这一点在茶文化上表现的十分突出。

与火热的酒文化相比,流行于唐代的茶文化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另一面:高雅与,清静。饮茶的过程就是精神调节和自我修养的过程。唐人对茶的喜爱,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至爱哈尔理想的倾注。这种倾注激发了文学创作的激情,文人士大夫将饮茶视为雅逸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上的享受。在各种茶诗作品中,五言诗、唱和诗、联句诗、宝塔诗中的茶文化最为突出。

1、五言诗

唐代杰出诗人杜甫,写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的诗句。当时杜甫年过四十,而蹉跎不遇,微禄难沾,有归山买田之念。此诗虽写得潇洒闲适,仍表达了他心中隐伏的不平。诗仙李白豪放不羁,一生不得志,只能在诗中借浪漫而丰富的想象表达自己的理想,而现实中的他又异常苦闷,成天沉湎在醉乡。正如他在诗中所云:“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当他听说荆州玉泉真公因常采饮“仙人掌茶”,虽年愈八十,仍然颜面如桃花时,也不禁对茶唱出了赞歌:“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深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俪芳津,采眼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表达了茶的赞誉和向往。

中唐时期最有影响的诗人白居易,对茶怀有浓厚的兴味,一生国下了不少咏茶的诗篇。他的《食后》云:“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诗中写出了他食后睡起,手持茶碗,无忧无虑,自得其乐的情趣。

2、唱和诗

在数以千计的茶诗中,皮日休和陆龟蒙的唱和诗,可谓别具一格,在咏茶诗中也属少见。皮日休,唐代文学家,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曾任翰林学士。陆龟蒙,唐代文学家,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曾任苏湖两都从事。两人十分知己,都有爱茶雅好,经常作文和诗,因此,人称“皮陆”。他们写有《茶中杂咏》唱和诗各十首,内容包括《茶坞》、《茶人》、《茶笋》、《茶籯》、《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和《煮茶》等,对茶的史料,茶乡风情,茶农疾苦,直至茶具和煮茶都有具体的描述,可谓一份珍贵的茶叶文献。

3、联句诗

联句是旧时作诗的一种方式,几个人共作一首诗,但需意思联贯,相连成章。在唐代茶诗中,有一首题为《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是由六位作者共同作成的。他们是:颜真卿,著名书画家,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官居吏部尚书,封为鲁国公,人称“颜鲁公”;陆士修,嘉兴(今属浙江省)县尉; 张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工文辞,任吏官修撰;李萼,赵人,官居庐州刺史;崔万,生平不详;昼,即僧皎然。诗曰: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昼)。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

这首啜茶联句,由六人共作,其中陆士修作首尾两句,这样总共七句。作者为了别出心裁,用了许多与啜茶有关的代名词。如陆士修用“代饮”比喻以饮茶代饮酒;张荐用的“华宴”借指茶宴;颜真卿用“流华”借指饮茶。因为诗中说的是月夜啜茶,所以还用了“月桂”这个词。用联句来咏茶,这在茶诗中也是少见的。

4、宝塔诗

唐代诗人元稹,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白居易交好,常常以诗唱和,所以人称“元白”。元稹有一首宝塔诗,题名《一字至七字诗·茶》,此种体裁,不但在茶诗中颇为少见,就是在其它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诗曰:

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宝塔诗是一种杂体诗,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到七字句,或选两句为一韵。后又增至十字句或十五字句,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一个字。元稹在他的宝塔茶诗自注中说:一至七字诗,“以题为韵,同王起诸公送分司东郡作。”全诗一开头,就点出了主题是茶。接着写了茶的本性,即味香和形美。第三句,显然是倒装句,说茶深受“诗客”和“僧家”的爱慕,茶与诗,总是相得益彰的。第四句写的是烹茶,因为古代饮的是饼茶,所以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筛分。第五句写烹茶先要在铫中煎成“黄蕊色”,尔后盛在碗中浮饽沫。第六句谈到饮茶,不但夜晚要喝,而且早上也要饮。结尾时,指出茶的妙用,不论古人或今人,饮茶都会感到精神饱满,特别是酒后喝茶有助醒酒。所以,元稹的这首宝塔茶诗,先后表达了三层意思: 一是从茶的本性说到了人们对茶的喜爱;二是从茶的煎煮说到了人们的饮茶习俗;三是就茶的功用说到了茶能提神醒酒。唐代为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作诗成为谋取利禄的道路,因此唐代的文人几乎无一不是诗人,不饮茶成不了名诗人,诗人无不饮茶写诗,与酒一样,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唐朝茶文化的繁荣,由此可见一斑。

三、宋代诗词中的茶文化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繁荣阶段,以宋词为代表的文化成就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在唐代的基础上涌现出更多、更绚丽的篇章。以茶文化为特色的封建文化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1、诗词中所提到的名茶

宋代诗词众多,有一些提到当时的名茶,这些名茶有的从唐代开始就是名茶,如蒙顶茶、顾渚紫笋茶,有的是在宋代新涌现出来的,如北苑茶等。

龙凤茶,宋代最为著名的茶,产于福建的建溪流域,诗见王禹偁《龙凤茶》。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烹处岂期商岭水,碾时空想建溪春。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

鸠坑茶,唐代贡茶之一,宋代名贡,产于今浙江省淳安县,诗见范仲淹《鸠坑茶》。

双井茶,当时的贡茶之一,产于江西省修水县,诗见欧阳修《双井茶》: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日夸。

宝云日铸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明变易。

君不见建溪龙凤,不改旧时香味色。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

2、赐茶及谢茶表之类现象

唐代的皇帝偶尔会赐一些贡茶给大臣,在宋代则赐茶之风甚盛,受到皇帝恩赐茶叶的大臣们常要作诗或作文章对皇帝的恩赐表示感谢,称为“谢茶表”,如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写过此类“谢茶表”,可参见刘禹锡《代武中丞谢新茶表》,有关的诗可见以下几例。

王禹《龙凤茶》:“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得作近臣”。

蔡襄《北苑茶》:“特旨留丹禁,殊恩赐近臣”。

梅尧臣《七宝茶》:“啜之始觉君恩重,休作寻常一等夸”。

3、借茶抒怀,忧国忧民

北宋由于在“靖康之变”前的近百年中,中原有过一个经济繁荣时期,加之当时斗茶和茶宴的盛行,所以茶诗、茶词大多表现以茶会友,相互唱和,以及触景生情、抒怀寄兴的内容。最有代表性的是欧阳修的《双井茶》诗: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茅生先百草。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斛茶养一两芽。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

南宋由于苟安江南,所以茶诗、茶词中出现了不少忧国忧民、伤事感怀的内容,最有代表性的是陆游和杨万里的咏茶诗。陆游在他的《晚秋杂兴十二首》诗中谈到: 置酒何由办咄嗟,清言深愧谈生涯。聊将横浦红丝碨,自作蒙山紫笋茶。

诗中反映了作者晚年生活清贫,无钱置酒,只得以茶代酒,自己亲自碾茶的情景。而在杨万里的《以六一泉煮双井茶》中,则吟到: 日铸建溪当近舍,落霞秋水梦还乡。何时归上滕王阁,自看风炉自煮尝。

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希望有一天能在滕王阁亲自煎饮双井茶的心情。四:元、明、清茶文化

1、元代茶文化

元代,也有许多咏茶的诗文。著名的有耶津楚材的《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 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车。

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

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亦赊。

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兴绕烟霞。

诗中感叹说自己多年没喝到建溪茶了,心窍被黄尘塞满。时时忆念“黄金碾畔”的“雷芽”,“碧玉瓯中”的“雪浪”。既不能象卢仝诗中连饮七碗,也不能梦想象赵州和尚那样连吃三瓯,只期望王玉能分几块茶饼。

此外还有洪希文的《煮土茶歌》、谢宗可的《茶筅》谢应芳的《阳羡茶》等等。元代的茶诗以反映饮茶的意境和感受的居多。

2、明代茶文化

明代的咏茶诗比元代为多,著名的有黄宗羲的《余姚瀑布茶》、陆容的《送茶僧》等。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还有不少反映人民疾苦、讥讽时政的咏茶诗。如高启的《采茶词》:

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 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竹炉新焙未得尝,笼盛贩与湖南商。山家不解种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诗中描写了茶农把茶叶供官后,其余全部卖给商人,自己却舍不得尝新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生活极大的同情与关怀。又如明代正德年间身居浙江按察佥事的韩邦奇,根据民谣加工润色而写成的《富阳民谣》,揭露了当时浙江富阳贡茶和贡鱼扰民害民的苛政。这两位同情民间疾苦的诗人,后来都因赋诗而惨遭迫害,高启腰斩于市,韩邦奇罢官下狱,几乎送掉性命。但这些诗篇,却长留在人民心中。

3、清代乾隆皇帝品茶 清代也有许多诗人如郑燮、金田、陈章、曹廷栋、张日熙等的咏茶诗,亦为著名诗篇。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清代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他六下江南,曾五次为杭州西湖龙井茶作诗,其中最为后人传诵的是《观采茶作歌》诗: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地炉文火续续添,干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

皇帝写茶诗,这在中国茶叶文化史上是少见的。

五、精神象征

品茶是一种享受,茶人希望通过饮茶吧自己与山水、自然、宇宙融为一体,在饮茶中得到美好的韵律,精神的开释。这种妙趣难以言传你,却可意会。

1、茶之浅

茶要浅,有个说法,叫十分的茶水容量,倒满七分,留得三分人情在。浅作为一种审美的状态,大约是文化中的简约、含蓄、象征……浅是每一个平常的日子,人生如茶,既有淡淡的愁苦,亦有不尽的甘甜。然而,不管茶味有过怎样的甘甜或苦涩,最终它必然归于浅淡。无论人生有过怎样的辉煌,最终都不失质朴;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都能坦然生活,诚恳待人。

2、茶之清

清,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意蕴十分广泛。清”又是茶的精神实质,品德修持,正好契合的诗人创作的需要。茶性清洁不可污,作茗事除了要有清静的环境外,从器具到内心还要表里俱清明洁净。“清甘本无滓,渴饮得真味。”(蔡襄)这是对茶自身给人清新感觉的探讨。小庭幽圃绝清佳。”(陆游)讲的是饮茶环境的清幽寂静。“清”与文人、僧家所追求的清闲、清静是相通的。大量的茶诗都表现出对“清”的探讨,诗作不仅写出茶自身的自然属性和养颜健身之功用,更揭示了茶与文学创作、抒发性灵之间的密切关系。也为诗作营造一种清新自然的诗境,表现出简古淡泊,闲逸悠然的隽永境界。

3、茶之意境

茶的意境,即与茶相伴而来的、给人以清新、淡雅、闲适、悠然,亲切而自然;因此,茶才不同于一般口腹物欲。饮茶可以是一种习惯,给人以助思考、添情趣.

品茶与喝茶,不仅有量的差别,而且还有质的不同。喝茶,主要是为了解渴,以满足人体水的生理需要。所以,喝茶重在数量,往往是急饮快咽地完成。

而品茶重在意境,它把饮茶看作是一种艺术的欣赏,精神的享受,都喜欢在“品”字上下功夫,要细细品啜,徐徐体察。通过观其形、察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使饮者在美妙的色、香、味、形中,感情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寄托。

4、茶与儒道

茶的精神与儒道两家的思想紧密相连。儒家思想是中国的思想的精髓。儒家用“仁”来调节人际关系,倡导共同进步,这正是茶的本性。茶深收儒家的影响,也对其产生了重要的作用。陆羽提倡的茶艺,体现了儒家的中庸和谐精神。在饮茶的美好境界中得到精神的寄托。道家为茶叶提供了茶艺,使茶文化达到一定的艺术境界,同时对茶文化的自然观、哲学观、美学观也进行了阐述。道家要求茶人要有清净、无私、平和的气质。道家为茶文化披上了文明的光环,茶的意境与传统文化的内涵相通融,展示了其“真、善、美”的内涵。总结

品茶作为一种行为,在人们心中早已不是动作那么简单,它已成为一种意境,一种文化。由时候品茶是一种享受,让你的心情更加舒畅;有时候又是一种思考,在遐想中体味纯真的本质,在茶叶那既苦又甜的味道中感悟人生,在平凡淡雅中感受人生的另外一种韵味。茶文化是介乎物质文明与精神之间的文明,它一物质为载体,在物质生活中渗透着丰富的精神内容。古典诗词蕴含的茶文化,就如一杯杯香茗,虽久远,但清香犹存,让我们不断的沉思,不断的追忆那古朴的情怀。

参考文献:

1陈宗懋《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2.05

2王旭烽《爱茶者说》P6-P7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2.01 3高齐《走进中国民俗殿堂》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01

4朱世英,王镇恒,詹罗九《中国茶文化大辞典》格致出版社2002.4.1 5刘勤晋《茶馆与茶艺》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03

6中国茶文化知识网:《茶文化茶联》栏目中 陈奇志 夏春锦 相关文章

第三篇:《茶与茶文化》课程初稿

《茶与茶文化》课程项目开发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茶与茶文化

授课对象(或授课年级):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生 所需课时:36(每周一课时)教学教材:自编

开发《茶与茶文化》项目课程标准的背景

一、学生成长发展需求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实现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指导下,了解学生在课余文化课的补充为前提。本课程的针对性:新课程改革下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已普遍被世人接受,甚至被广泛传播,作为传统教育下的学生,增加茶文化在实践中的自身体验和内化素质,充分适应新教育背景下学生的自身发展很有必要。因此,应该开发茶与茶文化项目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社会选择更广泛。

二、学生学习需求

对于在校学生,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式、工作式的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根据调查所得,对于本课程,许多学生选修的目的是因为本课程以实操学习为主,与以往学习知识的方式不同,可以在课堂上放松;教师的讲授总是先讲理论然后才进行实操,学生学习的效果一般,只能掌握茶艺表演的程序,而不能真正掌握茶文化的精髓,对茶叶、茶具、传统文化的社会应用意识薄弱,不能自行设计茶艺表演程序、不能将茶文化的传统精髓带进实际生活等等。在教学实施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探究茶与茶文化课程的教学过程,实施专题式教学、输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并外化茶文化的活动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与和学习效果。

三、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具有良好的教学设施 枣营中学茶艺教室教学拥有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将茶艺实践、茶文化的拓展灯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可以使教材内容变得形象、生动、直观、有声有色。可以要求学生以茶艺员的身份来上课,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以及丰富的社会资源为探索、实践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茶与茶文化》课程的意义和目的

一、探索出适合本阶段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改变现有的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可以解决课堂教学中现有的一些问题,使课程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而且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土。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三、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学生自己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

四、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以及工作和学习的方法。

依据项目课程的特点来看,首先茶与茶文化课程具有项目课程的某些特点,如:学生在学习“闻香识茶”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明确的任务,有确定的成果,同时留给学生自我组织安排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有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还有教师与学生的评价,其课程教学形式基本符合了项目教学的要求。再如学生在表演行茶法时,要用到茶叶、茶具、与茶叶相关的传说、操作的动作要求与礼仪要求等知识,基本上将所学的知识综合化、系统化,同时还要对行茶法的操作进行全过程参与,而教师从中进行指点,让学生亲自参与品茶与评茶,这与项目教学课程的要求相符合。

其次,茶与茶文化涉及了历史、旅游、手工制作、礼貌礼仪、甚至是市场营销等显性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同时由于学生要参与评价,进行汇报总结,因而还包括了语文知识、逻辑知识,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意识。

最后,在学习茶艺基本知识的过程中通常是小组化进行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责任心,也培养了学生与同学的协作能力、组织决策能力,因此是一个典型的项目教学过程。

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可采取项目教学法、实操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师演示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投影、多媒体课件、网络和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在训练的过程中掌握应有的茶文化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修养的目的,为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有正确的发展方向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

一、使学生掌握必需的茶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通过项目的解决,使学生能根据要求设计各类行茶法,正确运用茶文化知识,突出学生在实践中的自身体验和内化素质;

三、培养并形成学生外化展示的能力、探究实践的能力;

四、形成学生互动学习的能力,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

五、让学生在完成教学专题的能力下,净化心灵,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关系,将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渗透进德育目标。

设计思路

本课程在内容设计方面突出体现学生的内化和外延,紧紧围绕完成教学专题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从“专题实践”分析出发,设定教学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专题”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将茶艺表演、等级考核、人文实践灯相关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课程内容和要求

专题1:闻香识茶

教学内容:认识茶叶品种,通过闻香、观形、看汤色辨别各茶叶品种,并认识中国十大名茶;探究茶叶命名的奥秘,能判断茶叶的命名方式,新茶与陈茶、真茶与假茶 比较两种茶在色泽、气味、滋味方面有什么不同;找出鉴别新茶和陈茶的方法;能通过测定茶多酚的方法,鉴别真茶与假茶 活动拓展:走访茶区、茶山,与茶农共同生活;参观茶博会、知名茶企,实地考察。体验交流:课堂上茶叶的冲泡手法和技艺的学习

作品展示:茶艺表演、心得体会的分享以及某种茶的品鉴 专题2:了解中华茶文化 搜集茶起源的信息并与同学交流,探究茶的起源、发展与传播的历史,能说出不同年代的饮茶方式;通过互联网,找出茶叶传播的线路

活动拓展:图书馆、书店收集整理各种茶的专著 体验交流:分小组参详专著,从中找出对书籍的理解 作品展示:结合实际生活写一篇茶文化的心得文章 专题3:茶与礼仪

应用茶艺员的礼仪要求迎宾与送客;应用行茶的礼仪为同学(客人)服务,能根据友人品茶要求配置茶具及运用乌龙茶、绿茶行茶法进行茶事服务;能为友人解说行茶法的每个步骤,并介绍乌龙茶、绿茶的制作过程、茶的特点;懂得辨识绿茶的色泽、香气、滋味。找出每一种行茶法的发展脉络以及相关的背景。

活动拓展:走进专业机构规范礼仪。

体验交流:探索每一种礼仪的来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细化到每一个动作和礼仪的内涵。作品展示:着传统服装讲解茶礼 专题4:茶与礼仪

应用茶艺员的礼仪要求迎宾与送客;应用行茶的礼仪为同学(客人)服务,能根据友人品茶要求配置茶具及运用乌龙茶、绿茶行茶法进行茶事服务;能为友人解说行茶法的每个步骤,并介绍普洱茶、花茶的制作过程、茶的特点;懂得辨识绿茶的色泽、香气、滋味。找出每一种行茶法的发展脉络以及相关的背景。

活动拓展:走进专业机构规范礼仪。

体验交流:探索每一种礼仪的来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细化到每一个动作和礼仪的内涵。作品展示:着传统服装讲解茶礼 专题5:茶与交往

客来敬茶、以茶待客,能说出客来敬茶“六要”的具体含义,学习古往今来以茶为媒介的交流。活动拓展:走进社区、使馆。

体验交流:吟诵茶诗、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深入人心。作品展示:通过对自己的启示编排手册,指导自己的人生。专题6:茶人茶故事

学习了解自神农至民国时期流传下来的茶人、茶叶故事,问答围绕着茶人身上发生的与茶相关的故事,对中国历史脉略有较清晰的认识。活动拓展:参观古迹、名人故居

体验交流:分组探索名人与茶的故事脉络、了解相关名人的经典轶事,分享自己的心得 作品展示:角色扮演,排演相关课本剧 实施建议

1.建议本课程标准教学可采取项目教学法、实操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师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2.建议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社会资源、实践基地等,为学生创建与茶文化相关的环境,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

3.学生学业评价建议采取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自评、他评和师评的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要充分考虑个人在小组合作中的贡献。

4.本课程标准所列学时是参考学时,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

5.教材编写建议 项目课程教材是项目内容的载体,应该是完成工作任务的背景资料,其知识内容来自于多种学科,并服务于整个项目,同时从综合能力培养角度出发,在教材中应十分注意语言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茶与茶文化教材编写,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践行传统文化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题化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掌握基础知识、时间传统文化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该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课程专题,在专题的引领下学习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文化、创建个性文化。

第四篇: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研究

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追求也在逐渐提高。其中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各行各业相争的焦点尤其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更为稀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确保高职院校毕业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本文通过对当前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措施促进体育课程改革与职业技能相结合,最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关键字 体育教学 改革 职业技能 创新

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人们通过体育学习和锻炼,可以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缓解疲劳。职业技能,即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能否顺利就业的前提。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体育的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但是,当前职业院校由于学校、老师和学生个人的原因,体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体育教学发展。所以有关学校老师应该高度重视起来,加强改革创新。

一、体育课程改革现状

(一)教学方法存在缺陷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以三段式教学方法为主,讲授法、纠正法、练习法、演示法等综合起来,比较死板,不利于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教学运动造成的疲劳效果让学生困得体育学习很累,不愿主动学习,从而阻碍了体育课程的进行。

(二)学校、老师以及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不重视

当前,很多人认为体育就是运动运动就可以,没有什么专门的理论学习。许多学校、老师都认为体育课程不重要,甚至有些学校老师占用体育课堂让学生学习语文、数学等课程。这严重阻碍了体育教学改革。加之许多学生由于懒惰、不愿意运动,没有培养一个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认为体育课程学习不重要,对由于运动产生的疲劳感到畏惧,也不愿意主动学习体育。这些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体育课程教学与改革,也使得其无法与职业技能相结合。

(三)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等课程资源的有限性

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等课程资源的有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课程进行。由于一些职业院校的体育场地、器材等不充足,无法满足体育教学使用和学生个人进行锻炼使用。没有合适的教学与运动环境,体育教学受到影响,学生发展受到影响。

二、提出有效政策促进体育课程改革与职业技能相结合(一)明确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总体来讲,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要满足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需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新理念,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特点,提高职业体能。首先,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并促进其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其次,督促学生熟练掌握两种以上的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且学会如何处置常见运动创伤;然后学生通过学习体育能够评价和测试自身的身体状况,从而促进自身健康成长;最后帮助孩子形成一种良好的运动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兴趣体育课程教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有关老师应该注重改革创新,根据学生的日常运动习惯和内容,总结出他们的兴趣和爱好,积极鼓励孩子去主动学习这项运动,不仅仅是简单的运动,更应该从深层次地研究、锻炼这项体育运动,从而促进学生的兴趣培养。长久下去,孩子坚持自己的爱好,在热情中学习,效果十分明显。

(三)针对不同专业类型构建不同课程内容体系

职业院校中有不同的专业类型,不同专业对应不同的职业特点。有关院校老师应该针对不同专业类型,根据职业特点,研究该职业对人体产生的不同影?,然后结合体育锻炼教育教学,构建不同课程内容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过程中,能够利用所学到的体育教学内容来缓解自身的不良反应,从而促进自身身心健康、综合素质提高。比如静态坐姿类岗位主要是文秘、会计等,他们在工作过程中需要长时间坐立,久而久之其颈椎、腰椎出现问题,腰酸背痛、腹部长肉、消化等出现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学生能够根据自身身体状况,提早预防,坐立一段时间应该活动活动,预防职业病的形成。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促进体育课程改革与职业技能相结合。

三、小结

体育锻炼能够帮助人们缓解生活压力,提高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因此,我们应该终身运动,终身学习。对于体育的学习,有关学校老师以及学生应该高度重视起来,紧密结合学生的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建立与自身相适应的体育教学模式发挥其功能以适应学生职业技能及综合训练的需要,最终促进体育教学事业发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希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专业相结合研究――以沙洲职业工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J].鄂州大学学报.2015(6):93-94.[2]逄湛江,张冰雨.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9):134-135.[3]范素萍,曾文波,郭广辉.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 39(12):122-124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研究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实现初中语文创新教学,在学习语文课文的同时,品读语文作品,渗透德育,感悟课文思想情感,催化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品格意志,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祖国、爱人民。结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挖掘语文课本德育素材,开展德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德育

初中语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情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促进社会文明和文化进步有重要意义。笔者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深知德育的重要性,有机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和德育,笔者现就人教版教材,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体会。

一、整合语文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情操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课文中的字词句,结合作者的思想精华,在教学中开展德育。初中语文德育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性和认知规律,将对学生思想感情的教学融入课堂教学,在教学活动中规范学生行为,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品格,养成良好习惯。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整合语文课本资源,结合课文德育思想因素,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和情操。

如,我在讲授《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给学生讲述了外貌描写和人物刻画的写法,让学生学习贝多芬顽强的抗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乐观、坚强的意志。在新课开始前,我问学生大家喜欢音乐吗?然后给学生播放了《命运交响曲》,让学生感受音乐,缓缓而来给学生讲述贝多芬人物描写,写出了贝多芬的坚强和不凡,描写了贝多芬的坚韧无比,给学生呈现了贝多芬“平凡的伟人”的形象,写出了贝多芬的喜怒哀乐,写出了贝多芬的感动和不耐。尤其是贝多芬在耳聋后,创作的《第九交响曲》,他作为音乐家,敢于和命运斗争,创作最伟大的音乐作品。通过对本文的讲授,学生深深地被贝多芬的品质所撼动,纷纷陷入深思。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有《真正的英雄》《登上地球之巅》等课文,通过对语文素材中德育教学材料的整合分析,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挖掘语文教材素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快,学生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好,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在无形中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生活范围,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压抑和孤僻等负面心理。笔者认为,教师有责任在教学中向学生讲述生活中存在的得与失,引导学生乐观生活,勇敢面对挫折学会生活。

如,我在讲授《谈生命》一文时,让学生思考古今生命现象,对人生进行思考,尤其要把握文章中人生和春水之间的比喻,以及和小树的比喻。结合文中生命和江水之间流动对应,人生和小树之间发展吻合,以贴切的比喻理解生命,理解人生。犹如文章中,激荡的江水的风雨后的彩虹的雨露阳光等,知晓生命、挫折、成长和人生之间的转换,看尽人生,奉献生命,观赏世界。尤其是文章中“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这样的语句,叹尽生命生长、壮大及衰老的人生规律,揭示生命中面临的苦难,以及苦尽甘来的幸福相伴,表达奋斗不息的生命意志和乐观精神。然后,又给学生讲述了《那树》《人生》等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的描写,对课文的赏析,引导学生感受生命和生活,和学生一起成长,珍惜当前生活,学会生活,乐观面对人生,利用语文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三、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学生对祖国的情感直接影响国家未来的命运。可谓,少年兴则国家兴,道德兴则未来兴,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祖国情感的培养,是一项紧迫而长期的任务,是语文教师教学的职责和义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国家,学习祖国历史,领悟祖国河山,知晓祖国古今变化,承担祖国历史使命,用心关注祖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如,我在讲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给学生讲述这篇诗表达了作者舒婷对祖国的深情,是作者的代表作,是一首爱国之歌,其中“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等,穿插了祖国历史和现代,充斥着时代感,写出了祖国过去的贫困和当前的新生,在讲授时感受诗中的荡气回肠。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心中的祖国不再抽象,成为过去和现实的交织体,写出了饱经风霜和黎明希望,在诗中融合了祖国物化形象,包含了祖国意向,直击人心,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教师要承担德育重任,就需要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有机渗透德育,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品格情感教育,接受正确的生活教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健康生活和热爱祖国,需要教师深入尝试和探索语文德育。本文是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的经验,希望可以对其他教师有参考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苏俊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学苑教育,2015(8).编辑 薛直艳

下载初中语文教学中诗词与茶文化相结合的课程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语文教学中诗词与茶文化相结合的课程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赏析

    浅谈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赏析 [摘要] 由于古诗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对古诗的赏析也就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教......

    PBL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PBL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 管理类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与实践性强的特点,将案例与PBL教学方法结合,在普通原理中提取问题,在具体问题中培养学生探究与......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音画舞相结合的研究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音画舞相结合的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昌黎第五小学郗爱君 一、 课题的提出 近些年我校音乐教学注重舞蹈、律动表演方面的培养,学生有一定的表现力,另外,我......

    《初中语文诗词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阶段性总结

    《初中语文诗词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阶段性总结 《初中语文诗词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阶段性总结 本人负责主持的课题名称是《初中语文诗词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 (一)课题开展......

    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与专业相结合教学模式初探

    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与专业相结合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本文从分析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现状入手,对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作出了积极有......

    台湾人追求的茶文化是一种与生活相结合的艺术

    相比于大陆绚丽的茶艺和日本严谨的茶道,台湾地区的茶文化就像融入日常生活中那样简单轻松。对于许多台湾人而言晚,餐过后家,人围坐一起喝喝茶,或是闲暇时到亲朋好友家品茶聊天,都......

    法律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研究5篇范文

    法律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研究 一直以来,我国法律教学过于倾向理论教学,忽略了实践教学,造成法律教育和法律职业相脱节。应该认识到,法律理论教学与实践密不可分,应从教学形式、......

    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化教育资源运用研究

    农村学校信息化教育资源运用与开发研究研究方案 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化教育资源运用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计算机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