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h.教学管理类-屈向伟-基于“项目教学法”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基于“项目教学法”与职业能力
培养的几点思考
摘 要: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使得学生能够运用相应的知识点来完成指定的项目任务,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外,在劳动力市场,现代职业劳动开始出现三大变化,即由体力劳动向脑体结合劳动、由动作技能向心智技能、由个体独立劳动向群组合作劳动转变。生产力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对劳动者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显然,传统的教学法已很难适应这种变化,而项目教学法为主的教学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关键能力有独到之处。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适应计算机教学的所有学科。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教学应用;思考;现代职业能力
孔子曾说过:“讲给我听,我会忘记;指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去做,我会理解。”面对职高生见多识广、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特点,创设一个仿真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成为目前职业教师的共识。
另外,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信息密集的社会,教育者很难把所有“存储”的知识、技能、信息通过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全部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也不可能指望一次性学习所得到的知识、技能受用终身。所以,培养受教育者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事和学会生存,适应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未来劳动者能够具备上述劳动力市场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即具备良好的现代职业能力。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观点,职业能力由三大部分组成,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专业能力是劳动者在专业领域内从事职业活动的基本生存能力,是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综合;方法能力是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学习和工作方法,如获得与利用信息、分析判断决策能力等,是一种基本发展能力;社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以及生活在社会中所需
要的行为能力,如合作沟通、适应环境的能力等,它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以下笔者就略谈一下如何实现“项目教学法”,从而培养职高生的职业能力。
一、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
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这一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被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成为国际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他的核心思想有三点:
(1)在问题的解决中进行学习。教学是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结论开始,没有问题的教学是没有意义也是不需要的。教学应当是在“学中做”与“做中学”,实现学做一体,即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积与套用。教学应当以任务为引领,并注重任务的完整性。
(2)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技能的积极建构者,学生应当面对认知领域复杂的真实环境,并在此环境中探索、发现、建构知识;学生应当主动搜集、分析有关资料信息,对所学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学生还要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与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要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责任,进而完成学习任务。
(3)以教师为引导。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并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提出多种观点;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展开学习。教师的角色还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引导者,要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讨论中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片面的认识和错误,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项目教学脱胎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两者在思想本质、价值追求上是完全一致的。
二、项目教学法应满足的条件
项目教学应该满足条件的是:该工作过程用于学习某一项目内容,能将教学模块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与企业实际生产岗位或职业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不仅注重最终的结果,更要关注完成项目的过程和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与能力,即职业的关键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为此要做到五个“突破”:突破传统的45分钟课堂授课制,推出项目制作、专用实验、单设实训等;突破单一学科、单一教学内容设计的传统,推出跨学科综合项目或单元教学内容综合设计;突破学习场所的限制,学生可根据需要在教室、电脑房、图书资料室、实验室、实训基地进行相关自主性学习、研讨和项目制作;突破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加强交流研讨、资料检索收集、社会调研、现场参观学习等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指导;突破任务的单一性,选用的某一项目可由多个任务组成,在任务驱动下,合作完成某一项目的制作。
三、践行“项目教学法”的必备途径
(一)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
项目教学法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要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管理者,帮助者,协助者,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变成了引导者、组织者、协助者、鼓励者的角色,从台前退到幕后。在学生分组活动时,充当观察员、协助员,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主要不是展示他无所不能,而是帮助每名学生多学习;教师充当学习顾问角色。学习必须是自己独立的学习,是一个性化的活动,只有当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后,他才会有成就感。所以,教师要克制自己,解放自己,更多地鼓励学生自己做。
在评价学习成果时,充当鼓励者,要尊重学生的成果,尽量突出学生作品的闪光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职业行为规范与习惯的养成,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一般情况下,解决方案中没有“对与错”之分,基本上都是 “稍好与稍差”。教师不一定要进行判定,因为学生自己的看法与评价比较重要。培养学生有独立解决问题的勇气,如果学生能从错误中学习,那么这个“错误”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工作情境中学习,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真实的,教学中不可预测的因素增加,因此,教师备课不仅是工整的教案书写,而应该是备任务、备学生、备过程、备问题、备学法指导和备环境的系统备课形式。
(二)强化项目设计的实战性
项目设计的最重要原则就是可实战性,以保证学生可操作和有收获。因此,项目的设计应采用结构化的方法,自上而下,逐步细化的原则;项目的实施,则采用自下而上,由易到难,逐步完善的原则进行。
1、把好项目设计关。“项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设计、编排非常关键,为此“项目”设计要有明确目标,教师在学习总体目标框架上,要把总目标细分成模块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内容细化为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子任务”来体现总体学习目标。
2、“项目”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不同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差异,教师要从职高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3、“项目”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项目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
4、以“项目”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在传统的教法
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一克黄金要好于一吨理论。我们在《计算机网络》课项目教学中,引入了新概念、新知识时,基于职高生职业行动能力导向的培养目标,通过课程的“加减”法则,增加实践课时,减少理论课时,将课程内容整合为四个项目,15个模块,如表所示,以“布置任务→完成任务的教、学法→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
(三)将项目教学贯穿在“引、试、做、看、创新”的过程 项目教学方法应遵循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教师引导期,教师主要是提出具体任务和要求,并对如何完成这一任务作一些方法上的阐述;第二阶段是学生操作应用期,以学生具体操作为主。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操作时间,让学生大胆去试,使他们在使用中体会、感受和领悟;第三阶段是交流讨论期,主要是教师查漏补缺,讲解一些共同的难点和重点,并触类旁通给出大量应用实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四阶段是巩固提高期,学生在看了别人的作品或方法之后,又会激起再度尝试的欲望,在得到启发后进行调整和创新,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所掌握的知识,同时提高了创新意识。第五个阶段是总结期,教师要加强课堂小结和知识点的回顾,使学习能力差的同学或操作有疏漏的同学能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回顾,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全面掌握知识点,完成教学任务。
(四)突出学生项目教学的学习主体地位
项目教学的过程是基于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为导向,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由“让我学”为“我要学”成为可能。
1、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项目教学的每节课,教师都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具体任务,学生任务感强,在教师讲解过程中能够主动接受。每当学生学习遇到问题时,可以分别通过登陆网站、阅读教材、参考书和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以及教师加以点拨指导得到解决,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教师主要
是方法上的指导,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具体操作,很多技能不再是教师手把手地教,而是学生自己探索获得成功,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
采用项目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围绕完成一个具体任务进行的,具体任务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即是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也是综合应用教学内容的过程。把学习知识和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掌握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对于未来零距离走向职业岗位是非常重要的。
3、培养学生注重掌握方法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项目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注重掌握方法的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布置任务后,教师不限定实现任务的方法和思路及完成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仅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素材,这就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自由创作留有充分的余地,学生的作品形式多样,学生不但掌握了教师要求掌握的内容和方法,而且在很多操作细节上还能举一反三,真正实现教师“授人以渔”,实现个性化教学、分层次教学和弹性教学。
总之,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能把理论上空泛深奥的东西变得可以看得见、想得通的实际东西。便于学生以项目为主线,把课程中的零散知识点串联起来。强化学生对课程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它所注重的不是最终结果,而是项目的完成过程,追求的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即训练学生养成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竞争和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方法、社会能力。项目教学法的实质,是使学生处在积极的、独立的地位,教师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手脑并用,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在实践工作中与他人协调、合作、交往的能力与对产品的质量意识等,这与当今社会和现代企业对劳动者的职业能力要求是一致的,因而也是具有生命力的。
参考文献:
[1]丘东晓:关于职业教育项目教学实施中的几个问题,《广州教学研究》,2009年3月
[2]侯方奎: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教育学刊》,2009年第3期
[3] 胡永刚.项目教学法在《网页制作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机械职业教育2008(02):44-45 [4] 王勇.关于设计专业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教改探索,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郑州市新郑电子工业学校
屈向伟
二零一一年五月
基于“项目教学法”与职业能力
培养的几点思考
郑州市新郑电子工业学校
屈向伟
二零一一年五月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探究能力与培养思考论文
科学可以使教育进入美好的境界,让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伴随生命的始终。小学的科学教学为培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成为21世纪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应当改变以往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在课堂中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
1.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避免单纯地靠一本教科书来灌输知识,必须把它转化为利用投影、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媒体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主持、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1.1指导观察,分组实验;教师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铜、铁、铝、锡的四个共同特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1.2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第一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第二组实验,研究木棍、粉笔、瓦片与铜、铁、铝、锡不属于同一类物体。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1.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在学生已经完成两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有哪些共同特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实验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金属的共同特征。
1.4强化记忆,扩散思维;为了进一步掌握金属的共同特征,教师运用了投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种物体中辨别金属,既做到了新授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设计实验、组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完成。
2.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亲自动手参与做实验的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学会进行科学试验的本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2.1观察思考,分组实验;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大胆地进行实验。
2.2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第一组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与第二组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各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2.3小组讨论,大胆发言,由于学生在获取两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课堂教学高潮。
2.4运用概念辩别金属;众所周知,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在科学课《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识别金属,知道有些物质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由于教学活动组织得充分,学生掌握了金属的特性、共性,根据金属的共性、特色,学生能够很快从多种常见的物体中辨别出金属,并说出辨别的方法,教学目的实现就成为一种可能。
2.5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掌握新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分组实验、观察思考、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大胆发言、辨别金属等活动中完成。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感情也会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缩短教师与学生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教师更准确地认识学生、把握学生、亲近学生,从而沟通知识传播的渠道,使之更加通畅。师生心理相通、感情相融,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篇:基于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语文案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基于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语文案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
索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工作实践,对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以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特点进行了阐释,对案例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作了实践探索,旨在提高中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语文;案例教学;职业能力;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5-0052-03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中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地位。中职生对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已是“至今已觉不新鲜”,而这又与中职生好动、喜操作的学习心理相违背,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的倦怠感,极大影响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将打破教学模式陈旧、单一的局面,给学生以教学上的新鲜感,同时通过案例这种媒介,安排学生可操作可探究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是对社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的呼应
随着社会经济的腾飞发展,市场急需大量的实用型人才,这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发展的机遇。然而,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导致技术型人才急缺,却又因为市场的要求或是中职生的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就业难、招工难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基于这一现状,教育部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2009年1月)中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学必须改变以适应新时期的社会需求――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的技术型实用人才。案例教学法兼顾知识与能力培养的特点,成了语文教学界的新宠。
(二)中职语文的教学现状呼唤更优秀的教学方式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但是,由于部分中职学校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侧重“一技之长”,加上学生对语文的错误认识,许多学生忽视语文甚至不愿学习语文,语文课程逐渐被边缘化,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因而寻求更优而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语文教学,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在充实自己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就业有所帮助,这成为语文老师的教学努力方向。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动态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实践当中,通过操作获取知识与能力,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
(三)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外,书面表达能力以及面向社会的实用口语能力也是必须的。语文能力是职业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职业能力形成的必备条件。教师可通过案例,赋予学生真实或近似于真实的工作情境,互助协作完成工作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培养职业能力。
二、概念界定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又称为范例教学法。它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它真正作为一种成熟和系统的教学方法,却是187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对于案例教学法的界定,学者们各有侧重,但他们都共通地肯定案例是教学的媒介,通过这种媒介,学生对之进行讨论、总结,以获得知识和技能。为此,我们把案例教学定义为: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把实际教育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和讨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能力
能力,通常是指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结。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称:“能力是一个人知识、技能与智力三位一体的合金。”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能力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人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应用能力是个体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职业能力
职业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称为职业能力。它一般分为三大部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进入21世纪后,技术与工艺的变化导致了工作组织的变化,仅仅培养学生具体岗位(群)的技能的职业教育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因此,要想使学生将来能适应并胜任新的工作、新的任务和新的环境,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让学生获得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与人的综合素质有关的能力――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否具备是劳动者能否胜任岗位的重要因素。
基于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语文案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三、中职语文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特点
对于中职生来说,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与操作实验。而由于办学规模或是建设资金等原因,有相当一部分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验实训场所是不足的,他们的学生以理论学习为主。即便学校会安排学习见习或进行短期的实习,让他们亲身接触职业生活,但是实际的学习经验仍然相当缺乏。因此,案例教学法的使用能力稍稍弥补了这一方面的不足。优质的案例是教学的重要资源,它对于学生完成职业任务是具有重要启发作用的。
传统的语文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全看接受知识的多与少。尽管在实践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语文教师使用案例、例子进行教学的情况常见,但一般是以案例分析或案例鉴赏居多,而这并非都是案例教学法。例子教学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笔者提出的案例教学模式则是另一种性质的教学形式。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前面导,学生跟着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探究、体验为主,有效地将课堂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及运用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真正做到从做中学。
四、中职语文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特点
(一)中职语文案例教学的模式构建
“模式”一词来源于英文model,一般是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语文案例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提供案例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程序主要有以下环节:
构建语文案例教学模式的阶段说明:
1.课前准备
首先,教师遵循以优带差的原则,协调学生分组,以5~7人为一小组,务必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有能力参与学习活动。然后布置具体任务,并根据学习需要梳理相关知识,如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活动指导纲要、教学设计的原则及要求等。
2.案例呈现
(1)案例的呈现是教育者通过语言、视频或音频等形式将案例内容告知受教育者的行为。在表述中要注意以下问题:①把握好案例引入的时机。案例服务于说理,应当根据说理的需要适时引入案例。②案例导入。上课伊始,巧设案例,提出问题,能大大刺激学生的求知欲。③案例例证。在讲授理论中,引入案例。④案例总结。理论讲授结束,引入案例,总结所授知识。
(2)案例表述时要做好“中立者”的角色。案例表述是对案例事实的再现,应当忠于事实,运用记叙和说明方式表述案例,教师不可在案例表述阶段添加议论性评述,否则要么误导学生,要么使得案例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疑问,起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3.案例讨论与总结
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部分。分析案例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将案例与教学的知识联系起来的过程,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既要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又要注意控制时间。而学生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思考并积极参加讨论,对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意见。
4.反思与评价
这是对案例学习的概括与提升的重要环节。评价包括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指出学生在分析、讨论案例中的成绩和不足,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此后学生对活动本身与小组成果的体验过程进行反思。
(1)各小组成员针对自身及组员的表现进行自评与互评,教师可针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在内容上的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以及小组活动时的观察给予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2)各小组根据自身的体验与评价内容进行反思,书写学习反思。
5.拓展与延伸
教师对活动的相关知识再次强调,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由案例教学的具体教学程序,我们看到案例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案例进行探究的过程:教师设计或选择案例投放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平衡中,因为探究而产生不平衡,最后走向平衡。
(二)中职语文案例教学模式构建的特点
1.切合中职生语文学习的特点
经过调查,笔者发现中职生的语文基础薄弱,语文学习的挫折感较强,但是他们的好胜心强烈,动手能力也较强。中职语文案例教学模式就基于此而建立,案例教学具有开放与动态这两个特点,能赋予学生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场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好胜心去解决问题。同时由于案例学习的合作性与语文教学的中职特色,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分工进行操作,发展智能并根据教师教学内容的设计提升专业技能。
2.立足于学生就业与成长的需要
因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和中职语文教师的使命,语文作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与形成职业能力的基础,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就业与成长的需要。语文案例教学要求语文教师运用案例,寻找语文教学和专业元素的交叉点,架设语文课与专业课的桥梁,甚至带领学生尝试走出教室,在模拟或是真实的职业场景中进行职业活动,提升专业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五、基于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语文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举例
(一)模式构建的目的
《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对中职生提出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筛选和提取有用的信息”和“阅读中提高搜集相关职业信息的能力,从阅读中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培养职业意识”的要求。而对于中职生来说,与他们切身相关并关注的信息是与自身专业相关的信息。以案例教学法培养中职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呈现的案例,了解到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并在教师设计的职业行为引领下,收集与本次职业活动相关的专业知识,做好有关的专业知识、能力的积累,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捕获职业活动所需的有效信息,以达到同时提高语文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目的。
(二)模式构建的形式与应用实例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输出、接收、运用语文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语文信息传递、转换和创造的过程。利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重在指导学生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全方面的分析,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结论。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以以下形式存在的:
笔者在进行人教版《语文》上册的口语交际活动“介绍”的教学时,为了培养与提高机电专业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与口语表达能力,我们把课堂从教室移到了多媒体网络教室,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搜集资料,叙述当今社会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发展情况,要求学生根据资料,完成一份经小组讨论提炼后,有创新主题的手抄报并口语介绍主要内容。这样能让学生了解到相关专业知识,学会合作与分析处理相关信息,提升综合职业能力能力。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所示:
第一步:案例呈现,视频播放。
启发提问:当今机电一体化工业的发展情况如何?案例告诉我们机电一体化工业设备的发展趋势如何?
第二步:说一说你所熟知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后教师说明课堂要求)
第三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小组合作的主题。
第四步: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类,完成一份手抄报或演示文稿。
第五步:各小组派代表介绍设备概况及特点。
第六步:评价与总结。
(三)模式构建的教学反思
(1)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场所,以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切入点,给予学生新鲜感,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语文教师缺少专业知识背景,职业情境设计的难度较大,且需对专业知识与语文知识的接轨进行巧妙的设计。
(3)学生自制力的要求。中职学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对电脑的操作能力较差,但对网络世界的好奇心甚强。加上部分学生是沉迷于网络的“问题学生”,因而,使用网络教室时需要教师对学生自制力的强调与引导。
总之,利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重在指导学生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全方面的分析,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结论。
参考文献:
[1]于忠海.案例教学应用于新课程的价值与实施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4).[2]李忠如.试论课堂教学案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J].教育理论实践与研究,2001(4).[3]黄晶晶.“案例教学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坛广角,2005(1).[4]郑金洲.案例教学法: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5]周新华.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2(3).责任编辑陈春阳
第四篇:关于网络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关系的思考
关于网络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关系的思考
经济系:蒋训林
计算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而Internet是计算机逐步普及之后最令人激动的应用,对人类的生活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Internet萌芽于以教育、科研为主体的计算机网络,它把在洛杉机的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和在盐湖城的University of Utah(犹他州州立大学)等四所大学用网络连接起来,以利于科研人员和专家学者方便进行学术研究。我国于1994年正式加入因特网,而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从1986年就开始与因特网连接,因特网对中国的最大影响也是教育上的技术应用。它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涉及到教育内容、教育结构乃至整个教育体制,本文仅从网络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角度进行探讨。
一、网络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
网络作为一项新技术、新工具进入教学领域,给传统的教学带来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在网络教学中,课堂教学将有多媒体参与,学生学习以PC为主,从中获取信息并与教师和全班学生共同探讨,家庭作业以电子文件为主。这种学习方式革新了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枯燥的学习方式
运用网络教学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网络上阅读文字材料,也可以从网络上听取声音材料,观看二维、三维的静止和活动图像,这种新形式的信息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更为顺利地理解信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这就使学生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能产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及时地获取信息。
2.立体、高效地传输信息
网络教学的特点是能够用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立体地表现信息,人体获取的各种信息中有83%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网络教学就是以静止和运动的视觉信息为主,加上有声语言和文字说明,图、像、文、声并茂,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今天,我们已经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按照以往传统教学的传递信息的速度是远远跟不上目前形式的发展的,因此必须高效率地传递大量信息,这也正是传统教学领域的一大难题。计算机网络的最大优势正是能储存和传递大量的信息资源,能使教师和学生共享网络所提供的所有教学素材库。网络教学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互式地传播大量的信息,这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和大信息量的教学方式,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3.注重交互性
进行交互式学习是网络教学优势的突出体现。网络的交互式功能非常广泛,包括点播图像资源、视频游戏、重复播放、选举投票、网上购物、电子商务、电子邮件、可视电话、交互式教学等,交互式网络教学的应用已经逐步普及,除了课堂教学之外,也成为远距离教学和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交互式网络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允许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这种教学形式富有趣味性和刺激性,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接受,但这种教学形式是基于技术的日臻完善和教师的素质提高,我们可以想见,解除这种种羁绊,它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将更为显著,前景将更为灿烂。
二、如何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当进行学习环境的设计(即LED),应设计比较宽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提供学习机会的同时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1.注重网络环境中的人际交往
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教师或其他学生的人际交往分不开,学生往往会从他人获取新的信息和创意。教育过程也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从与他人的交往中开发智力、陶冶情感。
网络课堂环境中的协同学习活动,学生之间不再是直接面对,而是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学生连接成小组性的学习团体,他们利用声音、文本和图像等各种符号以此来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由此形成一个虚拟的人际交往环境。这种人际交往环境与传统教学环境完全不同,它是虚拟的,实际上是一种“人机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学生的私有化空间封闭性更强,人际关系减少,教师与学生交往的频度不同,兼具有不公平性,因此在这种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更要突破封闭性,加强协同和交互,注重人际交往,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美的人格。
2.如何使用网络,教师是关键
网络教学说到底,也只是电化教学的一个新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它只是代替了教师的部分功能和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学什么,都取决于教师,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用网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关键。
在使用网络的同时,教师要注意与传统的电教手段交叉使用,取长补短。传统的电教手段在某种形式上可能落后于网络,但它们可能会更注重某种感官的刺激,突出教学重点。另外,教师在如何布置作业方面可能更要大伤脑筋,要避免学生思维雷同、相互抄袭,甚至是直接从网上下载,因此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应当更要符合每个学生的特点,使他们的脑筋活动起来。
3.不停留于吸收,创新更为重要
网络的确能够提供大量的即时信息,但如果只停留在吸收信息上,那么创造的源泉终究会枯竭,信息的大量吸收有助于人脑的右半球形象思维的开发,却会导致左半球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消亡。因此,面对大量的信息,不仅学生要学会进行创新,教师也要进行创新。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把这些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和编排,围绕教学重点,摒弃一些无关的、不重要的信息,争取教学的最优化,同时也要让学生加强基本技能的练习,培养独创性人才。当然,学生也要学会创新,将盲目接受信息转变为有选择地接受信息,甚至对信息进行批判和补充,发展抽象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毋庸置疑,网络教学把教学带入的一个新的天地里,学生阅读的不是印刷出物,而是磁盘、图文电视以及其他数字传输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它们溶图、文、声、像四位于一体,可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但我们的现代教育也要有忧患意识,在网络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出创造教育的气氛,构建网络环境中的创造教育体系。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站在科学的最高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因此网络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与培养创新能力的冲突已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
第五篇:关于网络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关系的思考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系 孟 君
武汉电视台 王光艳
论文摘要:网络诞生最初就是应用于教学和科研,本文追溯了网络产生的来源。网络教学是教育学中的一个新名词,本文分析了网络教学对传统教学的革新和给教学活动带来的新问题,并就目前在网络教学中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探讨了应该如何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 Internet 网络教学 创新能力
计算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而Internet是计算机逐步普及之后最令人激动的应用。它的起源应是1969年美国ARPA网(即阿帕网)的诞生,美国政府希望在经受了一次核打击以后,如果任何一个连线失败,信息仍能由其他网络链路传送或使信息传送能够迅速恢复,它本是美国进行军事竞赛的副产品,无心插柳柳成荫,三十年后的今天并没有一棵核炸弹在美利坚爆炸,却引发了一场信息革命,使人类进入网络时代。今天,全世界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入了Internet(包括全功能IP连接和电子邮件连接),网上用户多达几百 万,而且每月还在以10%—15%的速度递增,Internet对人类的生活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Internet这个舶来品,我们习惯称之为因特网,它不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而是一个建立在现代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由成千上万的独立信息网络结成的集合体。在我国,随着PC的普及和电信事业的发展,许多单位、学校和家庭都拥有了计算机和程控电话,具备了连入因特网的最基本的硬件条件。我国于1994年正式加入因特网,而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从1986年就开始与因特网连接。其实,ARPA网也是萌芽于以教育、科研为主体的计算机网络,它把在洛杉机的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和在盐湖城的University of Utah(犹他州州立大学)等四所大学用网络连接起来,以利于科研人员和专家学者方便进行学术研究。因特网对中国的最大影响也是教育上的技术应用。它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涉及到教育内容、教育结构乃至整个教育体制,本文仅从网络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角度进行探讨。
1.网络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
网络作为一项新技术、新工具进入教学领域,给传统的教学带来了新的途径
和方法。在网络教学中,课堂教学将有多媒体参与,学生学习以PC为主,从中获取信息并与教师和全班学生共同探讨,家庭作业以电子文件为主。这种学习方式革新了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枯燥的学习方式 运用网络教学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 在网络上阅读文字材料,也可以从网络上听取声音材料,观看二维、三维的静止和活动图像,这种新形式的信息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更为顺利地理解信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这就使学生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能产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及时地获取信息。2.立体、高效地传输信息
网络教学的特点是能够用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立体地表现信息,人体 获取的各种信息中有83%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网络教学就是以静止和运动的视觉信息为主,加上有声语言和文字说明,图、像、文、声并茂,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今天,我们已经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按照以往传统教学的传递信息的速度是远远跟不上目前形式的发展的,因此必须高效率地传递大量信息,这也正是传统教学领域的一大难题。计算机网络的最大优势正是能储存和传递大量的信息资源,能使教师和学生共享网络所提供的所有教学素材库。网络教学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互式地传播大量的信息,这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和大信息量的教学方式,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3.注重交互性
进行交互式学习是网络教学优势的突出体现。网络的交互式功能非常广泛,包括点播图像资源、视频游戏、重复播放、选举投票、网上购物、电子商务、电子邮件、可视电话、交互式教学等,交互式网络教学的应用已经逐步普及,除了课堂教学之外,也成为远距离教学和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交互式网络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允许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这种教学形式富有趣味性和刺激性,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接受,但这种教学形式是基于技术的日臻完善和教师的素质提高,我们可以想见,解除这种种羁绊,它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将更为显著,前景将更为灿烂。
2.网络教学带来的问题
网络教学对传统教学进行了革新,但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如重视 接受信息,轻视实践活动;重视智商培养,轻视情商培养;重视智力活动,轻视体力活动;重视现代科学技术,轻视传统文化遗产等等。现在的孩子往往抱怨三点一线的生活单调,而未来学生的生活终日面对着冰冷枯燥的计算机,与同学和教师间的交往会更少,生活会更孤独,不利于天真浪漫的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习惯于使用网络的人热衷于现代科学技术,我国是文明古国,而国画、书法、诗词等传统文化却被年轻一代所抛弃。迷恋于网络的人往往也会轻视体力劳动,而导致“信息污染综合症”。最明显的表现是,学生减少了课外活动和户外活动,对传统的一切东西不屑一顾,不会拼音不会写字,而且现在的学生许多已出现孤独、冷漠、感情贫乏、性格孤僻的病态症状,这些都是迫切需要人们引起重视的问题。网络给人们提供了最方便、最快捷地获取知识的途径,能提供大量的图片和录像,能迅速地得到大量复杂运算的结果,使学习者养成了只看图不看文字、不愿动笔计算的毛病,这必然会导致学生思想的僵化,因此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如何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当进行学习环境的设计(即LED),应设计比 较宽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提供学习机会的同时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1.阅读一定量的手写材料和书本,掌握读、写、算的技能
在传统教学中,阅读和写字占有很大的份量,是学生不可忽缺少的基本功。而在计算机上汉字输入的方式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有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和语音输入等等,学生慢慢习惯用计算机打字,写字意识逐步淡化,写字技能逐步退化,更不愿意进行创造性思维,这种人是现代社会里的新文盲。网络教学已经把繁重的阅读、运算变成了轻松愉快的事情,使得学生从以前的“头悬梁,锥刺股”的苦学中解放出来,使学习变成乐学。然而,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学习工具,学习永远离不开勤奋与思考。
读、写、算是现代人最基本的技能,而计算机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阅读材料,不需要运算过程和推理步骤,一按键就可以知道结果,学生们似乎更迷恋于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对英国1650名21岁的青年人进行调查发现,有20%的人是文盲,有半数以上的人不会阅读手写信件,有55%的人不会做13岁儿童应该会做的算术题。因此必须要使学生脱离这种状态,让学生从计算机中回到书本中来,进行一定量的阅读练习、写字练习和算术练习。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低年级学生不宜过多使用网络教学,只有把学生的基础打扎实了,才有获得更多的信息,才有可能竖起坚实的知识高墙来。如果连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都不会,又怎么可能掌握尖端的科学技术,更不可能进行发明创造。2 注重网络环境中的人际交往 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教师或其他学生的人际交往分不开,学生往往会从他人 获取新的信息和创意。教育过程也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从与他人的交往中开发智力、陶冶情感
网络课堂环境中的协同学习活动,学生之间不再是直接面对,而是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学生连接成小组性的学习团体,他们利用声音、文本和图像等各种符号以此来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由此形成一个虚拟的人际交往环境。这种人际交往环境与传统教学环境完全不同,它是虚拟的,实际上是一种“人机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学生的私有化空间封闭性更强,人际关系减少,教师与学生交往的频度不同,兼具有不公平性,因此在这种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更要突破封闭性,加强协同和交互,注重人际交往,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美的人格。
3如何使用网络,教师是关键
网络教学说到底,也只是电化教学的一个新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它只是代 替了教师的部分功能和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学什么,都取决于教师,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用网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关键。
在使用网络的同时,教师要注意与传统的电教手段交叉使用,取长补短。传统的电教手段在某种形式上可能落后于网络,但它们可能会更注重某种感官的刺激,突出教学重点。另外,教师在如何布置家庭作业方面可能更要大伤脑筋,要避免学生思维雷同、相互抄袭,甚至是直接从网上下载,因此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应当更要符合每个学生的特点,使他们的脑筋活动起来。4 不停留于吸收,创新更为重要
网络的确能够提供大量的即时信息,但如果只停留在吸收信息上,那么创 造的源泉终究会枯竭,信息的大量吸收有助于人脑的右半球形象思维的开发,却会导致左半球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消亡。因此,面对大量的信息,不仅学生要学会进行创新,教师也要进行创新。
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把这些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和编排,围绕教学重点,摒弃一些无关的、不重要的信息,争取教学的最优化,同时也要让学生加强基本技能的练习,培养独创性人才。当然,学生也要学会创新,从正确的拼音、简单的单词拼写和算术运算开始,将盲目接受信息转变为有选择地接受信息,甚至对信息进行批判和补充,发展抽象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毋庸置疑,网络教学把教学带入的一个新的天地里,学生阅读的不是印刷 出物,而是磁盘、图文电视以及其他数字传输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它们溶图、文、声、像四位于一体,可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但我们的现代教育也要有忧患意识,基础教育是学习的源头,提倡终生教育也是以基础教育为基础的,基础教育不搞好,是不可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的,因此在网络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出创造教育的气氛,构建网络环境中的创造教育体系。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站在科学的最高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因此网络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与培养创新能力的冲突已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
作者简介:孟君,女,生于1975年4月22日,2000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教育技术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现在华中师范大学新闻系从事教学工作。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新闻、网络新闻和传播学,已在《中国电化教育》、《中小学电教》等刊物上发表关于交互式电视、电视教学、科教电视节目等教育技术学论文多篇,并参与国家教育部课题“关于影像教学研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