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示范教案一8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旸、姮、皓、浸”等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3.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能力目标
1.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
2.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教学难点
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抽绎出文章的情感脉络。●教学方法
1.诵读法。《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3.讨论点拨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投影仪 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感知文意。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贯通理解两篇文章的中心意思。[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多媒体显示巴金像)
同学们,对于世纪老人巴金,人们敬重他高尚的理想、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无情自剖的勇气,他曾经说过:“我有一个信仰,我愿意人知道它;我有一颗心,我愿意人了解它。我写文章,就为着想把自己的一切放在那里面给人看个仔细。”他是用文字为自己塑像,那是一株繁花满枝的生命之树。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颇能显示他艺术风格的优美散文诗《日》和《月》,去感受浸蕴其中的言志、言情的动人风采。(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
(二)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巴金简介(投影)
巴金,现、当代著名文学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巴金自称是“‘五四’的产儿”,少年和青年时代接受了“五四”的科学民主思想,还赴法国留过学。巴金是反帝反封建的不屈战士、热情的爱国主义者,文学上取得巨大的成就。1927年写成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 1 《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巴金对中国现代小说和散文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我国散文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努力。他曾翻译过屠格涅夫的五十一章散文诗作品,并在自己主编的刊物和丛书上热情鼓励散文诗创作。《日》和《月》选自他的散文随笔集《龙·虎·狗》。
2.学生回顾、讲述“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多媒体显示)(1)“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旸谷,渴死。”
(《山海经》)
(2)“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
(《淮南子》)
三、内容研习
1.学生默读课文,理解、积累生字。(投影)
旸(yánɡ):日出。
浸(jìn)姮(hãnɡ)娥,即嫦娥。皓(hào)月:明亮的月亮。
2.播放配乐朗读材料,充分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胸有诗境。3.指名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教师适当点评后,学生齐声朗读。4.学生自由朗读,画出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并思考其含义。教师提示:如“日”“飞蛾”“夸父”“月”“姮娥”。合作研讨: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4)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5)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6)“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8)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学生小组研讨、交流,教师随机给予协助和引导:
(1)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2)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3)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4)《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的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5)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
2(6)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面所写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7)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和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8)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5.拓展延伸。文中写月的清冷的意境,使你联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6.师生齐声诵读,体味课文的深意。
四、课堂小结
巴金的散文诗《日》和《月》,以朴素无华的文字,借景喻人,以情点“睛”,哲理的思考与诗意的描绘水乳交融,崇高的美学理想给人以启迪和教诲。论及巴金的散文创作,《文学评论》中所载姚春树的一段话能够引领我们更好地走进巴金的作品,他说:“对光和热的赞美,对生命力的赞美,对探索者和殉道者的赞美,对漫漫长夜和严冷寒夜的憎恶,这就是巴金散文中反复出现的四组意象系列,这构成巴金散文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五、课堂练习
1.口头作文,谈谈你对本文的学习感受。
2.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以下词语可以寄寓的象征义。例:灯光——象征光明、希望和胜利。
绿色——_____________;白色——____________;红色——____________;白鸽——____________;玫瑰——____________;大地——____________;风帆——____________。
答案:略
六、布置作业(分发讲义资料)阅读巴金的《朋友》,回答问题。
朋 友
巴 金
①这一次旅行使我更明了了一个名词的意义,这名词就是朋友。
②七八天以前我曾对一个初次见面的朋友说:“在朋友们面前我只感到cán kuì。他们待我太好了,我简直没有方法报答他们。”这并不是谦逊的客气话,这是真的事实。说过这些话,我第二天就离开了那朋友,并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和他再见。但是他所给我的那一点温暖至今还使我的心在颤动。
③我的生命大概不会是久长的罢。然而在那短促的过去的回顾中却有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光彩,这明灯就是友情。我应该感谢它,因为靠了它我才能够活到现在;而且把家庭所给我的阴影扫除掉的也正是它。
④世间有不少的人为了家庭弃绝朋友,至少也会在家庭和朋友之间划一个界限,把家庭看得比朋友重过许多倍。这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
⑤朋友是暂时的,家庭是永久的。在好些人的行动里我发现了这个信条。这个信条在我实在是不能够了解的。对于我,要是没有朋友,我现在会变成什么样的东西,我自己也不知道。也许我会讨一个老婆,生几个小孩,整日做着发财的梦,抛弃了事业mâi了良心去做一个现实社会制度的忠实的拥护者罢。
⑥然而朋友们把我救了。他们给了我家庭所不能给的东西。他们的友爱,他们的鼓励,几次把我从深渊的边沿wǎn救回来。他们对于我常常显露了大量的慷慨。
⑦我的生活曾是悲苦的,黑暗的。然而朋友们把多量的同情,多量的爱,多量的欢乐,多量的眼泪都分给了我,这些东西都是生存所必需的。这些不要报答的慷慨的施与,使我的生活里也有了温暖,有了幸福。我默默地接受了它们。我并不曾说过一句感激的..话,我也没有做过一件报答的行为。但是朋友们却不把自私的形容词加到我的身上。对于我,他们是太大量了。
⑧这一次我去了许多新的地方,看见了许多新的朋友。我的生活是忙碌的:忙着看,忙着听,忙着说,忙着走。但是我不曾感受到一点困难,朋友们给我预备好了一切,使我不会缺乏什么。我每走到一个新地方,我就像回到了我的在上海的被日军毁掉的旧居。而那许多真zhì的笑脸是在上海所不常看见的了。
⑨每一个朋友,不管他自己的生活是怎样困苦简单,也要慷慨地分一些东西给我,虽然明明知道我不能够给他一点报答。有些朋友,甚至他们的名字我以前还不知道,他们却也关心到我的健康,处处打听我的病况,直到他们看见了我的被日光晒黑的脸和手膀,他们才放心地微笑了。这种情形确实值得人流泪哟。
⑩有人相信我不写文章就不能够生活。两个月以前的一个同情我的上海朋友寄稿到广州《民国日报》的副刊,说了许多关于我的生活的话。他也说我一天不写文章第二天就没有饭吃。这是不确实的。这次旅行就给我证明出来,即使我不写一个字,朋友们也不肯让我冻馁。世间还有许多大量的人,他们并不把自己个人和家庭看得异常重要,超过了一切的。靠了他们我才能够生活到现在,而且靠了他们还要生活下去。
11朋友们给我的东西是太多太多了。我将怎样报答他们呢?但是我知道他们是不需要○我报答的。
12近年来我偶尔读朋友的书,看见了这样的话:“消费乃是生命的一个条件„„世间○有一种不能与生存分开的消费,要是没有了它我们就会死,就会内部地干枯起来。他们必须开花。道德,无私心就是人生之花。”
13在我的眼前开放着这么多的人生的花朵了。我的生命要到什么时候才会开花?难道○我已经是“内部干枯”了么?
14一个朋友说过:“我若是灯,我就要用我的光明来照彻黑暗。” ○15我不配做一盏明灯,那么就让我来做一块木柴罢。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发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粉身碎骨来给这人间添一点温暖。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①谦逊()
②颤()动 ..③冻馁()
④施与()..2.给文中拼音处填上适当的汉字。①cán kuì()
②mâi()了良心 ③wǎn()救
④真zhì()3.文中第③段,把“友情”比做“明灯”,“明灯”的作用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4.第⑦段中,加点的词“它们”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5.第⑤段中写到:“朋友是暂时的,家庭是永久的。”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6.如何理解第⑩段中“靠了他们我才能够生活到现在,而且靠了他们还要生活下去”一句话的含意?
11段中作者说“朋友们给我的东西是太多太多了”,而且“他们是不需要我报答7.第○的”,这是怎样一种友情,表现了朋友怎样的思想境界?
8.结合本文谈谈对“道德,无私心就是人生之花”一句的理解。
9.为什么作者在文章结尾说“我不配做一盏明灯,那么就让我来做一块木柴罢”? 10.读完此文,结合自己的认识,用一组排比句描述你对朋友的理解。........11.有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然而巴金的朋友“常常显露了大量的慷慨”,又不需要报答。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两种人生观的认识。
参考答案:
1.①xùn ②chàn ③něi
④yǔ
2.①惭愧
②昧 ③挽 ④挚
3.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光彩。4.多量的同情,多量的爱,多量的欢乐,多量的眼泪。
5.开放性题,言之成理,理由充分即可。参考:持否定态度。这种观点是偏激的。在生活中,家庭和朋友是和谐的、统一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亲情、友情会使家庭生活更加幸福、充实。
6.朋友们给我的关爱是我过去生活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柱;我要将这些化为动力,满怀信心地开创新生活。(意对即可)
7.表现朋友之间那种真诚的友情;只想付出、给予,不求回报、索取的崇高思想境界。
8.此题具有一定开放性,能从“品行修养、奉献精神”的角度来答即可。
9.这是自谦的说法,作者对朋友的关爱回报甚少,深感愧疚;作者决心要用自己的光和热去回报朋友,回报社会。(意对即可)
10.此题开放性强,形式上有三个分句,内容相关、观点正确即可。11.此题在观点正确的前提下,言之成理即可。●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巴 金
第二篇:8 短文两篇(教案)
知识与能力:
1.理解“飞蛾扑火”、“夸父追日”、“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2.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追求光和热的战斗情怀,学习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1.学习课文借景喻人的写法。
2.反复朗读课文,培养理解、感受能力。3.体味文章的精妙所在。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课时
一、导入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备、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同学们收集到了哪些你最喜欢的有关日月的诗词?
下面请几位同学诵读他们所收集到的诗词(3~5名)。同学们可能会答:
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大家都说的很好。当代著名作家巴金老先生却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赋予了它们不一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二、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1 作家作品简介。2 背景简介。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仅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在这个背景下巴金写了这两篇短文。
三、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 老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正音。老师板书重点字词: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作点评,并指导。
2 学生自读课文一遍,并将不清楚的地方设问思考。3 全班同学整体朗读一遍。
四、精读课文,体悟文意
(一)认真阅读《日》,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 查阅相关资料或根据你的积累,复述“夸父追日”这个故事。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夸父为了追赶太阳,渴极了,喝了黄河、渭河的水还不够,又往别处去找水,半路上就渴死了。他遗下的木杖,后来变成一片树林,叫做邓林(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大意
相同即可)
2 文章的题目是“日”,但为什么第一段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有何蕴意?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飞蛾已不是单纯的生物,他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他成为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虽写“日”,但主要表达的都是飞蛾努力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3 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本文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饱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生命。飞蛾和夸父追求光和热,象征着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地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歌颂为抗战献身的精神)
4 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这一句话作为一段,在文中的地位如何?飞蛾与夸父的行为是为了什么?他们追求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他们的行为,一方面是自身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
不被黑暗所笼罩。
(二)仔细阅读《月》,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 简述《娥(嫦娥)奔月》的故事。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淮南子·外八篇》中说,后羿从西王母处求来不死之药,蓬蒙听说后前去,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之药飞到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后羿,嫦娥留在月亮上的广寒宫。她在广寒宫里寂寞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后羿团聚。(其他答案也可)
2(1)本篇散文中月给人的突出感觉是怎样的?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1)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2)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日》有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3)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3 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嫦娥奔月”的传说?作者
这样写寄托了什么样的理想和感情呢?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因为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渴望像娥奔月一样去追求,去改变。
五、通读全文,整体归纳
学生通读后,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 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2 这两篇文章主题是什么? 3 这两篇文章有什么写作特色? 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1)推陈出新
描写“日”“月”的文章很多,可是作者却能从旧中出新,不直
接描写太阳和月亮,而是从另一角度下笔,揭示更深刻的道理。
(2)借景喻人
《日》《月》两文描绘了这样几幅画面:飞蛾扑火、夸父追日、娥奔月。作者描绘他们,是为了借景喻人,他们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是作者理想的化身。
(3)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两篇文章,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文章笼罩在一种象征的意境中。
六、思维延伸
《月》中结尾处写道:“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想一想:“她”看见了什么人的影子?
学生思考后教师示例:
她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追求光明,追求美好事物的她,是以月亮为明镜,要用明镜照出自己的倩影。
七、课堂小结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希望同学们也有这样的一种“力”去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本教案加大了学生朗读的比重,让学生们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验作者的感情。本教案结构清晰,便于老师讲解和学生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兴趣。思维延伸部分既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同时也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第三篇:8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和情感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3.进一步理解在散文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
加强诵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体味、感悟、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作者追求光明,赞美为追求光明和理想而不惜牺牲的精神。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在散文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请把你收集到的你最喜欢的诗词在全班交流。
二、交流古诗词
分别请3——5名同学诵读他所收集到的诗词,并简述理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点评。
三、初读感知
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2.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好能形成书面文字);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号。
3.朗读
(1)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日》《月》两短文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读后教师可根据情况范读引导,力求贴近作者当时的感情,以便学生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
(2)同学自读
(3)课内朗读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读得最好的短文或段落进行诵读,师生共同点评
(4)分组朗读全文
四、探讨交流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教学时主要以学生阐释自己的理解或提问,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理解或所提问题有可能较为肤浅,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主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2
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把握: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3)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4)“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把握:“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5)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把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某某人”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分。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以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五、小结
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六、延伸(课后)
请根据当地的情况,以日或月为内容,写一篇充满感情的短文或一首小诗。
七、板书设计:
日 月
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死 不如 生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对光明的强烈追求)教学反思:
(对生者的期望)4
第四篇:英语字帖(短文8
Tina tried to teach Sandy to speak, but she
failed.When she is free, Tina always made
clothed for her.When she is unhappy or met
with some difficulties, Tina talked to her,because they are close friends.What a lovely girl she is!
Do you like it, too?
第五篇:8、《短文两篇——日月》
8、《短文两篇——<日><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日”“月”的特点,理解其象征义。
2、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
3、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词语积累
1、注音: 旸 姮 皓 一撮
2、解释成语:飞蛾扑火: 夸父逐日:
二、了解作者、背景
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7年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背景介绍:这两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1941年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的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三、整体感知:
1、结合文章的写作年代分析,“日”象征了什么?
2、表现作者理想中的人格的句子是:
3、“月”在文中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请你摘录文中的有关语句。
四、探究理解:
(一)、交流预习部分的内容,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的感情: 朗读时的语调、语速(举例说明):
(二)、讨论:
1、飞蛾扑火、夸父逐日的相同点是什么?
2、作者借飞蛾扑火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追求?
3、“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作者借嫦娥奔月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追求?
5、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6、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五、板书:
日
月
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死 ──── 不如 ──── 生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
(对生者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