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学在初中课程中的实践(样例5)

时间:2019-05-15 07:29: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书法教学在初中课程中的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书法教学在初中课程中的实践》。

第一篇:书法教学在初中课程中的实践

书法教学在初中课程中的实践

上海市实验学校

王维宪

书法课实践的背景:

中小学的书法教育,是培养中小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有其它艺术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在国家教委大力推行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今天,我们以现代教育的观念和立场重新审视一下中小学的书法教育,发现中小学的书法教育还处在陈旧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困境中难以自拔。书法它集中地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讲书法的延续也是中华民族延续的一种方式,而书法的延续往往是通过一代代地传授与学习得以实现的,中小学生又是接受这种传授的主要对象。但由于种种原因,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大有毫不留情地将这古老的艺术甩掉的来势,社会和家庭又因书法的实用性逐渐失去而淡化了对它的热情,书法慢慢变成一种可学和不可学的摆设。所以开设书法课进行练习的目的不仅仅就是写好字而已。

书法与习字的区别:

写字与书法是两个有本质区别的概念。写字的目的是交流信息,重实用性,书法的目的是为了创作,抒情和欣赏,重艺术性,写字力求以最短时间和较少精力尽快达到目标,书法则需要以毕生的精力来探索,目标也无止境。但写字和书法又是这样的密不可分。书法必须是写字,如果不是写字,而去写(画)其它的,又何必叫书法;而写字则为书法充当了由实用美向艺术美过渡的桥梁。

书法教育与写字练习的矛盾:

教育部门将写字作为学生素质培养的一项内容,但人们还是把写字多称为“书法”,这种含糊不仅造成认识上的差异,而且在实践中也遇到了麻烦。写字的三个基本要求—规范、端正、清楚,实行上与作为艺术的书法是不无冲突的。艺术最看重的是个性、风格,书法中的许多书体与端正决不相容,即使是楷书,太强调端正,也就没有了生气。清朝的“馆阁体”被书法忌讳,就是一个例子。书法追求的是用墨、用笔、结体等丰富的变化,而一丰富当然也就无法“清楚”了。实际中写字与书法间会遭遇许多困惑:写字好的:芍乏生,甚至指导写字有突出成效的老师,很少能在书法展上入选,而全国书法展的优秀作者,按照他们的观念教学,也大多难以得到教育部门的首肯。长期维持写字规范、端正、清楚的要求,艺术灵性难免受到压抑。

我们学校对书法教学实践的定位:

我们的书法教学是基于书法教学的平台上,进行写字练习与书法创作双轨进行的教学。既注重基础的点划结构的书法技能严格训练,又引入中国古文字的趣味讲解。

书法教学应该是通过培养学生具有书法所需的多种能力(包括观察、理解力、想象力、感受力、记忆力、表现力、创造力等)和一些最基本的理论素质(主要是经过有选择后提取的有关技法论述),从而,既为学生在日后的书法学习研究的发展中奠定良好基础,又能使学生在以后将要从事其他研究与工作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与陶冶。

书法教学的课堂实践:

书法其实很难学,看看简单其实很难入门。如何在短时间内、如何在我校学生的实际中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学有成效呢?我们在书法教学中是采用赞赏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心,这是目前我校学生学习书法的较好途径。如何改变“学习书法困难”的失败心态是书法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赞赏手段?所谓赞赏手段其实就是赏识教育,就是教育者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观察学生的细小变化,寻找闪光点,创造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环境,不断增强学生成功的愿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书法教学采用赞赏手段和鼓励性评价还是比较适合的。

但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如何制定出相应的方法是关键。

一、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和短期目标的要求。

教师的期望来源于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是有潜能的,他们的潜能是可以挖掘的。

教师积极的期望通过平常的沟通和实际教学要求转化为对学生的积极要求,而积极的要求又依赖于对学生实际的了解,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是消极的,进行赞赏手段的教学方式,只有通过学生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求才是积极的。通过对学生的书法专业水平和兴趣及性格的实际了解,制订出不同层次、不同学生的适合的短期目标。它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现实希望,又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大面积地受到表扬和鼓励,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性,又易于被学生内化为自觉的要求,诱导学生为之奋斗,有利于学生不断进取。

通过努力学生达到了难度不大的短期目标要求,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欲望。也增强了自信心。如果过高的期望脱离“学习困难学生”实际的情况。尽管教师的用心和愿望是好的,但实际效果却往往是事与愿违,因为过高的要求往往不易被学生接受,达不到这样的目标,反而增加了学生的挫折感,进一步丧失内部动机,压抑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和才能的开掘,导致,整个教育就进入一种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之中,教师和学生都不能自拔。

二、要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诱导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积极的期望和要求,能对学生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而要达到这一点,则必须变为学生自身的要求,并化为具体的行动。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种种成功的机会,诱导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和发展自己,把期望和要求变成有形的事实。通过课堂举办优秀作品展示,本周进步作业展示,来增加学生自信心和提高学习热情。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也可以在课外参加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层次的书法作品比赛的活动,使得学生取得较大的成功。意识到自己的书法潜能,从而摆脱“学习书法困难”由于长期失败而造成自我贬低的倾向,进入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三、实施赞赏手段的方式在书法教学中的主要做法。

(1)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确定其要达到的最近区域目标。

在教学中采取了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在书法教学中同一项练习,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制订几个评价标准。例如: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A、B、C几个等级小组,在不同等级内提出不同要求,如符合要求就给高分。当学生达到这一标准后,即可升入高一级。以资鼓励。这样集中突破薄弱环节效果很好。

(2)对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每一点进步,或对某些长处有所发展的学生都给予赞赏和鼓励。(如:作品有创新,书写效果好,结构准确,等等都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在学习上逐步上台阶,不断地由小成功积为大成功,并任命进步大的学生当其他同学的小老师,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信心,激发内在的学习主动性。

(3)在教学评价中,除了采用教师赞赏评价之外,还可以采用学生群体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们进行互评除了受评者得益之外,评价他人书法作品的学生也可以从中吸收别人的长处,还能培养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

(4)在教学以外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等级的比赛以得到社会的赞赏评价。体验成功的喜悦,更大更强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改变他们失败的心态。

学生的成功源于学生的信心,学生信心的形成往往源于教师的鼓励和社会的认可。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多运用鼓励性评价有益于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进取,使他们在学习上获取得新的成功。使更多的学生从“学习书法困难”变为学习积极分子。

当然在艺术教育中也需要艺术技巧的支撑。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无法驾驭笔法,更无法谈及用笔的技法,而用笔的技法是书法作品的意蕴情感向点画形式转换的一个中间环节。如硬笔书法也讲究用笔,如中锋取劲、侧锋取妍,可以使点画达到刚柔结合,直接体现情感节奏;运用涩笔可获得含蓄、沉着地表达效果;中锋行笔可以使点画圆劲,气脉通畅,情感自然就贯注其中了。要学会驾驭与控制运笔,学会技法,只有依靠既成的古典名作。于是,楷隶篆草汉唐风范,南帖北碑等皆成为我们在学习技巧上的好老师,我们不主张学生去学习古人的风格,因为风格出自人,古人可以有,今人也可以有,但不学技法就无法入书法门道。因此,真正的书法教学应该是尽可能地掌握各种技法规范,在书法教学中,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学生随便抛开字帖,而且选择字帖必须记熟,这样既训练学生的技巧,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一帖一字的点画动作的学习和临摹,对写字或许是有帮助的,然而对于学生书法技法和艺术修养的提高,效果是有限的,只有我们引导学生通过训练,从某一字、某一帖的点画动作中抽取出一些共同的东西,即形式,并进而分析哪些形式是可取的,哪些形式是不可取的,这样才能达到启迪思想的目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某字帖中各个字的比较,亦可交叉使用几本帖对其中相同的字进行比较和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形式。作为艺术教育的书法课,实际上还不仅止于此,还应当从形式现象的表层深入到形式构成的美学过程中,从中抽出时、空关系进行重组,从而对学生进行纵横交错的、立体的、审美思想的训练。

实验的思考

实验的时间太短。我们这次的实践是在中一年级,而训练的方式主要是硬笔。书法练习的关键是具体的点画动作,这是技术,只用手、只要求熟练化即可做到,这是最低层的要求—写字的要求。

如果我校的书法教学能有延续的课堂教学时间,那应该走向第二步。书法的第二步应该是走向形式,是研究技巧和风格的关系,技巧不再是目标而是走向风格的出发点,这个时候写字是次要的,写结构造型与线条形状是主要的,形式分析与风格探索的展开使我们暂时抛开了“字”的概念而进入造型与线条的概念。比如我们在指导学生纯熟地掌握了各种技法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舒”、“险”、“敛”、“丽”的形式变化来表现出内心的喜、怒、哀、乐。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艺术训练的要求。如果再进一步进入到形式所产生的美或美的发生形式、构建的研究,并能根据书法艺术的特征,对其进行解剖与组合、作出逻辑的展开,比较注重节律行进的体验,注重空间关系的分解等,则是进入书法教学的最高层次的要求------艺术思想教育的要求。这时候,写的字还是字,用的也还是笔与墨,推敲的也还是点画结构,但它在思想上有了质的提高,即从一般技巧走向形式、再从形式走向形式审美的分析训练。

第一层次的教学不仅需要手、也需要思想的;较高层次的训练则更需要观察与思考;最高层次的要求则绝对受制于艺术创作的支配。好的书法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去把握法帖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如,在欣赏《兰亭集序》要求学生从起伏流动、淋漓畅快、姿态飞扬的优美韵律中感受羲之先生闲适豁达、幽雅的人生情趣。而读《古诗四帖》则应从其纵横驰骋、气势磅礴的书风中品味其激昂、狂放、浪漫的审美趣味,以便在自己的创作中作出举一反三的延伸。

附学生硬笔书法练习

第二篇:书法绘画教学在中学课堂中的实践

书法教学在中学课堂中的实践

摘 要:本文通过教学实践总结,总结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词:中学

书法绘画

兴趣

多媒体

中国数千年的悠久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而书、画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诗、书、画、印为一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和骄傲。它的发展与创新凝聚了数千年来无数大师的心血与智慧。又融入了无数中国人的拳拳爱国之情。从书画的发展史中可以看清中国社会的变迁,从书画的进步可以感受中国的繁荣。中学生学习书画是传承人类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优秀艺术的必有之路,也是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有效途径。

但是在多年教学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一是把对书画的“教”和“学”局限在技法训练与照本临摹,去本求末,让学生在笔墨之中简单重复,照猫画虎;二是缺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引导,从而无法把握造型的实践和应用;三是忽视对书画概念的讲解或讲解太抽象,造成学生对书画的模糊认识,从而使教学目的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中国画教学受到严重影响。为此,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书画、了解书画、喜欢书画、会画中国画,使我们的民族意识发扬光大,后继有人,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所以,作为一名中学的美术老师,我在上美术课时是这样上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代中学生对于书画艺术的欣赏与学习兴趣不高,缺乏认同感。平时生活中,学生在参观博物馆、美术馆过程中也很少对书画国宝作品有较深的认识。所以要想学好书画没有兴趣是不行的,它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重要心理动因,是创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对美术活动感到愉快与充满好奇,化被动为主动,有效的激发学习动机与求知欲,使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得到提高。就像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的“缺乏兴趣的学习是痛苦的,它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求知欲”。所以面对硬笔时代的孩子们,要他们喜欢上不易掌握的毛笔和宣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按传统教法,上了课就讲中国书画的特点、技法。学生一时转换不过来,很难接受,一旦兴趣激发不起来,想入门就难了。因此,在教学中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保证在单位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质和量,可以说教学成败的关键。那么要怎么做呢?

一、用故事激发兴趣,带动学习。

教学过程中把一个个生动的名人轶事与教学中的知识结构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例如在上《兰亭序》一课时,学生都能讲出它是“天下第一行书”。“那么它为何能得到如此高的赞誉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众说纷纭。有的说因为它是王羲之的作品,有的学生说因为它是第一件行书作品。为了让学生有增确定认识。我便讲述了王羲之当时作书时的情景。我告诉学生正因为这件作品是王羲之真情实感的流露,行文十分流畅,所以为历代所推崇。随后,我又列举了“萧翼骗兰亭序”的事,以此来说明《兰亭序》在历史上的地位。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后,我在分析作品艺术特点时,他们全情投入,踊跃发表意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讲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欣赏朱耷的《双雁图》、《鹌鹑图》时,我问:“朱耷的画有什么特点?”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回答,然后从中总结了几条————形象古拙、新奇、生动,最后讲解笔墨的变化,突然一个学生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朱耷画的鸟眼睛都是斜的?”一下子全班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我让大家讨论“斜眼”表示一种什么态度?“瞧不起!”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那朱耷瞧不起谁呢?”接下来我讲了朱耷的身世和遭遇。学生对朱耷的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绘画特点有了新的认识————抒情。所以名人的故事不仅仅是故事,它还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艺术进行了诠释。再加之一些名人轶事本身涉及的都是艺术家求学、创作的故事,不仅娓娓动听,而且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一定 的启示。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就是给他们树立一个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既带动了学习,又增长了知识一举两得。

二、实物与绘画相对比,写生与临摹相结合

学习书法,必须从摹贴和临贴入手。临摹,需做到“入贴”和“出贴”。入贴——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带有明确审美最求的艺术活动,能深刻体会和理解原帖的精髓并加以运用。出帖——即从所临碑帖所继承的传统中跳出来。它不是抛弃而是扬弃是在继承过程中对符合和个人气质的审美意蕴及形式的不断改造、融洽;同时也是对不符合的时代审美观念的内容和形式上的抛弃。

那么国画课怎么上呢。一般国画教学都是采用教师讲,学生临摹的方法。这种传统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有时还会出现教师讲技法,学生不爱听,画画时又不会画的问题。

我在教学时,让学生临摹一幅画,我就把画上的小动物带到课堂上,即活

跃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讲解更明白、更透彻。如有一节课学习画虾,我带了几只活蹦乱跳的大青虾,把学生五人一组,分成六组。每组三只虾,然后放齐白石的代表作《虾》,先让学生观察画中的虾与活虾有什么不同。学生各抒己见:“画中的虾有四条后腿而真虾有十条后腿。”画上虾眼睛是横的,真虾眼睛是小黑点。”“真虾半透明,画上的虾是完全透明的。”……学生观察的很仔细,说得也很全面,我接着设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不同,难道是齐白石老先生画错了?答案肯定是没花错,可学生对为什么的说法就不一样了。有的说这是创新,有的说“为了传神”还有的说“这就叫艺术”……我听了学生的回答感到很高兴,这说明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什么能力和见解,但还不全面。

三、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教育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一个民族必须具备创造力,才能使其自立于民族之林。那么书法绘画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有没有文章可做呢?答案是肯定的。他们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还具有一些独到优势呢!

我们知道书法、国画是一门传统的艺术形式,而艺术最可贵的就是要有独创性。否则陈陈相因,艺术也就走进了末路。国画大师齐白石说过,似我者死、弃我者生,强调的就是一部创新史。两千多年来的书法史经历了大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行书的一系列的变化。它的演变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否则就没有今天的五彩缤纷书坛胜景了。所以求新求变是人们对艺术的普遍期待。我在上课时的具体做法是:

对于书法课这样上的。A:欣赏课时在课堂上讲一些书法史,方法上使用比较法,同中求异,“艺”就是创新点。B:写字课时利用书法作品丰富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有一下几点:1:点画教学中把同类点画几种起来看看大致有哪几种,这是对点画的规律性认识。有了这样的认识以后就能在今后的书写创作中点画书写千篇一律。2:在结构上教学发挥的天地更是广阔。像兰亭序中的十九个“之”字个个就不同,不同点在哪里通过对比分析就能开拓学生的思路,避免千字一面的僵化局面。

中国画教学更是如此,不应该让学生一头钻进古老的传统。孩子们的性格天真活泼,有着独特的感受能力,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想象力十分奇特,他们作画无拘无束,任意驰骋。绘画作品从表现方法到内容、构图以及用色往往不拘一格、大胆夸张、任意变形、丰富多彩。作品单纯而简练。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方法的创新即技法的创新

“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教师应抓住他们的这个特点巧妙的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如:我在教学生画动物后,再要求学生自己去尝试画一些花。先用浓墨(或色)画出不同形状的花,然后用淡墨、水(或色)点在形的中间。或者先用清水画一个小圈,然后用干墨画在全的边缘,这种利用水的张力以及宣纸的特点,使画面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的非常兴奋。个别优秀的学生还利用已学过的方法进行了尝试。效果还是蛮好的。写到这我就会想到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平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无意创造,并及时的进行鼓励与表扬。

2、内容的多样性:

教师要能跳出中国画传统的花、鸟、山水、人物这些内容的布局。提供一些符合中学生喜好的形象作为绘画的对象,同时给予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笔墨纸砚间尽情挥洒。想到什么就表现什么。水墨画确立的是“外师造化,中得新源”的创造原则。“气韵生动”的审美标准。并有“以形写神”“超以象外、缘物寄情”等艺术理论这一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张开他们想象的翅膀,自由表达内心感受的良好空间。作为教师对用笔的技法、物象的形体不做过多的约束和要求。让学生自主实践、大胆作画。启发引导学生摆脱前人的思维模式。推陈出新。创作出充满活力和时代朝气的优秀作品。

四、充分利用好多媒体,增加课堂趣味性

书法、国画欣赏都离不开多媒体的运用,如书法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有着大量的优秀书法作品,其线条精练优美,内容丰富,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纯洁心灵。我在上课时找了大量的书法作品,通过媒体进行播放,让学生感受到书法的魅力;当学生在欣赏王羲之的《兰亭序》之时,感受到书法家同一点画,写法多样,写无定法,刚健优美,自始至终流露着一种从容不迫,潇洒俊逸的气度,给人以高雅、清新、华美的艺术感受。学生边看边情不自禁地在比划着并讲自身的感受,这就是书法的魅力所在;欣赏颜真卿的《颜勤里碑》时,学生感受到字体的宽博、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端正雄伟;欣赏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感悟到书法用笔果断,求平稳尚筋骨,可谓笔笔精到,字字珠玑。不同时代书法家的字体,给学生留下不一样的感受。这样,学生坐在教室里,面对着多媒体这样的一位良师,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领略到古今书法艺术的真面目。在播放多媒体时,我再配之以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真做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了”

同样在国画教学的其他环节运用多媒体也会有着不同的效果。在学习山水画时,我用多媒体给学生绘制出不同种类树叶的画法,并且通过直观的改变表现出树叶的疏密变化,再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这样他们就把各种叶子的画法记住了。在介绍“三远”,即平远、高远、深远时,我把画中的山不断移动让其判断。并且通过重新组合画中的内容,让学生比较哪一种构图形式最合适、最美。

五、鼓励表扬、持续兴趣

表扬激励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肯定,是使学生兴趣持久下去的一

个重要因素。学生听到了老师的表扬与鼓励,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不仅心理上得到了一种满足更鼓舞了他们的学习劲头。如画《鱼》时,部分同学认为,只不过是画条大鲤鱼,在莲花中嬉戏,平常的很。我在鼓励表扬了同学们敏锐的观察力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路,学生们顿时思维活跃起来,马上想到了“连年有余”这一成语,表达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的心愿。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乐趣。学习书法也同样如此!

书法绘画教学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用新课程新标准的要求,代替旧的教学观念。在弘扬优秀的民族艺术形式这个基础上,结合更广泛的艺术语言。发展传统艺术。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创新精神!

以下是学生通过学习创作的作品:

参考文献:

“书画国宝探微”的实践

陶云峰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教育论文网

第三篇:浅谈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教学

浅谈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教学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一论述阐明学生要全面发展,与时俱进,突出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各种能力都得到培养与提高。本文对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提出个人的一些见解。

一、初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必要性

2001年6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新课程的结构中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具有新理念。它的目的是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他们具有很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他们的思维极其活跃,对外界的事物有很强的求知欲,从而在学习与生活中具有了一定自主探索的能力。

初中阶段对人的一生很重要,这时是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应该积极学习课堂内外的知识,且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实践,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对学习知识不感兴趣,智力情感就会缺乏,就会对新知识、新事物变得迟钝。在传统的教学中,它的模式是教师口授,学生听,没有注重实验等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加强记忆,方法单一,学生没有自主性,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都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它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在我教综合实践课程中,尽我所能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且快乐地学习。我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应尽量唤起学生的兴趣,他们自然会喜欢这门学科,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求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现在使他们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未来走在潮流的前列,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培养学生知识变迁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淡化学科界限,加强知识整合的特征,主张课程与生活,学校与社会有机联系。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不受学科和知识限制,使知识和能力有效的结合。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必要手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把知识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为今后工作和生活打下结实的基础。综合实践课程倡导学生通过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总结经验,从而达到学习真正的目的。

四、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体验成功的喜悦。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和谐的师生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在学习。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时,学生感到快乐,老师也有成就感。根据新课改来说,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不但要会教书也要会育人,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起到引导的作用,初中生具有勤学、好问、好动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学生主动地学习,使他们处于积极的探索和思维的最佳状态中。通过实践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口与动手”能力,并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并从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和喜悦,进而形成新的学习动机和愿望,提高学习兴趣。

五、充分利用农村当地资源,让综合实践活动走向未来

由于我校处于少数民族地区,要因材施教。当地可开发与利用的教育资源很丰富,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家乡的银饰、苗歌、农作物等极为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农村当地资源,教他们一些有用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家乡,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明确学习的目标与方向,通过学习来帮助家乡,更热爱自己的家乡,让家乡的物质和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让家乡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综合实践课程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这课程培养综合性的人才,符合时代的需要与发展,社会是学生未来人生中的大舞台。综合实践活动,让我们为之思考,为之探索。且充分利用社会与综合实践课程资源,让师生共同成长。

第四篇:书法课程教学总结

重庆市巴南区惠民小学2012-013学书法教学工

作总结

惠民小学书法教师:杨华

根据上级相关工作要求与书法教学实际情况,我校于本开始设置书法专职教师,而我就勉为其难,承担了这项教学工作。虽说在这个领域里接触了不少时间,但真正实施起来,发现还是有许多问题非常现实与无奈。现就将我在这一年里的书法教学情况作一个汇报,权当对自己从事书法教学的一个小结吧!当然,这其中的诸多问题更希望得到落实与解决则是我的初衷了!

一、我校学生实际情况;

本校教学班学生共697人,其中,一至三年级各三个班,四至六年级各两个班,在实施专职书法前,各班也有书法课,都是由班主任或语文教师在上。因此,其中的细节与关键在此就不用多说了。

接手后,我对全校班级书法学习进行了分工——一至五年级(五年级一班教学硬笔)教学软笔,六年级教学硬笔。这样分的原因是:软笔在书法中具有最高的艺术性和价值性,而六年级学生很快就毕业了,用一年的时间教学软笔也不会有太大的成绩,再加上他们很快就升初中,因此,实用对于六年级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而五年级一班孩子个头比较大,书法室根本容纳不下他们庞大的团体(58人)。其他年级的孩子用稍长的时间加以训练个人认为还是有一定成效的,远比硬笔教学的意义重大。这就是我分工的背景。

实际情况是,从我接手开始,孩子们才正式接触软笔,这就是我校孩子们的书法基础。

二、教学实施课程方案;

在书法课程设置中,每班都是每周一节,课程量肯定偏少。如何利用好这一节的书法课,着实伤脑筋。

总体来说,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1、姿势:在上期的教学中,重在教会学生握笔的姿势。孩子们的遗忘性大,需要不断地提醒和重复性手把手教,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除此外,就是笔画的反复性训练。八大笔画的反复性训练,可以加强孩子们的认知和熟练程度,为接下来的“写字”作好准备;

2、笔画;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由于书法室小,又没有投影,我得对每个孩子手把手地教,每走完一圈下来,基本上就下课了。教的过程也是一个伤心的过程,每个孩子你不可能讲得过细,这样时间就不够用,在粗略讲解与示范的过程中,总有些孩子无法体验到真正的方法。在第一期的教学中,我用最初的那个月教一个体——欧体笔画。目的是让孩子们感受用软笔书写的过程。一月后,感觉孩子们对其有一定熟悉程度后,我才开始让他们选择字帖。

3、字帖选择:我摆出欧颜柳隶四种书体让他们自己选择,每个学生都能选到自己喜欢的那一种。接下来,更难的事来了,因材施教。由于没有投影,我得一个个、一组组进行分门别类的教学,还是笔画,除了欧体,其它的都得重来。这样,一期下来,有一部分学生基本能写出笔画,但还有很大一部分连笔画都无法写像。

4、双勾:在第二期的教学中,针对笔画学得较好的那部分孩子,我要求他们用自己买的字帖进行双勾训练,这样既加快了练字的进度,又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一期下来,基本上的学生都可以进行双勾训练。

5、单勾:这是在双勾的基础上,选出较好的学生在层次上更进一步,一期的效果是,半数以上的学生都可以进行单勾了;

6、临摹:这是教学环节最深的一个层次(相对于孩子们来说),如果能够达到临的状态,那老师就是最轻松的时候了。通过一年的教学,现在可以临的学生中、高年级约占10%。个人认为这个成绩已经不错了。

7、创作:通过教学,能脱稿写出作品的学生全校约6个。

三、硬笔教学(三步练字法的体验)

在得到三步练字法教材前,我采用的也是从笔画到描红到临摹的过程进行的硬笔教学,除了纠正姿势(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学生早已形成错误的书写习惯,真要纠正,谈何容易),就是教他们如何摆放结构如何强化笔画训练和谋篇布局的训练,说实在的,硬笔教学也是相当的难。在得到三步练字法教材后,我细看了一下,其结果与我所进行的教学手段没有大的出入,只是教材更细化。是不是这样就能出成果了?答案是否定的。

1、笔画的纠正令人头疼:在长期形成的错误习惯中,学生们无法真正摆脱出来,就算当时改过来了,只一会的功夫又还原了。这样的后果是:笔画学不像,写出的笔画生硬,死板。其字形结体可想而知。

2、字的美感荡然无存:由于错误姿势的影响,其在笔画行进过程中的轻重缓急无法真正体现出来,那么,不管你用哪种方法加以训练,其写出的字都没有灵动性,字是死的。速度也提不上去。怎么办?经过反复思考后,我最终采用了单字训练的方法——一个字一个字地写。让他们感受线条的走向和力度的不均匀。这样教学后,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有了一定好转,但其它的说不上有好大进步,只能说要稍好一点罢了。

3、解决的办法:为了证实我的推断(即错误姿势对字的影响)是对的,我在低年级进行过两节课的硬笔教学,其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们的笔画和字都写得不错,远超过六年级学生。这说明了什么?正确的姿势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字好坏程度。

4、问题:我的重点放在了软笔教学上,无法再分身教学硬笔,因此,对于低年级这块学生们来说,我只能寄希望于用软笔的手感来带动其硬笔书写的能力了。

四、书法教学最大的问题:

1、班级人数的众多无法真正落实效果。

2、书法教室的狭小限制了书法要求的宽松与安静。

3、全面铺开的书法课程设置很难找到“精英”孩子。

4、无考试任务的书法对于孩子们来说没有压力(我说的考试是像语数一样的,用在中考与高考上的考试),他们一回家便将写字这一过程抛之脑后。

2013-6-29

第五篇:民族特色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教学实践

民族特色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教学实践

不同地域的国家和民族,文化特色也迥然不同,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音乐艺术各具自己独特的魅力。我国教育部制订的《国家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广西师范学院艺术系音乐教育本科专业自2005年以来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精神,努力构建和实施《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专业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方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人材培养方案

人材培养方案是学校根据国家对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及人材培养的有关要求,按专业对人材培养做出整体设计和规划安排的教育文件,是学校实现人材培养目标而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专业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下称《民族特色课程建设》项目)是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校的实践实际情况和区域特点,制订出的既符合教育部对音乐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又具有广西区域民族特色的、便于操作的可行性方案。

在教育部《全国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下称《课程方案》)中,对授课课时结构、学时、学分都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做了明确的规定,其中对地方和学校课程做出这样界定:地方和学校课程约180学时,10学分。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课程,如民族音乐历史文化,区域音乐历史文化、少数民族乐器、民间音乐采风、民族音乐教学研究、民族语言的音乐教育实践等。这为制订人材培养方案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根据本校的师资情况、本地区民族音乐资源优势,结合教育部《课程方案》的要求,制订出具有本校、本区域的办学特色的人材培养方案。

1.根据教育部《课程方案》的各项目标要求,修订我校音乐教育本科专业总体人材培养方案。

在教育部新《课程方案》所设置的十一门专业必修课中,声乐等八门专业课程与我校原课程设计基本相同,在授课课时和学分稍调整后保持原课程方案。与我校原课程方案有较大不同的两门课程分别是“乐理与视唱练耳”及“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前者是将原课程的乐理、视唱练耳合二为一,后者是将原课程歌曲写作、和声、复调、作品分析等课综合为一门课。我校针对这两门课目前全国还没有相应的教材的情况,克服在教学实践中内容多、任务重的困难,在教学内容、教学观念上尽可能进行有机地融合,参考上海中师版《乐理与视唱练耳》教材,将其中的两部分内容有机融合、互补借鉴,把高师乐理课和视唱练耳课合为一个课程;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课程也在积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筛选的基础上,精编适于我校课堂实施的教材。此外,本校根据我区的实际社会需要继续保留开设舞蹈课,在器乐演奏课中则突出民族器乐类的选课率(指导学生任选一件民乐器),其它选修课程中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设置与我校原人材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大体上吻合,美育、教育和文史哲、文理渗透类课程尚需补充,在总体的学时、学分设置有些出入,稍作一些细部调整。

2.《课程方案》中的地方和学校课程是突出学校办学特点的课程,是实施《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专业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重要依据。

高等教育是文化的,因而是民族的,是生而禀承文化传统与民族特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素有“歌海”之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具有开展《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专业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我校在编写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力求最大程度地体现广西的民族性与地域特色,在原器乐演奏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少数民族乐器课(马骨胡、独弦琴、芦笙等),多声部民歌(马山三声部民歌、三江侗族大歌)合唱课,广西民族舞课等,此外,在声乐课中选入经典少数民族民歌内容,在理论课中开设民族民间音乐概论,有计划地安排介绍广西民族音乐的历史与现状的专题讲座等。在《课程方案》中做出突出地方民族特色课程的设置和规划,为实现凸显民族音乐文化特性的人材培养目标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民族特色课程的设置,对于广西区内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许多教学内容是自己身边喜闻乐见的艺术种类,甚至有的学生从小在耳闻目染中就已经积累有相关的基础和经验,民族情感和课程广泛的实用性促使他们渴望能对民族特色课程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掌握和深入学习,以满足日后教学和工作的需要。对于广西区内汉族地区和区外的学生而言,新颖的学习内容,极大地刺激他们的求知心理,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民族特色课程,以学习和体验与自己“母文化”相异的地方民族音乐,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利用区位优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广西师范学院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聚集着全区最优秀的艺术人才(特别是民族艺术方面的高级人才)。大学自主办学为人才的引进和教师的聘用提供了较大便利,学院根据《课程方案》计划的课程安排需要,加大高级人才引进力度,与驻邕其它高校和自治区多个艺术团体共享人才资源,进行科研合作和教学合作。同时,重视中青年教师培养,以请进来、送出去、脱产读博和在职进修相结合,用多种形式加强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2005年以来,在学院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艺术类教师脱产进修(一年以上)七人次,脱产读博一人,脱产读硕四人,在职读硕七人,短期进修则更多。由于得到学院财力支持,高级职称的外聘教师队伍比较稳定(特别是广西特有的民族器乐演奏家、广西民族乐团团长、广西合唱协会会长等专家长期担任有关课程授课),建立起长效稳定教师队伍的用人机制,建设起高水平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都比较合理的教师队伍,为民族特色课程的实施提供师资保证。

三、少数民族音乐教材建设应坚持独创性和长期性

教材,是整个教学体系的基本载体,是整个教学体系的基本概括,整个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都体现在教材之中。因此,教材内容的选择、教材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体系的定位,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说,教材是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

目前,我国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没有统编教材,大多采用音乐学院传统教材或部分自编教材,而目前国家正式出版少数民族音乐方面的教材数量不多,完整的具有地方民族音乐体系的音乐教材很少,特别是具有广西独特民族音乐特色的、阐释丰富思想文化内涵的声乐、器乐和理论教材更少。如器乐类:壮族马骨胡演奏教程、波咧演奏教程、苗族芦笙演奏教程、壮族天琴演奏教材等尚未出版,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曾出版由广西艺术学院陈坤鹏副教授编著的《独弦琴教程》,但此类教材不多见。合唱方面如马山三声部民歌、黑衣壮多声部民歌、三江侗族多声部民歌以及广西多年来参加国际合唱节获奖的优秀民歌合唱作品等,虽在刊物上有零散刊登,但目前还没有正式出版一本比较完整的、能囊括广西十二个民族的合唱曲集。据此,整理、出版这类民族音乐教材理应是民族特色课程教学实践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针对该项目成立了教材编写科研组,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专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编写补白式的民族特色课程教材,另一方面对已出版的具有基础性、代表性、作品内容涵盖面广和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部分优秀作品进行选编,对所选的内容的科学性、逻辑性和可实践性进行合理的编排,所编教材经试用、修改之后,经过学院教材委员会专家的评审、认定,成为学院正式教材,如近期出版《花山的早晨――广西民歌合唱教程》教材。此外,还计划编撰一些声、像、多媒体教材,以及数字化环境下的民族音乐应用软件方面的教材。通过长期的坚持,努力建立一个能实施民族特色课程的系统的民族音乐教材体系,并不断地将其丰富和完善。

四、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

教学实践是整个教育最重要环节,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现靠各门教学课程来完成,各门教学课程计划的完成靠教学实践来体现。

1.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主导着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课程资源的选择以及课程的横向拓展等,突出教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观念、专业水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态度决定着教的水平高低。因此,实施地方民族特色课程项目,教师除了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水平之外,还必须对实施地方民族特色课程项目的教学理念有深入的了解,明白自己所授课程在本项目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对自己所授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精心设计,编写好教学纲要,明确每个单元、每个章节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了解教学对象,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的课堂教学。

艺术类课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因材施教,尤其是技术课程教学,以声乐课为例,每个人的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不完全相同,声乐按声部区分一般都可以分出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低音四个声部,但对每位学生不可能完全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所使用的教材曲目也不可能一样。实施《民族特色课程建设》项目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选修课项目,教师根据各个学生的生理条件、兴趣、爱好和可发展性等因素建议学生选修,有效防止盲选和盲从,特别是考虑到选修一门课程最长只能修两年,一些技术性很强的课如学生没有一定基础则建议学生一定要慎重选择(如马骨胡、二胡等拉弦乐器,在较短时间内是很难学好的)。在教学方法上,艺术类课程强调因材施教,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和编写教案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既有统一的教学目标,又要针对不同的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兴趣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参与教学法等进行教学,积极探索和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由于艺术类选修课的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化,学生选课率很高。据统计,目前2004、2005级在校的223名学生中,已全部参加民族特色课程的选修,选修率达100%。其中选修独弦琴的学生16名;选修二胡(马骨胡)的学生23名;选修古筝的学生39名;选修笛子的学生9名;选修琵琶的学生11名;选修扬琴的学生2名;选修芦笙的学生2名;选修唢呐的学生1名;选修民乐合奏课的学生30名;选修广西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学生56名;选修壮族多声部民歌合唱课程的学生223名。这充分说明,学生学习的动力源自自身的需要,通过民族特色课程的开设,优化高师音教专业的课程结构,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动内在的学习动机,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2.艺术实践

艺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艺术实践又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教育部颁布的对艺术实践课程的学时与学分做出了明确分配,教育实习课程6―8周,计6学分,社会实践第3学期―第8学期利用假期或其它业余时间完成,计6学分。

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艺术实践活动,能把学到音乐知识和技术转化为自己实际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教学能力,并服务社会,又能从社会的视角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从而进一步进行合理的自我调整,更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音乐教育专业的艺术实践课程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教育实习(包括见习),一般用整块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二是参加校内外各类文艺演出活动。这类文艺演出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教学层面的:如每周末举办的教学汇报演唱会、民乐选修课程教学汇报演奏会等;有学生社团层面的:如艺术系金凤凰艺术团舞蹈队的专场演出、合唱队的专场演出、民乐队的汇报演出等;有学校学工部门组织的:如暑假学校组织的三下乡文艺演出活动,国庆、元旦等节日举办的庆祝晚会演出活动等。

通过近两年的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实施,学生参加各类艺术实践活动相当踊跃,仅艺术系举办的两届艺术节演出活动,就安排了二十多场演出,其中有声乐、器乐、小品、舞蹈、演讲、画展、书展和说课等项目的比赛,再加上平时安排的星期音乐会、三下乡演出、兄弟单位的联谊演出以及节日联欢演出,艺术实践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据统计,2005年12月至2007年,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五十多场次,广大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得到进步。通过对2004级同学进行的调查,28%的学生对此课程的开设持“非常赞同”态度,56%学生持“普通赞同”态度;21%学生对教学效果持“非常满意”态度,59%学生持“基本满意”态度。

结束语

通过科学地制订专业人材培养方案,合理地利用区位优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长期坚持民族音乐教育教材建设,加强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等具体措施,探索一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之路,逐步构建起一套符合我民族地区区情的民族特色音乐教育体系,培养优秀的民乐传承人才,传播和弘扬我国的国乐精粹,对于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是非常需要和必要的。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非常需要一支热爱民族音乐文化、掌握具有本土音乐艺术技能的、有一定音乐理论的复合型专业音乐教师队伍,发展本土音乐事业,把优秀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带到不同的地区和不同年龄的人们当中去,拓展民族音乐文化生存和发展空间。

总而言之,民族特色课程,把教育面向社会、面向人,以人为本,增强民族音乐教育的活力,满足民族地区音乐文化发展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无疑会起到积极而良好的社会效益。

韦华峰 广西师范学院艺术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宁)

下载书法教学在初中课程中的实践(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书法教学在初中课程中的实践(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在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对于学习程度不同,甚至相差很多的学生都有一定收益。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来说要达到的目的是:①自觉②果断③敏......

    书法课程

    书法课程专业。。书法概论、书法史、古代书论、篆隶楷行草理论和技法、汉字学、文艺美学、篆刻学等中国书法史、古代书论选读、文字学、篆书研究、隶书研究、楷书研究、行书......

    启发式教学在书法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在书法教学中的应用 衡阳市雁峰区飞雁学校 黄小青 摘 要:书法教学中应多启发学生的灵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书法融到绘画中去,让学生在学书法中得到美的享受。 关键......

    双语教学模式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实践(精)

    双语教学模式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实践 摘要:实施双语教学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分子生物学具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强的......

    微课程在高职经济学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

    微课程在高职经济学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近年来,微课程教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其中,大部分的研究着力于微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微课建设开发研究,对于将微课......

    浅析研究性学习课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浅析研究性学习课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摘要:为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很必要。本文结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机器人教学在课程整合中的作用与实践

    《机器人教学在课程整合中的作用与实践》 北京十二中学 郑剑春 机器人教学在课程整合中的作用与实践 教育部颁布的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中,把“人工智能初步”和“简易机器人制......

    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践(范文)

    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践 摘 要:伴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与进步,数学文化素养也成为每个公民重要的内容和标志。教学模式细致化的脚步也不断加快,数学分层次教学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