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强化资源利用意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强化资源利用意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内容提要:
语文课程有着广泛的可待开发和利用的教学资源。然而,从教学的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对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资源利用意识较为淡薄。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过分依赖教材和教参,将教科书视为课程资源的全部,近而把教学过程窄化为“教教材、学教材、考教材”的实践载体。这样的做法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阻碍着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限制着课堂中文本的生命灵性。
本文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了界定,并依据资源贮存的方式、特点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了分类。文章的重点是谈如何从宏观的高度,对广泛存在的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开发和利用,从而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问题。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的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果。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促进学生健康而有个性的发展服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有强烈的资源开发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一、语文课程资源广泛存在
1、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即能够支持语文课程得以实施的素材、策略、条件等。语文课程资源的外延远远大于语文课程的外延。因为一方面条件性课程资源不能作为素材成为课程组成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即使是素材性资源也不能直接作 用于课程,它还只是备选材料(只有经过筛选、加工并付诸实施才能成为课程。)再有,支持课程实施的方法、手段、策略等都是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
2、语文课程资源的分类
语文课程资源广泛存在,叶圣陶老先生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如此广泛的资源,分类标准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但都很难一一涉及。我们按照资源的贮存方式、特点可将资源分为以下四类:
文本类资源:主要指各种成文的篇章、著作等。如各种中外名著、名篇佳作,包含各科知识的书籍等。它们是人类历史保存下来的遗产。
生活化资源:指广泛蕴藏在生活中的可对课程实施起到间接作用的各种资源。如各种自然景观:大地、山川、小草、野花等;人文环境: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物古迹、布告栏、报廊、各种标语广告等;人文交际: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等;媒体信息: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所传播的各种信息等。
人本体资源: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教师本身的知识、经验、才华、思想等就构成了一部“活课程”。学生也是一部部“活课程”。他们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建构和丰富课程的主体。只有他们才能创造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
条件性资源:这类资源并不是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主要指维持课程实施的一些物质条件,如信息技术资源的配备,各种教具、教学环境等。
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目前带有共性的问题是对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资源意识较为淡薄。不少教师将教科书视为课程资源的全部,近而把教学过程窄化为“教教 材、学教材、考教材”。这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阻碍着个性的充分发展,掩埋着课堂中生命的灵性。也由于资源意识淡漠,一些很好的课程资源被闲置、浪费,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面对广博而丰富的各类课程资源,课堂上如何加以利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呢?
首先,从大的方面看,各类课程资源的利用应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为核心进行整合。它们利用的时机、素材性资源的取舍、人本体资源的开发与导向等都与这个目标、这个重点紧密相连。而在所有的资源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起主导作用的资源,他是其它资源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而就课堂教学而言,对各种资源的利用还应从更宏观的高度加以开发、调控和整合。
(一)引入信息
阅读教学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引发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的过程。这种解读是个性化的,因人而异的,而且这种解读之后体验的正与误、深与浅不仅与学生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等有关,还与课前学生对有关文本背景知识了解的程度有关。这些都构成了学生的“前理解”。可以说“前理解”的水平越高、程度越深,对文本的解读也就会越深刻。所以,在教学新课之前,我们要引导学生广泛查阅与文本有关的资料,以丰富学生自己“前理解”,为他们自己解读新文本做好必要的准备。
仅仅重视课前引入大量信息资源还不够,学完全课,教师还要设计拓展、延伸性阅读。目的是以教材为核心引导学生进行大量发散性阅读。因为学好语文的基本规律是“三分在课内,七分在课外。”
这样,我们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信息源”,以其为核心,有效利用课外信息资源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同时又以教材为核心,开发、利用课外更为广阔的信 息资源,使得课内外有机地融为一体,教材资源与课外的文本资源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生活化的素材性资源我们更不可忽视。例如学习杜甫的《前出塞》,理解“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一句时,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密切结合当时美国与伊拉克战争事件,让学生谈出自己对战争的见解。结合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活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也符合“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思想。
(二)借用形式
生活中的资源我们习惯联系它的内容,而其表现的外在形式我们却往往忽略,尤其是一些人文交际性的活动化资源,它们的活动方式往往启迪着我们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的设计与选择。因为教学的核心是教师要设计一些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解读文本。我们不应把课堂上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游离于人们实际生活中的语言交际活动,它们同出一折,同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善于把学生语言学习的活动方式转化为生活中的语言实际应用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语言、用语言。这样学生不仅感到亲切、生动、活泼,而且也为学生将来真正投入生活做好了潜隐性的奠基。例如杭州虞大明老师讲《景阳岗》一课时,就将全课的学习置于一种生活化的语言应用的背景之中:一上课,他就向学生提出一个很有兴味的假说:“假如武松现在还活着,到人才市场找工作,也得写自荐书,你能帮打虎英雄写一份自荐书吗?我们手头人人能够利用的资料就是《景阳岗》,咱们好好读读,完成这个任务行吧?”创设的学习情境尽管静心细想人人都明白是假的,但它“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学生仍然兴趣盎然。在这样的情境中暗含着一系列“语文训练”,但训练方式都已“生活化”。如:将课文内容的概括异化为武松主要经历的表述;传统的句式训练异化为记录当时各式人等(如阳谷县知府、武松 大哥、受害家属、猎户、群众)对武松打死老虎的评价;将一般意义上的人物特点的概括评价异化为替武松选择上岗的择业去向(例如学生热情的推荐武松去银行做押钞员,当武术教官、拳击手、私人保镖等)。试想这样的课堂学生能不喜欢吗?我们要善于转化语言训练方式,让语文课堂的“听说读写”转变为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实践”。
再如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教学《夜莺之歌》一课时,将课堂模拟为“实话实说”的演播室。教师作崔永元,一位同学作表演小夜莺的演员,其他同学作现场采访的观众。学生就在这“亲切”而又“新奇”的氛围中领悟着文本的内涵。教学活动可谓创有新意。
实际上我们在教学中还广泛地利用着一些生活化的语言运用方式。如演课本剧、设计辩论活动、让学生编写广告词、设计标签等。生活化的语言运用方式可以把其特有的生动、活泼、实用等特点,附加在课堂中学生接受的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形式上,让学生感到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充满乐趣。生活中的语言运用方式就是教学资源,这类资源我们还要大力开发和借用,以为活化课堂教学及探究“阅读教学生活化”之路开创新思路。
(三)整合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资源的一个“源点”,他们是联结着社会、社区、家庭、网络、媒体、等各种渠道的信息资源以及蕴涵独特个人生活经验和创造潜能的“丰实个性”。所有的学生共同构成一个“资源库”。这个资源库不但储存着信息,而且还能创造出新信息。学生是创造充满灵性课堂的资源。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然而差异更是一种教学资源。叶澜教授说“不要把差异看成是一种障碍,而应看作是一种教学资源来开发。”这里想谈一谈如何开发和利用差异性资源。
首先说,要利用差异,重视差异互补。在课堂上,同一个问题,学生的认 识往往是欠全面性、完整性的。例如学习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在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遗民的眼泪为什么流干了?”这一关键性问题时,有的学生眼光落在“胡尘”的感悟上,想象到遗民受尽了胡人的折磨和凌辱,有的学生关注最后一句,从中体会到他们盼望南宋王朝的军队来收复失地、解救他们,可足足盼了66年也没有盼来,眼泪怎能不流干呢?还有的学生联系诗的前两句,体会到中原山河如此壮美,可这本来是属于我们的国土却由胡人任意践踏,这怎能不使人痛心得落泪呢?学生从各个角度感悟后,教师请一个学生对此问题做小结,将差异进行了整合,形成了对全诗的立体感悟。
其次,要珍视差异,重视差异互启。“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实际上在不同理解的碰撞中往往会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启迪、生成新的创造性见解。教学中教师也是参与课堂交流、对话的一员,要不断地“以智启智”。例如学习《井》一课时,教师在组织学生体会井水特点时,一位学生结合“新鲜的红李子被井水浸得冰凉,咬在嘴里又脆又甜,还有一股清香!”谈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不仅从中感受到井水“很凉很凉”,还能感受到这井水特别干净、特别清甜,甚至似乎还能感受到在冰凉中还泛着井水特有的清香!教师抓住他这独特的个性化感受启发其他同学创造性解读文本:“他能从重点写井水的一个特点的语句中感受到更多的东西!”另一个学生马上说道:“这清香不仅是红李子的清香,还是作者心底内爱井水感情的流露,是他心底内流露出的清香之感!”话落之后,又一个学生说:“‘白白胖胖的大萝卜顶着碧绿碧绿的大缨子,真是可爱极了!’从这一句中我体会到,这句表面是说大萝卜可爱,实际是作者特别爱井水、爱井水浇出来的大萝卜。”朴素的话语中洞悉着一种哲理!激情的表白中涌动出生命的力量!
(四)巧用条件 条件类资源一定要适切而用,要用得巧。信息技术资源一定要用在关键之时,以突出其独特功效。例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学生通过查字典、揣摩等仍不能理解“众星拱月”的含义后,一位教师将圆明园的布局全景制成动态的课件示意图,学生依据课件领悟到“星”、“月”、“拱”的含义,从而形象化地理解了词语。课件具有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的功能,能拉近时间、总揽全景,渲染情境。适时运用可以节省冗长的语言阐述,增强学生的形象感悟与记忆,同时能启迪思维。而且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作为演示的工具,还可以作为提供广泛资源的工具,信息交流与个别辅导的工具,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工具等。`所以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决不可轻视。
再有,课堂中现实现场的情境若与解读文本有联系也一定要“信手拈来”。例如特级教师武琼老师讲《黄河象》一课时,当讲到“黄河象骨架高4米,长8米”时,她让学生对比着此时做公开课的大礼堂前前讲台的长度和高度去想象,学生的头脑中立刻勾勒出了这具巨大的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模型,口中不由得发出了“哇——”的惊叹之声。
“课堂小天地,语文大课堂。”如果我们有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如果我们能综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是丰实的、生动的,充满着艺术性与创造性,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殿堂!
王蒙原
新城区胜利街小学
强化资源利用意识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王蒙原
新城区胜利街小学
第二篇: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在我从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的角度,来阐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方法。
凡对课堂教学起作用的事物,如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资料(包括课程内容和辅助资料)、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教学群体、教学技术(教法学技、应用技术、信息技术),都可作为课堂教学资源,如果能充分利用,就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四大原则。
1、省时,就是指在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条件下,耗时最少。
2、增效,指综合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实行优化组织,实现教学最优化,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活用,是指对课堂教学资源,特别是课程内容、教学技术、教学设备等,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
4、和谐,指充分利用教学环境、教学群体等资源,充分发挥教学群体的互补作用,发扬民主,建立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更好地激发教学群体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从而使课堂教学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一)充分利用教学群体的学习心理和个性差异,营造宽松、活泼、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群体关系,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途径和方法:
1、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师要坚持乐观的工作态度,保持愉快的心境。教以乐为天,如果没有乐观地工作态度,遇到困难时,就容易产生悲观情绪,也就很难做到让教学活动充满乐趣。因此说,坚持乐观的工作态度,保持愉快的心境,对营造富有乐趣的课堂氛围很有帮助,是进行乐趣型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2、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辩证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实践证明,单方面地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儿童为中心,都是错误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结合起来。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发挥出来。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注意两点:一是营造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课堂氛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群体关系;二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减少教师教授活动的量,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生的时间和空间。
(2)辩证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发挥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确立学生主体地 位的同时,确定方向,选择内容,教给方法,根据社会、国家意志向学生提出要求,督促和管理,使学生的学符合社会的要求,符合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在教 学活动中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提供学习资源和条件,并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二)活用教材,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在情境中、活动中及生活中学数学。教师要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迎合学生心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
学生乐学。
途径和方法:
1、导入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在情境中学数学。
一般在课的导入及前段部分,教师应对教材创造性地进行处理,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进行全班教学。创设情境在操作上分创设故事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创设游戏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等。有时往往又互相包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中以创设问题情境效果最佳。
2、新授或中心内容环节:探索交流,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在活动中学数学。儿童天生喜欢活动,只要活动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动就能充满乐趣。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把教材与活动整合起来。
(1)成立合作学习小组。
(2)确定活动目标。
(3)确定活动内容。
(4)选择观测、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开展教学
3、巩固练习环节:实践运用,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在生活中学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学于生活,用于生活,则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也充分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因此学生会乐在其中学习。
(1)学于生活。在教材的处理上,教师要做到《数学课程标准》建议的“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把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把生活素材经过筛选与提炼,使之成为可以利用的数学问题,供学生研究与探讨。
(2)用于生活。一是进行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二是数学问题(特别是应用题)生活化,让学生乐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这样,学生感到既增长见识,又学以致用,富于乐趣。
(三)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应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相对 落后的地区,特别是农村,其学校教学设备也相对落后,很多还是靠讲台、粉笔、黑板及一般的教具和教学仪器进行教学。教学设备的缺乏和落后制约着教学的发展 和教学效率的提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学设备这一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显得重要。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的开发与利用使一些学校的课堂教学发生显著变 化:教学容量明显增大,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明显变好。这充分说明教学设备这一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好处。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在 “
四、教学过程”中谈到:“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 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充分肯定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 用。信息技术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师生对其应用程度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效果也会越好。途径和方法:
1、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果。
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小黑板、教具和挂图,条件较好的学校要利用好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应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凸显直观教学原则,提高教学效
果。
2、实现人机统一,师法自然。
要求教师练就扎实的教 学基本功,达到教学操作技术娴熟、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师法自然、教态自然,教学语言表达恰到好处、具有艺术感染力等效果,实现教学艺术与教学技术的完美结 合,借以组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到“老师上的课生动活泼,像诗一样美。”从而乐在其中学习。
(四)充分利用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最优化。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所以无论是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还是工作在第二线的专家学者,都很重视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这一关键环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还 专门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观点,认为“教学最优化就是指从有效地解决教学任务和合理地耗费师生时间的观点看,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并实行对该条件来说是最佳的 教学方案。”因此,在有效解决教学任务的条件下,用时越少,课堂效率就越高。
怎样做教学过程最优化?那就要结合教师自己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设计最优的教学活动。如丘学华的六段式课堂结构以及尝试教学法,是经过了实践检验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教学理论,值得推荐!
方法和途径:
1、教师备好课。吃透教材,了解学情,设计最优教学活动。
2、课前充分准备。教师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设备,做好充分的课前准,节约教材呈现的时间。
3、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做好应有的知识准备。
4、课堂教学实行“两结合”,合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精心设计与灵活调整相结合,教学过程最优化与动态调控教学时间相结合。改变完全按照预先设计好全堂课的教学程序的做法,变既定型教学程序为现场调控型教学程序。课堂教学随机应变,恰到好处,见好即收。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篇:强化督查机制提高督查实效
强化督查机制提高督查实效
督查工作是落实领导决策、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方法。督查机制建设是促进督查工作 逐 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的重要手段。面对新的形势,进一步深化对督查工作的认识,创新督查机制,加大督查力度,不仅是推动领导决策落实的重要手段,而且对于推动机关建设、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建设高绩效机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督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并不能真正认识到督查工作的重要性,认为督查工作仅仅是发个通知催、打个电话要,没有督查,工作照样可以完成。也有少数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缺少督查工作意识,重调查研究、重决策部署,缺少督促检查,对目标的落实情况关注不够。
(二)工作制度不到位。督查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程序不够明确,操作不够规范,工作中缺少计划,督查的随意性较大,直接影响督查工作实际效果。
(三)职能发挥不到位。目前,督查工作的形式大部分停留在文件督查、电话催报、会议汇报等简单的方式,没有能够真正按照工作要点、阶段性重点工作、领导关注的焦点等重点内容主动系统地开展督查,缺少相应的工作力度和措施,督查职能未能充发挥到位。
二、关于加强督查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工作机制,实现督查目标明晰。
科学制定督查目标是确保督查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在认真总结经验和借鉴别人先进做法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督查工作相关制度,明确督查工作的内容、程序、方法和要求等,上级领导批示事项的办理,建立督查结果登记备案,对督查工作中发现工作落实不到位问题,及时向领导做好反馈,提出处理建议,并做好登记备案,建立日常监控制度。对一些涉及面广、涉及部门较多、影响全局的工作,实行分管领导牵头督查制度,由分管领导负责,限期进行调度,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难题,督促工作事项的落实。
建立健全督查网络。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均成立了督查组织,建立健全了督查网络,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督查组长由政治坚定、原则性强、责任心强的同志担任,每周不少于4天的有效督查时间,重点督查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的落实情况和各单位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及时进行反馈,由督查局定期进行通报。
(二)创新督查工作方法,增强督查时效。
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围绕全委重要决策、决定和重要工作部署,2
组织实施责任分解,明确目标、任务、措施、时间进度、要求和责任处理。深刻领会领导意图,接轨领导工作思路,把握领导关注的焦点,及时跟踪督查调研,运用有效的督查方式提高工作落实效果,如制发督查工作通知单、印发领导批示、实行督查情况通报、对领导进行工作落实情况反馈等。对重点工作、重要事项建立定期调度制度,实施重点督查,深入调研,为领导工作决策提供准确信息。完善督查各项工作制度,制定督查工作计划,减少督查工作的随意性,提高督查工作的计划性。建立督查工作责任制,明确督查工作重点,增强督查工作的全局性、主动性和时效性。规范督查工作流程,明确督查工作要求,增强督查工作的规范性。同时,将督查与调研结合起来,把调查研究贯穿于督查工作全过程,坚持以了解情况、反映情况为主,深入了解工作贯彻落实的情况,存在的有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建议。要在督查调研中,善于发现和勇于发现问题,深挖带有普遍性、政策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准确地向领导反馈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三)强化督查人员素质,提高督查力度。
进一步明确督查工作的职责、督查事项范围、督查工作责任,搞好督查工作职能定位。设立专职的督查工作岗位,专门负责督查工作,增强督查工作力量。同时,加强督查人员素质培养,结合机关效能建设,做好督查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督
查人员的综合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文字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加强督查人员督查工作方式方法的培训,提高深入了解实情,挖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督查工作的效率。
(四)强化督查 优化环境
一是经济环境评价制。坚持每年组织投资者、机关干部、特邀监察员、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投资者、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投资环境综合分析评估。对工作效率高、服务积极主动、热情周到细致,且在评估中名列前茅的部门、单位给予表彰,对评估较差的部门,给予诫勉警告,限期整改。二是跟踪督查制。各级党政领导按照分工经常督查经济环境工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有效的整改意见。对于重点项目、重点案件、突出问题,主要领导亲自加强协调处理和督查督办,真心实意地帮助企业和投资者切实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高度重视投资者的投诉,尽心尽责,做好调查处理工作,严格防止不了了之,切实让投资者投诉有门,解决有路,对经济环境充满信心。三是责任追究制。加强效能监察,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廉洁高效,使各项工作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要求。强化责任追究,对群众意见集中、社会反映强烈、事实清楚、情节恶劣、严重影响投资环境的人和事,果断处理,凡发现对市委、市政府决策执行不力,影响经济发展行为,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处,并依据有关
规定追究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下一级单位出现问题的,除追究该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外,还要追究上一级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四是效能考评制。坚持平时监督与定期考核检查相结合,深入进行“三对照、三检查”及经济环境阶段性集中整治活动,利用各种形式广泛推广、宣传典型经验,形成了“抓政务、优环境、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谷娟 水务局农水科 电话***
第四篇:“吃透教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吃透教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蕉城区实验小学 黄垂武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我们老师要细心研读教材,“吃透教材”这样才能做到精心设计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如何才能研读文本吃透教材呢?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读情境图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与现实密切联系。”为此新教材按照“创设情境――构建模型――理解与运用”的方式进行编排。课文往往都是创设一个学生所熟悉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逐步构建出新知的模型,或者解释一种数学现象。因此教材为构建知识模型所创设的情境图都是经过精心设计,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教师在解读情境图时,应该既考虑到学生的现实基础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将会怎样观察,获取哪些信息,并且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同时,教师还应该考虑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观察,获取有价值地信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情境图的处理往往存在着现种倾向。
1、简单化。教材的设计者所设计的情境图都涵盖着很多的数学信息,一些老师课堂教学时,把课文的情境图进行过于简单地处理,使学生在观察时没有方向,没能正确地引导学生从观察中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如苏教版第九册《找规律》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国庆节到了,学校门口进行了布置。(师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啊? 生:盆花、彩灯、彩旗……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老师巡视,学生感到满头雾水,无从下手,很难引入本节课的探究内容。
这个案例,教师对情境图处理过于简单化,预设不充分,引导不到位。其实,情境图安排的内容虽然不多,但教师应认真解读教材,掌握情境图画面的情境:一排盆花、一排彩灯、一排彩旗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的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如:盆花是按照红花、蓝花的顺序依次出现的;彩灯是按照红、黄、蓝的顺序出现的;而彩旗则是按照两面红旗、两面黄旗的顺序出现的。通过这样的信息引导,可以顺水推舟地提出数学问题,进行本课所学内容的探究。
2、复杂化。教材中一些情境图所包含的数学信息十分明显,无需做过于复杂的处理,老师只需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即可。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段。
师出示课件《端午划龙舟》,画面上锣鼓喧天,江上9条龙舟各坐着9个人,配上喜庆的音乐,让人觉得场面热闹非凡。
师:同学们,请认真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小手林立。学生把画面的景物一一地描述过去,并且把喜庆的音乐都描述了一番。十分钟过去了,老师还在追问:你发现了什么?
这个案例,教师出示情境图后,引导不明确,学生在受到画面和音乐的影响下,不着边际地说了一系列的“发现”,却很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情境图的意图十分明显:让学生明确感知有9条龙舟,每条有9个人,跟9都有关系,紧扣9,自然而然地进行“9的乘法口诀”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图上有几条龙舟,每条龙舟有几个人?然后再根据新课的要求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情境图教学要突出数学特点,简洁明了地切入数学主题――数学问题,即根据具体的情境抽象出数学的问题。情境图的引导是一门艺术,要把学生的思路引入数学主题,引发数学思考。对于情境图一旦缺乏明确的指向性,数学的情境图往往成了“语文课堂”的看图说话了。只有正确理解情境图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引导准确到位,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读教学例题。
例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个范例。它引导我们思考教材“教什么”,教材“为什么”。教师要反复阅读例题,挖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了解例题所隐含的新知,以及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思考如何进行新课引导。一些例题还有旁注,这些都要求教师细心研读,理解编者意图,做到准确到位。
1、例题充分展示着新知形成的历程。
数学教材中通常用一个特殊的例子来进行知识训练,素材单一,尤其是概念和规律性知识的教学,教材内容更显单薄。读例题时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补充,引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共性,自主总结。
如苏教版第十二册《圆锥的认识》教学片断。师:同学们,数一数图上一共有几个圆锥形的物体。学生看图后,脱口而出。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师生一起数图中的圆锥形物体。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锥的认识》。
这个案例缺乏一个充实的过程,其实例题在编排上的内容看上去只是出示了生活中一些圆锥形的物体,但教师应该深挖例题的内涵。可以做这样的引导:看看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状的。让学生经历“生活情境――抽象模型――回归生活”的学习过程,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圆锥的特征和体积的计算,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例题关注数学思考,突出数学思想方法。
例题往往是编者数学思维过程的具体体现,是编者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研读教材,设计教学是分析教材编者的数学思维过程,是分析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征和制定思维发展的程序,这很重要。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首先学生的思维处在一个模糊的阶段,接着通过引导使学生的思维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感性走向理性,走向更深入。
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根据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来制造冲突,接着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最后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为什么判断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需要通过各个位上的数字的和来判断?”
这个案例,学生的思维经历了“模糊――清晰――理性”的过程,使教学更加的充实。
三、读课后习题
习题是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巩固运用的重要载体。在实践中发现,我们老师不仅要重视例题,而且还要注意研读教材的课后习题。
1、合理点拔,引发思考。教材中有的练习对于学生来说相当地陌生,有一定的障碍,教师在读习题时,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障碍是什么,清楚地知道学生的已有经验是什么,从而在课堂上进行适当地引导。例如:在第十二册《比例》的知识中有道习题是关于竿高与影长的练习,学生可能还不知道竿高与影长关系,从而无法正确解答,这时教师就要进行适当地引导。
2、拓展延伸,丰富内涵。教材中的一些习题编拟时比较不完善,教师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习题使习题内涵丰富起来。例如:苏教版第十二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课文中的的习题大都是针对图形转化,只有少部分的数形转化,我在教学时选择了一道这样的拓展题:甲、乙两人同时从距离5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3千米,乙每小时走2千米,甲带着一只小狗,狗每小时跑5千米。这只狗同时和甲一起出发,当它碰到乙后,便回头跑向甲;碰到甲后又掉头跑向乙„„如此下去,直到两人相遇。小狗一共跑了多少千米?这是关于数学家苏步青的故事,在故事中引入这道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个个都跃跃欲试,并且在解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转化的思想是渗透于各种知识之间的。
3、合理整合,优化使用。教材的习题通常是独立呈现,它们又存在着一些联系。教师在读习题时在考虑到它的系统性的同时,可以通过适当地改造取舍,合理使用,使得学生的训练更加有效。
此外,教师还应该细心地研读数学教材中的导语、叙述语、总结语,并且教学用书也是教师必须研读的教材之一。总之,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合理地使用教学资源,细心研读教学资源,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努力用好教材,用活教材,精心预设教学,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的。
第五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提灯女神》评课
(四年级组)
听了韦教师的课,她那清晰的教学环节,娴熟的教学技巧,独特的教学设计令我们四年级组的几位老师受益匪浅。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有效率的。仔细品味韦老师这节课,我发现课堂上教师巧妙地将语文能力训练和人文精神熏陶融为一体,教与学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的确是有意义的、有效率的好课。我认为这节课有如下几个亮点: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双边合作,提高课堂效率。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发挥师生双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教”的方式决定学生“学”的方式。这节课,韦老师能依据学情制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关注学法指导,使每位学生学有所获。开课时,先进行复习导入“提灯女神”指的是谁?接着了解南丁格尔的家庭背景,让学生找出南丁格尔遭家人反对句子,进行品读,体会南丁格尔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的态度,接下来过度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自读课文第五至第九自然段,引导学生质疑:“南丁格尔的那些行为令你感动?人们为什么称南丁格尔为“提灯女神”?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了的读书活动,然后抓住课文的重点词语、句子进行品读,体会南丁格尔的人格魅力,最后韦老师总结学法以及文章的写法,这样的教学反馈,关注的是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对话、交流与提升。
二、品词析句,凸显浓浓的语文味。
课程标准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是交际工具,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品味学习语文运用的妙处;让学生体会浸润于语文所描述的美好情境中,这就是语文味。在教学过程中,韦老师紧紧围绕落实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开展教学活动。如:在理清课文文脉络时,用了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南丁格尔的几件事:霍乱时,照顾病人;战争时,照顾伤员,回国后,创办学校;品读第六自然段时,抓住“常常”“一间病房一间病房”等重点词语体会南丁格尔无私奉献精神,练习用“不是…..就是……”、“不仅……还……”说话,练习有感情朗读,等等,这些环节都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
三、巩固提升,循序渐进,重视语文技能训练
整节课都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技能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善于运用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学习新知。对新进行的语文技能训练又能在已有的能力铺垫下,循序渐进,进行落实。今天所授的这节课,文中的主人公,是英国的富家小姐,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不容易体会到文中人物的真情实感,很难理解人物的情感和精神品质。在教学中,韦老师通过抓住重点语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亲近课文中的人物,理解文章,能力形成既成台阶前进,又呈螺旋上升,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韦老师的教学中教师注重了学生的理解感悟。如教师问:“课文什么地方打动了你?人们为什么称南丁格尔为“提灯女神”?等问题尽量发挥学生的个性见解和创新的思维,然后在理解中,让学生感悟、练习说话,重视语文技能训练,使能力培养真正得到落实。
不足之处:感情朗读训练不到位。虽然教师在课堂中进行了读的训练,但教学中设计的容量太大,所以读了,但没有读出味,没有读出情。另外,朗读的形式也欠缺多样化,课堂上的几次朗读都是齐读,学生自然兴趣也不高。
纵观整节课,韦老师准备是充分的,新课标中明确提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今天的这个课例已经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也让我们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成长,素养的形成。是一节是有意义的、有效率的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