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利用数学工具提高教学实效
巧用数学工具 提高教学实效
永福县百寿镇镇上小学:莫格青
摘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学生收获知识的过程,是发展思维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努力为学生的数学活动创造条件,“数学工具”则是学生数学活动的重要媒介,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用 “数学工具”,学生便有了“做”数学的机会,用好这些“数学工具”学生将有机会体验数学、经历数学。数学工具就是“水源”、是“指南针”、是“地图”,可以带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策略。“数学工具”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还将有助于学生习得数学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时,心中有“招”。
主题词:数轴 化繁为简 方格图 空间观念
数轴,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来促进数学教学。灵活应用数轴,能起到化繁为简,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材中,在学生认识数、感受数与数之间关系等重要时机,呈现了丰富的、直观的、有效的能够促进学生建立数感的学习材料——如认识整数时的实物图;认识分数和小数时的实物图、线段图等„„这些材料都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基础,为学生认识抽象的数,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感性支撑。
一、利用数轴感受百分数的实际大小
在数轴上20%孩子们看到的那个20与20%的大小相距甚远,20%在“0”和”1”之间,而“0”和”1就成了孩子们心中的一杆秤,孩子们明确看到20%、30%、40%„„这些数的实际大小。在这一单元中,孩子们遇到了这类题目“一个数,在它的后面添上百分号后,这个数的大小如何变化了”在理解这一题目时,有个孩子就自觉画了一条数直线来举例理解3%和3之间大小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在数直线上更直观表述出来,这样的学习法方法难能可贵,他的方法比我用语言分析的更清晰,我向全班推广这个“好工具”,孩子们很乐意
二、灵活应用数轴,化繁为简学习时间的计算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恰当的数学工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教学三年级《年月日》单元的24时计时法这一知识,学生对于时间的认识和理解需要相当长的过程,时刻、时间两个概念的区分;对两个时刻之间相隔时间的计算都是教学中的难点。但是我通过国培学习,应用数学工具——数轴来做一个“化曲为直”的转化,使得教学效果好了很多。例如学生想知道“从上午 8时到下午 14时经过了多长时间?”似乎掰着手指头数”就解决了。如果想知道“从上午8时 15 分到下午13时 20 分经过了多长时间?”就算“掰着手指头”也数不清楚了。当我画出“数轴”(或称“时间线”)很快就能“算”清楚了。就像专家说的那样,在数轴上“时刻”是每个点,“时间”就是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这两个概念的不同直观明了地呈现出来。此外,在数轴上每个整时,都能够作为学生对时间进行比较和计算的标准。使得复杂的关系变得简捷明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利用线段图让孩子更好理解对应分率
在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乘法应用题中,分数是孩子最不容易建立起数感的一类数,他们对于分数的大小很不容易理解,而数直线却能帮助孩子很清晰、很直观的看到656555就是1,而就是比“1”大点的那个数。那么
这样的分率对应的数量一定比“单位1”多了,这
样在求分率的对应量时,就能够自己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再求“单位1”时,也可以对照数直线的长短来检验自己求出的数量是否正确。
《新课程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在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观察和感知实物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学习经验。但总停留在直观层面,也不能够很好地完成提升空间观念的任务。由具体向抽象的转变是必要的,方格图在这个过程中就肩负了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略到精确、由现象到本质的过渡。在这个过渡的过程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可以得到充分而有序的训练,空间观念的提升也可以自然而然地落实在每部分的学习之中了。
一、巧妙应用“ 方格纸 ”学好平行
在教学四年级上学期《平行和垂直》单元中,学生正式学习“平行”,这是只限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学生继续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其它平面图形的知识基础。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水平的”或“竖直的”直线关系非常认可。对倾斜的(与水平线有夹角)的两条线的关系则不太容易认可,常有凭感觉来判断或绘图的现象。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a.“两条直线是怎样的关系?”声 —— “相互平行”。
这是学生所熟悉的情况,判断的结果异口同b.“情况变化了,下面几幅图中两条线段还互相平行吗?”
虽然线段的长度发生变化了,方向变成竖直了,但位置关系还都是相互平行的。这组图帮助学生抛开了“线段长度”、“方向”等非本质因素,对平行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你能画出与下面这条线段有平行关系的线段吗?”
以此帮助学生丰富对不同方向平行关系的理解。有学生关注到了线段在方格中的位置,借助方格准确地画出了与已知线段有平行关系的线段。这时方格图发挥了重要的参照作用。
进而又有学生画出了:
二、面积和表面积学习中,借助方格图帮助学生发现规律。
在认识图形特征,建立面积概念的时候,点与点之间、线与线之间的距离应该是引起学生细致关注的要点。而实际测量中必然存在的误差将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学生关注的重点,躲避不开的细节将给学最初认识图形带来没有必要的干扰。而方格图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有大小相同、整齐排列的方格相衬,“距离”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里,被学生接受和认可。这种自然而然建立起的距离感,促使教学直指概念的核心,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习题.图中每个小方格是边长 1 厘米的正方形,你能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吗?
学生对长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并不陌生,但大多平面展开图中都直接提供了长方体长、宽和高具体数据,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直接运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学生不需要对平面展开图进行分析,也缺失了空间想象的过程。而画在方格图中的平面展开图,不直接标明任何数据,但计算所必需的长、宽和高就藏在网格中。学生需要通过空间想象,分析哪些线段是长、哪些是宽、哪些是高。变简单的“用数据”为先“找数据”再“用数据”。除了运用基本公式解决问题以外,学生对长方体顶点、面和棱之间的关系也有了进一步梳理和深入的认识。正是方格图为学生提供了一次空间想象和发展空间观念的机会。
这些引导只是我通过“国培”学习在教学中所做的小小尝试,但我相信今后的教学中,当我不断引用数轴来认数、比较数的大小,学生也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利用“数学工具”来解决同类问题,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应努力为学生的数学活动创造条件,数字尺子,数轴,坐标系,百格图,方格纸等都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基本工具,用好这些“数学工具”,学生便有了“做”数学的机会,用好这些“数学工具”学生将有机会体验数学、经历数学。
平常教学中我能过深入使用“数学工具”,那么孩子也会学着使用数学工具,他们就不会觉得陌生,通过老师的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应用数学工具也就会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这样就能自己创新思维,真正“做”数学,这种“做”数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动手活动做数学,而是真正意义的思维解决问题,是孩子以“数学工具”为依托,用数学的旧方法解决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数学能力会得到发展。应用“数学工具”的过程中学生潜意识中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也逐步渗透,不断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体系。比如孩子如果经常使用数直线的运用来认数、比较数的大小、分析分率等等,那么就可以有效地渗透: 数形结合的思想 和数学 对应的思想。我要做学生的榜样,时刻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数学工具,通过合理使用“数学工具”有效提高
一、使用数学工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二、反思以往教学,不重视“数学工具”
范存丽老师这样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数学工具就是“水源”、是“指南针”、是“地图”,可以带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策略。我所带着个班级是从2005年秋季学期一年级开始跟班的,一直坚守了6年,也就是说从第一册实验版教材到11册教材我都很熟悉,孩子每一次的期末素质检测成绩也不错,但是谈到应用“数学工具”让孩子来“做数学”,自己真的是很惭愧。反思以往教学,我的教法也只是孩子需要一碗水,我就给他一碗水,从未想到要让他自己去找水源。比如一年级让学生在数轴上填数,我就要求学生在方格内填上适当的数,从未想过要好好引导学生认识这根有方向的直线,以及这些数排列的规律。这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数轴,它比写在直尺上的数更抽象,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 10 以内数的顺序,以此加深学生对数序的理解。而我根本没有在意这一重要的数学工具。
在三年级《年月日》单元的24时计时法的教学中,我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数着时针想着每个小时我们在干什么,来明确时针走第二圈时是一天的第13小时,也就到了下午1时,所以记作13时,以此类推,课时教学效果并不好,如果当时我有应用数学工具——数轴来做一个“化曲为直”的转化,那么教学效果会好很多。还有对于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需要相当长的过程。时刻、时间两个概念的区分;对两个时刻之间相隔时间的计算都是教学中的难点。如果我能利用“数轴”就能给学生们“帮大忙”。例如学生想知道“从上午 10 时到下午 14 时经过了多长时间?”似乎除了“掰着手指头数”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如果想知道“从上午 10 时 15 分到下午 14 时 20 分经过了多长时间?”就算“掰着手指头”也数不清楚了。可一旦画出“数轴”(或称“时间线”)很快就能“算”清楚了。就像专家说的那样,在数轴上“时刻”是每个点,“时间”就是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这两个概念的不同直观明了地呈现出来。此外,在数轴上每个整时,都能够作为学生对时间进行比较和计算的标准(或参照)。使得复杂的关系变得简捷明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
这些理念在我以往的教学中从未应用,感觉自己的教师观中缺失了很重要的东西,我也深深的意识到为什么学生每一次学习新知识不懂知识迁移,显得无从下手,是因为我没有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数学工具”,我没有引导孩子找到“水源”。“国培”让我明确“数学工具”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还将有助于学生习得数学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时,心中有“招”。
三、转变观念、从思想上明确“数学工具的重要性”
通过“国培”学习,我意识到为什么孩子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总是缺少方法,是因为知识迁移能力差,数学的思想、方法少,如果平常教学中我能过深入使用“数学工具”,那么孩子也会学着使用数学工具,他们就不会觉得陌生,通过老师的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应用数学工具也就会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这样就能自己创新思维,真正“做”数学,这种“做”数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动手活动做数学,而是真正意义的思维解决问题,是孩子以“数学工具”为依托,用数学的旧方法解决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数学能力会得到发展。应用“数学工具”的过程中学生潜意识中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也逐步渗透,不断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体系。比如孩子如果经常使用数直线的运用来认数、比较数的大小、分析分率等等,那么就可以有效地渗透: 数形结合的思想 和数学 对应的思想。我要做学生的榜样,时刻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数学工具,通过合理使用“数学工具”有效提高课堂实效。
四、整理收获所得,深刻认识“数学工具”应用范围
学习了专家的专题讲座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罗列了讲座中涉及的常用数学工具的应用策略,我相信这些观点今后一定会改进我的教学。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数轴 ”的使用策略
数轴的原型: 温度计、直尺、杆秤等。
(1)认数:自然数、分数、小数、负数、百分数、分百小互化(因为数轴能很好的体现顺序)
(2)比较数的大小
(因为数轴能很好的能体现数量级)(3)加减法(因为数轴能很好的能体现间隔)(4)时间
(因为数轴能很好的能体现周期)(5)位置与方向(因为数轴能很好的体现顺序和间隔)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方格纸 ”的使用策略:
方格图:平行、垂直、认数、平移、旋转、图形„
.方格图为学生建立方向感提供参照 —— 方位感
.方格图为学生感受距离提供标准 —— 距离感
(三)坐标系:数对表示位置、正反比例、统计„
在小学数学中有很多基本的数学工具,如百格图,坐标系,创意图等。百格图也可看成又一种方格纸。借助百格图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数,并可看到很多数字规律。如将百格图变换列数和行数,还可以在教学乘法口诀时发挥很大作用。
五、学以致用,教学中大胆实践
在两个月的“国培”期间,应用“数学工具”提高课堂实效是我最想实践的事情,在人教实验版小学数学第11册教材中,我尝试着利用“数轴”这一数学工具改进课堂实效,我做了以下尝试:
(1)
小试牛刀,利用线段图让孩子更好理解对应分率
在第二单元分数乘法应用题中,分数是孩子最不容易建立起数感的一类数,他们对于分数的大小很不容易理解,而数直线却能帮助孩子很清晰、很直观的看到就是1,而就是比“1”大点的那个数。那么6/5这样的分率对应的 5/56/5 数量一定比“单位1”多了,这样在求分率的对应量时,就能够自己检验答案
是否正确。再求“单位1”时,也可以对照数直线的长短来检验自己求出的数量是否正确。
(2)欣喜若狂,孩子自觉 有了上次的学习体验孩子们在学习互化分数、小数、百分数,认为可以在数轴上验证自己转化的是否正确,在数轴上所找的数都是同一个点,说明孩子找对了,化对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只要给他们这个平台,他们就愿意尝试、迁移、创造!
(3)任重道远,通过“使用数学工具提高课堂实效”要常态化
这些引导只是我通过“国培”学习在教学中所做的小小尝试,但我相信今后的教学中,当我不断引用数直线来认数、比较数的大小,学生也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利用“数学工具”来解决同类问题,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应努力为学生的数学活动创造条件,数字尺子,数轴,坐标系,百格图,方格纸等都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基本工具,用好这些“数学工具”,学生便有了“做”数学的机会,用好这些“数学工具”学生将有机会体验数学、经历数学。把握好基本的数学工具,运用好数轴和坐标系的度量作用,用数轴生成新的单位去度量长度;用方格纸生成直尺去量平行,生成移动的尺子去量圆,像坐标系一样去量方向与位置,图形的面积,生成三角板去量直角,并自己创造特殊角。灵活画出直观图解决问题。让学生将数学工具作为翅膀,惬意地展翅而飞。
第二篇:合理利用电教媒体提高数学课堂实效
附件1:
“湖北移动校讯通杯”第九届“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征文
评选活动暨第五届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
创新论文大赛湖北选拔赛作品登记表
注:①此表由参赛教师填写。请各地电教馆(站)组织参赛教师将填
写完整的作品登记表设为参赛作品首页。
②网上注册号必填。
合理利用电教媒体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太山小学余 峰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及
时获取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能生动直观的将原生态的教学信
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通过视听器官的协作运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需
要适时、适当、适度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增长见识、开发潜能。本文试图从教师会用、善用、巧用三个方面探讨关于多媒
体辅助教学的几点做法及体会。
【关键词】:情境善用 巧用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进入我国的教育
领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计算机在教育上的应用,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至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变革。因此,作为教育教学的内容及方式也必须随着改变,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善于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要善
于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
自然、流畅,使教和学都能高效进行。但是,有的做法不仅“大材小用”,而且
浪费了教师们的大量精力和宝贵时间,形成“高成本,低收效”的不和谐局面。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正确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呢?
一、教师要“会用”。
育人之妙,存乎一心。的确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关键在教师。只
有在教师真正掌握、能灵活运用的前提下,才能去用活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因
此,教师必需掌握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应
用,才能顺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比如我们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有相应的计算机
等级证书。而且学校还创造条件让每位教师参加培训去掌握相关的知识,学校每学期还要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方面的比赛,多媒体教室对每一位教师都是开
放的,随时都可以使用,引进计算机方面的人才,等等一切措施都为教师使用计
算机创造了条件,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增加了筹码。
二、教师要“善用”
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概括,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容易接受直观形
象的事物,教师要善于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来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始终保
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
1、善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便于学生理解。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能够为学生提供形象地反映教学重点的资料,让学生借
助媒体更好地掌握学习重点。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求相遇时间应用题,先在多媒体出示准备题:小东每分钟走50米,小英每分钟走40米,经过3分钟两人
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为了让学生了解在实际生活中“行程问题”的情况,教师在制作多媒体中演
示两人相对运动的情形,为学生创设运动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同时”、“相
对”、“相遇”、“速度和”等概念,学生很快发现“两人1分钟走的路是50
米加40米等于90米,两人3分钟走的路是3个90米”,很快解决了问题。然
后,教师在复习题的基础上(复习题与例题在多媒体活动演示),改动条件与问
题,即在复习题前面加上“两地相距270米”的条件。抽出后一个条件与问题,拉入“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这个问题,学生觉得很有趣,因而,很快会用复
习题的逆向方法解决,并掌握了路程、速度和与时间的关系。这样,很快培养了
学生的解题能力,又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2、善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因此,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
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
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如行程问题的教学,笔者就把现实生活中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人等“搬”进了电脑,利用Flash使他们运动起来,大大提高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公路、学校跑道刺激着学生的视觉神经,使学生形成表象,进
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挖掘事物运动的本质联系,把实际问题转化
为数学问题,真正意义上地提高了其数学修养。
三、教师要“巧用”。
在当今的教育中,信息技术可以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学
科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这不等于是整
堂课全用和天天都用,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一定要清楚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
到或做不好的事,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这一点在数学学科上体现得更加明显。
所以要牢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本质与根本目的,该出手时才出手,灵活运用。
1、化静态为动态时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利用多媒体的优越功能,不仅可以把课本里的画面由静态变为动态,而且能
把一些比较抽象的难理解的问题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模拟成原生现实过
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例如:在认识“角”一课时,把抽
象出来“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利用多媒体进行闪烁,强化角的组成,同时将一
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绕顶点移动,形成各种不同的角,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
边的长短的关系。动静结合使学生充分感悟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在思维困惑处点拨疏导。
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理解有关几何形体的组合图形是比较困
难的。在他们思维困惑处适时介入多媒体,呈现“切割”、“旋转”、“提取”
等动态过程。有利于及时点拨疏导,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
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学生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学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为半圆周长。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一是受圆周长计算方法和“半”()
字的影响。二是在思维转折处产生了障碍,没考虑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两者的区别。此刻,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半圆图(弧长和直径可以分离)。通过了多媒
体的操作演示并稍加提示,使学生明白“半圆周长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对
此解法突破了思维困惑,从而化难为易,化隐为明。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用,简化学生的思维。
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优化学生认知过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
把抽象的、难懂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形象化,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
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简化学生的分析,培养
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重点部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通过“变
色”、“闪烁”、“平移”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感官,引起学生注意,帮助学
生审题,启迪学生思维。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这一点尤其明显。比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指导学生量角、画角、比较角的大小等,虽然教师有示范用的大量
角器,但在教学时,学生根本看不清量角器上的刻度,若教师到每个学生的桌前
示范,课堂效率将大大降低。若把这一部分制成多媒体课件,利用课件来显示量
角器的各个部分,并对各个部分进行闪烁、变色来帮助学生加深对量角器及内外
圈刻度的认识,以及如何使用内外圈刻度量角的过程进行演示,对量角、画角等
掌握得比较快,记得比较牢。
四、运用时应该注意注意。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的好,能给我们教学带来方便,能
提高教学效率,但如果运用不当也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1、课件画面要注意主次分明。
心理学指出:“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缺乏,经验不多,大脑兴奋与抑制的机能正在发展,因而他们的注意范围比较狭隘,往往注意了这个就忘了那个”。
因此我们在设计课件时,不仅要注意画面光亮度、大小、呈现的速度、色彩
搭配等等,更重要的是要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2、课件制作应该注重实用性,而不应太花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因此
我们认为在利用多媒体时,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首先考虑
是教学的实用性,在实用的基础上考虑课件美观性,课件不宜做得太花俏,否则
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3、要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多媒体,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潢“门
面”,从而丢掉粉笔、黑板及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
围等传统教学的优势,是任何现代化工具都不可替代的。实际上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始终保留。但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
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但是由于速度比较快,没有
给学生足够多的思考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是由
传统的“人灌”改为披着现代化外衣的“机灌”。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凸现其重要作用,它的发展给我们的数
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源泉,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无
限延伸,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
究和师生互动的平台。但信息技术也不可改变其工具性,应服务于教学。在数学
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要把握好“度”,不可滥用,过多地使用图像、声音,会影响学生的深入思维,如果使用信息技术不当,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
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让我们共同努
力吧!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1版
2、《湖北教育》
3、各年级教师用书
第三篇:聚焦数学课堂,提高教学实效
聚焦数学课堂,提高教学实效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备受关注。有效教学将课堂中的分分秒秒都赋予生命的活力,智慧的灵性,通过教师科学有效的教学启发,使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而聚焦课堂生成,关注学生,提高教学的实效,成为我们教师肩上的重任,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研究的问题。本学期“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我们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和思考,我由此感悟了以下几点:
一、发挥集体智慧,分析课堂低效的成因
反思我们过去的课堂教学,往往存在着课堂低效的情况。我们集备组的3位老师认真交流讨论,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的呢?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是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讲解,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动手能力关注不够
2、在课堂教学中追求花样,不看效果的形式主义现象还很普遍。如导入语完了以后,接下来便是多媒体课件,学生观看大屏幕,直观形象的演示,令学生拍手叫好,听课人也耳目一新,课堂热闹了,学生轻松了,而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却被花哨的课件喧宾夺主了。再如无效的小组合作,学生不是因为有争议、有困惑而讨论,而是为了表现合作而谈论,这样长期下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必然下降。
3、教学内容设计不当。课堂上,有的教师花大量时间讲授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而学生不会的内容却浅尝辄止。还有的教师抓住一两点试图挖深讲透,又把本来简单的内容教复杂了。
4、课堂落实不够。在课堂上比较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注重知识的形成,而学生有效的运用知识不够,难以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只有充分恰当的“练”,才会有“质”的保证。
5、滥用教学评价。我们倡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多元理解,但教师不能一味地鼓励学生漫无边际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不分是非地肯定、赞扬学生的发言,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态度。我们在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理解教学内容时,如果学生说错、解偏了,教师要明确判断并艺术地给以指点。评价不当的教学,不仅仅是低效,还可能出现负面效应。
二、科学设计课堂,找准教学落脚点
课前我们通过集备,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讨论教材和学情,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注重预设与生成。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因此,只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用活教材,并在教学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充足时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最终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生命力。如在“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一课中,我们设计了八个环节:
环节一 知识回顾 以旧知引入新知
环节二 新知探究一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角的对称性 环节三 知识运用一 运用知识,强调书写格式
环节四 新知探究二 学生利用类比的方法发现线段的对称性 环节五 知识运用二 运用知识,强调书写格式
环节六 问题解决 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解决问题 环节七 拓展延伸 将本课的两个知识点综合使用 环节八 小结与作业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在每个环节的设计中,我们充分预设了学生可能的回答情况,预设了教师的方法指导,预设了知识点生成的形式,预设了德育目标的渗透。注意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课堂教学更富有情境性、人文性和趣味性。通过这种集备,每一位老师对于本节课的设计都能够全面掌握,做到成竹在胸,这样在讲课时就能找准教学的落脚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为提高课堂的实效奠定基础。
三、关注学生,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关键
我们在上课时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发展,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有效提问和有效的评价
教师要想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地“提问”并“评价”学生的声音,使教学活动保持互动的交流状态。首先,作为教师要善于有效提问,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所设问题要有开放性,难度性,保证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和回答,从而使学生处于“好奇”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有效的提问的形成以后,有效地“评价”是保证实现和学生处于互动并让师生处于“对话”的良好状态,从而真正实现师生“双主互动”的宽松学习氛围,学生因此“乐学”、“好学”。从而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
如我在知识回顾中问:常见的几何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长方形、张方形、圆、等腰三角形„„ 我:圆的对称轴是什么? 学生1:直径
学生2:直径所在的直线 学生3:经过圆心的直线 我:哪种说法对呢? 大家通过讨论和比较肯定了学生2和学生3的说法,强调了“对称轴是一条直线”,为本节课研究角的对称轴做好了铺垫。
2、重视知识、方法形成和探究的过程 夸美纽斯说:“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得学校因此可以减少喧嚣、厌烦和无益的劳动,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大家的这些思想揭示着有效教学的目标和真谛。根据初中学生认知特点,教学时应大胆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归纳和概括。如在学习了角的对称性之后,学生在探究线段的对称性时,可以考虑运用类比的方法,仿照角平分线的性质,探究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我们在教学时关注的不仅仅是结论本身,更要关注的是学生,关注运用的是何种方法,怎样得出结论。作为教师一定要尊重“过程”形成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始终重视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才能真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总之,通过本次“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使我们更加细致的研究教学,提升自己。作为教师只有不断进取,开放心态,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才能开辟富有个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之路。
第四篇: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提高数学课堂实效
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提高数学课堂实效
摘 要: 本文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方法和对策,在此和大家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针对性练习个性化教学 综合应用能力 反思能力
课堂教学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初中生每天有大部分时间处于课堂学习状态中,课堂教学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阵地,因而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减少学生学习的难点,有效克服教学中的重点问题,进而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和教师的课后辅导,实现减负、提质的最终目标。如何向课堂要质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优化传统理念
一方面,初中数学教师可以积极与学校管理层进行有效沟通,将新型教学活动运用到数学教学中,通过良好的教学效果改变学校管理层对于新型教学模式的看法。另一方面,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家访活动,改变学生家长的陈旧理念,获得家长对于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支持。同时,初中数学教师通过带给学生动态的学习情境和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积极地学习数学,拓展数学思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应该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和着眼点。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往往都是知识的灌输,讲究题海战术,数学课其实就是做题或者练习课,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淡薄,有的甚至厌恶数学,觉得初中数学课枯燥乏味,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新形势下,要想优化初中数学教学,实现有效教学,数学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其中,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体验式或者合作探究式教学。只要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老师就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探究,自觉学习,通过各种方式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自然就会提高学习效率,实现高效学习。如果能让学生画一画、拼一拼、叠一叠,学生则能对定理与性质产生鲜明的印象,后续只需适当训练就能巩固新知,这样的效果才是真实而长久的。
3.针对性练习
由于学生在学习能力和数学基础方面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授课,这样通过不同层次的方式帮助成绩好的学生进步,同时督促后进生赶上来,从而达到共同进步。例如:在练习题的布置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成绩的不同分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类是基础练习,这样的练习能够帮助同学们打好基础,让成绩较差的同学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增强其自信心。第二类是巩固练习,教师可以对一些知识进行综合考察,锻炼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同时让学生能够更灵活地处理问题。第三类是提高练习,这类题目较少,但是难度较大,对于一些成绩突出的同学来说是不错的挑战。通过这样的练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对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进一步提高成绩。
4.个性化教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是一味按教学大纲的要求传授知识,而不去考虑同学们接受知识的能力。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会觉得老师的教学内容太浅显,认为自己可以自学,从而失去听课的动力和兴趣;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会觉得老师授课的内容晦涩难懂,听也听不懂,从而放弃听课。这两种情况都会打击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要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
所谓个性化教学,就是针对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传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根据学生的兴趣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或形式。这种教学方法充分考虑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既考虑了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又考虑了学生的性格和兴趣的差异。针对这些个体的特征,制定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5.培养综合运用及反思能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各章节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地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教学机智,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反思问题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它是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的结束包含另一个新的思维活动过程的开始。
总之,教师要对新课标进行深入解读,对自己的教学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定位,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课堂进行改革,让课堂更生动、活泼,更能为同学们所接受。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对每堂课进行系统精心的安排,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将所学知识完全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相信在教师不断总结和进步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况达,余静.浅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4,02:201.[2]韩李梅.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6:76+27.[3]薛健.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新课程(教师),2010,11:24-25.
第五篇:浅谈如何利用多媒体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浅谈如何利用多媒体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内容提要:新时代的教学必须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更充分的学习活力来适应一切。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实现知识型教育向素质型教育的转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让多媒体进入我们的数学课堂,使我们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音色清晰、画面形象、影音统一等诸多优点于一体,使教学由抽象到直观,图文并茂,声像兼具,形象生动,让数学不再枯燥乏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过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实现知识型教育向素质型教育的转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让多媒体进入我们的数学课堂,使我们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音色清晰、画面形象、影音统一等诸多优点于一体,使教学由抽象到直观,图文并茂,声像兼具,形象生动,让数学不再枯燥乏味。那么如何使用多媒体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呢?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多媒体的特点之一就是具体形象、生动直观,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生动、明晰的视觉形象,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声音和动态图像相结合,其生动形象的表现方式,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生活中的情境难以在课堂上展现,这时,多媒体充分运用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使输出的信息生动形象。通过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二、利用多媒体,实现优化教学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小学生主要能够理解一些形象思维,对一些抽象思维的内容往往难以理解,更何谈应用和掌握。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等特点,刺激学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在讲述圆柱、圆锥和球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对圆柱、圆锥、球的认识推算出面积公式,这时我们可以利用课件中图形分、合、转、并、移、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的必要解说及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感效应,同时利用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关公式的推理模拟,不但能彻底的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接受,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三、运用多媒体突破知识重难点
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是否能巧妙突破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内容中,有一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思维障碍,若用常规的教学手段教学,不易向学生表述清楚。而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它无疑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内容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在小学教学中,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止的,我们可以把静止的插图变成动感的图像,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那么就可突出知识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题有些是比较复杂难懂的,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我们可以把抽象的难理解的知识变成形象的图画,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展示给学生,使这些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思维表象,使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能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增强学生对这些数量关系的理解。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较好的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运用多媒体动态的例题教学,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化静为动的效果,帮助学生正确地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让学生顺利完成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
四、多媒体教学要留给学生充分的合作过程、探究过程、反思过程
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学生之间的合作具有明显的效果。因此对于多媒体交互式教学,应该设计一些过程和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合作解决,以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率。许多多媒体程序在设计时忽略了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这是一个失误。要注意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学习情景,将学生分组,一起讨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切能确保学生有机会参与探究。如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时,在认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相等”这一知识点时,用多媒体演示很快就能完成,但学生的思维是跟不上的,此时,如果显示中用闪烁一组相对的面帮助学生理解“相对”的含义,然后移动一个面进行重合比较,再让学生想一想,它们有多少对这样的对面,对面都相等吗?最后得出结论,学生理解起来就扎实、到位。这样利用多媒体“移动”的优势,辅之以“停顿”的过程,就能较好的迎合学生的思维节奏,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利用多媒体,减轻练习负担,提高学生素质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智力的活动,利用多媒体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可以是游戏、绘图、选择、拼图、填充等形式,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有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习知识,从而使课堂练习容量和内容更为广泛有趣,就知识的巩固更为扎实,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素质”。
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合理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生动活跃,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课件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为了充分发挥多媒体教育教学手段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数学教师要做好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