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法(模版)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法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我发现新教材在适应学生差异性方面很有特色:教材正文理论要求有所降低,删去了繁琐的计算题及多步推理的论证题,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同时拓广了知识面,选入了能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紧密现代生产、生活的足够数量的习题,并分A、B层次编排,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数学才能得以充分发展。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材特点,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完美统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经过多年探索,初步形成了“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理论与教学模式。下面简介该教法的一些原理与做法。
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两条原理: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个原则: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基本作法包括四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2.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三、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
(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
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四、激励跨梯
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了巩固,部分学生跨梯条件日趋成熟;老师应在授 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跨梯条件(如超级提问,超级作业),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梯。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教师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这种定期升级教育活动,一期一般进行两次,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调级后,老师订出新的目标(如各组的最低分数),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实验五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两届实验班实验前均为同年级较差的班级,但是,1993年和1995年毕业的学生,合格率均为100%,人均分高于市15.4分和18.6分。尖于面不断扩大,毕业时,达40%以上,在市组织的两次数学竞赛中,实验班有两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实验班只有32人)。
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其他学科成绩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养成,毕业总合格率均高于对比班,在实验阶段无一人违纪。
现在,该教学法已迁移到了其他学科教学班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越来越显示出它融教材、学生、教法于一体的特点。
第二篇: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研究论文(定稿)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对于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不够重视,应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不理想.鉴于此,教师要开展激励式阶梯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符合学生理解能力的、难度适度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激励式阶梯教学的原则
激励式阶梯教学的原则主要表现在:第一,结合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第二,结合同步教学和异步教学,给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结合学生的水平和可能性进行综合评估,并将其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设计一个阶梯,根据阶梯将学生分类,以向学生提出各种学习要求,促进学生的独立发展;第三,结合学生的主观心理认识规律和客观的知识形成发展,根据学生的层次和认识阶段的差异,依照认识论、实践论的原理对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促使学生的个体差异融合到教材弹性中.
二、激励式阶梯教学的要求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教学方法运用的好坏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激励式阶梯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在开展激励式阶梯教学时,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分析,把握好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一个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根据这个目标去学习,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比如,有些比较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有些较难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找出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其余内容交给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
三、激励式阶梯教学的具体做法
首先,让学生了解激励式阶梯教学的目的.让学生明确自己成绩的差异,根据学生目前的发展情况定好起跑线,因材施教,缩小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最终全面提高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设置A、B、C三个小组,让学生根据双基考查成绩,选择报名哪个小组.教师再提出每个小组的课堂学习及课外学习的标准和要求:A组学生需要独立完成相关要求,自主学习拓展性的知识内容,完成A、B组的习题并对其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帮助其他组的学生,达到共同进步.B组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材的基本要求,并独立地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A组习题和部分B组习题.C组的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共同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并达到相关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和A组习题.其次,新课导入对课堂学习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将学生分散的思维聚拢到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在最佳的状态下开展新课的讲解.在备课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为C组的学生准备形象记忆性的内容,为B组的学生准备抽象理解性的内容,为A组的学生则准备知识扩展性的内容.例如,在讲“同类二次根式的定义”时,对于C组的学生,将同类二次根式定义的具体实例引入,举出正反例,让学生反复理解;对于B组的学生,则是教会学生如何应用定义,并举出几组非二次根式的例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对于A组的学生,要加强难度,将定义拓展开来,让学生在同类二次根式的定义中探索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再次,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激励.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教学目标也应不一样.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不同的阶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跨越升级的机会,引导学生向着更高一级的阶梯进步.对于成功跨越阶梯的学生,教师要予以鼓励和表扬;而对于能力欠佳,暂时还无法升级的学生,以及一些退步的学生,教师应该加强和他们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不能升级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思想教育.在激励式阶梯教学中,教师要定期地开展升级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对学习目标进行适当调整,促进学生超越自我.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激励式阶梯教学,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篇: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阶段总结成果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 阶段总结成果
一、研究的题目:《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
李洁
二、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一)目的:
1、激发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克服当前数学教学中“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要求、同评价标准”的弊端;通过与新课程标准的结合,推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激励式阶梯教学法更加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
2、继续探索激励式阶梯的对象,形成经验材料(即激励式阶梯应围绕哪些因素进行),结合当前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探索各激励式阶梯要素的具体激励式阶梯办法,形成经验文章。
3、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对学生数学成绩等方面的跟踪记录与反思,使学生达到可持续发展.4、通过实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使参研教师由“思考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使学生能够发挥潜能,持续发展.(二)意义:
1、初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继续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已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激励式阶梯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普遍提高。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好基础。
2、考虑各层次学生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实施激励式阶梯教学。激励式阶梯教学是在学生激励式阶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激励式阶梯备课、激励式阶梯授课、激励式阶梯训练和分类指导,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最大限度的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尊重和开发,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研究现状:
1、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后进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另外,对于农村初中,以中考升学(一级达标高中)率的高低去衡量办学的优劣的观念至今未打破,甚至越来越严重。而且现在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全体小学毕业生都就近入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于是,多数教师往往不惜血本,绞尽脑汁,采用多种手段,使大多数学生,陪同小部分“有希望”的“尖子生”,为之而“奋斗”,这样就使大多数“陪读生”“劳师无功”“,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四)关键词: 初中数学 激励式阶梯教学 持续发展
三、研究假设:
通过课堂教学的层次化,就可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活动时间从少到多、形式从单一呆板到多向互动、生动,从被动发展到较主动和谐地发展。
实施激励式阶梯教学后,课堂教学质量就可能得到一定的提高。学生素质就可能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就会显示出它的魅力,学生的发展就更具有可能性。
四、概念界定
(一)、所谓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等因素,运用模糊学的方法,把全班学生分为短期性的(即处于发展变化状态而短期内又相对稳定的)A、B、C三个层次,并依据群体学生的差异,区别对待地制定激励式阶梯教学目标、设计激励式阶梯教案、采取激励式阶梯施教、进行激励式阶梯评价,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二)、持续发展,就是
五、研究方法及途径:
(一)学生激励式阶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B)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C)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对学生的激励式阶梯是动态的,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二)激励式阶梯备课。在学生激励式阶梯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A层学生要求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B层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C层学生要求在B层次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有良好的数学素质。
(三)激励式阶梯授课。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C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A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B、A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于C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C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进而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
(四)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作业应该多层次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A组做基础性作业;B组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C组做基础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使得作业的量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从而调动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作业批改上,对A层学生尽可能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可利用放学后组织讲评,反复训练,真正掌握;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作业可以采取抽查、互改等处理。
(五)分类竞赛:测试是检验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我们不可能用同一把“尺”去量尽世界上的万物,同样我们也不能用同样的要求、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在试题编制中,我们依据教学目标,把测试题可以分基础题、中等题和较难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竞赛标准,充分发挥竞赛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A层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B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C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已。
六、研究过程:
(一)、准备与启动阶段:
1、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开学之前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了认真学习,确定了各自的研究内容;通过以上工作,教师们对自己承担的工作做到方向正确,内容准确,时间明确。
2、对课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探讨,找出研究前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调整研究力量,制定出研究计划,这为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保证研究力量,我校课题组研究的科研成员共有7人,使科研带动教研有保证。
4、重视相关资料搜集,资料的及时搜集整理是课题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使课题资料便于教师查找、阅读和打印,我们一开始就要求课题资料微机化,保证了实验资料的完整性,可信性。
(二)研究阶段:为保证研究计划的顺利实施,我们确定了以下的研究形式:
1、自主探索,定期交流。
“自主研究,定期交流“,即课题组成员按照实施方案规定的内容、步骤和方法,根据各自确定的研究内容,自主地在所教班展开研究,定期于每周二下午,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一周研究情况交流。这种活动形式,既有利于教师在探索研究中,灵活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与形式,又有助于研究教师间及时互通和反馈研究信息,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2、集体研究,共同进步 为了解决自主式研究中,研究力量的相对薄弱问题,我们设计了“集体研究,共同进步”这一活动形式,这是对第一种活动形式的补充。是在教师“自主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后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所有课题组成员探讨展现出的新思想、新方法,帮助研究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提炼、挖掘,对成功的经验和方法进行肯定和完善。
3、加强学习,取长补短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利用理论学习会,讨论会等时间,组织研究教师反复学习课题实验方案,使得研究教师对课题的各项工作与任务有了充分与清醒的认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研究任务明了于心,这样,就避免了研究教师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迷失方向,大大的提高了研究效率。
(三)总结评定阶段:
我校课题的阶段总结应是一个学期一次。阶段总结的好处:一是提炼并展示、推广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使之能及时指导所有教师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二是便于调整科研工作的进度。成果交流有两种形式:一是上成果展示课。二是开展经验文章论文的交流。并在总结交流的基础上修改、丰富实验方案。
七、研究的预期成果及成果形式:
1、通过实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使参研教师由“思考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2、课堂教学的优化表现。完善实施激励式阶梯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核心,以教材为关键,以活动为依托”实施激励式阶梯教学。
3、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得到一定的提高,课堂上的实施感到得心应手,使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也越来越浓厚,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4、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持续发展,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成果交流有两种形式:一是上成果展示课。二是开展经验文章论文的交流。并在总结交流的基础上修改、丰富实验方案。
八、研究可能存在的限制:
1、激励式阶梯可能会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因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被分到了基础层学生的自尊心会不会受到伤害。
2、激励式阶梯评价方面有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能不能实现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激励式阶梯,虽然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提问、课后辅导、作业、测验等方面,我们注意到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但对考试的最终评价上没有太大的改变。
3、以考试成绩论英雄这种评价方式对A组的同学的自信心、学习兴趣打击较大,因为他们总是尝不到成功的喜悦,但是由于中考的压力,很难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价方式.
第四篇: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式教学法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
永州市祁阳县羊角塘镇三中 邓海群内容提要: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离不开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重点,重视民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创新性。问题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步骤为:情境创设——提出问题——探究解决——总结深化——练习巩固。
关键词: 问题教学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从诸多课堂教学实例和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看,问题式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离不开问题,离不开问题教学法。本文拟就问题教学法进行诸方面的探讨,以为个人今后的教学和诸多同仁共同学习研究。
首先谈谈什么是问题教学法。既为问题教学,重要的要解决“问什么”“怎么问”“由谁问”的系列问题。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和专家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一文中的一段话中讲道:“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做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近代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 —结论,从而把问题教学程序化、模式化。在推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本人认为,问题教学法应是学生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采用预习笔记等形式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选取或归纳出典型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就是说,问什么,以学生为核心,由教师和学生双向取舍;怎么问,由学生经过深入思索和探究得出问题,经过筛选和归纳后提出。
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解决问题为重点,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样的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注重对学生问题的收集和归纳,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知识、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合作学习。
进行问题式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了解问题式教学法的几个特征。民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创新性是“问题式”教学的几个基本特征。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惯例,要求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平等对话,和谐发展。“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本的教学形式,它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它发端于提出问题,行进于讨论问题,终止于解决问题。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提出问题,是问题式教学的前提。正是由于问题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力图克服一切困难,发展其创造性人 格。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创设积极的问题情景,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又是教学过程发展的动力。因此,问题情景的创设成为教师进行问题式教学的关键环节。
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为什么使用“问题式”教学法?这一点在开篇已有提到,仍要深入阐明。因为只有理解了它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贯彻。
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数学学科课堂教学的特点和方式。数学学科的抽象性、逻辑性强,所以它不能像文科教学那样注重听说读写,而是注重逻辑思维和训练和培养。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不断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求解问题,衡量我们学习数学的成效也主要通过解决数学问题的水平来评价。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提出问题以及问题解决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学习的数学是由概念、定义、定理、公式等组成的知识系统。数学知识体系展开的基本形式是不断地提出数学问题,并在相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和精心组织起来的。教师可以逆向地超越现实的时间和空间,说明在以往条件下事件发生的状况和特点,揭示认识主体的意图、目的、思想与抉择等进程的信息,同时与学生共同探求数学对象的特性、关系结构和规律。学生是在主动参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数学的。
数学对象来源于实践,但又不同于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而是对它们从量的侧面某些本质特征进行抽象化、形式化、模式化,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它们进行研究。这一过程本身促使个体的思维水平经由直观动作 思维阶段、直观表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阶段向辩证思维阶段发展。数学问题应适当增加来自现实生活的实例,有利于启发学生对数学知识价值的认识,进而认识到数学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激励学习的内部动力。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存在基础知识薄弱、水平参差不齐,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有限等问题,这无疑为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自终贯彻这样一个基本思想,那就是:数学源于生活,其认识过程是沿着“从简单到复杂,由有限到无限,从宏观到微观,由感知到感悟。”逐步形成其理论体系,并最终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式教学法在实践中的操作主要有情境创设——提出问题——探究解决——总结深化——练习巩固几个步骤。即: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或由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自主学习探究问题或合作探究学习解决问题
3、反思小结深化问题
4、巩固练习掌握问题。
下面以“方差”的教学为例来说明“问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课程中的应用。
(一)教学的总体设计
方差知识学习过程可表示为:实例=>方差知识=>方差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方差知识是中心。应用问题式教学法的总体构思如下:首先,举出两个实例,提出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需要的已知知识和解决的思路;其次,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得出方差的概念、基本公式、统计意义;第三,总结出利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组织实施步骤
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实例1:有两个女声合唱队,各由5名队员组成。她们的身高为(单位:cm):
甲队:160,162,159,160,159 乙队:180,160,150,150,160 如果单从队员的身高考虑,哪对的演出效果好?
实例2.为了选拔一名优秀学生参加英语知识竞赛,在一定的时间内对甲乙两名同学进行5次测试,成绩如下:(单位:分)
甲:90, 92, 88, 92, 88 乙:94,86,88,90,92 根据两人的成绩,应该派谁去参加竞赛?
第二步,自主学习探究问题:
1.解决问题所用的已有知识:平均数,极差;2.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弄清楚谁最稳定的问题;3.思路与方法是什么:考虑这组数据中的各数与其平均数的偏离程度。
第三步,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1.方差的定义:一组数据中的各数与其平均数的偏差的平方的平均值;2.方差的统计意义:方差反应了一组数据的分散或波动的程度。方差大,波动大,数据越分散;反之,波动少,越集中。3.基本公式略4.计算出两组数据的方差得出结论:在平均数相等的情况下,方差越小,越稳定,这是取决于派谁去比赛的根据。
第四步,反思小节深化问题: 1.利用方差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先求出数据的平均数,再计算方差,最后比较方差的大小,方差越小,数据越稳定。2.;可以利用方差解决问题的常见案例:凡是要考虑数据的波动程度,稳定性,整齐与否的问题,均可利用方差来解决。3.巩固练习:为了考察甲乙两种农作物的长势,分别从中抽取了10株苗,测得苗高如下(单位:cm):甲 :9,10,11,10,7,13,12,8,12,8 乙:8,13,12,10,11,12,7,7,9,11如果你参加了这次考察,请回答:哪种农作物长得比较整齐?
问题教学法的精髓在于,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同时,这种教学法也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式教学法是适用于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当然由于学生的素质有限,在实施的过程中必将受到各种阻力与挑战,这就更加要求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持之以恒,相信经过努力,一定会有丰硕的收获。
第五篇:初中数学快乐教学法
初中数学快乐教学法
作者:【内容摘要】:学生乐意去学习,并把学习当成是一件快乐而又感兴趣的事来做,这并不是喊在口头上的口号,而是现代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最新要求。通过各种方法能让学生乐意的去学习,更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有价值的数
学知识。
【关键词】: 学海无涯乐行舟
正文
时间过的好快,转眼两个多月的实习已经结束,在实习期间我深深的体会到学生乐意的去学习和逼着学生去学习,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让学生乐意去学习,并把学习当成是一件快乐而又感兴趣的事来做,这并不是喊在口头上的口号,而是现代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最新要求。也是众多一线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我们应该变过去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今天的“学海无涯乐行舟”。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份快乐,关键需要我们一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
案例一
课题: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游戏引入课堂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如那边草地上有六个人正在玩游戏,他们年龄的平均数是15岁.请想像一下是怎样年龄的六个人在玩游戏?通常人们会想像是一群中学生在玩游戏,但是,如果是一个65岁的大娘领着五个5岁的孩子在玩游戏也是有可能的吧!
再如:由两个人玩的“抢30”游戏规则如下:
第一个人先说“1”或“
1、2”,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谁先抢到30,谁就得胜.
试想像这样生动、有趣的游戏,能不引人入胜吗?像这样参与性很强的教学过程,同学们一定会感到学习数学是既轻松又愉快,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案例二
课题:数学的简洁美
圆的周长公式:C=2πR,就是“简洁美”的典范。世间的圆形有多少?没有人能说清楚。但它们的周长C、半径R,都必须服从刚才所给出的公式,一个如此简单的公式,概括了所有圆形的共同特性,能不令人惊叹不已?在数学中,像周长公式这样形式简洁、内容深刻、作用很大的定理还有许多。比如: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平方。
正弦定理:ΔABC的外接圆半径R,我们都能从中感觉的数学的简洁与美。
案例三
课题:数学的综合分析法
学生 方程
最后一位 方程1 3x+3=x+13
↑ 相同 ↑ 同解 倒数第二位 方程2 3x-x=13-3
↑相同 ↑同解
倒数第三位 方程3 2x=10
↑相同 ↑同解
……….方程4 x=5
↑相同 则可以知道方程1的解也是x=5
这样不断地做下去,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到每个学生的问题,他们之间的共性与个性,再按他们的问题来一一处理。
一、教师意识到位,激发全体学生兴趣
我国早已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全面发展,并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而培养学生兴趣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部分。我们要改变过去的“我教你学”的状态,让学生乐于学,学的乐。这就需要我们数学老师不仅仅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而且要时刻思考:如何将所传授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如何对题目进行巧妙的启发与分析,如何让学生进行大胆的讨论与尝试,如何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有了这些意识,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生动、活泼、灵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了,他们就会很快地参与进来。然后老师给予赞许的目光和热情的鼓励,学生就会受到感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其理”。但要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首先教师要尊重、相信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要及时帮助学困生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使他们有了对学习数学的胜任感,才能产生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再次教师应以精深渊博知识,娴熟教学技巧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用爱心、细心、诚心让学生树立信心,真正赢得学生信任。老师一次交心的谈话 ,一句中肯的评语,一回无意的表扬、鼓励,甚至一次善意的“欺骗”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老师眼中就是最棒的,这种成功的心理暗示会一直激励他们前进!
二、设计新奇的导语,引起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每堂课的开始就应设计一个好的导语,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例如:在七年级《平方差》这一节,可这样设计:同学们,你能在半分钟内口算出下列两个代数式的值吗?① 48×52,②103×97同学们屏住了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两个式子,想口算出结果,也有的同学在努力寻找其中的规律。但半分钟过去,没有同学口算出来。这时老师说:“我可以在半分钟内口算出来,这两个代数式的值:第一个是2496,第二个是9991。我是如何算出来的?是不是老师聪明些吗?这时同学们争着回答:“不是,你肯定用了什么方法!”老师接着说:“对,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里有什么方法?”这时的学生就产生了渴望掌握这种方法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了自觉主动的学习要求和兴趣。
三、设计精心的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数学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数学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数学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 ,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四、让学生参与,增加学生兴趣
我们要改掉过去的“我讲你听”的上课模式,这样的模式易让学生厌烦,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讲学生听”。在做一些习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如仍有学生弄不明白,可请一些已经弄明白的学生上台为大家讲解,这在学生心理觉得:自己讲给自己听,要特别认真讲,也要特别认真听。这跟老师讲的意义不一样,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品尝了参与的快乐,学习兴趣也进一步提高了。
总之,教师若能在教学中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如:设计一些新奇有趣的问题,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图多解、一图多题等探究活动,结合实际生活探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不仅能减轻负担、提高质量,更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