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引入“辩论赛”教学案例

时间:2019-05-15 07:5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课堂引入“辩论赛”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课堂引入“辩论赛”教学案例》。

第一篇:历史课堂引入“辩论赛”教学案例

历史课堂引入“辩论赛”教学案例

历史课堂引入“辩论赛”教学案例(白云二中 历史组 陈文华)

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专题的教学中,历史教师绕不开三次大的思想“论战”,分别为: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洋务运动期间);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戊戌变法期间);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20世纪初期)。如果在教学活动中,授课教师能有效地把中国近代历史当中这三次思想交锋组织成一堂辩论课,将有助于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历史思辨能力,并且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现将本人课堂实践总结如下: 第一次论战:洋务派与顽固派

辩题:要不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正方:洋务派

正方论点: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反方:顽固派

反方论点: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辩论内容:

正方: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不争的事实。鸦片战争,大清为什么会战败,就是因为西方列强的炮火太先进。可战争过后,大清王朝从上到下却没有完全认识到自身的落后。所以,林则徐、魏源等萌发的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的思想,在中国的思想大潮中并未掀起“波澜”,带来积极反响,中国丧失了大约20年自强发展的时机。结果,再次酿成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皇帝出逃,京师陷落,圆明园被毁,割地、赔款,被迫签订城下之盟。更为严重的是,国内起义不断,镇压人民起义又显得力不从心。“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已不容许我们固守传统,一层不变了。

反方:“人心齐,泰山移”,“天朝”的失败,是因为人心不古,封建的纲常名教遭到了破坏。面对外敌,要是人人都有不怕死的决心和勇气,为祖国尽忠,奋勇杀敌,中国哪有失败的道理。

正方:人心决定胜负,听起来有一定道理。但是,中国人并非刀枪不入,血肉之躯终归难以抵御钢铁,鸦片战争清军的败绩就是最好的诠释,我看对方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大清朝没事的时候,总把西方兵器斥之为奇技淫巧,不屑一顾,可一旦有事发生,又惊讶外国的兵器变怪神奇,悔之晚矣!中国的封建制度是比西方制度先进,但枪炮、战船确实是比不过西方。“庚申之变”后,《北京条约》签订,外国军队按约撤出北京,可以看出,列强并非要推翻我大清江山。只要我们严格遵守条约,保障各国在华权益,牺牲一些利益换取相对和平的环境,抓紧时机制造先进武器,修铁路、设电报、办新学、派留学,多培养近代人才,徐图自强,最终同样可与西方列强一比高低,使“天朝”统治永享万年。

反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西方蛮夷小邦不仅比不了,它也学不了。外夷都是没有进化完全的民族,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不能奔跑和跳跃,作战时还得在腿上缠上绑带,否则将站立不稳;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他们不懂封建礼仪道德,自古以来只能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是“以夏变夷”,而今,却要“天朝”反过来学习外夷,这是“以夷变夏”,是出卖祖宗。

西方的枪炮、舰船、铁路、电报、钟表等,只是雕虫小技,救不了大清。开山铺路,会破坏风水,火车的鸣笛,会震动山神,各大工厂轰隆隆的机器声,会勾走人们的灵魂。科举考试选拔之人,那都是熟读四书五经的栋梁之才,是大清的元气,大清什么都可以伤,但元气不能伤。不能让他们去学习天文、算术、军事、翻译等没用的东西。【教师总结】:此场辩论,洋务派(正方)与顽固派(反方)的分歧在于:是否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共同点在于:都主张维护封建统治。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为解决内忧外患,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采取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第二次论战: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洋务派)辩题:如何学习西方才能使中国富强 正方:维新派

正方论点:中国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必须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变革科举制度。反方:顽固势力(洋务派)

反方论点:法不可变、坚决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坚持科举取士制度。辩论内容:

反方:康先生倡言变法,可大清“同治中兴”以来,法不是一直在变吗?我们建立了新式学堂、办了新实业,船政、铁路、练兵均有起色,请问康先生所言之变法与我大清一直以来的变法,有何不同?

正方:以往之变革不能叫变法,只能称变事。法是纲,事是目,纲举目张,变事而不变法,那是对原有体制的修补,只是枝节的变化,这就好比一座房屋已经腐朽不堪,可我们只是像一个裱糊匠一样,东补西修,可终归这房屋还是经受不起大风浪,必要坍塌。洋务运动咱们学了西方30年,可甲午战争正是对其成就的试金石,战败议和,这就是变事的结果。所以必须“拆梁换柱”,对大清的体制进行彻底的变革。

反方:听康先生宏论,意思是说:此番我大清变法,要大变、特变、无一不变。可是,董仲舒有言:“天不变,道亦不变”,康先生要全变,难道要变天不成?

正方: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愈变愈进步。祖宗之法也必须随时改变,无百年不变之法。放眼世界,大家看看,哪个国家不是因为变法而强大,日本正是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俄国也是通过1861年改革才使国力增强。相反,土耳其、缅甸、埃及等国不就是因为守旧而面临被列强分割的险境吗?一言以蔽之,中国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

反方:中国与其它国家不同,我们封建社会几千年,制度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祖宗大法,怎么能说变就变呢?大清是有病,但不能病急乱投医,倘若像你们所言,下一济猛药,变封建制度为君主立宪制,那不是救国,而是乱国。因此,宁可亡国,决不变法。实行君主立宪,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要让民众掌权,不就是要夺皇上的权力吗?那是乱臣贼子。自古常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是一国之主,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让下层民众分享权力,那是煽动下层社会造反,是大逆不道。

你们要变官制,可是,除旧不布新,旧的机构拆得唏哩哗啦,却没有新部门安置闲散人员,一大批旧官僚往哪里放?

你们倡言废科举,若真如此,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他们花了多少心血,将前功尽弃。还谈什么光宗耀祖,为国效力。到时候举国上下都会咒骂你康有为“洋奴汉奸”。

正方:君主专制并非天经地义,人类社会最初并没有君主,君主是人们推举出来维护大家利益的人,所以如果君主不履行职责,人们也可以把他废除。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它造就出来的不是人才,而是奴才。今日变法,最急需的就是人才,获取人才的途径有多种,但必须先废科举,建立新式学堂、翻译西方学说、派遣留学生,才能提高民众的知识素养,中国的富强才不是“水中月、镜中花”。【教师总结】:此场辩论,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因为它已经触及到封建制度的优劣问题。通过这次论战,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组织一场成功的辩论赛,首先,需要做充分的准备,教师要备好课,还需提前通知学生收集资料。一般来说,学生只有站在正方的角度才能有话可说,有理可辩。所以教师应以反方的立场做好充分准备。但是只要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积极性调动了,有些学生还会主动站到反方的立场参加辩论,只要“言之有理”,都应加以鼓励。其次,还要注意防止辩论偏离主题,要及时“拉回来”。再次,要总结辩论的结果,指出辩论双方的观点异同,有哪些积极意义和不足,有何影响等。最后,历史课堂组织辩论赛,并不是要求它对学业水平考试、高考有多大的直接作用,而是希望通过辩论,营造一种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二篇:将辩论赛引入历史课堂教学

将辩论赛引入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

新课程研究 2014年2月21日出版

高一新教材必修一第四单元“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二课既是“太平天国运动”,课堂原本很顺利,但是疑问在做到最后一道习题时产生了:李大钊的一句话太平天国运动禁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从理论到实践上的落后。部分学生对太平天国是不是真正的近代民主革命心存疑问,而史学界对此也有三种不同看法:是在一场单纯的、旧式的农民起义;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兼具资产阶级革命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农民运动。基于此争议,采用辩论赛方式帮助学生深入探讨此问题。

打破常规,开展课堂型的研究性学习:角色深入研究法;问题讨论研究法;成果交流研究法; 课堂辩论研究法

本案例属于最后一种研究法,适用于一些重大的且有争议的历史事件。组织一堂辩论课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提出辩题。

辩题要落在每个单元的主干知识点上并体现历史的发展潮流,促使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梳理,在新授课结束后构建知识体系,并对后面的学习起到启发的作用。

(二)辩论课的准备

(1)学生按自愿和男女混合的原则组织辩论小组,辩论的正反方由学生自行选择。(2)了解辩论的规则

(3)正反方进行研究工作,包括理解辩题,收集并整理资料,模拟辩论,站在对手角度对上述研究提出挑战和批判,完善论证。

教师在这一阶段可对学生的资料收集提供帮助,辅导学生理解辩题中的关键词,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点拨,但对研究工作不做具体指导。

(三)辩论课的进行

(1)教师导言引入辩题,介绍辩论双方

(2)正反方进行辩论:陈述观点,自由辩论,观众提问和总结陈辞。

(3)由同学组成的评为讨论双方表现(包括说服力、反驳力、口才风度和整体合作,)评定成绩,选出最佳的辩手;教师利用这段时间,重点针对思维的得失,进行总结。

(4)课后,教师反思本场辩论,分析学生在历史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的不足,调整教学设计。

初次组织可能会有些不适应,可能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辩论中学生可能会有很多谬误,但是只要给予他们机会,她们会表现的越来越出色。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学会合作,交流和沟通,发展学生乐于合作团队精神,从而达到有学、有感、有思的目的。

信息技术课“问题驱动”的有效设计

作为非考试类学科,信息技术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其它学科要多得多。一是内容难以创新。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生现有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而学科教师技术水平却往往长期停留在师范生的水平上,教学内容常常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二是活动难以展开。由于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原因,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往往停留在知识层面,就技术讲技术,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应用。三是课堂难以活泼。老师指挥学生操作,这样的课堂缺少了对于实际问题的讨论和争辩,不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缺乏人文性。四是评价难以落实。信息技术学科的评价最然提出了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但因为缺乏具体的操作和有效的监管,往往落实不到位,从而影响实际的课堂教学。

一、情境驱动-----问题情境的真实性

新课标指出,要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也可以选取社会的热点问题,在做到源于生活的同时,又要高于生活。

二、兴趣驱动-----问题旨趣的创造性

三、目标驱动----问题设计的任务性

一所不像学校的学校---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分校)

第三篇: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案例

历史教学案例

余江县平定中学

江裕兰

在减负增效的新形势下,如何拥有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可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预先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重形式而轻实质,学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应试教育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大部分历史教师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还是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学生上课被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被压制,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因此,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驾驭能力以及一个历史教师应有的素养外,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至关重要。

一、有效的重新组合教材

认真备教材,重新组合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因此,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使之更符合班情、学情,在教学中更具有条理性、逻辑性,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这一课时,首先用投影仪打出汉武帝的人物图像,简单介绍汉武帝的生平,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师:图中的这个人物就是汉武帝。汉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死于公元前87年,在位54年。他的一生见证了西汉王朝的鼎盛,可又有谁知道,就是这位功勋卓著的大汉天子,内心里总有着无穷无尽的烦恼!今天这节课,老师会带着同学们走进汉武帝的内心世界,知晓他的烦恼,感受他的忧愁,并期待大家能为他老人家排忧解难,用我们的智慧开创出别具一格的大一统格局!

课件推出课题“汉武帝的烦恼——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让学生就课件的背景展开讨论,领会老师选择此图片作为背景的用意。

一、削弱封国势力

课件展示:公元前202年,在“四面楚歌”声中,西楚霸王项羽痛别虞姬,走上了不归路。

PPT课件展示:而项羽的对手——汉王刘邦却踩着庆祝胜利的鼓点,登上权力的最高峰,建立了汉朝,史称西汉。引用“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诗句,让学生去体味刘邦的情绪。问题落在最后一句上,刘邦的忧虑是什么?(学生思考作答。)

教师提问:汉高祖刘邦为了让汉室江山永固,采取了什么动作?

学生作答略。(引导学生答出:分封诸侯王,尤其是分封刘姓子弟为诸侯王。)(讲述刘邦分封同姓王。)

刘邦自己后来也认识到,这些诸侯王的存在对他是一种严重的威胁,在他去世之前,就已经着手剪除异姓诸侯王,以确保刘姓江山的稳定。可他哪里料到,被他寄予厚望的刘姓子弟在他死后的岁月里骄奢淫逸,渐成隐患。

PPT课件展示:“西汉金缕玉衣”插图。

教师:此乃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葬衣——金缕玉衣,这件金缕玉衣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展开讨论作答:(用金缕玉衣作葬品,说明诸侯很富有,生活上奢侈腐化。)

事实是,汉朝自建国以来直至汉武帝时期,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刘姓诸侯王势力过大,不易控制的问题。

多媒体播放剪辑好的音像资料。(讲述七国之乱。时间约1分钟。)汉景帝时期的晁错曾经试图用武力和法令直接削藩,结果是吴、楚七国联合叛乱,叛乱各国打出了“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使得晁错被诛,但叛乱的诸侯国并没有因此收兵,汉景帝这才明白诸侯叛乱并不是因为晁错削藩,而是要夺取汉朝的政权。最后,汉景帝倾尽全国之力,才勉强把叛乱镇压下去。

汉武帝继位以后,因乃祖乃父的“文景之治”,使得天下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但这只是表面的祥和,时局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汹涌。汉武帝深知自己是坐在火山口上,内心里总在盘算着如何彻底清除自高祖刘邦遗留下来的心腹大患。

请同学们一起来观看小品。某天。

武帝后花园。

汉武帝(以下简称“帝”)为掩人耳目,密诏主父偃后花园议事。主父偃(以下简称“偃”):陛下十万火急召臣来,有何要事? 帝:爱卿可知晁错为何而死? 偃:为先帝削藩而死。帝:先帝为何要冒险削藩?

偃:古代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国君对他们是很容易控制的。但自高祖以来,有的诸侯竟然拥有接连不断的几十座城池,土地方圆上千里。天下形势平稳时,他们就容易奢侈骄慢,做出淫乱的事来,形势急迫时,则依仗他们的强大,联合起来反叛朝廷。

帝:依爱卿之见,先帝削藩乃英明之举,但为何失败?

偃:如果用法律来强行削减他们的土地,那么他们反叛的事就很容易产生。晁错正是实行的强行削藩政策,其结果使得吴、楚七国叛乱,不仅削藩未成,还险些酿成政权倾覆的大祸。

帝:削藩未成,朕寝食难安哪!…… 偃:陛下,今臣倒有一计。

帝:(做急不可待状)爱卿快讲!

偃:如今,诸侯的子弟有的有十几人了,但只有嫡长子才可以世世代代相继承,其余的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骨肉,却没有尺寸之地的封国,那么皇上的仁爱孝亲之道就得不到显示,陛下何不命令诸侯推广恩德,把他们的土地分割给子弟,封他们为侯?这些子弟必然十分高兴,感念皇恩浩荡,拥护皇上的措施。正所谓: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

帝:(喜不自禁)此计甚妙,即日诏告天下,实施“推恩令”!(剧终)教师:哪位同学能说出“推恩令”的主要内容?

学生(从课本可找出):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把王国封地分给自己的各个子弟,皇帝又加封这些弟子为诸侯。新封的诸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进行管理。

教师:汉武帝说“此计甚妙”,妙在何处?

学生展开讨论作答:(“削藩”政策遭到诸侯起兵反对,而“推恩令”不但没遭到诸侯的反对,却使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个小诸侯国,实力大大减弱,从此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又对皇帝感恩戴德。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PPT课件展示:汉武帝还颁布法令,禁止读书人与诸侯王交往,防止他们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又借口诸侯王所献酎金的斤两、成色不合规定,废诸侯106人,此后,还以种种罪名废去一些诸侯,到汉武帝末年,汉初所封王国铲除殆尽,藩国的威胁自此消除。

藩国这座火山熄灭了,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汉武帝就能安安稳稳地睡个好觉了吗?如果各地有不服从命令的官员,汉武帝怎么知道呢?

学生展开讨论作答:(强化监察制度)

二、强化监察制度(略)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略)

通过以上这样对教材的重新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有效的教学模式选择

教学模式必须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服务,教学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益。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学模式必须由传统教学模式向新课程教学模式转变。下面谈谈两种较贴近教学实际、可操作性强的两种教学模式:

1、“导学--自悟” 教学模式

“导学--自悟”教学模式采用激励、竞争、合作等机制,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形成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与交融,激发了每个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但当前很多教师普遍认为学历史只要“死记硬背”就够了,他们让学生没完没了地背课本里的事件、人物、时间、地点、背景、影响等等,有的甚至还要默写。这种方法不值得效仿:一方面,太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另一方面,学生虽然“死记硬背”了无数的知识点,可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的能力却很差。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的导入方法就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优势,它往往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如《五四爱国运动》一节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较恐怖的漫画:《山东青岛》。学生注意力和兴趣受到醒目而新奇的材料刺激,他们或惊叹或议论纷纷,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设问:(1)画面上有“太阳”标记的骷髅象征哪个国家?(2)它口中衔着“山东”、“青岛”企图往下吞,是指什么?(3)画面上中国的“国民”正用绳索套着“山东”“青岛”奋力往外拉,不让日寇吞下肚去,又指什么事件?

音乐材料的合理运用,同样可以达到激发学生情感与兴趣的效果。在《九一八事变》一节的“引导”环节,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其曲调悲怆凄惨,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使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为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设计了这样一段开场白:“中国人历来是把中华民族的安危看作是最主要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就体现了这种认识,1931年9月18日,中国又一次来到民族危亡的关头,日本侵略者把战火烧到了东北,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这就给每个阶层的中国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怎么办?请同学们结合这个问题自学本课内容。”

在《红军的长征》新课导入时采用媒体画面:长二丙运载火箭搭载神舟五号腾空而起。媒体音乐:歌曲《十送红军》悠扬响起。媒体同期声:当长二丙运载火箭腾空而起时,全世界都看到了乳白色的火箭上两个红彤彤的大字——长征!发生在70年前的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对于大家可能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但长征的火种仍在繁衍,长征孕育的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留下的接力棒仍在传递,长征铸就的民族之魂生生不息、烁烁闪光。然后,请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讲一个有关长征的故事或质疑相关的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或不确切的问题带入本课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主体参与意识。

这样既可以避免死记硬背,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而采用“导学--自悟”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2、“任务—目标”教学模式

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

明确教学目的,就是教师把本课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公示于众,让每个学生都知道。教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先把教学的目标分解成知识、能力和情感三类目标,作为自己教学的遵循,再把教学目标中学生应该到达的单列出来,作为学生学习的目的,或者板书在黑板上,或者用口头语言交代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这一课时要学习什么?学习到什么程度?做到心中有数。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试验:清明节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心理学家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两个部分,对一部分学生说:“大家明天八点到校集合,跟着我出去一下。”对另一部分学生说:“明天我们到烈士陵园扫墓,祭奠英烈,九点准时开始。”第二天,当心理学家领着学生到烈士陵园时,看到另一部分学生已经在烈士陵园等候了。试验表明:目的明确的活动能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历史教学也一样,把学习的目的交给学生,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不告诉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听老师讲,往往是事倍功半。

学习目的明确,学生就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可以根据学习的目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有关的历史知识,有选择地听老师讲课、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历史资料。学生不知道学习的目的,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只能够跟在老师的屁股后头学习老师所知道的那点历史知识。《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这么一条:“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正是在落实这一教学理念。

“设立”教学目标的人,除了教师以外,还有学生,并且每个学生设立的目标又不一样。而在教学过程发生前,他们又不可能交流、讨论教学目标,交流往往发生在教学过程开始以后。各人的目标交流、互动,使设定的目标逐步确定下来,成为共同目标,而这时教学过程也该结束了。如初中《中国历史》《唐朝的衰落和灭亡》,教师先让学生默读,看看本课要向我们介绍哪几个历史事件?你比较感兴趣的是哪个历史事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及时肯定本课目标。

三、教学方法的有效选择

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学生现有水平的差异以及教学实际情况的差异,教学方法应因学情而异、因地而异。

数据表明: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记住率是5%;让学生视听并用,他们的记住率是20%;让学生讨论,记住率能达到50%;让学生实践,记住率可达到70%。因此,现代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不足之处是:现代教学方法往往注重口头能力的培养,缺少笔头练习,注意力容易分散,虽然兴致勃勃,但收获不多。由此可见,教无定法,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联系教学实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坚持以启发为主的指导思想,让学生感知、体验、参与、讨论与合作,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1、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激活课堂,让学生产生兴趣;

2、创设自主合作的探究,激发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

3、创设多元化评价体系,激励学生,让师生互动学习。

四、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历史课程标准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为了贯彻新课标精神,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习过程中的死记硬背和重复训练等不良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综合、归纳知识点,采用各种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轻松学习历史,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终身受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原则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会阅读。教学首先应指导学生形成爱阅读的习惯,掌握阅读的方法。课本是无声的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养成爱读教材的学习习惯,学会有效阅读的方法,逐步提高阅读的能力。

2、会听讲。语言沟通是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培养提高学生的听讲能力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培养提高学生听讲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讲习惯。其次是培养学生在听课时能听出重点,掌握主要内容的能力。

3、会联想。学生能对学过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是其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对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如知识的类比联想。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通过准备题、新课导入语等形式把新知与旧知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能启发学生从旧知寻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推导出新的规律,获得新的知识,完成从旧知向新知的迁移。这样,逐步培养学生具有通过联想把新知与旧知及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学习能力。

4、会质疑。要培养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必须创造一种学生乐于大胆提问的教学气氛。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朋友,让学生喜欢你,敢于向你提问题,教师对提出问题的学生均应给予鼓励。

5、会练习。要教给学生关于练习的学习方法,首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不要搞题海战术,培养学生在练习时能有“五心”:审题细心,解题专心、碰到难题有信心、认真练习有恒心、向人请教要虚心。培养学生出习题、出试卷的能力。

6、会复习。温故而知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教会学生复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果。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以及自己的学习笔记等自己进行复习,并利用列表、图示等方法找出知识的重点、要点和难点,把知识归类,对有关联的知识进行类比,不断提高学生复习的能力。

有识之士提出:“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现代教育也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教是为了不教。”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另外,在教学中还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活用教材,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各种有效活动途径,引导学生亲自体验参与,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乐于学历史,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第四篇:大学课堂引入

大学课堂引入“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的思考

摘 要: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是指将教学对象划分为学术小组,就所学知识涉及的社会热点和学术热点问题进行介绍与讨论,以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其深入学习和继续学习的潜力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该教学法的合理运用可有效培养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以国家预算管理课程教学为例,对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的优势、方案设计以及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介绍。

关键词: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综合能力;国家预算管理;课堂教学

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是指将教学对象划分为学术小组(人数可根据教学班的大小确定,一般为6~10人),就所学知识涉及的社会热点和学术热点问题进行介绍与讨论,以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其深入学习和继续学习的潜力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

一、国家预算管理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现状分析

(一)国家预算管理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

1.课程特点

归纳起来国家预算管理课程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是具有很强的实务性。国家预算管理作为管理导向的课程,强调制度安排和程控机制,具有突出实务的特点。比如在预算管理过程中涉及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编制三大主要环节,而每一环节又包括繁多小环节。这些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实践活动,都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向学生说明,并使其理解,且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是具有很强的综合学科性。国家预算是国家财政收支计划,涉及面广,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人们要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它。国家预算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视角而定,如法官认为预算是一系列的法律程序,经济学家、政治家、公共管理者对预算又有不同的看法,每个人是根据自己所受教育及职业的视角来定义和理解国家预算的。由于国家预算管理课程是要教会学生全方位、正确理解国家预算的内涵及管理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用政治学、经济学、会计学、行为学、管理学、财务学和其他学科中建立的概念,即国家预算管理教学应该建立在一个广阔的多学科背景下,以便更有效向学生传达相关知识。

三是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国家预算具体反映了各级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它的一收一支都直接影响社会各阶层、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可以说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2.培养目标

中国目前只要跟政府管理相关的专业都开设了国家预算管理课程(有的学校课程名称为政府预算管理),尽管每个学校的具体目标会有所不同,但该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重点理解和掌握预算管理的相关理和制度,理解和掌握预算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尽可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目前国家预算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在国家预算管理教学中,充满了各种“概念”、“意义”、“作用”、“程序”、“方法”、“规则”等较为抽象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是学习、理解国家预算管理课程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预算管理实践必要的理论基础。目前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老师传授,学生记忆。如此庞杂的内容使得学生无所适从,也使得学生感到乏味。

2.缺乏实践基础,学生不能透彻理解原理

国家预算管理的实务性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原理性知识与实践联系紧密,这就使得对这些原理的理解与掌握,应以一定的实践操作为基础。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光靠抽象的书本传授方法来教学,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

3.难以实现从理论学习向实践操作的跨越

实践教学在国家预算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应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实践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应是立足理论、强化操作,突出应用。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却只注重理论教学,使学生通过理解理论来主观想象处理实际问题。

二、在国家预算管理教学中引入小组化学术讨论教学法的方案设计

(一)分组

主要包括人数和成员组成。一是人数。根据教学班总人数及本课程教学安排确定,一般为6~10人。二是成员组成。成员的安排首先以便于学生分工、沟通、合作为标准;其次还应优化组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第三充分考虑学生意见。

(二)讨论内容设计

1.国家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包括预算编制方面的案例,比如部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方面的案例,比如国库集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的“收支两条线”等;决算方面的案例,比如对决算数据的分析、审计案例等。

2.国家预算管理与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包括国内外理论界与实践部门讨论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

3.国家新出台或新修订的各相关制度与政策。重点关注其背后的理论依据。

(三)讨论方式设计

指根据不同的讨论内容选择不同的讨论方式。具体为:

1.小组内讨论。这种方式主要是小组各成员根据确定的主题,进行分工合作,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反复协商调整,最后达成小组共识,形成书面结果。这种方式适用于对当前国家预算管理与改革中出现的重大热点问题,需要在全班确定同一主题进行讨论的情形。该讨论在课堂外进行。

2.先小组内讨论,再课堂展示。这种方式是先进行小组内讨论形成小组结果,然后由小组代表在课堂发言,以展示本小组结果,由全班共享各小组成果。这种方式适用于教师根据整个课程的教学安排,结合实际,拟订若干讨论主题或案例分析,分派到各小组分散讨论的情形。该讨论在课堂外、课堂内进行。

第五篇:把辩论赛引进历史课堂

摘 要:把辩论赛引进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我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生能力所尝试进行的教学改革实验。初步尝试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后来,经过不懈的努力,从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反复实践,逐步提高,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关键词:辩论 辩论赛 思维能力

辩论的本质源于博学、智慧、涵养、推理与口才。大凡有人群的地方总少不了“辩”。中国自古就有推崇辩论的传统。“辩”,是为了认识和掌握真理;“论”则是为了诠释和捍卫观点。辩论的目的是辩真伪、论是非、究事理。从春秋战国的术士游说到东汉的清议,从新闻化浪潮到真理大辩论,从竞选演说中的辩与论到学术问题的商榷与争鸣,从论文答辩、法庭辩护到走东串西、讨价还价,“辩而论之”,既是人们的言语表达的一种本能,又是客观现实的一种需要。思维是智慧的晶核,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是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

把辩论赛引进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我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所尝试进行的教学改革实验。初步尝试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后来,经过不懈的努力,从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反复实践,逐步提高,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把“辩论赛引进课堂”的教学思路

(一)基础——课外活动举行的辩论赛

我历史组曾组织“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的专题辩论赛,效果很好,也很受学生的欢迎。

(二)条件——教改实验的三阶段

在教改的实验过程中,我们走过了“问题课型——讨论课型——辩论课型”三个阶问题课型的关键是教师巧设问题,使段。

提问具有层次性,由浅入深。通过教师的导、学生的答来学习课文中心内容。讨论课型则是由教师提出可议性问题,如评价洋务运动、新航路开辟的意义等,让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勇气。如果说问题课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导”,那么,讨论课型中教师的功夫则在于“收”,也就是把学生讨论中零碎的片段加以归纳整理,进行全面总结,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从问题课型到讨论课型的过渡,为辩论课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下面谈一谈辩论课实施的情况。

二、课堂辩论赛的重头戏——辩题的选取与总结陈词

(一)辩题的设计与选取

辩题的设计与选取是辩论课型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且课堂辩论不同于一般辩论,它是在一节课的范围内进行辩题的设定,具有选择余地小,设计难度大等不利因素。因此,辩题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

1.选择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作为辩题,应该说是最佳选择,它除了具备其他辩题的一般效果之外,还利于课堂结构的最佳组合以及课文内容的合理安排,使一节课的高峰期处在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之中。2.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辩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选择富有新意的、学生感兴趣的辩题,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好历史的信心。

3.选择中性的辩题。就辩题的内容而言,要使学生双方在辩论赛中辩得起来、辩得下去、辩得公平,尽可能选择没有定向性的辩题。但作为历史课中的辩题,难以做到这一点,因为既成事实,成为历史的东西,一般已有定论。这就给历史辩题的选择增加了一定难度。鉴于上述因素,我们考虑在辩题文字上下功夫。例如,《中英鸦片战争》一课设计的辩题是“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否可以避免”,因为鸦片战争已打起来,不可避免,因此无从辩起,我们就在“失败”两个字上做文章。又如,《南宋与金的对峙》一课的辩题是“岳飞班师回朝该不该”,也是在“该不该”三个字上下功夫。通过文字修饰使辩题趋于中性。这样,双方辩手不仅有可辩之处,而且辩得轰轰烈烈,精彩纷呈

4.难度不宜过大。对高中生来说,难度过大的辩题,他们辨不起来。从尝试的几节课的情况进行比较:感到“岳飞班师回朝该不该”的辩论赛,学生反应敏捷、表现机智、对答如流。但在讨论鸦片战争的失败能否避免的辩论赛中,学生表现不太理想。因为前者主要从人物身上去发挥,而后者却要考虑到整个社会大背景,对高中生来讲,难度明显较大。因此,辩题的选择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难度适中的辩题。5.尽可能简要明了。辩题的设计应提倡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过于拖沓的辩题,让辩手觉得拗口,听众觉得难受。因此,辩题应观点鲜明、简明扼要,起画龙点睛之功效

(二)辩论赛的总结陈词

课堂辩赛的总结陈词与一般辩赛略有不同,它除了由正反方各自进行本局部的总结外,主要的是作为主席的教师所担任的全局性的总结陈词,它既不代表一方的观点,也不单是分析赛情、点评赛况,而应该代表一节课的小结。因此,它在课堂辩赛中起着导向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节辩赛课“收”得怎样,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总结陈词的效果

三、辩论课的程序安排与注意事项

1.前提:首先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为了给辩赛留一点时间,前面的课程一定要精讲

2.时间:辩赛的时间的掌握在15分钟-20分钟,其中含教师总结陈词的3分钟-5分钟。

3.评委:公开课可请听课教师做评委,如一般课可请学生做评

4.注意问题:当辩赛中间出现停顿,教师可灵活处理,把问题抛给观众学生回答,既可缓解辩手的紧张情绪,又可扩大参与面。

四、教学效果

辩论课的开展受到学生的欢迎和重视。总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效果

(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进行一场成功的辩赛,首先准备大量的必备材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为了证明一个论点,必须运用古今中外的例子进行论证,学生由此增长了见识,强化了记忆,拓宽了知识面。

(二)突出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学生在短兵相接的辩赛中,表现出机敏的智慧、快捷的思维、沉着的应变态度和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这点也是教师在付出了艰辛和努力之后,颇感欣慰的。

辩论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进步、拓展和迁移。因为辩论过程包括辩题类型分析、辩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证词等与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密切相关的思维活动。对中学生辩论而言,辩论需要处理各种论据:有利的、不利的和两可的,主要的、次要的和附加的,等等。学生们要考虑证据是否清楚、真实、是否可证实,论据是否充实新颖,证据是否为评委所接受、理解等。这恰恰是对辩手的批判性思维呢公里提出了严重挑战。

辩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辩手辩论要出采,往往还需要创造性思维去搜集、占用新材料、采用新途径和心房法、发现新问题和新视角,表达方式上运用新策略和新词汇,从而使立论有新意、论辩有新招。要作到这一点,需要辩手和队友们善于自由联想、横向过渡、跨越移植、触类旁通、举一反

三、不断超越,注重在辩论中创新。优秀的辩手和辩论队为我们的学生、课堂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借鉴。

辩论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辨证思维能力。辩论是一种“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更需要系统的辨证思考,只有借助辨证思维,才能对辩题作出全面的深刻的透视,才能准确地把握争议点、切入点和立足点。只有依靠辨证思维,才可能避免辩论过程中出现的偏激、狭窄和空泛等缺点,使辩论有利于本方,使思维得到升华。此外,还有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的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例如,学生在“岳飞班师回朝该不该”的问题上,正方学生阐述岳飞在大敌当前顾全大局,避免了内战引起的外患,牺牲个人,保全国家,是他精忠报国的一贯体现;反方则指出岳飞是报国不是报君,一个昏庸的君主只能阻碍国家进步、历史的发展,如取而代之,将得到人民的拥护,顺应历史潮流。在“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否可以避免”的辩赛中,正方列举史实,证明我们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而更多地强调了中国人民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悠久历史以及人民力量的伟大。而反方则是从清王朝政治的腐败、经济的“闭关”政策、军备的废弛等社会背景进行分析,特别强调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以此来证明战争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从一堂堂小小的辩赛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从分析事件、人物,阐述观点到思想升华,有了明显的进步。

综上所述,把辩赛引进课堂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能给学生以施展才能的机会。对于辩手来说,受益匪浅,对于学生听众,新颖的课型使他们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引起共鸣与思考,有的甚至跃跃欲试,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总而言之,“把辩论赛引进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对于培养21世纪的全方位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下载历史课堂引入“辩论赛”教学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课堂引入“辩论赛”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教学案例 八年级历史 郝明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良好的品德是成才的关键,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使命和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现行......

    将音乐剧引入课堂

    将音乐剧引入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内容摘要】: 让学生了解音乐剧,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贯彻新课程标准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在教学上本着“以音乐审美为核......

    高中物理教学叙事-课堂引入[最终定稿]

    高中物理教学叙事-课堂引入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在教学中对教学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向四十五分钟要收益,是每一位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而我认为......

    原创:教学资料如何有效引入课堂

    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需要引入相应的教学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提升和拓展。教学资料利用得好。将成为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起到“推波助澜”“画龙点睛”之效。......

    历史课堂幽默教学

    浅谈历史课堂的幽默教学 生活中的一句幽默,可以使我们心情愉悦。同样,我认为课堂上的一句幽默,可以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学效果增倍。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品质,它能带给人们轻......

    “辩论赛引进课堂

    摘要:把辩论赛引进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我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生能力所尝试进行的教学改革实验。初步尝试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后来,经过不懈的努力,从课......

    课堂辩论赛流程

    课堂辩论赛流程 赛的核心词汇就为一个“辩”字。它在形式上是参赛双方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竞赛活动。一、辩论赛程序(由主席执行)1、开场白 2、队员介绍,介绍参赛队及其......

    七年级历史教学案例

    七年级历史教学案例 教育的改革在全国迅速的开展着。作为一线的教师,自己的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都在加强,并以此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希望自己能以微薄的力量为教育事业添砖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