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资料收藏 2010-06-22 17:10:37 阅读1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六有”
即课前有准备,课上有讲解分析,有重点,有变化,有交流,课后有要求。
1、课前有准备,即备课
不一定要写出很详细、很正式的教案,但一定要熟悉教材,有心中有数。(1)接受某一个课型时,要浏览一遍教材,包括编写说明、体例、教学量的多少、教学时间的安排、(2)接手某一课时,至少了解前一课的内容,做到知识的连贯性。(3)了解主打课,即读写课平行课数的内容(对系列教材而言),特别是语法点,掌握教学的主动(4)熟悉当课的教学内容,做好安排。(5)对练习项目、练习题也要过一遍,在其中会发现一些问题,讲课中有针对性的解决。(6)是否需要补充材料,补充练习项目。
2、课上有讲解分析,有重点,有变化,有交流有讲解分析:听力课也应该讲解分析(这个上面已有例子说明)。不能在课上教师没话讲,只是放有重点:哪一种听力微技能、哪一种句型、哪一个语言练习项目(如听记数字、听记时间、听记方有变化: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不要每节课、每课书都一样,要让学生有新鲜感。①可以根据教材编有交流:不唱独角戏。语言教学与语言学教学不同,语言技能课也与专业课不同,应多实践多操练,3遍,有时只有1200~300“听懂了吗?(”语料、教师讲解)“会不会太快/太慢?”“有什么想法?什么要求?”……
……教师要心中有数,课上有/分)或接近正常语速,不能一位”“这方面的内容有意思吗?编者的意图、编写该教材的原则,重点、难点。性。
带子,对答案。
位词等),要有一个安排;语料中哪一段较难,习题中哪些要多练多花时间重点地改进。
排先上生词,再上课文、练习;也可以先听课文,再讨论、说大意、回答问题,最后再回头学生词等。基础班,中级班都可以这么灵活掌握。②做练习的方法可以一题题对答案,也可以一下子把答案全板书,再逐题讲解。③上课节奏有变化、有紧有松,如果学生精神不佳,可以考虑多一些输出的练习,多开口,如快速回答问题,模仿操练。④有时也可以一个问题说遍。语速也一样,该慢时慢,该快时快。不少研究者赞成中级听力教学应让学生接触正常语速(字迁就学生。这样才可以避免学生只听得懂自己老师说话,走出教室或入系学习就感到很困难的问题。
随时与学生对话。①做选择题时选出某项,可以提问其依据。一人回答不出,其他人补充。②判断题答案为否定时,要求把错的地方标出来,或加以说明哪儿错,为什么错。③学生做错了,要讲解说明清楚,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对。可用统计的方法,多人错的题重点讲解分析。④让学生提问题,别的学生回答问题。⑤课后征求学生的意见:”“上节课的方法还是这节课?
3、课后有要求
要求落实购买录音磁带,要求课后复听语料,再听不懂看课文。有时布置预习生词。
(二)“三忌”
1、忌单调刺激。
单调刺激,学生容易打瞌睡。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小班上课很有优越性,应该以听为主,听说、听写、听做结合(初级班还可以边听边做动作)。
2、忌反复死听,只对答案。
(1)有的新老师不懂得怎么启发引导,怎么讲解,主要是切入口选择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自己用心琢磨,二是要多听课,三是要多实践。
(2)录音带子不是每次都从头至尾播放,中间什么地方不动了,就该重播什么地方。(3)做了练习要检查,有了检查就有讲解的契机,有与学生对话的机会,课堂就不会冷清。
3、忌放羊式上课,要因人施教,调动尽可能多的人积极性。(1)程度高者回答难题,低者回答容易的题。
(2)了解各个学生的长短处,让各人回答有针对性的问题。
(3)个别程度较差的学生课前布置预习生词,甚而先读语料,使他们在课堂上也可以听懂一些,帮助学生树立学生信心,课后多加询问,了解情况。
(4)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但注意不要总是集体回答。
第二篇:对外汉语声母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外汉语声母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北京语言大学施家炜)
一、声母是使用在韵母前面的辅音,跟韵母一齐构成一个完整的音节。音节开头的辅音,不能自成音节
辅音比声音范围大,除可以充当声母,还可以充当韵母
二、分类:最大特点是受阻,发音时气流在口腔中要分别受到各种阻碍,因此可以说,声母发音的过程也就是气流受阻和克服阻碍的过程。声母通常响度较低、不可任意延长、而且不用于押韵。声母的本音,是气流呼出时发出的纯粹音。本音不响亮,不便于称说和教学。呼读音,是指由于普通话语音声母的本音不响亮,为了称说和教学的需要,《汉语拼音方案》根据注音字母传统的读音在声母的后面加上一个响亮的元音来呼读,这就是声母的呼读音。呼读音与字母表的读音多数不相同。呼读音并不是辅音和元音的结合,只用来呼读、称说,便于辅音音素教学,在声母和韵母拼合成一个音节时,必须丢掉辅音后面所加的元音,仍用它的本音。
1.按发音部位分类(发音部位:发音时发音器官构成阻碍的部位)
①双唇音:b p m(3个)
②唇齿音:f(1个)
③舌尖前音:z c s(3个)
④舌尖中音:d t n l(4个)
⑤舌尖后音:zh ch sh r(4个)
⑥舌面音:j q x(3个)
⑦舌根音:ɡ k h(3个)
2.按发音方法分类(发音方法:发音时喉头,口腔和鼻腔节制气流的方式和状况),包括三个方面:(1)阻碍方式
①塞音:b p d t ɡ k(6个)
②塞擦音:z c zh ch j q(6个)
③擦音:f h s sh r x(6个)
④鼻音:m n(2个)
⑤边音:l(1个)(2)声带是否颤动
①清音(不颤动):b p f d „„(17个)
②浊音(颤动):m n l r(4个)(3)气流的强弱
①送气音:p t k c ch q(6个)②不送气音:b d ɡ z zh j(6个)
三、声母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送气与不送气
Student 关注学生的送气与不送气的敏感度 如:b-p d-t g-k z-c xh-ch j-q
送气与不送气有区别意义,如:爸-怕,滴-踢,哥-科,季-气,纸-尺,字-次
2、学送气与不送气常见的问题
(1)、不送气的清音易发成浊音(母语是英法或相近语言的学生常见)纠正:普通话里没有清浊对立 只有一对sh与r是对立的
声母除m、n、l外,其他声母发音时发音声带不颤动,只是口腔发音器官用力,声带不用力
B、d、g噪子不用力,不紧张,只有嘴与发音器官用力,声带不动
(2)、送气音p、t、k易发不送气音,或是送气不够,日本和韩国的学生常见。如兔子跑了易说成肚子饱了。
纠正:学会送气,强调送气的方法和力度:
A、吹薄纸法:让学生观察,先发不送气音,然后再发送气音,要用到对比法 B、哈气法:五指并拢,手心向嘴先发b,手心有一点气流,再发p,让学生感觉气流强。有发不对的学生,让学生把手放老师嘴前,老师发音让学生体会。C、感受胸脯收缩,气流强势不一样。
D、连续发音法,让学生发b,看看一口气能发几个,再发p,一口气发不了几个。练习:
女的是婆婆,男的是伯伯
这期《奇迹》杂志介绍的世界七大奇迹,让人感到极其惊奇
光光帮爸爸扛缸,刚刚帮妈妈扛筐,光光放下缸帮刚刚,刚风和妈妈夸光光。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儿。吃吐鲁番葡萄不吐吐鲁番葡萄皮儿,不吃吐鲁番葡萄倒吐吐鲁番葡萄皮儿。
2、f、h的发音方法
f:唇齿、清、擦音,上齿和下唇
日韩学生说不好吃饭,日本的语音里上齿不参与发音 纠正:上唇放松,下唇上收,碰到上齿,不要咬,唇齿接触,腮帮略微有点鼓,有点像露齿微笑
开始可用夸张法,上齿咬住下唇。h:舌面后、清、擦音
易出现的问题:葡萄牙语和法语h不发音 很好,易发成很袄
英德是声门摩擦音,成阻部位是舌根和喉鼻,比我们靠后,喉壁
纠正:舌面后擦音,舌面后部紧张,抬高,接近软腭,发h声音响并能拖长。练习:
别说废话了,让我们做会话练习吧 她是去理化馆学习,不是去理发馆剃头 胡风会呼风唤雨 天上飞的飞机是灰的 老费的灰鸡不会飞回来了
放小放,画凤凰,凤凰画在红纸上,红凤凰,黄凤凰,粉红凤凰花凤凰,越画越像活凤凰。
3、d、t、n、l发音方法,部位相同:舌尖中音,舌尖和上齿龈。d、t清音,n、l浊音 主要问题:
1、英美国家:dl发音部位靠后,含混 2、分辨不清n和l,鼻音和边音分不清 纠正:
发音部位,发音方法想办法 控制软腭和小舌的升降
一、捏鼻法,用手捏鼻子后体会鼻音与边音的发音 强记哪些字的声音是n、l 练习:
他非恼怒我走了老路 不是年长的人就可以做连长
男旅客的上衣有蓝纽扣,女旅客的帽子有小绿球 男旅客走进了酒楼,女旅客涌入了人流 六六妞妞去放牛,大牛小牛有六头。
六六拉着大牛走,妞妞牵着小牛溜。
六头牛,牛六头。六六妞妞,妞妞六六都爱牛。
3、舌面前、舌尖后、舌兴前音的教法与辨音
Zh、ch、sh:舌尖翘起,对准硬腭前部,舌体稍稍向后缩,口微开,上下齿稍分开
Z、c、s舌尖平放,对准齿背(上下齿背均可),上齿掩住下齿尖,无缝隙,用手势表示,正面看有无缝隙。
J、q、x舌尖自然前伸下垂,保持不动,要领是舌尖不用力,不碰齿,不动,碰齿音就变了。舌面前向上,与硬腭前贴近。留学生常见错误问题:
(1)、Zh、ch、sh:舌尖翘得太过,舌尖卷起来,是舌尖背面对硬腭,会发成卷舌音,用力点是舌头,而不是舌背部,如手势,平手是(2)不注意口型,开口度等,肌肉紧张状态
声母
口型
唇形
开口度
肌肉紧张
Zh、ch、sh 不完全圆,比较圆
向外伸,向外翘
稍张开一些,较大
松驰,无Z、c、s、J、q、x紧张
Z、c、s
扁
伸展
较小
较紧张
J、q、x
很扁
平展,向两侧用力伸展
很小
紧张
(3)、舌尖前Z、c、s与舌尖后Zh、ch、sh相混:
Sh舌头翘起位置判断:咬指头法:对硬腭前部,食指第一关节用牙轻咬,舌尖翘起来对上腭,注意舌头不要碰指头。咬牙签:一公分的地方,用牙咬住,舌头不要碰牙签,发错音会疼。对比练习:
古时候有一首诗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春蚕到死丝方尽 说话不要似是而非,做事要实事求是 这里有四十四只石狮子
四十四个柿子都不涩,三十三个山楂可真酸
纺织商城有四十层,常胜商场是私人的,有四十四层 这是蚕,那是蝉,蚕常在叶里藏,蝉常在林中唱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莫把四字说成十,休将十字说成四。若要分清四十和十四,经常练说十和四。西红柿炒鸡蛋给自己吃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张其发音不清晰,他把“精致”说成“经济”。组织说成阻击,不直说成不急,大便说成大喜,秩序说成继续
墙装窗,窗装墙,墙窗装,窗墙装,墙上装窗房间亮。
(4)、舌尖后面和舌面音易发在舌叶音,欧美学生,如姐姐,上海 纠音注意:发音部位和唇型
(5)c 与英语[ts]发音相同,易受英语发间规则影响,在英语中,[ts]永远出现在词尾,词头c 发[s][k‘]
c 的教法
1)、用气球漏气的方法发c,让学生模仿漏气球。2)、注意教学顺序,先教s s-z-c阿拉伯跳民族舞嘴里会发c音
3)[s]舌尖稍向上运动,抵住上齿龈,擦音断。S-S-S重复过程就会发C,
第三篇:作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作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作文教学需要注意的十个问题
作文命题宽泛,开放性增强,但又有所限制。从历年考试作文来看,作文存在以下10类不足。
审题不当,忽略命题限制
仔细审题不难发现,命题中仍然暗含限制,这成为区分考生作文质量高下的一个标尺。限制有两处,一是“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产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二是“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从中可以看出,区分考生作文高下的度就是“文章要隐含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可不少考生忽略命题条件限制,仍停留在话题作文要求阶段,将其当作话题作文来写。
表现1:有考生以“团结就是力量”为话题来作文,从开篇到结尾只字不提“三”字,虽然阅卷老师猜测这句话可能是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中感悟得来,可是作者就是不提及,仅当作话题作文来写,这就属于扣题不准。
表现2:有考生写“三叔的高考故事”。虽然从形式上来看,文中有了“三”,可是在内容上仍扣题不紧。按照命题要求,“三”要有意味,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一个数字。
对策:学会审题三要点。
1.把话题作文当作供料作文来看待。
话题作文和供料作文有很大的区别。话题作文强调文章和话题有相关性,材料可用可不用,文体选择的灵活性较大,有利于考生思维发散,而供料作文必须使用所供材料,行文主旨必须与所供材料吻合,文体上一般只能写记叙文或议论文,考生的思维呈线性特点。总之,话题作文具有开放性,供料作文显示限制性。
正因为话题作文具有开放性,很多考生没有意识到开放不是没有边际,忽略了近年来话题作文增加的限制性。如果我们忽视限制,盲目“开放”,就有可能偏离命题的指向。那么,怎样做才保险呢?话题作文一般提供了背景材料,我们可以把话题作文当作供料作文来看待。作文由供料引发联想、想象,如写记叙文,确定和供料内容相同的主旨;如写议论文,则由供料联系社会现实,找准相似点,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分析推论。如果是多则材料构成的话题背景,则注意各则材料之间的联系,以这个联系点作由头生发开去。做到这一点,作文肯定不会偏离题意。
2.将命题关键词语扩展为观点判断。
半命题作文也有关键词,作文无疑要紧扣命题。怎样扣合才保险呢?最好的办法是将命题关键词扩展为一个观点式的判断句,以这个判断句(可以是一个单句,也可以是一个复句作记叙文的主旨或议论文的观点或其他文体作文的中心。
3.反复呈现有关话题内容的关键词。
为什么要在作文中反复呈现有关话题内容的关键词?这有两个好处,一是提醒自己,不要写着写着节外生枝,离题万里;一是提醒阅卷老师,我的作文始终紧扣了话题。
这里要说明的是,强调反复呈现,主要是指抒情性文章和议论性文章而言,不是要求在所有的文章中都要这样做。文贵含蓄,文学性很强的作文,不管有无必要,反复呈现话题内容关键词语,就面目可憎了。
时代感不强
考生对题目理解正确,但是没有与时代联系起来
表现:有考生写“三寸金莲”,大谈古代妇女如何受压迫,但就是不和实际联系起来,以古论今的语言丝毫不见。
对策:文章合为时而著。文章要有时代感是无疑的。如何体现时代感?若写记叙文,文中的人物、事件、背景要显示时代气息,反映社会热点,体现时代精神风貌。写议论文,要考虑命题主旨与当今时代在哪一点上契合,对目前社会问题,人们关注的焦点有什么认识。考生可做到:审题看时代,找到命题与当今时代扣合点;选择新材料,文中材料内容是最近发生的事;引用流行语,给文章打上时代的印记。
对词语理解有误
表现:有考生将“三顾茅庐”理解成“礼貌待人”,“三人成虎”理解为“人多力量大”,显然不妥,以此立意难以服人。
对策:如果对命题供选择的某个词语或某句话的理解没有充足的把握,建议回避。
另类形式,不合规范
表现:采用证明、符号、辩论等另类形式写作,但因为掌握不好,显得不伦不类。有些作文用荒诞法、意识流手法,表面看内容含蓄,实际上是含混不清,影响得分。
对策:平常作文时,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另类形式,自由表述。但是考场作文要求尽量规范,所以一旦把握不好,就全盘皆输。因此,在考场上,考生还是应在审题、立意、文采上多下功夫,谨慎采用特殊表达方式。
思想不够健康
有少部分考生在文章中写到了社会阴暗面、庸俗面,但是没有加以批评,有的反而给予欣赏,这实属思想不健康,怎能得高分?
表现:有考生大谈“三角恋爱”、“第三者现象”、“三陪”等,但是没有鲜明的批判观点。
对策:作文要求思想健康,但要求思想健康,绝对不是不允许写社会的阴暗面。学生披露社会阴暗面,不应否定社会,使人泄气,而应针砭时弊,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是头脑清醒的人才有的认识,是有思想的表现。这样的文章与那些一味歌功颂德,肤浅地说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文章相比,不是有见地的表现吗?
写这样一类文章,考生要注意全面地看问题。记叙文立意,议论文确定观点,既要揭开社会的疮疤,又要让人看到希望;实事求是看问题,不任意夸大事实,不随意编造,耸人听闻;有真情实感,不要玩世不恭;要有正确的引导。
求异性文章,忽略前提条件
表现:有考生对“三思而后行”给予否定,认为这是优柔寡断的表现。这样的求异文章可以写,表现了创新意识,但是作者忽略了前提条件,即在什么条件下“三思而后行”才是优柔寡断的表现,盲目否定不能服人。
对策:避免说理绝对化,加强说理的深刻性。这要求考生的认识全面正确,符合客观实际。在思维方法上要运用辩证法分析。另外,这类求异性文章多是议论文,而衡量一篇议论文章的好坏,有“三看”值得考生注意:
一是看了这面想那面。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考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为了使自己的立论有说服力,逻辑思维严密,在看到事物的某一面的同时要想一想事物的另一面,通俗地说,就是看了这面想那面。文章能够写出两面内容,就很不错了。
二是看到表面求实质。写议论文章必然要涉及到一些具体的事实。有不少同学以为在文章中列举的事实越多越好,有了这些事实就有了说服力,其实不然。作者在分析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时,注意将这一件事和周围的事情,或者说和它有关联的事情联系起来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论述的深刻性就在这里。
三是看到前面推后面。为了显示问题的性质,给读者更多的启示,当考生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以后,还可以“瞻前顾后”,依据已知判断未来。
抄袭试卷材料,犯了大错误
表现:有考生偷懒,在作文中抄袭高考试卷阅读材料,导致低分。
对策:其实作文材料到处都有。如果非要用试卷上的材料,也要用自己的语言灵活转述出来,或者摘录某些语句,千万不能原文照抄,以此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堆砌诗词华赋,文章华而不实
表现:整篇文章都是华丽的辞藻,但是内容空洞,这说明考生平时积累不够,只是将考前背诵的词语堆砌在自己的作文中。
对策:平时多阅读,多积累,多分析,在增强文采的同时,加强思维深度训练,扩展知识面。形式上的不协调
表现:有些作文前面看上去是议论文,后面却是大段描述性文字;前面是世界革命,后面是“我”的经历,缺乏过渡,造成形式上的不协调。
对策:善于运用过渡句,学会大和小、点和面之间的过渡。议论文中引例一般应用陈述句。
表达不规范
表现:高考作文都是经扫描后才开始阅卷,有些考生行文不规范,书写潦草,到处涂黑圈圈等,造成扫描后的文章模糊不清,或者色彩暗淡,看不清字。
对策: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考生除了写字规范外,还要使用规范的笔,并且写错后要轻轻涂改
高考作文总体要求是:追求一点文化色彩,显示哲理思辨,注意文体特点互补。写记叙性文章,多一点细节,多一点情感,多一点理性;写议论文章,多一点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一点感性。考生一般写的是议论文章,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要求:
1.大处起笔,小处落笔,注意过渡。
大处起笔,显得大气,站得高;小处落笔,切口小,容易驾驭,又容易深化。大处起笔,全面扣合命题材料意旨;小处落笔,突出作者的独到见解。只是由大到小时要注意过渡。
2.切分论点,各个击破,落脚要稳。
文章论点一经确定,可以对论点的内涵和外延作一个准确切分,或并列,或递进,逐一论述。分解层次,全方位立体地表述自己的感悟,理性色彩会更浓厚,有时还有一种铺排的效果,对读者的冲击力度很大。
3.材料要明,分析要准,注意辩证。
衡量一篇议论文章是否优秀,首先是看作者是否揭示了命题的意旨,论据是否典型,分析问题是否充满辩证法。论据角度明确,分析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注意了辩证法,内容就有了深度,语言的分寸感就会很准确。对那些内容复杂的现象,为避免片面,最好是肯定一点,顾及其他。
4.追求诗意,加强感性,表意归根。
文章紧紧扣住立意关键词,语句追求一种诗意,将诗意融于自我人生感悟之中,给读者以回味和唯美感受。具体操作方法是:①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议论文字避免抽象说教。②运用大量对偶句、排比句,骈散交错。③将感性体验浓缩为形象性语言。语句具有浓厚的感性色彩,即使是复述现成的论据材料,也尽可能用诗化的感性语言,让语言灵动起来。
5.语意含蓄,说故论今,文化味浓。
优秀议论文要求语意含蓄,说故论今,追求文化底蕴。办法有:①压缩语言,增加文句容量;②顾及历史,寻找文化渊源;③思考辩证,显示哲理情趣;④留下空白,不要把话说满;⑤注重修饰,追求文学色彩。材料引经据典,分析古今勾连,叙事灵活呈现,语言修辞精炼。
第四篇:音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最终版)
音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音乐课堂教学共分五大板块:唱歌教学、欣赏教学、演奏教学、识谱教学、创造教学等。
一、唱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
“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歌唱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要创设与歌曲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绪和风格。“有表情的演唱”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引导学生体验、表现歌曲的速度、力度。
2、培养学生演唱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教师要利用学生喜欢唱歌的特点,采用符合学生特点,符合音乐学习规律的方法。教授唱歌,注意保护。调动学生参与歌唱活动的积极性。反复枯燥的练习能毁灭了学生唱歌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唱歌中享受到愉悦、接受美的熏陶。
3、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练习
各个学段、年级都要进行必要的歌唱技能的练习,包括: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和咬字、吐字等。其中科学的发声方法、气息持久的重要,教师讲解要做到“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避免“专业化”、“成人化”的技能训练。抽象问题形象化: 合唱:口含鸡蛋、头顶碗罐。
4、歌唱姿势:双脚稳固地站立、脚后跟分开,感受地板的支撑;歌唱呼吸:打哈欠、闻花香,较深的呼吸。控制气息:
①往窗户上哈气
②冷却热汤
③往伤口上吹气
④自行车慢放气
“si”
⑤让别人安静下来“xu”
5、重视和加强合唱能力的教学
① 合唱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又称“半声唱法”、“弱声唱法”,能集中保持声音的集中而有焦点,形成高位置。发声时像打喷嚏的感觉,应注意微张鼻孔,强而有力的声音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弱音位置。② 哼鸣唱法
在练合唱时,可以唱一句就行,强调重音和重拍。
6、影响音准的因素
①音准与呼吸:良好的气息支持音准较好,气息过浅、过沉音不准; ②音准与速度:速度过快音准易偏高,速度过慢易偏低。
7、注意学生保护嗓子,避免大声喊唱;
劝导学生不要模仿歌星的唱法。
二、欣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主
聆听音乐是音乐欣赏的主要形式,有时也需要”非音乐“因素的辅助。如:有时需要用语言。
2、采用多种形式“参与”音乐、“体验”音乐
中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持久的特点,所以,欣赏教学应采用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全身心“投入”音乐。比如:唱一唱、奏一奏乐曲的主题或主要片断;熟悉、背记音乐主题;随音乐跺脚、拍手、做即兴动作;舞蹈表演等,避免单调听觉感受。
律动:固定性
随动性
3、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和创造的能力
欣赏教学要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使其产生联想。主要方式:描绘性音乐引发联想、情境性音乐、音响感知与情感体验引发联想。
4、讲解、提示力求简洁、生动,富有启发性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音乐知识储备,对乐曲进行适当的讲解是必要的。
三、演奏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与歌唱、欣赏、创造等教学密切结合
乐器教学应以必有的演奏技巧为基础,更好地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同其它学科形成结合的途径。
a、用乐器为歌曲伴奏
b、演奏欣赏曲的主题
c、创造活动
d、综合性表演活动
2、选择易学、易奏的“课堂教学乐器”
我国:竖笛、口琴,打击乐器;世界许多国家使用的是八孔竖笛
3、遵循“降低难度”,“先易后难”的原则。
4、竖笛体会气息,从7开始教学.四、创造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与音乐教学的其它领域相结合
体现在一部作品有不同的创造性的理解,发表不同评价,唱歌体现在表现歌曲的情绪。
2、多采用即兴活动
3、从学生实践出发,循序渐进
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符合学生音乐知识,使他感到喜悦感和满足感,反之则容易产生消极、畏难情绪。
4、注重“过程”,不要只注重创作的“成功”。
五、识谱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认识“识谱”在教学中的地位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识谱,避免专门“读谱练习”“视唱练习”。要在其它的音乐教学中“顺带学习识谱”。
3、要符合学生学习音乐的规律
小学:模唱、听唱
初中:听唱+视唱
中高年级:听唱+视唱 逐步增加视唱比重,最后视唱。
4、简谱和线谱的问题
根据学生用简谱的比较多,要结合五线谱共同学习。
5、五线谱教学要用首调唱名法
六、在多媒体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多媒体只是辅助,不要做“司机”。
2、多媒体的内容一定要恰当、合适,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七、综合教学法 外国审美
和声美 中国审美
旋律美 流行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
柯达伊
达尔克洛兹
核心理念:以学生为基础,实事求是,不要做成教师的 成就感,要以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基础。
我一直认为,无论学校重视音乐学科与否,无论这节课是否是公开课,无论有没有人仔细查教学设计,我们都要认真地深挖教材,认真备课,反复琢磨我在上这节课时的亮点是什么,平时注意搜集音乐方面的东西,时刻做到知识积累,经常和同行们在一起探讨交流,尽量做到自己的特色教学。当机遇来到我们面前时,我们才能抓住它
第五篇:科学探究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科学探究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是《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一条核心理念。探究教学也就自然成为科学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学习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认可。从新课程实施一年多的实践来看,有关科学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不少。这虽然并不奇怪,但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会影响科学探究性学习价值的实现。我联系本人在实施科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做法,谈一谈,科学探究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引起科学教师的注意,对实践起到一些实质性的作用。
一、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始最短的时间内,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育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这句话指明的不仅是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了《科学》研究的宗旨:以问题为纽带进行科学教育,从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始,到产生新的问题终。因此在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时,“观察发现、提出问题”这一环节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积极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使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生产生的问题而展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被大大的激发。因为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如我在教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时,我出示了多种岩石的投影片,学生多数对蘑菇岩感兴趣,提出了不少关于蘑菇岩的问题,而对其它的几种岩石没有提出问题。我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其它几种岩石,并问:“面对这些岩石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一石激起千重浪”,接下来又是学生一连串的发问:“在这几种岩石中,我国哪种岩石最多?主要产于我国的什么地方?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有哪些特点?有哪些用途?……”
2、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我们还要及时整理问题,帮助学生选择问题,将课堂上能研究的、要研究的问题突出出来。如我在教学《奇妙的指纹》一课时,如引导学生对“我的指纹与同桌一样吗?”作出猜想,并引导学生制定如何验证的方案。对如“为什么有指纹”等学生无法研究的问题可删选,对如“我的指纹和爸爸(妈妈)一样吗?”课堂上无法研究的问题可让学生带回家课后研究。如中心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学生探究热情高的问题,就明确提出当堂研究。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自然有较强的探究欲望,问题明确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才会收到更好效果。
3、“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问题,学生才会有强烈的探究问题的欲望。”这是一堂成功的科学课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根据观察现象本身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观察、发现、提出问题,教师切忌为了完成探究的所有环节,而及早地进入所谓的正题。在实施“科学探究型”教学时,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于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的训练,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是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险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提出尽可能多的假设和猜测,开阔学生思路。
问题明确后,对探究结果的假设和预测是一重要环节。我们应透视学生的理解,洞察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经验背景,做出相应的教学引导,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同时,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展开充分地对话和沟通,让学生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互相接纳、赞赏、分享和互相帮助。如我在教学《雷电》这课时,起电机的两个金属球上,分别用细金属丝挂两个泡沫塑料小球,然后摇动起电机,会出现什么现象,我先让学生猜想,探究一下,会出现什么现象,并让他们大胆猜想,有的同学说,会相互吸引,有的同学说,会相互排斥,有的同学说会发生爆炸,有的认为会发出火花,有的说会有声音产生等等,我对他们的敢想提出了表扬。这些想法可能不全对,但说明了学生是动脑想问题了,对这个实验有了研究,有了自己的看法,这种能力正是我们科学课要培养的探究能力。再如我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课时,对声音地产生进行了多种猜想:“事物之间相互撞击产生声音,事物之间相互摩擦产生声音,事物之间相互挤压产生声音、事物震动产生声音……”这样做,要比让学生直接看现象,说结果效果强多了。只有在教学中经常地鼓励、诱导学生猜想,进行假设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才会不断得到培养。
三、重视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切忌走极端,忽视学生对知识地掌握。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学习作为科学课学习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可,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实践着。在今年我市举行的小学《科学》公开课教学活动中,我们足以看到多数教师充分注意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并加以教师的悉心指导。可见,探究式教学已成为当今教师进行科学教学方式的主流。不过,可能是我们在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模式中呆得太久了,头脑中以知识为中心的痕迹久久不能磨灭,多少有些“知识情结”,总自觉不自觉地回到知识中心的老路上,有形无形地摆脱不了重知识结论的束缚──在课堂小节谈收获一环节中,学生谈得最多的是知识层面上的,也很少教师引导学生对科学方法进行总结。为此,我们还要积极的倡导广大教师进行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活动。由于多种原因,也有教师在理解和实施探究式教学中也出现了偏差,有的教师将淡化知识、淡化结论理解为新课程中重视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因为在他们看来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其实,这种理解同样背离了探究式学习的本质意义。《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既作为科学学习方法,又作为科学学习内容出现,目的旨在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所长罗星凯在《实施科学探究性学习必须正视的问题》中说:“在我看来,对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结果这样的范畴谈何者更重要在本质上是没有意义的。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你说哪个更重要?我们过去的一些做法在于将知识本身看得太重,而不管知识如何获得,结果留给学生的本来十分重要的知识结论成了一堆死的东西,学生能力发展自然就淡不上了。现在我们就是要把那些流失掉的东西补回来,而且在知识上也要有更高的追求,这就是说,要让学生学到更有价值的、更深入他们心灵的知识。为此,我们的智慧应该花在对“双赢”的追求上。”当今著名教育学者刘默耕说过:“我们要破除对„知识‟的偏见,知识并不只是那些死条条,正像科学并不是那一套套的书一样。知识也包括孩子们在实践中获得的丰富的感受,包括他们从中领略到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还需要指出的是:科学探究式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机会,特别是对班级中内向的学生,应给予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不可以把少数学生当成实现教案的工具;讨论和质疑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途径,学生正是在这种讨论和质疑中,思维水平得到快速提高的。在研讨和交流阶段,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也更要怀着谦虚、耐心和宽容,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以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