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音乐教学中提高聆听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摘 要: 在日益追求音乐有效教学的今天,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聆听的有效性,是音乐教学中必须关注的目标。音乐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孩子们学会聆听,有效聆听。
关键词: 聆听 小学音乐教学 有效性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该贯穿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因此,人类的本能——聆听不仅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审美活动之一,还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日益追求音乐有效教学的今天,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聆听的有效性,是音乐教学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对当前音乐教学中“有效聆听”教学的反思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们都能关注“有效聆听”,但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效聆听”,需要进一步理解和深化。
现象一:公开课中,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生动细致地介绍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等。欣赏音乐时,学生还没有思考,老师就周到地配合音乐做生动全面的讲解,等到听完以后,才问学生:“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这个作品表现了什么?”
现象二:学唱二声部歌曲《红蜻蜓》时,教师要求学生随钢琴伴奏合作演唱。于是,学生都“投入”地放声歌唱。渐渐地,老师的琴声听不见了,旋律唱得越来越不着调了„„此时,教师若能稍稍强调演唱中的“相互聆听”,则会是这样的效果吗?
现象三:学完歌曲后,教师指导学生用竖笛伴奏。于是,一个学生被老师邀请演唱,其他学生伴奏,音量的悬殊,合作效果可想而知,老师却要求演唱的学生唱得再响亮些„„很快,老师又换成一组学生伴奏,其余学生演唱。演唱、演奏的速度很不一致,导致合作效果较差„„
“聆听”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因此,音乐教师对“有效聆听”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二、对“有效聆听”理念的再认识
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后,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从广义的教学层面来说,是指学生实际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联系到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聆听,“有效聆听”能使学生形成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即有效聆听能从某一方面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并使学习轻松、高效,使学生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音乐教学的特点,新课程指出要注重有效聆听。音乐的音响只是一种客观形式,如果没有审美主体聆听、接受,就失去了音响的意义。而聆听的有效性又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审美发展。因此,教师必须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聆听,培养学生的感受和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三、音乐教学中“有效聆听”的实践与研究
1.挖掘“听”的内涵,提高文化素养。
音乐的内涵都渗透在音乐里,只要会听,听者的心灵就会与音乐产生共鸣,享受到音乐所表达的每一种情绪和美感。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挖掘音乐所发出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听觉意识,感受、理解音乐。
(1)听“情绪”。
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和弦、每一段旋律都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但往往音乐所外露的情感又都是多样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听者在欣赏音乐时心境不同,对于不同听者,他们所感受的音乐情绪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欣赏音乐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作品的时代背景、地域特点等,唤起学生们的情绪,使之产生碰撞和共鸣。例如:在欣赏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这部作品时,我首先在欣赏前给学生们讲述了创作背景,这部作品是他初到美国时,看到美国繁忙紧张的大都市生活,又想到故乡后写的作品。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从音乐的速度、力度的变化,从演奏乐器的不同中感受到了当时美国动荡的环境和作曲家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如果没有创作背景的讲述,那么学生可能听完音乐也不会知道为什么要用《自新大陆》这个题目,新大陆到底是哪里,而简单地描述后学生们就能更准确地把握音乐情绪。这样的音乐作品在课本中有很多,离现在的生活比较遥远,我讲述作品背景后,并结合对音乐元素的分析,加深了学生对音乐情绪的理解,他们在聆听时就不会再茫然了。
(2)听“文化”。
音乐反映的是时代的风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所要表达的精神与风貌肯定也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多元的渠道,收集音乐背后的故事,这些文化有利于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开阔视野,拓展思维。
例如:在欣赏《牧歌》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欣赏教学“讲乐曲,听乐曲”的旧模式,将欣赏教学紧密联系音乐生活,联系社会文化,联系生活实践,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的音乐经验出发,将音乐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我花了大量时间挖掘教材内容,充实教学内涵,收集与《牧歌》相关联的音乐,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牧歌,其中有我国东北地区欢快质朴的《小放牛》,云南地区诙谐自然的《放马山歌》,还有美国电影里幽默轻松的《孤独的牧羊人》等,学生们在欣赏了各个不同地域的作品后,总结出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所形成的风格也不同。
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充满文化底蕴。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了解相关联的文化——自然地理环境、语言特点、民族性格特征、人文历史背景等,加深了对每个地域不同音乐的印象,在今后的音乐欣赏中通过文化内涵的比较,较快地分辨出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
2.注意“听”的方法,传递音乐魅力。
音乐教学中的“听”有别于其他场合的“听”,它是有计划有目标的听赏。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所以“听”的方法尤为重要。
(1)把握聆听重难点,培养聆听习惯。
完整聆听可以整体感觉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在完整聆听后要抓住聆听所要解决的问题,抓住难点、重点乐段进行聆听,要注意完整聆听乐段,而不是一句一句地分解听。相对完整和连贯的聆听首先要尊重音乐作品,也要培养学生聆听的良好习惯。
例如: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完整聆听需20多分种,但完整聆听是必要的,如果没有完整聆听,就不知道故事发展的变化。为了分清每个角色的特点,采取分段聆听,分辨演奏乐器,了解体验音乐形象也是十分必要的。将完整聆听与重难点聆听相结合,更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体会音乐情绪。
(2)抓住音乐基本元素,表现音乐之美。
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通过音乐的基本元素:旋律、力度、速度、曲式、配器等方面表现,而小学音乐欣赏课应怎样利用这些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应结合听、唱、动等一系列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感受与理解音乐元素中体验音乐的美。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在欣赏课上如何加深学生对旋律的印象?我常常选择“唱”,而让唱变得有趣味也是相当不易的。
例如:欣赏《乒乓变奏曲》的教学片段
师:瞧,这些可爱的乒乓球也来了,你们能认识它?学生被课件中乒乓球代表的音符所吸引。
师:请你跟着老师的琴声把第一乐句演唱一遍。(第一遍)
师:请你看看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我们再来演唱一遍。(第二遍)
这一遍的学唱先请学生分辨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再进行学唱。
师:请你加入顿音记号随老师的琴声演唱。(第三遍)
学生在演唱第三遍的时候加快一点速度,自然就把顿音记号表现出来了。
师:你们唱得太好了,最后请大家根据乐曲速度演唱。(第四遍)
有了前面的铺垫,这一遍的演唱很到位。
教学中我采用谱例,形象、客观,使得每一遍吟唱都比较顺利,再加上课件把两个乐句上下对称排列,帮助学生很清晰地分辨出乐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运用了“唱”这一音乐实践活动,学生们都能准确地把听觉内化的内容表现出来。由于每一遍演唱都有要求,学生吟唱不乏味,激发了学习兴趣。
(3)以趣激学,强化聆听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完全运用放松的听赏,把听到的音乐唱出来的方式。运用感知运动式听赏,以身体动作对音乐做出反应,边听边唱做动作;运用联想想象式欣赏,随音乐进行,进入回忆、联想或者想象,然后根据语言、文字、色彩、图画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表达出来;运用认识记忆式欣赏,要求进入音乐所表达的情绪与内容之中,描述听过的音乐等。这些综合方法的运用,不但会激发不同学生的聆听兴趣,更能进一步增强聆听效果。
如拉威尔所作的长达16分钟的《波莱罗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莱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也是拉威尔为数不多的专为乐队而写的作品之一。这一首纯音乐作品,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首陌生的国外作品,耐心地聆听是需要考验的。如果我们能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有效欣赏,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a.这节课的导入时运用幽默的语言从数学生近视眼人数到做眼保健操,再让学生听辩新版眼保健操第二节的背景音乐和《波莱罗舞曲》的异同,让学生感到原来这陌生的音乐就在我们身边,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要欣赏的作品之间的距离,进入理性欣赏状态。b.引用在中国举办的第13届残奥会中,有一个名为《永不停的脚步》节目,讲述一个在地震中失去右脚的芭蕾女孩对芭蕾的热爱与不弃。在这个节目中背景音乐就是《波莱罗舞曲》,这个节目获得大多数人的喜爱。学生观赏视频聆听,都能全神贯注地投入音乐欣赏中。我巧妙运用这些片段,让学生以多种途径进行聆听感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走进音乐作品解读内涵的欲望。
3.遵循“听”的原则,促进听觉发展。
(1)尊重聆听的个体性。
音乐欣赏虽是集体聆听,但因欣赏者水平差异便有了明显的欣赏层次的个体差别。这是因为音乐信息是一种模糊信息,所以决定了音乐欣赏感觉的模糊性质。音乐主要诉诸情感,情感的激发必然有强烈的主观性。不同的个体聆听同一音乐作品,感受必然不同,甚至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乐曲的感觉也可能不同。西方一位学者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树叶尚且如此,何况结构精细、情感复杂的人呢?课堂上教师千万不能忽视鲜活个体的存在,不可扼杀不同个体产生的主观情感。
(2)了解聆听的多样性。
安静地聆听音乐是欣赏活动的基本方式。由于小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如何让学生专注地聆听、聆听、再聆听呢?必须重视欣赏音乐的参与形式。新课程中欣赏内容比重较之以往明显加大,教师如何安排进度,有所侧重地完成所有曲目的聆听?采用消遣式欣赏、运动式欣赏、结构式欣赏、记忆式欣赏等,了解多样化的欣赏方式对于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美国著名的音乐家科普兰说:“你要理解音乐,再没有什么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培养学生有效聆听的习惯和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必须长期努力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音乐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们学会聆听,有效聆听要伴随音乐教学的始终。我们要让学生们学会聆听,运用有效聆听,感悟音乐的真谛,享受美好人生。
第二篇: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当前教育改革浪潮中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其目的在于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改善英语学习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
然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它与我们所期望的效果相去甚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投入,低产出
现代信息技术确实给许多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它在英语学科教学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把信息技术合理地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是每个英语教师所追求和探索的,然而目前教师的计算机的运用能力还有待加强,网络资源也有待系统和完善。有的教师为了制作一个多媒体材料,寻找和整理素材就要花去好长的时间,有的要请电脑老师帮忙或甚至带上电脑老师去上课。投入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远远超过资源本身所带来的课堂效益。这种投入与产出失衡的现象在实验区普遍存在,所以解决这一问题已是迫在眉睫之事。
(二)、重形式,轻实效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资源丰富,有声音、图片和flash动画等等。在这些资源的配合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本应该更生动了、更有趣了。但是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和手段,它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现在有的教师只求课堂多形式和多手段,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盲目地使用信息技术;也有的教师为了追求高密度,大容量的课堂教学,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把大量的资源堆积在一起。这些教师走进了一个教学误区,总觉得能用信息技术的课就是好课,媒体材料用得多的课就是优质课,于是把课堂演变成了教师演示多媒体的影院。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走马观花,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进行交流和体验。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更谈不上在英语方面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
面对种种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教学,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们不得不静下心来反思。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低效现象?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最有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哪些环节使用信息技术最有效?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有哪些?所以我们认为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课题的界定和主要理论依据
(一)、课题的界定
“教学有效性”
1、有效果 教学效果是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吻合程度的评价,考察的重点是学生。
2、有效率 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3、有效益 “教学效益”是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二)、主要理论依据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为了更好地把握这种理念,先来了解它的本来含义。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三、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综述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迄今为止,他们已经分析了各种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一)、教师特征与教学的有效性。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前,斯蒂文思、卡特尔等研究主要在于鉴别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
(二)、教学活动与教学的有效性。
1、关注学生的学习:整个60、70年代,西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比较活跃,这个时候的研究把注意力从教师的身上移向学生以及学生的学习上,而且成果丰富,主要是加涅的教学设计,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
2、关注交往与沟通:英国朗曼出版公司于1993年出版了一套有效教师丛书,共16本,其中的一本就是《教学即沟通》(Teaching as communication),书中提出师生交往、沟通的方式影响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倡一种健康的、富有创建性的、既能体现教师权威与纪律,又能体现平等与关爱的师生关系。
3、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迄今为止,所有的有效教学著作中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有效教学策略,从备课到上课,再到评价,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策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必须将具体的方法、技巧上升为策略,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性。发展到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显示出它的优越性,比如扩大受教育面、减少教学难度、便于及时巩固、提高教学速度,扩大新知识容量等。但是美国学者布兰斯福特同时指出技术并不能保证学习的有效性,不恰当地使用技术会阻碍学习。
目前,国内各地也纷纷开展了关于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大量先进教学理论和教改经验为我们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因此结合我校的小学英语教学实际,在学校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切入点。
四、研究的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时间观念和效益意识,使信息技术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为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服务。
(二)、具体目标 教师部分:
通过学习与研究,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加强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充分理解教学有效性的内涵,适时、适度、适量地选择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课堂教学有效策略,优化课堂教学,发挥整体效益。
学生部分:
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使信息技术下的英语课堂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让学生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
五、研究的内容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深入实验区,对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学校的信息技术环境进行调查;走进课堂,对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情况和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低效现象进行分析。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内涵的理解与研究 深入学习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关理论,深切领会课堂教学有效性所包含的理念,转变教师的时间和效益观念,积累研究材料,探索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标准。
(三)、造成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分析 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总结,深入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产生低效现象的原因,对影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进行分析。
(四)、提高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通过学习,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让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优势,不断地实施和探索,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六、研究的方法
(一)、案例分析法
在教学实践中,如实、准确地记录课堂教学过程,并进行分析、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分析信息技术运用与学科教学内容的关系;分析产生低效现象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二)、实验研究法
确定实验班级,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实验,研究提高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并进行验证和总结。
(三)、文献查阅法
查阅有关文献,将课程改革和本校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上的探索,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对策。
本课题以案例分析法为主,辅助以实验研究法和文献查阅法。
七、研究的步骤
(一)、前期阶段(2007.3~2007.10)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07.3~2007.5)
主要工作为学习理论,研制课题研究方案,实施计划,确定实验班级,申报立项。第二阶段:实验启动阶段(2007.6~2007.10)
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IT基本技能和课程整合理论的自学和培训,启动课题研究、明确人员分工并制定计划,开展课题研究第一次研讨课。
(二)、中期阶段(2007.10~2008.4)
第一阶段:第一轮实验期(2007.11~2008.1)
课题组成员分头按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开展实验课,进行教学实践,边实践边总结,收集相关成功的教学案例。
第二阶段:第二轮实验期(2008.1~2008.4)
继续实施研究,在第一轮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经验交流,开展研讨课教学,收集案例和论文,管理研究资料进行归纳和提升。
(三)、后期阶段(2008.5~2008.9)整理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形成研究论文。进行研究成果的推广,采用上示范课、讲座、研讨等形式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成为共享的资源,促进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
八、条件分析
(一)、环境分析
我校领导非常重视英语教学工作,学校给每位英语教师配有专门的英语教室,教学硬件设施齐全,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学校教科室的带领下,我校的教科研氛围浓厚,学校有多项课题在省、市、区级立项,课题组论文多次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获奖。
(二)、人员分析
课题组成员都是学校的专职英语任课教师,有丰富英语教学经验,其中两位教师在区英语优质课评比中获奖,多次论文在市、区级获奖,科研热情高,并有着扎实的教育理论底蕴与丰富的新课程理念,科研能力强。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项国仙: 课题总负责人,主要负责课题方案的总设计,主持研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富利霞: 课题策划,负责课题研究活动的策划 刘爱花: 课题执笔,负责收集课题资料
范文秀 程 霞:课题实施,负责课堂教学设计与实验
第三篇:提高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实践与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实践与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如何教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然而,目前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着很多困惑,我们课题组成员希望通过不懈的研究能丰富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基本策略,提高提高学生词汇掌握的效率,发展学生灵活应用词汇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逐步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小学课本的编排大都是以模块为单位的,一个单元一个主题,因此单
元和单元之间的联系不大,这使得学生在前一单元学到的单词很难在下一个单元中再进行复习巩固,造成单词的遗忘率很高。特别是对于初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好玩,注意力不够集中且集中时间相对较短,不愿把更多的精力花费在记单词上,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词汇的学习存在着一系列的困难。
二、研究对象
从本人的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所选课题,主要把三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
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三、研究内容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根据英语单词本身的基本发音规律开发
出切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内容。单词教学内容的开发将追求不增加
学生的课业负担,着力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
(一)小学英语单词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英语单词的教学体现在每堂英语课堂上。如果学生只是一味跟着教师反复朗读,是很难真正掌握和运用单词的读音规律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有效练习的途径,力争使课堂教学有效、高效,从而让教师和学生更好的互动,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
(二)小学英语单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当前,学生在英语单词记忆的过程中机械练习的现象还是较为普遍的。学生在记忆单词过程中的学习方式应该不是单一的,任何时候学生记忆单词都不应是被动吸收、机械地操练,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为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英语单词记忆的活动,我们将按英语课程标准的学段划分,并结合各学段具体学习内容,将努力探索不同学段的孩子记忆英语单词的有效学习方式,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而不是成为“简单机械地操练工”,教师应切实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并不是权威的讲授者。
(三)单词教学活动设计及实施的评价。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将力促教师们对单词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引导教师思考该从哪些方面来关注小学单词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价值性,从而构建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单词教学活动设计的评价体系。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拟采用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及行动研究等方法。
(一)调查法:按照事先制订的调查表对学生进行有关事项的调查,了解学生的单词掌握情况,阶段性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记忆单词的方法和对记忆单词的态度有何改变。
(二)观察法: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对待单词学习及评价的行为反应,采用描述性记录法,记录学生对单词的掌握程度,并加以整理。
(三)经验总结法:把研究过程中的事实资料和依据通过理性归纳,将教学经验通过反思和讨论的形式,总结出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
(四)实验法: 根据实验目的,对小学英语单词课的教学模式分年级进行不同的设计、探索,并将不同课堂教学现象做分析,寻求最佳的教学模式。
(五)案例分析法: 对比较典型的单词教学的材料进行分析,寻求最佳教学策略。
(六)测试法 在学期末对本册教材中的四会单词进行检测,对比成绩的变化。
五、研究思路
词汇教学从音、形、义、用四个维度有效性设计的研究;从理论学习开始着手,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及名师课堂观察和校内、校际间的听评课活动开展研究和收集整理一手资料过程,最后编撰论文。
六、研究计划
2012年8月至2013年12月,主要分理论准备、探索与实践和归纳总结、成果展现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准备阶段:(时间:2012年8月~2012年12月)
1.查阅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理论。
2.通过听课、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词汇教学现状、学生词汇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做出分析并完成调查研究报告。
第二阶段:探索与实践阶段:(时间:2013年1月~2013年10月)
1.制定学期研究计划。
2.在课堂教学中探索词汇教学的有效模式。
3.积累实践经验,整理实验素材,坚持写教学随笔、反思及典型课例。
第三阶段:归纳总结成果展现阶段:(时间: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1.研究典型课例,通过上研究课、观摩课等形式研讨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效率。
2.分类整理实验材料、形成研究成果。
3、对前两个阶段的工作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编撰成果论文,上示范课。
七、人员分工
李艳丽,本课题负责人,主要负责本课题的人员分工,文献准备,组织听评课,整理材料,总结成果,形成论文。
李静,本课题小组成员,主要负责文献准备,参与听评课,提供所教班级课堂情况总结,阶段小结,参与论文撰写。
李阳,本课题小组成员,主要负责文献准备,参与听评课,提供所教班级课堂情况总结,阶段小结,参与论文撰写。
八、文献综述
结合研究情况本课题小组主要参考的文献有:
(一)程晓堂.郑敏.2002.《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二)余德敏.2002.《探索英语词汇教学》[J].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三)教育部.2011.《英语新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四)赵淑红.2007.社
(五)梅水英.2007.[M]世界知识出版[J]《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提高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实践与策
略研究
—— 开题报告
单位 新郑市市直小学
姓名 李 艳 丽
第四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上海市塘沽学校程核红
【摘要】
在二期课改的现实背景下,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与提升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优质教育来实现。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这种有效性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与教师二期课改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来实现。我们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优化与合理配置而产生。
【关键字】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上海开展的二期课改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而二期课改实施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全体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上海二期课改最重要的话题。研究此课题对提高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是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众说纷纭,在理论层面尚无定论。在概念界定方面,我们认为二期课改课程总目标是教师追求的根本目标,而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的达成是教师必须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的此课题研究就以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设计、实施、达成、反思作为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这样就使此课题研究又具有实践操作方面的作用,因为这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最重要的方向与基础。
二、研究的实施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策略研究
1、教学管理制度的调整与完善
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应依据学校“三段式,一体化”的管理体制,采取既分部段又注重衔接的管理模式,在学科教学管理方面,教研组、备课组又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主要组织机构。学校制定的教学管理制度及教学工作规章、细则则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及教学有效性的制度保证。
2、强化校本研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学校采取专家引领、任务驱动、典型示范、创设学习型组织、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设立教师业务档案等策略来强化校本研训,在创建学习型、研究型组织的基础上,形成了校本研训的四个特色:
(1)、校本研训常规化
学校在师资培训方面形成常规化制度,如《课堂教学基本细则》、《备课常规》、《作业批改制度》、《考试制度》、《评课细则》等制度,学校的教学工作按照这些制度有序开展。在常规检查上,包括教案、作业批改、质量分析反馈等方面也形成良好常规制度。
(2)、校本研训课题化
在“课题引领,聚焦课堂”理念指导下,学校坚持研训课题化。学校进行了《三维目标制定与实施》、《好课标准》、《好课环节》等专题培训与专题研讨。近期学校又进行了《教师
*课题组负责人:程核红
组员:忻晓雷、吴桂珍、陆优生、俞雯、张斌、郑鹰、殷晓红、吴慧丽、葛敏
二期课改课堂教学能力提高》为主题的校本培训,在专家引领、同伴交流、优秀资源学习共享的基础上,收到良好效果。
(3)、校本研训案例化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要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探索后才能逐步提升,而注重实践案例的研讨反思是便于操作、提高效率的好方法。学校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案例的研究、撰写与评比,从中反思教学各环节。近期学校还将在校本研训中进行教学课例与“同课异构”的专题研讨。
(4)、校本研训活动化
学校在研训方面探索研究,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与能力。如近期学校举办了多期“课改论坛”活动,“今天,我们怎样教学生”、“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等等,我们把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如教学目标制定与实施、新的教学观,学生培养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问题以论坛形式呈现,促进教师们反思、思辩。
(5)、校本研训评价化
学校制定课堂教学评优活动评估方法与细则,在教师参加校本研训后进行的各种教学公开展示活动与课堂教学展示课,进行科学的评估与测定,在课堂教学的各个主要环节与过程形成统一的评估标准,由此形成校本教学评估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建立学科教学视导团制度
为了全面掌握学校教学情况并对教学工作进行指导与调整,学校成立了学科视导团,由学校主管教学工作的领导、学校专业委员会成员、学科带头人组成,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并形成了“每周有课、两周点评、每月反馈、人人参与”制度。在听课、评课的基础上,学科视导团成员对每位教师的执教情况进行点评并提出各种建议。在学校层面的教学工作会议上,对教师执教的优点进行充分肯定,这种教学视导制度逐渐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对学校的整体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4、多层次的研讨促进有效性提升
在“课题引领、聚焦课堂”理念的指引下,学校通过多层次的研讨活动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在教研组、备课组层面,学校要求各组室的教研活动要围绕组内的课题研究来开展。如英语教研组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主题进行了英语教学研讨周活动,组内每位教师都从自身的教学现状出发,从学生培养与发展方面开展专题研究,形成了各自的分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开教研活动。在活动后期以各种英语活动来展示他们的研究经验与成果,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在学校层面的专题研讨中,学校每个学期设计一个研讨主题,动员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投入教学研讨活动。如学校开展了“关注细节、体悟得失”专题研讨活动,围绕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优化问题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校学科专业委员会成员就课堂教学的一些细节问题先向教师介绍自己的学习体验与心得。如课堂教学的情景创设、提问的优化、教学方法的优化,学法指导等。学科专委会成员与教师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对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问题起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5、高度关注学情的研究。
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还有一个可能被人们忽视的问题,就是学生学习情况的研究。我校在这方面的研究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教研备课一定要备学情
近年来我校定的备课“四定”制度中,强化了“备学生”制度,也就是要求各组在教研备课时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等方面情况,利用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理念来设定教学方案与教学设计,这样的方案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对有效性的提升促进作用自然是顺理成章与不言而喻的。
(2)、注重学法指导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措施,而注重学生学法指导是值得推广的好方法,我校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如小学语文教研组就开展了学生“注重摘抄积累”与“朗读方法”的指导研究,而中学语文教研组开展学生“分阶段目标作文”的方法指导研究,教师把研究意图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去,注重学生各种学习方法的指导,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
1、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提高的实践研究
课堂教学的生成来源于课堂教学的设计,一堂好课从一个优质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中产生。因此我校先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方面开展实践研究。
教案设计涉及到诸多问题,其中的关键问题是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制定。学校组织教师在广泛学习学科教学课程教学目标。在校本培训中,多次请区、市教学专家对教师进行指导与培训,使教师对三维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有了理论与实践上的认识。在教研组、备课组的校本研修中,教师先观摩上海市“862”优秀教学资源,然后结合教师个人各种科研小课题进行研讨。在多样化的学习研讨后,教师撰写个人教学公开课的教案。在此基础上,学校进行了“十佳教案”的评选工作。
教师二期课改课堂教学设计方面还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资源配置、教学重点设定、教学难点突破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实施,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按照校本研训的计划,每一个时间段内集中研究一个问题。如教学方法设计的研讨中,学校就集中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问题,在教研组备课组广泛研讨基础上,学校用“课改论坛”形式进行集中研讨,并进行了“十佳课件”的评优活动,使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学校首先改变备课、说课制度。其中强调集体备课,改变教师单兵作战的情况,建立“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备课制度,成立以教研组为龙头,以年级学科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组,促进教师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在说课方面,还要改变传统的许多做法,从三个方面促进说课质量提高:一说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上升到教学理念的高度谈教学设计;二说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关注教学过程的动态,叙说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教师内心真实感受;三说教学环节优化的具体设计方案,请教师谈出自己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方面的设计方案,让组内同仁共同为他出谋划策,使课堂教学设计更为具体、科学、准确与完整,为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打下良好基础。
2、教师课堂教学实施能力提高的实践研究
(1)、教师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实施研究
我校的主要研究途径是通过教研组、备课组的科研课题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来达到研究目的。
如学校政史地教研组为了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确立了《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课题,他们采用走近历史名人、爱国小故事等主题活动形式,配合教材中众多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方面的课堂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教师课堂教学环节优化能力提高的研究
课堂教学由一系列环节组成,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实现这些环节的优化,把这些优化的环节有机地组合配置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① 导入环节优化的实践研究
学校中年级部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结合各自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设计了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与形式,使导入这个课堂教学环节真正发挥承上启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引发思维碰撞的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② 提问环节优化的实践研究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环节,是教与学双方不可缺少的环节,提问的优劣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我校的教师对提问环节进行了精心研究与精心设计,如语文教研组设计了直向式、逆向式、比较式、层进式、创造式、复述式等提问类型,并在课堂教学中反复实践,检验效果。③ 重点突出环节的实践研究
二期课改的课堂教学如何突出重点,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二期课改课程目标及教材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教师如何在一堂课与一单元的教学中突出重点,是教师二期课改课堂教学能力提高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我校教师在此环节上开展的实践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教研备课集中研讨。
教师依据课程目标做到几个“统一”,即“统一教学内容,统一重点、难点,统一分层作业”。这样经过协作学习研讨后的重点设定,就具有了合适的理论基础,然后经过课堂教学实践去检验设定的科学性。
●精讲多练突出重点。
教师的精讲问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以我校音乐教师一节《民族音乐欣赏》为案例来叙说我校的老师如何通过精讲多练来处理教学重点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特征,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达到音乐审美情趣提升。教师把我国历史上流传至今的《茉莉花》这首著名的民歌反复让同学欣赏,然后再把中国江南、华北、东北与《茉莉花》相似的民歌进行比较,由同学们来归纳总结这些民歌的共同特征。在这些教学过程的铺垫后,教师再把各种音乐歌舞等形式的《茉莉花》向同学们进行展示与讲解,最后教师再请同学们进行练唱与个人模仿音乐创作。一堂音乐课以民歌代表作《茉莉花》作为主线,环环紧扣,一气呵成,教师与同学们都享受了一次优秀民族音乐的盛宴。
④教学难点化解环节的实践研究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如何化解教学难点。二期课改新教材只设课程教学目标,设立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让教师自己去研究、确立与把握,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教师对此问题实践研究后形成的主要方法有:
a、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方法。如我校数学教师在上《测量》一课为例。教师先向同学们展示三角形、圆形等实体,然后请学生利用学习过的知识技能计算这些物体的面积体积,老师在屏幕上向同学展示大楼、灯塔等图像,请同学们想想如何测量它们的高度。在众多说法与想法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让同学们利用学习过的三角函数知识技能形成目测、实测、精测等方法。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教师又展出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图像,请同学们用学习过的知识技能方法进行测量,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达到教学要求。
b、层层叠加的方法。以语文教师《白杨礼赞》课堂教学为例。此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文学创作的联想能力。教师在此堂课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精讲、学生的文本阅读、佳作段落朗诵、情景创设、题义分析、多媒体课件演绎等。教师采用这样一种“层层叠加”的方法,其目的贯彻了一条实现教学目标与化解难点的主线,即通过“状物拟人”的写作方法,来达到培养学生丰富联想能力的目标。教师教学难点化解能力提高要通过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积淀,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的叠加与综合,才能真正显示教师的学养与功力。
(3)、学科教学三维目标达成度的研究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其关键在于三维目标达成情况。检验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就要采用便于操作与实践的方法,我校就以学科教学三维目标达成度的实践与研究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学校语文教研组就以作文教学为试点,开始三维目标达成度的研究。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与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设定了六、七、八、九不同年级的作文教学目标。为了达
成不同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在每一种训练方法的实践后,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阶段达成度的评价,然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写作训练,达到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这种分解与结合,从低到高的实践方法,使学生的能力目标逐步达成,是一种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
(4)、教师课堂教学衔接能力提高的实践研究。
我校的中年级部的数学教师完成了《中年级部数学教学衔接研究》的中期研究报告,他们的做法是把可贯穿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作为实现教学衔接的主要内容。他们形成的从“数”到“式”,从“分数”到“分式”,从“算式”到“方程”,从“直观几何”到“论证几何”等一系列中、高年级之间数学教学内容的衔接研究成果已成功地融入到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整体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大幅度提高教学绩效的作用。
(5)、教师课堂教学反思能力提高的实践研究
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包括设计、生成、实施等过程,从建构主义与行为主义理论出发,课堂教学还应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课堂教学的反思,这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组织教师广泛地撰写教学案例与课例,各教研组、备课组对案例与课例进行分析研讨,尤其是学习了“862”资源后,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展了同类课例“我如何学习优秀案例”的长处的专题研讨活动。在理论学习方面,学校课题组成员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大量的理论学习,基本达成共识。大家普遍认为(1)课堂教学环节、过程优化;(2)教与学的互动生成;(3)科学的教学评估。此三大内容成为课堂教学成功有效的关键问题。依照这个思路,我们的课题研究就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实践与探索。
A、在课堂教学环节过程优化方面,我们的研究着重在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三维目标的达成方面展开。在细节方面,如教师的语言感染力、情景创设、学生合作学习、甚至如导入、过渡等细节方面都有相当程度的研究。关于教学过程优化方面,我们的研究主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整体性、科学性与内在的逻辑性,我们甚至提出的要求是教师要提升教学的艺术性,力求效率的最大化。
B、在教与学的互动生成方面的研究,学校从教与学两方面展开实践探索。在教的方面,我们的要求是教师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景性教学模式。知识技能掌握准确便捷、重点难点化解精确便捷、课堂反馈及时有效、提问讲究科学、问题意识激发思维、教师课堂教学情绪饱满、教学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上述这些内容在学校广泛开展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专题研讨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实践探索。
在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发展的新课改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我们的研究主要从学生的预习、知识点掌握、基本技能运用、生活化学习、能力运用、质疑精神、合作学习方式、作业完成、自我评估、情感价值观升华等方面展开,尤其在学生合作学习方式拓展方面,我们的研究取得不小进步。C、关于教学评估方面的研究,我们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业有效性方面的深入研讨。大家达成的共识是①作业布置要科学;②面批提高评估的及时性与科学性;③注重研究各学科教学作业有效性问题。
为提升教师反思能力,学校曾举行了“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的专题教学研讨会,大力倡导学校的反思文化。在此基础上,学校进行了学校“十佳教后记”的评优推选活动,出版了学校教后记专题文集,让反思成为一种需要,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
三、研究的成效
通过研究者的实践探索与不懈努力,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学校形成了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管理策略与教学工作管理制度,大量校本独创的工作制度产生了可喜的管理效应,尤其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学校创设了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综合性措施。这些综合性
措施又以“课题引领、聚焦课堂”理念作指导,锲而不舍地抓住教学工作主线与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教师在各种细化的制度与措施的指引下,树立了牢固的课堂教学效率观念,通过自身的实践努力争取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与效率的更大化。在教师校本研训过程中,学校更形成了课题化专家引领等校本特色,对学校的整体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是教师通过实践研究,二期课改课堂教学能力大幅度提高。由于此项研究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展开了细化研究,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制定、课堂教学过程实施、课堂教学环节优化、学生培养、教法与学法优化、教学反思等各个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教师又结合学科教学的不同特点,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大量的审视、研究与反思,因此在教学展示、教学公开观摩与研讨活动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大幅度提升。在学校学科教学视导团的综合评价中,学校85%以上教师的各种教学课,包括随堂课等各种课程教学,已有了明显起色。说明此项研究已产生了可喜的成效。在从学生的反馈调查与多种教育督导与教学视导的情况来看,区内不少领导与专家对学校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示满意,这就说明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基本达到了我们设定此项研究的期望与目的。
此项研究的第三项成果是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二期课改与减负增效的背景下,教学质量提高的主渠道是只能从课堂教学中去求索。我们的教师孜孜不倦的研究课堂教学,力争通过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组合产生令人满意的高效率,由此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在稳步提高。小学部各学科教学质量处在同类学校的前列,中学部的教学质量近年来也逐年稳步提升,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
在学生培养方面,由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相应提高。学校每学期有大量的学生在区、市以及全国的各类比赛中获奖,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的校本特色教学显示出蓬勃生机,许多学生的学科人文素质得到提高,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风貌展现出学校开展此项课题研究后的丰硕成果。
四、前行中的反思
此课题研究虽然成效显著,但课堂教学是教师永恒主题,是学校科研的重中之重的工作,尤其是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问题,如何在定性定量问题上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现行的教学制度对教学的评价主要看学生“学得”情况来判断教学的有效性,而这种“学得”情况又应该由哪些内容组成,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否还有细化的途径,这些都是我们在前行中继续反思与探索的问题。我们将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与扎实有效的工作求得科研与教学的有效结合,让教师的每一堂课都成为智慧的灵光闪动与学生的一段美好的人生体验!
立足课堂,研究课堂将是我们永恒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肖红霞:《浅议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 》 《上海教育科研》2009.112、傅禄建:《提升有效性是“减负”的根本所在》《现代教学》2009.63、赵才欣:《对改进上课的若干认识》《现代教学》2009.1—2
第五篇: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研究
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研究
摘 要:地理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区域性等特点,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就是权威,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课堂模式造成了地理课堂的低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倡导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采用多样化、趣味化的方法让学生喜欢地理,从而高效地学习地理,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分析了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途径
有效的高中地理课堂必须是学生充分参与的课堂,而要想实现学生的充分参与,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上下功夫。要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为有效的课堂奠定扎实的根基;要考虑地理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善用趣味导入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还要引导学生将地理学习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达到有效课堂的升华。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1.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新课程理念对地理教学的要求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并且也明确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理念都充分地体现了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正确定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处的位置,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转变观念,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进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创造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环境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学会学习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精心设计学法渗透过程,通过读图分析、信息采集、讨论探究、自学归纳等灵活多变的形式,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发挥他们主体作用的课堂环境,以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探究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到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查资料、分析、对比、讨论等自主学习形式得出结论。通过学生自学能够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
二、趣味化的导入,是有效课堂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可以采用极富趣味的话语对高中地理知识进行全面统一的讲解、说明,确保课堂导入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1.借助著名景观进行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眼球
例如,教师在讲解旅游文化时,可以积极借助教室的教学工具进行课堂的导入工作,如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所要讲解的旅游文化以幻灯片的方式播放出来,并用生动的语言对之进行讲解,向学生展示著名而充满玄幻的埃及金字塔、展示美丽壮观的印度泰姬陵以及雄伟壮阔的法国埃菲尔铁塔等,通过视听说的有效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兴趣,进而有效提高学习质量。
2.利用问题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人教版高中地理课本中,涵盖着大量“世界之最”的地理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进行趣味课堂的导入。例如,在进行海洋知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世界上最深的海是哪个?最深的湖是哪个?它们分别有多深?如何形成的?通过趣味性问题的提问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有效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
三、趣味化的课堂内容,是有效课堂的关键
1.趣味化故事,激发学生好奇心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兴趣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地理学科本身就具有趣味性的特点,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的优势,能够深入文本挖掘潜在的趣味性知识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工整合,那么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将会有极大帮助。比如,在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一课时,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二战期间有人巧妙利用西欧地区天气变化由西向东发展的规律,不仅成功地躲避了德国法西斯的空袭,还用大雾作掩护对德军进行反击,使德军损失惨重的小故事。这个故事不但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学习上来,而且可以使学生对本课的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认真备课,善于挖掘每节课的趣味点,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多媒体展示,加深学生印象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地理知识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出来,通过具体的图片、声音、录像等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利用,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课堂的活跃度,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解海洋文化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中的“死图”变活,让静止的海洋流动起来,让课本中的海洋鱼类游动起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趣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印象,进而有效提高教学有效性。
四、生活化的情境,是有效课堂的催化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教学的要求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教学理念就要求地理教学要彻底改变传统教学过分依赖课本,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主张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生活体验,教师如果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地理教学,将会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人口的数量变化》时,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在城市或者乡村人口的变化进行分析,进而得出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在这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获取知识的实践者,只有当学生自己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等得出的知识得到认可时,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感受和愿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要体现这一点,地理教学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无疑是最有效的。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尊重学生,必须在课堂开始之初就吸引学生眼球和注意力,必须增强课堂趣味性,让学生乐于上地理课,必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最终让有效课堂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刘静.谈如何更好地进行高中地理教学[J].学周刊,2011(20).[2]朱延华.浅析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时代,2013(06).(作者单位 福建省仙游县园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