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滚核桃》教案3
《滚核桃》教案
教学思路:
这节课的主题是感受“中国鼓”的魅力,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结合各种鼓乐文化的感受与学习,给学生一个视觉与听觉的冲击,激发起他们的学习鼓乐的积极性;为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作好了充分的思想与题材准备。在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的同时,更深地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懂得热爱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
课堂教学设计:
通过听鼓点,猜鼓语;资源整合,深化鼓文化;参与体验,表现鼓声等环节让在学生欣赏、想像、讨论交流、网络搜索、体验参与等过程,充分感受“鼓语”之魅力,发挥学生的想像空间,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教学目标:
1、能专注地听赏乐曲《滚核桃》,感受“鼓乐”这种特殊音乐表现形式的独特魅力。了解乐曲,初步理解音乐艺术在思想情感中表达的特殊意义。
2、结合网络资源优势,带领学生学习有关鼓的知识,观看鼓的视频,讨论交流鼓的演奏技巧。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以击鼓方式表现特定情景”的创造性活动中来。
3、以《滚核桃》为主要学习内容,结合《老虎磨牙》《老鼠娶亲》等相关鼓乐内容,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懂得热爱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
教学重点:
1、感受“鼓乐”的独特魅力。
2、网络资源的搜集、整理
3、参与“击鼓”的表演
教学难点:
1、感受“鼓乐”的独特魅力,及其在思想情感中的特殊表达意义。
2、感受与体验,参与“击鼓”的表演。教学准备:鼓、网络资源、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听鼓点,猜鼓语。老师准备大鼓一面: 1.模仿雷声;2.模仿鞭炮声;
3.模仿古代战士出征前的鼓点声。4.学生交流、讨论。
二、听音乐,创设情境。
1.初次欣赏山西鼓乐《滚核桃》,体会鼓的独特魅力。2.讨论、交流:想像音乐形象,音乐描写怎样的场面? 3.欣赏滚核桃舞蹈表演,感受音乐形象。
4.分析小结音乐形象:乐曲表现农民采摘核桃之后,集中装袋、运到房顶上,然后铺开核桃晾晒、核桃滚散开来、滚落地上等景色,运用一系列的鼓棰华彩, 通过表现山坡滚核桃的动人情景, 尽情地抒发了农民欢庆大丰收的喜悦心情。5.再欣赏鼓乐表演。(赵瑞成的扁鼓表演)
仔细观察,交流《滚核桃》的表演形式及演奏技法。1)介绍磕、擦、搓、挑、撩、敲、碰等“花敲鼓”击奏法。2)练习敲击鼓面、鼓边、手拍鼓面、擦鼓面等。
三、参与体验,表现鼓声。1.模打节奏练习
0× ×︱ 0× ×︱0× ×︱×× ×︱
2.分头、身、尾三部分进行加工训练头,十名鼓手轮流演奏鼓梆,渲染出晾晒核桃的生活场景。身,十名鼓手采用合奏的形式表现了农民晾晒核桃时的动作和心情,模拟了晾晒核桃时发出的各种响声,从而唯妙唯肖的表现了丰收后的一派欢乐景象。尾,节奏松弛下来,表现了人们休息后的悠闲舒适的生活景象。
四、资源整合,深化鼓文化。1.欣赏《老虎磨牙》 2.欣赏《老鼠娶亲》 3.提炼节奏,参与体验。
要求:利用身边的“鼓”(桌子;筷子或笔)模仿音乐形象,五、作业。
1.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有关鼓的知识;鼓的种类、形状及制作方法;古今中外的鼓文化及其历史地位;探索不同的鼓的演奏技巧等。2.交流、小结。
第二篇:《滚核桃》教案1
《滚核桃》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打出乐“滚核桃”,能学习各种不同的敲击鼓的方法。
2、用击鼓表现“滚板粟”、“舞龙舟”的情景。
教学内容:
1、欣赏打出乐“滚核桃”。
2、学习不同的击鼓方法。
3、用击鼓表现不同的情景。
教学重点难点: 用出鼓表现不同的情景。
教学过程:
1、导入:视频导入(课件播放鼓乐视频)刚才我们听到的这段音乐是属于什么类型的音乐,好—鼓乐,那鼓乐又是属于那类音乐,好—打击乐,那么鼓常常用于我们生活中的什么场合?喜庆的 过年过节 办丧事就是婚丧嫁娶,那么在古代的时候—用在战场上,一鼓作气,还有宫廷典礼、宗教仪式、、、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鼓乐铿锵。
2、我们先来听一首绛州鼓乐《滚核桃》,啊、、说到绛州鼓乐要追溯到1300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设立了绛州鼓,并下令创作乐曲《秦王破点兵》因此这个绛州鼓就成为山西当地的民间文化之一而名扬天下,好,我们从这个题目上《滚核桃》同学们想一想,它应该是表现什么的?
哎,对,丰收时的,人们在晾晒核桃时的情景,那模拟成什么?
核桃滚落时相互碰撞的响声,那么我们来看一看 听一听,核桃洒落滚落的声音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播放音频,这种声音最适合用什么乐器来演奏,好——鼓,那可不可以用小提琴?大提琴?钢琴?
所以鼓是最适合的(教师敲击各种形制类型的鼓)它的音乐可以模仿核桃滚落的声音,那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听一下这首《滚核桃》带着这么两个问题来听。问题:首先,乐曲的演奏形式有什么变化?是轮奏?齐奏?合奏?
表现手法有哪些?(注意敲打的部位)击打鼓的那一个部位?【播放《滚核桃》视频】
3、新授谈话:鼓在音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鼓也可单独演奏,你能听出音乐表现了什么情景?
3、你能从鼓的变化中听出音乐有几段?
4、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在这个音乐里,有几种打击的方法。
5、学生讨论:鼓在音乐中的作用。
6、鼓在单独演奏时只是用不同的节奏来表现情景的。
7、能说出音乐表现的滚核桃的各种不同的情景。
8、学生能从音乐不同的节奏变化分出音乐有三段。
9、学生仔细听辩各种不同的鼓打击方法。
10、创作:让我们模仿打鼓,来表现几个情景。
11、请几个小组表演自己创作的情景。、学生能根据“滚板栗”、“舞龙舟”分小组表演自己创作的情景。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了解鼓在音乐中的作用吗,说一说你感受。鼓既能在音乐中烘托气势又能作为一种乐器单独演奏。
第三篇:滚铁环教案
二年级滚铁环教案
张丽霞 毛萍
一、活动分析
本次活动课是学生非常喜欢,乐于参与的我国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滚铁环。课中力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有利于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探究和体验,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健康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力得到发展,从而“滚”出快乐,“滚”出健康,“滚”出趣味。
二、学生分析
小学二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的年龄特征:
1、依赖性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2、模仿能力强;
3、创新能力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强。
三、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通过学习,能向同伴或家人展示滚铁环的简单动作;
2、运动技能目标:通过活动课的教学,学生能根据个体的差异,自我选择适合的难度进行练习,使大部分的学生能做出转弯、绕过障碍等简单的组合动作,并知道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滚铁环;
3、身体健康目标:通过滚铁环的练习形式发展学生的协调和平衡能力;
4、心理健康目标: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并在滚铁环等活动中努力展示自我,并对滚铁环活动表示较高的热情及体验成功的喜悦;
5、社会适应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创新和表现能力以及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人与铁环间的协调配合,让铁环平稳的滚动。在学生掌握直线滚动的基础上,做出难度更大的转弯、变向、停顿、绕过障碍等动作。
教学难点:滚动中如何找准钩与铁环之间的恰当位置,用钩对铁环的协调控制。
五、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整队: 立正、稍息、报数
2、师生问好:
3、宣布本课内容: 训练推铁环的技术方法与内容、推铁环的花样动作。
(二)、基本部分:
1、教学持环的姿势:
(1)介绍姿势:手提式 勾环式 悬挂式(左、右、前、斜挂式)背后式
2、实战训练:
(1)学生初次训练,摸索门道。(2)教者巡视与指导:
(3)交流与讨论:指出存在的问题、复习推铁环的游戏方法。(游戏的玩法: 一手握住手柄,手臂与地面成45度角,另一手握环的正上方,扶助铁环,摆正,“V”、“U”字卡准铁环的下方,离地面五公分处,之后,先轻轻滚动铁环,再用铁勾迅速地推动铁环向前滚动,以铁勾控制其方向,可直走、拐弯。铁环滚动的速度完全决定于推手的力量,手臂推动的力量大,则环的转速快,跑动的幅度大。)
2、分组练习与个别性指导:
3、教学“直道推环法”:(1)在技术动作熟练后,可在直道上迅速地推动,使铁环快速地滚动,做到人与环的欢动之行,展示一种劲道的生命之感。
A 推动的力量控制(手臂推动的力量大小把握到位,力量大,推进的时速快;力量小,推进的时速慢)
B 跑动的步伐大小(步伐的频率,跟上的速度与环滚动的时速相吻合,不可过快或过慢)
C 行进的距离远近(运动中的人与环之间距离,不可太远,也不可太近)
(2)分组训练、教者巡视,及时指导:
4、教学“曲线推环法”:(1)动作要领:
在很放松的状态下,随心所欲地走曲线,控制好行进的方向,特别在铁环侧偏的时候,寻找合适的平衡点,适度的力量支撑,这一系列的动作过程讲究高度的协调性,手部的反应能力要强。
“S”形 讲究匀速,在左或右侧偏时,把推手紧靠在铁环上,根据斜偏的幅度,迅速地做出反应,卡准平衡点,朝相反方向旋转,再往前推行,之后的动作变化同前,要有节奏感,不紧不慢。
“8”形 讲究动作的协调性,基本方法与“S”相同,只是在转弯,走圆时,得把握好力量,匀速行进,当铁环向内侧侧偏时,推手紧靠环,支撑住,侧偏的幅度一般大于45度。
“绕桩” 讲究动作的连贯性,向内侧转圈时,侧偏角度大于45度,力量的大小决定铁环转桩时地速度,不宜过快,保持匀速,求稳。
5.教学“滚铁环的花样动作”:
(1)介绍花样动作:快、慢速推环法 ; 跳环法 ;接龙 “S、8”形。(2)讲解动作要领及个人演示:
(三)、结束部分
1、整队集合,收铁环。
2、点评活动课中表现,提出注意的问题。
第四篇:《滚 滚 长 江》教案
滚 滚 长 江
教学年级:初中一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歌曲《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的片头音乐。由曲作家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1985年,这首歌被评为“当代青年喜爱的歌”,后又被选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系列作品之一。
《长江之歌》是F大调、四四拍子的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气势宏大,乐曲旋律舒展起伏。用单三部曲式结构:A+B+A+尾声写成。第一乐段八小节,上下两个乐句,生动描绘了长江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壮丽图景。第二乐段八小节是抒情性的中乐段,旋律舒展优美,抒发了人们对长江的赞美之情。第三乐段再现了第一乐段,但演唱形式的丰富多变与混声四部合唱增加了织体厚度,加强了音乐气势。结束句四小结是尾声,用主题动机拓宽节奏而成。全曲结束在mi音上,给人留下音止而意未尽之感。
教学目标:
通过对歌曲《长江之歌》的学习,感受长江的壮美,体会歌曲情绪,学会用坚定饱满、亲切热情等不同层次对比的声音演唱歌曲,引导学生合作创新,用多种艺术形式赞美长江。
从音乐的视角把长江的人文历史、地理位置、风光摄影等多元文化,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主题内容融合渗透,拓展学生感受理解的空间,激发学生热爱长江,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难点:
1.歌曲中“弱起句”的正确唱法。
2.用不同的声音、力度、速度、情绪来表现这首带再现加尾声的三段体歌曲。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播放音响设备、学生表现歌曲用的道具若干; 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长江”的文史资料。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播放《江河万古流》音乐,请学生听赏。
2、提问:你听了这首乐曲有什么感受?
3、请几位学生谈谈感受。
4、教师小结,语言激情,导入新课。
这首充满激情的乐曲表达出对长江、黄河的万古流源予以无限的赞叹,同时也表达出华夏儿女为拥有长江、黄河这两条伟大母亲河的润泽而情思悠悠。以前我们曾欣赏过歌唱黄河的歌曲,比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歌曲《长江之歌》。
三、新授课:
1、指导学生交流学习
①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请学生说说:“你对长江知多少?”。②教师评价同学们的交流学习,予以鼓励。
③教师小结,并出示“你对长江知多少”的课件,共同学习。
2、感受、理解《长江之歌》
①播放有视听画面的《长江之歌》,学生听赏。②提问:初听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 ③请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评价小结。
④教师简介歌曲,并播放视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⑤再次播放歌曲范唱,让学生对照曲谱仔细聆听、感受。
a.提问:你能从歌曲的力度、速度、节奏、旋律、风格、结构等音乐要素上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吗?
b.请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评价小结:出示课件“作品分析” ⑥出示课件“难点知识”,重点练唱第一乐句“弱起句”。
3、体验歌曲
①用跟唱法随琴轻声打拍唱曲谱。②随时注意纠正唱错的乐句。
③分析歌词,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诵歌词。
④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乐段,不同的旋律分别用鉴定饱满、亲切热情的歌声来演唱此歌。
4.表现歌曲 ①教师语言激趣:同学们刚才用美的歌声歌颂了长江,真好听!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用哪些艺术形式来赞美长江?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到竞SHOW场,看看哪组的同学表现更精彩!②出示为学生准备表演用的道具,供学生选用。③以小组为单位商议策划,组织排演。教师巡回指导。④分小组上台展示。
⑤请学生对刚才的表演进行自我评价。
⑥播放歌曲伴奏,全班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合作表演。⑦教师小结评价。
四、延伸拓展
1、请学生欣赏有关长江的风光摄影图片,让学生多角度感受长江的美。提问:你到过长江,游览过三峡吗?你是怎么来记录你所看到的美景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有关长江的风光摄影图片。(重点介绍三峡大坝工程)。教师简介“摄影”艺术,培养兴趣爱好。
2、请学生说出你所知道的长江沿岸的名城和名景。
3、请学生说出自己的家乡在长江的什么位置上。①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②教师评价小结,并播放“我的家乡——丹江口”视频,让学生感受家乡美,激发自豪感。
4、出示课件,请学生做“填图找位置”的游戏。
5、播放“九八长江抗洪救灾”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长江资源被人为破坏掉,而遭到大自然报复的恶果,由此激发“从我做起,保护母亲河,保护长江水资源”的想法。
6、请学生谈谈:我们如何保护母亲河“的看法。
7、教师评价小结。
五、小结
1、请学生小结本次课的收获。
2、教师用激励的语言结束本次课:
3、学生听《长江之歌》的音乐出教室。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多的教学内容选自湖北省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滚滚长江》。教学内容以歌曲《长江之歌》为主线,综合了长江流域有关的人文历史、地理位置,风光摄影等,让学生多方位、多渠道去感受理解长江,油然而生对长江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本节课属于一节综合课型的音乐课。
《滚滚长江》的设计在一下几方面凸现了音乐课的新理念。
一、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中的第一个目标。本节课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为首要任务和目标,通过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以“听”为主,兼顾“看、唱、说、议、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审美为核心”,去体验歌内涵,达到情感审美的目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音乐艺术的审美情趣。
二、注重了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设计由“激趣导入—歌曲感受理解——歌曲体验——歌曲表现——延伸拓展”等教学环节组成。教师始终把握以歌曲的学习为重点内容,在课堂上通过提问引导、提示指导、鼓励评价等多种教学方法,给学生充分的学习交流、合作表现的时间和空间。
三、让学生收获知识,提高技能。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一个知识点:“弱起乐句”和一个技能的提高:根据歌曲不同的乐段采用不同的声音、速度、力度、情绪恰当地表现歌曲。即:提高歌曲的演唱的能力。教学始终以“音乐为本”,在学习各音乐要素中收获美的情感体验。
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从课前安排 学生查阅有关长江的文史资料,到课堂上学生的交流学习;从让学生“听’音乐”看”画面,到让学生”说”感受,“谈”体会;从让学生上台大胆表现到自我评价,无不体现出“学生是音乐课堂学习的主人”。
第五篇:玩一玩,滚一滚教案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展示课
济南卓雅·大风车幼儿园
执教人:王文
活动名称:《玩一玩,滚一滚》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2.能在各种材料中,找到球体和圆柱体的物体。3.能在观察、比较、操作中探究球体和圆柱体的异同。活动分析:
大班的孩子对于科学探索活动感兴趣,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了解事物的原理。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设计选择了第六主题中的“玩一玩,滚一滚”这节活动。通过有层次的小组合作,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试着让幼儿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促使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观察生活中球形的物体有哪些、圆柱形的物体有哪些。
物质准备:1.各种圆球、塑料小球、准备圆柱体玩具若干; 羽毛球拍
2.教师教学资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游戏:“分一分”。
(1)鼓励幼儿说一说:桌上有哪些材料?(2)请幼儿玩一玩,并区分:哪些是能够滚动的?哪些是不能滚动的?并说明理由。
二、展开
进一步探索,感知球和圆柱体的异同。1.游戏:“滚一滚”
(1)请幼儿将找到能够滚动的物体滚着玩玩,探究发现薯片桶和小球不同的滚动路线。(2)讨论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薯片桶和小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小结:小球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放在地上站不稳,能向各个方向滚动。这就是球体,薯片桶的两头有两个一样大的圆,竖着放看起来像柱子,只能躺着向前或向后滚动,这就是圆柱体。3.游戏:“赶小猪”
(1)在场地上放几把小椅子,请幼儿用球拍把“小猪”绕过椅子赶回来,可把幼儿分成两组,一组赶薯片桶制作的“小猪”,另一组赶小球制作的“小猪”,看哪一组速度快。(2)交换材料再玩游戏。
小结:圆柱体的“小猪”很难拐弯滚动,而球体“小猪”却很容易拐弯,因为球体可以往任意方向滚动。
4.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在幼儿园、家里或其他公共场所,有哪些东西是球体的?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的?分别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三、结束
评价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
教师小组合作方面、探索发现方面、积极回答问题方面评价幼儿的表现,给予幼儿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