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18、19章,教案(★)

时间:2019-05-15 07:45: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道德经》18、19章,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道德经》18、19章,教案》。

第一篇:《道德经》18、19章,教案

《道德经》第17、18、19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背诵这三段经典名句。

2、简单理解选段的意思,重点理解个别典型词句所代表的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思考、感悟,理解第17、18、19章的基本思想内涵。

三、教法学法: 点拨法、思考感悟法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道德经》的学习欲望,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朗读《道德经》第17、18、19章。

二、新课讲解(一)、诵读

1、学生一起诵读课文内容第17、18、19章

(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

2、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读 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读。

3、根据总结的方法,挑选学生最喜欢的朗读方法一起来实践朗读,在朗读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断句。

(二)让学生看教材内容,同桌讨论,理解内容,思考:这三段文字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道德经》(第十七章)译文:

最好的国君治理国家,是实行无为而治。使百姓各顺其性,各安自生,君不扰民,所以老百姓都不知道一国之君是谁。

其次的国君治理国家使百姓觉得他和和蔼可亲,因为这样的国君治理国家是以德感化百姓,用仁义教育百姓。在其次的国君是用刑法威吓百姓,所以百姓都恐惧他。在其次的国君是用权术诡计欺骗愚弄百姓,所以百姓都憎恨他。

国君或统治者言不守信,所以百姓就不会信任他。

最好的国君都是多办事少说话,说的话都是很重要的话,懂得运用无为而治,百姓都各顺其性,各安其生,当大功告成后,百姓浑然不觉,都说“我们本来就如此呀!” 拓展延伸:

《企业管理小故事》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做报告,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

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留个缺口给他人,并不说明自己的能力不强。这一部分事情,自己不去做,“无位”,让下属去做,这是一种管理的智慧,是一种更高层次上带有全局性的圆满。

给猴子一棵树,让它不停地攀登;给老虎一座山,让它自由纵横。也许,这就是企业管理用人的最高境界。

2、《道德经》(第十八章)译文:

最古老的时候,百姓都很诚实,没有任何虚伪。

当国君用“智慧”创造制度法令来治理百姓的时候,百姓就会用“智慧”来逃避它,所以虚伪狡诈也随之而产生了。

家族中不和睦相处,六亲不和,孝慈自然会产生。这里想到了第二章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凡是都是有两方面有好的就有坏的有坏的就有好的。

当一个国家混乱以后,文武百官不能负责尽职,随之而来“忠臣”也就出现了。

老子告诉咱们凡是都有双面所以有“忠臣”的时候不一定是好事。有好的存在就有坏的存在,若是没有好和坏那就会国泰民安。就像最初的一样“没有任何虚伪,人们都很诚实,邻居间互相帮助,人人都是雷锋”。拓展延伸:智慧小故事

让长线变短

一位搏击高手参加锦标赛,自以为稳操胜券,一定可以夺得冠军。但出乎意料的是,在最后的决赛中,他遇到了一个实力相当的对手,双方竭尽全力攻击。当对打到了中途,这位搏击高手意识到,自己竟然找不到对方着数中的破绽,而对方的攻击却往往能够突破自己防守中的漏洞。

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搏击高手惨败在对方手下,也失去了冠军的奖怀。他愤愤不平地找到自己的师父,一着一式地将对方和他搏击的过程,再次演练给师父看,并请求师父帮他找出对方着式中的破绽。他决心根据这些破绽,苦

练出足以攻克对方弱点的新着,一定要在下次比赛时,打倒对方,夺回冠军的奖怀。

师父笑而不语,在地上画了一条线,要他在不能擦掉这条线的情况下,设法让这条线变短。

搏击高手百思不得其解,怎么能让那条已经定格的长线变短呢?他思来想去最后也没有什么办法,不得不再次向师父请教。

没想到师父却在原先那道线的旁边,又画了一道更长的线。两者相比较,原来的那条线,看起来确实显得短了许多。

师父开口道:“夺得冠军的关键,不仅仅在于要攻击对方的弱点,正如地上的长短线一样,只有你自己变得更强,对方就如原先的那条线一样,也就在相比之下变得较短了。如何使自己更强,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我们无法让对手变弱,但能让自己变得更强。

3、《道德经》(第十九章)评点:

真正的圣人或统治者应该以无为而治放弃束缚人们的巧智,这样就会使百姓受益百倍了。

真正的仁慈者都应该放弃礼仪,这样就会使百姓回到原始的孝慈时代。如果大家都放弃了一些利益和难得的物品,那么就不会有盗贼了。这里让我想到了第三章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上面在此只是列举了三个实例,文字描述的事情是有限的,这里是希望人们都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在本章提到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往往有道行的人,都是很朴实的。

三、小结归纳这三段话的含义,回顾知识,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

四、作业:

熟读背诵17、18、19章

第二篇:六年级道德经教案

道德经《老子》第六十章教案

一、导入:

道德经的来历老师已经讲过多次,今天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相信你又有不同的感受。函谷关,道德经,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再次说出你的感觉(作为富顺人我骄傲)学道德经

润经典人生; 读道德经

现灵宝文化; 诵道德经

做高尚之人;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道德经,再次 学道德经,润我们经典人生 读道德经

现我们灵宝文化; 诵道德经

我们做高尚之人;进行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道德经读本第六十章(出示文本)

二、初读道德经

1、自己读一读,看是否能读正确;

2、再次读一读,看你是否能通顺,流利;

3、教师抽查学生是否读通读。

4、教师范读;

5、出节奏,学生试读;

6、多种形式读;

三、理解道德经

正确、流利的要求已经达到了,你理解这其中的内容吗?老师带来了一段动画你看看(出示动画)

1、从动画中,你知道什么?

2、出示译文,对照译文再看,你又知道了什么?

3、学生自由说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四、拓展

1、道德经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自知自明自强自胜)

2、你准备怎么做呢?

五、诵读

1、齐诵

2、男女诵

3、师生接诵

4、学生引诵

5、个别学生展示;

六、结束语

短短的几十分钟又即将过去,几十分钟里,我们又一次接受了心灵的洗礼,使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

学道德经,润我们经典人生 读道德经

现我们灵宝文化; 诵道德经

我们做高尚之人;

第三篇:《道德经》第39章教案

《道德经》第39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背诵第39章。

2、理解老子“道”的辩证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和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认识老子宇宙的本原只有一个,宇宙的总规律也只有一个,即宇宙起源的一元论,而且是物质的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老子宇宙观,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老子经常以“一”来代称“道”。本章中,老子连续七次使用“一”字,其含义是相当深刻的。

二、新课讲解

(一)学生一起诵读课文第39章

(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

1、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诵; 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诵。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意。

(二)师生共同翻译:

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三)评析

在《道德经》里,老子经常以“一”来代称“道”,如二十二章的“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本章中,老子连续七次使用“一”字,其含义是相当深刻的。杨兴顺说:“一切在流动着,一切在变化着,但老子认为,变化的基础是统一而不是矛盾的斗争。‘天得一以清’„ „老子揭露了客观世界的矛盾,企图削弱矛盾,遏阻矛盾的尖锐化,为着这一目的,他把统一看成万物的基础而把它绝对化。”(《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及其学说》)事实上,老子认为宇宙的本原只有一个,宇宙的总规律也只有一个,因而他突出“一”,即宇宙起源的一元论,而且是物质的。在世界的自然万事万物之中,老子列举了许多相互矛盾的对立体,并认为对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最终归于统一。所以,他一再使用“一”,也表明他认为矛盾和对立总要归于统一。在人类社会而言,老子也强调统一,认为侯王也要注重唯一的“道”,才能使天下有个准绳。这个准绳是什么?老子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侯王应该认识到“贱”、“下”是自己的根基。有道的人无须光华如玉,还是质朴更好一些。总而言之,本章开头就是讲道的普通性、重要性、不论是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是来源于道,如果失去了道,一切都不会再存在下去。

三、拓展反思

——重得轻德,以实用主义为宗

今人之所以轻视天道,多因他从唯物的角度出发,以为“道”是精神而非实物,既不具备力量,也难给现实带来好处;倘要得到现实的好处,就必须斗智斗力,不择手段。

今人乐于交易,比如以钱易物、以权易钱、以色易权、以力易色等等。人们确信,交易的双方都看得见、摸得着,交易的物品及其价值也都看得见、摸得着,当然谁都不容易吃亏;即使吃亏,也不是吃暗亏,总能明其所以,并在此后的交易中追偿。

今人乐于交易的目的,在于实用。比如倡导性解放者,以为彼此都能得到满足,当然无可厚非;贩卖假货假药者,以为迫于生计艰危,当然可以不顾他人死活;大肆贪污受贿者,以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当然可以放开手脚;拍马奉迎者,以为自己付出了自尊,当然应该得到回报。

譬如有一种人,只想好好过日子。言下之意,天地与他无关,道德与他无关,他无须思考实物以外的任何命题,只要将小日子经营得美满,将身体保养得康健,将心情调节得愉快,于愿已足。围绕这种经营,他精心算计生活中一切细节,处处追求趋利避害的良效,而且日益感觉良好。我曾问他,人生无常,你凭什么将它驾驭?他说有手有脚,总能把握眼前。我说你苦苦不想失去,如何保证它永不失落。他说事在人为,即使不能保证明天,也得首先保证今天。

人多这般思虑,天道却不。天道以德衡量善恶,俗人以物衡量得失。天人之间,正好相反。

四、小结:

德是道的特性的物质体现。天道即宇宙的特性,天道的威力无以复加。老子说,天得道,因而清明;地得道,因而安宁;神得道,因而灵通;谷得道,因而充盈;万物得道,可以茁壮成长;侯王得道,可以平定天下。相反,天无道,天必坍塌;地无道,地必崩裂;神无道,神必消亡;谷无道,谷必枯竭;万物无道,必定凋零、解体;侯王无道,必定倒蹶、败亡。

五、作业:

熟读背诵本章。

第四篇:《道德经》第38章教案

《道德经》第38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背诵第38章。

2、理解老子“上德”与“下德”的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和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在诵读与感悟中理解“上德”与“下德”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欲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老子《道德经》重在介绍宏观治理模式,并就此提出了“上德”与“下德” 的观点,那么老子在这里到底想要阐述什么问题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道德经》第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二、新课讲解

(一)学生一起诵读课文第38章

(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

1、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诵; 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诵。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意。

(二)、内容解读

如果把道德水平分为上下等,那么没有道德学说时往往有上等的社会道德环境,而整日把道德挂在嘴边,形式上不离开道德,是为下德,其德可见,其功可称,故无法体现真正的道德;上等之德是无为的,因为它与道保持一致,自然无为,上德还是无条件的,不为名利的,下等之德是有心而为的,是有条件的,看得出人为痕迹的,功利的。

仁爱至上是有为的,但是无条件的;义气至上是有为的,也是有条件的;礼仪至上是人为的,没有人响应时就强行“推销”礼教制度。

因此,社会失去道才去关心德,失去德才关心仁,失去仁才关心义,失去义才关心礼,礼是什么呢,是忠厚,诚信缺失的产物,是荒废根本,关注细支末节的表现,往往成为祸乱之元凶。前述下德而下的伦理,是浮于道之外的虚华表象,是愚昧的起点。因此,大丈夫选择敦朴而不是浅薄,选择忠厚诚信,而不是浮华,因此,舍弃浅薄,取其厚实。

三、学生思考、讨论:

四、拓展引申、小结: 老子《道德经》重在介绍宏观治理模式,因此,对“上德”与“下德”等等的理解应当指社会环境而言,非指“上德之人”或“下德之人”;上德之所以有德,是因为德出无为,功成事遂,而无恃为之心,故称之“无以为”;下德之所以无德者,因为德出“有心”,而又矜功恃为,故称之“有以为”。仁义皆不免有心为之。但上仁虽为,而无恃为之心,故称之“无以为”。上义则恃之矣,故称之“有以为”。注重礼仪意味着崇尚虚名,没有人附和却强行灌输礼教。

五、作业:

熟读背诵本章。

第五篇: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首家的主要经典,据传是由春秋末期李聃所著。

老聃,通称老子,是春秋时的思想家,首家学说的创始人。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曾做过周王管理藏书官。在当时,老子是一个颇有声望的智者,其学识举世闻名。孔子就曾向他请教过“礼”的问题,并称他是为“龙”。由于周王室的衰弱各内乱,老子弃官归隐,跨青牛而去。行至函谷关,老子应关令尹喜的请求,写成一部书,这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共5000余言,原分上下两篇,通常称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全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在书中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发前人所未发,述前人所未述,并且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等其名的哲学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石之作。概括起来,《道德经》的见容主要有三,即谈宇宙、谈人生、谈政治。

《道德经》中明确提出,天地万物的本源不是天帝,而是“道”。《道德经》中谈道、谈天道,不仅仅是为了对宇宙的形成和自然霍华德做一个阐述,更是为了给探讨人生和社会政治准备一个前提,老子主张人法自然,道 的准则完全适合人类生活,老子的宇宙鸡肉是其人生观,政治观的基础。《道德经》中对人生、对政治的阐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道德经》中所体现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特点:就自我而言,讲究珍惜躯体 就人与人的关系 而言,主张柔弱不争。有道 的人少私寡欲,见朴抱素,

下载《道德经》18、19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道德经》18、19章,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道德经

    《道德经》学习感悟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与儒教,佛教相比,道教既没有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教的推崇,也没有历代君主大兴佛教对释家的重视。道教一直植根于民间,发......

    道德经

    《道德经》读后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对于《道德经》,我很是惭愧只用了大概一周的时间来读,勉勉强强算是读完了。起初读起来很是费力,首先这是一篇先秦诸子时期的著作,其古......

    争章教案

    百灵鸟章 《礼貌用语嘴边挂,人人争当小百灵》 (启动课) 教育目的: 1、让学生了解《百灵鸟章》的目标和要求。 2、教育学生学会两个行动,三句问候语,天天行动,天天练习。激励学生......

    孝敬章教案

    可爱的家庭 活动目的 1、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学会用节奏说话,学会游戏和即兴表演。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与父母、兄弟、姐妹、朋友之间真诚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挂图、全家福照......

    《道德经》第11、12章教案

    《道德经》第11、12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背诵这两段经典名句。 2、简单理解选段的意思,重点理解老子“有无”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形式多样......

    《道德经》第13、14章,教案

    《道德经》第十三章、第十四章教案 教学目标: 1、读诵《道德经》第十三、十四章。 2、理解老子关于“贵身”和人的尊严问题。 3、了解老子以抽象的理解,来描述“道”的性质,并......

    道德经有感

    做一个“得道若水”的女子——读《道德经》后想说的倪燕记得学生时代读语文时,听说过《道德经》,知道它的作者是老子。仅如此。若干年也只是闻其名不知其样。刚刚握之在手,还觉......

    《道德经》--学习心得

    读《活学活用道德经》心得体会——凯瑞红山置业公司·丁超峰 集团·人力资源部在6月8日发出通知,组织全员学习《活学活用道德经》一书,本人不敢妄自谈论《道德经》,仅对学习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