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智慧》总序 李镇西(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5 07:31: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的智慧》总序 李镇西(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的智慧》总序 李镇西(小编推荐)》。

第一篇:《教师的智慧》总序 李镇西(小编推荐)

《教师的智慧》总序

李镇西

有人说,诚挚的心灵是学生情感的钥匙,高尚的师德是学生心灵的明镜。然而一说到师德,许多老师往往想到爱心。这是对的,但还远远不够。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因为教育更多意味着责任,即对孩子的一生负责。由爱而升华为责任,需要我们做富有教育智慧的老师。我认为,今天的师德内涵还应该增加一个重要内容——专业化水平的自觉提高。这里,“自觉提高”意味着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多是发自内心的要求和行动。

怎样追求“专业化水平的自觉提高”呢?我的切身体会是——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是向学生奉献心血、青春乃至毕生的年华,不能仅仅是因学生的成长和成功而喜悦,我们还应该在教育学生同时,提升自己的事业境界和人生品味;在学生成长和成功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不断成长并走向成功,从中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为自己的生命喝彩。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不应该只是一个奉献的岗位,也应该是一个获取的职业;教师不是一支默默流泪的蜡烛,而是一轮灿烂耀眼的太阳!

要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就必须做反思型的教师。何谓反思型教师?通俗地说,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工作的教师,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这里的“思考”主要指“反思”,即对自己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的一种追问、审视、推敲、质疑、批判、肯定、否定„„

必须强调的是,我这里所说的反思型教师之“反思”绝不仅仅是“想”。20多年的教育经历告诉我,一个真正的反思型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其中,思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

第一,不停地实践。这里的“实践”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投入到学生中,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日常工作。和一般纯粹老黄牛式的“干活儿”不同,作为反思型教师的实践,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情感性”,就是带着感情投入工作,融入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和对学生的依恋之情;第二是“科研性”,就是不盲目地干,而是把每一个学生当做研究对象,把每一个难题都当做课题,以研究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实践中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每一个阶段都要有创新,都要有超越。

第二,不停地阅读。反思型教师同时应该是终生学习的身体力行者,他把阅读当做像每天都要洗脸刷牙吃饭一样的必需的生活内容。反思型教师的阅读,也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专业性”,教育名著、教学专著、教育教学报刊等等,都是阅读的对象;第二是“人文性”,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除了阅读教育教学专业书,反思型教师还要读一些政治的、哲学的、经济的、历史的、文学的等等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书;徜徉于人类精神文明的长廊,在触摸历史的同时憧憬未来,在叩问心灵的同时感悟世界。

第三,不停地写作。这里的“写作”实际上是搜集积累自己的教育矿藏的过程,也是总结提炼自己教育智慧、教育艺术的过程。和有些教师仅仅是应付职称评定的“写作”不同,反思型教师的写作同样也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日常性”,把写作当做自己的需要并养成习惯,通过每一天的写作点点滴滴地积累教育心得,而不是到期末为了应付检查才写一篇总结;第二是“叙事性”,就是写原汁原味的教育案例,不必煞费苦心地“构建”什么理论框架,也不借时髦的“理论”和晦涩的名词来进行学术包装,就让自己的教育故事保留着鲜活的气息,让心灵的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第四,不停地思考。教育本身就是最具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所以,教育者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人文情怀和独具个性的思考精神,当然应该贯穿于教育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这里的思考首先指对自己的思考,即把自己当做研究对象,揣摩、琢磨、体验、品味自己已经和教育水乳交融的日常生活;同时,思考也包括关注、研究、咀嚼、审视别人的教育实践、教育思想。如果这思考带有对自己进行检讨、解剖的意味,它便成了我所理解的“反思”,而这种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正是任何一个教师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精神素养和职业品质。

在所有反思中,最重要的是对教育失误的反思。几乎可以这么绝对地说,任何一个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中,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区别优秀的教育者和平庸的教育者,不在于教育者是否犯错误,而在于他如何对待已经犯了的错误。善于通过反思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所谓“反思错误”,通俗地说,就是犯了错误之后不要轻易地原谅自己,而是拷问自己的心灵:我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这样的错误是出于一时感情冲动还是有着必然的思想根源?这样的错误事先能不能避免?这样的错误是否受到了我期望达到的“教育效果”的影响?如果达到了某种“教育效果”,那么我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如果没有达到,那么这次错误所造成的表面的后果和潜在的危机有哪些?这样的错误蕴含着怎样的教育遗憾、教育缺陷乃至教育悲剧?这样的错误可能会在我的学生心灵上造成怎样的伤害?这样的错误包含着哪些可以理解的善良的意图?这样的错误掩盖着哪些不可原谅的自私和可怕的个人动机?我是否真正从这次错误中汲取到了教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教育启迪?

每一次错误,对所有具备真诚反思精神的教育者来说,都是一个进步的台阶,于是便可以沿着这个台阶一步一步走向智慧的巅峰,于是便可以享受到更新更美的教育视界„„

第二篇:教师智慧学习总计划

紫云县第三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教师教学智慧》学习总计计划

张昌翠

根据学校工作需要,我荣幸的担任了我校教师继续学习《教师教学智慧》的培训教师。为提升大家的的教学智慧,现拟定如下学习计划:

一、研读《教师教学智慧》文本,熟悉教学内容,了解编者意图,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重难点,针对教师自学重难点进行探究,设计学习方案,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有序引导大家进行多种形式学习。

二、学习目标

1、提升教师理解教材的能力。

2、提升教师驾奴教材的能力。

3、提升教师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4、提升教师对课堂教学计划条理性的能力。

5、提升教师进行有效提问的能力。

6、教给教师有效教学的策略。

7、提升教师叫观察的能力。

8、培养教师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学习方式

1、教师自主学习,拟定个人学习计划,研读文本,写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体会。

2、教师培训学习,授课教师引领大家对学习难点进行探讨。

3、设计试题,运用测试、作业等形式加强学习。

4、利用听评课形式,引领教师发现自己的教学智慧,互相学习,把理论付诸于教学实践。

5、坚持写教学反思,记下教师自己教学智慧的结晶。

四、学习时间安排:

1、2011年1月——7月,学习“理解教材的能力”。2、2011年8月——12月,学习“驾奴教材的能力”。

3、2012年1月——7月,学习“收集信息和处理的能力。” 4、2012年8月——12月,学习“计划条理性(教学时间的安排)” 5、2013年1月——7月,学习“进行有效提问的能力。” 6、2013年8月——12月,学习“有效教学策略。”

7、2014年1月——7月,学习“观察能力。”

8、2014年8月——12月,学习“语言表达能力。”

9、2015年1月——7月,复习“进行有效提问的能力。” 10、2015年8月——12月,复习“有效教学策略。”

计划人:张昌翠

计划时间:2011年1月

第三篇:《发现校长智慧》序

《发现校长智慧》序

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 魏书生

认识李志刚校长是在一次全国教学改革会上,我和他同台做讲座,他的讲课水平十分出色,他介绍的即墨二十八中“和谐互助”教学策略也让我眼前一亮,这不由得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私下交谈时,才进一步认识了这位豪爽热情、能力突出的年轻校长,更让我惊喜的是,他在1995年就发表过一篇关于我的文章《魏书生“懒”的刍议》。从此,我们电话来往,交流频繁,并多次应他之约到即墨讲学。近日欣喜地接到李志刚校长的《校长智慧》一书的书稿,感慨良多。李志刚在15年校长工作中实践智慧与现实思考,清晰地一一呈现在我的眼前,令我很受启发,很受感动。

山东有一批办学有质量、有特色的中小学,有一批治校有思想、有经验的中小学校长。长期以来,因为种种原因,在办学思想的总结、升华,治校经验的梳理、提炼方面做得不够,所以,在全国基础教育的“百花园”里,少有山东校长的身影和声音。但近年来,已有可喜的变化,一批优秀校长开始注意到如何将自己的办学思想、经验传递下去,传播出去,如杜郎口的崔其升、昌乐二中的赵丰平、即墨二十八中的李志刚等,这是十分必要的。禅宗曾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若林中树倒时无人听见,会有声响吗?”答曰:“没有。”树倒了,确实会产生声波,但除非有人感知到了,否则,就是没有声响。个中道理,很值得回味。如果校长只是闷着头做,不注意办学思想、理念的总结、提炼、传承、传播,那么,你的思想、理念就“无人听见”,这于学校、于事业都是有害无益的。正因如此,看到李志刚校长的大作即将付梓,很为之高兴,并写上几段文字,以表祝贺!

我们的社会正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传统的学校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教育理念正大量涌现,这些形形色色的教育理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学校的应然本质、理想与追求,力图引领学校的变革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当今时代是一个“理念”的时代,“理念”的话语已走出哲学家的书斋,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关键词”,一个共通性的“话题”。这种对“理念”的关注与推崇无疑与我们所处的正值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有关,“创新”已经成为一种主导性的意识形态。在一个变幻纷呈、充满各种不确定性、传统的观念与经验体系难以适应新情境的整体社会背景下,“理念”赋予人行动的方向与力量。对“理念的力量”的信奉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适应或推进变革的一种心态。

李志刚校长紧随社会步伐,时刻走在新思想的最前列:他是一名优秀的创业者,1999年,年仅34岁的他临危受命,成为即墨市首所改制初中的首位带头人,他带领27名教师含辛茹苦,艰苦创业,凭借优良的校风,严谨的教风和浓厚的学风,仅用了短短的五年时间便创成在校师生近3000人的“青岛市十面红旗单位”,先后获得40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成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被确立为多个国家、省、市级重点课题研究学校,中考成绩连续三年居全市之冠,受到上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的广泛赞誉。他又是一名出色的创新者,2004年接任投资近亿元的即墨市龙头初中——即墨二十八中,他明确提出“用爱心和智慧开启未来”这一核心理念,发现并成功打造出闻名全国的“和谐互助”教学策略,让即墨二十八中这所山东省老牌德育名校焕发出更加强劲的发展势头。

记得李志刚校长在演讲中经常说:“老师最信赖的不是批评家,不是指出强人有何失误的人。老师们信赖的是那些在课改道路上努力奋斗的人,他们英勇的战斗,也许不断的出现失误,因为做事就免不了失误,然而,他们确实在努力的奋斗,他们充满热情,洋溢着伟大的献身精神。他们如果有幸得到成功,那时他们奋斗的结果;如果他们不幸失败,至少也是敢于冒大风险后的失败;因此,决不能把用于课改的战士同不知胜利为何物,又不知失败为何物的冷漠胆怯的人们相提并论。不做事,只会批评别人的批评家是会误事的和败事业的。”所以我盼望着校长们不要当指手画脚的批评家,而应该是一个懂教育、有思想、善创新的人,是一个有追求、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是一个具有时代感、全局观念、战略思维的人,是一个关注社会和谐、心系教师发展、致力学生成才的人,还是一个公正、坦诚、守信的人。是的,战士是会赢得敬重的,哪怕是“受伤的战士”;而评价一个校长,则要看他代表什么,面向何方。事实上,李志刚已成为即墨二十八中抹不掉的记忆,即墨乃至山东教育绕不开的话题,并不因为他“一贯正确”,更不因为他“完美无瑕”,而仅仅因为他代表着一种精神。他,甚至只是这种精神的符号和象征,这种精神,就叫“改革”。

真正与时代精神及教育的内在本质相契合的教育理念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能个人以思想的共鸣与热情的感召,指引发展的方向。在当今学校教育改革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生命”、“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等理念正在教育界建立起日益广泛与深刻的共识,成为主导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价值基点所在。李志刚的“用爱心和智慧开启未来”的理念无疑是这当中的佼佼者,“和谐互助”教学策略也有效的体现这一理念,我坚信有了这种理念的推动,即墨二十八中更快更好的发展将会变得必然而永恒!

教育智慧的盛宴

——读《即墨28中解码》有感 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校长 李升勇

手头有一本陶继新老师和李志刚校长今年3月合著的新书——《即墨28中解码》,这是上级领导最近极力推荐让我拜读的。我手里的这本已经是第3次印刷了。在当下,教育研究类书籍能有如此成绩实属难得。看来有很多的教育人士和我一样,正被两位专家的智慧所吸引。

陶继新老师是山东教育界的老前辈,是资深的教育研究专家。陶老师撰写的众多报道、著作是我在工作中经常要翻看的指南。近来,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听过陶老师的专题讲座,时间的积淀让他的语言有了“钢筋铁骨”,每一句话都经过深思熟虑,每一个观点都直抵本质,让人回味思索。而李志刚校长和他任职的即墨28中,近来在国内教育界声名鹊起。我也听过李志刚校长的报告,正如书中陶继新老师在书中所说,“李氏话语”让我看到了一位能说会干的教育家型校长的智慧与雄心。如果说陶老师的智慧来自于广博的学识、海量的资料分析和深入的研究,那么李志刚校长的智慧来就源于他多年的一线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实践。李志刚校长的演讲接地气、指人心,连珠妙语每每让在座的人员抓耳挠腮、兴奋不已。这样两位“人物”的对话,怎能不让我充满期待?

书中延续着两位作者固有的气质和一贯的风格。他们没有挖空心思地琢磨词句,玩文字游戏,而是自然地表达心中的感悟。正是这种自然的表达让整本书变得质朴,弥漫着教育土地的芬芳。教育本是一片沃土,做一些表面文章虽然有一时的花团锦簇,但必不长久。这片沃土需要用农人一样的质朴与辛勤来精耕细作,教育的庄稼才会扎牢根基,不仅鲜花遍地,还有硕果满枝。陶继新老师博学深思,他将自已的人生经历、读书体会、采访心得和教育主张融为一体,既是教育的解读,又是生命的感悟。李志刚校长梳理自己在两所学校当校长的经历与做法,他的教育追求与具体实践别具一格,颇具借鉴价值。其实,只需其中一人的进述就很值得我们思考,更何况两个人的思想在书中有了激发与碰撞。我清楚地感受到,他们在交流时的坦诚与喜悦,他们在对话中让教育的形象更加清晰,对自己的本心更加坚定,还有更多文字以外的东西。常言道“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比朋而论道,实为人生一大幸事。这样的对话交流实在让人神往。

读他们的对话,我常常忍不住想对号入座,恨不得自己也加入其中。因为每一个谈话的主题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我想这应该是所有教育人的共通之处。谈到初任一所学校校长时的诸多艰难,哪一位校长又没有过呢?李志刚校长的应对之法和陶继新老师的品味点评深得我心。谈到“和谐互助”课堂改革,不禁会想起自己上课时的一些创意,有的符合教育规律,有的却有不当之处。更想到在我的学校里是否拥有像时红霞老师那样敢于创新的人,我自己是否拥有一双识人的慧眼和果断决策的魄力?还有学校里哪些老师可以看作创业的骨干?看到两位老师讨论28中的特色育人活动,我一边为李志刚校长的创意和行动叫好,一边为陶老师的精彩解读而折服。“开展一项活动就要造就一个精品”,这也一直是我的追求。我开展过的教育活动和28中有类似的也有不尽相同的,但我是否将教育活动的前因后果和过程都想得那样透彻?静下心来看看两位老师的对话,我明白有时候太急于求成,有时候流于形式,有时甚至在舍本逐末了。当校长,李校长对这一角色有着清晰的定位,作为带出两所品牌学校的优秀校长,他的看法直接明了,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都十分强。陶老师的点评则站在学校外,立足于丰富的教育阅历与人生智慧,让人对校长职责与使命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

这本书适合校长们品读。细看两位专家娓娓而谈,可以让自已的教育愿景更坚定更美好,还能找到实现这种愿景的智慧与信心。校长应该想什么关心什么才能让师生们更有激情?校长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学校更具活力?陶继老师和李志刚校长朴实的语言会给我们很多启发。

这本书适合学校干部们揣读。两位著者的不同经历让他们的语言各具特色,一位厚重儒雅增添学养,一位精辟简洁增长智慧。更可贵的是书中最本色的工作实例和感悟可以让我们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丰富的教育案例和精彩点评可以提升我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借专家的智慧让自己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这本书还适合骨干教师们细读。教书、育人,是为教师之天职,而教好书、育好人却需要教师拥有更多的智慧。课堂、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终生的研究课题。书中以即墨28中“和谐互助”课堂和开展的精品活动为分析蓝本,这些成功的典型案例必定可以启迪我们更多的智慧。

《即墨28中解码》可以说是陶继新老师多年教育研究和李志刚校长学校工作实践的智慧结晶。他们对教育的执著,对办优质学校的行动与思考,是这本书的灵魂。我会将这本书推荐给我的每一位同事。

第四篇:教师的情感与智慧 序和后记

总 序 薛农基

初闻《行者文丛》,非常感动,教师的情感与智慧 序和后记。感动于行者的群体,感动于行者的思想和精神,更感动于《行者文丛》图书的境界。感动之余欣然应行涛博士的要求,斗胆写下如下文字,忐忑为序!

一段时间以来,我和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张行涛先生、《行者文丛》编委会的蒋丰祥先生多次在一起探讨《行者文丛》的创意和策划。岁末年初,两位朋友从北京专程来访,讨论图书的愿景和规划。探讨中大家在许多理念和理想上都有共同的认识。这也是我和《教师博览》杂志正在筹划并力争做好的事业。于是,本着为一线教师做些实事、为基础教育做点真事的愿望,《教师博览行者文丛》诞生了。

《教师博览行者文丛》以“书写改变人生,草根促动教改”为基本出发点,在与有关出版社合作的基础上,拟在五年之内推出尽可能多的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育著作,扶持并培养一批能将其有价值的思想和探讨付诸文字的专家型教师,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改变中小学教师们的观念和行动,达到推进基础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目的。

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新课改得逐渐推进以及国家队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全国各地的基础教育领域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把教育当做毕生的事业来对待的有思想、有行为和效果的优秀教师。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正在由下到上、由点到面地触动并改变着现行教育当中那些落后的体制和僵化的观念,给我们的基础教育界带来了丝丝绿意和阵阵生机。

然而,一方面国内真正有思想和系统的教育实践并能将其较好地形成文字、专注的教师不是太多;另一方面,国内的出版界对籍籍无名的教师出书而言,门坎未免太高。这既造成了一线教师优秀的教育著作数量不多,也使许多颇具潜质的优秀教师不能步入教育书籍的作者队伍,他们有价值的思想和成果不能在更大范围内为人所知。目前教师所出之书,大量的是面向学生的学科辅导类“教科书”,在应试教育氛围仍然浓厚的今天,出版这类书籍,已经成了许多出版社利润的主要来源。近年来,一些教育出版社(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目光向下”,出版了不少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专著,其中不少获得了教师的欢迎和好评。但是,从总体而言,教师出书难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教师博览行者文丛》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来自一线的优秀教育书稿,凭借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对书稿进行打磨,依靠《教师博览》等强势媒体开展宣传,依托出版社完善的发行渠道发行。在这样的资源整合和配合下,将更好地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出版教育书籍提供便利,有望走出一条新的教育图书的出版发行之路。作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媒体,《教师博览》办刊十余年来,一直以宣传、扶持国内基础教育界的优秀代表及青年才俊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我们深知,一个团队中优秀分子的水平,折射出该团队成员的整体水平;对他们的宣传、扶持,不仅会对其个人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更会对整个团队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进而促进整个事业的发展。而这些,正是一个负责任的教育期刊编辑和媒体所应担当起来的重要责任之一。十多年来《教师博览》向广大读者传播了许多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推介了教育界的许多新经验和新典型,介绍了国内许多出类拔萃的教育人物,影响了一大批中小学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十多年的办刊经历让我感受到,一线教师队伍中藏龙卧虎,不乏人才,他们是推动我们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支领军人物和重要力量,需要我们的社会(尤其是媒体)去宣传、关注、发掘。

从基层教师的佼佼者身上,我还发现: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必须经历实践、学习、思考、写作这么一个完整的过程。我为什么将写作提到这么重要的位置上呢?一是因为写作是对前面三个过程最全面、理性、系统的梳理、提炼、总结和升华,二是因为一位优秀真正的教师,他有责任将自己长期以来在教育事业上那些有价值的所做、所思、所悟、所感让更多的同行们了解、借鉴。而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自己的行动和思想形成文字,广为流传,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试想一下吧,如果我们的教育史上缺少了孔子、苏格拉底、杜威、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著作,那么,我们教育历史的天空将会显得如何的暗淡无光啊!魏书生、于漪、于永正、李镇西这些从教育最基层走出来的明星们,如果没有他们的著作,他们的思想和经验能被全国那么多的教师同行们所了解和接受吗?

我们希望,通过《教师博览行者文丛》这座桥梁,将许多一线教师闪光的思想和富有价值的探索传播到更多的教师同行当中去。

我们希望,通过《教师博览行者文丛》这个平台,让许多优秀的一线教师能够站得更高,走的更远;

我们更希望,通过《教师博览行者文丛》的陆续出版,能够管中窥豹般地如实记录下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段难忘历程,并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薛农基

作者为《教师博览》编辑部主任、资深编辑

书写改变人生 草根促动教改(代序)

张行涛

“作者”是一个词汇,“行者”是一个概念;

“行者”是一个群体,“行者”更是一种思想和精神;

《教师博览行者文丛》是一套图书,《行者文丛》是一个平台,《行者文丛》更是一种境界!

一、我们是行者

“行者”一词缘起于我在2001年起草的“基础教育研究者专业发展计划”报告中,主要指在一线或者是从事基础教育研究,关注草根研究的各级各类研究人员。后来经过与“校本教研网”站长<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李作朝老师的交流,认为基层教育研究者这一概念过于学术化,不能够体现自下而上和草根的味道,在交流中形成了“行者”这一一个概念。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们才提出了“书写改变人生,草根促动教改”这样一个针对“行者”的基点。

1、行者——基层教育研究者

行者是基层教育研究者。来自基层,专业研究,这是行者的一个基本特征。换言之,行者包括有在基层做教育工作和从事基层教育研究的人员。从外延上而言,行者不仅是再基层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中专职从事研究的人员,而且包括所有具有研究能力、研究经历和研究热情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例如,研究型领导、研究型的校长和研究型的教师。

行者是介于理论与实践研究之间的专业人员,行者群体的成长,不仅可以对于理论研究起到积淀作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能够直接促动中国教育事业的振兴。在中国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行者群体的壮大,不仅是个人的专业发展,教育研究的繁荣,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地方教育事业的兴盛,乃至国家教育事业的兴盛。

行者介于理论者与实践者的中层,是理论于是实践相互转化的关键。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研究水平的提升,都有赖于行者队伍的发展壮大。只有行者队伍发展,才能使得先进的理念在实践中得以落实,使得教师队伍获得全面提升,使得教育改革得到有力保障。

2、行者——一线教育思想人

行者是一线教育实践中的思想人。善思与求索,使命与智慧,这是行者的鲜明特征所在。换言之,行者包括具有丰富教育思想和人生智慧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不仅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在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和智慧,在于他们上下求索之“信念”,在于他们的独立精神、自由之思想、激昂之热情和理性之态度。

行者是“思想人”的群体,是智慧者的团队。行者必定是思想人,在实践中积累着智慧,在睿智中汇聚着思想。愿通过书写把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奉献给同仁,贡献给社会,让大家共同成长,享受教育的幸福和快乐。

有了思想和智慧,教育才会有希望。教育不是体力劳动,教师不是教书匠。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处处体现着思想的光芒和智慧的火花。行者通过自己的思想和智慧,行走在教育变革旅程中。只有行者的群体越来越大,中国教育的未来才能够有保证,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振兴才能够成为现实。

3、行者——草根研究践行者

行者是草根研究的践行者。根于实践,勤勉力行,这是行者的又一个特色所在。换言之,行者的思想和智慧都是源自实践的,他们或者在学校中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默默耕耘,或者在耕耘中显现着思想的脉动。在实践中,他们体现出思想的活跃,处处迸发着智慧的火花,他们不仅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更智慧地思考着自己的职业特点,并快乐成长着。

行者是草根型的群体,是实践者的乐园。行者是草根研究者,是自下而上研究的实践者,行者在研究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草根研究是行者的精神家园,家园中,行者求索、思考、快乐、温馨。

草根是行者的根基,实践是行者的乐趣。草根成长使行者具有生活关怀,使行者具有旺盛的本土适应性,使行者的思想具有厚实根基。创造性的实践是行者的快乐,每天都有一个创造,每天都有一份快乐,每天都有一份忙碌,每天都有一点进步。

这就是行者:基层教育研究者、一线教育思想人、草根研究践行者。

我们就是行者,因为我们是教师!

我们就是行者,因为我们不仅仅是教师!

二、行者的基本假设

行者的提出是基于时代的发展和教师发展趋势。众所周知,新世纪的教育具有崭新的开端,而新世纪的教师具有更专业的追求。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读书的热情、思考的活力在行者群体中日益显见,这是行者发展的体现,是行者群体发展壮大的现实基础。

行者的提出基础、基于这样的假设:行者是一支活跃在中国教育基层的专业力量,是课程于与教学的骨干是教育发展与变革的中坚。行者是一线教育教学中的活跃分子,他们或者成为一个区域或学校中教育教学的领头人,或者成为学校中完成工作的核心,或者是某种理论观点的践行者,或者是能提出本土理论和观点的倡导者,或者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正是行者支撑着一个个区域、一个个学校、一个个课堂。没有行者的教育是不可想象的,没有行者的学校是没有活力的,没有行者的课堂则是没有生命的。行者是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学校的核心,是课堂的主力。

行者的提出是基于这样的逻辑:行者需要发展,需要引领,中国教育需要更多行者。行者不是天生的,在每一个行者的成长轨迹中,都充满着奋斗和拼搏。行者需要发展,需要精神的家园。无论是执掌一个区域教育的发展的行,还是默默耕耘于三尺讲台的普通教师,行者都是从脚下开始,一步一步走来的,在行走过程中,行者建设者自己的精神家园,构建着自己的发展平台,读后感《教师的情感与智慧 序和后记》。从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言,只有更多的行者成长起来,教育的振兴才有可能,行者是思想的实践者,而这正是教育发展中所必须的。无论是在区域、学校还是课堂,我们都需要有思想的实践者。随着行者队伍的壮大,我们的教育必将走向繁荣。

三、行者文丛的由来 《行者文丛》以“书写改变人生,草根促动教改”为基本出发点,广泛征集来自一线、源于草根的文稿,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呐喊助威;促动教师书写人生、变革未来,为教师的成长发展提供展示的机会与平台。

1、为自己书写——我手写我心

新世纪教师职业的一个最大可喜变化在于教师的读书积极性高涨,越来越多的老师加入了读书发展的行列,并且越来越多的老师喜欢阅读高品质的图书。然而,教师喜欢的书、愿意主动阅读的书则明显滞后,不能充分满足教师读书的需求。

教师读书的最直接后果在于教师的反思。越来越多 的老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记录自己的收获。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正在走向专业化,如何提炼自己的收获,如何交流自己的智慧,如何发展自己的人生,则又许多老师还在茫然。

教师思考的最宝贵财富就是教师的精神财富。这种

智慧不应该是一个人的私人财富,而是教师群体的珍贵结晶。珍贵之处在于它的原创、它的真实和它的感动。

《行者文丛》来自一线,源自草根,就是倡导老师为同仁书写、为自己书写,我手写我心,我心展我智。

2、改变人生轨迹——走向辉煌未来

教师是一个需要发展的职业,是一个有待专业化的群体。发展意味着自我实现的人生轨迹,专业标识着成长提高的职业阶梯。我们期待着专业、我们盼望着发展,我们将在教育生涯中一步一步走向高雅、走向卓越。

已有经验表明,写作是改变自己教育生活的根基。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能不能把自己的点滴收获积累起来,能不能用手把思想的成长书写出来,决定了一个教师能否走向成功,能否改变自己的教育生涯。

探索的脚印是行者最精彩的文字,未来的辉煌始于当前的努力。书写自己,也许不能使你一写成名,但你一定能收获智慧和快乐。写和不写是不一样的,出过书和没有出过书真的不一样。走向辉煌,路在脚下,把自己的智慧积累起来,我们会有思想,我们才能刷新教师这一职业。

《行者文丛》书写认识,变革未来。老师有意向展示自己的经验,有责任奉献自己的智慧,更有愿望成就辉煌未来。

3、发掘新的思想——珍视草根成果

教育是一个有理想色彩的事业,同时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新的教育思想不是理论的翻版,而是实践的结晶。源自一线的草根成果是教育中珍贵的理论财富,它源出老师、真实朴素,是一切教育理论的源泉。

草根成果关注过程,注重细节,细微之处体现了教育的专业所在,过程之中显现着教师的真知灼见。它是源自实践的理论,更是有理论根基的实践,昭示着教育的未来,追逐着社会的理想。

朴素而真实、感性而简洁,这是草根成果的可贵之处,也是开发和凝练的根基。经过专业人士的加工与凝练,这些宝贵的成果将成为新思想的萌芽,成为新教育的开端。

《行者文丛》开发有形成果,促成创新思想。让教育成为理想,让理论结合实践!

4、促动教育改革——形成民间力量

教育永远是一个追梦的过程,永远需要创新和变革。没有了创新、失去了变革,也就没有了理想,教育也不复存在。

教育创新的动力不仅来自理论,更多来自实践,来自草根。只有草根的研究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提出创新的方向;只有草根的认同,教育的理念才能够落实并可持续发展,只有草根的努力我们教育的理想才能成为现实。

草根是变革的基石,行者是变革的动力。只有让一线老师成为改革的主力军,成为创新的思想人,成为理想的认同者,我们的教育才有未来。

《行者文丛》凝聚一线的声音,促动教育的变革,让理想成为现实,让追梦坚持到底!

5、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专业共同体

散落民间的智慧,只有相遇才能碰撞处火花;有着共同志向的人们,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成就教育的理想。《行者文丛》将形成一种以专业人士为龙头、广大教师为主体共同参与,企业提供提供必要支持的发展共同体。

通过《行者丛文》我们将寻求一种理论实践相容、产学研相容的紧密型共同体。有着不同背景、怀着共同梦想的老师、校长、教研人员、行政干部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我们将成为一个研究的共同体、一个事业的共同体、一个发展的共同体,我们将成为一个具有战斗力的共同体、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共同体、一个战无不胜的共同体!

四、指导思想

根据编书目的,我们确立的指导思想为:发掘教师的原创成果,结合专业发展的规律对于教师成果进行提炼加工,推出我们自己的成果、推出我们喜爱的图书、推出对我们实用的理论。概括而言:书写改变人生、草根促动教改、构建专业团队、发掘草根成果。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原创性

《行者文丛》鼓励原创,尊重朴素,拒绝表演。

2、实用性

《行者文丛》崇尚实用,发展美文,拒绝空无。

3、专业性

《行者文丛》推崇专业,欣赏亚卓,拒绝平庸。

4、发展性

《行者文丛》关注发展,提供平台,拒绝停滞。

五、发展愿景

《行者文丛》的发展与行者成长和和群体的壮大有着密

切的关系。中国教育需要行者,行者在中国知识分子中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群人,在未来十年中必定发展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力量开始是微小的,但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必定留下他们强烈的变革痕迹。我们相信,随着行者群体的发展壮大,《行者文丛》的发展也将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行者文丛》来自民间,源于草根,引领教师,提供机

会,书写人生,变革未来。《行者文丛》从今年7月份酝酿至今,终于在北京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办公室内,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经过热烈的讨论,确定了《行者文丛》的发展愿景。

在中国有这么一群基层教育行者,他们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燃烧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把自己平凡的生活和民族的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懈地呐喊着、追求着、奋斗着、求索着……他们就是中国教育的行走者,他们就是我们所倡导和崇敬的“行者”!

为了使中国行者能更好地发展,我们策划组织了《行者文丛》大型系列丛书,给大家以发表作品的平台,同时指引和帮助更多的行者,使他们健康成长,为中国教育涂上浓浓的行者色彩。

我们《行者文丛》策划及全体工作人员,将全心全力奉献自己的智慧,克服一切困难呢,保障作者,帮助作者,引领行者,经过五年的奋斗,争取有一个宏大的体系,达到构建中国教育“行者”的思想库至远大目标。

不管前面有有多少困难,不管未来有多么艰辛,我们全体人员将无怨无悔,勇往直前,将《行者文丛》执行到底!包括策划人在内,不能因任何理由放弃自己今日的选择,作出违背“行者”的言行,我们将会为今日的选择负责到底,为《行者文丛》负责到底!

所有参与《行者文丛》的人,都应该为我们今日的选择而自豪,对《行者文丛》的未来充满希望!

来吧,让我们上路吧,中国的行者在等待着我们,我们从此不再等候,因为今天我们没有借口,明天同样也不会有借口!

截止2006年底,《行者文丛》编委会共计收到书稿二十余部,经过筛选和加工,并多方面与作者沟通和交流,本着求精求美的态度,我们推出了第一批丛书:李作朝老师的《教师军规》、王三阳老师的《绽放生命的莲花——做幸福的教师》、王晓援老师的《给新教师的50个忠告》、严卫林老师的《追寻学校管理原生态》和阿水的《不一样的教育——难忘天苍苍实验学校》,这些来自一线的作者以丰富的教育经历和人生智慧,为教育事业的振兴而求索,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在教育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展示了行者的探索精神。

这套图书的组织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知名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裴娣娜教授大力支持,她欣然答应作为本套文丛的总顾问;作为文丛顾问,《教师博览》编辑部薛农基主任自始至终关注本套文丛,对文丛的组织和宣传给予大力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界的朋友也对这套丛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我们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们也感谢关心支持我们的广大作者而后读者朋友,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稍等行者队伍,把我们的思想和智慧贡献给社会,让我们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和欢乐!相信行者的团队会越来越大,《行者文丛》会越来越好!

序 教师的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美丽

朱永新

在平常是闲聊中,在网上的议论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教师们对生活的抱怨。有的人说,教师的生活太平淡、没有刺激;有的人说,教师的生活太机械,没有情调;有的人说,教师的生活太繁杂,没有成就感……

但是,当你读过《教师的情感与智慧》这本书以后,你对教师生活的理解,对教育工作的态度,一定会有新的变化。你会发现,你每天生活的校园与课堂,原来可以成为如此美丽的舞台,让你和你的孩子们上演那么精彩的话剧!你会发现,你每天普通的讲课与谈话,原来可以成为如此美丽的诗篇,让你的孩子们终生铭记和吟诵!

《教师的情感与智慧》是《教师博览》杂志十年征文的精选本。其中有“我难忘的一件事”“难忘一课”“教育有悔”“素质教育一例”“我与我家”等征文活动内容。这些征文,都是来自一线教师的手记,真实记录了他们原生态的场景,记录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记录了他们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教育机智。

我曾经说过,教育的神圣是寓于教育的平凡之中的。把教育看得过于神圣,会忽视它的平凡,远离它的真实。把教育看得过分平凡,又会忘记它的神圣,丢弃它的使命。我们每一天都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应该认识教育的这种特性。当我们读这本《教师的情感与智慧》的时候,我们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刘这这的《师情母爱》,还是王晓平的《心底的照片》;无论是江建国的《家筑在心上》,还是万金党的《第一课》;无论是那“温柔的一刀”,还是那“用爱铸成的错”,我们在感受教育的普通和平凡的同时,也领略了教育的伟大与神圣。除了于永正等少数著名的特级教师外,这本书的作者大都是人们不太熟悉的普通老师,但正是他们才是中国教育的真正的脊梁,在他们的学生心中,他们就是真正的教育英雄。

其实,每个人都有两个重要的世界——情感世界与智慧世界。一个人是否幸福,是否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两个世界的满足情况。教师也是如此。而且,这两个世界又是互相影响的。在情感世界,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真正地把爱心给所有的孩子,真正地用心对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每一次与学生的沟通,他一定会感受教育的乐趣、体验教育的幸福。同时,在智慧的世界,他也一定会找到“把发现留给学生”的办法,让学生每一天都在期待和惊喜中度过。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教师博览》编辑部的朋友们,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让我们能够深入教师的情感世界与智慧世界,看到教育的一种境界、一种风景,也激励更多的教师能够像这些普通的老师作者一样,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我相信,许多年以后,无论是你自己,还是你的朋友,都会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你一定会发现:

——教师的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美丽!

(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导师、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后 记

在《教师博览》创刊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选编此书,既是纪念,也是向读者朋友的一个小小献礼。

《教师博览》是面向教师的综合性文献刊物,主要刊发文摘稿,也发首发稿。这是《教师博览》的一个重要办刊特色。首发稿中,“征文”稿件占了一定比例。

从1996年开始,《教师博览》先后举办过“我最难忘的一件事”“今天怎样当老师”“我最难忘的一位学生” “我与我家”“难忘一书” “难忘一课”“素质教育一例”“教育自由谈”“教育机智一例”“教育有悔”计十次征文。这些征文因主题贴近教师而受到全国各地众多教师的关注和喜爱,参与的人数逐年增加,出现了许多文质兼美的佳作。长年的坚持不懈,使“征文”栏目成了《教师博览》的品牌栏目,不仅加强了读者对刊物的参与,也为刊物在读者中赢得声誉起了重要作用。

《教师博览》历年的征文,除了主题贴近教师,讲求新意外,在文章形式上,也力求生动活泼。除“难忘一书” 为读后感,“教育自由谈”为杂文体裁外,其它的征文,都是记叙文,有人物、有事件、有情节。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使“征文”的文风与整体刊物的文章风格大体保持一致(《教师博览》)倡导“寓理于事”的表述方式,文风力求清新活泼;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教师们运用自己熟悉和喜爱的表达方式来描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感。

本书所选的87篇文章,绝大部分出自《教师博览》历年征文(为统一体裁,“难忘一书”和 “教育自由谈”两次征文的文章没有选入)。这些文章从“情感”和“智慧”两个层面反映了教师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教师工作的富有创造性的特点。文章的作者基本上都是一线教师,所反映的也是教师们熟悉的事件和情感。在这些令人感到亲切和熟悉的事件和情感中,深深凸现出为师者的教育情感和教育智慧,而情感和智慧,是最能体现教师职业特点的两条主线。

再次,我们首先要感谢长期以来对《教师博览》征文活动给予过关爱与支持的全国各地众多的教师朋友,正是有了你们的佳作,才有了这本书。其次,我们要感谢《教师博览》顾问朱永新先生,他的一篇精美序言为本书增色不少。还要感谢本书的责编,江西教育出版社的范京晔先生,谢谢他为本书出版所付出的辛劳。

编者

2003.6

第五篇:《激流》总序教案

九《激流》总序

【教材分析】

《激流》是巴金三部曲式小说《嫁》,《春》,《秋》的总名。以“激流”来命名,暗示了作者在三部小说中表现一个共同主旨:生活中友爱、恨,有悲欢,有酸辣苦,它们构成了生活的主要方面。本文有总括的性质,是三部小说所共同着力反映的生活内涵和特征认识的总体概括,即生活是激流,只有敢于征服的人才能寻找到生活的真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序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

2过程、能力与方法目标:掌握文中运用“激流”这一物象寄托作者情感的写法。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对于生活真谛的认识:“生活是搏斗,征服与追求信仰。”

【教学重点】

“激流”的五项意义以及借助物象表现情意、主旨的写法。

【教学难点

对以“激流”作为三部曲小说的总名的理解。因为存在着时代隔阂与生活经历的不同。【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课前由学生收集有关作家巴金的资料,学生介绍作者。

三、介绍序这种文体的特征。

四、朗读课文

五、问题:文章前二段引用托尔斯泰与罗曼罗兰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说明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六、作者笔下的激流有什么特征?(永远动荡着,奔腾的,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七、这里“唯一的海”指的是什么?(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八、作者写“激流三部曲”的原因是什么?(文中四点)

九、主题探究

对文中”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谈谈你对生活的感悟?

(举例:贝多芬,海伦凯勒等)

十、拓展阅读:罗曼罗兰《贝多芬传》(节选)

【教学建议和说明】

本文的教学指导,可以使问题导读、作品导读,也可以使读写结合导读。问题导读,是利用问题的可研究性激活学生阅读兴趣,并促使认识的深化;作品导读,是借“它山之石“以攻本文阅读重点难点之“玉”,具有良好的类比性和拓展型;读写结合导读,是将单一的认读转换成复合的文本化阅读,有助于阅读与写作能力的相互促进与沟通。

下载《教师的智慧》总序 李镇西(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的智慧》总序 李镇西(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总序2013工作总结

    总序 时光荏苒,转眼,2013年已走近尾声。2013年是我院心健部成立第四年,经过前四届前辈的开拓与铺垫,心健部已发展完善。本年度,我们的心理健康工作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一往直前,......

    《〈激流〉总序》教案

    《〈激流〉总序》教案 学习目标: 1.以课文前面“在这平和的文字下面我们分明感受到汹涌的激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为学习本文的突破口。运用诱思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体验领......

    弟子规 总序教案

    《弟子规》教案《弟子规》总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 1、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弟子规的内容是什......

    读李镇西《教育的智慧》有感

    读李镇西《教育的智慧》有感 《教育的智慧》是李镇西教育思想和教学智慧的集大成之作,全面展示了他在语文素质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曾在全......

    读李镇西《教育的智慧》有感

    读李镇西《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 《教育的智慧》是李镇西教育思想和教学智慧的集大成之作,全面展示了他在语文素质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曾在全......

    读李镇西《教育的智慧》有感

    不让儿童‘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论后进生的培养 品读李镇西先生的《教育的智慧》一书,无不被他的教育观、教育方法和教育理想所折服。无论是书中提到的教育观......

    弟子规教案之总序

    《弟子规》教案之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一、教学内容 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二、教......

    《弟子规》总序:(5篇范例)

    《弟子规》总序: 我们都知道,人一生下来,与之最接近的就是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孕育出优秀的下一代。我们也看到很多家长忧心忡忡,觉得自己的子女很难教,不知道从何教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