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让小学体育教学充满童话趣味[定稿]
如何让小学体育教学充满童话趣味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大胆解放学生,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亲切和谐、灵活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体育的乐趣,营造在玩中学,学中练,练中乐的良好氛围,为终身体育服务。而要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的快乐,我们的课堂就必须得牢牢吸引他们的注意,使他们自觉自愿的参与进来。前一段时间哈里波特的魔法吸引了世界上成千上万的孩子们,他们是多么希望自己也拥有这么神奇的魔力呀。趁着这股“魔风”,让我们的体育课也来沾点哈里波特的魔法,让它带领我们走进孩子们心中,使孩子们在“魔幻课堂”中愉快的练、尽情的玩。
一、兴趣的引导,让体育教学步入童话的世界
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我们所教的对象是一群活泼可爱,天真无暇的孩子,他们的理性思维尚未发育成熟,他们无法接受深奥、复杂的理论知识,这些会让他们更加糊涂、迷茫。这时期的他们,感性思维丰富,爱唱、爱跳、爱动、爱表现。他们喜欢富有神奇色彩的童话故事,孩子们总喜欢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快乐,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正义。孩子们希望自己也能拥有童话故事中,白雪公主般的美丽,魔镜的魔力,圣诞老人的智慧和法力。如果谁能满足他们的愿望,他们将是多么的开心。我们就可以不利用孩子们的这一特点,让我们的课也增加一些魔力,让它带着我们一起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如:在跑的练习中,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在课前先听完《白雪公主》的故事,然后将这个故事改编成一个课本剧,将故事情节融入体育游戏中,通过森林追逐——建造家园——抢救公主——共庆胜利等一系列情节把孩子们带入童话王国之中,使孩子们在游戏中自觉完成练习任务。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孩子们对童话有浓厚的兴趣,那我们何不借童话的魔力,让原本又苦又累的跑步也变得轻松、有趣、快乐、易学呢?
二、童话的魔力,激活了课堂。
童话世界中弥漫着魔力的气息,童话作家奇妙的想象和他们笔下的道具,神奇而具有无穷的魔力,让多少孩子向往,如果将童话般的想象、神奇的法宝和动人的童话故事请到体育课堂上,就能借它的魔力激活体育教学,激活课堂。
1、奇妙的想象,让枯燥的练习“活”起来。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图片、简单笔画和教师的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正如童话世界一样,张开想象的翅膀,施展童话的魔力,你可以让任何不可能实现的事在童话世界中成为可能。
例如在教学单双脚跳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戴上小青蛙的头饰,使他们变成一只只可爱的小青蛙,并赋予他们一些魔法让他们将手中的绳子“点化”作一片片形状各异的荷叶,让这群可爱的小青蛙在这片自己设计的池塘里自由自在的跳跃。
2、奇妙的魔棒,让乏味的动作“趣”起来。
在学习新的技术动作时,我们往往采用让学生先观察挂图、然后观看动作示范,接着就是分解动作及完整动作的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其实,学习新动作有多种方法,借助神奇的魔棒就是其中之一。而借助魔棒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学习各种姿势的走时,我就让学生模仿各种人或动物行走的样子,同时也鼓励他们自行配上声音效果。顿时操场变成了孩子们展示的舞台:有拄着拐棍的老人;有抱着孩子的妈妈;有跳跃的小兔;有爬行的小蛇;有多足的蜈蚣„„好精彩的动作,好逼真的声音,我不禁为孩子们的出色表现叫好。第二、充分利用音乐、舞蹈的魔力控制教学节奏。音乐、舞蹈本身就有一种调节人情感的神秘力量,教师根据课堂的需要把音乐舞蹈恰当的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用音乐的或张或驰来控制教学的节奏,使学生随着音乐或兴奋或放松。如用略显强烈的音乐节奏来烘托游戏的紧张气氛,使学生更加兴奋,玩得更加尽兴;又如用轻快的音乐节奏进行放松,使学生在轻松、悠扬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使其生理和心理上得到充分的松弛,心旷神怡,从而消除疲劳。正是由于音乐舞蹈的参与使得单调紧张的课堂变成动作优美,生动活泼的课堂,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第三、将孩子们带入童话的宫殿,一起感受魔法的无穷魅力。如:在学习技巧的过程中,当有的孩子无法完成技术动作时,我们可以请来奇妙的魔棒,让它施魔法。大家一起拿着神奇的魔棒在空中晃动,然后指着那位学生说:“给你勇气,给你力量,你行,你行,你一定行!”在这么强大的“魔力”的作用下,我相信那个同学一定能够完成动作。
同样,魔棒也可以让乏味的徒手操“活”起来。用魔棒将枯燥的徒手操点活,给予他们生命,象童话世界中一样,让他们“活”起来。让孩子们在童话王国中根据故事情节自行设计徒手操,让我们的徒手操变得有声有色、充满生气和活力。总之,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3、神奇的魔镜,让双手和大脑“动”起来。
一堂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体育课需要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去开发、去挖掘、去拓展、去想象。在学完新的技术动作后,要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教师就可以拿出一个呼啦圈,作为一面神奇的魔镜,带领学生穿越魔镜来到“智慧乐园”。在这片乐园里,任何东西都是孩子们的玩具,但却都需要运用“智慧魔力”才能使玩得更欢畅。在这种集体智慧的魔力下,复杂的新动作变得简单起来,平凡的旧器材变得富有生机起来。
4、无穷的智慧,创造出动人的童话故事,巩固和整合了课堂教学。如果老师课堂设计只是停留在传授知识,复习技能上,那学生还是不会自由地运用。因此“活”字是体育课堂的精髓,只有让体育接近生活,回归生活,才能激发了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了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学生们会非常喜欢上这充满魅力的体育课。
如我在教学蹲踞式跳远时,就采用童话引入的方式。首先让学生回想《狼和小羊》的故事,并给故事续述结尾:小羊需要哪些本领才能逃脱狼的追捕?孩子们立刻七嘴八舌的说开了:它要是跑得很快,狼就追不上了;它要跳过旁边的小河,狼就无能为力了;小河很宽,它要是有翅膀飞过去就好了„„顺着孩子们那充满童真和智慧的想象力,我便引导他们将自己想象成小羊去拜师学艺。一只只小羊马上忙开了:向羚羊学奔跑;跟袋鼠学跳跃;与丹顶鹤学飞行„„艺成归来后,“小羊”面对“狼”的追捕,将所学技艺融合起来,利用羚羊的速度、袋鼠的蹬地、丹顶鹤的起跳和平衡顺利越过小河(小垫子),逃离了“狼”的魔爪。
在这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游戏活动中,学生带着兴趣、想象和快乐去学习,他们就象着了魔法一样,运动着、快乐着。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孩子们不仅能专心地投入教学活动,更让他们无穷的智慧折射出灿烂地创新火花。
如何让小学体育教学充满童话趣味
长清区实验小学
郑元合
第二篇:让写作充满趣味
让写作充满趣味,让写作走向成功
林州 韩记明
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逐步使他们乐写。
一、让“导写”引起兴趣
一堂作文课,能否激发学生的作文欲,与教师的“导写”有直接关系。题目一出,不导则写,对多数学生来说,则是苦差事。因此,导写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不可等闲视之。
所谓导写,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分析生活,表现生活。“导”,就是要解决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从学生的作文实际来看,作文难写的症结就在于不知写什么,所以必须借助教师的疏导,使之文思涌来。文思要喷涌关键是开掘题材。题材是文章的生命。好题材如山珍海味能馋人。题材于淡,似白菜萝卜即使巧妇也难成佳肴。因此,如何选材是导写的关键。一般的说,好题材具有“新”和“奇”的特点。“新”题材,“新”观点,往往能启人深思,引人遐想。“奇”就是不寻常,即在倩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故能诱人一睹为快。在导写中,教师要“授之以渔”,使学生悟出“新奇”的题材,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比较,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会相同。
导写要使学生懂得生活与文章的关系。没有生活,就没有文章。不热爱生活,就不会有佳作问世。生活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物质生活(以行为为轨迹),另一层是精神生活(以感受为轨迹)。文章所选材的生活是这“两种”生活的有机结合。写作要以“感受”为基础,但又不能拘泥于感受,而要从感受发端,展开想象。“想象”又不能随心所欲,而必须以“观察”为本。观察要认真细致。做到人木三分,透视事物的根本。这样才不会“无米”生炊。
“导写”要引导学生善于借鉴。每次作文课,在点化之后,有必要宣讲几篇佳作,给学生提供借鉴,造成立体感,唤醒写作欲。引进写作的情境。
二、让 “自由文”涵养兴趣
当然,只写“规定作文”也有弊端,因为学生的经历、性情、思想和方法各不相同,表现在作文中的方方面面自有分野,而且“规定”越多,学生越不得越雷池一步。所以,教师还得引导学生在平时乐写“自由文”
所谓“自由文”,就是让学生怎么写就怎么写。排除作文的消极心理,鼓励随时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不拘形式,灵活自由,旨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勤奋写作的良好习惯,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建立自己的写作“材料库”,从中体会“我手写我口”、“我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的乐趣。
三、让“做”深入乐趣
要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对作文的全过程进行指导。为了在作文之前,使学生感受生活,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带领学生做点什么。这种“做”较为宽泛,可以是言行表现,动手操作,也可以是动眼、动耳、动嘴、动脑的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甚至可以是漫画鉴赏。但都必须是以练习作文为直接目的,而不是指日常的生活和学习。
这种“做”,不管是课上集体活动,或是课下分散活动,都必须提出明确的作文要求,让学生在活动前有所准备,活动中有所留心,活动后落实到作文。
“做”的种类可以灵活多样,让学生为“快乐作文”,做好准备:①采访类。或访问本地先进人物,或访问其他有特色的人和事。或调查研究,然后写出“访问记”,“人物通讯”或“调查报告”。②文体类。例如,召开班级晚会。再根据晚会实况,写成“消息”、“通讯”、“评论”、“赏析”、“偶感”等等。又如背诵比赛。每组推出代表互相竞争,其他人当观众助兴。在比赛中,要求人人仔细观察别人的神态、动作,体察自身的心理、感受,然后自己拟题,写出真情实感。③实验类。与其他科目结合,利用实验课所获得的知识作文。例如,与化学课结合,写《说钠》。又如,与生物课结合,写《精蜒的构造与习性》。也可以同体育课结合,写《我是怎样投手榴弹的》。④劳动类。根据不少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然后据实作文,可写方法、过程,也可以写感受、体会。又如,利用参加集体劳动的机会,要求写成记叙文,或评论劳动中的人与事。⑤旅游类。组织学生到当地名胜古迹参观旅游。事先不但要做好物质准备和思想教育,而且要让学生对所要去的地方有较多的了解。到旅游点之后,让“知情者”当导游,使“旅游者”能观察感受到更多的内容。然后写日记、游记。此外,还可以组织参观。或展览馆、或博物馆、或俱乐部,等等。然后写参观记(或忆),也可写成评介性文章。③漫画鉴赏。鲁迅先生说:“图画可济文字之穷。”在作文教学中引进漫画鉴赏,有利于学生冲破写作思维的定势,发展深层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克服怕作文的现象。漫画干预生活,林林总总的漫画以最直观的手段向学生演示了无形可征的联想思维,读多了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在捕捉写作素材时能突破单凭直觉感知的框框,让思维活跃起来:获得作文的某种感悟。所读的漫画,可以是单幅的,也可以是内容相近的组合,或者是内容相反之排列。读画的过程,就是认识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换的过程。
作文之前,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做”,让他们“做”得开心,“玩”得有味,并从中积累写作素材,不仅其过程生动活泼,而且这种“写”也成了一种享受。
无容置疑,这种“做”,应该适量,并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所以,不能忘记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少吃多滋味的原则。
四、让“批改”体验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可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思想要求: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要精批细改。目前,许多学生家长和学生仍以这种标尺要求教师,而许多学校的教学要求也依然没有跳出这种发臼。遗憾的是这把衡量作文教学的“标尺”实际上是套在作文教学上的枷锁,既约束老师,又危害学生。请再听听叶圣陶先生的谆谆告诫吧:“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秉承叶老的教导,笔者从作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找到的答案是:让学生评改,把作文的评改权交还学生;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积极发挥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直接参与评改,并从中体会“文章不厌百回改”、“精自改中来”的真味。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自行修改呢?
首先,让学生认识自改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论作文批改的:“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鲁迅是这样教导的:“写完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契可夫是这样指出的:“写作的技巧,其实井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
接着,让学生懂得怎样改;最基本的要求是:一看格式是否正确;二看卷面是否整洁;三看错别字有几个,并加以订正;四看有没有病句,并予改正;五看标点符号有无明显错误,并加以修正。以上五条,都是写文章的最低要求,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实践,就能掌握了。熟练掌握了后,再过渡到高层次的要求:①审查主题思想。这是最重要的修改。通过改,使主题鲜明。②审查所用材料。多余的、无关的删去;典型、生动的留住或补人。③审查结构。开头是否有吸引力,结尾是否深刻,段落之间联系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全文能否构成有机的整体。④审查表达方法。记叙是否清楚,描写是否生动,抒情是否自然,议论是否辨证,说明是否准确。⑤审查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明白、通顺。总之,通过“增”、“删”、“调”、“改”来完成批改工作。
让学生互改是这样进行的。除了写“自由文”,每次都要求当堂完成,写好后我先收上来,然后再按学生的不同水平有针对性地分发下去,由他们互改。每次换人,使批改的人有新鲜感、有兴趣。每次自己的作文又换人批,看不同的学生对自己的批语。当然也有新鲜感,有积极性。每次互改,都要求批改者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批改时要有眉批、有评语、并在最后署上批改者姓名,改好后交给对方。对方也可就批改意见发表不同的看法,两人可以一起探讨。必要时还可写一篇“作文后记”,主要是谈谈自己的写作意图和对批改的感受。每次互改,每人只批一本、负担不重,比教师单于的“精批细改”还认真,还仔细。大部分学生对同学写的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以前关注“师改”的批语,同时增强了同学们发现错误的能力,还使同学之间研究学习的风气更浓了。教师只抽看部分互改结果,当然节省了大量时间。这样可将节省的时间用于研究教材和教法及学法,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
必须明确,指导学生相互评改作文,并非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其意义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修改文章作业作文训的必要环节。所以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作文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因人而异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训练,使学生确立在学习过程上的主体地位,提高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三篇:如何让识字教学充满趣味
如何让识字教学充满趣味
【摘 要】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无价的瑰宝。从最初的甲骨文、象形文字演变至今的方块字,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1—2年级,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汉字,并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自主识字的愿望。【关键词】趣味识字;思维创新;课堂内外
一、在生活中趣味识字 语言文字来源于生活,最终还是应该回归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识字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识记效果,而且对生字的实际应用也有很大的帮助。只有留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处处把字识,日积月累,天长地久识字的数量就会与日俱增。教材中很多课文就创设了一个个真实的生活背景,如《丁丁冬冬学识字》、《车的世界》等,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拉近了学生识字与生活的距离。我们在教学中不要仅局限于在课文中的几个字,而应鼓励学生多去认识课文中没有的字。所以从一年级开学时我就着重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卡片上并放在课桌上,大家课间休息时相互介绍自己的名字。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气氛轻松愉快,学生们乐于与人交流,还在不知不觉中就认识了新字。此外,我还让每一个孩子准备了一个“生字银行”,让他们把随时认识的字记在“生字银行”里,把每个生字看成是“一笔笔的小财富”,每周评出三名“小富翁”,并给予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把识字当成一种快乐的游戏,一种享受。
二、在课堂中趣味识字 低段的学生,注意力比较薄弱,容易分心,如果只是一味地识字,是无法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对于识字教学的效果也会降低。因此,在识字教学中使用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寓教于乐,让学生喜欢汉字,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识记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课堂上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加识字活动。例如“啄木鸟”游戏 :用开火车的方式来认读生字或组词,读得正确的词语请大家跟着读一遍;读错的词语可自己做“小小啄木鸟”主动起立纠正。如果不站起来自我纠正,其他同学再争当“小小啄木鸟”帮助纠正,若纠正对了大家就跟着读。若还是不对,其他学生再纠正依此次进行。此外还有比赛读、用字卡做拼字游戏、踩地雷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学习热情高涨,在愉快的玩中又不知不觉认识了这些生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低段学生喜欢猜谜,如果能让学生把某些识字内容编成谜语,通过谜语来巩固所学知识。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小小的船》中“坐”这个生字时,教师边板书“坐”字边说:“两个人在土堆上,这是什么字”?学生很容易就掌握和理解这个字了。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常鼓励孩子大胆发挥想象,自己创作儿歌识记生字。如学习“告”字,一位学生说:“一口咬去牛尾巴”。如学习“烛”字时,学生说:“小虫在烤火”。有一些字笔画较多,编成顺口溜能轻而易举地记住。例如:“荒”字中间本是亡,多写一点变了样;亡、口、月、贝、凡,牌号顺序就是“赢”。此方法可便于学生记忆繁字的特点,避免了死记硬背。在相近的字形的字时可以采取比较法。如:桃——跳——逃;堤——提;体——休;晴——睛;级——极;线——钱。这些形近字放在一起学习,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细微差别。这样孩子们就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生字,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三、在交流中趣味识字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与他人分享。同样可以把这一平凡的道理应用于识字教学。你认识一个字,我认识一个字,大家相互交流,全班几十个人,将会是一个庞大的“生字王国”。怎样才能把这种资源利用起来,还记得我刚才提到的“生字银行”么?我尝试着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他们既是“小小银行家”也是“小小的用户”,学生之间可以去不同的“银行”提取他们不认识的生字,但要他们将这些生字认识后才能带回自己开设的“银行”,如果不认识还可以请教“银行的小行长”。这样学生们在课外认识的字也进行了资源共享,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学生在教与学中得到了提高,教会了别人,也巩固了自己所学,并锻炼了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在交流中为人师,识字教学就多了一份快乐,多了一份进取,多了一份责任。另外,低年级的孩子喜欢阅读绘本,我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每周读一本绘本,并将绘本中的故事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可以是讲故事也可以是绘本剧表演,编儿歌等等都可以。
四、结语 小小的汉字,却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作为新型的教师更要发挥教师的能动性作用,结合学生的特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快乐地参与识字教学,鼓励学生多实践,从而使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第四篇: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的趣味1
中学数学
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的趣味
乐东县尖峰中学
林方驰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联系生活学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让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是数学教学及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从创设情境、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等几个方面谈谈怎样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关键词】 数学课堂 数学教学 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数学教学就应该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在这些方面,笔者在长年的教学实践中收获一些心得体会,现在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学习。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环节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动机,还可以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例如:春游活动的行程、家庭生活等等,学生都可以从中提出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把这些问题引进课堂,学生会倍感亲切,学习也会感到十分轻松愉快。例如:在学习八年级平行四边形时,可以通过以下设计情境:从生活实际背景材料中学数学。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更加直观,更加亲切,对知识加深理解。问题:出示一组含有平行四边形的图形:伸缩门,防护栏,竹篱笆等等。。
伸缩门
防护栏
竹篱笆 让学生找出自己熟悉的几何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学生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结合图形介绍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时,可以借助同学们熟悉的天安门、脸谱等图片,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发地提出数学问题: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对称轴在哪?如何画出对称轴„„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能力,还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
二、探索问题,讲究推理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数学学科的发展不同程度地归结为现实的需要。其实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地走进教室的,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
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和引导学生。让学生有表现自己才干的机会,给学生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理解和反思的数学过程。
1、实验: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大胆的动手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实验观察等数学活动过程。如学习有理数乘方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折叠报纸探究乘方的知识:开始展示很大的报纸时许多同学都猜想能对折几百次,可是在动手操作后却发现折叠到八次的时候已经很难了,同学们都是大惑不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才发现:报纸厚度随着对折次数的增加以等比级数增加,而其面积则相应地以同样比例减少。加上纸本身的拉力,把报纸对折第九次无疑比一次将512张报纸对折更要困难!
2、发展推理能力: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必要的证明和计算,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对于代数运算不仅要求会运算,而且要求明白算理,能说出运算中每一步依据所涉及的概念运算律和法则,代数不能只重视会熟练地正确地运算和解题,而应充分挖掘其推理的素材,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提高。如:有理数加法法则是以学生有实际经验的向东向西问题用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到的,教学时不能只重视法则记忆和运用,而对产生法则的思维一带而过。再如:求绝对值|-7|=? |+32|=? |+6/3|=? |-4/2|=?从上面的运算中,你发现相反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并作出简捷的叙述。通过这个例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再结合数轴,可以让学生初步接触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并且让学生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除了教材内容为素材以外,还有很多人们日常生活的活动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例如,游戏很多中也隐含着推理的要求,通过抛硬币、转动轮子、摸球等大量的实验学习概率的某些基本性质和简单的概率模型,加深对其合理性的理解,从而使其推理能力得以发展。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
提出问题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进行探究学习的主要过程。在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高他们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尖峰中学规定学生的学期体育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占20%,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小桐的三项成绩(百分制)依次是95分、90分、85分,小桐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这个题目联系学生学习成绩的实际情况,这类实际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把它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一个相应的“数学模型”,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地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情景,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最终学会运用数学知 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2005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杜家栋 张丽玲:《论数学的本质》(《中学数学研究》2004年第1期)
3、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第五篇:让数学课堂充满趣味(定稿)
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就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动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驱力,而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关键在于构建趣味十足的数学课堂。
一、探究新知:以疑诱趣
学贵有疑,疑则有思,疑是思维的起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针对疑点探疑。
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们做了一个“考老师”的小游戏——让学生说数,老师作答。当学生说735时,老师很快给出了正确答案;学生又说2576,老师马上说出了准确答案;学生不服气,说出更大的数(如85763、1098752……),老师仍然对答如流,正确无误。学生感到惊奇,疑问自然产生,“能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诀窍”,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并想知道这个“诀窍”是什么,又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经过老师的点拨,很快掌握了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知识再现:以动引趣
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的特点之一,而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解决这对矛盾的方法是: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具、学具的操作等各种“动”的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鲜明的感性材料,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引发学生兴趣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如教学圆周率,教师事先布置学生先去测量鼓面、圆盘、自行车轮等的直径与周长,并求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再把其结果让学生在课堂上作一次“交流”,发现得到的商相同或相近:周长都是直径的三倍多。最后老师点明商是一个常数3.1415926……用“π”表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对圆周率概念的记忆就更加深刻。
三、难点突破:以思激趣
知识难点如何突破?一味地讲解,绝对不是好办法,关键在于以思激趣。教学不仅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并能通过学生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时,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们把全班学生编上号,引导学生将自己学号的所有约数说出来,用约数个数的不同来区别“质数和合数”这两个概念,学生对于自己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很感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去思考。
只有富有趣味的数学课堂,才能让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也才会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会学”向“善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