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先生简介及作品集

时间:2019-05-15 07:3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余光中先生简介及作品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余光中先生简介及作品集》。

第一篇:余光中先生简介及作品集

余光中先生简介及作品集

余光中(1928-),男,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

祖籍福建省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53年10月,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及《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在台湾居住,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河赞赏。他的诗,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 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 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著有 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余光中的诗文创作及翻译作品,祖国大陆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广州花城出版社、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并以“总编辑”名义主编台湾1970?/FONT>1989《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共15册(小说卷、散文卷、诗卷、戏剧卷、评论卷)。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如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1997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其诗歌散文选集共7册,他应邀前往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北京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吉林大学、东北大学颁赠客座教授名衔。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曾朗诵演出他的名诗《乡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北京图书目录》,收录《余光中诗选》于其中。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专题向国内观众连续推荐报导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

海内外对余光中作品的评论文章,大约在一千篇左右。专论余光中的书籍,有黄耀梁主编,分别由台湾纯文学出版社与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凤凰》、《璀璨的五彩笔》;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选释)等5种。传记有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其诗集《莲的联想》,1971年由德国学者译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诗文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但其曾经在1960,1970年代攻击台湾左翼作家及乡土作家,让人诟病至今。但这并不为大陆读者熟知。

【年代】:现当代 【作者】:余光中 【作品】:乡愁 【内容】: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六一.一.二十一

评价: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余光中 寻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余光中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母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狼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四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示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西哭,向东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缘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余光中(1928-),男,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

祖籍福建省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53年10月,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及《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在台湾居住,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河赞赏。他的诗,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 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 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著有 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余光中的诗文创作及翻译作品,祖国大陆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广州花城出版社、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并以“总编辑”名义主编台湾1970?/FONT>1989《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共15册(小说卷、散文卷、诗卷、戏剧卷、评论卷)。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如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1997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其诗歌散文选集共7册,他应邀前往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北京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吉林大学、东北大学颁赠客座教授名衔。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曾朗诵演出他的名诗《乡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北京图书目录》,收录《余光中诗选》于其中。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专题向国内观众连续推荐报导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

海内外对余光中作品的评论文章,大约在一千篇左右。专论余光中的书籍,有黄耀梁主编,分别由台湾纯文学出版社与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凤凰》、《璀璨的五彩笔》;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选释)等5种。传记有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其诗集《莲的联想》,1971年由德国学者译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诗文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但其曾经在1960,1970年代攻击台湾左翼作家及乡土作家,让人诟病至今。但这并不为大陆读者熟知。

【年代】:现当代 【作者】:余光中 【作品】:乡愁 【内容】: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六一.一.二十一

评价: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余光中 寻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余光中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母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狼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四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示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西哭,向东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缘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余光中(1928-),男,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

祖籍福建省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53年10月,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及《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在台湾居住,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河赞赏。他的诗,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 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 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著有 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余光中的诗文创作及翻译作品,祖国大陆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广州花城出版社、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并以“总编辑”名义主编台湾1970?/FONT>1989《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共15册(小说卷、散文卷、诗卷、戏剧卷、评论卷)。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如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1997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其诗歌散文选集共7册,他应邀前往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北京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吉林大学、东北大学颁赠客座教授名衔。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曾朗诵演出他的名诗《乡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北京图书目录》,收录《余光中诗选》于其中。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专题向国内观众连续推荐报导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

海内外对余光中作品的评论文章,大约在一千篇左右。专论余光中的书籍,有黄耀梁主编,分别由台湾纯文学出版社与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凤凰》、《璀璨的五彩笔》;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选释)等5种。传记有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其诗集《莲的联想》,1971年由德国学者译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诗文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但其曾经在1960,1970年代攻击台湾左翼作家及乡土作家,让人诟病至今。但这并不为大陆读者熟知。

【年代】:现当代 【作者】:余光中 【作品】:乡愁 【内容】: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六一.一.二十一

评价: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余光中 寻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余光中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母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狼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四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示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西哭,向东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缘的闪光愈转愈快

第二篇:余光中先生的猛虎与蔷薇读后感

调 和——读《猛虎和蔷薇》有感

高一(14)瞿诗宇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题记

中国几千年而来的文化,其中阴阳乃为重要之部分。便连那武侠小说中,最上乘的内功心法无非是以静制动。动、静便是每个人心中的猛虎和蔷薇。虎啸肃长空,娇颜可堪怜。自古女体为阴,男体为阳,就连西方神话中,女人不过是男人的一根肋骨所成。近千年的皇权社会,泪湿了多少双三寸金莲,盘中舞飞燕的身姿又承载了几多泪痕,可还记得明妃的青冢仍然向着故乡?但是没了肋骨,疼痛也不言而喻。所以二者缺一不可。

猛虎和蔷薇,就象征着人性的两面。其一如世间的男子大多数是眉宇间凛然正气。一腔热血,如猛虎下山般,少年时也都想将这大好江山握于手中,站在高处,俯瞰苍生,君临天下。其二如水做的江南女子,眉目含笑,便是那株株盛开的蔷薇,盛开的裙摆搅乱了一池春水,看着涟漪荡起,可谓痴者葬花也。两者之间即矛盾丛生,又相得益彰。你说柳七之词只合十七八女郎合唱,却忘了那奉旨填词的狷狂。一步踏尽一树白,一桥轻雨一伞开,一梦黄梁一壶酒,一身白衣一生裁。这般洒脱不羁,这般不拘于世,就算那让力士脱靴的李太白也为之失色了吧!更何况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东坡先生。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余光中先生在此文中写道“‘细嗅’刚刚象征着两者的关系,两者的调和与统一。”“细嗅”说明二者的共存关系。既不是猛虎践踏了蔷薇,也不是蔷薇醉倒了猛虎。猛虎应该欣赏蔷薇,便如辛弃疾欣赏李清照般,因为蔷薇总有重开之日。蔷薇也应尊重猛虎,醉倒也会有醒来的片刻,就像乌江畔的一轮皓月,长袖舞尽别君去的那瞬艳烈。

白马啸西风,杏花春雨江南梦。金戈铁马,烟笼寒水。朝堂上,谁扫眉凌众卿;落红中,谁拈花而笑道是非。青衣飒飒,汐颜儒雅;衣袂飘飘,一身风华。问卿,可还记得娟娟二八好年华,溪边浣衣洗纱?

猛虎蔷薇,只要好好将两者调和,便能人见人爱。若人大智若愚,深藏不露,心中便是猛虎嗅着蔷薇。

第三篇:沙汀先生简介及作品

沙汀(1904.12.19—)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原名杨朝熙、杨子青。生于四川安县。7岁开蒙读私塾。少年时期经常出入于四川西北的城镇乡间,谙熟地方军阀和毫绅们的腐败情形。17岁进入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接受五四新文化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1926年毕业后曾赴南京、北京,求学不成返回四川。1927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故乡从事革命活动。不久,成都发生二一六惨案,他隐蔽一段时间后,1929年流亡到上海,与省一师同班同学艾芜(汤道耕)乡遇,共同走上文学道路。1931年写出第一篇小说《俄国煤油》后,曾与艾芜联名写信给鲁迅先生求教小说的题材问题。1932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法律外的航线》,随即加入“左联”,成为“左翼文学新人”之

一。以后陆续发表《丁跛公》、《在祠堂里》、《代理县长》等作品,着力表现真正熟知的四川农村社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即回川。1938年秋与何其芳、卞之琳共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代主任。又随贺龙转赴晋西北和冀中抗日根据地。新的生活给他的创作带来新的色调。他写出著名的《随军散记》(即《记贺龙》)、《奇异的旅程(即《闯关》)。1940年回重庆发表短篇代表作《在其香居茶馆里》。此作对国统区乡镇统治者之间围绕兵役的勾心斗角,作了辛辣的讽刺。这时的作品还有《磁力》、《联保主任的逍遣》、《老烟的故事》、《堪察加小景》等。1941年皖南事变后避居故乡山区,写出《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3部长篇以及其他作品。《淘金记》写大后方地主劣绅为发国难财争夺金矿而引起的内讧。这一时期的短篇《范老老师》、《呼嚎》、《医生》等,表现人民争民主、反内战的新主题。

1949年新中国成立,沙汀担任全国和四川省文学界的领导工作,同时继续创作,写了《卢家秀》、《你追我赶》、《老邬》等,转而歌颂新型的农民。1976年后重新执笔,以不凡的创作活力连续发表中篇小说《青枫坡》、《木鱼山》、《红石滩》。

沙汀自30年代以来。主要以四川作为他故事的背景。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含蓄深沉的艺术气质描写中国现代农村。他擅长描写四川社会风习,渲染场面气氛,捕捉人物的典型细节。他的小说以极强的幽默感和浓烈的地方色彩著称。

沙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的任上离职退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仍不倦地在撰写自己的回忆录。

[著作书目]

法律外的航线(短篇小说集)1932,辛垦

爱(短篇小说集)1935,天马

土饼(短篇小说集)1937,文生

苦难(短篇小说集)1937,文生

随军散记(散文)1940,知识出版社;又名《记贺龙》,1958,中青 磁力(小说、散文集)1942,三户

淘金记(长篇小说)1943,文生

小城**(短篇小说集)1944,东方书店

奇异的旅程(中国小说)1944,当今出版社;又名《闯关》,1945,建国

困兽记(长篇小说)1945,新地

播种者(短篇小说集)1946,华夏出版社

兽道(短篇小说集)1946,群益

呼嚎(短篇小说集)1947,新群

还乡记(长篇小说)1948,文生

堪察加小景(短篇小说集)1948,文生

医生(短篇小说集)1951,海燕

沙汀短篇小说集 1953,人文

沙汀选集(短篇小说集)1959,人文

过渡(小说散文集)1959,作家

祖父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63,上海文艺

青枫坡(中篇小说)1978,人文

过渡集(小说、散文集)1979,人文

涓埃集(小说、散文集)1980,四川人民

沙汀选集(1—4卷)1982—1984,四川人民

敌后七十五天(日记)1983,三联

木鱼山(中篇小说)1984,上海文艺 沙汀(小说选集)1984,香港三联

沙汀作品选 1985,四川少儿

沙汀文集(1—4卷)1986—1988,上海文艺(未出齐)

睢水十年(回忆录)1987,三联

红石滩(中篇小说)1987,湖南文艺

杂记与回忆(散文集)1988,重庆出版社

走出牛棚之后(中篇小说集)1987,作家

[研究资料书目]

论沙汀的现实主义创作(黄曼君)1982,长江

沙汀研究传记(金葵编)1983,浙江文艺

沙汀研究资料(黄曼君、马光裕编)1986,社科

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王晓明)1987,上海文艺

沙汀小说艺术探微(李庆信)1987,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第四篇:泰瑞先生简介

泰瑞先生简介

名泰瑞,字吴尚,号玄明。生于1957年陕西洛南人.以书以张旭怀素为宗旨。多习诸家之所长集众家之精英历练三十余家之经典;其运笔流畅,功力深厚,集众英贤之精华,气势恢宏.笔走龙蛇.。行云作雨,作品可观性强,直取自然万象入书,大气磅礴,匠心独具。其作品潇洒飘逸而不失浑厚稳重,痛快淋漓而不失规矩法度,实可谓动中寓静,以静致动,妙趣无穷,气度非凡,一泻千里之势,自成一体,使人飘然欲仙,引人如画。

中国书法家艺术促进会主席

中国书画名家艺术联合会主席

中国国际书法家协会理事

北京市诗联书画院研究员

中国艺术精品特邀顾问

新中文化交流友好使者

其作品以收入《中国书画家大词典》《泰瑞草书千字文》《盛世大匠》《中国精品艺术当代名家集》《当代中国书画领军人物》特邀顾问。等著作。抗美援朝六十周年纪念活动捐赠作品。由中国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鉴定:6500元至8500元/平方尺。

参加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大型展览多次,作品远销东南亚为台海外(韩国、日本、新加坡)所喜爱。作品以国礼赠送缅甸驻华大使馆

其作品受到各级领导(国务院领导、总参将军、民政部)、新闻工作者’央视主持人等各界收藏都所喜爱,具有广阔的升值空间。...[详细介绍]

联系电话:***QQ44519527

第五篇:余光中先生谈中文和英文[范文模版]

 他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先生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今天偶然在网上看到他的一篇文章《中文是最纯正的语言》,特别转载在这里!

特别拜托大家:一定要阅读十遍以上!

中文和英文,是我们每天都要使用的两种语文。中文不用说,我们都是中国人,这是我们的母语,每天都要用的。英文呢,现在也越来越实用了。英国在政治上走下坡路了,大英帝国早已解体,甚至于联合王国也有点问题。可是很奇怪地,英文却如此流行,简直要变成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可见,政治是经常变迁的,可是文化,像语言这种东西,却能够持久。英国人以前说:“我们宁愿丧失印度,也不愿意丧失莎士比亚。”意思是,一个民族的文学很重要。说这句话的时候,印度还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当时说这句话的人,没有料想到有一天香港也不是英国的了。可是,莎士比亚依然是英国的。

英文如此流行是靠英国吗?还是靠美国?我们现在研究一下,世界上以英文为母语的人有多少。英国本国只有五六千万人,大概相当于中国的一省的人口。以英文为母语的人,恐怕还是美国比较多。美国有两亿五千万人,加上英国人口大概三亿人,再加上人口少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等,以英文为母语的人口不出四亿。以中文为母语的人,多好几倍,不但在中国内地,而且在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甚至于南洋的华人地区等等,加起来有十二三亿。现在的世界,大家说已经全球化了,也有人反对全球化,但总之国际交流是越来越频繁了。如何进行国际交流呢?当然要靠语文。所以一个中国人,他学会了英文,虽然不至于无往而不利,也可说是非常方便的。我们学英文就很认真。现在内地也有学英语热。可是我们学了英语之后,如何对待中文呢?这是我们应该反省的。同时,语文的交流是比较复杂的。这不像货币的交流那么简单,只要挂牌说今天人民币对美金或者对港币的汇率是多少。语文的交流有很多阶段。

中文和英文最早接触的时候,很多英文字在中文中没有现成的词来表达。民国初年,梁启超写社论,写到了“民主”(democracy),他不晓得该用什么词来表达,干脆用音译“德谟克拉西”。欧洲各国,凡是受了拉丁文影响的,都有这个字:动词是inspire,意即“把生命力灌注到一个东西里面”;名词是inspiration,就是“灵感”。可是梁任公没有现成的翻译,所以他只好说“彦斯皮里存”。这是中文跟西文、英文最早接触的时候一种过渡的现象,这种现象还保留了若干痕迹,一直到今日。比如说我们要“抵制”某一国家的货品,有个“杯葛”的说法。这个“杯葛”就是从“boycott”音译过来的。此外,像“坦克”、“吉普”、“迷你”、“密斯”、“巴士”,都是音译而来的外来词。胶卷有叫“菲林”的,煤气叫“瓦斯”,发动机叫“引擎”。还有“作秀”——我现在就是有点“作秀”。(笑声)我们中文的词是很有意思的,比如“演讲”,英文是give a speech,动词speak或者talk,都是没有什么表情的字眼,就是“说”而已。而中文的“演讲”,可见你不但要“讲”,而且要“演”,要有点演员的本领,这就是“作秀”了。香港受了英国多年统治的影响,英文当然很流行,香港人讲广东话时就夹英文,所以香港的语言是非常复杂有趣的。你到小店去买饮料,小店叫“士多”,就是store;你去邮局买邮票,邮票叫“喜单”,就是stamp。香港最有趣的字眼,就是你去买草莓,或者在咖啡馆点一客草莓冰淇淋,怎么说呢?是“喜朵蓓蕾”。(笑声)就是strawberry。

这样说来,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很难保持它原来的风貌,因为跟其他的语言接触、摩擦、交流,就会发生一些变化。我们的中文,其实自古到今,是受外来影响比较少的一种语言,可还是有变化。我们想一想,一个现代的中国的读书人,他是不是只懂一点英文呢?也不见得。我们每天写的数目字“1、2、3、4”,不是中文,而是阿拉伯字码。我们学习的英文,里面有许多被英文所归化了的拉丁文字眼。最常见的就是简写etc.,意思是“等等,等等”。我们读18、19世纪的英文,那里面的拉丁文就更多了,因为英国人把拉丁文当文言。再比如法文,我们到饭店里去点菜,菜单menu就是从法文里来的。很多法文的词句,比如说fait accompli(既成事实)、coup d'etat(政变),大量地进入英文。

好了,你旅行到美国去,飞机在西岸降落,那个都市叫San Francisco,这个名字不是英文,是西班牙文。旧金山的街道名很多都是西班牙文的街道名。然后你到洛杉矶去,英文叫Los Angeles。Los,其实是西班牙文定冠词的多数,阳性;Angeles就是西班牙文“天使”的意思。Los Angeles就是“天使城”。你要学音乐、练钢琴,很多音乐术语都是意大利文的:快板,allegro;行板,andante;慢板,lento。如果你到欧洲去,有几个字各国都是一样的,比如hotel、police、toilet,总是很相似的词翻来翻去,不必翻译就能明白。因此我们可能每天都会接触到各国语文。比如你去超级市场去买一样用品,是外来的,它就可能用6种语言来说明如何使用,诸如此类。你只要眼睛放亮一点,好奇心强一点,就可以学很多东西。

那么我们中文有没有受外来影响呢?当然是有的。蒙古人统治中原、满洲人入关,虽然影响不大,因为他们汉化得比较厉害,科举也还是用中文。可是我们看电视,这个是“贝勒”,那个是“格格”,还有“福晋”、“额娘”,好像又有点满洲化的样子。如果你去读《西厢记》,这里面就有点蒙古化。张生看到美人崔莺莺,惊为天人,那个戏词怎么说的呢?“颠不喇得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罕曾见。”(笑声)美人见了很多,像这样的美人还是少见。可是这“颠不喇得”,就是蒙古文。对中文影响比较大的,是梵文。佛家的经典中有很多梵文,音译成汉文之后,也进入了汉语。我们最常见的,比如“菩萨”、“罗汉”、“浮屠”、“涅槃”、“和尚”等等,都是梵文的音译,都是外来语。但是即使是梵文,也并没有进入我们的教育制度。不像英文,已经进入了教育制度,成为考试的科目。这影响就极大了,因此中文受英文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到很多中国人说话、思想、写文章,甚至不大像中文,像英文更多些。

英文现在好像是世界语了,可是它比起中文来只能说是一种很年轻的语言,而且它很不纯。中文,几千年来相当纯,因为同周围的文化比起来,我们的文化还算是强势文化。碰到另一个强势文化——印度文化,虽然受到一定影响,可是那时候我们的文化体制很强,影响不是太大。而英文,本身是一种很复杂的语言。你拿一本英文大辞典来看,字的后面常常附一个框框,解释这个字的来源。这门学问叫做“字源学”(Etymology)。你去看这一部分,就会有很大的发现、很有趣的发现,因为一本英文大辞典里面,恐怕有一半都不是原来的英文,而是外来的、继承改进的。

英文可以分成几个时期:从公元5世纪到1100年,这是Old English时期;从1100年到1500年这400年,是中世纪英文,Middle English;我们学的英文所谓Modern English,其实是从1500年以来的这500年。真正讲古老英文的人,不在伦敦,而是在今日的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因为在外来民族的压力之下,他们搬到边区去了。Modern English时期最早的200年间的英文,我们也读不懂,比如莎士比亚的英文,我们是要看翻译、注解才能懂的。

法国北部有两个大半岛:大的叫Britannic;小一点,像一个手指指着英国的叫Normandy。在公元1066年,发生了一件大事。诺曼底公爵威廉(William,Duke Of Normandy),领兵攻打今日的英国,进入伦敦,成为英国人的国王。这一年在中国是北宋,苏东坡30岁。(笑声)此后的几百年,法国人就坐在英国的王位上。这种政治的征服带来了语言的变化,从此法文大量地进入英文。你对一个女孩说:“How pretty you are!”意思是“你好漂亮”。你要是说:“How beautiful you are!”就是“你好美”。“美”比“漂亮”要高级一点,beautiful是法文来的,而pretty是土英文。(笑声)英文里面的单音节字眼,往往是土英文,是Old English。雄才大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他演讲的时候专门拣单音节的字眼。丘吉尔是读古典文学的,他说英文有800个单音节的字,Odd syllable,只要运用得当,音调铿锵,表情十足,就可以成为一个大演说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希特勒的轰炸机轰炸伦敦,形成危机。丘吉尔召开内阁会议,研究在敌机来袭的时候,怎样让老百姓赶快把灯火熄掉,也就是“灯火管制”。内阁大臣都是牛津、剑桥毕业的,饱读古文,也就是饱读拉丁文,他们想出来的都是音节很多的字眼,有的大臣就提议用the elimination of illumination。(大笑)哇,这个很有学问呐!丘吉尔说:这不行啊!你话还没讲完,炸弹就落到头上来了!(笑声)太长了,不要用拉丁语根的字眼,用我们土英文。他就说用lack out,一片黑就完了。(笑声)

1066年以后,英文受法文的影响很大,包括很多拉丁文也通过法文而进入英文。举个例子,英文中“牛”是cow,“羊”是sheep,“猪”是pig,可是“牛肉”却不能说是cow meat。做了菜之后就变成另外的名称,变成了beef,mutton和pork。中文很简单,“牛肉”、“羊肉”、“猪肉”,后面加个“肉”就完了。为什么英文这么不厌其烦?那是因为被征服的英国的牧童,在田里面看羊看牛的时候,是用土英文说的。“Oh, this is a cow.That is a sheep.”可是把这些肉烧好了,端上桌子给法国主人吃的时候,要用法文了。“Beef is served.”所以英文里面其实有好几套文字,一本大字典里边,拉丁文语根或者来源自法文的字,多得不得了。那个字越长、越像有学问的样子的,越是拉丁来源的。英文里有kith and kin,意思是“五亲六戚”,这是土英文。可是另外有个字眼consanguinity呢,也是这意思,指“血亲关系”。这个词五个音节的,一看就知道有来头有学问。果然是从拉丁文来的,con是相同,sanguis就是血液,nity就是名词的语尾。

我们再来看看英文的星期是从哪儿来的。Saturday、Sunday、Monday不用说了,很多国家都相同。可是英文从星期二到星期五,都好像是“某人的日子”。如同说“Toms day”、“Marys day”,Tuesday就是Tue的日子,Tue是北欧神话里的战神。Wednesday,Wednes是北欧神话里最大的神,相当于南欧的Jupiter。Thursday拼法本来是T-H-O-R,他是北欧神话的雷公,星期四应该打雷。那么星期五呢,Friday纪念Frigga,她是大帝的妻子。可见英文的星期是从北欧来的。那么月份呢?都是从南欧来的。一月January来自罗马神话的门神,我们进一个房间先到门,所以进入一年,先到January。四月April,是希腊爱神的名字Aphrodite来的,相当于罗马的爱神Venus,所以“April is the month of the love”,“dedicated to the goddess of love”。六月June是以大神Jupiter的妻子来命名的。她丈夫很不正经,她常常要发脾气,所以叫Juno。

英文里还有些中文字。最出风头的两个中文字,不但在西方,甚至在非西方的语文里,都要用我们中文的发音。茶是中国的特产,英文的tea是从“茶”来的,不过不是用普通话的发音,而是闽南话。厦门人“茶”的发音是“得”,“喝茶”叫“立姆得”。中国的这个“茶”大概是从水路运到西方去的,英国人当然读别字了,“得”就变成tea,匈牙利人也叫tea。可是还有很多国家都叫te,无论是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都是闽南的发音。可是,如果你到斯拉夫民族的国家去,斯拉夫文“茶”的写法好像英文的C-A-J,J是读i的短音,读音就是chai。很多东欧的国家都管“茶”叫chai。有人说,海路去的就叫“得”,陆路去的就叫“茶”。另一个字是“丝”,英文里silk就从“丝”来的,拉丁文叫做seda,然后各国稍微有点变化,大概都是绕着“丝”这个拼法。另外还有一些中文进了英文,比如做苦力叫coolie,功夫kongfu,普通话mandarin,人力车rickshaw。有一个字眼不必传过去,还是传过去了,叫麻将mahjong。中国人有一个动作也进入了英文,就是磕头kowtow。诸如此类。

我们从上面可以看出,英国文化是一个复合的、复杂的文化,由很多外来因素组成的文化。

接下来我要说一下英文跟中文的不同。我在美国教过中国文学,一些美国孩子的中文实在不好,只能用英文翻译来读中国文字。有一天我教到一首诗,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大家都会背了。我把它翻成英文,先用意译,一看就懂。然后直译,所谓literal translation,我希望美国的孩子知道中文诗原来的风貌是什么样,字的次序是怎么来的。比如“松下问童子”,直译“pine under ask boy”。这样一来呢,美国孩子立刻糊涂了。奇怪!“松下问童子”,谁在问呀?没主词。“言师采药去”,谁在发言?谁在回答?“只在此山中”,谁在山中?“云深不知处”,更不知道是谁了。都没有主词,你们中国人怎么知道这一句讲张三,那一句讲李四呢?我就说我们的头脑比你们好,比你们好一点。(笑声)其实,这是中文的文法的关系。我们看上下文就得了,往往不觉得需要主词。我们问候朋友时说:“饭吃了没有?”我们不说:“你吃饭了没有?”也不说:“饭被你吃了没有?”(笑声)英国人、美国人看着就觉得没头没脑的句子来了。可见英文的文法中重要的字眼,我们认为可有可无,甚至没有还好一点。这是中文、英文很大的不同。

我再举一个例子。李白的《静夜思》,如果用英文说,就是“我床前明月的光,被我疑惑成地上的霜;我举头看看那明月,我低头又思念我的故乡。”自然没有原诗那么好了。“学生必须爱国”,这是很好的一句中文。可是英文不能说成“Student must love country.”这是不地道的英文。往往要说成“A student must love his country.”你看,凭空多出两样东西来了!一个是indefinite article,不定冠词;一个是personal pronoun,所有格。对中国人来说,“一个”学生爱国,“三个”学生爱国,“五百个”学生也爱国,我犯不着讲多数少数。爱国当然是爱自己的国家,不会爱到日本去(笑声),也不会爱到印度去,犯不着战战兢兢地说“我的”国家、“他的”国家。中文好像潇洒一点,英文呢,好像认真一点,不过有时候显得啰唆。比如中文说“他比班上的同学都高”,这没错。英文就不能说“He is taller than the students in his class.”这错了。正确的说法是“He is taller than any other students in his class.”好精确啊!但是也啰唆。

再比如,英文有个连接词很重要,就是and。英文说husband and wife,father and son,mother and daughter,teacher and student,中文则是“夫妻”、“父子”、“母女”、“师生”,根本不需要这个连接词。我们不能想象一个地道的中国人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以及茶。”(笑声)可是英文一定要这样说:“There are four seasons in a year.They are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好像他们特别怕这些字失去了联络。我们就很潇洒,和盘说出来就完了。

我再举一个例子,英文里的很多意思都可以用make表达,比如make a policy(制定政策)、make money(赚钱)、make fire(烧火),还可以make love。“You can make just about anything.”中文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make一下的,可是我们受了英文的影响,也接受了这样的说法。比如“关于这件事情,校方还没有作出决定吗?”我们本来是说:“这件事,校方决定了吗?”用一个动词就够了,不需要“作出决定”。现在动词“决定”就虚伪化了,变成一个抽象名词。“兄弟两人吵了一夜,最后是哥哥作出了让步”,本来我们说“最后是哥哥让步”,就一个简单明了、很有力量的动词。现在这些动词全部都靠边站,要“作出”来做一个没有表情的动词,后面跟一个抽象名词。“作出贡献”、“作出牺牲”,就是不能“贡献”、“牺牲”。这是中文受了英文的影响,慢慢地在变化,变到了我们不去思考它的一个程度。

英文喜欢用one of these(„„之一)这种说法。《老残游记》以前的中文都没有什么之一不之一的,可是现在就很流行了。如果你带一个同学回家,介绍给母亲说:“这是小张,我的好朋友之一。”那么你妈妈心里想:“哇,你有几个好朋友呢?”或者报上介绍画家,登一幅《江上秋色》,说是李可染名画之一。李可染有很多画,犯不着说“之一”。这“之一”是西方人的思维,讲到一样东西都要把它跟同类照顾一下。如果你说“西施是中国最有名的美女之一”,好像很精确,可是你没有跟我说你心目中的中国美女有几个,是七分之一呢,还是十个中间的一个,仍然是含糊的。所以英文看起来很客观,很精确,其实也不见得。“Michael Jackson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singers in the world.”好像很精确,其实most famous singers已经到顶点了,可是one of又把他降下来了。降到哪儿了?也不知道。英文是不是比中文精确呢?未必!你说李白是中国非常有名的大诗人,而不必说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因为“最伟大”是很容易定位的,就是到顶点了,而“之一”又把他降下来了。降到哪儿呢,你没有说五个还是八个,我也不知道。所以我们学英文要努力学正宗的英文,同时也不要忘记中文。

中文是比英文更古老的一种文字。我刚刚分析过,1066年法国人去攻打英国的时候,英文还在变化之中,还没有怎么成形。在公元开始的时候,也就是耶稣那个时代,世界上还没有英文这个东西。我们学英语固然是要努力地学,说得实用一点,我们可以和外国人打交道,说得超越一点,我们可以学习英国的文学。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中文,中文是一种非常优美、非常伟大的语言。看看我们的成语就知道了,我们的成语都是中国语言美学的结晶。随意举个例子,比如“千军万马”、“千山万水”、“千秋万代”、“千方百计”等等这些四字成语,都是调好的音调,平平仄仄。“千山万水”就是形容山和水很多。难道过一座山就碰到十条河吗?谁要说“千水万山”,也没有什么不对,过了一条河就看到十座山,也无非是山水很多、路途很远的意思。可是“千水万山”不符合美学,平仄仄平,不好听。“千军万马”也是如此。一个兵要骑十匹马吗?可是我们就很顺口地说“千军万马”来表示军队之多,因为平平仄仄很好听,好听就容易记,读起来顺口,听起来入耳,就流传下来。这就是中国语言的美学。谁也不会说“他千计百方要害我”。

再比如说“山明水秀”。水当然很秀美,山凭什么“明”起来?山又不是太阳。如果说“山秀水明”,“水明”是很通的,水是亮亮的,“山秀”也可以说。可是我们偏偏要说“山明水秀”,那就是符合中国对仗、平仄、铿锵之道。又说“红男绿女”,这又不是什么大学问的成语,“红男”平平,“绿女”仄仄。可是女性向来是与红色联想,“红粉知己”、“红袖添香”、“红装”等等,女人很少配绿色。可是我们却说“红男绿女”,那就是平平仄仄而已。不过偶尔有一点例外。成语里有一个词,我觉得完全不合中文美学。这个四字成语就是“乱七八糟”。你想,按照平仄对仗,本来应该说“七乱八糟”,可是我们偏偏要说“乱七八糟”。这真是乱七八糟!(笑声)我这个漫谈就讲到这里,接下来我朗诵一点诗,几首我自己写的诗,再朗诵几首英文诗。我觉得诗歌应该读出声音来,所谓“朗诵”,不朗往往不对,不一定要高声,也可以低声,要看这个诗的具体内容而定。我们古代的读书人,读书都是朗吟的,有一种特别的腔调。这种吟法,跟西方的诗人朗读英文诗、法文诗不一样。(诗略)(热烈掌声)(完)

下载余光中先生简介及作品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余光中先生简介及作品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足亚先生简介

    足亚文化传播中心 足亚先生简介 刘福葵,笔名:足亚先生。1970出生于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人,“足亚文化”创始人。 工作:自然医学工作者 从事医学,祖国自然医学等诸多方面的人体预防、......

    澳大利亚留学作品集及面试要求

    以下几个学校的作品集及面试要求 (原文拷贝, 简单翻译, 附上相关链接)新南威尔士大学 设计专业 悉尼大学 bachelor of Design Computing 莫纳什大学Bachelor of Communication......

    陈步峰先生简介

    陈步峰先生简介陈步峰先生系中国服务文化研究会会长,服务文化新科学的开创者,资深服务文化专家。中国酒店管理系会副理事长。中国服务文化网首席服务官,多所高等院校特聘教授,多......

    谢天成先生简介2013.3.22

    谢天成先生简介谢天成先生为旅美著名书画家。现任刘海粟艺术学院院长、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委员、美国国际文化交流学会副会长、艺术总监。曾被聘为北京大......

    画家李鉴先生简介

    画家李鑑先生简介 画家,李鑑,擅长中国山水画。早年从师吴镜汀。作品功底浑厚,画风清秀,深受东南亚及日本收藏家喜爱。现推介两幅李鑑的作品共赏。......

    陶行知研究会简介及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

    陶行知研究会 陶行知 1 西南大学学生陶行知研究会简介 西南大学学生陶行知研究会属于学术科技类性质的学生社团,成立于2007年4月21日,是在重庆市陶行知研究会和......

    刘寿山先生学术思想及正骨经验简介(5篇)

    刘寿山先生学术思想及正骨经验简介 先师刘寿山先生,字泉,北京人,生于清末,卒于1980年初夏。先生幼年随舅父学针灸,19岁拜文佩亭老先生为师.口传心授继承文老先生正骨经验,并......

    毕业作品集制作信息收集及要求

    毕业作品集制作信息收集及要求一、毕业生毕业创作(设计)作品照片(电子版)要求:作品照片命名范例:某某某毕业创作电子版 二、毕业生个人生活照片(电子版) 要求:个人生活照片命名范例: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