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注音译文

时间:2019-05-15 07:49: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记注音译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记注音译文》。

第一篇:学记注音译文

《礼记·学记》白话解+《学记评注》注音译文

礼记卷十八

前言:本篇记述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并论及教学为师的道理,与大学发明所学的道术,相为表里,故甚为宋代理学所推崇,以为《礼记》除〈中庸〉、〈大学〉之外,唯〈学记〉、〈乐记〉最近道。

按:本篇谈亲师敬业,是学者初入学时不可不知的事,比较大学所谈深奥的理论方法,更切于实用。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易解: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统治者发布施政意图和国家成法,依靠宗亲贵族中善良人辅佐治理国家,只能诱致一些声誉,但还不能使统治阶层较多的人拥戴自己;延揽贤能的人,怀柔远方的上层人物,可取得较多的人拥戴了,但还不能使所有自由平民顺从自己。统治者如果要平民都受到感化,遵守现行社会秩序,形成良好风俗,看来只有通过教育这条渠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jiào)学为先。《兑(yuâ)(说(yuâ))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易解: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就是这个意思。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璞玉不经过一番琢磨,就成不了贵重的玉器;同样,人不经过一番教育,就不懂得政治和伦常的大道理。所以,自古帝王要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从教育方面着手。《尚书》的《兑命》篇说:“统治者要始终重视教育的作用”,就是这个意思吧。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两个读音似乎都说得通}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áng)也。故曰:教(jiào)学相长(zhǎng)也。《兑(yuâ)(说(yuâ))命》曰:“敩(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易解: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是这个意思。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虽然烧了好菜,不经过品尝就领会不到它的美味;虽然有深远的道理,不经过学习钻研就领会不到它的奥秘。所以说,只有经过学习实践,才会发现自己知识水平不够;只有经过教学实践,才会发现白己教学质量不高。懂得不够,便能督促自己去加紧学习;懂得不高,便能鞭策自己去努力进修。所以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兑命》篇说:“教与学一方面有区别,另一方面又有联系”,就是这个意思吧。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导)而弗牵,强(qiǎng)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易解: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也明白教育之所以衰落的道理,然后就可以为人师表了。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只引导而不强迫,使学习的人容易亲近。教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得以充分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使学生能够自己思考。(以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人亲近又能自动思考,这才是善于晓喻了。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当教师的只有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因素,又懂得教育失败的因素因素,才能胜任工作。所以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用诱导的方法,那就是:引导学生,但不是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他们,但不施加压力;开个端倪但不把道理和盘托出。引导而不牵着走就能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关系;严格要求而不施加压力,学生就不视学习为畏途;开个端倪而不和盘托出,就可以让学上独立思考。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学生不视学习为畏途,又能进行独立思考,这才算善干诱导了

学者有四失,教者(zhě)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jiào)也者,长善而就其失者也。

易解: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必需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优点挽救过失的。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学生的学习存在着四种缺点,教师必须掌握具体情况,因势利导。人们在吸取知识过程中,有的缺点表现在贪多务得,不求甚解。有的缺点表现在知识面狭窄,使智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有的缺点表现在对学习的艰巨性,没有充分认识。有的缺点则表现在畏难缺乏刻苦钻研精神。这四种缺点反映着学生对待学习不同的心理状态。教师只有了解了这些心理状态,才能矫正这些缺点。良好的教学方法就在于:它既善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又善于矫正学生的缺点。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yù)乎,力不能问,然后语(yù)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易解:自己没有心得,没有独到见解的人,不够资格作老师。一定要学生提出问题,才加以解答;学生心里有疑难,没有能力表达时,老师才加以开导;老师开导了,学生仍然不明白,虽然暂时放弃指导,等待将来也是可以的。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只靠一点现学现教的知识来应付学生发问,是不能担负起教师的重任的。要能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只有当学生提出问题又说不出究竞的时候,教师才讲解给他听。要是讲解后还不理解,就暂时放在一边留待以后讲解。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jī);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易解:良匠的儿子,想必也能学习补缀皮衣(古代工艺相近);良弓的儿子,想必也能制作畚箕;刚学驾车的小马,都事先把小马系在车后,而车子就在马的前面,让马跟着学习。君子观察这三件事,就可以立定求学的志向了。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有经验的冶铁工人给儿子传授冶铁手艺,总是先教他学会用皮革制成鼓风裘;有经验的造弓工人给儿子传授造弓手艺总是先教他学会用柳条编成箭袋子;训练小马驾车,总是先用大马来带,小马跟在车的后头跑。教师搞清楚了这三条道理,也就懂得教育人的途径了。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的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易解:古时候的学者,能够分析比较事物的异同之处,汇整成一类,譬如:鼓的声音并不相当于五音之中的任何一音,但是五音演奏,没有鼓的调和就显得不和谐。水的颜色并不相当于五色当中的任何一种,然而五色的配合,没有水为之调和就无法鲜明。至于学者并不等于政府的任何一种官职,然而任何一种官职,不经过学习就没有办事的能力。又如老师,他不是人伦中的任何一种亲属关系,但是任何一种亲属,如果没有老师的教诲,就不懂得人伦之间的关系了。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古时候研究学问,总是从各个事物的类比中,概括出某最根本的起统摄作用的东西来,鼓不在五声之列,但五声没有鼓,就不能使音调和谐;水不在五色之列,但五色没有水润,就彰施不出文采;学问不在五官之列,但五宫没有经过学习训练,就得不到正常发展;教师不在五服之列但五服没有通过师教,就难用以维系宗法社会的亲亲关系。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易解:伟大的德行,不偏治一种职务;伟大的道理,不局限于一种事物;真正伟大可贵的诚信,不一定建立在山盟海誓上;恒久的四时虽不相同,却运转不停,是最准确的守时。如果能了解这四种情形,就可以立志学习伟大了。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权威者说:最有道德修养的人,不限定于担任某一种官职;最有高深学问的人,不在于要掌握某一门技艺;最守信用的人,无须借重于盟约的诺言;最识时务的人,必善于顺应历史的潮流。懂得了这四条道理,就能够从根本看问题了。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易解:夏商周三代王者之祭祀河川,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河是水的源头根本,海是河流的归处,先本而后末,这叫做『务本』。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夏、商、周三个帝王祭祀百川,总是先祭河,后祭海,因为河是水的本源,海是水的归聚。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易解:求学的道理,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学问才会受到敬重。真理学问受到尊敬,然后人民才会敬重学问,认真学习。所以君主不以对待部属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形有两种:一种就是在祭祀时,臣子担任『尸』的时候,另一种就是担任君主老师的时候。大学的礼法,对天子授课时,老师不处于面朝北的臣位,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当作教育的一种传统,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尊师的深远意义。只有尊师,才能重道;只有重道,才能在全国造成重视教育的风尚。所以,在两种情况下,君王才不以君臣的尊卑关系对待臣子:一是臣子在祭祖时充当受祭者的时候,一是臣子身为教师的时候。按照大学的规矩,教师给天子讲课或问对,可以不受君臣之间礼节的约束,表示做帝王的也一样地尊师。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cóng)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易解: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对于不善学的人,老师教得很辛苦,效果却仅得一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善于发问的人,好比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下手的软处开始,慢慢的扩及较硬的节目,时间久了,木头自然分解脱落;不善发问的人,使用的方法刚好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有如撞钟,轻轻敲打则响应得小声,重力敲打,则响应的声音就很响亮,一定要打钟的人从容不迫,然后钟声才会余音悠扬传之久远,不善答问的人刚好相反,这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善于学习的学生,教师不必花多大气力,收效却很大,学生又会把学习成就归功于教师的教学得法。不善于学习的学生,教师尽管花很大气力,收效却很微,学生又会埋怨教师教学不得法。善于发问的教师,就象砍伐坚硬的木头一样,先砍那容易砍的部分,后砍那关节的部分,经过相当时间,关节自会迎刃而解。不善干发问的恰恰相反。善于对待学生发问的教师,如同撞钟一样,敲得轻些音响就小,敲得重些音响就大,利用其悠扬不绝的声波反复吟味,以尽其绪。不善于对待学生发问的恰恰相反。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良好方法。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jiào)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易解:善于唱歌者,能使人沉醉在歌声中流连不忘,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教的言语虽然简要却通达晓畅,含蓄而允当,很少用比喻而且容易明白;可算是能使人继承其志了。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优秀的歌唱家会使听众不约而同地跟着他歌唱。优秀的教师会使学生自然地跟着他指引的路子去努力学习。教师的讲解能引人人胜,就在于语言简练而透彻,说理微妙而精善,举例不多而诱导得体。这样就会使学生跟着他指引的路子去努力学习,坚定志趣,收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â),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易解:君子知道求学深浅难易的顺序,对于个人的特性差异都能了解,然后方能因材施教。能广泛地晓喻,然后才有能力作老师;能够作老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作领袖。所以能作一个好老师,就是学作领袖的开始。所以选择老师不可以不谨慎。古书说:三王(伏羲神农黄帝称三皇)四代(虞夏殷周)对老师的选择都很慎重。就是这个意思。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教师懂得了入道有难易,学生的资质有美恶,就能多方诱导学生;只有善于多方诱导学生的人,才能当教师;能当教师,就能当一地之长;能当一地之长,就能当一国之君。这说明了,教师本身也在学习如何统治人民。所以选择教师不可不慎重。古书上说:“夏、商、周三个帝王和颛顼、帝喾、尧、舜四个朝代都重视教师的作用,就是这个意思吧

大学之法,禁(jìn)于未发之谓预,当(dāng)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为孙(训、驯),相观而善之谓摩(mó)。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易解:大学教人的方法,在一切邪恶的念头未发生之前,就用礼来教育,来约束禁止,这就是预备、防备的意思(古德所谓防患于未然是也)。当学生可以教诲的时候才加以教导,就叫做合乎时宜。依据学生的程度,不跨越进度,不超出其能力来教导,就叫做循序渐进。使学生互相观摩而学习他人的长处,就叫做切磋琢磨。这四种教学方法,是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大学教育的方法是,在学生不良行为发生前就注意防止叫做预防,抓住适当时机因势利导叫做及时,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叫做顺序,同学间相互学习帮助叫做观摩。这四点都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因素。

发然后禁,则扞(hàn)格(gâ)而不胜(shēng);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huài)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pì)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易解:邪恶的念头已经发生,然后再来禁止,因为错误的观念已经坚不可拔,教育亦难以胜任。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东学一点西学一些,却不按照进度学习,只是使头脑混乱毫无条理而已。没有同学在一起研讨,切磋琢磨,便落得孤单落寞而少见闻。结交不正当的朋友,会导致违背师长的教训,不良的习惯,会荒废自己的学业。这六项,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如果到了不良行为发生了才去禁止,就不容易矫正过来;如果错过了求学时机,学习就不容取得成就;如果教材杂乱无章,不注意循序渐进,教学就不容易收到效果;如果关起门来学习,缺乏同学辅助,知识就不容易得到增长。平时安于同表现不好的同学结伴为非,以致违背师教;安于同那些同学搞不正经的事,以致慌嬉学业。这六点都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因素。

大学之教(jiào)也,时教(jiāo)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cāo)缦(màn),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xìng)其艺,不能乐(lâ)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lâ)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yuâ)(说(yuâ))命》曰:“敬孙(逊)务时敏,厥(juã)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易解:大学施教是讲究方法的,是顺着时序而教的,如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书,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课业。(宋人改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句读略有不同。)学习要有方法,如果不从『操、缦』这些小曲学起,指法不纯熟,琴、瑟就弹不好;不从通晓鸟兽草木,天时人事学会譬喻,诗就作不好;不学会洒扫应对,礼节就行不恰当,对于六艺等技艺没有兴致,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所以君子在学习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现在外,不论休息或游乐的时候,都念念不忘,能够这样,才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能够这样虽然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尚书·说命篇》说:恭敬谦顺,努力不倦,如此修行便能成功。就是这个意思。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大学的教学制度是:按时进行正课教学,课后从事课外作业。课外不练习好缦乐,课内就完成不了乐教的任务;课外不学习好声律,课内就完成不了《诗》教的任务;课外不服习好洒扫沃盥等劳役,课内就完成不了礼教的任务。就是说,不强调课外实际训练的重要胜,就完成不了正课教学的任务。所以,有教养的人对于学习,务使做到:在掌握了己学的东西之后,进而修习未学的东西;在完成了一个单元学习之后,进而把学习内容融会贯通,做到左右逢源。这样才能巩固学习,亲近教师,交好朋友,恪守信念,将来即使离开了师友,学业和政治上也不会发生倒退、反复《兑命》 篇说:“对那修习的课业,能够认真、循序、及时地努力以赴,是会得到成就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今之教者,呻(shēn)其占(zhān)毕,多其讯言,及于数(sù)(速)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bâi),其求之也佛(fú)(拂)。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易解:现今之教人者,口里虽然念着书本,心里并不通达,故意找些难题来问学生,讲一些枯燥无味的名物制度,让人听不懂;但求多教,不管学生明不明白。而且教人时没有一点诚意,又不衡量学生的程度与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教导违反情理,学生求学也违逆不顺。如此一来,使得学生愈来愈厌恶学习而且憎恶师长;以学习为难为苦,而不明白学习的快乐与好处。虽然课业勉强读完了,也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此。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现在的教师教学,老是照本宣科,令学生呆读死记,上课搞满堂灌,急于赶进度,却不考虑学生学习能否巩固,不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也不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采取措施既不符合教学原则,提出要求也不从学生实际出发。这样做,只能是学生厌恶学习,埋怨教师,把学习视为畏途,而不知道它的好处在哪里。即使勉强结了业,学得东西也会很快忘掉,教学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原因就在于此吧。大学之教(jiào)也,时教(jiāo)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cāo)缦(màn),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xìng)其艺,不能乐(lâ)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lâ)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yuâ)(说(yuâ))命》曰:“敬孙(逊)务时敏,厥(juã)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易解:大学施教是讲究方法的,是顺着时序而教的,如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书,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课业。(宋人改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句读略有不同。)学习要有方法,如果不从『操、缦』这些小曲学起,指法不纯熟,琴、瑟就弹不好;不从通晓鸟兽草木,天时人事学会譬喻,诗就作不好;不学会洒扫应对,礼节就行不恰当,对于六艺等技艺没有兴致,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所以君子在学习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现在外,不论休息或游乐的时候,都念念不忘,能够这样,才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能够这样虽然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尚书·说命篇》说:恭敬谦顺,努力不倦,如此修行便能成功。就是这个意思。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大学的教学制度是:按时进行正课教学,课后从事课外作业。课外不练习好缦乐,课内就完成不了乐教的任务;课外不学习好声律,课内就完成不了《诗》教的任务;课外不服习好洒扫沃盥等劳役,课内就完成不了礼教的任务。就是说,不强调课外实际训练的重要胜,就完成不了正课教学的任务。所以,有教养的人对于学习,务使做到:在掌握了己学的东西之后,进而修习未学的东西;在完成了一个单元学习之后,进而把学习内容融会贯通,做到左右逢源。这样才能巩固学习,亲近教师,交好朋友,恪守信念,将来即使离开了师友,学业和政治上也不会发生倒退、反复《兑命》 篇说:“对那修习的课业,能够认真、循序、及时地努力以赴,是会得到成就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今之教者,呻(shēn)其占(zhān)毕,多其讯言,及于数(sù)(速)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bâi),其求之也佛(fú)(拂)。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易解:现今之教人者,口里虽然念着书本,心里并不通达,故意找些难题来问学生,讲一些枯燥无味的名物制度,让人听不懂;但求多教,不管学生明不明白。而且教人时没有一点诚意,又不衡量学生的程度与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教导违反情理,学生求学也违逆不顺。如此一来,使得学生愈来愈厌恶学习而且憎恶师长;以学习为难为苦,而不明白学习的快乐与好处。虽然课业勉强读完了,也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此。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现在的教师教学,老是照本宣科,令学生呆读死记,上课搞满堂灌,急于赶进度,却不考虑学生学习能否巩固,不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也不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采取措施既不符合教学原则,提出要求也不从学生实际出发。这样做,只能是学生厌恶学习,埋怨教师,把学习视为畏途,而不知道它的好处在哪里。即使勉强结了业,学得东西也会很快忘掉,教学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原因就在于此吧。古之教(jiào)者,家有塾(shú),党有庠(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学。比(bǐ)年入学,中(zhōng)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lâ)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lùn)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fú)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进者说(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yǐ)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易解:古时候教学的地方,一家中设有「私塾」,一党中设有「庠」(五百家为党),一个遂中设有「序」(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一国之中设有「太学」。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隔年考试一次。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重专注于学业,乐于与人群相处;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博学笃行,亲近师长;七年时考察学生在学术上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时候可以称之为小成。九年时知识通达,能够触类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违背师训,就可以称之为大成。这时候才能够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然后附近的人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这是大学教育的方法与次第。古书说:蚂蚁时时学习衔泥,然后才能成大垤。就是这个意思。《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古时候的学校制度是:乡(遂)属每二十五家组成的闻(里)设立塾,乡属每五百家组成的党设立庠,每万二千五百家组成的遂(术)设立序。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都设立大学。学生到了规定的年龄入大学,国家每隔一年考察他们的学业及操行成绩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析句分段的能力和学习的志向;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对周围的人是否和睦相处;第五年考查学生学识是否广博同老师是否亲密无间;第七年考查学生研究学问的本领和识别朋友的能力。符合标准的就叫做“小成”。另九年,做到认识事物能触类旁通,闻一知十,和政治上成熟,立场坚定不移。符合标准的就叫做“大成”。只有这样,才有本领教化人民,移风易俗,使近的悦服,远的来归。这就是大学的目的任务。古书上说:小蚂蚁总是跟随大蚂蚁引导的路径走”,就是这个意思吧!

大学始教(jiào),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xiǎo)雅》肄(yì)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â),孙(逊)其业也;夏(jiǎ)(槚(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guān)而弗语(yù),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â)等也。此七者,教(jiào)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易解:大学开学的时候,学生都穿著礼服,以苹藻之菜祭祀先圣先师,表示尊师重道;先练习《诗·小雅》及《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歌,劝勉学生以莅官事上之道;击鼓召集学生,正式打开书箧(书包),希望学生以谦逊谨慎的态度学习;夏楚两物(教鞭)是用来警惕鞭策学生,收到整肃威仪的效果;夏天的大祭(天子祭天)未实施以前,天子、诸侯不急着到学校去视察,为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展志向;教师常常观察学生,但是并不轻易发言,等到适当的时候再加以指导,是要使学生自动自发(《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至于年幼的学生,只听讲而不能乱发问,是因为学习要按照进度顺序(次第)进行。这七项是教学的大道理,非常重要。古书说:凡学习做官,领导人民,先学习管理事情,要作一个读书人先学习立志。就是这个意思。(志者存心也,志气志气,志者气之导,心之引也。)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大学开学的时候,最高统抬者或士管教育的官员带领全体师生,戴着鹿皮帽子,端着芹菜之属,致祭先圣先师,为的是表示尊师重道。学生吟诵《诗· 小雅》 中《 鹿鸣》、《 四牡》、《 皇皇者华》 三篇为的是首先学习如何当官从政。学生听了击鼓声音打开书箱,为的是使重视课业,端正学习态度。学校里摆着体罚学生用的棍棒,为的是维持校风校纪,处分不服管教者;最高统治者或代表他的主管教育的官员,不到春祭过后,不来视察学校,为的是要承先启后,激励学生趁学年开始,从容地考虑自己学习的计划和志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一下子告诉这和那,为的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年纪小的学生只许旁听,却不必发问,为的是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以求循序渐进。这七点,是大学教育的要旨。古书上说:“凡是教育学生,对那些带着官爵入学的,首先要指导他们处理政务;而对那些没带官爵入学的,首先要引导他们确定学习智取,”就是这个意思吧。

第二篇:古诗二级注音译文

古诗二级注音译文

1.《悯农

(二)》唐 李绅 chūn zhǒnɡ yí lì sù,春 种 一 粒 粟,qiū shōu wàn kē zǐ。秋 收 万 颗 子。sì hǎi wú xián tián,四 海 无 闲 田,nïnɡ fū yïu â sǐ。农 夫 犹 饿 死。

〖译文〗 春天中一粒种子,等到秋天就能收获很多。全国没有一块田地是空闲的,但是还有农夫饿死。表现了社会的黑暗。2.《鹿柴》唐 王维 kōnɡ shān bú jiàn rãn,空 山 不 见 人,dàn wãn rãn yǔ xiǎnɡ。但 闻 人 语 响。fǎn jǐnɡ rù shēn lín,返 景 入 深 林,fù zhào qīnɡ tái shànɡ。复 照 青 苔 上。

〖译文〗 此诗描写夕阳林深的动人景色。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人,只是能听见说话的声音。夕阳的光线射入深林,重新照映在青苔之上。3.《青松》当代 陈毅 dà xuě yā qīnɡ sōnɡ, 大 雪 压 青 松 , qīnɡ sōnɡ tǐnɡ qiě zhí.青 松 挺 且 直.yāo zhī sōnɡ ɡāo jiã, 要 知 松 高 洁 , dài dào xuě huà shí.待 到 雪 化 时.〖译文〗 作者写松是把它放在一个严酷的环境中,一个近乎剑拔弩张的气氛中,我们看到了雪的暴虐,感受到松的抗争。我们似乎像松一样承受压迫,又像松一样挺直起来。那冷峻峭拔的松的形象,因为充溢其中的豪气激荡其中的力量而挺直起来。在压与挺的抗争中,我们似乎同时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涤荡,因为在这种抗争中,展现了那个时代飞扬凌厉的热情,展现了作者那令人起敬的人格力量。

4.《渡易水歌》 战国 荆轲 fēnɡ xiāo xiāo xī yì shuǐ hán,风 萧 萧 兮 易 水 寒,zhuànɡ shì yí qù xī bú fù hái。壮 士 一 去 兮 不 复 还。

〖译文〗 出自《史记·刺客列传》里:当年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秦王,太子丹和宾客以及荆轲的几个朋友,全体穿戴起白衣白帽,一同相送。直送到易水旁边,今河北易县附近,挥泪诀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的歌声激起了送行者无比悲愤慷慨的心情。荆轲唱着,头也不回地走了。给后人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诗句。

5.《牧童》 唐 刘驾 mù tïnɡ jiàn kâ bài,牧 童 见 客 拜,shān ɡuǒ huái zhōnɡ luî。山 果 怀 中 落。zhîu rì qū niú ɡuī,昼 日 驱 牛 归,qián xī fēnɡ yǔ â。前 溪 风 雨 恶。

〖译文〗 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6.《送别》 唐 王维 shān zhōnɡ xiānɡ sînɡ bà,山 中 相 送 罢,rì mù yǎn chái fēi。日 暮 掩 柴 扉。chūn cǎo nián nián lǜ,春 草 年 年 绿,wánɡ sūn ɡuī bu ɡuī ? 王 孙 归 不 归 ?

〖译文〗 在山中送别了你,太阳落山时把柴门掩上。春草年年转绿,不知你能不能回来。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写了诗人依依难 3 舍的深厚友情,表现了送别友人后诗人寂寞和思念的心情。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7.《送灵澈》 唐 刘长卿 cānɡ cānɡ zhú lín sì,苍 苍 竹 林 寺,yǎo yǎo zhōnɡ shēnɡ wǎn。杳 杳 钟 声 晚。hã lì dài xiã yánɡ,荷 笠 带 斜 阳,qīnɡ shān dú ɡuī yuǎn。青 山 独 归 远。

〖译文〗 苍翠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晚钟的声音。背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辉,独自向青山归去。如果把这首诗比作画卷,当人们把卷轴缓慢地舒展开来,遥见群山青岱,竹树云烟;近看是一轮依恋人间行将西沉的骄阳和一个荷笠远去的孤独身影。这是一幅清冷淡远的山人夕照图。8.《京师得家书》 明 袁凯 jiānɡ shuǐ sān qiān lǐ,江 水 三 千 里,jiā shū shí wǔ xínɡ。家 书 十 五 行。hánɡ hánɡ wú biã yǔ,行 行 无 别 语,zhǐ dào zǎo huán xiānɡ。只 道 早 还 乡。

〖译文〗 我的家远在千里外的江南水乡,今天接到一封家书,信上的内容并不多,没有别的话,只是叮嘱我早早回到家乡。9.《寻胡隐君》 明 高启 dù shuǐ fù dù shuǐ,渡 水 复 渡 水,kàn huā hái kàn huā。看 花 还 看 花。chūn fēnɡ jiānɡ shànɡ lù,春 风 江 上 路,bù juã dào jūn jiā。不 觉 到 君 家。

〖译文〗 一路上渡过了一道水又一道水,河边路旁长满了看也看不尽的鲜花。因为一路上春光明媚、风景幽美,我不知不觉就来到您的家了。

10.《鸟鸣涧》 唐 王维 rãn xián ɡuì huā luî,人 闲 桂 花 落,yâ jìnɡ chūn shān kōnɡ。夜 静 春 山 空。yuâ chū jīnɡ shān niǎo,月 出 惊 山 鸟,shí mínɡ chūn jiàn zhōnɡ。时 鸣 春 涧 中。

〖译文〗 春天的晚上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11.《蚕妇》 宋 张俞 zuï rì rù chãnɡ shì,昨 日 入 城 市,ɡuī lái lâi mǎn jīn。归 来 泪 满 巾。biàn shēn luï qǐ zhě,遍 身 罗 绮 者,bú shì yǎnɡ cán rãn。不 是 养 蚕 人。

〖译文〗 这首诗表达的意思就是说社会的不公平,贫富的差距。昨天去城里,回来泪水沾湿了毛巾,那些身上穿着丝绸的富人们啊,都不是养蚕出身的。12.《梅花》宋 王安石 qiánɡ jiǎo shù zhī mãi,墙 角 数 枝 梅,línɡ hán dú zì kāi。凌 寒 独 自 开。yáo zhī bú shì xuě,遥 知 不 是 雪,wãi yǒu àn xiānɡ lái。为 有 暗 香 来。

〖译文〗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13.《春游湖》 宋 徐府

shuānɡ fēi yàn zi jǐ shí huí ? 双 飞 燕 子 几 时 回 ? jiá àn táo huā zhàn shuǐ kāi。夹 岸 桃 花 蘸 水 开。chūn yǔ duàn qiáo rãn bú dù,春 雨 断 桥 人 不 度,xiǎo zhōu chēnɡ chū liǔ yīn lái。小 舟 撑 出 柳 阴 来。

〖译文〗 全诗通过描写诗人春天游湖所见的“双飞燕子”、“夹岸桃花蘸水”、“春雨断桥”、“小舟撑出柳阴”四种具体可视的美景,勾画出了一幅生动优美的春景图。14.《送春》 宋 王令

sān yuâ cán huā luî ɡânɡ kāi,三 月 残 花 落 更 开,xiǎo yán rì rì yàn fēi lái。小 檐 日 日 燕 飞 来。zǐ ɡuī yâ bàn yïu tí xuâ,子 规 夜 半 犹 啼 血,bú xìn dōnɡ fēnɡ huàn bù huí。不 信 东 风 唤 不 回。

〖译文〗 暮春三月,花谢了又开;低矮的屋檐下天天有小燕子飞来。子规鸟不分白天、黑夜地啼叫,只到啼出血来。它们不信春风呼唤不回。15.《四时田园》 宋 范成大 zhîu chū yún tián yâ jì má,昼 出 耘 田 夜 绩 麻,cūn zhuānɡ ãr nǚ ɡâ dānɡ jiā。村 庄 儿 女 各 当 家。tïnɡ sūn wâi jiě ɡînɡ ɡēnɡ zhī,童 孙 未 解 供 耕 织,yě bànɡ sānɡ yīn xuã zhǒnɡ ɡuā。也 傍 桑 阴 学 种 瓜。

〖译文〗 白天锄草在田里,夜晚搓麻在家中,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16.《渔歌子》 唐 张志和 xī sāi shān qián bái lù fēi,西 塞 山 前 白 鹭 飞,táo huā liú shuǐ ɡuì yú fãi。桃 花 流 水 鳜 鱼 肥。qīnɡ ruî lì,lǜ suō yī,青 箬 笠,绿 蓑 衣,xiã fēnɡ xì yǔ bù xū ɡuī。斜 风 细 雨 不 须 归。

〖译文〗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17.《蜂》 唐 罗隐

bú lùn pínɡ dì yǔ shān jiān,不 论平地 与 山 尖,wú xiàn fēnɡ ɡuānɡ jìn bâi zhàn。无 限 风 光 尽 被 占。cǎi dã bǎi huā chãnɡ mì hîu,采 得 百 花 成 蜜 后,wãi shuí xīn kǔ wãi shuí tián ? 为 谁 辛 苦 为 谁 甜 ?

〖译文〗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峰,无限花开的风光,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18.《田园乐》 唐 王维 táo hïnɡ fù hán sù yǔ,桃 红 复 含 宿 雨,liǔ lǜ ɡânɡ dài zhāo yān。柳 绿 更 带 朝 烟。huā luî jiā tïnɡ wâi sǎo,花 落 家 童 未 扫,yīnɡ tí shān kâ yïu mián。莺 啼 山 客 犹 眠。

〖译文〗 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被雨打落的花瓣洒满庭园,家童还未打扫。黄莺蹄鸣,山客还在酣睡。19.《城南》 宋 曾巩

yǔ ɡuî hãnɡ tánɡ shuǐ mǎn dī,雨 过 横 塘 水 满 堤,luàn shān ɡāo xià lù dōnɡ xi。乱 山 高 下 路 东 西。

yì fān táo lǐ huā kāi jìn,一 番 桃 李 花 开 尽,wãi yǒu qīnɡ qīnɡ cǎo sâ qí。惟 有 青 青 草 色 齐。

〖译文〗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此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笔调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令人赏心悦目。20.《画眉鸟》 宋欧阳修

bǎi zhuàn qiān shēnɡ suí yì yí,百 啭 千 声 随 意 移,shān huā hïnɡ zǐ shù ɡāo dī ; 山 花 红 紫 树 高 低 ; shǐ zhī suǒ xiànɡ jīn lïnɡ tīnɡ,始 知 锁 向 金 笼 听,bù jí lín jiān zì zɑi tí。不 及 林 间 自 在 啼。

〖译文〗 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写景),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抒情)。21.《逢入京使》唐 岑参

ɡù yuán dōnɡ wànɡ lù màn màn,故 园 东 望 路 漫 漫,shuānɡ xiù lïnɡ zhōnɡ lâi bù ɡān。双 袖 龙 钟 泪 不 干。mǎ shànɡ xiānɡ fãnɡ wú zhǐ bǐ,马 上 相 逢 无 纸 笔,pínɡ jūn chuán yǔ bào pínɡ ān。凭 君 传 语 报平安。

〖译文〗 全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入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思乡之情,诗文语言朴实,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深,感人至深。22.《菊花》 唐黄巢

dài dào qiū lái jiǔ yuâ bā,待 到 秋 来 九 月 八,wǒ huā kāi jìn bǎi huā shā。我 花 开 尽 百 花 杀。

chōnɡ tiān xiānɡ zhân tîu chánɡ ān,冲 天 香 阵 透 长 安,mǎn chãnɡ jìn dài huánɡ jīn jiǎ。满 城 尽 带 黄 金 甲。

〖译文〗 等到九月九菊花节那一天(九月八是为了押韵),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23.《送别》 隋朝民歌

yánɡ liǔ qīnɡ qīnɡ zháo dì chuí,杨 柳 青 青 着 地 垂,yánɡ huā màn màn jiǎo tiān fēi,扬 花 漫 漫 搅 天 飞,liǔ tiáo zhã jìn huā fēi jìn,柳 条 折 尽 花 飞 尽,jiâ wân xínɡ rãn ɡuī bu ɡuī。借 问 行 人 归 不 归。

〖译文〗 杨柳青青、杨花飞舞,送你远去,不知什么时候你才能回来,分别的这段日子,我该是多么牵挂、多么想念。24.《春日》 宋 秦观

yì xī qīnɡ lãi luî wàn sī,一 夕 轻 雷 落 万 丝,jì ɡuānɡ fú wǎ bì cēn cī。霁 光 浮 瓦 碧 参 差。yǒu qínɡ sháo yào hán chūn lâi,有 情 芍 药 含 春 泪,wú lì qiánɡ wēi wî xiǎo zhī。无 力 蔷 薇 卧 晓 枝。

〖译文〗 昨夜里轻轻的雷声携带来了一夜的绵绵细雨,晨光里琉璃绿瓦上反射的浮光阴暗不一。多情的芍药上雨珠点点似在含泪欲滴,经历了雨的蔷薇花在朝阳中躺在嫩枝上。25.《客中初夏》 宋 司马光 sì yuâ qīnɡ hã yǔ zhà qínɡ,四 月 清 和 雨 乍 晴,nán shān dānɡ hù zhuǎn fēn mínɡ。南 山 当 户 转 分 明。ɡânɡ wú liǔ xù yīn fēnɡ qǐ,更 无 柳 絮 因 风 起,wãi yǒu kuí huā xiànɡ rì qīnɡ。惟 有 葵 花 向 日 倾。

〖译文〗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着太阳开放。26.《山亭夏日》 唐 高骈

lǜ shù yīn nïnɡ xià rì chánɡ,绿 树 阴 浓 夏 日 长,lïu tái dào yǐnɡ rù chí tánɡ。楼 台 倒 影 入 池 塘。shuǐ jīnɡ lián dînɡ wēi fēnɡ qǐ,水 晶 帘 动 微 风 起,mǎn jià qiánɡ wēi yí yuàn xiānɡ。满 架 蔷 薇 一 院 香。

〖译文〗 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拂动色泽莹澈的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27.《乐游原》 唐 李商隐 xiànɡ wǎn yì bú shì,向 晚 意 不 适,qū chē dēnɡ ɡǔ yuán。驱 车 登 古 原。xī yánɡ wú xiàn hǎo,夕 阳 无 限 好,zhǐ shì jìn huánɡ hūn。只 是近黄 昏。

〖译文〗 今天到了傍晚时,我心中有些不惬意,于是就坐上马车,到古时的乐游原上游玩。这时望见将要落山的太阳,真是十分好看,可惜已近黄昏,不多时就要消灭了。28.《夏日》 宋 范成大

mãi zǐ jīn huánɡ xìnɡ zi fãi,梅 子 金 黄 杏 子 肥,mài huā xuě bái cài huā xī。麦 花 雪 白 菜 花 稀。rì chánɡ lí luî wú rãn ɡuî,日 长 篱 落 无 人 过,wãi yǒu qīnɡ tínɡ jiá diã fēi。唯 有 蜻 蜓 蛱 蝶 飞。

〖译文〗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29.《新凉》 宋 徐玑

shuǐ mǎn tián chïu dào yâ qí,水 满 田 畴 稻 叶 齐,rì ɡuānɡ chuān shù xiǎo yān dī。日 光 穿 树 晓 烟 低。huánɡ yīnɡ yě ài xīn liánɡ hǎo,黄 莺 也 爱 新 凉 好,fēi ɡuî qīnɡ shān yǐnɡ lǐ tí。飞 过 青 山 影 里 啼。

〖译文〗 这首诗记下了炎热之后初凉的晨雾景象。首句用“稻叶齐”,点明季节时间是在正夏之季,二句用“日光穿树”点出白天,“晓烟低”更为具体,说明时间是上午日出雾即将消去的时间。三四两句联系诗题,把黄莺“影里啼”的原因写出,同人一样“也爱新凉好”,既有察已知人的手法,也把黄莺人格化了。诗虽无抒怀,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一呤即出。30.《送朱大入秦》 唐 孟浩然 yïu rãn wǔ línɡ qù,游 人 五 陵 去,bǎo jiàn zhí qiān jīn。宝 剑 值 千 金。fēn shǒu tuō xiānɡ zânɡ,分 手 脱 相 赠,pínɡ shēnɡ yí piàn xīn。平生 一 片 心。

〖译文〗 朱大你要到长安去,我有宝剑可值千金,现在我就把这宝剑解下来送给你,以表示我今生对你的友情。31.《雨晴》唐 王驾

yǔ qián chū jiàn huā jiān ruǐ,雨 前 初 见 花 间 蕊,yǔ hîu quán wú yâ dǐ huā。雨 后 全 无 叶 底 花。fēnɡ diã fēn fēn ɡuî qiánɡ qù,蜂 蝶 纷 纷 过 墙 去,quâ yí chūn sâ zài lín jiā。却 疑 春 色 在 邻 家。

〖译文〗 下雨之前鲜花初开可以看到花蕊,下雨之后绿叶中间再也不见鲜花。蜜蜂蝴蝶就纷纷飞到墙的那边去了,我真怀疑春色在隔壁人家的院子里。32.《采莲曲》 唐王昌龄 hã yâ luï qún yí sâ cái,荷 叶 罗 裙 一 色 裁,fú rïnɡ xiànɡ liǎn liǎnɡ biān kāi。芙 蓉 向 脸 两 边 开。luàn rù chí zhōnɡ kàn bú jiàn,乱 入 池 中 看 不 见,wãn ɡē shǐ jiào yǒu rãn lái。闻 歌 始 觉 有 人 来。

〖译文〗 荷叶和采莲女的衣裙,简直就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芙蓉--这里代指莲花。采莲女们进入莲池后,就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衣裳,哪是莲花哪是人面,直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来了。33.《村居》 清 高鼎

cǎo zhǎnɡ yīnɡ fēi âr yuâ tiān,草 长 莺 飞 二 月 天,fú dī yánɡ liǔ zuì chūn yān。拂 堤 杨 柳 醉 春 烟。ãr tïnɡ sàn xuã ɡuī lái zǎo,儿 童 散 学 归 来 早,mánɡ chân dōnɡ fēnɡ fànɡ zhǐ yuān。忙 趁 东 风 放 纸 鸢。

〖译文〗 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34.《古朗月行》 唐李白 xiǎo shí bù shí yuâ,小 时 不 识 月,hū zuî bái yù pán。呼 作 白 玉 盘。yîu yí yáo tái jìnɡ,又 疑 瑶 台 镜,fēi zài qīnɡ yún duān。飞 在 青 云 端。xiān rãn chuí liǎnɡ zú,仙 人 垂 两 足,ɡuì shù hã tuán tuán。桂 树 何 团 团。bái tù dǎo yào chãnɡ,白 兔 捣 药 成,wân yán yǔ shuí cān ? 问 言 与 谁 餐 ?

〖译文〗 小的时候,我不认识月亮。我以为月亮,是白玉做的圆盘。又怀疑,那是瑶池的仙镜,飘荡在云霓之间。仙娥与桂树,在月中隐隐浮现。玉兔放下药杵,不知道是为谁而制这仙丹。35.《安宁道中即事》 清王文治 yâ lái chūn yǔ rùn chuí yánɡ,夜 来 春 雨 润 垂 杨,chūn shuǐ xīn shēnɡ bù mǎn tánɡ。春 水 新 生 不 满 塘。rì mù pínɡ yuán fēnɡ ɡuî chù,日 暮平原 风 过 处,cài huā xiānɡ zá dîu huā xiānɡ。菜 花 香 杂 豆 花 香。

〖译文〗 春夜的小雨滋润着杨柳枝条,池塘里的水涨起来还没满.黄昏时平原上阵阵风儿吹过,那菜花的香味里还夹杂着豆花的香味.

36.《卜算子》 宋 李之仪 wǒ zhù chánɡ jiānɡ tïu,我 住 长 江 头,jūn zhù chánɡ jiānɡ wěi。君 住 长 江 尾。rì rì sī jūn bú jiàn jūn,日 日 思 君 不 见 君,ɡînɡ yǐn chánɡ jiānɡ shuǐ。共 饮 长 江 水。cǐ shuǐ jǐ shí xiū ? 此 水 几 时 休 ? cǐ hân hã shí yǐ ? 此 恨 何 时 已 ?

zhǐ yuàn jūn xīn sì wǒ xīn,只 愿 君 心 似 我 心,dìnɡ bú fù xiānɡ sī yì。定 不 负 相 思 意。

〖译文〗 我住长江上游,你住长江下游。我天天思念你而见不到你,却共饮着同一条江河水。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但愿你的心同我的心一样,一定不会辜负这一番相思情意。37.调笑令 唐 韦应物 hú mǎ,hú mǎ,胡 马,胡 马,yuǎn fànɡ yàn zhī shān xià。远 放 燕 支 山 下。pǎo shā pǎo xuě dú sī,跑 沙 跑 雪 独 嘶,dōnɡ wànɡ xī wànɡ lù mí。东 望 西 望 路 迷。mí lù,mí lù,迷 路,迷 路,biān cǎo wú qiïnɡ rì mù。边 草 无 穷 日 暮。

〖译文〗 这首词写的是边塞,通过一匹骏马焦躁不安的形象,烘托出一种迷惘、悲壮、忧虑的复杂情绪氛围。韦应物充分运用了这个词调的急促节奏和反复重叠句式,将它与词的内在情绪节奏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38.《浣溪沙》 宋 晏殊 yì qǔ xīn cí jiǔ yì bēi。一 曲 新 词 酒 一 杯。qù nián tiān qì jiù tínɡ tái。去 年 天 气 旧 亭 台。xī yánɡ xī xià jǐ shí huí ? 夕 阳 西 下 几 时 回 ? wú kě nài hã huā luî qù,无 可 奈 何 花 落 去,sì cãnɡ xiānɡ shí yàn ɡuī lái。似 曾 相 识 燕 归 来。xiǎo yuán xiānɡ jìnɡ dú pái huái。小 园 香 径 独 徘 徊。

〖译文〗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39.《王戎识李》 宋 刘义庆 wánɡ rïnɡ qī suì,王 戎 七 岁,chánɡ yǔ zhū xiǎo ãr yïu。尝 与 诸 小 儿 游。

kàn dào biān lǐ shù duō zǐ zhã zhī,看 道 边 李 树 多 子 折 枝,zhū ãr jìnɡ zǒu qǔ zhī,诸 儿 竞 走 取 之,wãi rïnɡ bú dînɡ。唯 戎 不 动。rãn wân zhī,dá yuē : 人 问 之,答 曰 : “ shù zài dào pánɡ ãr duō zǐ,” 树 在 道 旁 而 多 子,cǐ lǐ bì kǔ。“ 此 李 必 苦。” qǔ zhī,xìn rán。取 之,信 然。

〖译文〗 王戎七岁时,曾经和小孩们一起玩耍。路边的李树上结了许多李子,压弯了树枝。那些小孩都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别人问他,回答道:“李树长在道路旁边,却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将李子取下来,的确如此。40.《女娲补天》 wǎnɡ ɡǔ zhī shí,往 古 之 时,sì jí fâi,jiǔ zhōu liâ,四 极 废,九 州 裂,tiān bù jiān fù,dì bù zhōu zǎi。天 不 兼 覆,地 不 周 载。huǒ liàn yàn ãr bú miâ,火 爁 焱 而 不 灭,shuǐ hào yánɡ ãr bù xī。水 浩 洋 而 不 息。měnɡ shîu shí zhuān mín,猛 兽 食 颛 民,zhì niǎo juã lǎo ruî。鸷 鸟 攫 老 弱。

yú shì nǚ wā liàn wǔ sâ shí yǐ bǔ cānɡ tiān,于 是 女 娲 炼 五 色 石 以 补 苍 天,duàn áo zú yǐ lì sì jí,断 鳌 足 以 立 四 极,shā hēi lïnɡ yǐ jì jì zhōu,杀 黑 龙 以 济 冀 州,jī lú huī yǐ zhǐ yín shuǐ。积 芦 灰 以 止 淫 水。cānɡ tiān bǔ,sì jí zhânɡ,苍 天 补,四 极 正,yín shuǐ hã,jì zhōu pínɡ,淫 水 涸,冀 州平,jiǎo chïnɡ sǐ,zhuān mín shēnɡ。狡 虫 死,颛 民 生。

〖译文〗(这个神话出自《淮南子·览冥篇》,全文最后还有一句:背方州,抱圆天。)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结果祝融打胜了,但败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支撑天地之间的四根大柱子折断了,地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不能把大地全都覆盖,地不能把万物完全承载.,火势宽广猛烈而不熄灭,洪水浩渺无边而不消退。走兽横行,飞禽作孽,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河北平原一片平静,龙蛇猛兽绝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

第三篇:《学记》全文及译文

《学记》全文及译文 礼记·学记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学记》全文及译文

《学记》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是“礼记”一书49篇中的一篇,作者不详,郭沫若认为像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值得认真研究.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虽然时隔2000多年,但是对今天的教育仍富有现实意义。发虑宪,求善良,——深谋远虑(思虑规律),物色好人(求贤纳士), 足以謏(sǒu,小有声音)文,不足以动众.——可以赢得一些好名声,但还不能够鼓动民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如果礼贤下士,亲近与己疏远的人,就可以鼓动民众, 未足以化民.——但还不能够感化,教化民众.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古时的统治者开始发出谋虑计划和颁布法令政策的时候,能够先时广泛地征求德行高尚人士的体检,来辅助自己,这仅是个人的善行,只能做到小有声誉而已,还不足以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能“卑躬屈己”礼贤下士,亲近疏远的人,这虽然能够耸动群众听闻,但还是不足以感动群众,“教化”人民.如果天子诸侯士大夫要以自己的“佳言善行”感化民众,使之养成一种美好的风俗习惯,就非要重视立最设教不可】

玉不琢,不成器;——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人不学,不知道.——人有天赋但不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道”——“贵贱”“长幼”“尊卑”;“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中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古代君王建设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兑(yuè说)命”曰:——《尚书》(《礼记集说》今亡)“兑命篇”说: “念终始典于学”,—— “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典——本,主)其此之谓乎!——就是这个意思!

【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有天赋,但不经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所以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统治人民,没有不把设立学校使人人都能入学受教,当作首要任务.“尚书”中的“兑命篇”说:“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虽然有高深至极的道理,不学就不知它的好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困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求学者知不足,才会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学习;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者感到困惑,才会潜心钻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兑命”曰:——所以“尚书”中“兑命”篇说: “学学半”,——“教学过程,一半在'教师的教',一半在'学生的学'”, 其此之谓乎!——就是这个意思.【说明,“教学并重”和“教与学相互发生作用”的道理.同时,指出学生的学习,虽然必须依赖于教师的引导,但教师的作用仅仅占了一半,必须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教师虽然以教人为主,但遇到困难的时候还需要补修学业以求精进,所以教师也是教人学习各占其半.这种“教学相长”和教学各半的原理是极可宝贵的见解,值得重视.学生如果完全依赖教师课堂的教授,不肯自己运用思考,努力钻研;教师如果抱着故步自封的态度,自以为是,不肯在去进修以求的新知识;那么,他们都犯了教学上的大病,与教学相长的原则是不相符的】 * 古之教者,家(25家)有塾,党(500家)有痒,术(suì)(12500家)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学生每年都可入学,每隔一年必须考查学习成绩.一年视离经辩志;——第一年考查分析文章的经文,句章的能力,及辨别决定自己的志向和兴趣;(离:分析)三年视敬业乐群;——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致志于学业,是否能结交学友和睦相处,相互研习得益;五年视博习亲师;——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广博,是否能亲师,尊师;七年视论学取友;——第七年考查能否讨论学业的是非优劣,以及选择贤能之人为友;谓之小成.——合格的为小有成就.(比六年有成就,比九年不足)九年知类通达,——到第九年他们应达到,对知识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强力而不返,——推理论事有独立见解,处世处事有行为准则,坚定不移,不失师诲;谓之大成.——这时就可称为大有成就.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这样,将来就足以能够教化民众,变易旧习,形成良好风俗;近者说(yuè)服而远者怀之,——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心向往之;此大学之道也.——这是大学教人的道理.记曰:“蛾子时述之”,——古书上说,蚂蚁幼虫时时效法大蚁衔土成垤(dié蚁窝),喻学者由积学而成大道.(蛾——古“蚁”字)其此之谓乎!——正说明了,求学之人也应如此,孜孜不倦以求“大成”这个道理.【阐明中国古代学制完备,考核简单.从入学开始,到最终结业,学业成绩都是根据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前后连贯,各得其分的精神而规定.同时注意到联系群众,亲爱师长,在最后阶段必须作到通达事理,能够运用其所学,和坚定毅志不违其所学.这种考察成绩的标准和步骤,完备而合理,值得重视.】

* 大学始教,——大学入学之初, 皮弁(biàn)祭菜,——要穿礼服,备祭品,举行祭祀有道德学问的先圣先师的仪式, 示敬道也.——以表示敬师重道.宵雅肄三——祭祀时要小诵肄学'诗经'里“小雅”的前三篇(鹿鸣,四牡,皇皇者华——这三篇都是关于君臣燕乐相劳苦之辞.燕乐:宴乐;相劳苦:相互慰劳)官其始也.——目的是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获得君臣互勉的感受,懂得为官的道理.(为官之始,盖以居官受任之美,诱谕其初志.圣人教人曰,用贤以治不贤,举能以教不能,所以公卿士大夫在下思各举其职), 入学鼓箧,——学生上学,要按鼓声打开书箧, 孙其业也.——警以鼓声,以逊顺之心敬其业也.即,击鼓为的是用鼓声警示,引起学生对学业的重视.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学校里配备有教杖(夏圆和楚方),以警荒废懈怠,整肃仪容举止,维持学习纪律.未卜谛不视学,——不到夏祭以后,教官不去视察学校,考查学生的成绩, 游其志也.——为的是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志趣计划,从容地进行学习.时观而弗语,——教师要对学生要经常检查指点,但不要急于告之原理, 存其心也.——为的是让学生从内心产生求知欲望,养成独立思考,用心思考的习惯.幼者听而弗问,——年幼的学生对长者谘问,只可听,不可问,学不躐(liè)等也.——因为知识有深浅,学习有先后,必须循序渐进,不能超级越等.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这七件事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纲领.记曰:“凡学,——古书上说,”就教学来说, 官先事,——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尽职,(为官学习以学习做事为先)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学生的责任首先在于立志”,就是这个道理.* 大学之教也:——大学教育管理的办法是: 时教必有正业,——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春诵夏弦”,“春秋教以诗书,冬夏教以礼乐”)退息必有居学.——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不学操缦,不能安弦;——课外不操弄乐器,练习手指,课内就调不好琴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课外不广泛学习歌咏杂曲,可内就不能谙熟诗文;不学杂服,不能安礼.——课外不学习洒扫,接待,处理杂事等,就学不好礼仪.不兴其艺,——总之,如果不提倡学习课外的各种技艺, 不能乐学.——学生就不会乐于学习,正课也就学不好.故君子之于学也,——所以,善于学习的人, 藏焉修焉,——学习的时候全力以赴地专心学习, 息焉游焉.——休息的时候尽兴的玩弄杂艺.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这样,他们才能爱好学习,亲近师长, 乐其友而信其道,——乐于交友,坚持信念,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日后离开了师友,也不会违背老师,学友的教诲和期望.“兑命”曰:——“兑命”篇说: “敬孙务时敏,——”唯有重视学业,循序渐进,敏捷努力, 厥修乃来“,其此只谓乎.——学业才能有所成就”,正是这个道理.【说明大学的教法,特别指出正课和课外并重.正课是学生必修功课,课外活动大部分处于学生的自愿,为他们所感兴趣而参加的一种作业.这种作业或各项游艺活动,其实与正课有密切关系,能够丰富学生某些方面的知识和补充正课的不足,如果能够相互配合加强联系,既可辅助正课,又可利用其对课外作业的兴趣带动正课的学习.我国古代教学已经能够注意到正课课业与课外作业并重和彼此结合的原则,使学生能够顺利学习心安理得,内则深信自求自得的好处,外则争取师友的相助,以达到学成的目的,即使今后离开学校,也不会违反平时所学.这种教法实有今天可取之处.】

* 今之教者,呻(念)其占(看)毕(书,竹简),——现在的教师,只知道照着课文诵读, 多其讯,言及于数,——多是讯问难解的问题,且发言急速而频数快虐, 进而不顾其安.——只照自己教法教学,不顾学生是否领悟接受,就不能使学生安心乐学.使人不由其诚,——如此教学,学生就不能竭尽其诚求学, 教人不尽其才.——不能使学生的素质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其施之也悖,——教师违背教学原则,采用不合理的教学方法, 其求之也佛.——那么学生也就不能依顺自然的道理有所进步.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以致于,学生厌恶学习,怨恨其师, 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只觉得学习的苦不堪言,却不知道学习可以获益终身,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即使勉强结业,也必然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教之不刑(成功),其此之由乎!——教学没有成效,原因就在这里!

【指出当时教学所以失败的原因,施教者的弊病,在使用注入的方法,只注重记诵书本上的文字,不顾及学生的能力培养.这样既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发展.结果造成学生痛恨学习,仇视师长,只感到学习痛苦而不觉学习有趣,即使勉强毕业,也必致全部遗忘.教学不能成功完全是教师违背教法所致.这样深刻的批评,不但切合当时的教学情况,也切中现时的教学现状】.大学之法:——大学教育的原则是: 禁于未发之谓豫,——事情没有发生就加以防止,这叫防患于未然;当其可之谓时;——在适当之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叫作及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循序渐进,不超越学生的年龄特征,叫作顺应自然;(陵:超越;节:年龄特征)相观而善之谓摩.——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叫作观摩切磋.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要诀.【这节从正面提出教育教学原则.第一原则“禁于未发”,这种方法积极而易行;第二原则“当其可”,说明适时而教,及时而教,则学生易学而无难;第三原则“不陵节而施”,说明教学必须按照年龄特征,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不能超越学生能力;第四原则“相观而善”,指出同学之间要共同学习,相互切磋,相互仿效.这些原则与近现代教育教学原理几无二致,相比之下,今天的教学应为之汗颜.】

* 发然后禁,——如果等到事情发生了才去禁止, 则扦(qiān)格而不胜.——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再去教育就会产生抵触而不易消除了.时过然后学,——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以后,才去学习, 则勤苦而难成.——那么,学起来就会劳苦不堪,也难有成效.杂施而不孙,——如果教学急功近利,或杂乱无章,而不是循序渐进,顺应自然, 则坏乱而不修.——那么,教学就会陷入混乱而不能获得成效.独学而无友,——如果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 则孤陋而寡闻.——思路就会狭隘,见闻就不广博.燕朋逆其师,——如果交友不慎,行为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 燕辟废其学.——尽谈些不正经的事情,就会荒废学业.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这六点就是教育失败的原由.【继续上节,从反面阐述上述四项原则的重要.前面所说教学成功的原因有四,后面所说失败原因有六,是说明从“发然后禁”到“孤陋而寡闻”的四点,都属于教师教学无方和学生的“独学无友”,只要学生能够勤勉奋发还可能有所成就.如果交友不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那么教育无望必然要失败.把前后两节合并而论,可看出教育的成败,教师与学生都有责任.上节说教学成功原因教师有三,学生有一;后节说教学失败原因,师生各半】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教师只有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 又知教之所由废,——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的原因, 然后可以为师也.——然后可以胜任教师的工作.故君子之教喻也:——所以优秀的教师的教学是循循善诱: 道而弗牵;——引导学生,而不是硬拖着学生走;强而弗抑;——策励学生,而不是强迫推动学生走;开而弗达.——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达成结论.道而弗牵则和;——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和谐融洽;强而弗抑则易;——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习就会感到顺利容易;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学生才会独立思考.和易以思,——师生融洽,学习顺利,学生又能独立思考, 可谓善喻矣.——才是善于诱导.【指出必须知道上述教学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才能为人师.而且特别强调:君子之教,重在“喻”——即诱导启发.首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学,切勿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其次,重在鼓励学生前进,不必勉强推动;最后,注重启发学生使他们自行思索,切勿热衷灌输注入.按照这样的方法教学就可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乐于学习而不感到困难,并能自觉思考,深入钻研.这些见解都有现实意义.】

* 学者有四失,——学生有四种类型的缺点,教者必知之.——教师不可以不知道.人之学也,或失则多,——学习中,有些学生的失败是贪多务得, 或失则寡,——有些学生的失败是所学过少,孤陋寡闻, 或失则易,——有些学生的缺点是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不求甚解, 或失则止.——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畏难而退,半途而废.此四者,心之莫同也.——产生这四类缺点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心理和才能不同.知其心,——所以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才能, 然后能救其失也.——然后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教也者,——作为教师,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点.【说明“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教学时不可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时易犯的四种过失,并且这些过失因人而异.作为教师必须充分知道学生个人不同的心理状况,才能发展他们的长处而补救他们的缺失.平时教学必须按学生能力施教,内容分量的多寡,深浅和难易都要适合各人的特点.】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优秀的歌手能使人自然而然地跟着他唱;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同样,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他的讲解,简单而透彻,精微而又妥帖, 罕譬而喻,——举例,打比方虽然不多,却能说明问题, 可谓继志矣.——这就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了.【以“善歌继声”说明教学的真谛.善教的人,不仅使人明晓事物的道理,而且使 学生感到自求自得的必要,自然地继承教师的志愿.所以教师发言,要简约不繁,通达易晓;从微小浅近的地方入手,将至善的道理含于其中;用很少的比喻,既可达到明了的效果.教师不应以学生在表面上求得知识为满足,而要致力于教学的思想性和目的性,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求学问,发生自觉的感动而知所乐从;同时教师更需要以至诚的言行来感动学生,使彼此的情感发生共鸣,则他们自然心悦诚服,乐于达到教师所期望达到的目标,这也就可以达到“继志”的目的.】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教师知道学生程度有深有浅,资质有好有坏之后, 然后能博喻.——才能多方诱导,因材施教.博——广泛而多方位的,喻——诱导,启迪,教诲.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够善于多方诱导,因材施教的人,才能当教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当教师才能当官长, 能为长然后能为君,——能当官长才能当君王.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所以教师是可以教人“治国”,“平天下”之道的的人.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可见选择老师是不可不慎重行事的.记曰:——古书上说: “三王四代为其师”,—— “前三王四代(虞夏商周)的时候最重视师质的选择”, 其此之谓乎!——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教师既能知道学生的求学有难易的不同,就可知道他们的天资有美恶的区别.既能知道他们学习有难易,天资有美恶,就应当依照他们的程度深浅和智力高下,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广为晓喻.惟有这样才可以为人师.能为人师,也就能为地方官吏或一国首长,担负起教导人民的责任.所以教师的教人,就是要教人以“治国”“平天下”的为君之道,因此对教师不可不审慎选择.古书说:“虞夏商周各代,惟以慎选师资为重要任务.”就是这个道理】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在教学过程中,最难得的是尊敬教师.师严然后道尊,——因为,首先尊师,然后才能重道, 道尊然后民知敬学.——重道才能使人重视学习.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有两种情形: 当其为尸,——当臣子是祭祀主持人的时候,则弗臣也;——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当其为师,——当臣子担任教师的时候, 则弗臣也.——君王也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大学之礼,——按照大学的礼节, 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教师给君王讲书,是不行君臣之礼的, 所以尊师也.——这就是尊师的意思.【继上说明既然教师地位重要,统治者自然应该尊敬教师以示尊师重道.在上的人既能尊师重道,则求学的人自然必有感动而专心致力与学业.】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善于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的力气不大,但自己获益却很多, 又从而庸之.——又能归功于教师,对教师表示感激之意.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不善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力很大,但自己获益却很少, 又从而怨之.——反而把责任推给老师,埋怨教师.*善问者如攻坚木:——教师如果善于发问,那么他的发问如同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 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先从容易地方入手,然后才砍木材的关节;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即发问先易后难,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愉快的理解.不善问者反此.——不善于发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善待问者如撞钟,——善于答问的人,对待发问如同对待撞钟一样, 叩之以小者则小鸣;——撞得轻其响声就弱,即提的问题小,以相应的方式简要解答;叩之以大者则大鸣;——撞得重其声响就大;即提的问题大,以相应的方式详细解答;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等他理解从容后,再深入解说,尽可能使问者深切体会,产生共鸣.不善答问者反此.——不善于答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此皆进学之道也.——这都是有关教学中教师问与答的方法.【说明教师发问和答问的重要原则,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作喻“如攻坚木”,“如撞钟”.如不遵守这些原则,就会导致“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的结果.这些提问和答问的原则仍是今天教学实践中十分宝贵的参考】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单凭死记硬背得来的学问,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才行.力不能问,——如果当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的时候, 然后语之.——才可以直接讲给他听.语之而不知,——如果讲了他仍不懂, 虽舍之可也.——不必强求他一定要懂,可以暂时停止.【此处说明做教师的必要条件.首先,教师必须有充分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对教材的精神实质,要能透彻明了.如果教师仅仅准备了一些临时应付学生发问的材料,而自己的所知只限于一些局部片面的零碎东西,那么一旦学生发问涉及广泛,就不可能一一回答,怎么能取得学生信仰呢 这样的人就不足以为人师,这种批评严正而深刻.其次,说明教师如何提问和答问的方法,这些方法也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优秀冶匠的儿子子承父业,必先要学会用碎皮补缀成裘衣;良弓之子,必学为箕;——优秀弓匠的儿子子承父业,必先要学会用柳枝编织成簸箕;始驾马者反之,——小马初学驾车,与大马驾车走在车前相反, 车在马前.——小马是系在车子后面跟着走的.君子察于此三者,——人们懂得了学习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经常练习这三层道理, 可以有志于学矣.——学生就不会感到学习困难,从而有志于学,不至于半途而废.【这里说明加强练习的重要性,以及练习的原则.学习中不仅获得的知识,而且要获得与知识相适应的技能和技巧,才可以应用,这些技能和技巧的获得,非经平时的练习不可.练习需遵循两个原则:第一,是练习须从简单入手,才能由浅入深,不致畏难而中止;第二,练习必须有恒,天天练,时时练,自然能达到熟练的地步.教师如果能掌握了这些原则来进行教学,学生自

然能够从易到难,从浅到深,最终必能熟练,也就不会感到困难以至半途而废,必然会愉快的坚决的从事于所学.这种练习的原则,也可供今天的教学参考.】

古之学者,比屋丑类.——古时做学问的人,善于从同类事物的类比中体会出事物的关系.(丑:相同)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鼓并不等于五声,但没有鼓,五声就不和谐;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水并不等于五色,但没有水,五色就不鲜明;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学习不是五官,但不学习,五官就失去功用;师无当于五服,——教师不属于五服中的亲戚关系,(办丧事按亲戚关系着五种服装)五服弗得不亲.——但如果没有教师指导,他们就不会明白五服之内的亲疏关系.【这节说明学生求学的方法,要通过同类事物的比较,来达到因理推论触类旁通的目的.也就是要求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把已知的部分和未知的部分所存在的联系和相互间的关系,比较类推,求得明确的概念.这种推理的方法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从已有判断的事物中作出新的判断结论.这种学习方法,是在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一种知识的应用.用“鼓”“水”“学”“师”对“五声”“五色”“五官”“五服”所发生的关系和作用,来说明学习中因理推论的重要性.】 * 君子曰:大德不官;——所以说,德行最高的人,他无所不宜,不限于担任某一官职;大道不器;——普遍的真理不限于解释某一具体事物;大信不约;——最守信用的人不立约就能守信;大时不齐.——天有春夏秋冬四时不同,却能每年自动准时而至,最守时刻.察于此事者,——懂得了这四层道理, 可以有志于本矣.——就可以懂得做学问要把握本质,从根本着手了.三王之祭川也,——古代,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 皆先河而后海,——都是先祭河,后祭海, 或源也,或委也.——就因为河是本源,海是归宿.此之谓务本.——这就是重视根本的意思.【有大德的人,其才能不限于一官;有大道的人,未必量才器使;有大信的人,不待誓约而能信守;天有四时变化,寒来暑往,未尝齐一.这是说明“不官”“不器”“不约”“不齐”都要以“大德”“大道”“大信”“大时”为本,也说明为学只要务,必须注意于本.作为全篇总结,说明求学的目的,在于“务本”,就是《论语》上“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意思.所以教人必先学至道,而务本是最终目的.】

第四篇:学记原文及译文

发虑善,求善良,足以謏(sǒu)文,不足以动众,学记原文及译文。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深谋远虑,物色好人,可以赢得一些好名声,但还不能够鼓动民众。如果礼贤下士,亲近与己疏远的人,就可以鼓动民众,但还不能够感化、教化民众。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人有天赋但不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所以古代君王建设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尚书》“兑命篇”说:“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高深至极的道理,不学就不知它的好处。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困惑。求学者知不足,才会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学习;教者感到困惑,才会潜心钻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所以《尚书》中“兑命”篇说:“教学过程,一半在‘教师的教’,一半在‘学生的学’,就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suì)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述之”,其此之谓乎!

——学生每年都可入学,每隔一年必须考查学习成绩。第一年考查分析文章的经文、句章的能力,及辨别决定自己的志向和兴趣;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致志于学业,是否能结交学友和睦相处,相互研习得益;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广博,是否能亲师尊师;第七年考查能否讨论学业的是非优劣,以及选择贤能之人为友;合格的为小有成就。到第九年他们应达到,对知识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推理论事有独立见解,处世处事有行为准则,坚定不移,不失师诲;这时就可称为大有成就。这样,将来就足以能够教化民众,变易旧习,形成良好风俗;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心向往之;这是大学教人的道理。古书上说,蚂蚁幼虫时时效法大蚁衔土成垤(dié),喻学者由积学而成大道,正说明了,求学之人也应如此,孜孜不倦以求“大成”这个道理。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入学之初,要穿礼服,备祭品,举行祭祀有道德学问的先圣先师的仪式,以表示敬师重道。祭祀时要小诵肄学,目的是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获得君臣互勉的感受,懂得为官的道理。学生上学,要按鼓声打开书箧,警以鼓声,以逊顺之心敬其业也。学校里配备有教杖(夏圆和楚方),以警荒废懈怠,整肃仪容举止,维持学习纪律。不到夏祭以后,教官不去视察学校,考查学生的成绩,为的是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志趣计划从容地进行学习。教师对学生要经常检查指点,但不要急于告之原理,为的是让学生从内心产生求知欲望,养成独立思考,用心思考的习惯。年幼的学生对长者谘问,只可听,不可问,因为知识有深浅,学习有先后,必须循序渐进,不能超级越等。这七件事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纲领。古书上说,“就教学来说,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尽职,学生的责任首先在于立志”,就是这个道理。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大学教育管理的办法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课外不操弄乐器,练习手指,课内就调不好琴弦;课外不广泛学习歌咏杂曲,课内就不能谙熟诗文;课外不学习洒扫、接待、处理杂事等,就学不好礼仪。总之,如果不提倡学习课外的各种技艺,学生就不会乐于学习,正课也就学不好。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学习的时候全力以赴地专心学习,休息的时候尽兴的玩弄杂艺。这样,他们才能爱好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交友,坚持信念,日后离开了师友,也不会违背老师、学友的教诲和期望。“兑命”篇说:“唯有重视学业,循序渐进,敏捷努力,学业才能有所成就”,正是这个道理。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现在的教师,只知道照着课文诵读,多是寻问难解的问题,且发言急速而频率较快,只照自己教法教学,不顾学生是否领悟接受,就不能使学生安心乐学。如此教学,学生就不能竭尽其诚求学,不能使学生的素质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违背教学原则,采用不合理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也就不能依顺自然的道理有所进步。以致于,学生厌恶学习,怨恨其师,只觉得学习得苦不堪言,却不知道学习可以获益终身,即使勉强结业,也必然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教学没有成效,原因就在这里!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大学教育的是:事情没有发生就加以防止,这叫防患于未然;在适当之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叫作及时;教学循序渐进,不超越学生的年龄特征,叫作顺应自然;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叫作观摩切磋,读后感《学记原文及译文》。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要诀。

发然后禁,则扦(qiān)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如果等到事情发生了才去禁止,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再去教育就会产生抵触而不易消除了。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以后才去学习,那么,学起来就会劳苦不堪,也难有成效。如果教学急功近利,或杂乱无章,而不是循序渐进,顺应自然,那么,教学就会陷入混乱而不能获得成效。如果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思路就会狭隘,见闻就不广博。如果交友不慎,行为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尽谈些不正经的事情,就会荒废学业。这六点就是教育失败的原由。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教师只有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可以胜任教师的工作。所以优秀教师的教学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而不是硬拖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是强迫推动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和谐融洽;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习就会感到顺利容易;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学生才会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顺利,学生又能独立思考,才是善于诱导。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学生有四种类型的缺点,教师不可以不知道。学习中,有些学生的失败是贪多务得;有些学生的失败是所学过少,孤陋寡闻;有些学生的缺点是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畏难而退,半途而废。产生这四类缺点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心理和才能不同。所以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才能,然后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点。优秀的歌手能使人自然而然地跟着他唱;同样,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他的讲解,简单而透彻,精微而又妥帖,举例、打比方虽然不多,却能说明问题,这就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了。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教师知道学生程度有深有浅,资质有好有坏之后,才能多方诱导,因材施教。博指广泛而多方位的,喻即诱导,启迪,教诲。能够善于多方诱导,因材施教的人,才能当教师。能当教师才能当官长,能当官长才能当君王。所以教师是可以教人“治国”“平天下”之道的人。可见选择老师是不可不慎重行事的。古书上说:“前三王四代的时候最重视师质的选择”,就是这个道理!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在教学过程中,最难得的是尊敬教师。因为,首先尊师,然后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重视学习。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有两种情形:当臣子是祭祀主持人的时候,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当臣子担任教师的时候,君王也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按照大学的礼节,教师给君王讲书,是不行君臣之礼的,这就是尊师的意思。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善于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的力气不大,但自己获益却很多,又能归功于教师,对教师表示感激之意。不善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力很大,但自己获益却很少,反而把责任推给老师,埋怨教师。教师如果善于发问,那么他的发问如同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容易地方入手,然后才砍木材的关节;即发问先易后难,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愉快的理解。不善于发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善于答问的人,对待发问如同对待撞钟一样,撞得轻其响声就弱;撞得重其声响就大;等他理解从容后,再深入解说,尽可能使问者深切体会,产生共鸣。不善于答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这都是有关教学中教师问与答的方法。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单凭死记硬背得来的学问,不足以为人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才行。只有当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的时候,才可以直接讲给他听。如果讲了他仍不懂,不必强求他一定要懂,可以暂时停止。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优秀冶匠的儿子子承父业,必先要学会用碎皮补缀成裘衣;优秀弓匠的儿子子承父业,必先要学会用柳枝编织成簸箕;小马初学驾车,与大马驾车走在车前相反,小马是系在车子后面跟着走的。人们懂得了学习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经常练习这三层道理,学生就不会感到学习困难,从而有志于学,不至于半途而废。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古时做学问的人,善于从同类事物的类比中体会出事物的关系。鼓并不等于五声,但没有鼓,五声就不和谐;水并不等于五色,但没有水,五色就不鲜明;学习不是五官,但不学习,五官就失去功用;教师不属于五服中的亲戚关系,但如果没有教师指导,他们就不会明白五服之内的亲疏关系。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所以说,德行最高的人,他无所不宜,不限于担任某一官职;普遍的真理不限于解释某一具体事物;最守信用的人不立约就能守信;天有春夏秋冬四时不同,却能每年自动准时而至,最守时刻。懂得了这四层道理,就可以懂得做学问要把握本质,从根本着手了。古代,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后祭海,就因为河是本源,海是归宿。这就是重视根本的意思 我的更多文章:

读《教师专业成长》断想2(2011-10-03 23:27:24)

读《教师专业成长》断想(2011-09-25 23:25:12)

《中国智慧》之哲思妙语及其它(2011-08-22 01:15:20)

优秀教师论(2011-08-19 00:03:49)

多读勤思多写善研(2011-08-08 07:42:03)

读《陶行知论教育的功能》(2011-07-22 19:51:32)

读书笔记(2011-07-08 09:45:27)

有必要读读《孝经》(2011-07-02 23:43:16)

《种好心田》读后感(2011-06-19 00:26:18)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2011-06-05 12:31:56)

第五篇:《学记》原文及译文

《学记》原文及译文

《学记》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是“礼记”一书49篇中的一篇。作者不详,郭沫若认为像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值得认真研究。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虽然时隔2000多年,但是对今天的教育仍富有现实意义。

以下是全文及译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sǒu,小,有声音)文,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发虑宪,求善良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教化的三种层次境界

化民成俗教育与个人建构。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社会功能的实现必须由所培养的人来完成。

——深谋远虑(思虑规律),物色好人(求贤纳士),可以赢得一些好名声,但还不能够鼓动民众。如果礼贤下士,亲近与己疏远的人,就可以鼓动民众,但还不能够感化、教化民众。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化民成俗,建国君民 ——治国政策。教育的社会性,教育是立国之本这一带有本质性的理论问题。

——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人有天赋但不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道”即“贵贱”“长幼”“尊卑”“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中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所以古代君王建设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尚书》(《礼记集说》今亡)“兑命篇”说:“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典——本,主),就是这个意思!*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 1 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提高。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形成教学的全过程。揭示这条规律,是 《学记》对教育学史的重大贡献。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构成的双边活动。

“教学相长”、“豫时孙摩”、“长善救失”等重要的教学原则和“喻”、“善问”等重要的教学方法,为落实“教学为先”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

——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高深至极的道理,不学就不知它的好处。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困惑。求学者知不足,才会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学习;教者感到困惑,才会潜心钻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所以“尚书”中“兑命”篇说:“教学过程,一半在‘教师的教’,一半在‘学生的学’,就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25家)有塾,党(500家)有痒,术(suì)(12500家)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述之”,其此之谓乎!学制体系从中央到地方.塾、庠、序、学都是古代学校名称。《学记》主张从“家”到诸侯国分别设立不同级别的学

这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完整的九年制大学学制,由此可见古代年级制的萌芽 《学记》确立了一套古朴的、完整的考核标准,考核内容全面。“辨志”、“乐群”、“亲师”、“取友”和“强立而不反”等属于德育范畴,“离经”、“博习”、“论学”和“知类通达”等,则属于智育范畴,体现了德智并重的思想。再次,考核程序合理。考核标准是根据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前后连贯、各得其分的精神而规定的,对不同学年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学生每年都可入学,每隔一年必须考查学习成绩。第一年考查分析文章 2 的经文、句章的能力,及辨别决定自己的志向和兴趣(离:分析);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致志于学业,是否能结交学友和睦相处,相互研习得益;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广博,是否能亲师、尊师;第七年考查能否讨论学业的是非优劣,以及选择贤能之人为友;合格的为小有成就(比六年有成就,比九年不足)。到第九年他们应达到,对知识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推理论事有独立见解,处世处事有行为准则,坚定不移,不失师诲;这时就可称为大有成就。这样,将来就足以能够教化民众,变易旧习,形成良好风俗;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心向往之;这是大学教人的道理。古书上说,蚂蚁幼虫时时效法大蚁衔土成垤(dié蚁窝),喻学者由积学而成大道(蛾——古“蚁”字),正说明了,求学之人也应如此,孜孜不倦以求“大成”这个道理。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入学之初,要穿礼服,备祭品,举行祭祀有道德学问的先圣先师的仪式,以表示敬师重道。祭祀时要小诵肄学(《诗经》里“小雅”前三篇(鹿鸣、四牡、皇皇者华——这三篇都是关于君臣燕乐相劳苦之辞。燕乐:宴乐;相劳苦:相互慰劳),目的是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获得君臣互勉的感受,懂得为官的道理。(为官之始,盖以居官受任之美,诱谕其初志。圣人教人曰,用贤以治不贤,举能以教不能,所以公卿士大夫在下思各举其职),学生上学,要按鼓声打开书箧,警以鼓声,以逊顺之心敬其业也。即,击鼓为的是用鼓声警示,引起学生对学业的重视。学校里配备有教杖(夏圆和楚方),以警荒废懈怠,整肃仪容举止,维持学习纪律。不到夏祭以后,教官不去视察学校,考查学生的成绩,为的是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志趣计划从容地进行学习。教师对学生要经常检查指点,但不要急于告之原理,为的是让学生从内心产生求知欲望,养成独立思考,用心思考的习惯。年幼的学生对长者谘问,只可听,不可问,因为知识有深浅,学习有先后,必须循序渐进,不能超级越等。这七件事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纲领。古书上说,“就教学来说,教师的责 3 任首先在于尽职(为官学习以学习做事为先),学生的责任首先在于立志”,就是这个道理。

*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大学教育管理的办法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春诵夏弦”“春秋教以诗书,冬夏教以礼乐”);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课外不操弄乐器,练习手指,课内就调不好琴弦;课外不广泛学习歌咏杂曲,课内就不能谙熟诗文;课外不学习洒扫、接待、处理杂事等,就学不好礼仪。总之,如果不提倡学习课外的各种技艺,学生就不会乐于学习,正课也就学不好。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学习的时候全力以赴地专心学习,休息的时候尽兴的玩弄杂艺。这样,他们才能爱好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交友,坚持信念,日后离开了师友,也不会违背老师、学友的教诲和期望。“兑命”篇说:“唯有重视学业,循序渐进,敏捷努力,学业才能有所成就”,正是这个道理。

* 今之教者,呻(念)其占(看)毕(书,竹简),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成功),其此之由乎!

——现在的教师,只知道照着课文诵读,多是寻问难解的问题,且发言急速而频数快虐,只照自己教法教学,不顾学生是否领悟接受,就不能使学生安心乐学。如此教学,学生就不能竭尽其诚求学,不能使学生的素质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违背教学原则,采用不合理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也就不能依顺自然的道理有所进步。以致于,学生厌恶学习,怨恨其师,只觉得学习得苦不堪言,却不知道学习可以获益终身,即使勉强结业,也必然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教学没有成效,原因就在这里!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 4 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大学教育的原则是:事情没有发生就加以防止,这叫防患于未然;在适当之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叫作及时;教学循序渐进,不超越学生的年龄特征,叫作顺应自然(陵:超越;节:年龄特征);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叫作观摩切磋。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要诀。

* 发然后禁,则扦(qiān)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兴”与“废”。

——如果等到事情发生了才去禁止,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再去教育就会产生抵触而不易消除了。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以后才去学习,那么,学起来就会劳苦不堪,也难有成效。如果教学急功近利,或杂乱无章,而不是循序渐进,顺应自然,那么,教学就会陷入混乱而不能获得成效。如果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思路就会狭隘,见闻就不广博。如果交友不慎,行为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尽谈些不正经的事情,就会荒废学业。这六点就是教育失败的原由。

*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教师只有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可以胜任教师的工作。所以优秀教师的教学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而不是硬拖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是强迫推动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和谐融洽;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习就会感到顺利容易;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学生才会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顺利,学生又能独立思考,才是善于诱导。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生有四种类型的缺点,教师不可以不知道。学习中,有些学生的失败是贪多务得;有些学生的失败是所学过少,孤陋寡闻;有些学生的缺点是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畏难而退,半途而废。产生这四类缺点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心理和才能不同。所以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才能,然后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点。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优秀的歌手能使人自然而然地跟着他唱;同样,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他的讲解,简单而透彻,精微而又妥帖,举例、打比方虽然不多,却能说明问题,这就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了。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为其师”,其此之谓乎!

——教师知道学生程度有深有浅,资质有好有坏之后,才能多方诱导,因材施教。博指广泛而多方位的,喻即诱导,启迪,教诲。能够善于多方诱导,因材施教的人,才能当教师。能当教师才能当官长,能当官长才能当君王。所以教师是可以教人“治国”“平天下”之道的人。可见选择老师是不可不慎重行事的。古书上说:“前三王四代(虞夏商周)的时候最重视师质的选择”,就是这个道理!*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在教学过程中,最难得的是尊敬教师。因为,首先尊师,然后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重视学习。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有两种情形:当臣子是祭祀主持人的时候,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当臣子担任教师的时候,君王也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按照大学的礼节,教师给君王讲书,是不行君臣之礼的,这就是尊师的意思。

*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善于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的力气不大,但自己获益却很多,又能归功于教师,对教师表示感激之意。不善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力很大,但自己获益却很少,反而把责任推给老师,埋怨教师。教师如果善于发问,那么他的发问如同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容易地方入手,然后才砍木材的关节;即发问先易后难,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愉快的理解。不善于发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善于答问的人,对待发问如同对待撞钟一样,撞得轻其响声就弱,即提的问题小,以相应的方式简要解答;撞得重其声响就大;即提的问题大,以相应的方式详细解答;等他理解从容后,再深入解说,尽可能使问者深切体会,产生共鸣。不善于答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这都是有关教学中教师问与答的方法。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单凭死记硬背得来的学问,不足以为人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才行。只有当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的时候,才可以直接讲给他听。如果讲了他仍不懂,不必强求他一定要懂,可以暂时停止。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优秀冶匠的儿子子承父业,必先要学会用碎皮补缀成裘衣;优秀弓匠的儿子子承父业,必先要学会用柳枝编织成簸箕;小马初学驾车,与大马驾车走在车前相反,小马是系在车子后面跟着走的。人们懂得了学习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经常练习这三层道理,学生就不会感到学习困难,从而有志于学,不至于半途而废。

古之学者,比屋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古时做学问的人,善于从同类事物的类比中体会出事物的关系(丑:相同)。7 鼓并不等于五声,但没有鼓,五声就不和谐;水并不等于五色,但没有水,五色就不鲜明;学习不是五官,但不学习,五官就失去功用;教师不属于五服中的亲戚关系(办丧事按亲戚关系着五种服装),但如果没有教师指导,他们就不会明白五服之内的亲疏关系。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事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所以说,德行最高的人,他无所不宜,不限于担任某一官职;普遍的真理不限于解释某一具体事物;最守信用的人不立约就能守信;天有春夏秋冬四时不同,却能每年自动准时而至,最守时刻。懂得了这四层道理,就可以懂得做学问要把握本质,从根本着手了。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古代,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后祭海,就因为河是本源,海是归宿。这就是重视根本的意思

下载学记注音译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记注音译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蒹葭注音及译文

    jiān jiā 蒹 葭 《诗经·国风·秦风》 jiān jiā cāng cāng bái lù wéi shūang 蒹葭苍 苍 ,白 露 为 霜。 sǔo wâi yī rãn zài shuǐ yī fāng 所谓伊 人,在......

    古诗四首,带注音、译文

    古诗四首,带注音、译文 1、赠刘景文 宋 苏轼 hé jìn yǐ wú qíng yǔ gài 荷 尽 已 无 擎 雨 盖, jú cán yóu yǒu ào shuāng zhī 菊 残 犹 有 傲 霜 枝......

    诗经《黍离》注音加译文

    黍离 bǐshǔlílízhīwǒzhě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wâiwǒxīnyōubùzhīwǒzhěbǐjìzhīmiáohángmàimímízhōngxīnyáoyáo心摇摇。 yōuyōucāngtiā......

    游褒禅山记原文与译文(个别词有注音)

    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1)慧褒始舍于其址,而(2)卒葬之;以故(3)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4)者,褒之庐冢(zhǒng)也。......

    《学记》中的教育名言及译文

    《学记》中的名言及译文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质虽美,不......

    欧阳修《养鱼记》原文 译文

    【原文】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洿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愁不筑,全其自然。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

    复庵记文言文译文

    【原文】复庵记顾炎武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固非方土......

    导学测评文言译文

    殽之战 译文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庚辰这一天,晋国要把晋文公的棺材停放在曲沃择日安葬。护送棺柩的队伍刚走出绛城,棺材里就响起了像牛叫一样的声音。卜偃让大夫们行跪拜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