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七章 教学理论第二节
第七章 教学理论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是师生通过交往活动在确定目标下,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引发的教学活动的启发、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开展的程序结构。
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过程的特点式教学过程的内在规定,教学过程具有丰富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教学过程成为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对成性与周期性
最根本表现:教学过程中对称性的最根本表现,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双方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相对而成。
在整体意义上,教与学的双方相对而立、相互对待、相反相成这样的一种关系,即教与学的对成关系,是教学中最具有核心意义的关系。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在儿童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卢梭、杜威登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过分强调儿童的主动性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意识到教学过程对称性的特点,没有很好地处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导致学生的畸形发展。(二)认知性与体验性
教学过程是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特殊认知过程。以传授知识为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是教学过程最根本的特点。
学生学习的知识主要是以经过加工和设计教材的形式进行。同时,这一认知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学校中进行的。这种认知活动更加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形成。体验性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好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性学习是现代学习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1)强调身体性参与(2)重视直接经验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过程,而且是生命意义的实现过程,是师生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
(二)实践性与社会性
实践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就是教学在其目标、形态、过程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对人、文化和自身的现实建构、具体改变或能动作用的规定性。
社会性:教学过程的社会性,是指教学在社会历史中发生、存在、演化,是社会的产物。二.教过程的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三)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是教学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的学习间接经验
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间接地去体验。以间接经验为主,这是一条简约、直接、高效的认识捷径。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间接经验是很抽象的、不容易理解的东西,在学习时如果没有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的参与和帮助,是很难接受、理解、消化和巩固的。学生总是借助已有的直接经验去学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是他们掌握的书本知识、建构意义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感性认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或直接经验累积的偏向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二者的关系,要防止教学史上出现的两种偏向。一种是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书本知识和实际的联系,其结果造成学生一知半解、形式主义。另一种是过于重视学生个人经验的累积,忽视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结果使学生难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二)掌握知识与智力发展相统一的规律
1.正确处理知识和智力的辩证关系,防止重犯“形式教育理论”和“实质教育论”的错误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和智力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1)智力的发展依赖与知识的掌握。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智力是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得到的发展。(2)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
(3)防止重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错误。在我们教学中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性。
2.创造条件,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智力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给学生进行智力展示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尽量提供一些能够启发不同智慧的材料,启发儿童多元智力的发展。
(三)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是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是密不可分、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1.科学知识的掌握是提高思想觉悟的认识基础 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来吸取知识,科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观点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观点。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思想修养的提高。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
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端正学习态度,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调动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质量。3教学中要防止两个偏向
一种倾向单纯的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一种倾向是脱离知识传授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四)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1.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何谓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主体的关系”?(1)教师与学生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2)教师与学生这两类主体彼此间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展开持续的交往。2.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是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的 3.防止两种极端观点 一种是“教师中心论”,把教师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为客体。另一种“学生中心论”,把学生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为客体。
这两种观点都根本否认了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交往关系,教学和学生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要实现师生的共同解放,必须树立师生双主体平等交往的关系。三.教学过程阶段
教学过程阶段,是指教学活动由开始到结束的合理顺序。(一)接受式教学的基本阶段 1.准备阶段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阶段
以上的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既循序渐进又互相交叉、渗透、,不同学科、不同目标的教学过程会存在差异,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调整。
(二)探究式教学的基本阶段
探究式教学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的形成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这一过程通常需要以下几个阶段:(1)设置问题情境(2)探索发现问题(3)讨论、辨析
(4)归纳、交流、内化
(5)巩固强化、运用结论解决新问题
第二篇:第二节 组织理论
第二节 组织理论
关于组织的理论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德国社会学家韦柏的组织研究。纵观组织理论发展的历史,从总体上看,传统的组织理论都把组织看成一个高度结构化的封闭系统。而现代组织理论则倾向于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这个系统由若干个相互依存的子系统组成,与外部环境发生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因而应当用系统的、应变的观点去理解组织的全部内容。1960年以后,组织理论有了急速的发展,在传统组织管理的基础上,加上了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内容。这种理论跨越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并以这些理论为基础建立起自己的组织理论体系。
一、古典组织理论
古典组织理论是德国社会学家韦柏1910年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组织应是一个层峰结构体(即金字塔的结构),具有集权、职责明确、管理严格等特点。这种组织结构的优点是:
1.有明确规定的职权等级制度。每个下级都处于一个上级的控制和监督之下,职务和权力是明文规定的,制度不变,人员可以调换。
2.专业化强、分工明确。每个人的工作都分成简单的,例行常规的,明确规定的作业。
3.规章制度明确。用规章制度来保证和巩固组织内各层次和人们之间的一致性。
4.不受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即指理想的组织,必须受正式的程序支配,而对个人的情感与个性的因素不予考虑,只是根据制度实行奖赏与惩罚。
5.员工的选择和提升主要根据技术能力。即各级行政人员必须具有特殊的才能方可任职,采用公开竞争和考试等方法来选择员工。
这种组织结构的缺点是:
1.组织中的沟通容易被曲解,因而造成单位之间和单位与整个组织目标之间的冲突;
2.组织是机械式的,不能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3.容易压制员工的创造性;
4.不考虑人的积极性,不考虑员工的心理因素、情感因素。实质上是把人看成是组织中的一个机器零件。
二、新古典组织理论
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科特,他以古典的层峰结构理论为基础,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关于行为规律和非正式群体的知识,对古典组织理论做了一定的修改。它与古典组织理论相比,有如下几点不同:
1.在集权和分权的问题上,主张更多的分权。因为分权可以使更多的人参加决策,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提出的“集中政策,分权管理”主张,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2.从组织形态来看,不主张高耸的组织结构,而倾向于扁平的组织结构。根据新古典理论的观点,传统的科级组织模式可以分为尖三角形结构(即高耸的组织结构)和扁三角形结构(即扁平组织结构)。前者为集权制度,控制幅度小,后者较易推行分权,分层负责和专业化。
3.提倡部门化。古典组织理论提倡分工和专业化主要是针对个人而言;新古典理论所倡导的部门化,实质是部门专业化。大学和医院等就是以部门化为基础的组织。
三、系统与应变的组织理论
(一)霍曼斯组织理论
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的组织理论既适用于小群体,也适用于大的组织。他认为,任何一个社会系统都存在于物理环境(工作场所、气候,设施的布局)、文化环境(社会的规范、目标,价值观)和技术环境(系统为完成任务所具备的知识和手段)之中,这些环境决定着社会系统中人们的活动、相互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情感。霍曼斯把这些由环境所决定的活动、相互作用和情感称为外部系统。他提出,随着人们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加强,不仅会有新的情感,还会产生新的行为规范、新的态度。这种新规范、态度、活动方式并不是由外界环境引起的,而是由社会系统中的内部系统(即非正式组织)引起的。同时,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是相互依赖的,内、外两个系统与外部环境也是相互依赖的,其中任何一个系统的变化都会引起另一个系统的变化。霍曼斯组织理论用应变的观点看待组织,提出了进行组织研究的分析单元,为更精确的组织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利克特的重叠群体模型
利克特认为组织是由互相关联、发生重叠关系的群体组成的系统。这些互相关联、发生重叠关系的群体是由同处于几个群体重叠处的个人来连结的。这种起连结作用的个人称为“连结针”或“连结针角色”。承担“连结针”的人,既是本单位的领导人,又是上级组织的成员,在组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整个组织同环境之间也需要依靠在组织与环境之间占有重要地位的关键人物来起“连结针”的作用,使组织与环境较好地互相协调。重叠群体模型打破了过去组织理论中严格分工的一人一职一位观念,在强化管理人员的联络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塔维斯特克的社会技术系统
以特里斯特为首的研究人员在一个煤矿进行技术改革的过程中发现,技术系统的改革必然影响到社会心理系统,由此他们提出了社会技术系统的概念。该理论认为任何生产性组织,皆由技术体系与社会体系组合而成,而两种体系是交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只重视其中的一面是片面的。塔维斯特克的研究用系统论观点分析组织的特征,首次提出“社会技术系统”的概念。
(四)卡恩的重叠角色组模型
卡恩认为每一个人在正式组织中都占有一个“职位”,由此就产生了“角色认知”与“角色期望”。假如把一个执行组织角色的人称为“中心人物”,而跟他协同工作的人(如上级、下级、同事或组织之外的人)就组成以此为中心的“角色组”,这样,整个组织就可以看成是由许多重叠相连的“角色组”构成的,因而可以通过角色冲突、角色不明、角色负担过重等维度去研究组织中多种因素的依存关系。
(五)机械和有机的组织模型
机械和有机的组织模型是由伯恩斯和斯托克提出的。他们认为一个机械和有机的组织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其中机械的组织具有高度专业化、形式化和集中化等特征,有机的组织则有很大的灵活性。在组织设计中,应当根据环境的变化和组织成员的习惯和偏爱采用相应的结构形态。如在稳定的环境中,应采用机械性结构;而当环境条件经常变动时,则应采用有机的结构。
四、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Peter M.Senger)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圣吉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担任了组织学习中心主任,并创办了波士顿创新顾问公司,又称彼得新领导力训练中心。1990圣吉出版了《第五项修炼》,该书出版后在管理界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并于1992年获得了世界企业学会的最高奖——开拓奖。1994年圣吉又推出了《第五项修炼》的续集,从而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较为系统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采用了带有东方文化色彩的“修炼”一词。修炼作为宗教用语,含有教规、戒律、修行之意,意即要有修炼的决心和信心,才会有成就。在《第五项修炼》中,圣吉继承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认为人类的工作观因物质丰足而逐渐改变,工具性的工作观已转变为
精神面的工作观。在新的形势下要想使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全面贯彻,管理工作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组织的共同愿景,来源于员工个人的愿景而又高于个人的愿景,它是组织中所有员工共同愿望的景象,是他们的共同理想。
2.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在学习型组织中,团体是最基本的学习单位,是彼此需要他人配合的一群人,组织的所有目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团体的努力来达到的。
3.善于不断学习。一是 “终身学习”;二是 “全员学习”;三是 “全过程学习”;四是 “团体学习”。
4.“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即从最上面的决策层到最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极少,它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移动,让最下层单位拥有充分的自决权,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
5.自主管理。“自主管理”是使组织成员能边工作边学习并使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的方法。6.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学习型组织的边界的界定,建立在组织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互动关系的基础上,超越了传统的根据职能或部门划分的“法定”边界。
7.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学习型组织对员工承诺支持每位员工充分地自我发展,丰富其家庭生活,而员工也以承诺对组织的发展尽心尽力作为回报。
8.领导者的新角色。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
学习型组织既是一种组织管理理论,也是一种全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的扁平化的横向管理网络系统。它强调学习加激励,不但使人勤奋工作,而且尤为注意使人更聪明地工作;它强调更大程度的人文化管理,通过学习提高群体智商,使每个员工活出生命的意义;它强调通过不断创新来实现自我超越,从而实现团体能力及利益的迅速提升。纵观学习型企业的成功实践,不难发现学习型企业与传统企业在管理上有较大差异:
1.管理模式不同。一百多年来,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大多一直沿用金字塔型的层叠式组织结构,主要是实行职能分工、条块分割的管理。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金字塔式的管理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外界信息变化的快速反应要求。而学习型企业则呈现出扁平化、信息化的组织结构,是以任务合同为对象的有关职能人员组合,形成多个创造性团体。这种扁平化的组织模式的更加有利于决策权下移,更符合信息化发展要求,使企业能够实现整体的快速反应和信息的快速交流。
2.学习理念不同。传统企业实施的是一种阶段性、适应性的学习及培训,而学习型企业则是要求全员树立一种终身教育理念。它为每个员工在其一生的任何阶段提供各种可能的学习机会,使他们学会如何表现自己,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探索世界以及自始至终地完善自己。
3.学习形式不同。传统企业一般采用以培训为主的学习方式,形式比较单一。但学习型企业不但坚持培训经常化,还多利用信息化工程,为员工提供更开放式的、持久性的学习形式。
4.管理机制不同。传统企业侧重于硬性的任务、指标等管理,而学习型企业更多的是在目标的指引下,以激励机制使员工更聪明地工作,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以完成各项管理目标。
第三篇:第二节 汉语拼音教学
第二节
汉语拼音教学
一、汉语拼音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语文标准》指出,在第一学段(1—2 年级)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拼音方案》与小学拼音内容的异同
一、相同点:《字母表》、声调、隔音符号 内容相同。
二、不同点:
1、声母的差异:
《方案》声母21个:b p m f d t n I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小学拼音声母23个:b p m f d t n I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2、韵母的差异:
(2)、复韵母的差异:
《方案》复韵母13个,前响复韵母4个 ai ei ao ou ;后响复韵母5个ia ie ua uo Üe; 中响复韵母4个 iao iou(iu)uai uei(ui)小学拼音复韵母9个(含特殊韵母er)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er(3)、鼻韵母的差异:
《方案》鼻韵母16个:
前鼻韵母8个an en in ian uan uen(un)Üan Ün 后鼻韵母8个ang eng ing ong iong uang ueng iang 小学鼻韵母9个
前鼻韵母5个an en in un Ün
后鼻韵母4个ang eng ing ong(4)、《方案》中没有整体认读音节,而小学拼音中有16个整体认读 音节: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uan yin yun ying
三、汉语拼音书写的指导
汉语拼音的基本笔画有12种,笔画及笔画 名称:l(竖)J(竖左钩)
t(竖右钩)
c(左半圆)b(右半圆)O(圆)(左斜)
X(右斜)h(左弯竖)f(右 弯竖)·(点)e(横折左半圆)汉语拼音在四线三格中占格位置是:
占中格的有12个字母:a c e m n o r s u w x z 占中格、下格的有四个字母:g p q y 占中格、上格的有九个字母:b d f h I k l t Ü 占上、中、下格的有一个字母:j
声调是单韵母的组成部分,阴阳上去四声的声调 符号要写在韵母头上合适的地方,抄写音节先写 声母,后写韵母,再写声调符号。
四、汉语拼音的拼读方法
教学中,拼读方法主要是两拼法和三拼法。两拼法的拼读要领是:前音轻响后音重,两音相 连猛一碰。三拼法的拼读要领是:声轻、介快、韵母响。小学拼音中采用带调拼音的方法,即有 声母与一个带调的韵母相拼,韵母定调、,音节 自然带调,不再采用过去的音节定调或数调的方 法。
具体教学方法分述如下:
(一)、单韵母的教学:
单韵母有6个,教学时要注意几点:
1、要注意发音特点。发音时要强调口腔 形状始终不变,声带颤动、声音响亮,时 间稍长。
2、要注意以开口度的大小和舌位的变化,来区分6个单韵母的不同读法。
3、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
4、要抓难点。o、e 的发音较教难。发o 时,指导学生嘴唇收拢成圆形,舌头后 缩,舌根抬高,让气流从嘴里自然发出。发e 时,让学生把嘴稍微张开,成扁平形 嘴角向两边咧,舌头位置和发 o时一样,只是嘴唇不圆。
顺口溜:张大嘴巴 a、a、a 圆圈圆圈o o、o,面带微笑 e、e、e,牙齿对 齐ii i,嘴巴突出u、u、u,小 扁嘴巴 Ü、Ü、Ü。
5、指导书写时,要认识四线格,记住字母 的笔顺名称和笔画。
单韵母是学习拼音基础,要求严格训练。
(二)、声调的教学
声调是构成音节的重要部分。它不仅能表示 汉字的不同读音,还有区别词义的作用。方言区 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异同要注意区分。
声调教学首先要结合单韵母教学进行。教师 要清楚“五度标调法”。读音节的声调时,不要 数调,要直接读出带调音节的音。
调号位置:歌诀记忆,有 a 不放过,无 a 找 o、e,i、u 并列标在后,i 上去点再标调。抄写音 节时,先写声母、韵母,后写声调。
要注意指导读好轻声音节。词语中不标调号 的音节应读轻声。要结合汉语的意思读,读出它 所表示的意思。
(三)、声母的教学
教学声母时,首先知道声母的本音不响 亮,为了方便教学,可以读响一点,但要强调读 得轻短,以表示字母和音节的区别,同时也为拼 音时发好声母的音作准备。
教学 bpmf 时,要指导学生发好唇音。
教学 dt 时,要指导学生发好舌尖中音,教 学n时,要指导学生发好鼻音,教学l 时,要指导 学生发好边音。
教学 gkh
时,指导学生发好舌根音 亮,为了方便教学,可以读响一点,但要强调读 得轻短,以表示字母和音节的区别,同时也为拼 音时发好声母的音作准备。
教学 bpmf 时,要指导学生发好唇音。
教学 dt 时,要指导学生发好舌尖中音,教 学n时,要指导学生发好鼻音,教学l 时,要指导 学生发好边音。
教学 gkh
时,指导学生发好舌根音
(四)、复韵母的教学
指导复韵母的发音,首先要借助图画 提出字母。教学复韵母的音,要和单韵母 联系。
(五)、鼻韵母的教学
发-n 时,要把舌尖顶住上颚前部,出气 出声;发-ng 时,要把舌根顶住上颚后 部,颤动声带,让气流从鼻孔里发出。
第四篇:第二节_《细菌》教学设计
《细菌》教学设计
及反思
九台市三台中心学校
张清梅
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认同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2、通过对细菌的繁殖速度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四、教学难点
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方法:问题探究的形式;实验观察法;讨论法 ;比较归纳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八、教学过程: ㈠情境导入
多媒体依次展示酸奶图片、蛀牙图片、红楼梦中林黛玉图片、以及抗战期间日本731部队利用细菌对我过人民进行活体实验图片,让学生体会到细
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从而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细菌是怎么来的呢?
㈡讲述新课
任务一: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学生自学教材P71-72页的内容,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1)是谁首先发现了细菌?(展示列文虎克的图片及他发明的显微镜,并介绍列文虎克的发现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2)巴斯德实验的理解(老师动画介绍巴斯德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原来就有的。)
(3)巴斯德还有哪些贡献?
老师提问:通过以上两个故事,你对科学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后,师生共同总结:通过细菌的发现史,让我们了解了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的过程,进而认识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有更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巴斯德的研究过程,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
(设计理念:使学生初步了解细菌的发现,让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的态度。)
任务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细菌的形态
(1)师出示钉子后提问:老师这儿有颗钉子,不知道它上面有没有细菌? 课件分别显示电子显微镜下放大倍数由33倍、100倍、500倍、1000倍、5000倍、15000倍、30000倍直至扩大到70000倍的钉子图片,生观察得出结论:细菌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亿粒细菌才只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只有用电镜或高倍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2)课件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个理性的认识。师总:这些细菌虽然很小,但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生活的,每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细胞构成的,所以它们都是单细胞生物。
(设计理念: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图片,使学生对抽象的、微观的知识有个较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图形、总结归纳的能力。)
2、细菌的结构
过渡: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细菌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也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课件展示:细菌的结构示意图(1)提问:细菌的结构名称有哪些?
学生通过观察总结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提示1:细菌内只有DNA集中区域,无成形的细胞核。
提示2:不是所有细菌都有荚膜和鞭毛,荚膜是细胞壁外增厚部分,主要起保护作用,而鞭毛能摆动,是菌体上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2)课件展示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
比较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结构上的异同点,生填表后师归纳: 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
不同点:植物和细菌都有细胞壁,动物没有;动、植物都有细胞核,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区域,植物有叶绿体而动物和细菌没有叶绿体。
(3)细菌的营养方式,课件显示:
植物细胞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能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而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所以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
(设计理念:强化图文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
任务三:细菌的生殖
师:细菌如果找到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后,就要开始生长繁殖,那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了解细菌的生殖。
课件:展示分裂细菌视频
1、生根据视频得出:
(1)细菌的繁殖速度太快了,每不到半小时就能繁一代。(2)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就是一个分裂成两个。
2、师总:细菌是靠分裂繁殖产生后代的,所以繁殖速度很快。在环境适
宜的时候,不到半小时,细菌就能分裂一次。
(设计理念:通过动态的视频展示,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细菌繁殖速度如此惊人,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对细菌分裂生殖的感性认识,而且很好的完成了细菌分裂生殖的知识点教学。)
3、技能训练
假设你手上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后回答:100×28=25600(个)
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洗手、洗澡、勤换衣物,减少自身携带的细菌数目,减少被细菌感染而生病的可能。
(设计理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意义。)
4、细菌的休眠体——芽孢
细菌是靠分裂繁殖产生后代的,所以繁殖速度很快。当然了,这些情况必须是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所以我们不能给他们提供生存的条件。但是不是只要遇到不适合的生存环境细菌就会死呢?当细菌面临不利于它生长的环境时,它们又会怎么样呢?
学生答后显示课件:细菌的芽孢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芽孢:不是细菌的生殖细胞,是细菌的休眠体,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对抵抗恶劣环境的本事可能高得出乎我们的想象。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所以细菌的分布非常广泛。
(设计理念:让学生了解芽孢不是细菌的生殖细胞,是细菌的休眠体,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无处不在。)
(三)拓展创新
细菌为什么分布如此广泛?(课件展示)
Ø 细菌的个体_______。Ø 细菌是进行______生殖,繁殖速度非常快。
Ø 细菌的休眠体——_______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还可以四处飘散。
学生回答问题,并记录。(四)自我检测:
1、关于细菌生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细菌生殖产生新的细菌,与原细菌所含的遗传物质是不同的: B.荚膜有保护细菌的作用,与细菌的生殖有直接的关系; C.细菌靠分裂进行生殖,环境适宜时生殖速度很快; D.细菌适应性很强,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生殖方式。2.细菌在细胞结构上区别于植物细胞的特点主要是:()①有细胞壁②没有叶绿体③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④有鞭毛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3.你认为芽孢是()A.是细菌的一种休眠体 B.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差 C.是在细菌发育的初期形成的 D.一种生殖细胞(学生读题并回答问题)(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能形成知识网络吗?(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设计理念:积极参与归纳、总结。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回答问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六)布置作业: 同步练习册
1、P39 基础训练闯关
2、P40 强化能力提升
(设置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设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1、细菌的发现
2、细菌的形态结构
3、细菌的营养
4、细菌的生殖(七)教学反思
上完《细菌》这节课后,听了各位老师给予的教学反馈,我觉得受益非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发现自己很多不足之处,对我今后的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发扬优点,改正不足,为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继续努力。
第五篇:第二节 弹力教学设计
第二节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形变的种类,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知识的作用和应用; 2.了解弹力的产生原因,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钩码、弹簧测力计
配套课件网址:https://wenku.baidu.com/view/2a224d70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e7 配套微课网址:
蓝天初中物理课堂微课网址:http://baijiahao.baidu.com/builder/preview/s?id=***61003834
蓝天微课堂微课网址1: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1ODg0NTIyMA==.html
蓝天微课堂微课网址2:https://mparticle.uc.cn/video.html?uc_param_str=frdnsnpfvecpntnwprdssskt&wm_id=ccc125f42a954548a3d5d408a207574e&wm_aid=24562bf3b9c4430a844b9765d088db93
五、教学过程
1、讲:第二节
弹力
2、讲:用力压弹簧,弹簧缩短;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伸长。它们的共同点是:放手后,物体自动恢复到原来形状。
我们把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3、讲:用力挤压橡皮泥,橡皮泥形状发生改变;用力捏面包,面包形状发生改变。它们的共同点是:放手后,物体没有恢复到原来形状。
我们把物体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4、讲:
一、弹力:
1、弹性: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这种形变称弹性形变,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
2、塑性:物体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这种形变称塑性形变。
3、弹力: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5、讲:常见的弹力有:压力、推力、拉力等。
5、弹力产生条件: 一是要直接接触,二是要发生弹性形变。
6、讲:下图中哪些物体间的作用力属于弹力?
7、讲:
二、弹簧测力计:
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弹性限度范围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2、弹簧测力计结构: 这是
8、讲:3.弹簧测力计正确使用:
使用前:观察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该弹簧测力计量
程:
5N
; 分度值:
0.2N
; 测量值:
1.4N
使用时注意拉力方向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
9、讲:4.生活中常见的测力计
10、讲:请思考
1、把弹簧测力计颠倒过来使用,所测力比实际大还是小? 再思考
2、弹簧测力计测量之前没有调零,指针指的是0.2N,用该弹簧测力计测力,测量值比实际大还是小?
今天主要学习了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再见。
六、板书
第二节 弹力
一、弹力
1、弹性:
2、塑性:
3、弹力:
4、常见的弹力有:压力、推力、拉力等。
5、弹力产生条件: 一是要直接接触,二是要发生弹性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原理
2、结构
3、使用前观察: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使用时:注意拉力方向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