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记》中有哪些教学原则?
《学记》中有哪些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师招聘考试历年以来的高频考点。对教学原则的考查主要有四种方式,即从内涵出发,从每条原则的要求出发,结合教学案例考查,以及结合古语考查。从结合古语的角度而言,《学记》中主要的教学原则是教师招聘考试的高频考点。中公教师考试研究院讲师为广大考生总结了《学记》中不可不知的教学原则,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中公讲师一起学习吧。
1.预防性原则:《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要求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措施。否则,“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当不良倾向已经发生甚至积习已深时再作教育引导,就会格格不入而备感困难。
2.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已涉及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即抓住教学的关键期。如:
【真题】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学记中“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句话反映了人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________________现象。
A.关键期 B.依恋期 C.混沌期 D.最近发展期
【真题】《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说明教学工作应遵循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
A.顺序性 B.互补性 C.不均衡性 D.个别差异性
3.循序渐进原则【重点】:“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孙”)。如果“杂施而不孙”,杂乱施教而无合理的顺序,其效果将适得其反。因此,要“学不躐等”。如:
【真题】《学记》中说:“学不躐等”。下列那一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真题】“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阶段 B.顺序性 C.不均衡性 D.差异性
【真题】下列能体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是()。
A.时教必有正业 B.君子之教,喻也
C.藏息相辅 D.不陵节而施
【真题】《学记》提出“学不躐等”,“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揭示教学中应贯彻()。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4.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5.长善救失原则:《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揭示了学生学习中长短、得失的辩证关系,给教师的启示是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启发诱导原则【重点】:“君子之教,喻也”,教学要注重启发。注意“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要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要勉励学生,而不是压抑学生;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将答案直接端给学生。这种原则给我们的启示是注意将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如:
【真题】《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激励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7.藏息相辅原则:“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是说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要相结合,既要进行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如:
【真题】“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的是()教育思想
A.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启发式教学
【真题】《学记》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句话强调()。
A.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B.德育与智育相结合
C.教师与学生相结合 D.教师与家长相结合
在《学记》中总结出的七条教学原则中,循序渐进原则和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是各省份教师招聘的高频考点,应当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
第二篇: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学记》是世界教育发展史上最早的一部体系完整而系统的教育理论专著,揭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开展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标准。二者相结合考查教学原则的题目在考试中屡见不鲜。中公教育特将《学记》中所涉及到的教学原则总结如下。
一、启发性原则
语录: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
教育启示:“喻”,启发诱导,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教学原则。针对教师如何启发学生,《学记》提出了三条要求:一是“道而弗牵”。道即导,引导。即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牵着他们走。二是“强而弗抑”。强是严格要求,认真督促;抑即强制、压抑。教师教学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但要把握分寸,不至于过度而成强制,让学生感到压抑。三是开而弗达。开,开启。教师给学生讲解问题,必须把握要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讲清带有启发性的关键,不必把所有一切全盘托出。这样,学生便可得到老师的启发,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二、循序渐进原则
语录: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学不躐等;敬孙;杂施而不孙;及于数进
教育启示:反对教学杂乱无章,急于求成的做法。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知识、学生和教学等方面的顺序和客观规律。
三、教学相长原则
语录: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育启示: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也是一种学习,通过教发现自己的困惑。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
四、预防性原则
语录:禁于未发之谓预
教育启示:教师要做好调查工作,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以便作到防患于未然,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五、及时施教原则
语录:当其可之谓时
教育启示: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从教师教的方面说,抓住一切施教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的欲望、动机。当他们急切需求知、排疑、解惑时,教师必须抓住这个时机及时施教,如孟子说的“时雨化之”;从学生学的方面来说,就是学生在什么年龄阶段应该接受什么层次的教育,不能错过应该受教学习的时机,这就是适时受教。
六、观摩性原则
语录:相观而善之谓摩
教育启示: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相互的学习切磋琢磨,都要以好的方面影响,以达到“善”,这就是“相观而善”的实质。
七、长善救失原则
语录: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育启示: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而这四种缺点是学生的个体差异造成的。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必须善教,要克服自身的“失”,发扬其“善”。对学生的“失”,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摸透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施教,从而做到“长善救失”。
八、藏息相辅原则
语录: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教育启示:“正业”(正课)与“居学”(课外作业、课外活动)相结合,学习进修与游戏休息相结合,即课内外劳逸结合。教学过程不能总处于紧张或者松散的状态,要有一张一弛的合理安排,师生都必须有劳有逸,课内外各项教学活动相互结合。
第三篇:学记教学原则
学记的基本教学原则 1.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2.尊师重道。
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二者相辅相成,首先是尊师,其次是重道。3.长善救失原则
《学记》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在四个方面的缺点或失误,或贪多嚼不烂;或知识面太窄,片面专精;或避重就轻;或浅尝 辄止,畏难而退。这四种缺点是由于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不同所造成的,即“心之莫同也 ”。做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不同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做扬长避短,补偏救弊的工作,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 4.豫时孙摩
豫,就是预防性原则。在学生不良行为发生前就加以防范叫做预防。如果不良行为发生之后再去禁止,积习已深就难以矫正。所以这个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上要有预见性。
时,是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抓住最佳的时机,及时施教,因势利导,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否则,“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孙,是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妥善地安排教学进度。否则,“杂乱而不孙”,不按顺序教学,就会使教学陷于混乱而难以收到效果。
摩,即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友间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就能共同进步。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5.启发诱导,即善喻原则
《学记》继承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这是从教必须遵循的指导性原则。所以《学记》说:?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 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意思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启发诱导。引导学生却不要硬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这样才能使师生之间和悦相亲;对学生严格要求,但却不要压抑其个性与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 学生感到学习虽有压力但却容易达到目标,不至于“苦其难而不知其益”;引导学生打开思 路,但不要急于提供现成的答案,才能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和易以思”,就算是善喻了。这是《学记》对孔子启发诱导教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6.藏息相辅原则
《学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处理好正课学习与业余爱好之间的关系,使正课学习有主攻方向,业余爱好广泛多样,而且使业余爱好有助于正课的学习。《学记 》说: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 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学记》指出,业余爱好,即“居学”可以辅助正课学习,因为如果课外不弹奏各种乐器,课内就不能熟练地学习琴瑟;课外不学习歌咏,不吟咏杂诗,课内就不能深刻地理解《诗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堂学习与业余爱好之间的关系,使正课学习,即“ 藏”有主攻方向,学有所成(修);业余爱好,即“息”活泼多样,饶有兴致,3.
第四篇:《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论。全文仅一千二百余字,对先秦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教育的作用、目地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也谈到师生关系,总之,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学记》中有关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论述,对指导今天的教学实践,仍具有现实意义。
《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的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教学相长
《学记》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它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辨证关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增长能力,同时也因知识与能力的增长而更加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检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一方面也可以从教学反馈中,从学生身上汲取营养,获得启发,完善自我。教与学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2.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一方面要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技能技巧。“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认为“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人师”,反复强调“择师不可不慎也”。
3.启发诱导
在教学方法上,《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并对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作了具体的申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要做到这一点,主要靠老师正确的指导思想、丰富的教育经验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学记》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道而弗牵。教师要积极引导,但不要强牵着学生走,这样学起来就会自然和谐。
强而弗抑。教师要积极督促,但不要强制和压抑学生,这样学起来就会安易和顺。
开而弗达。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获得知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要当其时,当其可,即适时施教,但不能包办代替,要留
有余地,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既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让学生发展能力,陶冶品德。
启发诱导的原则十分精辟地阐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辨证关系,对今天的教学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4.长善救失
在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问题上,《学记》还提出了“长善救失”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关键是转化作用:认知过程的转化,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情意过程的转化,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从不爱学习到爱学、乐学,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能力过程的转化,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践,形成技能技巧。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师要全面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缺点(有的贪多求全,漫无目的;有的严重偏科,只凭兴趣;有的避难就易;有的浅尝辄止),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5.循序渐进
知识有其内在的体系,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形成认知结构也自有其内在的规律,这就要求教学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利用规律,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发生发展的
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知识自成体系,才不至于使学生“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易”。
6.藏息相辅
《学记》中的教学思想博大精深,不仅对教师的教法作了精辟的论述,对学生的学法也有深刻的揭示,认为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既要重视课内的学习内容,也要加强课外的练习和社会实践,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课外的练习与实践是课内知识的继续和补充,可以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和提高对课内学习的兴趣。课外练习与课内学习要有机结合,要处理好学习与休息的关系,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这样才能使学生乐学而亲师,乐友而信道。
7.相观而善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自身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切磋琢磨,尤为重要。学生之间由于心理特征和知识结构等各方面的共通之处,使得他们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也有相似之处,对问题的认识容易达成一致。同时,也由于个性特征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更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学记》把乐群、亲师、取友作为重要的教学要求,把“相观而善”作为一项教育原则,认为师生之间相互启发,可以补偏救蔽,扬长避短,开阔眼界,增广见闻。“独学而无友,则
孤陋而寡闻”,但要注意择友的标准,不要随便结交不正派的朋友,朋友之间不要迷恋不正当的行为,以致违背教师的教导,荒废学业。
8.“豫”与“时”
把握恰当的教育时机,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重要原则。“豫”就是预防,在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发生、形成之前,教育措施要走在前头,以便禁于未发,防患于未然。如果不良的行为习惯已经发生、形成,再去禁止,积习已深,积重难返,极难矫正。“时”就是及时,善于抓住适当的时机,及时施教。要在学生已有充分准备又有迫切需要时施教,正所谓“当其时”,否则,事过境迁,则“勤苦而难成”,事倍功半,甚至毫无成效.
第五篇:《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一篇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全文1229字。它与《大学》相表里。《大学》重在阐述教育之纲领,其着眼点为教育与国家政治和社会的关系;《学记》则主要论述教育的实施,其着眼点偏重于教育过程内部的关系,涉及教育作用、政策、制度、方法等各个领域,首次从理论上对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具有极高的价值。
(一)教育的功能
《学记》本着儒家的性善论和德治论,首先看到教育的社会政治作用,光靠良好的施政措施,取得的成就是有限的,而教育的作用则是最广泛的和牢固的。因此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通过教育可以提高社会道德水准,树立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良好的社会风尚,这是后来广义的教育,也就是面向全民的社会教化的宗旨。
其次是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学记》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为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从而更好地治理国家,这是后来狭义的教育,也就是开展学校教育和选士的指导思想。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学记》以追求古代理想社会制度的方式提出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种按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对后世兴办学校影响很大。
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意思是说,学生到了规定的年龄入大学,国家每隔一年考查他的学业及品行:第一年考查其明析经义的能力和学习的志趣;第三年考查其是否专心学习,对周围的人是否和睦相处;第五年考查其学识是否广博,同老师是否亲密无间;第七年考查其研究学业的本领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达到这一标准就称为“小成”。到第九年,学生对于学业已经触类旁通,立场也已经坚定不移。达到这一标准就称“大成”。
这个教学进程设想,一方面明确了教育的总目标,又确定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而且逐步深化提高,另一方面,每个阶段要达到的标准中都规定了学业知识和思想品德两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
(三)教育教学原则
《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1.教学相长。《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话概括了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施教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这是《学记》对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
2.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后道尊”的思想。一方面,《学记》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认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又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就是君主对自己的教师也不能按一般臣下对待,即“当其为师,则弗臣也。”以示尊师之礼。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反复强调“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等教师应具备的条件。3.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学记》指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课外练习是正课学习的继续和补充,可以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又可使学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既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又感受到教师、同学的可亲可爱,最后达到虽离开师友而信仰不移的目的。这一经验也是十分可贵的。
4.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后概括出的规律,包含四条原则。“豫”是预防,“禁于未发之谓豫”,要在不良倾向尚未发作时就采取预防措施,否则,待到不良行为发生后再去纠正,则“扞格而不胜”,即遭遇抵触而难有成效;“时”是及时,“当其可之谓时”,要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适时进行。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孙”是指循序,“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否则,“杂施而不孙”,学生将苦不堪言;“摩”指观摩,“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但观摩一定要是正面示范,否则,效果恰得其反。从正反两面的对照分析,大大了加强论证的力度。5.启发诱导。《学记》云:“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就是说,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明了。要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要督促勉励,又不强制压抑;要打开学生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答案,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6.长善救失。《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或贪多务得,或片面狭窄;或把学习看得很容易而浮皮潦草,或把学习看得很难而止步不前。这些缺点在每个人身上表现不同,产生的原因也各异,教师要学会具体分析,采取针对措施。清代学者王夫之认为,如果教法得当,这些缺点可以转化为优点,多则知识渊博,寡则精深专一,易则充满信心,止则认真对待。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总之,《学记》的教育思想相当丰富,论述相当深刻,它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学记》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学的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