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中国经济》教学大纲
《当代中国经济》教学大纲
党校函授教育是党员领导干部在职在岗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工程,是学习型社会中执政党生命力在党校学历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开放型社会中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学习的平台。在党校函授教育的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为了充分体现“教师主导性教学,学员主体性学习”,更好地做到“理论、知识、党性、能力” 的有机统一,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我们约请了中国人民大学陈享光教授编写了这本《<当代中国经济教学大纲》。本大纲供2007级本科班第2学期经济管理、工商管理专业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使用。
《教学大纲》以本学科的概念、原理、学术理论及相关的知识范畴为基点,注重远程教学方式和学习对象的特点,按照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的要求来编写。力求体现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内容和重点、难点、疑点,努力做到动态与静态的统一、理论与现实的统一、教学与考试的统一。通过“一基”、“三点” 和“三统一”,体现本门课程的理论性、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稳定性,为“锻炼党性、培养能力”的教学要求服务。
由于近年来教材变动较大,此次印刷前,我们重新梳理了一遍《教学大纲》,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调整。请注意大纲中凡标有的※内容,均为教材中已经删减的内容。※标在数字符(如“一”、“
(一)”、“1”或“(1)”等)前的,表示该数字下的所有内容均已删减;※标在段落前的,表示该段内容已经删减。请授课教师根据各地情况灵活安排教学。
《教学大纲》把讲授、教材、自学、考核统一起来,希望有助于推进教师主导性教学、学员主体性学习。在使用过程中有什么意见和要求,请及时提出,以便改进。
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教学处
2007年12月‘
说
明
目录
前言
第一单元
中国经济的体制结构和当代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第一部分
教学重点 第二部分
学习重点 第三部分
作业题
第二单元
当代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与企业改革
第一部分
教学重点 第二部分
学习重点 第三部分
作业题
第三单元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与国民储蓄投资 第一部分
教学重点 第二部分
学习重点 第三部分
作业题
第四单元
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与金融结构和宏观经济中的财政与财政赤字
第一部分
教学重点 第二部分 学习重点
第三部分 作业题
第五单元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与产业结构、产业政策
第一部分
教学重点 第二部分
学习重点 第三部分
作业题
第六单元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发展和转轨过程中的就业与失业
第一单元
教学重点 第二单元
学习重点 第三部分
作业题
第七单元
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经济和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体系
第一部分
教学重点 第二单元
学习重点 第三部分
作业题
前言
一、学习《当代中国经济》的意义
《当代中国经济》是一门经济科学理论,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习当代中国经济,把握当代中国运行经济的原理和运行规律,深刻认识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和演变的内在逻辑和趋势,了解当代中国经济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对于我们做好经济工作,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的国情,促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的 发展。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当代中国经济既具有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般特点,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有其自身发展和演进的规律性。《当代中国经济》对于中国经济的现状、中国经济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进行了考察,通过学习使我们能够深刻认识中国的国情,把握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演变的规律和趋势,加深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增强我们的信心,做好经济工作,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
第二,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我国经济改革和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作好改革开放工作。中国的改革涉及中国经济的整体转型,在改革开放中中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并取得了很大成功,《当代中国经济》对此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同时探讨了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问题与选择。通过学习,使我们能够对中国体制重构、制度变迁、机制转换、流量调整和结构演进,以及中国经济发展和开放中面临的问题与选择,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深刻认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和成功经验,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不断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
第三,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理论素质和综合素质,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业务能 力。通过学习,不仅可以掌握当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经济理论和分析中国经济间题的方法,提高我们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丰富广大干部的经济学知识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从而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真正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任。
第四,有助于我们认识现代经济运行的机制和规则,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趋利避害,掌握主动权。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和现代化转型,经济运行机制和规则逐渐与国际经济接轨,经济全球化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发展自己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加速我国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趋利避害确保国家经济安全?诸如此类问题,需要我们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系统分析了当代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和现代化转型,考察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阐明了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了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如何利用两种市场和两种资源等问题。通过学习,能够使我们对现代经济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则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为我们融入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竞争,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趋利避害,赢得主动,提供指导。
二、教材体系结构和教学安排
教材体系结构大致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中国经济体制和制度变迁的分析。第二部分,考察了中国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与金融财政以及经济转轨时期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第三部分,考察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的二元结构、失业及其对外开放问题。最后一部分,考察了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教学具体安排可分为七个单元。
第一单元中国经济的体制结构和当代中国的渐进式改革。这一单元主要阐明中国经济的体制结构及其转换问题,说明了当代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经验以及面临的矛盾与选择。
第二单元当代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和我国的企业改革。这一单元主要考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及其特点、我国企业改革的战略选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以及公司制规范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选择。
第三单元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与我国的国民储蓄投资。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我国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微观收入与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与储蓄结业政府储蓄投资。
第四单元我国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和金融结构与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财政及财政赤字问题。这一单元主要分析我国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转换和金融结构的调整与改革、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财政赤字和国债等问题。
第五单元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与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这一单元主要考察通货膨胀形成机理、成因与治理、通货紧缩形成机理、成因与治理、我国产业结构及其高度化发展、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产业政策等。
第六单元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失业、就业。这一单元主要分析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以及二元结构中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中国二元结构下农业发展的道路。我国的失业和再就业问题、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及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节等。
第七单元开放中的中国经济和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体系。这一单元主要分析中国经济开放的意义和历程、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外开放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界定、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任务和手段。
三、教学要求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当代中国经济》考察的是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任何理论认识都是建立在对当代中国经济实际考察基础上的。这门课不是纯粹的理论上的逻辑推理,也不是对当代中国经济实践的简单描述,而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说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和演变的内在逻辑和趋势,阐述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选择。因此,学习《当代中国经济》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2.系统学习与重点掌握相结合。《当代中国经济》由体制制度分析、流量分析、增长与发展和宏观经济管理等部分构成,为从整体上掌握《当代中国经济》的基本内容,需要进行系统学习,在把握各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各章之间的联系,这不仅有利于深化对各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有利于在整体框架中全面把握所学的内容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系统学习并不意味着没有重点,实际上每一部分和每一章都有自己的重点问题,对这些重点问题要重点把握,要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基本内容。
第一单元 中国经济的体制结构和当代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
中国经济的体制结构和当代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包括: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中国改革的市场化取向,中国经济改革的独特道路,渐进式改革面临的矛盾与选择等。
第二部分 学习重点
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结构的主要特点 1.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l)决策权高度集中;(2)信息结构以纵向传递为主;(3)通过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计划。内容上以实物计划为主;(4)经济调控方式以直接调控为主。
2.市场经济的体制结构特点。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和体制类型,市场经济就是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体制类型,在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动力结构、交易制度和分配方式上都有别于计划经济。(1)从市场经济的决策结构看,它是以分散决策为基础的。经济决策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宏观决策、生产者决策和个人或家庭决策。(2)从市场经济的信息结构看,具有横向传递为主的信息结构。它通过价格体系传递 信息,指导决策,引导资源流动。(3)从市场经济的动力结构看,市场经济具有双重动力结构。(4)从市场经济利益结构看,市场经济存在多元化利益主体,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尽管存在利益上的差异和目标函数上的差异,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能够相互制衡。(5)从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看,市场经济中收入或产品的分配是同生产要素的分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体制框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不具有基本社会制度属性,但是市场经济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第三,在宏观调控上,国家能够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基础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对经济运行进行有效的调节,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反映市场经济的一般特性,也要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性。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针对市场有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国家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因此,我们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是那种古典没有政府调节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主要是由五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的,具体说来就是:一是建立充满活力的微观经济基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化企业制度。二是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四是建立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作用上,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避免收入分配过分悬殊,防止两极分化,引导人们做共同富裕的道路。五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概念。经济体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一定阶段上特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运行方式。经济制度则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一般说来,一定的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而在经济制度确立后,经济体制选择得正确与否,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看到,在实际生活中,经济体制又是同基本经济制度密切结合在一起的。经济体制是基本经济制度在经济领域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归根结底是从属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革所要建立的新的经济体制必须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特点和要求。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并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化改革。
我国的经济改革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既定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框架内,寻求实现基本经济制度的最优形式;二是进行制度的创新,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第一,所有制关系的创新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实现了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第二,分配制度的创新和完善。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配制度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由单一分配方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转变。第三,从计划经济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转变为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本身,而是改革了它的实现形式和实现机制,改革了生产关系中不完善的方面,并通过实现形式和机制创新以及制度创新,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因此,由与计划经济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到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仅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和机制的变化,而且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创新,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
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结构的转变
我国的经济改革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1982年党的十二大以后全面展开,到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经过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机制转变到制度创新,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迸程,逐步实现了我国体制结构的转变。这种转变具体表现为微观体制的转变和宏观体制的转变。
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一个突出弊端就是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企业处于无权、无利、无责的地位,导致企业缺乏活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体制结构,重新塑造微观经济基础,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有效的治理结构。这种转变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实现。
为适应市场经济宏观参数调节的需要,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直接行政协调为特征的宏观体制结构,建立适应间接协调的宏观体制结构。传统宏观财政体制和宏观金融体制具有一体化、行政化的特点。在财税体制上,表现在:(1)把公共财政收支与所有权财政收支混为一体;(2)中央财政收支与地方财政收支混为一体;(3)把对宏观收入调节与微观收入分配混为一体。在金融体制上,表现在:第一,银行附属于财政,缺乏应有的独立性,金融活动不具有它应有的经济性质;第二,金融管理与金融经营混为一体,人民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也办理金融经营业务;第三,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混为一体;第四,单一间接金融,实行资金供给制。宏观体制结构的转变,有赖于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宏观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改革。
五、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
改革的方式是内生于改革目标的,离开了改革的目标和性质,改革的成本、收益和方式方法的选择也就失去了意义。中国经济改革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国的经济改革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改革道路的选择上必然强调连续性、稳定性和渐进性,必然要在改革中寻求传统与现代、计划与市场、自由与秩序、稳定与变革、局部与整体、改革与发展、国有与非国有的结合,归根结底,要在工业化、市场化与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之间的平衡和协调、稳定与发展中实现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中国渐进式改革与苏东激进式改革存在着根本区别。苏东激进式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在彻底推倒原有的宪法制度的基础上引人西方资本主义的宪法制度,因而,它的方式必然是激进的、全面的、整体性的。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新的私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必然会出现制度的断层,从而也就无法避免经济和政治秩序的混乱和生产的停滞与下降。这是中国渐进式改革与苏东激进式改革的根本区别所在。
六、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主要经验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道路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初步寻找到了一条把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具体途径,以下的几个环节对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具有关键性意义。
1. 所有制结构与市场经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党 认真总结了以往在所有制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方针,并在党的十五大上把这一方针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从而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奠定了基础。中国的改革经验证明:第一,商品关系是内生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第二,在公有制与市场机制之间并不存在某种固定、简单和机械式的对应关系,处理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应当从实际出发。第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对立和排斥的,需要共同发展。公有制与市场机制之间是能够兼容的,正是这种兼容性使得中国的以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的双轨过渡成为可能。
2.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它的目标不是实行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因而,在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了共产党的领导,保持了政治秩序的相对稳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改革政治体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国的这种政治结构和政治改革战略
从总体上看是成功的,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第一,政治结构是否合理最终只能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检验标准。
第二,在政治秩序相对集中和稳定的条件下推进改革,有利于党和政府从全局的长远的利益出发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统一的协调,可以有效地组织和动员社会的各种资源和各方面的力量,排除内部和外部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第三,在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稳定推进民主化更符合社会发展内在要求。
3.改革的理论与改革的实践。在改革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了推动改革的第一面旗帜,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党的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政治路线,都鲜明地反映了中国改革中的实践理性。由于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成功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自发性与自觉性、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矛盾,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创造出了有效的实现形式。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证明,社会主义的理论与社会主义的实践、统一的领导与自发的变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就是实现这种统一的具体实践。
4.市场机制与政府调节。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不否认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的现代化需要的是能充分履行其经济和社会职能的强政府,而不是无所作为的弱政府和小政府。在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还具有以下一些特殊的理由:(1)公有制的广泛存在要求政府有效行使所有权的职能,否则各个独立的公共企业就会自发地蜕化为集团所有制和私有制,导致严重的社会腐败、不公平和低效率。(2)做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将长期处在市场欠发达状态,市场失灵的范围和规模要比一般的市场经济国家大得多,这客观上要求政府的广泛调节。(3)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巨大国内需求而又缺乏国际竞争优势的不发达国家,缺乏必要的保护和强有力的协调,将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4)在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的矛盾和冲突有不断加剧的趋势,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社会的稳定无法得到保证。
七、渐进式改革面临的矛盾与选择
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上推进市场化,这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本质,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既有内在的统一性,又存在着根本的差别。渐进式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以及集权与分权、局部与整体、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等方面的矛盾如何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框架中得到有效协调的问题,对于渐进式改革始终是一个挑战。能否通过对宪法制度不断进行的边际调整,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与市场经济之间形成一种稳定、持续、动态的合理关系,避免在它们之间产生不可解决的严重冲突和无法化解的累积性矛盾,是渐进式改革能否持续推进的基本条件。正确地协调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对于改革的持续推进具有关键性意义。
1.双重体制的摩擦与协调。双重体制的长期化是渐进式改革的必然产物。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完全取消双重体制问题是不现实的,关键是要把双重体制的摩擦减少到最低限度,并通过双轨制,使新体制的部分尽快迅速成长起来,尽快实现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目标。最重要的是需要正确处理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的关系。
2.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中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融合,是决定中国渐进式改革成败的关键。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联姻的关键是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所有制结构。国有企业改革应当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改革模式。国有大企业主要实行股份制或公司化改造,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股份化、公司化、法人化是国有大企业改革的主导性思路。国有中小企业则应当放开放活。
3.渐进式改革的悖论与解决途径。渐进式改革悖论的存在主要是特殊的政治结构引起的,因而解开渐进式改革悖论的根本出路需要从政治体制中来加以寻找。渐进式改革能否持续下去,不仅取决于客观的经济社会条件,而且要取决于领导和组织者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政治结构的角度看,渐进式改革得以成功至少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党和政府具有自上而下推进改革的必要的权威和能力。(2)党和政府的政策与生产力发展和改革的目标协调一致。(3)党和政府对于自身内部出现的腐败行为和各种局部利益冲动具有抑制能力。(4)实行一条温和、渐进、开明的变革路线,有效协调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5)采取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保证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4.二元结构与市场经济。二元结构仍然是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它对中国改革的推进形成了多方面的约束。只能解决了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体化问题,才能使中国渐进式改革获得最终成功。无论过分损害城市居民的利益还是过分损害农村居民的利益,都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对立,加剧城乡和工农之间的矛盾,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给改革、发展和稳定形成巨大威胁。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寻求利益的平衡点,实现城乡和工农之间的协调发展,在相对稳定、平衡的条件下,稳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5.开放与自主的平衡。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是机遇,更是挑战。当今世界的全球化从制度上看,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支配着全球化的性质、方向、进程及主要游戏规则,因此,它不可避
免地打上了资本主义深深的烙印。由于减弱了主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加广泛和充分表现:民族国家和民族国家内部社会经济的不平衡以及世界广大地区的两极分化进一步发展;对于全球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与破坏。因此,中国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处理好对外开放、全球化与国家自主发展的关系。实现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统一。
第三部分 作 业 题
1.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经济制度是:A.国家为管理经济制定的法律、法规
B.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C.企业制度和国家经济管理制度的总和
D.社会的生产方式、经济法规的总称
(2)经济体制是:A.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C.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运行方式
D.经济组织的具体形式
(3)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之一是:A.信息结构以横向传递为主
B.信息结构以纵向传递为主
C.通过指导性计划配置资源
D.实行间接宏观调控
(4)我国的渐进式改革实质上是:A.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
B.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的市场化改革
C.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D.上层建筑的根本性变革
(5)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采取的是:A.激进式改革道路
B.渐进式改革道路
C.先渐进后激进的改革道路D.先激进后渐进的改革道路
(6)市场经济:A.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B.是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商品竞争
C.是以垄断竞争为特征的商品经济
D.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形式
(7)市场经济中,生产者决策主要是指:A.储蓄形式选择的决策
B.涉及经济总量的决策
C.投入与产出的选择
D.消费品的选择
(8)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一个“大市场、小政府”的市场经济体制
(9)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A.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改革
B.根本改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改革
C.根本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改革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创新
(10)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与苏东激进式改革的根本区别在于:A.市场化的方式不同
B.市场化的程度不同
C.市场体系的构成不同
D.改革的性质和目标不同
2.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
(1)社会经济活动的决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战略决策
B.宏观经济决策
C.生产者决策
D.个人或家庭决策
(2)市场经济体制结构的一般特点是:A.以分散决策为基础B.通过价格体系进行信息传递
C.动力源自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和竞争
D.同生产要素的分配紧密联系在一起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特殊的规定性,表现在: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B.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C.国家能够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D.通过价格体系横向传递信息
(4)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包括两项基本内容:A.寻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最优实现形式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C.创新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D.建立间接宏观调控体系
(5)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有:A.决策权高度集中
B.信息结构以纵向传递为主
C.通过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
D.经济调控方式以直接调控为主。
(6)市场经济的动力主要来自:A.经济主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B.行政性强
C.市场竞争形成的压力
D.政府的宏观调控
(7)传统财税体制把不同性质的经济关系混为一体,表现在:A.把公共财政与所有权财政混为一体
B.把中央财政收支与地方财政收支混为一体
C.把宏观收收入调节与微观收入分配混为一体
D.把国家财政收支与个人收支混为一体
(8)我国传统金融体制具有一体化、行政化的特点,表现在:A.银行依附于财政,缺乏应有的独立性B.金融管理与金融经营混为一体C.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混为一体D.单一间接金融,资金实行供给制
(9)公有制与市场机制之间具有兼容性,中国改革的经验证明:A.商品关系是内生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B.在公有制与市场机制之间并不存在某种固定的、简单和机械式的对应关系
C.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对立和排斥的,需要共同发展
D.公有制与市场机制之间不存在任何矛盾
(10)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协调推进以下方面的改革:A.建立充满活力的微观基础
B.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D.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
3.判断题((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市场经济是反映一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属性的范畴。(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本质差别。(3)中国渐进式改革与苏东激进式改革没有本质区别。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的市场经济。
(5)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并不反映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
(7)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8)中国经济改革仅仅是我国经济制度实现形式的改革。
(9)公有制与市场机制之间不具有兼容性。
(10)“三个有利于” 原则是检验改革成败的标准。
4.简答题(回答要点,不需论述)
(1)简述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
(2)中国渐进式改革与苏东激进式改革的区别何在?
5.论述题(概述有关原理,联系实际)
试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6.思考题(结合教材内容,书面阐述)
(1)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是什么?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何特点?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展和完善的意义是什么?(4)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5)中国渐进式改革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第二单元 当代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与企业改革
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
当代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与企业改革包括:中国所有制结构的演变,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形式与结构,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架构,国有企业改革:从放权让利到制度创新等。
第二部分 学习重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及特点
1.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含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包含两层涵义,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部结构,二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外部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部结构是指每一种所有制的内部关系,它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的经济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外部结构是指各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通常我们所说的所有制结构,主要是指所有制的外部结构。
2.建国以来,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3.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由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状况和其他经济条件决定的。第一,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在我国,现代工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国家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远没有完成,还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不仅如此,生产力的发展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大生产和小生产、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手工劳动、现代化自动化设备和原始的生产工具同时并存。同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必然是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这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第二,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过程的国际化、交换过程的国际化和资本运动的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将进一步卷入世界经济联系之中,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应运而生,并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与公有制及其他经济形式共同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是同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和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相适应的,因而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评价所有制结构是否优越的标准:生产力标准。不能用公有化程度、是否存在剥削、是否公平等评价所有制结构是否优越。
4.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具有的基本特征。第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现在所有制结构不仅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等公有制经济形式,而且还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第二,出现了不同产权交融的混合所有制形式。第三,各种所有制内部经营模式多样化。第四,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既可以采取独资经营、合作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也可以采取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托管经营等;既可以是单一式企业组织,也可以是集团式组织;既可以是同一行业、同一地区、同一所有制的企业组织,也可以是跨行业、跨
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组织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二、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公有制就其实质来说,是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在这种所有制下,任何人或集团都不能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来占有和支配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凡具有这种性质和特点的所有制,无论其具体形式如何,都属于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除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外,各种混合经济中的国家股份和集体股份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主要是合作经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等。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我国生产社会化发展存在多层次性。其次,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决定了劳动者共同占有形式的多样性。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所有制都不可能孤立的发展,不同所有制必然会在相互竞争、相互开放中融合发展,这必然导致公有制自身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实际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各种混合经济都是不同所有制融合发展的结果。公有制必将在多种所有制的融合发展中获得更加多样化的实现形式。股份制不是一种独立的所有制形式,而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股份制可以成为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
※
三、产权结构多元化
1.产权与产权结构。产权是财产权的简称,它是法定主体对财产所拥有的各项权能的总和。在经济学中,财产权一般分解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四项权能;而在法学中则多分解为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占有权是指对财产的实际拥有;使用权(经营权)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生产或其他方式使用财产的权利;收益权是指直接以财产的使用或通过财产转让而获取收益的权利;处置权(支配权)是指通过出租或出售把与财产有关的权利让渡给他人,从中取得收益的权利。产权是以财产为基础的若干权能的集合。产权的基础和核心是所有权,它是一种以财产所有权为基础的社会性行为权利。所有权是产权权能的核心,它是由法律规定的主体(所有者)对于客体(财产)的最高的、排它性的独占权。产权所包含的各项权能可以统一也可以分离。不仅如此,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权能还会发生转化。如所有权转化为股权;占有权转化为法人产权;支配权转化为经营权等等。将各项权能界定给各经济主体而形成的权能分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就称为产权结构。
2.产权结构改革——产权主体多元化。产权主体多元化就是在界定产权的过程中,将产权的各项权能界定给不同的经济主体,形成多元化的产权主体。产权主体多元化有两层含义。一是就整个国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而言,二是就股份有限公司的出资者所有权而言,前者具有宏观意义,后者具有微观意义。产权主体多元化是我国所有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产权独立是通过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来实现的。法人财产制度赋予以法人地位,建立了有限责任制度,从而实现了出资者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的独立。由于法人财产权指向的是法人财产,不同于出资者的出资资产,因而法人财产权的独立有了充分的物质基础。产权独立化也是委托代理关系的结果,在股份制企业中由法人治理结构保证了产权独立化,同时保证了产权独立化不会造成严重的道德风险、机会主义行为。法人治理结构是以产权多元化为前提的,在此前提下才能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在股份制企业中,出资者享有出资者所有权,董事会享有法人财产权,经理层享有经营决策权,成为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容。出资者凭借出资者所有权对董事会进行监督,对企业经营拥有最终决策权。董事会凭借法人财产权对经理层进行监督,决定企业重大决策。经理层享有经营决策权,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
四、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及其主要内容
现代企业制度是伴随着公司制企业的产生而产生的。公司制企业的主要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在这两种公司制企业中,企业作为法人组织依法享有法人所有权,出资者则以其出资额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实现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
法人财产制度构成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作为法人,具有同自然人一样的民事主体资格。法人财产权,虽然是由终极所有权派生的,但它具有与所有权一样的法律特征。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特点。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第一是法人财产制度;第二是法人治理结构;第三是有限责任制度;第四是以企业家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制度。
五、国有企业改革战略
国有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将之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应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改革战略。国有企业根据其所在领域的性质可以划分为竞争性和非竞争性两大类。
在我国,非竞争性国有企业主要是这样两类国有企业,一类是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国有企业,一类是处于自然垄断性行业的国有企业。这两类国有企业都不适应于迸行市场化改革或者说按照市场化标准进行改造,这是由两类企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对于提供公共物品的国有企业,国家必须拥有所有权和经营权,实行国有国营。对于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国有企业,除少部分实行国有国营外,大部分应按两权分离的模式进行改革。对自然垄断性企业的改革应在可能的范围内引人竞争机制,其具体途径主要有;第一,可以采取将企业分割、分离的办法,增加竞争主体,以形成有效竞争。第二,允许业务相关的自然垄断企业相互进入,提高市场竞争程度。第三,地区间竞争。竞争性国有企业所在领域,主要靠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行资源的配置。为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竞争性国有企业一般应改造成为规范化的公司制企业。公司制企业有两种主要组织形式,就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对多数国有小企业要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放开放活。
六、国有企业改革:从放权让利到制度创新
国有企业的改革需要进行制度创新。企业制度创新的关键是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归属明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迸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这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所谓产权制度,就是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现代产权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产权制度之所以能够发挥这种功能,主要是因为:第一,确保交易界区明确。交换本质上是产权的交换。如果财产权利界定不清楚,就会模糊交易界区,不会有真正的市场及市场交易行为。第二,确保交易行为规范。现代产权制度一方面由于通过法律顾问等形式界定了产权的归属,使产权获得法律保护,另一方面界定了实际占有主体和对所拥有的财产界定了其明确的权限,这样就有助于制定公平而有效的交易规则,与此同时又能够有效的约束和规范行为人的交易行为。第三,有助于交易者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权利义务关系的明晰化和对称性,可以使行为人在行使产权时形成稳定的预期,使其根据预期收益最大化从事经济活动和交易行为。第四,有助于提高合作效率。明晰化使得交易者谈判、交易的对象明确,交易费用因此而降低。第五,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排他性的产权的确立,使自由、公平的市场交易成为可能;产权的可分离性,可使人们根据情况选择不同权能组合方式,由不同主体行使不同权能,从而获得分工带来的好处;产权的可转让性,使得资源能够自由流动,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可见,现代产权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高效运行的重要制度基础。
※
七、公司制企业的规范化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和要求,彻底改革传统的“工厂制”企业制度,建立规范的公司制企业制度。公司制企业的规范化包括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委托代理关系规范化、上市制度规范化和产权约束机制规范化。
建立以法人治理为核心,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等机构为基础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的关键。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即“新三会” 是股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主体框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必须确立并逐步完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妥善处理“新三会” 与“老三会”之间的关系,在“新三会”的主体框架之下充分发挥“老三会”应起的积极作用,避免新、老三会的相互掣肘,削弱公司制企业的功能。
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委托——代理制度。在国有经济中,委托代理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增加了剩余索取者的人数,扩大了信息不对称,每一级代理人的权利和义务都可能在多级代理中被稀释和扭曲,结果导致代理成本增加,代理效率降低。而委托主体的不确定性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在股份制企业中,作为委托主体的国有持股机构不仅不明确,而且委托人职责多分解在各个职能部门如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几经计委等。委托主体不明确,作为委托人的职责界限不清,自然会影响对代理人行为的监督和控制,进而增加代理成本,降低代理效率。因此,减少委托代理层次,明确委托主体,建立规范化的委托代理制度,是减少代理成本、提高代理效率的重要途径。
我国股份公司的股权结构存在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和外资股。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主要是个人股,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在其中流通。将国家股排斥于交易市场以外,显然违背了股份公司的股份均一原则和同股同利的原则,不符合股份公司发展的一般规范。在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过程中,应对国家股人市解禁,按照国际惯例,将国家股和法人股一同人市交易,这是股份公司规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规范的公司制度下,股东可以通过股东大会用“手”投票直接行使其股权约束,也可以在股票市场上通过用“脚”投票机制来间接行使股权约束。我国的股份制企业,无论是用手投票机制,还是用脚投票机制,都缺乏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行政权与所有权并行,造成行政权的“越位”。二是表现在剩余索取权具有不可转让性,使得政府难以运用退出权来保护国有产权。规范产权约束机制,必须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并在此基础上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职责分开。
第三部分 作 业 题
1.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股份制是:A.一种私有制经济形式
B.一种公有制经济形式
C.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D.一种社会所有制形式
(2)企业法人财产权是:A、由股东行使
B.由企业法人行使
C.由股东和企业法人共同行使
D.由国家行使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A.国家所有制
B.公司制
C.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现代企业制度
(4)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财产制度使:A.出资者的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合一
B.出资者的所有权和股权相分离
C.出资者的财产权与自然人的所有权相分离
D.出资者的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
(5)评价所有制结构是否优越的标准是:A.公有化程度
B.国有化程度
C.生产力标准
D.是否存在剥削
(6)公司治理结构中,公司的决策机构是:A.董事会
B.股东代表大会
C.监事会
D.经理阶层
(7)股东代表大会是公司制企业的:A.最高权力机构
B.决策机构
C.执行机构
D.监督机构
(8)我国经济中的私营经济是:A.以所有者个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经济
B.建立在雇佣劳动基础上的私有制经济
C.共同占有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形式D.共同占有和个人占有相结合的经济成分
(9)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的所有制形式是:A.股份制
B.公有制
C.混合所有制
D.私营经济
(10)公司治理结构中,监事会是:A.公司最高权力机构
B.公司决策机构C.公司执行机构
D.公司的监督机构
2.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
(1)我国的公有制经济包括:A.外资经济
B.国有经济
C.集体经济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司制企业的主要形式是:A.独资企业
B.合伙企业
C.股份有限公司
D.有限责任公司
(3)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包括: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C.外资经济D.股份制经济
(4)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是:A.法人财产制度
B.公司法人治理结构C.有限责任制度
D.以企业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5)公司制企业的规范化包括:A.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化B,委托一代理制的规范化
C.国家股规范上市
D.产权约束机制规范化
(6)现代产权制度的特点是:A.归属明确
B.权责明确
C.保护严格D.流转顺畅
(7)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具有的特点是: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出现了不同产权交融的混合所有制形式
C.各种所有制经济内部结构多样化D.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8)在我国,组成股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主体框架的是:A.职工代表大会B.股东大会
C.董事会
D.监事会
(9)法人所有权同样具有所有权的一般法律特征,主要表现在:A.法人所有权也遵循“一物无二主” 的原则
B.法人所有权同样具有排他性
C.法人财产权也是完整的财产权
D.企业作为法人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独立支配企业的财产
(10)现代产权制度具有如下作用:A.确保交易界区明确
B.确保交易行为规范
C.有助于形成稳定的交易预期
D.有助于提高合作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3.判断题(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公有制化程度的高低是判断所有制是否优越的标准。
(2)股份制是私有制。
(3)在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
(4)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5)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6)法人所有权不具有所有权的一般法律特征。
(7)股东代表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8)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都实行有限责任制度。
(9)所有国有企业都应实行股份制改造。
(l0)国有企业应根据不同类型实行不同的改革模式。
4.简答题(回答要点,不需论述)
(1)简述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特点。
(2)简述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
5.论述题(概述有关原理,联系实际)
试述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
6.思考题(结合教村内容,书面阐述)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是怎样的?
(2)如何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3)如何认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4)非竞争性国有企业改革模式是怎样的?
第三单元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与国民储蓄投贸
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与国民储蓄投资包括: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微观收入分配与宏观收入分配的调节,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储蓄投资结构,居民储蓄,企业、政府储蓄与投资等。
第二部分 学习重点
一、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
传统体制下的个人收入制度是以国家为中心构建起来的,就其基本规定来看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国家以社会的名义直接对个人进行分配;劳动者创造的国民收入首先要交由国家集中控制,国家在进行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后,直接对劳动者个人进行分配。二是收入分配过程不是通过微观主体间的相互等价交换,而是通过纵向的收入分配机制,通过国家确定的分配形式和分配渠道来实现的。三是在这种分配制度下,收入分配过程和收入调节过程被统一为一个过程,因此,国家确定的收入分配标准即为可支配收入分配的标准,劳动者个人按此标准取得的收入即为可支配收入。由此看来,传统的个人收入制度带有集中他统一性、单一性的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收入分配关系和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单一的分配方式逐步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所取代,既有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收入分配方式,也有体现非公有制经济关系的收入分配方式;既有体现市场经济一般特性的分配方式,也有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收入分配方式。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类:一是按劳分配;二是按资分配;三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四是按资产分配;五是其他方式,如国家按公平原则进行的再分配等。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国收入分配方式的变化是同我国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相适应的。首先,我国所有制结构已由单一公有制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相应要求多种收入分配形式与之相适应。其次,市场化改革引入了市场化的收入分配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生产要素或市场化了的要素都有了自己的价格,因此与要素价格相联系的收入分配范畴和分配形式如利息、股息、租金以及作为劳动力价值等必然成为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形式。再次,经营方式或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同一所有制形式也具有了不同的收入分配形式,促进了收入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可见,收入分配方式的多样化是我国生产条件和资源配置方式改变的必然结果。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是主体。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二、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
产品或收入的分配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不仅涉及生产资料所有制,而且还涉及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方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条件分配的这两方面决定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具有以下两方面的含义。(l)收入分配的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的结合。从社会范围内的收入分配来看,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其实质就是两个不同分配标准即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的结合。(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与按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的结合。由于各种生产条件的分配都要通过市场来进行,要素价格的决定与收入的分配联系在一起,因此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都要借助于价格机制来实现。因此按劳分配不可能是纯粹的,其实现过程和实现程度都或多或少地渗透着按要素分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使得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中的收入分配方式能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有助于形成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收入分配结构。
三、微观收入分配与宏观收入分配的调节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特点把收入分配总过程分为微观收入分配过 程和宏观收入调节过程,在微观层次上贯彻按效率的原则,在宏观层次上贯彻公平分配原则。
宏观层次的收入调节过程是建立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基础上并独立于这一分配过程的再分配过程。为实现社会公平,需要在微观收入分配基础上进行宏观收入分配的调节。其调节的过程和机制是:利用所得税把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集中起来,作为收入保障基金的来源,再通过转移性支付和社会保障机制为低收入者提供收入保障。这样,所得税制度、转移性支付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就构成宏观收入调节制度的三大支柱。
四、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一般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等组成。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首先,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在我国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其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也是应对新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迫切需要。第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迫切需要。
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保障体系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就是要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保障”、“单位保障” 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企业除了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之外,新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运行不能再依附于企业,社会保障也不再是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实现上述“三个化”。
4.改革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我国原有社会保障体系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建立起来的,存在着保障水平较低。社会保障面窄、保障内容不全、筹资渠道单
一、社会保障依附于企事业单位等问题。这种社会保障体系已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使基本社会保障的标准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个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这是我们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首要原则。其次,要坚持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再次,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保障的标准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不同水平的社会保障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有赖于稳定、可靠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的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建立社会化的科学管理体制,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收缴支付及运营的规范化、制度化。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决定指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保证社会保险基金保值
增值。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强化保险基金统筹部分征缴,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积极推进省级统筹,条件具备时实行基本养老金基础部分全国统筹。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
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建
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发展社会医疗救助。加 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进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完善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完善优抚安置政策。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老龄服务。发展慈善事业,完善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规范和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五、储蓄投资结构与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
1.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与储蓄结构。一国的储蓄结构是在一定国民收入结构基础上形成的,储蓄结构的变动直接受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变动的影响。国民收入生产出来之后,要经过分配再分配最终形成企业、个人和政府可支配收入。在储蓄主体储蓄倾向一定的条件下,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和个人或家庭之间分配的比例不同,储蓄结构也就不同,就是说储蓄倾向既定条件下,国民收入按何种比例在三者之间进行分配,直接决定储蓄结构。国民储蓄结构取决于:储蓄主体的储蓄倾向和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逐步放松了对国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使国民收入的分配向微观方面倾斜。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变动相适应,我国的储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家庭储蓄大幅度上升,成为国民储蓄的主体。我国的储蓄结构由原来的政府储蓄为主转变为家庭和企业储蓄为主。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与储蓄形式结构(即不同储蓄形式的构成)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实际上,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决定储蓄形式结构的一个基础性因素。
2.储蓄结构与投资结构。储蓄结构反映不同所有者能够支配的可用于投资的资源的比例关系,它制约着投资结构。在传统体制下,政府的储蓄决策和投资决策是同时进行的,政府可以直接决定投资的部门结构和产业结构。随着储蓄结构的调整,以政
府为主的储蓄结构转变为以家庭储蓄和企业储蓄为主的储蓄结构,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储蓄主体多元化导致投资主体多元化;另一方面,投资资金来源多元化。在储蓄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的情况下,政府并不能直接决定投资的部门结构和产业结构,投资的部门结构和产业结构会由于储蓄主体多元化迸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而发生很大变化。这首先是因为其他投资主体有着不同于政府偏好的投资领域。第二是因为在储蓄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一个有效率的金融市场特别是银行体系对于组织和动员储蓄,促进投资结构的合理化是必不可免的。第三,不同储蓄者支配储蓄的方式不一样,进而对投资结构形成的影响不一样。由于这些方面的差异,要实现投资结构的合理化,必须建立起合理的储蓄结构。
※
六、居民储蓄
1.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1)基本生活消费与收入。在一定国家,一定时期,必要生活资料的平均范围是一定的。这种必要生活资料的平均范围是决定人们储蓄的一个重要变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要生活资料平均范围即基本生活消费的平均范围的变动,必然会引起储蓄比例的变动。必要生活资料的平均范围一旦确定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因为它取决于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由于必要生活资料的平均范围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在一定时期收入增长愈快,储蓄增长率就越高。(2)家庭储蓄与利率。理论上讲,利率不仅具有替代效应,而且具有收入效应,利率对储蓄的影响取决于替代效应和收入的对比关系。实际上在我国,利率变动对家庭储蓄行为影响大小取决于收入水平的高低和家庭基本生活消费平均范围或必要生活资料平均范围的大小。(3)家庭储蓄与价格。价格可以从多方面影响家庭储蓄。价格变动不仅影响实际收入,具有收入效应,而且会影响家庭消费品支出,产生支出效应。
2.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居民储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居民储蓄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并逐渐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的重要经济变量。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居民储蓄存款高速增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1)收入水平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为居民储蓄的增长提供了基础。(2)我国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由于高收入者储蓄倾向高于低收入者的储蓄倾向,所以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强化了居民储蓄倾向。(3)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增加了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强化了人们的预防性动机,人们通过增加储蓄以预防未来收入的减少和支出的增加。(4)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特别是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未来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家庭为子女和后代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和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进行储蓄。除上述原因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如我国人民有节俭的传统、收入水平提高后获利动机增强和我国资产多样化发展等,也促使城乡居民进行储蓄积累。
※
七、企业、政府储蓄与投资的变动
1.企业储蓄投资的变动。在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随着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和融投资体制的改革,企业逐渐成为储蓄和投资主体。尽管企业储蓄有了很大增长,企业储蓄与企业资本形成之间的差额依然呈扩大之势。企业储蓄与企业资本形成差额的扩大,表明企业投资中来自企业自身储蓄的部分较小,而更多地依赖外部融资,主要是银行的贷款。企业储蓄与投资差额扩大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的:一是企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份额较小,企业税赋多重;二是企业储蓄的动机较弱。企业储蓄与投资差额的扩大意味着企业愈来愈依赖于外部融资,由于外部融资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因而导致我国企业负债率居高不下,这自然会对企业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2.政府储蓄与投资及变动的特点。决定政府储蓄的因素:政府储蓄既受制于收入增长情况,也受制于政府的支出结构。人们通常把政府的支出划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政府收入和政府支出相应政府储蓄和投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期间政府储蓄投资变动具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政府储蓄与政府投资的变动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当政府储蓄减少时,政府投资也随之减少,如 20世纪70年代末 8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政府储蓄增加,政府投资随之增加。这说明政府投资与政府储蓄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第二,政府储蓄与投资差额不断扩大,在1979年政府储蓄与政府投资的差额为10亿元,到1999年这一差额扩大到﹣2632亿元。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政府消费支出增长过快,其增长速度远高于政府收入增长。第三,政府储蓄与投资差额扩大意味着政府投资中越来越大的部分依赖于赤字融资,因此政府储蓄与投资差额的扩大与政府财政赤字的增长是一致的。
第三部分
作 业 题
l.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总过程可以分为:A.按劳分配过程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过程
B.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和宏观收入调节过程
C.生产要素分配过程和收入调节过程D.价值的分配过程和实物分配过程
(2)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储蓄投资在社会总储蓄投资中的比重下降,主要原因是:A.财政赤字增加
B.国家税收减少
C.财政收人占国民收人的比重下降
D.货币供给增加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宏观收入调节应贯彻:A.效率原则B.公平原则C.平均主义原则D.按劳分配原则
(4)在储蓄倾向一定的条件下,一国储蓄结构取决于:A.消费结构
B.投资结构C.金融结构D.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是:A.按劳分配
B.按资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劳分配与接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6)随着我国国民收人分配结构的改革,我国的储蓄主体结构也由政府储蓄为主转变为:A.政府和企业储蓄为主
B.家庭储蓄和政府储蓄为主
C.企业储蓄和家庭储蓄为主
D.银行储蓄为主
(7)在我国多种收入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的分配方式是:A.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B.按劳分配
C.按资分配
D.按公平原则分配
(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收人分配过程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贯彻:A.公平原则
B.效率原则
C.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D.按劳分配原则
(9)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企业储蓄投资差额从总体上看,在:A.扩大B.缩小
C.不变
D.前期扩大,后期缩小
(l0)国民净储蓄是指:A.银行净增加的储蓄
B.国民收入用于消费后的余额
C.政府利用非市场手段强制削减消费增加的储蓄
D.人们自愿减少消费形成的储蓄
2.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
(1)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指:A.微观收入分配与宏观收入调节相结合 B.收入分配的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相结合 C.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与按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相结合 D.按劳动创造的价值分配与生产要素创造的价值分配相结合(2)国民储蓄结构取决于:A.储蓄主体的储蓄倾向
B.货币发行量 C.消费结构
D.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
(3)国内总储蓄的构成包括:A.政府储蓄
B.个人或家庭储蓄
C.银行储蓄
D.企业储蓄
(4)传统体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具有的特点有:A.集中性
B.统一性
C.单一性
D.多样性
(5)社会保障制度一般构成包括: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优抚
D.社会福利
(6)宏观收入调节主要是通过下述哪些机制实现的:A.所得税制
B.转移性支付制度
C.收入保障制度
D.市场机制
(7)现阶段我国多种收入分配方式主要有;A.按劳分配
B.按资分配 C.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D.国家按公平原则进行的再分配
(8)企业储蓄能力取决于:A.企业利润及其在积累和消费之间分配的比例B.折旧基金的提取和使用
C.银行储蓄
D.个人收入
(9)政府储蓄取决于:A.国债规模
B.政府收入
C.政府支出结构D.货币发行量
(l0)储蓄的形式结构主要取决于:A.人们的收入水平
B.储蓄与投资决策分离的程度
C.银行的规模
D.消费结构
3.判断题((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2)接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接生产要素创造的价值分配。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的。
(4)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5)国家在进行宏观收入调节过程中要贯彻公平原则。
(6)国民储蓄等于国民收入减去政府收入。
(7)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决定储蓄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储蓄主体和投资主体都实现了多元化。
(9)政府储蓄既受制于政府收入增长状况,也受制于政府的支出结构。
(l0)要兼顾公平和效率,必须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中同时贯彻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
4.简答题(回答要点,不需论述)
(1)简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基本目标。
(2)政府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一般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5.论述题(概述有关原理,联系实际)
试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
6.思考题(结合教材内容,书面阐述)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
(2)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人收入分配有何特点?
第四单元
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与金融结构和宏观经济中的
财政与财政赤字
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
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与金融结构和宏观经济中的财政与财政赤字内容包括: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转换,金融结构: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多种金融机构的发展和间接融资,我国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转轨中的财政体制,我国的税收与税收结构,财政赤字及其经济影响,我国的国债及其经济效应等。
第二部分
学习重点
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转变及意义
储蓄——投资的转化机制就是投资主体借助于一定融资渠道和货币及非货币形式的融资工具进行资金筹集进而使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机制。储蓄——投资的转化机制也称为融资机制。储蓄——投资转化机制是由经济体制结构决定的。我国传统体制下,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具有如下特点:(1)储蓄资金纵向转移;
(二)融资渠道以财政为主;(3)资金配置由政府导向;(4)资金分配上的无偿性和非竞争性。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发生了转变。主要表现在:(1)由纵向融资为主变为横向融资为主;(2)融资渠道由财政主导型变为金融主导型;(3)资金配置由政府导向变为市场导向;(4)储蓄——投资渠道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
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转变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这种转变极大地扩展了融资空间,使政府和企业可以根据其资金的需求选择资金来源,弥补资金积累的不足;(2)融资渠道的扩展和融资市场的形成,实现了资金的竞争性分配和社会范围内的流动、重组,有助于促进资金的优化配置和使用效率的提高;(3)市场化融资机制的形成和融资工具的多样化发展,不仅有利于投资者有效利用面临的有利投资机会,而且拓宽了储蓄者储蓄投放的领域,有利于储蓄的增长,有利于形成适当的资产结构,促进金融的稳定;(4)有助于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企业的产权结构和约束机制同企业资金来源有直接关系,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改变,使企业筹资方式多样化,这自然会引起企业产权结构进而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变,同时融资的市场化发展使企业的经济活动直接受市场约束,企业经营机制会由于治理结构和市场约束而发生转变
二、金融结构: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
随着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转换,我国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起来,证券市场建立之后不断扩容,使得储蓄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转移到投资领域,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并行。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各有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间接融资的特点在于:(1)间接融资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沟通资金供求双方的联系,通过其资产的转换使得资金得以集中配置。(2)金融中介机构能够吸收不同储蓄者的储蓄,能够为不同投资者提供金融服务,因而能够通过大规模融资活动取得规模经济之利,降低融资成本,特别是相对于中小投资者的融资活动而言,金融中介的融资更具有规模经济的优势。(3)金融中介机构由于能够集中大量资金,并将其投放于不同的资产形式上,从而能够减低风险;同时金融中介机构能够通过资产转换业务转换和降低金融风险。(4)银行具有信用创造功能,不必等待储蓄的转移就能沟通储蓄、投资的联系,因而有助于促进储蓄转化为投资,使投资者有效地利用面临的投资机会。间接融资的特点,也是间接融资的优势之所在。间接融资也存在一些弱点或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金融中介机构创造的间接金融资产,其流动性和收益性,对储蓄者来说往往二者不可兼得。第二,间接融资中金融机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负债,这就决定了它为资金需求者提供的资金有一定的期限限制,特别是银行提供的主要是短期资金来源,往往不能满足企业长期投资资金的需要,造成了对投资的限制。第三,间接融资中,资金需求者没有权利选择资金期限结构,而且随着负债比率的提高,会造成中介机构对企业经营自主性的限制。第四,间接金融市场上储蓄者对投资者没有直接的约束,这种约束是通过委托银行等金融中介来实施的,因此既存在最终借款者的道德风险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如果不能进行有效地金融监管,最终资金供给者的利益往往难以得到保证。
直接融资的特点在于:(1)直接融资是借助于发行直接证券进行的,直接证券在存在二级市场的情况下能够兼顾收益性和流动性,为那些既追求高收益目标、又追求流动性目标的储蓄者或资金盈余单位提供了储蓄投放的形式和场所。(2)直接融资通过市场沟通储蓄者和投资者之间的资金联系,使得投资者能够根据其资金需求的期限结构进行资金的筹集,特别是解决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长期资金来源;也使得储蓄者或资金供给者直接选择投资者和投资对象。这种双向的直接选择与间接融资相比委托代理层次少,因而代理成本可能因此而减少。(3)直接融资市场上,资金供求双方不再通过金融中介沟通而进行直接资金交易,这不仅减少了委托——代理环节,而且把供求双方直接置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之下,使他们能够按竞价的方式进行资金交易,促使资金转移到出价最高的赤宇单位。同时,证券融资时,需向其
投资者公开其信息,并接受信用评级机构的资信评级,从而把企业置于社会监督和法律约束之下,在此情况下,只有那些效益好、资信高的企业才可能在证券市场上筹集到所需的资金,并在社会监督、评估之下把资金配置到有效的投资领域。当然,直接融资也有其弱点或局限性,这表现在:第一,直接融资要求储蓄者或资金盈余单位必须对投资者或赤字单位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因此需要有专门的知识和对投资者或赤字单位的财务状况、发展前景有一定的判断能力,这对于那些没有专门知识的人来说会造成限制。第二,对于筹资者来说,如果筹资数量有限,其筹资成本就会很高,甚至于高到其不得不放弃直接融资的程度。第三,对资金供给者来说,如果其资金量较小,就难以通过资产多样化分散风险,证券市场固有的高风险使得部分资金难以入市。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在社会储蓄——投资过程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合理的融资结构,应使二者并行发展,使之能够在功能上互补,以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促进储蓄和投资的增长和协调。因此,应在发展间接融资的同时发展直接融资。
※
三、我国融资结构的变革
※一国的融资结构受制于一定体制下的储蓄结构和投资结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 国储蓄结构和投资结构的调整,我国金融机构趋于多元化,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应运而生,企业的融资渠道逐步拓宽,融资结构不断改善,直接融资获得了较快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企业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规模越来越大,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直接融资的发展,不仅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改善了企业的资本结构,而且推动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因为,证券市场上的股权融资一方面会引起企业产权结构的相应变革,另一方面直接融资是通过金融市场来实现,资金供求双方都直接置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之下,同时直接融资要求企业内容公开,并接受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从而受到社会和法律的约束。所以,直接融资的发展有助于强化企业约束机制,促进经营机制的转变。
※尽管我国直接融资得到了一定发展,融资结构也有了一定改善,但还远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无论与发达国家比,还是与一些发展中国家比,我国企业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的比重都偏低。不仅如此,而且我国的企业融资过分依赖外源融资,企业内源融资所占比重过低。由于企业外源融资比重过高,外源融 资又过分依赖银行贷款,必然造成企业高负债率,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加重了企业的债务负担,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金融风险。
※ 现阶段企业直接融资发展还受到种种限制,融资结构的合理化还存在一些障碍。首先是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其次,我国信用制度不健全,融资市场不规范。第三,证券市场结构失调。第四,管理体制的制约。此外,我国金融工具品种少、结构相对简单,金融手段创新不足,国内金融市场提供的融资工具相对少,致使企业不得不依靠传统的贷款渠道,影响了直接融资的发展。我国的融资结构还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利于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也不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整和改革。就其调整和改革的基本方向来看,那就是增加企业内源融资,发展直接融资,提高内源 融资和直接融资的比重,以促进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调整,降低融资成本和金融风险,提高融资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四、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
为把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把国家商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必须把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在我国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是通过组建政策性银行来实现的。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一方面割断了政策性信贷与基础货币之间的联系,使人民银行掌握了调控基础货币的主动权,从而有助于促进入民银行职能的转变,强化了其金融宏观调控的能力;另一方面实现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解决了国家专业银行一身兼二任带来的问题,为把国家专业银行办成真正行业银行创造了条件。同时政策性银行的建立,有助于国家利用政策性金融实施产业政策,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确保国家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得以贯彻落实。
实行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在此基础上把国家专业银行变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一个难点。加快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首先必须加快处理银行不良贷款,改善银行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其次,完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科学的决策机制、监督制约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要完善监事会。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及其监督下的行长负责制,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完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贷款担保抵押制度、信贷资产质量责任制度和内部稽核与检查制度。再次,增加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银行抗风险能力。
五、发展多种金融机构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无论是银行还是非银行金融机构,都具有动员社会闲置资金并将之转移到投资领域的功能,它们通过间接金融资产的创造,满足社会金融资产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刺激金融资产需求的增长进而刺激储蓄率和投资率的提高;同时使得储蓄资金能够按照预期收益率产生的投资机会有序化进行分配,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机构获得了大发展,实现了金融机构的多样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
六、我国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是短期金融工具交易所形成的市场。它通过短期金融工具把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联系起来,一方面满足资金需求者的短期资金需要,另一方面为短期资金的提供者提供了盈利的机会,同时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操作手段。我国的货币市场由多个子市场所构成,其中主要包括拆借市场、回购市场、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等。
资本市场是进行长期金融工具(一年期以上)交易的金融市场,股票市场构成资本市场的核心。我国的股票市场由无到有,由小到大,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我国股票市场还很不成熟,很不规范。为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必须进一步规范股票的发行和上市,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对股市的监管体系,加强对会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创造条件逐步统一法人股与个人股市场、A股与B股市场,提高股市运作的规范化程度。
七、我国财政体制变革的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财税体制进行了改革,这种改革经历了从承包制到分税制、由差别税制到统一税制、从单式预算到复式预算的转变。
1.从承包制到分税制。我国改革之初,就对财政体制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制改革尝试。从中央财政到地方财政关系,我国财政体制的承包制改革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1985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 的体制。第二阶段(1985—1987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把预算收入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和中央地方共享收入三大类;中央和地方预算收支的划分,基本上与“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体制相同。第三阶段(1988—1994年)实行“地方包干”体制。承包制存在很多弊端,不能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为此,1994年的财税改革以分税制取代了财政承包制。分税制就是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为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制。根据分税制,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机关运转必需的经费支出,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根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按税种划分中央税收与地方税收,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与地方经济、事业发展关系密切,适宜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
2.由差别税制到统一税制。我国原来税收具有差别税制的特点,从所得税制来看,它是按照经济成分来设置的,不同经济成分具有不同的税制,国内与国外两套税制并行。从流转税看;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三税并立,互不交叉,其普遍调节的职能与特殊调节的职能相混淆。这种按经济成分设置税制、对内与对外两套税制的差别税制显然不能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需要统一税制。统一税制的改革始于1994年。统一税制的核心问题是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的原则,推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制度,实行适应于不同所有制、不同组织形式、不同经营方式的统一的所得税制度和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在流转税方面,经过改革形成了消费税。营业税与增值税并存,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制度。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分两步统一了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所得税。在个人所得税方面,把原来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统一起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统一征收个人所得税。
3.由单式预算到复式预算。单式预算制编制方法比较简单,可以一目了然地反映国家收支的全貌,但它很大的缺陷就是把经常性收支和建设性收支这两种不同的收支关系混在一起。1994年的改革把单式预算改为复式预算,即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入与支出按不同的经济性质,分为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两部分,预算编制顺序是先经常性预算,后建设性预算。经常性预算坚持收支胸,并有一定节余转入建设性预算;建设性预算坚持量力而行,如有差额,可通过发行国债和借款来弥补。
八、我国现行税收结构及特点
1994年后实行的新税制中,税种大体包括五个类别,即:(1)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对国民收入分配发挥调节作用的流转税类;(2)对生产经营者和个人的纯收入进行调节的所得税类。(3)对资源级差收益进行调节的资源税类;(4)对财产和行为发挥调节作用的财产税与行为税;(5)对特定对象发挥调节作用的目的税类。我国现阶段税收结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双重主体税,这双重主体税是所得税和流转税。
除主体税外,我国其他税种还有以下几种:门)资源税是对开采、使用某些资源获得收益所征收的税种。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包括所有矿产资源,征税品目有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2)对财产征税的主要有房产税、车船使用税、遗产税、继承税等,这些税种有的已开征有的还在酝酿,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和人们私有财产的增加,对财产课税的问题必然日渐重要,这也是调节人们经济关系的重要方面。(3)对某种行为征税的主要有印花税、屠宰税和筵席税等。其他特定目的征税的还有固定资产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所有这些税种的设置总体上都是为了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规范相关经济行为,调节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向。此外,我国税种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农业税和关税。
九、我国财政赤字与国债问题
1.财政赤字的形成。我国经济转轨时期财政赤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背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控制着国民收入的绝大部分,相应承担着主要的社会支出项目,在那种条件下一般实行财政赤字没有多大意义。而改革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我们调整和改革了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降低了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增加了企业和居民收入的份额,另一方面国家承担的社会支出项目一直到90年代中期基本没有减少,国家承担的投资项目有增无减,特别是对重要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投资,同时还要承担经济结构调整的费用支出和本应随收入份额较少而较少的一些社会支出项目,这样政府必然面临严重的入不敷出的局面。因此在这期间不可避免地发生财政赤字。这时期的财政赤字与其说是政府有意识实行的,不如说是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时期不得已而采取的支持改革和发展的措施。我国近些年来的财政赤字增加与之前财政赤字增加有所不同,它是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面临通货紧缩、经济增长趋缓的压力,为缓解通货紧缩,促进有效需求的增长进而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增加了对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投资的力度,这自然需要赤字融资的支持。可见,我国财政赤字的形成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原因,脱离这种背景和原因,就难以对之作
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我国的国债及其经济效应。作为筹资手段和调节工具,国债与税收不同。税收是强制的、无偿的,国家收税是利用政权力量无偿向社会收取一定资金,无须向纳税人支付什么,已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国债则是国家向企业或居民借债,是企业与居民自愿把属于自己的资金让渡给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到期不但要还本金,还要支付一定的国债利息。从社会资金积累的角度看,发行国债增加了社会储蓄——投资渠道,有助于储蓄转化为投资,促进资金积累。评价国债的经济效应不仅要看购买国债的资金来源,而且更重要的要看国债资金的使用及其效果。我国近些年来发行国债,对经济增长和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起了积极的作用。发行国债也有一定限度。国债的发行要考虑限制条件。一是考虑购买者的购买能力;二是偿还能力,发行国债要量力而行;三是考虑纳税人的负担;四是考虑挤出效应。国家债务规模一般包括三层意思:第一,历年累计债务的总规模;第二,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第三,当年到期需要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衡量一国债务规模的指标通常有:国债余额占GDP的比率即国债负担率,该指标衡量一国国民经济的债务承受能力;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比率,该指标可以衡量居民应债能力;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中央财政收入的比率,该指标衡量政府偿还债务的能力;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率,该指标衡量国债依存度。从这些指标看,我国国债负担率和居民应债能力指标较低,而国债依存度指标和政府偿债率指标偏高。
第三部分
作 业 题
1.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一国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是由:A.产业结构决定的B.国家预算决定的C.经济体制结构决定的 D.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2)我国现阶段国家预算编制方法是实行:A.单式预算
B复式预算
C.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相结合 D.分级包干
(3)在传统体制下,国家从农业获得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是:A.向农民征税
B.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C.银行储蓄
D.国家信用
(4)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是通过:A.组建政策性银行来实现的 B.发展多种金融机构来实现的C.中央银行代理政策性金融业务来实现的D.组建跨区域商业银行来实现的(5)我国实行的增值税是:A.消费型增值税
B.收入型增值税
C.生产型增值税
D.既有生产型增值税,也有消费型增值税
(6)政策性银行区别于商业性银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A.资本金来源于财政
B.不能赢利
C.不以盈利为目标
D.不能办理贷款
(7)中国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都是:A.商业性银行
B.非银行金融机构
C.政策性银行
D.代理国库的银行
(8)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A.政策性银行
B.商业性银行
C.中央银行
D.银行监管机构
(9)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征收的税属于:A.所得税B.资源税C.财产税D.流转税
(10)对利息征税,是属于:A.财产税
B.增值税
C.行为税
D.所得税
2.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
(l)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转变主要表现在:A.纵向融资为主转变为横向融资为主
B.财政主导型转变为金融主导型
C.政府导向型转变为市场导向型
D.储蓄与投资渠道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
(2)传统体制下,储蓄——投资的转化机制的主要特点是:A.储蓄资金纵向转移B.融资渠道以财政为主导
C.资金配置以政府为导向
D.资金分配上的无偿和非竞争性
(3)融资结构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哪些因素的影响:A.储蓄结构
B.消费结构
C.投资结构
D.产业结构
(4)我国现行税收结构中的主体税是:A.流转税
B.所得税
C.财产税
D.资源税
(5)我国现阶段流转税主要包括:A.企业所得税
B.增值税
C.消费税D.营业税
(6)我国金融机构包括:A.股份公司
B.银行
C.非银行金融机构
D.邮政系统
(7)我国的货币市场主要包括:A.拆借市场
B.回购市场
C.债券市场D.票据市场
(8)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A.保险公司B.证券公司C.信托投资公司
D.金融租赁公司和财务公司
(9)衡量一国债务规模的指标通常包括:A.国债负担率指标
B.居民应债能力指标C.政府偿还债务能力指标
D.国债依存度
(l0)所得税体系包括:A.消费税
B.企业所得税
C.营业税
D.个人所得税
3.判断题((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1)直接融资优于间接融资。
(2)一国的融资结构受制于一定体制下的储蓄结构和投资结构。
(3)在我国现阶段的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
(4)中国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都是政策性银行。
(5)我国的货币市场主要是由拆借市场、回购市场、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构成的。
(6)我国现阶段实行复式预算制。
(7)流转税包括增值税、资源税和财产税。
(8)国债资金可用于经济建设,所以国债规模越大越好。
(9)国债是国家调节经济的一种手段。(l0)财政赤字只能导致通货膨胀。
4、简答题(回答要点,不需论述)
(1)简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赤字形成的主要原因。
(2)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体制变革表现在哪些方面?
5.论述题(概述有关原理,联系实际)
试论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转换及其意义。
6.讨论题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为什么不能相互替代?
7.思考题(结合教村内容,书面阐述)
(1)为什么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要共同发展?(2)为什么实行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3)为什么要发展多种金融机构?
(4)我国现阶段税收结构有何特点?(5)如何看待我国的国债问题?
第五单元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与产业结构、产业政策
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
经济发展中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与产业结构、产业政策内容包括: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通货膨胀及其影响,通货膨胀成因,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通货紧缩,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治理,※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中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和产业政策等。
第二部分
学习重点
一、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通货膨胀及其影响
1、通货膨胀的一般情况。通货膨胀一般是指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而引起的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经济现象。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共发生过四次较高程度的通货膨胀。其中两次在改革开放前,它们是:发生在建国初期的第一次通货膨胀,和1959——1961年的第二次高通货膨胀。从1978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至今,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共发生了二次,第一次是1988—1989年的通货膨胀,第二次则是1993——1997年上半年的通货膨胀。
2.我国经济转轨时期通货膨胀的成因。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出现的通货膨胀实际上是多种类型交织在一起的,其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可以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1)粗型增长方式与通货膨胀。由于粗放式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要素的投入量来实现经济增长,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引发通货膨胀:粗放式增长导致投资冲动,进而引发通货膨胀;粗放式增长加重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供给短缺问题更为严重,从而引发通货膨胀;粗放式的高增长引起地区经济差距扩大,导致通货膨胀。(2)体制性原因。投资体制、企业体制和金融体制、收入分配体制的不完善是其中主要的方面,特别是投资体制的弊端更易于引发通货膨胀。我国投资体制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投资主体是政府官员,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投资风险由国家承担,投资效益主要归地方和企业。在这种体制下,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有扩大投资规模的内在冲动,使投资规模一再失控。体制转轨可能在两方面产生通货膨胀:其一,在体制转换时期,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与矛盾,经济体系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无序、非规范
甚至不合法的现象,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扩张,容易产生信贷扩张和货币发行过量,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其二,体制转换本身也会带来通货膨胀。这是因为,价格改革主要是价格的逐步放开,以及基础产业产品、农产品向合理价格的回归,都会使价格上涨,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税制改革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使产品价格提高。(3)结构性原因。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在总量发生变化的同时,经济结构也会相应有所改变,结构性因素是引发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这里的结构性因素包括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4)货币供给机制的缺陷。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它与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密切相关。任何一种类型的通
货膨胀,如果没有货币供给的支持都不可能得以维持。当货币供给量增长过快时,引起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造成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引起货币供给过快增加的原因主要是我国货币控制机制存在缺陷,如我国的中央银行缺乏应有的独立性等。
3.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l)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要使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必须具备两个前提:第一,有效需求不足;第二,生产要素的供给具有较大弹性。我国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此时的通货膨胀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反而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其次,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刺激机能,依赖于一个完善的市场,而我国的当时的市场不仅残缺不全而且受到扭曲。残缺的市场功能会阻碍通货膨胀对供给刺激效应的展开,使得刺激机制各个环节的机能传递逐级弱化;扭曲市场所产生的虚假信息还可能误导投资,造成经济的盲目扩张和结构性失衡,并最终导致经济混乱和动荡。另外,由于我国经济长期的速度目标惯性和市场功能的残缺,致使资源配置效率很低,形成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经营模式。通货膨胀会强化粗放经营模式,给今后的经济增长造成越来越大的困难,甚至失去后劲。(2)对就业和居民收入的影响。在我国就业对通货膨胀缺乏弹性,这是因为在生产能力所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而劳动力又绝对过剩的情况下,追求充分就业目标的结果只能是:在缺乏就业选择、流动机制的同时,又形成一支庞大的在职失业大军。它不仅阻断了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使通货膨胀通过影响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来减少失业的机制几乎完全失去作用。而且,用通货膨胀换取的在职失业越多,意味着劳动生产率越低,工资支出却无法减少,从而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会越大。因此,通货膨胀与失业在中国是正相关关系。同时由于经济效益的低下、市场的残缺和超前消费的压力,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之间没有自发的、内在的制约关系,只能服从于其他多种经济的和非经济的目标,其结果是形成通货膨胀与工资大幅度增长、劳动生产率严重滞后并存的局面,造成工资、通货膨胀的轮番上涨。高通货膨胀还意味着对居民手持现金和储蓄存款的同比例的无形扣除,在收入不增加或收入上涨低于物价上涨时,导致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下降,从而影响社会公平与稳定。(3)对储蓄和利率的影响。在我国,虽然储蓄动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收益动机对储蓄的影响相对弱化,形成在通货膨胀率上升或利率下降的情况下,储蓄仍能保持一定增长,表明居民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但承受能力作为一种综合心理反应,是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有临界点的。一旦通货膨胀率超过这个临界点,储蓄不仅不会增加,而且原有的储蓄也会纷纷出笼,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冲击市场,并迅速加剧通货膨胀。高利率也难以使通货膨胀率下降,有时还会反过来加剧通货膨胀,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从我国的情况看,通货膨胀还有其他方面的消极作用。这包括:第一,通货膨胀扰乱价格信号。第二,通货膨胀对国家财政的负面影响。第三,通货膨胀还会导致人民币贬值。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进口量增加,容易导致外贸逆差,加重了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它还会使国家财政状况恶化,增加财政赤字,对货币净投放额的调控会更加困难。
二、通货膨胀的治理
对通货膨胀的治理主要是要做好控制总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两方面工作。为有效控制总需求:第一,建立起控制低效和无效投资的约束机制。从我国以往需求膨胀的情况看,投资需求的过快增长源于预算软约束造成的投资冲动,而投资需求增长过快的背后是效率低下的甚至是没有任何效益的投资项目。为避免这种情况,应建立起投资的约束机制,避免低效和无效投资的形成。第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形成积累和消费的均衡机,制,改变企业分配向个人倾斜的局面,以避免由此引起的消费过快增长。同时,还要消除收入攀比机制,使职工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和企业效益的提高相适应,减少工资等成本上升、消费膨胀对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第三,国家必须采取措施,使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防止经济在低水平扩张所带来的对生产资料的巨额需求,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消解通货膨胀压力。第四,合理引导消费,促进高收入者的消费向长期消
费转化。政府应适时、适度地采取必要措施,引导人们对物价的心理预期,从而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为增加和改善有效供给:第一,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增加有效供给;第二,大力发展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产品特别是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
建立健全货币供给机制,使中央银行能够执行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以保证货币供应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避免由于货币的超经济发行带来的通货膨胀。
三、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通货紧缩及其影响
1.通货紧缩及主要表现。通货紧缩一般是指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我国在从1997年10月份开始出现了持续几年的通货紧缩。主要表现在:(1)物价水平持续下降;(2)货币供给量和流通速度下降;(3)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2.通货紧缩的主要影响。通货紧缩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1)抑制了社会有效需求;
(二)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也使企业改革面临更加严酷的外部环境;(3)提高了金融中介成本。
3.通货紧缩的成因。我国通货紧缩形成的主要原因有:第一,严重的供给相对过剩是造成通货紧缩的首要原因。固定资产投资超前于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造成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第二,最终需求不足。最终需求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构成,最终需求不足的原因可以从投资和消费两方面来寻找。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有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分配差距加大、消费预期的变化、产品供给的缺陷等。在消费需求不足的同时,投资需求的增长受到抑制。第三,制度和政策性因素。制度因素导致通货紧缩大致包括这样几方面:(1)投资机制不合理造成经济的周期波动,转化为通货紧缩。(2)长期紧缩性的经济政策是这次通货紧缩的诱因。
四、通货紧缩的治理
治理通货紧缩的关键是在改善供给的同时,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并解决引发通货紧缩的制度障碍。
1.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提高财政政策的效果:(1)扩大教育投资,促进教育产业化,是扩大内需、治理通货紧缩的最现实合理的途径;(2)在保持税收收入总量增长的前提下,利用税收手段调节企业行为。如对吸收较多劳动力就业的企业、明显增加经济供给的企业、新技术含量高的企业、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产品出口多的企业实行税收减免,可以提高这些企业的积累能力,从而更好地拉动投资增长、就业增长和收入增长,抑制通货紧缩。
2.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使货币政策在遏制通货紧缩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1)保持、引导货币供应量和银行贷款的适度增长,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2)通过政策法规,引导贷款流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3)积极进行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和手段,改善货币传导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增强金融企业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能力,保持金融稳健运行;(4)处理好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关系、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防范的关系、人民币利率与外币利率的关系。
3.建立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收入分配机制,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消费。(1)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居民形成良好的心理预期;(2)增加农民收入,启动和发育农村市场;(3)为刺激国内消费,摆脱通货紧缩,政府可以考虑用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的方法,加快农村地区与生活消费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修筑乡村公路、架设乡村电网、建立自来水供应系统、广播电视接收等,把农村地区的需求潜力释放出来,这样既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又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
五、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
1.产业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产业结构”最初这一概念既被用于表明某个产业内部企业间的关系,又可以用于表述各个产业
间的关系结构,甚至用于表述产业的地区分布状况。现已被公认
为是专指产业间的关系结构,是指资源在产业之间配置的构成及其关联性,我国最常见的表述则是:所谓“产业结构”,是指构成整个国民经济之诸产业及诸产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着的关系的总和。影响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因素主要有:第一,该国的需求结构,包括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结构、个人消费结构、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和投资结构等;第二,供给结构,主要包括该国劳动力和资本状况及其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生产技术体系和自然资源禀赋;第三,进出口贸易结构。上述三个因素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共同决定该国的产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
2.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总体趋势与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基本吻合,但也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1952年底算起,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53年至1980年,是产业结构向重工业倾斜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形成了重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第二阶段从1981年到1990年,为产业结构的均衡化演变时期;第三阶段指“八五”计划以后至今,是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变时期。
※
六、中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
1.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我国产业间和产业内部结构依然不够合理,产业整体素质较低,结构矛盾突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尽管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收入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但农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仍在逐步下降,农业增长对国民收入实际增长率的贡献近年来一直在10%以下,农业增长速度减慢,这些都说明农业基础脆弱,农业结构升级缓慢,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依旧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其次,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在三个产业中的比重虽然高、增长速度也较快,但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的比例不协调,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和产品比重低。第三,一些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落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动,在质量、品种、性能等方面没有完全跟上市场的需要,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不相适应,高技术产品少。第四,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底,工艺装备落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慢,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低,规模经济效益差,产业整体素质低。第五,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第一个层次——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仓储业等在内的流通部门和第三个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数量少、质量低。第六,从产业的地区分布看,结构趋同问题十分突出。
2.产业结构调整与高度化发展。(1)正确处理“升级”与“补短” 的关系。通过以“补短” 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调整使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得到进一步加强,争取比较彻底地解决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瓶颈”约束问题,为产业结构升级和高度化发展奠定稳定持久的支持后,政府投资的中心和重点应该转到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上来。(2)选准和扶植主导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主导产业是不同的,正确地选择并支持主导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的前提。在产业经济学里有代表性的主导产业选择标准有三类。一是根据一国现存产业结构已经达到的高度和进一步演化的趋势,来确定主导产业部门。二是世界各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具有普遍性的主导产业选择标准,包括产业关联度标准,即选择能对较多产业产生带动和推动作用的产业;收入弹性标准,选择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和行业为主导产业,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国民收入;生产率上升率标准,生产率上升率是指某一产业的要素生产率与其他产业要素生产率的比率。第三是从改变现有产业结构的主要弊端而要求主导产业所必须具备的结构性功能来选择主导产业,它通常考虑的是增长后劲、短缺替代弹性、瓶颈约束效应等方面。参考上述产业经济学中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结合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经济发展的条件与潜力,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考虑产业发展对社会资源的吸纳程度;第二,考虑产业发展与市场经济成熟的关联程度;第三,考虑产业发展对其他关联产业的支持程度;第四,考虑产业自身规模及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上述原则出发,可将以下产业列人主导产业,它们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高技术产业(重点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传统产业改造、城镇居民住宅建设、环保业、装备制造业、农村需要的农业机械和消费品、海洋经济。(3)有重点地扶持和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是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由于这些行业具有收入弹性大、附加价值高、生产率上升快等特点,它们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会趋于上升。中国正处于由数量扩张向提高质量的转变的新阶段,为了更好地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节约使用资源,实现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国际竞争力,都要求我们有重点地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并加速其发展,以推进中国的产业技术进步。(4)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创新能否不断出现,产业结构能否有序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效率。制度效率源于制度创新过程,来源于特定制度和产业结构成长过程相互作用。前一过程积聚能量,后一过程释放效率。这取决于制度安排,包括规则、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市场组织形式。资源配置方式等。制度可以定义为经济参与者必须遵循的行为规则和组织形式,可以被设计成对付不确定性和增加效用的手段。制度创新是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改革。要形成有利于创新、激励创新的组织形式和制度环境。消除制度方面的障碍,进行制度创新,需要逐渐弱化行政区划,打破地区分割和封锁,按经济区域和分工协作原则协调经济活动,以有利于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促进技术创新,需要一套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从而为持续的技术创新提供保障和激励。
※
七、中国的产业政策
1.我国实行的产业政策。(l)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我国实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主要有:最初推出的促进轻纺工业优先发展的政策;抑制“长线”产业发展的政策;促进出口产业发展的政策。(2)现有企业技术改造政策。针对我国企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新产品新行业比重小的问题,政府于1980年开始实行支持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的产业政策,主要包括:确定技术改造的重点项目;确定技术改造的重点企业、行业和地区;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自主进行技术开发活动;将技术改造状况和技术开发能力作为企业评判的重要指标。(3)结构升级和选择主导产业政策。20世纪80年代后,产业结构升级和主导产业选择问题成为产业政策的重点。制定结构升级政策的目的在于选择能够带动国民经济待续发展的行业和产品,用这些行业和产品的快速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升级。(4)产业组织政策。我国产业组织政策的核心是用专业化协作原则改组工业,限制某些行业中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提高产业内部专业化程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合理的企业经济规模,是我国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目标。
2.我国产业政策绩效及存在的问题。我国的产业政策实施多年取得的绩效主要有:()轻重工业比例得到适当调整;(2)基础产业“瓶颈”约束降低;(3)支持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由于结构的改善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产业结构升级、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现行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第一,产业政策与计划分工不明确,内容上存在严重交叉;第二,产业政策过多注重近期目标,长期目标难以实现;第三,过多地依赖增量调整,存量调整力度差;第四,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规模慢,许多科技成果没有实现产业化,主导产业尚未形成;第五,对国际因素的影响重视不够。
3.完善我国产业政策的思路。第一,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第二,继续实行基础产业倾斜政策;第三,加强主导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第四,积极利用产业技术政策手段,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第五,合理确立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第六,借鉴他国经验,完善产业政策实施机构的设立。
第三部分
作 业 题
1.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l)改革开放前我国产业结构是:A.轻工业主导型
B.重工业主导型C.农业主导型
D.农、轻、重协调型
(2)造成我国通货紧缩的原因之一是:A.出口增加
B.引进外资规模过大
C.供给相对过剩
D.企业生产成本上升
(3)从地区分布看,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A.区域间产业结构差异过大
B.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
C.工业布局集中程度过高且不断上升
D.工业布局分散程度低且不断下降
(4)通货紧缩的一个突出表现是:A.失业减少
B.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
C.物价水平持续下降
D.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5)在治理通货紧缩中,我国中央银行采取了:A.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B.稳健的货币政策
C.提高准备金率的政策
D.适度减少货币供给量的政策
(6)在治理通货膨胀中,政府采取了:A.增加财政支出的政策
B.减少财政支出的政策
C.平衡财政收支的政策
D.增加财政节余的政策
(7)为控制通货膨胀,应采取的政策措施之一是:A.增加财政赤宇
B.提高利率
C.降低利率
D.降低准备金率
(8)从供给方面控制通货膨胀,措施之一是:A.控制投资增长
B.控制消费增长
C.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有效供给
D.控制货币供给增长
(9)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A.减少居民的实际收入
B.引起人民币贬值
C.抑制社会有效需求的增加
D.促进了需求的增加
(10)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消极影响就是:A.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
B.扰乱了价格信号
C.提高了实际利率水平
D.减少了财政收入
2.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
(1)影响一国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有:A.需求结构
B.供给结构
C.进出口贸易结构
D.企业结构
(2)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是:A.有效需求不足
B.货币需求大量增加
C.货币供给大量增加
D.生产要素的供给具有较大弹性
(3)通货紧缩造成的经济影响主要是:A.抑制了社会的有效需求
B.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C.提高了金融中介成本
D.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
(4)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是:
A.控制总需求
B.增加和改善供给
C.抓财政赤字
D.完善货币供给机制
(5)治理通货紧缩的措施主要是:A,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B.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C.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消费
D.增加政府税收
(6)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通过以下哪些途径引发通货膨胀:A.粗放式增长导致投资冲动
B.粗放式增长加重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供给短缺问题更为突出
C.粗放式的高增长引起地区经济差别扩大
D.粗放式增长引起周期性波动
(7)主导产业选择标准通常有:A.产业关联度标准
B.收入弹性标准
C.利率弹性标准
D.生产率上升率标准
(8)我国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目标是:A,提高产业内部专业化程度
B.提高产业
集中度
C.形成合理的企业经济规模
D.抑制“长线”产业发展
(9)选择主导产业应坚持的原则有:A.考虑产业发展对社会资源的吸纳程度
B.考虑产业发展与市场经济成熟的关联程度
C.考虑产业发展对其他关联产业的支持程度
D.考虑产业自身规模及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l0)我国的产业政策实施多年取得的绩效主要是:A.轻重工业比例得到适当调整
B.基础产业“瓶颈” 约束降低
C.支持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D.形成了合理的地区产业布局
3.判断题((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是货币现象。
(2)通货紧缩一般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
(3)通货膨胀任何情况下都能促进经济增长。
(4)通货紧缩有利于经济增长。
(5)通货膨胀可以通过控制总需求、增加有效供给的办法来进行治理。
(6)进出口贸易结构影响一国的产业结构。
(7)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有规律性的。
(8)产业关联度标准是主导产业选择的唯一标准。
(9)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都是产业政策的构成部分。
(
(10)提高产业内部专业化程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合理的企业经济规模,是我国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目标。
4.简答题(回答要点,不需论述)
(1)简述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
(2)简述通货紧缩的含义、表现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5。论述题(概述有关原理,联系实际)
试论我国经济转轨时期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6.思考题(结合教材内容,书面阐述)
(1)试述通货紧缩形成的原因和影响。(2)试论治理通货紧缩的政策措施。
第六单元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发展和转轨过程中的就业与失业
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发展和转轨过程中的就业与失业内容包括:二元经济与二元经济理论,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变迁,超强二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劳动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隐性失业与公开失业,我国劳动力市场及其结构性矛盾,再就业与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的调节等。
第二部分
学习重点 一、二元经济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性
二元经济通常是指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二元经济是发展过程中的一般现象。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都包含着从农业经济到二元经济,二元经济到现代经济增长转变这样两个过程。在从农业经济向二元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从农业部门看,一方面出现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大量转移,另一方面由于剩余劳动力的外流,出现了人均收入水平和剩余产品率的提高,这正是维持工业化过程和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从工业部门看,首先获得发展的是需要资本投入较少的轻工业,这与该发展阶段以农业为积累资源是一致的。以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由此诱发了对基础工业的需求,工业化过程相应进入到以资金集约为特征的基础工业主导发展阶段。当基础工业发展成熟后,工业化过程就进入到以资金——技术集约为特征的重加工业发展阶段。当工业化过程进入到以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为主导的重化工业阶段,也就到了从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换时期。这一时期的积累主源,已经从农业转换到工业,农业内部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这一阶段大体上已完成。以上过程也是一国工业化的一般规律。
二、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和演变
中国经济的二元化特征是在建国以后才开始固化成型的。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处在以农业为主向二元经济过渡的起步阶段。按照上述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我国工业化过程,应该有序地走过轻工业——基础工业——重加工业发展阶段。然而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和体制所决定,使我国在向二元经济结构过渡初期,就实施了重工业超前发展战略。这种超前的发展战略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工农差距和城乡差距的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而变迁,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变迁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4年)二元经济结构的初步弱化;第二阶段(198一1988年)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及二元经济结构的复归;第三阶段(198—1992年)二元经济结构的复杂化;第四阶段(1992年一)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冲击。
三、超强二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发展
中国经济具有超强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超强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农业发展的严重滞后,而农业的落后对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造成严重的障碍。衡量二元经济结构强度的指标一般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的相对国民收入差距来衡量。
1.超强二元经济结构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我国农业资源相对贫乏,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装备水平不高,抗灾能力不强。加之人口不断增长,劳动力素质偏低,农业自身积累能力十分脆弱。从工业化与农业发展关系的角度考察,目前高强度的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以下几个突出问题:(1)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长期以隐性形式存在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在改革过程中显性化。尽管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以及20世纪90年代掀起的“民工潮”在一定程度上对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有所冲击,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城市劳动力剩余及职工下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滞塞了农民工的入城渠道,而乡镇企业的发展由于受到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社会负担过重、环境污染严重等因素的制约,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在日趋萎缩。加上人口的自然增长,中国农业面临着严峻的劳动力就业压力。(2)农业资源相对短缺。这主要表现在:第一,耕地资源相对短缺,农户经营规模过小。第二,农业资源相对短缺还表现在农业投资不足。第三,中国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另一突出表现是农业科技水平落后。(3)农业劳动生产率及产品商品率低下。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只及美国的1/55。(4)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下降,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
2.农业滞后发展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影响。超强的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工业化的进程制约了农业过剩人口的转移,进而使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困难重重。而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反过来又制约了工业化的进程,对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产生了很大影响。一般认为,农业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有四种形式的贡献: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我国的农业没有作出应有的产品贡献和市场贡献。我国农业发展没有为工业发展做出应有的产品贡献。目前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只有400公斤,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还有几千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如果忽视农业,粮食供需矛盾一旦突出,不仅工业化进程受到制约,而且将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农业发展没有为工业发展做出应有的市场贡献。工业的发展,需要市场的推动,而我国农业发展落后,农产品的商品化率和农民收入水平低,其对于工业产品有需求的购买能力差,工业品的生产规模自然无法扩大。工业没有市场,其规模无法扩大,则城市工业不仅不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而且造成了大量的下岗工人,给政府背上了巨大的就业包袱。既而,二元经济结构也就自然无从转换。
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村工业化
实现农村的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自然壁垒和制度壁垒,在一定程度上都得依赖于农村的工业化。农村工业化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业发展人口压力的缓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农村工业化是在资本极其稀缺的资源结构下启动的,农村工业化从一开始就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城市工业化的劳动替代资本的技术道路。这一技术道路的选择使农村工业具有较高的就业生成能力。在城市工业吸纳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农村工业成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我国乡镇企业是农村工业化的载体,对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作用巨大。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并有力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农村工业化或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与小城镇的逐步扩张,一方面降低了农村工农业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本和壁垒,有助于启动我国农村市场乃至整个国内市场,解决需求严重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极大地吸收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村口压力与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有效地克服农民收入徘徊和停滞的局面,帮助实现了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规律性过程。我国是劳动力绝对过剩的农业发展中国家,现有的城市工业根本无法承载如此庞大的农村过剩人口,因而,只能靠在农村内部及其周围消化。乡镇企业和中小城镇就成了这一任务的天然承担者。
五、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
1.农业现代化。所谓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武装农业,现代管理手段经营农业,现代思想观念指导农业,从而把传统落后农业转化为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农业的过程。农业现代转型的典型范式主要有两种,即工业化带动模式和传统农业改造模式。在实践上,前一种模式主要是对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概括;后一种模式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尝试工业化带动模式未能成功之后而在实践中探索的农业发展之路。农业现代转型的这两种典型范式,对中国农业发展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实践表明,这两种模式单纯用之于中国农业发展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巨大矛盾,中国不可能在工业化带动模式和传统农业改造模式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须一方面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农业发展一般规律创造性地开拓出由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一元经济结构的中国农业发展之路。
2.城市化。从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的关键在于将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走城市化的道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必须遵循中国的经济发展规律。中国城市化应该贯彻以下原则: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尽管大城市的经济效益优于中小城镇,但小城镇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这一社会效益方面占有优势。根据这一原则,我国城市化可以走农村城镇化道路,按照乡镇企业——城镇企业——城市工业的道路。在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作用:首先,农村工业化或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与小城镇的逐步扩张,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 问题,也有利于缓解城市的内需不足与市场制约,减轻农村人口向城市高速流动的压力。其次,城镇化建设的聚集效应可以推动农村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聚集效应使得本地区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相对集中,扩大了本地市场,有利于进行规模生产,产生了市场规模效应;聚集效应还带来信息与人才,有利于乡镇企业适应市场的变化。因此,城镇的发展将促进农村工业的发展。第三,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城镇化降低了农村工农业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本和壁垒,有助于启动我国农村市场乃至整个国内市场。第四,农村城镇化推动着乡村工业的集聚和结构升级,成为乡镇企业集约化发展、农村非农化及其增长方式转变的“突破口”。为使处于我国城市化快速期的小城镇建设掀起新的浪潮,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这包括:第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劳动力的转移。第二,逐步废除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可在国家的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由各省、市、自治区依据自身的条件做出具体规定。第三,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化。第四,加大农村的教育投入。第五,要实现土地制度的创新。第六,内涵的城镇化与外延的城镇化同时并举。最后,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多方筹集资金支持小城镇发展。
六、劳动力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矛盾
劳动力总供给是由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别、不同技能、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劳动力构成的。劳动力的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总需求主要取决于社会资本总量和资本的有机构成。在我国现阶段劳动力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经常性矛盾,在总量上表现为总供给超过总需求。造成我国现阶段劳动力供过于求矛盾的原因主要是:首先,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由人口——劳动力.成长周期而引起的新增劳动力的自然增长造成劳动力供过于求。其次,劳动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吸纳的增长速度,也是造成劳动力供过于求的一个重要原因。再次,随着技术的进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相对的减少,造成所谓的机器排斥工人的状况。第四,农业部门本来就束缚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商品化的发展,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游离出来,涌向城市,涌向其他非农产业,从而使劳动力的供求矛盾更趋尖锐。
七、隐性失业与公开性失业
1、失业形式。从失业的原因看,失业可以分为如下凡种类型:(1)摩擦性失业——指劳动者正在寻找职业,而暂时处在职业变换状态的失业;(2)技术性失业——指由于采用节省劳动力的新技术造成的失业;(3)结构性失业——指劳动者的技能与现有的就业岗位不一致,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现象;(4)季节性失业——指由于生产的季节变换或者市场的季节性等原因引起的失业;(5)周期性失业——指由于经济周期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造成的失业;(6)隐性失业——指劳动者从事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的工作,或从事那种劳动生产方式低于他能达到的标准的工作。
2.隐性失业及其危害。传统体制下,失业主要是以隐性失业的形式存在。体制改革中,隐性失业公开化。长期以来,我国也是一直采用统包统配的就业政策,把所有城镇劳动力都纳人统包统配的范围,企图以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解决中国的劳动就业问题。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实行这种政策并没有克服客观存在的劳动总供需矛盾,它只是使失业现象采取了隐蔽性形式,且这种隐蔽性失业广泛存在于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公有制经济中。在现阶段还有相当部分失业以隐性失业形式存在着。我国的隐性失业的存在既与传统的体制有关,也与过渡时期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有关系。具体来看,我国隐性失业的产生由以下原因造成:第一,隐性失业的产生与劳动力资源的过快增长和建国以后扭曲的人口政策有关系。第二,隐性失业的产生与我国的计划就业体制变迁有关系。隐性失业对经济生活的危害性不仅在于失业本身,更主要的是失业的隐蔽性。首先,隐性失业的直接后果是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企业中人浮于事,有效劳动工时很低,劳动力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其次,隐性失业的存在增加了企业负担,削弱了企业的价格竞争能力和非价格竞争能力。再次,反映在分配制度上,隐性失业助长了平均主义,妨碍了按劳分配原则的实行。
3.隐性失业向公开性失业的转化。随着我国体制模式的转换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一部分国有企业的隐性失业人员从工作岗位上分离出来,成为公开性失业;同时,农村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使得农村中的隐性失业变成公开性失业。首先,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原有体制下统包统配的劳动用工制度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企业改革目标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减员增效就成为企业改革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下岗是隐性失业向公开性失业转化的具体表现。其次,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结构性失业突显。再次,由于资源枯竭等原因造成区域性主导产业衰退,致使这个地区的下岗职工集中而又元岗可转。第四,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农村推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最直接的后果是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由此而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由潜在形式变成公开形式。第五,公开性失业也与收入分配政策有关,过去实行的是低工资、低物价与高就业相配套的政策,随着物价水平的大幅度上涨,尤其是我国经济正逐步融人到世界经济中去,低物价、低工资与高就业的状况就难以维持,必然形成一部分失业者。
八、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及其结构性矛盾
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供求之间自愿进行的劳动力使用权转让与购买活动的总和。劳动力市场有以下几个功能:首先,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功能。其次,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第三,激励功能。第四,结构协调功能。第五,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第六,信息传递功能。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表现在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低素质劳动力普遍过剩与高素质劳动力缺乏所造成的岗位空缺之间的矛盾。
九、再就业与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节
1.就业与充分就业目标。就业目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处理就业问题时所采取的决策趋向。各国普遍把充分就业作为就业目标。所谓充分就业,指的是每个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能找到就业机会。消除失业,实现充分就业,当然不包括自愿失业。在此意义上实现充分就业就是达到没有非自愿失业的就业水平。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说依赖于经济的增长,国家要努力通过各种措施,增加投资,推动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近期来看,国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开辟就业门路,力争把失业控制在最低水平上:第一,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二,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第三,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加快教育、培训的发展,提高职工的文化科技素质。第四,运用适当的技术选择政策,按照市场方式重组衰退产业和扶持新兴产业。第五,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劳动力出口,不仅是劳动力直接出口,还包括扩大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载体的劳动力出口,借助国际市场来缓解我国的就业竞争。第六,重视发展中小企业。第七,建立和健全劳动立法,不准使用童工等非劳动力,严格退休制度或者提前退休,从而减轻就业压力;通过延长教育年限,推迟青年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
2.再就业工程。再就业工程就其实质来讲,是一项社会性投资工程,这项工程具有重要意义。再就业工程的基本内容包括:()通过职业指导,为失业工人介绍职业信息和求职方法。(2)通过开展转业训练,提高失业工人再就业的能力。(3)通过提供求职面谈和工作试用,促进双向选择。(4)通过兴办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或中心,组织失业工人开展生产自救。(5)通过政策扶持、鼓励、支持失业工人和企业富余职工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6)对于未实现再就业的,按规定发给生活费或失业救济金以及困难补助等,以保障其基本生活。
3.有限失业和就业竞争。在我国短期内实现充分就业有很大困难,一定程度的失业或有限失业是不可避免的。就业竞争既包括企业对劳动力的比较和选择的劳动力需求竞争,又包括劳动力为取得理想的就业机会而开展的劳动力供给竞争。就业竞争对企业也会带来益处:第一,它有助于企业根据生产资料本身的特点和按照一定比例选择劳动力。第二,它有利于企业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第三,它有助于加强劳动管理。第四,它有助于搞活企业。就业竞争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有好处:第一,就业竞争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第二,竞争有利于开辟新的生产门路和部门,提供新的就业机会。第三,就业竞争有利于劳动力在地区间的转移。第四,就业竞争有利于推进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
4.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国家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节,这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的总量调控。国家在供给方面对劳动力市场的总量调控的主要内容有: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社会人口总量的增长;通过延长教育年限和把退休年龄提前等措施,减少劳动力人口的增长;控制外国移民的流入等。国家宏观调节的主要内容有:广开就业门路,创新就业内容和就业形式,积极发展新行业,创造新的工种;通过财政税收等措施,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鼓励企业雇佣更多的劳动力;积极利用外资,加大劳动力出口等。第二,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调控。国家要从教育人手,培养和训练符合市场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教育结构调整的重点一方面放在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提高劳动力质量上,使每一个受到教育或者训练的劳动力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放在普及职业教育和再教育上,给待业者以一定的技术训练,使大量的待业者获得一技之长,便于找到合适的工作;同时,使在岗者能够继续得到职业培训,以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第三,国家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方向、秩序和环境的调控。国家对劳动力市场运行方向调控的主要内容有:国家有意识的调节劳动力由传统产业部门向新兴产业部门的转移;调节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调节劳动力从密集地区向边远地区的转移;调节劳动力从大中城市企业向中小城市、城镇企业转移;调节劳动力由公有制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向集体、个体、私营、外资企业转移。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秩序的调控,主要是国家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和辅以适度的行政手段规范劳动力市场运行秩序,防止劳动力市场产生紊乱现象。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环境的调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的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要促进社会观念的转变。二是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开放劳动力市场,劳动者失业将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部分失业的人员要有一个基本的生活条件,国家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同时,国家的宏观调控还可以通过相关的科技教育政策、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财政、税收、外贸等方面的措施来改善劳动力市场的外部经济环境,调整市场结构,通过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政策推进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动,调节劳动力供求,增加社会就业。通过教育发展计划,改变目前我国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合格劳动力严重缺乏的现状。此外,还可以通过政府的直接投资和财政、税收、外贸支持,发展公用、公共福利事业,扩大劳务输出,以广开就业门路。
第三部分
作 业 题
1.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二元经济通常是指:A.国民经济中存在着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
B.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并存
C.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并存
D.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并存
(2)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中失业形式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力:A.非自愿失业转化为自愿失业
B.周期性失业转化为结构性失业
C.隐性失业转化为周期性失业
D.隐性失业转化为公开性失业
(3)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一般用如下哪个指标来衡量:A.农业产量指标B.土地的集中程度
C.农业的贡献率
D.农业与非农产业间的相对国民收入差距
(4)劳动者的技能类型与现有的就业岗位不一致造成的失业为:A.摩擦性失业
B.隐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周期性失业
(5)我国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主要表现在:A.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并存
B.现代农场与传统农户并存
C.乡镇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
D.现代工业与那的传统农业并存
(6)我国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失业主要是以:A.公开性失业形式存在着
B.自愿失业形式存在着
C.隐性失业形式存在着
D.摩擦性失业的形式存在着
(7)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固化时期是:A.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
B.改革开放后到1992年
C.1940年到1949年
D.建国后到1992年
(8)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A.劳动人口增长过快
B.对劳动力需求增长较慢
C.低素质劳动力普遍过剩与高素质劳动力缺乏所造成的岗位空缺并存
D.流动人口过多
(9)下列不属于失业范畴的是:A.结构性失业
B.隐性失业
C.摩擦性失业
D.自愿失业
(l0)我国劳动力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表现为:A.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B.低素质劳动力普遍过剩与高素质劳动力缺乏所造成的岗位空缺并存
C.劳动力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D.劳动者劳动技能低,结构不合理
2.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
(1)农业对国民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贡献包括:A.产品贡献
B.要素贡献
C.市场贡献
D.外汇贡献
(2)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主要包括:A.对劳动力市场的总量调控B.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调控
C.对劳动力市场运行方向的调控
D.对劳动力市场环境的调控
(3)我国农业资源相对短缺,主要表现在:A.耕地资源相对短缺,农户经济规模小
B.农业投资不足
C.农业科技落后
D.存在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
(4)农业现代转型的典型范式主要有:A.工业化带动模式
B.传统农业改造模式
C.静态模式
D.动态模式
(5)失业一般包括:A.摩擦性失业和技术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和隐性失业
D.自愿失业
(6)劳动力市场具有以下功能:A.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功能
B.调节收人分配的功能
C.激励功能和信息传递功能
D.结构协调功能
(7)隐性失业的危害性不仅在于失业本身,而且还造成严重的后果:A.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B.增加了企业负担,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C.使得企业的监督更加困难,助长了“搭便车”行为
D.助长了平均主义,妨碍了按劳分配原则的实行
(8)从我国的实践看,再就业工程的基本内容包括:A,通过职业指导和转业训练,促进再就业
B.通过提供求职面谈和工作试用,促进双向选择
C.通过兴办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或中心,组织事业人员开展生产自救
D.通过政策扶持、鼓励、支持失业人员和企业富余职工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
(9)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作用表现在:A.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减缓农村人
口向城市高速流动的压力
B.可以降低农村工农业产品进人市场的成本和壁垒,有助于启动我国农村市场乃至整个国内市场
C.城镇化建设的聚集效应有助于推动农村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D.农村城镇化有助于推动乡村工业的集聚和结构升级
(10)开展就业竞争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有好处,主要是:A.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
B.有利于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C.有利于劳动力在地区间的转移
D.有利于推进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
3.判断题((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l)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并存。
(2)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发展没有为工业发展作出应有的产品贡献和市场贡献。
(3)失业也包括自愿失业。
(4)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证明,没有农业的发展,要实现二元经济的转换是不可能的。
(5)农业现代转型的唯一典型范式是工业化带动模式。
(6)中国经济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
(7)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存在失业问题。
(8)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一部分隐性失业变成公开失业。
(9)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不仅存在总量矛盾,而且存在结构性矛盾。
(10)充分就业就是没有非自愿失业的就业状态。
4.简答题(回答要点,不需论述)
(1)简述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中农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2)简述我国隐性失业转化为公开性失业的原因。5.论述题(概述有关原理,联系实际)试论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6.讨论题
(l)试述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意义。
(2)试述劳动力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7.思考题(结合教材内容,书面阐述)
(1)什么是二元经济?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二元经济变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农业的滞后发展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影响是什么?(3)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意义何在?
(4)失业有哪些类型?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矛盾是什么?(5)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有哪些?
(6)我国再就业工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七单元 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经济和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体系
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
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经济和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内容包括: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构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利用两种市场和两种资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机遇与挑战,对外开放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宏观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我国宏观调控体系和我国宏观调控中的政策协调等。
第二部分
学习重点
一、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突破国家的界限而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的过程,是消除国家间的各种壁垒,使不同国家的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一般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贸易的全球化。第二,金融全球化。第三,生产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对外开放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要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实行对外开放,融人经济全球化,这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第二,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进程还可能获得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资金以及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得到经济发展所迫切需要得到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第三,通过开放经济,加人到更广泛的国际竞争中去,刺激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第四,通过实行开放,开拓世界市场,强化我国企业的市场意识和国际竞争意识,促使其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构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中国的对外开放是有计划、有步骤逐步推进的,具有渐进式的特点。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79年改革开放起,到1990年年初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地带成为全国开放的重点;第二个阶段是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为标志到叨世纪末,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发展全面推进阶段;第三个阶段以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和申奥成功为契机,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崭新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构建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1.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域组成的沿海经济开放带,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并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比较短的时期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起到了向其他内地城市的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从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全面腾飞和发展。
2.开放事业全面推进。以开发、开放浦东为龙头,带动整个长江流域,以至全国对外开放。
3.中国在新世纪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在:(1)由有限范围和有限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开放;(2)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的可预见性开放,即按承诺的时间表开放;(3)由单方面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之间双向的相互开放。
三、利用两种市场和两种资源
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之一就在于通过开放发展与国外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速我国经济发展。
1.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包括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基础环节。第一,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努力扩大出口。第二,坚持以质取胜,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力。第三,优化进口结构,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使进口更好地为国内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服务,为发展国民经济服务。第四,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推进外贸主体多元化,完善有关税收制度和贸易融资机制。
2.积极利用外资。外资的引入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引进外资有助于弥补资金缺口,疏通产业瓶颈,促进产业升级。其次,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第三,外资投资企业的投资还带动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推动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
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与挑战
1.世界贸易组织与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原则。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它的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在世界经济中规范国际贸易规则的最重要的国际多边组织。它有140多个会员国和32个观察国,其成员国的贸易额占到了世界贸易的95%。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商品和劳务的贸易和几乎规范所有涉及到贸易的政府行为,比如关于关税、补贴。政府采购、与贸易有关部门的知识产权等等。并且通过成员国之间的谈判,世界贸易组织所涉及的贸易问题还在增加。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中实行着许多原来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实行的基本原则。世界贸易组织两个重要的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就是任何成员方给予另一成员某种产品的优惠待遇必须无条件地给予其他成员的类似产品。国民待遇原则要求对其他成员方对出口商品的待遇必须不低于对本国产品的待遇。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是机遇,也是挑战。(l)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符合我国发展的根本利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以通过正式成员的资格,享受多边谈判的成果;可以通过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维护自身权益;可以通过开放国内市场,吸收境外投资,并获得进入其他国家市场的机会;可以通过多边争端解决机制,公正、平等地解决遇到的贸易争端;可以通过市场的相互开放,拓展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更好地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这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在国际竞争和综合国力的较量中掌握主动。(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在中国经济和贸易的实践中存在的与世贸组织规定不相符的法律、法规需要修订。而有些其他的法律、法规还需要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重新制订。其次,随着货物和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国各种产业面临的竞争加剧,同时,对那些转制较晚、市场经济发展滞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及观念比较陈旧的地区将在执行新的规则中受到较强烈的冲击,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甚至会加大。再次,随着中国入世,素质低下和就业观念落后员工的就业压力加大,可能会出现结构性失业,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和适应能力的差距将使受惠和冲击的程度不同。此外,随着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国际上不健康的文化、恶习和各种疾病也可能乘隙而人和蔓延。中国需要抓住加入世贸带来的一切机遇,努力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做好充分准备,迎接入世后面临的挑战。
五、对外开放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所谓经济安全所指的是,开放经济中如何避免外来负面影响、寻求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问题。经济安全问题往往涉及对外开放中在坚持国家主权的基础上,抵御外来经济风险的能力。国家经济安全问题首先与外资的引入相关联。外资的引进和和利用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国内民族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加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和对产业控制权的争夺等问题。外资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无疑会随着外资规模的扩大而增加,而当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对国内产业安全和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如果不能保证金融部门的安全,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全局的安全。所谓金融危机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影响到银行部门或者是金融市场的国内金融危机,比如由于一些金融机构发生资不抵债的破产事件而导致其他金融机构接连发生破产,信用链条发生断裂的信用危机。二是由于国际游资的投机性冲击使国内货币大幅度贬值,汇
率大幅度波动的货币危机。三是借用大量外国贷款不能还本付息、在国际上的信用破产的外债危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依存一方面使我国的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但是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加大了。国外的经济金融危机会通过各种渠道传染,给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国家经济安全是一国根本利益之所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就是确保本国的根本利益。需要指出的是,国家经济安全从最根本上说,要依靠本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来保证,靠本国资本和技术建立起来的企业和产业来支撑。因此对外开放中,政府不仅要对外资的进入进行合理有效地控制和正确的政策引导以趋利避害,对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的产业部门进行必要的保护,更应注意大力发展民族经济,特别是要提高受保护部门的竞争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六、宏观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
直接管理或直接调控就是国家、政府主要以行政权力和相应行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直接的控制。间接管理或间接调控主要是国家通过输出一定的经济参数(政府可控的变量)影响市场信号和人们的经济行为,进而影响资源的流向和配置,从而实现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政府直接管理既抑制了企业活力,也不利于政府实现有效的宏观调控,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由直接管理向间接宏观调控的转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现代市场经济之所以需要间接宏观调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建立在价值运动与实物运动既相分离又相统一的基础上的,价值运动的统一性,表明市场经济宏观经济运行趋向于平衡的必然要求,而二者的分离及由此造成的价值运动与实物运动的相对独立性,表明了市场经济宏观失衡的可能性。而平衡和失衡都是通过市场表现出来的,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和数量信号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宏观调控既不能像传统体制下那样采取实物计划直接控制企业生产,也不能直接控制市场价格机制,只能通过向市场体系输人经济参数实行间接调控,以协调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因此,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只能是间接的,不能是直接的。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不仅要反映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而且要反映社会主义的特殊要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决定的整体社会利益要求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来保证。
七、政府职能转变
1.市场失灵。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垄断的产生;“公共产品”的生产上缺乏效率,甚至使某些公共产品的生产成为不可能;经济活动存在外部效应,价格机制不能将之内在化;市场经济不能保持宏观经济的动态平衡;不能保证收入的公平分配等。
2.政府职能界定。考虑到市场失灵,政府应在下列方面有效发挥作用,以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1)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2)进行有效的市场治理,保持高效率的市场结构。(3)直接参与一些经济活动,特别是那些外在经济效应大的经济活动,以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4)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保持国民经济的动态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5)进行收入分配的调节和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协调,促进收入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福利的增加。当然,政府的职能不仅仅是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还要承担其他重要的经济职能,这包括:进行制度创新,以促进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以促进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的国际协调与合作,确保国家的整体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等。
3.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把原来政府承担的微观经营的职能下放给企业,把协调微观经济活动的职能下放给市场,与此同时把政府的职能转变到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政府职能的转变意味着政府要从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的微观领域中解脱出来,不再把直接个量控制作为宏观调控的立足点,而是通过市场活动间接调控宏观总量关系。为此首先要解决传统体制下政企不分的问题,解决职能上的“越位”和“缺位” 问题。转变政府职能另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职能问题。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注意转变政府实现经济职能的方式和途径。
八、我国宏观调控体系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这一体系涉及宏观调控的目标、任务和手段。
1.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和任务。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第二,增加就业,维持一个较高的就业水平。第三,稳定物价。市场经济要正常运转,价格信号就要真实可靠,价格总水平要保持大体稳定,这样才能稳定人们的预期,促进经济平稳增长,避免大幅波动。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会影响人们的正常预期,扭曲正常的经济关系,误导资源配置,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长期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往往会引起连锁反应,影响正常的对外经济活动和国内经济活动,尤其是开放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因此,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应引起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手段加以有效调节。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增加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这四个目标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但它们之间也可能存在冲突的区域。由于这些目标之间存在可能冲突区域,为兼顾这些目标,国家必须进行有效的政策协调,选择适当的调节手段和手段组合,促进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的总任务,就是保持宏观经济总供需平衡和结构平衡。
2.我国宏观调控手段。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体系主要是由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计划手段组成的。经济手段,即是国家运用各种经济杠杆,以利益诱导的方式,引导微观经济主体向国家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宏观调控的任务和目标。法律手段,主要是对经济主体的活动进行规范和管理,从而实现国家、政府的调控目标。行政手段,主要是通过行政系统和行政命令、指令等进行调控。一般情况下,行政手段只能在必要的时候作为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的补充,而不能作为一种常规调控方式。计划手段,就是利用事先的指导性计划进行有意识的社会调节。
九、我国宏观调控中的政策协调
随着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政府越来越重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及其他经济政策的作用,并通过这些政策的配合进行宏观经济调节。财政政策可从财政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加以考察。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政策是税收政策,即通过一定的税收政策来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另外,国家组织收入的另一途径是国债,一定的国债政策,包括国债的筹集、规模、运用方向等,都需合理化、科学化。财政支出政策的作用,主要是指引导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调节不同人群之间的经济关系。主要的财政支出项目大体有三个方面:政府购买、政府投资和转移支付。就调节方向来说,大体上可把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和收缩性财政政策两种类型。货币政策大体可分为利率政策和货币供给政策两大类。宏观调控的各具体目标之间可能存在冲突和矛盾,要消除或避免这种目标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需要运用多种政策手段加以调节。
第三部分
作 业 题
1.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在对外开放中一国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来源于:A.引进外资
B.资源
C.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
D,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2)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实现了宏观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这是指:A.由对实物指标的管理转向对价值指标的管理
B.由财政管理为主转向以金融管理为主
C.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宏观调控
D.由对企业的直接管理转向对市场的直接管理
(3)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需要把比较优势转化为:A.资源优势
B.规模优势
C.竞争优势
D.数量优势
(4)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表现是:A.价格波动
B.公共产品生产上缺乏效率
C.竞争导致优胜劣汰
D.在非公共产品生产上缺乏效率
(5)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宏观管理的方式主要是:A.间接管理
B.需求管理
C.直接管理
D.供给管理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式主要是:A.直接管理
B.财政管理
C.间接管理
D.需求管理
(7)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经济安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A.信息安全
B.能源安全
C.金融安全
D.卫生安全
(8)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面临的各种竞争中,最中心也是最关键的竞争是:A.价格竞争
B.非价格竞争
C.能源竞争
D.人才竞争
(9)现代市场经济之所以需要间接宏观管理,主要是因为:A.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建立在价值运动与实物运动既相分离又相统一基础上的B.现代市场经济是自身能够保持宏观经济的平衡
C.现代市场经济不需要政府干预
D.现代市场经济不存在市场失灵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能之一是:A.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
B.控制市场的价格
C.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
D.替代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2.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
(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这表现在:A.由有限范围和有限领域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开放
B.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的可预见的开放
C.由单方面为主的开放转变为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双向的相互开放
D.由自主开放转变为自由开放
(2)世界贸易组织最重要的原则有:A.最惠国待遇原则
B.国民待遇原则
C.一物一价原则
D.价格差别原则
(3)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A.计划手段
B.经济手段
C.法律手段
D.行政手段
(4)经济全球化的一般表现是:A.贸易的全球化
B.金融全球化
C.生产的全球化
D.区域集团化
(5)金融危机主要包括:A.影响到银行部门或金融市场正常运转的国内金融危机
B.由国际游资的投资性冲击使国内货币大幅度贬值,汇率大幅度波动的货币危机
C.借用大量外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形成的外债危机
D.企业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形成的财务危机
(6)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式大体上可分为:A.直接管理
B.金融管理
C.财政管理
D.间接管理
(7)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A.公共产品生产上缺乏效率
B.经济活动存在外部效应
C.存在垄断
D.不能保证宏观经济的动态平衡和收入的公平分配
(8)政府宏观凋控的主要目标是:A.促进经济增长
B.增加就业
C.稳定物价
D.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9)引进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表现在:A.缓解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短缺
B.促进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C.增加了政府税收,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D.带动了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10)为克服市场失灵,政府应在下列哪些领域有效发挥作用:A.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B.进行有效市场治理,保持高效率的市场结构
C.进行有效宏观管理和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持国民经济的动态平衡
D.直接参与某些经济活动
3.判断题((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市场是万能的,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不存在市场失灵。(2)最惠国待遇是指对其他成员方的商品或服务的待遇不低于对本国同类产品或服务的待遇。
(3)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必须取消所有的涉外限制,实行贸易和资本流动的自由化。
(4)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5)假如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6)实行对外开放,我们不仅要引进来,而且要实行“走出去”战略。
(7)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只能以间接管理为主。
(8)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增加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这些目标之间是统一的;不存在任何矛盾或冲突。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行政手段不能作为政府调节的手段。(10)市场调节存在市场失灵,政府调节则不存在政府失灵。
4. 简答题(回答要点,不需论述)
(l)什么是经济全球化?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2)简述市场失灵及表现。
5、论述题(概述有关原理,联系实际)
试论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
6.思考题(结合教材内容,书面阐述)
(1)引进外资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何意义?
(2)如何认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对外开放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4)为什么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行间接宏观调控为主?
(5)如何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
附录 各单元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1.单项选择题
(l)B
(2)C
(3)B
(4)B
(5)B(6)D
(7)C
(8)B
(9)D
(10)D 2.多项选择题
(1)BCD
(2)ABCD
(3)ABC
(4)AC
(5)ABCD(6)AC
(7)ABC
(8)ABCD
(9)ABCD(10)ABCD
3、判断题
(1)×(2)×(3)×(4)√(5)√(6)√(7)×(8)×(9)×(10)√
4、简答题
1.答: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和体制类型,市场经济就是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体制类型,有其自己的规定性,这主要包括:()从市场经济的决策结构看,它是以分散决策为基础的。
(二)从市场经济的信息结构来看,具有横向传递为主的信息结构。它通过价格体系传递信息,指导决策,引导资源流动。()从市场经济的动力结构看,市场经济具有双重动力结构。(4)从利益结构看,市场经济存在多元化利益主体,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尽管存在利益上的差异和目标函数上的差异,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能够相互制衡。(5)从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看,市场经济中收入或产品的分配是同生产要素的分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答:中国经济改革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国的经济改革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改革道路的选择上必然强调连续性、稳定性和渐进性。而苏东激进式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在彻底推倒原有的宪法制度的基础上引人西方资本主义的宪法制度,因而,它的方式必然是激进的、全面的、整体性的。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新的私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必然会出现制度的断层,从而也就无法避免经济和政治秩序的混乱和生产的停滞与下降。这是中国渐进式改革与苏东激进式改革的根本区别所在。
5、论述题
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针对市场有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国家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因此,我们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是那种古典没有政府调节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由五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的,具体说来就是:一是建立充满活力的微观经济基础,坚持工友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化企业制度。二是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四是建立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作用上,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避免收入分配过分悬殊,防止两极分化,引导人们做共同富裕的道路。五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第 二 单元
l.单项选择题
(l)C
(2)B
(3)C
(4)D
(5)C(6)A
(7)A
(8)B
(9)B
(10)D 2.多项选择题
(1)BCD
(2)CD
(3)ABC
(4)ABCD
(5)ABCD
(6)ABCD
(7)ABCD(8)BCD
(9)ABCD
(10)ABCD
3、判断题
(1)×(2)×(3)√(4)√(5)√(6)×(7)√(8)√(9)×(10)√
4、简答题
1.答: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第二,出现了不同产权交融的混合所有制形式。第三,各种所有制内部经营模式多样化。第四,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2.答:现代企业制度包括以下基本内容:第一,现代企业的法人财产制度。第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第三,有限责任制度。第四,以企业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5、论述题
答:国有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将之进行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应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改革战略。国有企业根据其所在领域的性质可以划分为竞争性和非竞争性两大类。在我国,非竞争性国有企业主要是这样两类国有企业,一类是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国有企业,一类是处于自然垄断性行业的国有企业。这两类国有企业都不适应于进行市场化改革或者说按照市场化标准进行改造,这是由两类企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对于提供公共物品的国有企业,国家必须扼有所有权和经营权,实行国有国营。对于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国有企业,除少部分实行国有国营外,大部分应按两权分离的模式进行改革。对垄断性企业的改革应在可能的范围内引入竞争机制,其具体途径主要有:第一,可以采取将企业分割、分离的办法,增加竞争主体,以形成有效竞争。第二,允许业务相关的自然垄断企业相互进入,提高市场竞争程度。第三,地区间竞争。竞争性国有企业所在领域,主要靠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行资源的配置。为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竞争性国有企业一般应改造成为规范化的公司制企业。公司制企业有两种主要组织形式,就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对多数国有小企业要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放开放活。
第 三 单 元
1.单项选择题
(l)B
(2)C
(3)B
(4)D
(5)D(6)C
(7)B
(8)B
(9)A
(l0)B 2.多项选择题
(1)BC
(2)AD
(3)ABD
(4)ABC
(5)ABCD(6)ABC
(7)ABCD
(8)AB
(9)BC
(l0)AB 3.判断题
(1)×(2)×(3)√(4)√(5)√(6)×(7)√(8)√(9)√(10)×
4、简答题
1.答: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2.答:政府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税收等形式把高收入者收入的一部分转移到国家手里;另一方面通过转移性支付,社会保障制度和政府公共服务为低收入者提供收入保障。
5、论述题
答:产品的分配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不仅涉及生产资料所有制,而且还涉及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方式。这两方面共同决定着产品分配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实现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条件分配的这两方面决定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从第一个方面来看,收入分配结构取决于所有制结构,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从第二个方面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味着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各种生产条件或生产要素无论其归谁所有,都要通过市场进行配置再配置,这种配置再配置是建立在等价交换基础上的,生产要素的使用者须支付与生产要素价格相等的报酬给生产要素的提供者,相应要素所有者以其要素价格的形式参与收入的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要素的价格参与收入的分配。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条件分配状况决定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必然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使得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中的收入分配方式能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有助于形成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收入分配结构。
应当指出的是,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意味着劳动和生产要素都参与了价值的创造,应当把价值的创造与价值的分配区分开来。价值的惟一源泉是劳动者的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按生产要素分配属于创造出来的价值如何分配的问题。价值如何分配的问题不取决于要素是否创造价值,而是取决于生产条件分配的状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使得社会成员能够通过提供劳动和物质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不仅有助于调动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促进劳动的积累和资本积累,而且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有效、合理利用,促进其使用效率的提高。
第 四 单 元
1.单项选择题
(l)C
(2)B
(3)B
(4)A
(5)C(6)C
(7)C
(8)C
(9)D
(l0)D 2.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AC
(4)AB
(5)BCD(6)BC
(7)ABCD
(8)ABCD(9)ABCD
(l)BD 3.判断题
(1)×(2)√(3)×(4)√(5)√(6)√(7)×(8)×(9)√(10)×
4、简答题
1.答:改革开放以来财政赤字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我们调整和改革了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降低了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增加了企业和居民收入的份额,另一方面国家承担的社会支出项目一直到90年代中期基本没有减少,国家承担的投资项目有增无减,特别是对重要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投资,同时还要承担经济结构调整的费用支出和本应随收入份额较少而较少的一些社会支出项目,这样政府必然面临严重的入不敷出的局面。因此在这期间不可避免地发生财政赤字。这时期的财政赤字与其说是政府有意识实行的,不如说是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时期不得已而采取的支持改革和发展的措施。我国近些年来的财政赤字增加与之前财政赤字增加有所不同,它是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面临通货紧缩、经济增长趋缓的压力,为缓解通货紧缩,促进有效需求的增长进而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增加了对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投资的力度,这自然需要赤字融资的支持。可见,我国财政赤字的形成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原因,脱离这种背景和原因,就难以对之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答: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体制变革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从承包制到分税制。我国改革之初,就对财政体制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制改革尝试,但各种形式的承包制存在很多弊端,不能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为此1994年的财税改革以分税制取代了财政承包制。第二,由差别税制到统一税制。我国原来税收具有差别税制的特点,从所得税制来看,它是按照经济成分来设置的。这种按经济成分设置税制、对内与对外两套税制的差别税制显然不能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需要统一税制。第三,由单式预算到复式预算。单式预算制编制方法比较简单,可以一目了然地反映国家收支的全貌,但它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它把经常性收支和建设性收支这两种不同的收支关系混在一起。1994年的改革把单式预算改为复式预算,即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入与支出按不同的经济性质,分为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两部分。
5、论述题
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发生了转变。主要表现在:()由纵向融资为主变为横向融资为主;(2)融资渠道由财政主导型变为金融主导型;(3)资金配置由政府导向变为市场导向;(4)储蓄——投资渠道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转变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种转变极大地扩展了融资空间,使政府和企业可以根据其资金的需求选择资金来源,弥补资金积累的不足;(2)融资渠道的扩展和融资市场的形成,实现了资金的竞争性分配和社会范围内的流动、重组,有助于促进资金的优化配置和使用效率的提高;(3)市场化融资机制的形成和融资工具的多样化发展,不仅有利于投资者有效利用面临的有利投资机会,而且拓宽了储蓄者储蓄投放的领域,有利于储蓄的增长,有利于形成适当的资产结构,促进金融的稳定;(4)有助于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企业的产权结构和约束机制同企业资金来源有直接关系,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改变,使企业筹资方式多样化,这自然会引起企业产权结构进而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变,同时融资的市场化发展使企业的经济活动直接受市场约束,企业经营机制会由于治理结构和市场约束而发生转变。
6、讨论题
答:这是因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各有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间接融资的特点在于:(l)间接融资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沟通资金供求双方的联系,通过其资产的转换使得资金得以集中配置。(2)金融中介机构能够吸收不同储蓄者的储蓄,能够为不同投资者提供金融服务,因而能够通过大规模融资活动取得规模经济之利,降低融资成本,特别是相对于中小投资者的融资活动而言,金融中介的融资更具有规模经济的优势。(3)金融中介机构由于能够集中大量资金,并将其投放于不同的资产形式上,从而能够减低风险;同时金融中介机构能够通过资产转换业务转换和降低金融风险。(4)银行具有信用创造功能,不必等待储蓄的转移就能沟通储蓄、投资的联系,因而有助于促进储蓄转化为投资,使投资者有效地利用面临的投资机会。间接融资的特点,也是间接融资的优势之所在。但这种间接融资也存在一些弱点或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金融中介机构创造的间接金融资产,其流动性和收益性,对储蓄者来说往往二者不可兼得。第二,间接融资中金融机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负债,这就决定了它为资金需求者提供的资金有一定的期限限制,特别是银行提供的主要是短期资金来源,往往不能满足企业长期投资资金的需要,造成了对投资的限制。第三,间接融资中,资金需求者没有权利选择资金期限结构,而且随着负债比率的提高,会造成中介机构对企业经营自主性的限制。第四,间接金融市场上储蓄者对投资者没有直接的约束,这种约束是通过委托银行等金融中介来实施的,因此既存在最终借款者的道德风险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如果不能进行有效地金融监管,最终资金供给者的利益往往难以得到保证。
直接融资的特点在于:(1)直接融资是借助于发行直接证券进行的,直接证券在存在二级市场的情况下能够兼顾收益性和流动性,为那些既追求高收益目标、又追求流动性目标的储蓄者或资金盈余单位提供了储蓄投放的形式和场所。(2)直接融资通过市场沟通储蓄者和投资者之间的资金联系,使得投资者能够根据其资金需求的期限结构进行资金的筹集,特别是解决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长期资金来源;也使得储蓄者或资金供给者直接选择投资者和投资对象。(3)直接融资市场上,资金供求双方不再通过金融中介沟通而进行直接资金交易,这不仅减少了委托——代理环节,而且把供求双方直接置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之下,使他们能
第二篇:当代中国经济思考题
1、自2005年7月21日以来,人民币已经大幅升值,你认为未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如何?将会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终于破7,中间价报6.9920,汇改以来累计升值15.99%。从 目前情况来看,“6时代”的人民币仍将会继续升值,未来升速将在很大程度受美元走势影响,全年呈“前快后慢”的可能性较大,从调控的角度来看,人民币汇率还有适当升值的空间。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速度明显加快的重要原因在于美元在次贷危机的拖累下大幅下跌。但从全年来看,升值的步伐可能呈现前快后慢的特征。一是按照目前的升速,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幅会超过17%,存在超调的风险;二是下半年美元汇率有企稳回升的机会;三是如果资源价格改革展开的话,为了缓解出口的压力,汇率升速可能会做调整。
国际因素而言,一是由美元的周期性决定的,今年1、2月份以来,美元继续贬值态势,但这个周期很可能在三季度结束;二是从美国国内来看,美国货币政策的取向很可能从降息转为升息;三是美国总统选举之际,为了政治需要美国会着力保持经济的稳定向上,这也会对汇率产生影响。从国内看,奥运效应过后,汇率也有回调压力,而中国经济未来形势的不明朗,以及经济稳定增长和抑制通胀矛盾的加大,都会影响到人民币升值的步伐。
在升值加速的情况下,2月份中国的CPI依然攀上了8.7%的高峰,人民币表现了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形势。一旦通胀压力使得出口数据出现明显放缓或减弱,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幅度可能降低。人民币的升值使得经济资产内流,从而导致国内出现微小的通货膨胀,尽管目前升值仍不失为抑制通胀的选用手段,但是内外部的诸多不确定性,使未来的汇率走势多了许多变数,并存在下调的可能。影响:人民币升值长期来看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但是短期作用较小。如果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5%~10%,CPI在半年后仅减少0.2%~0.4%。汇率升值对CPI短期效用有限,但对境外资本流入的压力却在迅速膨胀。
人民币汇率缺乏弹性,成为货币政策的最大桎梏,造成持续多年的货币扩张和流动性过剩。而这进一步加剧了通胀。
人民币升值加快以及加息的诱惑,使得更多货币流向中国等新兴市场,这样会导致通胀压力增
大,资产价格也可能继续上涨。
此外,汇率快速升值对于出口的抑制作用开始显现。在美国内需减少、人民币升值等综合因素下,1、2月份,贸易顺差下降明显,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约10%。如果出口放缓,将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严重影响。汇率的升值加上出口退税政策的大幅调整,已经对出口企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2、你认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 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起步水平不高,初始积累不足
民营企业的初期发展主要依靠创业者敏锐的洞察力和富有经验的判断力,普遍存在着低水平重复投资初始积累不足的问题。有的民营企业片面追求目标短期化,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不惜以造假、损害环境获取近期利益;有的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低,模仿别人的技术和进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
2、产权关系不明晰
大多数民营企业选择个体业主制、合伙制或股份合作制等产权制度形式,没有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投资者对经营负无限责任,投资风险大,使民营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妨碍。
3、管理不科学
民营企业普遍采用家族式经营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成为改革的障碍。
4、经营者自身素质不全面
民营企业中大多数的经营者在政治觉悟、知识水平、管理能力、人格素养、法律意识及道德修养方面都存在不足,缺乏经营现代企业的知识,少数民营企业主与一些腐败的官员相互勾结,侵吞国有资产,将巨额社会财富据为已有。
5、法制不健全
我国现行调整企业法律关系的法律法规没有摆脱传统思想,在一些具体的立法中,民营企业仍不被重视,没有从国家宏观调控的高度对民营经济加以认知和立法,致使民营经济缺少专门的法律。
6、政策不公平
一些效益好、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却禁止、限制民营企业的进入。某些限制性行业甚至允许外国私人投资经营(投资、控股皆可),却不允许本国的民营企业投资入股。公平的竞争环境、完善的法律制度、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地位、各级领导的重视和
良好的政府服务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
7、融资渠道不规范
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金融机构防范金融风险,不敢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民营企业间接融资难,不正常的融资加大了民营企业的风险 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1、放开经营领域,实行项目带动
引导民营经济沿着有利于国民经济全局的方向发展。给予民营企业和其他企业平等地创业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2、实行科学管理,追求持续发展
学习新的游戏规则,重视培养人才,提高素质。实现科学管理。建立信用管理体系。要培育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完善私有产权保护制度
私有财产权的保护必须包含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成果。理顺民营企业的产权关系,还民营企业的本来面目。规定对于私有财产,如确属公共需要,可以征收。
4、开通融资渠道,加大金融财税扶持力度大力发展非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造现有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城乡信用合作社。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政府预算内安排中小企业专项发展资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拓展中间业务的种类和范围。给民营企业的“国民待遇”,使其以与国有企业平等的市场主体进入资本市场。激活民间资本投资。
5、设立民营经济办公室,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民营经济办公室可依托乡镇企业局、经贸委的中小企业科、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个体、私营企业管理科以及工商联的部分科室等组成。这样既不需增加财政负担又可对现有行政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其人力管理优势。
6、建立民营经济行业协会,发展社会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工商联作为民间商会的作用,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民营企业创建专业化的服务体系。
7、法律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尽快修改《宪法》,制定《民法典》,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司法机关要依法保护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为民营经济提供法律保障。
3、谈谈你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认识?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重要任务,“三农问题”
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是我们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发展农村,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战略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正确认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战略地位,直接关系到现代化进程顺利与否。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尤为重要,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三农”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基本问题,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成败密切相关。“三农”问题并不单纯是农业、农民和农村问 题,还关系到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等一系列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可以说,“三农”问题解决之日,就是中国现代化实 现之时。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能否抓住机遇,继续深化认识和妥善处理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是对中 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又一次严峻考验。必须把全党全社会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认识推向一个新高度。要深刻认识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长期性和紧迫性;深刻认识增加农业投入、农民收入的关键性。只有全面认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首先 是一个改革的路线和方向问题;其次,“三农”问题的解决速度和解决方式决定市场化改革的速度;第三,“三农”问题解决的不好,将会增强改革的难度;最后,“三农”问题解决的成本决定着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本。
三、我提出一些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1)是完善并加强对农民的“三补贴”政策。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粮食直补资金要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进一步扩大农机具购置的资金补贴范围。
(2)是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的原则要求,在2006年、2007年两年时间内,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同时,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3)是推进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
试点。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区),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标准分别提高。
(4)是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高基层政权的执政能力,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5)是积极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中央财政将加大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主要目标有:(1)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一国由于生产 力增长而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加,要保持稳定经济增长,避免大起大落。(2)扩大(或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增加就业既是经济健康发展 的标志,也是社会公平和稳定的体现。要在市场机制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保证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扩大就业,使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3)稳定物价。物价总水平的大体稳定,是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保证。保持物价入力度,重点支持农村“六小”工程以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种子工程等项目建设。
(6)是全面促进农村事业发展。大力支持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在西部农村地区实施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工程等。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什么要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结合中国实际,论述我国这次宏观调控的背景及主要措施?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的活动。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调控的客体和对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结果:
(1)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协作基础之上的,客观上要求加强和完善对国民经济的组织、协调与计划指导,实行宏观调控,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2)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为了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需要通过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来克服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
(3)宏观调控具有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职能,协调宏观同微观经济运行的要求。国家要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调整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需要政府转变职能,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同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相互统一和衔接起来。
加强宏观调控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和特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国家在宏观调控方面所要达到的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预定目的。宏观调控的总水平的稳定,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 国家或地区相互之间发生的一切交易的总和,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国际经济交往中收入和支出的平衡,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国家对市场经济干预、控制的手段以及干预的深度、广度,既与国情有关,也与市场经济发育成熟的情况有关。市场经济发育越是成熟,市场机制越是健全,市场体 系越是完善,市场经济本身顺利运转的能力越强,国家对市场经济直接干预越少,与此相反,直接干预的越多。
背景和主要措施:最近,国内的经济形式不容乐观。按理说,人民币升值了,也就是说钱值钱了,可是现在的国内形式,除了工资没有涨外其余的都涨了。
持续7个多月的宏观调控并没有稳定房价,相反,导致房价的节节攀升。早有经济学家警告说,地产泡沫将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将引发经济危机。现如今的种种迹象表明,通货膨胀正在步步逼近我们。
应对即将到来的通货膨胀,国家自然有金融的手段。可是,中国的人民币在国际市场受到美元的攻击,持续升值。中国的贸易顺差将在人民币的升值中逐渐缩小,国际市场的风险已在加剧。而国内市场生活必需品的全面涨价,将直接影响消费。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新高,国际油价大幅高企,美元持续贬值.中国政府判定经济有转向过热风险,其主要措施是:紧缩银根<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多次加息>,财税政策<减免资源类大宗商品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5、温家宝总理多次表示,今年可能是中国经济非常困难的一年,你认为温总理这个判断有哪些依据?
国务院最近对“双防”概念作了最新阐述:既要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又要
防止经济下滑,避免大的起落。与去年的表述相比,增加了防止经济下滑的风险,这也是近年来首次提及,表明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宏观经济管理难度增加,调控政策更需审时度势。
温家宝总理在3月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今年将会是困难的一年,难在内外部不确定性太多,决策比较困难。专家们认为,这种不确定性正是中国经济最大担忧之所在。
流动性过剩支撑中国牛市是一年多来比较行销的分析视角,流动性过剩来源于中国持续的大额贸易顺差。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国,美国正经受次贷危机的拖累,经济很可能进入衰退,中国对美出口速度将因此放缓,中国牛市的“燃料”供给也将受到影响。这正是投资者关心贸易顺差变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外需疲软、国内限制部分商品出口、人民币升值以及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不断上升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中国今年净出口将会有所下降。去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只占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他认为,即使美国经济因次贷危机导致比较严重的衰退,中国出口所受到的影响也是比较有限的,发展中国家与欧洲市场对中国出口影响其实更大。
增速刚刚创下11年新高的中国经济高处不胜寒。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趋缓,中国经济面临“输入型减速”的可能。由于世界经济减速,我国经济面临“外部输入型”减速的压力,“去年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2.7个百分点,今年如果出口大幅回落,将对GDP产生自然的减速作用。”
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第一季度,农业、工业、服务业增速均将下滑,导致GDP增速下降至10.5%左右,“根据我 们模型的预测,今年我国经济增速将达到10.5%左右,考虑到美国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和2007年宏观紧缩政策的滞后效应,预计GDP增速可能更低,但仍 会超过8%的目标。” 恶劣气候变化常有连锁反应,南方的雪灾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更大的冲击。
“从2005年开始,我国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我们对它的判断是名义稳健、执行明显偏松。”由于依然巨大的财政赤字刺激社会总需求,多项税收制度改革具有推动总需求的作用,而财政政策性补贴中的“平抑物价补贴”对CPI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而财政政策实际上延续了积极财政政
策的投资惯性,未能有效防范并化解经济由偏热向过热的转化。短期内财政政策应从名义稳健尽快走向实质稳健,消除财政政策的扩张惯性,避免为短期的经济波动实施“顺周期”的调节。
6、近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你认为这种趋势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1.就业机会的不均等
收入分配不平等既有产业结构变动引起的原因,也有体制改革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带来的后果。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不断升级给“富者”带来了增收的机会,却减少了“穷者”的就业和收入机会。2.收入高低和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密切相关
就劳动者自身而言,较高的工资收入是和熟练地掌握较高的劳动技能密切相关的,而熟练的技能又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连。
3.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法则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推进战略也会使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4.由于人们占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数量不同,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客观上也会造成人们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的差距。
5.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甚至负增长,是形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
一是耕地锐减,每年以三四百万亩的速度递增,而人口以每年1 500万的数量递增。滞留在有限耕地上的劳动力愈来愈多,难以实现规模经营,土地经营规模反而愈来愈小,劳动生产率不能提高,成为农民收入提高的巨大障碍。
二是农用生产资料价格飞涨,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使农民投入相同经费的收入大幅度下降。三是由于农业生产结构、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落后于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流通体制与市场发育的不完善,致使一些地方、特别是其主产区,出现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农民的实物产出不能转化为货币。
四是农村劳动力剩余,没有活干,当然也就增加不了收入。
五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以来,由于国家计划配置资源比重下降,资源市场配置的趋利性和农业天生的弱质性特点,使以农业为主的农民在资源占有的竞争中处于弱势,资源占有份额小,当然经济产出
也就相对要少,收入就相对少。
六是农民增收缓慢,除了农产品市场制约,以及非农就业困难加大表层原因制约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制度因素制约。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体制及其经济政策,造成就业机会的不平等,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制度障碍,如户籍制度和相关的就业政策严重地限制着劳动力流动,使农村居民的就业机会相对城市居民而言少得多。
6.非公有经济内部分配机制决定的内部收入差距、非公有经济和公有经济之间的工资悬殊,造成不同经济成分之间的收入差距。
7.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到位和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导致大量不合理收入。 后果:
一些非法收入造成负效率效应。贪污、受贿、营私舞弊、权钱交易、偷税逃税、制假贩假、走私贩毒,以及凭借垄断优势导致的收入差距所产生的负效率效应: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竞争,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伤害了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人们对提高效率采取消极态度;
在民众中滋长了不公平感与不满情绪,产生相对剥夺感和仇富心理,导致犯罪,影响社会稳定,最终导致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的负面影响。这违背了市场经济提高经济效 率的初衷。
收入差距加大、市场的竞争和就业的压力给许多人带来了精神上的压力。一些超负荷的工作也带来了生理上的压力,导致身心负担沉重和疾病增加。由于社会保障的不完善,许多人为了防备万一想方设法增加收入,压低消费,加大积蓄,从而缩小了内需。由于贫穷者没有生存的保障,使得他们为了争取生存而不惜一切手段,导致犯罪率上升,社会风气变坏,一些人从精神上堕落。另外,他们更加依附于雇主和就业机会,导致了他们被迫接受低下的工资、不惜牺牲健康、出卖人格甚至出卖器官。这也导致了雇主和雇员之间贫富差距的加大,形成恶性循环。由于金钱对于生存的重要性,整个社会对金钱的欲望增加,形成拜金主义。拜金主义进一步导致人们拼命追逐金钱,而富人则凭借财力更加有能力使财富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另外,在就业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许多在职的人员为了获得高收入却拼命加班加点和兼职,占用了失业人员的就业空间,导致就业情况的恶化,而且一些人
超长工时工作也导致他们没有时间进行消费,制约了内需。就业的恶化也导致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也会压缩内需。
贫富差距拉大,内需难于增加,没有经济来源的人许多必需的消费都无法进行,而富足的人则边际消费倾向和实际消费倾向都很低,消费需求有限,他们有足够的积累,利于进行投资,在内需不能有效拉动的情况下,他的投资可能是一种泡沫经济,最终转化为资源浪费。一定程度上,失业与内需不足互为因果,会导致经济恶性循环。贫富差距很大时,消费的效用和资源利用的效用无法得到最大化,因为穷人进行的消费都是非常必要的,效用高,如必要的衣食住行,但是他们的这些消费往往没有得到满足。富人在满足了必需的消费后,则会利用大量资金进行一些非必需、效用低的消费,甚至有时会进行浪费性消费和不正当消费。可见贫富差距会造成社会整体资源和资金利用效用的下降,社会的福利无法达到最大化,还会导致富人沉迷享受、腐化堕落、丧失进取心。贫富差距的扩大也会成为新一轮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7、我国很多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遇到越来越多的人才、资源、环境、能源的制约,请你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央强调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这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工作中,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强调“以人为本”,构建科学的正确的政绩考核体系,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头雁”作用,尊重人才,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创造性。
一、提高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时,必须辩析并矫正一些模糊认识和误区,必须端正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抓住重点,在发展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主要矛盾,一个时期一个阶段总有工作的重点,如“三农”问题就是当前发展过程中的重点。
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尤其落实好、使用好人才,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必须做
到:第一,要改变“官本位”思想,变“官本位”为“人本位”,充分调动各行各业的积极性,维护人民的主体地位,使人民群众能够平等、公正,有尊严地参与社会实践。第二,要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创造平等发展、公平竞 争的环境。第三,要在各项决策中坚持“以人为本”。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同少数人的利益的关系,促使两者有机结合。但也不能忽视或伤害少数人的感情、要求和利益,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二是正确处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人民群众的承受程度的关系,促使它们有机结合。三是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效益和质量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质量的关系,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文化教育、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状况的改善联系起来,促使它们有机结合。第四,要把走群众路线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结合起来,切实做好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必须做好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人才能力建设,加大教育投入,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坚持普教、职教两手抓,强化培训。加强人才机制建设,加强人才结构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人才的培养、使用结构,加强人才环境建设,从改变人才制度入手,营造优秀人才施展聪明才智、建功立业的良好环境,打造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实 现的平台。
三、构造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实施科学的正确的政绩观
领导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项事业的顺利发展,而且会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的兴旺发达。
要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不能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考核干部;在经济指标的设置上,既要重视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又要重视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和结构的其他指标。必须多方面综合评价政绩。应注重从经济指标、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等多方面综合评价政绩。必须凭实绩选用干部,把好选人用人导向。把是否具备“五种能力”以及“五个统筹”的能力作为衡量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8、请你结合实际,谈谈如何缩小我国的区域和城乡差距。
在处理居民收入关系上,我们要切实贯彻“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水平”原则。1.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各级政府要继续 加大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包括大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道路、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医疗保健等。真正贯彻好九年义务教育,做好农民职业 教育。为农民增收提供自然、经济、科技文化保证。
(2)改变小农生产经营模式,大胆进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创新。加入WTO后,小农生产经营模式将无法面对国际化、现代化的大农场竞争。在小农生产经营模式下,农业结构无论如何调整,农民增收的空间都是有限的。而培养我国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的关键是实现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和农业经营产业化,这就需要对包括整个现行农业生产模式、经营销售模式、投融资模式在内的整个农业制度进行调整,其基础和 突破口就是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关键是使农民获得类似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土地产权,把目前农村土地使用权由单纯的耕种权逐步演化成实 际占有、使用、收益分配和部分处置权相统一的物权。当然,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界定物权的范围,确保珍惜土地。
(3)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建设。我国工业发展没有对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 到促进和带动作用,反而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城市化滞后使得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吸收能力不强。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农业生产的剩余劳动力可以逐 步被吸收到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中去,就不会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4)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禁止各种面向农民的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和以资代国。只有减轻农民的税负,才能降低农民的恩格尔系数。
2.坚持地区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如前所述,地区差距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要承认差距形成中有客观因素,解决差距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坚持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协调不是等同,不是平均,协调承认差别,但要求配合。
第三篇:当代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
当代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当代中国经济形势专题
魏建斌
一、把握当代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是了解我国经济形势的前提和基础
1.经济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哲学解读
马克思唯物史观界定的社会的基本矛盾或根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其哲学意义在于解释了任何社会或者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其着眼点在于人类历史的一般发展。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所经历的不同社会形态都可以在其一般意义的指导下具体分析其历史沿革。
斯大林在构建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曾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这一个基本矛盾。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完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知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那么苏联发展的动力何在呢?斯大林认为,道义和政治上的统一,就是动力。道义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社会行为规范(无论是约定俗成的道德范畴还是法律规定),政治就是利用国家机器对道义的维护执行和规范。虽然斯大林在临死前一年写的《苏联经济问题》一文中,改变了他的观点,即认为基本矛盾还是有的,但是他把这种矛盾简单的界定为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毛泽东反对斯大林的观点,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基本适合,不是完全适合。八大决议说:“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这里要注意一点。无论是斯大林还是毛泽东,都是从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体角度来看待主要矛盾。即社会主要矛盾。还不是一个社会中经济层面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具体论述,是把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化。而在八大决议中所说的主要矛盾,我本人是看做基本矛盾来认识的。其中所说的“这一矛盾的实质”,即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则是经济层面的 1 表达。这种表达符合马克思经济决定论的思想。
总结:就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而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一切社会形态所具有的基本矛盾。在这一点上,斯大林否认社会主义社会有这个矛盾,显然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后来承认有这个矛盾,是个进步,但是把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看做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不正确的。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相交斯大林是个进步,但如果仅仅看做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就过于抽象和一般。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人们日益增唱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看做是社会主要矛盾,仍然可以归结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也属于过于抽象而不是具体。只要有物质生产,那就是有此对矛盾。八大关于实质论述即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认为是比较正确的。
在这里要区分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经济的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一般可以这样表述:经济主要矛盾反映并决定着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的主要矛盾反映和体现着经济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的分析。毛泽东对于矛盾学说的贡献就是提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以及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一个矛盾综合体,在诸多矛盾中,一个时期一定有一个主要矛盾。经济也是一样。有经济主要矛盾。《矛盾论》所谓一种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社会、分析经济的一个方法。应该从方法论这个角度来看问题。
西方经济学派的矛盾认知:供求规律。西方经济学,马克思把它称为庸俗经济学,因为不懂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所以庸俗经济学总是从现象出发,分析解析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而不能抓住社会或经济的本质层面。供求规律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析方法,上述所说的生产与消费只不过是这个规律的变种。现在我们看到的什么通胀、贫富差距过大、城乡差距过大、结构矛盾、失业率增加等都是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矛盾。怎么解决这种矛盾,西方经济学就像西医一样,头疼医头,不去找他的根本原因。当矛盾解决不了的时候,就想办法转移矛盾。这 2 是他和马克思不一样的地方。
2.对主要矛盾的分析是认识经济形势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是因为,分清矛盾的层次有利于我们在方法论上更好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清经济形势和社会形势。
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矛盾。而不是经济层面矛盾的表达。具体到经济层面,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为什么还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恐怕不单单是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原因。所以这一矛盾必须从经济层面来说明。
其次,经济矛盾的分析在方法论上运用了马克思经济决定论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分析和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形势。
比如怎么看待通货膨胀?乃两极分化,叶檀的观点就是垄断。怎么看待?
二、我国经济存在的各种矛盾
我们知道,矛盾的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有的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不过,西方经济学主要体现为对现象矛盾的分析,尤其是数学的运用,从量上来分析各种现象,然后运用各种具体的手段比如货币手段、财政手段、费率、税率或汇率等来解决现象矛盾。马克思主义当然也注重现象矛盾,但在方法论上更侧重于从本质上根本上来解决它。比如,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来看问题,从经济基础来看待上层建筑出现的问题。
每一个具体的社会形态都可以从这个两个方面来看待,正是由此我们才知道五种社会形态。一定生产力水平基础之上的不同生产关系构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一定生产力水平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而西方经济学则不同,其研究对象,则是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由于其本质上是资本的生产关系,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他把资本主义看做是永恒的社会形态,所以,人本身也成了被配置的资源;人力资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人的生存首先去要生活资料,而生产物质资料就成了人生存的首要前提。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即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就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综合。必然产生不同的利益集团即阶级。在一定生产方式上 3 的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分析体现一定生产方式或生产关系的重要指标。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即增长还是退步受到生产方式所孕育出的阶级矛盾解决与否的很大影响。这就是阶级分析的方法。
按照我国经济当中的不同的生产方式,我国当前存在着公有制经济、个体小农经济、私人经济、官僚资本经济。在这种经济形式中的人或阶级则表现为工人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民族资本家。官僚资本家阶层。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而言,西方经济学的各种现象矛盾都可以在此体现。
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经济矛盾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矛盾。1.公有制经济与官僚资本之间的矛盾 关于官僚资本
官僚资本就是以官权利通过各种方式谋得的再投资牟利的资本。中国公有制经济的来源之一就是没收官僚资本。历史的看,官僚资本的来源主要有: 第一,也是最古老的传统方式,利用职权贪污受贿。由于我国行政体制赋予官僚对经济社会生活各个关节的控制,几乎所有的有行政机构控制的权利都有可能成为经济活动的关卡,工作人员就可以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这是公有制经济和民主体制中民主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的体现。贪污受贿所得转化为资本的不多,但却是官僚资本的必要条件。
第二,利用所谓“二元体制”进行倒卖批文和商品牟取暴利,进而形成官僚资本。历史的看,这可能是官僚资本的第一桶金。第三,在特权保护下的走私。第四,操纵银行贷款。
第五,控制股票、期货等证券市场。
第六,利用对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承包、破产、股份制改造的时机,个别领导者与企业经营着相勾结,侵吞公有资产。第七,操纵垄断房地产市场。第八,“卖项目”.中国官文化从历史来看是很深厚的。原因在于我国古代历史自秦以来的官僚集权体制社会体制。当代毛泽东十代,曾一度为了反官僚主义或资本主义。自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即公有制经济诞生以来,由于没有理顺期间 4 的权力关系,导致官僚资本的诞生。这种公有制权力关系的缺陷主要是民主体制没有建立起来。行政权力机关比如国资委委派一个某个行政官僚进行企业管理。央企官员与行政官员的互相转换就是一个证明。毛泽东曾经提出了鞍钢宪法: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三结合。试图加强民主监督体制,可以没有推广。
怎么看待我国当前的公有制经济。有哪些问题?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现在看有点问题的。但是不是说我国就不是社会主义了呢?应该这样看,公有制经济一直占据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和关键领域。机械化工电子能源和新材料等主干行业大都是公有制经济。这是类似于人体的骨干和肌肉。在当今社会,仍然是主体。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当今依然坚持自己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及其相关法律明确规定了予以保护。是不是可以私有化呢?历史的看,从苏联角度看,私有化是行不通的。只能形成更大的官僚集团。造成更多的环境污染和社会负效益。起码,短时间内是不可避免的。
2.公有制经济与个体小农经济的矛盾
个体经济的回归是建立在原有集体经济体制崩溃的基础之上。现在的统一经营下的家庭联产责任制,随着大量集体经济的解体,本质上形成小农经济,所以,小农经济的发展实则是公有制经济的缺失。
历史的看,个体经济是个落后的生产方式,个体小农经济造就小农意识。这种经济形势的发展其有两条路,一条是资本化私有化道路,一条是合作化的公有制形式。所以,公有制与个体小农经济之间的存在这对立统一的关系,加以改造的关系。
3.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由于我国当前实行市场经济,公有制占有专干行业,私有制占据其他行业,彼此之间应有互补的关系。私有资本优于官僚资本和个体小农经济。4.官僚资本与私有资本的矛盾
千丝万缕的关系。前者阻碍后者的发展。是后者在委屈中发展。5.官僚资本与个体小农经济的矛盾
自秦以来的行政集权体制下,官僚地主阶级经济与小农经济就是整个社会经济的主要矛盾。建国以后,通过合作化改造了小农经济,但是由于建立了一个传统的集体经济,并没有很好的发展经济,改革开放以后,小农经济的恢复,仍要看做是行政集权体制与合作化矛盾演化的结果。传统集体经济本应该通过民主法治而以合作制改革集体制,但由于集权体制却退化到个体小农经济。削弱了公有制经济的基础。
重要的是,个体小农经济的存在,为官僚资本的再生提供了条件: 经济上,歌厅经济虽然不能给官僚资本提供直接的剩余价值,但却能给他提供一个宽松稳定的社会环境。并成为其产品的倾销地。经济权利上的分散性和弱势。
从政治上来说,个体小农经济是行政集权体制的经济基础,分散的个体经济与集权政治,相辅相成。官僚资本反对民主法治,也势必固守小农经济。分散性和权利弱势造就官僚集权。
文化上,小农经济是小农意识的基础,又是官文化存在的条件。广泛而深厚的小农意识,引致民众普遍对政治的漠不关心,这对于民主发展建设极为不利。官僚资本的形成不仅在与制度层面的民主法治的却是,文化上更在于自私自立的小农意识的观念的存在。集体经济的民主法制的缺失部分成了及体制的行政集权,这是传统集体经济的缺陷。在传统集体经济发展中,因为行政集权,不能发挥民主制,其中的个体又表现为小农意识,自私自利平均主义,不能走向合作道路,而退到了小农经济。6.个体小农与私有资本的矛盾
私有资本占有大量的农民工,并发展着小农经济,但同样也剥削甚至社会负效益着农村经济。
三、公有制经济与官僚资本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经济的主要矛盾
为什么? 第一,基本理由就是在于中国历史的特殊性。
历史的看,自秦以来的官僚地主阶级经济与小农经济之间的矛盾一直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在行政集权体制下的矛盾。从近代中国洋务运动到蒋家王朝,官僚资本也是在集权体制下,所以,官僚资本不应看做是资本范畴。而应看作 6 是官僚专制范畴。官僚资本经济同小农经济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但由于共产党的革命运动形成劳动社会主义势力,所以,官僚资本同社会主义势力之间的矛盾就成为主要矛盾。
当前,我国民主法治不健全,行政集权依然,官僚资本面临复兴的危险。各种贪腐私有不仅作为一种经济形势而且作为一种势力同公有制相对立。第二,公有制权力体系的严重缺陷,导致官僚资本的再生。
与私有资本不同的是,管理资本形成不是货币财富的积累,不是自由竞争,而是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和腐败。公有制内部,因为不能明确所有权主体,也不受所有权主体控制和监督,只能靠严格的党政纪律和思想教育来约束其共有权利的行使者。思想教育短期内可以,但长期不行。集权体制极容易造就公权力的腐败。从而使社会公普遍为社会主人,将共有财变为官僚资本。第三,官僚资本之所增,就是公有制经济之所失。Mbo,私有化的方式侵吞国有资产。这是主要方式。第四,两者之间的矛盾主导着制约着社会经济的演化。
社会经济的演化在于公有制经济的巨大规模,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两者之间此消彼长,直接影响着社会会经济向哪里发展。
第五,两者之间的矛盾制约并体现于政治、文化,进而扩展与全部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
体现为管文化充实在经济发展之中和人们意识之中。当官发财成为时尚。权力崇拜和金钱崇拜横行无阻。
在这一矛盾中,我们仍然认为公有制经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一种观点认为相反,原因在于:其一,集权行政体制依然保留,完善民主法治的政治改革严重滞缓;其二,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势力呈弱化态势,不再能对官僚资本予以强有力的抑制;其三,官僚资本具有极强的扩展力,其代表人物讲究实用,善于把握时机,胆大手狠,抓权捞钱,两手都硬;其四,国际垄断资本加强了对官僚资本的支持,他们对官僚资本的代表人物考核完毕,认准其可以作为自己的买办来代理中国的市场;其五,普遍存在的小农经济和小农意识是官僚资本生长的条件。其六,自有资本主义的私有化思潮,为官僚资本制造着舆论环境。
那么坚持公有制经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原因在于:
其一,中国存在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势力,群众基础雄厚,只有正确的主义和路线予以凝聚,其势力是无敌的;其二,宪法及法律体系规定并保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其三,公有制经济直接关系劳动群众的利益,特别是国有企业,他们在努力维护公有制;其四,公有制经济已成体系,并积累了巨额资金设备和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技术人才,虽然秦腿和损害,但骨架仍在;其五,公有制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干,即令某些权贵者想侵吞和损害,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这样做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危机其权势;其六,公有制有相当明确的发展空间,只有树立正确路线,其前途是广阔的。
怎么样解决这个矛盾?民主法治。构建公有制经济的权力体系。等。
第四篇:当代中国经济课程论文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论文
——————————————————————————————————————————————
题 目 浅谈经济转型升级必要性 姓 名__ ___冯 玉 峰 _ 学 号___ _3 1 6 0 1 0 3 8 1 7 __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 李 建 琴_ _______ 专 业__ ___过 程 装 备 与 控 制 工 程___ 年 级_____________ __2 0 1 6_级___________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论文
——————————————————————————————————————————————
浅谈我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国际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余震依然未完全消除,世界经济增长依旧乏力,复苏缓慢,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更是给开始复苏的世界经济当头一棒;国内方面,面临经济比较优势和经济发展约束条件的变化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这决定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为此,要认真分析我国经济存在的问题,总结世界经济和中国特色发展经验,以转型促发展,以和谐求稳定、以改革求出路,从而确保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继续书写新的传奇。【关键词】:经济转型升级,深化改革,挑战与机遇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当下经济形势及变化总述、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中国经济转型影响、我国经济之间内部存在的问题。
一、背景及经济变化总述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加速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惜巨大代价,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确定巨大成就,总量位居世界
二、国际经济环境重大变化给我国经济转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格局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挑战和机遇两个方面决定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十分紧迫。
国家正在实施的再工业化,一方面是为重振制造业,提高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增加国内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是要抢占新工业革命的先机和制高点。由于在刚刚兴起的高技术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总体上处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因而新一轮工业革命也为我国提供了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慢一步就可能错过时机,快一步才能赢得主动。
间、产业内部之间的结构和比例不协调。产业间,农业和服务业跟不上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从事农业的人文化技术素质低下,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的机械化、信息化、生态化;而服务业领域,今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人口老龄化加剧,对服务业的要求水准提出了很大的要求,但各种服务业依旧没有跟上需求。产业内部,以工业为例,我国工业主要集中在一些相对低端领域,以重工业为重,多数为技术导入型、劳动密集型,而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落后,特别是在核心技术领域更是受制于人,比如今年中美贸易战,美国拿中兴的芯片开刀,中兴唯有束手就擒,毫无还手之力。所以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形势严峻,我们不得不转型升级来改变现状,掌握自我发展的主动权。
(二)我国人口红利在消退,企业需求与人才结构不匹配
我国劳动力成本已大幅增长,单位小时劳动成本由2000年的0.6美元增加至2011年的2.9美元,已相当于泰国的1.5倍、菲律宾的2.5倍、印尼的3.5倍。同时,我国“人口红利”正在减少。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力有9.37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绝对数和比重双下降。预计2015年我国15~59岁劳动力将减到9.28亿人,占总人口的67.6%;2020年减到9.16亿人,占比65.3%。这说明,我国依靠劳动力低成本及土地、能源、资源、环境等低成本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不加快转型升级,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新的比较优势正在形成,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必要条件。一是我国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我国教育和培训水平在世界的排名已由2006~2007的 越大。虽然单GDP的能耗在降低,但能源消耗总量仍然增长很快,2012年能源消费总量已达36.2亿吨标准煤。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占 90.8%,煤炭占 70% 左右,导致空气污染问题突出。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雾霾现象凸显。
我国碳排放总量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
(五)市场和资源环境有待改善。
市场环境的好坏关乎经济 的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国食品、医疗事件频发,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从三聚氰胺、瘦肉精,到苏丹红、地沟油,形形色色的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假冒伪劣、社会欺诈现象依然十分突出;社会诚信和社会道德水平依然不高。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严重污染市场环境,也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信心,阻碍内需的发展。此外,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现象严重,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高碳的能源结构使中国的发展处境极为不利,如果我国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的增长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参考资料:
[1]林兆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经济纵横·2014 年第1期。
[2]朱毫安,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2013年经济新视点 [3]浙江大学李建琴教授当代中国经济的课程PPT [4]贾康,迟福林,等.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时事报告,2012-11-08:24-35.
第五篇:慕课答案--当代中国经济
当代中国经济.1、全球化金融化条件下的资本积累的第二级是什么(1.00分)A.货币积累公有制在任何时期和范围具有绝对的优越性
B.货币索取权积累
C.债权、所有权证书积累
D.实体资源积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
2、货币税是对谁进行征收的税?(1.00分)A.货币发行者
B.政府机构 C.货币持有者
D.银行
3、银行有时会造成投资的缺陷是、(1.00分)A.远视投资
B.短视投资
C.短平快投资
D.限制投资
4、“五色”收入中“蓝色”收入代表着什么?(1.00分)A.贩毒
B.权利
C.黑社会 D.走私
5、我们占有主体有很大的限制,其中一个重要的来源是什么?(1.00分)A.国家体制限制
B.经济总量限制
C.执政党局限性 D.旧社会分工的限制
6、占有主体的受到的限制来源于以下哪个方面(1.00分)A.旧的社会分工的限制
B.新时期社会分工限制
C.劳动者所从事劳动范围的限制
D.个人家庭限制
7、在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没有比较优势,因而其应该做何种选择?(1.00分)A.全部退出
B.继续进入
C.根据意识形态选择
D.有选择性的退出
8、以下哪种理论认为储蓄是投资的资源,因而储蓄从物质形态上制约着投资的行为和规模。(1.00分)A.金融决定论
B.投资决定论 C.储蓄决定论
D.收入决定论
9、在传统体制中人们投资主要是(1.00分)A.买房
B.做生意
C.扩大再生产 D.储蓄
10、成熟的证券投资者不是必须的素质(1.00分)A.财务知识
B.了解投资的行业
C.了解宏观经济知识
D.创业经历
11、一般来说,由于经济竞争力的差异,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1.00分)A.不能比较
B.一样
C.更高
D.更低
12、最早对金融化发展提出疑虑的经济学家是谁?(1.00分)A.托宾
B.凯恩斯
C.多马
D.蒙代尔
13、政府投资主要考虑(1.00分)A.项目盈利性
B.项目的投资额
C.项目的投资期限 D.项目的社会效益
14、以下做法不能有效解决中国储蓄过剩问题的是?(1.00分)A.逐步减少强制性储蓄
B.健全社会保障
C.减少税率促进消费
D.征收房产税
15、城市改革突破口首先从什么领域开始(1.00分)A.政治改革
B.房屋改革
C.食品改革
D.企业改革
16、以下不属于储蓄到融资再到投资三过程的是(1.00分)A.间接金融资产
B.中介
C.直接金融资产 D.其他金融资产
17、在投资决定论中,引起计划消费不能实现、事后投资大于计划投资的重要因素是?(1.00分)A.储蓄
B.消费
C.投资
D.金融
18、开放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唯一正确的选择是什么战略?(1.00分)A.竞争战略优势
B.服从战略方针
C.援助战略接受
D.比较优势战略
19、改革开放后我国遵循了比较优势战略,改革开放取得的是什么?(1.00分)A.成功
B.失败
C.物价上涨
D.利率提高
20、中国的银行业出现严重的不良资产是因为什么?(1.00分)A.银行内部低效率
B.银行高层腐败
C.金融部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D.国家体制问题
21、三个主体储蓄结构对个人为主体时什么地位最重要(1.00分)A.金融地位
B.生产地位
C.社会地位
D.国家地位
22、通货膨胀时期政府以税收形式取得收入有哪些情况?(1.00分)A.增加
B.不变
C.减少
D.可能增加,可能不变,可能减少
23、传统经济形式下我们的投资主体单一是因为什么?(1.00分)A.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恐惧,政府掌握着可投资的资源
B.经济主体单一
C.经济不发达
D.受国外势力压制
24、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度由那级政府决定的(1.00分)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政协
C.国务院及其下属系统
D.农村自发的
25、在传统的收入分配体制下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我们实行的收入分配体制是什么?(1.00分)A.工薪制
B.工分制 C.工资制
D.工龄制
26、公平在西方解释为收入分配的均等化并用什么来加以衡量?(1.00分)A.奥肯系数
B.基尼系数
C.熵增关系
D.经济增长率
27、不属于相对收入理论的看法的是(1.00分)A.储蓄由当期的收入决定
B.储蓄具有稳定性
C.储蓄受示范效应影响
D.储蓄受过去的储蓄习惯影响
28、公有制的分配原则是、(1.00分)A.均等分配
B.按劳分配
C.按需分配
D.公平分配
29、正确的所有制形式应当由什么决定(1.00分)A.劳动者的素质
B.不同部门和领域生产技术的特点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生产社会化的水平
30、关于强制储蓄的说法正确的是(1.00分)A.一段时期曾经有必要
B.从来没有必要
C.应该长期维持
D.能优化资源配置
31、自上而下的制度创新行为一般不包括以下哪种做法?(1.00分)A.强制
B.动员
C.号召
D.示范
32、中央批准首个特区城市是(1.00分)A.北京
B.上海
C.天津
D.深圳
33、未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我国采取了什么做法?(1.00分)A.加大信贷额度
B.降低贷款利率
C.提供无息贷款
D.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34、以下不属于国民储蓄结构是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是(1.00分)A.金银物品 B.存款
C.国债
D.股票
35、不是高利率的结果(1.00分)A.借款者者质量下降
B.企业投资于高风险领域
C.银行收入提高
D.企业更容易拖欠贷款
36、如果引进外资,国民投资曲线没有改变,那么表示引入的外资和内资之间具有什么关系?(1.00分)A.异质性 B.同质性
C.无关性
D.非相关性
37、什么时候计划储蓄的行为不受其价格变动率影响?(1.00分)A.通货膨胀率较低的时候
B.通货膨胀率高的时候
C.和通货膨胀率无关
D.无法确定
38、我国的货币化指标在最初1978年的时候只有多少?(1.00分)A.21.34 B.31.98 C.65.87 D.133.94
39、在共产主义哪个阶段上不能实行按需分配?(1.00分)A.完全成熟阶段
B.成熟阶段
C.第二阶段
D.第一阶段
40、国民收入分配改革导致的储蓄与投资的决策分离程度越高,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1.00分)A.不一定
B.不变 C.低
D.高
41、国家控制的增量、存量资源范围的大小,或者国有经济控制的领域的大小与什么相关不大?(1.00分)A.经济发展的阶段
B.非国有资本的实力
C.国有资本的实力
D.非国有资本进入的障碍
42、以下不属于通过低利率政策鼓励使得金融配备资源中的作用削弱途径的是(1.00分)A.国债
B.股票 C.基金 D.自我融资
43、生产社会化要求的共同占有范围与旧的社会分工所决定的有效占有范围相比更?(1.00分)A.更大
B.更小
C.相等
D.不一定
44、人才方面的全球自由流动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1.00分)A.有利的 B.不利的C.正确的D.错误的
45、我国在进行两个分权的同时没有进行什么的分权性改革?(1.00分)A.政治
B.行政
C.制度
D.经济
46、我国20世纪80年代发生通货膨胀时人民的做法是(1.00分)A.买房子
B.买黄金
C.买耐用消费品
D.买金融产品
47、传统体制下分配不合理,不是什么因素,而是身份制导致。(1.00分)A.市场
B.职务
C.职称
D.职业
48、以下各因素中不会对投资的结构或者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的是?(1.00分)A.金融结构
B.储蓄结构 C.消费结构
D.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49、金融结构中利息利率,西方国家称作为、(1.00分)A.利息率上调
B.利息率下调
C.利息率平均值
D.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50、我国改革没有进行大规模调整的是(1.00分)A.政治性分权
B.行政性分权
C.经济性分权
D.财政分权 判断题(50分)
1、金融应当培养有远见、预见性的金融人才。(1.00分)是否
2、宪法制度体现国家的性质和社会性质(1.00分)是否
3、传统体制对农村和城市的影响在各个方面是完全一样的。(1.00分)是否
4、人力资本投资情况对个人收入有决定性影响(1.00分)是否
5、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构改变,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转变和创新的缘由之一。(1.00分)是否
6、在现有的生产力结构下各种所有制形式都有其适应范围,在其适应范围内是没有局限性和缺点的。(1.00分)是否
7、国内企业面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只能忍受(1.00分)是否
8、全球化和私有化是推动金融化发展的重要力量。(1.00分)是否
9、提高投资的效率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储蓄大于投资的问题(1.00分)是否
10、利率市场化是解决我国经济的万灵药(1.00分)是否
11、宪法制度体现国家的性质和社会性质(1.00分)是否
12、在传统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投资主要是政府的预算内投资。(1.00分)是否
13、存在货币幻觉时货币数量影响实际利率(1.00分)是否
14、过度依赖外资可能形成不合理的经济模式(1.00分)是否
15、只有银行收益率最大化时,利率才能使投资的最大化。(1.00分)是否
16、投资建设应该预见到下一阶段的主导消费产品(1.00分)是否
17、食利阶层的扩张是经济有活力的表现(1.00分)是否
18、储蓄者购买投资者发行的各种证券,相应的把投资者相应的资源用于生产能力的建设时,金融化的发展会推动经济的发展。(1.00分)是否
19、银行的间接金融可能会造成投资的短平化,因为银行的贷款一般期限比较短,这往往会对投资造成一定的限制。(1.00分)是否
20、社会保障的水平和形式应当根据各部门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特点而存在差异。(1.00分)是否
21、我国农村是以农户的形式存在的,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因此要建立与之适用的金融服务组织。(1.00分)是否
22、政府调节过程只考虑公平不考虑效率(1.00分)是否
23、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它由个人和家庭的行为决定,而无关于社会生产的需要。(1.00分)是否
24、相比正式制度而言,非正式制度具有更高的可移植性。(1.00分)是否
25、对外投资,利用外资不能使得国民收入最大化。(1.00分)是否
26、利息是不劳而获,因此是不合理的收入(1.00分)是否
27、政府的收入过程和整个的支出过程事实上都起着收入调节作用。(1.00分)是否
28、西方研究结果表明越是发达的地方传统和习惯伦理道德规范对人们的约束作用越强。(1.00分)是否
29、重置投资弥补前期资本的折旧而进行的投资(1.00分)是否
30、非国有资本在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仍存在局限(1.00分)是否
31、我国在千元产品阶段人们追求的商品是手机。(1.00分)是否
32、不能流动的要素是成本差异的主要因素(1.00分)是否
33、我国在开放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由储蓄不足到储蓄过剩的过程。(1.00分)是否
34、我国已经基本放开了经常性项目,但是资本项目下却不能又有买卖。(1.00分)是否
35、消费的变动主要体现在主导消费品的变动上,不同时期的主导消费品不一样,因而其具有社会规定性。(1.00分)是否
36、企业发行债券属于直接融资(1.00分)是否
37、对等级和身份制的认识不够使得我们的改革一直没有触动问题核心(1.00分)是否
38、国际间贸易存在的非价格竞争,包括售后服务、商誉、品牌、规模经济等。(1.00分)是否
39、《银行法》中规定人民银行可以向政府提供短期的财政资金支持。(1.00分)是否
40、调整利息率在适当水平中,对投资有利。(1.00分)是否
41、社会保障不足,储蓄率不会降下来。(1.00分)是否
42、消费品的变动,没有主导消费的变动(1.00分)是否
43、热钱流入会导致货币升值预期减小(1.00分)是否
44、不仅仅应当静态的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而且应当动态的通过客观努力来确立起竞争优势。(1.00分)是否
45、微观的收入分配过程中也有公平的问题,并不是公平只存在于收入的调节过程中(1.00分)是否
46、在中国私有财产不受法律保护(1.00分)是否
47、间接金融资产并不能完全的满足投资者的“三性”需求,从而会造成对储蓄行为的限制。(1.00分)是否
48、公有制包括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公平和以劳动尺度衡量的收入分配这两层涵义。(1.00分)是否
49、保证各社会成员的公平性不仅仅是均等的权力,而且包括对弱势群实现体权力平等的维护组织或安排等。(1.00分)是否
50、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原因是供给方出了问题(1.00分)是否
判断 : 国际收支调节方式中的弹性法实行条件 :货币要求对外贬值的速度要快于国内通胀的速度。正确判断 : 弹性法政策发生作用在国内市场。错误判断 : 弹性法考虑了经济中的货币效应。错误单选 : 弹性法的缺陷表现在?是局部的单选 : 弹性法的缺陷不包括?削减了政策的导向作用判断 : 弹性法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它的暂时性。错误判断 : 弹性法排除了货币的影响。正确单选 : 货币价值在于其购买力,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他们各自具有的购买力之比,指的是:()购买力平价说判断 : 货币对某一实物产品的购买力是衡量货币价值的唯一方法。错误单选 : 货币价值在于其购买力,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他们各自具有的购买力之比,指的是(): 购买力平价说判断 : 货币对某一实物产品的购买力是衡量货币价值的唯一方法。错误判断 : 货币法主张采用固定的汇率措施。错误判断 : 货币法不相信国际收支的自动恢复机制。错误单选 : 二战以后,若一国出现长期的国际收支的问题,你可以向 IMF 申请货币法定()升值判断 : 提供曲线是指一个国家为了获得一定数量的进口产品,而原意支付的出口的数量。正确单选 : “以保护进口促进出口”模型是()提出的: 克鲁格曼单选 : 小国进口关税的经济效益分析更多的是讨论(:)保护效应判断 : 进口配额一定的情况下,国内市场价格上升后,国内生产增加。正确判断 : 进口配额减轻了市场机制的作用。错误判断 : 只要是对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就是倾销。错误判断 : 中国在进口国排第一。错误单选 : 中国大量进口资源、能源、物资,在美国超发货币的情况下,中国将面临。输入型通胀判断 : 进口的产品可以帮助我国解决部分居民的就业问题。错误单选 : 国际贸易中,进口贸易额大于出口贸易额会产生()逆差判断 : 如果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那么该国就不应该生产这两种产品,而应选择进口。错误单选 : 贸易条件恶化指的是进口同样多的产品,需要出口()产品。更多的判断 : 贸易的无差异曲线上,无论进口产品如何组合,总福利是不变的。正确单选 : 小国进口关税的经济效应不包括哪一个。外汇支出增加判断 : 小国进口关税与大国进口关税不同,没有保护效应。错误单选 : 当需求曲线向外移动,社会购买力提高之后,由于配额会限制进口的数量,导致国内市场价格上涨判断 : 进口方对进口产品制定严格的标准,以限制进口产品的涌入是一种直接的贸易保护措施。错误单选 : 1994年乌拉圭贸易回合达成协议,2005年之后取消()的进口配额。纺织品单选 : 在对最终产品征收进口关税的名义税率不变时,对进口原料和中间产品征收的关税税率越低,该名义关税税率的保护作用就()。越大单选 : 如果一国用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出口,对原料征税,其结果将()产品竞争力。降低判断 : 进口关税税率存在着名义保护率和实际保护率,其中实际保护率就是实际征收的税率。错误判断 : 倾销产品因为价格非常低,所以对进口国有利无害。错误单选 : 一个国家进口或者出口商品属于()项目。经常账户判断 : 在开放的经济中,进口—出口=国际收支。错误单选 : “产品从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关税同盟的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则从贸易对象国进口的一种过程和现象”叫做()。贸易创造单选 : “产品从过去进口自较低生产成本国转向进口较高成本国的过程和现象”叫做贸易转移判断 : 进口的增加会影响总需求。错误判断 : 一国的收支状况决定一国的融资能力。正确单选 :()年代之后,我国不再出现缺口性融资: 90 单选 : 非缺口性融资情况下,引进外资的多少不取决于:()超国民待遇单选 : 储蓄者购买投资者发行的各种证券,投资者将得来的资本用于生产能力的建设,如此储蓄者获得金融资产的增长,意味着()积累的增加: 实体资本判断 : 全球化的金融化的发展,使得一些国家可以利用其金融资源的输出,来去获取实体资源的流入。正确单选 : 产业资本主义时代的资本主义地缘战略现在变成了金融资本时代的什么战略?币缘战略单选 : 我国目前的金融资产总量是多少? 128万亿单选 :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实际上就是?政府借债单选 : 投资者实际上是融资资金的?供给方单选 : 一个国家的融资能力越强,需要保留的外汇储备规模()越少单选 : 金融资本背后靠什
么形成货币信用?强权判断 : 产业资本时代的资本主义地缘战略早已改变成为金融资本时代的币缘战略。正确判断 : 一个国家的物质资产总量远大于金融资产总量,意味着该国货币的贬值。错误单选 : 当产业资本过剩,金融资本势必______产业资本。异化于单选 : 股份制企业跟以前不同的是可以向谁融资: 社会判断 : 一级证券化又称结构融资。错误判断 : 间接融资包含金融中介和间接金融资产的创造两个必要条件。正确判断 : 间接金融资产并不能完全的满足投资者的“三性”需求,从而会造成对储蓄行为的限制。正确单选 : 未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我国采取了什么做法?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判断 : 在金融资本的支持下,消费可以超越制度、分配能力规定的范围,但是生产不能超越制度、资源规定的范围。错误判断 : 发行股票属于间接融资错误判断 : 企业发行债券属于直接融资正确判断 : 银行彻底垄断了融资领域错误判断 : 农村需要正规的大型融资机构为其服务错误判断 : 分业经营导致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正确判断 : 低利率政策鼓励了自我融资,降低了金融体系配置资源的能力正确判断 : 引入外资是否适当要考虑国内的储蓄动员成本和国际融资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正确判断 : 我们应该将积累的金融资产迅速转移为其他实物资源错误单选 : 对于国际市场融资能力强的国家,可以适当()国际储备的数量减少单选 : 以下不属于国民储蓄结构是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是金银物品单选 : 美国是在什么时候放弃金本位制的? 1971年单选 : 放弃了金本位制之后现代货币的发行靠什么?政府单选 : 金本位制的特征中,()是典型的世界货币。黄金单选 : “物价-铸币流动机制”是英国经济学家()对国际金本位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功能的表述。休谟单选 : 当价格体系波动较大时,金本位制()正常运转。很难判断 : 在金本位制下,黄金的流入与资本的输出方向正好相反。正确判断 : 在金本位制下,汇率波动的幅度较大。错误单选 : 制约金本位制的首要因素是: 储存量有限判断 : 古典货币制度其实就是指金本位制。错误判断 : 金本位制度下是没有通货膨胀这一现象的。正确判断 : 金本位制度下,汇率波动幅度较小,只能以黄金的输送出点为限正确判断 : 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和资本的流向正好相反正确单选 : 在国际金本位制下,若一国贸易出现逆差,那么会导致:()黄金外流判断 : 在金本位制度下,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是围绕着铸币平价上下波动。正确单选 : 在国际金本位制下,若一国贸易出现逆差,那么会导致:()黄金外流单选 : 实施国际金本位制度出现在:()一战以前单选 : 在金本位制度下,作为国际货币的是:()黄金判断 : 在金本位制下,各国根据货币的含金量,两国单位货币含金量之比称为铸币平价,它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正确判断 : 在金本位制度下,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是围绕着铸币平价上下波动。正确单选 : FDI 指的是()。直接资本投资单选 : 我国引进的第一个 FDI 项目是?长城饭店单选 : FDI 的局限是?周期长判断 : FDI 的好处是来了就走不了了。正确判断 : FDI 的周期一般比较长,比较复杂。正确单选 : 外汇的标价法中,()也称应收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判断 : 外汇的动态意义只是指支付手段。错误判断 : 外资大多数选择在中国投资,因为在中国有优惠的外汇政策。错误单选 : 将手中的外汇交与特定的银行,进而得到一定的人民币叫做(): 结汇判断 : 中国外汇的不断累积伴随着人民币的累计,外汇越多,人民币储蓄越多。错误判断 : 人民币对外要求升、对内要求贬的矛盾是因为大量的外汇储蓄的存在。正确单选 : 一国的外汇储备不包括下列()在世界银行的贷款单选 : 一个国家的融资能力越强,需要保留的外汇储备规模()越少判断 : 人民币目前已经被广泛作为外汇的一种。错误判断 :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货币都可以作为外汇。错误单选 : 在《改革开放30年报告》中,1978年的外汇储备是多少? 16亿美元单选 : 以下因素不属于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大且增加迅速的原因的是?对外投资增加判断 : 结汇和售汇的差额造成了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或减少。正确单选 : 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会对其国内市场产品价格造成很大的影响,不属于这类情况的国家是?中国判断 : 外汇储备的增加,对应着投放了人民币,因此会立即引起国内市场的通货膨胀。错误判断 : 一国外汇储备越多越好错误判断 : 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世界第一,说明我国的经济实力世界第一错误判断 : 通过外汇管制或者实行贸易超保护措施也可以调节国际收支正确判断 : 所有的外国货币都是外汇错误判断 : 除了人民币外都是外汇错误判断 : 蛇洞原理就是指外汇市场由中央银行干预,汇率波动幅度上下不超过1.125。正确单选 : 外汇的静态定义指的是?支付手段判断 : 外汇必须具有国际性。正确判断 : 外汇必须是以外币表示的资产。正确单选 : 关于外汇的特征,错误的是?明确性单选 : 外汇储备的来源不包括?企业兼并单选 : 外汇储备资产的原则不包括?稳定性判断 : 外汇不一定具有可兑换性。错误判断 : 发行外汇的国家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正确单选 : 外汇的标价法有几种? 2 判断 : 资本输出会给发达国家带来产业空心化,因此不该进行资本输出错误单选 : 资本空心化问题主要出现在?资本输出国单选 : 列宁的国际折中理论中对外直接投资与()无关: 生产技术单选 : 国际折中理论是()提出的。邓宁单选 : 国际折中理论是谁提出的?邓宁单选 : 国际折中理论的内容不包括?国际市场平衡判断 : A 国的价格指数/B 国的价格指数=购买力平价下的汇率。正确判断 : 马克思认为资本流动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殖民地。错误判断 : 资本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是追逐更好的利润。正确单选 : 国际资本流动反映在国际收支表的资本金融帐户判断 : 固定汇率能避免资本流动对政策效能不利影响错误判断 : 储备与进口比率在反应一国的国际储备最优水平主要优势重视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错误单选 :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三大账户的净差额若在借方,从资本流动的角度,他是:()资本流出判断 : 外汇投机和不稳定的国际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平衡没有任何影响错误判断 : 固定汇率能避免资本流动对政策效能不利影响错误判断 : 储备与进口比率在反应一国的国际储备最优水平主要优势重视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错误单选 :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三大账户的净差额若在借方,从资本流动的角度,他是:()资本流出判断 : 外汇投机和不稳定的国际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平衡没有任何影响错误单选 : 界限于长期资本流动与短期资本流动的时间点是:()1年判断 : 短期资本流动可以用利率平价说去进行解释和阐述正确判断 : 固定汇率制度下,在资本流动程度高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有一定发挥作用的正确单选 : 在考虑国际资本流动的情况下,外汇的供给等于:()出口外汇收入单选 : 以下哪一种分析方法是将国际资本流动作为考察对象,强调综合差额:()货币论分析法判断 : 我们分析国际收支的问题,可以忽略国际间资本流动,国际收支就等于国际贸易。错误单选 : 外汇的标价法中,()也称应收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单选 : 汇率的()标价法就是用一定的外国货币能兑换的本币的数量表示直接单选 : 外汇的标价法有几种? 2 单选 : 直接标价法又被称为?应付标价法判断 : 外汇有三种标价法。错误判断 : 直接标价法下,买入价必定小于卖出价正确判断 : 美国在外汇市场上是采用直接标价法的国家之一错误单选 : 若给出即期汇率1USD=98.831/42J¥,银行给出远期差价30~50基点,那么表示基准货币和标价货币处于(): 基准货币升水,标准货币贴水判断 : 间接标价法下,名义汇率的值越大说明名义单位外币折合的本币数量越多,表明本国产品越具有竞争力。错误判断 : 直接标价法下,买入价必定小于卖出价正确判断 : 美国在外汇市场上是采用直接标价法的国家之一错误单选 : 若给出即期汇率1USD=98.831/42J¥,银行给出远期差价30~50基点,那么表示基准货币和标价货币处于:()基准货币升水,标准货币贴水判断 : 间接标价法下,名义汇率的值越大说明名义单位外币折合的本币数量越多,表明本国产品越具有竞争力。错误判断 : 不是所有市场失灵的地方都有公共品存在。错误判断 : 宏观经济学考虑市场失灵,而微观经济学是市场的帕累托有效性。正确判断 : 市场失灵要求政府对微观分配过程进行干预正确单选 : 市场失灵的表现有以上都是单选 : “市场失灵”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 1929年大危机后单选 : 市场失灵现象中对收入分配影响最为直接的是什么?外部效应判断 : 外资大多数选择在中国投资,因为在中国有优惠的
外汇政策。错误判断 : 引进外资可以减少储蓄。错误单选 : 非缺口性融资情况下,引进外资的多少不取决于(:)超国民待遇判断 : 外资的引进,可能导致国内储蓄更加过剩。正确判断 : 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以外资企业形式进入中国市场的。正确单选 : 引进外资的同时还需要考虑:()相应的出口产业的发展判断 : 外资的优惠政策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利于公平竞争。错误单选 : 引进的外资、技术,应该引导它们流向:()国家最缺乏的产业判断 : 乡镇企业的工人数加上外资企业、私有企业的工人数就是全部的工人数。错误单选 :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会追求外部资本进入。从中国的经验来看,每一次成规模的外资进入都会转化为一次。危机单选 : 我国1980年之前的原始积累过程中,我们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外资进入,并带来非常明显的危机,大规模的投资下降,失业增加,政府通过化解危机。上山下乡运动单选 : 温铁军先生认为,中国近60年,出现了次外资进入与次危机。4,8 单选 :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每次外资进入中国导致的财政赤字会引起几次危机?两次单选 : 我国商业领域利用外资是从哪年开始的? 1992年单选 : 商业领域最早引入外资的行业是: 饭店业单选 :()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中国单选 : 引外资给予低利率的原因是: 币缘战略判断 : 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从放开和开放开始的,即是让民营经济发展起来和大量引进外资。正确单选 : 关于中国储蓄投资与引进外资的现状说法正确的是?储蓄过剩与利用外资的规模同时扩大判断 : 引进外资可以弥补储蓄缺口,因此应当大力引进外资以阶级我国的实际问题。错误单选 : 关于引进外资和其对国内经济带来的影响,说法不正确的是?引入外资一定会提高投资效率,从而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单选 : 对于我国在储蓄过剩的同时外资流入却呈现扩大趋势的原因,不正确的是?国内的利率处于较高水平单选 : 外资的引入会带来一定的缺陷,这一般不包括以下哪种?外资的引入降低了国内的投资效率,从而减少了国民收入。判断 : 当外资的引入使得投资效率提高时,继续引入外资仍会带来净国民收入的增长。正确判断 : 国内资本通过在境外注册公司的方式成为“假外资”不会对国内的经济造成影响。错误单选 : 关于对外开放条件下的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最优组合说法错误的是?从有效储蓄点到实际储蓄点之间的储蓄部分用于对外投资。判断 : 由于外资的引入,使得储蓄大于投资的现象因取代性外资而扩大。正确判断 : 当投资的效率极高,临界储蓄规模仍不能满足投资需求时,引进外资仍然有必要。正确单选 : 国内储蓄投资、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合理界线,最优组合的实现需要以下哪个为前提?资本项目的有效控制单选 : 对于外资,为了使得竞争公平,应当取消优惠待遇但又不能听之任之,因而应采取差别性政策,这不包括以下哪种做法?对于我们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限制外资的进入。
单选 :()出现标志着西方的国际贸易理论开始成熟: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 单选 : 和其他国际贸易理论相比,产业内贸易理论更注重()方面 需求 单选 : 在国际贸易理论界,更加弘扬()。自由贸易 单选 :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小国”具有的特点是()价格接受者 判断 : 国际贸易理论着重货币分析 错误 判断 :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讲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错误 单选 : 《国际贸易理论》是谁的著作? 贝蒂·俄林 单选 :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政府干预的态度是? 是扭曲行为 单选 :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在什么情况下,自由竞争和贸易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 判断 :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保护主义的国家干预是一种扭曲行为。正确 判断 : 私有制的形成是腐败产生的历史根源。错误 判断 : 经济异化就是自己创造不属于自己物质财富的行为。废除经济异化的原则归结为三点:废 除人身占有、废除人身依附、废除私有制。正确 判断 : 私有制是现代社会经济异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只要有可能,就应该废除私有制。因为 这是正义的行为,所以一定没有副作用。错误 判断 : 废除了私有制,就实行公有制,就可以消灭剥削。错误 单选 : 当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物质资料达到相当丰富的程度的时候,私有制是()。纯粹恶 判断 : 私有制国家之为私有制国家,就是因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掌握在剥削阶级手里,必定是体 现剥削阶级的意志,而对被剥削阶级则是一种独裁专政,剥削阶级处于政治异化状态。正确 判断 : 资本主义的经济异化来源于私有制非经济强制。错误 判断 : 国家的产生,私有制的出现为法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后盾。正确 判断 : 私有制能真正实现按劳分配。错误 判断 : 奴隶社会的私有制与原始社会相比是一种进步。正确 判断 : 与西方文化相同,中国的历史记忆也起始于私有制。错误 判断 : 私有制必然导致经济不公。正确 判断 : 家庭是典型的私有制的产物。正确 单选 : 私有制出现之前经济的基本单位是()家庭 单选 : 私有制下的市场经济引入计划成分属于: 政府干预的混合经济 判断 : 尚重生同意腐败是私有制的产物。错误 单选 : 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变革私有制企业为国有制是为了什么? 就业最大化 单选 : 中国公有制经济体制和制度发生的改变和创新,即与私有制共存,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实 现的? 收入分配结构改变 单选 : 奴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是私有制,奴隶和资本主义工人获取收入的分配方式是不一 样的,其差别体现在? 是否支配劳动力 判断 : 私有制必然导致经济不公。正确 判断 : 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贫富之间的差别。正确 判断 :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错误 单选 : 私有制下的分配原则是 按要素所有权分配 判断 : 私有制的形成是腐败产生的历史根源。错误 判断 : 卢梭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正确 判断 : 中国是在氏族社会的基础上创设的私有制。正确 判断 : 市场化经济性分离没有给私有制经济发展带来了失衡。错误 判断 : 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如何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正确 单选 : 国际经济学脱颖而出,()发挥了重大作用: 凯恩斯 单选 : 经济学与国际经济学的不同之处在于:()经济运行过程 判断 : 国际经济学也有调控手段,只不过程度没有国内经济学强。错误 单选 : 从国际经济学的角度,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或行为主体是:()国家 判断 : 国际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支 错误 单选 : 经济学与国际经济学的关系不能从经济运行的哪个方面解释 个体 判断 : 国际经济学是国内经济学的延伸,两者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正确 单选 : 国际经济学中的“吸收”与()无关。总收入 单选 :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不包括()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决定 判断 : 国际经济学跟西方经济学没有关系 错误 判断 : 国际经济学中不存在效率和公平问题 错误 单选 :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判断 : 国际经济学可以看作国内经济活动在国际上的延伸 正确 判断 :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讲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错误 单选 :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不包括? 开放的微观经济学 单选 : 以下属于国际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是? 开放的宏观经济学 判断 : 开放的宏观经济学属于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正确 判断 : 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并列学科。错误 判断 : 国际经济学是从宏观经济学发展而来的。正确 单选 : 西方经济学发生的条件不包括:()传统文化 判断 : 厉以宁是中国的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代表。正确 单选 : 真正标志着西方经济学产生的著作是()的作品: 亚当·斯密 判断 : 西方经济学对发展市场经济有指导意义。正确 单选 : 西方经济学发生的条件不包括? 政权改革 判断 : 开设西方经济学的原因是因为中国没有经历过市场经济,没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 学。正确 判断 : 西方经济学的发生条件不包括文艺复兴。错误 单选 : 自然学科的发展推动的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这里不包括? 生物学 判断 :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在资源稀缺条件下,如何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正确 判断 : 西方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是“人都是利他的”。错误 单选 : 关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条件,不正确的是: 历史学、艺术学、写作等人文艺术科学的发展 判断 : 现代西方经济学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源稀缺 正确 单选 : 标志着西方经济学产生的著作是 国富论 判断 : 国际经济学跟西方经济学没有关系 错误 单选 : 西方经济学的最主要的假设前提是 经济人假设 判断 : 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决定价值不符合现在的生产实践 正确 单选 : 不属于现代西方经济学产生的条件 发现新大陆 单选 : 现代西方经济学产生于 英法 单选 : 西方经济学的假定前提不包括 政府调控 判断 : 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并列学科。错误 单选 : 西方经济学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资源稀缺条件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判断 : 所有的经济学都是从西方经济学延伸出来的。正确 判断 :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资源稀缺条件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正确 单选 :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三大问题,不包括:()福利均等 判断 :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个体企业的市场行为。错误 单选 : 叶航教授认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整个国民经济活动 判断 :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相同的,只是方法不同。错误 单选 :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假设基础上的差别是什么? 微观经济学是理性人假设,宏观经济学是合成谬误假设 单选 :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经济现象有哪些? 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 判断 : 宏观经济学考虑市场失灵,而微观经济学是市场的帕累托有效性。正确 单选 : 凯恩斯创立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背景是什么? 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 单选 : 线性消费函数C=a+by 中by 在宏观经济学中称为什么? 诱致性消费 单选 : 宏观经济学中认为决定储蓄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单选 : 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中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国家干预 单选 : 宏观经济学理论谱系中表明,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是在什么时候? 17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 单选 : 宏观经济学理论萌芽时期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是什么? 国富论 单选 : 标志着宏观经济学创立的是什么?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单选 :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国民经济总体运行及相应的经济变量 单选 :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经济稳定,政府的宏观调控 判断 :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总体总量,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个量。正确 单选 : 下列哪个不是宏观经济学主要讨论的问题 环境保护 单选 :()创立了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 单选 : 最早给宏观经济学下定义的是哪位经济学家: 夏皮罗 判断 :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的总量。正确 单选 : 《通论》作者、宏观经济学创始人是: 凯恩斯 单选 : 宏观经济学认为收入中没有消费的部分称为: 储蓄 判断 : 宏观经济学认为一份收入就意味着一份产出。正确 单选 : 宏观经济学中,以下不属于影响居民或家庭消费的因素: 商品的品牌 单选 : 宏观经济学中影响居民和家庭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收入水平单选 : 宏观经济学中,储蓄是: 收入减去消费 判断 : 在宏观经济学中,所有的现金即所有的货币。错误 判断 : 宏观经济学认为均衡点不一定是最优的状态。正确 单选 : 宏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在: 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 判断 :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相同的,只是方法不同。错误 单选 : 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哪位经济学家? 马歇尔 单选 :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假设基础上的差别是什么? 微观经济学是理性人假设,宏观经济学是合成谬误假设 判断 : 宏观经济学考虑市场失灵,而微观经济学是市场的帕累托有效性。正确 判断 : 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及相应的经济变量。正确 判断 :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总体总量,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个量。正确 单选 : 作为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市场背景是哪种体制? 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 单选 : 微观经济学是分析哪些经济主体的行为的? 消费者和生产者 判断 :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人类选择行为的基础科学。正确 单选 : 下列哪个不是微观经济学主要讨论的问题 充分就业 判断 : 微观经济学所指的经济学和高中政治中所学的政治经济学其实研究的是同一个内容。错误 判断 : 经济学按原理可以分类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正确 单选 :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不包括: 生产多少 判断 :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经济变量其实是一致的。错误 判断 : 微观经济学的三个主要问题是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 正确 判断 : 家政学首先过渡到了微观经济学。正确 单选 :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对象是? 如何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单选 :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内容不包括? 怎样交换 判断 : 微观经济学是由宏观经济学发展而来的。错误 判断 : 经济学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二个分支。错误 单选 : 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的行为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单个 判断 : 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角度,将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错误 判断 :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正确 判断 :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产品和要素两个市场中的供给、需求、价格、消费等问题。错误 单选 : 微观经济学开创者是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赫克曼 单选 : 下列不是微观经济学核心问题的是()你做成了什么 单选 : 作为经济学萌芽的家政学所讨论的问题是? 有限的收入获得家庭最大经济福利 判断 : 家政学首先过渡到了微观经济学。正确 判断 : 萨伊关于生产要素的理论,认为只有“资本”才能产生“工资”。错误 单选 : 按照萨伊的观点,下列哪个不是生产要素 人口 判断 : 萨伊认为生产要素主要有资本、劳动和土地 正确 单选 : 萨伊的“三位一体”的“三位”不包括 企业家才能 单选 : 萨伊认为生产要素不包括? 工具 判断 : 李嘉图的思想是相对比较优势。正确 判断 : 斯密的绝对利益说与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两者的假设前提没有相同之处。错误 单选 : 关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的假设前提,说法不正确的是:()规模效应 判断 :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是完全撇除了绝对利益学说,从另外的角度推理而出。错误 单选 : 对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的评价不正确的是:()合乎国际贸易的实际 判断 :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抽象的劳动。错误 单选 : 关于大卫·李嘉图说法不正确的是:()在穆勒的理论基础上推理 判断 : 李嘉图在比较分析中只考虑了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是什么,而没有考虑一个国家的优势 为什么是这个。正确 单选 :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是:()技术的比较优势 单选 : 李嘉图隐含着“差异出贸易”中的“差异”是指:()价格 单选 : 大卫·李嘉图出生于? 1817年 单选 : 大卫·李嘉图的经典假设是()要素在国与国之间完全不可流动 单选 : 李嘉图是在哪位经济学家的鼓励下写出自己的经济学著作,并一举成名的 詹姆斯·穆勒 单选 : 下列哪个是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的假设前提之一 交易双方单位生产的劳动成本不变 判断 : 李嘉图比较贸易学说假设收入分配受贸易影响 错误 判断 : 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理论都是通过对具体实践的考察总结出来的 错误 单选 : 李嘉图第一次读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多大 27岁 单选 : 下列哪个不是李嘉图比较贸易说的假设前提 商品市场是垄断竞争 判断 : 李嘉图年轻时即随父亲从事证券贸易活动,并获得可观财富。正确 单选 : 李嘉图的国际贸易说揭示了国际贸易因()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比较利益 判断 :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中“单一劳动要素投入”的假设是不合理的。正确 判断 :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模型比H-O 模型更加合理,是动态的。错误 单选 : 在李嘉图和亚当·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中,投入的要素包括 劳动 判断 : H-O 模型以一个国家的基本的基本资源优势来解释国际贸易的模式,扩大了考虑国际贸 易发生原因和利益分配,比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论更贴近事实。正确 单选 : 斯密和李嘉图是()古典经济学家 单选 :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包含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和()种要素。一 判断 : 李嘉图认为即使一国没有绝对优势,如果在某种产品上有比较优势,就可以专业化生产 和出口该产品 正确 判断 : 斯密和李嘉图都认为贸易可以拓展社会福利 正确 单选 : 以下哪是李嘉图的代表作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判断 :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过于苛刻,并不完全符合实际贸易情况 正确 判断 : 根据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经济活动如果没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就无法进行下去,所以 计划经济是必然的选择。错误 判断 : 亚当斯密研究市场经济的目的与马克思是一样的。错误 判断 : 亚当斯密对分工的理解,是区分了工场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分工。错误 单选 : 亚当斯密所认为的国家职能行驶的范围,不包括: 私人买卖 判断 : 亚当斯密认为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是政府干预。错误 判断 : 亚当斯密的实验结果表明人是性本恶的。错误 单选 :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指的是什么? 市场的自我调节 单选 : 宏观经济学理论萌芽时期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是什么? 国富论 判断 : 亚当斯密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矛盾不能通过自行调节解决,只能通过危机的方式强 制爆发出来。错误 判断 : 在政府对于市场的调控作用的看法上,亚当斯密和凯恩斯是一致的。错误 判断 : 亚当斯密认为经济人是自利的。正确 判断 : 亚当斯密认为经济人是理性的。正确 单选 : 亚当斯密把市场实现自利的人造成的理他的结果成为: 看不见的手 判断 : 古典经济学家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威廉配第。正确 判断 : 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 正确 单选 : 不属于亚当斯密著作的是 《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 单选 : 亚当斯密认为实现高度的富裕需要 以上都是 判断 : 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 正确 单选 : 不属于亚当斯密著作的是 《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 判断 : 亚当斯密认为市场经济是人类唯一可以和谐致富的康庄大道 正确 单选 : 不是以亚当斯密分工理论为前提的是 重商主义理论 判断 : 亚当斯密认为经济学是研究财富的源泉 正确 判断 :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加上交换就是市场经济 正确 判断 : 亚当斯密认为交换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正确 判断 :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正确 单选 : 亚当斯密认为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是 自由劳动 单选 : 亚当斯密认为经济发展最好的政策是 听任事物自由发展 单选 : 亚当斯密认为市场经济的核心因素不包括 制度 单选 : 亚当斯密认为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是 以上都是 单选 : 亚当斯密认为实现高度的富裕需要 以上都是 单选 : 关于凯恩斯经济学说法不正确的是:()四大心理规则解释了有效需求不足 判断 : 凯恩斯认为解决失业问题应该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错误 单选 : 不属于凯恩斯经济学特别受政府的欢迎的原因的是:()长期内有效 判断 : 凯恩斯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用,但是是有条件、有边界的。正确 判断 : 凯恩斯认为相对收入越大,消费倾向越高。错误 单选 : 英国人凯恩斯是著名的:()经济学家 判断 : 古典经济学重视生产,凯恩斯经济学重视消费。正确 判断 : 凯恩斯认为,个人和国家的利益取向是一致的。错误 单选 : 凯恩斯对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政策建议是: 政府干预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 判断 : 凯恩斯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用,但是是有条件、有边界的。正确 单选 : 不属于凯恩斯经济学特别受政府的欢迎的原因的是:()长期内有效 判断 : 凯恩斯政策的负面效应是导致滞涨。正确 判断 : 1936年出版的《就业信息和货币通论》是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代表著作。正确 单选 : 凯恩斯创立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背景是什么? 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 单选 : 经济学上的凯恩斯革命指的是什么? 通论的出版以及凯恩斯理论的诞生 判断 : 马克思和凯恩斯都认为资本主义会有生产过剩问题。正确 判断 : 凯恩斯和马克关于经济危机原因的看法是相同的。错误 判断 : 当一个国家陷入凯恩斯陷阱之后国家的货币政策就不再起作用了。正确 单选 : 凯恩斯认为决定一个社会就业水平的是什么需求? 有效需求 单选 : 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中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国家干预 单选 : 凯恩斯理论是在什么时候的金融危机下诞生的? 1929年 单选 : 供给学派的理论特征否定了凯恩斯的什么理论? 有效需求理论 单选 : 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理论有哪些? 非市场请出假设,价格粘性和工资粘性假设 单选 : 凯恩斯经济学在什么时候出现的 二战 判断 : 美国试验了凯恩斯经济学 正确 单选 : 凯恩斯革命的前提是? 重视消费 判断 : 凯恩斯革命的前提是重视积累。错误 单选 : 关于凯恩斯革命的前提正确的是? 个人和国家的利益不一致 单选 : 凯恩斯认为经济萧条的原因是? 需求不足 单选 : 凯恩斯用什么来解释有效需求不足? 三大心理规则 单选 : 马克思经济学批判谁是“饮鸩止渴”? 凯恩斯 判断 : 马克思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回事。错误 判断 : 詹姆斯·穆勒支持边沁的功利主义。错误 判断 : 穆勒对保护幼稚产业的选择标准是具有针对性。正确 判断 : 《逻辑体系》是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穆勒的著作。正确 单选 : 与和自己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处于休与穆勒提出的自我评价四个阶段中的: 成年期 单选 : 穆勒认为因果关系有几个要素 3 判断 : 约翰·穆勒认为西方国家的殖民是完全正义的,因为它给不开化的落后的民族带来了文 明。正确 判断 : 汉语“逻辑”一词首见于20世纪初严复译《穆勒名学》。正确 单选 : 穆勒认为,保护幼稚产业 时间应限制在产业进行学习新技术的过程而且只对该产业进行保护 单选 : 詹姆斯·穆勒曾经引导督促谁完成了他的著作? 李嘉图 判断 : 詹姆斯·穆勒是斯图亚特·穆勒的父亲,二人都是著名经济学家。正确 单选 : 斯图亚特·穆勒是哪国经济学家? 英国 判断 : 马克思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回事。错误 判断 : 国际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支 错误 判断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 正确 判断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假定人都是大公无私的 正确 单选 : 舒尔茨认为如果技术不改进,一种生产资料的流逝,其他生产要素将按()方式组合: 短边 判断 : 萨伊关于生产要素的理论,认为只有“资本”才能产生“工资”。错误 判断 : 国际经济的主要方式是生产要素跨越国界流动。正确 单选 : 舒尔茨认为如果技术不改进,一种生产资料的流逝,其他生产要素将按()方式组合: 短边 判断 : 在两部门经济模型中居民的所有收入是依靠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从企业获得的。正确 判断 : C-D 生产函数的生产要素的产出服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正确 单选 : 按照萨伊的观点,下列哪个不是生产要素 人口 判断 : 俄林认为生产要素价格的完全相等是可能实现的。错误 单选 : 下列哪个理论提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 技术差距理论 判断 : 生产要素的产出服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正确 单选 :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称为: 等产量曲线 单选 : 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 产要素的投入量被称为: 边际技术替代率 单选 : 全部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称为: 生产规模弹性 单选 : 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取决于企业销售的产品的需求,这种需求称为: 派生需求 单选 : 企业是生产要素的技术和经济的组合,企业以总体的方式从社会获得收入,然后在其内 部进行分配。以下关于企业内部分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非公有制企业中除去工人收入剩下的部分归企业所有员工所有。单选 : 市场经济并不能保证生产要素在各部门间的充分流动,会遇到各种流动性障碍,这不包 括以下哪种? 系统性障碍 判断 : 只要把生产要素组合在一起企业就可以生产出产品 错误 判断 : 萨伊认为生产要素主要有资本、劳动和土地 正确 判断 : 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要素用来生产某种产品放弃的能够生产所有其他产品的收益 正确 判断 : 教育可以看做一种新的生产要素 正确 判断 : 新生产要素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可以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并在这些要素上成为要素禀赋丰富 的国家 正确 判断 : 当代贸易理论中,可以把信息看作一种生产要素 正确 判断 : 随着新生产要素的不断涌现,很多生产要素都可以成为各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优势 错误 单选 : 萨伊认为生产要素不包括? 工具 单选 : 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最严重的一个障碍是什么? 户籍制度 判断 : 货币区理论中货币区的确定应该根据生产要素的流动性的标准进行衡量确定 正确 单选 : 生产要素的()决定了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份额。产出弹性 判断 : 生产要素的产出服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正确 判断 : 当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投入越多,则产量越高。错误 判断 : 当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投入越多,则产量越高。错误 单选 : 《国富论》的作者是? 亚当斯密 判断 : 根据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经济活动如果没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就无法进行下去,所以 计划经济是必然的选择。错误 单选 :()的《经济学原理》可与《国富论》并提: 马歇尔 单选 : 不属于亚当.斯密《国富论》中重要主张的是: 重商主义 单选 :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看不见的手”指的是。市场 单选 : 《国富论》是哪位经济学家的著作? 亚当斯密 单选 : 李嘉图第一次读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多大 27岁 单选 : 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著有《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的是: 亚当·斯密是 判断 : 《国富论》最早是由严复翻译成中文叫《原富》 正确 判断 : 经济学产生的标志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正确 单选 : 李嘉图在多大时看到斯密的《国富论》? 判断 : 《资本论》的作者是亚当·斯密。错误 单选 : 《资本论》的作者是? 马克思 单选 : 《资本论》是哪一年出版的? 1867年 判断 : 康德培养了马克思后来写《资本论》等等的核心能力。正确 判断 : 马克思的资本论也属于宏观经济学重要理论之一。正确 判断 :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作品。正确 判断 : 恩格斯在《资本论》里提出:生产力按几何级数增长,而市场最多也只是按算术级数扩大。正确 单选 : 马克思的《资本论》里,阐述历史部分的是 第四卷 判断 : 马克思的《资本论》有四卷,都是理论部分 错误 单选 :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到,经济运行中平均利润率的长期趋势是 下降的 单选 : 《道德情操论》是谁的作品: 亚当斯密 单选 : 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著有《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的是: 亚当·斯密是 单选 : 开放经济条件下,实行的国际贸易政策是:()适度的贸易保护 判断 : 海外华人投资是驱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第一大动力。错误 单选 : 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最早启动资金大多来自于? 海外华人投资 判断 : 开放经济是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存在国际经济往来的经济 正确 单选 : 很多开放经济学研究表明什么是开放经济学中的最后一项? 资本项目的开放 判断 : 封闭经济是以国家为单位来讲的。正确 判断 :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总支出与总需求是两个相等的概念。正确 单选 :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从生产要素市场来看,供给方是()需求方是()家庭 企业 单选 :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GDP 与GNP 的关系是:()GDP=GNP 判断 : 国际经济交往中,国家计划是各国经济联系的基础 错误 单选 :()出现标志着西方的国际贸易理论开始成熟: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 单选 : 和其他国际贸易理论相比,产业内贸易理论更注重()方面 需求 单选 : 在国际贸易理论界,更加弘扬()。自由贸易 单选 :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小国”具有的特点是()价格接受者 判断 : 国际贸易理论着重货币分析 错误 判断 :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讲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错误 单选 : 《国际贸易理论》是谁的著作? 贝蒂·俄林 单选 :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政府干预的态度是? 是扭曲行为 单选 :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在什么情况下,自由竞争和贸易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 判断 :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保护主义的国家干预是一种扭曲行为。正确 判断 : 根据战略性政策贸易理论主张一国通过政府干预,实现比较优势,把国外企业利润转移 到国内企业,从而提高本国福利 正确 判断 : 企业利润最大是宏观经济的目标之一 错误 单选 : 政治经济学中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当利息和企业利润的比例确定时,利息率的高 低取决于什么? 借贷资本供求关系 判断 : 企业利润越高,现金流量越低。错误 判断 : 资产减值准备频繁被部分企业当作是调节企业利润、粉饰会计报表的利器。正确 单选 : 断折的需求曲线使得()不同的企业也能够依据“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达到企 业利润最大化。边际成本 判断 : 企业利润越高,现金流量越低。错误 判断 : 资产减值准备频繁被部分企业当作是调节企业利润、粉饰会计报表的利器。正确 单选 : 我国主管贸易的是哪个部门 商务部 单选 : 中国人民币升值压力是:()中国国际收支双重顺差压力 单选 : 能化解人民币升值的内生压力的是:()提高相对劳动者收入 判断 : 贸易顺差会造成人民币升值。正确 判断 : 目前国内的学者大多主张人民币升值或者维稳,但没有人主张人民币贬值。错误 判断 : 持续的顺差存在会使得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增加,从而引起国际热钱的不断流入。正确 单选 : 以下关于降低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做法,不恰当的是? 保持我们国家的低工资,以维持比较优势 单选 : 关于人民币直接升值和相对劳动力价值的提升来减少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说法,不正确的 是? 两种做法只能选择其中一种,以免带来冲突效应适得其反 判断 : 为了避免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资产贬值损失,我们一方面要管理好虚拟经济的资产,另一 方面要将虚拟经济资产转化为实际的资源。正确 判断 :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缓解物价上涨压力 正确 判断 : 热钱流入中国的重要原因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正确 判断 : 人民币升值和提高我国劳动力价值的长期效果是一样的 错误 判断 :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人来说是有利的 错误 判断 :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人来说是有利的 错误 单选 : 若人民币升值,最受影响的是,国民 单选 : 以下属于人民币升值压力根本原因的是 国内收入分配的失衡 单选 : 以下可以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是 提高劳动力相对价值 单选 : 人民币升值压力产生的根源和什么是同一原因? 国民收入分配失衡 单选 : 若人民币升值,那么伴随这我国的出口必将:()下跌 单选 : 若人民币升值,那么伴随这我国的出口必将:()下跌 判断 : 弗朗斯瓦·魁奈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正确 单选 :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是 亚当斯密 判断 : H-O 模型以一个国家的基本的基本资源优势来解释国际贸易的模式,扩大了考虑国际贸 易发生原因和利益分配,比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论更贴近事实。正确 判断 : 贸易的模式指贸易利益的分配 正确 判断 : 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如何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正确 单选 : 国际经济学脱颖而出,()发挥了重大作用: 凯恩斯 单选 : 经济学与国际经济学的不同之处在于:()经济运行过程 判断 : 国际经济学也有调控手段,只不过程度没有国内经济学强。错误 单选 : 从国际经济学的角度,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或行为主体是:()国家 判断 : 国际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支 错误 单选 : 经济学与国际经济学的关系不能从经济运行的哪个方面解释 个体 判断 : 国际经济学是国内经济学的延伸,两者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正确 单选 : 国际经济学中的“吸收”与()无关。总收入 单选 :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不包括()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决定 判断 : 国际经济学跟西方经济学没有关系 错误 判断 : 国际经济学中不存在效率和公平问题 错误 单选 :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判断 : 国际经济学可以看作国内经济活动在国际上的延伸 正确 判断 :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讲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错误 单选 :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不包括? 开放的微观经济学 单选 : 以下属于国际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是? 开放的宏观经济学 判断 : 开放的宏观经济学属于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正确 判断 : 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并列学科。错误 判断 : 国际经济学是从宏观经济学发展而来的。正确 判断 :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抽象的劳动。错误 判断 : 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说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正确 单选 :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讲的决定价值的是()抽象劳动 单选 : 反对劳动价值论的是 萨伊 判断 : 斯密的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正确 单选 : 关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的假设前提,说法不正确的是:()规模效应 判断 :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是完全撇除了绝对利益学说,从另外的角度推理而出。错误 单选 : 对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的评价不正确的是:()合乎国际贸易的实际 单选 : 关于大卫·李嘉图说法不正确的是:()在穆勒的理论基础上推理 判断 : 月球是太阳系的第五大卫星,木卫一是太阳系最大的卫星。错误 判断 : 法国大卫的《荷拉斯兄弟的誓言》,古典画派的构图非常均衡,中心在于誓言的信物也就 是几把宝剑上。正确 判断 : 大卫领导犹太民族摆脱了非利士人的统治,建立了独立的以色列国家。错误 判断 : 多那太罗的代表作有《向日葵》、《大卫》和《圣乔治》。错误 单选 : 太阳系卫星,月球是第几大卫星: 5 单选 : 大卫·李嘉图出生于? 1817年 单选 : 大卫·李嘉图的经典假设是()要素在国与国之间完全不可流动 单选 : 大卫·休谟称自己的怀疑论是怎样的? 温柔的怀疑论 单选 : 对什么的怀疑构成了大卫·休谟怀疑论的起点? 感觉经验的来源 单选 : 根据大卫·休谟的观点,秩序就是什么?习惯性联想 判断 : 大卫·休谟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中来,但经验从何而来需要被怀疑。正确 判断 : 《大卫》是拉斐尔的作品。错误 单选 : 雅克·路易大卫出生于哪一年? 1748 判断 : 对康德影响最大两位哲学家是,大卫、休谟。让-雅克、卢棱 正确 单选 : 有关大卫·休谟的说法错误的是? 文学家 判断 : 斯密的绝对利益说与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两者的假设前提没有相同之处。错误 单选 : 下列哪个是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的假设前提之一 交易双方单位生产的劳动成本不变 判断 :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中“单一劳动要素投入”的假设是不合理的。正确 单选 : 比较利益说认为()导致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的建立 技术的不同 单选 :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的第一步是如何比较? 国家和国家比 判断 :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首先是要在国家和国家之间进行比较。正确 单选 :()出现标志着西方的国际贸易理论开始成熟: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 单选 : 国际贸易的现代理论中的“现代”从()时候开始: 20世纪初叶 判断 : 模仿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第一阶段是反应滞后。错误 判断 : 国际贸易政策分为两种:贸易保护、贸易自由。正确 单选 : 开放经济条件下,实行的国际贸易政策是:()适度的贸易保护 单选 : 国际贸易中的安全不包括:()市场规格的安全 单选 : 国际贸易中,进口贸易额大于出口贸易额会产生()逆差 单选 : 下列哪个不是国际贸易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开放的微观经济学 判断 : 从事国际贸易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错误 单选 : 李嘉图的国际贸易说揭示了国际贸易因()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比较利益 单选 : 西方的国际贸易模型以()作为标志。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 单选 : 如果国际价格线更贴近于贸易双方中一国的国内价格线,该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利益 越()。少 判断 : 可贸易区就是国际贸易的利益所在。正确 判断 : H-O 模型讨论了国际贸易对于一国收入分配的影响。正确 判断 : 树木不可以流动,但是家具是可以流动的。国际贸易中,商品流动会导致价格趋于均等。正确 判断 : H-O 模型以一个国家的基本的基本资源优势来解释国际贸易的模式,扩大了考虑国际贸 易发生原因和利益分配,比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论更贴近事实。正确 单选 : 技术差距消失,那么以技术差距为基础的国际贸易量会怎么变化 最终也会消失 单选 : 和其他国际贸易理论相比,产业内贸易理论更注重()方面 需求 单选 : 在国际贸易理论界,更加弘扬()。自由贸易 单选 :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小国”具有的特点是()价格接受者 单选 : 我国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 贸易顺差 单选 : 若发展中国积极发展劳动生产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相对劳动价值将增大,使得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将会? 扩大 判断 : 国际贸易理论着重货币分析 错误 判断 :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讲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错误 单选 : 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判断 : 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商都不具有绝对优势的话,就不会产生国际贸易 错误 单选 : 按照比较利益理论发展国际贸易易于引起经济结构失衡称作 比较利益陷阱 判断 : 国际贸易中的大国是指该国人口数量比较多 错误 判断 : 国际贸易中的小国,是指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份额很小,因此只能是产品的国际价格 的被动接受者 正确 判断 : 一国进行国际贸易一定能带来社会福利的增加 正确 判断 : 李嘉图的思想是相对比较优势。正确 判断 : 李嘉图在比较分析中只考虑了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是什么,而没有考虑一个国家的优势 为什么是这个。正确 单选 :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是:()技术的比较优势 单选 : 关于比较优势战略说法不正确的是:()比较优势战略就是竞争战略 判断 : 考虑比较优势可能产生问题,可以不跟实践相结合,直接从理论出发。错误 单选 : 造船业即使不处于比较优势,也要大力发展,是基于()的考虑: 战略性目的
当代中国经济
第一章、中国改革制度
第一讲
一、增量资源分配的影响因素
1、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2、国民收入支出结构:购买消费品还是购买投资品?
理论上存在着一个最优的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和支出结构,使得增量资源在政府部门这么多,在非政府部门这么多,从而保证了国民收入是最优的,也就是最大的。这就是增量改革的核心任务。
二、我们与俄罗斯改革的区别
1、我们是对增量资源进行调整。而俄罗斯是对存量资源直接进行私有化调整。
2、存量资源的配置上,理论上也是像增量资源那样进行配置。
3、在现有所有所有制形式下面,都有其适用范围,在其适用范围中都有其优势也有其弱点。所有制的问题,就是涉及到谁控制这些增量资源,谁是资源的主人。
4、国有非国有具有绝对优越性,是没有理论依据的。只有在适用范围内,才有其比较优势。
5、国家所有制的好处:外在的经济效应,可以应对市场失灵。京九线都是经过欠发达区域,带有扶贫效应。有货流不足和客流不足的缺陷,但有两个好处新的纵观南北的产业带的行程,第二讲
一、国有制的好处:外在的经济效应(以京九铁路为例)
1、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受益的部门不会交给产生外部效应的部门
2、发展或增长极:增长极效应
二、国有制的局限性:经济激励约束制度有问题
1、激励约束制度有问题导致活力不足
2、效果体现在:它产生的效益和他的收入脱节。
三、是否实行国有制
1、产生的外部效应带来的受益与激励约束不足带来的可能损失相比较,来决定是否实行国有制
2、没有外部效应时,国有制扩展需要谨慎。
3、强外部效应时,应采用国有制
四、国家控制的增量、存量的资源范围的大小,或国有经济控制的领域的大小的影响因素
1、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有直接关系。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上面临任务和约束条件是不同的
2、与非国有资本实力或进入障碍有关:国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国家进入非国有不容易进入的
五、以资本主义二战后发展为例
1、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都经历了国有资本的扩张和收缩的阶段,前三十年总体上扩展阶段,后三十年(上世界八十年代初开始)进行收缩。撒切尔夫人终止了国有化,世界上掀起了非国有化的浪潮。
2、很多人认为:八十年代后,私有化的兴起源于国有化的错误,这其实是错误的。1976年之前国有规模扩张导致了黄金时期。
3、资本主义前三十年国有化原因:
私人资本进入障碍。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上私人资本不愿进入 第三次科技革命,私人企业无法进入,比如载人航天飞行。解决失业问题,政府使部分企业放弃利润最大化目标而改为就业最大化目标,为达到此目的,政府改变企业性质。
4、后三十年进行私有化的原因
基础设施建立完成了,但私人部门经营有效率。
非国有资本进入的障碍减少了:私人经济甚至富可敌国,经济全球化解决了人才不足,进入障碍与领域减少了。
过度强调就业最大化的目标。
5、调节的实质,是寻找存量资源在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分配的均衡点。
6、中国工业化任务需要国有和非国有资本的共同推动。
7、中国的非国有资本在货币资本数量上可能非常大,但是产业很低端
8、退出论:私人资本可以保证最优的供给,竞争性领域退出,非竞争性领域加强
缺点:过于强调西方经济学理论,过于意识形态。
9、有选择的退出:
六、两个约束来确定增量资源和存量资源在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的比例 效率约束,机会成本约束。
来确定增量和存量资源分配的比例。
七、均衡分配均衡点
1、有一个能够保证其达到最优配置的体制,如果偏离均衡点,则借助政策手段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比如朱镕基政府中,部门不能利用的资源:借助国家债务,使其变成国家控制,进入私人部门不愿进入的领域,比如机场,高速公路等等。
第二章、创新制度激励,使得蛋糕做大
八、制度创新(第四讲):使两条线向上移动
1、制度决定激励结构和激励的有效性
2、变革一共有以下几部分:(与收入分配结构的改变,不涉及基本制度的改变)
改变分配结构,向个人进行倾斜:国有经济创造的财富会给私有经济和政府,因此私人经济发展会很快。
私有经济成为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合法私人财产制度
(中国私有经济发展的结果并不是中国私有化的结果,而是分配结构的变化)(国并不是将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对立起来。)与时俱进:私人老板能不能入党,不能以有产或者无产为标准。而是以能不能承认党章,政治立场为标准。
3、基本制度的创新和基本制度实现形式的创新有机的结合起来。
九、基本制度实现形式的创新(第五讲)
1、传统公有制理论的问题:范围和形式的问题。
公有制有无优越性的问题中:优越性的范围:
优越性还是十亿人的优越性?
有效的共同占有。共同占有的范围是多少
优越性得以发挥的形式:
2、范围和实现的形式与什么有关:
社会化程度有关(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采用集体公有制)占有的主体能不能适应占有范围的变化,不能超过社会分工的限制。(社会分工:旧分工使得人们没有选择的自由,体力劳动者无法从事脑力劳动)
科学技术形式不同导致有效占有的范围也不同,比如铁路范围要大,修鞋匠要小
中国公有制的改革需要多样化的探索和改革:比如现在的基金所有制:社会所有
3、公有制在实践中的矛盾:一方面生产社会化要求公有占有范围的扩大,而旧分工对占有主体的限制。有效共同占有的范围和边界要由发展的程度,劳动者受旧分工的限制情况来确定
解决矛盾的方法:(第七讲)(1)占有形式的不同,有效占有范围内进行直接占有,其他范围内间接占有或叫授权占有:多层次授权:(2)最高权限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国务院及其行政系统管理企业,因此国务院拥有行政权和所有权,因此政企无法分开),解决方式,成立国资委来管理国有企业
(3)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源于旧的制度安排和观念意识形态的东西
中国先进行思想解放:一方面是自上而下,两一方面是自下而上,重新对原有的制度安排进行再认识。
最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农村改革是自下而上的创新。(A、中国农村改革,安徽凤阳小岗村承包责任制,承包期短,农民掠夺性开发土地,延长承包期,不强制性推行承包责任制,个别地方发现有更好的形式,可以因地制宜进行探索。)B、同时也允许自上而下的改革,除了基本制度之外的方面,给地方自发改革的机会和条件。重大的、目标性的、战略性由中央来掌控,来避免改革的失控和摩擦。
C、自下而上的自发性制度的变新和改革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因此存在着制度短缺的问题。因此存在制度的短缺。因为自己进行改革的成本很大,然后很容易被模仿。自上而下的改革则可以克服这个问题。
D、自上而下的改革可以避免由集权到分权过程中改革失控的问题,能够较好的反应社会理性。(由于个人理性的结果可能导致社会的非理性)
中国既有体制性改革也有制度性改革
(4)中国的改革创新是在非均衡的情况下进行的,中国力图寻找一种适应于这种非均衡的改革方式
A、地区发展的非均衡
B、经济体制的非均衡:传统体制的影响力、支配力和控制力是不一样的。城市受传统的体制影响更大,因此中国改革要想从城市率先突破是不现实的。农村先改革,然后城市采用重点突破整体配合进行改革。
(5)中国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
A、问题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要创造效率创造经济发展,还要创造社会的稳定。
B、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并不一定要求政治的多元化(分权,多党制)与此相配合。我们本来以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仅仅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然而事实上引起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领域重大的结构性变革。在这些变革领域中产生累积了新的矛盾。(比如劳资关系矛盾、贫富差距问题)这些矛盾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C、中国进行两个分权的同时,没有进行政治性分权的改革(第十讲)两个分权:经济性分权:经济性决策权的重新划分
行政性分权:给各地方政府以行政权力
没有经济政治性分权:应当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
横向:政党之间行政分权;纵向:政党与选民之间政治权力的划分,政党的权利来自于选民的授权
因为经济性和政治性分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强调了地方的权利,但是避免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进行相抵抗的方向,避免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讨价还价,尤其是多民族国家和宗教问题严重的问题。中国宗教自主,不允许外国控制。D、中国经济改革的过程中会创造政治改革的条件,会创造自主、竞争、独立、开放的意识,为民主化政治创造条件,先摆脱经济依附和精神依附。
经济改革形成多个利益主体、利益集团相互制约的条件。进一步形成政治竞争的条件。E、我们虽然不进行经济政治性分权,但可以不断地改进。比如人大权利可以不断强大。F、多政党的前提: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则,在发展中国家很难执行。多政党会存在多数人暴力,多数人民族欺负少数民族
(6)西方人提出的,中国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第十一讲)A、越是不发达的地方,非正式制度(习俗)对人们的约束越强。
B、我们重视其正式制度的改革、创新,我们对非正式制度的改革创新还不够。正式制度的变革很快,并且具有可移植性。
C、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不协调地方:
市场经济中的平等自由人权的观念与等级制度的冲突。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商业道德的缺乏:利与义、利与德 个体的独立性与依赖性:失败时反社会,反政府倾向 对平等的传统的理解与正常收入差距的扩大的混淆 对资本的传统理解和人们积累资本愿望
中国的人际关系和人情关系(乡村中人际关系:熟人关系(不讲原则)和陌生人关系(原则当头)),因此人们通过一切可能办法,将陌生人关系转变成熟人关系,将助长不正之风。领导者的熟人关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导致规则面前的不公平。市场交易中的熟人关系 中国对人情关系的改革:属地审判原则到异地审判原则;
第三章:将蛋糕分好。
十、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第十二讲)
1、现在有哪些分配问题
A、可以从统计材料中看出的问题:
两个比重偏低:劳动者收入占国民收入偏低,个人和家庭收入占国民收入偏低,并向下走。城乡差距扩大:不包涵保障性隐形收入,已经达到1:3.3 东中西部差距扩大:
城市内部,乡村内部也呈现扩大趋势:
部门之间收入差距扩大: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高达1:8~1:10
2、传统体制下的收入分配:
A、不是平均主义,工人、农民、干部之间并不是平均主义分配原则
B、带有浓厚的身份制和等级制色彩:按职业特点进行了划分,比如种植业和养殖业叫农民 非农业产业体力劳动者叫工人,除当兵和其他两类之外叫干部(大学毕业生)。这种分工的基础上很多东西与这种身份相联系:
比如农民实现工分制:不享受商品粮,没有福利型分房,没有实质性社会保障,只是通过土地来保障,享受国家的公共产品较少。这种分配使简单的劳动分工变成了特殊身份
工人实行八级工资制:低价购买商品粮,国家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水电房租等非常低,公费医疗,子女就业国家统一安排;
干部实行级别制:大学毕业23级,副排级待遇;干部向行政级别上靠拢 C、不同的身份与制度安排相联系(第十三讲)劳动分工和职业分工上没有差别,但从分配制度上有身份的差别。身份制包涵着等级制在里面
D、传统体制下,高度集中的行政系统组织起来的系统,按照等级原则组织起来的。显著性的级别,扩展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而使得不同行政系统上有了行政性等级差别,比如处级单位,科级单位,股级,四分之一科级,行政级别对应地位和权利,以及获得的报酬和收入。E、地区也有等级差别: 北京:享受特供
上海:八类地区,工资高
3、我们对传统分配体制的问题认识不足,导致的问题
A、民工:城市工人比农民工获得工资高出一倍,还不包括社会福利。并不是市场因素,而是身份制在作怪。农民工不享受市民待遇,B、打破我们的身份制和等级制要比平均主义要困难得多
C、产业性的歧视:学农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没有多少在研究农业第一线
4、收入分配的标准和方式(第十四讲)
A、中国的脑体倒挂问题:其实有问题。不能划定体力劳动者一定是低收入。根植于等级制度,导致收入分配标准的扭曲。
B、收入分配或产品分配是生产条件分配的结果: 生产条件是指:包涵生产的客观条件(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生产主观条件(劳动力资源)生产条件的分配:、生产条件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谁拥有这个生产条件就可以以生产条件所有者的身份参与分配)(劳动力的生产条件的归属问题,奴隶不拥有劳动力这一生产条件,工人拥有了人生自由,才有了劳动力的支配权)、C、生产条件借助于什么样的方式在不同生产领域进行分配。(市场方式:市场化的收入分配方式与生产条件不能够脱离。收入分配方式根据生产条件的多少来判断)与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均衡关系有联系,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要求资本在各部门之间进行均衡分配)
前提是资本能够在市场上充分流动为前提:以前种植业和养殖业必须固定,不能流动。劳动者不能自由支配劳动力的条件。
D、我们的生产条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视(1)、客观生产条件的分配:
公有制:国企高管不应该高薪。生产条件带来的收益有生产条件的所有者进行分享; 非公有制(私有制):依靠所有权进行分配; 劳动者的劳动力条件: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或是非个人所有(公有制+劳动力个人所有=按劳分配:因为旧分工的条件下:劳动者劳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劳动的差别还原为收入的差别,进而变为人们收入水平高低的差别。积极意义上是一种劳动的鼓励,消极意义上是一种饥饿纪律);
十一、收入分配过程(第十五讲)
1、收入分配的分类
A.非市场机制下:分为初次分配过程和再分配过程
B.市场经济条件下:分为微观的收入分配过程和收入分配的调节过程。(微观的收入分配过程与宏观的收入分配过程发生分立)
C.微观的收入分配过程借助于市场机制来进行收入分配。都建立在市场的等价交换的基础上的。不叫做初次分配过程,而叫做微观的收入分配过程,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D.由于存在一些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不能通过市场来进行,市场也存在失灵会导致收入分配的扭曲,因此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行收入分配的调解过程。
2、微观的收入分配过程:
A、借助于市场机制来实现的。
B、西方经济学的理解:每个生产要素的拥有者,将其所拥有的要素给企业,企业根据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来支付要素价格。(即按照生产条件来分配)(原则是等价交换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C、事实上企业不仅仅使要素的组合,企业总体劳动获得收入的过程。(1)、非公有制企业的分配:劳动性收入:支付劳动力的价格,剩下的归物质资料的所有者所有。(2)、公有制企业的分配:劳动性收入:支付劳动力的价格,(3)、但是由于在公有制企业中没有客观要素所有者和主要要素所有者要素的分立。如何进行分配,没有了物质资料的所有者,由代理者代替。我们的劳动者仅仅是劳动者,仅仅获得劳动力价值,代理者一旦独立化,劳动者获得劳动收入的价值化,使得按劳分配难以实现,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的比例下降。(4)、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剩余劳动价值仍然归劳动者所有(现实中给了高管的工资等);
这种共同的占有必须以给劳动者带来财产性收入为条件。
3、采用宏观调节的原因(第十六讲)(1)、从市场存在失灵角度来看: 主要体现在它的外部性。(比如化工厂的污染)(2)、产业化(市场化):很多行业在中国无法进行市场化。比如中国教育医疗等无法进行产业化。
社会需要建立保障基金。解决常规性风险,非常规性风险,为社会做出特殊贡献的群体。建立收入和生活保障的来源。(2)从效率的角度来看: 社会成本=内部成本+外部成本 社会收益=内部收益+外部收益
因此社会成本与企业内部成本不一致,偏离了效率角度,因此偏离了最优配置。因此使用宏观的调节,使得偏离最优配置达到最小值。
4、政府通过什么方式调节着分配过程。收入过程:
支出过程: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支付;转移性支付; 公共产品:
政府投资的选择: 社会保障
5、政府取得收入的过程和支出过程按照什么样的标准 A、着眼于社会范围内的公平分配。B、不仅仅遵循劳动标准和所有权标准。
C、将通过上述原因引起的收入的差别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D、同事要把效率和公平统一起来。
(1)什么叫公平,它和效率有什么关系?
微观仅仅讲求效率,宏观仅仅讲求公平。这是不对的。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认为是公平的。
6、我们出现分配问题的原因
我们从传统分配问题到现阶段分配过程的转变而导致的
A、我们改革中还未做到,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不清楚的 B、变革过程中两项并存带来的问题。
十二、收入分配的公平和效率问题已经我们政策的选择(第十七讲)
1、公平: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用基尼系数来衡量
A、基尼系数:收入所占比重,人口所占比重,B、奥肯:《公平与效率的交集》公平与效率是矛盾的。
但是他的公平带有平均主义的意味。绝对的公平就是绝对的平均主义
2、公平的理解多种多样
(1)包涵:前提的公平,过程的公平,结果的公平,机会的公平。
(2)社会可接受的公平的客观标准:公平是历史的范畴:反映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
(3)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公平作为历史的产物,包涵历史的规定性。A、资产阶级公平:消灭阶级特权;权力的平等;机会均等(延伸到社会、政治等其他领域);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B、资产阶级公平的问题:无产阶级不接受
C、无产阶级公平:消灭阶级差别(生产资料占有的差别),向占有上的平等方向走(一个阶级不能凭借资料所有权占有另外一个阶级的劳动)
D:无产阶级:提出公有制,代表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趋势。E:公有制条件下的收入分配: 共产主义:按劳分配,按需分配;
社会主义:不能按需分配(因为旧分工的存在),以统一尺度(劳动)来分配个人消费品;(4)公平带给我们的启示: A、公平不代表没有差别,不能以差别的大小来区分是否公平。(依然存在劳动差别带来收入差别),应该以引起收入差距的原因为标准。由劳动差别引起的收入差别是公平,有劳动以外的差别引起的收入差别是不公平的;现实中存在着劳动差别引起的还存在占有差别引起的收入差别。
B、A的前提必须是劳动性收入全部用于消费才能够成立; 如果有储蓄,储蓄带来的收入是公平性收入(利息不是按劳分配的报酬,也不是不劳而获);储蓄被看作劳动的积累,劳动积累的差别带来的收入的差别,看作是公平的。
3、微观的收入分配过程和宏观收入调节过程都给我们带来了收入差距过大(1)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带来收入差距的原因:
A、客观生产条件与主观条件的市场化分离:
生产资料采取资本的市场进行配置,劳动力市场双向选择的方式采取市场来配置。
公有资本在资本市场进行配置带来的收入,有谁来控制和占有?
由不同层次的代理者来控制的。这样会带来一个问题,收入会被代理者控制和支配。
劳动者,劳动力商品化
B、经济性分离:市场化过程中使其失去了参与分配的条件(比如失地农民,农民的土地由集体所有制被征用改为了国家所有制,国家卖地给了个人使用权,但是国家并没有给农民足够的补偿。农民在这份土地上获得收入的资本)(改革中的下岗分流)。
这两种分离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分配失衡想结合,引起了生产条件在社会成员之间分配的过度的非均衡。带来的影响
A、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非均衡 B、不同部门之间分配的非均衡 需要达到的目标:
A、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B、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收入:需要要素能够自由流动为前提。但是存在自然的人为的和制度性的障碍。
C、城乡收入差别的原因:生产条件在城乡之间的分配和城乡之间流动性差异。土地的有限性(不能任意增加土地);土地资本(投资的对象是土地,土地边际收益递减);
人均土地增加条件:科技进步;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 土地投资收益低,没有向农村投资 人力资本差异扩大
生产条件在不同部门和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是不公平的。显然与公平相违背,甚至于效率相违背。因为效率需要不同资源在社会上自由分配。
D、很多地方不是等价交换: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交换的价格取决于:交换双方权利的既定以及这种权利的制度安排;社会成员背后社会力量的强弱有关系
第二十一讲:
微观的收入分配过程中也有公平的问题,并不是公平只存在于收入的调节过程中。
二、收入调节过程中也有一些因素存在收入调节的逆向调节
1、政府取得收入和支出的过程存在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A、取得收入过程按照统一的原则,即税制要统一。(1)、然而现实中税制的不统一:
表现在内外所得税的不统一;城乡税制不统一(农民没有起征点问题)(2)、国民待遇的差异:公共产品,社会保障的差异。
四保四不保,一联系。保城镇不保农村,保就业不保失业,保固定不保流动,保障的水平与所在单位相联系。(3)、预算执行过程中,权力过于集中,不够透明,公共资源公共支出被滥用,流向不该流向的部门。(4)、收入分配秩序不够规范。五色致富:红色致富(权力),黑色致富(黑社会),白色致富(贩毒),蓝色致富(海洋走私),灰色致富(灰色性收入)
2、微观领域收入分配调节的政策(1)、收入分配的调节与生条件的调节相结合起来,因为微观领域收入分配由生产条件所决定。
避免经济性分离,避免乱征乱用,给失去土地农民合理补偿,给其合理性出入。(2)、国民待遇原则:(3)、反垄断:自然经济的垄断不是反垄断的对象,制度性安排的垄断是反垄断的对象,不仅影响了公平也影响了效率。因为生产条件自由分配,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收入,等量资本获得等量报酬,这也是效率的要求。(4)、打破身份制和等级制(5)、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增加对其人力资本的投资(6)、规范政府的调节过程,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税收过程中要考虑效率与公平问题。纳税过重,高收入者不再增加收入;转移过多,导致低收入者对再收入的依赖,导致低收入者不努力了。(7)、避免权利对再分配的控制和再分配的流失
(第四章)国民储蓄投资(实业投资,而不是金融投资)与金融
第二十三讲 一、三者的关系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储蓄者不再是投资者(实业投资)。金融过程将储蓄者和投资者相联系起来。三者之间又相互作用。
2、三者的关系影响宏观经济的状态
二、国民经济的储蓄结构与投资结构和金融结构的关系
1、储蓄结构:指储蓄的主体结构(国内归结为三个主体:家庭个人;企业;政府的储蓄)(1)、国民净储蓄:三个主体结构储蓄构成国民净储蓄(2)、国民总储蓄:国民净储蓄+折旧
2、国民储蓄形式结构: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存款;国债;股票等)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储蓄形式结构的需求与供给相一致。
3、储蓄的主体结构与形式结构的关系: 三个主体对储蓄形式结构的选择也是有差异的。意味着金融地位的重大差异,比如在政府为主导的储蓄形式中,政府选择多样化不多,金融需求低,家庭为主体时,金融地位就重要的多。
4、投资结构: A、投资的主体结构: 政府投资 B、投资的部门结构:
C、投资主体和投资部门之间的关系:投资主体会影响投资部门,比如政府投资于外部性较强的部门。而个人只考察内在收益较强的部门,而政府可以将内在收益和外在收益结合起来进行投资部门的选择。
5、国民收入结构的改变:传统体制下政府储蓄为主,变为大部分控制在非政府部门手中。A、传统体制下:政府通过分配和再分配,国民收入一部分用于社会消费基金(公共消费和个人消费),一部分用于社会积累基金(用于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投资),因此国民收入的储蓄过程和投资过程是一个过程。是同时决定的。B、可支配收入和消费不一定相等,原因: 财政可以先支后收,强制性公贷;
人们会将货币存在家中,但是物质不会闲置,银行创造多了将货币膨胀,少了货币收缩。人们的消费计划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因为金融支持可能得不到。
C、国民收入的储蓄结构与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有关。因为储蓄结构由三部分构成,但是三部分的储蓄倾向是不同的。
D、国民收入的分配可以影响储蓄率和投资率(1)初次分配:
在不同要素之间的分配,在劳动要素进行分配和非劳动要素之间划分比率高低。因为劳动要素分配(工资),非劳动要素(利润)。
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因为不同部门的储蓄倾向也是不一样的。(2)再分配:
政府转移收入的过程中,部门之间收入的转移 E、储蓄的多样化影响投资的改变
投资主体的改变:之前是政府投资,因为抑制非公有制经济,政府掌握着可投资的资源,政府作为可投资的唯一主体。现在投资的主体多元化了。因此现在金融决定了储蓄流到了哪些投资者手中。刚刚进行金融改革时,无法打破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障碍,使得投资短平快,使得投资重构化,重复建设情况很多。
三、国民储蓄的决定因素,特别是家庭储蓄的行为对国民储蓄的决定的关系
1、储蓄=收入-消费,之前都是考虑收入对储蓄的影响,而消费应当也对储蓄有很重要的影响。
A、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消费并非完全个人和家庭的行为。因为劳动力的再生产,要符合社会生产的需要。
B、平均消费范围:一方面由社会所决定,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规律性。因为消费的变动主要体现在主导消费品的变动上。不同时期的主导消费品不一样。主导消费品:百元产品(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千元阶段(家电:电视,电冰箱)万元消费阶段(电脑,移动通讯)十万阶段(2003年SARS流行:买汽车)百万阶段(房子)两个阶段过渡时期,储蓄会增加,储蓄行为具有阶段性,收入增加不会立刻引起消费行为的增加。
美国要求别的国家买它的国债,美国用美元作为世界货币,这样来缓解其储蓄率降低的风险。然而中国储蓄率也在下降。
2、中国经历了储蓄缺口向储蓄过剩的转变 A、储蓄缺口:强制储蓄
B、强制储蓄:利用非市场手段造成国民储蓄的行为。(1)、最初利用相对价格,非货币手段,工农业剪刀差:农业品低于价值水平,城市进行票证,降低消费。(非市场手段,部门之间的转移)市场化改革中废止了这种手段。(2)、向绝对价格,货币手段与非货币手段并用的发展。强制性公债:强制性购买,并且政府可以少还,也可以不还。
可以通过非通货膨胀的手段来解决强制储蓄问题,M=PW/V
非通货膨胀不变即P不变,假设流通速度V不变,因此货币化程度W提高,可以解决M提高问题。(3)、改变V的方式:
a、发行流通纪念币:可以提高货币化程度,纪念币不参与流通。
b、市场化过程中,原来不通过货币的媒介进行交换,现在转变为货币媒介进行交换,这样国家就可以通过货币控制这一资源,因此中国货币化程度不断增高。
c、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边际产品原来为0,转移到新的领域,使其边际产品不为0。城市剩余劳动力:上山下乡,使其边际产品不为0 了。(被称为储蓄的现实化)(4)、货币税或者通货膨胀税
向货币持有者征税。税基:持有的货币量。税率:通货膨胀率
税基和税率有关系:通货膨胀率的增加导致持有货币量减少。意味着税基下降。因此存在最大货币税(最优货币税)。
同一货币税:有两种选择,一个是低通货膨胀率,另一个是高通货膨胀率。(5)、中国货币税的问题
中国货币税,通货膨胀率增加,货币税增加。但是中国正常的税收却较少。总得税收可能不变,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因为国民税收:以名义货币收入征收的,即可变价格征收的。通货膨胀增加,使得实际的正常征税减少。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的持续下降了,一直持续到1994年,政府实际可支配的份额越来越少,因此中国进行了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6)、1994年政府税收改革后,政府控制收入过快增长了。使得居民(劳动)收入下降太快,因此应当减税。让其稍微大于1,不要大的太多。再伴随强制性储蓄,中国内需启动会越来越难,储蓄率越来越高。(7)、中国现在的强制性储蓄还是存在,中国储蓄率过剩。a、强制性储蓄形式改变了,通过价格、税收等方面的配合来实现的。使消费者推迟消费。家电等:消费税,重置税。
汽车交易税:实际上是一种强制储蓄。
高房价:政府拍卖土地,推迟消费到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让你等。b、部分社会成员没有社会保障,必须储蓄来实现个人保障。(8)、中国储蓄过剩带来的问题
社会保障不足。所以储蓄率不会降下来。
解决办法:不是要老百姓降低储蓄率。而是逐步减少强制性储蓄,健全社会保障。
经济学寓言:美国老太太借别人的买房,中国老太太储蓄买房。没道理。因为有愚太太才有智太太,都是贷款买房,会贷不到款。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解决后顾之忧,就可以降低保障。
强制储蓄积累的资源:可以运用到改善民生,建立保障,增加人们消费支出,解除人们后顾之忧。
第三十一讲
3、储蓄到融资到投资的三个过程
S间接金融资产中介直接金融资产I S直接金融资产I SSelf-financeI A、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哪一个更重要一些。理论界有分歧
(1)储蓄决定论:储蓄是投资之源,储蓄决定投资的行为和规模(发展经济学的刘易斯、(2)投资决定论:投资带动国民收入增加,同时带动价格的上升,因此投资带动收入,进而带动储蓄的增加。(凯恩斯理论)a、传统宏观经济学不研究金融问题:因为假定储蓄可以自然而然的流入到相同收益率的部门中去。
b、但是凯恩斯政策有个前提:通货膨胀率与S/K是无关的。其实通货膨胀率与S/K之间是相关系的,比如中国通货膨胀率高的时候曾经出现抢购,S/K会降低。
第三十三讲和第三十四讲
(3)金融决定论
a、中国的投资应当用于储蓄消费下一阶段应用的方向上。
b、中国这一阶段为何有如此多的不良资产,说明金融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金融没有转移到储蓄规定的发展方向上去。c、金融和其他领域一样,没有远见,短视,到处投机,短平快。因此国家角度,应当培养有远见、预见性的金融人才。
d、储蓄没有自然而然的导向相同投资收益率的方向中去,储蓄发展的规定的发展方向上去。
这正是宏观金融的假设,然而这正是我们国家最大的难题。金融将储蓄投向未来主导消费品的假设上。
e、如何才能有远见:企业家需要远见,国家制定者需要远见
B、金融用三种方式将储蓄和投资联系起来,因此金融要对投资和储蓄两者的需要都要满足。(1)、我们金融改革的目标:建立简介金融为主的金融体系,不完全正确;因为间接金融资产的收益性和流动性不能同时兼顾。这样就会造成对储蓄行为的限制。(2)、间接金融:银行的好处: a、银行可以产生金融规模经济,还可以进行期限的转变。(短期存款可以变成长期贷款)b、不需要等待储蓄的转移,没有存款银行也可以贷款。货币的扩张,生产的创造不取决与个人的行为。因为我们将钱放在家中,但钱所代表的资源被银行控制。(3)、银行的缺陷:
a、会造成投资的短平化,因为银行的贷款一般期限比较短。b、直接金融的资产可以克服这种缺陷。(4)、直接金融的好处
a、直接金融的存在限制了银行作为万能控制者。b、直接金融可以给企业长期投资。c、可以兼顾流动性和收益性。(5)、我国直接金融的缺陷
a、我国上市公司带有明显的圈钱色彩。b、股市变形了(6)、中国融资的问题
a、中国农村提供的存款占1/2,但是得到的贷款只占1/10 b、中小企业融资难
尤纳斯:解决了这个问题,创立了穷人银行。
挑战了金融领域额的教条:富人的信用要高于穷人。
(7)、中国农村面临问题的原因
a、农村不是企业,不能搞企业型发展;要异制性解决它,与农村情况相适应的金融组织去服务。
b、不需要城市化金融企业,城市化金融方式强加给企业。c、放宽农村的金融管制。(8)、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多样化金融支持。
C、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弊端(银行业不允许经营证券、保险;保险不允许经营银行,证券)(1)、导致市场的分割,市场资金流动的限制。(2)、中国为何进行分业经营 a、中国综合监管能力不足
b、中国银行业独大,证券业基础薄弱,银行业会阻碍证券业发展。第三十七讲
四、利率协调投资于储蓄的关系
1、利息率:
A、解释的四大流派:实际利率;流动性偏好利率;借贷资金利率;借贷资本利率 B、还有均衡利率 IS-LM均衡。
(很多人在中国不惜修改数据来解释这种模型)C、实际利率:
S=S(r)储蓄与Y有关 I=I(r)边际效率 S=I货币
D、流动性偏好利率:凯恩斯对IS曲线进行批判 S=S(r)储蓄与Y有关 I=I(r)边际效率 S=I货币
凯恩斯认为:利息是放弃流动性的报酬 利息和利息率都是货币现象,不能用实际变量来解释。因此不能用I和S等实际变量来解释。因此只能用货币现象来解释,只能通过货币供求来解释。
E、只强调了实际因素或者只强调了货币因素,因此货币因素和实际因素都决定着实际利率 这种理论强调:存量+流量,实际利率强调存量利率,而凯恩斯只强调流量利率。应当把两者结合起来。
S+&G;I+&GD;逻辑上的混乱,不成功。因为S是实际变量,&G是货币变量。同样的I与&GD也不能加,货币虽然可以代表价值,但只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不能喝实际变量直接相加。F、IS-LM综合利率。
一个国民收入的情况下对应着唯一的利率。
2、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利息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第三十八讲
3、利息率的产生。
A、我们将消费信贷抽象掉,不考虑它。
B、当S和I没有分离的时候,即储蓄的主体就是投资的主体。在储蓄和投资的过程中,没有借贷关系。
因此用储蓄和投资去解释利息率没有关系,用储蓄和投资区解释利息率没有依据。因为储蓄和投资是同一主体。
C、因此利息率的产生以储蓄和投资分离为前提。但是分离不一定产生利息率,如果借助于股票形式完成的投资过程也没有利息率的问题。
D、然而通过金融中介(银行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来完成的借贷关系,此时才有利息率)通过发行债券,以债券形式发行的借债,是有利息率的。
E、因此货币资本和货币资金影响着利息率的大小。又因为现实生活中,货币以纸币的形式出现,纸币自身没有价值了。因此就会产生货币自身价值的变动,因此利息率就有实际和名义之分。因此货币会影响名义利息率,如果存在货币幻觉就会影响实际利息率。
F、货币幻觉:收入和物价同时增加时,人们觉得收入增加了。正是因为货币幻觉的存在,货币才会影响实际利率。
G、因此I中应当除去发行股票和自行储蓄投资那块,剩下那块影响货币需求。
S中也应当去除直接自行用于投资的储蓄和购买股票的那块,剩下的影响货币的攻击。因此货币供求平衡时一个偶然现象。
第三十九讲
4、我们利率影响因素
A、平均利润率是利率的限制性因素。B、受货币供求的影响
中国借贷资本规模很大,中国储蓄结构中主要来源于家庭部门,而家庭的主要结构是借贷资本结构。因此中国的借贷资本的规模非常大。中国老百姓喜欢这种资本形式,因为货币在中国的风险性比较低,国有商业银行比较保险。
C、因此中国利息率受这两个方面影响,中国利息率不会太高。
中国储蓄大规模倾向于借贷资本,因此供给很大,压低利率。企业发行股票等上市融资方式比较困难,需求拉动利率上升。但是由于平均利润率的限制,因此不会太高,呈现周期性波动的情况。
D、因此在一个国家,不存在均衡利息率的问题。因此IS-LM曲线不能够成立。
E、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中得到了解释。利息率不仅是借贷资本的价格,还直接影响着收入分配的关系。
5、利率的政策问题和利率的改革问题
A、实施低利息率政策(凯恩斯开端)
(1)、一方面认为:投资决定储蓄,利率政策应当放在刺激投资的,应当有利于投资。投资决定储蓄的三个方面:因此投资的增加有利于促进资本积累的增加,促进经济发展的形成。
利率不能够确定在适度的水平上。往往有趋高的趋势。应当用法律,习惯,道义制裁的办法来把利息率控制在适合的水平上。
从凯恩斯开端,人们对战后发展实行的低利率政策,深信不疑。(2)、产生的问题:
a、低利率会刺激人们的消费,抑制社会储蓄,从而使社会的资金来源降低到最佳水平之下。
b、储蓄具有利率弹性。低利率政策鼓励了自我融资。从而减少了流入银行体系的资金来源。使得金融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被削弱了。
c、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生产者选择对生产要素的组合,要考察要素的相对价格的高低,当劳动力要素的价格相对高了,以资本取代劳动。使得成本最小化。从而导致资本密集度的人为的提高,对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加剧失业的压力。
d、低利率导致信贷的配给。低利率发出了错误的信号,发出了资本过剩的信号。资本供大于求的信号,对投资者和储蓄者将产生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投资者不利于节约资本,储蓄者不利于增加储蓄,不利于资本的积累。
(3)、解决方案
解除利息率的压制,使其恢复到均衡水平之上。利率自由化和高利率政策。第四十讲
B、利率的自由化改革和高利率政策相一致(1)、这样就可以鼓励储蓄。可以促进就业,使得劳动替代资本。这样就可以把不合格的借贷者从市场中挤兑出去;可以发出一种正确的信号,资本短缺信号,可以鼓励人们增加储蓄。(2)、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自由化利率中成功者很少 a、韩国和台湾是成功者。储蓄率增加,经济起飞。
b、但是失败者非常多。出现了:利率选择的逆向选择效应。很多人不去借款了,敢于冒险的人才去做,只有冒险投资高风险的地方才能还本付息。但是很多银行收不回高风险领域的贷款。出现了银行的破产。(3)、反思的东西
由于借贷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因此银行收益率受利率单调的改变会改变。
然而银行的收益最大的利息率低于市场平衡时的利息率。只有在银行收益率最大化时的利率才能使得投资的最大化。原因:
a、利率增高,使得借款者平均质量的下降。因此银行保证最大收益的无法实现。b、高利率鼓励企业用于高风险活动,导致了道德风险的问题。c、企业拖欠的可能性提高,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下降。d、高利息率不一定能吸收更多的储蓄(收入效应),可能既会导致收入效应也会导致替代效应。因为他可以少存入一些钱就可以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平。(4)、发展中国家还存在的问题 资本储蓄量太少;
缺乏投资项目,缺乏企业家能力,缺乏自主创新技术。此时利息率高的时候抑制了其投资能力。高利率没有人贷款,使得已有的资源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对发展中国家的限制不仅在储蓄能力方面还在投资能力方面。(5)、中国实际情况
中国储蓄率不断升高,但是投资回报率不高,不应当抑制储蓄来降低储蓄率,应当提高投资能力。
C、中国应当走的道路:
中国不应当走两个极端,低利率和高利率是两个极端,中国不应当走两个极端情况。
(1)、利率在括号内浮动。横线表示社会资本回报率。(2)、调整利息率应当考虑通货膨胀率因素,但是不是完全相对应的调整。通货膨胀率3%,名义利率不一定调高3%.利率提高因为还受国际流动资本热钱的流入等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若人民币升值,涉外企业可能就会遇到困难。(3)、利率调整要慎重,利率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如金融结构改变也会造成货币供求市场的改变。比如关闭股票市场会给货币供求造成重要影响。只能通过借贷的银行融资了。
第四十二讲
五、储蓄、投资、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
1、提出的背景
A、投资率与储蓄率的差别越来越大,储蓄率越来越高,投资率越来越低。储蓄大于投资,且差额呈现扩大趋势。
B、利用外资的规模与数量在不停地上升。
(两缺口模型:投资缺口和外汇缺口。投资缺口:投资大于储蓄,缺口用外资流入来弥补;外汇缺口:需要更多的进口外国产品,需要引进外资。)但是中国两个缺口都没有出现。中国的储蓄大于投资。
但是中国的外汇没有缺口,而且是反向的。中国的出口一直大于进口,是贸易的顺差,中国还出现了双顺差。
2、分析的解释方法
先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再将人民币汇率引进来。
3、上述不正常现象说明了什么?
A、储蓄分为没有引致成本的国民储蓄和产生引致成本的国民储蓄(1)、引致成本:会导致国民收入的损失。(2)、引致成本的形成:国民的过度储蓄。强制储蓄的产生。(3)、国家的国民储蓄曲线: 国民储蓄的引致成本曲线:
理论上最优的国民储蓄点:引入单位投资带来的国民收入(即投资能力和投资效率的体现)
此时交点是最优的国民储蓄点。
在这个点前面是储蓄的不足,即存在储蓄的缺口,可以通过引进外资来解决。在这个最优点后面的时候就是储蓄过剩。B、中国经历了储蓄不足和储蓄过剩的转变(1)、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甚至改革开放之后一段时间,都是储蓄不足,但在改革开放的作用下以及各种形式的强制储蓄的作用下,中国出现了储蓄过剩的情况。(2)、中国是否还引进外资
引进外资引致的成本:引进这部分资本而流出的国民收入。
在上面一段,引进外资是合算的。
引进外资与内资不是同质的.引进外资的同时会引进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所以外资的质量要高一些。技术和管理会产生外溢效应,影响国内企业发展。外资的引入还可以使过国内补充性因素得到有效配置。国内由于技术等因素,很多要素(资源、劳动力、设施等)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外资的流入可以使其配置更加合理。(3)、引入外资的缺陷:
a、外资在中国具有优惠政策。
b、外资的引进可能强制性,替代性效应,使得国内品牌挤出市场,可能使得国内储蓄更加过剩。
c、可能使得政府不再动员储蓄,甚至动员储蓄用于消费。但是这是不可行的。因为外资需要还本付息,只能靠增加的国民储蓄部分来还本付息,并且只能把增加的国民储蓄转化成美元等国际货币。这就要求必须要通过出口来转化。若换不了就可能陷入国际债务危机。拉美国家的80年代的国际债务危机就是这个情况。(外国资本家的直接投资拉美国家存在恐惧,怕其控制经济甚至政治,拉美国家多通过借款形式来发展经济,对经济发展贡献很大,但是发现出口没有提升,没法还本付息了。债务累计到一定程度拉美国家无法获得新的债务,外资不再借入并且会流走,拉美国家陷入经济衰退)
d、这告诉我们这种外资对国内资本的替代,看似经济合理,但是会影响到经济的长期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如果长期依赖外资,不对外投资,会造成经济的长期发展不利。第四十三讲(复习四十一讲和四十二讲)第四十四讲(复习四十一讲和四十二讲)第四十五讲、第四十六讲、第四十七讲
4、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
A、中国的过剩的储蓄要不要进行对外投资
对外投资看似不存在经济合理性,看似中国储蓄成本是曲线下面部分,然而国际收益曲线(横线)低,所以成本大于收益。不能对外投资。
B、然而我们的收益是上面那条曲线,引进外资带来的收入会弥补储蓄投资成本那块。这样分析和引进外资是可以相互弥补的。即对外投资与引进外资不赔不赚。
C、但是我们这里假定国际投资收益率是一条横线,是相同的。这就要求要素自由流动为前提,但是国际上要素并不是自由流动的。所以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上收益率是不一样的,因此中国可以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比如美国可以向中国投资麦当劳,中国可以向美国投资狗不理。
D、中国对外投资具有战略意义(1)、比如中国石油运输85%经过马六甲海峡。泰国基地海峡(泰国亲美,不可行),巴基斯坦建立石油运输线。
通过缅甸,云南昆明打通印度洋联系。、要不要对此类项目进行投资。(2)、全球战略性资源的安全的利益。要有维护全球利益的力量和手段 我们的储蓄并不是绝对的过剩,而是还没有建立起国际有效投资的概念,使得其看起来相对的过剩。(3)、最优的组合:
对外投资
利用外资
可以使得国民收入达到最大化。
5、总结:
我们的S>I 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存在过度储蓄,另一方面是我们的投资能力和投资效率太低了。还有就是竞争性外资投入过多。
我们可以将投资曲线上移
A、投资曲线上移的办法:
国内资本的战略性重组:提高投资组合的有效性。比如汽车:我国汽车生产量很大,但是汽车业过度分散,无法形成拳头产品。
企业制度上的创新。使得企业效率提高。抗外国企业侵入能力提高。
B、减少竞争性外资流入,增加互补性外资流入。而不是生产什么都给其最惠国待遇,比如牙刷牙膏不给最惠国待遇。C、引入的外资质量高一些。
D、取消外资最惠国待遇。内外资的平等竞争。以避免人为的外资对内资的替代。E、不主张简单的降低储蓄率。
F、对外投资,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对外投资在合理的范围内.G、资金融通更加通畅,减少储蓄和投资之间的障碍.银行等金融机构使得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更加顺畅.6、如果投资收益曲线提高了.还需不需要对外投资
这种情况下,还需不需要对外投资,答案是需要。外资的绝对需求规模。外资的相对需求规模,因为相对需求规模比绝对需求规模多出来的那段,存在外资替代内资的经济和理性。因为此时外资的成本比国内资本要低。此块资本可以用于对外投资。
即这小块可以用于对外投资。是相对外资需求规模比绝对外资需求规模多的那一块。
7、资本项目的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有效控制、是实现上述实现的前提。
有些学者认为资本项目应当自优化,货币利率自由化。不是这样的。因为如果可以自由兑换,不能保证其在最优的组合上面。
资本管制:是有必要的,可以防止投资热钱、国际融资的冲击。A、托宾税:国际热钱进行短期交易,纳税。
B、托宾税无法实施,所以有针对性的控制一些资本性。来控制热钱游资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不能所有的都管制,要有针对性研究。
C、在开放经济学研究中,项目管制应当是最后一个壁垒。
8、现在很难进行数据的实证验证
因为我们的数据很难处理,我们的数据很难获得。我们更多从质的方面来研究,没法从量上来建立模型。第四十八讲
六、开放条件下的贸易与工业化战略
1、提出背景
A、我国的贸易和工业化战略与两个词联系起来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1)、比较优势战略:中国应当走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不仅贸易而且中国的工业化发展也应当走比较优势战略之路。我们进出口的决定也应当按照比较优势战略来选择。开放条件下还要推而广之,而且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各个产业部门都要考虑到比较优势。北大的林毅夫教授:详细论述了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战略。资源或者要素的禀赋结构的差别:一个经济体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存量的相对份额。这种资源禀赋差距是有根本性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发展结构都是禀赋要素的结构。因此一个国家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应当根据资源的并禀赋结构来决定。一个落后国家要跟上发达国家,目标应当将资源要素的禀赋结构提高。因此经济发展在开放战略下应当遵循禀赋要素的比较优势来发展,才能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资本积累速度才会提高,经济发展才会加快。因此论证出一个国家的正确发展战略应当是比较优势战略。中国解放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严重违背了发展中的比较优势战略,因此导致了相当多的问题:经济结构扭曲、微观效率低下、扭曲的产业结构导致了经济封闭性,既不能用国际贸易发挥比较优势、也不能用国际贸易弥补比较劣势。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遵循了比较优势战略,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中国比较优势:劳动力丰富且低廉)(2)、一些人认为比较优势战略固然对我们的选择有所帮助,但是单纯的比较优势可能会使中国经济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最后拖累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正确的选择应当是竞争优势而不是比较优势。
2、比较优势理论:(1)、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一个国家各个方面都处于劣势时,选择成本差异相对小的,可以使得世界各国都获得利益。(2)、多要素贸易理论:导致生产成本的差别,是生产成本要素价格的差异。要素价格的高低:与生产要素的多少有关系。因此多生产本国要素较多,要素便宜的产品,少生产要素少且要素价格高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来换取生产要素少和要素价格高的产品。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
第四十九讲
3、比较优势理论的问题
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只考虑比较优势会产生很多问题。结合中国经济来阐述比较优势理论产生的问题。
A、中国要不要发展造船业:(1)、有人提出:我国造船业非常落后,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涉及到了比较优势战略问题。(2)、为什么我国仍然要发展造船业,并且要加大力度发展造船业。因为造船业是否要发展,不能仅仅根据这么个比较优势来确定,因为造船业还会对很多战略性领域产生重大影响。(3)、与造船业相关的部门:舰艇、舰艇、航空母舰。没有造船业的技术积累,不可能造出这些东西。(4)、中国大飞机立项:中国成功制造出过大飞机样机。改革开放之后放弃了。但是现在大飞机买不到。怕技术外溢。B、是否采用比较优势
非战略性领域只研究比较优势战略即可。若涉及到战略性问题考虑,不能只因为没有比较优势而放弃,将这些战略问题都放进去,将比较优势进行扩展,然后再考虑比较优势战略。C、比较优势容易产生一种误导(1)、如果只考虑比较优势战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品来换取技术密集型技术。
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这里。因为实践证明,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对于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条件中呈现恶化趋势。相对于工业制成品,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家获得的比较优势越来越少。(工业制成品国民收入需求弹性大,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弹性小,这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条件恶化的一个解释)(2)、国际间的贸易不仅仅是成本和价格上面的竞争。还存在非价格竞争,比如售后服务、价格品牌、规模经济等。这些对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这并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因此不一定低价格就能将高价格挤出市场。比如瑞士的中低档手表收到日本的强烈冲击。
中国生产的手表,出口到中东市场。每块手表大致十几美元。瑞士和日本生产的手表五百美元。因为市场顾客可以细分,不同价位的产品都有其相对稳定的客户群。我们手表的客户群是孩子。(3)、因此建立在这里的比较优势,不一定得到国际市场的承认(4)、在当前国际分工格局下,比较优势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能生产的东西都是发达国家主动放弃的产品。比如铅笔,发达国家认为低附加值,浪费木材资源。八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这是符合比较优势理论的。但是中美之间的差距会不断扩大。(5)、因此参与国际分工,我们既不能放弃比较优势,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比较优势理论。不能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6)、发达经济学家:看似合理的理论,背后的理论也让你接受。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格局也让人接受。不合理的国际分工结局也会对我有利。一种看似没有社会性、阶级性的东西,其实是存在的,只是更加隐蔽而已。D、我们应当怎么做(1)、中国的进出口结构当然要考虑到比较优势,并且把它当成一个重要因素来考虑。在还没完成工业化的领域中哪些领域先推进工业化也要考虑比较优势(2)、不能仅仅局限于比较优势。
(比如周恩来总理对于造船的决策:既要造又要买,买是为了强化造的能力。)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创造竞争性的优势。第五十讲、五十一讲、五十二讲
4、竞争性优势
A、一个国家的竞争性优势与什么有关(1)、与产业结构有关
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可能有竞争优势可言。
将简单劳动密集向复杂劳动密集型转变,生产产品质量超过别人。说明不在于劳动密集,而在于什么密集。(2)、将简单劳动密集转变成复杂劳动密集转变
a、提高劳动者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但是提到人力资本的投资不仅仅是教育的投资。因为开放条件下有所转变,因为教育出来的人才在开放条件下不一定为人民服务,可能为外国人服务了。我们的教育投入产出的高素质人才、精英,却为外国人服务了。外国人得到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b、发展中国家开放条件下人力资本的投资分为两个部分:教育的投资,教育出来的人才如何利用也要投资。
c、如何将这些人留下来:要使他们感觉在经济上合算才行。建立人才利用的基金,将每行业中最优秀的人才留下来。工资的差额有基金来支持。但是现在大部分的人才会流失。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和俄罗斯争夺,俄罗斯忙着修铁路,把德国的资源,破铜烂铁拉回来;美国人将德国人的科学家拉走,尤其是物理学领域与德国人有着很紧密的关系。d、全民族都重视智力的投资。要舍得进行人力资本和智力的投资。e、人才方面的全球自由流动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不利的。(3)、有些国家没有竞争优势,但其在一些方面有所为有所不为,使得其在一些领域发挥其优势。比如印度的软件业走在了世界的前列。60%以上的软件业市场被印度控制着。因为科技的产业化程度比之前更加迅速,从而可以很快确定它的竞争地位。一个国家能否将其主要科技力量集中于某些领域,确立竞争优势。一旦取得突破,立即将其进行产业化,确立起竞争的优势。我国在哪些领域里面有比较好的基础,有比较强的科技力量,哪些领域易于进行突破。比如中国的高铁。在易于突破的领域里我们集中力量突破它,一旦突破立即将其产业化,从而确立起竞争优势。
不仅仅应当静态的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而且应当动态的通过客观努力来确立起竞争优势。
B、差别性政策对待外资
我们现在对所有的外资都对其实行最惠国待遇,是不对的。我们应当该限制的限制,该禁止的禁止,该鼓励的鼓励。比如文化产业领域里面外来文化会对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产生影响。针对生产能力比较弱,没有竞争力的部门,来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从而使用差异性政策来强化我们的竞争力。我国国内有的,具有竞争力的,就不需要给外资以太多的优惠政策。利用外资有意识的提升我们的一些产业。来提升我们的产业竞争力。
C、我们不否定比较优势,但是比较优势的应用要考虑到我们的实际和国情,要考虑到比较优势可能给我们产生的问题。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建立和发展,在国际竞争条件下能否生存?这就涉及到贸易自由化还是贸易适度保护问题。因为如果没有适度的保护,将面临强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将面临生存的问题。D、适度的贸易保护
发展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产业,由于存在着替代成本,但是保护应当适度,保护的程度应当根据其产业的需要保护的程度来进行贸易保护。(1)、保护的程度和手段不同。发展中国家的保护程度要高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其竞争力较强,整体的保护程度要弱一些。第五十三讲
(2)、保护手段方式不同
a、发展中国家主要关注于关税,发达国家主要关注于非关税手段,比如绿色壁垒(以环境保护和保护国民健康为名),制订了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将很多国家的产品拒之门外。制定只有他们国家才能达到的标准,其他国家根本达不到的标准。b、经济爱国主义的贸易保护:倡导以使用国货为荣。(比如日本大米价格高于国际市场,1998年才开放。它做了两件事:优质优价的观念,日本国内大米质量优质;大和民族的优异性和吃自己的大米有关系。)
(但是这种无形的保护被人冲破的话,有形的保护不太起作用。比如中国人喜欢外国名牌)(中国也应当树立起使用国货为荣)
5、总结
开放条件下的贸易和工业化发展战略:要发挥比较优势,但不能局限于比较优势,要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创造我们自己的竞争优势,要我们的贸易和工业化的战略选择,在考虑比较优势的同时,考虑到怎样将其转化为竞争优势。
第五十四讲
七、汇率问题
1、国际收支平衡表(参考国际金融)
A、经常性项目(一般都是顺差,且呈现扩大趋势,货物贸易顺差较大且增长非常迅速,劳务贸易我们却是逆差)
B、资本性项目(一般是顺差)、资本项目来看(顺差多,逆差少,顺差总体呈现扩大项目,但是波动很大)。外国直接投资部分增加很少,实际利用外资不多,可能很大一部分来自热钱。
C、中国储备资产的变动上:双顺差导致中国外汇储备和黄金储蓄增加。外汇储蓄非常大,最大达到了2.5万亿
D、双顺差,被称为国际收支不平衡,特别是对美贸易的不平衡,涉及到汇率问题。认为人民币被低估了,认为我们通过人民币低估来换取贸易顺差的地位。最早由日本和欧美国家提出来。日本学者对日中贸易进行了实证性考察,日资在华工资成本的变动来说明中国人民币存在操纵现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进行了购买力平价。测算的人民币比美元是1.8:1.E、一部分学者认为应当人民币升值:很多学者认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市场化。达到国际收支平衡。
F、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应该维稳:
第五十五讲、第五十六讲、第五十七讲、第五十八讲
2、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原因 双顺差,以及双顺差的扩大有着直接的关系。现行体制条件下表现为国际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
3、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的关系
A、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伴随着人民币的投放而买来的。结汇和售汇的差额就是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或者减少。
B、我国长期处于S> I,一个国家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政策是必然的。出口导向必然带来经常性项目顺差。
(1)S>I原因,前面分析的工资收入占比例减少,非工资性收入比例增加,而非工资性收入的储蓄倾向大一些。收入水平低,居民储蓄也高,因为我们社会保障不完善,居民需要自己储蓄来进行自我保障。
C、相对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价值相对于劳动生产力是高还是低。相对于贸易伙伴而比是高还是低。(1)、流行的汇率理论中,不考虑相对劳动力价值。但是这样是存在明显缺陷的。(2)、相对于劳动力而言,商品和资本更加容易些。生产的商品可以在全球自由流动,但是生产这种产品的要素却不能自由流动。劳动力流动受到限制时,会产生什么成果。(3)、导致其生产成本差异的要素往往是不能自由流动的要素。(4)、相对劳动力价值,将导致其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若发展中国积极发展劳动生产力,劳动生产率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相对劳动价值将增大,所以决定着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将扩大。(5)、此时影响到经常性项目的顺差。(6)、同时也影响到资本项目的顺差。因为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很快,意味着相对着相对于美国的工资和生产率,中国相对劳动力价值下降更加快,在中国生产更加划算。(7)、因此这就会造成热钱流入,就会引起货币升值的压力,货币升值的预期,会进一步引发热钱的更多的流入。从而使得货币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8)、实例分析,中国工资增长率9.08%,美国工资增长率为3.15%;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率8.95%,美国增长率为1.64%,因此中国相对劳动力价值比美国要低。因此中国的比较优势再增加。
因此这种现象不可避免的导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这是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根本上的经济根源。还有就是美国人掌控货币金融体系的国家为实施其金融积累而有意为之。D、掌控货币金融体系的国家有意而为之(1)、布林顿森林体系:美元同黄金挂钩。美国逆差来输出美元。顺差国家得到美元就相当于得到了黄金。后来布林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无法兑换黄金,美元买不到资源,买不到黄金,没不到高科技。后来可以卖的是金融衍生工具,并承诺多高的收益率。不慎的国家往往走入了其金融陷阱。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中国得到了货币和货币索取权还有所有权证书、所有权凭证。(2)、一个新的金融设计完成。然而中国正是在这时候完成了国际经济的顺差。然而中国的顺差得到了资源却在美国人手里,中国的顺差积累的却是美元和美元所有权证书。因此美国是一个逆差国家,逆差越大越好,中国买的美元越多越好。
美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只有房地产出问题了,其他的没有多大的损失,是不是美国利用这个东西,有意识的一种新的政策的转变,摆脱债务的负担。美国通过在货币金融组织的话语权来实施国际货币的积累。(3)、因此人民币处于一个对外要求升值,对内要求贬值的情况。
为什么人民币升值了,国内通胀这么厉害,因为中国购买美元的同时,投放了人民币。积累的美元本来应当购买外国的资源和外国的产品。但是中国买来的却是美国的金融虚拟资本(货币的所有权)。与次虚拟资本相适应的实体资本却不在中国,而在美国呢。因此中国购买的美元而对应投放的人民币在中国,但是这部分美元对应的实体经济却在美国,因此中国通货膨胀较为严重。因此导致了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却在贬值。
4、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根本原因
A、相对劳动力价值低,导致了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国家外汇储备积累。进而导致了一种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导致了热钱的流入,热钱流入导致了升值的压力。这种升值的压力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不能本末倒置。
B、这种人民币问题与国内收入分配的失衡可以看做同一原因。
因此人民币升值并不是国际贸易的结果,人民币升值只是这种结果的一个表现。在国内劳动力收入比例下降(收入分配失衡的原因),在国际上相对劳动力价值也是下降的。这就导致了热钱流入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5、人民币稳定的好处 A、汇率稳定 B、紧缩压力
C、会降低国际投资 D、降低利率 E、降低增长 F、增加失业压力 G、增加赤字 H、不利于稳定
6、中国人民币如何走出压力? A、人民币应当稳定
B、同时应当看到货币就有内生的升值压力。但是不能因果倒置。我们应当化解或者减轻人民币内生的升值压力。使我们应当做的。从而使得外国对人民币施加的压力失去依托。方法就是劳动力相对价值提高。(1)、改变中国相对劳动力价值过低,并呈现下降的趋势。我们所说的提高,是有前提和条件的,根据劳动生产力的工资与失衡的贸易伙伴具有相同的增长幅度。并且这种提高是劳动生产力允许的范围内。即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这样一个提高的措施,可以通过不同的路径,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中国人卖什么什么便宜,买什么什么涨价。国内生产厂家竞相竞争,降价。
为何不让劳动者多得到点好处?为何一味的让价给外国。让国内劳动者分享劳动的成果。(2)、不要廉价的销售自己的产品,还背负倾销的指责,从而改变我们的产品结构和价格结构。同时这种改变会影响到国际收支和国际货币的流动。(3)、我们中国不能只能靠着低成本优势来维系外国资本在中国。
我们通过通过劳动者的勤奋,劳动者素养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留住外资,来增强我们国际竞争力。而不一定通过保持我们国家的低工资。低工资只会使我们国家的劳动力陷入贫穷。(4)、这样就可以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改变,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投机性热钱流入减少,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少。(5)、在提高相对劳动力价值的过程中,要避免由此推进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C、人民币直接升值VS相对劳动力价值的提升。(1)、出发点不好,劳动者仍然低收入。没有触及本质。(2)、相对劳动力价值的提升改变影响更加大一些。而人民币升值只能影响涉外企业。因此相对劳动力价值的提升对劳动者的成本更大,可以影响更多的劳动者。可以正面的看待这种大的影响力。(3)、调整汇率会直接影响,立竿见影。调整相对劳动力价值会缓慢的改变。(4)、不排除将人民币升值和相对劳动力价值升值结合起来。小幅度的升值和劳动力价值增加提升起来。
D、基于对外部原因(美国长期转变的影响,美国控制国际金融),我们应对的措施。改变虚拟经济的积累,不能过度的积累。(1)、美国不一定保证中国在美国资产的安全,美国只会做对自己有利的方面。(2)、把我们持有的美元、外汇的所有权证书转化成我们所需要的资源。(3)、因为当今货币金融体系的主导权、定价权不在我们手中。我们要防范它可能带来的风险。尽量换回我们所需要的实际资产。(4)、持有的美元是有机会成本的。机会成本:对比持有实际资源所获得的收益。从长期来看,这种机会成本非常高。
管理好虚拟经济的资产。另一方面将虚拟经济资产转化为实际的资源。
第五十九讲
7、一个国家融入全球化战略应当保证一些经济安全
八、不同国家的货币不同带来的影响。
1、货币的分类:可自由兑换货币和不可自由兑换货币。比如美元欧元日元是可自由兑换货币。人民币不能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
A、当我们储备增加时,我们用人民币去购买外币时,同时投放了人民币。(1)、投放的人民币并没有相应的商品流入国内市场。我们购买的美国国债,美国人将商品和劳务拿去用了。(2)、因此国内同样的商品对应着更多的人民币。由于没有相应商品的流入,因此中国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3)、但是通货膨胀压力不一定立即引起通货膨胀。这是因为获得人民币的人不一定马上购买商品,或者购买商品较低,因为我国储蓄倾向较大。如果立刻用于投资了,则投资品价格就要上涨。
B、因此对应非自由兑换国家,兑换出来的人民币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第五章、金融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一、背景
1、金融危机冲击着中国经济,尤其是经济的出口。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中国发展的金融化
2、国际发展有几个趋势 A、全球化:
B、自由化:管制解除了,比如利率管制,分业经营管制。C、金融的自由化:3P自由化。价格、产品和参与自由化。D、金融化:(1)、金融化的理解:意味着货币资本和虚拟资本过度的积累。金融增长速度快于其他领域增长速度。(2)、我国原来是非货币化的。所以我们在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有非货币化向货币化转变,所以我们的金融化发展更加迅速。
二、金融化
1、金融化的两个方面重要发展
A、伴随着货币资本快速增长,以及借贷货币资本的快速积累。B、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虚拟资本的快速发展。
2、金融化发展以及虚拟资本的发展的认识
A、认为其有利:认为它的发展会推动经济的发展。基于一个假设:储蓄者购买投资者发行的各种证券,相应的把投资者相应的资源用于生产能力的建设。因此对应着实体经济的积累。B、认为金融意义上的积累,包括借贷资本积累和虚拟资本积累,与实体资本直接没有多大的关联,具有很强的相对独立性。借贷资本积累和虚拟资本积累有时是实体资本的结果和反应,有时是实体经济衰退表现。并且极易导致实体经济的投机性和不稳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导致危机的产生。(1)、托宾:认为金融投机,短期持有金融工具,造成投机行为等问题,资源被越来越用于远离生产、服务的领域。(2)、资本本性是逐利的,资本的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货币资本流动性最强,其次是商品资本。生产资本流动性最差。并且生产中还有劳资关系的限制。生产中的这两个限制,会对资本逐利带来影响。作为资本家会逃避这两种限制,会追逐一种新的资本形式,这就是金融资本。(3)、金融资本的资本家不受生产资本家那种限制。
3、金融化发展的推动力
A、资本想利用全球化,推动全球化向着有利于金融资本的发展,将金融产品推向世界,尤其是主导全球化的国家将金融资本推向世界。全球化发展又成为推动金融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
B、以及其后的私有化有推动了金融化发展的力量。
4、金融化对世界的影响
A、快速金融化的国家依靠借贷资本和虚拟资本来促进消费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