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小说阅读·外国小说选修读本《在桥边》伯尔(德国)
高三小说阅读·外国小说选修读本
在 桥 边
伯尔(德国)
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当我把我上班的结果报告他们时,他们的脸上放出光彩,数字愈大,他们愈加容光焕发。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过他们的新桥„„
但是他们的统计是不准确的。我很抱歉,但它是不准确的。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虽然我懂得,怎样唤起人们对我有诚实的印象。
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他们的幸福掌握在我的手中。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他们多么高兴啊!每次他们郑重其事地在我手中把结果拿过去,眼睛闪闪发光,还拍拍我的肩膀。他们什么也没有料想到!然后,他们就开始乘呀,除呀,算百分比呀,以及其他我所不知道的事情。他们算出,今天每分钟有多少人过桥,十年后将有多少人过桥。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未来完成式是他们的专长——可是,抱歉得很,这一切都是不准确的„„
当我的心爱的姑娘过桥时——她一天走过两次——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直到她转入林阴道消失为止。所有在这个时间内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有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当她晚上又从冷饮店里走回来时——这期间我打听到,她在一家冷饮店里工作——,当她在人行道的那一边,在我的不出声音、但又必须数的嘴前走过时,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当不再看见她时,我才开始数起来。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蒙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他们全是些男男女女的幽灵,不存在的东西,都不会在统计的未来完成式中一起过桥了。
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她不该知道,她用何等可怕的方式把一切计算都推翻了,她应该无忧无虑、天真无邪地带着她的长长的棕色头发和温柔的脚步走进冷饮店,她应该得到许多小费。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
最近他们对我进行了检查。坐在人行道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及时地警告了我,我也就分外小心。我像发疯似地数着,一台自动记录公里行程的机器也不可能比我数得更好。那位主任统计员亲自站在人行道的那一边数,然后拿一小时的结果同我的统计数字相比较。我比他只少算了一个人。我心爱的姑娘走过来了,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我非常感激在对面数汽车的矿工。这直接关系到我的饭碗问题。1
主任统计员拍着我的肩膀,说我是个好人,很忠实、很可靠。“一小时内只数错了一个人,”他说,“这没有多大关系。我们反正要追加一定的百分比的零头。我将提议,调您去数马车。”
数马车当然是美差。数马车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的运气。马车一天最多只有二十五辆,每半小时在脑中记一次数字。这简直是交了鸿运!
数马车该多美!四点到八点时根本不准马车过桥,我可以去散散步或者到冷饮店去走走,可以长久地看她一番,说不定她回家的时候还可以送她一段路呢,我那心爱的、没有计算进去的小姑娘„„
【作者简介】伯尔(1917-1985),德国小说家,“二战”后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早期的作品以“二战”为主要题材,着重反映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描写“小人物”在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痛苦挣扎和悲惨遭遇。海因里希·伯尔,一个一生都在与人类的缺点进行斗争、在他身上体现了正气和德意志精神、被人称为“德国的良心”的人。
《在桥边》教案
苏秀扬(龙岩一中)
教学目的:1.学会赏析小说情节的运行方式 2.学会开掘文本的主题 教学难点:学会开掘文本的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本
选取汶川地震图片,直观体验废墟。引用余秋雨的话并加以阐发。
余秋雨说:“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
无论是地震、台风还是战争,灾后重建将使灾区获得新生,时间也许会渐渐抚平幸存者心头的伤痕。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灾难是一面镜子,照见一个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也照见一个国家的沧桑巨变。每一场惊心动魄的灾难都不应被忘却,一个尊重生命的民族是值得世界尊敬的,一个总将“人”字大写的国家必然是希望无限的。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废墟绝非仅仅意味着战后、灾后废墟,更深层的是心灵的废墟。
二、初涉文本 生生互动 1.小说结尾写道:“这简直是交了鸿运!” “鸿运”指什么?
数马车过新桥,(说不定)可看或送心爱的姑娘。
2.在交鸿运之前,“我”在做什么?“我”是怎样做的?
数行人过新桥,乱数以反抗;当心爱的姑娘出现时,故意漏数。3.品读第一段的语言:改为学生的口吻
他们替我准备了早餐,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每天演算习题。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整天,整天,我的头脑像一台计算器那样运行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月考好送给他们一 2
个数字的捷报。当我把我月考的结果报告他们时,他们的脸上放出光彩,数字愈大,他们愈加容光焕发。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我每天废寝忘食地演算他们的习题„„
明确:反讽几分嘲笑和自嘲,玩世不恭的(乱数)工作态度其实是一种反抗。
三、情节运行
1.概述情节: 仿真演练: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11安徽卷
战后我得到一份差使,计算每天从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我”常常根据自己的心情去决定每天上报的人数;一位姑娘每天经过新桥两次,每次两分钟,她的出现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但好景不长,上级来检查我的工作,我在保住饭碗和捍卫爱情之间艰难抉择,最终爱情战胜了饭碗;结果出人意料,“我”竟然获得了提升的机会,将有可能去数马车„„
语言简明的要求
得差役 因战争腿受伤 数行人过新桥
故意乱数行人——心烦 故意漏数姑娘——心动 突击检查少数——心碎 交鸿运 数马车过新桥——心喜
2.仿真演练: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12江西卷 情节运行特点:
(1)摇摆: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平淡中见波澜,摇曳而生姿。(2)突转: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为什么合情合理?——伏笔)
这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满足于“我”送上的数字的官员。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姑娘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
(3)空白:结尾的空白,是喜剧、悲剧,还是悲喜剧? 3.情节运行动力:——矛盾 最主要的矛盾——饭碗与爱情 最根本的矛盾——我与他们(从矛盾中去探究小说的主题)
四、主题挖掘
1.“我”的“鸿运”能实现吗?
为何要用“简直”这个词呢?主任统计员“将提议”的升职有可能吗?我“说不定”或看或送姑娘,姑娘会爱上“我”这伤残兵吗?
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让她知道。” 2.这样“漏数”有意义吗? “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
“漏数”并不能改变现实什么,但它表现着对美好事物的维护、坚守,表现着一种精神追求。
3.有人说:“伯尔的作品既弥漫着下层人民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试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仿真演练: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12福建卷 思路提示:
(1)从人物角度:关键辨别主要人物
四组人物:他们、“我”、数汽车的矿工、姑娘。他们性别不同、身份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没有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相貌——类型化,强调心理真实(扁平与圆形)。请关注“我”和矿工的生存状态。
我的生存现状:饱受战争创伤的卑微的下层人物,“我”不是机器,但像一台计时器 :无聊、空洞、单调、空虚、灰暗等。为了生存,“我”又无力抗争,只能故意乱数表露不满和反抗。暗恋,是对美好爱情、自由幸福的生活的守望。“我”是被时代边缘化,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哀,社会的悲哀,更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我和矿工 ——渴望饭碗(渴望生存)
——更渴望爱情、自由幸福生活(为了爱情宁可丢弃饭碗)他们 ——渴望数字化的政绩。“政绩”——给“我”等饭碗(就业):坐在桥边数人,或数马车、数汽车 ——建新桥,“新桥”这一意象,是德国战后重建的代表;计算过桥的人、马、车数量,近乎痴妄和盲目的乐观。
“他们”可替我缝补受伤的腿,可给我安排工作,可检查我的工作,可威胁我的饭碗,当然也可提拔我。他们是盲目陶醉和满足于虚假数字的官员,不关心人的精神需求。(2)从情感角度:关键辨析爱憎倾向
歌颂、赞扬、悲悯; 揭露、批判、讽刺;
(3)从背景角度: 关键结合时代背景
二战废墟 重建狂潮
4.仿真演练:
小说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12辽宁卷;小说带给你哪些思考? ’11年浙江卷;结合人物形象的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12江西卷;
从现实的角度:揭示人生哲理 反思社会现象
(1)任何建设不可止于数字化的繁荣;人们太重视物质上的追求和满足,而忽视了精神的充实和探索。
(2)要关注底层人物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需求;(3)在关注数字的社会,人只成为一个个数字。
(4)爱情对于一个处境堪忧的小人物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五、作业演练
1.如果试图给文本续写一个结尾,下列结局哪一个更切合文本原意?请谈谈你的理由。(1)主任的提议被否决了,我还在数我的行人,看着我的心爱的姑娘老去。(2)我在桥边数马车,在一次检查时因漏数心爱姑娘坐的马车而丢了饭碗;
(3)我在桥边数马车,又因为忠实可靠被调去看守大门,却再没有机会看见我心爱的姑娘;(4)我在数马车之余,去冷饮店看望我心爱的姑娘,发现她已是年轻的妈妈;(5)我计数准确,升职做主任统计员,每天有姑娘围着我;
明确:“我”的精神需求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实现,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悲欢。
2.假如将“无忧无虑、天真无邪地带着她的长长的棕色头发和温柔的脚步 ”的她,换成其他姑娘,我会把她漏数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明确:她不需要有名字;她永远不是冰冷的数字;她是“我”心中的那个“人”;她其实有名字,她的名字叫“希望”。那个“可爱的姑娘”代表“我”心中美好的事物, 让我可以有希望,有对未来的憧憬,使生活有亮色;是我的精神寄托,并不代表我的现实追求,所以不具有特殊的固定性。换另一个可爱的人,“我”也会这么做。
第二篇:外国小说选修二单元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二——场景 学习目标
1、了解场景知识,掌握场景功能。
2、了解风景的意义和传统与现代小说的场景观。
3、学会对小说能进行场景分析与鉴赏。学习重点
1、场景分析法
2、场景描写训练
3、在场景中生活 学习过程 导思:
1.何为场景?
2.场景由哪些基本要素组成? 3.场景有哪些类型?
体验交流:留存你记忆中的某一经典场景。
(一)场景与小说 ◎场景与场面
场景=场合(社会环境)+风景(自然环境),相当于场面,场景描写是场面描写和风景描写的合称,类似“环境描写”,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1)何为场景
①戏剧、电影、电视中由布景、音乐、出场人物组合成的景况;
②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由人物在一定场合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情景;一篇小说就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场面接续而成的。③泛指一定场合下的情景。
总之,场景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场面描写”。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小说就是同一个接一个这样的“面”构成的。
(2)场景的组成
人物、事件、环境。环境不等于场景,场景相当于电影中的镜头(画面)。◎空间与场景。
空间即生活的某一特定环境,是场景的重要因素,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故事发生的处所。空间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是人物的“底色”。人物在何种空间出生、成长,也决定了他们日后的性格和命运。社会环境 可以早就一个人的气质、修养、风度。在社会环境的耳濡目染里,人在不断地被环境改造着。
◎空间的改变意味着人物、情节的发展。
《 第二单元:场景》教学案
学习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认识场景描写在小说中的地位和功能。
3、了解场景描写方法和场景效果。
4、考察风景的意义和风景描写在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中的地位变化。基本要求:
1、了解雨果小说的艺术特色。
2、分析《炮兽》三个主要场景,能说出场景的描写方法,体会场景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3、理解对照法在《炮兽》中塑造人物、描写场景等方面的作用。发展要求:
1、能说出“安东诺夫卡苹果”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课外阅读雨果《九三年》原著,并就原著中的人道主义问题进行讨论。
3、考察风景的意义和风景描写与想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中的地位变化。
一、话题:场景(详见教材P29—P32)
二、资料链接
1、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命运三部曲”)《笑面人》《九三年》(人道主义思想的巅峰之作)等长篇小说。
2、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欧洲。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和风格,在表现现实上,它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浪漫主义文学偏爱表现主观理想,着重抒发个人感受和体验;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使 戏剧化、人物超凡化等。
3、美丑对照原则。雨果在著名的《克伦威尔·序》中写道:“丑就在美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与共。”他在创作中主张“美丑对照原则”,对照法是他在创作中最喜欢采取的方法。
4、《九三年》的故事梗概
《九三年》是享誉世界文坛的法国浪漫主义巨匠雨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雨果在小说中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和他的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万,以及郭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丹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生动地描写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生死搏斗场面。小说最后:死里逃生的朗德纳克因良心发现,返回大火焚烧中的城堡救出三个孩子;郭万为叔祖的人道精神所感动,情愿用自己的头颅换取朗德纳克的生命;西穆尔丹在郭万人头落地的同时开枪自尽。《九三年》可以说是雨果的写作艺术和人道精神的最终显示。
5、蒲宁(Иван Алексеевич
Бунин,1870~1953)俄国作家,1933年因为“继承俄国散文文学古典的传统,表现出精巧的艺术方法”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不追求引人入胜的情节,也无意于典型人物的塑造,而是注重于传达瞬间的主观印象,表现人物情感、情绪的细微变化,往往具有一种音乐般的韵味和魅力,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的文体家”。他的小说大都是哀悼处于衰微中的“贵族之家”,似乎是在为贵族阶级黄金时代的消逝吟唱一曲曲挽歌,带有浓厚的感伤情调。主要作品《安东诺夫卡苹果》、“农村写生系列”《乡村》、“爱情悲剧系列”《爱情学》《轻盈的气息》、《米佳的爱情》、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等。
三、课前预习
1、注音:挣()断 歼()灭 槌()垛()褥()子 桅()杆
驯()服 颠踬()锚()索 胳膊肘()摇曳()晕眩()()禀()赋 剐()痉挛()()铁锤()瞥()见 飓()风 合拢()槭()树 楸()树 鸫()鸟 馥()郁 斜睨()拾掇()寒噤()犄()角 詈()骂 倾圮()入殓()静谧()黑黪黪()黑魆魆()分蘖()伛偻()()牝()鸡司晨 杪()发绺()狺狺()娇妍()忧悒()凛冽()()簌簌()荣膺()妩()媚 骟()马
2、积累成语,并解释
风驰电掣 克勤克俭 纤尘不染 颐指气使 不可名状 美轮美奂 截然不同 沁人心脾 卷帙浩繁 纡尊降贵 阒无一人 川流不息 破釜沉舟
3、填空
雨果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代表,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和()之一。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命运三部曲”)《笑面人》《九三年》(人道主义思想的颠峰之作)等长篇小说都是他的代表作。从叙事的角度看,小说《炮兽》属于()。
四、课后巩固,高考热身。
1、下列各项中,人物形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船长布瓦斯贝特洛是一个胆小懦弱的人,他面对突然到来的灾难吓得六神无主,只知道躲到楼梯顶上不敢下去。
B、炮手是一位真正的勇士,他因自己的疏忽而导致大炮失控,能勇敢走出来,用行动补偿自己的过失;面对将军的处治,面无惧色。C、老人是一个隐藏在船员中的勇士,他和炮手一起,制服了大炮,化解了危机。
D、小说塑造了水手整体懦弱渺小的形象,是为了衬托炮手这一形象。
2、下面关于场景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场面接续而成的。场景(场面描写)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
B、相对于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场景,《炮兽》的场景显得宏大壮观。大小场景的连缀,使小说显得曲折有致,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的交替表现,能全面立体地揭示人物性格。
C、《炮兽》作者将人物放在特定的场景中来表现,把环境纯化为人与自然(大炮)之间的斗争,将恶劣的自然环境作为人的对手来表现人物性格,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显示出人物的性格。D、“炮手一句话也不说”“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远远的飓风在呼啸。”“阴郁的静寂”隐喻着全船人恐惧和震慑的心情,“远远的飓风”则象征着命运隐隐的威胁和凶多吉少的不可预测的未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在这块巴掌大的端砚上,雕刻着《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个个栩栩如生,真可谓鬼斧神工。B.“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者向华北大举进攻,祖国情势,不绝如缕。
C.《乡村爱情》中的王木生不仅说话口齿不清,而且做事漫不经心,这让王大拿很是失望。
D.场上的中国女排攻势凌厉,扣杀凶猛,打得对方前仰后合,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专家指出,冬季气温干燥,雨水偏少,人们就很容易出现“上火”现象,因此应该养成及时补水的习惯。B.到这里之前,一定要好好地了解和读懂清史,否则不这样做,你只能看到那些不说话的建筑,却无法真正地理解冰冷下火热的历史。C.清华大学在江苏招生的负责人说,江苏教育部门虽然对2009年等级要求还没有明确表态,但从目前本校招办反馈的信息看,本校2008年“AA+”这一等级要求可能还是要坚持下去的。D.我相信我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一切,我甚至敢于深入到悲剧的核心,在纯粹的荒谬之中停留,但我的生活并不会因此出现奇迹般的变化。
5、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答题:
高冠谷口招郑鄂
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注:然:通“燃”。(1)、这首诗颔联(第二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赏析。(4分)
(2)、诗中郑鄂所处环境有何特点、从中可以看出郑鄂是个什么样的形象?(4分)
6、比较阅读。(《简·爱》第十二章节选部分)一个粗重的声音,冲破了细微的潺潺水声和沙沙的风声,既遥远而又清晰:一种确确实实的脚步声。刺耳的喀嗒喀嗒声,盖过了柔和的波涛起伏似的声响,犹如在一幅画中,浓墨渲染的前景——一大块峭岩或者一棵大橡树的粗壮树干,消融了远景中青翠的山峦,明亮的天际和斑驳的云彩。
这声音是从小路上传来的„„ 这匹马已经很近了,但还看不见.除了得得的蹄声,我还听见了树篱下一阵骚动,紧靠地面的榛子树枝下,悄悄地溜出一条大狗,黑白相间的毛色衬着树木,使它成了一个清晰的目标.这正是贝茜故事中,'盖特拉西'的面孔,一个狮子一般的怪物,有着长长的头发和硕大无比的头颅,它从我身旁经过,却同我相安无事。并没有像我有几分担心的那样,停下来用比狗更具智想的奇特目光,抬头看我的面孔。那匹马接跟而来,是匹高头大马,马背上坐着一位骑手。那男人,也就是人本身,立刻驱散了魔气。
这是《简·爱》中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出场的场
景,这一场景为男主人公的出场作了哪些有心的设计
附:雨果的【名言】(早读课阅读材料)
1、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2、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
3、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4、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5、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
6、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
7、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强者。
8、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9、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10、笑声如阳光,驱走人们脸上的冬天。
11、勉强应允不如坦诚拒绝。
12、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
13、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14、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15、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16、多办一所学校,可少建一座监狱。
17、生活就是面对微笑。
18、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
19、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
20、人类第一种饥饿就是无知。参考答案
三、课前预习
1、注音:挣()断 歼()灭 槌()垛()褥()子 桅()杆
驯()服 颠踬()锚()索 胳膊肘()摇曳()晕眩()()禀()赋 剐()痉挛()()铁锤()瞥()见 飓()风 合拢()槭()树 楸()树 鸫()鸟 馥()郁 斜睨()拾掇()寒噤()犄()角 詈()骂 倾圮()入殓()静谧()黑黪黪()
黑魆魆()分蘖()伛偻()()牝()鸡司晨 杪()发绺()狺狺()娇妍()忧悒()凛冽()()簌簌()荣膺()妩()媚 骟()马
2、积累成语,并解释
风驰电掣: 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
克勤克俭:克:能够。既能勤劳,又能节俭。纤尘不染: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颐指气使:颐指:动下巴示意,指挥别人;气使:用神情气色支使人。不说话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
不可名状: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沁人心脾:沁:渗入。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
卷帙浩繁:卷帙:书籍或书籍的篇章。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部头很大。
纡尊降贵:纡:屈抑。指地位高的人降低身分,做本不应自己做的事。
阒无一人:阒:形容没有声音。指空荡荡,没有一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形容行人、车马等象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3、填空
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命运三部曲”)《笑面人》《九三年》(人道主义思想的颠峰之作)等长篇小说都是他的代表作。从叙事的角度看,小说《炮兽》属于全知视角。
四、问题思考及习题训练详见《语文作业本》P7——P12 附:雨果的【名言】(早读课阅读材料)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
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强者。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笑声如阳光,驱走人们脸上的冬天。勉强应允不如坦诚拒绝。
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多办一所学校,可少建一座监狱。生活就是面对微笑。
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
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
人类第一种饥饿就是无知。五.课后巩固,高考热身。
1、下列各项中,人物形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船长布瓦斯贝特洛是一个胆小懦弱的人,他面对突然到来的灾难吓得六神无主,只知道躲到楼梯顶上不敢下去。
B、炮手是一位真正的勇士,他因自己的疏忽而导致大炮失控,能勇敢走出来,用行动补偿自己的过失;面对将军的处治,面无惧色。C、老人是一个隐藏在船员中的勇士,他和炮手一起,制服了大炮,化解了危机。
D、小说塑造了水手整体懦弱渺小的形象,是为了衬托炮手这一形象。
2、下面关于场景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说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场面接续而成的。场景(场面描写)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
B、相对于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场景,《炮兽》的场景显得宏大壮观。大小场景的连缀,使小说显得曲折有致,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的交替表现,能全面立体地揭示人物性格。
C、《炮兽》作者将人物放在特定的场景中来表现,把环境纯化为人与自然(大炮)之间的斗争,将恶劣的自然环境作为人的对手来表现人物性格,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显示出人物的性格。D、“炮手一句话也不说”“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远远的飓风在呼啸。”“阴郁的静寂”隐喻着全船人恐惧和震慑的心情,“远远的飓风”则象征着命运隐隐的威胁和凶多吉少的不可预测的未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D)
A.在这块巴掌大的端砚上,雕刻着《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个个栩栩如生,真可谓鬼斧神工。B.“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者向华北大举进攻,祖国情势,不绝如缕。
C.《乡村爱情》中的王木生不仅说话口齿不清,而且做事漫不经心,这让王大拿很是失望。
D.场上的中国女排攻势凌厉,扣杀凶猛,打得对方前仰后合,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答案:D 前仰后合,形容大笑时身体前后晃动。A.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B.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也形容声音细微悠长。C.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D)A.专家指出,冬季气温干燥,雨水偏少,人们就很容易出现“上火”现象,因此应该养成及时补水的习惯。
B.到这里之前,一定要好好地了解和读懂清史,否则不这样做,你只能看到那些不说话的建筑,却无法真正地理解冰冷下火热的历史。C.清华大学在江苏招生的负责人说,江苏教育部门虽然对2009年等级要求还没有明确表态,但从目前本校招办反馈的信息看,本校2008年“AA+”这一等级要求可能还是要坚持下去的。D.我相信我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一切,我甚至敢于深入到悲剧的核心,在纯粹的荒谬之中停留,但我的生活并不会因此出现奇迹般的变化。
答案:D(A.“气温”和“干燥”不能搭配,应为“气候干燥”。B.成分赘余,去掉“不这样做”;C.“虽然”和“江苏教育部门”对调。)
5、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答题:(1)、这首诗颔联(第二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然”和“暖”用得最好。(答全给1分)“然”字写出了暮雨中的涧花开得很红火,像烈火燃烧似的;“暖”是指春云低垂,潭边树木与其相接,好像要为它们送去温暖。两个字皆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生动地描写了郑鄂居住之地环境优美,(1分)抒发了作者对朋友
这种生活的羡慕(喜爱)之情。(1分)
(2)、诗中郑鄂所处环境有何特点、从中可以看出郑鄂是个什么样的形象?(4分)
答案:环境特点:偏远幽深(静)、高雅、温馨(2分)
形象:过着恬淡闲静生活的山中隐者。(2分)
6、比较阅读,深入探究:
(一)(《简·爱》第十二章节选部分)
一个粗重的声音,冲破了细微的潺潺水声和沙沙的风声,既遥远而又清晰:一种确确实实的脚步声.刺耳的喀嗒喀嗒声,盖过了柔和的波涛起伏似的声响,犹如在一幅画中.浓墨渲染的前景——一大块峭岩或者一棵大橡树的粗壮树干,消融了远景中青翠的山峦,明亮的天际和斑驳的云彩.这声音是从小路上传来的„„ 这匹马已经很近了,但还看不见.除了得得的蹄声,我还听见了树篱下一阵骚动,紧靠地面的榛子树枝下,悄悄地溜出一条大狗,黑白相间的毛色衬着树木,使它成了一个清晰的目标.这正是贝茜故事中,'盖特拉西'的面孔,一个狮子一般的怪物,有着长长的头发和硕大无比的头颅,它从我身旁经过,却同我相安无事.并没有像我有几分担心的那样,停下来用比狗更具智想的奇特目光,抬头看我的面孔.那匹马接跟而来,是匹高头大马,马背上坐着一位骑手.那男人,也就是人本身,立刻驱散了魔气.这是《简·爱》中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出场的场景,这一场景为男主人公的出场作了哪些有心的设计 明确答案:寂静冷清的氛围烘托人物的出场;着重描写马蹄声,造成先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神秘感;虎虎生风的高头大马陪衬出人物的魅力.
第三篇:外国小说欣赏第一课《桥边的老人》
外国小说欣赏 第一课《桥边的老人》
骡(luó)车
蹒(pán)跚
脚踝(huái)
踯躅(zhí zhú)
踟蹰(chí chú)侦(zhēn)察
装帧(zhēn)
撇(piē)下
撇(piě)嘴
饶(ráo)恕
岔(chà)路
勉强(miǎn qiǎng)强(qiáng)横瞅(chǒu)着
铁锹(qiāo)
啁啾(jiū)
外国小说欣赏 第二课《墙上的斑点》
城堡(bǎo)
瓦窑堡(yáobǔ)
一哄(hònɡ)而上
哄抢(hōnɡ)/乱哄哄
哄骗(hǒnɡ)
簇(cù)拥
箭簇(zú)
肖像(xiào)
鬈(quán)发
缱绻(quǎn)赝(yàn)品
义愤填膺(yīng)
别shù(墅)
铁裙箍(ɡū)
脚趾(zhǐ)
从(cónɡ)容不迫
呆(dāi)滞(zhì)
古冢(zhǒnɡ)
悬而不决
都铎(duó)王
鳍(qí)翅
耄耋(mào dié)
鸟窠(kē)
倾泻(xiè)恼(nǎo)羞成怒
怂恿(yǒnɡ)暴露
曝光/暴光
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人物塑造所依据的真实人物。
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的面目
外国小说欣赏 第三课《炮兽》
挣(zhèng)断(钱/脱)
挣(zhēng)扎
歼(jiān)灭
凛(lǐn)冽
禀(bǐng)赋 撞城槌(chuí)
墙垛(duò)
牤(māng)牛
牛虻(méng)牝鹿(pìn)蟒(mǎng)蛇
莽撞 陷jǐnɡ(阱)堵塞/塞责(sè)
塞车(sāi)
塞外(sài)两眼合lǒnɡ(拢)大桥合龙
水龙头 笼罩 得陇望蜀:比喻贪心不足
晕(yūn)眩(倒、厥)晕头晕脑 晕头转向 晕(yùn)车(船、机、血、高)
晃(huàng)动/悠
晃(huǎng)眼/虚晃 咯咯(gē)
咯血(kǎ xiě)
千刀万剐(guǎ)
剜肉医疮(wān)被褥(rù)
繁文缛节(rù)
桅(wéi)杆(gān)
笔/枪杆(gǎn)痉(jìng)挛(luán)
抛锚(máo)蚱蜢(zhà měng)
桠(yā)枝
窥(kuī)探
瞥(piē)见
颠踬(zhì)气喘吁吁(xū)长吁短叹
嘘(xū)寒问 呼吁(yù)
飓(jù)风
飒(sà)爽 外国小说
第四课 《安东诺夫卡苹果》
暖和(huo)
甘霖(lín)
静谧(mì)
林阴道
荫庇(yìn)荫蔽(yīn)
料峭(qiào)叽叽嘎嘎(gā)
戛然而止(jiá)
惬意(qiè)
喷薄(pēn)
香喷喷(pēn)
喷香(pèn)
馥(fù)郁
寒噤(jìn)
雪橇(qiāo)
麦秸(jiē)
桔(jīé)梗
犄角(jī)掎角(jǐ)裙裾(jū)
盘踞(jù)
蓦然(mò)
睥睨(pì nì)风驰电掣(chè)掣肘(zhǒu)黑魆魆(xū)
黑黪黪(cǎn)
黑黝黝(yǒu)苍穹(qióng)
足音跫(qióng)然
薄雾(bó)
薄膜(bó)
薄饼(báo)
薄纱衣(báo)
按捺(nà)
砭(biān)骨 拾掇(duo)
迥(jiǒnɡ)然不同
富shù(庶)辍学(chuò)
啜泣(chuò)
补缀(zhuì)伛偻(yǔ lǚ)
佝偻(gōu lóu)
鞍pèi(辔)寥(liáo)廓
忧心忡忡(chōng)倏(shū)忽 狩猎(shòu)
忐忑(tǎn tè)
麦茬(chá)战战兢兢(jīnɡ)
云销雨霁(jì)褶子(zhě)
瘦削(xuē)
撵着(niǎn)訾詈(zǐlì)
膻(shān)味
湿漉漉(lù)媲(pì)美
颀(qí)长
蹑(niè)手蹑脚
粗糙(cāo)
揩拭(kāi)
楷(kǎi)书/模
纤(qiàn)夫
纤纤(xiān)玉手
分蘖(niè)
孽障(niè)
纡(yū)尊降贵
消磨
销魂
骟马(shàn)
鞑靼(dá dá)谛(dì)听
瓜熟蒂(dì)落
缔(dì)结 忧悒(yì)
风驰电掣
克勤克俭
纤尘不染
颐指气使
不可名状
美轮美奂
截然不同
沁人心脾
卷帙浩繁
纡尊降贵
屈尊枉顾
川流不息 破釜沉舟
阒无一人
寒意料峭 一览无遗
络绎不绝
自命不凡 逢场作戏
搜索枯肠
心旷神怡 素昧平生
一望无垠
连绵不绝
偕同(xié): 偕同是跟别人一起,没有协助的意思。协同:团体、集体,含协助之意,也就是从属的意味。
颐(yí)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支使人,多形容有权势的人很骄横。
美轮美奂:建筑高大众多,宏伟壮丽。
也可指美好绝妙,如美轮美奂的水中芭蕾。不能写作“美仑美幻”。
素昧平生:从来不认识,不了解。不速之客:不请自来的客人。
龇(zī)牙咧(liě)嘴:疼痛难忍的样子。揄(yú)扬:赞扬、宣扬
卷帙(zhì)浩繁:书籍资料数量多、种类多。酣睡:呼呼大睡,睡的很香 鼾睡:一边睡觉一边打呼噜。
阒(qù)无一人:非常安静,一个人都没有。
破釜(fǔ)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纡(yū)尊降贵:地位高贵的人自抑身份。纡,屈抑。
逆来顺受:对别人的欺负或无理的待遇采取 忍受的态度。
不可名状:没办法作出陈述或描摹。名,说出。
外国小说欣赏
第五课
《丹柯》
泥沼(zhǎo)
泥淖(nào)
虬曲(qiú)黏(nián)泥(同“粘”)
粘(zhān)贴(粘连)夙(sù)愿,同“宿愿”
龌龊(wòchuò)
篝(gōu)火
着(zháo)魔
轧轧(yà)响
轧(zhá)钢
疙瘩(gē da)颤(chàn)抖
颤(zhàn)栗 筋(jīn)疲力尽
精(jīng)疲力竭
无足轻重:无关紧要,不值得重视。
举足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外国小说欣赏
第六课
《炼金术士》
帐篷
蓬门荜户
蓬荜生辉
辨别(biàn)
辩证/辩白(biàn)
花瓣(bàn)
发辫(biàn)矿工
旷野 祈祷(dǎo)
话匣(xiá)子
莫名其妙(说出)莫明其妙(明白)
不名一钱(占有)
名副其实
先见之明(眼力)弥(mí)天大谎
消弭(mǐ)
荒谬(miù)
纰缪(miù)
未雨绸缪(móu)企(qǐ)慕
肃穆(mù)行囊(nánɡ)瓤肉(ránɡ)
拷(kǎo)打(拷贝)
袒(tǎn)露
肿胀(zhàng)
通货膨胀(zhàng)涨(zhǎng)价
涨(zhàng)红脸
攒钱(zǎn)
人头攒动(cuán)
攒集/攒射(cuán)
沮丧(jǔ sàng)
龃龉(jǔyǔ)
龋(qǔ)齿
迭出(dié)
高潮迭起(dié)
叠床架屋(dié)只(zhī)身
形单影只(zhī)尽管/早/快/量/自/可能/先(jǐn)龃龉(jǔyǔ):比喻意见不合。
不名一钱:不占有一文钱,形容很穷。
外国小说欣赏
第七课
《娜塔莎》
宅邸(zháidǐ)
花翎(líng)
勋绶(shòu)砰(pēng)然
抨击(pēng)
名/请帖(tiě)
服/妥帖(tiē)
画/字/碑帖(tiè)
胸襟(jīn)
正襟危坐 搽(chá)香水(涂上去)擦(cā)眼泪(揩拭)
女仆(pú)
前仆后继(pū)
前赴后继(fù)别针(bié)
别扭(biè)
别(biè)嘴 耽搁(dān ge)
皱襞(zhòu bì)撩拨(liáo)
撩袖子(liāo)怯场(qiè)
恼怒(nǎo)
露面(lòu)(多用于口语中,另如:泄露,露一手)走漏(风声)
鞠躬(jū gōng)
胸脯(pú)
果脯(fǔ)消释/消声器
销魂/销声匿迹
宽宏大量=宽洪大量
声音洪亮
外国小说欣赏
第八课
《素芭》
诅咒(zǔzhòu)
胚胎(pēi)
土坯(pī)
沮丧(jǔsàng)
睫毛(jié)
情愫(sù)浑身解数(xiè)
押解(jiè)
槟(bīng)榔 伸展/延伸/伸张正义
申明/申冤
显身手
声张 蜷缩(quán)
干瘪(biě)
瘪三(biē)嬉戏
嘻皮笑脸=嬉皮笑脸
嘻嘻哈哈
晌午(shǎng)
坐(zuò)落
矗立(chù)伫(zhù)立
贮藏(zhù)
疵(cī)点 毗邻(pí)
濒临(bīn)
岸埠(bù)
磨蹭(cèng)
蹭饭(cèng)
摩挲(mósuō)脖颈(bógěng)
唠叨(dāo)戴首饰
海蚌(bàng)
蚌埠(bèng)
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海市蜃楼:比喻虚无缥缈的事物。无可名状:没法形容。
嬉笑怒骂:1.指喜怒等不同思想感情的表现。2.比喻不论什么题材和形式,都能任意发挥,写出好文章来。明眸(móu)善睐: 美目善于顾盼传情.外国小说欣赏
第九课
《清兵卫与葫芦》
热衷(zhōnɡ)
莫衷一是
无动于衷
忠心耿耿
茶卤(lǔ)
囟(xìn)门
烟囱
呵叱(chì)
喘气(chuǎn)
战战兢兢(jīng)
嘀(dí)咕
神采奕奕
光彩熠熠(课文中写为光彩奕奕的不正确)
对弈
翌日
哆嗦(suo)
傩(nuó)戏
摊牌
薪(xīn)水
釜底抽薪
曲突徙薪
乖觉:聪明,机敏。
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釜底抽薪: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外国小说欣赏
第十课
《在桥边》捷(jié)报
直截了当
容(rónɡ)光焕发
焕然一新
涣然冰释怜悯(mǐn)
永垂不朽(xiǔ)慷慨(kǎi)
大概/气概(gài)
郑重其(qí)事
出其不意
出奇制胜 鸿(hónɡ)运
涣散
外国小说欣赏
第十一课
《牲畜林》
膘biāo肥体壮
剽piāo悍(剽窃)
彪biāo悍 黄骠biāo马
骠piào勇(骠骑)
大腹便便pián 毡zhān帽
如坐针毡
苔tái藓xiǎn
舌苔tāi 栖qī息
圈juàn养
圈quān地
比比皆是 撒(sā)腿/撒手锏(jiǎn)
撒布/撒落sǎ 挨门挨户āi
挨ái打
挨ái日子
上膛 溜达(走)liū
遛鸟(马)liù
扳bān机
绰chuò号
泥淖nào
焯chāo芹菜
铁砂 瞄(miáo)准
蹩脚(bié)道貌岸然
篱笆
江蓠 贸然
冒失
岔chà路
歧qí路
岐山 声嘶力竭
撕肝裂肺
厮打
腼腆miǎntiǎn 力能扛gāng鼎
扛káng枪(扛大梁)
蹑niè手蹑脚
镊niè子
震慑shè
马厩jiù 折断zhé
折zhē腾
折本shé/折耗
圭臬niè:比喻标准,准则和法度;可以据此作出决定或判断的根据。
不寒而栗: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坂上走丸:象在斜坡上滚弹丸。比喻形势发展迅速或工作进行顺利。
外国小说欣赏
第十二课
《半张纸》
潦(liáo)草
秋深潦(lǎo)缩
缭绕(liáo)
瞭望(liào)
镣铐(liào)装潢
装帧(zhēn)
装裱 佣(yōng)工/佣人 佣金/佣钱(yòng)
装饰:装点修饰。妆饰:梳妆打扮。
飞黄腾达:官职地位迅速升迁。
过眼云烟:比喻存在不久、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外国小说欣赏
第十三课 《山羊兹拉特》
歉收
欠账/欠资
温驯(xùn)
温顺(shùn)冰雹(báo)
刨冰(bào)/刨床/刨花
刨除(páo)/刨根究底 戏谑(xùe)
噱头(xúe):逗人发笑的话。顷(qǐng)刻
倾家荡产(qīng)
怒号(háo)
捋袖子(luō)/捋虎须
捋胡子(lǚ)纹丝不动
文身/文眉
奶酪(lào)撮合(cuō)
一撮(zuǒ)
苍穹(qióng)
跫音(qióng)
寒蛩(qióng)
茕茕孑立(qióng)
邛崃(qióng)游弋(yì)
干戈(gē)摇曳(yè)
拽住(zhuài)嬉笑玩耍/嬉笑
嘻皮笑脸
报怨:报复仇怨。例如“以德报怨” 抱怨:埋怨。
外国小说欣赏 第十四课《礼拜二午睡时刻》 隧道(suì)
深邃(suì)
凝滞(zhì)
半身不遂(suí)
谋杀未遂(suì)
窒息(zhì)
桎(zhì)梏
剥落(bō)麇集(qún)棕榈树(zōnglǘ)
闾阎(lǘyán)
褴褛
(lánlǚ)孱弱(chán)孱头(càn)潺潺娟娟(chán)婵娟
安贫若素
静谧(mì)
谩骂
漫谈
蔓草难除
一模一样(mú)
模特(mó)
蘸水(zhàn)
龟(jūn)裂=皲裂
龟兹(qiūcí)谛听/真谛(dì)瓜熟蒂落
缔结/缔造
哐当(kuāngdāng)匡正/匡扶(kuāng)诓骗(kuāng)框架((kuàng)
眼眶((kuàng)乱哄哄(hōng)
湿漉漉(lù)
山麓(lù)
撬门(qiào)
径直(jìng)/径自
执拗(niù)
揩拭(kāi)
简朴(pǔ)
档案(dàng)
墁花砖(màn)
钥匙(yàoshi)谢顶
趿拉(tāla)
淅沥(xīlì)
咕哝(gūnong)
腋下(yè)/集腋成裘
难以捉摸(zhuōmō)
安详(xiáng)
中暑(zhòng)
呵欠(hē)喃喃(nán)
睡意朦胧
狞(nínɡ)笑
喁喁(yú)私语
万众喁喁(yóng)蔓延: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四周扩展
曼延(漫延):绵延不断。
外国小说欣赏
第十五课
《沙之书》
护身符
惶惑
晦气
忌讳
记事簿(bù)目瞪(dèng)口呆
澄清(dèng)
澄清(chéng)谣言
蒙骗(mēng)/欺上蒙下/蒙蒙亮/蒙头转向 蒙蔽(méng)/蒙混/蒙昧 蒙古(mĕng)
临摹(mó)
摩拳擦掌(mó)/摩挲 诋毁(dǐ)
抵触/抵牾(dǐwǔ)
砥砺 乌烟瘴气(zhàng)
抵牾=牴牾:动词,矛盾。
外国小说欣赏
第十六课
《骑桶者》 不啻(chì)
咳嗽
蔑视
遭殃(yāng)央(yāng)求
怏怏不乐(倒闭:工厂、商店等因亏本而停业。倒毙:倒在地上死去。
地窖(jiào)
奄奄(yǎn)一息 驱赶/驱除邪恶 祛暑/祛除疾病
yàng)
第四篇:从《在桥边》看“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目标的设定
《在桥边》看“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目标的设定
【摘要】通过对新旧教材相关知识的比对不难发现,作为小说基本元素的八个话题和传统小说的三要素是有重合之处的。例如“场景”可以对应“环境”,“情节的摇摆”对应“情节的曲折生动”,“揣摩人的心理、语言和行动”对应“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等。这就意味着无论例文怎样变化,只要其具备与传统小说一样的要素,就可以将传统的小说教学模式迁移到新课标的外国小说教学中来。这样,教学目标的定位如果换汤不换药,就可能导致“外国小说欣赏”教学中出现新瓶装旧酒的情况。
【关键词】 教学目标
《在桥边》 新课标
小说的话题
小说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的比重历来不低。以人教版高中教材为例,高一至高三每学年都集中安排了小说单元。高一设一单元,以现当代小说为主;高二设两单元,在现当代小说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国古代小说;高三第一学期设两单元,将西方现代派小说独立开来;第二学期则专设《红楼梦》学习。从单元教学目标的设置上看,教材的某些编排是有重复之嫌的。仅比较第二册和第四册。高一第二册第一单元是学习中国现代小说和外国小说。教参指出:“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到高二第四册第一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核心仍然是主题,只不过提供了分析主题的角度如题材,小说的叙述角度、结构和语言、小说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等。与第二册略有不同的是提到了小说的主题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的特性。到古代小说单元,重点变成鉴赏人物形象和语言。而这个单元教学目标实际在教学《项链》《陈焕生上城》《守财奴》早已涉及。可以说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小说教学的目标定位就是以主题为核心,围绕“人物”“情节”“环境”这传统的三要素来组织的。
浙江省高中新课改将人教社的《外国小说欣赏》作为一个必修的选修模块纳入教学。其在教材选编上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组织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分为“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三个板块。单元提供精读和略读两个文本,按照单元某一话题择定。而这一话题正是小说的某一基本元素。话题分基本话题与延展话题,对话题的阐释以介绍文学常识为尺度,顺便勾画外国小说在某一方面的变化脉络。曹文轩教授还特别指出“思考与实践”是“本教科书最有特色也最为紧要的部分,可帮助学生走出已习惯的阅读陈见,发现另外的进入作品的方式”。通过对新旧教材相关知识的比对不难发现,作为小说基本元素的八个话题和传统小说的三要素是有重合之处的。例如“场景”可以对应“环境”,“情节的摇摆”对应“情节的曲折生动”,“揣摩人的心理、语言和行动”对应“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等。这就意味着无论例文怎样变化,只要其具备与传统小说一样的要素,就可以将传统的小说教学模式迁移到新课标的外国小说教学中来。这样,教学目标的定位如果换汤不换药,就可能导致“外国小说欣赏”教学中出现新瓶装旧酒的情况。
以伯尔《在桥边》为例。这篇小说的主题:在表面上看是爱情,表现爱情对于一个处境堪忧的小人物具有如何强大的精神力量。而深层则是对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这一问题以及小人物在这种背景下的生存状况的思考。小说的情节:腿不方便的主人公每天在新桥边重复统计经过的人员、车辆这份单调的工作,时不时开个小差,想想心爱的姑娘,差点丢了工作,最后却有惊无险。本单元的话题是“情节”。
根据这些讯息,大致可以推导出传统的教学方式:介绍小说的作者、创作的背景——梳理、概括小说的情节——推导小说的主题。如果要让这旧酒换上新瓶,可以将三个环节做如下修改:取消小说背景介绍,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来寻找隐含信息;梳理、概括小说情节时采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以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后合作探究、归纳主题。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问题出现了。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桥边》的情节处理。这篇小说不是一般意义上故事性很强的小说。它采用第一人称自述,叙述腔调是一种玩世不恭式的自嘲。有大量的心理描写。情节几乎靠主人公心爱的姑娘过桥时的心理变化牵动。仅有的跌宕也以喜剧收尾。由于文本穿插了很多的描写和议论,也就放慢了小说的节奏。换句话说,《在桥边》看上去就不像小说。那么情节如此弱化,又怎么推导出厚重的主题呢?更何况小说除了第一句“他们替我缝补了腿”,全文再无一处提及小说的背景。如果不了解作者,从何探知主题呢?
可以想见,再怎么轰轰烈烈的讨论,也无法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篇小说的主题构建。因此,必然是由教师主导着,诱引着,由师生合作而非生生合作着来达成最终主题的呈现了。显而易见,这离新课标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意图已经相去甚远。
再回到新课标的单元要求上来。本单元的话题是“情节”。按照教材选编者的意图,文本的选择是以话题为依据的,那么话题和文本的关系就好比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这就是说教学《在桥边》时目标定位必须突出“情节”这一核心,那么教学设计的重点就应该围绕“情节”展开。而在前述中,很明显情节的梳理、概括,目的是为了引出主题。主题是教学的重点,情节只是推导主题的手段,是从属地位。这就会造成本应作为重点赏析的情节沦为训练学生筛选、提取、概括信息能力的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胡勤老师在《关于教学人教社〈外国小说欣赏〉的思考和建议》一文中提出:“对语文教育来说,审美教育最重要的途径是文学教育,把文学作品当做文学来教,才有可能是有效教学。”而前述的设计语文教学的功能就直接沦为工具性了。而相关通过合作探究生成的知识其实全在教师的预设中,那么这一环节知识生成的价值和意义也便不大了。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桥边》的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理清故事与情节的关系,认识情节生发的途径及其效果;理解‘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对情节运行的作用”。但通过阅读文本可以发现,如果脱离主题孤立地来赏析情节意义不大,顶多是获得了这类文本一种新的阅读体验,或者说让学生学会咀嚼文本,也很有可能陷入琐碎的分析。
从这个意义上说,将主题定为赏析的重头也未尝不可。其实在外国小说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上经常会有取舍方面的顾虑。以《在桥边》为例,这篇作品的主题是很值得探究的,由此可以延展出很多相关的作品,从而去启发学生探索如战后小说创作主题的共性与个性等课题研究。当然也可以探究人物塑造、小说结构等很多方面,但单元话题又限制我们作过度的延展。鱼和熊掌不可得兼,那么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注意什么问题呢?我认为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可考虑以下两方面因素。
一、明确学习的定位。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外国小说教学可以培养以下几方面能力:一是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言加深对外国小说文化意义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二是能够分析判断作品中呈现的思想意义如人性、世界观、价值观;三是能了解不同作品的特征,学会对作品的多元化解读。对于一般的学生,则要记住外国小说作为一门选修课,“对于高中生而言,现在就系统接收这方面的知识没有必要。定位于欣赏,比较恰当”(《外国小说欣赏·前言》)。
二、明确教学的定位。教学时以学习小说的要素(求全)为主,还是学习小说的话题(求深)为主?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取向。如果是前者,其优点是对于文本的理解会比较全面深入,但面面俱到下,一则教学时间不允许,二则教学会陷入模式化的怪圈,重走传统小说教学的老路。如果是后者,对学生把握西方小说的大致的特点以及更新小说欣赏的方法会起到帮助,同时可以深入挖掘文本。虽然教学中可能无法兼顾文本的其他元素,但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继续深入。两者相较,无疑后者会更适合新课标的需求。
考虑以上因素,重回到《在桥边》的教学上。以突出“情节”这个话题为教学目标,教学设计顺序是否可以作如下调整呢?
先走近作家。学生在必修阶段曾学过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对作者应有一定程度的认知。此处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旧知进而贴近文本。
其次走近时代。文本创造的时代背景是跟战后德国大规模经济重建密切相关。通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学生可以了解伯尔的创作主要取材“二战”,反映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和心理创伤。但《在桥边》中明显战争的痕迹已经被经济重建的表面繁荣冲淡。这就意味着学生的旧知无法与新知接轨。通过教学预设可知文本的主题很难从文本本身获知,加之教学目标的重心不在于主题,也就没必要在主题上大费周章浪费时间。因此教学中可以考虑主题先行,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更新旧知,进而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在以上环节铺垫完成后,就可以进入教学的重心——情节赏析了。结合“思考与实践”第二小题“试概括《在桥边》的情节发展过程,并画出相应的曲线图”,教师就可以将学习的主导权交还学生了。由于已经了解文本的主题,那么学生在阅读文本情节时就可以注意到平时容易忽略的细节,通过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理解作家创作中的良苦用心。相信这一环节中有足够的时间来确保学生生成教师预设以外的知识。
小说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从不缺乏,但是作为文学作品的教学却总是被束缚在一主题三要素上。“外国小说欣赏”凸显了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基本元素,打破了陈旧的框架。那么尽管教学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境,作为教师还是应该有革新的意识,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勇敢向陈规挑战。不能再以不变应万变,新瓶装旧酒的观念来应付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了。
【参考文献】
1、《关于教学人教社〈外国小说欣赏〉的思考和建议》 胡勤《中学语文教学》
08年第4期
2、《谈谈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 褚树荣
《中学语文教学》08年第3期
3、《<外国小说欣赏>教学设计》 P89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年1月第一版
4、《<外国小说欣赏>教师教学用书》 P86 P89
人民教育出版社
07年2月第二版
上虞市丰惠中学
蒋慧丽
***
第五篇:人教版选修之外国小说欣赏1.1《桥边的老人》
《桥边的老人》教案(2课时)
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
4、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第一课时: 导入: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蔓延不断,并构成人类历史的一个独特的篇章。据统计,从地球上出现文明以来的5000多年中,人类先后发生了15000多次战争,有几十亿人在战争中丧生,在这5000多年中,人类共有300年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中。即,每100年中,人类最少有90年是生活在战争状态中。
一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血淋淋的人类战争史。而战争的根源,说到底,就是人类中极度自私、贪婪、残暴之本性所铸成,所以战争是应该诅咒的,而更应该诅咒的则是人性中的顽劣与丑恶。因而,人类对于战争的书写,不能总是去歌颂战争的雄壮及其最后的胜利者,更不能总是流于战争表面的生死搏杀的历史记录,而更需要通过战争的残暴、战争的无情以及战争中人们关系的极端复杂性,来烛照人性中常常隐藏着的那些正面与负面。
一.理解文意
1、阅读第一段
问题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问题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 明确:注重语言的轻重匀称,结构的错综,与下文的过渡照应。
问题3: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但包蕴丰富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2、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问题1:“我”与老人的问答有多处矛盾,试举例说明。
明确:如“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敷衍”;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心不在焉。
问题2:为什么会产生“答非所问”的对话?
明确: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问题3:老人的形象与故事的主题有何关系?
明确: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3、阅读最后一段,讨论结尾的表达作用
问题:小说的结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1)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
(2)渲染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运)
二.品析鉴赏
(一)老人形象
作品开篇通过“戴钢丝边眼睛”、“尘土”、“浮桥”已经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各种动作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极富写实效果的画面,又佐以后文对于“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边的尘土中坐了下去”等动作的描写,剔透地写出生活现实,烘托出了在人们竞相逃命之际,一个朴实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通过其好似不断在重复着同样内容的质朴语言,表现出一个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战争,一个简简单单的饲养员,一个最普通的人在战争时的心态,这与包括“我”在内的其他人面对战争的那种一心想着撤离的恐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的老人就好像一名即将坐化的老僧,表现不出一丝对死亡的畏惧,然而并非他不恐惧死亡,而是他根本不知道战争的来临,死亡的即将到来,将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
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二)我的形象
“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动了”,以及“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测而已。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场面描写和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这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我”是对老人同情的,对战争厌恶的。
三.叙述视角
1、介绍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介绍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3、《桥边的老人》叙述视角分析
小说一开始,是一段场面描写:一个孤独的老人独自坐在战火即将燃至的桥边,似乎这是一个“全知”的叙述角度。只是随着第二段的进入,“我”的出现,才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然而,虽然用了第一人称,有“我”的参与,“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是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叙述。作者是在讲述一件正在发生的事情,由“我”来作为故事里的人物,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比较客观。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
四.主旨探讨
明确: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小说是通过关注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来彰显主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