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母语中生存教案
在母语中生存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母语写作的基本认识。
2、分析文章的结构及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分析文章的结构及论证方法。
2、了解作者对母语写作的基本认识。教学安排:三课时
一、导入
洪堡特说过:“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语言的所有最为纤细的根茎生长在民族精神力量之中。”
二、浏览全文,把握字词
遽然 龃龉
斑斓:色彩灿烂绚丽的样子,灿烂多彩。
瑰丽深邃
巨擘bò:喻杰出的人物。
缄默jiān mò:闭口不言。
梦寐以求: 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
铺陈缕述lǚ shù :细致详尽的描写。
相视莫逆:情投意合,非常要好。
孜孜:不懈怠。
三、初步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完成填空。
在这篇随笔中,作者阐释了自己对 母语写作 的认识,通过众多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只有在母语中生活,只有用母语写作,才能使自己的生命借助作品得到延长和扩大,使生存变得坚实。
四、课文研读
1、开头一句“疯狂的爱尔兰驱策你进入诗歌”在文中有何深意?作者以此揭示了什么? 明确:说明有深厚民族文化传统的爱尔兰为诗人叶芝提供了文学沃土,孕育出诗歌巨匠。作者以此揭示了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2、作者在第1节提出了自己对母语写作的第一个基本认识,其内容是什么? 明确:作者和作品归根到底是民族文化的赐予。
3、第2节,作者从两个方面论述作家和母语之间的关系,那是怎样的关系? 明确:作家接受文化制约的方式以及作品的影响,都依赖母语;母语的最高成就,是通过最优秀的作家作品体现出来的。
4、第3节,作者论述了自己对母语写作的第二个基本认识,其内容是什么?怎样理解“他与他们之间,不需要解释,暗示即是全体,相比铺陈缕述,更多的是相识莫逆”这句话?
明确:第二个基本认识:作者最大的幸福是获得一种真正的、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共鸣。作家和读者之间因为共同的生活境遇、共同关注的重心、共同的文化背景,使他们听出弦外之音,不需要任何解释。
5、美国老太太眼中的张爱玲好像有(精神)病,说明了什么问题?作者用张爱玲的例子想论述什么观点?是从哪个角度论述的?
明确:说明了作家从母语中离去的可怕。论述了作家从母语中离去,他作为作家的生命往往就此终结。从反面角度论述。
6、怎样理解“语言起初是他的剑,接着成为他的盾,最终变成了他的宇宙舱。”托马斯·曼为什么对自己小说的德文版字字计较?
明确:布罗茨基在母语中写作是成功的,但是他国语言像“宇宙舱”一样使他与周围人群相隔绝。作者再次从反面角度论述。体现了托马斯·曼对母语的热爱。
7、康德拉和纳博科夫的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尽管他们用不属于自己母语的英语写作,但是他们从小就在英语的世界里生活或者工作,英语早就成了他们的母语。
8、第7、8节,作者论述了自己对母语写作的第三个基本认识,其内容是什么? 明确“一个作家,只有为同胞写作,用母语写作,才会有生命力,才会生存得坚实。
9、全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举例论证。
五、写作特点
把记叙、议论有机结合起来,以“在母语中生存”这一思想为统帅,把材料分别组织在几个不同的侧面之内,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论证,引导读者理解。(参照综合实践一,p35)开合有度,深浅适宜,不乏知识,不乏情趣,不乏识见,无丝毫做作,有浑然之美。
六、作业
完成积累与应用相关题目。板书
在母语中生存 观点:在母语中生存
论证方法:正面论证 反面论证 举例论证
第二篇:在母语中生存 教学案
在母语中生存 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母语写作的基本认识。
2、分析文章的结构及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分析文章的结构及论证方法。
2、了解作者对母语写作的基本认识。教学安排:三课时
洪堡特说过:“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语言的所有最为纤细的根茎生长在民族精神力量之中。”
一、浏览全文,初步感知,把握若干字词
遽然
龃龉
斑斓
瑰丽深邃
巨擘
缄默
梦寐以求
铺陈缕述:细致详尽的描写。
相视莫逆:情投意合,非常要好。
孜孜:不懈怠
二、课文研读
1、开头一句“疯狂的爱尔兰驱策你进入诗歌”在文中有何深意?作者以此揭示了什么?
明确:说明有深厚民族文化传统的爱尔兰为诗人叶芝提供了文学沃土,孕育出诗歌巨匠。
作者以此揭示了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2、作者在第1节提出了自己对母语写作的第一个基本认识,其内容是什么?
明确:作者和作品归根到底是民族文化的赐予。
3、第2节,作者从两个方面论述作家和母语之间的关系,那是怎样的关系?
明确:作家接受文化制约的方式以及作品的影响,都依赖母语;母语的最高成就,是通过最优秀的作家作品体现出来的。
4、第3节,作者论述了自己对母语写作的第二个基本认识,其内容是什么?怎样理解“他与他们之间,不需要解释,暗示即是全体,相比铺陈缕述,更多的是相识莫逆”这句话?
明确:第二个基本认识:作者最大的幸福是获得一种真正的、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共鸣。作家和读者之间因为共同的生活境遇、共同关注的重心、共同的文化背景,使他们听出弦外之音,不需要任何解释。
5、美国老太太眼中的张爱玲好像有(精神)病,说明了什么问题?作者用张爱玲的例子想论述什么观点?是从哪个角度论述的?
明确:说明了作家从母语中离去的可怕。论述了作家从母语中离去,他作为作家的生命往往就此终结。从反面角度论述。
6、怎样理解“语言起初是他的剑,接着成为他的盾,最终变成了他的宇宙舱。”托马斯·曼为什么对自己小说的德文版字字计较?
明确:布罗茨基在母语中写作是成功的,但是他国语言像“宇宙舱”一样使他与周围人群相隔绝。作者再次从反面角度论述。体现了托马斯·曼对母语的热爱。
7、康德拉和纳博科夫的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尽管他们用不属于自己母语的英语写作,但是他们从小就在英语的世界里生活或者工作,英语早就成了他们的母语。
8、第7、8节,作者论述了自己对母语写作的第三个基本认识,其内容是什么?
明确“一个作家,只有为同胞写作,用母语写作,才会有生命力,才会生存得坚实。
9、全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举例论证。
第三篇:在逆境中生存
在逆境中生存
各位老师们,同学们,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在逆境中生存》。
在逆境的环境中,才能真真正正地磨练自己的意志,一旦挺过了,克服了这艰苦的环境,就是一种巨大的成功。从痛苦中,我们会学到很多东西,痛苦可以磨练我们的意志,痛苦可以增强抗压能力,当我们承受过痛苦的日子后,再遇到一点小挫折,我们便会说:“这与我当初受的苦差远了,不值得一提!”在经历痛苦之后,我们对一切便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用一种从容的心态面对,用一种淡定的态度面对。我们会看透许多,且又会感觉一切都很美好,因为从前那段痛苦的日子于现在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会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因为你知道这一切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请不要因拥有痛苦而烦恼,你拥有的痛苦越大,在你看开这一切之后获得的也就越多。当然,这一切都是取决于你的心路历程,在我们拼命想要摆脱痛苦时,会联想到很多事,以此为自己开脱,比如某某伟人在成功之前受了怎样的苦等等,这也是不断激励着我们前进的动力。化悲愤为力量,直到成功,而当你成功之后,回过头来看看,发现自己这一路走来,是多么的伟大,而又走出了痛苦,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等成功之后,再回首,你会感谢这痛苦,一直以来陪伴你,直到成功,当初的痛苦不是白搭的。当痛苦来临时,你要知道,谁的一生是无痛苦的?那样的人生,是无聊的,是虚度的,笑看人生,珍惜你所拥有的,记住,当初的痛苦是为了以后的成功,以后快乐的生活,享受痛苦吧,痛苦也是上帝给你的一种极大、极好的恩赐,珍惜痛苦,使你的人生变得更有价值一些吧!
相比来说,痛苦和挫折与磨难和快乐,无忧无虑与一帆风顺更有意义得多!所以,从痛苦中,我们学到更多。
最后用俞敏洪的一段话来结束: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颗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
人们可以踩过你,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被人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也许两年、三年你长不大,但是十年、八年、二十年,你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一片阴凉,你能帮助别人。即使人们离开你以后,回头一看,你依然是地平线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树,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做人的标准和成长的标准。
希望我们同学能够正确对待逆境,能够在逆境中不断崛起。请记住:绝望只能让你更加绝望,它与事无补,而希望却常常让你柳暗花明,让你走向成功。
第四篇:《亲近母语》教案
永平小学 一下《亲近母语》 语文备课组
主题一: 和春天有个约会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张秋生的儿歌《我来了》,《初春》和黄一辉的散文《开满花的星球》以及瑞典雅各布生的漫画《保护种子的最佳办法》组成,形象地展示了春天到来的勃勃生机,让孩子感受到春天给我们带来的美与快乐。
二、学生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阅读,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的基础。加上又是春天的季节,阅读内容学生易懂。鉴于本单元为儿歌的特点,教学时,不必作过多的讲解,可以熟读,达到背诵最好。
三、学习目标:
1、学习本单元,学生能借助拼音读熟儿歌,达到背诵。
2、认识生疏的字词,达到积累的目的。
3、引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能主动去感受春天,观察春天。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春天已经悄悄来到,外面的世界是不是也在悄悄地变化?快来看看,春天究竟啥模样?
(二)借助拼音自读儿歌《我来了》。
1、借助拼音读儿歌,思考:“我”指的是谁?
2、讨论不明白的地方。永平小学 一下《亲近母语》 语文备课组
3、引导背诵
(三)学习《初春》。
1、借助拼音自读儿歌,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看出春天已经悄悄来到?
3、讨论不明白的地方,扫除阅读障碍。
4、自由读,指导背诵。
(四)作业设计:
背诵两首儿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背诵《我来了》《初春》
(二)学习《开满花的星球》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字词,尝试讨论解决。
2、用“——”画出蝴蝶向草介绍花的句子。
用“~~~~”画出蝴蝶翅膀变成花不能飞了,但还很快乐的句子。
3、你能用一句话来夸夸这只蝴蝶吗?
4、指导有感情朗读全文。
(三)学习漫画《保护种子的最佳办法》。永平小学 一下《亲近母语》 语文备课组
1、指导看图,看看每幅图说的是什么。
2、自由读图下面的句子。
3、讨论:这是不是保护种子的最佳办法,体会漫画的可笑之处。
(四)作业设计:
永平小学 一下《亲近母语》 语文备课组
日积月累1
一、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主要有四项内容。一是象形字“少”和“小”两个字的来历。二是学习六组反义词。三是学习俗语“百闻不如一见”。
四是学习古诗《咏鹅》。
二、学生分析:
象形字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反义词也很容易接受。对俗语“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应稍做解释。
三、学习目标:
1、理解象形字“少”“小”
2、掌握几组反义词。
3、背诵俗语,背诵儿歌。
四、教学流程
第三课时
(一)学习象形字。
1、板画两个象形字。
2、指导学习其他相关的象形字。
(二)学习反义词。
1、指名读:出,入,上 „„等六个字。
2、说出它们的反义词。永平小学 一下《亲近母语》 语文备课组
3、扩展其他的反义词。
(三)学习背诵俗语“百闻不如一见”。
(四)背诵古诗:咏鹅。
永平小学 一下《亲近母语》 语文备课组
主题三:奶奶的歌谣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实话歌》《一对蝈蝈吹牛皮》《粽子香》《杨柳青》《开城门》《山老鸹》六首儿歌歌谣组成。主要让学生再来回忆这些歌谣,回忆儿时的乐趣。
二、学生分析:
歌谣通俗易懂,学生容易理解。有些歌谣学生可能不易读懂,教师应该拓展一下。比如:《粽子香》。学生对于端午节不知道,便不容易理解歌谣,教师应该讲解相关知识。这些儿歌学生很感兴趣,也很容易理解背诵,主要应该让学生在诵读儿歌的过程中体验歌谣带给我们的乐趣。
三、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读懂歌谣,能熟读背诵歌谣。
2、通过读儿歌,激发对歌谣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懂得孝敬长辈。
3、有收集朗读歌谣甚至自己创作歌谣的兴趣。
四、教学流程
永平小学 一下《亲近母语》 语文备课组
第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长大了。在我们牙牙学语的时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便会用一些简单的好听的歌谣来教我们说话,同学们还记得吗?(学生说自己记得的歌谣。)
(二)学习《实话歌》《一对蝈蝈吹牛皮》。
1、同学们自己朗读这两首歌谣。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1)请两名学生读两首歌谣。
(2)讨论交流说读懂的内容。
A、实话歌:净是些大实话
B、一对蝈蝈吹牛皮:比着吹牛皮
(3)男女生对读两首歌谣。比赛读。
(4)学着创作歌谣。
(三)学习《粽子香》
1、自己读歌谣,说说读懂了什么。
2、结合学生理解教师补充相关端午节的来历以及相关的风俗。
3、学生再读歌谣,争取背诵。
永平小学 一下《亲近母语》 语文备课组
第五课时
(一)读三首儿歌导入。
(二)学习歌谣《杨柳青》
1、学生读。
2、学生交流对儿歌的理解。
3、学生谈喜欢玩的游戏。
(三)学习儿歌《开城门》
1、自读。
2、同位合作读。
3、全班表演读。
(四)学习儿歌《山老鸹》
1、学生自读。
2、学生谈理解和感受。
3、教师补充材料:“乌鸦反哺”介绍人们对乌鸦的偏见,引发人们对乌鸦的喜欢。-
永平小学 一下《亲近母语》 语文备课组
主题四:《吹牛大王历险记》
(一)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吹牛大王历险记》中的三个小故事组成:《房顶上的马》《头长樱桃树的美丽金鹿》《眼睛里冒出的火星》。故事生动有趣,看了让人捧腹大笑。
二、学生分析:
学生喜欢听故事,也非常喜欢看故事,本单元的故事会深深地吸引他们,有了阅读的兴趣,故事的内容自然也就不肥吹灰之力了。
三、学习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吹牛大王历险记》。
2、了解吹牛大王——明希蒙森经历了哪些故事.四、教学重难点
1,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
3、了解吹牛大王——明希蒙森经历了哪些故事.教学流程:
第六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从前呀,有个大鼻子小老头,他喜欢坐在壁炉旁,讲述他的冒险故事.下面就来听一听:
二、读文感悟:
1、读〈〈房顶上的马〉〉(1)借助汉语拼音,自渎.(2)思考:为什么马儿会在房顶上(3)指名说说.2、读〈〈头长樱桃的美丽金鹿〉〉(1)借助汉语拼音,自读.(2)思考:金鹿头上为什么会长樱桃树 这可能吗(3)四人小组讨论 永平小学 一下《亲近母语》 语文备课组
(4)指名说说.第七课时
(一)读〈〈眼睛里冒出的火星〉〉
1、借助汉语拼音,自渎.2、思考:明希豪森用什么点着了火药 这又是真的吗
3、讨论交流
4、小结: 小朋友们,这是明希豪森在吹牛呢.你们可不能学着他打自己的眼睛啊!
(二),总结: 听了这些故事,你觉得有趣吧!他们可都是明希豪森编出来得,那么你们想不想学着他的样子编--编呢
(三)作业
回家试编一些有趣的故事江给父母或朋友听.
第五篇:试论母语在双语教学中的作用
试论母语在双语教学中的作用
(乌市56小学:热依汗)
试论母语在双语教学中的作用
(乌市56小学:热依汗)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一直把推进双语教育作为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培养民汉兼通少数民族人才的重要战略举措。
到2004年,随着自治区党委、政府的《2004》2号文件的下发,我区双语教学工作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双语教学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与此同时,对双语教学的理论指导,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出台了好多新的探索,新的理念,新的做法。教学方法方面吸收了国内外好多新的观念、新的经验。因为有些理念、方法的“借鉴”过于简单,对新疆的双语教学的更加快速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在教学方法方面,忽视学生母语在学习第二语言中的正面影响等。
一、新疆双语教学界对母语作用的认识
国家汉语水平考试的引进打破了我区汉语教学界以往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轻语言技能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同时,随着汉语水平考试在新疆广泛应用,对外汉语教学中新的教学理念也得以广泛传播,新疆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吸收了一些国外语言教学的方法。
无论是教学法理论还是课堂教学或教学评价,“翻译法”、“直接法”,“交际法”等术语或概念开始频繁出现。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再加上党和政府的重视,新疆的汉语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的局面。
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新的矛盾,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教师、教材、教学大纲以及教学方法等双语教学的各个领域,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教学方法问题。
如前所述,在新疆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虽然吸收了一些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法,但由于研究得不够深入,了解得不够全面,“借鉴”往往变成了套用一些具体的方法技巧,甚至被一些新奇的表面所吸引。如,教条地引用直接法,就造成了完全否定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作用的另一种倾向。
二、国外教学法理论对母语作用认识上的影响
新疆双语教学界产生不重视母语在双语教学中作用的观点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原因还是生搬硬套国外一些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没有将其吃透而受到其负面影响。
1、直接法的影响
反对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使用母语的观点,是随着上世纪初直接教学法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的。
直接法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习惯,语言的运用是靠感觉和记忆而不是思维。直接法是把联想主义心理学作为其心理学基础的,所以它认为人的学习方式与动物一样,是刺激与反应直接联结,否认意识在其间的作用。所以直接法无视语言环境和基础,一味强调通过第二语言本身进行会话、交谈和阅读实施第二语言教学,明确提出第二语言教学中不应使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不用形式语法,也不用两种语言进行比较。
2、交际法的影响 上世纪70年代,交际教学法登上了第二语言教学的“舞台”。交际法是以语言的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交际法提出,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是学生的“交际能力”,反对以语法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它的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外语学外语”,主张教会学生语言的不同功能、使用语言的方法等等。这也就承袭了直接法轻视母语的观点。
3、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影响
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一系列假说。克拉申认为成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获得第二语言的方法,一种是习得,即潜意识的、日常的暗含的学习,这是儿童自然获得第一语言的方法;另一种方法是有意识的语言学习,这是明确的、正规的、从语言学方面理解并掌握语言,一般在语言课堂上看到的就是这种学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克拉申认为习得是首要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重要,而学习实际上是辅助性的;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无法成为目的语习得的基础,也不能用来自然地表达思想,在交际中流利地运用第二语言只能靠习得。
虽然克拉申的“把教学过程交际化,强调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等观念,有其特殊积极意义,但是他对课堂教学条件下有意识学习的作用估计不足,对教授语言结构、让成人掌握语法规则的意义缺少认识,提倡成人用小
孩学语言的“自然”方法学习语言,更谈不上考虑学生母语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双语教学中忽视母语作用的另一个原因是新疆的双语师资现状。目前新疆双语师资严重不足,不少汉语教师掌握学生母语的程度不太高,有些汉语教师不懂学生的母语,为了降低对自己专业方面的要求,减轻自身的压力,便强调“在双语教学中不应使用学生的母语”,这种观点在教育领域得到了一些响应。
三、第二语言教学中发挥母语作用的理论依据
(一)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工具,母语思维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二)在第二语言教学史上,许多第二语言教学法甚至是一些最新的教学法其实一直都很重视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1、翻译法:
翻译法名目繁多,但简而言之,它就是:用母语来教第二语言的一种方法,它的特征就是母语与所学外语并用,在整个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始终是母语和所学外语打交道。
翻译法利用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保证了学生确切理解第二语言词和句子的涵义,特别是在第二语言学习初期,翻译可以使学生摆脱推测、猜想的困惑,避免造成对第二语言词句理解不确切和因而养成一知半解的不良习惯。
当然,在教学中过多依赖翻译,忽视两种语言形式、语义、语用方面的等值特征而一味求助于生硬的翻译,又会走上把两种语言进行机械对比之路,这又是翻译法的主要不足之处。
无论如何,翻译法曾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创建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利用母语的理论,这一点早已为广大汉语教师所接受。只是近年来,直接法、交际法、功能法的出现把翻译法推向了对立面。对此,不少双语教师并不随波逐流,而是冷静思考,学习了新的教学法后,广采各家之长,在保留翻译法优点的基础上,加强听说训练,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对比法:
西班牙帕尔马大不列颠学院教授大卫.阿特肯森谈到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教学中母语使用问题时,主要谈了对比在教学中的作用。他认为,由于学习外语的人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白板,只要有机会,学生就会无意识地在头脑中把所学外语与母语进行对比,我们的教学应顺应这一自然现象,而不应阻止其产生。
3、认知法
认知法60年代产生于美国,是当今世界影响较大的新的教学方法。它主张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者智力的作用,强调通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活动,内化语言的知识体系,获得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反对动物性的刺激—反映式的学习。
认知法认为母语是学生已有的语言经验,因而也是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基础,成年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外语都是借助母语实现的,成年人已经通过母语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形成了各种概念。这些概念、知识都能转移到学习外语上面来,假如学习第二语言排斥母语,不利用母语,这对第二语言学习将是莫大的损失。
认知法提倡适当使用学习者的母语,特别是进行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分析,使教学工作具有预见性、针对性。它尤其反对在学习当中把人幼稚化、动物化。
4、人本主义教学法:
人本主义教学法,又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它的主要原则就是发挥人的价值观,加深自我认识和对他人的了解,对人类感情要有敏感性,使学生积极学习并积极参加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主体作用。
5、语言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传统课题,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迁移是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这种整合过程可以通过同化、顺应与重组三种方式实现。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他还明确指出,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竭力避免母语中介作用或迁移作用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效的,也就是说学生要学习第二语言,不能不受来自母语的语言习惯的影响。因为母语作为原有的经验,是新的语言学习的一种认知上的准备,不可避免地参与到新的语言学习中。
(三)新疆近50年双语教育取得的成绩也是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母语作用的见证。
我区自解放以来一直重视开展互学语言,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双语人才。这些人语言理论知识扎实、文字表达水平高、民汉语言实践运用能力非常强。他们在新疆的党政机关、科技、文化教育以及其他各领域里宣传、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为增强民族团结,提高各民族科技文化水平及全民素质、促进经济法展等方面做出的贡献、取得的成绩是社会上有目共睹的。
四、母语在双语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和学的方法等几个因素。母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母语作用的发挥和教学法的采用,一定要因时、因地、因人、因势而有所不同。对第二语言的初学者及至中级水平者,母语对比及翻译法的使用必不可少,对中高级水平者则可逐渐减少母语的使用乃至采用直接法和交际法。
(一)教师:
教师应有一定的两种语言基础,有利进行双语对比。在尊重学生母语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向第二语言思维过渡。正确认识、对待学生用两种语言混合思维,鼓励学生进行思维中的语言转化。思维是人大脑的一种天生机制,具有全人类统一性,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工具,人类语言也具有很大的共性,汉语和维吾尔语虽说属于不同的语系,但也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
(二)课堂教学:
母语在必要时可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如有些词语,尤其是一些抽象名词、人名、地名,有些难理解的句型,都可以用学生母语解释,这样可以一点就透,既能节省时间,又能理解透彻。特别是在第二语言教学的初级阶段,对汉语的一些知识可以用母语解释或和母语进行比较。
(三)教材:
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必须适合本地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要符合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内在规律。教材编写者要熟悉民、汉语言的异同,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选择教学内容、确定学习的语言知识,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安排上都要考虑学生的母语背景。
(四)学生:
仅从学生的学习角度看,在学习汉语当中学生的语言环境、汉语基础不同,母语起的作用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要因人因地制宜,处于汉语言环境或基础好的学生按照第二语言系得理论,多采用交际法、直接法促进第二语言思维的形成,而基础差或语言环境差的则不得不考虑利用母语的问题。
结语
外语教学界探讨第二语言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母语作用的问题,从1882年德国外语教育家菲埃托(V.W.Vietor)发表他的《语言教学必须彻底改革》的小册子提出直接教学法算起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这一百多年来,国外第二语言教学法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学法,在坚持自己的主要原则,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需要克服片面性,吸取对立面教学法的优点,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综合化已成为各教学法流派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今天我们再讨论“直接法”,“翻译法”,“学生母语”等问题的确是旧话重提,但既然“直接法”等的负面影响干扰着我们双语教学界,那么如何结合新疆的实际,如何在我区双语教学中运用,有必要重新探讨。我们要在肯定新疆传统双语教学所取得的成绩同时,吸取其经验,发挥其教学上的作用。新疆双语教学理论研究要和传统作法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其次、汉语教学中可以利用母语,发挥母语的必要作用,成人已具备的母语能力是个语言财富,第二语言学习中要正确开发利用,而不能浪费这个资源。同时,必须明确,使用母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所学汉语或双语,用双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际。双语教师一定掌握好并适时用好学生母语,避免母语的滥用,防止其起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