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案及练习
25.1.1
随机事件
一、思考1: 小明从盒中任意摸出一球,一定能摸到红球吗?
2、小麦能摸到红球吗?
3、小米能摸到红球吗?
二、预习课本上的问题一、二,考虑以下问题:
(1)抽到的序号有几种可能的结果?
(2)抽到的序号会是0吗?
(3)抽到的序号小于6吗?
(4)抽到的序号会是1吗?
(5)你能列举与事件(3)相似的事件吗?
(1)可能出现哪些点数?
(2)出现的点数会是7吗?
(3)出现的点数大于0吗?
(4)出现的点数会是4吗?
(5)你能列举与事件(3)相似的事件吗?
在一定条件下: 必然会发生的事件叫必然事件;必然不会发生的事件叫不可能事件;
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不确定事件或随机事件.练习:判断下列事件中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在地球上,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
2、有一匹马奔跑的速度是70千米/秒。
3、明天,我买一注体育彩票,得500万大奖。
4、用长为3cm、4cm、7cm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结,构成一个三角形。
5、掷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朝上。6、2006年12月1日当天我市下雨。
7、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在0摄氏度以下,纯净水会结成冰。
8、人在月球上所受的重力比地球上小.9、明年我市十·一的最高气温是三十摄氏度
10、度量三角形内角和,结果是360°.11、正常情况下水加热到100°C,就会沸腾.12、掷一个正面体的骰子,向上的一面点数为6.13、经过城市中某一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遇到红灯.14、某射击运动员射击一次,命中靶心.基础巩固
知识点1】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及随机事件
1.(2010.湖南长沙)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的是()
A.通常加热到100℃,水沸腾
B.抛一枚硬币,正面朝上
C.明天会下雨
D.经过城市中某一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恰好遇到红灯
2.(2010.湖北武汉)下列说法:①“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一定是正面朝上”;②“从一副普通扑克牌中任意抽取一张,点数一定是6”.()
A.①②都正确 B.只有①正确
C.只有②正确 D.①②都错误
3.(2010.浙江杭州)“a是实数,|a|≥O”这一事件是()
A.必然事件 B.不确定事件
C.不可能事件 D.随机事件
4.口袋里有10个形状完全相同的球,其中5个红球,3个黑球,2个白球,下列事件中的不可能事件是()
A.拿出1个球是红球 B.拿出5个球是2个白球3个红球
C.拿出1个球是白球 D.拿出3个球都是白球
5.下列事件:①阴天一定会下雨;②2010年亚运会在广州举行;③用2元钱买一张体育彩票中500万;④玩扑克时,抓到的第一张牌是梅花4.其中随机事件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6.下列事件是随机事件的是()
A.掷一枚均匀的正方体骰子,骰子停止后朝上的点数是8
B.掷一枚均匀的正方体骰子,骰子停止后朝上的点数不是奇数便是偶数
C.随机从O,1,2,…,9这十个数中选取两个数,和为20
D.打开电视,正在播广告知识点2 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7.一个口袋中有10个除颜色外均相同的球,其中9个红球,1个白球,从中任意取一个,那么()
A.一定摸到红球 B.一定摸不到白球
C.很可能摸到红球 D.很可能摸到白球
8.在一副完整的扑克牌中摸出5张,第一张是梅花10,第二张是方块A,第三张是红桃J,第四张是大王,那么第五张出现可能性最大的是()
A.红桃 B.黑桃 C.梅花 D.方块
9.刘康同学每次数学测试成绩都是优秀,则在这次中考中他的数学成绩(填“可能”,“不可能”,“必然”)是优秀.
10.学校准备明天或后天举行越野赛,根据天气预报,明天的降水可能性为5%,后天的降水可能性为95%,则学校最好在 举行越野赛。
能力提升
11.从一个装有8个红球,2个白球,3个黄球的袋子中摸球,摸到白球是 发生的事件,摸到的球是红球、白球或黄球是 发生的事件,摸到绿球是 发生的事件.
12.抛掷两枚分别标有l,2,3,4的四面体骰子,写出这个试验中的一个随机事件是____;写出这个试验中的一个必然事件是____.
13.下列事件中,哪些是必然发生的事件?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有一副洗好的只有数字1到10的40张扑克牌(黑桃、红桃、梅花、方块各10张),(1)任意抽出一张牌,牌面数字比6小;
(2)-次任意抽出两张牌,牌面数字的和是24;
(3)-次任意抽出两张牌,牌面数字的和不小于2.
14.如图是一个转盘,转盘分成6个相同大小的扇形,涂上红、黄、蓝三种颜色,转盘停止后,指针落在哪个颜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大?为什么?
探究创新
17.某小组有5名男生,3名女生,从这8名学生中随意派n名学生去做社会调查,分别求下列条件中n的值或取值范围.
(1)派去的n名学生中至少有1名女生是必然事件;
(2)派去的n名学生中至少有4名男生是必然事件.
第二篇:对偶句教案及练习
对偶句教案及练习题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
运用对偶时,一要注意内容形式的统一,切忌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对称而任意拼凑。
二要注意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头重脚轻,互相包容或概念重复等现象。
特征
对偶句形式工整、匀称并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便于记忆和传诵;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炼,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一般的写作中,只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就行了,不一定讲究平仄,这叫宽对。对偶形式的修辞方式,在诗歌、对联中出现最为普遍。分类 对偶大概可以分为三种:
1.正对: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
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前后两个句子的意思相反的对偶句子叫反对。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又叫连对,流水对。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这种对偶句子称为串对。
例: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形式
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
1.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
2.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的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不那么严格。作用
1.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炼集中。
2.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运用
对偶是富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修辞格式,使用非常普遍,从古到今,在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中,都有大量的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
1.应用于诗歌中。
2.应用于散文或其它文章中,大多是词或词组(短语)的对偶,也有句子的对偶,但较少见。
3.用于谚语、楹联及章回小说的章回标题等。
对偶句大全
1.过五关,斩六将。(串对)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正对)3.亲贤臣,远小人。(反对)
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反对)5.朝前看,往前走。(串对)
6.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反对)7.处处风光好,村村气象新。(正对)8.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串对)9.足迹半边天,心知唯故人。(串对)10.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正对)11.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串对)12.朋友千个少,冤家一个多。(反对)1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串对)14.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正对)15.志士惜日短,愁人嫌夜长。(反对)
春联 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春联 旭日横空出世 腊梅做雪迎春
春联 春自寒梅唤起 香由乳燕衔来
春联 日暖风凋雨顺 家和人寿年丰
春联 国强家富人寿 花好月圆年丰
春联 好山好水好景 新岁新春新人
春联 爆竹一声除旧 春联万户更新
春联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春联 年丰人寿福满 鸟语花香春浓
春联 笑盈盈辞旧岁 喜滋滋迎新春
如何区别对偶、对比和对丈?
1.对比是正反两方面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事物的特点。
2.对偶要求字数基本相等,意思相近或相反,词性结构相对应。但不太讲究平仄。
3.对仗就是更严谨的对偶。
第三篇:对偶句教案及练习
对偶句教案及练习题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
运用对偶时,一要注意内容形式的统一,切忌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对称而任意拼凑。
二要注意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头重脚轻,互相包容或概念重复等现象。
特征
对偶句形式工整、匀称并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便于记忆和传诵;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炼,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一般的写作中,只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就行了,不一定讲究平仄,这叫宽对。对偶形式的修辞方式,在诗歌、对联中出现最为普遍。分类 对偶大概可以分为三种:
1.正对: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
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前后两个句子的意思相反的对偶句子叫反对。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又叫连对,流水对。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这种对偶句子称为串对。
例: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形式
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
1.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
2.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的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不那么严格。作用
1.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炼集中。
2.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运用
对偶是富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修辞格式,使用非常普遍,从古到今,在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中,都有大量的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
1.应用于诗歌中。
2.应用于散文或其它文章中,大多是词或词组(短语)的对偶,也有句子的对偶,但较少见。
3.用于谚语、楹联及章回小说的章回标题等。
对偶句大全
1.过五关,斩六将。(串对)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正对)3.亲贤臣,远小人。(反对)
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反对)5.朝前看,往前走。(串对)
6.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反对)7.处处风光好,村村气象新。(正对)8.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串对)9.足迹半边天,心知唯故人。(串对)10.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正对)11.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串对)12.朋友千个少,冤家一个多。(反对)1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串对)14.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正对)15.志士惜日短,愁人嫌夜长。(反对)如何区别对偶、对比和对丈?
1.对比是正反两方面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事物的特点。
2.对偶要求字数基本相等,意思相近或相反,词性结构相对应。但不太讲究平仄。
3.对仗就是更严谨的对偶。
第四篇:《练习4》的优秀教案
☆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2.初步学习选择字的义项的方法,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3.通过学词、看图想象、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抚。
4.学习成语,理解成语的意思。
☆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复习巩固部首查字法。
2.学习成语,丰富积累。
☆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新华字典、背景音乐的磁带。
☆ 设计思路
新的课程标准把“能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作为低年级识字与写字中的一个教学目标,而且《标准》十分重视课外阅读,在每个学段都规定了阅读量,而学生在阅读中肯定会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如何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呢?基于这一点,我把“合作交流,习得方法”作为主要形式。学生已经学会了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在此练习中,我就采取小组竞赛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查字典,然后让学生凭借图画、转换角色相互交流来选择字的义项、理解词语的意思,提高感悟能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
由于“读读背背”中的四个成语与“老牛舐犊”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我在教学时把“学用字词句”和“读读背背”两部分内容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 教学过程设计理念
一、图画导入,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小朋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你们看,上面画了些什么?同桌的同学可相互交交流。(先同桌交流,再指名学生说说。)
2.你们看得真仔细,这幅图的意思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出示:老牛舐犊)读读这个词语,有不认识的字吗?假如有,赶快动手查查字典,可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查得又对又快。(学生先练习查字典,然后交流查字典情况,最后评出最佳小组合作奖。)
3.读词语。
4.小朋友,我们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部首查字法来知道它的读音。真正学会一个字,不光要知道这个字的读音,还要懂得它的意思,并能准确地用它来表达意思。谁已经知道“舐”和“犊”的意思了?“老牛舐犊”又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交流)
教师适时点拨,总结方法:刚才我们小朋友能通过查字典、借助图画的方法来正确选择字的义项,领会了词语的意思。
5.再读词语。
二、发挥想象,相互交流,练习写话
1.老牛在舔小牛,它多么爱自己的小牛呀!这就是“舐犊之爱”。(出示词语:舐犊之爱。学生读词语。)
2.再看看,在它们的旁边还站着一个小姑娘,她正瞧着老牛和小牛呢。假如你是这位小姑娘,此时此刻,你可能会说些什么呢?(放背景音乐,以采访的形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说的话,并引导学生能对不同的对象说,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3.在交流的过程中,相机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成语“乌鸟私情、天伦之乐、其乐无穷”。
4.这么多“小姑娘”都想向“记者”说说心里话呀,时间来不及了,这样吧,把你们想说的话写下来,好吗?(学生把想说的话写在图中的对话框,教师巡视。)上课一开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这样学生的拘谨感容易消除,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
这一设计,主要让学生明白勤查字典是自主识字的一个重要方法。展开小组竞赛,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自主合作的意识。
此设计渗透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根据具体的环境(画面、语言等)来正确选择字的义项,理解词义,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采用采访的形式,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让学生想说、敢说、能说。并鼓励学生能从多角度去思维,给他们提供一个自由选择、自由拓展的空间。
因为这些成语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学生在交流时,学生在交流时,会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借学生的嘴、顺学生交流的意思,适时教学成语,这样,学生对成语的意思也领悟了,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教学时,不仅把识字、识词和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把看图和说话结合起来,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图中的情景,借小姑娘的口,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既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又锻炼了说话的能力。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相机教学“读读背背”中密切相关的成语,巧妙地进行了教材的重组。最后,又把说话和写话结合起来。这三个结合环环相扣,层次清楚,符合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
第五篇:《词语万花筒》教案及练习
词语万花筒 教案 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多义词的特点,把握多义词不同意义之间的关系。
2.了解同义词的特点,能正确辨析与使用同义词(近义词)。
3.了解熟语的类型和用法,能正确使用熟语,特别是成语。4.关注词语的发展变化,不断搜集新词语,努力创新语言。高考链接
1.词语中的同义词(近义词)是高考必考点,以同义词(近义词)辨析的形式出现,题型固定,今后的考查还将遵循这种相对稳定的原则,不会有大的变动。
2.词语中的熟语是高考必考点,重点是成语,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熟语纳入考试范围内,体现了高考语文关注社会人生的特点。题型较稳定,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有以表述题的形式出现的现象,一般是根据词义写熟语,或是近义熟语互换。
第一节 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 本节学习目标
1.了解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
2.明确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和词义的演变现象。3.正确使用现代汉语的多义词。
教材正文讲解 引子解释
编写者引用此故事,意在形象地说明汉语的语义是丰富多变的,大部分词语都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所以,我们要博学广识,尽量多地掌握常用词语的常用义项,并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准确判断词语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呆子”那样的笑话。
活动解说
课文笑话本身反映的是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但它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汉语的丰富性和表现力强的特点,使我们认识到汉语的独特魅力和复杂性,告诉我们要想学好汉语,就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课堂活动解说 “„意思‟真有意思!”“词义家族的三亲六故”介绍的是词义之间的联系。需要注意的是词的“本义”和“基本义”并不完全是一个概念。词的“本义”是这个词最初的意义,词的“基本义”指的是这个词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本义不一定就是这个词现在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如“兵”的本又是“武器”,基本义则是“战士”。多义词的其他义项,都是从本又发展变化而来的。
一个词语不管它有多少意义,它们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的。下面以“意思”为例图示说明。
引申 语言文字的意义,思想内容(基本义)意思:人的思想,引申 意见,愿意 意图,用意 某种趋势或苗头
心思(本义)引申 礼品所代表的心意 表示心意
引申 情趣,趣味
由此可以看出,词语的各个项之间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词语的各个义项都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引中出来的,因此要把握词义应从词语的本义入手。
要点解析 1.多义词的本义
多义词的本义是指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的意义。比如“浑”的本义是“水势盛大”,“兵”的本义是“兵器”。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有些词的本义已经消失了,因此一般词典中也不列为义项了,比如“浑”的本义就只有在古代汉语的词典中才能查到。有的本义虽然还存在,但已不能独立使用,比如“兵”的本义就只在“短兵相接、厉兵秣马”等成语中还保留着。
2.多义词的基本义
多义词的基本义就是词在现代中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意义。—般在现代汉语的词类中列出的第一个义项就是该词语的基本义,基本义丈和本义一致,如“割”的本义和基本义都是“用刀截断”。基本义和本义也可能不一致,比如“兵”现在的基本义是“战士、军队”。
3.多义词的借代引申义
多义词的“借代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关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整体与部分、物品与使用者、行为与行为发出者、工具与活动、材料与产品、产地与产品等都有着稳定而明显的关联,因而都可以在人们意识中建立起某种联系,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比如“口”原指“人的一个器官”,后又用做指“人”的量词,这是用部分指称整体;“便衣”原指“平常人的服装”,后又用来指“穿着便衣执行任务的军人、警察等”,这是用物品指称使用者;“编辑”原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后又用来指“做编辑工作的人”,这是用行为指称行为发出者的借代引申义。“兵”后来产生出“军事、战争”(如“纸上谈兵”里的“兵”)和“兵士”(如“强将手下无弱兵”里的“兵”)的意义,也是一种借代引申义。
4.多义词的比喻引申义 多义词的“比喻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比如“包袱”原指“用布包起来的包儿”,由于包袱可以使人有负重感,于是人们便用“包袱”来指称“影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使“包袱”产生出新的意义;“迷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浓厚的雾”;二是“比喻叫人迷失方向的事物”,后者就是这个词的比喻引申义。比喻义和修辞中的比喻不同:比喻义已成为词的一个稳定的义项,在词典里可以查到;而比喻则是临时的修辞手段,词典里没有这个义项。
词义的演变
词的意义会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类对外界及对自身认识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词义的演变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和“词义转移”等现象。
1.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是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古义,而古义包括在今义中。比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一切河流;“菜”在古代专指蔬菜,现泛指菜肴;“诗”原来专指《诗经》,后来则泛指一切诗歌类的文学作品。一般说来,词义的扩大总是具有从个别到一般,从部分到全体的特点。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小于古义。如“禽”在古代指“鸟”和“兽”,后来专指鸟类(包括飞禽和家禽);“子”原义包括“儿子”和“女儿”,现在却只能指“儿子”;“宫”原是房屋居室的通称,秦汉开始专指亲王的住所。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分为两种情况:词所表示的概念的转移和感情色彩的转移。词的概念的转移指词所表示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新的词义产生后,旧义一般就不复存在了。比如“涕”原指眼泪,而现代汉语中,除成语“感激涕零,痛哭流涕”还保留着古义外,“涕”均指鼻涕;“走”原义为跑,现在则为步行。词的感情色彩的转移指词所表示的基本概念没变化,只是词的感情色彩转变了。如“爪牙”原指得力的武臣、猛将,是中性词或褒义词,现在比喻坏人的党羽,用为贬义;又如“勾当”的原义为办理,是动词、中性词,现在指“坏事情”是名词、贬义词。
布置作业: 1.见所发讲义。
2.课后“小试身手”一、二、三。
课后反思:
学生平时要多注意易混实词辨析运用,多做这方面的练习题目。弄明白所谓正确运用实词(同义词),取决于对词语意义内容的正确把握,和对语言环境意义即语境意的准确理解把握。第二节 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 学习目标
l、了解同义词的特点及其作用。
2、把握同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正确辨析同义词和正确使用同义词。教材正文讲解
引子解释
通过鲁迅先生的名作《孔乙己》中孔乙己的“窃书不能算偷”一句,说明汉
语词语的同义现象。同义词就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同义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义相同的词,也叫等义词,如爸爸——父亲、生日——诞辰、大夫——医生、土豆——马铃薯等;一类是意义相近的词,也叫近义词,如消灭——歼灭、优良——优秀——优异、关心——关怀——关切等。意义相同的同义词是少数,虽然它们所指的事情和现象相同,但它们往往在词的风格、情调、色彩或用法上有不同;意义相近的同义词是多数,它们的意义有某些相近的地方,但它们所标志的并不完全是同一事物或现象,因而通常不能互相代替。
课堂活动讲解
1、现代汉语中的同义词是非常丰富的。从“看”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有些词的词义会多达几十个,因此如何准确选用同义词就成了语言表达的一个主要方面。
2、同义词能增加表情达意的准确性。
要点解析
同义词辨析的三个方面
1.一是同义词在词义方面的差别
(1)词义的轻重不同。有的词义较轻,有的词义较重。如“批判”和“批评”,“批判”就重得多。
(2)词义的褒贬不同。含有赞许的意思的词,叫做褒义词;含有贬斥的意思的词,叫做贬义词;还有一种无所谓褒贬的词叫做中性词。如“成果”为褒义词、“结果”为中性词、“后果”为贬义词。
(3)词义的具体和概括不同。有的词义是具体的,如“人民”;有的是概括的,如“工人”。
2、二是同义词在运用方面的差别(1)语法作用的不同。如“消亡、消失”与“消除、消灭”是一组同义词,“消亡”和“消失”是自动词,后边不能带宾语,而“消除”和“消灭”是他动词,后边可以带宾语。又如“分别”和“差别”都是名词,但是“分别”还另有动词的用法,“差别”就没有。
(2)搭配范围不同。如“实行”和“执行”是同义词,“实行”常常同“计划”“办法”“主张”“主义”相搭配;“执行”常同“命令”“决议””方针”“政策”“任务”相搭配;“关心”与“关怀”是同义词,“关心”适用的范围比较广,对人、对事物,不管上下、大小,一般都能用。“关怀”适用的范围比较狭窄,它的对象多半是人或者是与人有关的一切,如人的成长、利益、思想、工作等。组织、领导对群众或者长辈对晚辈用“关怀”,个人对领袖或者后辈对前辈,一般不能用“关怀”,可以用“关心”。
3.三是同义词在文体色彩方面的差别
(1)书面词与口语词。“诞辰”和“生日”是同义词,前者是书面词,一般显得庄严、隆重,后者是口语词,一般显得亲切随便。《骆驼样子》里的刘三爷说:“二十七是我的生日,我还要搭个棚请请客”。这里的“生日”不能说成“诞辰”。又如“死”是口语词,“逝世”是书面词;“筵席”是书面词,“酒席”是口语词。
(2)普通词、文艺用语和科学用语。如“飞”是普通词,“翱翔”多用于文艺作品,“滑翔”是科学技术用语。另外的例子,如“蓝”“蔚蓝”“普鲁士蓝”、“空气”“大气”……,等等。此外,如“缭绕”“晶莹”“乳燕”等都属于文艺用语,既不是日常通用词,也不是科学用语。
(3)方言词和普通话词。如“娘”是方言词,“妈妈”是普通话词
除了注意以上方面之外,还要掌握辨析同义词的具体方法。辨析前要搜集大量的用例;辨析时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先确定同义词的共同的地方;第二步再比较有差异的地方。如“冤枉”和“委屈”都是形容词,也都可以用作动词,都有“遭受到不应有的处分或者责罚”的意思。但是“冤枉”比“委屈”词义重些,“冤枉”含有“无罪受刑”的意思,“委屈”则有“自己有不得已的苦衷而得不到别人谅解”的意思。
文本知识链接
同义词的作用
掌握较多的同义词,并能准确、恰当地运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的表达更贴切、更细致、更严密。
1.同义词有助于避免用词重复的现象,使语言丰富多变,表达更加精确。
“看、瞧、盯、瞟、窥、瞥、瞪、望”,等等,就是同义词,一般地看,可以用“看、瞧”,“盯”是集中视力注意看的神态,斜眼看可用“瞟”,很快地看一下可用“瞥”,生气地睁大眼睛看可用“瞪”,从小孔或缝隙中偷偷地看可用“窥”,向远处看可用“眺望”,向上看可用“仰望”,向下看可用“俯视、鸟瞰”,向四方看可用“张望”,仔细看可用“观察”,等等。
2.同义词连用可以加重语气,达到强调的目的。
比如“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之”,这一句里的“彻底”“干净”“全部”是同义词,这三个词连用能更鲜明地表现立场的坚定和态度的坚决。3.同义词用得恰当灵活,有助于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
比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里有这样一段:“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愉”和“窃”是同义词,“偷”是口语,“窃”是书面语言。孔乙己不承认自己是偷书,只承认是窃书,暴露了深受孔孟毒害的穷困潦倒的旧知识分子迂腐、死要面子的性格特点。
4.同义词还能表示不同的风格色彩,所以在不同的文体中运用与之相适应的词语,可使词与文体风格一致,增强表达的效果。
比如毛泽东同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中有这样的话;“人民解放军所到之处,深望各界人民予以协助。兹特宣布约法八章,愿与我全体人民共同遵守之。”这里由于使用了书面语、文言词,显得庄重严肃、简要有力,与“布告”这种文体风格协调一致,如果把“深望”换成“深切希望”、把“兹”换成“现在”、把“之”换成“它”,就与文体的风格不协调了。
5.同义词还有一定的构词作用。
由同义词构成的词,如声音、房屋、温暖、迁移、寒冷、仇敌、庆祝、永久、自从、刚才等。
由同义词构成的成语,如聚精会神、兴高采烈、心安理得、粗心大意、不屈不挠、养精蓄锐等。辨析同义词应注意的问题
1.从词素着手分析词语意义是区分同义词的关键。
词素是构成词语的最小单位,词语意义的不同,说到底是词素的不同引起的。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个字都有它自身的本来意义,所以应该抓住关键词素来区分。比如“品味”与“品位”之中,它们有一个相同的词素“品”,不同的词素是“味”和“位”,而它们的意义差别,就由这不同的两个词素所决定;又如“激奋”与“激愤”,它们之间的差别关键在“奋”与“愤”上,“淡薄”与“淡泊”也是这样;而“衍化”与“演化”也是一字之差,它们之间主要是“衍”与“演”的不同,所以词义就不相同了。
2.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词汇。
词语是构成句子的基本材料,其意义和用法与语言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单纯去死记硬背字典意义,学到的也只能是些僵死的词语。
3.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字典是学习语言的工具,对于那些似是而非的词语,要及时查一下字典,弄清楚它的意义及其用法,不要轻易让其从眼前溜掉。这样日积月累,词语仓库自然会得到较大程度的充实,运用词语的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布置练习:1.见讲义;2.课后“小试身手”。反思笔记: 以最近三年高考实词题为例,可知实词主要考查多义词、同音词、同义词、反义词,而重点考查的是同义词(近义词)意义和用法。要让学生切实弄明白什么是同义词,同义词运用的作用以及同义词的辨析等等。
学生平时要多注意易混实词辨析运用,多做这方面的练习题目。弄明白所谓正确运用实词(同义词),取决于对词语意义内容的正确把握,和对语言环境意义即语境意的准确理解把握。
第三节 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新词语。
2.了解新词语的来源及其类型。
3.正确认识和正确对待新词语。教材正文讲解
引子讲解
200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小品《讲故事》告诉我们:随着社会的变革、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会涌现出一大批新的词语,很多词语会出现一些新的意义和用法。可是“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旧词旧义在刚产生时都是新词新义,而新词新义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也会成为旧词旧义。
活动讲解
看几部文学作品中对餐馆和就餐时人物和场景的描写,思考这些用语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没有基本的规律可循?
学生分小组讨论,提示:不要忘记工具箱的使用 教师明确:
从这些词语的变化可以看出:有些词语只在过去使用,而现在已经不使用了;有些词语是在近几年才出现的。有些词语虽然经过时代的变迁,但依然使用。
旧词语的消失的原因:词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现在已经不存在了。新词语的出现是因为新的工作岗位或新的就餐形式出现了。变化不大的词语主要是服务用语,原因是不管过去还是现在,对顾客的尊敬是没有变化的。
不管词语的消失还是出现或者保持基本稳定,其真正的原因是社会变化的需要。
打包:过去是因为食物短缺,曾经一段时间消失,因为食物丰富了,现在又流行了,但不是因为食物短缺,而是大家更加文明了,知道节俭是一种美德。在眼下这个词还用于下载专用,指整体下载。虽然新词语层出不穷,但只要我们仔细考察,还是可以发现新词语的基本规律,从大类来看,新词语主要有两类:新造词和外来词。
1.新词语包括以下几种:(1)利用汉语既有的语言材料,按照汉语构词规则造出的词,这些词反映了新书物、新现象、新概念 如材料中的“盒饭”“厨师”等芦(2)约定俗成程度高、使用频率高、固定化的短语简缩式(3)吸盘外来词,如席梦思、因特网、海啸等
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词语。
要点解析
新词语的定义。
据抽样调查统计目前最热门的一些词语,如“下海、上网、电脑、大款、回扣、跳槽、手机、短信、数码、下载、漫游、轻轨”等,都是近几年才产生的。国内最具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正式出版后,仅几年就因为新出现的词语太多而不得不推出“补编本”“增补本”。2003年商务印书馆还专门出版了《新华新词语词典》,其中还收录了“蓝牙、黑客、上网、脑死亡、老年公寓、绿色奥运”这样的一些新词语。2005年出版的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中更是收录了“愿景、体认、问责、苏丹红、禽流感、和谐社会”等刚出现仅仅几个月的新词语。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词语,或者说什么时候产生的词语,才算是新词语呢? “新”与“旧”只能相对而言,因此所谓新词语必然随着时间的推延而不断变化其范围,不同时期都会有那个时期的新词语,而且某个时期的新词语也不可能永远是新词语。举例说,我国宋代以前不存在“桌子、椅子”这样的东西,所以宋代产生的“桌、椅”两个词在当时肯定要算做是“新”词语,但这两个词在今天已经肯定不是新词语了。再比如“苏区、土改、互助组、供给制、人民公社、样板戏、斗私批修”等,现在当然已不是新词语,甚至已经不用了,但在过去的某个时期却也毫无疑问是新词语。
至于如何界定“新词语”的“存活时限”,目前意见不很一致。但多数学者认为,一个词语从产生到被人熟悉成为通用词语的过程一般需要20年左右,因此处在这个过程中的词语,或者说产生不足20年的词语,就都可以算是新词语。这样算起来,现在(比如教材出版时的2005年)所说的“新词语”,应该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产生的词语。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产生的词语。再往前的词语,就不是新词语了。反过来说,超过这个时限的词语,比如在若干年以后,现在说的这批新词语也就不再是新词语了。不过那时肯定会有一批更“新”的新词语。
文本知识链接
汉语中外来词的六种类型
1.纯粹音译 纯粹的音译词主要来自印欧语。比如货币名称“便士、马克、卢布”等;人名“莎士比亚、海明威、托尔斯泰”等;地名“伦敦、纽约、莫斯科”等,医药名称“阿斯匹林、吗啡、尼古丁”等;物理单位“安培、瓦特、伏特”等,生活用语“沙发、夹克、沙龙、扑克、拷贝、雷达、高尔夫、迪斯科、奥林匹克”等;食品名称“咖啡、沙拉、巧克力、三明治”等,都只是直接翻译外语词的读音。但由于汉语与印欧语差别较大,所以汉语一般并不喜欢借音,而是更多地用汉语原有构词成分(语素)来构词。因此很多音译外来词后来都被仿译词或完全意译的词所代替。比如“bank——版克——银行” “盘尼西林——青霉素”“比基尼——三点式”“麦克风——扩音器——话筒”等。
2.半音译半意译。半音译半意译的外来词包括两种形式,如“新西兰、北爱尔兰”等是一半音译另一半意译,“卡车、啤酒、酒吧、卡片、芭蕾舞、艾滋病”等是一半音译另一半注释。一半音译一半注释的词又有两类:一种情况是,汉语先音译外语原词,另加个注释部分,且不能省略,如“鼠标、汉堡包、三文鱼、拉力赛、迷你裙、卡宾枪、加农炮、诺贝尔奖、哥德巴赫猜想”等;另一种情况是,汉语词先音译外语的原词,可加注释部分,但又可以省略,如“香槟(酒)、比萨(饼)、吉普(车)、雪茄(烟)、扑克(牌)”等,当注释部分省略时就相当于音译词了。
3.音译兼意译。音译兼意译主要是音译但又能够从汉字的意义获得外来词词义的某种提示。如“幽默、逻辑、香波、基因、黑客、维他命、俱乐部、可口可乐”等。其中有些词如“逻辑、幽默、浪漫”,久而久之已经看不出外来词的音译痕迹了。
4.仿译。仿译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成分对译外语原词的构词成分。这种词不仅把原词构词成分的意义翻译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内部的构词方式 例如“黑板、足球、马力、蜜月、热狗、超级市场、黑马、黑匣子、软件”等 成语的借用也往往采用仿译的方式。例如“鳄鱼眼泪、泥足巨人、鸵鸟政策、尘埃落定”等。
5.字母词。这是把外语的音和形一起借入汉语 比如“WTOW、VCD、DNA、UFO”等。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大量的字母词涌现,9O年代以来更是走向了巅峰。在某些时候某些场合,使用字母词,尤其是外语的缩写形式,会使语言的表述更加方便但是从长远看,过多地使用字母词是不利于汉语自身发展的,不但会造成汉语词汇系统内部的混乱,也会破坏汉语语言的纯洁和健康。因此使用字母词时一定要慎之又慎,除非经过规范后再作为专业术语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其他时候,特别是日常用语中,不提倡使用字母词。
6.日语借词。指的主要就是借自日语中的外来词。这些词中有许多原来是日语从汉语中借去的,用未表示日语中的新事物;也有日语利用汉语的字构造的新词。但后来汉语又从日语中借回来,虽然字形还是汉语的,但意思已经很不相同或者完全是新的意义了。如“封建、劳动、经济、干部、营养、原罪、组织、社会”等,就是如此
方法技巧
新词语产生的途径
1.自造新词语。“新造”是新词语产生的主要来源。新造词也就是利用汉语中已有的构成成分(语素或词),按照汉语固有的构词方式来构造的新词。比如“电脑”就是用原有的词“电”和“脑”作为语素,并按照偏正形式构造的一个新的复合词。类似的例子:名词有“劳模、根雕、老外、自费生、外贸”等;动词有“严打、邮购、扶贫、待业、保送、离休”等;形容词有“快捷、低俗、紧缺”等。
2.吸收方言词语。作为新词语的方言词,指本来只在方言地区通行,进入共同语不久,并且被全社会接受和使用比较广泛的词。像来自吴方言的“断档、发嗲”等,来自粤方言的“看好、靓丽、老公、买单(粤语作“埋单”)、第一时间”等,就是来自方言的新词语。至于只在方言地区通行,或者只是偶尔在共同语交际场合或媒体上使用,还没有流行或固定下来,如粤语中的“手袋、拍拖、爆棚、返学、屋企、行街”,也包括北京话中的“倒爷、小蜜、侃爷、撮饭、起腻”等,就不能算做是进入普通话的方言词,当然也就不是新词语。
3.吸收港台词语。广义上说,普通话从港台地区吸收新词语,跟从方言中吸收新词语有相同的性质。只是港台等地的新词语对普通话词汇影响较大,可以看做是新词语的一种特殊来源。被吸收的港台词语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是港台汉语自刨的反映社会生活中事物现象的词语,如“物业、运作、资深”等;二是港台汉语受外语的影响而产生的各种外来词,如音译词“镭射”、仿译词“快餐”等;三是香港粤语词,如“大排档、减肥、爆满”等;四是新中国成立前大陆曾经使用过而以后—段时间不再使用,现受港台影响又恢复使用的词语,如“期货、股票、夜总会”等。
4.旧词语的复活。有些词语只是暂时退出了日常交际领域,有时还会“复活”,也可以看做是特殊的新词语。—是因旧事物的重新产生而复活,比如“股份、当铺、拍卖、酒吧、博士、少校、牛市”等;二是因人们思想认识的变化而复活,比如称谓语中的“先生、太太、夫人、老板、懂事长、经理”等。这些“复活”的词语中,有些是反映消极现象的,如“赌博、拐卖、嫖娼、算命、黑社会”等。
5.旧词产生新义。有些词语通过借代、比喻等途经改变了词义,这可以看做是更广义的新词语。旧词语获取新义的形式不同:一是增加新义项。如“婆婆”,原指丈夫的母亲,现又常喻指主管企事业单位的上级机关,又如“宰”,现在用来表示商家不道德地卖高价;二是突显新义。如“松绑”,虽然还保留有解开人身上的绳索的义项,但是信增加的“给企业松绑”的义项则突显在原来意义之前了。三是替换新义项,如“持平”,原是公正公平的意思,现指保持原来的水平。原来的意义消失了,代之以新的含义。
布置作业:1.见讲义;2.课后“小试身手”。反思笔记:
对新词语的宽容心时代的要求,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是多元化的时代,新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所有新生事物都是有这样那样的不足,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有较为客观的评价。对于新词语也是一样的,因此要求我们对新词语要有宽容心。
新词语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才创造出来的,新词语的构造要符合汉语的构词规则,意义要比较明确,大多数人能够理解,而且经过时间检验被大多数人所认可。所以有些不符合社会需要,也不被大家认可的词语,即使是“新”也不应该随便乱用。
温馨提示:
特别注意规范使用外来词
1、说话行文不能总是夹杂外语单词(包括生造的汉译单词)。可以用汉语表达 清楚的意思,就没有必要夹杂外语单词。
2、对于越来越多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英文单词或者英文缩写,除非经过规范作 为专业术语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否则还是应该使用中文表达。
3、对于网络中出现的生造的“外来词”应该加以抵制。第四节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学习目标
1.了解熟语的特点及类型。2.了解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的构成。
3.能正确使用熟语,特别是成语。教材正文讲解
引子讲解
熟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汉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缩影,是汉语词汇中璀璨夺目的明珠。
熟语是汉语词语的主要组成部分,准确灵活地运用、活用和化用熟语,不仅能丰富自己的语言,为语言增添文采,而且还能取得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艺术效果。引子中张大千劝酒的故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活动讲解
1.漫画与成语:成语与漫画有相似之处,都言简意赅,能用很少的笔墨反映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成语的来源
(1)来源于古代人们的生活。如带“马”的成语大多与战争有关,因为马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装备”,古代战争中一般少不了它,因而流传下来的与战争有关的带“马”的成语就非常多,如“兵荒马乱”“人仰马翻”“千军万马”“鞍前马后”“马革裹尸”,等等。
(2)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马不仅在战争中担任主要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也运用得非常普遍,因此,一些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成语也流传了下来,如“走马观花”“走马上任”“青梅竹马”等。另外,马身上还有许多优秀的品质,我们的祖先据此还创造了许多与“马”有关的成语,如“马不停蹄”“龙马精神”等。
(3)来源于古代寓言、历史故事,这样的成语一般都包含着一个具体的内容,大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到它的出处,也称为典故。如“指鹿为马”“倚马可待”“风马牛不相及”等。
要点讲解:熟语诠释: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成语”是重点,可见后面专门地阐述。这里只对其他的作一简单诠释。
惯用语。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例如铁公鸡、抬轿子、戴高帽、定调子、一锅端、开绿灯、走过场、碰钉子、导火线、替罪羊、跑龙套等。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
谚语。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例如,1.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2.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4.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5.众人拾柴火焰高。谚语是有关自然现象、农业生产、保健卫生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总结,其中农谚多带有地域性。
格言。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例如,1.知识就是力量。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3.事实胜于雄辩。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格言和谚语都是句子,但谚语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格言往往是名人语录。
歇后语。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例如,1.飞蛾扑火——自取灭亡。2.大海里捞针——无处寻。3.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4.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5.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歇后语包括两类:一是喻意;二是谐音。喻意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比喻,后半部分则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谐音的歇后语,其后半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意思。
知识链接
一、成语知识
1,成语的概念:所谓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词组)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
2.成语的特点:(1)结构的相对定型性。(2)意义的整体性。(3)时间和空间的习惯性。(4)形成的历史性。(5)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3.成语的来源:(1)从历史故事中来的;(2)从寓言故事中来的;(3)从神话或其他传说中来的;(4)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来的
4.成语的语法结构
并列关系 例如:披坚执锐 防微杜渐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承接关系 例如:见异思迁 先斩后奏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目的关系 例如:削足适履 守株待免 杀一儆百 越俎代庖
因果关系 例如:水滴石穿 水落石出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主谓关系 例如:毛遂自荐 杞人忧天 夜郎自大 叶公好龙
动宾关系 例如:不见经传 歧路亡羊 顿开茅塞 如丧考妣
动补关系 例如:轻如鸿毛 退避三舍 无动于衷 荒谬绝伦
动宾补关系 例如:问道于盲 贻笑大方 拒人千里 连动关系 例如:画蛇添足 抱薪救火 亡羊补牢
兼语关系 例如:请君入瓮 令人生畏 引狼入室 化险为夷
偏正关系 例如:衣冠禽兽 扶摇直上 孜孜不倦 一丘之貉
二、惯用语与成语、谚语的比较
惯用语与成语、谚语、歇后语等一般统称为熟语。熟语有一个共同点,即习用性和定型性。惯用语具有熟语共性的一面,但是也有自己的个性。为了进一步揭示惯用语的特点,下面把惯用语分别与成语、谚语作个比较。
1.惯用语与成语比较。
(1)定型性程度方面。两者都具有定型性,不过成语结构紧密,定型性程度很高,不像惯用语大多可以插进成分,或者更换成分、改动词序。
(2)语言形式方面:两者的结构类型都是多种多样的,不过成语以四字格、联合型结构为主,惯用语以三字格、动宾型结构为主。
(3)意义整体性方面。两者都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不过成语意义大多数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惯用语意义也全都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都是比喻引申义。
(4)来源方面。成语是历代人民群众集体智慧创造并流传下来的,具有深厚的全民性,是民族语言中的珍品,而惯用语里有一部分来源于方言,就具有地域性,带有方言意味。
(5)语言风格方面。两者都言简意赅。成语总的来说属书面语范畴,它还保留着文言书面语在词义或语法结构上的特点,如“飞沙走石”“令人发指”(词义),“唯利是图”“时不我待”(语法)。惯用语属于口语范畴,它的语言材料都是人民口头上常用的、通俗易懂的。成语与惯用语的“文”“白”差别可用下面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例子来比较:
成 语 惯用语 成 语 惯用语
置若罔闻 当耳边风 阿谀奉承 拍马屁
趋炎附势 抱粗腿 夸夸其谈 耍嘴皮儿
2.惯用语与谚语比较。
惯用语与谚语同属于口语范畴,都是流传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在结构上都不如成语那么紧密固定,可以增减字数、更换词语、拆开插入其他成分等。如谚语“一个巴掌拍不响”,也可以说成“一个巴掌响不了”“一个巴掌不响”“一只手不响”“一只手拍不响”等。另外,两者都有一些流传某一地区、带地方色彩的成分,如“小暑一声雷,依旧倒黄梅”只是南方的谚语。
不过,惯用语与谚语也有不少的区别,概括来看:(1)内容上,谚语是人民群众在口头流传的、总结经验教训的现成话,主要表示判断或推理;而惯用语主要表达一般的概念,一个完整的比喻引申义。如“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是谚语,而“抱佛脚”是惯用语。
(2)结构上,谚语一般是完整的句子,常作为语言的使用单位;惯用语是短语,常作为语言建筑材料,充当句子成分。语言形式上,谚语多在五个音节以上;惯用语以三个音节的动宾型为主。
(3)意义整体性上,谚语只有一部分具有比喻引申义,而像“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春送千担粪,秋收万斤粮”并不具有比喻引申义;惯用语则全部具有比喻引申义。
成语使用技巧 1.理解成语意义
有的成语可以从字面上去理解意义,但要注意,成语的语义往往保留了古代汉语的意义,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意义来解释。例如“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作“消除”讲。“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打击或承受压力,“冲”是“要冲”的意思。“刊”“冲”都不能用现代常用义来解释,这类“望文生义”,往往出错的成语正是我们积累的一个重点。有的成语由于出自古典诗文或历史故事,不能简单地从字面去理解,也不能把成语各组成部分的意义加起来理解,如“火中取栗”,出自法国作家拉·封登寓言,猴子叫猫给它取出炉火中烤着的栗子,结果栗子被猴子吃了,猫不但没吃着,还烧掉了脚上的毛。比喻冒危险为别人出力,吃了苦头,但自己一无所得。有的成语的实际含义必须透过字面意义去进一步深入理解,如“望其项背”,表面意义是指望得见人的脖子和脊背,实际意义是指“比得上”,且多用于否定句式。
2.辨析褒贬色彩
有些成语意义相同或相近,这类同义成语,有的是程度深浅不同,如“得陇望蜀”与“得寸进尺”,共同的意思比喻贪得无厌,不知满足,但后者比前者程度深。有的是适用对象不一样,如“遍体鳞伤”与“体无完肤”,都形容伤得很重,但前者只能用于人,后者却可以用于人或抽象的理论。有的是语法功能各异,如“前车可鉴”与“前车之鉴”两个成语,同出一源,意义相近,但前者是主谓结构,在句中作分句或谓语,后者是偏正短语,一般作宾语、主语。有的是褒贬色彩有别,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都表示细到极点,但后者带贬义。褒贬色彩看似简单易辨,其实情况有些复杂,有些成语尽管褒贬色彩相同,但意义有所不同,如“开门揖盗”与“引狼入室”都表示自己做了害自己的事情,都带贬义,但“开门揖盗”更带一些傻气。
有些成语可褒可贬,例如:A“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贵的是杜甫还坚持了这种苦心孤诣的写作态度。(明显含褒义)B徐世昌苦心孤诣地运动着做了一次大总统,后来被人赶跑了。(含有讽刺、挖苦义)这类褒贬义都含有但容易误用的常见成语还有:安之若素、按部就班、标新立异、顶礼膜拜、放浪形骸、高视阔步、卷土重来、明哲保身、推波助澜,等等,应多加注意。
此外,有些成语的感情色彩在一定的语境中会有临时性的新变化。比如,“咬文嚼字”,一般指过分地斟酌词句,含贬义,但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里,贬词褒用,说明“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3.把握多义现象 成语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出现新义,这就使一部分成语有不止一个的意义。多义成语的使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义被后起义代替,本义基本上弃置不用,如“闭门造车”,本义是按照同一方法做出的东西自然相同。《中庸》:“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也”现多指凭主观办事,不管合不合实际。一种是本义和后起义均可使用,如“陈陈相因”,原指“陈粮上不断加陈粮”,又比喻毫无创新地沿袭旧的一套。“他们有成千艘船只贩运各种货物,粮食万舱,陈陈相因,一直发霉腐烂。”用的就是片原义。又如“分道扬镳”可比喻志趣、目标不同,各走各的,也可比喻各有造诣、各有途径,不让一方独占地位,在“同样的题材,由于各自运用的形式不同,可以分道扬镳,各显神通”句里,用的是“分道扬镳”的第二项比喻义。
布置作业:1.见讲义;2.课后“小试身手”。词语选用练习典型题例
1、(1999年全国卷的第3题)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 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____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② 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持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____疾病。③ 见到这一情景,她那满腔怨恨,似乎一下子都___了。
2、(2000年全国卷的第3题)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 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____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② 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____的作品来的。
③ 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____。
A、聚集 品位 赞扬 B、云集 品位 赞叹 C、云集 品味 赞叹 D、聚集 品味 赞扬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 这位发言人____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待,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② 尽管这只是一次____,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了。
③ 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____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A、庄重 演练 引导 B、郑重 演示 引导 C、庄重 演示 导致 D、郑重 演练 导致
4、(2002年全国卷的第5题)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中美关系 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②你比他只是 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③这几天我 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A.一再 多少 往往 B.再三 多少 常常 C.一再 稍微 常常 D.再三 稍微 往往
5、(2003年全国卷的第3题)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报载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近年多次 北京大学,为推动孙中山研究做出了贡献。②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在2008年前将每年增加800万平方米的绿地。③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A.莅临 计划 不仅是/而且是 B.莅临 规划 不是/而是 C.亲临 规划 不仅是/而且是 D.亲临 计划 不是/而是 练习一:
1、依次在横线处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长江流域,无疑也是民族文化的______之一。考古发现_____,旧石器时代处于长江上游今云南境内的元谋人,与黄河流域今陕西境内的蓝田人_____。这个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发源地 表明 共存 B.发祥地 证明 并存 C.发源地 证明 并存 D.发祥地 表明 共存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虽然他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没能 住对方凌厉的攻势,痛失奖杯。②能源短缺,加上恶劣的自然条件,极大地 着这个小镇经济的发展。
③那些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人、不仅为正人君子所,还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A.遏制 限制 不耻 B.遏止 制约 不耻 C.遏制 制约 不齿 D.遏止 限制 不齿
3、依次填入下面横本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我们的工作计划已经呈报上级有关部门,待 之后。即可付诸实施。(2)抗击“非典”的白衣战士郑重立下誓言:我们,为守护患都不遗余力。(3)必须坚决打击不法商人制假贩假 暴利的犯罪行为。A.审定 许诺 谋取 B.审订 承诺
谋取 C.审订 许诺 牟取 D.审定 承诺 牟取
4、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鲁迅那一篇篇如匕首投枪般的杂文至今仍显露着 的思想锋芒。②
是可以杀人的。中国有句老话叫“人言可畏”。
③这件事已经过去多年了,但是,现在想起来,他内心深处还感到
。④他心烦意乱,意志消沉,经常独自 街头。A.锋利 流言 内疚 流连 B.犀利 流言 歉疚 踯躅 C.锋利 谎言 歉疚 踯躅 D.犀利 谎言 内疚 流连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这家企业改革的任务,_____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②预算即使制订得再_____,在执行过程中也难免发生变化。③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起_____的假酒案。A、不止 正确 耸人听闻 B、不只 正确 耸人听闻 C、不只 准确 骇人听闻 D、不止 准确 骇人听闻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由于改编者没有很好地理解原作的精髓,任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地减弱了原作的思想性。
B、晚会上,广播艺术团的演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他们的节目,无论从创作到演出,都受到观众的称赞。
C、这个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日益严重,许多人认为,采取货车在规定时间内不准进入城区的措施,未尝不是一个缓解矛盾的办法。D、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种种不爱惜人民币的错误做法,以及随意将人民币放大后销售的违法行为,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练习二: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1940年2月17日,徐悲鸿在泰戈尔的下见到了圣雄甘地,这为他的旅印生涯写下了最辉煌的一笔。
②为了迅速扭转企业连年亏损的局面,厂长决定
精通业务、有决策能力的退休科技人员。③这是一项新的信贷品种,项目的方案正在制定之中。A.引荐 起用 实施 B 引见 启用 实行 C.引荐 启用 实行 D 引见 起用 实施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_______这么一条小船。②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_______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
③改革后,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_______包装也精美了,因而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A.况且 何况 而且
B.况且而且 况且 C.何况 而且 何况 D.何况 况且 而且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有位作家说,要想使自己生活的扁舟轻驶,务必要让它_____的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不然 轻则_____无以进,重则可能压沉自己的生活之舟。道理很明白,什么都舍不得撒手,往往____什么都不得不_____。
A.装载 徜徉 致使 割受
B.承载 徘徊 导致 舍弃
C.装载徘徊 致使 舍弃
D.承载 徜徉 导致 割爱
4、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_____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②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______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③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______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A.犹豫、逐步、化装
B.迟疑、逐渐、化妆
C.迟疑、逐渐、化装
D.犹豫、逐步、化妆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我把如此深厚的感情_在我的歌声里,希望引起听众的共鸣。②要认真清查国有企业现有的资产,防止有人借改革之机_国有资财。③为了使这个展览办得更加充实,博物馆领导派出多人到老区_革命文物。A.贯注 侵吞 搜集 B.灌注 鲸吞 收集 C.贯注 鲸吞 收集 D.灌注 侵吞 搜集
6、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①听爸爸说,那个烟斗是祖上_______下来的,至今已经两百多年了。②社会学家坚决反对“„克隆‟________用于人类繁衍”的动议。
③直到今天,一遇天旱,农村还有人抬着祭品祭天,________龙王降雨,保佑丰收。A.留传 可以 祈求 B.流传 能够 祈求 C.流传 可以
乞求 D.留传 能够 乞求
7、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与当年单位里的老同志偶然邂逅相遇,忆及当年,我们都不胜感慨。B.这家报纸改版后面貌一新,受到读者欢迎,很多报纸都跟着仿效起来。
C.要不是园林工程师的巧妙设计,这棵百年老树在城市道路改造的时候就可能夭折。
D.卢沟桥两边的石栏上雕刻着数以百计的石狮子,这些石狮在风霜雨雪中已守桥七百多个岁月。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市电视台花巨资购进最先进的电视转播车,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性。②本没有什么深意的一件小事,他却偏偏喜欢仔细
。③社会公德要求我们不能以任何理由 赡养父母的义务。A.时效 琢磨 推脱 B.时效
斟酌
推脱 C.实效 斟酌 推托 D.实效
琢磨 推托
9.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北京卷)()
为英雄全训华守墓37年的陈健,获得了“感动中国”2005人物的称号。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一个生者对一个死者的承诺,只是良心的自我,但是他却为此坚守37年,放弃了梦想、幸福和骨肉亲情。火红的时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 ……
A.约束 淡去 风范 B.制约 淡忘 风范
C.约束 淡忘 风尚 D.制约 淡去 风尚
词语选用练习参考答案 典型题例:
1、B。“窜改”即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篡改”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两者的意义和使用范围都有所不同。第①句的意思是说日本的某些政客要改写既成的历史事实,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的真实的,也就是“作伪”。“驱除”是赶走、除掉的意思。“祛除”是除去(疾病、疑惧或所谓邪祟),这个词有它特定的使用范围,和第②句的语境最为吻合。“溶解”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布在另一种物质中成为溶液。“融解”是融化的意思,融有消融、消除的意思。第③句的意思是说她的满腔怨恨似乎没有了,应为“融解”。
2、B。“聚集”是“集合;凑在一起”的意思,云集:比喻许多人从各处来,聚集在一起。在第①句中,采访同一件事有上百名记者,人数已经很多了;他们又代表各大媒体,是从不同的地方来的,因此用“云集”更为恰当。作为名词,“品味”指物品的品质和风味。“品位”可用来专指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赞叹:称赞的意思,一般可不带宾语。赞扬:称赞表扬的意思,作谓语时一定要带宾语,“令人赞扬”在语法上是不通的。再者,对古人的作品,我们只有“称赞”,而无法“表扬”。
3、D。“庄重”指(人的言行举止)不随便、不轻浮。“郑重”是严肃认真的意思。①句中发言人是代表国家就事关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事件进行表态,自然要“严肃认真”;至于发言人个人的言行举止当然也万不可随便轻浮,但在这句话中有关发言人个人的信息并不是所要表达的主要信息之一。“演练”是训练演习的意思。“演示”指利用实验或实物、图表把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显示出来,使人有所认识或理解。两个词中,“演”有“模拟”之意,“练”有训练、练习之意,“示”是给人看的意思。②句中有“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说明这是一次演习,所以只能用“演练”。“引导”指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侧重行为过程本身。“导致”是引起的意思,重在结果。③句中重在强调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教材的严重后果,应用“导致”。
4、C。本题考查准确选用虚词的能力。在表示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一再”“再三”都可以使用,如“他一再/再三表示要参加抗洪抢险”,但不在人的主动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就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多少”与“稍微”有时可互换使用,但根据语境,“稍微”强调差距的微乎其微,“多少”则强调差距的实际存在,应选“稍微”;句③中,“往往”带有规律性,强调按照经验,在某种条件下情况通常会这样,“常常”没有这样的限制。“收到邮件”谈不上什么规律性,故用“常常”。
5、C。“莅临”与“亲临”都是“到”的意思,前者一般表“敬”,如我们欢迎来宾,可以说“欢迎莅临指导”,“亲临”则强调“亲自到达”。①句中强调孙穗芳女士以特殊身份亲自前往北大,所以排除A、B。“规划与计划”都有预先拟定的做事的内容、步骤、方法之意。但是计划一般较为具体,时间可长可短。规划一般具有全局性,内容较为概括,时间较长,从远景着眼。据此可知本句应为“规划”。“不是/而是”表转折,“不仅是/而且是”表递进,根据③句的文意很显然应选择“不仅是/而且是”。
练习一参考答案及分析:
1、B。“发祥地”指民族、革命、文化等起源的地方,用于第一个语境较为适宜;“考古发现”作为一个命题的证据,应用“证明”;“并存”强调“一起、都”,二者之间并无关联,“共存”虽然也有“一起、都”的意思,但二者之间有依存关系,与事实不符。
2、C。“遏制”偏在“控制”,“遏止”偏在“停止”,此处应为控制住对方的攻势,应选“遏制”;能源及自然条件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故选“制约”;“不齿”指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同时没有“不耻”这个词。
3、D。“审订”指审阅修订,如“审订书稿”,“审定”指审查决定,如“审定计划”,交上级部门应为“审定”;“承诺”较之“许诺”更为正式;“牟取”义为谋取(名利),含贬义,谋取则为中性词。
4、B。可运用排除法,“人言可畏”指流言,可排除C、D;“内疚”与“内心深处”重复,故选用“歉疚”,排除A。所以,做题时可从最有区分度处入手,不必依次来做。
5、C。从语义角度看,“不止”是不能停止的意思,而“不只”有不仅的意思;从搭配角度看,“准确”可与“预算制定”搭配,而“正确”则不能;从语境角度看,“耸人听闻”适用于夸大其词地宣传某一件事,“骇人听闻”适用于发生了某件令人吃惊的事这种场合。
6、C。A项中的连词“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用在这里不合逻辑,应改成“以致”之类的词;B项“他们的节目,从创作到演出,都受到观众的称赞”,“无论”多余;D句中的“对”用的多余,应去掉,否则是什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就搞不清楚了。
练习二参考答案:
1、D。“引见”指引人相见,使彼此认识;“引荐”则是推荐的意思。“起用”有一个重要的义项,即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方案”与“实施”较为搭配。
2、D。何况、况且、而且三个词都表递进,“何况”摆出的情况往往与上句有反差较大的对比关系,适用于句①;“况且”之前,往往是主要原因,之后是次要原因,适用于句②;“而且”只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前后成分并无严格限制。
3、B。“承载”义为“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而“装载”是“用运输工具装”的意思,第一空填“承载”较妥;“徜徉”义为“闲游、安闲自在的步行”,与句意矛盾,故只能用“徘徊”;“割爱”指“放弃心爱的东西”,与原句中“什么都”不够吻合。
4、A。“化装”与“化妆”区分度较大,前者为了掩人耳目,后者为了使自己的容貌美丽起来,根据语境,可排除B、D。“逐步”暗含计划性,与句②更为吻合。
5、D。“贯注”只指“精神、精力”集中,这里“灌注”是一种比喻用法,“注入”之意;②“鲸吞”,指像鲸鱼一样的吞食,多用来比喻吞并土地,而“侵吞”指暗中非法占有个人或公共的财物、土地等;“收集”是使聚集在一起,而“搜集”,除了有“收集”之意外,还有“到处寻找”之意。
6、A。“留传”特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与句①相吻合,而“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可以”属于主观上的认可,“能够”属于客观上的能力,这里不是技术能力问题,而是社会伦理认同问题,故选“可以”。
7、B。“邂逅”与“偶然”重复;“百年老树”也谈不上“夭折”;“岁月”不能和相“七百多个”这样具体的数量短语搭配。
8、A。“实效”意即实际的效果,“时效”即时间短,效率高,显然提高“时效性”才能突出新闻新的特点,所以①句应选“时效”。“琢磨”和“斟酌”都有考虑之意,但“琢磨”是指仔细体味其中深意,“斟酌”是指考虑文字、事情等是否妥当,所以②句应选“琢磨”,同时也照应文中的“深意”。“推脱”意指不肯承担责任,而“推托”是指借故拒绝,所拒绝的不一定是责任,所以③句应选“推脱”,同时也照应文中的“义务”。
9、A.“约束”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多与纪律、协议、道德、良心”等搭配,“制约”意为: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如互相制约,故选“约束”。“淡忘”指“印象逐渐淡漠以至于忘记”,而文段强调对“火红的时代背景”的淡漠而不是忘记,故不用“淡忘”;“淡去”恰有“虽没从头脑中完全抹去,但已逐渐淡漠”之意,所以用“淡去”妥贴。“风尚”指“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而“风范”多用于书面语,指风度,气派,多用来指人,从语境来看,赞扬的是一个英雄人物,故应用“风范”。综上推断应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