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学生写作认知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写作认知能力的培养
实验中学 刘霞、王慧、王守亮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作文教学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这就是说,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对提高作文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认知力就是通过思维活动对事物进行认识、分析、辨识的能力,即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也可理解为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力。认知能力在写作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客观物质思想资料(文章)的认知,二是对客观事物(经历或看到的真人真事)的认知。
客观的物质资料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对资料的思想内容和写作形式的具体认识究竟怎样,是全面、细致、深刻还是片面、肤浅,尤其是对要旨的领会正确与否,常常会关系到读后作文的成败。另一方面,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也经常在作文中表现出来。如果对事物的理解认识深,则所谈事理也通达、透彻,反映他的认识能力是高的,反之失于肤浅,所谈事理也不会深刻。
现在中学作文写作认知能力低下,在课本素材的运用方面主要表现为没有深度、缺少广度、素材的运用不够灵活巧妙。下面我将针对以上问题,从三个方面谈谈中学生写作认知能力的培养。
一、课本素材的深入挖掘
因为课业负担重,学生无暇广泛阅读、积累素材,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挖掘课本素材,就显得格外重要。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语文教材价值有很大的误解:教材作文是教师教学的范本,与己无太大关系;考试中教材内容几乎不涉及,于考试无直接作用。老师也缺乏对教材中所包涵的有价值的写作素材的深入挖掘,更谈不上指导。这导致学生很少在写作中运用到教材中丰富的写作素材,不少有效的写作素材大量流失。
现在各地使用的新教材是经过多次审定而成的,内容涵盖广,思想层次高,理应成为我们中学生写作最直接的素材来源。但遗憾的是,这一丰厚的素材往往成了师生共同遗忘的角落,老师更多是从文章学的角度去解剖范文,而很少从写的角度去加以指导,学生也因此对这些优秀的写作素材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其实,从初一到初三共6本教材中,蕴涵着成千上万个写作素材(包括行文思路),再加上老师在教学中提供的素材,足以建立一个资料库,满足中学生创作选材的需要。
2012年广东高考中,满分作文《各有千秋》就取材于鲁迅的《阿Q正传》,《生不必逢时》则取材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司马迁《报任安书》等,而《我想生活在唐朝》中作者更是大量引用或化了李白、陈子昂、王勃、王维、杜甫等诗句。可见,只要关注课本,从课文中搜集和汲取作文的养料,并有意识地加以运用,我们绝对不会再有心枯笔涩的感伤。
例如下面这篇考场优秀作文:
《让未来记住今天》
被人称为“镭的母亲”的居里夫人一百年前生活的社会我们也许已经无法感知,但我们都知道这位曾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是在怎样清贫艰苦的环境中奋斗的故事,和许多科学家一样,当我们探寻他们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的动力时,居里夫人的那句话仿佛又响起在我的耳旁,她说“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是的,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活在哪个时期或什么样的环境中,要想过的“有趣而且有用”在于我们个人的内心世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我不知道屈原是否抱怨过他生活的时代,当楚怀王不再相信他的时候,当他的祖国抛弃他的时候,走到汨罗江边的诗人的心中已经对未来没有了期许,但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铮铮誓言今天还回荡在时代的天空,屈原让未来记住了他。比屈原稍早一些时期,在泗水的岸边埋葬着一个中国乃至于世界伟大人物,他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一个曾经是管理仓廪和放牛羊的小官,虽然生活清贫,但他十五即“志于学”,周游列国,推行“仁爱”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当今在全世界有一百多所以他名字名命的学院,他就是孔子,“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和沟通着世界与中国的桥梁。这个早年丧父,家境衰落的没落贵族子弟孔子不知是否也曾抱怨过生活和时代对他的不公!,但孔子让未来记住了他,这位对全世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吧!——但丁
余秋雨先生曾所说他最想生活在魏晋时代,这不禁使我想起一个人物,他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诗人陶渊明。发现一片“世外桃源”,那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座寺院敲响的晚钟,在山中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一汩汩清澈的流水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地流向远方;暮霭中天边的飞鸟依恋着旧林,回归的浣女在竹喧中隐约可见,相信你你一定能体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陶渊明也许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五斗米岂能让他移白首之心,在“复得返自然”后,陶渊明走出了他自己时代的足迹,也许是魏晋时代那特有的无拘无束超逸的时风,也需是他本身就想过“有趣”的生活,总之陶渊明让未来记住了他。
留下我们的足迹——拿破伦一世
我们不能挽留昨天,但可以把握今天,我们也不能确定未来,但我们还是可以把握今天。
每个时代里,都有那么一些守候自己信仰的人,从而留下了他们坚韧的足迹。这些被称为“孤独的舞者”的舞姿也成了无数后人所敬仰的姿态。史铁生不能走路了。于是他与北京地坛公园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读书,看日出日落,他说:“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地坛公园弥漫着沉静的光芒,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准备了这样一处安静的地方,树阴和夕阳笼罩着史铁生的身影,对这位长到20岁上忽然截瘫了的青年,时代没有特别眷顾这位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的伟大作家,读罢他的作品你会从他睿智的言辞中感到为人的价值和光辉。史铁生走了,然而他的足迹是那样的鲜明,史铁生也让未来记住了他。
正如一位哲思的人物说过“时代不是从青天上叮当一响掉下来的,是无数的我的呼吸与湮灭铸成的”,如果有人问我愿意生活在什么时代,我会说我愿意生活在“我的时代”里,在一个时代里我们要做的是把握今天,让未来记住今天。
这篇考场佳作材料丰富,内涵深厚,这与作者对教材中写作素材的有效搜集和深入挖掘密切相关。作者在文中取材了屈原的《离骚》、孔子的《论语》、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饮酒》、王维的《山居秋暝》以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材料来源便捷,运用恰到好处。
可见,对教材中写作资源的深入挖掘利用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认知能力,是我们积淀和丰富写作素材的最快捷的一种渠道。总之,语文课本蕴藏着丰富的写作资源,是积累材料的宝库,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留心体会何愁作文无“米”可“炊”。
二、课本素材的整合与拓展。
当我们开始思考课本素材的利用之时,如果还能对零零散散的课本素材进行有意识的整合与拓展,那么我们的写作认知能力将又获得进一步的提升的机会。
例如,中学课本中刘禹锡的作品曾多次出现,我们经由《秋词》看到了诗人的积极乐观,透过《陋室铭》看到了作者的淡泊自守,通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感受到了诗人在消沉后的振作,还在《竹枝词》里品味到了诗人的生活情趣„„整合这些作品可以为我们多角度、立体地了解这位作家提供机会。另外如果我们能在充分利用这些课文整合作家课本素材的同时,又能对其生平、阅历、成就做进一步的拓展性了解,那么对于人物的认知水平自然可超越于同龄人,从而形成较为深刻且独到的见解。例如,在“友谊伴我行”这一话题作文中,绝大多数学生都在高山流水遇知音的话题里兜圈时,便有人标新立异,选择了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友谊作为切入点,带给了阅卷人耳目一新的效果。【资料链接】
刘禹锡、柳宗元因为共同参加‚永贞革新‛而成为朋友。革新失败后,他们一起被贬,分别在郎州和永州。十年后,他们又一起被召回京城。随后,两人又因为同时得罪朝中大臣,再次被贬。
刘禹锡被派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做刺史,而那里根本不适宜人居住,当时刘禹锡的母亲已经八十高龄,若是同去,定要吃尽苦头。念及此,已经确定被贬到柳州的柳宗元立即‚请于朝,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于是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
两人从京城出发,在衡阳分别,情景颇为凄凉。柳宗元于离别的船上作《重别梦得》,感慨万千:‚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临舍翁。‛刘禹锡内心也是同样悲苦,却对柳宗元进行宽慰。
获知柳宗元客死柳州任上后,刘禹锡顷刻间泪如雨下。此后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然后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并收养了柳宗元的一个遗子。
【素材点拨】
真正的友谊是什么?是由衷的信任,是发自内心的理解,是从不撒谎的诚实以及不求回报的奉献,是如刘禹锡与柳宗元这般,至真至挚。
【素材运用】
何为莫逆之交?共赴难,不抛弃,同遭苦,永相随。柳宗元的‚以柳易播‛,刘禹锡的抚养遗子,共同诠释了比高山流水更珍贵的友情。
再如,在一次以《勇气》为题的习作讲评中,我曾以七年级下册整本书为例进行了一次素材整合。翻开课本目录,就会发现素材俯拾皆是:我们看到了《爸爸的花儿落了》里英子告别童年、告别母校、永别父亲时平静背后的勇气,看到了丑小鸭一次次地选择离开,不知疲倦地奔向理想生活的勇气,看到了普希金在面对生活的欺骗时依然相信未来的勇气,感受到了佛罗斯特在面对永无后悔药可吃的人生抉择时的勇气,感受到了面对沦丧的国土、敌国的威胁时喊麦尔先生喊出那句“法兰西万岁”时的勇气,感受到了男权社会里闺中女儿花木兰毅然决定替父从军时的勇气,感受到了邓稼先离开科研环境生活环境都无比优越的美国依然决定回到积贫积弱的祖国时的勇气,感受到了李大钊、端木蕻良、闻一多冒着生命危险为唤醒国民沉睡在心底的爱国热情而激扬文字、振臂疾呼时的勇气,看到了贝多芬在生命的坎坷中坚持创作的勇气,看到了吕蒙坦然面对自己作为一介武夫缺少文化修养的缺点并积极改正的勇气,感受到了《伟大的悲剧》里斯科特等人在面对无法面对的失败结局时坦诚地为阿蒙森一行人作证,并在知道死亡已经无可避免时坚持记日记到生命最后一刻来为整个民族的英勇证明的勇气,看到了《在沙漠中心》里主人公坚持的勇气,看到了《登上地球之巅》里王富州等人在无氧气瓶支持下克服各种困难做最后冲击时以及刘连满顾全大局毅然将最后救命的氧气留给队友的勇气,看到了《真正的英雄》里面对航天灾难整个美利坚民族表现出来的非凡勇气,还看到了《童年》里阿廖沙在艰难的环境里坚强成长的勇气„„如此一整合,我们会发现自己写作的素材原来如此丰富。
如果我们能再抓住其中一点(例如,《真正的英雄》里的女教师麦考利芙,《伟大的悲剧》里的奥茨等人)做拓展性了解,想来可以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和写作视角。而我们的认知就可以在这样对于课本素材的一次次整合和拓展中得到提升。
三、课本素材的巧妙运用
巧妙运用课本素材,寻找其与命题的契合点,以及适当的表达方式,同样有利于我们认知能力的提升。我将试从以下 个方面探究课本素材的巧妙运用。
1、立足课本,选用经典。
语文课本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头活水,我们若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同样可以出奇制胜。
例如,在一篇作文里,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经典素材的运用就很成功。‚闻过则喜‛,齐威王的行动告诉了我们这一道理。面对邹忌的讽谏,齐威王没有因自己身为国君而发怒拒谏,反而大开纳谏之门,一时间举国上下谏言不断,数月之后,齐民想要赏赐也提不出意见了。齐国得以‚战胜于朝廷‛,齐威王也兑现了自己‚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诺言。如邹忌所言,那些所谓因‚私‛、因‚畏‛,因有求于人而来的赞美,虽然悦耳,却无异于成功之路上的绊脚石;而惟有那些指出我们过失的人才是我们前进的最好助力。
邹忌讽齐王是课本中的经典素材,作者能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化腐朽为神奇,全得益于平时对于课本的深入理解和考场上的合理联想与阐发。
2、变换视角,化用经典。
一则好的素材是立体的,是可以多维解读的。虽说“干花不如鲜花美”,但如果在临考时仓促之间想不起好的素材,就不妨对一些熟人旧事或人们经常用的素材进行加工改造——变换角度、多维解读,从而翻出新意,让作文赢得好评。
例如,以下这段文字就很具有代表性。
坚守自我源于对生命价值的认可,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是对人生坎坷的一种坦然,是身处逆境而追求不止的一种执着。如果没有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对于自我事业的坚守,后人就看不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如果没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我国历史上哪有这样伟大的田园诗人让世人铭记?如果没有苏东坡面对‚乌台诗案‛的从容自若,中国历史上岂不又少了一位大文豪?
写作文时套用和移植都是愚蠢的行为,唯有巧妙的改造才可以让素材焕发出新的活力。上文所用的虽是就素材,却因采用新的角度、化用得当儿取胜,可谓转变思路、平中见奇的典范之作。
3、反弹琵琶,颠覆经典。
反弹琵琶意在表明,为了实现某一目标,有意突破常规,通过逆向思维来发现或解决问题。很多经典素材在颠覆之后,就会产生旧瓶装新酒的神奇功效。例如,当一天和尚就该撞一天钟,弄斧必须去班门„„现在,再以《马说》为例进行反向解读,给大家做个参考。
谁说千里马需要伯乐?《马说》不过是韩愈为求统治者关注人才的一家之言而已。真正的千里马不愿伏于槽枥间,也不见得就愿意供人驱使、日行千里。为千里马考虑,最好的方法是放归自然。野马来自山间,饮风餐露,本来就不该受束缚。人为的驯化,从马的角度考虑,是对原始自然的奔放美的束缚、惊扰。
4、变换形式,翻新经典
变换形式就是对原有素材的体裁形式、语言形式、人称或者叙述方式等的变换。例如,作文《与你为邻》参用了故事新编的方式,让经典的孟母三迁焕发出新的光彩。
‚特大新闻!特大新闻!孟家又搬家了!‛卖报纸的小贩在大喊道。哟!孟子又搬家了。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孟母三次搬家的故事了吧!这回不知道孟与谁为邻了。
还记得孟母说过的一句话:‚邻,是无法回避的,却可有选择的。‛这次孟母却是因为学堂附近出现一大堆工厂,什么钢铁厂,石油加工厂的,环境受到了很严重的污染。孟母曾去申诉道:‚与你为邻,我们众人深受污染其害,这土地几里尽是乌烟,尔何不速速离去?‛但一直没有答复,孟母只得带着孟子又一次搬家了。
孟母经过自己再次深思考虑后,决定在广州的摩天大楼的最高层落户了。孟母想,我已经在最高层了,不会有人打扰到孟子的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平浪静,孟母发现孟子有些奇怪,出入西装革履,穿金戴银的。于是一探究竟,发现住在周围的邻居都为暴发户,还听到一次孟子与他们的对话。‚孟子先生,与你为邻真是三生有幸,希望能借助一下你的声誉来为我们的商品提升一下形象,至于酬价方面,任你定夺。‛甲说。‚这个嘛!好说。只要你会做就可以了。‛孟子的这一番话,吓着孟母!呜呼!她决不容忍自己的孩子如此的重势利金钱。
这会,孟母再一次带着孟子远离中国到国外去了。谁知到了美国定居后,孟母又一次的希望落空了。由于恐怖主义的存在,他们经常受到恐吓,甚至袭击。孟子在此惊慌下,得了精神病。
孟母大哭道:‚与他为邻,伤我孩人格,与你为邻,害我孩身体。到底是为何?难道找一个好的‘你’作邻居都没有吗?为何要为难我们这些想要廉洁的人?为何要我们与那些世俗不堪的人为邻?‛
孟母的三次搬家寻邻的希望落空了,最后,孟母带着孟子在精神病院里住下,他们的邻居都是些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都是些风霜高洁、不畏强暴的人,好像是陶潜和李白也在里面吧。
我想他们应该找到了和找对了自己的邻居。因为我总听到孟母这样说:‚陶潜先生,与你为邻,真好!看我们家的孟子又聪明了不少……‛
此篇文章最出彩的地方在于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们熟知的“孟母三迁”的古典故事改编为现代版的“孟母三迁”。立意非常精彩,精神病院的结局引人发思:《疯癫与文明》。
5、套用形式,化用经典。
仿照人们熟悉的语言形式,如:成语、谚语、名句名篇,故意篡改其中某些语言成分,拟创出新的临时性的与本体貌合神离的表达形式。其本体和仿体的相互关系表现为本体的先成性、单一性和定型性与仿体的临时性、多元性和拓展性。由于本体和仿体之间反差大,因而产生幽默风趣的效果。中考作文常见的仿拟类别有:
仿词,即仿照已有词语,临时造出新词语;仿句,即仿照已有句式、语气、修辞等,造出新的句子;仿标题,即仿照已有标题,拟出新的标题;仿文:即依据原作的语言形式,改变其内容,创作出体式相同、风格迥异的新诗文。中考作文如能用上“仿拟”技巧,作文的风格会为之一新,受到阅卷教师的青睐。【范文展示一】
刘禹锡《陋室铭》托物抒情,表现了高尚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名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直点题旨。下面一考生就巧妙地套用其作文形式,翻出新意。
陋室铭
斯是陋室,惟吾俩人之爱馨。
——题记
这是我和你简陋的房子。
爸爸离开时拿走了我们的大房子。你用你为数不多的积蓄买到了这间小小的房子,没有独立的卫生间,没有客厅、卧室和厨房,是只能放下两张床和一个写字台的小房间。没有了落地窗,只有那高高的巴掌大的浑浊的小玻璃窗,从那扇小窗中透出混浊的光。
你说:斯是陋室,惟吾女儿之爱馨。
这是我和你简陋的房子,但这座房子里有你和我彼此最爱的人就变得明亮起来,一瞬间,那扇小窗透过的混浊的阳光似乎也变得清澈、明亮起来。
这是你和我简陋的房子。
这房子没有高科技的电子产品,只有那台你从姥姥家搬来的飘雪花的电视机,还有那台伴我一起学习到深夜的小台灯和你那部早已过时的旧手机。
我说:如果我们能有台电脑,查资料的时候就方便多了。我不知你何时下了决心给我买一台电脑。只知道那天我打开房门看到那台电脑时,你的笑容是那么璀璨。
你说:斯是陋室,电脑亦馨。
这是我和你简陋的房子,但这台电脑却又让一切显得不简陋起来。因为它是你用爱与艰辛换来的。这房子好像一瞬间变成了从前的三室两厅。
你说,等以后你东山再起时,你要给我买比以前还要大的房子。
你说,你要将那房子装修得漂漂亮亮,住进去该有多么的惬意。
我说:我不需要大房子,大房子拉远了我们的距离,让我无法在寒冬时躲在你的怀抱里。
我说:就是这眼前的陋室,我才十分喜欢。你说因为这陋室才变得温馨。
我说:斯是陋室,惟吾俩人之爱馨。
因为我爱你,妈妈!像你也爱着我一样。只要和你在一起,哪里都是天堂!【范文精解】
1、立意新颖,动人心魄。本文仿拟刘禹锡《陋室铭》及其名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立意,抒写了一对苦命母女积极乐观,相互理解,相依为命的凄美故事,令人落泪。陋室不陋,真情浓浓。小作者借这间小小的房子,托物言情,抒发了自己对母亲深深的理解与感激之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化悲为喜,化苦为乐的精神,让人感动。
2、情感真挚,朴实无华。冰心老人说过,没有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写出的东西就不鲜明生动。没有生活中真正感人的情景,写出来的东西就不打动人心。本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本色纯净的真情倾诉。没有痛彻心扉的情景描写,只有娓娓道来的真实故事。正如是一个“真”字了得。【素材运用透视】
本文是仿拟刘禹锡的《陋室铭》创作的一篇体式相同、而风格迥异的优秀作文。其主题与刘禹锡的《陋室铭》巧妙暗合。刘禹锡的《陋室铭》抒发的是“安贫乐道”的情趣,本文抒发的是“乐观向上”的情怀。“这是我和你简陋的房子”,把文章自然分成两部分,从客观与主观上展现了作者心中的“陋室”,最后用“你”“我”的真情告白表明“陋室不陋”的原因,其风格与刘禹锡的《陋室铭》大相庭径。
【范文展示二】
鲁迅《故乡》人物杨二嫂:三十年前年轻美丽,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三十年后成了“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曾有考生套用课文形式,写出佳作:
我们班的杨二嫂 ‚豆腐西施‛
三年前,迎接我们的是一个‚新妈妈‛。她是一个打扮素雅,温柔可亲的女人。她虽然貌不惊人,却成为我们心中的女神。她总是笑眯眯地站在台上,轻轻地嘱咐着什么,比清纯的少女都多一丝雅意。在我们心里,她温和得像块豆腐,占领我们心中不可取代的位置。
‚圆规‛
后来,这个充满活力的校园,开始有了紧张的气氛。老高的脸上,仿佛多了许多岁月留下的痕迹,也少了当年那份雅意。她仍旧站在讲台,却双手搭在腰间,粗鲁得像她画图用的圆规,面对我们的过错毫不退让。大多时候,她踏着朝晖走进教室,然后‚搜刮‛一空,卷走我们昨天晚上熬夜积累的一本本‚财产‛,仿佛得到奇珍异宝,兴冲冲地回到她的‚领地‛。常常在我们做题时,她像捡垃圾的妇人,将满地的脏物搜入囊中,满意地笑笑。这只细脚伶仃的圆规,如此‚粗暴‛,如此‚贪婪‛,如此‚吝啬‛。
可爱女人
本年度轰动全级的大事竟是杨二嫂的生日。那天我们异常激动,回到班中,蛋糕已准备好,点燃蜡烛,在烛光中许下一个个美好的愿望。她也一样。双手合十,闭上眼:‚把这群臭孩子赶走,赶到好学校去,再也别回来……‛话音未落,她脸上已满是泪水,仿佛多年前的‚豆腐西施‛,让人怜爱。那天,大家都好开心。几乎都成了‚大花猫‛,奶油夹杂着泪水,留下了一片最珍贵的回忆,难以释怀。其实,她一直是个可爱女人。
我们即将离开,即将离开这故乡,离开妈妈‚杨二嫂‛。可在我们的心里,这个永远都那么可爱,那么温和却不失严厉的杨二嫂,她永远都是我们大家的妈妈,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她。【范文精解】
1、立意新颖,风格清新。文章仿拟鲁迅《故乡》人物杨二嫂,创作出形体相同、精神迥异的全新人物,一个严厉而有爱心的高老师。文章仿其形,杨二嫂与高老师都具备“豆腐西施”一般的雅意,“圆规”一样的粗鲁;仿其神:人世沧桑让杨二嫂失去了原有的温柔美丽而变得泼辣恣睢,而高老师却由最初的清纯雅意变得严厉干练。
2、个性鲜明,语言幽默。作者笔下的高老师特有女人味:感动时泪眼婆娑;她是一名严师:面对我们的过错毫不退让。她的魅力更来源于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也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爱戴,一声“老高”足见学生对她的感情。几百字的短文,便将高老师写得栩栩如生,主要得益于语言的幽默,比如“如此‘粗暴’,如此‘贪婪’,如此‘吝啬’”一句,写尽了高老师平时的严厉与一丝不苟。【素材运用透视】
作者仿拟了鲁迅在《故乡》中对杨二嫂前后变化的刻画。如“双手搭在腰间,粗鲁得像她画图用的圆规“就是仿拟素材原型中的句子,但作者写“豆腐西施”“圆规”的情感与鲁迅不同,鲁迅笔下的杨二嫂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有讥讽惋惜之意,本文写高老师粗暴、贪婪、吝啬,用的是反语,有赞美感激之情。
综上,除了以上所列举的,大家肚子里的素材以及素材的运用方式其实还有很多,甚至其他学科的知识,运用得法了也是不错的选择,但这需要平时不断地总结回顾。唯有如此,才可能在不断地总结练习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为作文增色添彩。
第二篇:认知能力的培养
认知能力的培养
有助于师范生掌握学习方法,加深学习过程的认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师范生在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对许多知识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问题能解决,就很少再去挖掘,也搞不清教师的教学机理,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较肤浅的层次上。在师范院校的生物学教学中,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进行教学,将改变学习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它能让师范生全面认识自己的元认知结构,并在原有思维水平和理论层次上有较大的提高和发展。它在学法上强调调节、监控、评价和反思,加深了师范生对学习过程的认识,改变了学习中不懂提问题的弊病,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 有助于师范生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训练生物学思维的能力元认知知识、体验、监控始终贯穿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元认知理论,提高元认知水平,利用它对思维进行监控、调节、评价、反馈,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解题的体验,引导师范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懂得为何要这样思考,而不去那样考虑,让他们知道提高生物学能力的途径和办法,促进生物学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完善,并逐步转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不断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
1.3 有助于学生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学生初具现代教育理论的构架,必然会促使教育思想的转变,从而自觉地提高素质。生物学学习中若能自觉地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培养与完善元认知能力,就会逐步地转变以继承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打破书本权威论的老观念,不断质疑,不断提出新问题,逐步树立起创新精神的意识,明确培养创新精神正是素质教育的一大重点。也只有这样,才能挑起教育改革的重任,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新要求。
2如何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是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引起并维持其行为以满足需要的内部心理倾向。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倾向于选择较高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更能集中注意力,并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面对学习困难时更能表现出坚持性与坚韧性,对学习结果持较乐观的态度,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效果。研究表明[4]:元认知与动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元认知受动机变量的调节和制约;学习动机对元认知具有“供能”的作用,它们能够激活自我调节技能和执行技能。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有效地进行计划、监控、调整等元认知活动,必须以个体的自发性、自主性为前提。因此,要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
力,就要首先启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因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在学习中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控。
2.2 提高学生的计划能力在认知活动的早期阶段,计划主要表现为理解学习材料、明确学习任务、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策略、分配学习时间等,因此个体的计划能力就体现在目标设置、策略选择和时间规划等方面上。首先个体对所给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包括材料的数量、性质、难度等方面,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对材料进行重新表征,并明确要达到的学习任务,以此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个体策略的选择能力除受个体对任务的认知影响外,主要受个体所拥有的策略知识的多少及应用策略知识的灵活性的影响,即个体策略知识的迁移能力。因此,教师除了给学生讲解某一策略知识之外,还要让学生知道某一策略如何用和何时用等方面的知识,有效的策略迁移能力的形成还要靠个体在大量的练习中逐渐掌握并熟练运用。策略掌握的牢固性与迁移的灵活性离不开个体在具体情景中的真实情感体验的参与。因此在生物教学论的学习中教师应尽量向学生提供变化的多情景的练习,以提高他们的策略选择能力。
2.3 培养学生的监控能力个体的监控过程可以分解为检测过程与调节过程,相应的培养学生的监控能力,也就需要加强个体的检测能力与调节能力。
2.3.1 检测能力的培养自我监控是元认知调控的关键过程,个体只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了客观、有效的监测,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自我监测的结果是元认知调控的依据与前提。自我监测能对个体的学习产生一定的积极的作用。与学习注意关联在一起的自我监测,能够增加个体分配到学习任务上的时间,使大部分时间集中在学习任务上,并会提高学习效率。在没有额外奖赏和强化物的条件下,自我监测也会使学习者受益,它能使个体受内驱力的影响而促进学习。在学习中为加强自我监控的能力,可采取以下方式:①自我记录。在增强学习过程中自我监控能力的各种方法中,最普遍也较易操作的是自我记录,此方法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或在学习活动后写一份学习记录表或学习总结表。记录的内容一般涉及某一学习行为发生的次数、频率、持续时间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中的监控意识。②自我提问。自我提问是指在学习之前或学习的过程中为自己构建一些问题,以引导学习过程或检查自己的学习质量。通过不时的自我提问,学生能更加集中于自己当前进行的任务,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及时把握自己学习的趋向,引导自己沿规划的步骤有序地进行。学习者如坚持使用这种方法,会很快地提高自己对学习过程的监控能力,特别是自我监控能力不高的学生。
2.3.2 调节能力的培养个体在准确的监测后,经过正确的判断,便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调节。根据自己设定的目标或标准检验自己的学习过程,如学习是否沿着预期的方向进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计划,是否偏离了学习目标等等。如果与计划相合则继续自己的学习;如果不一致,则要正确分析自己的学习失败的原因,然后针对症结采取补救措施,调节学习过程,重新计划或安排自己的学习,最终达到预计的学习目标。
2.4 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能力反思和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思考自己到底期望从学习中得到什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对自己学习上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并对自己的弱点有客观的评价[5]。从而有利于个体更准确地了解自己、把握学习的规律,有利于以后更好地开展学习。
2.4.1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行为的某些方面进行评判的过程。自我评价的对象可能是行为的进展,如学习的速度、持续的时间等;也可能是行为的总体表现,如是否达到目标、自己是否尽力等;还可能是自我监控的准确性,如是否关注到了行为的某
些方面、对行为的某些方面的注意是否充分等。个体的自我评价在掌握和应用学习方法与学习监控中起着中介和桥梁作用,具有自我诊断、自我反馈、自我激励的功能,自我评价能为行为提供自我导向系统,并且积极的自我评价还能为行为提供动力的支持。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可以采取如下措施:①让学生在每次学习前设置具体的行为目标,然后让他们参照这些目标来检查自己的成就情况。②提供一些具体的标准,让学生对照这些标准来评判自己的学习表现。③在某些情况下,教师延迟给学生反馈,让学生首先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④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做出现实的评价,当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的评价相吻合时,对他们进行强化。
2.4.2 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认知方式、理解程度、思维过程等方面的自我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本身作为认识和思考的对象,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认知风格、思维特点和学习进程,通过内在的分析、比较,对自己及学习过程进行审视与剖析,及时总结学习中的得与失,并从中悟出自己学习的规律,寻求更合适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并对自己的学习心理进行调适和控制,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状态。学习日记是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有效方法,是强化元认知监控能力训练的有效形式。3结束语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到课堂教学中,这向中学教师的执教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全面提高未来中学生物教师的教学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学会积极面对各种变化和困境,中学生物教师必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所以在生物课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加强自我监控的运用,提高生物教师的教学技能,以适应基础中学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第三篇:·培养中学生写作心理素质
·培养中学生写作心理素质注重对作文文本作分析指导;而忽视对写作主体写作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是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写作训练中依然存在的倾向性问题。下面,结合笔者指导学生写记叙文的实践,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一、深入生活,敏锐体察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认识与体察的审美反映。一篇作文的完成,实质上要经过“体察——构思———表达”这三个阶段。初学写作者,往往注重后两个阶段的训练:诸如构思布局,遣词造句和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等等,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却往往忽视第一阶段——生活认识、情感体验的整备和孕育。因而下笔时,常感到无事可论,无人可写,无情可抒,无理可达,总之是无话可说,“写什么”的问题,一片茫然。怎样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呢?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认识生活、敏锐体察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记叙的内容就是要反映社会生活(包括日常家庭生活),特别是一些有价值的社会生活——真的、善的、美的,能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所以记叙文总是要记事写人,要反映生活主体人的精神世界。其次,要学生深入生活;敏锐体察,加强写作前客观索材的积累。不少学生写作拿着题目犯愁,或搜索枯肠,或草草敷衍;不是泛泛评叙,内容空洞,就是将以前看过或写过的题材改头换面,贩卖出来;而显得陈腐不堪。究其原因:一是对记叙文用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情思的形式特征没有一个自觉追求;二是写作前缺乏素材积累,记忆表象空 乏。
学生在生活中没有做有心人,对鲜活的人生世相熟视无睹,没有理性的穿透力,而不能发现生活,发现美,更谈不上艺术创造了。这是写作问题的根本所在。怎样深入生活?就是不仅要开拓视野,见多识广,更要化熟为生,取精发微。这就需要独具慧眼,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许多作家善于把那些细小忽微的事物放大,剥开来写——见微知著;善于把那些稍纵即逝的变化放慢,拆开来写——化瞬间为永恒。他们的作品,为我仍提供了观察、体验生活的范例。鲁迅把人力车夫主动搀扶跌倒的老妇人这一小事放大;写成寓意深刻的《一件小事》,歌颂了劳动人民无私无畏的可贵品质。揭示了进进步知识分子在劳动者精神下严于解剖自己的心理特征,折射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时代精神的光芒;朱自清以〈背影》中用特写镜头的手法把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一连串动作,描绘出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父爱子的永恒图画。从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窥见在平凡的生活中作家目光的敏锐和情志的深婉。
二、参悟书本,陶冶情思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道出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中学生有计划地多读一些好文章,特别是精读一些名篇经典,对于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感;提高自己的艺术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学习写作的人,以为阅读文学作品就是为了学习艺术技巧。其实最主要的是学习作家洞察生活的能力和情感的体验。学习他们怎样观察生活,捕捉材料,对生活独特意义的挖掘和发现;以及情感体验有什么特色。有志于创作的同学,读作家作品,要领悟和训练以下两个重要的艺术心理素质:
一是独具慧眼,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
二是 别怀诗心,对生活能产生丰富细腻、奇异而复杂的情感、内含活跃、丰富而富于创造性的想象力。有了这两个素质,就能洞察和捕捉形形色色、纷坛复杂的世态人情;能自感和再现细腻复杂、幽微变幻的心灵波光。精读好作品,含英咀华,披文人情,就可读出风格,读出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交融,并以此塑造一面敏锐的富于创造性的反映生活的心灵透镜。“要有意识地使自己原始的、粗糙的、愚昧的、麻木的感情进入一种艺术的、净化的、发达的、灵敏的个性化境界。要养成情感的自我检验习惯,要使自己的感情净化、丰富,充满自我再生机能,就不但要 善于研究文学名著的社会内容,而且要从中研究大作家感情世界的丰富色彩。”(孙绍振《论作家的心理素质》)读鲁迅的《秋夜〉,我们感受到作者冷峻、幽深、出神入化而又色彩斑斓的心灵世界;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与其说是在欣赏审美客体:‘紫藤萝’流光溢彩、生趣盎然的自然美,倒不如说是在欣赏审美主体作者那被“紫藤萝”所激活了的灵动丰富、细腻柔婉、思绪纷呈的人情美。多读精品,能使我们直接受到作家艺术灵气的熏染,理性光芒的烛照。
三、抒写自我,专题评讲 基于以上认识,艺术心理素质的培养,落实到写作实践中,在中学阶段,记叙文写作的基本原则是:写作与生活紧密结合。提倡写“身边文学”、“校园文学”、“自我文学”总之是抒写自我,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笔者曾在高一年级进行过《我的世界》系列作文训练,命了这样一些题目,《发生在学生寝室的故事》、《中餐》、《放风筝》、《那时,我还小》、《雨中一曲歌》、《雨中兰草花》等,都涌现出了优秀作品,因为这些题目,紧扣“自我”,激发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学生有不吐不快的感觉。
要提高写作水平,除了扎实的写作实践外,还加强必要的写作理论指导,使写作进人一种自觉自由的状态。因此,每次作文前后作专题指导与评讲至关重要。我曾着力进行过“选材专题训练”,分“选质朴的题材”、“选新颖的题材”、“选典型的题材”;“构思专题训练”,分“生活的艺术化”、“想象的艺术化”等;“抒情专题训练”,分“略叙过程,详写情思”,“美的心灵在于丰富的层次与奇异的变幻”以及“抒情的几种方式”等等,每次作文后,作专题评讲,目的是想从实践到理论,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及写作水平。
第四篇:培养中学生写作心理素质
注重对作文文本作分析指导,而忽视对写作主体写作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是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写作训练中依然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下面,结合笔者指导学生写记叙文的实践,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一.深入生活,敏锐体察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认识与体察的审美反映。一篇作文的完成,实质上要经过“体察——构思——表达”这三个阶段。初学写作者,往往注重后两个阶段的训练:诸如构思布局,遣词造句和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等等,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却往往忽视第一阶段——生活认识、情感体验的准备和孕育。因而下笔时,常感到无事可论,无人可写,无情可抒,无理可达,总之是无话可说,“写什么”的问题,一片茫然。怎样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呢?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认识生活、敏锐体察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记叙的内容就是要反映社会生活(包括日常家庭生活),特别是一些有价值的社会生活——真的、善的、美的,能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所以记叙文总是要记事写人,要反映生活主体人的精神世界。其次,要学生深入生活,敏锐体察,加强写作前客观素材的积累。不少学生写作拿着题目犯愁,或搜索枯肠,或草草敷衍。不是泛泛评叙,内容空洞,就是将以前看过或写过的题材改头换面,贩卖出来,而显得陈腐不堪。究其原因:一是对记叙文用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情思的形式特征没有一个自觉追求;二是写作前缺乏素材积累,记忆表象空乏。学生在生活中没有做有心人,对鲜活的人生世相熟视无睹,没有理性的穿透力,而不能发现生活,发现美,更谈不上艺术创造了。这是写作问题的根本所在。怎样深入生活?就是不仅要开拓视野,见多识广,更要化熟为生,取精发微。这就需要独具慧眼,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许多作家善于把那些细小忽微的事物放大,剥开来写——见微知著;善于把那些稍纵即逝的变化放慢,折开来写——化瞬间为永恒。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体验生活的范例。鲁迅把人力车夫主动搀扶跌倒的老妇人这一小事放大,写成寓意深刻的《一件小事》,歌颂了劳动人民无私无畏的可贵品质,揭示了进步知识分子在劳动者精神感召下严于解剖自己的心理特征,折射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时代精神的光芒。朱自清在《背影》中用特写镜头的手法把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一连串动作,描绘出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父爱子的永恒图画。从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窥见在平凡的生活中作家目光的敏锐和情志的深婉。二.惨悟书本,陶冶情思“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道出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中学生有计划地多读一些好文章,特别是精读一些名篇经典,对于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感,提高自己的艺术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学习写作的人,以为阅读文学作品就是为了学习艺术技巧。其实最主要的是学习作家洞察生活的能力和情感的体验。学习他们怎样观察生活,捕捉材料,对生活独特意义的挖掘和发现,以及情感体验有什么特色。有志于创作的同学,读作家作品,要领悟和训练以下两个重要的艺术心理素质:一是独具慧眼,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二是别怀诗心,对生活能产生丰富细腻、奇异而复杂的情感、内含活跃、丰富而富于创造性的想象力。有了这两个素质,就能洞察和捕捉形形色色、纷纭复杂的世态人情;能自感和再现细腻复杂、幽微变幻的心灵波光。
精读好作品,含英咀华,披文人情,就可读出风格,读出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交融,并以此塑造一面敏锐的富于创造性的反映生活的心灵透镜。“要有意识地使自己原始的、粗糙的、愚昧的、麻木的感情进入一种艺术的、净化的、发达的、灵敏的个性化境界。要养成情感的自我检验习惯,要使自己的感情净化、丰富,充满自我再生机能,就不但要善于研究文学名著的社会内容,而且要从中研究大作家感情世界的丰富色彩。”(孙绍振《论作家的心理素质》)读鲁迅的《秋夜》,我们感受到作者冷峻、幽深、出神入化而又色彩斑斓的心灵世界;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与其说是在欣赏审美客体‘紫藤萝’流光溢彩、生趣盎然的自然美,倒不如说是在欣赏审美主体作者那被“紫藤萝”所激活了的灵动丰富、细腻柔婉、思绪纷呈的人情美。多读精品,能使我们直接受到作家艺术灵气的熏染,理性光芒的烛照。三.抒写自我,专题评讲基于以上认识,艺术心理素质的培养,落实到写作实践中,在中学阶段,记叙文写作的基本原则是:写作与生活紧密结合。提倡写“身边文学”、“校园文学”、“自我文学”总之是抒写自我,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笔者曾在高一年级进行过《我的世界》系列作文训练,命了这样一些题目,《发生在学生寝室的故事》、《中餐》、《放风筝》、《那时,我还小》、《雨中一曲歌》、《雨中兰草花》等,都涌现出了优秀作品,因为这些题目,紧扣“自我”,激发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学生有不吐不快的感觉。要提高写作水平,除了扎实的写作实践外,还加强必要的写作理论指导,使写作进入一种自觉自由的状态。因此,每次作文前后作专题指导与评讲至关重要。我曾着力进行过“选材专题训练”,分“选质朴的题材”、“选新颖的题材”、“选典型的题材”;“构思专题训练”,分“生活的艺术化”、“想象的艺术化”等;“抒情专题训练”,分“略叙过程,详写情思”,“美的心灵在于丰富的层次与奇异的变幻”以及“抒情的几种方式”等等,每次作文后,作专题评讲,目的是想从实践到理论,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及写作水平。培养中学生写作心理素质培养中学生写作心理素质责任编辑:飞雪阅读:人次
第五篇:如何培养中学生演讲能力
如何培养中学生演讲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声语”和“文语”交流能力。演讲,是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中,凭借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进行交流的艺术活动。演讲,是现代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演讲能力的提升是提升交流效益的有效途径。演讲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语文综合素质高低的直接体现。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演讲能力,是中学生人生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中学语文教师的直接责任。在具体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培养中学生演讲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实在在地努力:
一、实实在在地在演讲前努力准备好演讲稿
演讲,是演讲者进行的一种有充分准备的传递信息的实践活动。充分准备,就是指演讲者根据所要演讲的内容所进行的事先演讲策划,即把讲什么主题、讲些什么内容、先讲什么、后讲什么等内容写成演讲文字稿,并事先熟悉地掌握之。中学生初学演讲,准备好演讲稿尤其重要,它是演讲成败的关键。教师指导中学生准备演讲稿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努力做到所说具体实在,切忌空洞无实;一定要引导学生做到所说有理有据,事实充分,切忌卖弄口才;一定要引导学生做到所说语言简洁、铿锵、修辞得当,切忌句子冗长无力、修辞不当;一定引导学生做到所说语言雅而不俗、俗而亦雅,切忌俗而失雅。演讲稿一是要适宜讲,准备好了,演讲时才能够从容不迫、左右逢源、有条不紊、矢矢中的、不放空炮,为演讲的成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实实在在地在演讲过程中努力做到“双语”适当得体
演讲过程,是演讲者表现交流的主体过程,是演讲效益大小的关键。演讲者应将演讲活动的最主要的精力集中用在整个演讲过程中。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演讲能力的过程中,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学生演讲过程的具体指导之上。演讲是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中,凭借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进行交流的艺术活动。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和培养时,亦应在“双语”的运用艺术上狠下功夫。
笔者认为,演讲者的有声语言包括语言的音质、语质、语调、语速等;态势语言,即有形语言,包括衣着打扮、举手投足、头动面颜、眼神表现等。演讲者所进行的活动是特殊的艺术活动,其对“双语”的运用艺术,笔者从实践中体会到如下两点:
1、演讲者要注意态势语言适当得体,运用得恰到好处。第一是衣着形象要表现得气度不凡,给听众制造一种对演讲者良好的印象,收到夺人的效果。第二是肢体语言要适当得体,运用得惟妙惟肖。演讲者登台亮相制造了良好的气度形象后,在尚未开讲的短暂时段里,最先映入听众眼里的态势,则是面部语言,面部语言是与人交往的第一通行证,是吸引听众的第一硬招。面部表现最具魔力的是深情而又自然的微笑,给听众一种亲切、和气、自信、真诚的良好感觉。这两手是演讲者的基础功夫。
2、演讲者在开讲后,必须注意“双语”配合得体,运用恰到好处。演讲者开讲后,即须全力调动“双语”相互配合表现,为交流表现服务。这时,演讲者则须紧据演讲具体内容,注意有声语言和有形态势语言进行艺术搭配,须选择声质、语质、语调、语速,配以手势、头势、面势、眼势,进行艺术交流表现。教师应启示指导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声质的意义在于表现演讲者的个性特征;语质的意义在于表现听众对演讲者信任的依据;语调的意义在于调节语言情感;语速的意义则是决定演讲交流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以上是指有声语言。手势的意义在于吸引听众注意力,手势选用要具开放型而且多少要适当,态势忌重复,过多会分散听众注意力,重复会使听众生厌;头势的意义在于表现演讲者的稳重程度,头势选用一定要慎重精当;面势的意义在于通听众心灵之路,面势选用必须自然庄雅,切忌做作,装腔作势;眼势的意义在于向听众传递情感,其选用定要诚恳信实。以上是说有形的态势语言。“双语”配合定要精当恰当。另外,中学语文教师在辅导和培养中学生演讲能力的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的演讲要内容实在,切勿空洞,做到讲话有明确目标,结构严谨、内容深刻、表情丰富,还要指导学生在演讲过程中必须注意控场、调节气氛,及时掌握听众情绪,充分调动讲者和听者的情感互动。一句话,培养和增强中学生的演讲能力,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注意“双语”得当配合,方能达到理实双赢的较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