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努力突破写作学习和教学的难关[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07:3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专题四 努力突破写作学习和教学的难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专题四 努力突破写作学习和教学的难关》。

第一篇:专题四 努力突破写作学习和教学的难关

专题四 努力突破写作学习和教学的难关

第一讲

主持人:老师们,大家好!高中语文新课程远程研修进入到第四个专题。写作理应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是和阅读相比,它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还比较薄弱,要达到高中语文课标提出的“表达和交流”的目标,还要做相当多的努力。本专题就将围绕写作学习和教学的问题,来展开研讨。这个专题我们准备讨论六个问题。首先我们来讨论第一个问题:当前学生的作文状况到底是怎样的?还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

郑桂华:说起来社会上对学生的作文教学的状况批评还是很多的,但是我觉得现在还是有许多学生写得还是不错的。有思想的学生还是有的,只不过从整体的、从全国范围来看,学生的情况,作文教学的情况,都不是很理想。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是学生缺少思考,缺乏思想。你看现在学生的作文看下来,差不多是千人一面,我印象很深的是 2006 年那年我去阅卷,题目是《我想握住你的手》,我看一看基本上是这样三类:一类是握住古人的手,辛弃疾的手,李清照的手,苏轼的手;然后第二类是感动中国,洪战辉的手,丛飞的手;第三类是父母啊老师啊,那么父母老师应该可以写出真情实感的,包括前面两类,是不是不仅写出思想,也是可以写出思考的,但是他们普遍是赚泪的,是很概念化的,缺少自己的思考。我觉得这个与他没有静下心来,去认真地观照自己的生活是有关系的。这是第一个方面,他缺少思想,缺乏思考。

主持人:这是一种模式化的,套路化的。

郑桂华:是的。刚刚说到这一点,写几类人的时候,没有东西可写。写的这些材料,都是很熟悉的,这是因为他选的题材和他认识的深度,和他表达的对生活的认识、对社会的关照这个可能也是有关系的。你看刚刚讲到的他们写的这些题材,比如说写父母,这些生活中关心他的有很多细节,有许多生活场景,可以记录到他们的材料中去。但是我们看到的普遍是很难让老师眼前一亮,很难让老师心里波动的,这是第二个方面,题材上的滥套。能够写出自己有感触的东西少。更多的是他们很喜欢用的是公共信息。公共信息比较多。这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但是我们关注汶川地震给我们带来的东西,不是汶川地震中那些经典的镜头,那些让我们流泪的东西,而应该是那些让我们流泪的过程,让我们触动的过程,也就是他自己在看电视报纸的过程中他内心的触动,这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而我们却往往关注的是公共信息。

巢宗祺:在这里我也想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的作文存在的这些问题,等一下我们再来讨论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我先补充两个意思。刚才郑桂华老师说,现在学生写得好的也不少。现在社会、家长评价学生的写作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其实这个是很难评价的。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学生的人数多了,好的多了,差的也就多了。所以你简单地说,比过去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这个很难说。就像我听人说的,现在去学跳舞的人多了,舞蹈家少了;现在去学书法的人多了,书法家少了。所以不想去简单地去说提高了还是下降了,免得引起误解。第二个说的学生考虑问题比较浅,这个可能与我们的教育有关。教育缺少引导自己的思考。现在课程改革,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更加有个性的发展。比如学生写出来的是公众语言,现在改革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郑桂华:刚才巢老师讲的,我们现在的新课改,就是希望学生去真切地体验生活。其实他们是有体验的,只不过他们在整个这个话语背景下,他们习惯于讲那些以为别人是想接受的。

巢宗祺:现在反映出来的,一个是学生讲的材料,都是那些大家熟悉的材料,没有新的发展。其实他身边应该有很多富有个性的很典型的材料,只不过是他没去发现。需要他有会发现的眼光,不善于发现,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他写的语言,你不说是套话吧,也是刚才讲的,大都是一些公共语言,是大家习惯讲的语言,没有个人色彩的。

郑桂华:说到这个语言,现在的孩子,作文从结构到具体的句子,也是模式化比较严重。我看下来,不仅仅是高考的作文,就是高一高二的学生,他一拿到作文的题目,或者是拿到竞赛作文的题目,也就是在规定状态下写作文,他很习惯于用那些模式来套,入题要快啊,中间是怎样分层推进啊,最后总结啊,这种还算不错的。还有更严重的,整个是语焉不详,结构混乱。

主持人:现在很多学生写作,很多是现成的话语。我举两个例子:学生要写登长城,登上后他要抒发自己的感慨,他就写“此刻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他永远是这样一些现成的话语。他写在公共汽车上让座,完了他要抒写自己的心情,“此时我想起了雷锋叔叔”。这根本就不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于是我想起了 法国思想家福柯说过的一句话:“现成的话语它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固定住你的思维。”我们现在有些学生的作文,我套用一部小说的名字“看上去很美”,我把它冠之以“三美作文”:有文采,有学识,有哲理。看上去语言很精美,词藻很华丽,文采很飞扬。然后呢,这些名言啊,典故啊运用起来,特别精当,显示出我有满腹的学识。还有他动辄来几句所谓生活的哲理,小小年纪就是一副哲人的面孔。粗粗一看,有些文章还是挺美的,但等你读完,你不知他说了些什么。所以在这背后他是“三无”:没有自我,没有真情,没有思想。

巢宗祺:所以他这种华丽是一种包装。

主持人:对,纯粹是一种包装。所以这样的文章,很浅,很薄,缺少一种生活的质感。刚才我们是就学生当前作文的结果谈了一些现状。那么当前学生作文的情感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能不能作一点分析?

郑桂华:我就看到 2006 年网上做过一个“你写不好作文的原因”的调查,有 33308 人参与了调查,他们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写什么”,这一点是百分之五十几,另外“讨厌写作文”有百分之十几,有 14 . 63 ﹪,写作没有动力,也有 13 . 46 ﹪。也就说学生对作文他是不喜欢的,不喜欢的背后他是“怕”。觉得写作文很累很烦,写完之后不知道我这作文到底有多少作用,对自己到底有多少提高。他没体验到写作给他带来的乐趣,没有满足感,成就感。这个我觉得可能也与我们的作文教学也有关系。这个以后我们再谈。

主持人:刚才我们谈了第一个问题,我们发现学生的作文在结构、在立意、在语言,包括学生在作文中的情感态度等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接下来我们就要讨论第二个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怎么样来解决这些问题?

巢宗祺:现状还会存在下去,但是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希望能将这个状况作一个比较好的改善。这个问题的原因我们从几个方面去考虑:一个是教育的问题,社会的问题。一个是现在的学生学习的压力很大,要完成那么多的作业,剩下写作文的时间就是那么些。另外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学习压力大了后,给他活动的空间很小,他能亲身经历的生活是不丰富的。

主持人:基本上是两点一线。

巢宗祺:对。还有一点,你说他的思想不丰富,他的思想相当程度上还是要靠别人的思想来充实丰富的。怎么充实?还是要多看,多听,阅读那些很有份量的书。这一点学生还是很缺乏的。

郑桂华:现在的学生不是在读书,大量的时间是在做题。我听到一个很可怕的数字,一个初三的孩子,一年做的卷子有 一米二高。他妈妈帮他理一理,一米二,这得多少卷子啊!

主持人:这叫卷子等身。

巢宗祺:点评非常精彩,“卷子等身”。现在社会上老是数落我们的孩子,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学习上我们去看看他们的情况,非常令人同情,甚至佩服。竟然有那么多的孩子能够学出些东西来。我老是说那个话,现在将我放在中学,我考大学可能考不上。这么大的压力下,学出点东西来不容易。作为教育工作得者,要改善一下他们的生活空间。他们的生活空间是有限的,他们的思想可以变得更广阔一些,他们不能亲身去体验一下各种生活,但是你可以通过阅读啊,可以从多种媒体去吸取营养,增加生活的积累。

主持人:阅读是吸收。你吸收得越丰富,你表达得就越有神。我记得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在青春年少之际,要广泛阅读,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来开阔视野,实实在在地下一番聚腋成裘、聚沙成塔的细功夫。”再说,人不可能事事都能亲眼去看,亲耳去闻,亲身实践的。所以通过阅读他能懂得许许多多个人所无法接触的事物,冲破个人生活的局限。刚才巢老师也说,我们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两点一线,所以最好的途径是让他通过阅读来开阔自己的视野。

郑桂华:说到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老师的教学可能也是有问题的。在学生的作文上,老师可能也要负起一定的甚至相当重要的责任。现在我们的教学还是比较重分数。“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现在分数,不仅仅成了学生的命根,也成了某些老师的命根。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拼命让学生做大量的无谓的题。记得于漪教师说过这样的的话,这堂课你教不好,你就放任让学生去读书。你选择一些好的书让学生来读。看来教师在指导学生应该读哪些书上,也是黔驴技穷。高中生应该读哪些书,如果让我们的教师开一个书目,我不知道会开成什么样子的,当然现在新课程有推荐书目,但在推荐书目之外,你的学生,这一个孩子他适合读什么书,那可能做得还是很不够。

巢宗祺:你说的很对,你要看看教师的水平,其中有一条,你就看看他读什么样的书。去年有一个省要选拔教研员,他们有关的负责同志给我打电话,设计试题时他们要本省的老师回避,要我来给他们语文老师设计试题,要求量不要太大。我没出多少题。其中大概有两道题,一个是在课标推荐的阅读书目之外,请你给学生推荐一个书目。评卷的老师是大学的老师,他们就能从中掂出各个老师的份量。要求开出的书目你介绍一下,为什么要读这些书,这些书的价值在哪里。简单地开个书目很容易,但要你讲得出来道理就不容易。在这个上面开出的书目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失望的,会存在这个情况。实际在学生作文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实际上与有一定数量的语文老师读书读得少,自己不写文章,在指导上当然很难说到点子上去有关。

主持人:现在有的教师自己的阅读量都少得可怜。当年他在象牙塔内对文学的感受力在工作若干年后他没有了,他除了读教材读教科书之外,其他的书他可能碰都不碰。说起来可能也是因为很忙,忙得像蜜蜂一样,不过他是忙得像蜜蜂一样能够酿出蜜来,还是忙得像苍蝇一样连出口都找不到。教师如果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水平素养,刚才两位老师提到教育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还涉及语文教学包括语文教师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像我们语文教学,曾经一度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刚才两位老师也说到了偏重技术啊,偏重考试啊,偏重分数啊,等等。这些都还要我们大家来共同努力。其实作文是能比较好的来调整学生的价值取向的,我们现在的学生大都是 90 后的,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和我们不一样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文是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比较好的一种途径,在作文的指导当中其实我们的指导是不到位的,我听说一位专家是这样说的,在作文教学中,比较好教的是作文的有关写作的知识技巧,比较难教的是写作主体。主体从观察从体验从思考到创造,这样一种思维的能力以及他对外物从情到内蕴到外化的一个表现的能力,这个是比较难教的。他根本不能教的,是作者的才气,文章的生气,笔墨的灵气,这些东西是不好教的,但是你最好教的,像知识啊,技巧啊,这些东西的用处可能又不是太大。用处大一点的确实又比较难教,不好教无法教不能教的反而对作文优劣起着比较关键的作用。所以在整个作文的教学当中,我们还是比较注意技法的训练,而不注意真正的符合学生需求的一些写作规律的传授。

巢宗祺:在这个上头,也不能过多苛刻地要求每一位语文老师。我们现在的写作教学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怎么样去指导学生去写作,我们现在还缺乏一两本很成熟的专著或者教材。我们的语文教材首先是阅读,多数是在阅读教学后附一个作文题,再说几句指导的话,单独编写一本写作教材就难。这样的教材是有,讲一些写作知识,其实是不管用,学生在脑子里记住了这些知识,但是要用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用。怎么真正才能指导到位,要通过写作实践。写作是双向互动的,他要写出来,老师要能就这篇文章怎么写,他要指导,还能推荐一些参考书,让学生去读那些和你要写的文章差不多的文章。还有的老师,他手头没有现成的文章可供学生参考,他说我来替你写一篇。

谭、郑桂华:就是写下水文章。

巢宗祺:对对。以前是有过这样的老师,每布置学生写一篇文章,他就写一篇、两篇甚至三篇。然后往教室后面的墙壁一贴,学生一看,就服气了。

主持人:这个其实可以起到最好的提示指导意义的。

巢宗祺:这样他在后面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的时候,他肯定能讲得非常深刻,篇篇在理。他能讲得到位。

郑桂华:他能贴住这个写作的整个过程来讲。

巢宗祺:因为这个作文题目出来了,自己思考过,自己写了,再去看学生的作文,回忆一下自己写作的过程,他肯定能指导得非常细致。学生一看,哦,在这个题目下老师能写出三篇来,这样对学生起到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主持人:这样学生会非常服气。所以教这样一些静态的知识作用是不大的。我们返回来,就是要不断地去引导学生如何去阅读,如何去体验生活,去积累素材。这样,“手中有粮,心中就不慌”。关键是我们的学生现在是手中没“粮”,他手中没有掌握丰富的写作材料,他手中没有“米”啊。这些“米”它是来自生活当中的,生活中它有许多“死”的资料,比如报刊杂志上的;它也有一些“活”的资料,那我们老师要有意引导学生怎么去感受生活,怎样去思考生活。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你每天必须挤出一刻钟的时间去读书看报,这个读书他细水长流地去做,最后他就能够集腋成裘了。所以我想啊,学生作文的源头还是要有生活。

郑桂华:是啊。讲到这里我就想补充一点,写作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刚才你说让学生每天挤出一刻钟时间去读书报,我想起了方仁工老师就搞过一个“每天写作九百秒”,就是要求每天那九百秒的时间就是要写,至于写什么不要求。后来他们的市北中学写作长廊有七块,根据写作题材分成七块,有科幻,有生活浪花。这样他养成了每天写一写的习惯,这样就是将他生活中每天观察的那一些点,生活中那些难忘的细节记下来,成为将来作文当中大的一个素材。当初你要他观察生活,这样一些体现原则的要求可能是很难落实的。但你要他进入到一个写作的习惯的养成的过程中,他对生活的观察,对生活的关注,相对来说他就有这根弦了。所以要解决学生对作文一个“怕”的问题,对写作感到一个“难”的问题,除了阅读积累问题之外,一定要让他养成一个每天写作的习惯。

主持人:他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时间长了以后,他会感到这种生活体验是很有意思的,很有情趣的。然后他的思想表达就会有见解。回过头来,我觉得生活化或许是我们中学写作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写作从根本上来说,它不是一种技巧,而是生命的一种自由的表达。

巢宗祺:写作它肯定也有技法,有技巧,但它脱离了具体的内容,脱离了思想,情感,将技法抽象出来,他这个技法学了没用,你一定要将思想情感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体会到技法的妙处。体验生活,加强阅读,从这里面积累了思想,而且自己慢慢会有这样一种愿望:我有东西想说了,我也想说了。另一方面我们要引导推动甚至要给他一点压力逼着他去写,因为人有时候是有一些惰性的。我自己上学的时候,有想法有写作冲动的时候,由于惰性,冲动过去了也就不想写了。这时如果有人帮你推一把,我马上就动手写,那就成文章了嘛。所以一方面让他通过阅读,让他有积累有思想有情感,另一方面也要将写作的规律技法介绍给他,使他有一个参考的模板。同时要经常督促他,这样学生也不见得觉得作文是件非常可怕的事。

郑桂华:讲到这里我想起你说的“督促引导”这两个词,比我刚才讲的规定“九百秒”表达得更规范更好。为什么要有七彩长廊,那是为写得好的学生一个展示的地方,我以前有一个邻居,后来成了科学家,他说:“小郑,我觉得作文最好教了,我们老师的诀窍就是将写得好的作文贴到墙上去。”他是搞生物工程的,他的意思就是说,写作就是要激励,让他感觉到,我写作是有意思的。让学生感到老师欣赏我了,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任何一个闪光点,让他感到写作文和做一个数学题一样,是有意思的事情。

主持人:我这里插一句,我们的学生是给一点阳光就灿烂的,所以多多鼓励非常重要。

巢宗祺:我也想到两件事情。自己做学生的时候,有时看到报纸上的一些文章,觉得自己也有话要说,但是那时候也没有什么阵地,也没有那么大的勇气。现在有些学校它提供一些阵地,如校刊啊班刊啊,它鼓励学生去发表,至少在这个地方,它给他的同学提供了一些想法。

郑桂华:我以前做过网络版的作文实验。一个是在网络上写,后面同学跟帖发表意见;一个是在作文本上写,老师精心批改,一个学期下来,明显地在网络看到的作文质量,比在作文本上老师精心批改的作文水平好得多。那就是说,他觉得我写的东西有人关注了,有人回帖了,就好像我们写博客,觉得我不只是作为一个作业在写,而是为有读者而写。心目中有一些读者在,他就有一种成就感。

巢宗祺:交流的对象多了。

郑桂华:对。他有一种满足感,就不会觉得是在完成老师交给的一项作业,我觉得这个是满要紧的。

主持人:有了展现自己才华的一个平台。刚才我们谈到了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原因,也谈了一些改进这些问题的方法。目前社会上关于作文指导的书是满天飞,让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一些老师是无所适从。那么我们谈的第三个问题是怎么看待那些传授写作诀窍的指导书?

巢宗祺:我不知道你们怎么看,我读的这方面的书不多。讲的时候可能会得罪人。有很多语文老师,他们有一些很好的经验,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于是出版了一些作文指导书。我手头就有好几本,是别人送的,一般我不会去买。当学生的时候,除了老师的指导之外,自己也想看看一些作文指导的书,买来看看后,觉得对自己仍然没有什么帮助,自己仍然不会写嘛。后来自己慢慢长大了,也尝试写文章了,但是也不是看了那些指导书去写文章的。那些作文指导书里面有好的,但是参差不齐。那些经常写下水文章的老师,他们的指导书应该是有质量的。有的老师是将写作学的东西加上学生的习作拼凑,这样的指导书大概价值不大。听学生说现在这样的书充斥图书市场。

郑桂华:作文指导书我看了以后,觉得大概有两类:一类是以例文为主,加一点点评;一类是以技法指导为主,然后在后面附一点文章,主要是这两类。我是这样看的,前面我们也谈过,技法其实是末。一些老师他自己教技法都没有多少办法的时候,你去买一点来帮助备备课也未尝不可。毕竟我们现在的作文教材不多,只能在良莠不齐中选一点利于你的教学的书。这个可能不是最有用的。最有用的还是回到前面来。我看到像笑话一样的作文指导书里的一个内容,那个书里老师教学生的材料中有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材料:屈原向我们走来。他说这句话你随便什么作文里都可以套。怎么套?比如说“山的稳重,水的灵动”,它第一句话就是“屈原向我们走来”,接下来写他的爱国之情像山一样稳重,接着扩充一点点;他的文思像水一样灵动。这是 2006 年的江苏卷。第二年还是江苏卷,考的是“凤头,猪肚和豹尾与人生”,它还可以写“屈原向我们走来”,“帝高阳之苗裔兮”这是屈原的人生的凤头;屈原举身赴汩罗江,他划出了人生的豹尾——一路拿同一个材料以不变应万变,我觉得这样的指导是很可怕的。

巢宗祺:甚至是误人子弟。

郑桂华:很可怕的。

巢宗祺:这是误人子弟。他的目的很明确,你不会写作文,我来教你。这个学生用了他这个砖之后去敲大学的门,进了大学的门之后他还是不会写文章。

郑桂华:说起来很可怕的。其实现在高考不是靠这种虚假的抒情来获得好成绩的。其实各地高考都在提倡写有思想有情感有见地的文章。所以看这种指导书我们是要谨慎的。

巢宗祺:我听人讲个故事。他说某某地方,他去那里听课,那里有位老师教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快而且文采又好。当地也在帮他去宣传,也有不少人去参观。听课的人,当场命题,学生几分钟后作文就写出来——就是口头说,你佩服吧?而且很有文采,体现出这个学生基础很好。后来有人一想,不对啊,我刚才指出的那个题目,是秋天的背景,他怎么讲出来是春天的背景文章呢?语言很美,但好像与我的命题不匹配啊。他怎么教法呢?他让学生将有关写景的,有多少种,你就背下来,写人的有多少种,你就背下来。然后出一个题目,老师指导你怎么样去把它组装起来。就像组装电脑成批量的零件,组装起来就行了。所以这样一种教法也是害人的。

主持人:所以刚才两位老师谈了,一些作文指导书也要一分为二地去看,有一些好的指导书确实能让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受益的。让你站在一个高海拔的基座上让你登堂入室。但是更多的作文指导书是枯燥的,是板着脸孔来说话的,是纯粹介绍一些技巧的。这节课我们主要谈了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一些状况以及一些突出的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作了一些分析,而且还就作文指导书展开了讨论。我想就写作而言,确实是学生主体内在一个自由的表达。它依赖于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的沉思,依赖于自我个体的融入。如果我们想要让学生饶有兴致地作文,能够敞开心扉地去作文,能够用自己独有的声音来抒写自己的内心,那么我们老师首先要做的是要消除学生写作的心理障碍,要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言说的欲望,让他们有一种表达的内驱力,而不是让他们照着某些作文指导书上说的所谓的写作模式,教给学生一些静态的写作方法,更不要去总结那些满分作文的诀窍。有一句话叫做“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我们千万不要去曲意逢迎,投其所好,那样做是得不偿失的。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老师们,再见!第二讲

主持人:老师们,我们接着上课。上节课我们主要是讨论是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改进的办法等等。这节课我们主要谈中学写作教学中,是不是也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郑桂华:我感觉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在教学上重阅读轻写作。老师们在阅读教学上投入的精力更多更多,老师们可能觉得在阅读上更有事可做,他们觉得在阅读教学上投入的时间多,会觉得效果会好一点,写作教学上投入过多的精力是荒废田地。这是我的第一个大的感觉。

主持人:确实是这样,写作教学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始终处于低谷阶段,很多语文老师还是重阅读不重写作。我们看平时很多课时是安排给阅读教学的,写作课是可有可无的,常常是被挪作他用的。我想,如果高考作文不是占着那么高的比重的话,那么写作教学的地位会更加岌岌可危了。

巢宗祺:在语文考试中作文的地位可能是倒过来,重写作。写作在考试中分值占的比例将近一半。也有些专家建议超过一半,写作是表现一个人综合语文素养的。因此有人建议把它占的份量放大一些。轻写作一个可能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第二个可能是无奈。一个学期如果安排写作课几十个课时,他可能也觉得受不了。因此,轻视写作,一个是认识的问题,一个是它缺乏一个抓手。

主持人:教材没有编好,前面您也提到过。

巢宗祺:现在我们自己来做这个事情也比较困难。写作方面的研究相比还是很薄弱的。现在大家叫得很凶,写作应该怎么怎么的,但是编出来的教材大家看看,中小学生去用,还实在是一个问题。

郑桂华:它实在是一个太综合性的活动。它涉及到思维的,生活体验,积累的,很多方面,还有语言的表达。

主持人:就是说整个写作的教学还是缺少一种系统的设计。所以我们不能把写作的问题都归结到老师的身上,就是说写作处在这样一种自流状态和写作教材也是有联系的。那么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我会很认真地去阅读文本,然后去查阅一些资料,接下来我要制定教学目标,我要设计教学,等等。但是面对作文教学,我只能凭着自己的一些经验,我个人的一种好恶来进行。今天我觉得审题很重要,那么今天我就进行审题的训练。我今天想到立意很重要,那么我就进行立意的训练。今天我觉得材料很重要,我就要求学生重视积累。所以用一个不恰当的成语就叫做“朝秦暮楚”,很少系统地去考虑作文训练的内容。

郑桂华:教材也是有设计的,你看全国的教材,上海的教材,其他地方的教材,包括现在的选修系列,也有写作设计。但是普遍反映不是好用。这可能是一个教材要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是一个原因,也可能是教材本身的不足。

巢宗祺:这几年从全国几家新课程实验教材来看,他们都编写了写作教材,比过去有了进步。大家都在探索。作为一个教材,不能光从教师的角度考虑,不能光考虑怎么教,还要考虑学生怎么学,要把这个设计进去,这就比较难。现在教材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郑桂华:及格状态有没有还不知道。我觉得还有一点自我评价的主观性。因为作文评价很难有一个唯一的标准。不同的人读这一篇文章感觉是不一样的。天津 80 年代做过一个实验,同样一篇作文他们找各个省市去打分,在同一个省市内部,最高分最低分差到五十分。在不同的省市可能距离更要大啦。同一所学校也做过实验,也是有二十分的差距。甚至同一个老师今天批和一个月之后批,分数也是不一样。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老师觉得我教作文还是不教,都差不多,所以这个评价的问题是需要研究的。因为很多老师考量的是分数。领导考评是看高考的分数,看月考的分数,期中期末考试的分数。当然这是有问题的,但是老师在现实的压力中,他也要考虑这一点,为什么老师更多的将时间花在文言文教学上?因为她觉得花在文言文上我看得见。我让学生将诗词背一背,将文言文特殊的句式背一背,学生总是能有收获的。

巢宗祺:力气花下去就看到了。

郑桂华:教学评价我们的老师和领导是要考虑的。

巢宗祺:刚才你说针对同一篇高考作文,不同的老师看不一样,不同的时间看也不一样,也有误差。阅卷老师的眼光不一样,心情不一样,不同的时间劳动强度不一样,短时间要看那么多作文,对他的精神状态有影响。为了减少这方面的误差,我提过多次建议,人家觉得有道理,但是实施起来有困难。怎样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的阅卷队伍,这实际是很重要的。这样一支队伍在高考评卷的时候,要花那么一天两天或者三天大家在一起研讨一下,不要光凭主观的眼光。心里要有一把尺子,这把尺子到时分配给你,这把尺子基本要接近一些,这样的话就可以减少主观性。在上海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参加过阅卷以后感触很深。有一年请了上海区重点两位年资相当高的老师,他们工作也很认真,他们二人要求在一个组。在试批的过程中,各个组之间要交流,看来看去发现二位老师的标准和其他人不一样。别人看的一类卷,他们认为可以判为四类卷;他们看的二类卷,别人看来是三类卷,完全与其他的人不一样。一天下来,其他老师跟我讲,这两位老师不行,与我们的差距太大了。我说明天再看一看。第二天,别的老师又跟我讲,哎呀,我们精力都耗在那上面了,他们俩改的试卷,我们还得重新打分。一天半下来我们别改卷了。后来把他调到试题客观性比较强的评卷组去了。这俩位老师喜欢的是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创新的文章。

郑桂华:他们喜欢那些按照规矩写下来的文章。所谓的规矩就是套路。

巢宗祺:对,套路。别人觉得这篇文章俗套,他觉得是好文章,所以各人的眼光不一样。

主持人:还是把握的标准不同。

巢宗祺:曾经上海市政府下过一个文件,让所有的大学中文系老师去批改高考作文。我觉得他们不了解,大学中文系老师不一定都适合评阅作文。我是搞语言学研究的。以前我带本科生硕士生的时候,会受专业习惯的影响,对学生的文章的细部、对语言够不够正确、精致看得很仔细,对它的整体评判削弱了。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说明,不同的人对同一份作文眼光是不同的。另外还有一部分老师,他上大学中文系是个误会,他不应该上这个专业。

主持人:也就是他对这个文字的敏感度不够。

巢宗祺:对,对。有人说在几分钟内给一个学生改一篇作文,认为这很粗糙的。其实一个人评卷看熟了之后,不能在几分钟内打出一个分数,实际上是不合格的。外行不懂这一点。如果你看了二三十分钟后还不能给出分数,你这个老师是有问题。

郑桂华:要么老师有问题,要么学生的作文有问题。

巢宗祺:这种情况也有。就是这篇文章很特别。这种情况要讨论要商量。一般情况下,开始的时候可能慢一点,看到后来就是几分钟可以判定。外部的人不懂。

郑桂华:要有个职业的敏感度。

巢宗祺:语文老师就应该有这个能力。语文老师就要有这个审美能力。作文好不好,几分钟之内就要能判定,语文老师要有这个直觉,评阅作文,其实这是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他的专业性跟律师啊,医生啊相比一点都不逊色。它也是一项很专门性的工作。

郑桂华:刚才巢老师说一个老师在三分钟四分钟内要判定一篇文章,这个专业性„„

巢宗祺:这是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外人是不懂的。

主持人:他如果没有若干年的实践积累,他完全是判不好的,他只能凭着个人的好恶去给分。所以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一些是教师本身的主观问题,也有一些是客观的问题。面对评分的问题,教师可能也处在无奈的境地当中。但是不管怎样,即使是戴着镣铐也要跳舞。刚才我们讨论了中学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那么就学生来说,也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写作文是学生特别怕的一件事情。面壁十年,他还是怕作文,厌恶作文,痛恨作文。接下来我们要谈第五个问题,就是怎么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

郑桂华:其实上一节我们已经谈到过一点这个问题。就是增强他们的写作兴趣,养成写作的习惯。提供给他们发表的一个环境。就刚刚谈到的问题,我觉得有的老师就是教模式,我觉得老师在教学时首先不要过多地去束缚他,他还没进入到一个写作的状态,你就说这样不对那样不对,就像一个演员他还没有进入到表演的状态中,你就反复去批评去指责去挑剔去要求他,他就永远迈不出那一步。

主持人:我倒是想起潘新和教授讲的,作文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小学阶段是放的阶段,写放胆文;中学阶段,是要适当的收,写小心文,但是这种收要很小心的,不能伤了学生那种写作的天性;到了大学阶段,他认为就可以放了,就是要收也要放。也就是小心文放胆文都要作,但是提倡放胆文。主要是以放胆文为主。

郑桂华: 80 年代北京景山学校搞一个教学实验,特别提倡搞放胆文。学生还没有怎么写,你就去提过多的要求,这是很可怕的。

主持人:这样让学生每一步走得很拘谨。

郑桂华:所以我有一个想法:就是提倡自由状态下的写作。我们老师不要作一些过多的命题作文、课堂作文。当然这类作文也要做,否则可能在考试那里校长那里过不了关。但是从高一到高三,我们对学生的随笔啊周记啊,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他,肯定他,鼓励他。

主持人:有些学生还是很有才情的。对学生在作文中展示出来的才情,我们要尽情地去呵护他,去激发他,随时去保护他可能迸发出来的思维的火花。对那些闪光点尤其要加以肯定加以呵护。

郑桂华:写作是一种自我的抒发。如果这个意识老师不能让学生很清晰地明确,学生写作只是为了完成一项作业,那么学生的激情可能激发不出来。

巢宗祺:我上中学的时候,有规定要写日记。有一个同学,他在作业本上写:日记作业。老师问:为什么要写作业两个字啊?回答:我要交给你去批的嘛,不是作业吗?周记也好随笔也好,老师在这方面还是要放一放,让学生去写。十多年前我到国外一些大学遇到一些在那边搞教育研究的中国留学生,他说他在那边看到外国的老师对学生作文中的病句,老师是不大给他们改的。他说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感还没得到充分的发展成熟,他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个时候出现这些问题很正常。所以这时你让他们把意思表达出来,应该鼓励的就鼓励,有些问题你老师现在不去指出,将来他读书读多了,语感增强了,思维能力增强了,有些问题自然会消除。你一篇作文从头改到尾,学生的兴趣也就没有了。现在哪些地方你肯定他之后,一次作文我只给你提出一两个地方的错误。这样他敢于写了,敢于说了,这样子他的兴趣不会压抑住。好比小孩子学走路,你说第一步应该怎么走,第二步应该怎么走,第一步跨出去应该怎么样,第二步应该怎么样,他还不敢走路。

主持人:他们发现学生的身上的闪光点,我们批改作文是一种缺陷模型。首先是发现他的缺陷,发现他的问题。这可能和我们的思维习惯有关。我们的法庭辩护也是这样。西方是一种“无罪辩护”,我们是一种“有罪辩护”,先看到他的问题在哪里,然后再去想办法。

郑桂华:我觉得批改一个阶段的作文,不要面面俱到,求全责备。我觉得 应该给他一些鼓励和指导,而不要把所有的尺子都拿过来约束他。比如最近我就训练炼字,对炼字做得好的句子,我就多划一些波浪线;对不好的,我就指出这一方面的句子的不足。如果你要说含意不深刻,材料不新颖,各个方面要求下来,下次他肯定是没有动力的。

巢宗祺:小时候有一回我心血来潮,自己想起来写毛笔字,兴冲冲地拿给母亲看:看看哪个字写得好,我母亲看看说,我看都不好。后来她看到我那失望的眼神,就安慰一下,要么这个字好一点。我心里说:哎哟,我不写了。如果那个时候得到一些鼓励„„

郑桂华:那可能成书法家了。

巢宗祺:书法家不敢说,但字肯定要练得好些了。至少会持续练下去,这么一弄,就不练了。你得到一点鼓励结果就会不一样了。

郑桂华:所以一些懂得教学的老教师说: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你看你那一次那么有兴致地练字——

巢宗祺:是啊,没有人逼我写,是自己主动的。

主持人:要小心呵护学生的求知欲。要让学生多尝到成功的甜头,一旦尝到甜头,学生也许对写作不会感到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并不是一件苦差事。

郑桂华:我觉得学生能够将阅读和写作作为生活的一部分,那他就感到幸福了。

巢宗祺:所以我还要提到一个评价标准的问题:什么是科学的眼光?我觉得我母亲评价我这个字,她也是用这个科学的眼光,艺术的眼光。她讲得没错啊,你这个字是有问题。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她将我的积极性打没有了,这也不科学。究竟什么是科学的眼光,这也是一个问题。因为从另外一个怎么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角度看,这个做法未必科学。

郑桂华:这个评价到底以什么为标准?到底是以终结性评价还是侧重形成性评价为主?到底是要求这一个学生这一段时间写作上的变化,还是从一个理想境界的高中生——高一的,高二的要求来评价?所以我们的老师要看孩子气的作文时,不要用理想的标准甚至是有问题的标准来看学生的作文,这样子孩子肯定会越写越没劲,一个人做一件事从来没有获得激励和肯定,你说他会有积极性吗?恐怕是天方夜谭。

主持人:要改变学生对作文的一种畏难情绪,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一方面我觉得还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鼓励他,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另一方面可能在教学方法上需要做一些调整的。讲究一些教学方法。比如说,让学生写出他们最熟悉最真实的生活,能够创造一种理想,创造一种生活等等。我觉得在写作教学上现在有两种极端:一种认为写作是不需要教的,他的依据是,作家有几个是教出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让他去看吧。大量读以后他有了悟性,他慢慢就贯通了,他就会写了。这是一种极端,有人称之为“写作的神秘主义”,它不需要教。还有一种被称为写作的机械主义,它什么都要教,一招一式,一步一法,似乎要把你全部教会,其实到最后他又教不会。所以这样两种极端都是不合适的,我们怎么在教学方法上作一点调整,作一些思考,可能是我们接下来要关注的问题。

郑桂华:说写作不能教,我觉得是老师在逃避责任。前面巢老师说到,判作文是个专业的活动,教作文当然更专业了。或者说同样是个专业性很强的活动。语文老师是靠教学生吃饭,你说写作一点不能教,我觉得是有问题的。刚才谭老师提到,有人说作家有几个是教出来的,这恐怕是将中学教学生写作和文学创作混淆起来了。文学创作你说靠老师教恐怕有点难,但是教学生能够文从字顺地表达,这个还是要教的。做得好的老师和做得不好的老师,那是天壤之别。在有的班级学生就很爱写,有的班级出现多位写作高手,这跟老师教学还是有关系的。当然那种机械主义还是有问题的。

主持人:不管怎么样,千万不要离开写作的真谛,写作的真谛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地把学生作文回归到人,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位,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的路才越走越宽。接下来我们谈这样一个问题:从一些老师的成功经验来看,我们怎么样来指导学生写作才会比较有效呢?

郑桂华:前面我们谈到一个是教材,一个是教学活动。具体从教学活动讲呢,我觉得很多老师做得比较好的是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包括命比较好的作文题。我记得南京师大附中的王栋生老师,他说他教高三的时候总要做一个作文题叫“幸福的高三”。他说第一次出这个题目的时候学生很哗然——高三,哪来的幸福感?但是他就是引导学生思考:高三到底有没有幸福?现在他说这个题目成为他高三的传统作文题。而且每每有好文章。因此我觉得创设情境,包括命一些好的作文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觉得有一些老师是做得比较好的。不要动不动就命一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或者是远离他思考的作文题。央视新闻,它提到有两个省高考的作文很难写,一个是“春来草自青”;一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当时高考命题者有命题者的思路,我们平时重视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时候,更加需要用心设计作文题,设计训练的目标,不能很随意地命题,一拍脑袋今天写个“宽容”,明天写个什么的。

主持人:我们曾经给学生命过这样一个题:语文是气体,数理化是固体,音体美是液体。这句话是我们在读书杂志上看来的,因为我们当时觉得很有意思,就拿过来了。因为命题贴近他们的生活,又能打开他们的思路,所以他们特别感兴趣。每个学生,一说出这个题目的时候他就跃跃欲试了。他就有一种这样的言说的欲望。

郑桂华:汪曾祺先生回忆,在西南联大的时候,有一个作文题目,叫“记一屋子里的空气”,他们那时很反对空洞的抽象的作文题。他们布置的题目都很具体。

巢宗祺:一个是定题目具体形象,第二个是有新意。你说“一屋子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很有新鲜感,能够启发人。

主持人:刚才郑老师您介绍了写作的一些具体的题目,还有王栋生老师的做法。我记得你上过一堂类比构思的作文课,我觉得也特别有意思。你介绍介绍。

郑桂华:这个课涉及到另外一个想法了,这个课整个的过程比较清晰。就是教给学生一些怎样将普通的想法表现得更加形象一些。那我就教了一个类比构思的课。作文构思是许多老师在做的,不要简单地起点到终点的理想的位移状态。而是带着学生一点一点地转移过去。侧重一个过程的指导。于漪老师,还有以前广东的丁有宽老师,是个小学老师,都强调过程指导。我那节类比构思的课,一上来是让他了解一下什么是类比,我用的是冰心的《谈生命》和《霞》,这两篇都是有关生命的话题的。《霞》那篇文章是通过对晚霞的描写,讲到生命中有痛苦有欢乐,《谈生命》将生命比作一棵小树和冬日里的水,来描绘生命的感受。让学生了解一下类比构思是怎么一回事,是用一个物象来表述一个抽象的道理。然后接下来是“人生像什么”这样一个训练。看看他会想到一些什么样的物象,然后选择一些合适的物象。我记得当时学生讨论还是蛮热烈的,就是我选什么样的物象来构思我对人生的思考。后来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物象要跟话题要有好的关联度,物象是自己很熟悉的,有话可写。

主持人:你这几个环节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

郑桂华:它能把他们生活的积累包括阅读的积累调动起来。

巢宗祺:你抓住一个物象来展开,来表达你的思想,情感。许多作品,诗歌也好,散文也好,小说也好,它们都是抓住这个物象展开。你说朱自清的《背影》,父亲送他上大学,若干年后回忆起来脑海里浮现的都是父亲的背影,是这样一个物象来承载他的思想、情感。

郑桂华:其实他读过的很多作品都有这样的关联。只不过是他脑海里与写作的关联没有关联好。当时学生找好物象之后,那很快物象和话题之间建立关联。当然选择的是物象很固有的特征,和所要求的话题建立关联。这样一篇学生的构思就成型了。我记得一般老师对学生的写作是比较多的提要求:你要想开去啊,你要想得多一点。至于怎么样想开去,怎么想得多一点,都是原则性的要求。

巢宗祺:我也知道去想开去啊,我也知道应该想得多一点,就是我想不开啊,呵呵。

主持人:就是缺乏一个抓手。

郑桂华:我觉得作文要落实一个过程的指导是满要紧的。

巢宗祺:你要启发他怎么样想开去,我从哪条路过去,这个要提示给他。在这个地方我还想到写作教学怎么样把阅读方面的一些成果结合起来。否则你阅读归阅读教学,写作归写作教学,二者脱钩了。这样的教学我们的利用率很低。我觉得这两个要时时关注,引入我们的写作教学。一个是要让学生充分利用我过去阅读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果,哪些作品,它是怎么写的,给你什么启发。

郑桂华:像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选了多少东西,多少个角度。

巢宗祺:所以老师不要抽象地说要灵动一些,形象一些,具体一些,那么你去看哪些书,这样能够让学生受到启发,让他的积累调动起来。第二个呢,我觉得平时要求学生加强积累,到写作的时候,你把你积累的东西搬出来。一个是头脑里积累的东西,一个是你的笔记本啊,你将你笔记本拿出来。你积累的东西跟他不一样,所以写作的时候你就有你个人的东西。你将积累的东西用到里头去。你通过阅读,通过诵读,平时你有不少好的词语。这个词语你积累下来了还不完全是你的。可能还是你记录他人的,只有到你比较熟练地运用的时候,这个句子才是你自己的。那么怎样把这些词、句、语言变成你自己的呢?你就尝试去用。一个人表达时要用的词语要比你看懂所需要的词语的量要小得多。所以要让学生去丰富自己能运用的词汇量,就要充分调动你的积累,经常去用。我当学生的时候,有时一个新鲜的词,用进去,老师说你用得不对,用词不当。下次我还要用,用了几次后就知道怎么用,这个时候这个词就是你的了。我觉得怎么把阅读的成果整合到我们的写作当中来。还有一个应该充分调动我们的积累。语言的掌握有两种,一种是领会式的,一种是复用式的,要重复使用才能掌握,这个难度比前面的要大一些。但是你要去用,用过一次两次三次之后就变成你自己的了。这就是复用式的掌握。

郑桂华:讲到这儿我想起了一个例子,一个老师他非常有意识地强调,现在学生背得好多。我们现在强调名言名句的积累,一个是考试要考,一个是老师意识到,学生在中学阶段小学阶段要多积累一些,但是学生在用的时候,他的面是很狭窄的。即使像巢老师讲的那个老师,他逼着学生最近背这些句子,你就要用那些句子,不是做很多成语练习吗?你在你的文章里用个五个几个,开始可能有点生硬,但是慢慢做下来,两次三次得到调整,小孩子找到感觉,他这个意识如果有了,他的整个文章的语言运用就不一样了。

主持人:刚才两位老师谈了积累和运用之间的关系,也谈了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我就想,这个读和写好比鸟儿的双翼,缺少了任何一环,这个鸟儿就飞不起来。所以阅读它是促进写作的;反过来,你多写对文章的感受力也会得到一种提升。我们在整个课改的推进当中,有不少的老师他不断地在尝试,刚才也谈到了在教材方面有一些好的指导书,涉及到了一些老师在指导当中有哪些好的方法和经验。有一些是名家的做法,其实我们在一线的许多老师自己在努力地钻研,自己在探究,我想还是发挥每一位老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地做这方面的研究。

郑桂华:我来补一个例子,我看到常州中学的郭家海老师——这位老师我不认识,我看到他的一个对于写作的等级量表的设计,比如我下载一个“叙述文(小说)自我与读者发展性量表”,他分成四级。他首先对概念进行了界定:自我是什么,读者是什么然后有四级,每一级有非常详细的指标,比如 A 级它这样规定:具有积极的写作需要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写作的价值、意义有一定的认识;写作过程中有能够调控自己的情绪的意识,能够考虑到读者。这个读者意识高中生应该具备的,初中生也应该有的,课标里提到的呀,第一条就是读者意识。我觉得这位老师做得很好。然后有自评,然后有统筹评价。我觉得有这样一系列的努力研究,那肯定是能够改进作文教学的。

主持人:其实各种的指导和方法还是很多的。由于大家对作文本身的理解也不完全相同,所以每个人的指导方式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比方有的老师他会从作文的基本的立场出发,学作文就是学做人,作文即做人,他是主要强调作文的一种精神价值的,但是也有的老师他可能不太认同这样的意见,他主要强调作文的一种工具价值。再比如说从作文的命题出发,有的老师可能比较赞同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或者说是话题作文,或者说是命意作文,它有一个范围;但是有的老师他可能不要命题,那就是一种私人化的写作,那就是一种自由作文。再比如说从作文的特性出发,有的老师喜欢分步指导,层层落实;但也有的老师他创设一个作文的情境,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再比方说作文的评价问题,有的老师每一篇他精批细改,也有的老师他愿意让学生自己批改。等等各种方法是不一而足的。但是我觉得不管怎么样,这种方法或许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还是要努力地去探索,不可听之任之,让作文教学处在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今天这个专题我们谈了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也谈了怎么样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介绍了一些写作当中一些好的经验好的方法。我觉得确实是这样的,我手写我心,我笔写我情。我们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要让我们的学生懂得:好文章它不是挤出来的,而是流出来的。好文章它不是矫揉造作的,它需要的是一种真情实感,是一种至性深情。像刚才提到的《背影》,它就是一种大味至淡的文章。我们也要让学生知道,三流的文章,它是文字的化装;二流的文章,它是一种精神的化装;而一流的文章,它才是一种真正的生命的化装。所以我们觉得好文章它就是内心的真实流露,它存于中然后才能形于外,只有这样,生活的多彩,人生的百味,学生的情感,才能在笔端尽情地流淌。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老师们,再见!

第二篇:专题四 努力突破写作学习和教学的难关

专题四 努力突破写作学习和教学的难关

第一讲

主持人:老师们,大家好!高中语文新课程远程研修进入到第四个专题。写作理应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是和阅读相比,它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还比较薄弱,要达到高中语文课标提出的“表达和交流”的目标,还要做相当多的努力。本专题就将围绕写作学习和教学的问题,来展开研讨。这个专题我们准备讨论六个问题。首先我们来讨论第一个问题:当前学生的作文状况到底是怎样的?还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

郑桂华:说起来社会上对学生的作文教学的状况批评还是很多的,但是我觉得现在还是有许多学生写得还是不错的。有思想的学生还是有的,只不过从整体的、从全国范围来看,学生的情况,作文教学的情况,都不是很理想。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是学生缺少思考,缺乏思想。你看现在学生的作文看下来,差不多是千人一面,我印象很深的是 2006 年那年我去阅卷,题目是《我想握住你的手》,我看一看基本上是这样三类:一类是握住古人的手,辛弃疾的手,李清照的手,苏轼的手;然后第二类是感动中国,洪战辉的手,丛飞的手;第三类是父母啊老师啊,那么父母老师应该可以写出真情实感的,包括前面两类,是不是不仅写出思想,也是可以写出思考的,但是他们普遍是赚泪的,是很概念化的,缺少自己的思考。我觉得这个与他没有静下心来,去认真地观照自己的生活是有关系的。这是第一个方面,他缺少思想,缺乏思考。

主持人:这是一种模式化的,套路化的。

郑桂华:是的。刚刚说到这一点,写几类人的时候,没有东西可写。写的这些材料,都是很熟悉的,这是因为他选的题材和他认识的深度,和他表达的对生活的认识、对社会的关照这个可能也是有关系的。你看刚刚讲到的他们写的这些题材,比如说写父母,这些生活中关心他的有很多细节,有许多生活场景,可以记录到他们的材料中去。但是我们看到的普遍是很难让老师眼前一亮,很难让老师心里波动的,这是第二个方面,题材上的滥套。能够写出自己有感触的东西少。更多的是他们很喜欢用的是公共信息。公共信息比较多。这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但是我们关注汶川地震给我们带来的东西,不是汶川地震中那些经典的镜头,那些让我们流泪的东西,而应该是那些让我们流泪的过程,让我们触动的过程,也就是他自己在看电视报纸的过程中他内心的触动,这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而我们却往往关注的是公共信息。

巢宗祺:在这里我也想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的作文存在的这些问题,等一下我们再来讨论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我先补充两个意思。刚才郑桂华老师说,现在学生写得好的也不少。现在社会、家长评价学生的写作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其实这个是很难评价的。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学生的人数多了,好的多了,差的也就多了。所以你简单地说,比过去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这个很难说。就像我听人说的,现在去学跳舞的人多了,舞蹈家少了;现在去学书法的人多了,书法家少了。所以不想去简单地去说提高了还是下降了,免得引起误解。第二个说的学生考虑问题比较浅,这个可能与我们的教育有关。教育缺少引导自己的思考。现在课程改革,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更加有个性的发展。比如学生写出来的是公众语言,现在改革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郑桂华:刚才巢老师讲的,我们现在的新课改,就是希望学生去真切地体验生活。其实他们是有体验的,只不过他们在整个这个话语背景下,他们习惯于讲那些以为别人是想接受的。

巢宗祺:现在反映出来的,一个是学生讲的材料,都是那些大家熟悉的材料,没有新的发展。其实他身边应该有很多富有个性的很典型的材料,只不过是他没去发现。需要他有会发现的眼光,不善于发现,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他写的语言,你不说是套话吧,也是刚才讲的,大都是一些公共语言,是大家习惯讲的语言,没有个人色彩的。

郑桂华:说到这个语言,现在的孩子,作文从结构到具体的句子,也是模式化比较严重。我看下来,不仅仅是高考的作文,就是高一高二的学生,他一拿到作文的题目,或者是拿到竞赛作文的题目,也就是在规定状态下写作文,他很习惯于用那些模式来套,入题要快啊,中间是怎样分层推进啊,最后总结啊,这种还算不错的。还有更严重的,整个是语焉不详,结构混乱。

主持人:现在很多学生写作,很多是现成的话语。我举两个例子:学生要写登长城,登上后他要抒发自己的感慨,他就写“此刻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他永远是这样一些现成的话语。他写在公共汽车上让座,完了他要抒写自己的心情,“此时我想起了雷锋叔叔”。这根本就不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于是我想起了 法国思想家福柯说过的一句话:“现成的话语它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固定住你的思维。”我们现在有些学生的作文,我套用一部小说的名字“看上去很美”,我把它冠之以“三美作文”:有文采,有学识,有哲理。看上去语言很精美,词藻很华丽,文采很飞扬。然后呢,这些名言啊,典故啊运用起来,特别精当,显示出我有满腹的学识。还有他动辄来几句所谓生活的哲理,小小年纪就是一副哲人的面孔。粗粗一看,有些文章还是挺美的,但等你读完,你不知他说了些什么。所以在这背后他是“三无”:没有自我,没有真情,没有思想。

巢宗祺:所以他这种华丽是一种包装。

主持人:对,纯粹是一种包装。所以这样的文章,很浅,很薄,缺少一种生活的质感。刚才我们是就学生当前作文的结果谈了一些现状。那么当前学生作文的情感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能不能作一点分析? 郑桂华:我就看到 2006 年网上做过一个“你写不好作文的原因”的调查,有 33308 人参与了调查,他们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写什么”,这一点是百分之五十几,另外“讨厌写作文”有百分之十几,有 14 . 63 ﹪,写作没有动力,也有 13 . 46 ﹪。也就说学生对作文他是不喜欢的,不喜欢的背后他是“怕”。觉得写作文很累很烦,写完之后不知道我这作文到底有多少作用,对自己到底有多少提高。他没体验到写作给他带来的乐趣,没有满足感,成就感。这个我觉得可能也与我们的作文教学也有关系。这个以后我们再谈。

主持人:刚才我们谈了第一个问题,我们发现学生的作文在结构、在立意、在语言,包括学生在作文中的情感态度等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接下来我们就要讨论第二个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怎么样来解决这些问题?

巢宗祺:现状还会存在下去,但是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希望能将这个状况作一个比较好的改善。这个问题的原因我们从几个方面去考虑:一个是教育的问题,社会的问题。一个是现在的学生学习的压力很大,要完成那么多的作业,剩下写作文的时间就是那么些。另外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学习压力大了后,给他活动的空间很小,他能亲身经历的生活是不丰富的。

主持人:基本上是两点一线。

巢宗祺:对。还有一点,你说他的思想不丰富,他的思想相当程度上还是要靠别人的思想来充实丰富的。怎么充实?还是要多看,多听,阅读那些很有份量的书。这一点学生还是很缺乏的。

郑桂华:现在的学生不是在读书,大量的时间是在做题。我听到一个很可怕的数字,一个初三的孩子,一年做的卷子有 一米二高。他妈妈帮他理一理,一米二,这得多少卷子啊!

主持人:这叫卷子等身。

巢宗祺:点评非常精彩,“卷子等身”。现在社会上老是数落我们的孩子,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学习上我们去看看他们的情况,非常令人同情,甚至佩服。竟然有那么多的孩子能够学出些东西来。我老是说那个话,现在将我放在中学,我考大学可能考不上。这么大的压力下,学出点东西来不容易。作为教育工作得者,要改善一下他们的生活空间。他们的生活空间是有限的,他们的思想可以变得更广阔一些,他们不能亲身去体验一下各种生活,但是你可以通过阅读啊,可以从多种媒体去吸取营养,增加生活的积累。

主持人:阅读是吸收。你吸收得越丰富,你表达得就越有神。我记得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在青春年少之际,要广泛阅读,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来开阔视野,实实在在地下一番聚腋成裘、聚沙成塔的细功夫。”再说,人不可能事事都能亲眼去看,亲耳去闻,亲身实践的。所以通过阅读他能懂得许许多多个人所无法接触的事物,冲破个人生活的局限。刚才巢老师也说,我们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两点一线,所以最好的途径是让他通过阅读来开阔自己的视野。

郑桂华:说到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老师的教学可能也是有问题的。在学生的作文上,老师可能也要负起一定的甚至相当重要的责任。现在我们的教学还是比较重分数。“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现在分数,不仅仅成了学生的命根,也成了某些老师的命根。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拼命让学生做大量的无谓的题。记得于漪教师说过这样的的话,这堂课你教不好,你就放任让学生去读书。你选择一些好的书让学生来读。看来教师在指导学生应该读哪些书上,也是黔驴技穷。高中生应该读哪些书,如果让我们的教师开一个书目,我不知道会开成什么样子的,当然现在新课程有推荐书目,但在推荐书目之外,你的学生,这一个孩子他适合读什么书,那可能做得还是很不够。

巢宗祺:你说的很对,你要看看教师的水平,其中有一条,你就看看他读什么样的书。去年有一个省要选拔教研员,他们有关的负责同志给我打电话,设计试题时他们要本省的老师回避,要我来给他们语文老师设计试题,要求量不要太大。我没出多少题。其中大概有两道题,一个是在课标推荐的阅读书目之外,请你给学生推荐一个书目。评卷的老师是大学的老师,他们就能从中掂出各个老师的份量。要求开出的书目你介绍一下,为什么要读这些书,这些书的价值在哪里。简单地开个书目很容易,但要你讲得出来道理就不容易。在这个上面开出的书目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失望的,会存在这个情况。实际在学生作文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实际上与有一定数量的语文老师读书读得少,自己不写文章,在指导上当然很难说到点子上去有关。

主持人:现在有的教师自己的阅读量都少得可怜。当年他在象牙塔内对文学的感受力在工作若干年后他没有了,他除了读教材读教科书之外,其他的书他可能碰都不碰。说起来可能也是因为很忙,忙得像蜜蜂一样,不过他是忙得像蜜蜂一样能够酿出蜜来,还是忙得像苍蝇一样连出口都找不到。教师如果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水平素养,刚才两位老师提到教育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还涉及语文教学包括语文教师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像我们语文教学,曾经一度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刚才两位老师也说到了偏重技术啊,偏重考试啊,偏重分数啊,等等。这些都还要我们大家来共同努力。其实作文是能比较好的来调整学生的价值取向的,我们现在的学生大都是 90 后的,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和我们不一样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文是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比较好的一种途径,在作文的指导当中其实我们的指导是不到位的,我听说一位专家是这样说的,在作文教学中,比较好教的是作文的有关写作的知识技巧,比较难教的是写作主体。主体从观察从体验从思考到创造,这样一种思维的能力以及他对外物从情到内蕴到外化的一个表现的能力,这个是比较难教的。他根本不能教的,是作者的才气,文章的生气,笔墨的灵气,这些东西是不好教的,但是你最好教的,像知识啊,技巧啊,这些东西的用处可能又不是太大。用处大一点的确实又比较难教,不好教无法教不能教的反而对作文优劣起着比较关键的作用。所以在整个作文的教学当中,我们还是比较注意技法的训练,而不注意真正的符合学生需求的一些写作规律的传授。

巢宗祺:在这个上头,也不能过多苛刻地要求每一位语文老师。我们现在的写作教学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怎么样去指导学生去写作,我们现在还缺乏一两本很成熟的专著或者教材。我们的语文教材首先是阅读,多数是在阅读教学后附一个作文题,再说几句指导的话,单独编写一本写作教材就难。这样的教材是有,讲一些写作知识,其实是不管用,学生在脑子里记住了这些知识,但是要用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用。怎么真正才能指导到位,要通过写作实践。写作是双向互动的,他要写出来,老师要能就这篇文章怎么写,他要指导,还能推荐一些参考书,让学生去读那些和你要写的文章差不多的文章。还有的老师,他手头没有现成的文章可供学生参考,他说我来替你写一篇。

谭、郑桂华:就是写下水文章。

巢宗祺:对对。以前是有过这样的老师,每布置学生写一篇文章,他就写一篇、两篇甚至三篇。然后往教室后面的墙壁一贴,学生一看,就服气了。

主持人:这个其实可以起到最好的提示指导意义的。

巢宗祺:这样他在后面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的时候,他肯定能讲得非常深刻,篇篇在理。他能讲得到位。

郑桂华:他能贴住这个写作的整个过程来讲。

巢宗祺:因为这个作文题目出来了,自己思考过,自己写了,再去看学生的作文,回忆一下自己写作的过程,他肯定能指导得非常细致。学生一看,哦,在这个题目下老师能写出三篇来,这样对学生起到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主持人:这样学生会非常服气。所以教这样一些静态的知识作用是不大的。我们返回来,就是要不断地去引导学生如何去阅读,如何去体验生活,去积累素材。这样,“手中有粮,心中就不慌”。关键是我们的学生现在是手中没“粮”,他手中没有掌握丰富的写作材料,他手中没有“米”啊。这些“米”它是来自生活当中的,生活中它有许多“死”的资料,比如报刊杂志上的;它也有一些“活”的资料,那我们老师要有意引导学生怎么去感受生活,怎样去思考生活。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你每天必须挤出一刻钟的时间去读书看报,这个读书他细水长流地去做,最后他就能够集腋成裘了。所以我想啊,学生作文的源头还是要有生活。

郑桂华:是啊。讲到这里我就想补充一点,写作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刚才你说让学生每天挤出一刻钟时间去读书报,我想起了方仁工老师就搞过一个“每天写作九百秒”,就是要求每天那九百秒的时间就是要写,至于写什么不要求。后来他们的市北中学写作长廊有七块,根据写作题材分成七块,有科幻,有生活浪花。这样他养成了每天写一写的习惯,这样就是将他生活中每天观察的那一些点,生活中那些难忘的细节记下来,成为将来作文当中大的一个素材。当初你要他观察生活,这样一些体现原则的要求可能是很难落实的。但你要他进入到一个写作的习惯的养成的过程中,他对生活的观察,对生活的关注,相对来说他就有这根弦了。所以要解决学生对作文一个“怕”的问题,对写作感到一个“难”的问题,除了阅读积累问题之外,一定要让他养成一个每天写作的习惯。

主持人:他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时间长了以后,他会感到这种生活体验是很有意思的,很有情趣的。然后他的思想表达就会有见解。回过头来,我觉得生活化或许是我们中学写作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写作从根本上来说,它不是一种技巧,而是生命的一种自由的表达。

巢宗祺:写作它肯定也有技法,有技巧,但它脱离了具体的内容,脱离了思想,情感,将技法抽象出来,他这个技法学了没用,你一定要将思想情感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体会到技法的妙处。体验生活,加强阅读,从这里面积累了思想,而且自己慢慢会有这样一种愿望:我有东西想说了,我也想说了。另一方面我们要引导推动甚至要给他一点压力逼着他去写,因为人有时候是有一些惰性的。我自己上学的时候,有想法有写作冲动的时候,由于惰性,冲动过去了也就不想写了。这时如果有人帮你推一把,我马上就动手写,那就成文章了嘛。所以一方面让他通过阅读,让他有积累有思想有情感,另一方面也要将写作的规律技法介绍给他,使他有一个参考的模板。同时要经常督促他,这样学生也不见得觉得作文是件非常可怕的事。

郑桂华:讲到这里我想起你说的“督促引导”这两个词,比我刚才讲的规定“九百秒”表达得更规范更好。为什么要有七彩长廊,那是为写得好的学生一个展示的地方,我以前有一个邻居,后来成了科学家,他说:“小郑,我觉得作文最好教了,我们老师的诀窍就是将写得好的作文贴到墙上去。”他是搞生物工程的,他的意思就是说,写作就是要激励,让他感觉到,我写作是有意思的。让学生感到老师欣赏我了,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任何一个闪光点,让他感到写作文和做一个数学题一样,是有意思的事情。

主持人:我这里插一句,我们的学生是给一点阳光就灿烂的,所以多多鼓励非常重要。

巢宗祺:我也想到两件事情。自己做学生的时候,有时看到报纸上的一些文章,觉得自己也有话要说,但是那时候也没有什么阵地,也没有那么大的勇气。现在有些学校它提供一些阵地,如校刊啊班刊啊,它鼓励学生去发表,至少在这个地方,它给他的同学提供了一些想法。

郑桂华:我以前做过网络版的作文实验。一个是在网络上写,后面同学跟帖发表意见;一个是在作文本上写,老师精心批改,一个学期下来,明显地在网络看到的作文质量,比在作文本上老师精心批改的作文水平好得多。那就是说,他觉得我写的东西有人关注了,有人回帖了,就好像我们写博客,觉得我不只是作为一个作业在写,而是为有读者而写。心目中有一些读者在,他就有一种成就感。

巢宗祺:交流的对象多了。

郑桂华:对。他有一种满足感,就不会觉得是在完成老师交给的一项作业,我觉得这个是满要紧的。

主持人:有了展现自己才华的一个平台。刚才我们谈到了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原因,也谈了一些改进这些问题的方法。目前社会上关于作文指导的书是满天飞,让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一些老师是无所适从。那么我们谈的第三个问题是怎么看待那些传授写作诀窍的指导书?

巢宗祺:我不知道你们怎么看,我读的这方面的书不多。讲的时候可能会得罪人。有很多语文老师,他们有一些很好的经验,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于是出版了一些作文指导书。我手头就有好几本,是别人送的,一般我不会去买。当学生的时候,除了老师的指导之外,自己也想看看一些作文指导的书,买来看看后,觉得对自己仍然没有什么帮助,自己仍然不会写嘛。后来自己慢慢长大了,也尝试写文章了,但是也不是看了那些指导书去写文章的。那些作文指导书里面有好的,但是参差不齐。那些经常写下水文章的老师,他们的指导书应该是有质量的。有的老师是将写作学的东西加上学生的习作拼凑,这样的指导书大概价值不大。听学生说现在这样的书充斥图书市场。

郑桂华:作文指导书我看了以后,觉得大概有两类:一类是以例文为主,加一点点评;一类是以技法指导为主,然后在后面附一点文章,主要是这两类。我是这样看的,前面我们也谈过,技法其实是末。一些老师他自己教技法都没有多少办法的时候,你去买一点来帮助备备课也未尝不可。毕竟我们现在的作文教材不多,只能在良莠不齐中选一点利于你的教学的书。这个可能不是最有用的。最有用的还是回到前面来。我看到像笑话一样的作文指导书里的一个内容,那个书里老师教学生的材料中有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材料:屈原向我们走来。他说这句话你随便什么作文里都可以套。怎么套?比如说“山的稳重,水的灵动”,它第一句话就是“屈原向我们走来”,接下来写他的爱国之情像山一样稳重,接着扩充一点点;他的文思像水一样灵动。这是 2006 年的江苏卷。第二年还是江苏卷,考的是“凤头,猪肚和豹尾与人生”,它还可以写“屈原向我们走来”,“帝高阳之苗裔兮”这是屈原的人生的凤头;屈原举身赴汩罗江,他划出了人生的豹尾——一路拿同一个材料以不变应万变,我觉得这样的指导是很可怕的。

巢宗祺:甚至是误人子弟。

郑桂华:很可怕的。巢宗祺:这是误人子弟。他的目的很明确,你不会写作文,我来教你。这个学生用了他这个砖之后去敲大学的门,进了大学的门之后他还是不会写文章。

郑桂华:说起来很可怕的。其实现在高考不是靠这种虚假的抒情来获得好成绩的。其实各地高考都在提倡写有思想有情感有见地的文章。所以看这种指导书我们是要谨慎的。

巢宗祺:我听人讲个故事。他说某某地方,他去那里听课,那里有位老师教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快而且文采又好。当地也在帮他去宣传,也有不少人去参观。听课的人,当场命题,学生几分钟后作文就写出来——就是口头说,你佩服吧?而且很有文采,体现出这个学生基础很好。后来有人一想,不对啊,我刚才指出的那个题目,是秋天的背景,他怎么讲出来是春天的背景文章呢?语言很美,但好像与我的命题不匹配啊。他怎么教法呢?他让学生将有关写景的,有多少种,你就背下来,写人的有多少种,你就背下来。然后出一个题目,老师指导你怎么样去把它组装起来。就像组装电脑成批量的零件,组装起来就行了。所以这样一种教法也是害人的。

主持人:所以刚才两位老师谈了,一些作文指导书也要一分为二地去看,有一些好的指导书确实能让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受益的。让你站在一个高海拔的基座上让你登堂入室。但是更多的作文指导书是枯燥的,是板着脸孔来说话的,是纯粹介绍一些技巧的。这节课我们主要谈了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一些状况以及一些突出的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作了一些分析,而且还就作文指导书展开了讨论。我想就写作而言,确实是学生主体内在一个自由的表达。它依赖于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的沉思,依赖于自我个体的融入。如果我们想要让学生饶有兴致地作文,能够敞开心扉地去作文,能够用自己独有的声音来抒写自己的内心,那么我们老师首先要做的是要消除学生写作的心理障碍,要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言说的欲望,让他们有一种表达的内驱力,而不是让他们照着某些作文指导书上说的所谓的写作模式,教给学生一些静态的写作方法,更不要去总结那些满分作文的诀窍。有一句话叫做“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我们千万不要去曲意逢迎,投其所好,那样做是得不偿失的。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老师们,再见!

第三篇:第四专题 努力突破写作学习和教学的难关

第四专题 努力突破写作学习和教学的难关

主持人:谭轶斌(以下简称“谭”)

参与人:巢宗祺(以下简称“巢”)

郑桂华(以下简称“郑”)

第一节课

谭:老师们,大家好!高中语文新课程远程研修进入到第四个专题。写作理应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是和阅读相比,它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还比较薄弱,要达到高中语文课标提出的“表达和交流”的目标,还要做相当多的努力。本专题就将围绕写作学习和教学的问题,来展开研讨。这个专题我们准备讨论六个问题。首先我们来讨论第一个问题:当前学生的作文状况到底是怎样的?还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

郑:说起来社会上对学生的作文教学的状况批评还是很多的,但是我觉得现在还是有许多学生写得还是不错的。有思想的学生还是有的,只不过从整体的、从全国范围来看,学生的情况,作文教学的情况,都不是很理想。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是学生缺少思考,缺乏思想。你看现在学生的作文看下来,差不多是千人一面,我印象很深的是 2006年那年我去阅卷,题目是《我想握住你的手》,我看一看基本上是这样三类:一类是握住古人的手,辛弃疾的手,李清照的手,苏轼的手;然后第二类是感动中国,洪战辉的手,丛飞的手;第三类是父母啊老师啊,那么父母老师应该可以写出真情实感的,包括前面两类,是不是不可以写出思想,也是可以写出思考的,但是他们普遍是赚泪的,是很概念化的,缺少自己的思考。我觉得这个与他没有静下心来,去认真地观照自己的生活是有关系的。这是第一个方面,他缺少思想,缺乏思考。

谭:这是一种模式化的,套路化的。

郑:是的。刚刚说到这一点,写几类人的时候,没有东西可写。写的这些材料,都是很熟悉的,这是因为他选的题材和他认识的深度,和他表达的对生活的认识、对社会的关照这个可能也是有关系的。你看刚刚讲到的他们写的这些题材,比如说写父母,这些生活中关心他的有很多细节,有许多生活场景,可以记录到他们的材料中去。但是我们看到的普遍是很难让老师眼前一亮,很难让老师心里波动的,这是第二个方面,题材上的滥套。能够写出自己有感触的东西少。更多的是他们很喜欢用的是公共信息。公共信息比较多。这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但是我们关注汶川地震给我们带来的东西,不是汶川地震中那些经典的镜头,那些让我们流泪的东西,而应该是那些让我们流泪的过程,让我们触动的过程,也就是他自己在看电视报纸的过程中他内心的触动,这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而我们却往往关注的是公共信息。

巢:在这里我也想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的作文存在的这些问题,等一下我们再来讨论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我先补充两个意思。刚才郑桂华老师说,现在学生写得好的也不少。现在社会、家长评价学生的写作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其实这个是很难评价的。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学生的人数多了,好的多了,差的也就多了。所以你简单地说,比过去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这个很难说。就像我听人说的,现在去学跳舞的人多了,舞蹈家少了;现在去学书法的人多了,书法家少了。所以不想去简单地去说提高了还是下降了,免得引起误解。第二个说的学生考虑问题比较浅,这个可能与我们的教育有关。教育缺少引导自己的思考。现在课程改革,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更加有个性的发展。比如学生写出来的是公众语言,现在改革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郑:刚才巢老师讲的,我们现在的新课改,就是希望学生去真切地体验生活。其实他们是有体验的,只不过他们在整个这个话语背景下,他们习惯于讲那些以为别人是想接受的。

巢:现在反映出来的,一个是学生讲的材料,都是那些大家熟悉的材料,没有新的发展。其实他身边应该有很多富有个性的很典型的材料,只不过是他没去发现。需要他有会发现的眼光,不善于发现,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他写的语言,你不说是套话吧,也是刚才讲的,大都是一些公共语言,是大家习惯讲的语言,没有个人色彩的。

郑:说到这个语言,现在的孩子,作文从结构到具体的句子,也是模式化比较严重。我看下来,不仅仅是高考的作文,就是高一高二的学生,他一拿到作文的题目,或者是拿到竞赛作文的题目,也就是在规定状态下写作文,他很习惯于用那些模式来套,入题要快啊,中间是怎样分层推进啊,最后总结啊,这种还算不错的。还有更严重的,整个是语焉不详,结构混乱。

谭:现在很多学生写作,很多是现成的话语。我举两个例子:学生要写登长城,登上后他要抒发自己的感慨,他就写“此刻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他永远是这样一些现成的话语。他写在公共汽车上让座,完了他要抒写自己的心情,“此时我想起了雷锋叔叔”。这根本就不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于是我想起了 法国思想家福柯说过的一句话:“现成的话语它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固定住你的思维。”我们现在有些学生的作文,我套用一部小说的名字“看上去很美”,我把它冠之以“三美作文”:有文采,有学识,有哲理。看上去语言很精美,词藻很华丽,文采很飞扬。然后呢,这些名言啊,典故啊运用起来,特别精当,显示出我有满腹的学识。还有他动辄来几句所谓生活的哲理,小小年纪就是一副哲人的面孔。粗粗一看,有些文章还是挺美的,但等你读完,你不知他说了些什么。所以在这背后他是“三无”:没有自我,没有真情,没有思想。

巢:所以他这种华丽是一种包装。

谭:对,纯粹是一种包装。所以这样的文章,很浅,很薄,缺少一种生活的质感。刚才我们是就学生当前作文的结果谈了一些现状。那么当前学生作文的情感态度又是怎 3 样的呢,我们能不能作一点分析?

郑:我就看到 2006年网上做过一个“你写不好作文的原因”的调查,有 33308人参与了调查,他们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写什么”,这一点是百分之五十几,另外“讨厌写作文”有百分之十几,有 14. 63﹪,写作没有动力,也有 13. 46﹪。也就说学生对作文他是不喜欢的,不喜欢的背后他是“怕”。觉得写作文很累很烦,写完之后不知道我这作文到底有多少作用,对自己到底有多少提高。他没体验到写作给他带来的乐趣,没有满足感,成就感。这个我觉得可能也与我们的作文教学也有关系。这个以后我们再谈。

谭:刚才我们谈了第一个问题,我们发现学生的作文在结构、在立意、在语言,包括学生在作文中的情感态度等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接下来我们就要讨论第二个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怎么样来解决这些问题?

巢:现状还会存在下去,但是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希望能将这个状况作一个比较好的改善。这个问题的原因我们从几个方面去考虑:一个是教育的问题,社会的问题。一个是现在的学生学习的压力很大,要完成那么多的作业,剩下写作文的时间就是那么些。另外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学习压力大了后,给他活动的空间很小,他能亲身经历的生活是不丰富的。

谭:基本上是两点一线。

巢:对。还有一点,你说他的思想不丰富,他的思想相当程度上还是要靠别人的思想来充实丰富的。怎么充实?还是要多看,多听,阅读那些很有份量的书。这一点学生还是很缺乏的。

郑:现在的学生不是在读书,大量的时间是在做题。我听到一个很可怕的数字,一个初三的孩子,一年做的卷子有一米二高。他妈妈帮他理一理,一米二,这得多少卷子啊!

谭:这叫卷子等身。

巢:点评非常精彩,“卷子等身”。现在社会上老是数落我们的孩子,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学习上我们去看看他们的情况,非常令人同情,甚至佩服。竟然有那么多的孩子能够学出些东西来。我老是说那个话,现在将我放在中学,我考大学可能考不上。这么大的压力下,学出点东西来不容易。作为教育工作得者,要改善一下他们的生活空间。他们的生活空间是有限的,他们的思想可以变得更广阔一些,他们不能亲身去体验一下各种生活,但是你可以通过阅读啊,可以从多种媒体去吸取营养,增加生活的积累。

谭:阅读是吸收。你吸收得越丰富,你表达得就越有神。我记得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在青春年少之际,要广泛阅读,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来开阔视野,实实在在地下一番聚腋成裘、聚沙成塔的细功夫。”再说,人不可能事事都能亲眼去看,亲耳去闻,亲身实践的。所以通过阅读他能懂得许许多多个人所无法接触的事物,冲破个人生活的局限。刚才巢老师也说,我们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两点一线,所以最好的途径是让他通过阅读来开阔自己的视野。

郑:说到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老师的教学可能也是有问题的。在学生的作文上,老师可能也要负起一定的甚至相当重要的责任。现在我们的教学还是比较重分数。“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现在分数,不仅仅成了学生的命根,也成了某些老师的命根。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拼命让学生做大量的无谓的题。记得于漪教师说过这样的的话,这堂课你教不好,你就放任让学生去读书。你选择一些好的书让学生来读。看来教师在指导学生应该读那些书上,也是黔驴技穷。高中生应该读哪些书,如果让我们的教师开一个书目,我不知道会开成什么样子的,当然现在新课程有推荐书目,但在推荐书目之外,你的学生,符合这一个孩子他适合读什么书,那可能做得还是很不够。

巢:你说的很对,你要看看教师的水平,其中有一条,你就看看他读什么样的书。5 去年有一个省要选拔教研员,他们有关的负责同志给我打电话,设计试题时他们要本省的老师回避,要我来给他们语文老师设计试题,要求量不要太大。我没出多少题。其中大概有两道题,一个是在课标推荐的阅读书目之外,请你给学生推荐一个书目。评卷的老师是大学的老师,他们就能从中掂出各个老师的份量。要求开出的书目你介绍一下,为什么要读这些书,这些书的价值在哪里。简单地开个书目很容易,但要你讲得出来道理就不容易。在这个上面开出的书目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失望的,会存在这个情况。实际在学生作文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实际上与有一定数量的语文老师读书读得少,自己不写文章,在指导上当然很难说到点子上去有关。

谭:现在有的教师自己的阅读量都少得可怜。当年他在象牙塔内对文学的感受力在工作若干年后他没有了,他除了读教材读教科书之外,其他的书他可能碰都不碰。说起来可能也是因为很忙,忙得像蜜蜂一样,不过他是忙得像蜜蜂一样能够酿出蜜来,还是忙得像苍蝇一样连出口都找不到。教师如果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水平素养,刚才两位老师提到教育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还涉及语文教学包括语文教师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像我们语文教学,曾经一度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刚才两位老师也说到了偏重技术啊,偏重考试啊,偏重分数啊,等等。这些都还要我们大家来共同努力。其实作文是能比较好的来调整学生的价值取向的,我们现在的学生大都是 90后的,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和我们不一样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文是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比较好的一种途径,在作文的指导当中其实我们的指导是不到位的,我听说一位专家是这样说的,在作文教学中,比较好教的是作文的有关写作的知识技巧,比较难教的是写作主体。主体从观察从体验从思考到创造,这样一种思维的能力以及他对外物从情到内蕴到外化的一个表现的能力,这个是比较难教的。他根本不能教的,是作者的才气,文章的生气,笔墨的灵气,这些东西是不好教的,但是你最好教的,像知识啊,技 6 巧啊,这些东西的用处可能又不是太大。用处大一点的确实又比较难教,不好教无法教不能教的反而对作文优劣起着比较关键的作用。所以在整个作文的教学当中,我们还是比较注意技法的训练,还不注意真正的符合学生需求的一些写作规律的传授。

巢:在这个上头,也不能过多苛刻地要求每一位语文老师。我们现在的写作教学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怎么样去指导学生去写作,我们现在还缺乏一两本很成熟的专著或者教材。我们的语文教材首先是阅读,多数是在阅读教学后附一个作文题,再说几句指导的话,单独编写一本写作教材就难。这样的教材是有,讲一些写作知识,其实是不管用,学生在脑子里记住了这些知识,但是要用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用。怎么真正才能指导到位,要通过写作实践。写作是双向互动的,他要写出来,老师要能就这篇文章怎么写,他要指导,还能推荐一些参考书,让学生去读那些和你要写的文章差不多的文章。还有的老师,他手头没有现成的文章可供学生参考,他说我来替你写一篇。

谭、郑:就是写下水文章。

巢:对对。以前是有过这样的老师,每布置学生写一篇文章,他就写一篇、两篇甚至三篇。然后往教室后面的墙壁一贴,学生一看,就服气了。

谭:这个其实可以起到最好的提示指导意义的。

巢:这样他在后面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的时候,他肯定能讲得非常深刻,篇篇在理。他能讲得到位。

郑:他能贴住这个写作的整个过程来讲。

巢:因为这个作文题目出来了,自己思考过,自己写了,再去看学生的作文,回忆一下自己写作的过程,他肯定能指导得非常细致。学生一看,哦,在这个题目下老师能写出三篇来,这样对学生起到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谭:这样学生会非常服气。所以教这样一些静态的知识作用是不大的。我们返回来,7 就是要不断地去引导学生如何去阅读,如何去体验生活,去积累素材。这样,“手中有粮,心中就不慌”。关键是我们的学生现在是手中没“粮”,他手中没有掌握丰富的写作材料,他手中没有“米”啊。这些“米”它是来自生活当中的,生活中它有许多“死”的资料,比如报刊杂志上的;它也有一些“活”的资料,那我们老师要有意引导学生怎么去感受生活,怎样去思考生活。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你每天必须挤出一刻钟的时间去读书看报,这个读书他细水长流地去做,最后他就能够集腋成裘了。所以我想啊,学生作文的源头还是要有生活。

郑:是啊。讲到这里我就想补充一点,写作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刚才你说让学生每天挤出一刻钟时间去读书报,我想起了方仁工老师就搞过一个“每天写作九百秒”,就是要求每天那九百秒的时间就是要写,至于写什么不要求。后来他们的市北中学写作长廊有七块,根据写作题材分成七块,有科幻,有生活浪花。这样他养成了每天写一写的习惯,这样就是将他生活中每天观察的那一些点,生活中那些难忘的细节记下来,成为将来作文当中大的一个素材。当初你要他观察生活,这样一些体现原则的要求可能是很难落实的。但你要他进入到一个写作的习惯的养成的过程中,他对生活的观察,对生活的关注,相对来说他就有这根弦了。所以要解决学生对作文一个“怕”的问题,对写作感到一个“难”的问题,除了阅读积累问题之外,一定要让他养成一个每天写作的习惯。

谭:他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时间长了以后,他会感到这种生活体验是很有意思的,很有情趣的。然后他的思想表达就会有见解。回过头来,我觉得生活化或许是我们中学写作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写作从根本上来说,它不是一种技巧,而是生命的一种自由的表达。

巢:写作它肯定也有技法,有技巧,但它脱离了具体的内容,脱离了思想,情感,8 将技法抽象出来,他这个技法学了没用,你一定要将思想情感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体会到技法的妙处。体验生活,加强阅读,从这里面积累了思想,而且自己慢慢会有这样一种愿望:我有东西想说了,我也想说了。另一方面我们要引导推动甚至要给他一点压力逼着他去写,因为人有时候是有一些惰性的。我自己上学的时候,有想法有写作冲动的时候,由于惰性,冲动过去了也就不想写了。这时如果有人帮你推一把,我马上就动手写,那就成文章了嘛。所以一方面让他通过阅读,让他有积累有思想有情感,另一方面也要将写作的规律技法介绍给他,使他有一个参考的模板。同时要经常督促他,这样学生也不见得觉得作文是件非常可怕的事。

郑:讲到这里我想起你说的“督促引导”这两个词,比我刚才讲的规定“九百秒”表达得更规范更好。为什么要有七彩长廊,那是为写得好的学生一个展示的地方,我以前有一个邻居,后来成了科学家,他说:“小郑,我觉得作文最好教了,我们老师的诀窍就是将写得好的作文贴到墙上去。”他是搞生物工程的,他的意思就是说,写作就是要激励,让他感觉到,我写作是有意思的。让学生感到老师欣赏我了,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任何一个闪光点,让他感到写作文和做一个数学题一样,是有意思的事情。

谭:我这里插一句,我们的学生是给一点阳光就灿烂的,所以多多鼓励非常重要。

巢:我也想到两件事情。自己做学生的时候,有时看到报纸上的一些文章,觉得自己也有话要说,但是那时候也没有什么阵地,也没有那么大的勇气。现在有些学校它提供一些阵地,如校刊啊班刊啊,它鼓励学生去发表,至少在这个地方,它给他的同学提供了一些想法。

郑:我以前做过网络版的作文实验。一个是在网络上写,后面同学跟帖发表意见;一个是在作文本上写,老师精心批改,一个学期下来,明显地在网络看到上写的作文质量,比在作文本上老师精心批改的作文水平好得多。那就是说,他觉得我写的东西有人 9 关注了,有人回帖了,就好像我们写博客,觉得我不只是作为一个作业在写,而是为有读者而写。心目中有一些读者在,他就有一种成就感。

巢:交流的对象多了。

郑:对。他有一种满足感,就不会觉得是在完成老师交给的一项作业,我觉得这个是满要紧的。

谭:有了展现自己才华的一个平台。刚才我们谈到了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原因,也谈了一些改进这些问题的方法。目前社会上关于作文指导的书是满天飞,让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一些老师是无所适从。那么我们谈的第三个问题是怎么看待那些传授写作诀窍的指导书?

巢:我不知道你们怎么看,我读的这方面的书不多。讲的时候可能会得罪人。有很多语文老师,他们有一些很好的经验,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于是出版了一些作文指导书。我手头就有好几本,是别人送的,一般我不会去买。当学生的时候,除了老师的指导之外,自己也想看看一些作文指导的书,买来看看后,觉得对自己仍然没有什么帮助,自己仍然不会写嘛。后来自己慢慢长大了,也尝试写文章了,但是也不是看了那些指导书去写文章的。那些作文指导书里面有好的,但是参差不齐,或者说良莠不齐。那些经常写下水文章的老师,他们的指导书应该是有质量的。有的老师是将写作学的东西加上学生的习作拼凑,这样的指导书大概价值不大。听学生说现在这样的书充斥图书市场。

郑:作文指导书我看了以后,觉得大概有两类:一类是以例文为主,加一点点评;一类是以技法指导为主,然后在后面附一点文章,主要是这两类。我是这样看的,前面我们也谈过,技法其实是末。一些老师他自己教技法都没有多少办法的时候,你去买一点来帮助备备课也未尝不可。毕竟我们现在的作文教材不多,只能在良莠不齐中选一点利于你的教学的书。这个可能不是最有用的。最有用的还是回到前面来。我看到像笑话 10 一样的作文指导书里的一个内容,那个书里老师教学生的材料中有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材料:屈原向我们走来。他说这句话你随便什么作文里都可以套。怎么套?比如说“山的稳重,水的灵动”,它第一句话就是“屈原向我们走来”,接下来写他的爱国之情像山一样稳重,接着扩充一点点;他的文思像水一样灵动。这是 2006年的江苏卷。第二年还是江苏卷,考的是“凤头,猪肚和豹尾与人生”,它还可以写“屈原向我们走来”,“帝高阳之苗裔兮”这是屈原的人生的凤头;屈原举身赴汩罗江,他划出了人生的豹尾——一路拿同一个材料以不变应万变,我觉得这样的指导是很可怕的。

巢:甚至是误人子弟。

郑:很可怕的。

巢:这是误人子弟。他的目的很明确,你不会写作文,我来教你。这个学生用了他这个砖之后去敲大学的门,进了大学的门之后他还是不会写文章。

郑:说起来很可怕的。其实现在高考不是靠这种虚假的抒情来获得好成绩的。其实各地高考都在提倡写有思想有情感有见地的文章。所以看这种指导书我们是要谨慎的。

巢:我听人讲个故事。他说某某地方,他去那里听课,那里有位老师教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快而且文采又好。当地也在帮他去宣传,也有不少人去参观。听课的人,当场命题,学生几分钟后作文就写出来——就是口头说,你佩服吧?而且很有文采,体现出这个学生基础很好。后来有人一想,不对啊,我刚才指出的那个题目,是秋天的背景,他怎么讲出来是春天的背景文章呢?语言很美,但好像与我的命题不匹配啊。他怎么教法呢?他让学生将有关写景的,有多少种,你就背下来,写人的有多少种,你就背下来。然后出一个题目,老师指导你怎么样去把它组装起来。就像组装电脑成批量的零件,组装起来就行了。所以这样一种教法也是害人的。

谭:所以刚才两位老师谈了,一些作文指导书也要一分为二地去看,有一些好的指 11 导书确实能让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受益的。让你站在一个高海拔的基座上让你登堂入室。但是更多的作文指导书是枯燥的,是板着脸孔来说话的,是纯粹介绍一些技巧的。这节课我们主要谈了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一些状况以及一些突出的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作了一些分析,而且还就作文指导书展开了讨论。我想就写作而言,确实是学生主体内在一个自由的表达。它依赖于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的沉思,依赖于自我个体的融入。如果我们想要让学生饶有兴致地作文,能够敞开心扉地去作文,能够用自己独有的声音来抒写自己的内心,那么我们老师首先要做的是要消除学生写作的心理障碍,要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言说的欲望,让他们有一种表达的内驱力,而不是让他们照着某些作文指导书上说的所谓的写作模式,教给学生一些静态的写作方法,更不要去总结那些满分作文的诀窍。有一句话叫做“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我们千万不要去曲意逢迎,投其所好,那样做是得不偿失的。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老师们,再见!

第四专题 努力突破写作学习和教学的难关

主持人:谭轶斌(以下简称“谭”)

参与人:巢宗祺(以下简称“巢”)

郑桂华(以下简称“郑”)

第二节课

谭:老师们,我们接着上课。上节课我们主要是讨论是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改进的办法等等。这节课我们主要谈中学写作教学中,是不是也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郑:我感觉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在教学上重阅读轻写作。老师们在阅读教学上投入的精力更多更多,老师们可能觉得在阅读上更有事可做,他们觉得在阅读教学上投入的时间多,会觉得效果会好一点,写作教学上投入过多的精力是荒废田地。这是我的第一个大的感觉。

谭:确实是这样,写作教学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始终处于低谷阶段,很多语文老师还是重阅读不重写作。我们看平时很多课时是安排给阅读教学的,写作课是可有可无的,常常是被挪作他用的。我想,如果高考作文不是占着那么高的比重的话,那么写作教学的地位会更加岌岌可危了。

巢:在语文考试中作文的地位可能是倒过来,重写作。写作在考试中分值占的比例将近一半。也有些专家建议超过一半,写作是表现一个人综合语文素养的。因此有人建议把它占的份量放大一些。轻写作一个可能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第二个可能是无奈。一个学期如果安排写作课几十个课时,他可能也觉得受不了。因此,轻视写作,一个是认识的问题,一个是它缺乏一个抓手。

谭:教材没有编好,前面您也提到过。

巢:现在我们自己来做这个事情也比较困难。写作方面的研究相比还是很薄弱的。现在大家叫得很凶,写作应该怎么怎么的,但是编出来的教材大家看看,中小学生去用,还实在是一个问题。

郑:它实在是一个太综合性的活动。它涉及到思维的,生活体验,积累的,很多方面。还有语言的表达。

谭:就是说整个写作的教学还是缺少一种系统的设计。所以我们不能把写作的问题都归结到老师的身上,就是说写作处在这样一种自流状态和写作教材也是有联系的。那么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我会很认真地去阅读文本,然后去查阅一些资料,接下来我要制定教学目标,我要设计教学,等等。但是面对作文教学,我只能凭着自己的一些经验,我个人的一种好恶 13 来进行。今天我觉得审题很重要,那么今天我就进行审题的训练。我今天想到立意很重要,那么我就进行立意的训练。今天我觉得材料很重要,我就要求学生重视积累。所以用一个不恰当的成语就叫做“朝秦暮楚”,很少系统地去考虑作文训练的内容。

郑:教材也是有设计的,你看全国的教材,上海的教材,其他地方的教材,包括现在的选修系列,也有写作设计。但是普遍反映不是好用。这可能是一个教材要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是一个原因,也可能是教材本身的不足。

巢:这几年从全国几家新课程实验教材来看,他们都编写了写作教材,比过去有了进步。大家都在探索。作为一个教材,不能光从教师的角度考虑,不能光考虑怎么教,还要考虑学生怎么学,要把这个设计进去,这就比较难。现在教材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郑:及格状态有没有还不知道。我觉得还有一点自我评价的主观性。因为作文评价很难有一个唯一的标准。不同的人读这一篇文章感觉是不一样的。天津 80年代做过一个实验,同样一篇作文他们找各个省市去打分,在同一个省市内部,最高分最低分差到五十分。在不同的省市可能距离更要大啦。同一所学校也做过实验,也是有二十分的差距。甚至同一个老师今天批和一个月之后批,分数也是不一样。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老师觉得我教作文还是不教,都差不多,所以这个评价的问题是需要研究的。因为很多老师考量的是分数。领导考评是看高考的分数,看月考的分数,期中期末考试的分数。当然这是有问题的,但是老师在现实的压力中,他也要考虑这一点,为什么老师更多的将时间花在文言文教学上?因为她觉得花在文言文上我看得见。我让学生将诗词背一背,将文言文特殊的句式背一背,学生总是能有收获的。

巢:力气花下去就看到了。

郑:教学评价我们的老师和领导是要考虑的。

巢:刚才你说针对同一篇高考作文,不同的老师看不一样,不同的时间看也不一样,也有误差。阅卷老师的眼光不一样,心情不一样,不同的时间劳动强度不一样,短时间要看那么多作文,对他的精神状态有影响。为了减少这方面的误差,我提过多次建议,人家觉得有道理,但是实施起来有困难。怎样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的阅卷队伍,这实际是很重要的。这样一支队伍在高考评卷的时候,要花那么一天两天或者三天大家在一起研讨一下,不要光凭主观的眼光。心里要有一把尺子,这把尺子到时分配给你,这把尺子基本要接近一些,这样的话就可以减少主观性。在上海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参加过阅卷以后感触很深。有一年请了上海区重点两位年资相当高的老师,他们工作也很认真,他们二人要求在一个组。在试批的过程中,各个组之间要交流,看来看去发现二位老师的标准和其他人不一样。别人看的一类卷,他们认为可以判为四类卷;他们看的二类卷,别人看来是三类卷,完全与其他的人不一样。一天下来,其他老师跟我讲,这两位老师不行,与我们的差距太大了。我说明天再看一看。第二天,别的老师又跟我讲,哎呀,我们精力都耗在那上面了,他们俩改的试卷,我们还得重新打分。一天半下来我们别改卷了。后来把他调到试题客观性比较强的评卷组去了。这俩位老师喜欢的是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创新的文章。

郑:他们喜欢那些按照规矩写下来的文章。所谓的规矩就是套路。

巢:对,套路。别人觉得这篇文章俗套,他觉得是好文章,所以各人的眼光不一样。

谭:还是把握的标准不同。

巢:曾经上海市政府下过一个文件,让所有的大学中文系老师去批改高考作文。我觉得他们不了解,大学中文系老师不一定都适合评阅作文。我是搞语言学研究的。以前我带本科生硕士生的时候,会受专业习惯的影响,对学生的文章的细部、对语言够不够正确、精致看得很仔细,对它的整体评判削弱了。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说明,不同的人对同一份作文眼光是不同的。另外还有一部分老师,他上大学中文系是个误会,他不应该上这个专业。

谭:也就是他对这个文字的敏感度不够。

巢:对,对。有人说在几分钟内给一个学生改一篇作文,认为这很粗糙的。其实一个人评卷看熟了之后,不能在几分钟内打出一个分数,实际上是不合格的。外行不懂这一点。如果你看了二三十分钟后还不能给出分数,你这个老师是有问题。

郑:要么老师有问题,要么学生的作文有问题。

巢:这种情况也有。就是这篇文章很特别。这种情况要讨论要商量。一般情况下,开始的时候可能慢一点,看到后来就是几分钟可以判定。外部的人不懂。

郑:要有个职业的敏感度。

巢:语文老师就应该有这个能力。语文老师就要有这个审美能力。作文好不好,几分钟之内就要能判定,语文老师要有这个直觉,评阅作文,其实这是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他的专业性跟律师啊,医生啊相比一点都不逊色。它也是一项很专门性的工作。

郑:刚才巢老师说一个老师在三分钟四分钟内要判定一篇文章,这个专业性……

巢:这是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外人是不懂的。

谭:他如果没有若干年的实践积累,他完全是判不好的,他只能凭着个人的好恶去给分。所以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一些是教师本身的主观问题,也有一些是客观的问题。面对评分的问题,教师可能也处在无奈的境地当中。但是不管怎样,即使是戴着镣铐也要跳舞。刚才我们讨论了中学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那么就学生来说,也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写作文是学生特别怕的一件事情。面壁十年,他还是怕作文,厌恶作文,痛恨作文。接下来我们要谈第五个问题,就是怎么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

郑:其实上一节我们已经谈到过一点这个问题。就是增强他们的写作兴趣,养成写作的习惯。提供给他们发表的一个环境。就刚刚谈到的问题,我觉得有的老师就是教模式,我觉 16 得老师在教学时首先不要过多地去束缚他,他还没进入到一个写作的状态,你就说这样不对那样不对,就像一个演员他还没有进入到表演的状态中,你就反复去批评去指责去挑剔去要求他,他就永远迈不出那一步。

谭:我倒是想起潘新和教授讲的,作文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小学阶段是放的阶段,写放胆文;中学阶段,是要适当的收,写小心文,但是这种收要很小心的,不能伤了学生那种写作的天性;到了大学阶段,他认为就可以放了,就是要收也要放。也就是小心文放胆文都要作,但是提倡放胆文。主要是以放胆文为主。

郑: 80年代北京景山学校搞一个教学实验,特别提倡搞放胆文。学生还没有怎么写,你就去提过多的要求,这是很可怕的。

谭:这样让学生每一步走得很拘谨。

郑:所以我有一个想法:就是提倡自由状态下的写作。我们老师不要作一些过多的命题作文、课堂作文。当然这类作文也要做,否则可能在考试那里校长那里过不了关。但是从高一到高三,我们对学生的随笔啊周记啊,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他,肯定他,鼓励他。

谭:有些学生还是很有才情的。对学生在作文中展示出来的才情,我们要尽情地去呵护他,去激发他,随时去保护他可能迸发出来的思维的火花。对那些闪光点尤其要加以肯定加以呵护。

郑:写作是一种自我的抒发。如果这个意识老师不能让学生很清晰地明确,学生写作只是为了完成一项作业,那么学生的激情可能激发不出来。

巢:我上中学的时候,有规定要写日记。有一个同学,他在作业本上写:日记作业。老师问:为什么要写作业两个字啊?回答:我要交给你去批的嘛,不是作业吗?周记也好随笔也好,老师在这方面还是要放一放,让学生去写。十多年前我到国外一些大学遇到一些在那边搞教育研究的中国留学生,他说他在那边看到外国的老师对学生作文中的病句,老师是不 17 大给他们改的。他说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感还没得到充分的发展成熟,他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个时候出现这些问题很正常。所以这时你让他们把意思表达出来,应该鼓励的就鼓励,有些问题你老师现在不去指出,将来他读书读多了,语感增强了,思维能力增强了,有些问题自然会消除。你一篇作文从头改到尾,学生的兴趣也就没有了。现在哪些地方你肯定他之后,一次作文我只给你提出一两个地方的错误。这样他敢于写了,敢于说了,这样子他的兴趣不会压抑住。好比小孩子学走路,你说第一步应该怎么走,第二步应该怎么走,第一步跨出去应该怎么样,第二步应该怎么样,他还不敢走路。

谭:他们发现学生的身上的闪光点,我们批改作文是一种缺陷模型。首先是发现他的缺陷,发现他的问题。这可能和我们的思维习惯有关。我们的法庭辩护也是这样。西方是一种“无罪辩护”,我们是一种“有罪辩护”,先看到他的问题在哪里,然后再去想办法。

郑:我觉得批改一个阶段的作文,不要面面俱到,求全责备。我觉得 应该给他一些鼓励和指导,而不要把所有的尺子都拿过来约束他。比如最近我就训练炼字,对炼字做得好的句子,我就多划一些波浪线;对不好的,我就指出这一方面的句子的不足。如果你要说含意不深刻,材料不新颖,各个方面要求下来,下次他肯定是没有动力的。

巢:小时候有一回我心血来潮,自己想起来写毛笔字,兴冲冲地拿给母亲看:看看哪个字写得好,我母亲看看说,我看都不好。后来她看到我那失望的眼神,就安慰一下,要么这个字好一点。我心里说:哎哟,我不写了。如果那个时候得到一些鼓励……

郑:那可能成书法家了。

巢:书法家不敢说,但字肯定要练得好些了。至少会持续练下去,这么一弄,就不练了。你得到一点鼓励结果就会不一样了。

郑;所以一些懂得教学的老教师说: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你看你那一次那么有兴致地练字——

巢:是啊,没有人逼我写,是自己主动的。

谭:要小心呵护学生的求知欲。要让学生多尝到成功的甜头,一旦尝到甜头,学生也许对写作不会感到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并不是一件苦差事。

郑:我觉得学生能够将阅读和写作作为生活的一部分,那他就感到幸福了。

巢:所以我还要提到一个评价标准的问题:什么是科学的眼光?我觉得我母亲评价我这个字,她也是用这个科学的眼光,艺术的眼光。她讲得没错啊,你这个字是有问题。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她将我的积极性打没有了,这也不科学。究竟什么是科学的眼光,这也是一个问题。因为从另外一个怎么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角度看,这个做法未必科学。

郑:这个评价到底以什么为标准?到底是以终结性评价还是侧重形成性评价为主?到底是要求这一个学生这一段时间写作上的变化,还是从一个理想境界的高中生——高一的,高二的要求来评价?所以我们的老师要看孩子气的作文时,不要用理想的标准甚至是有问题的标准来看学生的作文,这样子孩子肯定会越写越没劲,一个人做一件事从来没有获得激励和肯定,你说他会有积极性吗?恐怕是天方夜谭。

谭:要改变学生对作文的一种畏难情绪,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一方面我觉得还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鼓励他,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另一方面可能在教学方法上需要做一些调整的。讲究一些教学方法。比如说,让学生写出他们最熟悉最真实的生活,能够创造一种理想,创造一种生活等等。我觉得在写作教学上现在有两种极端:一种认为写作是不需要教的,他的依据是,作家有几个是教出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让他去看吧。大量读以后他有了悟性,他慢慢就贯通了,他就会写了。这是一种极端,有人称之为“写作的神秘主义”,它不需要教。还有一种被称为写作的机械主义,它什么都要教,一招一式,一步一法,似乎要把你全部教会,其实到最后他又教不会。所以这样两种极端都是不合适的,我们怎么在教学方法上作一点调整,作一些思考,可能是我们接下来要关注的问题。

郑:说写作不能教,我觉得是老师在逃避责任。前面巢老师说到,判作文是个专业的活动,教作文当然更专业了。或者说同样是个专业性很强的活动。语文老师是靠教学生吃饭,你说写作一点不能教,我觉得是有问题的。刚才谭老师提到,有人说作家有几个是教出来的,这恐怕是将中学教学生写作和文学创作混淆起来了。文学创作你说靠老师教恐怕有点难,但是教学生能够文从字顺地表达,这个还是要教的。做得好的老师和做得不好的老师,那是天壤之别。在有的班级学生就很爱写,有的班级出现多位写作高手,这跟老师教学还是有关系的。当然那种机械主义还是有问题的。

谭:不管怎么样,千万不要离开写作的真谛,写作的真谛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地把学生作文回归到人,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位,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的路才越走越宽。接下来我们谈这样一个问题:从一些老师的成功经验来看,我们怎么样来指导学生写作才会比较有效呢?

郑:前面我们谈到一个是教材,一个是教学活动。具体从教学活动讲呢,我觉得很多老师做得比较好的是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包括命比较好的作文题。我记得南京师大附中的王栋生老师,他说他教高三的时候总要做一个作文题叫“幸福的高三”。他说第一次出这个题目的时候学生很哗然——高三,哪来的幸福感?但是他就是引导学生思考:高三到底有没有幸福?现在他说这个题目成为他高三的传统作文题。而且每每有好文章。因此我觉得创设情境,包括命一些好的作文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觉得有一些老师是做得比较好的。不要动不动就命一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或者是远离他思考的作文题。央视新闻,它提到有两个省高考的作文很难写,一个是“春来草自青”;一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当时高考命题者有命题者的思路,我们平时重视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时候,更加需要用心设计作文题,设计训练的目标,不能很随意地命题,一拍脑袋今天写个“宽容”,明天写个什么的。

谭:我们曾经给学生命过这样一个题:语文是气体,数理化是固体,音体美是液体。这句话是我们在读书杂志上看来的,因为我们当时觉得很有意思,就拿过来了。因为命题贴近他们的生活,又能打开他们的思路,所以他们特别感兴趣。每个学生,一说出这个题目的时候他就跃跃欲试了。他就有一种这样的言说的欲望。

郑:汪曾祺先生回忆,在西南联大的时候,有一个作文题目,叫“记一屋子里的空气”,他们那时很反对空洞的抽象的作文题。他们布置的题目都很具体。

巢:一个是定题目具体形象,第二个是有新意。你说“一屋子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很有新鲜感,能够启发人。

谭:刚才郑老师您介绍了写作的一些具体的题目,还有王栋生老师的做法。我记得你上过一堂类比构思的作文课,我觉得也特别有意思。你介绍介绍。

郑:这个课涉及到另外一个想法了,这个课整个的过程比较清晰。就是教给学生一些怎样将普通的想法表现得更加形象一些。那我就教了一个类比构思的课。作文构思是许多老师在做的,不要简单地起点到终点的理想的位移状态。而是带着学生一点一点地转移过去。侧重一个过程的指导。于漪老师,还有以前广东的丁有宽老师,是个小学老师,都强调过程指导。我那节类比构思的课,一上来是让他了解一下什么是类比,我用的是冰心的《谈生命》和《霞》,这两篇都是有关生命的话题的。《霞》那篇文章是通过对晚霞的描写,讲到生命中有痛苦有欢乐,《谈生命》将生命比作一棵小树和冬日里的水,来描绘生命的感受。让学生了解一下类比构思是怎么一回事,是用一个物象来表述一个抽象的道理。然后接下来是“人生像什么”这样一个训练。看看他会想到一些什么样的物象,然后选择一些合适的物象。我记得当时学生讨论还是蛮热烈的,就是我选什么样的物象来构思我对人生的思考。后来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物象要跟话题要有好的关联度,物象是自己很熟悉的,有话可写。

谭:你这几个环节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

郑:它能把他们生活的积累包括阅读的积累调动起来。

巢:你抓住一个物象来展开,来表达你的思想,情感。许多作品,诗歌也好,散文也好,小说也好,它们都是抓住这个物象展开。你说朱自清的《背影》,父亲送他上大学,若干年后回忆起来脑海里浮现的都是父亲的背影,是这样一个物象来承载他的思想、情感。

郑:其实他读过的很多作品都有这样的关联。只不过是他脑海里与写作的关联没有关联好。当时学生找好物象之后,那很快物象和话题之间建立关联。当然选择的是物象很固有的特征,和所要求的话题建立关联。这样一篇学生的构思就成型了。我记得一般老师对学生的写作是比较多的提要求:你要想开去啊,你要想得多一点。至于怎么样想开去,怎么想得多一点,都是原则性的要求。

巢:我也知道去想开去啊,我也知道应该想得多一点,就是我想不开啊,呵呵。

谭:就是缺乏一个抓手。

郑:我觉得作文要落实一个过程的指导是满要紧的。

巢:你要启发他怎么样想开去,我从哪条路过去,这个要提示给他。在这个地方我还想到写作教学怎么样把阅读方面的一些成果结合起来。否则你阅读归阅读教学,写作归写作教学,二者脱钩了。这样的教学我们的利用率很低。我觉得这两个要时时关注,引入我们的写作教学。一个是要让学生充分利用我过去阅读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果,哪些作品,它是怎么写的。给你有启发。

郑:像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选了多少东西,多少个角度。

巢:所以老师不要抽象地说要灵动一些,形象一些,具体一些,那么你去看哪些书,这样能够让学生受到启发,让他的积累调动起来。第二个呢,我觉得平时要求学生加强积累,到写作的时候,你把你积累的东西搬出来。一个是头脑里积累的东西,一个是你的笔记本啊,你将你笔记本拿出来。你积累的东西跟他不一样,所以写作的时候你就有你个人的东西。你 22 将积累的东西用到里头去。你通过阅读,通过诵读,平时你有不少好的词语。这个词语你积累下来了还不完全是你的。可能还是你记录他人的,只有到你比较熟练地运用的时候,这个句子才是你自己的。那么怎样把这些词、句、语言变成你自己的呢?你就尝试去用。一个人表达时要用的词语要比你看懂所需要的词语的量要小得多。所以得要让学生怎么样丰富你自己能运用的词汇量。就要充分调动你的积累,经常去用。我当学生的时候,有时一个新鲜的词,用进去,老师说你用得不对,用词不当。下次我还要用,用了几次后就知道怎么用,这个时候这个词就是你的了。我觉得怎么把阅读的成果整合到我们的写作当中来。还有一个应该充分调动我们的积累。语言的掌握有两种,一种是领会式的,一种是复用式的,要重复使用才能掌握,这个难度比前面的要大一些。但是你要去用,用过一次两次三次之后就变成你自己的了。这就是复用式的掌握。

郑:讲到这儿我想起了一个例子,一个老师他非常有意识地强调,现在学生背得好多。我们现在强调名言名句的积累,一个是考试要考,一个是老师意识到,学生在中学阶段小学阶段要多积累一些,但是学生在用的时候,他的面是很狭窄的。即使像巢老师讲的那个老师,他逼着学生最近背这些句子,你就要用那些句子,不是做很多成语练习吗?你在你的文章里用个五个几个,开始可能有点生硬,但是慢慢做下来,两次三次得到调整,小孩子找到感觉,他这个意识如果有了,他的整个文章的语言运用就不一样了。

谭:刚才两位老师谈了积累和运用之间的关系,也谈了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我就想,这个读和写好比鸟儿的双翼,缺少了任何一环,这个鸟儿就飞不起来。所以阅读它是促进写作的;反过来,你多写对文章的感受力也会得到一种提升。我们在整个课改的推进当中,有不少的老师他不断地在尝试,刚才也谈到了在教材方面有一些好的指导书,涉及到了一些老师在指导当中有哪些好的方法和经验。有一些是名家的做法,其实我们在一线的许多老师自 23 己在努力地钻研,自己在探究,我想还是发挥每一位老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地做这方面的研究。

郑:我来补一个例子,我看到常州中学的郭家海老师——这位老师我不认识,我看到他的一个对于写作的等级量表的设计,比如我下载一个“叙述文(小说)自我与读者发展性量表”,他分成四级。他首先对概念进行了界定:自我是什么,读者是什么然后有四级,每一级有非常详细的指标,比如 A级它这样规定:具有积极的写作需要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写作的价值、意义有一定的认识;写作过程中有能够调控自己的情绪的意识,能够考虑到读者。这个读者意识高中生应该具备的,初中生也应该有的,课标里提到的呀,第一条就是读者意识。我觉得这位老师做得很好。然后有自评,然后有统筹评价。我觉得有这样一系列的努力研究,那肯定是能够改进作文教学的。

谭:其实各种的指导和方法还是很多的。由于大家对作文本身的理解也不完全相同,所以每个人的指导方式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比方有的老师他会从作文的基本的立场出发,学作文就是学做人,作文即做人,他是主要强调作文的一种精神价值的,但是也有的老师他可能不太认同这样的意见,他主要强调作文的一种工具价值。再比如说从作文的命题出发,有的老师可能比较赞同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或者说是话题作文,或者说是命意作文,它有一个范围;但是有的老师他可能不要命题,那就是一种私人化的写作,那就是一种自由作文。再比如说从作文的特性出发,有的老师喜欢分步指导,层层落实;但也有的老师他创设一个作文的情境,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再比方说作文的评价问题,有的老师每一篇他精批细改,也有的老师他愿意让学生自己批改。等等各种方法是不一而足的。但是我觉得不管怎么样,这种方法或许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还是要努力地去探索,不可听之任之,让作文教学处在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今天这个专题我们谈了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也谈了怎么样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介绍了一些写作当中一些好的经验好的方法。我觉得确实是这样 24 的,我手写我心,我笔写我情。我们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要让我们的学生懂得:好文章它不是挤出来的,而是流出来的。好文章它不是矫揉造作的,它需要的是一种真情实感,是一种至性深情。像刚才提到的《背影》,它就是一种大味至淡的文章。我们也要让学生知道,三流的文章,它是文字的化装;二流的文章,它是一种精神的化装;而一流的文章,它才是一种真正的生命的化装。所以我们觉得好文章它就是内心的真实流露,它存于中然后才能形于外,只有这样,生活的多彩,人生的百味,学生的情感,才能在笔端尽情地流淌。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老师们,再见!

第四篇:突破作文教学的难关尝试

突破作文教学的难关尝试

一、引导学生会观察

要写作文,必须有对生活的观察和体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留心任何细小的动作和语言。绝不是走马观花的获取一点淡薄的印象,也不是浮光掠影地捕捉一点浅显的感受。总之,要自觉的调动眼、耳、鼻、皮肤等各种感官,多角度的观察,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作文素材,从而写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文章来。如何观察生活呢?如“写一种植物”要教给两点观察方法:⒈从整体到部分,层层认真观察;⒉学习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在学生学习了观察方法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用这两种方法观察一种你喜爱的花,观察再写下来。

二、启发学生乐构想

通过观察,得到的原材料是零乱的,不经过周密的构想不能表达某个主题。“鸟兽虫鱼皆学问,烟雾山水是文章。”但仅仅只是平铺直叙的描绘,蜻蜓点水的叙述,决不是佳作。教师必须教会学生用丰富而巧妙的想象,以形传神,多角度构想,作文才有生命力。如由自然火想到光明,想到奥运圣火;由自然界的风,想到抢购风,时髦风,大吃大喝风等。这样主题也升华了。如,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我就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

三、学生要写,写出真情

在观察和想像人与物浑然一体,情与景交融碰撞,学生有了一种“我想说”、“我要写”的跃跃欲试。在这种急欲表达的情感激发下,学生就可以书面作文了。开始可以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列提纲、自己遣词造句、自己修改,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自己命题: 学生作文要改变传统教学“教师命题、学生搜肠刮肚、奉命应试作文”的僵化模式。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出题目,写自己觉得新奇有趣、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要不拘一格,要活、新、小,自己列提纲:凡善于写作的人动笔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那就得打“腹稿”,编写作文提纲。作文的提纲好比建造高楼大厦的蓝图,是对整篇作文的设计,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分几段,中心思想是什么,一一都要写明。有了作文提纲,作文不慌不忙,哪里是重点,哪些是详写,一目了然,写好每一个片断,完成整篇作文就心中有底了。对于中学生来说,在作文的起步阶段,学会逻辑思维,编写作文提纲,而且养成良好习惯,将终生受用。自己遣词造句:铺路要石子,盖房要砖瓦,作文要词句。文章是词句的连缀,每个学生要会灵活的驾驭语言文字,用准确生动的词语表情达意。要认真辨别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如表示手的动作的词语就有抓、捏、拎、提、举、掀、握等几十个,它们分别用在不同的地方;要仔细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作文是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准确自如的调遣词汇,同时还要熟练的掌握常用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自己修改: “文章不厌千遍改,功夫不负有心人。”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修改作文是作者对所写作文的内容不断加深认识,对表现形式不断完善的过程。学生完成初稿后,要多看几遍,多读几遍,仔细琢磨,看看层次是否清楚,详略是否得当,交待是否明白,用词是否准确,语句是否通顺,有无错别字和用得不当的标点符号等。只有经过认真修改的作文,才能做到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更加统一,才能更恰当的表现和反映生活。

四、广泛阅读,厚积薄发

1、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经常性的阅读指导。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彩的讲读分析,给学生作课外阅读示范,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

2、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一是抄一抄,要求学生阅读时把优美的词句或精彩片断分门别类地摘抄在读书笔记中,日积月累,丰富词汇。二是写一写。每读过一本课外书后,让学生练练笔。如写心得体会,或模仿文章的精美语段进行仿写等。

3、开展丰富多采的读书活动。如:开展“读书汇报会”,激发说的兴趣;开展“读书专栏”,激发写的兴趣等,从而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4、新语文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样要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教学。教师要培养学生写作中经常用到的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等, 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就能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学生就能写出富有创意的佳作。

第五篇:四、今后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改进措施

针对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查找出“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通过认真剖析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我局领导班子一致认为,无论是学风问题还是工作作风问题,无论自身要求放松还是廉洁自律意识标准不够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理想信念出现动摇,政绩观出现偏差,群众观念有所淡化和党建工作有所放松所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举措。为此,局领导班子要围绕中心工作搞好整改,齐抓共管,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确保党的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体现在全面建设水平的明显提升上。

(一)进一步加强学习,增强思想认识。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政治责任,切实加强理论学习,以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系统性,继续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用党的理论和政策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推动实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利益观,同时,系统地学习相关业务知识、法律法规知识、领导科学等相关知识,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领导艺术水平。坚持学以致用,切实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工作实践。坚持学用结合、学以

致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自觉做到“多学习、少应酬,多实干、少做秀,多补位、少拆台,多奉献、少索取”,努力为企业服务。

(二)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提高领导班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水平。强化集体领导观念,重大问题由集体讨论和决定。增强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决策前慎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凝聚集体智慧,为科学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同时,注重增进党员干部的团结,党员之间坦诚相见,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努力打造一个“学习创新型”、“民主团结型”、“勤政为民型”、“清正廉洁型”的好班子。二是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进一步转变作风,发扬能吃苦、能奉献的精神,切实履行好“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神圣职责。

(三)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千方百计为全县企业解难事、办实事。牢记肩上的重担和使命,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切实把主要精力和心思集中到为企业服务上来,兢兢业业地把工作完成好。

(四)进一步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增加工作实效。要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善于从政治、全局的高度认识事物,不断完善和提高党员干部素

质,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不断学习,探索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五)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把党员干部之间谈心交流活动制度化、经常化,鼓励党员干部互相找不足、提意见,讲真话、讲实话,积极开展思想斗争,使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服务企业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把工作的重心转到服务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上来。

(六)严格自律,加强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要以身作则,严以律已,坚持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变革创新、务求实效的作风,要求党员做到的支部委员自己率先做到,在工作生活中带头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带头遵纪守法、宏扬正气、传递正能量。进一步完善机关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各项管理制度办事,认真执行中央有关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规定,带头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七)进一步倡导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切实解决拈轻怕重、吃苦意识不够强的问题。一是倡导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工作作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和利益观,切实增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摆正位子、放下架子、挑起担子。二是倡导雷厉风行、说办就办,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勤勉敬业,坚决破除“等靠要”思想,沉下心、沉下身、沉下力来

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难题。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局党委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督导组的悉心指导下,认真开展各项工作,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下载专题四 努力突破写作学习和教学的难关[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专题四 努力突破写作学习和教学的难关[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二等分和四等分

    学习二等分和四等分 活动目标 1.等分教学的主要要求是使幼儿初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整体大于部分,部分小于整体。 2.教幼儿学习等分,主要是通过等分几何形体,也可以适当选......

    浅谈高中政治的教学瓶颈和突破

    浅谈高中政治的教学瓶颈和突破 传统的政治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国家对于人才的发展需求,必须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改进。教师应在素质化教育以......

    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

    王宁125834 4.简述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 一.突出教学重点 突出教学重点就是在教学中抓住主要问题,讲清基础知识,发展学生能。突出重点的行之有效的常用方法有如下几......

    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

    简述如何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 一、突出教学重点 突出教学重点就是在教学中抓住主要问题,讲清基础知识,发展学生能。突出重点的行之有效的常用方法有如下几种: 1.时间安......

    党课学习主要收获和努力方向

    我很荣幸成为我校党校第49期入党积极分子中的一员。这一次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使我得到了巨大的收获和启示,使我在对党的理解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得到了又一次升华,为我从一......

    五下四单元单元主题写作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写作《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记一件令人感动的事》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口语交际•习作四。这是在学习了......

    写作过程和英语写作教学

    写作过程和英语写作教学 摘要:在我国的写作教学中,结果教学法一直很流行,然而,它的不足之处已很明显。随着现代语言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写作过程教学法诞生了。它给英语写......

    学习原地持球交叉步突破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实施教改以来,以学生为中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