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剧场戏剧与表演教学
小剧场戏剧与表演教学
内容摘要:小剧场戏剧,是戏剧表演艺术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戏剧表演就需要有其独特的表现性。一些表演界的前辈们对此提出过相应的理论并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在高等艺术院校的表演专业教学中,教学活动的开展多是以这种小剧场形式为主的,那么它与正规化的小剧场表演有何异同?这种表现形式对于教学又有何好处?这是本文所研究的问题。
关 键 词:小剧场 表演 高等教育 教学
高等艺术院校表演专业的教学活动与其他专业不同,具有很强的自身专业特点,由此带来一系列独特的要求,比如对教学环境、教学场所的要求等等。小剧场教学手段的运用,是表演专业在教学中较普遍应用的一种情况,那么这种形式对于教学开展有何利害?如何应用这种方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笔者将对此稍作探讨。
小剧场,作为戏剧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具体空间场所,顾名思义,其空间相对大剧场往往要小得很多。有人作过比较,古希腊的狄俄倪索斯剧场,供表演之用的“圆场”(orchestra,歌舞场)直径达66英尺,看台可容14000至17000名观众。现代的一般大剧场,舞台面积多在200至600平方米左右,观众席位可达1000至1500个。而现代小剧场可容观众大多不过100至300人,有的甚至只有几十个人。
高等院校中的表演教学活动的开展,多数都是在这样的小剧场内或者是类似于这种小剧场的教室内进行的。因此,研究小剧场的艺术表现特点对于高校艺术表演类的教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剧场空间的这一自在规定性,对戏剧审美活动的主体会产生很多影响。这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对戏剧表现内容的影响
小剧场较小的空间量度,有助于戏剧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揭示。国内外小剧场的探索者们对此都有清醒的认识。1905年,莱因哈特从他的老师勃拉姆手中接管“德意志剧院”时,同时又经营了一个只能容纳大约200个观众的小剧场。对此,他曾这样解释:“我需要两个剧场:一个是小的室内剧场,专门排演隐秘的心理剧和现代剧作家的作品;另一个是大剧场,供演出古典剧目用„„”①
1959年,另一位探索者格鲁托夫斯基在波兰的奥波莱市创办了“十三排剧院”,进行小剧场戏剧的实验。英国导演彼得·布鲁克在解释这一实验动机时说:“他追求最大限度地在最小的舞台空间凝视人的心灵生活。于是意识到,观众也应尽可能少一点。这样,他逐渐地得出结论:在众多的远离表演区坐着的观众面前,是不可能准确地展示人的情感的„„”②
我国的小剧场表演艺术探索者们也看到了这一点。如被誉为在《留守女士》的表演中“把心理现实主义的内部技巧发挥到了极致”的奚美娟就认为:“从剧目上讲,我以为小剧场不大适合演出形式感太强的东西,而更适宜于演出心理剧。”③
为什么中外的戏剧探索者们都有这种认识?道理很明显,戏剧要表现出剧中人物的“心灵生活”,主要通过细腻的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睛以及微妙的动作细节。有人在谈到电影艺术时说:“表情是电影中观察电影角色情感创造的最直接、最独特的窗口。这个窗口能够最细腻、最生动地透露角色的心理活动。”④然而,在大剧场中,由于剧中角色的信息与观众的接受距离较远的原因,“观众直接观察舞台角色的表情,尤其是眼睛比较困难,透过这些细节去觉察角色心理,更是常常受到局限。”⑤因此,大剧场观众更多地是观察演员幅度较大的形体动作。也因此,在大剧场戏剧中,“组织人物的行动,尤其是形体行动与语言行动,将变得十分突出。”⑥这也就是“戏剧是动作的艺术”一说的由来。而在小剧场戏剧中,这一切却正好相反。我国近20年来有些小剧场戏剧,把只适合在大剧场中演出的情节剧,不加改变地搬进小剧场,引不起观众心灵的共鸣,原因就在于不了解小剧场的这一剧场效应。
二是对演员表演的影响
观众在小剧场中,可以直接便利地观察到角色的表情和眼睛,以及微妙的动作细节,这就要求表演必须从感觉出发。因为每一个细腻变化的表情、眼神,以及动作细节,都不能与感觉脱节,必须由感觉生发出来,并通过表情、眼神和细微的动作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观众的品评和推敲,也才能把观众带入到人物真实隐秘的心灵世界。而大剧场表演,却十分强调演员对动作的理性设计,一定要明确“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这种理性支配的动作,只能反映出角色的某些心理感觉,却并不能反映出人的全部深层感觉,因为有很多感觉是通过非理性动作显示出来的。如在《留守女士》的最后一段戏,乃川默然凝视着子东的离去,下垂的双手微微颤抖起来。扮演乃川的奚美娟在事后说,当听到扮演子东的吕凉说“我要走了„„”时,她说:“我突然获得一种感受:我生命的一部分就要离我而去了,好半天我都不敢直接看他,一抬头,两人目光相遇,这时我看到吕凉眼圈突然红了,他的心灵与我撞击了,所产生的火花激发了我们两个人。这是表演的最佳状态,是最有生命力的东西,可是在大舞台上观众却不一定能体察得到这么细微的东西。”小剧场中,由于演员准确把握住了规定情境中角色的感觉,并通过细微的表情、眼神和动作自然流露出来,观众被深深地触动了,仿佛看到了两位主人公那由伤感、无奈、茫然和惜别交织而成的异常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由此看来,受小剧场空间量度的影响,小剧场戏剧的表演并不全然是一种动作的艺术,而主要是一种感觉的艺术。有些演员不了解小剧场的这一效应,仍旧沿用大剧场的表演方式,令人感到虚假,难以接受,其原因也就不言而喻。
三是对观众剧场感知的影响
前面说过,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剧场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和接受的空间,演员和观众互为信息的传递者和接受者。在大剧场内,信息传递与接受之间的空间距离相对较大,为使观众能接受到足够的信息量,演员必须使用幅度较大和目的明确的形体动作,甚至还要适当放大这些形体动作。正如有的专家所指出的:“不仅语言、形体动作要适当夸张,表情也一样,从某种程度上讲,表情的夸张应更大些。”⑦因而从观众一方说,大剧场感知具有粗略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因为剧场空间在信息传播上的“远距性”和信息内容的夸张性,使观众只能粗略地观察到角色假定性的形体动作,观众的审美经验也习惯了这种大剧场的感知特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大剧场戏剧表演中,如果一个演员“只抓住了动作,而没有获得准确的角色感觉,其心灵和行为的间隙,固然并非是舞台表演所提倡的,但在舞台创作的实践中,又常常可以得到舞台的庇护。”⑧而在小剧场中,由于剧场空间在信息传播上的“近距性”,所以,观众对角色的一举一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要求自然、逼真和细腻,对任何夸张和做作都不能容忍,也就并不奇怪了。
但是,作为高等院校的表演专业的教学场地来讲,却不能单纯地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考虑从而安排教学活动,这是因为这种教学应用的小剧场,首要的出发点是教学,如何利用它来搞好“教”与“学”,才是这种小剧场独特的利用价值。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一、表演艺术教学是一种全方位的表演教学,它应包含表演艺术的所有主要内容,而不能仅仅由于空间量度、动作幅度等原因就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删节,以致造成教学内容的不完整性。
二、小剧场的空间量度特性反倒强化了教学效果的实现。由于师生教学过程在一个小空间内进行,双方的观察会更细致、更到位,既有利于学生模仿体会领悟,也利于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小剧场的独特环境,会使教学活动中的主客体更方便地进行交流,而且由于这种种环境会使学生在进行表演实践时更深切地把握角色,并力求达到最佳效果,或者知道什么样才是最佳效果。
表演艺术教学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所有的教学者都很清楚地知道答案。“赋形为下,传神为高”,这是挂在我们教学者嘴边的一句话。那么如何达到这一效果呢?“赋形”是表演达到“传神”的基础,是表演教学的根本任务;“传神”则是“赋形”的最高要求,是戏剧表演教学的终极目标。“传神”是灵魂、是核心,有了“传神”的要求,才使得“赋形”有的放矢,不至偏离轨道,在各种影响和冲击中迷失方向。这正如南朝著名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所说:“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
但是,如何准确而深入地把握作品的精神,怎样才能实现“传神”的终极目标,许多戏剧表演教学先行者在教学实践中多有涉及。由于教学思路和观点的不同,实现这一目标的做法也会有各种不同的渠道,呈现出多样性。我们认为:“从宏观(作品的精神)入手,以微观(角色塑造)为起点(赋形),最后仍要落到宏观(传作品之神)这一终极目标上”,应该成为我们在戏剧表演教学中始终遵循的逻辑规律。而完成这一规律的最好手段,就是小剧场教学。
剧场,作为演员与观众共同进行戏剧审美活动的场所,它的构成要素可以没有灯光、布景和音响,甚至可以没有与实际生活场所隔离开来的专用建筑设施,但却不能没有特定的演出场地与观演场地,而且,这两个场地在戏剧审美活动进行时,总是处于同一物理时空中。剧场的这一自在规定性,必然使演员与观众之间产生当场性的相互影响,或者说双向交流效应。
然而,从古至今,演员和观众场地之间的结构形态形形色色,它对演员和观众双方的相互影响效应,也必然具有很大的差异。大致看来,演员和观众场地的结构形态主要有两种类型:分体式结构与一体式结构。分体式结构的典型代表是设有镜框式舞台的大型剧场。据西方演剧史学家吴光耀考察,镜框式舞台最早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经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到19世纪末,借助“第四面墙”原理与照明技术的支持,“演戏时舞台上照明而观众厅熄灯,也就是说,观众看得见舞台上的演出,而演员看不见观众”,仿佛在演员面前有一面无形的墙,至此,演出场地与观看场地的分体式结构最终得以完成。⑨
有人指出,在分体式结构的剧场中,虽然演员与观众处于同一物理空间并同时在场,但是,由于表演区使用大幕、乐池、脚灯、台唇等设施,与观众区明显地分隔开来,而且演员看不到观众席。因此,使“第四面墙”理论的倡导者们借助剧场结构的这一特性,要求演员必须假定观众不在场,忘“我”地在“第四面墙”封闭而成的戏剧情境中,与对手或自我交流,唯独不能与观众交流,即“当众孤独”地表演一个虚构的故事,以制造真实生活的幻觉。观众只能被动地观看,交流也只能像潜流似的间接发生着。
随着20世纪民主化和生活化社会思潮的兴起,这种交流方式受到强烈的批判。于是,“努力消除演员与观众之间有形的与无形的障碍,改变观众在(镜框式大型)剧场中的消极被动状态,使剧场回归到演员与观众彼此交融、浑然一体的理想境界”,就必然“成为无数戏剧革新家梦寐以求的目标”。⑩小剧场戏剧的大量涌现,正是这种追求的结果。
小剧场的舞台,尽管有伸出式、中心式、可变式等多种形式,但就演出场地与观演场地的空间布局来看,都是一种一体式结构。它们都拆除了大幕、乐池、脚灯、台唇等隔离演员和观众场地的物质设施,也不采用照明技术制造“第四面墙”。这种结构的自在规定性,对剧场中戏剧活动的主体,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但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促成了演员和观众双方的直接交流、共同参与和共同创造。就演员一方看,就不能像在镜框式舞台上那样,假定观众不在场,并想方设法避免与观众交流。相反,还要千方百计激发观众,从心理上甚至行为上参与戏剧活动,与观众共同完成特定的戏剧审美任务。而从观众一方看,这种一体化的剧场结构,也必然使他不再觉得是在透过“第四面墙”,去被动地偷看一段别人的生活,而是主动地从心理上甚至行为上,与演员共同进行一次戏剧审美创造。
这种情况,正如一位专家所说:“在镜框式舞台大剧场演出中,虽然观众有时也会感动,也会兴奋,也会叹息„„但毕竟夹杂着那么几分‘隔岸观火’的性质。与观看电影和电视相比较而言,他们虽然也有某种‘参与意识’,但这种意识决不会强烈到跃跃欲试的地步。在小剧场戏剧演出中,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凡是观看过小剧场演出的观众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演员就在你身旁和面前表演,或在观众席的各个方位间频频地穿梭往来,他们的呼吸、他们的体温,你都能感觉得到;灯光既照在演员身上,同时也照在你的身上;甚至,演员突然走过来,向你发问,与你对话,也有可能邀请你同他(或她)一起跳舞;或者,干脆就请你一同参加一段演出„„这种种意想不到的情形,不能不迫使你产生随机应变的观赏态度和莫名的期待心理,以便应付在大剧场里不可能出现,也不希望它出现而在这里却可能会突如其来的事情。于是,以往那种在大剧场中较为客观冷静地‘坐定了看’的审美心态被打破了,换上了一种随时准备出现新情况和应付新态势的期待心理。观众的这种‘期待心理’,正是‘参与意识’的表现。”
这种状况正是我们在表演教学中所孜孜以求的,唯其如此,才能真正让教学活动的客体深切体会到表演的“火候”。
初学表演者,由于经验不足,在表演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火候不足或是火候不到的情况,如果是在大剧场的舞台上,由于空间大,教学者或是指导者会由于这种物理的限制出现“看不清”等情况,而使这种错误没能得到及时的纠正,这会破坏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一体化的小剧场的现场性会使表演者更快地把自己的情绪投入到戏剧语境中去(如前述),这还会让表演者直观地体验到表演的快感,体会到传统表演教学中(斯氏表演理论指导下的中国表演教学方式)所缺乏的那种与现代表演实践相接轨的互动交流、间离理论等表演方法,使学生对学习信息量的接受更大。
“第四堵墙”没有了,表演者从各个角度上都被充分地观察其赋形,从各个角度上被考核其传神,对他(她)的表演要求更高了。那么作为一名学习者,他的学习的情况如何,自然是一目了然。这种情况下,火候,不论是教学者需要把握的还是表演者需要把握的,都变得更加清晰、更加明朗,很容易就达到这个状态。
小剧场教学的第二个好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不停地进行着角色转换,每个人都在观众与表演者之间变换身份。表演者与观众之间既熟悉(生活中的熟悉)又陌生(戏剧人物与观众之间的陌生),那么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会变得更加容易,实际上这种交流是非常频繁的,这也是表演教学的固有特点之一。
第三,小剧场教学的时候,观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是受教育者本人,那么他们会有非常强烈的参与意识,这种热情决定了他们对表演者的表演行为会有更细致的观察。小剧场的小空间为他们的这种观察提供了非常合适的距离和角度,这是普通大剧场所不具备的。
第四,小剧场布景、灯光、道具的不足和欠缺虽然是戏剧表演上的短处,却在教学上对表演者的入情入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想象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正符合教学运动的规律:由浅由易入手,从难从严要求。这是小剧场对我们教学的另一个贡献。
综上所述,小剧场对于高等院校的表演艺术教学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式,当然,从小剧场的投资建设的效益比的角度上看,它还有更多的优点,但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目前在我国的相当多的高等艺术院校的表演专业教学里,教学手段多以这种小剧场或近似于小剧场式的为主。这又从实践的角度再一次证明了本文的观点。
第二篇:戏剧表演策划书
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戏剧节
——暨文学课程结课汇报演出
策
划
书
主办单位: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
举办时间:2012年6月26日
一、活动名称
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戏剧节暨——文学课程结课汇报演出
二、活动背景:
三、活动宗旨
通过英语戏剧大赛,传播古典西方文化,引起全校师生对英语戏剧的广泛关注与热爱,激发同学们的英语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提升校内的英语风气,推广英语对话的重要性,进而加强学生生活英语的对话及舞台表演能力。青春作伴,等着我们用华丽的语言去书写属于我们大学生的时代。演绎青春,品味人生。
四、活动目的及意义:
我系举行第一季英语戏剧大赛,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大赛既能体现我院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文化创新能力,陶冶了性情,增长了见识,也培养了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好平台。青春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标志,是我们人生的书,等着我们用独特的画笔去勾勒,细细品味后会发现它赋予我们的美好人生。
五、举办单位: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学办
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
六、活动地点: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音乐厅
七、活动时间:2012年6月26日18:00—21:00
八、活动流程
(1)宣传阶段
1,制作海报
2,摆放晚会展板
3,横幅
4,网络宣传—爱石大宽屏
(2)活动阶段
1,刚开始由主持人介绍到场的嘉宾及演职人员,并宣布此次汇报演出正式开始
2,比赛开始各个班的演出人员按出场顺序依次进行表演,每个班上台表演30分钟
3,所有汇报演出表演完毕,嘉宾评委选出最佳男女演员,最具创意班级,最佳表演班级,最佳导演等奖项。
4,主持人请评委上台总结
5,最后由主持人宣布汇报演出圆满成功,所有班级派5个人留下来清理现场
九、拟邀嘉宾、拟邀领导:
石河子大学校办:
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曲音
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办:叶春丽
十、活动经费
经费预算
服装:25元/套300元/12套
道具:100元
化妆:200元
摄影:200元
总计:800元
联系电话:
社联规划部、文体部 2007年12月5
第三篇:高中音乐与戏剧表演教学初探1
高中音乐与戏剧表演教学初探
牛国芳
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它主要从感性入手,采用体验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高中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课程的开设,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丰富多种形式的艺术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音乐与戏剧表演相结合的综合艺术表现能力。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戏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如何落实好高中音乐与戏剧课教学,使它在一定的时空内产生出最大的效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三个教学因素中,如果缺乏师生的情感交互、交流,教学内容就会平淡、缺乏吸引力,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师德的灵魂是爱,教师的职责更具有神圣的使命。有时,老师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个目光,都会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教师对每位学生的热爱、信任与尊重,可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巧妙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构建开放式的音乐教学环境
在音乐课堂上学生能否用心去倾听音乐,能否积极地合作交流,能否在合作交流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甚至争论,直接影响到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果。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为开放式的音乐教学提供保证。
首先,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交流,特别要鼓励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合作交流。教师要为合作交流创设平等,融洽,开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无拘无束,生动活泼地合作交流。其次,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教师应提供学生自学,联想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创设合作交往的环境,让学生学会合作创新。这样的合作交往过程,有助于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创新能力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开发与挖掘。激发学生开放式的思维方式,进而培养创新能力。如在戏剧小品教学时,通过对小品台词的朗读,让学生了解台词大意,再让学生谈谈小品故事的意境和内涵,师生共同探讨对作品的艺术处理,让学生谈谈如何塑造小品人物的语言、性格及人物的造型等问题,学生在各抒已见后,寻求共识,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掌握知识的乐趣,也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有效艺术途径。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音乐学习带来的乐趣与成功感,从而真正让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三.提供交流合作艺术实践的舞台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音乐学习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沟通渠道,音乐课上很多机会可以为他们创设这些群体性活动。教师应创造机会给学生表演和展示才华的舞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请同学即兴表演,体验表演、创编等活动,适时地请同学发表欣赏感言。在互相展示表演的同时,同学们之间就会在有意无意中学到一些平常或以往学习不到的东西,从而激发同学们的才艺表演热情,改变以往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如在《戏剧表演》单元教学中,因为“小品表演”是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戏剧表演形式,所以,课堂教学中让学
生们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物和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小品的表演实践中,让学生自身去经历、去感悟、去操作,在排演实践中体会小品表演的内涵,感知音乐在小品中的作用。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肢体动作、音乐等表现手段,揭示小品的主题内涵,培养了学生自身的综合艺术表现能力,提升学习成就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此外,也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第二课堂活动,延伸音乐的艺术魅力。通过群体性活动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了解、多交流,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及长处,并及时地引导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学生通过参加这样的交流活动,逐步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进而加深学生对音乐艺术及其表演美、形式美、艺术美的认知和感悟。
四.充分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教师在开放、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对不同戏剧类别、不同风格流派之间的中外作品进行比较,使之在比较中感受,在比较中鉴赏,在比较中体验,在比较中理解,在动口、动脑、动手中,激起对戏剧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1.紧贴课本内容,吸纳贴近生活和富有时代感的优秀音乐佳作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也使音乐在人类社会中展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音乐审美已成为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选择贴近生活、时代感强、富有情趣的教学内容,如电视电影主题曲、音乐电视、音乐剧、通俗音乐等。影视剧、小品、音乐剧等表演形式的多变性,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在教学中,掺和一点通俗音乐元素,让学生感受那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完美结合,感受那影视音乐、通俗音乐等对心灵的震撼,相信这样的音乐课没有学生不喜欢。如在《走进音乐剧》单元引入课时,先师问:“你们知道最近上演的《雪狼湖》吗?” “主演是谁?”“情节如何?” “你知道它属于什么艺术表演形式?” “那你们了解音乐剧吗?什么是音乐剧呢?你们看过音乐剧吗?” “我有一部非常著名的音乐剧《猫》,我们一起来欣赏?” 在这个环节里,通过对学生平时就有所关心的音乐剧《雪狼湖》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音乐剧的兴趣。再组织学生观看音乐剧《猫》,从感性上了解构成音乐剧的三大要素,共同感受音乐剧的魅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直观的教学情景
根据教学需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活动,通过多媒体视听结合的效果,给学生创设一种浓厚的音乐氛围,让学生真正体验和享受到音乐的乐趣。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了教学的魅力: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与图文并茂,栩栩如生,许多原来抽象的,难于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音乐教学自然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为学生聆听音乐,享受音乐,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3.运用音乐语言展开多元化的评价
音乐被人们称之为“心灵的语言”,就是因为音乐更容易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能够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性情,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促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本文转自免费教育文稿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音乐以她特有的属性为创作者和欣赏者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想象空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用音乐语言描述音乐内涵和音乐情景,积极参与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等多种评价,鼓励他们对自我表演或他人表演多多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维的游丝,让艺术想象在审美的天空自由翱翔,从而化乐音的间接性为无限性,把有限的音响变作自由的心境。如在《绣红旗》排演实践评价过程中,学生们用音乐语言对
剧中人物的动作、语言、服装、道具的表演作出正确的评价。同学间客观、公正的相互评价,对演唱者的音准、节奏提出意见,还对表演者的表演、服装道具的使用等方面均做出评价。大家相互学习,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通过自评和互评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提高,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当今高中音乐教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不仅体现了新课程内容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还体现了审美理论与音乐技能综合发展的原则;更体现了对学生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需求的关注,以及对自主性学习和创造性教学理念的重视。作为一名教育教学一线的音乐教师来说,我们应当以人为本,把学生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看待,师生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并互敬互爱,把音乐课堂学习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真正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并把音乐教学活动变成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我们只有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和多元化的评价原则,高中音乐教学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的音乐课才能大放异彩,受到越来越多学生们的喜爱,音乐教学才能更好地为每位高中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篇: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教学实例与心得
《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教学实例与心得
湖南省长沙市铁路第一中学 王蓓
《灵动的生活》说课稿
一、内容简介及设计理念:
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与戏剧表演》第一单元第一部分的内容。本课做为起始课,旨在增进学生对本模块的学习兴趣,以便较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戏剧百花园。教材内容包括:戏剧的早餐、饕餮盛餐、咖啡与酒、“戏”字的写法四个部分。
本课教学力图体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这一理念,在设计时把教学重心放在艺术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在戏剧想像中感知戏剧的基本常识,并结合简单的表演初步了解戏剧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戏剧、戏剧的基本特点。能初步认识音乐在戏剧中的地位与作用。
2、能在教学活动中了解戏剧的基本常识。如:戏剧作品的时态、戏剧的“金手指”的基本含义等。
3、能激发学习本模块的兴趣,能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表演活动。
三、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戏剧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戏剧的“金手指”的基本含义。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分为:导入、展开、深入、巩固总结四部分。
1、导入部分:
从“戏”字的繁体写法入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明其意。然后提出问题:“什么是戏剧?”请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简要回答,教师小结并用课件展示戏剧的含义。“那么如何使普通的生活场景变为戏剧化的场景呢?”由这一问题进入到展开部分。
2、展开部分:
展开部分的教学重心是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即了解戏剧的基本特点。为此我采用了让学生实践感知的教学方式。我先提供一个大家熟悉而又普通的生活场景:一个春光明媚的早上,一家四口(父亲、母亲、姐姐、弟弟)坐在饭桌前,开始吃早饭。
请学生根据要求展开想像,为这个生活场景加入一个主题事件,围绕该主题设想不同人物对事件的反应和表现。老师将同学们创设的情节中的矛盾冲突同步板书在黑板上,这是为解决教学重点戏剧的基本特点做铺垫。然后结合板书对比两种场景感知并小结出戏剧的基本特点,并明白戏剧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灵动的、富有戏剧性的。在对同学们的艺术想像力给予鼓励性评价之后进入到深入部分。
3、深入部分:
在这一部分教师先将刚才同学们创设的戏剧场景假设为一个故事剧本,引导学生分析其时态。然后提问:“戏剧采用的是什么时态呢?”为解决这个问题,老师请几位同学上台即兴表演前面的生活场景片段,这也为突破难点埋好伏笔。然后引导其他同学在观看表演过程中意识到,故事中的场景已真实再现在我们眼前。也就是说,过去时态的叙述变成了现在进行时的即时展现,所以戏剧采用的时态是现在进行时。明白了时态问题,老师进一步提问:“是哪些表现手段使故事情节戏剧化的真实再现呢?”学生自然联想到演员的语言和动作这些表演手段,老师再小结归纳“将描述和叙述性的文字转变为即时的语言和动作,被称为戏剧的金手指。”这样就一步一步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接下来结合刚才的表演,引导学生感知在戏剧表演过程中,在情节需要时加入音乐能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制造气氛、为开展情节塑造人物服务,从而明白音乐在戏剧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做适当小结后进入到巩固总结部分。
4、巩固总结部分:
在这部分我设计了一道选择题,请学生找出戏剧中最不能缺少的要素,并结合前面的教学内容引出戏剧的重要法则:假定——共鸣——欣赏。让学生明白完成了这一过程,可以说我们已初步学会欣赏戏剧了。
最后小结结束本课。
本课将“体验、比较、探究、合作”四个具体目标贯穿全课。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戏剧并喜爱戏剧。
《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的教学体会与反思
1、要认真研修《戏剧表演》的有关专业知识。(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
戏剧表演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艺术课程。它在表演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戏剧表演虽与音乐是姊妹艺术,但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我们音乐老师是门外汉。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因为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或者认为学生的潜能大于教师,就觉得只需给个课题学生自己排练就能搞定。事实上,学生的表演是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和关键性指导,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要教好这门课程,我们音乐老师就必须努力钻研和学习这门艺术的相关知识和专业教学课程内容。
2、要深挖教材和教参,理解编者的意图。(对教材把握的要求)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新课程标准的直接体现。但教材内容呈现简要化既给了老师教学设计的空间,同时也为老师留下一些难题。如何开展教学设计,如何教,等等,都是很头痛的问题。因此,要反复读教材和教参,温故而知新,只有在反复地对照与阅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理解编者意图,理顺编写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也就能有自己的教学设计框架,才能体现教学意图和目标。
3、要深入浅出,把握好选修教学与专业表演之间的“度”。(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戏剧表演》是门专业的艺术课程,它有很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但在高中选修教学中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参与基础的模仿表演及简单地创编实践等活动,提高审美能力为目标的,是与专业教学有区别的。而且教学内容涉及面也较广。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好选修与专业之间的“度”,深入浅出地教学。
《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还要处理好音乐与戏剧表演之间的关系。音乐本体固然是重要的,但人的个性的自然表露才是本模块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的表演才能在中小学时代表露出来,这是我们音乐老师需要去做的。所以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必要的。(在某些单元音乐就只是烘托和渲染的作用,如《小品表演》等。)
4、要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与排演的积极性。(对教学方法的把握)
戏剧表演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上课的过程中永远都是以训练为主,而不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特别是在基础训练阶段,更多的是通过练习来进行训练,并且让学生通过训练,自己去体会、领会和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我在教学中发现,刚开始学生不敢上台,逐渐地变为积极,但在反复多次地排演中又会产生疲劳和厌倦。因此,在各个阶段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难点也是重点。所以,在初始阶段可以找个别有表演基础或是胆大的同学先展示,也可以教师自己表演做为引导,以此调动学生的表演积极性。在反复排演的过程中,在循序渐进,不断抛出问题让学生在
每一次排演中都能发现不同和不足,以此得到提高,让学生明白戏剧表演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个道理。从而避免或减小排演疲劳和厌倦感。在教学中,坚持“发现法”教学是使学生们真正地掌握所学习的表演艺术规律的好方法。
5、要多请教专家、多探讨,多与学生交流对话,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
其实我们的每一次教学也同样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更何况戏剧表演这个模块对于我们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完全靠自己的摸索来进行,这就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来完成。多向专家请教和探讨可以丰富教学经验,解决教学难点。多与学生交流对话,能从学生“学”的体会与感受中发现教学设计中“教”的问题与不足。多从自己的每节课教学中反思成功与不足。从而多方面多渠道地快速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总之,《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对老师自身要求更高了,该模块虽说是有音乐素材在 里面,但更多更主要的是戏剧表演的内容,是音乐姊妹艺术。所以教师要教好这个模块就必须学习戏剧表演艺术,提高表演能力。
发表在《音乐教育与创作》2009年第9期
第五篇:戏剧表演心得感想
浅谈戏剧表演之心得
2011级英语教育2班江瑞华20110301054
这学期我们的实训课是两周的戏剧表演。不知不觉中,戏剧课就飞快的结束了,回望这门课,我总有千万的感触。虽然表演有着的遗憾但现在想起来却还是激动无比,心潮澎湃,开心快乐的。
通过对戏剧的学习,我认识到了如果说,音乐摇撼听觉、舞蹈和美术冲击视觉,那么戏剧,是融汇这三者的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背景音乐渲染氛围,特殊音效模拟真实场景;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刻画具体故事;舞台布景,呼应人物心理。“综合”应该算是戏剧的本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可以综合、夸张地运用各种方式,联系现实,表达主题。正叙、倒叙、插叙,像文章一样交错演绎;独角戏、相声、歌舞,五花八门的形式都可以用上,一幕一幕,一场一场。若能注意呼应,就能让这出剧给人带来丰富多彩的感觉,而不会让人觉得混乱。都说戏如人生,大概就是因为戏剧的这种特点,让它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会更加广泛地被大众接受。
班里一共有七大组参加了表演,戏剧安排的内容各式各样。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的确是这样的,通过参加戏剧的表演我认识到了,戏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如同学们表演的The College Life(《大学生活》),表现出了现代大学生对待生活和学习的一种态度。还有现实版的《白雪公主与小矮人》仿佛把我们探读它时的童年的快乐时光有一次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同样也表现出了我们对童年无忧无虑,纯真快乐的一种向往与怀念。还有英文版的小品《不差钱》以及英文版的《武林外传》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欢乐。当然不得不提提有我们组演的最失败的一个戏剧Yes Means No《似是而非》,使我的戏剧表演课充满了遗憾。
不过,回想一下我们各组热火朝天的准备过程,又觉得好温馨,好甜美啊。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们都所获甚多,首先是对剧本的深入了解,使我们对英汉翻译有进一步的认识。其次,小组的排练培养了我们团队协作的精神以及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然后利用课余时间大家聚在一起讨论,表演,每一次的排练都是我们美好的回忆。排练的过程中我们相互指导学习,我们相亲相爱,我们协同共作。从选剧本,分角色,背台词,排练到最后的表演让我感受到了戏剧更多的需要我们人与人之间的配合,所以团结合作在我们的排练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增加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也锻炼了大家的合作能力。同学们之间默契的配合,互相的理解,共同的努力使我感受到了家的味道。给我们正在准备期末考试十分紧张的氛围中增添了不少的快乐和甜蜜。
戏剧表演需要语言上的表达,我们又都是用英语表演的,所以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口语也得到了锻炼加上老师和同伴对我们语音上的点评及纠正,我们的英语发音改善了很多。
快乐的时光总是飞逝。我们的实训课结束了。大家都还沉浸在自己表演成功的喜悦中,所以十分的恋恋不舍。因为从戏剧表演课上我们得到太多,我们学会了对剧情的分析与选择排演,我们改正了不正确的发音,我们感受到了暖暖的友情,我们感觉到了团结的力量,我们也从戏剧中看到人生的无常„„还有我们前进的力量。十分感谢老师陪我们走过了这段快乐时光,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