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学音乐教学“情感教学模式”的构建
【标题】浅谈中学音乐教学“情感教学模式”的构建 【作者】王 秦 【关键词】情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指导老师】谈 相 东
【专业】音乐学
【正文】 前言
音乐作为一门情感的艺术,与情感的关系更是相融相通的。柏拉图说:“音乐的学习比其他的学习是更为有效的一种手段,因为节奏和曲调会渗透到灵魂里面去,并在那里深深扎根,使灵魂变得优美。”冼星海:“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贝多芬:“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因而,音乐教学必须注意情感的培养,使他们的歌声更动听。音乐最易使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在优秀的音乐作品中都凝聚着作曲家崇高的精神,它感染人,同时激励人,教育人。音乐是用声音构成的艺术,?是用听觉感知和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
情感则是音乐教学的灵魂,是信息传递的催化剂。是人对现实的对象与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体验。情感属于意识范畴,但是又以自己特殊的不同于一般的意思区别开来,当你浸沉在音乐中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中,去尝试酸甜苦辣的各种味道,将让你随着它的欢乐而欢乐,悲伤而悲伤,那就说明音乐所表达的内涵已经深深地吸引了你,使你受到感染而产生一种思想冲动,你会认为它是你内心情感的一种音乐表现。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音乐,有什么样的音乐也就能激起什么样的感情。李斯特在《体味音乐与情感》中认为“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既不凭借‘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情节和思想的媒介。在这里感情已不再是起源、起因、动力或起指导和鼓舞作用的基本原则,而是不通过任何媒介的坦率无间的、极完整的倾诉!”想一想,在音乐响起时,有谁的情感不受到感染呢?奔放激烈的音乐会引发起人们昂扬奋发的情感,舒缓轻柔的音乐会引发起人们朦胧暧昧的情感。在这种种不同的音乐氛围中,人们的情感随着音乐而起伏、而升华、而延伸,凝结成深沉恒久的心灵感悟。
在诸多名曲的背后,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同时赋予乐曲丰富、动人的情感?。
例如贝多芬,他富有儿女的柔情,在其生涯中充满了缠绵委婉的爱情故事。著名的《月光曲》,就是为他所恋的女人而作。《月光曲》奏鸣曲和《暴风雨》奏鸣曲刚写好,乐谱就到了约瑟芬的手中。这两首抒情杰作,令这位匈牙利美人为之倾倒。
而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一种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模式,是一种概括化、简约化的教与学活动的策略体系或教学模式。“结构框架”是从静态角度来规范教与学活动整体系统与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活动程序”是从动态角度来规范教与学相对应的操作程序及其组合方式,体现教学的有序性和可行性。教学过程的结构模式是由组成系统的基本要素有序集合而成的。在现代教学方法论中模式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用模式方法分析问题、简化问题,便于较好的解决问题。
一、构建“情感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标准》明确指出:“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体验、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强调对音乐兴趣、审美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培养”。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其特征就是情感抒发、情感交流和情感审美。情感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普遍存在与一切审美活动中。在音乐教学中,要通过音乐情感的这种特征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使人的情感和音乐的情感和谐地沟通与交流。音乐教育要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情感教育,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但在音乐教学中发现:纯粹的音乐教学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十分有限,尤其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情感教育中力量过于单薄。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有强烈的上进心,可塑性强。另一方面,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思想比较叛逆,这一个阶段是培养道德情操的最佳时刻,情感教育至关重要。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的实践活动。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把情感融于中学音乐情感教学之中,针对中学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因材施教,对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在中学音乐教学构建“情感教学模式”的途径
以教材为依托激发情感;以实践为基础,体验情感;以审美为核心,深化情感;以思维为主线,表现情感。所达的目的:以形悦目、?以言赏心、?以悦助情、?以趣激情、?以言育情、?以情传情、?以情明理、?以情冶心。情感教学模式由四个部分构成,每个部分中包括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激发诱导。
(一)设境激情,激发情感
心理学中表明,人的形象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情景,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可闻可感可歌可泣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1.借助形象,创设情境,达到“以形悦目”
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教师要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准确地捉住音乐形象,激发美的情感。中学音乐教材中许多歌曲是表现他们生活情趣或具有更生动的其他形象,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教师可根据乐曲的特点自制一些形象的教具,如头饰、卡片等等,这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的培养都有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歌曲《小鸟?,小鸟》中,教师在可利用做游戏的方法,制作小鸟的面具,利用多媒体播放欢快的歌曲,与同学们一起扮演自己想象的小鸟在天空自由飞翔的样子进入课堂。这样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中,从而用心去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情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师生的情感也自然和谐地融合为一体。
又如指导学生欣赏《京调》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让学生观看四大戏曲,通过对比,初步了解京剧特点,再结合录像引导学生了解京剧四大行当及各自的表演特点。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教师可用乐器实物演示京胡的高亢、二胡的吟哦、月琴的潺潺流水以及板、鼓、锣、镲等打击乐器的喧闹气氛,让同学们感受不同乐器所带来的音响效果,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增,师生的情感也自然和谐地融合为一体。
2.借助语言,激发情感,达到“以言赏心”
课堂上用得最多且最容易交流感情的是语言。形象生动的浯言是启发学生激情的添加剂,它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语言交流是音乐教学中情感交流的主要渠道。语言交流的准确性、形象性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睁大好奇的眼睛,跟着老师进入音乐的课堂,获得音乐审美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感受轻快、热烈、优美、悲伤等情绪,体会宽阔、深远、平缓、宁静等意境,使美妙的音乐伴随着教师的抑扬顿挫,充满感情和富于表现力的讲解,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渴求新知的境地。“耳醉其音,心醉其情”由此激发创造性想象。其次非语言性交流是音乐教学中情感交流的必要补充。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当地运用手势、眼神、表情等体态语言,与学生进行非语言性交流,不但可以架起师生之间的感情桥梁,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用爱的眼神鼓励,提示学生。用眼神传真情,把学生带进与歌词内容相应的气氛中,引导学生调整音乐中进行的各种感情变化,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达到意在言先,以表情代替语言的目的。
(二)技趣一体,体验情感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寻求知识的内动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练习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技趣相生,从而达到“以悦助情”、“以趣激情”的目的。如在学习音的高低与强弱等知识时,教师可采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声音,感受音响,感知声音的高低与强弱。教师先出示一个大钟和一个小钟,让学生分别聆听和模仿它们的声音,而后启发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声音与它们相似?谁发的声音高?接着让一名学生敲击钢琴上的某个琴键来模仿大钟和小钟,让大家思考分别用哪一边的键敲击更形象?最后进行游戏活动: 首先教师弹琴,学生围成圆圈,根据音乐的高低强弱不同,让学生做出体态反应(高时人立正,低时人蹲下;强时大圆圈,弱时小圆圈)。接着加大难度,让学生根据音乐时高又弱,时高又强、时低又强,时低又弱等变化做出体态反应。最后聆听几首描绘不同形象的乐曲,引导学生表现音乐形象。通过这一连串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不同的声音造成的不同的心理体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走进音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领悟,原本枯燥乏味的乐理知识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并得到巩固。
(三)示范导学,深化情感
教师应抓住音乐的特点,善于从心理学和教育学中的规律发现,寻找出音乐教育的特殊原理和规律,采用游戏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形成艺术的审美教学力。同时,教师应把握好“情”,以自己的情去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和范唱都是传达情感的信息,给学生以美感和启发。如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剪辑一段与乐曲内容相一致的影像让学生视听,同时,配以生动的语言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的迷人意境之中,轻美的暮鼓送走了夕阳,悠扬的箫声迎来了一弯新月,柔风吹,江水荡,两岸山影叠翠,好一幅秀丽的诗画。使学生首先从视觉和听觉上产生美感,随后教师弹奏音乐主题。学生情趣盎然,并在这种情境中获得美的陶冶,而且诗、词和音乐在这里完美地融为一体。动静结合,看听结合,综合的美感,有声有色的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呜,真正达到音乐教学中“以言育情、以情传情、以情感情”的目的。
(四)审美、创造,表现情感
音乐教育以审美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入角色意境中。有时可通过表演、主题哼唱、发展旋律、为作品创编舞蹈或通过乐器的演奏,引导学生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达到创造美。.如学习《长江之歌》时,可用多媒体展示从长江发源地,到出海口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色,有动有静,加上富有感情的解说,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母亲河的勃勃英姿和哺育万象的情操。当高昂起伏的《长江之歌》响起时,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会情不自禁地赞美长江而歌唱。?伴随着活跃的想象、强烈的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水乳交融,加深了他们对美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审美认识、审美愉悦使学生的身心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学生精神得到充实,视野得到拓展,情感得到升华。
此外,教师应多采用课堂表现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这种课堂表演可在教师的主导下,全体学生参加表演,也可在学生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自己创编单独表演。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既可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表演才能,又使学生更直接,更容易受到艺术的感染和激励,并产生“一定要学好它”的强烈愿望,从而达到了“以情明理,以情治心”的目的。
三、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构建“情感教学模式”的意义
“情感教学模式”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它抓住了促进中学生发展的关键
第二篇: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意义及构建模式
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意义及构建模式
摘要: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更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中,情感体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究竟怎样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情感体验则各有所创。本文作者从自己学生和自己教学环境的实际出发,论述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意义与构建情感体验教学几种模式。
关键词:情感体验;实践;音乐教学;构建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对象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音乐能通过音响结构及其运动节律形成的音乐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因此,要学会引导学生体会音乐中的蕴涵,把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通过音乐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化的生活进行沟通,并以此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但传统的高校音乐教学模式却失落了“音乐”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的特质,常常以单一的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教学半径,把音乐教育禁锢在了固定的区域内,这种封闭、狭隘的音乐教学格式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审美积极性,削弱了学生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的热情,表现呆滞、僵化、千篇一律,抹杀了学生的心灵和创作激情。
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伴随学生学习和思考而来的是兴奋、激动,是对艺术的一种共鸣和愉悦的体验,那么这种情感便能强化他们的学习。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在音乐活动中,音乐情绪的体验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人格的完善,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音乐家舒曼说:“音乐是情感的表现,音乐是从情感入手,触及人内心深处,从情感上引起共鸣,受到感染。”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通过作品感受作者曾经感受过的情感,体会到作者要展现的内心世界,从而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达到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的目的。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促进学生的健康心理的形成,完善学生的人格。音乐的教学不是一种纯艺术的东西,它有着其他基础教育学科所共有育人的功能,可以说音乐教学的情感体验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往往是在一种寓教于乐的音乐体验中完成。学生在体验贝多芬音乐的同时,无不为其伟大的人格所震撼,而这种潜移默化的情感体验,全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中的抽象贯彻。
2、积极的情绪与情感是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内驱力。情感对人的影响是具有双重性的,在一定条件下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在有的情况下又有可能起消极的破坏作用。情感又具有引动、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直接影响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及内化,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若对学生多给予鼓励,一定会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美的教学来陶冶学生的情感,通过情感来优化教学,这是现代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
音乐中的情感体验被誉为“最情感的艺术”、“人类感情的速记”。在教学中,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来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达到审美体验的功效。通过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归纳出在音乐课堂上构建情感体验教学模式主要有三个主要环节:情感呼唤、情感深入、情感外化。
一、情感呼唤,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节音乐课教师都不能忽视情感效应,能否产生情感效应及其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学生的情感要靠教师来激发。教师在课堂上自身要赋予激情,这是呼唤学生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运用多媒体放映大自然的美景,动物悠闲自在地生活,配以优美的旋律和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解说,给学生带来美的陶冶。然后画面转换成展现荒山秃岭,水土流失、动植物死亡的内容,此时教师以低沉、惋惜的声音解说这些现象的成因,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受对比,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由此感受到环保对人类、对大自然的重大意义。
二、情感深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美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它的情感表现源自音响和精彩的形式。获得情感深入体验,首先要聆听音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聆听歌曲,唤起学生情感,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对歌曲的情感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产生美的体验。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体态律动,这是情感体验的自然行为表现。例如:随歌曲有节奏地击拍;随旋律晃动身体等行为。这样的体态律动虽然形式简单、直接,但它说明学生已经体验到歌曲本身的内容,有了初步体验感受,这是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歌曲情感的基础。有些学生性格内向,较胆怯,不好意思做体态律动把自己的体验表现出来,教师要鼓励、肯定学生表现出来的体态律动,更要自己做一些体态律动引领学生表现。聆听歌曲有了体态律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演唱歌曲,让学生从自己的演唱中进一步体验情感,感受歌曲的内在美。在已有的基础上学生唱会歌曲不难,关键在于引发学生的情感会唱歌。前者要求学生唱准旋律,后者要求学生唱出内在美。会唱歌与情感体验是相辅相成的,情感体验是会唱歌的前提,会唱歌是深入体验情感和歌曲内在美的保证。由此,情感深入可分为三步进行:引导聆听歌曲→引领体态律动→引发情感歌唱。
三、情感外化,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创造美,创造美是情感外化的特征,是将内在情感体验形象化、客观化。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自身对歌曲的感受、情感体验客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体验到歌曲情感,对内在美就有了一定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歌曲的情感,内在的美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创造美的一种表现。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绝不能满足于热热闹闹的流于形式的课堂,看似生动活泼、气氛活跃,实则缺乏对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情感升华。高校承担着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重要使命,从创造人才素质的全面性看,它需要较强的审美素质,而大学音乐教育所具有的具体可感的、非智力情感因素体验的、充满独特个性的创造性特质,使其成为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而情感的介入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及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必须重视情感体验的教授与培养,使学生能融入音乐的欣赏与表现之中,从而达到增强学生节奏感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与表现力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史爱荣等,山东教育出版
2、《跳跃的音符――唱游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3、《沈湘声乐教学艺术》,沈湘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第三篇:中小测试研究学音乐教学_情感教学模式_
本文由whxa26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中小学音乐教学“情感教学模式” 的构建与表述
湘西自治州教科院 敖红艳(内容摘要)本文从理论和操作层面这两方面论述了中小学音乐教学构建 “情 感教学模式”,试图从更深层次和更广的角度去审视音乐情感的教学 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悄趣和愿望,走进音乐、融入音乐,获 得审美满足,得到自我发展。文中对“情感”的内涵作出了界定,提 出了“情感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由设境激情 技趣一体示 范导学审美创造四个环节组成。这种模式的构建体现了音乐课程 的人文性特点; 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的课程理念。中小学音乐教学构建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 能力,而且还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
情感教学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在这三要素中,声音是构成音乐的物质基础,时间是音乐在空间呈现的载体,情感是 音乐表述的核心。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则是以“情”感人从 而达到教育目的过程。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态度。积极的情感因素不仅有益于
认知因素的发展,而且具有引动、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直接影 响着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及内化,可以说,情感在教学活动中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学音乐教学构建“情感教学模式”,试图从更 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角度去审视音乐情感教学问题,以激活学生的审美 情感,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一、构建“情感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 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激发、培养、凋动学生的情感,满足学生情感因素需要的教学。它充分强调把受教育者——学生,当 作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来看待,充分体现,对学生尊重与热爱。这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 每个学生学习的潜能,发扬每个学生之长,使每个学生都成才。由此 可见,情感是一个人素质的灵魂,没有情感,也就没有素质可言。
二、“情感”的内涵 “情感教学模式”中的“情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教师的 情感。它包括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对教学内容的体会和把握,也就是 教师要进入角色,实现角色的转换;还包括能将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情 感因素充分表现出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感染。另一部分 是学生的情感,是教师唤起学生的某种需要。它可以是求知的需要、成功的需要、创造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娱乐的需要等。由于这些需 要的产生,学生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动机,并由此引发内在的学习兴趣。
这兴趣绝非是简单的“爱好情绪”,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涌动。
三、“情感教学模式”提出的理论依据(一)教学理论依据 几千年的中国教育史,情感教学无处不在。从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教 学要“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 嘴巴; 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眼睛。)这些都 是强调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富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情感虽然无形,但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它能直接而强 烈地触及人的心灵深处。高尔基曾说:奇妙的音乐在心灵深处引起的 强烈感情可以使人忘记一切。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说: 音乐就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一个教师 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音乐教学中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充分享受参与音乐活动的美好、快乐 等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其情感不断丰富和深刻,使他们懂得爱、懂 得温和、同情、憎恨丑 恶、追求美善。(二)心理学基础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 能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一定的情感,能激发起一定的意志能力。
情感是伴随认识过程产生的。人的认识可以起整理、组织人的情 感的作用,但情感是认识的催化剂,它影响人的认识活动,能推动人 的认识活动纵深发展,丰富、充实认识内容。 情感又具有动力性,它可以引起和推动学生去排除学习中的障 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情趣和愿望,走进音乐、融入音乐,获得审 美满足,得到自我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应以情感为纽带,紧紧地吸 引住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音乐活动之中,感悟音乐艺术 特有的魅力。
四、“情感教学模式”呈现的结构程序为: 设境激情→技趣一体→示范导学→审美创造 “情感教学模式”实施程序如下:
程序 教师 情感需要 学生 所达目标 设境激情 以教材为依托激 发情感 以形悦目 以言赏心 技趣一体 以实践为基础 体验情感 以悦助情 以趣激情 示范导学 以审美为核心 深化情感 以言育情 以情传情 审美创造 以思维为主线 表现情感 以情明理 以情治心
情感教学模式由四个基本环节构成,每个环节中包括学生的情感 需要,教师激发诱导,达到目标三部分。第一环节 设境激情,激发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针对这一特 点,教师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情景,把抽象的音 乐变成可闻可感可歌可泣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1、借助形象,创设情境,达到“以形悦目”。
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教师要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准确地捕 捉音乐形象,激发美的情感。湘版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歌曲是表现 儿童生活情趣或小动物的生动形象,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教师应根 据乐曲的特点自制一些形象的教具,这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孕育 学生情感都有非常好的效果。如在学《春来了》,欣赏《龟兔赛跑》、《春到沂河》等乐曲时,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进 入教师所创没的课堂情境中,从而用心去感受与体验音乐的情感。学 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师生的情感也自然和谐地融合为一体。
2、借助语言,激发情感,达到“以言赏心”。 课堂上用得最多且最容易交流感情的是语言。形象生动的浯言是 启发学生激情的添加剂,它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1)言语交流是音乐教学中情感交流的主要渠道。 言语交流的准确性、形象性、艺术性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 力,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睁大好奇的眼睛,跟着老师步入音乐的 殿堂,获得音乐审美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感受轻快、热烈、优美、悲伤等情绪,体会宽阔、深远、平缓、宁静等意境,使美妙的音乐伴 随着教师的抑扬顿挫、充满感情和富于表现力的讲解,将学生的兴趣 引导到渴求新知的境地。“耳醉其音,心醉其情”。由此激发创造性 想象。(2)非言语性交流是音乐教学中情感交流的必要补充。 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当地运用手势、眼神、表情等体态 语言,与学生进行非言语性交流,不但可以架起师生之间的感情桥梁,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用爱的眼神鼓励、提示学生,用眼神传真情,把学生带进与歌 词内容相应的气氛中,引导学生调整音乐中进行的各种技术处理与感 情变化,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达到意在言先,以表情代替语言的目 的。 第二环节 技趣一体,体验情感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 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技能练习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技趣相生,从而达到“以悦助 情”、“以趣激情”的目的。 如湘版小学教材第一册第七课,学习音的高低与强弱等知识时,教师可采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声音,感受音响,感知声音的高 低与强弱。教师可先出示一个大钟和一个小钟,让学生分别聆听和模 仿它们的声音,而后启发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声音与它们相似?谁 发的声音高?接着让一名学生敲击钢琴上的某个琴键来模仿大钟和小 钟,让大家思考分别用哪一边的键敲击更形象。通过这一教学实践活 动,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不同的声音造成的不同的心理体验,使他们自 然而然地走进音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领悟,原本枯燥乏味的音乐 知识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并得到巩固。 第三环节 示范导学,深化情感 教师应抓住音乐的特点,善于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提供的规律中发 现,寻找和研究音乐教育的特殊原理和规律,采用体验感受式、直观
感知式、兴趣诱发式、自然渗透式、启发讨论式、听唱比较式等教学 方式,形成艺术的审美施教力。同时,教师应把握好“情”,以自己 的情去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 情”。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范唱都是传达情感的信息,给学生 以美感和启发。如湘版教材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利用 CAI 课件,剪 辑一段与乐曲内容相一致的影像让学生视听,同时,配以生动的语言 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的迷人意境之中,轻美的 暮鼓送走了夕阳,悠扬的箫声迎来了一弯新月,柔风吹、江水荡,两 岸山影叠翠,好一幅妩媚秀丽的诗画。使学生首先从视觉和听觉上产 生美感,随后教师弹奏音乐主题。学生情趣盎然,并在这种融视、听 艺术于—体的情境中获得美的陶冶,而且诗、词、画、音乐在这里完 美地融为一体。动静结合,视听相辅,综合的美感,有声有色的教学 使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呜,真正达到音乐教学中“以言育情,以情传 情”的目的。 第四环节 审美创造,表现情感 音乐教育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 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入角色意 境中。有时可通过表演,或对主题哼唱、发展旋律,或为作品创编伴 奏,或通过乐器的演奏,引导学生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 音响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宽
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达到创造美。如湘版教材初中音乐第 6 册学习《长江之歌》时,可用多媒体展示从长江发源地冰清玉洁的雪白世 界,到出海口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色,有动有静,加上富有感情的解说,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母亲河的勃勃英姿和哺育万象的情操。当高昂起 伏的《长江之歌》响起时,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会情不自禁地赞 美长江而歌唱。此外,教师应多采用课堂表现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这种课堂表演可在教师的主导下,全体学生参加表演,也可在学生理 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自己创编单独表演。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调 动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二度创作之中,既可提高教 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表演才能,又使学生更直接、更容易受到艺术的 感染和激励,并产生“一定要学好它”的强烈愿望,从而达到了“以 情明理,以情治心”的目的。
五、“情感教学模式”实施的效果 “情感教学模式”的实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效地促进了 学生能力的发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它抓住了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以教师的真情实感 去感染学生,调动起学生内心相应的感情。在情感互动的过程中进行 教学活动,发展了学生的情感和认知,让情感变成持久的学习动力,从而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主动需求。这样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2、它体现了音乐学科的人文性特点,音乐学习的过程是认知和 情感相统一的过程。没有了情感,就失去了音乐教学的意义。“情感 教学”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力求在整个 过程中把教师的情、学生的情和教材里表述的作者之情融为一体,体 现了音乐课程的人文性。
3、它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情感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和不同的情感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情感参与 学生的认知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变被动接受为主动 探究、变机械训练为主动参与、乐于发现。这样的模式,有利于发展 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 形成。 总之,推进音乐教学情感化,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创造欲望,为学生提供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审美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变为持 久的动力,变为理性的思考,变为主动探究的需要,是构建“情感教 学模式”的主题。因此,“情感教学”应贯穿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全 部活动之中,会收到前所未有的课堂教学效应。参考书目:
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2、《艺术情感理性》„„(英)大卫贝斯特著
3、《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曹理·何工著
4、《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曹理著一本被评价为“迎合了时代需求,直抵中国 3 亿
草根青年神经最敏感之处”的《全中国最穷的小伙子发财日记》3 月 30 日出版。这是一
部日记体形式的小说,由曾经是落魄青年,现在成了富翁的“重庆老康”撰写,融合了 重庆老康自己和周围朋友的创业经历。该书曾是天涯网热帖,此次由读客图书出版,据 出版方介绍,首印即高达 30 万册。重庆老康曾经落魄到快混成犀利哥了,于是他开始全面分析自己糟糕的人生,决定从身边着手,去寻找最小最近的机会,老老实实,深入一行。据出版方介绍,身无分文的重庆老康经过三 年奋斗,现在拥有一家独资公司,每年销售过千万。他拒绝透露真实姓名,甚至把这一点写 在出版合同中。重庆老康表示,30 万册的版税并不吸引自己,他担心出书影响生意,但又 想给落魄的年轻人一些启发,所以才“匿名”出了这本书。谈及成功经验,重庆老康称: “笨 是最可靠、最踏实的,比如我想了解我们这个建材市场的生意状况,我就整天整天地蹲在市 场门口,一手拿一个本子,进去多少人,出来多少人,都买了些什么东西,全部记下来,蹲 的时间长了,记录的东西就显现出规律,赚钱的方法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重庆老康说: “成功没有什么诀窍,我就是闷着头努力去做。希望年轻人放弃一夜暴富的幻想,踏实做好 每一件事情,最不起眼的工作,你做好了,也能给你生财。” 这是一部真实的自传体小说,也是一本向年轻人传授生财之道的教科书。2005 年,作者老康三十而立,带着老婆,拖着儿子;没有存款,没有房子;读的是烂学校、破专业,一无所长;毕业后混了多年,稀里糊涂,不幸下岗;因为混得差,朋友都断了联系。举目望 去,出路全无。老婆认为他已没戏,丈母娘更瞧他不起;一家三口,低声下气,长期在丈母 娘家“蜗居”。远在农村的老父母,还以为他在城里混得不错,他只好一直逃避„„他不是 没有理想,而是什么都不敢想„„ 有一天,这个无权无势又年轻的迷茫青年,静坐在书桌前,开始全面分析自己糟糕的人生。他决定从 身边着手,去寻找最小最近的机会,老老实实,深入一行;就在那些看似渺茫可笑的机会背 后,老康一次次抓到了实实在在的金钱,并从中悟到朴实的生财之道;他做的事,都没有难 度;他遇到的机会,是我们天天都碰到的机会;他靠最平庸的方式,日积月累,越做越大。就这样,经过 3 年坚持,老康最终成为年入百万的富翁。老康成功的奇特之处,在于他做的 事没有任何奇特之处。从老康身上,你将学会那些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都有的“特异功能”,从日常生活中认出遍地发财机会。一旦你拥有这种“特异功能”,发财好比例行公事!读完《全中国最穷的小伙子发财日记》,内心五味杂陈,回头翻看当时用来随手记感触的那张纸,正 反两面竟然已经全被写满了。看到作者讲述的一些遭遇和感受,我仿佛也看到了自己。比如作者对自己城市移民处境的描写。借助读书,跳出农门,在城市打拼。明明穷困潦倒,却被 人认为极为风光,回乡时还要尽力隐瞒。我与作者同为城市移民,在外人眼中极是光鲜,不 用再重复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只需坐在办公室动动笔或者敲几下键盘,每个月就可 以拿到他们要劳累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可以拿到的工资。但他们不知道的是,那些工资在城 市中是那样的弱不禁风,稍微动动,就尽数消失。这是现实,却不能告诉他们。有个词叫感 同身受,内中甘苦,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体会不到的。比如作者对白领的总结。“这就是所谓的白领,光鲜着,迷茫着,也自卑着。”作者从一个外企的 部门经理,“沦落”到做建筑工地的民工。脸比其他人白,力气比其他人小,读书比其他人 多,内心比其他人都痛苦。因为他心有不甘,因为觉得自己好歹是读书人,何至于沦落到这 个地步,但他就是已经到了这个地步。现实中的白领,即使没有沦落到去做建筑工地的小工,在自己身上往往也能找到光鲜、迷茫、自卑这三个形容词的影子。再比如作者写到他对家中父母的歉疚,还有其他的种种。人在失意时,遭遇的事情大致相同,估 计这也是我心有戚戚的原因吧。庆幸的是,作者成功了。从一个建筑工地的小民工,创业成为身价过百万的富翁,或许 以后还会是千万或者过亿。而所有的成功都来自于作者的坚韧。“人生低至最低,反弹力也 会越大。”确实,人如弹簧,生存的艰辛,或许会把我们压到极限,但我们不应该放弃,因 为还有随后的反弹。
第四篇: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情感模式的探究
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情感模式的探究
溧阳市燕山中学/狄永红
摘自:《溧阳教育信息网》
内容摘要:歌唱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受学生的欢迎、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而情感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为此,我们提出《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情感模式的探究》这一课题研究,且对它进行了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发现进行这一课题研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逐步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深入体验音乐意境等。
关键词:歌唱教学 情感模式 酝酿感情 以情激趣 情感唤起 情感深入 声情并茂
笔者曾经在学校做了一项调查:100%的学生喜欢随口哼唱歌曲,尤其是当今流行的歌曲,如“超级女声”唱的歌和某些当红影视歌明星唱的歌等,问他们喜欢的原因大多是:“他们的歌唱得带劲”、“他们的表演、跳舞很火、很吸收人”等,而50%的学生不喜欢唱课本上的歌曲,认为课本上的歌不好听、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等。这一调查不能不令在一线工作的音乐教育者们感到震惊和汗颜,它警示我们,歌唱教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仔细思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我们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引起的,在歌唱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听赏录音或教师的范唱----学唱歌谱----学唱歌词----歌曲艺术处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受学生的欢迎,而且还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抵触情绪,也降低了学习效率。
“超级女声”等当红明星唱的歌之所以吸引人,关键是他们唱得很动情、演唱时很会“煽情”,是用他们的“心”去唱歌的,学生之所以不喜欢上“唱歌”课,原因常常是我们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情”的重要性。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情感具有引动、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及内化。可以说,情感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新音乐课程标准》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放在了总目标的首位,且指出: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由此可见,情感教学是初中音乐教学中的重点。为此,我们提出了《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情感模式的探究》的课题研究,并对该模式进行了几年的探索和实践:
第一,课前预习----酝酿感情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歌唱教学中的“情”从何来?理所当然是从教学内容中来。离开了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的情感感染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车之车。教师在授课前,应事先充分挖掘现有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多寻求些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结合点,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适当地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把时代气息浓,紧贴学生现实生活、符合学生“胃口”的材料找出来充分到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学习歌曲的劲头和情趣。
例如歌曲《大海啊故乡》的学习,在教这首歌前,教师应事先非常熟悉这首歌曲,包括这首歌的歌词、感情基调、创作背景、作曲家王立平的生平及其它他创作的歌曲等,然后,教师可以叫学生按以上的思路去预习该歌曲,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或上网查资料,或上图书馆、新华书店查资料,或借(买)音响资料等,“酝酿感情”首战告捷,待到上课时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了。
第二,导入歌曲----以情激趣
1、通过“情境”激趣
情境教学主要是由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和新异性的事物时,新鲜感便会油然而升,就会对这节课产生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情绪。因此,教师应使学生“触景生情”,教师平时要多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教学情景,这些都要求具有新颖、形象、直观等特点,可以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
如在导入《大海啊,故乡》时教师可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儿童在大海边自由嬉戏的情景,随着年龄的增长可播放儿童长大后一个人在海边回忆、彷徨的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习兴趣自然就点燃了。
上面的导入正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体验性”是现代学生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海边”的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长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生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2、通过“教师的情”激趣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其过程充满了热烈的情感和情绪,是产生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原因。学生在歌曲的学习中体验和表达歌曲的情感,这是歌唱教学的中心环节。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必须包含丰富的情感,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充分发挥情感的疏导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师要“以情激趣”,歌唱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是人民情感的凝聚,具有强力的感染力。但缺乏感情投入,哪怕你的基本功再好也很难打动学生的心。每一首歌曲作品都有不同的独特的情感,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在导入歌曲时可以想象自己就是歌中的人物,与总体形象同化,达到人我一体、物我交融的境界。从心理活动来说,我就是歌中的人或物,置身于歌曲音乐形象中。然后以以情感人,以情带声的范唱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样才能有效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便得到了验证。
再如歌曲《大海啊,故乡》的导入,该歌曲以质扑而深情的语言、优美而平缓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对大海、故乡和妈妈深厚、真挚的情感。在该歌唱导入时教师可以想象“我”就是歌曲中的主人翁,“我”长大离家后看到大海会想起故乡、妈妈,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忘不了大海、故乡、妈妈。合理的想象、丰富的生活体验,产生了情感的源泉,不管教师的嗓音
条件好坏与否,只要充满了真挚的感情,通过熟练自如的范唱,就会激发出学生的情感火花来。
第三,学唱歌曲----情感唤起
创作者受一种内心涌动情感的支配创作了歌唱作品,每一作品有不同的结构,在歌唱教学中,教育者要运用自己综合的素质,把歌唱作品中的情感挖掘出来,并把这种情感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情感唤起,在传统的歌唱教学中,常见的就是把音乐太理性化,把音乐美育课上成了一门德育课,教育者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冷冰冰地向学生讲授歌曲是什么时代背景,表现的是什么思想感情,应该如何去理解曲子等等,这样理智地分析和粗暴地灌输非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会导致学生的反感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音乐作品的情感理解上,允许有一定的差别,应该鼓励学生随着音响印象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歌唱作品的丰富情感氛围中去。在这种情况下,课题组做了以下方面的尝试:
1、节奏的掌握
有人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而速度又是节奏的灵魂。要想把作品唱活,它需要具有能够每个音符的内在生命里表现出来的能力。节奏,是心灵动态的表现,是生命力,节奏型反映了人们的感情状态,不同的感情状态,出现了不同的节奏形态。人的感情是可调整的,节奏也是可调整的。这说明“节奏是受控制与感情和思维的影响的”。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作曲家几乎是从这里动手,利用节奏的特性抓住人物的内心。节奏,反映人物的感情动态,人物节奏的特点是歌唱表现的基础。节奏也是内在的生命力,善于掌握节奏就能生机勃勃,激起听众的热情和兴奋,节奏处理得好,歌唱就流畅自如,大有生气,处理不好就会令人昏昏欲睡。
如《大海啊,故乡》的基本节奏型是“×××.××”和“×××----”,前一种节奏速度较慢,象人在缓缓思考,后一种节奏型较疏松、速度也较慢,象人在诉说,这两种节奏型都正好符合这首歌曲的情绪状态,都表达人们对大海、故乡和妈妈深厚、真挚的情感。教师可重点教唱学生这两种基本节奏型,可以用打节奏、在钢琴上听音的方法来学习,学会这两种节奏型后,其它较简单的节奏学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2、分段的学习
教师对每一作品有一个总的设计,要掌握全曲的思想感情,设计全曲的布局,要明确音乐发展的层次,决定歌曲的高潮等。
如《大海啊,故乡》全曲为单二部曲式,前段是扑实的叙述,后段音区稍提高,是情感的抒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该歌分层次,前段用什么情绪(语气)唱,后段用什么情绪(语气)唱,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可总结,歌曲分两个层次,前段用叙述型的语气唱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后段是抒情部分,曲调随着歌词逐渐推进,抒情语气越来越强。
3、歌曲的聆听
歌曲是音响的艺术,它的情感表现源自音响和精彩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聆听歌曲,唤起学生情感,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对歌曲的情感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理
解,引导学生产生美的体验。这种体验对学生心灵的影响远胜于一般媒体对其影响,它能激发学生心中潜在的力量,获得艺术审美体验。对于初中生而言,聆听歌曲尽可能避免单纯、枯燥的反复练习学唱,适当加入一些与音乐表现内容一致的画面或解说,更容易抓住学生的心,学生掌握歌曲的速度将会加快。
如《大海啊,故乡》分段学习完成后,可采取聆听歌曲的方法来学习歌曲,聆听的方法可由教师范唱或放录音或让各组同学相互轮流唱的方法来达到加深歌曲印象的效果。
第四,巩固歌曲----情感深入
音乐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这种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使人的情绪、情感同音乐情绪、情感和谐地沟流与交流,应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且它着重指出,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外化的层面上,更需要内心深处的体验,寻求那种动人心魄的使人感到震撼的艺术效果与境界。在这方向的指导下,我们作了以下尝试:
1、引领体态律动
学生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体态律动,这是情感体验的自然行为表现。例如:随歌曲有节奏地拍;随旋律晃动身体等行为。这样的体态律动虽然形式简单、直接,但它说明学生已经体验到歌曲本身的内容,有了初步体验感受,这是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歌曲情感的基础。有些学生平时不爱表现自己、不好意思做体态律动把自己的体验表现出来,教师要鼓励、肯定学生表现出来的体态律动,为了使大多数学生都能随音乐作相应的体态律动,首先教师自己要带头做一些体态律动引领学生表现。
如《大海啊,故乡》学得差不多时,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做体态律动,这首歌曲是三拍子的歌曲,强弱规律很明显,教师可在学生周围做三拍子指挥图式,学生会很自然地跟着教师划拍子,边划边歌唱来感受歌曲。另外,《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以“托物言志”的方法来抒发情怀,“大海”是很形象生动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做海水荡漾的体态律动。
2、引发情感歌唱
聆听歌曲有了体态律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演唱歌曲,让学生从自己的演唱中进一步体验情感,感受歌曲的内在美。在已有的基础上学生唱会歌曲不难,关键在于引发学生的情感会唱歌。前者要求学生唱准旋律,后者要求学生唱出内在美。会唱歌与情感体验是相辅相成的,情感体验是会唱歌的前提,会唱歌是深入体验情感和歌曲内在美的保证。
如《大海啊,故乡》这歌,学生基本上都会唱时教师要对他们提高要求,要告诉学生你们的旋律是唱得差不多了,但是要懂“会唱歌”:清代立渔说:“口唱而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此所谓无情无曲。”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说:“我们将唱腔为剧情服务,一个演员如果干巴巴,在台上唱戏词,也会把观众唱跑的”。如果将这两个名人的话讲给学生听,学生会知道老师是“用心良苦”的,他们会受到感染,把歌曲唱得动听动情的。
3、处理歌曲结构
①处理歌曲高潮
每一首作品都有它的高潮,音乐的高潮是作品感情最饱满、最浓烈、最紧张、最感人的地方,是演唱必须去全力以赴处理好的一部分,使之在听众心中激起强烈的震荡。一般高潮往往出现在全曲的最高音上,但也不是绝对的,常见的高潮安排在歌曲的后部分或即将结束的地方。高潮点即是全曲感情和思想的集中点,要掌握得当。
如《大海啊,故乡》这歌曲的高潮也不例外,它的高潮点出现在最高音“6”上,且出现在后部分,后部分是作曲家直抒胸臆、感情最为强烈的地方。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来且唱时要加大音量和加强力度,表达自己深厚的情怀。
②处理歌曲结尾
如果要处理好一首作品,结尾在整首作品占有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好的演唱开头与结尾都是功底的表现,好的结尾应会带来“余音绕梁”的效果。当然,演唱者对作品的结尾的处理,是要依据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而不能凭个人的好恶来随意的发挥。
如《大海啊,故乡》的原曲还有一个结尾部分没编在教材里,在歌曲教完后教师可把结尾的歌谱(词)发给学生,同时自己范唱或放录音给学生听一下结尾部分,相信学生会喜爱这一结尾部分,并很想学习这结尾部分。这样学生的情感便被一点点地唤起来了。
第五,表现歌曲----声情并茂
新课标还强调在“演唱”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我们在歌唱教学中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音乐表现手段,来表达歌曲的情感与风格。音乐教师在歌唱教学中对于“有表情地唱歌”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为此,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表现歌曲的速度、力度、音色、铺垫等方面的特点,运用这些特点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启发、鼓励学生在歌曲艺术处理上进行创造性的尝试。对于“有表情地唱歌”,我们是这样理解的:
1、朗诵、表演的运用
音乐教育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情感体验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入角色意境中,可通过朗诵或表演来达到。
如学会《大海啊,故乡》后教师可以挑选愿意上台朗诵或表演的同学上台来表现,可以让两个学生表演歌里的人物、让几个学生表演大海、让一个学生在旁进行配乐朗诵,在这样的氛围下他们的情绪会相互影响、相互启迪。这将会是一堂课的一个教学亮点!
2、创造的运用
“创造”是指在学生巩固应用认知成果的同时,向一个高层次发展,使学生在知识的应用,拓展和延伸过程中尝到学习活动的乐趣和情感的满足。是学生亲自体验音乐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在自己创设的特定情境中,担当他所向往的,能展示自己特长的角色,也是对音乐深化理解的一种体现。艺术的本质是情感,而音乐艺术又是最具情感的艺术,情感因素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是前四个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感受达到的,本阶段教师通过设计学生表现歌曲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让每一位学生尽可能参与到表现对音乐理解的活动之中。如何引导学生创作?可根据作品的内容,让学生分组创编,如成立小组创编律动、舞蹈、用乐器富有情感地伴奏,为歌曲编配简单的画面等。
如《大海啊,故乡》全班学生都会唱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成各种创编小组:有的小组创编符合该歌曲的舞蹈动作、有的小组用各自带来的乐器为歌曲伴奏、有的小组用自己的画笔编配大海的画面等,待学生编创练习得差不多时,教师可以让大多数学生深情地唱全曲,同时每组派代表到前面来表演,每个学生都在用自己的独特的艺术方式为歌曲添彩,学生的艺术潜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这堂课也将在学生的创造中得到升华。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情感模式的探究》这一课题研究,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逐步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他们深入体验音乐意境、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促进他们的形象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灵活使用这一模式的基础上的,学无止境,教无定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有不断探新求索,才能不断完善!
参考书目:《音乐课程标准解读》、《走进新课程》、《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歌唱艺术》
第五篇:构建新型音乐教学模式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构建新型音乐教学模式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则是指对现有的东西进行变革,使其更新,成为新的东西,称为“有中生新”。
因此音乐课创新教学必须对传统的教学进行改革,使其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的教学体系,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艺术人才。我认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是音乐课创新教学的关键。
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学科具有极其鲜明、突出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性。指的是“寓教于动”
(即动脑、动口、动手),音乐课需要上述“三动”活动的实践。
2.整体性。指的是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3.社会性。音乐课本身具有显著的社会性。
4.差异性。指的是个人音乐素质、性别、地域、音乐教学设施。
5.复合性。指的是音乐课目标非单一性。音乐课融知识技能、情感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教育为一体。
6.阶梯性。指的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教学内容由易到难。
7.交叉性。音乐学科包含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各门学科的相互渗透,音乐学科成为多学科汇集的交叉点,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橱窗”。
一、构建新型的音乐课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和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灌输式”为主要特征,他严重地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所以要进行模式的“变革、更新”建立一种以“主体性、创造性”现代教学思想为体系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探索,在学习中创造。
1:创新教学设计
要以学生实践为主线,探究知识为中心,创造知识为重点,培养能力为宗旨这—教学格局。
①激发兴趣,启发想象。
②声像相融,丰富乐感(乐感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音乐感悟力既是理解音乐的重要条件,也是培养音乐创造力的前提之一。)
③跨越学科,尝试创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自然地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扩大和深化音乐本身的知识、技能以及它与其他学科门类,各种教学手段的协同教育功能,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创造力。)
④创设情景,自由创意(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大胆想象、自由创意,把自己的理解感受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教学实施
要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给他们探究问题、探寻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质疑,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优化重组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教学内容
《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学内容应该是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要体现思想性、艺术性、经典性,这充分证明了教学内容的定位。重组教学内容是现代教学的必然,它通过具有审美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的重组来提高教学的整体效应,来满足求知者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学内容必须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同一主题作品的组合。它能集中体现某种思想感情,使学习者得到审美教育。
2.同一形式作品的组合。它通过特定的音响,引发人对音乐的想象和联想,产生审美体验。
3.不同风格作品的组合。通过比较、鉴别来提高赏析作品的能力。让学生感受、体验、鉴别不同风格作品的独特美。
4.同一体裁作品的组合。通过鉴赏,了解这—题材的风格和特点,提高学生欣赏中的判断能力。
三、选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的教授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教会为学会,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同时给学生创设大胆发问、质疑、创造的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求知,实践中创造,让每个学生的智、情、意、行协调地发展。另外还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发挥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和创造性,重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1.方法的多样性。多样性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如音乐教学中某一知识点的教学,往往通过各种教学渠道渗透来达到预期的目标。
2.方法的灵活性。应各年龄段儿童个体间的差异,地区、学校、班级间的差异以及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音乐性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音乐教学要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实行因材施教,如对个体学生采用不的方法和要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人人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音乐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它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便,直观形象等特点,它通过图像、文字、音响等来刺激人的感官,从而产生想象和联想,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形象思维。
五、善用“激励性”机制进行评价
运用“激励性”机制对学生进行评价,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作出评价时要慎重,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这是努力探寻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最有效手段。常用方法有以下三种:
1.赞赏性评价。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创造出来的正确结论给予真诚的赞赏地评价,因为“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欣贵和赞美”。激励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从而把求知当成人世间最大的快乐。
2.评价的多元化。对学生表现的不尽如人意之处,应巧妙运用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教师的期待,进而化为一种积极的行为。
3.纵向评价。评价应着眼于未来,侧重于发展,有利于改进。教师应强调评价的引导作用,应淡化学生间的横向比较,注重学生发展,使学生体验到进步就是成功。
六 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途径有以下几点:
1.利用音乐教材内容价值
创新能力是人脑高级心理机能的活动,其形式和发展都受到人脑生长发育水平及活动特点的影响。音乐是生命和情感的艺术,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教育性、趣味性、实用性,不仅着眼于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更主要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丰富想象,使其成为情感厚实的现代人,使学生创新的“生命之树”常青。
2.加强器乐进课堂教改试验的力度
人的左右半脑是有明显分工的。许多较高级的知识功能都集中于右半脑,右半脑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因而根据大脑两半球对身体两侧交叉支配的特点.可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加强左半脑的训练,器乐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训练方法。在教学的反复强化训练中,实现对全脑的开发,尤其右脑机能的促进培养和左、右脑密切配合协调发展,使人的潜在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如口琴、竖笛等
3.加强音乐创作教学
音乐课在律动、唱歌、作曲、唱游、节奏、训练等方面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由易到难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其次可充实教材中没有安排,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创作教学。如节奏创作、旋律改编、即兴歌舞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充分来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对于学生的各种创作,教师都应充分鼓励,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4.改革成绩评定的办法
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成绩考核的办法,规定统一的项目,不利于学生保持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在众多考核的项目中,应让学生自选有兴趣、有特长的项目进行考核,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能力、扬长避短,满足兴趣和边表现欲望,发展特长。教师应用发展的观点来因才评价,让学生创新意识的灯永不熄灭。
5.加强音乐活动课教学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音乐活动课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活动课除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要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创编歌、舞、音乐剧。特别注意把其他学科的内容,改编成音乐童话和话剧等形式表现出来。这可以有效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新教育是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知识更新日新月异,高新技术迅猛发展,面对教育的新形势,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挑战,深入进行音乐课创新教学研究,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音乐教学研究模式,培养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构建动感作文教学模式
构建“动感作文”教学模式 ——语文版七上第三单元作文教学例说 安徽省潜山县三妙初中 徐 赟 新课程标准7—9年级作文教学强调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构建初中语文开放式教学模式
构建初中语文开放式教学模式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以人为本,倡导开放性教学。经笔者调研与实践,认为应该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建立开放式的教学系统,实现语文教学过程全方位......
构建物理新课改教学模式
构建物理新课改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认为,教师只要讲得多、细、深、透,学生学得就比自己摸索着学更快一些。事实上,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思维惰性化,学习效率很低。这是物......
语文教学模式构建方案
语文教学模式构建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以实现学校科学发展和内涵发展为目标,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以广泛开展教学研究,促......
中学音乐教学设计
中学音乐教学设计模板 教师提前进行好中学音乐教学设计有利于确保中学生音乐课的顺利开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学音乐教学设计模板,欢迎大家阅读。 结合新课程标准......
中学音乐教学工作计划
中学音乐教学工作计划 李春艳 一、教学目标: 1、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指导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
中学音乐教学反思
中学音乐教学反思 中学音乐教学反思1 如果没有乐器图片与声音的有机结合,西洋交响乐队中的每一件乐器不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比如单簧管和双簧管这两件乐器,在外形上极......
中学音乐教学工作计划
中学音乐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目标1、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指导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中学音乐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