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教学模式分类(最终版)
第二节 音乐教学模式分类
一、以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的音乐教学模式分类
(一)情感模式
是以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如参与—体验模式,情境—陶冶模式等。
1.参与—体验模式
“参与”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共同解决问题;“体验”是指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
① 理论基础:音乐美学理论、现代心理学理论是其理论基础。
② 教学目标:以审美体验为基础,以学生主动参与与直接体验音乐活动为主要形式,促进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为能力的协调发展,使学生身心和谐成长,陶冶心灵,确立健康的审美观。
③ 操作程序:情感唤起——定向激趣阶段,情感深入——感知体验理解阶段,情感外化——创造阶段。情感唤起阶段,以爱美为特征,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情感深入,即感知体验理解阶段,以鉴赏美为特征,培养学生高尚健美的审美理想和趣味。情感外化阶段,以创造美为特征,将内在的审美情感体验客观化、对象化、形式化。
④ 实现条件:参与—体验模式的实现条件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为诸如何时让学生参与教学,以何种方式参与,如何有效利用参与活动等问题,都是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精心设计的。
⑤评价:第一,该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注意力,增强音乐记忆力,最终达到终生热爱音乐的目的。第二,此模式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渠道进行参与(歌唱、演奏乐器、律动、表演、创造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发挥通感的作用,提高了学生感受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愿望与能力。第三,参与—体验模式能够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情感交流,培养发展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第四,该模式也有利于课内外结合,把音乐课堂延伸至课外、校外、家庭。第五,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每个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从中获得许多新鲜的感受,很受学生的欢迎。
2.情境—陶冶模式
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审美人格,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① 理论基础:情知教学论、现代心理学理论和以此为基础的 “暗示教学理论”是其理论基础。
② 教学目标:通过情感、认知与行为的多次交互作用,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陶冶、升华,身心协调成长,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③ 操作程序:包括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几个步骤。创设情境阶段,根据教学目的,教师可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电化教育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情境体验阶段,可通过参与各种游戏、唱歌、听音乐、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在总结转化阶段中,教师要作启发总结,使学生领悟所学内容,做到情理的统一,并使这些情感体验感受得以转化为理性认识。
④ 实现条件:这一模式中教师是学生情感的 “激发者”和 “维持者”,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多种能力,并把音乐器材、教具、教学环境布置好。要有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一起进入角色,使情境更加入情入理,达到诱导学生的情感和促进学生认知的目的。
⑤ 评价:这种在情境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由感受而动情,由动情而晓理,由晓理而实践。把认识与情感统一在同一情境中,充分利用认识过程的情感因素,与单纯感知相比,效果更好。
(二)行为模式
是以动作的和心智的技能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如示范—模仿教学模式,行为—辅助教学模式等。
1.示范—模仿教学模式
① 理论基础:示范—模仿教学模式是历史上最古老的,使人类经验得以产生和传递的基本模式之一,也是创造活动的基础。它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把示范技能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使他们通过模仿有效地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技能学习着重与学生行为习惯的控制与培养。学习理论是技能学习的基本的理论基础,诸如动机理论、强化和反馈原则、主动练习原则、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原则、整体学习与部分学习原则、学习迁移原则等,都是技能学习应该遵循的。
②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表演技能。
③ 操作程序:其操作程序是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定向阶段,以教师对技能的示范为有效的刺激,引起学生相应的行为反应,使他们通过模仿有成效地掌握技能的操作原理和程序。在参与性练习阶段中,由教师指导,学生经过模仿、纠正、重复、改进,形成正确的技能行为反应。自主练习阶段发生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动作或操作要领后,学生加大练习活动量,进行自主练习。迁移阶段是对模仿的进一步深化,指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动作与操作要领之后,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于新的学习或创造性的活动中,即形成了某种音乐能力。
④ 实现条件:技能的形成主要是学生自己练习的结果,教师对教学的控制量相对较少。
⑤ 评价:学生执行活动量大,主体作用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定向、技能示范、正误辨析、总结等教学环节上,只能起示范、指导、组织的作用。
2.行为—辅助教学模式
① 理论基础:行为—辅助教学模式是指在音乐技能学习中,设计和使用一些教学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多种途径理解、掌握音乐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加快技能掌握进程。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现代心理学和学习理论。
②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媒体等辅助手段,对人的多种感官提供刺激,调动视、听等多种感官发挥作用,使学生获得来自不同方面的感知与体验,接受正确的知识技能,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形成学习音乐的兴趣。
③ 操作程序:定向——辅助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应用。定向阶段是设计选择教学媒体等辅助手段的阶段。在辅助练习阶段里,学生借助教学媒体等辅助手段进行学习。在自主性练习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大练习活动量,让学生自主练习。迁移阶段即最后阶段,是迁移应用,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的学习阶段。
④ 实现条件:在这一教学模式中,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是必备的教学条件。教师要设计选择教学媒体等辅助手段,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同时,学生也要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⑤ 评价:行为—辅助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减少行为技能的学习难度,有效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培养学生运用中介物调整自己学习方法、步骤、进度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认知模式
是以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如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包括传统模式、启发模式、讨论模式等),引导—发现教学模式,自学—指导教学模式,探索—创造教学模式等。
1.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① 理论基础:传递—接受模式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一种基本教学模式。它源于赫尔巴特及其弟子戚勒提出的 “五段教学”,后经过苏联学者奥凯洛夫等人的改造传入我国,我国教育界又对其作了适当的调整和修改。此模式注重教学的教育性,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有关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理论。它把教学看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
② 教学目标:这一模式主要运用于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习。
③ 操作程序: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通过教师传授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由感知到理解,达到领会,然后再组织学生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最后检察学生学习的效果。
④ 实现条件:其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教师直接控制着教学过程,并按照学生认识活动规律来进行教学,教师支配整个教学进度,支配学生的学习过程。
⑤ 评价: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之所以被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成为我国的基本教学模式,是由于它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它能使学生在单位时间里较为迅速有效地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突出地体现了教学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是人类传播系统知识经验最经济的模式之一。第二,它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易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一模式主要适用于学科课程的书本知识教学,适用于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适用于班级授课制的课程教学。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多年来受到各方面的批评。然而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所指出的那样,接受学习不一定都是机械被动的,关键是教师传授的内容是否具有潜在的语言材料,能否与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教师能否激发学生主动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联系的旧知识来 “固定”或 “类属”新知识。如果能实现上述两点,则这种模式在掌握音乐知识技能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就无法否定。
2.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① 理论基础: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又称引导—探究式,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杜威的 “五步教学法”,即情境——问题——假设——解决——验证五个步骤。
②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运用创造思维去获得音乐技能和知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学生探究的态度和习惯,逐步形成探索的技巧。
③ 操作程序:导入——探究——归纳——运用。教师导入阶段就是要将学生从旧知引向新知,诱发学生思维,并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产生对问题研究的兴趣的阶段。在探究阶段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主动形成概念,理解原理概括法则,让学生自己寻求答案。归纳阶段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旧知与新知重新组合、归纳,形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运用阶段是学生通过练习,反馈强化,进行知识迁移或巩固的阶段。
④ 实现条件:师生处于协作的关系,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诱导,学生也能展开积极能动的活动,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
⑤ 评价:其优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有利于学生探索能力和求异思维的培养。但这种模式也有局限性,它需要学生先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教与学难度较高,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积累。
3.自学—指导教学模
① 理论基础:自学—指导教学模式又称学导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是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学生心理发展观,“学会学习”的学习观。
② 教学目标:以自学能力为主要目标,实现以 “讲”为主向以 “导”为主的转变。
③ 操作程序:定向——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启发指导——评价、小结,教师的指导贯穿在每个环节中。定向阶段,指教师提出自学要求,揭示自学内容,出示自学提纲或自学思考题,使学生能主动学习的阶段。在自学阶段学生要自学教学内容,在自学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讨论交流阶段中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启发指导阶段是教师解疑的阶段,教师在这一阶段里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与解答,也可师生共同解疑。评价、小结阶段旨在总结提高,给予学生建设性的评价。
④ 实现条件:第一,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以 “学”为主,“导”为主线,也就是教师是 “指导者”、“引导者”要充分相信学生能自学,积极指导学生自学。第二,教师要设计要求明确的自学提纲,提供必备的参考书、学习辅助工具,并有一套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⑤ 评价:自学—指导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加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好地解决集体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的问题。采用这一模式,教师虽然少讲了,只起点拨、解疑的作用,但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却更高了。教师不仅要精通教材,对教学程序有周密的构思,而且在实施中应善于组织,有驾驭全局的能力。如果教师不能做到这几点,这种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就难以体现。
4.探索—创造教学模式
① 理论基础:探索—创造教学模式是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新要素主义理论和创造思维理论。
② 教学目标:探索—创造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感受、创造美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③ 操作程序:准备——分析探索——创造解决——迁移。在准备阶段,一般由教师设问或学生自问,提出问题把握特点。分析探索阶段是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把握问题的阶段。老师要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重点、关键,建立解决问题的框架、顺序。创造解决阶段是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可以充分运用创造性想象,在广阔的思维空间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尽可能提出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观点,并用聚合性思维加以综合集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迁移阶段是总结、运用、提高的阶段。
④ 实现条件: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应为学生的探索提供线索,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其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作为探索的主体,要有强烈的探索意识,灵活的变通方法和超前的学习感。
⑤ 评价:首先,探索—创造教学模式丰富了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与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验到了由创作带来的成功和快乐。其次,该模式也能促使学生对作品的速度、力度、旋律等音乐表现手段给予主动的注意,对音乐的各要素加深认识和体会,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创作的基本手法,培养了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再次,探索——创造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以及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最终使学生得以全面的发展。
二、以音乐美学理论观点为依据的音乐教学模式——审美哲学模式
(一)审美哲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审美哲学模式是以音乐美学中有关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的理论观点为基本理论依据的。从审美哲学角度来说,西方传统的音乐美学理论中关于音乐形式和内容关系的理论,实际上都是以音乐形式为中心的。无论是强调音乐为纯粹的音响运动形式的所谓自律论,还是强调音乐(形式)表现情感的必然性和直接性的所谓他律论,以及后来出现的将音乐内容归于形式之中的不可分割论,都是围绕音乐形式属性而展开的。从本质上来看,它们都是自律的,是关于音本体的“形式和内容”。用这种音本体理论解释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突出了音乐学科的个性,掩盖了教育的共性;注重了审美客体的感性存在形式,忽视了审美主体的存在价值。
实际上,无论是西方音乐美学中强调音乐形式属性的 “听觉艺术”和 “情感艺术”,还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 “心声相合”(声音与人心的整体关系)、“心物相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 “听觉—心觉”艺术,作为审美对象,其审美价值都存在于审美活动过程——审美体验中。也就是说,艺术作品不是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它的价值 “正在于它以其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审美体验的自由创造”。“它在本质上是一个问题,一句向起反应的心弦所说的话,一种向情感和思想所发出的呼吁。”(黑格尔)音乐正是这样一种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生命升腾的展开形式。这种 “形式”是一种内在的形式,是在音乐审美体验中实现的 “有生命力的形式”。它是以听觉感知为先导,通过主体心灵与客体音响的沟通,达到超越自我,超越音乐及外部物质世界的自我精神升华的境界。综上所述,审美体验是具有一定审美态度和超越意识的主体,在以某种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客体)的呼唤下,经过生理愉悦到精神愉悦乃至精神升华的心灵感应过程。审美体验是主体与客体的沟通,也是对主体和客体的超越。
(二)审美哲学模式的教学思想
此模式的教学思想核心是通过教师的中介作用促使主体(学生)和客体(音乐)之间的沟通。音乐教学过程的审美哲学模式,作为一种动态结构,其运作过程始终以 “学生——(教师)——音乐”为核心,学生作为审美主体,音乐作为审美客体,其各自的特征及二者可能产生的相互关系是整个过程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教师主要起促使学生与音乐沟通的中介性作用。
首先,要根据特定客体(音乐)的感性特征和潜在教育因素,联系特定主体(学生)现在和发展的需要,设计审美活动的具体目标、程序、方法,并以此展开审美活动。值得特别强调的是,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学生是审美主体,音乐是审美客体,音乐审美教育过程的目标和价值,只有在学生主动的参与体验中,在主客观的沟通关系中才能实现。
其次,教师在发挥其具有主导意义的中介作用时,同样具有 “参与——体验”和 “沟通——超越”的性质。其一,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先作为审美主体,以一定的审美态度和超越意识,达到与音乐的沟通,进入超越境界,然后才能联系学生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施中促进学生与音乐的“沟通——超越”。其二,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与特定审美教育内容以及与其过程相适应的情感和教学艺术投入到过程中去。其中教师的参与方式和引导因素,取决于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和音乐作品的感性特征、审美品质、文化属性。其三,教师参与的角色,随着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将从设计者、指导者、引导者、激励者和助手的身份逐渐过度和转换为真正与学生平等身份的参与—体验者。
(三)审美哲学模式的功能目标
审美哲学模式的目标包括紧紧围绕学生音乐审美发展需要的三个方面:
① 审美效应目标:音乐审美活动中产生或期待产生的情绪体验、情景体验、意境体验、文化修养、兴趣、审美趣味、价值观。
② 个性发展目标:音乐审美活动需要或涉及的主体意识、超越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交流意识和能力、合作意识和能力。
③ 音乐学习目标:与审美客体感性特征及其文化属性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这三方面的目标,通过具体教学模式的实施,以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整合过程中体现其各自存在的价值。
(四)审美哲学模式的具体模式
审美哲学模式的具体模式有:操作体验模式、主体经验模式和文化体验模式。
1.操作体验模式
① 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兴趣、情绪体验,掌握音乐知识,提高其音乐反应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
② 适用内容:该模式适用于节拍、节奏及情绪鲜明、旋律优美、结构较规整,描绘性、情节性较强的中小型器乐作品或大型作品的片段。
③ 操作程序:分析音乐与(或)操作准备——部分操作体验——整体性操作体验。
④ 主要方法:聆听操作法、编配(或模仿)表现法、场景表演法、即兴表现法、符号辅助法等。
2.主体经验模式
①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音乐审美欣赏过程中增强其主体意识、创新意识,使其获得情感体验,提高其音乐想象力、理解力。
② 适用内容:该模式适用于与学生生活经验、审美经验、社会经验和学习经验相联系的器乐或声乐作品。
③ 操作程序:唤起主体经验——深化与扩展主体经验——审美评价。
④ 主要方法:视觉转化法、语言转化法、模仿表现法、比较法、探索表现法等。
3.文化体验模式
①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兴趣,增强学生对音乐形态及其音乐风格的体验和认识,对音乐观念与价值的理解,对音乐操作行为和社会行为的认识。
② 适用内容:该模式适用于某种文化圈中特有的音乐品种或形式,民族风格、时代风格、作曲家风格突出的音乐。
③ 操作程序:引导审美期待——体验文化特征——评价。引导审美期待指联系学习内容中的音乐文化特征,以演示、示范、设问、听辨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审美注意和期待。体验文化特征指针对学习内容分析和体验其音乐文化特征。评价指通过评论、概括、表演、欣赏等,对音乐或学习结果作出评价。
④ 主要方法:选择配乐法、演绎法、比较法、模仿表现法、聆听操作法等。
相关链接:以音乐学和教育学理论观点为依据的其他音乐教学模式
①
1.审美心理学模式
① 理论依据:作为听觉艺术,尽管音乐具体审美活动具有复杂的心理过程及其多元结构,但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总是以感知——感受——感悟的心理操作模式为核心的。
② 教学思想:听觉感知为基础或前提,心觉感受为枢纽或媒介,直觉感悟为宗旨或最重要的目标。
③ 具体模式:音乐感知模式,音乐感受模式,音乐感悟模式。
2.审美发生学模式
① 理论依据:无论从艺术的起源还是从音乐艺术作品的产生过程看,音乐起源或产生于人类表达和交流的需要,表现是音乐的灵魂,模仿与创造是推动音乐艺术发展的行为方式和过程。
② 教学思想:以表现为动力,在模仿和创造过程中学;以学生为中心,在表演和创作实践中学。
③ 具体模式:模仿性表现模式,阐释性表现模式,主体发展模式,预知表现模式。
3.认知心理学模式
① 理论依据:认知心理学有关概念学习的理论。
② 教学思想:音乐概念的习得必须依赖于某具体概念相关的较充分的音乐、音响资料和音乐实践活动,获得有关概念的关键属性的听觉经验和(或)操作经验。
③ 具体模式:探索模式,演绎比较模式,归纳比较模式,探究模式。
第二篇:家庭教育模式分类
子把父当马,父望子成龙,可怜中国父母心!舔犊之情,不能不令人感动,然而舔犊的方式,恐怕尚待改进!
纵观中国的家庭教育之弊,放纵者有之,溺爱者有之,施暴者有之,粗略的划分一下,大致有如下类型:
(一)模具制造型
持此类教育方式的家长,大有人在。此类家长,属于自以为是之人,总以为自己的想法不会错误,总以为自己是爱孩子,为孩子好。对孩子的要求极严,孩子的举手投足,都给予详尽的指示,从生活习惯、活动的范围方式,到读书的范围方法、兴趣爱好,甚至到高考专业的选择、毕业工作的种类,都受到强制性指导。
殊不知,人是万物之灵,人最大的长处,是善于思想,善于学习,善于在学习中创造,而这种教育模式,无形之中,就抹杀了孩子的自主学习与创造能力。在这种模式之下,不否认也有一些孩子有所成就,但更多的孩子,却成为模具制造的产品,家长原形的克隆,人的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在这些克隆产品中黯然消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在这种模式之下,恐怕龙凤老鼠的后代,都是“老鼠”了!
(二)温室培养型
经济条件的改善,孩子数目的减少,使家长更有能力精力来教育培养孩子。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给予孩子最好的学习与成长条件,弥补自己少时的缺憾,这是生在艰苦年代的家长的普遍做法。
孩子的吃,要操心,总担心孩子缺锌少钙;孩子的穿,要操心,嘘寒问暖,从孩子房里的太空被空调,到出门武装到牙齿的装备,无一不体现了家长细腻的爱心;孩子的行,要操心,在学校附近春游,父母也要请假奉陪;孩子的交往,要操心,本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孩子只容许与“优秀”者(大多以学习成绩为标准)交往;孩子的学,更要操心,从胎教,到小时候的艺术素质的培养(比如学琴画画),到入学的学校选择、老师选择,无一不体现了家长的“智慧”,直到孩子的毕业,专业的选择,工作的选择,爱人的选择,仍要操心,有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却没有料到,人的思虑有限,自然的造化无穷!这样的做法,制造了许多肥胖儿童与厌食者,制造了免疫力极差的孩子,制造了庞大的厌学者队伍,制造了离开父母一无所能的孩子。温室的花朵,禁不住一点点风吹雨打,“温室”培养出来的孩子,离开父母,却无法适应于社会,最后父母只好哀叹自己无法与天地同寿了!
(三)极力压榨型
这种模式多出现在孩子的读书过程之中。教育的社会性与个体的特殊性之间必然有矛盾,在目前形势下,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没有普及,大学生的就业率很低,迫使家长对孩子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以使孩子能够上一所名校,有个教好的前程。纵使学校能够减负,家长也未必让孩子减负,连小学生的作业,家长都要求孩子完成两套三套,而学校面临的生存压力,教师面临的考核压力,也使学校的减负成为镜花水月。在平时,孩子们都被迫学习到晚上10点以后,而假期,更有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在等待着被压榨得灯枯油尽的孩子!教育科目的设置不合理、教育模式的缺陷,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而家长们,不设法补救,却推波助澜,成为扼杀孩子天性与创造力的同案犯。
(四)经济刺激型
物质的社会,造就物质的方式,一切以经济为中心,教育模式也被产业化,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是“向钱看”!考第一,奖励多少,考前十名,奖多少,在不少家庭,都成为制度!特别是庞大的打工队伍中的家长,对留守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以钱来“遥控”孩子。小小的脑袋,最终只容纳了一个庞大的“钱”字,洗自己的衣服,可以,拿钱来;帮你做作业,可以,拿钱来;帮爸爸买包烟,可以,拿钱来„„
(五)原始放牧型
这类模式多出现在打工家庭或者问题家庭,父母忙于打工挣钱,无暇关注孩子,或者婚姻破裂,根本就不顾及孩子。当然也有现实的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孩子未必能考上大学,大学毕业未必能找到工作,不读书也同样可以挣大钱,甚至成为黑社会的流氓,也一样“出人头地”!干脆就任其自生自灭!这种模式的后果,就是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推给教师,现在虽然有“教育万能”的理论,这世界上却没有万能的教师!
(六)自家萝卜型
俗话说,自家萝卜天大个,是啊,情人眼里出西施,家长眼里出天才,自家的孩子什么都好,稍微的出众,在有的家长眼中都是天才的举动,即使有不好,那也是别家的孩子不好,是老师学校的不好,是社会的不好,自家的孩子绝对不会不好!这种情形,相信读者也曾见识,其中危害,就不赘述了。
(七)崇尚暴力型
“棍棒下出孝子”,仍然有部分家长崇尚用武力解决问题。特别在孩子调皮不听话的时候,在气头上,对孩子拳脚相加的,仍然大有人在。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逆反心理以及长大后崇尚暴力解决问题的恶劣影响,很难消除。暴力的孩子,要么逆反心理特别强,要么特别懦弱,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这种步步高点读机t600环境长大的孩子,很少不崇尚用武力解决问题!„„
(八)《大话西游》唐僧型
这部分家长相对比较温和,但又失之偏颇,当语言说服不能解决问题时,就难免絮絮叨叨了,好比是《大话西游》的唐僧念经,两个小鬼实在受不了,只好上吊自杀了。现实之中,有的家长的确过于唠叨,这种步步高点读机t900环境长大的孩子,男孩对别人的啰嗦过于敏感,女孩则成为长舌妇(当然,我的结论可能不科学)。
(九)百依百顺奴才型
经济条件的改善,孩子数目的减少,一个孩子,可能是祖父祖母的期望所在,外公外婆的期望所在,叔叔阿姨的期望所在,父亲母亲的期望所在,这样,造就了一大批“小皇帝”,自私自利,没有爱心,唯我独尊,最后不容于社会也就必然了。
(十)理想型
最后一种,作为理想的家长的总结,因为文章主要探讨的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弊端与危机,所以步步高点读机t800好的家长类型不作重点的论述了,只是作为补救以上一些家庭教育方式的缺陷的建议。
理想的家长,应该在儿童的早期的智力开发方面下功夫,先天智力毕竟无法更改,后天智力确有极大的挖掘潜力,这是其一;爱孩子,重视孩子,但不能溺爱,满足合理的要求,但要
让孩子自己明白,哪些是不受鼓励的;严格要求孩子,但应给孩子适度的活动空间;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特别重要,这是决定孩子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重要阶段,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一个良好的经济观念,以及好的性格,都将要影响孩子的终生,都将决定你的孩子的成就!现在的家长,却过于实用主义,眼睛只盯着初中高中,却没有明白,初中高中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小学养成的习惯与逐渐形成的性格。
可以这么说,性格与习惯决定命运!
第三篇:音乐“四环节”教学模式
音乐“四环节”教学模式
一、模式概述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音乐的这种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像、联想的广阔空间。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欣赏等各个环节均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意识并伴随着独特的创造行为。由于音乐艺术这一独特性,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审美因素,(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伴奏美等)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或是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衬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而这些美好的立意必须依托一定的音乐教学情境才能自然形成“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为此,我们设计构建了音乐“四环节”教学模式。
二、适用范围
此模式普遍适用于音乐学科基础教育学段
三、操作流程
预习导学----精讲点拨----当堂训练----总结评价
音乐“四环节”教学模式,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总体要求,以审美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主体、和谐、高效的教学理念。具体操作如下:
(一)预习导学
音乐学科的预习导学,不同学段有不同要求,小学阶段应以导学为主,而中学阶段则以预习为主。此外,预习导学的方式也与其它学科有所不同,不但需要文本材料,更需要一定情境条件(音响、氛围等)。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下,学生才能感受音乐,提出疑问。而情境的设定除了需要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如教室的布置、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等所谓的“硬件”)外,一般有以下几种设定的方法:
1、语言创设情境
现阶段各学校都已具备投影、音响等现代化的视听设备,但音乐课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每节课都使用这些设备,而利用丰富的语言来创设情境是常态教学经常 使用的方法。例如《摇篮曲》的学习,教师就可以用语言来描述《摇篮曲》所表现的母亲对子女的爱、对孩子的祝福与希望。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学生会将注意力放在歌曲的情感方面,在预习和演唱的过程中,对演唱的速度、音量、吐字与气息等音乐要素的解决变得很自然,并能很快地掌握《摇篮曲》的音乐特点,较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课当然是在音乐的情境中进行的,但音乐情境并不等于一般音响,更不是作为背景音乐来处理。音乐课堂的音乐必须是情感和激情的产物,绝不能是音符的罗列和简单的再现。每一部音乐作品都具备自身的表现特点,抓住一部作品的主要情感因素,用特定的音乐表现形式来设定情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歌曲《难忘今宵》,这首歌曲往往做为歌舞晚会的结束曲,对于这首歌曲的情感把握,除了利用歌词来启发学生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对前奏的处理和伴奏中的速度、力度的把握上,学生的情绪应该是在音乐进行中逐步受到感染而自然流露出来的,如果只依靠语言“带着感情来歌唱”是不可能解决音乐表现问题的。所以说,音乐情境的创设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的。
3、分角色创设情境
在音乐教材中,出现了许多特定的角色,如人物、景物、动物、气候等,启发学生扮演音乐中的不同角色,这样将学生置于特定的音乐角色中,不但可以引发学生表现的欲望,也可以让其深入了解音乐要表现的角色特点,以达到对音乐的进一步理解。
4、视听结合创设情境
根据教材的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完美的视听情境。例如,学习电影音乐(插曲)、历史性歌曲、典型的民族风格音乐、动画片音乐等。还原音乐所在的特定情境,这样对于学生理解音乐、表现音乐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但在实施这种方法时,要注意,不能以视觉来代替听觉,更不能偏离音乐课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
5、师生互动创设情境
在音乐课堂学习中,教师不可能置身于音乐之外,教师的言语、姿态、表情、示范都是一种情境,也可以说,学生的情感往往是由教师综合的表现来启发和带 2 动的。因此,音乐情境的创设应该是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相互影响和相互合作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以上介绍了几种音乐预习导学创设情境的方法,这只是经常使用的几种方法,由于音乐材料的不同,学生年龄结构的不同,知识技能水平的不同,接受能力的不同,学校教学条件的不同,更重要的是音乐教师个人优势的不同,会有更多的方法,这需要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
(二)精讲点拨
前面已经提到,由于音乐的特殊性,在精讲点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根据音乐材料,充分挖掘音乐要素对音乐作品的构成、表现、感染力等方面的影响作用,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喜爱音乐、表现音乐。
在精讲点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以教师的观点来代替学生的感受。
2、精讲和点拨的注意力始终要放在“审美”上,不能以单纯的知识和单纯的技能来替代音乐的审美核心。
3、由于音乐作品的综合性特征,在一部作品中几乎包含音乐各种表现要素,一节课不可能涉及到所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努力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性地确定精讲和点拨的内容,这些内容必须是音乐作品中关键要素(对理解、表现作品影响力最大),此做法会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当堂训练
音乐的学习,在现阶段主要是以课堂学习为主,那么当堂训练就显得更加重要。在当堂训练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抓住音乐材料的主要内容,有重点地,有目的地进行训练。以创造性地表现音乐、欣赏音乐为目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蜻蜓点水式的训练,训练必须有成效,必须帮助学生明理、会做,有所收获。
(四)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归纳性环节,也是学生发展,提高的延续环节。在总结评价中,教师要注意到音乐学科的特点,既要肯定学习的收获,也要指出问题所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评价过程中,有集体评价,也要有针对学生个人的评价,这种评价,以纵向评价为主,以学生自身发展和进步做为评价标 3 准,横向的激励性评价要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学生的自身条件、以及知识、技能基础来进行,绝不能“一刀切”或一个标准。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要避免随意迁就、无原则的表扬。教学本来就应该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过程,只有肯定成绩并找到不足才能解决问题继续发展。在总结评价环节中,要注意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介绍和布置一些课外欣赏和收集的任务,尤其在当今条件下,各种媒体中音乐学习的材料非常丰富。如果老师选择恰当,这种作业,学生在有兴趣的前提下不会感到压力和负担,反而会增加他们学习探究的欲望。
在美好的音乐学习情境中,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会逐渐产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学习的欲望;在美好的音乐学习情境中,学生会主动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享受音乐并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真正实现音乐课堂主体、和谐、高效的教学。
四、注意事项
以上各教学环节,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音乐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灵活掌握时间。
第四篇:小学音乐活动课教学模式
小学音乐活动课教学模式
内容摘要: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和补充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活动课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地是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又对实施素质教育、塑造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开展音乐活动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在不断地改变。音乐课怎样才能使学生由被动的听、讲转化为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和探索,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音乐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果转化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如《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几种学习方式。1.体验。2.模仿。3.探究。4.合作。5.综合。其中体验是提倡学生静静地、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除此之外的几种音乐教学过程与方法都是让学生通过模仿、探究、合作、综合学习方式参与其中。这些方法综合起来,常见的有歌唱、乐器演奏、舞蹈、律动、音乐剧表演等为音乐实践活动。
一、源于学生生活,设计音乐实践活动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编小学音乐教材依照《课程标准》,在诸多方面很好地体现了音乐课程改革新的精神与理念,与《课程标准》相吻合,建立起教材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突出体现了学生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整套教材用一种整体的观点全面依据学生的发展来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音乐教材能很好地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植根于音乐的土壤,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没有将学生与音乐课程割裂开来,而是很好地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最有特点的就是根据儿童心理特点设计教材,开创了以单元为主题的教材设计。一个单元是围绕着主题选材,每一个主题又是精心选择的:有的与季节的变化与大自然紧紧相连;有的主题设计是反映了不同年龄段孩子们的生活情景;有的是与学生们的文化息息相关,是学生们共同喜爱的;有的是根据我们的国情,设计了在不同的节日里表达孩子们的情感的内容。有注重评价的《我的音乐网
页》……新教材建立起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连续性,从而使新课程下的新教材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我们教师在授课中也非常注意设置情景,让学生投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
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很好地设计了让学生“聆听──寻找──模仿──创造”声音的过程,在学会聆听后再分辨噪音与乐音,为以后养成听赏的好习惯打下基础。新入学的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在音乐课上学习与他们生活非常贴近的内容,自然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挖掘了学生的直接经验。课堂上学生能找出各种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在老师的指挥下,敲出不同长短、强弱的声音,再随着歌曲唱一唱《大雨和小雨》《大鼓和小鼓》,学生自己就会探究,什么样的鼓声像大鼓?用什么东西敲击更像雨声?第一单元就这样不露痕迹地将学生引入音乐的世界。
一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红灯停绿灯行》内包含活动课《红眼睛绿眼睛》、唱歌《小蚂蚁》(集体邀请舞)、器乐《做个好娃娃》、唱歌《小胖胖》内容。这个单元中的“红眼睛”“绿眼睛”,就是指马路上的红绿灯,“红灯红,红眼睛,眼睛眨一眨,车子停一停……”有的教师将教室的地上画上斑马线,设置情境:“热闹的马路怎样才会有良好的秩序?”学生们边演唱边表演,有的扮演小司机、行人、小交通警察等。学生们根据红绿灯的变化,进行表演唱。生活中的经验与规则在歌声中更得到证实。教师再巧妙地引申红绿灯的作用:红灯在音乐中可以用休止符表示;绿灯可以放声唱,红灯又可以默唱。音乐知识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掌握了。《小蚂蚁》是集体舞,形式活泼,歌曲好听,学生非常喜欢。《小胖胖》学生们会分成小组,自己当小导演,扮演角色。有奶奶、叔叔和小胖胖。这又是采撷生活中的一幕,让学生在有礼貌与没有礼貌的小胖胖的表演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当然这也包括音乐课的情景设计的巧妙与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及教师“导”而不露痕迹的教学技能。
再如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到郊外去》,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个单元。其中有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放牛放到小河边》《郊游》和欣赏《放风筝》《出发》。在这一单元结束的时候,书上有一个活动课的要求,教师们会设计这样一个音乐活动实践课:就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到郊外去看一看,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面对美好的大自然,学生们的情感被激发与调动起来,他们快乐地
唱着歌,设计着到郊外游玩的情景:过小河、穿山洞、爬高山、听一听山谷的回音,唱一唱、喊一喊,再在普罗柯非耶夫的《出发》音乐中做一做开火车的游戏,体验音乐伴奏下集体合作表演的快乐,在音乐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学会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一切美好事物。这种音乐实践活动课的增加,无疑是传统教材中没有的。
《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通过各种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力与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二年级下册《猴子蒸糕》一课中,有分角色的歌表演,学生不但会将饥饿、懒惰的小狗与勤劳的猴子扮演得很好,还有的小组合作,同学们会用身体造型:有房子、小树、磨盘,学生的想象力被调动起来,课堂上充满活力。
在一年级下册欣赏《春天交响曲》一课中,春水、春风、春雷、春雨的声音,学生会分成小组用打击乐敲击表现,或者用自创的音响(人声、报纸、塑料板、饮料瓶装沙子)与音乐结合起来表演,他们在音乐的实践活动中兴趣盎然,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教师也同样,使用这样的教材,不改变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是不行的。我们的教师也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地改变与进步。他们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关系,将授课的过程视为人际互动的过程。在课堂上师生积极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他们设计的音乐实践活动中,真正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加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明显地感觉到,学生非常喜欢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尤其是一些角色扮演的小音乐剧或歌表演,学生们会争先恐后地要求表演。他们变得大方起来,变得愿意与人交往,变得更加自信。虽然最初有的同学表演会稚嫩些、缺乏美感,但是,学生在这种音乐活动的积累中,变得越来越好,变得有架有势。还有的学生喜欢将自己制作的各种打击乐器拿到课堂上参加演奏。教材中这种活动设计很多,几乎每个单元都有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去做一做、演一演、敲一敲。关键还是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与研究,在教学中能以学生为主体,多设计受学生欢迎的音乐实践活动课,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以儿童生活为主线,设计音乐实践活动
“兴趣是进入学识领域的敲门砖”。音乐教材必须一改过去用枯燥无味的语句
罗列知识、陈述内容的旧风格,而应以多种有创意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富有童趣的图画,形象生动的语汇,灵活多样的活动设计等,对音乐作品的选择也应是儿童、少年所爱好的,短小精悍,易记易学。但同时也应渗透一定的知识量,并体现出循序渐进的原则,降低知识难度,又有知识量积累,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音乐的范本”。人教版的音乐教材,正是这样的优秀教材。在我们已经实验过的几个年级的教材里,能清晰地看到教材中尊循儿童身心成长特点,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的完美体现。教材遵循儿童身心成长特点,选用很多这种学生们喜欢的题材,如《动画城》《可爱的动物》等。还有古诗新唱《咏鹅》《江雪》等作品,优美的旋律、流传百世的诗句,深受学生的喜爱,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又对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很好地传承。我们区教师在授课时,将音乐与姊妹艺术结合在教学中,学生运用绘画、舞蹈、诗歌朗诵、创造音响等许多艺术形式来表现歌曲的意境,美的熏陶使得学生变得更高雅,增加了文化修养。教材中还选编了我国各个民族的优秀民歌与民间音乐,选材也非常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如四川民歌《数蛤蟆》,幽默、风趣。教师在教授中,介绍了四川方言、风土人情,再让学生分成小组数出两只蛤蟆、三只蛤蟆、四只蛤蟆几只眼睛,几条腿?有的教师还介绍了山东民歌《花蛤蟆》,这一堂课中所包含的相关学科真正很多:数学、地理、语文和有地方特点的方言。这种音乐中的文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为未来的音乐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在《下雪啦》这一单元开篇,编者深情地用几句诗,把学生带入雪花飞扬的世界(教师问)“小雪花,一身白,请你告诉我,你从哪里来?”(学生答)“我呀本是江河水,太阳一晒变云彩,冬天冷得受不了,又变雪花飘下来。”学生在和老师的对答中,了解了雪花形成的科学道理。教材中选的音乐欣赏《雪花飞舞》《江雪》、歌曲《雪花》《小雪橇》又是充满了童趣的优秀作品。最后一课是歌表演《小动物告别会》,我们教师更是具有人文内涵地来设计:冬天来到,要和冬眠的小动物告别;寒假就要到来,要和同学老师告别,开一个小告别会,相约明年春天相会。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爱同伴,爱小动物,爱大自然。正如《音乐课程标准》所述“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
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三、音乐知识融于教学实践中
低年级教学重点是激发、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为主。音乐知识和技能在新教材里被巧妙地设计融入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又是我们区使用新教材后探索的教学新特点。
如:音的长短,教材中在《可爱的动物》里,以小动物叫声的长短,引入教学,真的是很好的设计。教师们会准备很多小动物的头饰,让学生戴在头上,自己根据头饰上的动物叫声的长短,来组成小组。你看吧:青蛙、小狗、鸭子成一组(四分音符);小猫、老牛、小羊成一组(二分音符);小鸟、老鼠和小猪又成一组(八分音符)。老师说:小动物音乐会开始了,大家同时唱了起来。教师引导:这个音乐会有些混乱,你们能根据小动物叫声的长短,分别演唱吗?这样就组成了三个声部的节奏。接着再用打击乐器将音的不同长短组成三个声部的伴奏。教师会让学生自己根据打击乐器声音长短的不同,自己再一次组成小组(第一次是根据小动物叫声的长短,自己组成小组),声音长的有碰钟、三角铁;稍短些的铃鼓、沙球、响板、双响筒等为一组。看着黑板的节奏合奏谱敲击,再为一段好听的音乐配上伴奏,就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音的长短与打击乐器合奏谱和敲击方法。
再如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动物唱歌》,怎样唱出力度不同的动物叫声?教师用两个力度记号的牌子“f”“P”指挥学生来演唱。也可以让学生来指挥。有的教师用狮子和小猫的叫声对比,有的教师用红、绿灯再加上强、弱的提示,也有鼓励学生创编歌词的,“将你喜欢的小动物唱出来”“几只小动物在唱着歌„喵喵、汪汪、喔喔、叽叽……‟真快乐!”一切都是自然地掌握了。
音的高低认识更有趣了。学生带来很多物品,同样材质的组合一组,有大盘与小碟、大锣与小镲、大钟与碰铃,比较一下音有高低,再唱一首歌曲,用手势将音的高低表示出来(旋律线有高低),最后,老师放一段《猫和老鼠》动画片段(无声的),怎样配音?为猫和老鼠的脚步配音(学生选大鼓和小鼓区别);为猫和老鼠的说话配音(学生用高低不同的声音表现),用钢琴怎样配乐(学生会用高音区为老鼠配音,低音区为生气的猫配音)。学生是快乐地学,教师有了更多的灵感,给教学赋予了智慧和个性,音乐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这也是我区
音乐教学呈现的另一大特点。
二年级有“五十六朵花”的单元,其中有《乃哟乃》,土家族民歌。教师和学生一起找来玻璃杯、瓶子敲一敲,加上水再找一找,找到三个音高sol、mi、do。根据教材的提示,边唱边敲击,在钢琴和玻璃杯的伴奏下,在教师和学生领唱、齐唱中,sol、mi、do三个音高被学生牢牢地记住了,完成了歌曲难点的掌握。在音乐节奏的训练中,教与学同样是充满了乐趣。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号手之歌》,教材有一情景设计:画面中有“小号手的一天”。我们的教师在授课中,将学生分为:军号小分队、冲锋小分队、大刀小分队、机枪小分队,学生自己选择书上所示的节奏型(十六分音符、后十六音符、四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进行综合训练与表演,学生很快进入情景。你听“哒哒哒哒”的机枪声;“冲啊……”的喊杀声;“的的哒的哒”的军号声;“刷刷刷刷”的脚步声,整齐而有秩序。接下来的《小号手之歌》当然是充满激情,歌声嘹亮。综上所述,教师们依据新教材将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枯燥的音乐技能训练转化为愉悦的音乐教学过程,那么,个体参与音乐活动所获得的愉悦体验与美的享受,更多地就是来自于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这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又激活了他们的内在兴趣与动力。学生体验、感受、学习的过程是一气呵成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都是不露痕迹、顺其自然的。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毫无疑问是快乐地学习、体验过程。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更多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观念的转变,显现在课堂上就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都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如《小雨沙沙沙》一课,学生在会唱歌曲后意犹未尽,教师及时启发:我们知道了,春天的小雨落在哪儿,哪儿就快乐。你们想想,小雨还会落在哪儿呀?学生创编出歌词:小雨落在大海里,海水乐得翻浪花;小雨落在校园里,我们乐得笑哈哈……事实证明:音乐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演唱和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音乐课程标准》)
教师以丰富的情感、高尚的人格去感召学生,达到心灵的情感互动。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不断地更新与拓展;我们尝试了在教材可以增加的空间里多设计音乐实践活动课。我们不但熟悉和掌握教材的精髓,更重要的是将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的精神融入内心的体验中,展示在课堂上。我们也能灵活地运用教材,适当地扩充和修改,创设出更多的音乐实践活动,使得音乐课更加具有吸引力,受到学生的喜爱。
第五篇:浅谈小学音乐教学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音乐教学模式就是音乐教学方法,是各种各样的、系统的、整套或零散的方法,是在不同的目的和理念指导下所采用的手段。教学模式是教师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为了有效地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法。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有效结合。
从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应以科学的教学法施于不同程度的教育对象,既有循序渐进的规律性,又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随时注意考虑怎样才能使学生能够接受的更多些、更快些、精神上更愉快些。小学生的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大,模仿力强,但持久性和耐力差。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去年,我在家抽空观看“行动艺术——中小学音乐课的特性(小学版)”的专家讲座,使我学到了很多教学的模式,并且拿到了自己教学实践当中,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观看互动对话和案例分析,使我明白了音乐课的重要性,要想上一节成功的音乐课,教师必须下苦功夫专研教材,认真备课,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那样才能使音乐课上出丰富多彩,使同学们喜欢上音乐课。下面就自己结合教学实践与自己从一些音乐杂志、网络论文、案例结合自己谈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体会。
一、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
音乐教学模式很多,在某一课题或一节课的教学中究竟选择哪些教学模式最恰当、最合理呢?一般情况下,选择教学模式应考虑以下几点: 1.从具体的教学目标出发
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教学过程阶段不同、教学的任务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当然就不同。2.从教材内容的特点出发
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在选择具体的方法时,必须考虑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就是根据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而不是由方法决定内容)3.从学生年龄的特征出发
各阶段学生年龄特征不同,选择教法时要充分考虑。如低年级的学生,思维形象具体,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应让他们多活动、多表演;中高年级的学生思维敏锐,应让她们多体会、多感受、多思考、多创造。
4.从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出发(不要好高骛远,弄巧成拙)
5.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二、掌握常用的教学方法
1.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教唱法、听唱法、视唱法、示范法、欣赏法、游戏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表演法、练习法等等。
2.常用的综合教学方法:审美教学法;趣味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引导发现法;情境教学法;启发联想法;体态律动法;故事、谜语导入法等等。
三、了解课堂教学程序 1.要了解常用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设计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结构。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类: ① 传授模式(教师为主)
基本程序是:导入— 传授 — 分析 — 运用。②参与模式(学生为主)
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 — 群体参与 — 探索 — 理解。③创新模式(以新促学)
基本程序是:激发情趣 — 探索 — 增强能力 — 表现。(这里的情趣指情感方面的激发)
④探索模式(教师主导、引导)
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 — 探索 — 讨论 — 结论。⑤体验模式(实践摸索)
基本程序是:感知 — 体验 — 探索 — 再体验。⑥合作模式(互帮互学)
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 — 集体讨论 — 合作实践 — 得出结果—评价。⑦情景模式(以景促情)
基本程序是:创设情景 — 情感体验 — 深入学习— 反馈成果。⑧成功模式 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 — 实践活动 — 鼓励引导— 成功体验。⑨兴趣模式
基本程序是:激发兴趣 — 参与学习—提高兴趣— 主动学习。(这里的兴趣指爱好、喜欢)⑩新课程模式
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 — 感悟体验 — 探索发现 — 创新表现 — 拓展延伸 — 概括整合.要掌握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课堂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下面我来说说两种综合课的结构(传统结构、新的结构):
传统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新的结构: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新课训练、巩固拓展、评价总结。(这里的“导入”很重要,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新授内容的教学模式)
例:四年级第二学期歌曲《春雨》,我运用的是新课程教学模式。根据音乐教学以听为基础,以唱为中心,以表现为手段,结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这节课我安排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2)听赏歌曲,产生共鸣。(3)新授歌曲,解决难点。
(4)表现歌曲,实践创造。(5)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四、如何设计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三环节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完成音乐教学大纲所赋予的教学任务的关键。而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来自于教师严谨而周密的教学构思。尤其是精心设计好“开头”、“衔接”和“结尾”这三个环节,让学生像欣赏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观看一部引人入胜的影视片那样津津有味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磁性效应”。1.开头要新颖
对音乐感兴趣是少年儿童的共性,但如果我们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变成了喜欢音乐,但怕上音乐课),教师应当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的任务,将难点、重点、主导思想、作品风格、音乐知识等,形象而生动地导入课的主体中去,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学生的兴趣、欲望才能“长盛不衰”,可以选择性地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情景诱趣法,吸引学生兴趣 ②律动参与法,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③悬念设疑法,引导学生探索欲望 ④言语煽情法,抓住学生学习情绪 ⑤故事引入法,增加学生领悟能力 ⑥音画设计法,唤起学生参与愿望
如:情景诱趣法:是通过大家都很熟悉的某个有关联的作品为纽带,使对另外一个陌生的作品主题也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五年级第一学期的《纵情歌唱》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开始通过欣赏《长城谣》,感受乐曲苍凉悲壮的情绪,体验中国人民奋起抗日的爱国热情,《长城谣》一段时间在我国赢得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背景。在播放歌曲的同时,和学生介绍有关这首歌曲的背景,培养学生反对侵略者热爱祖国的精神。另外一首歌曲《甜甜的大家园》,是一首新中国歌颂祖国地灵物美、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的歌曲,具有现代的历史背景文化。本单元围绕主题《纵情歌唱》来歌唱祖国,我通过情景诱趣向学生介绍各个时期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来纵情歌唱祖国,表达对祖国的赞美之情。如:律动参与法:所谓律动参与法,就是给学生创造一种参与音乐律动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某种音乐情景下,通过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能够迅速缩短与作品之间的时间距离和与作者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气氛的渲染下和教师产生共鸣,引发兴趣,体验情感,然后进入新课教学。在这需要提到的是,教师创设的这种情趣要自然适度,律动动作要切实可行,难度不能过大,如果过分渲染造作,会让学生产生“假”的感觉,这样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欣赏情趣,反而会影响新课的教学。下面以三年级第一学期中的《阿细跳月》这首彝族风格的乐曲为例。上课开始,准备一些打击乐器作为教学的道具,然后让学生围成圈,教师教学生跳彝族舞蹈的基本步伐(左腿开始,左、右、左走三步,右腿踢两下,然后换方向)最初可以引导学生将速度放慢学,几分钟后待动作熟练后,可以加快速度跳,并让一部分同学在一旁用打击乐器敲出这首乐曲五拍子的节奏型(XX X X X XX X)其他同学则继续围着圈跳舞。这样使学生感受到了5/4拍的节拍韵律。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当在电视里看到彝族人经常在喜庆的节日时,男男女女围着篝火拉成一个圈,尽情地舞蹈时,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脸上又是露出何种表情?并让学生随之模仿一下。立刻,学生们肯定会热情高涨,笑逐颜开,教室里一定会充满了欢天喜地的气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踊跃发言,最后得出结论:“跳月”步伐是彝族舞蹈的基本步伐,五拍子的节奏很鲜明,热闹欢快的舞蹈常表现出一种节日气氛。接着,一边播放《阿细跳月》的音响,一边讲彝族的地理位置和民族风情。通过律动参与法调动了课堂的气氛,让学生直接感受、体验音乐的情绪,从而导入新课《阿细跳月》的教学。
如:故事引入法:例如一年级第二学期唱唱歌曲《大鹿》时,我先把《大鹿》的故事作一个生动的描述,然后再请几个同学演一演,更增加了学生对故事的了解,从而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唱歌的兴趣也随之倍增。
如:音画设计法:如教材中有许多民歌和民族歌曲,在教唱或欣赏时如果单一的去唱、去听,极容易形成固定模式而单调乏味,我们要收集一些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画面及音乐作为辅助教材,开展“唱着民歌去旅行”、“欢乐大家园”、“作客民族村”等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学生一定会感到新鲜而积极参与。2.衔接要巧妙
教学环节之间,新旧知识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就会流利顺畅。教师仔细分析教材,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课堂教学便能保持整体性。
如:一年级第二学期《数高楼》一课时,我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家乡的变化,由此激发学生的情绪,然后由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接着,教师很自然地将歌曲的数板部分巧妙地引出(家乡变化真是大,人人心里乐开花,‘想过去,马路窄,房子矮,买本好书要跑二里外。看今朝,高速公路连上海,高楼大厦竖起来。竖!起!来!’),这样的衔接,既自然又简洁,也不显得单调,学生接受也不难,无形中就降低了学习的难度。3.结尾要精彩
总之,许多优秀的、成功的音乐课,都是在科学合理的音乐教学(模式)方法的指导下产生的。因此,做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首先要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基本技能;然后要学习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再有就是不断地更新观念,在实践中不断地运用和改进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当前的素质教育。
无论是什么方法,只要是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宗旨,学生在音乐课中有快乐相伴,他们就一定能在广阔无垠的音乐天空自由翱翔,我们的音乐课也一定会变成他们心中神圣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