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2诸葛亮和小皮匠 沪教版
诸葛亮和小皮匠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借助拼音读准“匠、士、兵、击、礁、挡、筏、撞、帖、揭”10个生字的字音。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这10个生字。认识部首“竹字头”。
2、能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读准翘舌音。
3、继续练习用部首查字法查找生字,能正确、快速地查找“筏、礁、撞”三个字。
4、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故事内容,知道诸葛亮是我国古代的聪明人,能简单地说一个聪明人的故事。
5、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士、击、贴、匠、挡、揭”六个字。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尤其能读准翘舌音。
2、能正确、快速地查找“筏、礁、撞”三个字。
3、了解诸葛亮,能简单地说一个聪明人的故事。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出示诸葛亮的画像,认识诸葛亮。板书:诸葛亮 简单介绍“诸葛亮”,同时告诉学生“诸葛”是复姓。
2、板书:小皮匠 学习生字:匠。
了解小皮匠是怎样的人。
3、揭题、读题。
4、设疑过渡:诸葛亮与小皮匠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学完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三国时,诸葛亮带领士兵追击敌人,一条乌江(),他想了很多办法都()后来,三个小皮匠帮他出了一个好主意,让他(),最后他的军队顺利过了江。
(三)学习课文,感悟体会
1、自由轻声读第一节,读读想想:诸葛亮领兵打仗,在乌江边,遇到了什么困难?
(1)汇报交流,出示相关句子。出示句子:
三国时,诸葛亮带领士兵追击敌人,一直追到乌江边.乌江水深流急,江中还有礁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2)分组学习第一节中出现的生字:士、兵、击、挡。(3)交流生字学习情况。
(4)引读第一节,结合插图理解:水深流急、礁石。(5)启发想像,感受危险,指导读出语气。
2、学习二、三节,了解诸葛亮想出的办法。
(1)自由轻声读二、三节,思考:诸葛亮想了些什么办法?(2)集中学习出现的生字:筏、撞、贴、揭。
(3)引读第二节:诸葛亮让……可是……诸葛亮又让……可是……(4)归纳小结,并板书:架人桥 做木筏(5)想象:这些办法不奏效,诸葛亮会怎样?(6)读第三节,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3、学习课文第四节,了解三个小皮匠的办法。(1)三个小皮匠想出了什么办法?指名读第四节。(2)说说他们的办法。(3)引读第四节。
(4)启发想象:军队顺利地过了江,诸葛亮会怎么想?怎么说呢?你们又有什么想法呢?
4、小结,理解“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的意思。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读全文,说说:文中的诸葛亮、小皮匠是怎样的人?
2、讲古今中外聪明人的故事。
(五)复习字词,指导描写 描写“士”。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板书
诸葛亮和小皮匠
第二篇:一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拓展32诸葛亮和小皮匠教学反思 沪教版
沪教版一年级下《诸葛亮和小皮匠》教学反思
这堂课基本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合作学,积极思考,共同提高。所有的教学活动能紧扣目标进行,所有的教学环节一环扣一环彼此衔接,过渡自然。识字与朗读两个教学重点落实到位,课堂教学有实效。总体来看,这堂课有两方面做得比较好;
1、采用“分组合作、自主识字”的方法,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八个生字两次分组集中学习,第一次以讨论字形,学习部首查字法为主;第二次以运用部首查字法,通过比赛提高速度为主。每一次都有明确的要求,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形式,学生们人人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大大激发了学生们识字的热情,有效地提高了识字的效率。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有序的小组学习能保证“练”到每位学生,使人人都有机会。程度较差的学生在好同学的“指点”下会有所获,也能学会不少;而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帮助他人时一定会提高得更快。我想,长此以往,这些孩子们不但会感受到知识方面的提高,更会体验到相互合作,互相帮助的乐趣。
2、以读为主,读思结合,重视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主动积极的参与读书活动,教学时,我坚持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的读书过程。一堂课中,我安排了六次读,从读课文到读懂课文,直至最后高质量地读好课文,一次有一次的要求,一步一步地把学生引入作品中。为了鼓励学生用独特的形式来呈现自己的感悟,我还有意识地将读思结合起来,在阅读穿插了好些引发学生思考使之身临其境的问题。如:这些办法不行的话,诸葛亮会怎么样?看到小皮匠的办法获得了成功,诸葛亮会怎么想?怎么说?让学生大胆想象,灵活表达,深切感悟。这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虽说整堂课按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堂课的教学使得绝大部分学生能读通读懂课文了。目前,学生在读书方面的能力应该说还是相当不错的。但一堂课教一篇课文,时间很紧,课上大部分时间用于读书、识字,难免要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在重视读书、识字同时,加强听说训练,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这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诸葛亮和小皮匠》教学反思
《诸葛亮与小皮匠》这篇课文是讲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聪明人诸葛亮与三个普通人小皮匠之间发生的事。通过这个故事,不仅让学生对诸葛亮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也知道了“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句话的意思。在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采用了观看有效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成功。
课文的第一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诸葛亮遇到的困难:乌江水深流急,江中还有礁石,军队无法过河。教学时先引导学生了解乌江,体会乌江的险:水深流急,江中还有礁石。
教学片段:
……
师:三国时,诸葛亮带领士兵追击敌人,一直追到乌江边。看这就是乌江。(出示乌江的有关视频)
(学生们看到乌江的江水白浪翻滚,水流湍急,礁石在江中时隐时现)
(同学们边看边情不自禁地感叹道:“这水流好急呀!我还看到了礁石呢!”)
师:诸葛亮带领士兵追击敌人,遇到了什么麻烦事?
生1:乌江水深流急。
生2:江中还有礁石。
师:是啊!乌江水深流急,江中又有礁石,这就是追击敌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谁来把这两件麻烦事连起来说一说?
……
由于学生观看了有效视频,学生马上就讲出诸葛亮遇到的困难,后来同学们在朗读时不仅能读通了这句话,还能把遇到麻烦时焦急的语气表达出来了,真是一能多效呀!
在介绍了诸葛亮想到的两个办法“架人桥”和“坐木筏”的“坐木筏”方法时,我也运用了让学生看有效视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木筏是用一根根木头做的。把一根根木头扎起来就做成木筏了。有了直观的感受再问学生:士兵们乘坐这样的交通工具能够过江吗?学生立刻回答:不行。因为江中有礁石,礁石会撞坏了木筏的。
在教学皮匠们制作牛皮筏子,帮助大军解决了困难,顺利渡江。我也采用了这一方法,让学生看看牛皮筏子的制作过程,学生马上明白了牛皮筏子好处。
教学中的难点在学生观看了有效视频后就迎刃而解了!这种方法,来帮助学生了解、理解、感悟,并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当孩子对于文本内容能够理解和感悟时,更能促使他们读好课文,提高朗读水平。观看有效视频,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特别有效。
当然,教学中也有遗憾之处:在学生了解了牛皮筏子的制作过程后如果能让学生与木筏进行比较好坏,可能学生会对“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句话的意思体会的更深。介绍了诸葛亮想到的两个办法之一的“架人桥”时,能让学生上台演一演可能学生更体会此方法的不可行!
第三篇:《诸葛亮与小皮匠》教案
《诸葛亮与小皮匠》
教学目标:
1.在不同的语境中识记本课的10个生字。
2.通过看图片、听涛声、动作演示等直观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水深流急、架人桥、木筏、揭布告等词。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人多智慧多,人多力量大。”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介绍诸葛亮,引入课题。2.学习生字:匠
3.过渡:平凡普通的小皮匠和聪明机智的诸葛亮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通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出示: 三国时,一条乌江挡住了()的去路。
诸葛亮想了很多办法,都()。后来()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帮助这支军队过了江。
2.交流。
随机“士兵”正音。
三、学习课文1-2节。
1.看乌江图片,听浪涛声。
2.交流: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3.理解:水深流急
学习生字:礁 4.指导朗读。
出示句子:乌江水深流急,江中还有礁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5.诸葛亮想了什么办法?读一读课文第二小节,圈出答案。(出示第二小节)6.交流,并分析失败原因。(板:架人桥、坐木筏)(1)架人桥——演示。
(2)坐木筏——出示图片
学习生字:筏、撞
7.师:看来,诸葛亮想的这两个办法都——(板书:没有成功)8.指导朗读。9.引读作小结。
诸葛亮发愁了,是因为——是因为——是因为——
四、学习课文三——五节。
1. 过渡:诸葛亮又想出了第三个办法,那就是叫人——张贴布告,征求——过江的办法。
2. 学生演示“贴”布告。3. 补充布告,填填读读。4. 学生演示“揭”布告。
5. 听录音——小皮匠介绍皮筏作用。
6. 交流:你听明白了什么?(板:坐皮筏)(板书:成功)7. 指导朗读。
8.设疑:这么好的办法为什么三个小皮匠能想出来,而聪明绝顶的诸葛亮却想不到呢? 8.出示句子:这真是——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
“赛过”什么意思?
9.总结。
10. 指导朗读——夸夸小皮匠。
师:这句话后来就成了一句谚语,比喻——人多智慧多,人多力量大。
五、复习总结 1.复习词语。
2.指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第四篇:《诸葛亮和小皮匠》第一课时教案
《诸葛亮和小皮匠》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积累有关的词语。
2.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读好有关描写乌江特点的句子。积累“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句民间谚语。
3.读懂课文,能根据板书和图片用几句完整、连贯的话来简单介绍课文的部分内容。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引读法、自我探究法
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介绍诸葛亮
师:今天,老师要为大家介绍一位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请你借助拼音来读出他的名字。(指名)2.诸葛亮姓?名?
3.你们瞧,图上的这个人就是诸葛亮。
4.诸葛亮是谁呢?下面让我们来听记一句句子,仔细听,用心记: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师,他足智多谋、聪明过人。
5.交流,理解“足智多谋”“聪明过人”富有智慧,善于谋划,比一般的人聪明的就是足智多谋”“聪明过人
介绍小皮匠
1.就在诸葛亮生活的那个年代,还有一些人,他们整天穿街走巷,忙忙碌碌,让我们 也来认识一下。(拼读音节,出示:小皮匠)
2.学“匠”:看笔顺框书写。匠指的就是有手艺的人,了解“木匠、花匠、皮匠”。3.皮匠和刚才我们提到的木匠、花匠一样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再普通,再平凡不过的老 百姓了,所以人们也把他们叫做?(小皮匠)(出示:平凡普通)。引出课题:
1.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聪明过人的诸葛亮和平凡普通的小皮匠之间。而且就因为这个故事,民间还流传下一句话呢。(出示: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2.赛过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换个词语,但句子的意思保持不变呢?
过渡:有什么问题是聪明过人的诸葛亮解决不了,而平凡普通的小皮匠却能解决的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好奇和疑惑走进今天的课文。3.揭题、读题
展示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红围裙”的照片和小故事,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作业。
[设计意图:由课题入手,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积极性,体现了兴趣先导。]
二、新授
(一)自读课文。检查自学效果
学生轻声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我们一起在课文里找找答案吧,请小朋友们翻开课本,读一读。
1.听课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2.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本课生字词,读准字音。
3.同桌互读课文,听听谁读得最准确、最流利。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别和不同需求,选择自身喜欢的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二)学习生字,识记生字。
1.播放生字,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初读中或平时中已识记了哪些字,学生试读生字。其他学生可提出意见,如:易读错的字音。
2.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3.学生当小老师带读,齐读,开火车读。(各种形式读)(三)指导写字,巩固识字。
1.指名认读要求会写的字。(指名回答)
2.相互议议,怎样才能记住这些生字,并为这些生字组词。
3.播放生字书写。4.学生描红,掌握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5.写生字,老师巡回指导。
交流易写错的生字,老师板书于黑板上,并把易错的部分用其他颜色的粉笔表示出来,带领学生书写
(四)初读第一段课文,把握内容。
自由轻声读,读读想想:诸葛亮领兵打仗,在乌江边,遇到了什么困难? 1.汇报交流,出示相关句子。
出示句子:乌江水深流急,江中还有礁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2.分组学习第一段中出现的生字:士、兵、击、礁、挡。交流生字学习情况。3.引读第一节,结合插图理解:水深流急、礁石。启发想像,感受危险,指导读出语气。4.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练习1.我会填空
三国时,诸葛亮带领士兵追击敌人,一直追到乌江边。乌江水深流急,江里还有礁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2.我能写生字
匠
士
兵
击
挡
3.我能认一认 筏——竹字头
篮
箱
筑
笑
四、总结
1.部首查字法
定部首,数几笔,部首目录找到它; 部首外,再数数,检字表中找门牌; 快快快,快快翻,找到正门找到家。
2.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究竟想出了什么办法过乌江呢?结果怎么样呢?
五、作业
1.完成第二课时学案。
2.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究竟想出了什么办法过乌江呢?结果怎么样呢?
尝试阅读课文并解答。
六、板书
诸葛亮和小皮匠
聪明过人
平凡普通
水深流急 架人桥乌江(架不成)还有礁石 用木筏(撞坏了)过江失败
第五篇:《诸葛亮和小皮匠》第二课时教案
《诸葛亮和小皮匠》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读好有关描写乌江特点的句子。积累“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句民间谚语。
2.读懂课文,能根据板书和图片用几句完整、连贯的话来简单介绍课文的部分内容。3.明白聪明人也需要别人的帮助,人多智慧多,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诸葛亮,能简单地说一个聪明人的故事。2.积累“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句民间谚语。
3.读懂课文,能根据板书和图片用几句完整、连贯的话来简单介绍课文的部分内容。
教学难点
明白聪明人也需要别人的帮助,人多智慧多,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引读法、自我探究法。
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听写生字,其他学生评价。
2.认读生字。同学们的生字掌握得真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诸葛亮和小皮匠》 3.展示学生课前的朗读录音,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作业。
(设计意图:让孩子在回顾生字同时,唤醒孩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激起孩子学习兴趣。)
二、新授
(一)学课文第二段。
1.同桌读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2.师引读,出示图,看图总结过江的办法。并板书:架人桥,架不成;用木筏,学“筏”——竹子头,撞坏了。3.了解了这两个办法,你能不能借助板书,看看图片,完整、连贯地向大家介绍一下?(小组准备)
4.讨论。
5.小结:是呀,相信在战火纷飞的三国时期,诸葛亮并不是第一次遇到渡江的问题,也许他曾经也用?或?这些办法轻松过了其他的江河。但是这一次,他遇到的乌江——?(板书:过江失败)但是,如果不抓紧时间过江,敌人可就跑远啦,聪明绝顶的诸葛亮这次——(发愁)了。
6.引读第3段,随即穿插想象说话。
师:但是诸葛亮就是诸葛亮,聪明过人的他马上想出了第三个办法,那就是?(词卡:张贴布告),去向老百姓们(词卡:征求办法)也就是广泛收集过江的办法。当时他可能会想:我想不出过江的好办法,但也许……他可能会想?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而……是呀,人多力量才?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别和不同需求,选择自身喜欢的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7.出示布告
老师帮你们拟了一份布告,但不完整,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 布告
我军要过乌江(),但是乌江(),(),我军过不去。我军已用了(),可是();也用了(),可是()。
特此张贴(),征求(),有办法者,()。四人小组完成布告。
(四)、学第四段。
1.师: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谁揭了布告?原来是小皮匠(动作:揭),瞧,我们曾说过:用口喝,没水渴,现在还可以加上一句那就是用手?你们知道吗?在那个时候,揭布告可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因为如果揭了布告却又想不出好主意,可是会受到严厉的处罚的,弄不好还会丢了性命。小皮匠敢去揭布告,说明什么呀?
2.引读第四段。现在你知道了小皮匠们想出的妙计就是做?(板书:用牛皮筏)看图理解“牛皮筏”。
师:牛皮筏作为一种古老的交通工具一直沿用至今,瞧,这张照片记录的就是在中国的兰州地区,人们坐着它渡黄河的情景。仔细看,一整张牛皮被缝合在一起,充上气后就像救生圈那样有了浮力,加上牛皮有韧性,有弹性的特点所以不怕?最终帮助诸葛亮和他的士兵们(板书:成功过江)
3.小结:正是因为他们整天和皮革打交道,深知牛皮?充上气后还有了?所以想出了连聪明过人的诸葛亮都没想出的过江好办法。难怪课文中这样写——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是呀,诸葛亮虽然聪明绝顶,但他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难题,但是他能广泛征求别人的意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三、练习
1.课文内容我能填空。
三国时,诸葛亮带的兵被乌江挡住了追击敌人的去路,他让士兵()、()都不行,只好叫人(),征求()。三个小皮匠()布告,帮诸葛亮想出了过江的办法,那就是(),这真是:“()。”
四、总结
1.读完本课,你有什么想法?
2.实际上三个小皮匠在才智上是不如诸葛亮的,但长期的生活经验让小皮匠给诸葛亮提供了过江的办法,他们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解决过江问题上胜过了诸葛亮,因而就有了这样一句俗语: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现在人们常常用这句话也来说明人多智慧多,人多力量大。
五、作业
学了课文,大家一定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更感兴趣了吧,是呀,关于他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比如《空城计》,比如《草船借箭》……有兴趣的小朋友不如去找来读读,相信一定会对你很有启发。
六、板书
诸葛亮和小皮匠
聪明过人
平凡普通
用牛皮筏(不怕撞)过江成功
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