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词关系看对外汉语中的词汇教学

时间:2019-05-15 07:2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字词关系看对外汉语中的词汇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字词关系看对外汉语中的词汇教学》。

第一篇:从字词关系看对外汉语中的词汇教学

从字词关系看对外汉语中的词汇教学

摘要: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被普遍认为是目前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近十几年来,学界对汉语词汇教学的本位是“词”还是“字”始终存在争议。在汉语词汇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吸收“字本位”教学法与“词本位”教学法积极的一面,树立词、字在词汇教学中各当其用的意识灵活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词汇教学 字词关系 字本位 词本位

一 前人的研究

1.“字本位”及其争议

“字本位”的观点较早时由徐通锵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汉语的最小书写单位和基本结构单位是字,而不是词。字不仅具有很强的表义性和理据性,而且也是汉语词汇得以衍生的核心。(徐通锵,1997)国内一些其他学者,如吕必松、王若江、贾颖、刘晓梅等人,也持有相似的观点,认为“字本位”理论切近了汉语的特点,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开辟了一条新路子,呼吁改“词本位”教学为“字本位”教学。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应充分利用汉语的特点和字提供的线索,以字为中心,把词汇和字的教学融合起来,这种教学理念为“字”本位教学。概括地说,就是以点带面、以字带字族和词,系联“字族”、“词组”,真正地结合字与词。

刘晓梅(2004)指出,和“词”本位相比,“字”本位教学有突出的优越性,应用前景相当广阔。

(一)省时省力。“词”本位教学方式由于缺乏字的提示功能,需一词一记,明显加重记忆的负担。而“字”本位教学则可以一带多,通过见字猜词而减轻记忆的负担。

(二)有利于较快培养学生的汉语语感,熟悉汉语词汇的衍生机制,对词汇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词汇。将词汇中的字分析出来又重新组合新词,实际上也是“温故”和“知新”的过程,字的复现率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强化学生的记忆。

尽管“字本位”呼声颇高,但基本上仍停留在理论争辩和阐述的层面上。迄今为止,国内也并没有以字输入和教学单位的汉语综合教材问世。

任瑚琏(2002)就对“字本位”提出了尖锐的反对意见。他的主要依据是,汉语交际的基本单位是‘词”不是“字”,过于注重“字”义,不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汉语的最小造句单位是“词”而不是“字”,对外汉语教学也应该以“词”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崔岑岑(2007)在《字本位、词本位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基础》中指出第二语言教学根本还是语言教学,应以语言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字的教学也需立足于词,并为词的教学服务。汉语以词为最小造句单位,这是汉语的事实,也是语言共性的表现。以词为基本单位教学,符合世界语言的共性。将字作为基本输入单位,以字作为教学的起点,尽管对欧洲学生更快、更多地掌握汉字和理解合成词有不少优势,但是如果过分强调将字作为基本教学单位,也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弊端。

2.“词本位“及其争议

1898年,中国第一本语法著作《马氏文通》问世,它把汉语研究纳入了世界语言研究的共同轨道,也是借鉴印欧语法研究汉语的产物。印欧语言以“主语一一谓语”作为结构的基础框架,“词”(word)是支撑这个框架的基本结构单位,因此,该语法体系和印欧语言一样,被后人称之为“词本位”语言理论。此后,虽然我国语法理论界对汉字本体的认识一直存在着争议,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长期以来所采用的教学路子,基本上是印欧语言教学的路子,词本位理论占据着统治地位。

“词本位”教学法把词作为基本语法单位,把汉字作为单纯的书写符号,使其附属于词汇教学。“词本位”教学法主张者认为:在现代汉语里,词是最小的独立运用单位,他们或者仅由一个语素构成,或者是语素的组合。所以,对外汉语教学应该以此为基本单位。词本位教学主张在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属于传统观念,由来已久。它和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几乎是同事产生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的表现形式为:词语选择以语法教学内容和课文内容为主要依据;词语注释采取的也多是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英汉(英日)互译和借助词典解释两种方式。在此基础上,词汇教学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上。

张朋朋(1992)指出,“词本位”教学法对于教授英、法等拼音文字的语言是合适的。因为这些语言词的划分是清楚的,而汉语的语素和汉字多数是一对一的关系。把“词本位”教学法应用于汉语教学,虽然也能教,但不是最简便的一种方法。

几十年来,“词本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教材中的生词只给词义,不给字义,不考虑构词因素,不对汉字(语素)和构词法进行解释。教材的生词翻译基本上是对译,词汇教学完全照搬了西方语言学词本位理论而忽视了汉语词汇的特点。生词对译的方法虽然便捷,但是由于两种语言词义的结构形态不同,常常给学生以错觉,他们不知道词中的每个汉字都以自己独立的意义,更不知道能从汉字(语素)的结合中推导出新词的意义。外国学生识词不识字的现象很普遍。

二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字词关系处理

1.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决定教学基本单位 目前学界已达成共识并反复强调的是,语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言语交际的基本过程是说话人编码、发送,听话人接收、解码,都是在词的基础上实现的。(任瑚琏,2002)显而易见,我们教学的基本单位应该是以词为主。

2.联通字词,突出字词的系统关联

尽管目前学界在教学基本单位究竟是词还是字的认识上仍存在一些分歧,但是字和词两者在教材设计中应该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两者之间的比例,应该说已是大家普遍的共识。李芳杰(1998)认为,处理好字词关系,是基础阶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并提出了“字词直通、字词同步”的策略。“让汉字代替语素,直接与词挂钩,处理好字词之间合理的比例,以词带字,以字解词证译释明词义,以字串词习旧词学新词。” 我们强调汉语词汇教学以词为主,但不能否定汉字在词汇教学中的地位。正如对“词本位”的质疑声,完全以词为主导的教学会导致学生对汉字掌握的问题,到一定程度会限制学生的学习进展。

以词为单位进行词汇教学是符合人的认知和交际规律的,但是教词并不意味着就不必向学生讲解其中的汉字的形、音、义及其所记录的语素的组词能力。由于汉字中字和词有着与其他语言不同德独特而微妙的关系,汉语的词汇教学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对汉字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起正确的概念,并在词基础上适当进行扩展教学。

3.字的教学也要立足于词,并为词的教学服务 正如前文所说,交际的基本单位是词,语言教学的基本单位也应该是词,“词本位”的弊端是使学生对汉字不能产生正确的认识,识词不识字,从而限制了他们的词汇扩展。因此我们对于汉字的教学也要立足于词,为词的教学服务。当字代表成词语素时,教字实际上也成了教(单纯)词;当字代表不成词语素时,一般须联系所构成的词来教。

三 结语

字词教学时汉语教学的核心问题,提高汉语教学的效率要以改进字词教学为突破口。我们提出字词教学要强化字词系统意识,在字与词的系统中开展教学,联通字词,把汉字教学、词汇教学和语言教学整合起来。汉语是以词为最小单位造句,这是汉语的事实,也是语言共性的表现。我们要以词为词汇教学的基本单位;针对汉语词汇系统中词、和字的特殊关系,制定有针对性、扩展适当的教学策略,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崔岑岑(2007)字本位、词本位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基础,《现代语文》2007年9月

刘晓梅(2004)“字”本位理论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第15卷第4期 李芳杰(1998)字词直通、字词同步——关于基础汉语阶段字词问题的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李明(2010)教材词汇处理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得新视角,《对外汉语研

究》第六期

彭小川、马煜逵(2010)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应有的意识与策略,《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任瑚琏(2002)字、词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单位及教学策略,《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王若江(2000)由法国“字本位”汉语教材引发的思考,《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徐通锵(1997)《语言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张朋朋(1992)词本位教学法与字本位教学法的比较,《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周健(2010)分析字词关系 改进字词教学,《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第二篇:韩国语汉字词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浅析韩国语汉字词与对韩汉语词汇教学

摘 要: 朝鲜半岛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属于汉字文化圈。中韩语言的异同在韩国语汉字词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而韩国语中大量存在的汉字词,既是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有利条件,又是影响其正确理解和掌握汉语词汇的不利因素。可以说利用好它,它就会成为学习者学习汉语的桥梁,但利用不好它,它就会成为一块顽固不化的绊脚石。而现今对韩汉语词汇教学即没有突出韩语母语者学习汉语时的特殊性,也没有利用好汉语词汇本身的特征来教学,完全照搬西方第二语言词本位教学方法,来进行词汇教学。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偏误分析等方法对韩国语汉字词及其在汉语教师的对韩汉语词汇教学中如何利用的问题进行了浅论。

关键词: 韩国语、汉字词、汉语、对韩汉语词汇教学

一.韩国语汉字词概况

作为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之一,韩语中存在大量的汉字词。根据词典的统计,韩语中汉字词的比例大概占 70% -80%之多,日常人名地名、大众传媒以及字典辞书中都大量使用汉字。尽管韩国在二战后经历了摒弃汉字教育的浪潮,直到今天,韩语无论是采用固有的书写方式,还是用韩汉并用、混用的书写方式,在各种场合的书面文字中往往都存在很多汉字词。

然而,汉语和韩国语分别属于完全不同的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且由于现实现象变化、人们对现实现象认知转变、语言现象改变以及词义间的相互影响,中韩汉字词都在按照固有的发展轨迹各自演变,二者本源的相同以及在演变后产生的差异为尚处于初级阶段惯以母语思维的韩国学生带来很大困扰,常在词义理解和词语使用方面出现偏误。因此,如何在分析研究汉字词的基础上,利用它进行对韩汉语词汇教学,非常重要。本文正是希望通过了解韩语的汉字词特性,建立汉字词和汉语词汇之间的联系,找到一种适用于韩国学生学习汉语词汇的有效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词汇学习的质量和数量,激发学习兴趣。

二.汉字词分类

按照索绪尔的观点,“语言是能指与所指相结合的符号系统”,通过对比汉语汉字词和韩语汉字词可以发现,今天的韩语汉字词和汉语词汇不在是简单的同形同义关系,它们从能指到所指都有了自己的变化。根据汉字词与相应汉语词汇在发音,意义方面相似程度,具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类:、同形同义词,近形同义词,同素反序词,同形异义词。(注:下文中我在打韩语时,强调汉语和韩语发音关系的部分,用汉字来表示韩语,这样有利于读者理解辨析,其他情况下打的是韩文。)

(一)同形同义词

指的是词汇的外部形态和语义都没有发生改变的汉字词。同形同义词是韩语汉字词中所占数量最多的词汇,据统计,这部分词汇占韩语汉字词汇的约 80%。

例如:研究、申请、努力、整理、准备、访问;花盆、能力、顺序、生日、故乡、营养、军事、日记、道德、交通、手续、教室、学校、学生、博士、政府、电子、信号、古代、方法、绿茶、世界、空气、面积、词典、思想、国家、班长、风俗、经济、法院、音乐、生活、自然、统一、态度、男子、主人;当然、原来、近来、暂时、重要、完全、普通、平凡、有 名、简便。

值得注意的是,对韩语中汉字词同形同义的并不能所有情况下都是同形的,由于韩语属于黏着语,其词内有专门的附加成分,比如在形容词和动词后面要加上“하다”,以表示其语法意义。

这部分词汇在韩语汉字词中占的比例最大,也是学生受母语正迁移影响最大的部分。学习这部分词汇可以说是韩国学生的先天优势,在其自然形成的母语词库中,已经“学会”了这部分词汇,只是很多韩国学生自己并不知道汉字词和汉语词汇之间的联系,这也涉及到对外汉语教学当中汉字教学的问题,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近形同义词

韩语汉字词中,有些汉字词与汉语词汇在词形上部分重合,语义上完全相同,这部分词汇被称为近形同义词。

大部分是受古汉语用法的影响而造成词形的不同。而这部分词也是学生最易发生混淆的词,例如:“我去病院。” 这里“病院”是汉字词,在汉语中是医院的意思,但在韩语中写作“病院”,学生很容易将二者混淆,造成偏误。下表列出部分属于这类的汉字词:

韩 产妇人科 蹴球 別庄 登录 牛乳 申告 药局 飞行机„„ 中 妇产科 足球 别墅 登记 牛奶 申报 药店 飞机 „„

部分同形的单词可能会对韩国学生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也有可引起负迁移。

(三)同素反序词

韩语汉字词中有部分词汇其构成要素与汉语词汇相同,词义也相同,但是汉字顺序相反的词我们称为“同素反序词”。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古汉语存在相当数量的构成要素相同意义相同语序相反的词。这类词通常是以韩语 AB 形,汉语 BA 形出现。例如:[韩]紹介--[中]介紹、[韩]苦痛--[中]痛苦、[韩]言語--[中]語言、[韩]菜蔬--[中]蔬菜,等等。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词汇时,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也会出现偏误。

(四)同形异义词

在韩语汉字词中还有一些词汇与汉语词汇外部形态相同,但在语义范围、语用、搭配、感情色彩上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样的词汇被称为同形异义词。同形异义词又分为同行部分异义词和同形完全异义词。

1.同形部分异义词

汉语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屡见不鲜,在汉字词传入朝鲜半岛之后,这些词的多义项也一并进入韩语之中,然而随着两种语言的各自发展,汉字词出现了语义扩大、语义缩小或者转移的情况。

例如“食堂(식당)”在韩语中两个义项分别为:

1、建筑物内为吃饭准备的房间

2、饭店。在汉语中,“食堂”是指机关、团体中供应本单位成员吃饭的地方。(《现代汉语词典》词条“食堂”)。在韩语中,“食堂”不仅包含汉语中“食堂”的意思,饭店也称为“食堂”,而在汉语中,这样的地方被称为饭店、餐馆、餐厅。又如“新闻(신문)”在韩国出版的《国语辞典》中有三个义项,分别是:

1、见闻

2、定期刊登新报道的刊物

3、新闻纸 即报纸

实际在现代韩语中,新闻(신문)就是指报纸,其他义项已经弱化了,而在汉语中,“新闻”即指消息,也泛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2.同形完全异义词

这部分完全词汇所占的比例不大,陈榴教授在其《东去的语脉—韩国汉字词语研究》中指出韩语中同形异义词出现的原因有四:一是语素义不对称,由于单音节词往往多义,那么在语素义的选取上,韩汉两种语言出现了词义上的差别。二是构词理据不相同。三是词汇在不同语境下,词义发生扩大或缩小。四是文化背景不同。

例如“过年”一词,汉语中,过年的含义为度过新年或者春节,“过”字选取的语素义为度过,“年”选取的则是新年和节日的语素义;而在韩语中,这个词的含义则是超过结婚的年龄,“过”在这里选取的是超过的语素义,“年”则选取的是“年龄”的语素义,所以造成了韩语和汉语对“过年”这个词巨大的词义差别。又如“高等学校”在韩国文化背景中指的是高中,而在中国指的是大学。

三.韩语汉字词及韩语思维对汉语词汇学习的影响

(一)正迁移

母语会对目的语产生干扰,即迁移,母语与目的语相同处会产生正迁移,差异处会产生负迁移。韩汉同形同义词会形成正迁移。这种迁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记忆深刻,理解透彻,很多学生在学习了汉语词汇后,可以马上同在其母语词库中找出相对应的汉字词,从而转换成一种长期记忆,不易遗忘。二是提高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我们在学习韩语的时候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学习韩语单词的速度比学习英语单词的速度要快很多,原因正是这部分词汇与汉语中的词汇词形相同,发音相似,学习时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感觉往往在学习初期有一种巨大的吸引力,让学习者迅速产生一种“词汇不难”的印象,并且大大提高学习兴趣,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三是词汇量的迅速扩大,占韩语词汇 60%以上的汉字词是韩国学生头脑中先天的“词库”,可以说在没有学习汉语之前,就已经“掌握”了这部分词汇,在学习过程当中,找出韩汉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学生的词汇量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扩充,这个过程当,也会极大的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二者相得益彰,使学习效果大大增强。

(二)负迁移

韩语汉字词中的同型异义词,近型同义词,同素逆序词与现代汉语词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常常会将这部分词语同母语做不恰当的比较,造成母语对目的语的负迁移。还有就是根深蒂固的母语思维也会造成偏误,如汉语中敬语特多,有时会造成一些学生不应用敬语的地方用敬语。总之,负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义理解上出现偏误,例如韩语中“高等学校”一词,在韩语中表示“高中”,而在汉语中表示“大学”,在表示高中这一含义时,韩国学生会因为自身母语中“高等学校”的先入为主而造成语义的偏误。再如韩语中的“汽车”指火车,在汉语中指公路或马路上的机动车,学生容易出现自然而然的将母语词义带入目的语的现象,如一个学生说从海南岛坐“汽车”去北京。二是语用把握不当。语用的偏误包括很多方面,有感情色彩上出现的偏误,也有语体语用不当出现的偏误,更有词性的混淆。例如在韩语中“结婚”是名词,而在汉语中是动词,韩国学生会说出“参加结婚”这样错误句子正是词性混淆所致。下面就是我在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总结的负迁移的偏误例子。

1.语义偏误

(1)近形同义词造成的偏误

我也想继续学习,我和妈妈以前决定在北京上研究生学院{CCZ 大学院}。

去年{CCZ 昨年}在宿舍{CCZ 宿所}生活,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去学校回宿舍{CCZ 宿所}了。

给我们表现了一个艺术家{CCZ 艺术人}成长的过程。韩语中表示“研究生学院”这个意义的词是“대학원”,直接转码过来就是“大学院”,汉语中的“去年”在韩语中是“작년”,汉字直接转码过来就是“昨年”。同理“艺术家”在韩语中是“艺术人(예술인)”,“初学者”在韩语中是“初步者(초보자)”。由于学生受母语迁移影响,便直接对译母语中表达该意义的词,将其转化为汉字,造出了诸如“大学院”、“昨年”等的词,形成偏误。

(2)错序词造成的偏误

错序词是指词语内部的构成成分先后顺序不当,造成词序颠倒。例如: 我们同学终于控制不住感情,放声大哭{CCX 放大声哭}起来。

因为这样的要求很多也很复杂,所以我们很难赶上那个要货日期{CCX 期日}。

好像他的感觉很敏锐{CCX 锐敏}。因为她的命运{CCX 运命},她不得不当艺术家。我介绍{CCX 绍介}的内容不是很难做到的。

以上这几个偏误的错序词在韩国语中都是汉字词,他们在汉语里的目标词分别是“日期”、“敏锐”、“命运”。“介绍”,他们的构词成分是完全一样的,但是词序颠倒,不能成词。

(3)生造词偏误

有时学生会写出汉语中没有对应意义的词,例如:

除了周末以外,周一到周五{CCZ3 周中}也是经常见面。韩语中除了有“周末(주말)”一词,相应的还有“周中(주중)”,表示从周一到周五的时间。而汉语中却只有“周末”一词,没有专门表示“周一到周五”的词,所以,由于韩国学生不了解这种不同,就直接将韩语中的“주중”翻译过来,产生了生造词“周中”。

(同型异义词不是没有偏误,而是太难分析。这是我论文的不足之处)2.语用偏误

词的语用偏误是指附加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表达了说话者的感情态度或者其他方面的特点和语用风格,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的。

(1)感情色彩偏误

感情色彩是指词在理性意义之外所附带的某种感情成分,表明说话人对有关事物的赞许、褒扬或厌恶、贬斥的感情,一般可分为褒义色彩、贬义色彩和中性色彩三类。在对语料的分析中我们发现,韩国留学生在词语感情色彩上的偏误主要是对褒贬义色彩认识不清,从而产生使用上的混淆。例如:

但是我的毛病{CCH习惯}屡教不改,所以他打了我一顿。要不然会带来恶劣的后果{CCH 结果}。

习惯”作为名词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是中性词;而“毛病”则是指“缺点、坏习惯”,带有贬义色彩,根据语境,为与后面的“屡教不改”的语义相匹配,应该使用贬义色彩词语,而不是中性词语,所以应改为“毛病”。“结果”的一个义项是“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是中性词,既可以用于好的方面,也可以用于坏的方面;“后果”指最后的结果,多用于坏的方面,带有贬义色彩。上面这句话的“恶劣”一词即限定了贬义语境,所以应使用符合语境的“后果”一词。

(2)语体色彩偏误

语体色彩又叫文体色彩,有些词语由于经常在特定的语体中使用,便带上了某种语体所特有的色彩。语体色彩包括书面语和口语两大类。在韩国留学生的作文语料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分不清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出现了书面语和口语混用的偏误。大部分偏误为应用书面语词误用为口语词的情况,如:

结束了这一次旅游后,我的眼界开阔了,而且是加深友谊{CCH 交情}的机会。什么时候{CCH2 多会儿}我能变成大方的人呢?

我要送他到机场,他再三辞谢,不得不就此{CCH 这儿}告别,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嘛。

“交情”、“多会儿”都是带有口语色彩的词语,而学生在作文的叙述中却使用了这些口语词,不符合书面语对语言色彩的要求。例中,上下文都是典型的书面语色彩如“再三辞谢”、“告别”、“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等,但在中间却出现“就这儿告别”这种明显的口语色彩,所以应该为“就此告别”,才符合整体的书面语色彩。

上面是应用书面语词误用为口语词的情况,下面再看应用口语而选择书面语的偏误。韩国语中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古汉语词语,韩国语本身又具有复杂的敬语系统,所以在口语表达或一般的非正式书面语体中,韩国学生习惯于使用正式、庄重的词语,因而显得过于郑重、拘谨,不够自然得体。如:

夜里很多人在船上照照片,有的年轻男女一对对说着悄悄话{CCH3 密语交谈}。

“密语交谈”多用于较严肃的场合,是书面语,而文中是写“年轻男女”的交流,用“密语交谈”太过正式,应该用“说着悄悄话”。四.现今普遍使用的对韩汉语词汇教学法

现行的词汇教学法往往采用的是西方第二语言的教学模式,即“词本位”教学法,依赖于通译,淡化了汉语的语言特点,一旦将词拆开来变成单个语素,便不知其意。例如学生可以理解“牛奶”的含义,也可以理解“豆子”的含义,但是如果给出“豆奶”,学生则不能由以上两个学过的词推导其含义。韩国虽属于汉字文化圈,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情况却依然存在,比如在韩语中“國家”、“國民”、“國歌”虽同属于汉字词,但当给出例如“國內”、“國產”等词时,学生仍然不能根据相同的语义,识别出“國”字,也就是说,即便韩国学生有着学习汉语词汇的先决条件,但仍然摆脱不了以词为本位学习汉语的习惯,这种教学方法影响学习效率,也影响真正对汉字和汉语的理解。而且,对韩汉语词汇教学也没有充分利用“汉字词”这个极其有利的因素,这也影响了词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五.对韩汉语词汇教学策略

随着世界汉语热潮的不断升温,韩国学习韩语的人越来越多,然而目前针对韩国学生的汉语教学并不算十分成熟,尤其词汇教学这部分,没有适合韩国的配套方案,完全照搬没有国别统一的教学方案,对于这种情况,在前文的分析基础上,我提出了几项教学策略。

(一)按照国别区分教学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韩国处在汉字文化圈中,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汉语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是伴着朝鲜民族成长的语言。基于此,在针对韩国学生的汉语教学应该顾及这个特点,即教学对象应该按国别区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教材编写方面同样需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细分的问题,王庆云在题为《韩国语中的汉源词汇与对韩汉语教学》的文章中就认为编写教材应该考虑到韩国学生的汉字文化圈背景,编写适合他们的对外汉语教材。除了教材,编写国别化的词表也非常重要。词表是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基础,科学的词表可以使教材更实用,教学更有效。”,词表的分级应考虑韩国留学生汉语学习中词语的使用频率及偏误出现的频率。同时也应该培养精通韩语的教师,精通了韩语,能更好的针对汉字词进教学。

(二)以汉字(语素)为词汇教学单位的教学法

在上文中,我已经提到了传统的“词本位”教学法的弊端。汉语的语义特点决定了学习者在习得词汇的过程中,应该将词语分析到各个语素以及语素与语素之间的关系上进行理解和记忆,这有助于对词义的理解和对词语的准确运用。另外,还可以使学生根据语素组合的规律,较快地扩大词汇量。语素教学还可以加深学习者对汉语语法结构的理解,进而整体提高运用汉语的水平。

1.由基本词汇中的单音节词放射教学

现代汉语词汇是以单音节语素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基本词汇是全体社会成员常用的,极具稳固性的词汇。这部分词汇的使用频率高,富有极强的生存能力,不会轻易改动,在词汇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基本词汇中的单音节词,即构词能力最强、出现频率最高的语素,就是我们语素义教学的重点。在初级阶段汉语词汇教学中,以基本词汇中的单音节词为核心进行语素放射教学。首先,对单音节词进行汉语解释和韩语翻译;然后,将其作为语素再与一些常用语素组合成新的常用词,这些常用词再配上韩文翻译。要强调的一点是,这里我们只是借助韩语翻译加深理解,而不是完全依赖翻译教学。以单音节的基本词“电”为例,由对单音节词“电(전기)”的解释讲解它在作为语素时的用法,从而引出一系列带有同语素的双音节合成词,如“电灯(전등)、电话(전화)、电视(텔레비전)、电脑(전자계산기)、电影(영화)”等。对这些词进行语素分析和韩语解释,让学生感受到这些词都是与“电”有关的。用到“电”的合成词一般都是偏正式的,“电”大多数情况都在前面,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通过这种对单音节词的放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词汇,增强语感,扩大词汇量。体会到词中每个语素的意思。通过词义去认知语素义,再通过语素义认知词义,从单音节词入手进行语素放射教学,使学生对词的理解更透彻、更深刻。2.同义词辨析中的语素分析 在汉语词汇习得的过程中,同义词凭借其词义上的繁复交错以及色彩风格方面约定俗成等特点,成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应试与交往的一大羁绊。这在上文中偏误分析中有涉及。对外汉语学科涉及的同义词概念较为宽泛,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认为只要词义近似、用法有差异、学生易混淆的词都可称为同义词。在从词义方面辨析这些同义词时,无论是理性义或色彩义都应从语素分析入手,汉语词汇的细微差别很多时候都涉及到语素义的差异。例如,在辨析含同语素的双音节词“故乡”和“家乡”时,我们采用如下方式:“故”指过去的,原来的。“家”指家庭或家庭所在的地方。这样仅从两个异语素的分析就可以看出两个词的差别。二者差异就在于“故乡”受表示过去的“故”的语素限制,一定不是说话人的现居住地,而“家乡”可为说话人的现居住地。通过这种分析,突出了不同语素的差别,两个词的差别也就显而易见了。

(三)扩大正迁移作用,减少负迁移影响 1.积极发挥正迁移的作用

汉语中有大量的韩语同型同义词,这些使以韩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汉语时有很大的正迁移作用,我们应利用这种作用,大量归纳韩汉同形同义词,迅速扩大词汇量,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汉语水平。

2.有效减少负迁移的影响

韩国学生学习汉语词汇过程中遇到的负迁移影响主要来源于汉字词中非同形同义词产生的迁移。我们应进行韩汉词汇对比的基础上,大量归纳近形同义词,同素逆序词,同形异义词,通过例句和语境的设定大量地进行辨析,最后通过反复操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在进行了方方面面细致讲解后,教师还应搭配大量的词语练习辅助教学,借此阐释范围差异、轻重差异,强调汉语的搭配习惯等。如果单纯进行讲解而不强化练习,肯定不能保证学生真正掌握了这个词的用法,照样会出现一些偏误。在词语练习时,特别要注重词的搭配练习,采用造句或选词填空的模式。如在汉语中,“雨”、“雪”常和“大”、小”搭配,而不是“多”和“少”。“保护”和“维护”都是动词,有“尽力照顾,使不受伤害”之意。但“保护”的搭配对象是环境、资源、财产等,“维护”的搭配对象是主权、和平、秩序等。由它们分别可搭配的词语可见,“保护”着重于爱护,其对象较为具体;而“维护”着重于护卫,其对象较为抽象。这些练习应紧跟理论研究的步伐。

参考文献: 李得春,试析韩国语汉源汉字词和韩国独有汉字词,延边大学学报 第 38 卷第 1 期,2005 年

朴敏英,韩国汉字语研究,天津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硕士论文,2005 年 奇化龙,中韩同形词正负迁移初探,汉语学习,2000 年第 1 期

高银姝,韩国汉字使用情况的考察分析,天津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硕士论文,2003 年

王庆云在题为韩国语中的汉源词汇与对韩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 年第5 期 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第三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姓 名: 王 岩

学 科: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专 业: 汉语国际教育 院 系: 文学院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摘要: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就无法传递语言信息,语言交流也就无从谈起,由此可见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词汇教学涉及的内容及词汇教学重难点等方面入手,着重对词汇教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希望有助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关键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法

引言: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它贯穿学习的始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课程教学的基础,词汇教学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整体水平。

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涉及的内容

研究汉语词汇教学至少要涉及这样一些内容:词汇量的控制;字词的选择;字义和词义解释;主要的练习方式。下面分别讨论这几个内容:

1、关于词汇量的控制

词汇量的控制就是决定教多少词。词汇总量的无限性和常用词汇的有限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进行词汇量控制的必要性。无限性指的是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掌握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汇;有限性指的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交际范围,在一定交际范围内常用词汇的数量是有限的。至于教多少词汇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教学目标,即必要性;另一个是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学习时限,即可能性。

2、关于词汇的选择

进行语言教学,不但要考虑词汇的数量,而且要考虑词汇的范围。所谓词汇的选择,也就是确定要教的词汇范围。词汇的选择要注意两点,一是常用性,二是针对性。最常用的词汇是在各个范围内都常用的词汇,这是选择词汇的重点。词汇的选择最终要落实到教材中,选择常用词汇的最重要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就是选择好话题,在常用话题中还要选择常用的语句。

3、关于字义和词义解释

要真正学会一个字词,除了掌握这个词的发音和声调以外,还要懂得它的意思。要帮助学生掌握字义和词义,就必须进行字义和词义解释。

4、关于词汇的练习

词汇的练习包括感知性练习、理解性练习、模仿性练习、记忆性练习和应用性练习等不同性质的练习。词汇练习的侧重点是词汇的选择。

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难点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汉语词汇数量庞大,系统复杂,从内容上来看,词汇教学的难点主要存在于以下方面:

1、词汇量的控制方面:难以测定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能掌握多少词汇。因为人们习得字词的潜能以及学习和教学中的许多变因难以测定和控制,难以进行量化处理,包括对听、说、读、写四项言语技能和相应的言语交际技能是全面要求还是部分要求;学生课堂练习的机会和课外学习的时间;教材和课堂教学的方法、技巧;语言环境等方面。因此,教学要求、组织言语材料的方法、学生课内练习机会、课外学习时间等等都是影响教学词汇量的重要因素。由于这些因素的难以掌控及不确定性,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词汇量也就难以控制。

2、词汇的选择方面:词汇的选择基本上是根据学生的交际需要选择常用的词汇,这样以来,不常用的词汇因为没有了使用的机会,就很难掌握。

3、字义、词义解释方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一点在词汇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由于文化悠久,在许多字义、词义方面渗透着深层次的含义,这样就给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很多字义、词义是二语习得者无法深入理解的。因而,字义、词义的理解是词汇教学中最大的难点。

4、词汇练习方面:词汇练习的难点在于应用,如何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达切身感受。

三、词汇教学方法初探

(一)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最难把握的就是对汉语词义的理解,而难点往往也是重点。下面几种方法是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常用到的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1、用事物或图片解释。实体事物主要用于理解自然中实际存在的事物,例如“桌子”,教师可以结合眼前的实物来告诉学生“桌子”这个词的内容及意义。再如“熊猫”,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将熊猫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这种方法形象生动,而且简单易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凡是能够用实物或图片解释的都应当尽量使用。

2、用字义解释词义。例如用“国”解释“国家”,用“树”解释“树木”,用“海”解释“海洋”。用字义解释词义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3、用表演的方法解释。表示方向的词以及简单的动词,如“摇头”、“握手”等,可以利用肢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表演。

4、用同义词和反义词解释。可以利用近义词词性相近和反义词的对比性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例如:大——小、远——近等。

5、用类比的方法进行解释。例如学了“汽车”、“汽车站”和“火车”,就可以用“汽车站”类比“火车站”;学了“鞋店”、“鞋”和“衣服”,就可以用“鞋店”类比“衣服店”等等。

6、用媒介语解释。有些词如果直接采用对译的方法,可能会在词义范围大小、褒贬方面造成误解。例如,“吹捧”在汉语中是贬义,而英语中与之对应的词“flatter”不但有“吹捧”的意思,而且还有“过奖”的意思,如果把“吹捧”简单地译作flatter,就会使学生在理解上造成误解。这时候,就需要有一定的语境帮助理解,也就是下面我们要谈到的语境教学。

(二)语境教学

在词汇教学中需要全面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正确运用词汇,并且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词汇扩展。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觑,首先,语境可以帮助导入新词;其次,语境可以解释新词;再者,语境能够帮助区别同义词;最后,语境还可以帮助避免歧义。下面,展开来看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1、导入生词

教师向学生讲解生词时,首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将生词放在语境中,展现给学生,可以使学生轻松自然的进入学习,从而达到导入生词的目的。例如,要讲“又”这个词,可以创设这样一个语境:

“昨天晚上,我吃了一个汉堡,又喝了一杯可乐。”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随手可得,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创设这样的语境,学生很容易理解,而且还可以进行模仿造句,加深理解。

2、解释生词

有很多词的义项往往不止一个,为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避免在实际生活中产生误用,要根据不同的义项创设不同的语境,使学生能够加以区别并正确运用。例如:“干”有干燥、关联、徒然等意思,可以创设下列语境:

例1:好久不下雨,地面很干硬。例2:这件事,与你何干? 例3:他干着急却什么也做不了。

3、区别同义词

同义词的学习是汉语词汇教学的难点之一。在语境中区分同义词既清晰准确,又形象生动,而且,依赖语境还有助于记忆。例如:

例1:他俩在展览会上相识,并交换了名片。例2:他俩都对天文感兴趣,正在交流经验。

这两个句子就使学生清楚地看出“交流”和“交换”搭配对象不同,从而加以区别。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区别,教师还可以多举一些例子,加深理解。

4、避免歧义

在实际生活中,一个词的实际意义往往取决于它所存在的具体语境。为了避免歧义,可以将词汇教学放入语境中,使学生能够正确把握其真正含义。例如,“她的脸很白”

例1:她的脸很白,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例2:由于长期身子虚弱,她的脸很白。例1的“白”值得是白净,肤色好;而例2中的“白”则指的是脸色苍白,体质弱。若不放在语境中,这两个“白”根本无法区分。

结合语境教学,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真实性原则。教师在创设语境时要根据客观现实,提供真实而明确的语言信息,最好是源于或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使之符合语言的实际功能和语言规律,从而使学生在设定好的语境中轻松、自然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创设语境目的是为了学习者能够更好地进行对外汉语学习,所以,一切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公地位。尽量多练少讲,把课堂交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参与课堂教学。语境的设计并不只是让学生了解词汇的用法,更是为了是学生掌握词汇,学会在实际语境中运用,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第三,因材施教原则。学习者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因而语境的设计要适度,要顾及到不同学生的感受,充分尊重每一个学习者。

第四,课堂整体性原则。结合语境教学的课堂通常气氛比较活跃,但是,活跃不代表不受控制。教师在创设语境时,要把握住课堂的整体,收放有度,引导学生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进行学习。

(三)语素教学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韵律一般表现为一个有正常声调的单音节。之所以提出语素教学法,是因为汉语里大量的合成词是语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法集合而成的,语素所包

含的意义往往能在词义中反映出来,汉语词汇构词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常用语素和构词能力强的语素构成新词。进行语素教学时,除了讲解目标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外,还要将词语中的语素(字)加以离析,然后以一定的义项为单位与其他已学或者未学的语素进行组合,从而巩固所学词语,扩大新词的学习范围。对于单音节词,要掌握其语素意义,从整个义项群的义项系统中去寻找语速的核心意义,然后观察成字内部稳定字素或活性字素如何在语素核心意义这个层面上参与表义的。对于多音节词,教师应该先对词中语素进行讲解和辨析,来使学生掌握词义。

语素教学的重点在于两方面:第一,语素拓展成词语;第二,“核心”语素。学生通过学习要能够掌握构词能力强的汉字(即核心语素),并且在遇到有这些汉字组成的新词的时候,能够理解其基本意思,学会举一反三。

(四)多媒体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使授课内容图文并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词汇,包括词的发音、拼写、词义等等,还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语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加深记忆,协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对外汉语课堂词汇教学。

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

想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仅仅研究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如何将准备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需要一定的教学技巧。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作为外部学习环境对教学效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纽带,营造轻松、愉悦、亲切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推动教学。当然,这需要师生双方的配合。教师要以情来打动学生,学生就会以情来投入学习,师生间就会建立一种良好的感情交流,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课堂氛围下,学生不惧怕老师,能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更加自然,教学反馈也会更加真实。而且,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会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的鼓励会给学生带来信心,克服对知识的畏难心理,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有助于外汉语词汇教学。

2、收放有度

学生在一定时段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是有限的,要掌握好这个度,不能一味地追求“量”而不顾“质”。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词汇量的控制是个难点。必须全面地考虑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时间、课下练习的机会等因素,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例如“感觉”这个词,仅仅知道词的意思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在不同语境中恰当地使用。而且,在学习了新词之后,还要回过头联想旧词,一起复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课过程中,科学的安排学习计划,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

3、结合课堂与实际生活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学习,还需要从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出发,将课堂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第一,要准确而透彻地讲解词汇,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体会;第二,要注重词汇的选择,多让学生用新词造句,纠正不恰当的地方;第三,要结合语境,分析讲解词汇,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词汇。

4、纠错练习

在学习新知识时难免会出错,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及时纠正,并通过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对于常常出现的错误,要注意归类,总结原因。纠错的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改正,或者互相指出问题加以改正。要及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结语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学习者进行汉语表达的前提。本文通过分析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内容和重点,着重提出了对词汇教学方法的一些看法以及掌控对外汉语词汇课堂教学技巧的建议,希望能够有助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

第四篇: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看体态语

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看体态语

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体态语是人们沟通信息、交流思想、传递情感的重要工具,有着独特的功能,恰当地运用体态语,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出发,探讨体态语的意义和运用,以及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要素,从而使对外汉语教学收到最佳的课堂效果。关键词:体态语 对外汉语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效果

一、引言

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教师借以传递信息的手段主要主要由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构成。对于言语行为,人们很早便从宏观到微观全面细致地进行研究,应当说,这些研究及其成果对于课堂教学艺术的日臻完美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相比之下,另一个重要的信息传输渠道——非语言交流,似乎有点被忽略了。著名艺术家赛弥·莫尔肖曾把体态语比作水这个原始要素。跟我们的感情一样,体态语就像一个流动的元素,在每次碰撞中,都会发生变化,但又万变不离其宗。体态语就是我们内心愿望和反应的表露,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它更发挥着独特而巨大的作用。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这决定了教师不仅要充当知识的传声筒,还应当一个有血有肉有个性、形象完美、内涵丰富的人生导师,更应当成为理解、尊重学生的可信赖的朋友。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师,他面对的可能是来自各个不同国家,说着不同语言的学生,而且他的一举一动关乎国人的形象。因此,这一特殊的角色要求他必须要运用恰当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来完成对自己的师表形象的塑造,从而开展传知育能、陶冶心灵的教育工作。

二、体态语的定义及其功能

“我们以我们的发声器官发声,却以我们的整个身体交谈”

——阿伯罗比亚

体态语是由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体位变化等构成的一种可视化符号系统。本文所指的是广义的体态语,即:指人在交际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达态度的非语言的特定身体姿势。这种特定的身体姿势既 1

可以支持、修饰或者否定言语行为,又可以部分代替言语行为,发挥独立的表达功能,同时又能表达言语行为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

Grant(1971)在《非语言行为分析》中有这样一句话:“课堂教学的效果82%是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等非语言手段实现的,只有18%的信息是通过语言行为达到的。”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通过许多实验总结出如下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体态语运用的技巧与策略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教师必须理解和掌握体态语,充分发挥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功能。

三、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人际交流重要形式之一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通过其言行举止表现出来并使学生受到感染,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对外汉语教学面向的对象是来自有着不同文化和语言的国家的学生,教师在传授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时,需要以丰富多彩的体态语相助,才能收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一)展示对外汉语教师的良好形象,树立人格魅力

良好的课堂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教学态度、准确的语言阐释,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气氛的生动与否,而这课堂的生动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体态语言来表现的。特别是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本身汉语对其他国家的人来说就有着较大的难度了,如果教师不注意其当运用好体态语言,解释起来很吃力,学生学起来也很困难。相反,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丰富多彩的体态语,可以把某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简单明了,学生一看自然而然地懂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师在无形中树立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学生不仅喜欢这个老师,对汉语也会越来越感兴趣。可以说,体态语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教师的明信片,这张明信片的内容设计如何,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互动效果。

(二)有效调控课堂情绪状态,强化教学过程的良性互动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信息交换过程,师生双方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体态语来进行信息的反馈,双方都是通过它来不断地捕捉对方所传递的信息。例如:在讲授各种不同的“笑”时,只有用体态语才能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2

这是有声语言所表达不出的。如:“笑不露齿”、“狂笑”、“哈哈大笑”等,教师可示范给学生看,学生就会在教师的示范中捕捉到关于“笑”的不同信息。而教师让学生做各种笑的动作,可以看出学生对不同的“笑”是否理解与掌握了。这样,教师借助体态语就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记住每句话,每个生词所表达的意思。这样做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使学生们都参加到学习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适当使用体态语,可消除尴尬气氛

语体和体态语所表达的内容并不总是一致的,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时,语体的表达可能会产生某种误会。例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即使”一词的用法时,造了一个句子:“即使你的汉语说得不好也不要灰心”,由于汉语中没有虚拟语气,当老师的手指似乎指到某个学生(这个学生的汉语并不差)时,他可能会误以为老师是在说自己,甚至想要大声告诉老师自己的汉语并没有很差。但是,假如教师是带着微笑来举例的,学生看到老师的微笑,便会明白这只是在造句子而已,误会便立即随之消除了。

四、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体态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那么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上运用丰富的体态语呢?

(一)体态语在语音教学上的运用

这是针对初级阶段的汉语教学来说的,教师在教语音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看清楚发音方法及部位,常常使用夸张的手段,比如教韵母i、u、v(yu音)时,教师的嘴唇从扁到圆,有明显变化;在纠正发音时,教师则常常借助手势,比如,不少留学生分不清z、c、s 和 zh、ch、sh、r,教师就伸出手,手心向上,五指并拢,发z、c、s的时候,指尖轻轻向上,而发zh、ch、sh、r的时候,指尖向上翘起,使学生更好地区分平舌音和翘舌音;在区分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时候,教师可用一张白纸放在嘴前,发送气音时,会明显地看到白纸有颤动感,而发不送气音时,白纸不发生颤动,这样,学生便可一目了然地区分送气音与不送气音;而在纠正四声的时候,教师常常按照五度发音法(第一声是阴平55,第二声是阳平35,第三声是上声214,第四声是去声51),用五指在空中比划,这些动作对学生理解区分和纠正难音难调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二)体态语在汉字教学上的运用

汉字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字母,是方块字,对很多留学生来讲,汉字是非常难记、难读、难写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课堂上,体态语的运用想的尤为重要。例如,在给学生解释“大”字的时候,教师可以正面站立伸开双臂形,双手平伸尽力张开是很大的,所以用这个形状代表“大”的意义。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很形象生动,也理解了“大”的意思。又如,讲授“看”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解释上边是“手”,下边是“眼(目)”,同时把右手放在额头处,眼睛注视着前面,手遮住阳光以便看清楚。那么,学生可以很快明白“看”字是什么意思,也可以很清楚地记住“看”字的写法。

(三)体态语在词汇教学上的运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提倡用目的语进行释义,增加学生接触和感受汉语的机会,但是有些教师在用目的语释词的过程中往往又会增加新的生词,本来是让学生明白词语的意思,但又因此而造成了更多的障碍。比如,给学生讲解“超过”一词,说“超过”就是“超越”,学生还是不懂,便继续说“超越”就是“逾越”,这样的解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完全是失败的。“超过”完全可以解释为“由某物或某人的后面赶到了前面”。因此,教师再解释“超过”一词时,可以叫一名学生上前配合,老师在前,学生在后,两人装作在跑步,然后学生跑到了老师前面,就可以说“学生超过了老师”,这样就是“超过”,那么学生一看,便会明白了。因此,在解释词语时特别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限,不能照搬词典上的释义,而要注意变通和化简,力求通俗易懂,以利于学生接受。

(四)体态语在语法教学上的运用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造出能展示该句子的语境,再使用体态语把句子引出来,让学生能清楚理解该句型的意义和功能。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把”字句的时候,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个句子:老师把花瓶放到了我的桌面上。在讲台上事先准备好一个花瓶,讲解时边讲边拿着花瓶走向某位学生,把花瓶放在他的桌面上,然后让学生重复黑板上的句子,让学生明白在用“把”字句时宾语是发生了某种变化的,(如上面的句子,花瓶从讲台搬到学生桌面上,位置发生了变化),从而慢慢领会“把”的用法。又如,在解释“是„„”这个句型时,教师可以指着学生的上衣问:你穿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我穿的是T恤(西 4

服、羽绒服、衬衫„„);又指着学生的裤子问:你穿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我穿的是运动裤(牛仔裤、长裤、短裤„„);然后再指着学生的鞋子问:你穿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我穿的是皮鞋(运动鞋、布鞋、拖鞋„„)

以上这些练习,如果没有教师配合动作,学生就不知道回答什么,教师一边问一边做动作,既节约了时间,又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五、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时需注意的要素

“一个民族,用什么样的人体语言表示什么样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违反了这个约定的规则,不是引起交际的中断,就是产生误解。”(柯廉等1990)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正确地使用体态语,就必须按照一定的社会习惯、交际习惯、体态语的一致性和接受能力。那么,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在汉语教学课堂上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恰当运用,和谐得体

著名哲学家、美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美在和谐”。体态语只有和表达内容、情感和谐一致时,才是美的,否则就会弄巧成拙。首先,体态语是表情、手势、姿势、服饰等的综合运用,只有相互配合好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其次,体态语要运用恰当,切不可滥用,否则一堂课下来,张牙舞爪,学生好像在看马戏一样。也就是说,应当把体态语放在言语活动的辅助地位,切不可本末倒置。

(二)真情流露,自然适度

教师只有对学生付出真实情感,交流时才能使体态语自然轻松,但体态语也应有度,如“微笑”也要适时适度,若学生在叙述自己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自己丢了东西时,教师也微笑,这就与当时气氛不协调,学生可能还会误以为老师在嘲笑自己,不重视自己。教师要时刻注意与学生的情绪相符合,不应与之相反,所以,教师需要具备善于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相信学生,由自觉到自然,达到熟能生巧、运用自如,使体态语与个人风格融为一体,形成富有有个性的教风。

(三)了解体态语的不同文化背景

同样的意思不同民族可能用不同体态语表示,同一体态语不同民族也可能会表示不同意思。英国、美国、法国、韩国和中国人一样在听课或回答问题时,眼睛看着教师的眼睛表示对教师的尊重,而日本人眼睛则以看颈部或嘴边为尊 5

敬。因为英国人、美国人、法国人、韩国人跟中国人一样,觉得在谈话时眼睛看着对方的眼睛是对对方的尊重,如果看着别处则是一种失礼;而日本人不同,他们认为谈话时看着对方(尤其是长辈)的眼睛是不礼貌的。又如,中国人用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但保加利亚、尼泊尔人则相反;土耳其人眯上眼睛,翘起下巴,轻轻弹一下舌头表示反对,马来人低垂双目表示反对,等等。因此,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体态语,在跟学生打交道时,不可按照中国的文化习俗去理解,同时适时地向外国留学生介绍一些中国体态语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四)纠正不良的体态语

体态语往往是人无意识发出的,但却往往能反映出人的真实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应注意纠正一些不良的体态语。例如:有些教师习惯用手沾唾液之后翻书,眼盯天护板,随地吐痰、搔头皮,打哈欠,靠在黑板上,手不停地玩弄粉笔等,对于这些无意识的不良体态语教师应及时纠正。特别是作为对外汉语教师,代表的已不是自己,而是整个中国的形象,更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态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有着独特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教师体态语的运用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心感悟、反复实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好体态语,配合有声语言来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效果,突出其“有声胜无声”的作用,创造尽善尽美的境界,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向世界,让更多的外国人学好汉语、了解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庄锦英、李振村.《教师体态语言艺术》,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2]熊征宇.《体态语和礼仪》,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3]赛弥·莫尔肖.《体态语言大全》.贾慧蝶,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4]李慧.体态语与对外汉语教学.语文学刊,2009.[5]李厚廷.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体态语及其运用.教育教学研究2007年10月号中旬刊,文教资料.

第五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讲义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讲义

初级汉语的词语记忆与词语教学

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词语的教学、学习和运用是语言的教学、学习和运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手段之一。要掌握和运用大量的词语,必须依靠词语的记忆。怎样在初级外汉教学的过程中用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熟记和运用词语?从外汉教学实践出发,运用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的原理,“根据(词语)记忆规律,有计划地合理安排新词反复①出现的次数与间隔”,采用某些循环记忆教学的方法进行词语教学,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所谓循环记忆,具体地说,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把教材预先分成若干个单元,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每一个单元包括词语识记、词语再认、词语回忆和间时复习四个环节;在相邻的单元之间,前一单元的间时复习环节需要插入后一单元的某些教学环节之间进行。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学习、记忆和运用词语,构成了外汉词语教学的基本过程。以《初级汉语课本》第三册为例,可以以三课为一个单元,把二十课课文分为七个单元。在第一单元的三课中,每一课都进行词语识记、词语再认、词语回忆三个环节的教学活动。三课教学完成后,紧接着进入第二单元的教学,在第二单元中的第一课上完,第二课开始前,对第一单元所学的词语(共三课)作阶段复习,即完成第一单元的问时复习。依此类推,每一单元的词语都在本单元中多次反复记忆并在下一单元的时间段中再次出现,强化记忆。

一、识记生词

在词语教学的每一单元中,第一环节是识记生词。

识记是整个记忆过程的开始,是保持的必要前提。提高记忆效果,必须首先进行良好的识记。没有识记,记忆就不可能形成,而且记忆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多次识记。

识记又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在无意间形成的记忆,只能积累零碎的知识经验,同样是学习外语,处于目的语(或目标语)环境中的学生掌握外语的速度要比处于母语环境中的学生快得多。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在目的语的环境中,无意识记的机会相对要多得多。

但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必须通过有意识记才能掌握。要掌握一门外语,只靠无意识记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必须通过进行有意识记,形成系统知识。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目的,采取一定的方法步骤去主动努力进行的识记。我们要探讨的就是,在汉语词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记忆规律指导学生进行词语的有意识记,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

外语教学一般都从生词教学开始。母语非汉语学生的汉语教学也不例外。环节教学法也从生词人手,识记生词是它的第一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学生在第一次接触到生词时,这个词给他留下的是什么印象或者感觉,理解了多少,理解得多深,对于该词在他头脑中的记忆产生的效果如何是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的。

① 潘菽

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315页

我们可以把识记生词看作词语的原始学习。从学习心理学角度看,原始学习的程度深浅,和经过一段时间后重新学习时所需的时间成反比关系,而和重新学习的效果成正比关系。在心理学上还有一种记忆的“两过程说”,它认为:“记忆可能包含两个不同的过程,一个是短时记忆的过程(STM),如背诵我们刚刚听到的一个电话号码时就是这样,另一个是持久的储存或长时记忆盼过程(LTM)。这个学说认为,短时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因此,要想把记忆材料保持下来

①就必须使它在短时记忆中停留足够的时间,才能把它储存到长时记忆中。”所以,在学生初次识记生词时,教师越是讲解得透,学生越是理解得深,词语就越容易被再认、回忆和保持。

因此,第一次教学生识记某个词语的“原始学习”的效果十分重要,要尽可能将该词语讲深讲透,让学生记熟记牢。反过来说,如果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重视第一环节的教学而匆忙地进入整篇课文的学习,显然会不利于学生在后面的环节中对词语的再认和回忆。

为了达到使学生很好地识记生词的目的,我们在这一个环节里除了采用传统的直观、翻译、以词释词等词语教学法外,还常常采用以下几种识记生词的方法:

1.1划分等级

根据词语在语言中出现的频率的高低,使用次数的多寡来作出标示,常用的、高频率出现的、急需的词语,则先识记和重点识记,反之,则暂不识记或一般识记。

词汇量常常是衡量一个外语学习者掌握外语的程度的标准之一。从初级阶段开始,学习者就被要求不断积累词汇;而在中级阶段,更是普遍提出了扩大词汇量的要求。汉语的特色之一就是词汇丰富,因此,汉语教材,特别是中级汉语教材的生词量大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母语非汉语的学生,学习汉语常为记不住大量的生词而苦恼。常见的情形有三种。第一种是记住前面的,忘了后面的:第二种是记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第三种是“贪多嚼不烂”,所记的词语“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第一种情形主要是前摄抑制的干扰造成的,第二种情形主要是倒摄抑制的干扰造成的。由这两种情形造成的学生词语记忆与学习上“顾此失彼”的现象,在外汉教学中是十分普遍的一个难题。我们设想并初步证明,可以通过有效的间时复习来解决(下文详述)。在第三种情形中,一个词语如果在头脑中的记忆是“似是而非”、“似懂非懂”,那么这个词语就根本不可能被运用或用对,这样的记忆是无效的。如何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呢?

教师在词语教学的同时,可以把需要识记的生词作一个轻重缓急的标示处理,以便解决扩大词汇量的要求和词语记忆效果之间的矛盾。处理生词可以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为依据,将新课词表中的生词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处理生词的目的,一是使教师心里清楚,哪些生词是要通过操练达到活用式掌握的程度,哪些生词目前只需领会式掌握;二是使学生在识记时有侧重点,并对需领会式掌握的词语有意识地进行长时记忆。

教学实践证明,在识记生词时,教师将每一个生词分等级标示,并有重点地向学生提出识记生词的任务,比起让学生泛化地识记所有的生词的教法,实际效果会更好一些。同时,大部分母语非汉语学生希望教师对他们作出这样的提示:哪些词是在汉语中高频率出现,哪些词是在特殊语境中才出现,等等。因此,这种教法更受到学生的欢迎。

1.2 预制言语

① [美] J.M.索里,C.W.特尔福德

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367页

和别的语言一样,汉语的许多词都有其比较固定的习惯搭配,不能乱用。如名词和量词的搭配,汉语的习惯是“一头牛”、“一匹马”,而不用“一匹牛”、一头马”等。再如关联词的搭配,我们说“因为……所以……”、“由于……所以/因此……”,不说“因为……因此……”。

在进行这一类词的识记时,我们用搭配组合来让学生识记,即把这些固定或习惯搭配作为一个整体来识记,这些整体也可称为预制言语,它们就好象是一块块的语言建筑材料,能便于学习者记忆并有利于在使用时把注意力集中到言语中较大的结构上。

对于这类词语的搭配组合,特别是名词、量词的搭配主要是靠机械识记来识记,所以通常需要通过多次重复来熟记。具体的方法是,识记名词时,提出量词与其搭配;识记量词时,提出名词与其搭配。关联词的识记方法是,识记前面部分时,同时提出后面部分;识记后面部分时,同时提出前面部分。

如我们在学到“裤子”这个名词时,教师可以问学生:“裤子的量词是用什么?”然后告诉他们用“条”,并板书“一条裤子”,并且在后面的环节中多次操练“一条裤子”这个固定搭配。当以后学到“标语”这个名词时,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幅标语”外,还可让学生知道“一条标语”的搭配法。这样,当“条”这个量词出现在后面的课文中时,学生对它已不再感到陌生,而是很快能再认出来。但在后面的课文中,“条”是与“河”这个名词搭配,以“一条河”的搭配形式出现的。此时,教师应再一次地提问:“‘条’还可以和哪些名词搭配?”一般情况下,学生能很快地回忆起“一条裤子”、“一条标语”,再让学生回忆一下,还会有人说“一条鱼”、“一条围巾”。当学生再没有材料可回忆时,教师再把“条”这个量词的其他常用搭配板书出来教给学生。使“条”这个量词和与之搭配的名词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记忆组块,便于回忆和保持。

动词和名词搭配的识记方法也基本相同。如识记名词“活动”时,教师可给学生“参加活动”、“搞活动”等搭配;当识记动词“参加”时,给学生“参加活动”、“参加比赛”、“参加晚会”等的搭配;当识记“搞”这个动词时,再给“搞活动”、“搞调查”等的搭配。这样的循环往复地出现,使“参加活动”、“搞活动”等名词和动词的常见搭配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记忆组块,便于记忆和正确使用。

1.3联想网络

对事物的认知总是要依靠各种线索的。例如,认知一个人,依靠记忆他的姓名和他的面貌、举止、声调等等形成的联系,叫出他的姓名来。在这里,面貌、举止和声音等就是认知一个人的线索。或者,看到某个人的家人,我们就会联想起这个人。所以,我们在词语的识记时,可以采用联想法来建立词语的记记线索,便于词语的恢复、回忆。

由于联想在记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开始认知生词时,如能充分利用词语间的各种关系,建立词语的记忆线索,形成各种联想,可以提高记忆效果。“我们的内部词汇中的词,不仅在意义、形式和语音等方面,而且还在视觉上——我们把相似的形状在心灵的视野中联系起来——以及在学习和经验这些词的语境中其他部分都彼此相互联系。了解词义就成了了解与其他词之间联想的任务。因而要有效地教词,就必须在联想网络中来呈示要教的词。”①

有的词,可用词群联想的方法形成网络,如那些与特定情境、话语主题有关的词,例如学“电话”这个词,就可能使人联想到“传真”、“手机”、“传呼”、“电子邮件”等词。学“动物”一词时,教师可帮助学生识记尚未学过的动物名 ① 朱纯

编著《外语教育心理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96页。称,如“老虎”、‘狮子”、“大象”等。“提纲”这个词,可与“文章”、论文”、“内容”等词放在一起识记。

有的词可以用语义联想的方法,如把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放在一起,多次、反复、互相识记,形成一种对偶联系的网络。

联想也有助于词语的区别识记,实际上这是一种区别识记法,也可以称为差异识记或比较识记。词语中那些同音不同义的词、同形不同音不同义的词和形近的词,则可用多音互提、词形联想等方法来帮助区别并识记,可形成对比记忆,如“转(zhuǎn)”、“转(zhuàn)”、“吐(tǔ)”和“吐(tù)”的语义的区别;“住”和“往”、“广”和“厂”的词形的区别。在识记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时,把另一个提出来加以比较、区分,使它们在识记之初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对比网络。

1.4例句体会

有的词语需要借助于句子的语境、行文脉络或上下文关系来理解。采用例句来识记生词的方法,就是通过大量的例句让学生揣摩、体会、理解词语,使他们理解这些只能在上下文中推知意义的和无法用学生的母语作对译的词,达到识记的目的。如“反正”、“总是”等词语。

1.5汉外比较

词汇丰富,是汉语的一大特点。有的词语外语注释用的是同一个词语,而它们在汉语中却有明确的分工,如汉语的“胖、厚、粗”,用德语注释都是“dick”,汉语的“瘦、薄、细”用德语注释都是“duenn”;汉语的“盖、罩、笼”,英语的简单注释则都是“cover”。在识记这一类同义、近义词语时,教师应特别指出它们在汉语中的分工和用法,提醒学生对这类词语的注意,并可运用一些同义词、近义词辨析和例句体会的方法帮助学生识记,使学生在最初识记这些词语时,就在头脑中留下正确的记忆痕迹。

二、再认词语

正确的再认要依靠良好的识记,而有效的记记更要依赖正确的再认。

外汉词语循环记忆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词语的再认。再认词语也可看作是识记生词的继续或是反复识记词语。“通过识记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要经过强①化才能巩固。”再认是强化的开始。通过再认还可以了解学习者识记词语的效果。

记忆可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在当时的认知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又被称为“工作记忆”,保持时间约为一分钟。存储在短时记忆中的词语,通过精心复述和编码,可以转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形成是由于短时记忆活动痕迹的积累或强化。词语在长时记忆中的保持时间可以是几分钟、几天、几年,以至终生。在词语识记环节,词语的记忆基本上属于短时记忆。但是,词语记忆的最终目的是词语的长时记忆。

词语只有在长时记忆中才能长期保持而不被遗忘。而刚经过识记的词语,还只是处在短时记忆中。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如不予重温,很快就会消失。而经过多次内部重复巳经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就能在需要时准确地重现。可见,在识记之后,要及时进入再认环节。再认词语的环节就是一个通过精心复述和编码使存储在短时记忆中的词语转入长时记记的过程之一。这个复述和编码的过程越是精心、充分,词语保持的效果将越好。

因此,对已经识记的词语,不应等待已经遗忘后再来追忆、再认或复习,而应在遗忘之前,通过各种练习加以巩固,防止遗忘。这就要求在识记后合理安排 ① 全国九所综合性大学《心理学》教材编写组

编:《心理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50页 再认时间,才能获得良好的记忆效果。

2.1生词造句

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约为1分钟,所以几乎是在识记生词的同时,再认词语的环节也已经开始了。

当我们在刚刚识记完生词时,应该马上让学生操练这个词语,因为,“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的时间既短又易受干扰,只要插入新的识记活动,阻止复述,信息很快会消失,而且不能恢复。” “复述是使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关键。”①所以,在原始学习以后立刻就反复再认,可以防止通常在学习之后立即发生的急速遗忘。在这里,一般的方法是让学生口头造句。由于是在识记后即时进行的再认,在通常情况下,学生都能在模仿的基础上造出完整或比较完整的句子,完成第一次再认的任务。教师也可通过这第一次的词语操练来了解学生对该词语的识记程度,以检查识记生词的要求和目的是否已达到。

2.2课文阅读

在识记完生词并即时完成第一次的再认任务以后,就可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了,首先是阅读课文。

阅读课文的第一目的是理解课文意思,解决课文中的语法问题,如果是朗读,还要纠正语音语调的错误。第二目的是再认词语。一是通过理解课文来再一次理解词语,完成第二次再认词语的任务;二是通过在阅读课文时随时提取出已经识记过的词语来操练的方法完成第三次的再认。操练的主要方法还是口头造句。因为,虽然学生在识记一个生词后,当进行即时再认(生词造句)时,已能用该词语造出完整的或基本完整的句子,但这只是在模仿的基础上造出的句子,还远远没有达到活用式掌握的程度。这可以从在再认和回忆环节中操练该词语时所出现的种种错误中看出来。所以,要让学生活用式掌握一个词语,还必须在词语学习的各个环节中作多种方式的训练。

2.3课文提问

在完成课文的阅读和在课文中提取词语并口头操练以后,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向学生提问,要求学生作出回答,或围绕课文进行讨论,从而达到再认词语的目的。

课文提问是再认词语的又一种操练方法,其目的是要让学生试图回忆词语。“由于对材料的试图回忆,就要求学习者积极地组织自己的注意,集中去回忆正在阅读的材料,这种积极活动,可以提供更多的建立联系的机会,有利于识记;试图回忆之后,需要立刻去看原文,重新进行阅读,看看在回忆时遗漏了什么,发生了什么错误,什么是正确回忆出来的,从而更清楚地了解材料的特点与难点,在难点上多下功夫。”①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在每次试图回忆后,看到哪些词语是他已掌握的,哪些还需要再识记。

2.4书面练习

一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常常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训练。在词语教学中,书面练习是词语操练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手段。书面练习同单纯的口头练习不同,它不仅涉及词语的形象、语音和语义,而且需要手脑并用,需要更多种感知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协同作用。在外语学习中,眼看、耳听、动脑(思维)、口说与手写协同发挥作用,其记忆效果大大优于单一器官活动的效果。因此,这种书面的综合性再认练习对于词语的记忆具有特别有效的作用。在进行了词语的识记和多 ①

孟昭兰

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3页 ①

全国九所综合性大学《心理学》教材编写组

编:《心理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52页 次的口头操练的基础上,有必要及时进行书面操练,以提高再认词语的熟练程度,加深记忆。

词语的书面练习除了一些教材上常用的练习形式外,最主要的手段是书面造句,特别适合造句训练的词是动词、副词、形容词和连词等。

三、回忆词语

词语回忆是指,把已获得并保持在大脑中的词语,在原刺激不出现的情况下重现出来的过程。词语重现的速度和准确性取决于词语学习的熟练和牢固程度。当重现发生困难时须进行追忆。即利用各种线索,引起有关的联想,进行适当的推理,逐渐恢复遗忘的材料。回忆词语是测量词语记忆效果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回忆词语是巩固词语识记和词语再认效果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回忆词语是整个循环记忆的第三个环节。

“不少人都有这种经验,当试图回忆另一个人的名字或一个已知的词时,当时却回忆不起来,即使他们确信自己知道这个名字或词。这个人感到适宜的反应就在他的舌尖上。他实际上知道这个词,这由他最后成功的回忆或再认所证实。一个人暂时不能回忆起自己已知的材料的那种现象,被称为‘舌尖’状态(TOT)。”①这种“舌尖现象”是外汉教学课上常见的现象:某个词就在嘴边,但就是说不出来。

如一学生在介绍她在中国过春节的情况时,她说:“除夕晚上,朋友家很热闹。我们吃了很多菜,我们看电视,我们放……”,她停顿了较长时间,显然是在努力回忆“鞭炮”这个名词,但似乎不成功。这时,当教师轻轻地说:“鞭炮。”时,她立刻回忆起来,马上说:“对对!我们放‘鞭炮’。”这是在做《春节》一课的复述练习时出现的情景。“鞭炮”这个词已经经历了识记、再认两个过程。但是学生在回忆时出现了“舌尖现象”,需经教师的提示才能恢复记忆。可见及时地回忆词语是很有必要的,对这些能够再认但不能回忆的词,通过回忆词语的环节来加深记忆,使之更为熟练和牢固,这也就是回忆词语的目的。

所以,回忆和再认都是为了使保持更有效。

回忆常常通过练习来实现,练习是手段,回忆是目的。回忆的最终目的是记忆词语。“练习不同于机械重复,它是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活动”①因此,要重视指导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练习。

回忆词语可通过下列几种练习方式进行。

3.1词语提问

词语提问是教师用学生已识记的词语来设置一些问题,采用在课堂上师生间一问一答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听句子来回忆所学的词语,加深对词语的记忆。

在训练学生问答练习时,可根据操练的不同目的,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一种是逐字逐句听懂,并逐字逐句回答,如:教师问:“今年的新年你是在哪儿过的?”要求学生这样回答:“今年的新年我是在中国过的。”(“新年”、“过”是该组问答中需操练的词语)又如,问:“谁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答:“约翰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目的是操练词语“口”、“流利”)再如,问:“今年夏天放暑假以后,你打算做什么?”答:“今年夏天放暑假以后,我打算去旅行。”(目的是操练词语“暑假”和“打算”。)

另一种是听懂句子意义,并作出正确的反应或回答。

[美]J.M.索里,C.W.特尔福德

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355页 ①

潘菽

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48页 在词语教学中,首要目的是理解并熟记词语。但学习词语的目的是为了最终掌握语言并灵活运用。所以在词语提问时,首先应着重在句子表层形式上来听句子。教师开始时不应追求语速,而应把重点放在训练学生逐字逐句地听句子、听清楚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和用法,再逐字逐句回答的方式上来训练词语的回忆,以巩固记忆。这种方式对初学者尤为必要。对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来说,句子中以出现一至二个刚识记的词语为宜。当学生已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词语时,再听句子,自然而然地就会以命题表征来感知和记忆句子了,此时,词语学习的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

应该注意的是,在识记词语时,我们既识记了词语的一般意义,也要求并识记了词语的中心意义。而词语在一篇具体课文中,常常只出现其某一个或一、二个词义,所以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还应兼顾到词语的一般意义和中心意义,以帮助学生全面地学习、记忆、掌握和运用词语。

3.2口语练习

口语练习是词语更高一层的回忆方式,对词语掌握程度的要求也更高。口语练习主要通过课文复述和情景对话两种形式进行。

3.2.1课文复述

课文复述是练习词语回忆的又一种方法,即请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内容作口头复述。大部分的学生在刚开始这种练习时,常常是在书面复述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们总是先写好一个复述的稿子,然后读或背诵稿子。这属于初级的课文复述。在此基础上,要逐步引导学生离开课本和稿子,用一边思维一边表达的方式对课文进行口头的复述。

3.2.2情景对话

学习心理学揭示的一条规律认为,“练习愈接近于应用的形式,愈能在学会以后起作用的那种场合进行,那么它就愈富有意义。”①“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迁移,练习应尽可能地符合那些学习过后将要做的事。”②这个规律表明,在外汉词语教学中,情景对话是十分重要和有效的。

在运用情景对话作词语回忆练习时,教师除了给出若干个情景以外,还必须给出一些与该情景相关的词语(也可以认为,为了更好地记忆已识记过的词语,教师给出一些要求回忆的词语,并根据这些词语设置若干个相关情景。),然后要求学生使用给定的词语进行设想中的情景对话。这时的词语记忆已经隐含在句子的命题表征的记忆中了。

如练习“买鞋”的情景对话。教师在给出“买鞋”这个情景的同时,还在黑板上给出“试穿、大小、合脚、挺、非常、尺寸、受欢迎、式样、按、包”等词语,要求学生在对话中用上这些词语。

3.3写作练习

写作练习是为了训练书面表达的能力。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作文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字、词、句只有能灵活运用于一段话、一篇文章中,才算真正掌握。识字、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识字和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作文这一综合训练的形式,才能转化为表达能力。所以,在初级阶段的词语教学中,对学生适当地提出写作要求,也有助于对词语的理解、掌握和记忆。

写作练习的形式可以有看图说话、命题作文和自由选题等。无论哪种形式,① [美]J.M.索里,C.W.特尔福德

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320页 ② [美]J.M.索里,C.W.特尔福德

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326页

都应鼓励自由发挥和想象。如《北京的自行车》一课,有不少关于交通的词语,在识记和再认了这些词语后,可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交通的作文,教师可提供几个作文选题供学生选择。如:《我看杭州的交通》、《谈谈中国的交通》、《我国的交通现状》等等,通过写作练习,使有关交通的词语得到更好的回忆。

四、间时复习

人类记忆的一般过程可以分成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四个环节。但是,这四个环节指的是人类记忆的自然过程或人类记忆过程的自然规律。教学条件下的记忆过程、教学活动中词语学习的记忆过程和外汉教学中词语学习的记忆活动和过程,是介入了人工干预因素的非自然人类记忆活动和过程,因此各有其特殊过程与特殊规律,不能等同于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或规律,而需要根据外汉词语教学的实践进行具体的探索。

在外汉词语教学中,从一个角度看,在初次识记词语的“原始学习”以后,再认和回忆这两个环节也可以看作是对初次学习的词语的“复习”或巩固。不过,这种“复习”或巩固是紧接在初次学习之后立即进行的,在词语识记环节和紧接着的再认、回忆环节这三个环节之间没有任何其他环节的间隔。

与此不同,循环记忆的第四个环节的“间时复习”,是在每一单元暂时结束后,在开始并进行下一单元的过程中,在一定的间隔时间后,回过头来复习前一单元学习过的词语。下一单元同样包括识记、再认、回忆和复习四个环节,而下一单元的第四个环节,同样又插入到后一单元的一定环节后完成。其中,词语识记、词语再认、词语回忆是以课为单位作循环,而间时复习是以学习单元为单位循环进行的。即每一课都有词语识记、词语再认、词语回忆的环节,每一单元(一般为三课)有一次间时复习的环节。

间时复习是词语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目的是保持词语。学习者在经过了对词语识记、再认和回忆三个学习和记忆环节后,对基本能活用的词语,还必须经过间时复习来使该词语长时间牢回地保持。

“技能的形成和保持需要有足够的练习次数或练习时间,不仅在技能形成的阶段要反复练习,就是在技能形成之后,也要继续进行练习,使之保持和提高。”①为要提高记忆的持久性,必须加深理解,经常复习。复习是记忆之母。

“通过适当的间时复习,保持量就可能维持在一个高的水平上。一般说来,似乎是在逐渐增加时间间隔的情况下进行的复习,虽然所用的时间相同,但能产

②生最大限度的保持效果。”“间时复习或练习对保持的影响甚至比对原始学习的影响还要大些。”“为了达到持久保持的目的,各次复习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更为有效。”③

这些观点都说明,如果我们在学习了词语后不是在适当的时候及时地复习,而是到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前再复习,那很可能由于间隔时间过长而导致很多词语都已在记记中模糊、淡忘甚至完全遗忘。那时候的复习工作将变得事倍功半。因此,循环记忆教学的间时复习实际上是在期中与期末的两次复习问,加入若干次复习时间,与期中、期末复习形成一个有机的复习链索。如果分解一下这条复习链索,就是:若干次间时复习、期中复习和考试、若干次间耐复习、期末复习和考试。

藩菽

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51页 ②

[美]J.M.索里,C.W.特尔福德

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349页 ③

[美]J.M.索里,C.W.特尔福德

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354页

我们在前文提到过,在学习中有两种影响记忆效果或导致遗忘的抑制现象,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而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双重干扰,因此常常是识记难而易遗忘。所以,间时复习,对于学习中间部分的词语的记忆尤为重要。

间时复习的内容就是每一所学单元的需活用式掌握的词语,复习可分听写和词语造句两部分进行。听写的目的是为了字形、词形的重现和保持;造句的目的则是为了词义的重现和保持。

复习的形式可灵活多样,比如,听写时可请两位学生上来将词语听写在黑板上,作个小小的竞赛;其他同学在下面也同时听写。昕写完毕,教师就请学生用刚听写过的词语或互相提问,或逐个造句,单元的词语复习常常就在既轻松又紧张的气氛中完成,记忆效果也常常是令人满意的。

学习生词,阅读课文,完成作业,是外汉教和学通常采用的方法。循环记忆教学的方法似乎也不外乎这几种常见的手段。然而它的不同之处在于根据记忆的规律和外汉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况和特殊性,把这些教学手段分成若干环节予以合理设计,并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次序,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地进行词语教学。从初步的教学实践探索看,对于学生学习、记忆和运用词语,甚至对于整个汉语的学习和运用,发挥了比较明显的积极效果。但是,根据记忆的心理学规律与外汉教学中词语教学实践的特殊规律,探索外汉词语教学的循环记忆教学法,还只是一个十分粗浅的尝试,其中有很多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需要在以后作长期的科学探索。

参考文献

1.董远骞等1993 《教学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 2.桂诗春1985 《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美] J·M·索里,C.W.特尔福德1982《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昌必松1987 《对外汉语教学探索》,华语教学出版社 5.吕必松1996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6.孟昭兰等1994 《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7.潘菽等1980 《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8.全国九所综合性大学《心理学》教材编写组1982《心理学》,广西人民出版社

9.伍棠棣等1981《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0.朱纯1994《外语教学心理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1.朱丽云1993对外汉语词语教学初探,《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本文发表于《对外汉语教学与教材研究论文集》,2001年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

下载从字词关系看对外汉语中的词汇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字词关系看对外汉语中的词汇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浅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来源:液压扳手 http://www.xiexiebang.com/ 内容摘要: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世界范围内“汉语热”现象的出现,关于如何......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技巧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技巧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就无法传递语言信息,语言交流也无从谈起。所以在交际中使用恰当的语言准确地表意尤为重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内容摘要: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世界范围内“汉语热”现象的出现,关于如何提高词汇教学效果的探讨也越来越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从词汇教学入手,通过......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意义 摘 要:文化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日益重视的重要战略部分。在文化交际、交流、传播的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教学过程中......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思考(★)

    摘要:对于任何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来说,词汇教学的基础性都是无可置疑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词汇教学一直是个重点的问题,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它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与核心地......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 第二课生词:国家、一样、时差、夜、季节、春(天)、夏(天)、秋(天)、热、冷。 二、 教学对象 初等阶段留学生,具有半年汉语基础。 三、 教学目标......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教案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教案 一、基本教学情况 课程名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教学对象:中低级水平留学生 学生人数:3名 授课学时:45分钟 二、 教学目的 1、通过引导、图示使学生学习第......

    词汇与 对外汉语教学

    词汇与 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桥是由孔子学院举办的中文比赛,比赛内容包括汉语语言能力、中国国情知识、中国文化技能和综合学习能力。汉语桥已成为各国大学生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