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握等待时机 “等”出精彩课堂(共)
把握等待时机 “等”出精彩课堂
[摘 要]等待是一种教学艺术,等待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外显,等待有助于学生自主的学习构建知识。在回答错误处等待,在意见分歧处等待,在思考疑惑处等待,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关键词]等待时机 把握 精彩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80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课堂教学中的等待,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是教师的宽容和耐心的体现,更是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在平常的生活中,人悟到某些道理,有时是一瞬间的事,就像灵感突现,我们称之为顿悟。数学教学也是如此,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等待时机,让学生在“顿悟”中自主去建构知识、内化知识、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一、在回答错误处等待,给学生修正的机会
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个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当教师提出问题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难免会有回答错误的时候。作为一名有智慧的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不要急于纠正,也不要马上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采取“等一等”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修正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改正。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出了这样一道习题:“树上有20个桃子,小猴子上树摘桃子,并把这些桃子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问:这些桃子可以全部放进去吗?每个盘子里放几个,还余下几个?”让学生进行口头回答。结果有位学生可能是因为紧张也可能是其他因素,把答案说成了“可以放在6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3个”。此时,我没有打断他,也没有批评他,而是用期待的目光看着他,他马上明白了我的意思,并立刻重新答道:不可以全部放进去。每个盘子里放6个,需要放到3个盘子里。在学生正确回答完毕以后,我才就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没有批评学生,也没有马上对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评价,而是通过短暂的等待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修正自己的答案,这样教学,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起来更有动力。
二、在意见分歧处等待,给学生争辩的理由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由于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在教学时,很容易出现学生意见分歧的时候。此时,教师不妨“等一等”,给学生提供争辩的理由,让学生各抒己见,从而使学生在争辩与碰撞的思想交流中达成共识,获得新知。
如在教学《乘法的简便运算》这部分内容以后,教师出题“25×24”让学生进行简便运算,结果学生的计算过程五花八门。
①25×24=5×(5×24)=5×120=600
②25×24=25×4×6=100×6=600
……
这些计算结果都正确,并且也符合乘法简便运算的规律,但是,选择哪种简便算法比较科学合理的呢?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比较。经过观察比较,学生运用排除法得出算式②计算过程最为简便。
从上述教学课例可以看出,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意见分歧时,教师把评价的决定权交给了学生并耐心等待。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达到了意见的高度统一,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这就是等待绽放出的独特魅力。
三、在思考困难处等待,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面对各种各样自己感到思考困难的数学问题。面对学生的思考困难,教师要耐心等待,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问题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探究,进而达到有效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如在教学“表面积的变化”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出示了2块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让学生思考:当它们拼成一个长方体的时候,体积有什么变化,表面积有什么变化?由于这个问题较为浅显,学生很容易做答。为了使学生思考更加深入,教师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果是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们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有什么变化?5个呢?6个呢?……随着小立方体个数的增加,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也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时候学生就不可能迅速地回答。此时,教师不妨耐心地等待,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长方体表面积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并且给学生留足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去发现随着正方体个数的增加,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如此一来,学生对自己总结出来的数学规律印象也更深刻,课堂教学效果也更好。
总之,等待就如音乐中的休止符,短暂的停顿是为了爆发出更多的精彩。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使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精彩,教师就要善于把握等待时机,在关键时刻等一等,让课堂教学真正慢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在等待中演绎出精彩的数学课堂。
(责编 罗 艳)
第二篇:课堂精彩磨砺出
课堂精彩磨砺出
——教学《一夜的工作》引起的思考
安化县梅城完小
李
曼
我校同课异教活动开展已有六年的历史,今年活动有了改革,同年级上完后,还要推荐一堂到学校上汇报课,我很庆幸承担了本次汇报课任务,让我有了一次磨砺的好机会。这次我授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的《一夜的工作》。【教学内容分析】
《一夜的工作》记叙了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作者亲眼目睹了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崇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本课语言平实,感情真挚,是训练学生朗读、熏陶学生情感的好文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3、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总理辛勤工作和简朴生活的崇高品质。
2、领悟课文选用生活小事、以平实文字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第一次备课
一、开门见山,引入课题
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谁说的?
2、揭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周总理,去看看他一夜的工作。板书:一夜的工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
(2)一边读一边用心思考,读过之后,在你心目中总理的这一夜,是怎样的一夜? 请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会
1、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总理的一夜是多么简朴,多么劳苦的?
2、生自主学习
3、合住交流,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⑴、“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① 重点理解“极其简单”“如此而已”。
② 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③ 指导朗读。
⑵“花生米几乎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份量。”
①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② 谈体会。
⑶“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① 齐读句子。
② 怎样理解审阅?总理是怎样审阅的?
③ 你体会到什么?
④ 指导朗读
⑷学习最后一段
师:“我回来后„„”(生接读作者的心理话。)
① 师:当你读完这句话,当你高声对全世界说,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② 师:请问你看到总理怎样的一夜?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总理的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吗?这是我们敬爱的总理走完生命最后历程时最后的几行脚步。
(课件出示字幕,师深情叙述总理生命最后一段日程。)
2、同学们,看完总理在生命的最后一段的生命历程,你有什么话想说?
3、面对这样的总理,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深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五、指导实践,延伸课外
1、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伟人之初──周恩来》、《共和国风云录》。
2、召开关于周总理的故事会。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我看到了总理的一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展开。但由于学生对周总理的感性认识很浅显,没有很深的感情基础,所以很难在情感上产生与作者那样的共鸣的,学习时体会也就会不深刻。我认真分析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第二次备课。
第二次备课
一、情景开路,引入课题
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谁说的?
2、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了国家的和平稳定、繁荣昌盛,为了百姓的安居乐业,周总理呕心沥血,废寝忘食。1976年1月8日9点57分,敬爱的周总理与我们永别了。(播放录象)
3、看了这段录象,你有什么感受?
4、揭题。周总理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周总理,去看看他一夜的工作。
板书:一夜的工作
【设计意图】观看影视资料,让学生感受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深受人民的爱戴,为学习课文奠定情感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一夜的工作》,注意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
2、一边读一边用心思考,读过之后,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在你心目中总理的这一夜,是怎样的一夜?
3、假如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对总理这一夜的工作的最大感受,你用哪个词语?
(劳苦、简朴、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日理万机、通宵达旦、废寝忘食、鞠躬尽瘁、日理万机、殚精竭虑、劳苦功高„„)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故让学生静心阅读全文后,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对总理这一夜的工作的最大感受。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会
1、你从哪些地方体会总理“生活简朴”和“工作劳苦”的?请一边读一边画。
2、生自主学习
3、合住交流,相机出示句子。
⑴ 生活简朴
▲“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①重点理解“极其简单”“如此而已”。
② 体会到什么?(陈设简陋)
③ 想象总理的办公室应该有些什么东西?(学生思维活跃)
④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想象总理的办公室应该有些什么东西,设身处地,使学生从陈设简陋这方面深刻感受总理的生活简朴。
▲“花生米几乎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份量。”
①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② 谈体会。(生活简单)
★小资料:(感受总理穿着朴素)
有一次,他穿织补过的衣服接待外宾,身边工作人员说这套“礼服”早该换换啦。他笑笑说:“穿补钉衣服照样可以接待外宾。”“织补的那块有点痕迹也不要紧,别人看着也没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他的衬衣磨破了,换上新的领口和袖口照旧穿。1963年,他出访亚非欧14国,到了开罗,他换下缝补多次的衬衣,随行工作人员不便拿给外国宾馆去洗,只好请我驻埃及使馆的同志帮忙,并叮嘱洗时不要用力,以免搓破。大使夫人看到后,感动得边洗边流泪。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拉进与文本的距离,从住、衣、食、三方面着手,感受总理生活是多么简朴。⑵ 工作劳苦
▲“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① 齐读句子。
② 怎样理解审阅?总理是怎样审阅的?
习作引路:细节描写
③ 你体会到什么?
习作引路:对比写法
④ 师导读: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的总理坐在不大的写字台前,打开了他今晚要审阅的文件,只见他──
(生接读。)
师:夜很深了,只是时钟“嘀嗒嘀嗒”走动的声音,总理坐在办公桌前,继续审阅文件,只见他──
(第二组接读。)
师:夜更深了,人们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我们的总理依然坐在办公桌前。只见他──
(第三组接读。)
师:东方发白,夜色烂珊,总理坐在办公桌前审阅最后一份文件,只见他──
(第四组接读。)
【设计意图】通过引读的形式,借助朗读,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总理生活是那么简朴,工作却如此劳苦,从而激起学生对总理的崇敬之情,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总理的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吗?那么我们敬爱的总理一天的工作呢?。
出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的1967年春天的广交会上,红卫兵要砸烂广交会,总理轮流找各派红卫兵谈话,做他们的工作,30小时没离开现场,没停止谈话。劝说红卫兵,接着又连续工作70多小时,前后达100多小时,没睡一次觉,没休息一刻。
★再请大家看看1974年3月27日周总理身患重病时他的工作安排:
下午三时 起床
下午四时 与尼雷尔会谈
晚七时 陪餐
晚十时 政治局会议
晨二时半 约民航同志开会
晨七时 办公
中午十二时 去东郊迎接西哈努克亲王和王后
下午两时 休息
2、出示总理夜里工作的图片
同学们你有什么话想对总理说,你愿意劝一劝总理,让他工作轻松一些,生活舒适一些吗?
3、出示最后一段话
生多种形式读最后一段。
当你读完这句话,当你高声对全世界说,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激动、兴奋、骄傲。)
4、在周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日子,有一位叫宋小明的诗人,将他内心的话写成了一首诗──《你是这样的人》,著名作曲家三宝为之谱曲,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共鸣。让我们全体起立,用心聆听,一起走近我们伟大的周总理。
(播放视频歌曲《你是这样的人》,录像。全体起立。)
五、指导实践,延伸课外
1、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伟人之初──周恩来》、《共和国风云录》。
2、召开关于周总理的故事会。
3、读后感:《走进一代伟人周恩来》
【教学反思】
两次教学虽然都是围绕中心句展开的,但是教学效果却截然不同,这是什么原因?怎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1、以读代讲,激发阅读的兴趣
在设计总理生活是多么简朴时,第一次设计侧重于理性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周总理的生活极其简单;二次备课设计更注重思维的拓展和情感的激发。实际上当孩子们描述这个宫殿式的建筑和室内的简单陈设的时候,让孩子们说说这宫殿式的房子里面应该有什么?这一个问题就把我们的孩子们一下子拉进了周总理工作的场景,孩子和周总理拉近了,孩子和文本拉近了,更容易激起了孩子们对总理的热爱。又在感受总理工作是多么劳苦时,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这样的修改,变分析为感悟,让孩子们走近文本,走进文本。
2、创设情景,引起情感的共鸣
第一次教学,几乎没有创设情境,学生与文本之间隔着一堵墙,难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而阅读教学中,我们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亲自尝试,自觉体悟课文里面的情感世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所以第二次教学,我多次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把学生的情感一次次推向高潮。课始,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景,感受世人对总理的敬仰与爱戴。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适时的补充周总理的感人事迹,出示周总理身患癌症时的一日日程表,更使学生得到心灵上的震撼,加深对文章的感悟,接着我出示满脸憔悴,夜以继日工作的总理的图片,让学生面对着周总理说说心理话,这时学生在前面深刻感悟的基础上,感情的抒发水到渠成,同时自然地引用课前阅读的资料故事发散地从周总理的其他品质来进行表达,这一环节给予了学生开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因而在最后两段的朗读时学生激情饱满,情动而辞发发自内心的呐喊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3、内外课堂,语文教学的境地:
课堂教学生活化,生活内容教学化,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阅读,“人生体验──言语活动──新的体验”这一循环才会活跃起来,才能极大激发课堂里的生命活力。
最后的拓展延伸,让学生阅读整理有关周总理的资料,以《走进一代伟人周恩来》为题写一篇读后感,这样不仅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前后不同的教学效果,缘于一个“情”字,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是啊,课堂上感染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发挥出自己的才情,和学生一同融入这个具有生命活力的同构体,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向“学生、教师、文本,平等对话;过程、情境、情智,立体展示”的自主探究的阅读教学新境界。
第三篇:对联对出精彩课堂
(I1)对联对出精彩语文课堂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对教师而言,这是非常想做而又很难做好的工作,笔者认为,利用对联进行教学引导,可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品味,加深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联,可以使语文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 阅读能力
审美情趣
对联
语文课程资源是丰富的,然而,有如高营养食物学生不一定爱吃一样,我们的“食物”配给,最好既能满足学生生长发育的需要,又能让学生甘之若饴。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的课程资源最好既能满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又能满足可持续地提供学生自主探究动力的需要。通过学习、尝试,我们认为,对联就是难得的、具备上述特性的课程资源之一,值得发掘。
一、理论认识:对联既能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可持续动力
(一)对联能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什么是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对其表述很明确: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以促进和谐发展。
1、对联能有效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哪里来?来自阅读实践。“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此之谓也,我们教师的首要务就是引导学生摆脱阅读欲望低迷的桎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欧阳修),凡此种种无非都是强调一点,要多读。语言文字的熟练运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多读、多看、多写。然而,学生们囿于时间、兴趣、功利等原因,常常不愿意“读”,因此上述目标就无法达成。对联多半字数不多,时间不成问题;更重要的是,对联看似简单,入门也不难,但拓展空间大,极吻合学生好胜、追求成功、追求卓越的心理。学生从对联入手开始读了,开始玩对对联了,微会发现“学然后知不足”,反过来会刺激他们迸发出更旺盛的阅读兴趣。
谈及阅读兴趣,方智范等专家认为,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乐趣,首先就要注意阅读对象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实际,因为“能读懂就有收获,就有成功的快乐。”对联短小,学生易接纳;对联字面意思一般都不难,学生多能理解;对联自身固有的特性,决定了它的耐读耐品,对学生有几份神秘,更多的是吸引。凡此种种,都会吸引学生自主去阅读,这种从内心需要出发的阅读,是效果最佳的阅读。只要能读,学生很快就会有我能行的“愉悦”,有“自我发现”,有“自我充实”的良好感觉,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自然会增强。
2、对对联能发展思维,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对对联,既要思路开阔,又要讲究炼字炼词,准确达意,这对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现代对话理论的基本理念)都不无裨益,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对联的认识作用不用多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小雅 采薇》)”的审美作用,“有书真富贵,无诗假神仙”、“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的福;就高处立,择平处生,往宽处行”、“泄造化之机械,万世文章开易象;规山川之形胜,千秋陵寝奠淮阳。”(河南淮阳太昊陵墓清代王掌丝题联)等等的狡猾作用同样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使学生进行再思考和再阅读。
现存最长的对联,应该算清代钟云舫拟题江津临江城楼那副,全联一千六百二十字,教学中用来调节学生的阅读兴趣未尝不可,实际练习当然不宜过长,古代对课程启蒙,一般都在十字以内,而且以三字左右为多,现今亦然。
3、对联能培养热爱祖国语文之情感,提高审美品位
对联,又名楹联、楹贴、对子,在我国民族文学艺术宝库中,对联是一颗闪耀着奇光异彩的瑰宝。其集诗、词、曲、赋的精华,聚意美、声美、形美于一体,看起来整齐美观,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琅琅上口,想起来意味深长,在各种文学样式中字数最少,却最富有中国文学特色。稍作引导,学生便会为祖先这一创造伟力和艺术才华而自豪,坚定他们学好母语的信念。
作为我国独创性的文学样式,对联的形式是和汉字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的,在世界九大语系中,虽然也有“Think good thoughts.Write good words”(英莎士比亚名言 “构思佳,写妙句”)之类的句子,但少之又少,再说其在音节、语句长短等方面也无法与汉语的对偶相提并论,因为惟有“孤立语”(汉藏语系即是,尤以汉语最为典型)才有可能出现这么美的文学样式。学生了解了这些之后,在品评吟诵之间,自然会加深对祖国语言的深深景仰。
(二)对联能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可持续动力
1、对对联吻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学生个体的心理状态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发现,接触到前人的佳作之后,学生会产生进一步了解乃至溯源的阅读冲动,他们会千方百计查找相关文字来阅读,当学生慢慢品味到了对联的妙处之后,他们会以极大的热情去了解自己想了解的一切(包括修辞方法、字词锤炼等等,虽然已往直接讲述、剖析这些知识时他们常常显得很厌烦),不能及时找到的,其阅读欲望稍经催化,爆发力可能更大,我们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涉猎的目标也就不难达到了。
2、对联能较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古体诗里,对偶的要求很严,不仅要求字数、词性、结构相同,还要求平仄相拗,对句中没有重复字,这种对偶叫“严对”。但是,现代汉语的对偶,只要求字数、结构、词性大致相同,称“宽对”。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灵活把握。
好的对联,表层意思不难掌握,但细品起来,常有难以言传的妙处,要对好一副对联更难,从内容到词性,从字数到对偶,从意境到平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有这些,都蕴含着学生不断进取、不断成功(有收获)的原动力,能较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举例来说,中华民族从诞生、成长以至成为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其勤劳、勇敢、追求真理和正义、崇尚文明和幸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其“文章大国”、“礼仪之邦”的美誉,要在数言之内作出概括且让人过目难忘非常不易,然下面的题联:
泰岱日,洞庭月,黄山松,西湖堤,漓江水,南海潮,黄果瀑,故宫殿,昆仑雪,珠穆峰,江南园林,北国长城,阿里林涛,天堑三峡,点神州锦绣江山,增吾胸中丘壑;
诸子文,屈原骚,相如赋,司马史,右军帖,道子画,李杜诗,苏辛词,汉卿曲,雪芹梦,龙门石窟,秦汉古墓,墩煌彩笔,雄文四卷,数中华灿烂文化,壮我笔底波澜。
了了数语,读来却令人回肠荡气,激情满怀,实在妙绝。至此学生已有收获,如果有时间、有兴趣,学生不仅可以对每句内容作深入了解、阅读,还可以从格律等方面去推敲,迁移开去,阅读面实难限量。教学中,我们发现进入中国国粹网之楹联仓库后,没有一个学生不为之惊叹,自豪。
二、实践反馈:已有教学成果证明课堂引入对联,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重视
1、对联能很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使教学导入更艺术化。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教《醉翁亭记》时,有老师引用现今刻在醉翁亭上的名联“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翁去八百载醉香犹在”导入,学生在古今对照中开始品味醉翁亭的文化底蕴,别有一番风味,兴致特好;教《岳阳楼记》时,有教师教读了清代何绍其撰写的岳阳楼长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具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请看,洞庭湖难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新颖中,与岳阳楼有关的史实传说、风景名胜尽纳视野,何其快哉!
可概括故事情节。教《我的叔叔于勒》分析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时,有教师指导学生写出了“有钱便是福星,无钞即为瘟神”“富在天涯盼相聚,穷到眼前不认亲”(仿《增广贤文》“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句)等佳对,教学效果非同一般。
可分析任务形象。教《触龙说赵太后》,有学生撰联评太后:“慈母心肠岂忍幼子质于齐,开明**能从触龙托于赵”“怜女当为计久远,爱子何不令有功?”可以看出,学生对任务形象已有了很好的把握。
可分析文章主题。教《醉翁亭记》,师生赛联,师:“壮士无醉愁借酒,浇愁愁却不尽;贤仁有志乐山中,融乐乐则无穷。”生“醉翁亭何香也?泉香花香山肴野蔌香醉翁之酒最香;琅琊山安乐哉?山乐水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与民同乐。”“醉乎?醉翁于亭醉也,醉与酿泉而醒于心;乐哉!太守同民乐也,乐之山水而愁于怀”情趣盎然。
能结合生活运用。有教师搞班级有奖征联,学生拟出了“规范一言一行,珍惜每分每秒”“今朝藏龙卧虎,明日横空出世”“你心我心同学一心心藏鸿鹄之志,此地彼地大家同地地利勤勉之学”,学生才情尽显,深入探究的动力已具。
用对联教育学生、转变差生也是一项创造。寒冬,有学生打碎了教室窗户玻璃却不敢承认。教师聪明地出了一副对联:窗户打破容易补;道德败坏最难修。学生称服。第二天不但窗户重新换上了新玻璃,破玻璃者还主动认了错,教师的成功得益于对联运用。
另外,利用对联写课文点评,是上海八中沈红旗老师复习教学中的一个创造。如:“前人初访湖口,主观臆断,无功而返;东坡夜探彭蠡,客观分析,知情而归”(《石钟山记》);“评‘自夸国大’,勉‘自惭浅薄’,析‘代人补靴’,俯首甘为孺子牛;嘲‘攀附阔老’,讽‘男女同浴’,论‘皇帝免冠’,横眉冷对千夫指”(《琐忆》);“花鸟愉人,风月常伴,书屋虽小情趣盎然;诸叔异灶,娇妻早夭,遗迹尚在悲从中来”(《项脊轩志》)等,都别具匠心。
2、作为教学检验、导向手段的考试,对此也作出了成功的探索
如果说2002年天津市中考所进行的修改是仿写的话,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的全国卷和广东卷就显得直截了当,全国卷的甲乙丙丁四份试卷和广东卷都在第24小题考查了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且看全国卷:
考题(甲卷):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
扫千年旧习,________________ 祖国江山好,________________ 第二题: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题 例:①树一代新风 大地新气象 ②树世纪新风 神州大地新 第二题 例: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 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香)
北大自主招生考试,让许多考生“头疼”的“经典试题”是根据“神州五号”发射成功而作的一个上联,即“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这种新型的考察形式,既有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近几年全国试题中句子仿写的变化创新,但考查的仍然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命题方式凸显了新的命题思路,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当有一定的点拨之功。
分析2004年全国中考试题看,我们发现,38套试卷中涉及对联内容的多达12套,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对联,这种古老而极有使用价值的文学样式已重新为人们所重视。
三、结语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力量,引爆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不能靠“用谈论读书的重要性”来刺激他们读书,而只有多方面突破,寻找让学生自身感兴趣的、符合其阅读水平的课程资源,对对子“形式简单而含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的特点有密切关系”(陈寅恪《与刘叔雅先生论国文试题书》),较好地吻合了我们的期待。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对对子一直是学习的重要内容。练习对对子能够从中穴道推敲、锤炼、运用语言的一些方法,也是语感培养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
余闻先生在进行试卷分析时如是说,我们觉得讲得非常中肯。综上所述,我们觉得:对联,表面上看起来不“适应实际需要”,细究却不难发现,其不仅是“兴趣”和“阅读”的“桥梁”,还可以直接服务于“热爱祖国语文”、“发展思维”、培养“阅读能力”等新课改目标,能真正体现新课标“加强课内外联系”的理念,能有效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是对学生加强美好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课程资源之一,恰当运用对联,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巢宗祺 雷实 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3)季世昌 朱净之著《中国楹联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4)祁连山 马骏骥《师范语文大词典》,红旗出版社(5)余闻《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试题分析》,《语文月刊》2004,7-8(6)王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第四篇:如何把握申请取保候审的时机
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 http://hao.lawtime.cn
如何把握申请取保候审的时机
核心内容:取保候审的一个应用是需要如何把握时间的呢?主要的条件是怎样具有的呢?需要做好哪些哪些措施与及准备才能取保候审成功呢?下文将会详细分析,法律快车小编希望下文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在司法实践中,即便已经具备取保候审条件,也并非说马上就可以办理,通常,办案机关都要等到取证工作基本完成以后,证据基本定型后,才会为犯罪嫌疑人办理取保候审的相关手续,这主要是害怕将人放出后发生串供,翻供等情况。因此,大多数取保候审,都是当事人在看守所羁押一两个月并就所涉嫌犯罪的问题形成口供后,取保候审才会得到批准。
律师为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申请取保候审后,应当要求办案机关在七日内作出同意或者不同意的答复。对于不同意取保候审的,律师有权要求其说明不同意的理由,并可以提出复议或向有关部门反映。
律师申请取保候审时,可以针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具备取保候审条件调查取证。对于患有严重疾病的,可以到医院调取病历;对于正在怀孕或者哺乳自己婴儿的,可以调取医院关于怀孕的诊断证明或婴儿的出生证明;对于有稳定工作的可以要求其工作单位出具证明文件或调取劳动合同。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抓住案例教学 秀出课堂精彩
抓住案例教学
秀出课堂精彩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案例教学一枝独秀。近十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感受到案例教学的独特魅力。对于提升内容生动性趣味性,启发学员思考,开拓学员思维,对有重要的作用。如何进行有效的案例教学,我把它分为四大步骤。
1、精选案例。它是顺利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但是它是揭示原理规律,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因此所选案例直接决定着最终实施效果的优劣好坏。案例必须要典型、精致、具体,富有时代感,贴近需要生活。例如在讲授《市场营销学》的第四章《市场细分》时,为了让学员对什么是市场细分以及市场细分的作用有个直观的认识,我用移动公司三段广告视频作为开篇案例,引入课堂内容。大家请看。葛优是大众比较喜欢的平民化的演员,他代言的神州行细分的市场平民大众。王石作为成功人士以及它的广告词前进一小步就是一大步,代表的高端人群,我的地盘我做主,是80后的反叛的年轻人。因为这个案例更贴近生活,她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2、呈现案例。她是案例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根据案例本身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选好呈现方式对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课程效果具有重要作用。经常的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讲授法。这种方式快捷,便于提高效率。但是案例过长或者情节比较复杂,则容易造成学员听觉疲劳,降低学习的效果。同时这种方式要求教师在描述的时候,做到抑扬顿挫,感情投入。二是视频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声像手段能把案例中所包含的各个方面的信息更全面、更逼真地呈现给学生。实践表明,教师创设的案例越丰富真实,越能提高学生的视听效果,学生对事件构成诸要素的感受就越充分,对案例材料进行学习研究的兴趣、动机也就越强。但这种方法呈现案例的时间要长。
3、据案析理。这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这一阶段老师要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景,积极思考,展开讨论。方式有先案后理,先理后案,或者案例同步三种。核心要顺学员的思路,潜移默化的做好引导。例如在讲授《人力资源》的《招聘》时,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招聘需要注意的一个核心要素,招聘的员工潜在素质需要和公司的企业文化相吻合。我采用了西南航空公司招聘的案例。一次招聘活动,招聘的岗位很多,包括空姐、飞行员、维修人员、研发人员等等。它的做法是让所有应聘的人员都经历了第一轮的考试。考试题是每人上台演讲三分钟,介绍自己。我问学员,大家觉得这是在测试什么。几乎所有的学员异口同声的给了我一个最直观的答案。语言表达能力。面对这种情况,我肯定之后开始引导学员,大家说的语言表达能力对空姐是必备能力,可是大家想想对于维修人员研发人员是不需要的,既然都进行测试肯定是他们公司所有岗位都必须的。这个时候有些学员说,航空公司是搞服务的,需要对顾客的爱心和尊重,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我告诉大家表面上看仿佛是考察台上那个自我介绍的人,实际上考官观察的是台下的其他人,那些交头接耳的窃窃私语的看手机都在第一轮中被淘汰。他们不符合西南航空的企业文化。
4、点评总结。点评总结是指对学员论过程的评价和对案例本身的评价,以及对案例中蕴涵的道理的归纳总结。对学生讨论过程的评价,应以正面激励为主。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应给予肯定,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应给予表扬,并指出他们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案例本身进行评价,使学生明确一个优秀案例的必备要素,以此来提高他们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案例中蕴涵的道理的归纳总结,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工夫,可以是对原理和规律的纲要性概括,可以是对学生推理结论中存在问题的矫正,也可以是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强调,还可以是对学生分析案例过程和方法的评价,但由于教师总结的时间较短,因此,每一节课的总结都应有所侧重,而非面面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