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5 07:1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石灰吟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石灰吟教学实录》。

第一篇:石灰吟教学实录

石灰吟 教学实录 大王庄小学 马敏敏

师:一位诗人相传有一天他走到一座石灰窑前,看到煅烧石灰的情景,他深有感触,也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这首诗呀,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师指黑板)生:(齐读课题)《石灰吟》

师:这位诗人就是明代的——(指向黑板)生:(齐读)于谦

师:同学们课下已经搜集了于谦的资料,那位同学来简单地说一说你对于谦的了解。生:于谦师一个政治家,是一个思想家,还是一个军事家。师:你一口气说了这么多,预习的真认真!还有要说的吗?

生:于谦师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名族英雄,他写过许多的诗有《平阳道中》、《咏煤炭》等。

师:一口气说了好几首诗孩子!真了不起!连他写的咏煤炭都知道。于谦啊,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大臣,在他十二岁的时候就写下了《石灰吟》。见过石灰吗? 生:见过。

师:有些孩子没有见过是吗?在过去呀,我们刷墙壁的时候,为了让墙更白,常常会用到石灰。瞧,老师手中这洁白的粉笔呀,就有石灰的成分。吟,是古诗中的一种题材,有吟诵、赞扬之意。从题目看这首诗所吟诵的是什么呢? 生:石灰。

师:好,让我们再来读课题—— 生:石灰吟

师:哪位孩子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古诗? 指生读古诗

师:读得非常流畅!孩子们,在读古诗的时候啊,我们一定要读出古诗的韵律和节奏。老师也来读两句,同学们听一听,看像老师这样读,是不是更好些。(师范读前两句)回味一下老师读诗的感觉,同学们也来试一下,开始吧。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试读古诗。师:谁来试一试? 指生读

师:还真有点读古诗的味道,相信学了整首诗,你会读的更棒!谁愿意再来试试? 指生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在非常努力的寻找一种读诗的感觉,非常好孩子!那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能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石灰的形成过程。同学们一边看一边听,看石灰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师播放课件,石灰的形成过程)

师:孩子们听完了这段介绍,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来读一读这首诗,看诗中用了哪些词语写出了石灰的形成过程。用笔把它画下来。生边读边画出相关词语

师:哪位孩子来说一说?你看很多孩子都举起了自信的小手呢!你来!生:我画的有:千锤万击。

师:是呀,要变成石灰首先要经过千锤万击,还有呢? 生:还有烈火焚烧,还有粉骨碎身

师:老师可没看见你举手啊,你答得非常好呢,请坐。非常会读书,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词。孩子们呀,要变成石灰首先要经过千锤万击,看这个锤和击用千和万连起来,表示什么? 生:表示撞击的次数多。

师:嗯,撞击的次数非常多,你要补充孩子 生:我还认为表示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师:你还读懂了文字背后的情感,了不起!无数次的撞击,无数次的敲打,从千和万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师:这个孩子感受到了艰难,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采石灰的困难。

师:是呀,好一个困难啊!千锤万击之后,好要经受烈火的焚烧啊,假如是你在那熊熊的烈火中,那会是怎样的感受啊? 生:我觉得非常的痛苦。

师:是呀,多真切的感受啊!千锤万击之后,烈火焚烧是那样的痛苦。可是石灰对烈火焚烧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生:石灰对烈火焚烧的态度是“若等闲”。

师:若等闲,你是怎么理解这个若等闲的? 生:看做平平常的事。

师:是呀,把它看做平平常常的事,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第二句诗。生:烈火焚烧若等闲。

师:那是根本不在乎啊孩子,再试试。生:(加强语气读)烈火焚烧若等闲。

师:老师听出了你的进步,谁再来读一读? 生:烈火焚烧若等闲,(声音较柔和)师:孩子在有些力度会更好!生:(较大力度读)烈火风少若等闲。

师:嗯,老师欣赏你的努力。千锤万击之后,还要经受烈火的焚烧,可石灰根本不在乎,却是若等闲。这是怎样的石灰呀? 生:这是一个坚强不息的石灰。

师:是呀你体会到了坚强,还有和他不一样的理解吗? 生:我还体会到了石灰非常顽固。

师:顽固?老师肯定认为你再说顽强对吗?对着你的理解一定能读好前两句诗。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师:还能读得更好,孩子。石灰石是一种坚硬的石头要开采它,非下大力气不可呢!再来试试。生:(再次试读)

师:老师听出了你的进步,还有那位同学愿意来读,比他读的还好,你来? 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师:朗读中透着顽强。还有吗?我比他读的还好呢,你来。生:

师:我们一起来到这两句: 生齐读前两句古诗。

师:这首诗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石灰的顽强? 生:我还从粉身碎骨全不怕里体会到了坚强。

师:瞧,他回答问题多么完整,把它弄碎成三个字呢? 生:全不怕。师:同学们看,不怕千锤万击,也不怕烈火焚烧,更不怕粉骨碎身,再来读这个词。生:粉骨碎身 师:再来

生:粉身碎骨。

师:带着你的理解一定能读好第三句,那位同学来尝试一下? 生:粉骨碎身全不怕。师:握紧你的拳头再来读。生:粉骨碎身全不怕。师:你再来读

生:粉骨碎身全不怕

师:多么无畏得石灰呀!一起来读。齐读:粉骨碎身全不怕,师:在我们看来这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石灰却是若等闲。为的是什么呀? 生:为的是要留清白在人间。师:从你的感情再来读 生: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孩子把尾音拖长一些,会更好听,仔细听老师读,师范读这句诗。你再来试试。生:再次试读

师:真好孩子,朗读中透着坚定。即使粉骨碎身也全不怕,就是为了—— 生: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看老师的手势再来度 生:(在教师手势引导下)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了解了石灰的形成过程,我们心中不由得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生:我对石灰产生了一种敬佩的情感。

师:是呀,一种敬佩之情不禁油然生起。同学们就让我们带着想象着石灰所遭受的巨大痛苦和磨难,带着对石灰的敬佩,再来练读这首诗。这次呀,老师的阅读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开始把孩子们。生:带要求自己进行试读。师:谁来试一试? 生:读整首古诗

师:多么无畏的石灰呀,谁再来试试? 生: 师:已经开始有读古诗的韵味了,同学们啊,我们读古诗就得这样反复的读,正是因为这样,石灰经历了如此艰难而又复杂的演变过程,所以于谦才这么动情地写道——(手指向古诗)读

生:生再次齐读古诗。

师:石灰经历了如此艰辛的历程,就是要在人间留下什么? 生:清白

师:是呀,请同学们郑重的在诗中圈下这一个词。(板书:清白)可是石灰本是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事物,在这里分明让我们感受到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读到这儿不由的让人想起诗人于谦。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同学们课下搜集了于谦的资料,老师这也有一份资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想想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同学们结合这份文字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说说于谦是个怎样的人?

生:我认为于谦是一个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人。师:他提到了刚正不阿,还有和他不一样的意见吗?你来说。

生:我从刚才同学读的这句话中还体会到了他办事铁面无私、清廉爱民。师:非常的清廉,还有不一样的理解吗? 生:我认为与前还是为官清廉,不畏权贵的人。师;从哪里感受到他的清廉? 生:我从。。。却从不给王带任何礼品

师:是呀,身居要职却那么的清廉。还有吗?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办事铁面无私,清廉爱民的人。师;清廉,那于谦和石灰又有着怎样的相似之处呢?

生:同石灰一样于谦也经历过痛苦,也经历过磨练,而且他们都具有清白高尚的品格。师:你可正是个有灵性的孩子。他们同样都在人间留下了什么? 生:清白。

师:是呀,于谦被小人陷害,含冤入狱但他始终不屈服,清清白白、刚正不阿,正如他诗中写的这样——

生: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此时眼前的石灰形象就是于谦的化身。在这字里行间分明透着一股铁骨铮铮的英雄。假如你就是那个意气奋发的于谦,你会怎样读这首诗? 生:读诗。

师:好一个志存高远的于谦啊,(音乐响起)清正廉洁的于谦,多次为国家做出贡献,但他受到恶势力的压迫,押赴刑场,临刑前于谦回首自己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他依然坚持自己年轻时的誓言,千锤万击出深山。。。。。。行刑前北京城乌云密布,天下百姓无不痛心疾首,而此刻于谦很坦然,他这一生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死有何惧!我们仿佛听到他那深情地呐喊—— 生:齐读古诗

师: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诗深深地记在心里,那就让我们不内心无限的感动化作最深情的诵读,让我们记住于谦,记住<石灰吟>.生:背诵古诗。

师:读到这里孩子,你认为诗人仅仅是在写石灰吗?其实是在写谁? 生:我觉得他是在写他自己。

师:是呀,是于谦借石灰来表明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呀就是古诗中的托物言志,请同学们把它写在古诗的旁边。(板书:托物言志)

师:表面上看是在写石灰,实际上是诗人也想像石灰那样留下什么? 生:清白。师:于谦十二岁写下这首诗,而这首诗却成了于谦一生的写照。让我们静静的再来读这个词。生:清白。

师:孩子们,像《石灰吟》这样托物言志的诗有很多,此外古人还擅长用松、竹托物来抒发自己高远的追求,如果去我们学过的《青松》《竹石》,(课件出示《竹石》)谁来读一读? 生:读诗。

师:清朝诗人郑燮,就是用竹子来表达自己坚韧不拔的精神,再来感受现代诗人陈毅的《青松》一起来 生:齐读 师:每每读这青松,总让人想起陈毅元帅那刚毅的性格,任何时候都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品格,这些诗都是诗人借助事物来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情怀,请同学们继续收集这类诗,来办一期手抄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于谦,走近了他的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呀,也被很多书法家创作成一幅幅优美的书画作品。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这是横排格式的,这是竖排格式的,同学们说美不美? 生:美。

师:同学们猜一猜这是那位书法家写的? 生: 师:你知道是哪位书法家写的?我看见有同学笑了,是的,就是站在你们面前的杨老师写的。只要同学们用心,你也能成为一名小小的书法家。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在老师给同学们发的练字纸上,两种格式上任选一种,来一展身手吧。生拿练字纸练子。

师:注意写字姿势,身正、肩平、足安。由于时间关系,你的这幅作品留到课下创作好吗?创作完可以交给你的班主任老师,也可以贴在你制作的手抄报上,等让大家一起欣赏好不好?下课!

板书:

石灰吟

于谦

清白

托物言志

第二篇:《石灰吟》教学实录

《石灰吟》的教学实录

一:导入古诗

1、师:一位诗人相传有一天他走到一座石灰窑前,看到煅烧石灰的情景,他深有感触,也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这首诗呀,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师指黑板)生:(齐读课题)《石灰吟》 二:了解诗人

2、师:这位诗人就是明代的——(指向黑板)生:(齐读)于谦

3、师:同学们课下已经搜集了于谦的资料,那位同学来简单地说一说你对于谦的了解。生:于谦是一个政治家,是一个思想家,还是一个军事家。

4、师:你一口气说了这么多,预习的真认真!还有要说的吗?

生:于谦师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名族英雄,他写过许多的诗有《平阳道中》、《咏煤炭》等。

5、师:一口气说了好几首诗孩子!真了不起!连他写的咏煤炭都知道。于谦啊,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大臣,在他十二岁的时候就写下了《石灰吟》。见过石灰吗?生:见过。

6、师:有些孩子没有见过是吗?在过去呀,我们刷墙壁的时候,为了让墙更白,常常会用到石灰。瞧,老师手中这洁白的粉笔呀,就有石灰的成分。吟,是古诗中的一种题材,有吟诵、赞扬之意。从题目看这首诗所吟诵的是什么呢?生:石灰。

7、师:好,让我们再来读课题——生:石灰吟

8、师:哪位孩子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古诗?指生读古诗

9、师:读得非常流畅!孩子们,在读古诗的时候啊,我们一定要读出古诗的韵律和节奏。老师也来读两句,同学们听一听,看像老师这样读,是不是更好些。(师范读前两句)回味一下老师读诗的感觉,同学们也来试一下,开始吧。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试读古诗。师:谁来试一试?指生读

10、师:还真有点读古诗的味道,相信学了整首诗,你会读的更棒!谁愿意再来试试? 指生读

11、师:老师听出来了,你在非常努力的寻找一种读诗的感觉,非常好孩子!那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能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石灰的形成过程。同学们一边看一边听,看石灰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师播放课件,石灰的形成过程)三:走进古诗,明白诗意

12、师:孩子们听完了这段介绍,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来读一读这首诗,看诗中用了哪些词语写出了石灰的形成过程。用笔把它画下来。生边读边画出相关词语

13、师:哪位孩子来说一说?你看很多孩子都举起了自信的小手呢!你来!生:我画的有:千锤万击。

14、师:是呀,要变成石灰首先要经过千锤万击,还有呢? 生:还有烈火焚烧,还有粉骨碎身

15、师:老师可没看见你举手啊,你答得非常好呢,请坐。非常会读书,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词。孩子们呀,要变成石灰首先要经过千锤万击,看这个锤和击用千和万连起来,表示什么? 生:表示撞击的次数多。

16、师:嗯,撞击的次数非常多,你要补充孩子 生:我还认为表示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17、师:你还读懂了文字背后的情感,了不起!无数次的撞击,无数次的敲打,从千和万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18、师:这个孩子感受到了艰难,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我感受到了采石灰的困难。

19、师:是呀,好一个困难啊!千锤万击之后,好要经受烈火的焚烧啊,假如是你在那熊熊的烈火中,那会是怎样的感受啊?生:我觉得非常的痛苦。

20、师:是呀,多真切的感受啊!千锤万击之后,烈火焚烧是那样的痛苦。可是石灰对烈火焚烧又是怎样的态度呢?生:石灰对烈火焚烧的态度是“若等闲”。

21、师:若等闲,你是怎么理解这个若等闲的?生:看做平平常的事。

22、师:是呀,把它看做平平常常的事,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第二句诗。生:烈火焚烧若等闲。

23、师:那是根本不在乎啊孩子,再试试。生:(加强语气读)烈火焚烧若等闲。

24、师:老师听出了你的进步,谁再来读一读?生:烈火焚烧若等闲,(声音较柔和)

25、师:孩子在有些力度会更好!生:(较大力度读)烈火风少若等闲。

26、师:嗯,老师欣赏你的努力。千锤万击之后,还要经受烈火的焚烧,可石灰根本不在乎,却是若等闲。这是怎样的石灰呀?生:这是一个坚强不息的石灰。

27、师:是呀你体会到了坚强,还有和他不一样的理解吗?生:我还体会到了石灰非常顽固。

28、师:顽固?老师肯定认为你再说顽强对吗?对着你的理解一定能读好前两句诗。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9、师:还能读得更好,孩子。石灰石是一种坚硬的石头要开采它,非下大力气不可呢!再来试试。生:(再次试读)

30、师:老师听出了你的进步,还有那位同学愿意来读,比他读的还好,你来? 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31、师:朗读中透着顽强。还有吗?我比他读的还好呢,你来。生:

32、师:我们一起来到这两句:生齐读前两句古诗。

33、师:这首诗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石灰的顽强?生:我还从粉身碎骨全不怕里体会到了坚强。

34、师:瞧,他回答问题多么完整,把它弄碎成三个字呢?生:全不怕。

35、师:同学们看,不怕千锤万击,也不怕烈火焚烧,更不怕粉骨碎身,再来读这个词。生:粉骨碎身

36、师:再来生:粉身碎骨。

37、师:带着你的理解一定能读好第三句,那位同学来尝试一下?生:粉骨碎身全不怕。

38、师:握紧你的拳头再来读。生:粉骨碎身全不怕。

39、师:你再来读生:粉骨碎身全不怕

40、师:多么无畏得石灰呀!一起来读。齐读:粉骨碎身全不怕,41、师:在我们看来这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石灰却是若等闲。为的是什么呀? 生:为的是要留清白在人间。

42、师:从你的感情再来读生:要留清白在人间

43、师:孩子把尾音拖长一些,会更好听,仔细听老师读,师范读这句诗。你再来试试。生:再次试读

44、师:真好孩子,朗读中透着坚定。即使粉骨碎身也全不怕,就是为了—— 生:要留清白在人间

45、师:看老师的手势再来度生:(在教师手势引导下)要留清白在人间。

46、师:了解了石灰的形成过程,我们心中不由得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生:我对石灰产生了一种敬佩的情感。

47、师:是呀,一种敬佩之情不禁油然生起。同学们就让我们带着想象着石灰所遭受的巨大痛苦和磨难,带着对石灰的敬佩,再来练读这首诗。这次呀,老师的阅读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开始把孩子们。生:带要求自己进行试读。

48、师:谁来试一试?生:读整首古诗

49、师:多么无畏的石灰呀,谁再来试试?生:

50、师:已经开始有读古诗的韵味了,同学们啊,我们读古诗就得这样反复的读,正是因为这样,石灰经历了如此艰难而又复杂的演变过程,所以于谦才这么动情地写道——(手指向古诗)读生:生再次齐读古诗。

51、师:石灰经历了如此艰辛的历程,就是要在人间留下什么?生:清白

52、师:是呀,请同学们郑重的在诗中圈下这一个词。(板书:清白)可是石灰本是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事物,在这里分明让我们感受到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读到这儿不由的让人想起诗人于谦。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同学们课下搜集了于谦的资料,老师这也有一份资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想想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同学们结合这份文字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说说于谦是个怎样的人?

生:我认为于谦是一个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人。

53、师:他提到了刚正不阿,还有和他不一样的意见吗?你来说。

生:我从刚才同学读的这句话中还体会到了他办事铁面无私、清廉爱民。

54、师:非常的清廉,还有不一样的理解吗?生:我认为与前还是为官清廉,不畏权贵的人。

55、师;从哪里感受到他的清廉?生:我从。。。却从不给王带任何礼品

56、师:是呀,身居要职却那么的清廉。还有吗?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办事铁面无私,清廉爱民的人。

57、师;清廉,那于谦和石灰又有着怎样的相似之处呢?

生:同石灰一样于谦也经历过痛苦,也经历过磨练,而且他们都具有清白高尚的品格。师:你可正是个有灵性的孩子。他们同样都在人间留下了什么?生:清白。

58、师:是呀,于谦被小人陷害,含冤入狱但他始终不屈服,清清白白、刚正不阿,正如他诗中写的这样——生:要留清白在人间。

59、师;此时眼前的石灰形象就是于谦的化身。在这字里行间分明透着一股铁骨铮铮的英雄。假如你就是那个意气奋发的于谦,你会怎样读这首诗?生:读诗。60、师:好一个志存高远的于谦啊,(音乐响起)清正廉洁的于谦,多次为国家做出贡献,但他受到恶势力的压迫,押赴刑场,临刑前于谦回首自己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他依然坚持自己年轻时的誓言,千锤万击出深山。。。。。。行刑前北京城乌云密布,天下百姓无不痛心疾首,而此刻于谦很坦然,他这一生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死有何惧!我们仿佛听到他那深情地呐喊——生:齐读古诗

61、师: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诗深深地记在心里,那就让我们不内心无限的感动化作最深情的诵读,让我们记住于谦,记住<石灰吟>.生:背诵古诗。62、师:读到这里孩子,你认为诗人仅仅是在写石灰吗?其实是在写谁? 生:我觉得他是在写他自己。

63、师:是呀,是于谦借石灰来表明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呀就是古诗中的托物言志,请同学们把它写在古诗的旁边。(板书:托物言志)

64、师:表面上看是在写石灰,实际上是诗人也想像石灰那样留下什么?生:清白。

65、师:于谦十二岁写下这首诗,而这首诗却成了于谦一生的写照。让我们静静的再来读这个词。生:清白。四:拓展延伸

66、师:孩子们,像《石灰吟》这样托物言志的诗有很多,此外古人还擅长用松、竹托物来抒发自己高远的追求,如果去我们学过的《青松》《竹石》,(课件出示《竹石》)谁来读一读? 生:读诗。67、师:清朝诗人郑燮,就是用竹子来表达自己坚韧不拔的精神,再来感受现代诗人陈毅的《青松》一起来生:齐读

68、师:每每读这青松,总让人想起陈毅元帅那刚毅的性格,任何时候都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品格,这些诗都是诗人借助事物来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情怀,请同学们继续收集这类诗,来办一期手抄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于谦,走近了他的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呀,也

被很多书法家创作成一幅幅优美的书画作品。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这是横排格式的,这是竖排格式的,同学们说美不美?生:美。

68、师:同学们猜一猜这是那位书法家写的?生:

69、师:你知道是哪位书法家写的?我看见有同学笑了,是的,就是站在你们面前的陈老师写的。只要同学们用心,你也能成为一名小小的书法家。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在老师给同学们发的练字纸上,两种格式上任选一种,来一展身手吧。生拿练字纸练子。

70、师:注意写字姿势,身正、肩平、足安。由于时间关系,你的这幅作品留到课下创作好吗?创作完可以交给你的班主任老师,也可以贴在你制作的手抄报上,等让大家一起欣赏好不好?

板书 石灰吟

明 于谦 清白 托物言志

第三篇:《石灰吟》教学实录

《石灰吟》教学实录

《石灰吟》教学实录

一:导入古诗

1、师:一位诗人相传有一天他走到一座石灰窑前,看到煅烧石灰的情景,他深有感触,也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这首诗呀,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师指黑板)

生:(齐读课题)《石灰吟》

二:了解诗人

2、师:这位诗人就是明代的——(指向黑板)生:(齐读)于谦

3、师:同学们课下已经搜集了于谦的资料,那位同学来简单地说一说你对于谦的了解。生:于谦是一个政治家,是一个思想家,还是一个军事家。

4、师:你一口气说了这么多,预习的真认真!还有要说的吗?

生:于谦师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名族英雄,他写过许多的诗有《平阳道中》、《咏煤炭》等。

5、师:一口气说了好几首诗孩子!真了不起!连他写的咏煤炭都知道。于谦啊,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大臣,在他十二岁的时候就写下了《石灰吟》。见过石灰吗?生:见过。

6、师:有些孩子没有见过是吗?在过去呀,我们刷墙壁的时候,为了让墙更白,常常会用到石灰。瞧,老师手中这洁白的粉笔呀,就有石灰的成分。吟,是古诗中的一种题材,有吟诵、赞扬之意。从题目看这首诗所吟诵的是什么呢?

生:石灰。

7、师:好,让我们再来读课题——

生:石灰吟

8、师:哪位孩子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古诗?

指生读古诗

9、师:读得非常流畅!孩子们,在读古诗的时候啊,我们一定要读出古诗的韵律和节奏。老师也来读两句,同学们听一听,看像老师这样读,是不是更好些。(师范读前两句)回味一下老师读诗的感觉,同学们也来试一下,开始吧。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试读古诗。

师:谁来试一试?

指生读

10、师:还真有点读古诗的味道,相信学了整首诗,你会读的更棒!谁愿意再来试试?

指生读

11、师:老师听出来了,你在非常努力的寻找一种读诗的感觉,非常好孩子!那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能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石灰的形成过程。同学们一边看一边听,看石灰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师播放课件,石灰的形成过程)

三:走进古诗,明白诗意

12、师:孩子们听完了这段介绍,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来读一读这首诗,看诗中用了哪些词语写出了石灰的形成过程。用笔把它画下来。

生边读边画出相关词语

13、师:哪位孩子来说一说?你看很多孩子都举起了自信的小手呢!你来!生:我画的有:千锤万击。

14、师:是呀,要变成石灰首先要经过千锤万击,还有呢?

生:还有烈火焚烧,还有粉骨碎身

15、师:老师可没看见你举手啊,你答得非常好呢,请坐。非常会读书,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词。

孩子们呀,要变成石灰首先要经过千锤万击,看这个锤和击用千和万连起来,表示什么?

生:表示撞击的次数多。

16、师:嗯,撞击的次数非常多,你要补充孩子

生:我还认为表示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17、师:你还读懂了文字背后的情感,了不起!无数次的撞击,无数次的敲打,从千和万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18、师:这个孩子感受到了艰难,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采石灰的困难。

19、师:是呀,好一个困难啊!千锤万击之后,好要经受烈火的焚烧啊,假如是你在那熊熊的烈火中,那会是怎样的感受啊?

生:我觉得非常的痛苦。

20、师:是呀,多真切的感受啊!千锤万击之后,烈火焚烧是那样的痛苦。可是石灰对烈火焚烧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生:石灰对烈火焚烧的态度是“若等闲”。

21、师:若等闲,你是怎么理解这个若等闲的?

生:看做平平常的事。

22、师:是呀,把它看做平平常常的事,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第二句诗。生:烈火焚烧若等闲。

23、师:那是根本不在乎啊孩子,再试试。生:(加强语气读)烈火焚烧若等闲。

24、师:老师听出了你的进步,谁再来读一读?

生:烈火焚烧若等闲,(声音较柔和)

25、师:孩子在有些力度会更好!

生:(较大力度读)烈火风少若等闲。

26、师:嗯,老师欣赏你的努力。千锤万击之后,还要经受烈火的焚烧,可石灰根本不在乎,却是若等闲。这是怎样的石灰呀?

生:这是一个坚强不息的石灰。

27、师:是呀你体会到了坚强,还有和他不一样的理解吗?

生:我还体会到了石灰非常顽固。

28、师:顽固?老师肯定认为你再说顽强对吗?对着你的理解一定能读好前两句诗。

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9、师:还能读得更好,孩子。石灰石是一种坚硬的石头要开采它,非下大力气不可呢!再来试试。生:(再次试读)

30、师:老师听出了你的进步,还有那位同学愿意来读,比他读的还好,你来?

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31、师:朗读中透着顽强。还有吗?我比他读的还好呢,你来。生:

32、师:我们一起来到这两句:

生齐读前两句古诗。

33、师:这首诗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石灰的顽强?

生:我还从粉身碎骨全不怕里体会到了坚强。

34、师:瞧,他回答问题多么完整,把它弄碎成三个字呢?

生:全不怕。

35、师:同学们看,不怕千锤万击,也不怕烈火焚烧,更不怕粉骨碎身,再来读这个词。

生:粉骨碎身

36、师:再来

生:粉身碎骨。

37、师:带着你的理解一定能读好第三句,那位同学来尝试一下?

生:粉骨碎身全不怕。

38、师:握紧你的拳头再来读。

生:粉骨碎身全不怕。

39、师:你再来读

生:粉骨碎身全不怕

40、师:多么无畏得石灰呀!一起来读。

齐读:粉骨碎身全不怕,41、师:在我们看来这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石灰却是若等闲。为的是什么呀?

生:为的是要留清白在人间。

42、师:从你的感情再来读

生:要留清白在人间

43、师:孩子把尾音拖长一些,会更好听,仔细听老师读,师范读这句诗。你再来试试。

生:再次试读

44、师:真好孩子,朗读中透着坚定。即使粉骨碎身也全不怕,就是为了——

生:要留清白在人间

45、师:看老师的手势再来度

生:(在教师手势引导下)要留清白在人间。

46、师:了解了石灰的形成过程,我们心中不由得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生:我对石灰产生了一种敬佩的情感。

47、师:是呀,一种敬佩之情不禁油然生起。同学们就让我们带着想象着石灰所遭受的巨大痛苦和磨难,带着对石灰的敬佩,再来练读这首诗。这次呀,老师的阅读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开始把孩子们。

生:带要求自己进行试读。

48、师:谁来试一试?

生:读整首古诗

49、师:多么无畏的石灰呀,谁再来试试?

生:

50、师:已经开始有读古诗的韵味了,同学们啊,我们读古诗就得这样反复的读,正是因为这样,石灰经历了如此艰难而又复杂的演变过程,所以于谦才这么动情地写道——(手指向古诗)读

生:生再次齐读古诗。

51、师:石灰经历了如此艰辛的历程,就是要在人间留下什么?

生:清白

52、师:是呀,请同学们郑重的在诗中圈下这一个词。(板书:清白)可是石灰本是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事物,在这里分明让我们感受到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读到这儿不由的让人想起诗人于谦。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同学们课下搜集了于谦的资料,老师这也有一份资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想想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同学们结合这份文字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说说于谦是个怎样的人?

生:我认为于谦是一个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人。

53、师:他提到了刚正不阿,还有和他不一样的意见吗?你来说。

生:我从刚才同学读的这句话中还体会到了他办事铁面无私、清廉爱民。

54、师:非常的清廉,还有不一样的理解吗?

生:我认为与前还是为官清廉,不畏权贵的人。

55、师;从哪里感受到他的清廉?

生:我从。。。却从不给王带任何礼品

56、师:是呀,身居要职却那么的清廉。还有吗?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办事铁面无私,清廉爱民的人。

57、师;清廉,那于谦和石灰又有着怎样的相似之处呢?

生:同石灰一样于谦也经历过痛苦,也经历过磨练,而且他们都具有清白高尚的品格。

师:你可正是个有灵性的孩子。他们同样都在人间留下了什么?

生:清白。

58、师:是呀,于谦被小人陷害,含冤入狱但他始终不屈服,清清白白、刚正不阿,正如他诗中写的这样——

生:要留清白在人间。

59、师;此时眼前的石灰形象就是于谦的化身。在这字里行间分明透着一股铁骨铮铮的英雄。假如你就是那个意气奋发的于谦,你会怎样读这首诗?

生:读诗。

60、师:好一个志存高远的于谦啊,(音乐响起)清正廉洁的于谦,多次为国家做出贡献,但他受到恶势力的压迫,押赴刑场,临刑前于谦回首自己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他依然坚持自己年轻时的誓言,千锤万击出深山。。。。。。行刑前北京城乌云密布,天下百姓无不痛心疾首,而此刻于谦很坦然,他这一生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死有何惧!我们仿佛听到他那深情地呐喊——

生:齐读古诗

61、师: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诗深深地记在心里,那就让我们不内心无限的感动化作最深情的诵读,让我们记住于谦,记住<石灰吟>.生:背诵古诗。

62、师:读到这里孩子,你认为诗人仅仅是在写石灰吗?其实是在写谁?

生:我觉得他是在写他自己。

63、师:是呀,是于谦借石灰来表明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呀就是古诗中的托物言志,请同学们把它写在古诗的旁边。(板书:托物言志)

64、师:表面上看是在写石灰,实际上是诗人也想像石灰那样留下什么?

生:清白。

65、师:于谦十二岁写下这首诗,而这首诗却成了于谦一生的写照。让我们静静的再来读这个词。

生:清白。

四:拓展延伸

66、师:孩子们,像《石灰吟》这样托物言志的诗有很多,此外古人还擅长用松、竹托物来抒发自己高远的追求,如果去我们学过的《青松》《竹石》,(课件出示《竹石》)谁来读一读?

生:读诗。

67、师:清朝诗人郑燮,就是用竹子来表达自己坚韧不拔的精神,再来感受现代诗人陈毅的《青松》一起来

生:齐读

68、师:每每读这青松,总让人想起陈毅元帅那刚毅的性格,任何时候都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品格,这些诗都是诗人借助事物来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情怀,请同学们继续收集这类诗,来办一期手抄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于谦,走近了他的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呀,也

被很多书法家创作成一幅幅优美的书画作品。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这是横排格式的,这是竖排格式的,同学们说美不美?

生:美。

68、师:同学们猜一猜这是那位书法家写的?

生:

69、师:你知道是哪位书法家写的?我看见有同学笑了,是的,就是站在你们面前的陈老师写的。只要同学们用心,你也能成为一名小小的书法家。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在老师给同学们发的练字纸上,两种格式上任选一种,来一展身手吧。

生拿练字纸练子。

70、师:注意写字姿势,身正、肩平、足安。由于时间关系,你的这幅作品留到课下创作好吗?创作完可以交给你的班主任老师,也可以贴在你制作的手抄报上,等让大家一起欣赏好不好?

板书

石灰吟

于谦

清白

托物言志

第四篇:《石灰吟》教学实录

《石灰吟》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板书“志”)志是什么意思?

生:志向、理想、追求,做一个怎样的人。

师:(板书:诗言志)这是什么意思?

生:用诗表达志向。

师:你的志向什么?

生1:做老师

生2:做护士

生3:没想好

生四:考上清华大学

„„

(教师相机评价)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尤其是有学问有本领的人,你的古时有志向的人哪些吗?

生:李白、杜甫、白居易、戚继光、孔子„„

师:这些有志向的人不仅努力追求自己的志向,做一个善良正直为国为民的人,而且也在自己的诗中表明了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诗人的作品《墨梅》。

二、初读:提出问题

(引导生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了十分钟的朗读练习)

师:此诗意思简单,按内容可分为两层。

生:一二句描写,三四句赞美

师:作者画中的梅花有何特点?

生:黑色。

师:现实中有黑色的化吗?作者为何故意画成黑色呢?

生:没有,作者想要借黑色的梅花来表达一种追求。

二、细读:品味墨梅

师:要想理解“墨梅”的象征含义,就要理解关键句中的关键词。

师:关键句是哪句?

生:三四句。

师:关键词是哪个?

生:“好颜色”“清气”

师:怎样理解呢?

生:好看的外表,名声,官位。

生2:高尚的品质,美德

师:说得好,老师就来举例子来证明王冕是怎样有“清气”的。

(教师介绍王冕背景,重点讲“儿时求学”和“辞官不就”)

三、升华理解

师:但现在有人说好好看的外表也很重要,歌唱得好,没人包装,成不了不明星;一件商品,比如一只烧鸡,质量好,但没有漂亮的馐,大家也不会相信。你怎么看呢?

第五篇:石灰吟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下20.《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焚”1个生字,知道造字来源。

2.吟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味美、语言美、情感美及现实美。3.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4.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教学重难点

1.吟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味美、语言美、情感美及现实美。2.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PPT 教学流程

一、课前交流

1.出示,让学生猜。

讲解“聪”的含义:悤(cōng),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内心有窗,心思明亮。造字本义:耳听八方,听而能悟!目的:课前教育孩子们认真倾听,用心思考。

二、解并练习古汉语的平仄读音规则。

1.出示“用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读书”引起学生的疑问,对本节课充满好奇!(暂时不告诉孩子们是什么方法)2.要想学习这种方法必须知道这几个常识:平声(—)ā

á

仄声(|)ǎ

à

入声(!)举例:请一位同学示范:立正 稍息一二一 韵字:一首诗中押韵的字。

3.既然是读书方法,那么怎么读呢?讲解规则:平声读长—仄声短| 入声急促!急收藏 韵字拖音音绵长——

4.举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训练孩子们朗读。

三、《石灰吟》教学

(一)直接导入

1.咱们今天就用这样的方法一起去学习明朝诗人于谦的七言绝句----石灰吟(板书课题)

2.问“吟”是何意?赞美之意。那题目的意思又是什么?赞美石灰。

3.对课题提问?预设:为什么赞?赞什么?怎么赞?

4.那好,今天咱们就自己提出问题然后通过自己的朗读去理解这首诗好不好?

(二)读诗文,明诗意

1.读正确,做到字正腔圆。预设:“粉骨碎身”读错,讲解其原因。

2.尝试跟着注释理解古诗。你知道石灰的生产过程吗? 3.解决黑板上所提的问题。赞什么?(不怕艰难、有志向)4.为什么赞?(值得诗人学习,值得咱们学习)

(三)引出吟诵

1.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诗人多少岁写的吗?(12岁)

2.对了,这首诗是诗人在求学的到路上,遇到了跟他一样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怕困难的知音石灰石,稍加思索,便吟诵出了这首诗。

3.吟诵----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也是诗歌的创作方法。4.师范吟古诗,教学生基本学会吟诵。

(四)了解于谦,感受情感美 1.少年于谦。

于谦有怎样的志向呢?励志学习,做一名清官,做一名好官。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他又是怎样做官的呢? 学生补充于谦的生平。2.中年于谦。

补充:两袖清风的成语故事,体会于谦的清廉。补充:土木堡之变的历史故事,体会于谦的精忠报国。于谦不忘初心,为官清廉一心为国为民,让我们用咱们的吟诵声表达对他的敬佩!

3.于谦之死。

可是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一个功臣、一个忠臣,却惨遭杀害。我想,临刑前的于谦,肯定会回想起自己的一生,肯定会想起那少年时代写下的那首诗——(低沉悲壮的音乐起,师吟诵全诗)

家乡的乡亲父老听说这个消息后,当街痛哭,天地含悲,风云变色,连西湖水都为之突然干涸。而去于谦家抄家的锦衣卫发现,这个一品大员家里除了生活必需之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最终他们收敛了自己一贯嚣张的态度,安静地离开。因为他们眼见的一切都明白无误地告诉他们:这个被抄家的人,是一个多么品格高尚的人。(全体齐吟古诗)

4.后世评价

(1)明宪宗为于谦平反,将于谦坟从北京迁到他的家乡葬在西湖边三台山上。

(2)斯人已去,风范长存!后人如何评价于谦呢?(3)齐读后人评价:

重社稷,保社稷,百代馨香惠社稷; 咏石灰,赞石灰,一生清白胜石灰。

四、拓展,感受诗歌的现实美

师: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许多多像于谦那样的人。比如:„„

预设:岳飞 吟诵《满江红》

师:这些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坚贞不屈的人,真是说也说不完,数也数不尽,他们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灵魂,那就是——不怕艰难,清白做人。

五、作业 用老师所教的吟诵方法学吟下一首古诗《墨梅》

六.板书墨梅 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石灰吟(赞美)

不畏艰险 清白做人

下载石灰吟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石灰吟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石灰吟》教学设计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石灰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石灰吟教学设计

    《石灰吟》 一、理解大意1.导入解题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赞美石灰的古诗《石灰吟》。(屏幕出示全诗,教师范读。) 同学们见过石灰吗?在什么地方见过?都用来干什么? 建房子的时候放......

    《石灰吟》教学设计

    《石灰吟》教学设计李春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2、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

    《石灰吟》教学反思

    《石灰吟》教学反思 《石灰吟》是爱国诗人于谦的一首诗,本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这是一首表达自己人生处世观的咏物诗。对于写......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石灰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

    石灰吟教学设计

    20、古诗两首 石灰吟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生字“焚”,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 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

    石灰吟教学反思

    石灰吟教学反思 石灰吟教学反思1 《石灰吟》是爱国诗人于谦的一首诗,本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教学这课,感悟至深,是失败与失误让我收......

    石灰吟教案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