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石灰吟教学设计
《石灰吟》
一、理解大意
1.导入解题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赞美石灰的古诗《石灰吟》。(屏幕出示全诗,教师范读。)同学们见过石灰吗?在什么地方见过?都用来干什么?
建房子的时候放在混泥土里面;粉刷墙壁的石灰粉;
师:其实我们石灰有很多用途,在工业、农业、建筑业都有用到石灰。
2、释题:
1)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
2)师:“吟”我们在哪些学习过的古诗词中也有这个“吟”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吟”带有什么意思呢? 有赞扬、称颂的意思。
3)师小结:这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3.理解诗意
(1)过渡:石灰这种看似普通的东西作者为什么要去赞颂它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谁可以来读读这首诗。谁读得更好的?
(3)读了这一首诗大家知道这首诗什么意思吗?同桌同学互相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不明白的字词画出来。同桌交流。(学习古诗词时利用好注释的内容帮助我们理解)
(4)师:有什么不明白的字词吗?
“若等闲”是什么意思?
师: “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闲”呢?
是平常的的意思,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很平常的事。师:对我们在《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学到的“等闲”也是这个意思。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这两个词我认为要好好理解。
“千锤万凿”的“千”和“万”是虚词表示和多次,我觉得“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主要表现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
(5)师:借助工具书后,关于字词你们还有什么要提出的吗?谁能完整地说出全诗的意思?
(这首诗大体意思是:制作石灰十分困难,先从深山中千锤万凿取石头,然后用烈火煅烧取来的石头。石灰具有崇高的品格,为了造福人类,它把清白留在人间,即使粉骨碎身也全然不怕。)
(6)吟诵:这就是石灰的品格,既平平凡凡,又轰轰烈烈,难怪诗人于谦如此敬佩地赞颂道——(学生诵读全诗。)
二、感受品格
1.历尽磨难:感受石灰和于谦的形象
(1)石灰的生成历尽了千辛万苦,可谓“千锤万凿出深山”;面对磨难与危险,石灰又是那么的从容自若,真是“烈火焚烧若等闲”。
读一读第一、二句诗,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比如:为了烧制石灰,深山里的石灰石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凿开了心,掏出了肚;石灰石被运下山,又忍受熊熊烈火焚烧。顽强的石灰面对这一切磨难,无所畏惧。真是太了不起了!)
(2)这就是坚韧不拔的石灰,这就是宁死不屈的石灰。难怪诗人如此敬佩地吟诵道——(学生诵读全诗。)
(3)按常理来说石灰只是一种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物质,但是在诗人的诗中却感觉到石灰好像有了思想和感情。再自由读一读,诗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让你感觉到了。在课文中画出来,体会体会。
1、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赞扬石灰吗?那你觉得他是在写谁呢?
老师: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现在杭州)人。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但是,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石灰吟》是于谦年轻时写下的一首诗,正值热血青年的于谦慷慨激昂地吟诵道——(学生诵读全诗)真是诗如其人啊!《石灰吟》就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2.永留清白:体会石灰和于谦的品格
(1)对比讨论:石灰留给了人间什么东西?于谦把什么留给了后人?(同桌同学讨论。)
(2)交流体会:(学生交流看法,老师引导升华:石灰被用在建筑物上,它留给人间的是洁白的墙,哪怕粉身碎骨也全然不顾,坚强不屈、纯洁高尚。于谦的一生就像石灰的一生,他的品格体现了石灰的品格。)
(3)拓展联系:你还知道哪些像于谦一样的英雄人物?(岳飞、文天祥等)他们也留下了满留乾坤的清气在人间,请读——
屏幕显示: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竹 石(清)郑 燮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咬定青山不放松,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立根原在破岩中。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千磨万击还坚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任尔东西南北风。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梅花(宋)王安石
墨梅(元)王冕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墙角数枝梅,我家洗砚池头树,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凌寒独自开。
朵朵花开淡墨痕。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遥知不是雪,不要人夸颜色好,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为有暗香来。
只留清气满乾坤。
三、谈谈自己感受
1、透过这首诗我们一起来推测或者是说去猜想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或者他对人生的价值看法(学生自由说说)这一首诗要留下一句的话,你觉得要那一句,如果只要一个词呢?
第二篇:石灰吟教学设计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石灰吟》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第20课的教学内容,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让学生明白本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让学生了解本首诗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看老师用洁白的粉笔写字。【板书:石灰吟
明·于谦】
2、3、知道“石灰”是什么吗?
【石灰的前身叫石灰石,埋藏在深山大岭之中,经过千锤万凿开采出来之后,它被运到石灰窑里,又经受高温焚烧,变成了生石灰,却仍然非常坚硬,又经过冷水浸泡,就成了粉末状的洁白的石灰。】
3、“吟”又是什么意思呢?
【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有吟诵、赞美的意思。】
4、5、本诗的作者是(明代的于谦)有谁了解他呢?
【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1465年,明朝政府为于谦平反昭雪,并赐谥号忠肃。】
6、质疑:那么这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呢?让我们跟随诗人于谦一起从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两遍之后停下来。
2、检查自读情况。
(1)在刚才读古诗时有没有字的读音或是难读句子需要提醒大家的。(①教师教学本课生字“焚”和“烧”对比。这两个字都带有“火”字旁,但因为字的结构不同,“火”字旁的写法就不一样:“焚”字是上下结构,“火”字写得舒展;“烧”字是左右结构,左边的“火”字旁就要注意让位了,把最后的捺笔变成了点。②“粉骨碎身”容易读成“粉身碎骨”③“锤”字的笔画比较多,意思是用铁锤砸。④“锤”和“击”用“千„„万„„”连接,请生说有关“千„„万„„”的词语。)
(2)指名学生朗读古诗,注意刚才所提醒的地方。
【过渡】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还要读出诗的节奏。
3、师范读,请学生划出节奏。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指名请生朗读古诗 集体读古诗。
【过渡】读着读着,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画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画面吧。
三、精读古诗
1、(第一、二句诗)从这两句话中,你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1)石灰石是经过(千锤万击)才被运出山的。(锤:敲打,击:撞击,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非常的艰难)(2)开采出来的石灰又被运到石灰窑里经受—— 生:烈火焚烧。
师:可是石灰石对“烈火焚烧”是怎样的态度呢? 生:若等闲。
(若等闲:好像一件平平常常的事情)(3)请生翻译一、二两句诗的大体意思。
2、(第三句诗)请生自读,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面对着“粉骨碎身”石灰害怕了吗? 生:没有
师:那么,它害怕什么?
生:失去清白。(第四句诗: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同学们看,石灰石先是“千锤万击”才从大山中开采出来,接着又经受了“烈火焚烧”,最后变的“粉身碎骨”,可是这些它都不害怕,它害怕(失去清白),所以它“要留清白在人间。”
3、(整首诗)请生翻译本首古诗。
4、(一读)同学们,这首诗是于谦少年时代写的,少年时代,正是一个人开始思考人生价值的时代呀,当他看到石灰的生产过程时,深有感触,就写下了这首诗。同学们,我们现在也到了十一、二岁的年纪了,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爱思考的小于谦,你会怎样诵读你写的这首诗?
(指名学生,学生读诗。)
(二读)好一个意气风发的小于谦。长大成人并且为官多年的于谦,当他回首自己坎坷的为官生涯时,又想起了少年时代写下的这首诗,他会怎样读这首诗呢?
(指名学生读诗)
(三读)于谦为国为民立下了许多功劳,可他却遭到争权夺利的朝廷的迫害。当他戴着脚镣手铐走上刑场的时候,他又想起了石灰,想起了少年时代写的这首诗,他又会怎样诵读这首诗呢?
(全班同学齐读)
师:于谦的生命就要结束了,可他这一辈子没有白活,他在人世间留下了—— 生:清白!
【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这首诗学到这里,表面上看是在写“石灰”,其实字里行间都隐隐藏着作者于谦自己的身影,于谦也正是借石灰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志向,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于谦的另外一首有关于“托物言志“是诗。
【板书:托物言志】
四、拓展阅读
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jué)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yí)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混沌:天地未分之前,指自然界。乌金:喻煤炭如黑色的金子。阳和,原指暖和的阳光,这里指煤炭的热力。爝火,小火把。鼎彝,指宗庙的祭器。铁石,古人
认为煤炭是铁石变的。
五、板书设计
石灰吟
明·于谦 托物言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石灰吟》
2、了解《咏煤炭》的意思。
七、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思想感情,首先介绍了诗人于谦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在传授了一些咏物诗的知识,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整首诗明白易通,所以没有繁琐地分析,而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石灰的样子以及烧石灰的过程。主要是反复诵读,积累内化,通过各种形式朗读,读出古诗的意境和感情,并直到学生读好诗句的节奏和重音。教学时,我安排以下环节:
1、读诗,认识石灰。
2、运用想象画面的形式,让学生两句两句进行理解,当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后,我问:从刚才所画的关键词语里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交流,有说“从‘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体会到了石灰的‘韧性’、‘坚强’。”有说“ 从‘粉骨碎身’、‘要留清白’,我想到了历史上的仁人志士。”
3、通过三次讲述于谦读诗的不同感受和体会,让学生三次读古诗,最后引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第三篇:石灰吟教学设计
《石灰吟》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2.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2.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难点: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于谦小故事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请读诗题。释题: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
(二)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读准诗的节奏。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古诗。3.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三)走进石灰,了解诗的大意:
(1)石灰石一种很普通的事物,那于谦为什么要去赞美它呢?(出示介绍石灰的资料)
(2)结合诗句再读,看看从哪些词中看出于谦吟的是石灰呢?(个别生说)
(3)结合注释与同桌说说整首诗的意思。(4)教师引导,男女生分工读诗。
(四)体会诗人于谦的坎坷人生:
(1)同学们,石灰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思想的事物,但诗中有些地方让我们分明感觉到石灰有了人的思想,自由读诗,看看哪些词句让你感觉到石灰有了人的思想和感情?请划出来。个别生回答。师板书:清白
(2)总结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表面上好像是在说石灰,但实际上让我们看到了诗句背后清白做人的于谦,这种通过描写某种事物来表现自己的志向的手法就叫——托物言志(板书)
(3)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呢? 出示介绍于谦的资料。
生自由读资料,说说于谦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说)(4)于谦成年之后,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呢?请同学们读读你手中的小故事,边读边想:哪个小故事最令你感动?又让你想起《石灰吟》中的哪句诗?把诗句写在小故事的旁边,在小组内交流。(5)播放音乐,师深情引读,生跟着齐读。
(五)提升写法,总结全诗:
(1)于谦的一生是清清白白的一生,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将这种品质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在古代诗歌中还有很多托物言志的,比如《竹石》《墨梅》(出示课件)
(2)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之处?(个别生发言)
(3)再回到《石灰吟》,如果让你只保留一句诗,你要保留哪一句? 如果让你锁定这句诗中一个词,你会锁定哪个词?(生:清白)是的,清白就是一个人高尚的节操,高贵的品质。
(4)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一个人应当怎样才能留住自己的“清白”呢? 假如你是一名官员,你会怎样留住你的清白? 假如你是一名军人,你会怎样留住你的清白? 假如你是一名医生,你会怎样留住你的清白? 总结:是啊,清白是立身之本,清白是民族之魂,于谦的生命就要结束了,可他这一辈子没有白活,他在人世间留下了——生:清白!师: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把这首诗读进自己的心里,读进在座的每个人的心里。(齐读全诗)
(六)板书设计:
清 白 托物言志
第四篇:《石灰吟》教学设计
《石灰吟》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三、拓展延伸
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
2、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不信,我们再来看一首: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此诗借物咏志,诗中句句赞颂煤炭,实际是句句抒写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怀抱。“混沌”,天地未分之前,指自然界。“乌金”喻煤炭如黑色的金子。“阳和”,原指和暖的阳光,这里指煤炭的热力。“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两句意为:开凿出来的煤炭,藏蓄着巨大的热力。“爝(jue)火”,小火把。“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意思是:煤炭燃烧像火炬,使人感到无限温暖,如大地回春;也使深沉的夜空变得很明亮。“鼎彝”指帝王宗庙的祭器;“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变的。“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这两句的寓意是:人要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就是死了也要为国家做贡献。最后两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愿意尽最后一滴血、一份热,为人类造福。
四、总结学法
1、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
2、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五、作业
1、收集有关于谦的故事。
2、收集托物言志的古诗。
第五篇:石灰吟教学设计
《石灰吟》教学设计
兴华苑小学 黄 宁
教学目标:
1.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谦、锤、凿、焚”四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教学难点: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网络搜集于谦资料和小故事; 多媒体技术查找具有石灰精神的人物。
教学过程:
一. 由面带点,结合实际:
1.师:同学们,我们学校作为经典诵读特色学校,自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认识了很多诗人,我们在经典的沐浴下,与诗人为友,与诗歌为伴。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明代的诗人——于谦。2.学生汇报课前运用多媒体技术搜集到的于谦资料和有关的小故事。二. 字词解析,扫清障碍:
1.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借助字典或其他工具书帮助理解“吟、千锤万击、若等闲、清白”的含义。2.再读古诗,讨论交流,结合注释,体会语句意思。3.划分节奏,指名读诗,师生共解诗意,及时给予鼓励。三. 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了解什么是石灰?怎么来的? 播放石灰形成的图片和制作过程,明白得到清白石灰的艰难——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指导朗读,读出艰难。2.石灰如此艰难才能得到,由开始的深山青石变成清白石灰,其中过程让人敬佩不已,也让人为它捏了一把汗,但就是这样“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粉身碎骨”,但对于石灰而言却是“若等闲”“全不怕”,原因就在于它“要留清白在人间”,引导学生体会石灰的这种品质。3.探究诗人作此诗的原因,结合诗人当时生活的环境和时代背景,试问,诗人作此诗仅仅是歌颂石灰吗?还歌颂什么?请同学们体会诗人情感,理解诗中比喻意。预设: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甘愿为人民献身的人;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有自己的理想、不懈追求、不断奋进的人……(欢迎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自己的见地)4.你知道哪些具有这样品质的人吗?有何证据?学生举例,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预设:
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王冕《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要留清白在人间。”
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陆游《卜算子 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陶渊明《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屈原《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陈毅《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精忠岳飞和青天包拯的故事。
5.齐读古诗.读出敬佩读出敬仰。质疑:于谦除了歌颂这些人,还有什么目的?(1)引导学生明白:自喻和言志。
(2)学生交流于谦“两袖清风”和含冤被杀后抄家的一贫如洗的故事,帮助理解于谦想像石灰一样“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风亮节。
(3)指导朗读,读出“清白”,更读出“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和决心。
6.学法指导,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知识迁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活泪始干”)7.试背全诗,当堂诵读。四.联系实际,共创和谐 :
联系当下的社会现实,就目前国家的廉政建设,启发学生做一个具有石灰一样品质的好少年、好青年,为创建和谐而美好的社会而努力!作业设计:
运用多媒体技术查找并自学于谦《咏煤炭》。板书设计:
20.古诗两首
石灰吟
千锤万击
烈火焚烧 清白留人间
粉骨碎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