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教案

时间:2019-05-15 07:29: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三作文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三作文教案》。

第一篇:高三作文教案

高三作文教案

议论文写作:素材加工使用五法

制作:李玉冰 时间:2013/12/9 议论文重在说理,能够以理服人、以理取胜固然很好。但对高中学生而言,事实论据的选择,也就是材料的加工使用,也绝对不容忽视。事实胜于雄辩,唯有摆出好的事实,才可能讲出雄辩的道理。事是理的基础,理是事的升华;事据理而取舍,理依事而辨析。当前同学们在议论文材料使用上主要存在着以下五大误区:

1.材料直接引用,不注重对象,材料的针对性不强。

2.只有材料,没有分析,观点和材料,油是油,水是水。3.材料虽然有分析,但是不会分析,抓不住要害。

4.材料分析不能紧扣一个中心,东扯西拉,不着边际。

5.材料分析在一个平面上展开,不能多角度、多层面的展开。

议论文中材料使用的这些误区,严重削弱了材料的价值,也影响了说理的力量。对于材料,很多同学捡到篮里就是菜,有材料已经不错了,根本不在乎材料的有效性使用。更多的同学,对材料的使用方法,竟然一无所知,最后只能是材料加观点,一凑了之。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有效使用和改造好材料,点石成金,使得材料价值最大化呢?下面介绍五种实用技巧。

方法一:变换叙述角度

材料是论证论点的根据,是建立论点的理由,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即材料与论点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能完全充分地支撑论点。因此,我们在叙述材料的过程中,要选择好材料叙述的角度,特别要注意对象,抓住材料中能够证明论点的核心要素,精心推敲,反复捶打,才能紧扣论点,以一当十。

比如要证明的论点是:闻过则喜,知错必改,有利于事业的成功。

有同学直接使用《将相和》这则材料,作为例证:

蔺相如立了大功,因而官位高于廉颇,廉颇不服气就故意刁难他。蔺相如知道后不但不生气,而且不记私仇,他顾全大局,顾念国家。廉颇知道后,羞愧万分,背上荆条向蔺相如请罪。结果两人成了刎颈之交,共治国家,留下一段佳话。

因为材料的不加选择,直接引用,论证的效果很差。这则材料中,叙述的主体,一会是蔺相如,一会是廉颇,不断变化,而且反映在两个人身上的品质又有不同。“闻过则喜,知错必改”的是廉颇,因而要改变叙事的角度,以廉颇为主体,突出廉颇的知错必改,有错必纠的精神品质,就能很好地证明论点: 廉颇对于资历浅而职位比自己高的蔺相如十分嫉妒,故意开口不逊,多次公开为难对方。但当他得知蔺相如所以回避忍让,并非惧怕,而是为了国家利益后,马上意识到错误。他勇敢地登门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结成刎颈之交,共同效力国家,成就了赵国数十年的固若金汤。

如果观点是“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就应以蔺相如为叙述主体,突出他的精神品格。

方法二:压缩、改造材料

材料运用,尤其注重精炼和贴切。所谓精炼,就是材料只是为议论而服务,叙述事实论据时,要择要交代,高度概括,切忌描写,多用叙述,把能证明观点的那部分说明就行了;所谓贴切,就是论据和论点相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论据时,必须依据论点的需要“压缩”、“替换”、“改造”,其高度必须和论点相一致,否则会造成论据游离,减轻说理力量。

比如对材料方仲永的转换,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材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末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其文理皆可观者。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观点:人的先天条件固然重要,但是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材料转换:才华超群的少年,哪怕是先天的天才,如果只沉浸在赞美之中,故步自封,不求进取,也必将泯然众人,一事无成。

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便是最典型的例子。方仲永是个农家子,5岁时,“指物作诗,立就”,以文才出众而闻名乡里,但他从此不思进取,每日随父亲走街串巷,到处登门作诗,结果,方仲永在20岁的时候,还没有多大长进,已经同平常人一样了。方仲永本来是个聪颖的奇才,却受他父亲的影响而追名逐利,后天不学最终沦为庸人。倘若他能在赞美声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发奋学习,悬梁刺股,到了二十多岁还会平庸无奇吗?

由此可见后天的努力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决定作用。

转换方法:

①摘取:根据论点的需要摘取原事实材料的要点,构成材料的核心骨架。例文中摘取了原文中的“指物作诗,立就”,来说明方仲永的天分,紧扣论点中的“先天条件出众”。

②替换:原材料中有“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作者改为“但他从此不思进取,每日随父亲走街串巷,到处登门作诗”。这样一改,就把侧重点放在方仲永身上;原文中的“父利其然也”,之所以只字不提,正是为了突出方仲永“泯然众人”,乃是自身的主观因素所致。由此可见,之所以字斟句酌的“替换词语”,乃是为了与论点契合,丝丝入扣,提高论据的论证力量。

③压缩:大胆对材料进行压缩,尽量把可有可无的材料去掉。原文“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几句话共60余字,压缩成“结果,方仲永在20岁时的候,还没有多大长进,已经同平常人一样了。”20余字。这种压缩,是根据论点的需要进行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中心论点。

④概括:作者把“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乞之”一语,概括为一句话“以文才出众而闻名乡里”,言简意赅,力透纸背。

⑤情感:很多人认为议论文材料的叙述,只需要客观,不必有情感。这种观点,尤其错误。事实上,在材料的叙述中,渗入自己的主观感情,更能够提高材料的质感,突出材料的倾向性。要知道,议论文本来就是“我的看法,我的观点,我的爱憎”,增加一点情感色彩,有何不可呢?本例中,结尾的“方仲永本是个聪颖的奇才,却受他父亲的影响而追名逐利,后天不学,最终沦为庸人。倘若他能在赞美声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发奋学习,到了20岁,还会平庸无奇吗?”这一反问,有力的表明了作者对这位奇才变为庸才的叹惜之情。

方法三:变换叙述方式 如果是新颖的材料,或者是陌生的材料,有时候需要我们花费一点笔墨去叙述,这种材料叫做具体例证。但如果是常见的材料,这样用墨就显得有点浪费,叙述材料要精简到极点,有时候一句话就够了,这叫做概括例证。概括例证时,有时文字太少,会显得突兀,故不妨多用一些特定的句式,恰当组合,构成排比,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既能增强说理的气势,又能增强情感,加强论证,可谓一举多得。

正面概括举例,我们可用“记住”句式,“记住”句子最后的核心,一定要指向论点,多个“记住”例证后,一定要有一句话收束,这句话还要紧扣论点。比如论证“高科技带来的社会进步”,我们就可以用“记住”句式:

记住漫长的历史中,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充满艰辛的进步。记住苏格拉底的好问,记住亚里士多德的博学,记住布鲁诺的坚定和悲壮,记住牛顿的谦虚和专注,记住居里夫人的艰辛和执着……只有这样,文明才能不断进步,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如果是从反面例证,最好的句式是假设句。比如论点是“抛却旧的习惯,进行不断探索的重要意义”,我们就可以这样来写:

如果爱迪生习惯了黑暗,那么我们今天也许还点着蜡烛;如果史蒂文逊习惯了老牛破车,那么我们今天也许还老死不相往来;如果赵武灵王习惯了宽大的袍子、沉重的战车,也许赵国早就灭亡了;如果老祖宗猿人们习惯了爬行,也许人类今天还在山洞里穿树叶。习惯,多么可怕的习惯啊!

如果你很有文采,句子非常有现场感,建议你多多使用“当„„时”的句式,这样的句子可以连缀起历史事实的某个有特定意义的瞬间、细节或情节。让人印象深刻,说理透彻。

比如探讨诚信这个话题。我们就可以这样来写。

当“伤心桥”下的尾生在滚滚流水中久久伫立的时候,当古人在昏暗的灯下奋笔疾书“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的时候,当一箱箱假烟假酒、盗版光盘在熊熊烈火中化为灰烬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古老却又鲜活的词语——“诚信”——在历史的词典里永生。

如果例证的跳跃性很大,纵横古今,连贯中外,不妨采用“无论是„„还是„„”句式,这种句式还给人一种“舍此之外,勿言其他”的感觉,能够理直气壮地证明观点。比如要论证“只有不断拼搏才能成功”,我们就可以这样来写。

无论是经过两代人之手写成《汉书》的班氏父子,还是付出一生辛劳写成《人间喜剧》的巴尔扎克;无论是徒步穿行南极的秦大河,还是靠轮椅周游世界的李克•汉森,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拼搏才能成功。

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历史人文到自然科学,多角度、全方位的证明论点,势如破竹,力透纸背。

方法四:阐释分析材料

同学们写议论文,常犯的错误就是材料加观点,给出材料之后,马上就把结论“贴”上去,缺少对材料的阐释与分析。少了这四两拨千斤的轻轻一拨,材料何以能够证明论点呢? 一个标准的议论段,应该依次包含如下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例如:

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依然是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下面是一个缺少阐释分析的例子,看看有没有达到说明论点的效果:

五十年代初,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拦,终于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在得知他要回国时,立即给美国移民当局写信,声称:“我宁肯把这家伙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国。因为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他知道得太多了。任何时候,他一个人都足以抵得上五个现代加强机械师。”(材料句)可见,知识就是力量。(结论句)

“可见”不“可见”呢?只能说依稀可见,能见度还不够高。因为一则具体的材料,往往可以证明好几个观点;凭什么就一定要证明你的这个观点而非其他呢?不作具体的阐释分析,是没有足够的说服力的。比如上例,要是在“材料句”与“结论句”之间,加上如下的“分析句”就清晰可见了。

为什么钱学森一个人任何时候都足以抵得上五个师呢?还不是因为他的头脑里掌握了太多高深、前沿的现代科学理论和高精尖的现代科学技术?还不是因为这些关于“原子能量”的“知识”足以增强一个国家的实力甚至改变整个世界、决定人类命运?

然后接“可见„„”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议论文之所以成为议论文,恰恰在于其中的阐释和分析。缺了阐释和分析,就失去了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更不用说它的说服力、逻辑性和严密性了。

一般说来,理论性的材料,更需要辅之以阐释;事实性的材料,更需要辅之以分析。摆出事实之后,更需要讲好道理,否则再好的材料也是明珠暗投,价值全无了。方法五:翻新旧材料

论据讲求贴切,新颖。同学们由于阅历浅、课外阅读教少,加上考场上紧张的气氛,有时候苦思冥想,脑袋里里也只能浮现几个为数不多的旧事例,这时候就需要对旧素材进行翻新。比如高考中,屈原和司马迁是两个用烂了的例证,几乎是材料使用的雷区。但是艺高人胆大,张曼菱同学在《择生与择死》中,却大胆对这两则材料进行翻新,析大异,求大同,最后,化腐朽为神奇。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一一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择生与择死》张曼菱)

需要指出的是,一则材料不是抹哪都合适“万金油”,翻新旧素材要讲求贴切,决不允许生拉硬拽、牵强附会。

针对上面的各种方法和措施,下面观摩一篇作文的完成,给同学们做示范。

例文呈现:

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相同的环境里,其中一辆车的引擎盖和车窗都是打开的,另一辆则封闭如常,原样保持不动。

打开的那辆车在三天之内被人破坏得面目全非,而另一辆车则完好无损。这时候,实验人员在那辆完好无损的汽车的窗户上打了一个洞,只一天工夫,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人打破,内部的东西也全部丢失。

这就是著名的“破窗户理论”,其结论可以归结为:既然是坏的东西,那让它更破一些也无妨。

对于完美的东西,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维护它,舍不得破坏;而对于残缺的东西,有人就会去加大其损坏程度。这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惯性,我们可以由它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人生干干净净,不要在上面乱扔垃圾,更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

请以“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守住心灵的第一防线

都台长官王廷相,曾给《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讲了个故事。一天他乘轿进城,刚好下大雨,一轿夫穿了双新鞋,一开始他小心翼翼的择地而行,后来一不小心,踩进了泥水中,之后,轿夫便“不复顾惜”了。王廷相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由此可见,为了拒绝“无所不至”的灾难,我们必须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不要轻易打破生活中任何一扇“窗户”——人生的高贵,在于守住心灵的第一防线。(论点提出一定要快,可用名言,也可用材料推出。)

为什么要守住心灵的第一防线呢?(对论点发问,一定要独立成段。议论文最大的特点就是阐释和分析,注重的是逻辑力量和说理力量。先讲清道理,再摆出事实。)

首先,从人们的心理惯性来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完美的东西,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维护它,舍不得破坏;而对于残缺的东西,人们的态度就截然相反了。著名的破窗理论揭示了“墙倒众人推”的深层心理。

其次,从我们自身来看,因为人们业已产生的心理惯性,因为等而下之的社会评价,因为铄金的众口,可畏的人言,我们常常要为自己打碎的“窗户”,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而且,很可能就此一错再错,破罐子破摔,以至——一失足成千古恨。

最后,从哲学上来说,任何的大错、大恶,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有了战战兢兢的第一次,很可能就会有心安理得的第二次,习以为常的第三次,理直气壮的第四次„„以致于身在恶中不知恶!(证明论点最好分层讲出理由。用首先、其次、最后来表明顺序,从个人、集体、国家;过去,现在,未来;个人,他人,社会等等入手都可以。这里的道理说得越透,后面的论证也就越有力。)

为了人高贵地活着,请守好你心灵的第一次!(论点的重申,是为了下面的论述,这一步必不可少。)

嗜鱼如命的子产做了相国,有人给他送了一条好鱼。子产坚决不接受。来人很不理解,子产说,我今天接受了你的鱼,将来我就很可能吃不到鱼了。我们可能会问,一个堂堂的相国,接受一条小小的鱼,何至于将来吃不到鱼呢?但子产的智慧就在这里,他明白“祸患常积于忽微”,任何一扇“窗户”的打坏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今天能接受这一条鱼,就意味着明天能接受无数条的“鱼”;而拿了人家的这条鱼,将来人家的“银”鱼、“金”鱼就会照拿不误。如此,行贿的人就会接踵而至,自己的贪欲也会无限膨胀,多年的美好清誉毁于一旦!鉴于此,子产才一定要坚守住心灵的第一防线,以防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叙例要简洁。分析事例要紧扣论点,还一定要紧扣上面的原因。这里从子产自己,从别人的评价,从哲学上的量变来分析他拿鱼的危害性。上文分析论据的好处,在这里得到了表现。)

还记得寓言中那个说谎的孩子吗?一句“狼来了”的戏语,打碎了他诚信的“窗户”,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了一个说谎的孩子,于是,狼真的来了,而人们却不再相信他。最终,孩子遭到了报应。在这个童话的背后,隐藏着这样两个道理:第一,一旦你打碎了人生中的“窗户”,你就可能造成了破窗效应,后果不堪设想。第二,做错任何事,都要为此付出代价,哪怕你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哪怕你只是一句玩笑话。(“还记得”的过渡,举重若轻,反面论证了打碎第一扇窗户的危害。到这里,还只是具体的举例论证。这样的论证的力量其实还是有限的。因为,你能举出正面的例子来肯定,我同样可能举出反面的例子来否定。所以,下面的概括举例,必不可少。至少能证明我观点的普遍性。)

事实也正是如此。(过度)

如果李白不能守住心灵的傲骨,就不会“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的凛然正气,如果于谦不能守住心灵的纯正,就不会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壮怀激烈,如果方孝儒不能守住心灵的气节,就不会

有“死即死耳,诏不代草”的慷慨悲歌。

是啊,无论是“故将愁苦而终身”决不随波逐流的屈原,还是“留取丹心照汗青”宁死不屈的文天祥;无论是“勿以恶小而为之”深明大义的刘皇叔,还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军纪如山的人民军队,他们共同的选择告诉我们——守住心灵的第一扇窗,是走向高贵的第一步。(这两段都是概括举例,常用来列举常见的、没必要展开的事例。列举熟悉的事例很有讲究,这里我们选用了“如果„„就”和“无论是„„还是„„”这两种句式。这两种句式最有力量,概括举例之后必要的一句话收束,也特别重要。)

当然,不轻易打破人生的任意一扇窗户,不等于就一定能防患未然,坚守住心灵的第一条防线,不等于就一定能守住。那么,一旦打碎了怎么办?如果失守了怎么办?(这一段老师给它一个名称叫“多说一层”。一般高考文章都有思辨性。你多说一层,就能登高一层。这是增彩的关键,也是亮色所在。比如你论述“勤奋”的重要意义。结尾就可以多说一层。如“当然,勤奋不等于一味苦干。勤奋的内涵不仅指勤于做,还指勤于思;既要勤动手,还要勤动脑,要讲方法和效率。”概念清楚了,就能杜绝疑义,自然逻辑严密,说理辩证。)这时候请一定要记住:亡羊补牢,犹未晚矣,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知耻而后勇,骄傲自大的廉颇,变成了“以国为重、以民为天”的重臣;知耻而后勇,危害乡邻无恶不作的周处,变成了鞠躬尽瘁战死

沙场的英雄;知耻而后勇,一意孤行自私自利的王郅治,变成了幡然悔悟重新为国效力的男篮国手„„而

这一切都在于破窗之后的能“补”,失守之后的“追回”。陶潜说得好:失迷途其未远,知来者犹可追!

为了守住心灵的第一防线,我们就要做梅花——零落黄泥碾做尘,只有香如故!

就要做胡杨——活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

就要做苍鹰——为了不做鼠辈的食物,宁肯把自己撕成碎片,葬在浩淼的长空„„(再次强调论点,豹尾刚劲有力。)

附范文:

成功在于坚持

依米花要花费五年的时间来穿插根茎,并一点一点的积蓄养分,即使时间漫长,即使只开出小小的鲜花,它也不放弃,坚持下来。由此可见,在到达成功的彼岸的过程中,我们应坚持,不放弃。

坚持是成功的基石。

侯宝林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在他成功之前,一心苦读钻研语言学,坚持向前辈学习。在他得知语言学家都必读《谑浪》时,他四处寻找这本书,几乎整个北京城的书馆和书摊有他的足迹。后来,终于在北京图书馆找着了。当时,侯宝林家境欠佳,买不起这本书。在下着鹅毛大雪的冬天,挨着饥饿。在图书馆里,把这本十几万字的书硬是抄到手了,为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侯宝林犹如依米,一点一点的坚持积蓄养分,开出了美丽的小花。

坚持是成功的动力。

欧立希是当时著名的细菌学家,他和助手们忙于研究坏死病。他们发现的“阿托什尔”虽然能有效的杀死锥虫,但有着明显的副作用。于是,欧立希继续没日没夜地待在研究室里。在第606次实验后,他发现了一种有效的化学成分能有效地代替“阿托什尔”,并小心地提炼出来,这为坏死病的医治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欧立希花费了多年时间进行研究,坚持点点滴滴的积累,开出了成功的喜悦之花。

坚持是成功的“定音锤”。

盖·德弗斯是一名短跑奥运冠军,但因为甲状腺过于活跃,需要在医院接受治疗,因此她离开了她心爱的跑道,在治疗过程中,她德望病情日益严重,头发大把大把的脱落下来,眼睛严重浮肿,双腿也不能直立了。盖*德弗斯希望能回到跑道上,每天下地练习,坚持锻炼,并积极接受治疗,情况日益好转。最后,他重回奥运赛场,夺得了金灿灿的奖牌。盖·德弗斯如果不坚持自主训练,那么 她就不能赢得奖牌,就不能开出灿烂的花朵。

如果没有坚持,那么我们的人生意义又何在呢?没有坚持不懈,正如没有月光的夜晚,正如没有灯塔的航船,正如没有鱼儿的死水,最终陷入黑暗之中。

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开出灿烂的人生之花。[得分:50分]

养精积蓄,绽放美丽人生

或许要几个月甚至更长吧?经历暴风雨的洗礼,才能看到天边的一弯彩虹,即使很快消逝,却清新脱俗,异彩纷呈。或许要半年甚至更长吧?忍受了破茧的痛苦,才能看到空中的一只蝴蝶,即使生命只属于这个季节,却生机勃勃,楚楚动人。

或许要5年甚至更多吧?积蓄了累积的养分,才能看到戈壁滩上的一枚依米,即使只有两天的花期,却积极向上,美丽绚烂。

只有在默默之中养精积蓄,才能为成功做好必须的准备,才能绽放美丽人生。

养精积蓄,收获意外的成功。曾经有过一家资产60亿的企业与一家资产只有一亿的企业共同竞争一家外国产品的代理权。平常人都会认为这家资产60亿的企业肯定能赢。但出人意料的是事实刚好相反。原因是这家外国公司的老板在与这家小企业经理交谈时,无意间发现经理和自己一样,非常喜欢《道德经》。每天熟读《道德经》的经理便和老板谈得热火朝天,代理权应由小企业夺得了。

正是日积月累的读书,默默地积累,才成就这意外的成功。试问假如少积累,经理又怎能夺得代理权呢?

养精积蓄,收获迟到的成功。成功是扇虚掩的门,只要找到玄机,它便会为你敞开。肯德基老人毕生潜心研究烤鸡的方法。失败了再做,日复一日,终于在他80多岁的时候该研制美味烤鸡的方法。

用一生的经验,一生的体会,一生的感情去研制,终于让世人品尝到了什么是养精积蓄后的味道。

养精积蓄,收获如期而至的成功。曾经有人问过易中天对自己出的<品三国>系列丛书大赚钱的看法。易中天自豪地说:”我为此准备了30年啊!”

用30年的时间,挑灯夜读,专心苦读转眼,用现代的理念结合历史解读<三国>,这便是养精积蓄,这便是绽放美丽人生的途径。

人常有悲叹命运不公,没有命运垂青。其实这些人只会怨天尤人,庸庸碌碌,永远不知成功只垂青于懂得积累,有准备的人。

让我们像只海豚,养精积蓄,沉潜之后跃出美丽,让我们做朵依米,养精积蓄,积累之后绽放美丽。[得分:52分]

第二篇:高三作文教案(7,8)

高考作文训练

(四)现实告诉我们

教学设想:

1、通过本次作文训练,教师要让学生学习思考现实的方法;

2、通过练习、讲评来学习这种方法;

3、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思考现实问题;

2、在叙的基础上议,在析理的过程中点化论点。

教学过程:

一、展示训练重点:

1、针对现实问题,激发思考兴趣,思考现实问题;

2、或叙或议和叙议结合,事例与观点相结合,写景抓住特点(独好之处)。

二、出示训练题目:

以“风景这边独好”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定,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三、点拨指导 “风景这边独好”,“风景”即指自然的风景,又指社会的风景。如果写自然的风景,可以写“这边”独好的风景,当然可以给“这边”赋予特定的空间所在;还可以写自己或我们营造的独好的风景„„写社会的“风景”,“风景”的所指,“这边”的所指,含义就多了。例如,和“那边”(相邻的、竞争的等)相比,这边的风景(做法、表现、比赛等)很有风格或特色。再如,环境保护这边独好等。

立意时,要小切入,化得越小,点得越准,则写作起来越好驾驭。

另外,选材时,材料越典型,越新鲜,越具有吸引力。无论写哪种体式,立意鲜明了,选材典型了,只要符合体式特点,叙事为议论服务,或例证能证明论点,或写景能突出“独好”特点,则达到了基本的要求。

四、计时训练

第二课时

讲评重点:

1、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例如环境保护,特色建设,个性凸显等);

2、或叙或议和叙议结合,事例与观点相结合,写景抓住特点(独好之处)。讲评过程:

一、展示讲评重点:

1、记叙文中的叙与议;

2、议论文中的事例论证;

3、描写时抓住景物的特点。

二、回顾训练题目:

以“风景这边独好”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定,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三、讲评:

四、范文欣赏

第三篇:高三第二次作文教案

我的哥哥

许久未见到哥哥了,特别想念他。想想那家伙当兵也一年多了,现在他快要壮得像头牛了吧!他那强壮的样子突然就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竟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

今天,才到家,就接到他的电话,真是幸运。俺有三个多星期没听到他那富有磁性的声音了,这一接电话可不要紧,我没完没了地和他哈啦了起来,最后,在我妈的强烈攻势下——把电话给抢了,这才作罢。接完电话,坐在阳台,伴着那阵阵清风,记忆也随着思绪任意翱翔,有哥哥陪伴在身边的那些云淡风清的日子就汩汩地冒了出来。

上初一那年,哥哥上高一,我们在同一所学校,加上两人从小感情就好,所以美丽的校园就时常出现我们的身影。有个人天天陪在身边当保姆兼保镖,那的确是件令人兴奋的事,不过,由此引出的误会,现在想想仍是觉得有趣。

记得那天晚上天气格外好,所以自修一下课,我就屁颠屁颠地狂奔高中部,随后,我们就肩并肩手拉手,肆无忌惮的穿行在校园中,惹得回头率直线上升。我心里直嚷嚷:大家千万别误会,那可是俺哥,亲哥,一个爹妈生的呀!夜越来越深,大约有11点了,我却还是不放哥哥回去,这时,一个保安如天兵天将站在我们面前,高声地说道:“你们两人也太大胆了吧!谈恋爱还这么大摇大摆,知道你们是学生吗?校牌拿出来!”哥哥忙解释道:“她是我妹。”“你妹,你们都这么讲,校牌!”我实在受不了,就说:“要不,咱们去验DNA得了。”可把那保安气得脸都绿了。这时,刚好哥哥的一位老师过来,他认得我,就对保安说:“他们的确是兄妹,我敢担保。”保安听后,才讪讪走开。回到宿舍,我把俺的遭遇和她们讲了一番,竟惹得她们哈哈大笑,她们说,这是有史以来最搞笑的事件。可把俺郁闷地只差点没剁了她们。现在回想起来,竟万分怀念那时的我们,哥哥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欢乐,还有感动。

初三毕业时,我们都要参加体育测试,其中一项是800米。我自知以我的体能是无法跑完,但哥哥叫我不要担心,更不要放弃。为此,他决定从那天起带我跑步,那时已是深秋,每天清晨,操场上总会出现两个身影跑着。考试那天,哥哥给我买了葡萄糖,红牛等一些补充能量的饮料,而且,他还请了半天课,说要为我加油。800米我终于顺利地跑下来,扑在哥哥怀里的那一刻,我幸福地哭了。

一幕又一幕,绵延不绝,我和哥哥的故事永远也说不完,我知道,他对妹妹的那份爱会是亘古不变的。哥哥已选择从军,在军营里接受严格的训练意志的磨练,这于人的一生中是难得的,我为哥哥骄傲,妹妹我祝你万事如意,相信幸福会长久伴随你。

[点评]本文的主题在于反映人间真情——兄妹情深。作者能紧紧围绕此谋篇布局:兄妹因为长久未见面,电话聊天时间难免长些,意犹未尽时被“妈妈”打断,自然引发出思念之往事。兄妹之间的故事很多,可是作者只精选两个事例,富有典型性,“散步**”侧重体现了生活的丰富性,“体育测试事件”则体现了情感的真挚,二者相得益彰,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我的父亲

我有一个善变的父亲,我们有时像朋友一样,心心相犀,近在咫尺;有时又像陌生人一样,彼此生疏,远在天涯。他的性格特征完全可以用七匹狼的广告词来形容。

男人的关爱面

我的父亲很爱我。但他却不像母亲那样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以至于我常认为他讨厌我。每当我犯错挨打的时候,我常有一种打算从厨房里拿把菜刀砍死他的冲动,被打的时候我总会想,我和他究竟有没有血缘关系。

记得我随夏令营去北京旅游时,父亲没来送我,就只有妈妈来了。看到别的同学都是父母在送行,我感到父亲和我一定没有任何关系,否则他不会这样,要远行了也不来送我。在去北京的路上,我想父亲现在一定在家里庆贺吧,庆祝我这个一代瘟神总算离开他了。从北京回来的那一天,妈妈问我想不想知道去北京的那天父亲为什么没有去送我的原因。我不屑

地说:“他讨厌我,又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是”妈妈语气坚定地说:“知道吗?你父亲舍不得你,一直在家里念叨着你,他怕去送你会让他更难过……”听到这里,我鼻子一酸,眼里噙满了泪水,这是我第一次知道父亲是如此的关心我,原来父亲用一种严厉的爱在关爱着我。

男人的孤独面

一天傍晚七点钟,父亲打电话回来说要加班,不回来吃饭了。父亲的工作很辛苦,经常加班,加起班来又是彻夜不归。因为加班,父亲苍老了许多。常坐在计算机前加班,父亲的眼睛极度疲劳,视力直线下降。是父亲撑起了我们这个家!想起父亲一个人坐在办公室忙碌地工作,想起父亲的孤独与寂寞,我又流下自己不理解父亲的悔恨的泪水。

男人的自豪面

有一年期末考试,我因为沉迷网络,结果只考了24分。到家后,我正猜想父亲会怎样惩罚我,但父亲却出奇平静的对我说:“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就此跌倒!你自己总结此次失败的原因,并以此为起点,争取获得好的成绩。”然后父亲和我一起分析原因,并辅佐我学习,为我解答难题,经过父亲的辅导和我的不懈努力,我的成绩直线上升。在期末考试中,我超常发挥,终于获得了全年级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这是我第一次获得荣誉证书!回到家后,看到我的荣誉证书,父亲欣喜若狂。第二天,有人向父亲提起这件事,父亲自豪的挺起胸膛。这是父亲最自豪的事情。这时,我看到了父亲的自豪面。

男人的征服面

我经常在网吧上网玩游戏,被抓的次数也是不计其数。无论是父母的打骂,还是老师的劝阻,我都是屡教不改。老师每次打电话给父亲后,因为父亲坚信“棍子底下出好人”的道理,有时我被打得皮开肉绽、惨叫连连。不例外,这次又被抓了。我正猜想父亲又会用什么残酷的手段来惩罚我。但却没想到父亲破天荒地原谅了我,并告诉了我一个真实的故事:父亲以前和我一样经常出去上网,也是屡教不改。我出生后也去网吧玩,且常常是通宵。后来奶奶告诉父亲有家庭,应该为家庭负责。这就像一条韧性十足的绳索拴住了父亲这条脾气暴躁的烈马,使他变得温顺。父亲说,我也应该找到一条绳索来鞭策我,那就是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父亲的一席话,使我深深地自责,这让我看到了父亲的征服面。

我的父亲就像一匹狼,在坚强的外表里面,藏着一颗温柔的内心。他爱我,但从不溺爱,他让一种另类的方式爱我。

我的父亲就像一匹狼,他把我置身于无垠的沙漠中,任我风吹雨打,但他却总在黑暗中注视着我,不让我迷失前进的方向。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每个学生心里都有衡量好老师的标准,在我的小学生涯中,我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好老师,有的幽默风趣,有的和蔼可亲,有的严格要求„„而我的心目中的好老师是我们的英语老师王老师。

王老师是我们班的英语老师。还记得第一节英语课,一个陌生的男子走进教室,大大的肚子,像一个大西瓜。他自我介绍道:“我的名字叫做王肇永,你们可以叫我王老师,从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的英语老师。”王老师上课时非常严厉,他的眼睛注视着每一个学生,只要发觉有人不认真听课,他就会走近那个学生,“没收”他手中的玩物,并且告诉他,应该认真听讲,把握课堂的每一分钟,否则别人学会的知识,你就学不会了。不过,有时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王老师说他最喜欢听撕纸的声音。如果在课上看与课堂无关的书,他就会撕掉。

别看王老师对我们这么严格,可我觉得他有时很慈祥,或许他是我们的“朋友”。老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教书应该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育人应该是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我们的老师正是这样一位以学生发展为己任的好老师。

这就是我我,中等身材,炯炯有神的眼睛,不高不矮的鼻梁,善听知识的耳朵,参差不齐的牙齿。下面就请看看几个关于我的故事------

登龟山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登龟山。来到雄伟的龟峰前,我和爸爸决定去一睹龟峰风采,体会诗中“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而我的妈妈却怎么也不让我们去登山峰,因为通往峰顶的阶梯十分危险,非常笔直陡峭,像是从空中垂下的链子。但是,我和爸爸仍然坚持要去登山峰,我们小心翼翼地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往上爬,虽然在登山的过程中,我和爸爸都十分累,还感觉到前面的道路难行和危险,可是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不前。我们一路上相互搀扶互相鼓励,克服了各种困难,终于爬到了山顶。我们终于感受到了“会当临绝顶,以览众山小”的境界,领略到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生在最高层”的景观,体会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哲理。

------勇于攀登、坚持不懈的我。

记得我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每次听讲都非常认真,因而六年级的练习题几乎没有我不会做的。然而,有一次做一道有关平方数减法的奥数题时,却难住了我。于是,我抱着“不解开此题,永不罢休‘的想法,我苦苦地计算着,努力地寻找答案。我经过冥思苦想,推来翻去,不断地推敲,我终于发现了平方数减法的公式------两数平方的差等于两数和与两数差的积。

------勇于探究、盘根问底的我。

痛失考分

虽然我有许多优点,但我也有许多缺点。不信你听听------

记得在前不久“博达学校”招生考试中,前面的题我都很顺利地解决了,因而我很高兴,得意忘形,就很马虎的做完了最后一题。等我走出考场时,我突然意识到我最后一题做错了,那正确的答案我想出来了。结果,我距第八名仅差2分。

------粗心大意、得意忘形的我。

听完上面的几个小故事,你对我应该有了一些了解吧!你一定会说:“你是一个勇于攀登、坚持不懈、勇于探究、盘根问底、粗心大意、得意忘形的人。”

想必你一定会问,我是谁?告诉你吧,我乃**中学**班**也。

我的祖母

院子的中央立了一株老槐树。弯弯曲曲的枝丫相互交错着,偶尔漏出一两片淡淡的阳光。一层层苍老的树皮伏在树干上,静静地刻画着岁月的痕迹。一只大花猫在老槐树下蹒跚,搜寻,随后又安然地在一支旧竹椅旁躺下。大花猫偶尔会抬起头看看那些从槐树叶底漏下的阳光。然而,大多数的时候它只是很祥和地望着一些破碎的瓦砾,显得十分安静。如果,它的主人还在的话,它大概会显得更活泼些。只是,我的祖母在去年去世了。

祖母生前常常一个人抬着竹椅,捧着大花猫。蹒跚着来到这株老槐树下。祖母很喜欢把猫捧在身上,一边梳理着花猫的毛发,一边唤着花猫的乳名:“咪咪,咪咪„„”猫儿也在祖母的怀中显得特别乖顺。它淘气地用它湿滑的舌头去舔祖母苍老的脸,粗糙的手指。每到这时,总能听见祖母在院中带着笑,骂:“咪咪,你这个小淘气,竟还知道疼人。”然而,大多数的时候,祖母总是默默地把猫捧在手里,倚靠着竹椅的背,静静地凝望着那扇不常被人开启的门。随风而落的槐树叶与槐树花无奈地点衬着祖母苍老而瘦弱的身影。记忆中,这是一幅美丽而忧伤的剪影,尽管显得孤独。

没事的时候,祖母常抚着“咪咪”,坐在槐树的余荫里,自言自语。那只花猫也好奇地倾着耳朵,眯着眼,仿佛它是在认真听。

只是,每当祖母讲到一个段落后,它便急不可奈地从祖母的怀里挣脱,然后迅速地跑出院子,跑到属于它的世界里去。随后,便会传来祖母那充斥着悲伤的叹息:“唉,连你也不理我。”说完之后,祖母便会坐在那里长久地沉默,不再说一句话,只任那浑浊的老泪渐渐爬满她的脸庞。槐树花又溶了。点点滴滴的,零星的花蕊不一会儿便爬满了祖母花白的头。去年,祖母去世了。我记得祖母走的那天,我的父辈们,我的同辈们,全都拥挤在一个狭小的病房内,看着病床上面色苍白的祖母。所有的人都流着泪,只有祖母一人平静地望着我们。过了好久,祖母似乎用尽了最后的一丝力气,挤出了一个微笑,从齿缝里钻出了几个字:“你们都在,我放心了。”说完,祖母便永久地合上了眼,病房里顿时嚎啕一片。祖母的离开是圆满的。至少,不会像在槐树底下时,显得那样孤独。

后来,父辈们在整理祖母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个被层层碎布包裹着的木匣子。当着众人的面,我大伯撬开了木匣上的锁。里面有一些祖母年轻时用过的首饰。另外,还有一张毛了边脚的发黄照片,上面是一个穿着白衣的年轻人。

我忽然想起在许多年前的某一天,在那棵年迈的槐树底下,祖母曾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深情而略带忧伤的故事。她说:“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曾经住着一个女孩。故事发生在她十八岁的那年。”

讲到这儿时,祖母忽然停了下来,仰着头凝望远方的天空。过了一会儿,祖母又接着说:“那是夏天中的某一天,她从门缝里红着脸看到了那个穿着白衣的小伙子。后来,她才知道,他是来提亲的。晚上,他走后,她父亲问她答应不?她什么也没说,只是红着脸点了点头。”

祖母停了下来,脸上僵硬的皱纹在倾刻间变得柔软起来,绽放出一种温静祥和的光辉。“后来,迎亲的日子到了?

她在母亲的告别与泪水中离开了原来的家。只是,到了男方的家,她才发现,她要嫁的不是那个穿着白衣的小伙子,而是他的大哥——一个驼背的庄稼汉„„她绝望了,就连拜堂也是被人扶着的„„”。

只是,后来,祖母还是跟那个驼背的庄稼汉生活在了一起,后来的后来,才有了我的父亲,才有了我。

„„

院子中的老猫还是喜欢躺在旧椅旁,偶尔发出一两声哀鸣,在空空的院子中不住地回荡。那扇门还是不常被人开启,而且,连那旧锁也长满了青苔。

第四篇:高三第一次作文教案

2008年9月6日作文教案

[年级]高三

[时间] 2008年9月6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广东省2008年高考作文写法;

2、让学生了解本学期作文计划。

3、引导学生进入高三写作状态。[教学内容]

1、广东省2008年高考作文题目;

2、本学期作文设想; [重点与难点] 广东省2008年高考作文题目的写法。[教学设计]

1、讲清要求;

2、引导学生思考,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3、课堂读——议,与老师的点拨结合。[教学具体内容与过程]

一、2008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不要轻易说不》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二、2008年广东高考作文题写法分析

1、总体情况。

2008年广东省高考语文作文全省满分作文18篇,去年是26篇。高考出现了800多篇0分作文,其中差不多有一半是空白卷。

在文体上,柯汉琳介绍选议论文文体的占到90%,记叙文只有5%。

2、写法指导。

广东省高考评卷语文科组长、华南师大人文学院院长柯汉琳教授分析,《不能轻易说“不”》这个作文题目虽不容易跑题,但在评卷中,有两类作文评分比较危险,一种是徒有华丽的词句,内容却很空洞;另一种是不理解题目,对作文的整体把握和判断不准确,“好写”不等于“写得好”。

柯汉琳说: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同时要能让他们更聪明一点,有更强的思维能力。

“不要轻易说不”这个题目实际上是一个充满了辩证性的题目,从文体上来看,比较适宜写成议论文。而在写作的过程中,关键是两个破题点:一是“不”字,实际上考生要口语中的“不”字延伸到一种生活或工作的“态度”,因为“不”代表的是一种否定性的态度。二是“轻易”,实际上,戴斌老师认为,这应该是全文中最“辨证”的一个角度,因为从哲学上看,事物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说“不”和不说“不”,其实并不必然意味着“正确”和“错误”,关键是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了“不”字,这才是“正确与否”的关键所在。

在高考评卷语文科组组长柯汉琳眼中,什么样的作文才算是符合标准的作文呢?柯汉琳表示,作文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今年的作文题“不要轻易说‘不’”是一个具有很大自由度、不容易跑题的题目,但要写出逻辑性强、内容深刻的文章也不太容易。“不”是一个否定词,用于表示对某对象的一种否定性态度或评价;“不要轻易说‘不’”则是对这种否定性态度或评价持保留态度。

三分之一考生写震灾。但水平是分得出来的。有一些考生渲染的是地震灾民所要面对的困境,这个就不容易表达。有一些考生就是笼统地泛泛而言,那就不能算是优秀的卷子。柯汉琳举例,“已经几天过去了,这些人已经活不成了,算了不要去找了,在这个时候,如果说‘不,不要轻易放弃’,立意就很好。”

因此,这个题目要写得好,一是要选好所要针对的“不”是对什么具体问题的“不”;二是要表达出“不轻易”说“不”的意思。两个问题的逻辑关系不容忽视:“不要轻易说‘不’”意味着说“不”是一般见识,可能是某种习惯思维、习惯态度和习惯评价,这些习惯又往往被人们认定为“应该如此的”、“只能如此的”,例如多次失败之后,一般人认为没有成功希望了,想放弃了,而你看出还有希望,不放弃,这才是“不轻易”的。就是说,你看出那些习惯绝对化了,看出它并非“永真真理”,看出有一种相反的可能,所以“不轻易”说“不”字。这需要一种较强的思维能力。

三、考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

从答卷情况看,许多考生达不到上述谈到的这一思维高度,他们弄不清楚题目的内在逻辑关系,结果其表述叫人摸不着头脑。例如,“面对别人泼来的污水,苏轼不轻易说‘不’”。“不什么”没有写出来;又如,“面对命运,我们不要轻易说‘不’”,也没有写清楚“不什么”。因为我们可以说:“面对命运,我们要坚决说‘不’”。

此外,许多考生由于不能辩证理解问题,不根据具体问题思考,甚而把“不要轻易说‘不’”变成绝对真理的口号,好像凡说“不”的都错了,好像对任何事物都不能毫不犹豫地说“不”了。

四、今后作文备考的指导。

通过今年的作文,要好好研究一下高中生的思维世界。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的知识多些,更要使学生变得聪明些!

从材料上讲,2008年约有1/3考生运用了和地震有关的素材来完成作文,不少考生和家长曾担心太类似是否会影响得分。“这个题目联想到地震是很正常的,评卷老师不会觉得视觉疲惫,还是同样打分,关键是看学生的运用和分析能力。”

她说,有的考生空泛地写“灾难来了,总理不放弃,全国人民不放弃,政府不放弃,希望你们也不要放弃”,这样的稿件是拿不到高分的。而有的学生则运用了多个材料,比如空中救援,伞兵突袭,对困难的铺垫论述,再提“不轻易说不”,文章就会丰满得多。

但是,同往常一样,仍然有很多考生引用“司马迁”的例子。这说明学生的写作素材是贫乏的。也说明,我们要加强写作素材的积累。

五、满分作文品读

不要轻易说“不”

广东考生

说“不”,在轻浮者那里,是一种无知浅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里,则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说“不”,在意气用事者那里,则是一种狂妄的表现和无谓的牺牲,而在真正的勇者那里,则是一种大义凛然的坚守和毫不怯懦的抗争。

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它不是逞强的工具,也不是逃避的借口,然而生活中的我们,却从不吝啬说“不”。推选班长,为逃避重担,以“‘不’敢天下先”标榜自我而无人毛遂自荐;而上学迟到,却以强悍的姿态拒绝让门卫登记姓名,来表现自己的勇敢,(当为句号)殊不知,老子当时说出“吾有三宝:一曰慈,一曰俭,一曰不敢为天下先”,是在一个诸侯争霸、天下大乱的时刻,他的“勇于不敢”,是劝诫人们不要为争名遂利蜂拥而上,以致兵戈相见,生灵涂炭,这是智者渴望人们和睦的呼喊;而不是逃避职责的理由。而勇敢,不是蛮横不讲理,孔子说过“知耻近乎勇”对自己的错误检点省察幡然知耻,那才是勇敢。

不要轻易说“不”,在世事尚未洞明,人情尚未练达的时候,在没有深刻理解什么是“不”之前,理智地运用“不”。

不要轻易说“不”,还因为它需要我们付出代价,有时候,甚至是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败兵垓下的项羽对乌江亭长说“不”,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自刎乌江,从此霸王别姬成为一曲绝唱。而韩信,不对漂母说“不”,不拒绝她的帮助,忍辱负重,终成一代名将。究其原因,项羽太在乎他的英雄气概,殊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像韩信。假如项羽不轻易说“不”,那历史恐怕就要改写,项羽或许就不仅仅是一个悲剧英雄了。

说“不”,有时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选择,请慎重考虑,请三思而行。

当然,在邪恶势力面前说“不”,如同文天祥在元朝招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在混浊世事面前说“不”,如屈原投江,如陶潜归隐,在挫折困难面前说“不”,如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呐喊,如千手观音创造的奇迹„„这些,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心灵里一方净土的坚守,对人间邪恶势力、残酷现实,不公命运的有力抗争。他们,才是真正的勇者。

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

点评:思路严谨语言流畅

这篇文章通过分析轻易说“不”者之懦、之蛮、之怨;而不轻易说“不”者之智、之勇、之高洁、之顽强等;对比论证出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的深刻道理。

文中第2、4自然段是分析轻易说“不”的段落,其中第2自然段,针砭了不敢竞选班长的人,实质是“懦”。强悍不让门卫记名的迟到者,实质是“蛮”。这两例表现了这位考生关注生活、思考身边现象的能力。第4自然段以项羽为例,证明轻易说“不”之怨。这段用例典型,说服力强。

文中第6自然段运用归纳证明法,对不轻易说“不”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文天祥面对生死考验,不轻易说“不”,表现出舍生取义之“勇”;屈原、陶渊明身处混浊世事,不轻易说“不”,表现出固守高洁这“清”;贝多芬、邰丽华面对残疾困境,不轻易说“不”,表现出顽强这“韧”。第4自然段提到的韩信,不轻易说“不”,表现出睿智和理性。

因此,以内容项评价,这篇文章准确地把握“不轻易”和“说‘不’”这两重意思,切合题意,全文中心突出,材料丰富,论证深透,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从表达项评价,这篇文章议论文文体特征鲜明;对比论证思路严谨。语言流畅,词汇丰富。第1自然段显现出这位考生运用复句的能力;第2自然段对身边懦者、蛮者的描述既简洁又生动,可见该生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第6自然段排比句的运用,又现该生娴熟修辞手法的能力。全文书写工整,字体漂亮。

这是一篇优秀的作文,但文中有3个错别字。若把第3自然段调至结尾段更好。若把韩信之例调至第6自然段更好。

不要轻易说“不”

广东考生

母亲离开他们时,正是他们家中最困难的时候。那时,父亲的生意伙伴卷走了父亲的资金,只留下一间空空的店铺和一些贷款债单,而他们居住的房子也因抵押给银行而面临失去的命运。搬家那天,看着高档的钢琴,他痛下决心,想叫父亲卖掉它用以抵债。父亲听罢,摇摇头,安抚他说:“你不要担心这些,学好钢琴,才是最重要的,这些债务,我有能力解决。”他暗地里偷偷流泪,报纸上电视里整天有报道卷款逃逸事件,却没有听说有追还的可能。

但是,为了安慰父亲,他仍努力地练琴,即使学业繁重,他也没有偷懒过。因为他意识到,他一定要好好努力。父亲为了这个家,竟拉着三轮车,在市场卖水果。他知道父亲这般屈尊,从坐拥闹市区店铺的老板到每天早起晚归,还得躲避城管追逮的小商贩,为的不过是 3 不让这个家垮下。他想起母亲离开前对父亲的那一声声冷笑,“你都四十几的人了,还能有什么重来的机会?”母亲叫喊着。而父亲,望着这个离去的女人,脸上露出坚毅的表情,和后来安抚他时的表情一样坚定。他知道,父亲口里没说,但心中已坦明他不会轻言放弃。

伴随着父亲的早出晚归,他升入了高三学年。功课优秀,钢琴弹得不错的他决意报考一所著名的音乐学院。他将这个想法告诉父亲,父亲连声称“好。”但一想起高昂的报考费用和培训费用,便眉头紧锁,他几欲开口说放弃,却看见父亲面带微笑地说:“我们走到今天这一步,已经吃了这么多苦,现在这点困难算什么,不要轻易放弃,知道么?”他点点头。看着父亲为高昂资金忙得头发花白,他更加卖力多练琴,为的就是不让父亲的努力白费。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临近期末得一次体育测试,正在打球的他被百米冲刺的考生撞到,左臂当场骨折。青少年中的男生骨折似乎都司空见惯,但他不能啊!距离他的考试已不到三个月了,左手骨折意味着什么他都明白。躺着病床上,他含着泪水说:“爸,对不起„„”父亲见他如此懦弱,一反平常的慈父形象,用力地抓住他的肩膀:“不许说这个,还有三个月,就还有机会。不到最后一刻,不许说不!”他垂下脑袋,含着泪水,用力地点着头。

钢琴考试那天,凭着之前练下的功底,他用娴熟的右手以及刚愈合的左手,弹奏了一曲《命运交响曲》,技压全场,震惊评委。

所有人都看见那个年轻的考生一边弹奏一边流泪,却不知道泪水背后的真正含义。可是,考场外的一位中年男子知道,他的孩子正在用这首名曲,告诉他,他往后的人生,不会再轻易说“不”。

点评:反衬巧妙情节起伏

本文紧扣“不轻易说‘不’”这个主题,成功塑造了两个硬汉形象———父亲和儿子。父亲面对生意失败、合伙人卷款逃逸、失去住房、妻子离弃等困境,没有轻易说不;面对地位骤降、妻子讥讽等精神打击没有动摇,相反“脸上露出坚毅的表情”。儿子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努力地练琴,决心报考音乐学院,“不让父亲的努力白费”。在左臂骨折的情况下,他没有轻易说不,在3个月后的考场上,还是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写法上,巧妙地运用了反衬的手法。母亲在家庭最困难的时候选择离去,表明她的懦弱和负义,从反面衬托父亲和儿子的硬汉形象。父亲和儿子相互影响、相互激励,形成了精神和人格上的两座山峰。

文章以钢琴为线索,情节起伏,层次分明。是一篇优秀的考场记叙文。

不要轻易说“不”

广东考生

从小时候起,母亲您就信仰着“慈母多败儿”的宗旨,一直严厉地要求我,由于有您的理智与成熟,年少无知的我在您无数次的回答“不”中,我避免了很多可能无法挽回的错误,也学会如何处事待人。

然而,我已经在世上过了18个春秋,相比起您的人生阅历,可能算不上什么,但您应该知道,我成长了。时代在变,我在变,然而,母亲您口中的“不”依然未变。

每一次当我向您提及我的计划和目标时,我几乎可以预测到,您会回答“不”。难道您心目中,我依然只是一个冲动的少年吗?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学会了理智的分析,也逐渐找到了自己人生道路的方向。或者您为我悉心安排了一条理想的道路,但掌握方向的我,哪怕开往了充满风雨的险境,我也将勇敢面对,义无反顾。然而,要我成为您的一个“克隆”,这对我来说多么残忍。

还记得某年暑假,我向您提及我要当义工的时候,您慈祥的脸突然充满陌生感,一句决断的“不”,把一个跃跃欲试的我的热情全部驱散。看见了坚决得不容许任何上诉的表情,我只得放弃。然而,当其他同学在当义工后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后,您知道我心里有多心痛和 4 后悔吗?难道你不认为假如您在那时候答应和鼓励我,将会是对我的最大恩赐吗?流失得机会已经无法挽回,我提出只是想让您明白我的感受。

您也记得我上高三以来的成就吧。通过自己制定的计划,在学习上不断进步,在学生会上丰富了阅历和经验。这些事实都告诉您,该对自己的儿子刮目相看了。在我做每一件事之前,我也有细心的考虑,然后再作出决定。当我由于对您的尊重和信任而询问您时,更希望得到母亲您的肯定。您的每一句“不”,都是对我至高无上的指令,正因为如此,母亲您更应该在每一次使用这个权利时,慎重地考虑,不要轻易地驳回我的建议。总有一天,我会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而母亲您不在身边,如果现在您不让我有更多的尝试,将来我凭什么去应付呢?

母亲啊,请不要轻易对我说“不”。(原文标题为《母亲,我不要您的“不”》)

点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这篇作文的作者紧紧围绕题目,情理交融,写出了自己面对母亲的“成熟和理智”的“教育专制”,从内心发出的“请不要轻易说不”的真诚告白。

这是一篇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母亲面对长大的孩子依然轻易地不假思索地说“不”,没有考虑到孩子成长路上的自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作者没有只是埋怨指责和放弃,而是敞开心扉,真诚相谈,在劝说母亲不要轻易说“不”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亲的尊重和爱意。

这也是一篇说理质朴的作文。作者在晓之以情的同时,动之以理。作者面对母亲的非理性的“轻易”,用“当义工”和“高三进步”的事例,与母亲娓娓“论”来,让人信服。

成长路上的不理性的爱以及过度的爱,有时会演绎为“轻易”伤害孩子健康成长的负面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这篇作文既是孩子渴望自主成长的心声,也不失为一篇让所有父母深思的优秀作文。

不要轻易说“不”

人生变幻无常,却给了我们缤纷世界。面对阳光雨露,我们敞开胸怀;面对寒风怒雪,雷鸣闪电,我们则要有足够的勇气,对前行与否的问题,不要轻易说“不”。

不要轻易说“不”,因为那儿有生命的奇迹„„

汶川地震那一刻,天崩地裂,山河呜鸣,这一刻,即成国殇。

我们眼见着那一双双曾经多么明亮的眼睛失去了光彩;我们耳听着那一声声“孩子”就这样撕扯着我们的心。然而危难之中,无数解放军战士奔向抗灾一线,对于废墟中任何一条生命,都不轻易说一个“不”字!你看见过那一双双布满鲜血的手是如何夜以继日地搬着碎石的吗?你听说过那一个个在废墟中受困一百多个小时后获救的生命奇迹吗?那是对救援人员绝不轻易说“不”的精神回报,那是生命的礼赞!

不要轻易说“不”,也许那儿是家中熟悉的灯光„„

弥漫天地的大雪,模糊了你我的双眼。2008年初的这场大雪冻住了回家的脚步,任凭你在远方如何远眺着家乡,心是那样牵挂着家中的母亲,然而路却又是那样绊住你前行的步伐。好不容易拨通了家中的电话,你听着母亲的问候,绝不轻易说“不”。于是你坚定地说了句“回家!”雪停了,道路畅通了,然而拥挤的人潮让你犹豫了。你决定不退缩,历经一切艰难也要履行你不说“不”的诺言„„走在家乡的路上,你远远地便看见了那守在门前,望眼欲穿的老母亲。绝不轻易说“不 ”,你温暖了一颗守盼多时的心„„

不要轻易说“不”,铸就的是一个民族的不屈斗魂!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泱泱长史,中华子女一路走来,历经多少磨难,然而困难是弱者的路障,却是强者的磨刀石。华夏子孙在一切磨难面前,从不轻易说“不”。2003年非典,我们团结抗击;怒涛洪流,我们挽手共进;天寒地冻,我们温暖彼此;地动山摇,我们众志成城。无论何时,无论面对何种困难,我们绝不轻易说“不”!大巴山里,胡锦涛总书记 5 正为灾区孩子们写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十六大字。不轻易说“不”的华夏子孙,有着不屈的斗魂!

回首往事,曾经在风雨面前从不轻易说“不”的人们,终将看到彩虹的出现。

【点评】 这位考生是熟谙散文写作的,他选择散文文体来写作。他把汶川大地震、雪灾作为写作的背景,但不是采用空洞的语言来表达,而是围绕着“不轻易说‘不’”这个主题来营造情境、描画形象,以情感人,以形象动人。作者把这种“不轻易说‘不’”的精神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这样处理就更加高远。

第五篇:高三作文备考教案1

高三作文备考教案

第一讲:怎样快速而准确确定材料作文的立意 教学重点:训练材料作文的立意 教学难点:快速而准确地立意

教学导入:今年新材料作文有可能还是出题人的选择:2012年高考全国17道作文题,新材料15道,2011年高考题17道有9道,2010年全国18道,新材料作文有9道。

新材料作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令命题人喜欢。

1、公平性:新材料的题旨具有多元性,不同人对材料有不同的解读,这就保证了人人都有话要说。

2、选拔性高考作文倡导自由的、个性的、有创意的表达,拒绝空话、套话,拒绝人云亦云,提倡我心写我手。因此,立意水平、表达能力与创新意识都是阅卷老师的评分膘准。3安全性:文字为作文材料。寓言故事、名人典故、大家言论、古今诗词、哲理故事都可成为作文材料,这也避免了高考泄题的可能性。新材料的题旨往往高扬主流价值观,职业道德、担当精神人文关怀、人生价值等几个方面成为高考的核心,素材要从这几个方面准备。

一、快速而准确立意的方法:

1、搜寻关键词。(2012年高考大纲卷)

叙述性的材料。议论性的语句,往往是关键。议论的语句可能是故事中人物对现象或人物的评价和意见,也可能是命题人对现象或人物的评说和看法等,它一般出现在叙述性材料的结尾处。

2、提纯人格

故事性的材料,如果以人物活动为核心,那么就可以透过人物言行或者其他人物的评价,命题人的提示等,提纯其人格精神,其人格精 神可以是诚实、善良、宽厚等高尚人格,也可以是虚假、自私嫉妒的人格。考生作文立意是,表达对某种人格的看法,主旨是符合题意的。

3、破解比喻。比喻性的材料,确认比喻义是立意的首要任务。而其比喻义,又必须联系材料内容进行确认。2012年高考上海卷。

二、训练新材料作文立意。

1、品味生活,享受幸福

2、“有用”与“无用”

3、平,本可不凡

三、阅读,别人的审题过程。

四、以上作文范文。

下载高三作文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三作文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写作】【2012】【高三作文教案】

    高三作文教案(1) 文脉要清通 一、设计说明 在考场作文中,“思路不清,结构混乱,缺少过渡,板块不均”是很常见的毛病。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一种能力,缺少安排清晰思路、合理脉络的能力,缺......

    高三作文备考教案4

    怎样写好作文的开头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怎样才能写出好的开头。那么怎样才能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开头? 开头的误区:1、偏离中心,造成“跑题”2、铺垫过长,令人生厌;3、华而不实,......

    高三作文教案(最终定稿)

    高三作文教案 教学目的 作文是用来表情达意的,作文水平标志着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因此在高考中起决定性作用,占接近二分之一的分数(通常是60/150),决不能掉以轻心。。 1、写作要感......

    高三语文作文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作文复习教案 学习语言描写 关键词:语言描写 独白 对话 个性化 动作性 形象、情节与主题 精练 对比 结合 【概念诠释】 语言描写也称对话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对话、独白......

    高三作文教案(1、2)

    高考作文训练(一) 作文要有骨有血有肉 教学设想: 1、 通过本次作文训练,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作文要内容充实的标准; 2、 在此认识上不断去充实自己的作文; 3、 两课时完成。 第一......

    高三作文备考教案(共5篇)

    高三作文备考教案5 内容:考前作文冲刺练习1 一借鉴审题(时间10分钟) 主要内容:高考押题31题生命感悟类的作文和平凡与幸福的作文 方法:看材料和话题,快速立意构思,再看看你的思路是......

    高三作文:深化生活内核教案

    从生活中提炼 于提炼中升华 ---如何深化作文的生活内核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感悟于提炼中升华的能力,让学生作文富于生活内核,主题深刻。 教学重点:学习并运用提炼生活的......

    高三英语作文教案(合集五篇)

    高考复习专题——作文(教案) 作文讲评及练习课杨廷忠2010.04.16 Teachinggoal:Getthess.tolearntowritecomposition. Teachingimportance: Listthekeypointsandexpressthem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