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朱冬蕾《笛声》教学实录
《笛声》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了解聂耳,揭示课题
1、出示聂耳的照片和简介
师:照片上的这位,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作者—— 生(齐声):聂耳。
师:他被人民誉为人民—— 生(齐声):音乐家
师:聂耳小时候的名字,叫聂守信。板书:聂守信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就你。
生:聂耳,原名:聂守信。他自幼爱好音乐,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演奏多种乐器,被人称作“天才少年”。
2、揭示课题 欣赏笛声
(1)师:声音真响亮。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这位人民音乐家小时候和他的邻居老木匠之间的故事。板书:老木匠(2)出示课题
师:来,一起读好课题 生:笛声
师:再读一遍
生:笛声(更有感情)(3)欣赏笛声 生谈感受
师:在学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听一段笛声吧!(悠扬的笛声响起)许多同学都被笛声吸引住了。有同学在打节拍,有的同学面带笑容,(对某生)看你一脸陶醉的样子,笛声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1:让我忘掉了所有的忧愁。生2:让我觉得心旷神怡。师:你呢
生3:我觉得听了笛声我的心情很放松。师:你们有这样的感觉吗 生:有
二、概括聂守信被笛声吸引的表现,感受少年对音乐的热爱。
师:这笛声是那样的美妙,少年聂守信在听笛声时啊,也被深深地吸引了。板书:深深吸引
(1)师:来,打开课文,读一读找一找,文中哪些语句在描写聂守信被笛声深深地吸引住了。先读,可以把这样的句子划下来。开始。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师:已经找到了是吗?让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那是多么好多么叫人心爱的一支笛子啊„„
师:这是被吸引的句子吗?这是在描述笛子的句子呀,你来。
生2:聂守信不由得出神了;那笛声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只要一吹响,聂守信就情不自禁地循声走向老木匠那里。师:嗯,还有吗?你说。
生3:于是在木工间门口,就会出现一个小小的脸庞,满脸渴慕的神情,一双聪颖发亮的眼睛,似乎正在寻找童话中的秘密。
师:是不是都找到啦?没找到的,赶快划全。现在请大家大声的,自由的来读读(2)这几句句子,句中有几个词语能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聂守信被笛声—— 生:深深吸引。
自由读句子,找出词语。
师:已经发现了,一起说哪个词呀? 生:出神,情不自禁,渴慕。
师:让我们来好好朗读,通过朗读让我感受到你出神了,情不自禁,对音乐的渴慕。自己练习一下。
生交流。师纠正情不自禁的禁读音。交流完毕。
(3)师:你们发现了吗,她现在脸上的表情就是一脸—— 生:渴慕。
师:你读得这么好,知道渴慕是什么意思吗? 生1:渴慕就是渴望仰慕
师:哦,羡慕,就是渴望就是羡慕。谁能像他这样读? 请别的学生朗读,给予肯定。
(4)师:同学们,这三句向我们描绘了笛声响起来时候聂守信的表现,现在要请你用上这三个词,(出神,情不自禁,渴慕)用一句话连起来说一说笛声响起来了,聂守信是怎么做的呢?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出示:笛声响起来了,聂守信„„
生1:笛声响起来了,聂守信不由得出神了,他情不自禁地走向了老木匠那里,满脸渴慕的神情在倾听着笛声。
师:他说的非常简洁,而且这三个词用得很恰当,谁再来说。
生2:笛声响起来了。聂守信不由得出神了,他情不自禁地走向老木匠那里,满脸渴慕的神情,似乎正在寻找童话里„„ 师:满脸渴慕地在干什么? 生:在„„倾听优美的笛声。
(5)师:说得真好呀!听了他们的介绍,我们的眼前是否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笛声中出现画面。夕阳中一个少年在倾听老木匠吹奏笛子。师:这动人的一幕。通常都发生在什么时候啊? 生:傍晚。
师:夕阳西下,也就是一天的—— 生:傍晚。
师:对,请你加上时间,再来说一说。
生1:当夕阳西下时,笛声响起来了。聂守信出神了,他情不自禁地走向老木匠那里,满脸渴慕的神情倾听着老木匠发出的(师纠正吹出的)优美的笛声。师:谁再来说?他用上了课文中表示黄昏的不同的写法,还有别的发现的是吧。生2:当天边被夕阳染成胭脂色的时候(师:真美啊!),笛声响起来了。聂守信不由得出神了,情不自禁地走向老木匠那里,满脸渴慕的神情,正在倾听老木匠吹出的优美笛声。
师:真好。还有了,对他的写法。你来。生3:当红霞飞上西天时,笛声响起来了„„
师:是啊,同样写黄昏,课文中用了不同的写法。你们都发现了,说得也非常好。真了不起呀!那这动人的一幕难道只在一天里发生吗? 生:不是。
师:对,拿起书,让我们读一读课文的开头 生齐声朗读第一小节。师:发现什么啦?
生1:我发现老木匠吹起笛声来了
师:你发现什么了,这不是一天里发生的。
生2:我发现了笛声又响起来了,这个“又”字„„ 师:说下去,从又字发现了什么?
生2:发现了每当傍晚时分老木匠就会吹起笛子。师:你要告诉大家的是这笛声是—— 生:每一天
师:响起来。是每一天日落时分,老木匠都要吹起他的笛子。这样动人的一幕,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聂守信被—— 生:深深吸引
师:让我们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场景吧!师引读4,5小节。
三、研读、积累描写笛声的句子,感受笛声的美妙。师:那这深深吸引着聂守信的笛声究竟是怎样的呢?课文一开始就向我们具体进行了描绘。发现了吗,第几节? 生:第二节。
师:好,自己大声地读读第二节。请个别学生交流,师作示范朗读。
师:从我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笛声怎么样? 生:那笛声十分嘹亮,十分悠扬,也很激越。
师:这三个词语,写出了笛声的美,节奏的变化。抓住了这三个词语,就一定能读好。
再次引读,请个别学生交流。
师:难怪只要笛声一响起,聂守信就会情不自禁地—— 生:走向老木匠哪里。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当天边被夕阳染成胭脂色的适合,嘹亮,悠扬,激越的笛声,在静静的甬道街荡漾着,慢慢地消失在街道尽头”。
师:听着这样的笛声,聂守信被深深地吸引。文中还有一处再次写到了笛声,大家一定能够发现,哪里? 生:简直就是——它时而像在无限清幽的深谷里啼转;时而仿佛在春天的林木深处喧噪;时而又变为群鸟的啁啾„„ 师:他一开始想读的这句啊,是在描写笛子像有灵性的小鸟,马上就转换过来了,对了。自己读读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了,同桌交流交流。自由读此句。
师:你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生1:我感受到了笛声像鸟儿唱歌的声音是一样的。师引导学生注意啼转,喧噪,啁啾。生2:我感受到了笛声的千变万化。
师:从哪个词语还能感受到笛声的变化多? 生:三个时而。
师:非常好。课文中用了许许多多的词语,来写了鸟的各种各样的叫声。让我们来用心聆听。
在笛声中让学生感性认知啼转(多么婉转,多么动听啊),喧噪(叫声那么响亮,直冲云霄),啁啾(叫声此起彼伏)的意思。
师:这笛子,居然能惟妙惟肖地模仿鸟的各种叫声。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这只有灵性的小鸟唱出的歌吧。师生共同倾听笛声。
师:听着这么动听的笛声,你心里感到—— 生1:我感到心里十分舒畅
生2:我感到能把所有忧愁和悲伤都忘掉。生3:我感到心旷神怡。
师:是啊孩子们,如果说课文的第二节向我们直接描写了笛声的美妙,那么这句则是抓住了聂守信当时听笛子的内心感受,写出了笛声的优美。作者写得这么美,让我们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生自由朗读,体会,个别交流(要求:读出鸟叫声变化);师引读全班。
师:听着这么优美的笛声,如果你就是聂守信,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木工间门口倾听,你心里面会想——
生1:我会想,这是多么美妙的笛声啊!生2:啊,要是能学会吹奏笛子,该多好呀!师:恩,你表达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板书:渴望学吹
师:还有吗?你想——
生3:我想老木匠的本领可真大(师纠正:吹笛子的本领),吹笛子的本领可真大,能吹奏得这么好,我也想学。
师:恩,你对老木匠高超的吹笛本领羡慕不已。把此时此刻聂守信站在门口听,心里的赞叹,羡慕,渴望都表达出来了。课文的第六节正是这样写的,让我们来朗读。
师引读第六节。
四、理解“茫然若有所失”“莫逆之交”,进一步感受聂守信对音乐的热爱。
1、学习聂守信没有听到笛声时的表现,感受他对音乐的热爱。(1)理解、体验“茫然若有所失”所表示的状态(2)引读7、8节
出示:又见红霞飞上西天,聂守信却没有等来老木匠的笛声,他茫然若有所失,急急来到木工间 师:课文的第一部分就这样向我们具体描绘了每一天黄昏,聂守信被笛声深深吸引,沉醉其中。听吹笛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个部分了。然而,有一天,又见红霞飞过的时候,聂守信——
生:却没有等来老木匠的笛声。师:他——
生:茫然若有所失。
师:恩,茫然、若有所失是两个词语,让我们读清楚。(生再齐读。)然在词语中一般指什么什么的样子,那“茫然”是怎样的样子啊?你说。生1:它可以指不知所措的样子。生2:指不知道怎么办的样子。
师:那聂守信怎么会这样的一种状态呀?
生3:因为他在傍晚的时候没有听到老木匠的笛声,(师:说下去,原本那一刻——)原本那一刻,老木匠悠扬的笛声应该已经吹出来了,他就会陶醉其中。师:是啊,原来傍晚听吹笛已经是他的一种生活习惯了。突然之间听不到了,他表现出来的样子就是一脸的—— 生:茫然
师:茫然地怎么样? 生:若有所失。师:失是什么意思? 生:失去。
师:没有了笛声的聂守信失去了什么? 生1:就好像失去了魂一样。师:连魂都没有了
生2:就好像失去了一切。
师:是啊,失去了一切失去了魂的聂守信此时心情一定—— 生1:一定很着急 生2:很伤心 生3:很紧张
师:是啊,课文用茫然、若有所失两个词把聂守信听不到笛声时候的心情表达清楚了,我们也可以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表达,(出示:茫然若失)读—— 生:茫然若失。
师:于是茫然若失的聂守信急急地 生:来到木工间,师:一看,原来——谁来读,你来读
生:原来老师傅正忙着赶制一个大件,顾不得休息。老人全神贯注,以致有人在门口定定地凝视着他,也丝毫没有觉察到。
师:原来老木匠的活还没有干完,还没空吹呢。于是聂守信没有作声,他走了进去——拿起书我们一起读。引读第八节。
师:从这一天起,无数个黄昏一直站在门口倾听的聂守信,终于走进木工间,进而也渐渐地走近了不爱说话的,看似严厉的老木匠。于是,在以后的共同劳动中——
生:这两个年龄相差几乎半个世纪的邻居成了莫逆之交。板书:莫逆之交
1、抓住“莫逆之交”感受老木匠与聂守信有着共同的爱好。(1)理解“莫逆之交”的意思
(2)了解两人的共同点是对音乐的热爱。
师:逆的第五笔是竖,写的时候注意了。读好这个词。生齐读。
师:预习时候查过了,逆的意思是—— 生:相反。师:莫的意思是—— 生:不相反。
师:不相反就是—— 生:相同。
师:对呀,也就是说,他们两人的交往是有着相同的兴趣的。莫逆之交就是用来形容有相同情趣的好朋友。一个六十多岁,一个才十来岁,他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情趣呢,同桌之间讨论讨论。生讨论
生:他们两个都喜欢音乐,爱音乐,都喜欢吹奏笛子。
师:说的很好,在这篇课文里,热爱音乐就具体表现在热爱吹奏笛子。我们把两个拥有相同情趣的朋友称作莫逆之交,但有的时候,我们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两个年龄相差很大的好朋友,知道是什么吗,你说。生:忘年之交。
师:对了,读好这个词。生齐读。
师:那课文为什么不用往年之交来形容,而用莫逆之交呢? 生:因为他们的爱好都相同。
师:而忘年之交的忘年指的是忘记—— 生:忘记年龄
师:强调的是年龄相差大,莫逆之交强调的是—— 生:有相同的情趣。
师:对呀,正是对音乐的这份相同的情趣,使这两个年龄相差几乎半个世纪的邻居成了莫逆之交。板书:热爱音乐 师: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也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我们也可以说他们其实就是一对知音。聂守信就这样,跟着老木匠一起劳动,学会了吹笛。板书:学会吹笛
师:一起享受着音乐带来的痛快。聂守信对音乐的热爱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对吗,他一听到笛声——
生1:他被老木匠吹的优美笛声深深地吸引了,进而产生了渴望学会吹笛子的愿望,他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师指出课文并未说明不懈努力),他很快就学从老木匠那里学会了吹奏笛子,当他听不到音乐的时候他就—— 生:茫然若失
师:那老木匠对音乐的热爱你是怎么感受到的,从哪里感受到的,读读课文。生:我是从他每天傍晚都要拿起笛子来吹奏,感受到的。
师:对拉,课文这一段就向我们描述了每天劳动之余老木匠吹奏笛子的场景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每天日落时分,住在隔壁的老木匠做完了一天的活儿,就坐在作坊一角,用那双全是厚茧的手,拿起笛子呜呜地吹响。(3)小结并辨析“忘年之交”、“莫逆之交”
师:这就是他们的相同情趣,他们不仅是一对忘年交,更是一对—— 生:莫逆之交。
五、抓住结尾句,引导想象表达,感受民间音乐对聂守信的滋养 出示画面,通过想象,丰富结尾的内涵。播放笛声
师:听,笛声又响起来了。这是课文的结尾对吗,刚才我们读到文章开头也是这样写的,这样的写法就叫首—— 生:尾呼应。
师:虽然句子一模一样,可是表达的内容完全不同。开头是—— 生:老木匠
师:那此时的笛声是谁吹的呀 生:聂守信和老木匠一起吹的
师:请你读一下课文的第八小节最后一句。
生:不久,聂守信从老木匠那里学会了笛子的吹奏法,简直可以跟师傅的笛声比美。
师:那这有可能是谁吹的呀 生:聂守信。
六、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1、布置作业:
2、总结全文
师:于是我们眼前可能会出现这样一幅情景,虽然课文里没有,我希望同学们能在课后试着描绘一下聂守信是怎么吹的,吹出的笛声是怎样的。这个时候在听吹笛子的老木匠会有什么表现。
天才少年聂守信会许许多多的乐器,他最早学会的就是—— 生:笛子
师:他从民间音乐中吸取了很多养料,民间音乐也孕育了这一代—— 生:人民音乐家。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以笛声为线索,向我们具体描绘了每一天的黄昏聂守信被深深吸引,从而产生了学习笛子的强烈愿望,又写了终于有一天,他走进了木工间,也走进老木匠的生活,这样的过程当中简要的写了他怎样学会了吹笛,和老木匠成为了莫逆之交。课文也是以笛声为主要线索,所以课文以此为题。读—— 生:笛声
师:再读美一点 生:笛声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先上到这儿,下课。板书设计:
笛
声
(热爱音乐)
聂守信_________莫逆之交____________老木匠
学会吹笛 ↑ 渴望学吹
↑ 深深吸引
第二篇:校本培训小结(朱蕾)
教师专业发展合作团队建设的实践研究
朱蕾
教师团队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的第一要素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在教学管理中有计划地组建教学团队,使教学团队具有合理的硬件结构和软实力素质,团队成员有共同愿景,团队内部角色与能力互补,成员之间相互沟通与信任,具有特定的团队精神与文化,有一定的自发行为与创造力的正式群体。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可以促进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以及教改实践,提高教学水平,提升专业素养,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合作团队建设对推动学校内涵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的课程改革力求我们教师之间更应该倡导合作精神,教师团队是教师合作的一种最好形式,教师团队要求教师们精神团结,密切合作,齐心协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团结合作能让教师之间有更多的合作与关怀,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理念,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在一起工作时,大家应该配合,沟通信息,相互了解,遇到困难和阻力的时候,大家能尽所能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发挥创新精神,克服困难,排除阻力。
我们小班教研组就是一个团结互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优秀团队,在组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沟通与交流,碰到各种各样的活动大家都能够齐心协力地做好工作。有很多的活动在团队每个成员的思维碰撞中,在大家的集思广益下,一个一个精美的点子在脑海中完成,并且实施。本学期我们组内的成员一起大胆设想,想出了户外运动器械的好点子,在大家的加班加点中,最后我们的教玩具“百变魔方”获得区一等奖的好成绩。本学期我们小班教研教研的重点是围绕“个别化区域游戏中生态化环境材料的投放”进行了研究,说实话大家开始都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在教研组内大家一起发表自己的见解,激荡自己的思维,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最后各班都呈现了不一样的生活化的材料,并且能够与主题完美结合。在教研组里,我们经常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集体备课、专题教研、听课评课等,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生活中大家也是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我们组里有位教师怀孕身体不适时,我们会第一时间带去慰问,还会主动帮她带班,使教学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谁要是有困难,大家也会不遗余力的给予帮助。一方有难,多方支持,组内的教师几团结又合作。组内的教师虽然性格迥异,但我们都能彼此尊重差异、相互团结,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共同
成功的目标。我们的团队中如有教师外出培训或看到好的学习活动时,会第一时间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们共同讨论,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运用的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为教师团队的有序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因此,我们的教师团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各成员之间由相对独立、竞争转变为相互联系、合作,使知识、经验能自由的交流。
业余时间我们也会享受幸福的生活,组长会组织大家一起品美食,欣赏话剧,这时候我们忘记工作的辛苦,尽情享受美好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大家庭的温暖。
教师团结协作精神非常重要,我们将把这种团结合作精神发扬光大,让每位教师在这个团体里快乐成长。
第三篇:冬阳 童年骆驼队教学实录
《冬阳 童年 骆驼队》教学实录
一、直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冬阳· 童年· 骆驼队》。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板书课题,学生手空。生齐读课题。
师:关于林海音,我们在五年级上册学《窃读记》时已有了简单的了解,那么关于《城南旧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一下30页的资料袋。学生自己阅读。
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这篇课文是城南旧事的序言,写的是主人公小英子在老北京城南的童年往事)看来同学们读地都很认真。下面我们就来走进《城南旧事》的序言——《冬阳· 童年· 骆驼队》。先来关注一下这篇课文的题目:它与以前的文章题目有什么不同?
生:文章的题目是由三个词组成的,并且他们之间用间隔号隔开了。
师:是的,你观察地真仔细,文章的题是由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的,冬阳总是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童年是美好的,骆驼队让浮想联翩,那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从这三个词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发言。(1、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生2:我脑中出现的是在冬天暖暖的阳光下,一队骆驼缓缓的走过„„ 生3:一只只高大的骆驼走在冬天里的阳光下,洒下一路铃声„„)
师:你看同学们的想象力多丰富。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 1
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和林海音一起来回忆一下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一)师:首先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一读课文,读课文之前老师先提醒同学们几点。课件出示初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
1、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串起了林海音的童年往事的?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段,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要求看清楚了,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生自读课文,师巡视。
(二)师:我发现同学们课文基本上都读完一遍了,但是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还希望同学们能相互提醒一下。出示幻灯片(毡、卸、咀)这几个字是本课的生字,同学们一定要记住他的读音及形状,谁来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
还有几个字比较难写的字,希望同学们也想互提醒一下。出示幻灯片(毡、卸、咀、嚼、袄、袍、漠、寞、傻)谁来说一下。学生交流。
字词谁还有问题,看来同学们都没问题了。下面咱们再来了了解一下同学们读课文的情况,谁想起来把课文读一下?让学生接读课文,其它同学认真听。
课文同学们都读地不错了,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我们的思考题:出示课件:
1、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串起了林海音的童年往事的?板书:骆驼队
本文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也就是说用“骆驼队”串起了作者那充满感伤与温暖的童年往事。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个问题: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段,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学生交流:第一件事在课本27页第四段(教师及时板书:学骆驼咀嚼)第二件事出是在课本27页第六段(教师及时板书:想象驼铃用处)第三件事在课本28页第八段(教师及时板书:想替骆驼剪毛)第四件事:课本28页第十段(教师及时板书:追问骆驼去处)
(教师及时板书:学骆驼咀嚼、想象驼铃用处、想替骆驼剪毛、追问骆驼去处)
三、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一)师:从这几件事中你看出了什么?(作者童年的往事很有意思)
师:那么同学们就拿起笔来,自己读读这四件事,把你觉得最有趣的那件事多读几遍,喜欢的词句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短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学生自已研读其中的一件事)
(二)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谁来谈一谈你觉得最有趣的那件事是什么?有什么感受?
1、“看骆驼咀嚼”部分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我”很喜欢骆驼:“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而“我”却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2)、质疑:林海音的牙为什么也会动起来?(太喜欢了,觉得太有趣了,看的时间久了,看入神了,看着看着,她好象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眼中、心中只有这骆驼,觉得自己仿佛也是一只骆驼。)
(3)、林海音为什么会对骆驼这样着迷?(好奇心、天真的性格、对骆驼的喜爱)既然是喜爱,为什么说“那样丑的脸”?(不漂亮是事实,但海音就是着迷,更能突出她的喜欢)
(4)带着这样浓浓的喜欢,深深的痴迷,我们一起再来读一下这段文字。齐读。(6)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是的,童年,即使有点傻气,也是那么美好!几十年后,林海音已远在台湾,当她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了,你猜猜此时的她还会去学骆驼咀嚼吗?(不会了)是的正如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写到——课件出示、朗读这段话:“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过渡:除了学骆驼咀嚼,林海音回忆的童年往事中,还有哪些事你也觉得很有意思?生继续汇报。这些事情都说明我很喜欢骆驼,非常怀念自己的童年。所以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写到:“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想象驼铃用处”部分
(1)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所以没有像爸爸那样想到狼。“我”很喜欢骆驼,心疼它,觉得它要走那么远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给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
“我”很喜欢骆驼,“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因为“我”喜欢有情趣的生活,所以那样想象它。或者我把骆驼当作了人,觉得它的生活也是是需要些情趣的。
(2)比较句子
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充满”说明“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或者“我”已经想了很久,觉得自己对这个问题深思熟虑了,结合“我”的话来理解:“不是的,爸!”体会感叹号作用。)
(3)如果这时有人问你,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你打算怎样回答?学生大胆想象说话。
(4)海音的回答充满童年的天真烂漫,诗情画意,有感情朗读这部分内容,读出对骆驼的喜爱,读出童年的天真烂漫、诗情画意。
(5)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你看爸爸听了“我”当时的想法,想了想,笑了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在这里,爸爸想了些什么?笑的是什么?(他认为他的女儿是天真的,活泼的,纯真的,所以觉得很高兴,也勾起他对童年的怀念,觉得他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儿童时代的一些天真的想法,他自己也觉得十分有趣。)
当四十二岁的林海音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你觉得她会同意当年自己的想法还是爸爸的想法呢?
这种想法她已经不再有了,就像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不会再做了。课件出示、朗读这段话:“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三、总结,升华情感,珍惜童年
导语:不光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作者不会做了,满脑子的童年时代的问题不会问了,童年时的一切皆已走远。当作者已是人到中年,身在台湾,回忆起这北京城的一桩桩童年趣事,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1)反复深情地朗读课文结尾,体会作者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
出示“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
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我的心头。”
教师用下面的导语反复引读这段话,读出作者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 温暖的、阳光灿烂的童年远去了,它们再不曾归来,再不会归来了。读——“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我的心头。”
天真烂漫的、诗情画意童年远去了,它们再不曾归来,再不会归来了。读——“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我的心头。”
冬阳下的老北京城和骆驼队都远去了,它们再不曾归来,再不会归来了。读——“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我的心头。”
(2)深情朗读课题,体会作者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
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了,走来了,响着悦耳的驼铃声,这一切是作者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作者关于童年生活最为清晰的记忆。深情地朗读课题:冬阳 童年 骆驼队
师:在作者的记忆当中,“冬阳 童年 骆驼队“这幅画面已经成为作者童年生活的象征。品读此文,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如果我们有第二个童年,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也许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生感触。可是,每个人都要长大。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童年的感受对作者来说太
值得珍惜了,所以被写进了小说里,后来又被拍进了电影里。如果你想深一步了解林海音的童年,那就赶紧把小说《城南旧事》读一读吧。
板书设计:
6、冬阳 童年 骆驼队
童真 童趣
学骆驼咀嚼想象驼铃用处 想替骆驼剪毛 追问骆驼去处 7
忧伤 怀念
„„
第四篇:朱冬润自传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会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則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丁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釆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5.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本文学术性自传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
B.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给读者一种亲切之感。C.自传个人的学术事迹,将自己的传记文学观点的形成以及创作作为行文的重点。D.写生平和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
6.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5分)
【答案】 7.DB 8.B 9.第一问①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地刻画传主的个性。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②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
第二问观点一:同意。①只有入情入理地刻画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具有可读性;②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才能给读者留下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观点二:不同意。①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撑,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强调这一点,就会导致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②追求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不能有效凸显传主的个性。
第五篇:严晓蕾记录《桂花雨》一课教学实录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语文四上12课《桂花雨》教学实录及感悟
启东市和合小学 严晓蕾
一、创设情景巧引题
师:刚才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照片就是上星期带我的学生玩雪的情景,看了这些,你想说什么呢?
生:真美啊!师:同桌说。生:带给了他们快乐。
师:你也想加入我们的行列。雪花装点了我的家乡,美丽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乐趣。老师听说南方也有一种小花,也很有趣,就是——桂花。今天我们就走进作家琦君笔下的《桂花雨》。
【教师将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上课伊始,展示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玩雪的情境,一下子拉近了老师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同时为课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师生合作学生字
师: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
师:读完了吗?请抬头看,这些生字就是刚刚在预习课文时遇到的拦路虎,大声读读你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教教大家这些生字读什么? 生:我想教这个字“拙”。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这个字读错了,应该读zhuó
师:这个字啊,读zhuó。刚刚那位同学读的是草字头“茁壮成长”的“茁”。还有谁愿意教大家?
生:我认为这个“撮”这个字读cuō 师:伸出小手做做动作。还要教哪个字? 生:卤 师:还有吗?
生:我想教大家这个“檀”。
师:这是“檀香”的“檀”字。“檀”是指带有香味的植物。生:我想教“占”。
师:这是一个多音字,(板书:口占一绝。)看看词典中的解释(出示:zhān 占卜 zhàn 即兴做对词),看看对不对?我们一起来念念这个词。也就是即兴作诗词。一起读
这些词。声音很响亮,我们一起开火车读。
生读。
【生字词教学环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同伴互助,提示字音、字形,并联系字典中的解释,水到渠成地突出了教学重点。】
三、初读课文理文脉
师:扫除了拦路虎,我们就可以读通课文了。快速看一遍,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主要讲了桂花的香气。师:(板书:桂花香)还有呢? 生:还讲了桂花的作用。
师:用途非常广。(板书:用途广)生:讲了桂花在各地的香味。生:还讲了是怎么摇的。
师:摇桂花非常快乐(板书:摇花乐)。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生:桂花香,摇花乐,用途广。
师:老师想知道你用什么方法将课文大意说完整的? 生:我先把每一自然段的内容说好,再说主要内容。师:刚才的方法我们可以叫做“合并段意法”。
【这是本堂课的第一次读课文,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学生很快理清了文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精读语段悟深情
师:有一件事情让琦君感到特别快乐,请同学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生读课文。
师:作者的大事是什么? 生:摇桂花。
师:所以,老师缠着母亲问—— 生:妈,怎么老是不摇桂花?
师:我们同桌可以表演着读一读,左边读蓝色部分,右边读红色部分。(一早起来,我看到桂花全都开了,金灿灿的,香喷喷的,赶紧回去问母亲:
“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一阵风吹来,我看到桂花飘落了,又赶紧跑过去问母亲:
“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再不摇桂花就要落下来了。” 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要下雨了,我又赶紧跑回去问母亲:
“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生边读边做动作。
师:谁愿意来再现当时的情景?
生表演读对话。
师:清早没让摇,中午呢?总该让摇了吧!生按照屏幕显示的文字朗读。师:作者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生:不是很好。师:为什么?
生:一连三次,都不让摇。此时是非常难过的,有点失望。师:你呢?
生:迫不及待,急切。
师:对啊,他是多么盼望着摇桂花啊!现在就让我们用声音来再次表现作者当时的心情。
生读。
师:我是多么的盼望!你们看,桂花就是这样纷纷扬扬漫天飞舞啊!此时的桂花落到你的小脸蛋上,什么感觉?
生:很香。
师:钻到你的手心里,落到你的小脖子里,什么感觉? 生:粘粘的,沾到身上。师:什么感觉? 生:凉凉的。
师:于是,我终于喊—— 生:妈,好香的雨啊。
师:采访一下,你带着怎样的心情读的? 生:开心。
师:此时只有“开心”、“快乐”这样的词语形容心情吗? 生:激动、满足感。
师:老师带来了四字词语,表示动作,神态等,读读看。生自由读。
师:再读这几句话,你一定会读得非常开心,非常满足的。生: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师:喜笑颜开、又蹦又跳 生读。
师:你看他的表情,读的喜笑颜开的!生读。
师:你看他的表情,又蹦又跳的!生读。
师:全体起立,一起大声的喊—— 生:啊,好香的雨啊
师: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也能表达人物的心情呢!带上表情,带上心情一起读读——
生读。
师:香了水晶盘,也香了父亲的诗兴。一起读诗—— 生读诗歌。
【品读“摇花乐”一段时,教师通过表演环节的设计很好地激起了学生的读书欲望,在生动、有趣、生活化的情境中,学生的读也十分到位。】
五、指导写字作总结
师:感谢桂花雨带给我们的快乐。我们来学写“谢”字,左中右结构。我们还学过哪些左中右结构的字?
生:“感激”的“激”,“做诗”的“做”。
师:我们看,左中右结构的字,当中间笔画较多的时候占的空间就多,我们把这样的方法叫做“中占式中展”。
生跟写。
师:仔细观察左耳刀和右耳刀有什么不同?左宜上,右宜下。生跟写。师:注意姿势。生配乐练字。
师:点评,仔细观察,谢字,寸稍微小一些。根据老师的方法,修改自己写的字。生改写。
师:修改之后,变得漂亮了。做到了老师的方法。每一段文字,都是有感情的,同学们手中的资料要看一看,理解故事,理解情感。下课!
【生字教学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学时,教师归纳总结了字的结构及架构方式,写一字学一类字,触类旁通,起到提升的作用。】
板书设计:
桂花雨
桂花香 摇花乐 用途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