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8《致女儿的信》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最终版)
8* 致女儿的信
知识与技能
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过程与方法
1.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2.学会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
重点
1.体会运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2.通过讨论去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难点
1.对一些含义较深的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及时去引导,将问题分解变细。
2.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变的特殊阶段,由于缺乏充分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
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
2.熟练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生字词;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3.有条件地搜集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遗梦》《乱世佳人》等。
1课时
有人说:爱情是野山椒,你一粒一粒地吃下去,总有一粒会让你流泪的。心理学家说:爱情是病,只能用婚姻来治愈。气象学家认为:爱情不怕冷,即使冰天雪地里恋人们照样依偎而行。文学家说:原始社会的爱情以生育为图腾、中世纪的爱情模式是骑士救美人、封建社会的爱情标准是郎才女貌。苏霍姆林斯基把爱情称之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爱。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苏霍姆林斯基是怎么说的。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曾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等。他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余本。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公民的诞生》等。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1~4自然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
第5~24自然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第25自然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1.再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体展开讨论。(1)苏霍姆林斯基采用什么方式跟女儿解释爱情?为什么他要采用这种方式而不直接跟女儿讲道理呢?(提示:引导学生体会苏霍姆林斯基的良苦用心)他给女儿讲述自己从祖母玛丽娅那里听到的神话故事。枯燥的说教,不能够展现爱情的美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以拉近和女儿的距离,也向女儿传达:谈论爱情并不可耻,它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2)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提出的问题持怎样的态度? 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3)上帝创造世界后,几次来到人间?
三次来到人间。第一次是在一年之后,第二次是五十年之后,第三次是在三年之后。(4)他三次来到人间,三次发怒,是什么导致上帝的怒火? 是他在男人和女人的目光中看到他不熟悉的东西。第一次他看到目光中有“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第二次他在“这对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其中还含有一种新的东西”。第三次他在男人忧郁悲伤的目光中感到“一种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
(5)大天使是如何叫这三种东西的?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分别是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
学生展开讨论,论述三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忠诚和追忆是对爱情的巩固和延续。
(6)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7)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8)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爱情? 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
(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2.分析父亲形象,体会作者的爱情观和教育观。
(1)在女儿十四岁生日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告诉她:幸福源于智慧。而获得生活的智慧的途径之一,就是从父辈那里获得经验和指导。在你和你的父母之间有没有这种经历?
认真听教师讲解,结合自己的体会,回想与父母之间的交流,讲述令你难忘的经历。(2)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觉得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怎样的父亲?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说说你对他的评价。
结合课文中的语句,如:“一想到我今天已不是跟一个幼稚的孩子在说话,我的心就跳得益发欢快。”“现在,亲爱的女儿,我给你的信再不是从前那种信了。”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坦诚、平等、明智的父亲。
请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对他的理解。3.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提示: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向学生阐明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
4.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
是啊,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相知、相恋、互相谅解和体贴的基础上的,唯有这样的爱情,才是永久的,才会永葆清新。随着我们的一天天长大、成熟,我们会越来越近地接近爱情,也许我们会困惑、迷离、彷徨、不知所措,但是我们应该以真诚、坦率的态度对待这一人类神圣的情感。
上帝创造世界→上帝视察的三次发现→上帝的态度
无与伦比的美五十年后更大的力量还怒不可遏
有一种新东西(忠诚)不可理解的美伫立凝视三年以后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
沉思离去还含有别的东西(心灵的追念)
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
勃然大怒刚过一年
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
这篇文章写得很有特色,在写作方面有独到的匠心:
一是前后照应。故事开头说,上帝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孙”;最后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前后对比,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突出了。
二是层次分明。故事以上帝三次视察人间为叙事框架(这也是民间传说和童话常用的叙事模式),对这三次视察的描写既有必要的重复,又有变化和递进:从人们的目光里,上帝分别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上帝的态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再到“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爱情致女儿的信父亲问祖母什么是爱情忠诚 心灵的追念到底什么是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对于爱情这种既神秘又敏感、既好奇又困惑的情感,如果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会产生早恋等不良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如何面对爱情?爱情的真谛是什么?”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用多种方式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放下包袱,轻松参与到讨论当中。
此外,我还结合一些有关爱情的资料,抓住学生心理让学生深化与拓展所学的知识。本文由于采用讲故事的形式阐释道理,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好奇和敏感,因而比较感兴趣。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教学,让学生积极大胆地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女儿问父亲什么是爱情——写信目的 4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8 致女儿的信教案 新人教版
致女儿的信
教材分析
本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既深奥又简单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没有选择回避、敷衍,也没有教条式的说教,而是通过书信方式,采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去阐释爱情的真谛。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从中启发和培养女儿正确的爱情观。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2.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能力目标
1.学习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2.学会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
2.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适当进行青春期教育,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难点
突破方法:
通过课前一系列的问题突破重点:如你了解童话中的爱情的含义吗?你敢于描绘一下你心中的爱情吗?你能说出历史上几个著名的爱情故事吗?
突破方法: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敏感,使得他们不太愿意就这一话题发表看法。教师及时去引导,将问题分解变细,并且采取与父母面对面,倾听过来人谈爱情的方式让他们从生活中、从身边亲人身上认识什么是爱情。
教学方法
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
2.熟练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生字词;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3.有条件的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遗梦》《乱世佳人》,等等。
一、设疑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设计
(一)欣赏歌曲《最浪漫的事》。这首歌每次我听了都很感动,爱一个人就应该和他一起慢慢变老,直到老得哪里也去不了,依旧把他当做手心里的宝。我想再过若干年,等你们学有所
成时,也一定能够收获甜蜜的爱情。这样的人生多么浪漫,多么富有诗意,但是,只有真正懂得爱情的人,才能够拥有诗意的人生!
设计
(二)厨师说:爱情是一颗洋葱头,你一片片剥下去,总有一片会让你流泪的。医生说:爱情是病,只能用结婚来治愈。据气象学家观察:爱情不怕冷,即使冰天雪地里恋人们照样“轧马路”。历史学家说:原始社会的爱情以生育为图腾;中世纪的爱情框架是骑士救美人;封建社会的爱情模式是才子多情。苏霍姆林斯基把爱情称之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爱。下面就让我们与苏霍姆林斯基一起来交流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设计
(三)“哪个少年男子不钟情,哪个妙龄女子不怀春。”我们在长大,我们的心事也在长大。“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或许萦绕在我们心头,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篇文章,会给我们智慧的启迪。
二、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激情
1.询问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突破重点的学习:
(1)你能讲几个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吗?(只讲述大概即可)甲:牛郎织女相爱,生子,与天庭对抗,“鹊桥相会”。
乙:梁山伯与祝英台不能冲破世俗的规矩,最后双双化蝶的凄美爱情。丙:《白蛇传》。白娘子与许仙的忠贞不渝的爱情。
丁:昭君出塞,为了民族之间不再发动战争,而外嫁匈奴。了不起的婚姻,也有爱情。戊: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对恋人因家族仇恨不能结合,为表示对爱情的忠贞,只能双双殉情的爱情悲剧。
己:《泰坦尼克号》中的男主人公杰克为爱罗斯而放弃求生的最后一块浮木的那一种超越生死的伟大爱情。
(2)你知道童话中的爱情故事有什么内涵吗?
内涵:爱情的力量能征服上帝,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在“爱情”上人人是上帝,而且高于上帝。
(3)你敢描绘一下你心中的爱情吗? 学生自由谈。
2.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激情,体会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3.小组抢答问题:
(1)读完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2)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提示: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有着紧密的关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3)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A.文中的“我”对此态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B.“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丽娅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C.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D.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4)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面对父母,直言爱情。
以小组为单位,真诚地向自己的父母或者同学的父母提出疑问:在他们的眼中,什么是爱情。在家长回答完后,让学生为爸爸妈妈的回答在生活中找到支撑的依据。当然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来谈。
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认识到:写信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感情,展开深层次交流的常见方式,它与面对面交谈有着不同的效果。
5.名人爱情展示。
爱情是这样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样看待爱情的:要求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资料。如: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它渗入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爱迪生
三、走近爱情的本质
1.学生再次速读课文,思考:(1)怎样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设题意图:此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较为客观、全面地了解作者的爱情观,从而对本文所持的观点,所述的道理形成较为科学的认识。
讨论明确:作者在这封信里谈论爱情,主要是谈“情”与“性”,或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这一思想,可以说是贯穿在作者所有爱情论述中的一个主旋律。另外,爱情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可谓包罗万象。本文及作者其他的爱情论著,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应求全责备。
(2)怎样理解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难点分析:在西方基督文化传统中,上帝是万物的主宰,是弱小卑微的人类的救世主,是人类心灵的最高信仰和最终皈依。本文中的这句话显然和西方的文化传统相悖。理解了这句话的含意,就能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思想观念。
讨论明确: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上帝的威严渐趋幕后,人类自己开始登上历史的前台。文中这句话,表现了坚定乐观的人本主义信念。在故事的最后,“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2.回顾一下初中阶段所学的爱情诗歌。多媒体出示,伴随着轻音乐,学生齐诵:《关雎》、秦观的《鹊桥仙》。3.讨论早恋现象。
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能收获甜美吗?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通过思考与讨论让学生理解爱情的含义。
先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爱情的含义。再围绕爱情的话题,让学生根据要求开展课堂讨论。学生发言,教师小结,明确真正的爱情的含义。(适当渗透青春期教育)
小结:早恋如同一枚青橄榄,品尝到的只是苦涩,要想收获甜美,那就等到成熟的时候再品尝。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只有以高尚的人品、成功的事业作为基石,才能到达美好圣洁的爱情殿堂。
四、拓展活动:爱,这样说出口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地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拣拣,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到底什么是爱情呢?
请将你的理解与大家交流。
五、布置作业
作者在另一封给女儿的信中谈到自己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深入理解这段话的含意,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教学反思
一、师生在共同创造的和谐、民主的氛围里平等地探究敏感话题。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对于爱情这种既神秘又敏感,既好奇又困惑的情感,如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会产生早恋等不良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如何面对爱情?爱情的真谛是什么?”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教学中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用多种方式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放下包袱,轻松参与到讨论当中。
二、结合一些有关爱情的资料,抓住学生心理让学生深化与拓展所学的知识。本文由于采用故事的形式去阐释道理,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好奇和敏感,因而比较感兴趣。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教学,让学生积极大胆地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资料链接
一、作者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36~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家乡所在地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帕甫雷什中学校长。自1957年起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曾获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体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校内领导等问题。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学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
他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余本。其中《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公民的诞生》等,已有中译本。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二、苏霍姆林斯基论爱情
他用了多年时间研究这个问题,他认为爱情问题是个性形成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他说得很对。人的全部道德观念集中地表现在爱的情感里,表现在爱的亚历山德罗维奇(即苏霍姆林斯基)的家里也有孩子。他每天观察他们,同妻子安娜·伊万诺芙娜一道抚育他们成长。这种情况也为他思考“这个难以给予教育且常被教师忽略的人的心灵深处这一隐秘地方”,提供了不少材料。
在各民族的语言里,恐怕只有“母亲”这个词可以同它相提并论。爱的真正实质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一种非同寻常的倾慕、依恋之情,直至情感在意识中排除自己,在另一个“我”中忘却自己,而恰是在这种“排除”和“忘却”中获得了新我,并以新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感情,在另一方的幸福中找到自己的幸福。爱情是人类关系创造的花冠。随着这种关系的建立,眼前出现许多美好事物,但主要是新的生活。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们认为,“爱情属于人的高级感情。年青一代德育的实质就在于培养和建立这种感情”。他呼吁自己的同事们要细心观察这种感情,深深尊重这种感情,并要竭尽全力用人的这种最高尚美德填满年轻人的心田。应当不失时机地教育未来公民懂得这一切。正如从一开始就要教导他们怎样劳动一样,也需要在他们刚懂得爱情的时候就教育他们怎样去爱。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8《致女儿的信》教学案[模版]
8致女儿的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字词,了解作者。
2、熟悉神话故事的情节,能够体会其内涵。
3、理解作家以讲述自己幼时听过的神话故事代替正式的说教对女儿解释爱情的用意。过程与方法
1、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通过搜集关于爱情的名言和故事,能够理解爱情的深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能够体会到人间的真情至性。2.理解幸福需要智慧的真谛。【教学重难点】
1、读懂神话故事,理解“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三者的关系。
2、理解什么是正真的“爱情”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情,一个敏感而又神秘的话题。少男少女对这个话题既感兴趣,又感难以启齿。大人既想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又觉得无法讲清楚。因而,这个在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是一个较大的空白点。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给父亲提出这个难题,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写了一封信,巧妙地谈了自己对爱情的认识和看法,给世界上所有面临这一难题的父母、子女做了很好的解答。(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走进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教育学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家庭。17岁就开始时当教师,先后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2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以及俄罗斯联邦教育学院通讯院士、苏联教育学院通讯院士。从1948年直至逝世,他一直担任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的校长。他主张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强调德育、体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并重。一生写的教育著作有40多种,论文600多篇。主要代表作有:《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学生的精神世界》、《公民的诞生》、《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
三、检测预习: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繁衍()麦穗()一抔()刹那间()忐忑()宿愿()........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苏霍姆林斯基并未直接谈爱情,而是用祖母讲述的童话故事,巧妙表达对爱情这个问题的解答。请同学复述童话。
1(学生复述,互相补充。教师适当点评,注意学生对关键细节的描述及关键词语的使用。眼神——“不可思议的美和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人类的爱情。青年时代:爱情使他们充满青春的活力,更加美丽,更有力量。老年时代:孤独的男人坐在山坡上,心中思念亡妻,爱情天长地久,生前死后,永远不变。)
3、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明确: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4、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明确: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五、合作探究:
1、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2、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明确: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3、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明确: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4、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明确: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六、拓展延伸:
收集并积累有关爱情的名言佳句。
七、反馈检测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繁衍()麦穗()一抔()刹那间()忐忑()宿愿()........
2、根据拼音填汉字
bó()然大怒
怒不可è()
伫立níng()视 迷huò()不解
无与lún()比
shǔ()光
3、填空:(1)信封的左上方填写 及收信人地址;信封中间居中写收信人姓名,加上。它可以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也可以是邮递员对收信人的称呼。后者为王力先生的观点,实际上邮递员只认为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收信人后面没有称呼是不礼貌的,属于格式上的错误。信封右下方为。
(2)本文选自 《
》,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国籍)。出生于乌克兰 一个农民家庭。他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余本。主要的分别收入乌克兰基辅“苏维埃学校”出征社编选的《著作选集》(5卷本)和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的《教育著作选集》(3卷本)。其中《
》《
》(1969)《帕甫雷什中学》(1969)《和青年校长的谈话》(1973)《公民的诞生》(1974)等。
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第一次解读→爱情
真爱高于生理需要 第二次解读→忠诚
第三次解读→心灵的追念
挚情内含心灵忠诚
教学反思
师生一起畅谈爱情这个话题。
因为这是课文呀!我们要学习它,分析它,就要结合我们的生活,说出我们的心里话,再也不会有什么顾忌,不必有什么遮掩和躲闪,我们可以在阳光下,在课堂上,在老师面前,脸不红心不跳的大说特说了。
释放的快乐和轻松。
说说你所知道的爱情名言。比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身无彩凤又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爱情的真谛由朦胧到明晰。
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理智的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认识自己的情感,少走弯路,甚至是上当受骗。
美好的爱情畅想。
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爱情观,并畅想自己的爱情。爱情是神圣和伟大的,我们要好好的珍惜它,不要过早的去採摘它,只有耐心等待它的成熟,才能品尝它的甜美。
第四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 8 致女儿的信3 教案
8致女儿的信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书信的写法;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释抽象道理的好处;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
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爱情教育,初步理解爱情的真谛。
教 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
课 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
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得到启示。
二、简介苏霍姆林斯基(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信息)。
过渡:这样一个世界闻名的教育家,是用什么形式给女儿解释爱情的呢?好,是故事。这个故事具体体现在文中哪些段落?
三、品读课文
1、朗读:(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睛里读到了哪三种东西?上帝有哪些不同表现?)找三组同学分角色分别朗读“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的段落,其他同学把有关答案做上记号。
2、提问:①上帝从男女的目光中三次各看到了什么?他分
别持何态度?
②为什么最后一次“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③从第七段可以看出上帝创造了一切,那么上帝也创造了爱情吗?
3、讨论:什么是爱情?
首先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爱情的名言、诗句;然后多媒体显示老师搜集的名言、诗句;接着分发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另外两封关于爱情的信;最后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交流。
4、案例分析:这是真正的爱情吗?
某中学一女生在宿舍告诉舍友,她特别喜欢一同班男同学,这次是真的喜欢,和前几次说的那几
个截然不同。因为她总想看到他,她去校外学习就是想要见到他。后来她主动给他写纸条,他俩常常单独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为此,她成绩下降,上课神情恍惚,和同学相处情绪也很不稳定。老师家长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她做工作,可她就是抹不去他的影子。再后来,家长让她转学了。他们再没联系。
小结: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5、本文是大家的作品,用故事来阐释抽象道理,在构思方 面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
四、质疑:怀疑精神是人类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怀疑是创新的源泉。对于本文,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商讨吧。
过渡:同学们,老师祝你们在爱情的道路上一帆风顺,收获美满与幸福。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从出生开始就有一种感情始终呵护在左右,那就是父母对我们的至爱真情。现在我们来看一个片段吧。
学生观看本年级“家长会”配乐录象片段。
五、迁移(课上布置,课后完成):写信。(把对父母的感情用书信的形式向他们表露出来吧。)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论教养教案新人教版
8* 论教养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经常听见有人在骂:“你真是没教养!”那么,教养是什么呢? 教养来自哪里? 体现在哪里?教养,离我们有多远呢? 教养和礼貌、教养和风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今天,我们就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去一探究竟。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利哈乔夫(1906—1999),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入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进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在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生难字词
(1)字音
彬彬有礼(bīn)
贸然(mào)
涵养(hán)
恪守(kè)....矫揉造作(jiǎo)箴言(zhēn)絮絮叨叨(xù xù dāo dāo)......(2)词义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贤达】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恪守】严格遵守。【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2)轻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课文中作者认为良好的教养来自哪里?
明确: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2.课文中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哪里?
明确: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3.课文中没有教养的种种表现有哪些?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1)在家里,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 家里有人在看书或做功课,也总是把收音机或电视机的音量放得很响,或高声说话。(2)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3)进入成年后,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4)当着外人的面,跟妻子或者孩子们开玩笑,不顾及他们的自尊心。
步骤四 深层探究 质疑问难
1.快速朗读课文,找出有教养的表现有哪些。试着列举出来。
明确:(1)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2)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3)待人处事绝不会自吹自擂。(4)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5)允诺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不会摆架子、“翘鼻子”。无论何时何地行为举止都保持一致,都始终如一,稳重随和。
2.作者谈论“教养”又转向谈论什么? 明确:谈论“风度”。
3.“教养”和“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明确:它们是一脉相承的,风度主要体现在外表,它是教养的一个方面。风度是教养的表现形式之一。4.本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简述作者的论证过程。
明确: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本文作者不泛泛而谈,而是从对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针对性强,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亲切而生动。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
2.拓展延伸
一个讲礼貌的人,是不是就是个“有教养”的人?
明确:礼貌是外在的、表面的,是经过训练和刻意就可以装出来的。而教养是发自内心的,是由环境、教育、经历等结合成的内在素质。也就是说一个人表面有礼貌,讨人喜欢,但他可能内在是自私虚伪的。但当说一个人有教养时,不仅说明他的外在行为好,还说明这个人的内涵、道德品质是好的。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论教养 利哈乔夫
无教养——不洗餐具、对家人大发雷霆、对亲人缺乏了解、理所当然地接受父母的关爱、随心所欲地开大电视或收音机音量或高声说话、开家人的玩笑却不顾及其自尊心。
有教养——尊重别人,礼貌待人,对人谦让、礼让,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恪守诺言,不摆架子“翘鼻子”。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进行“教养”方面的学习教育是很有意义的。俗话说“人有教养行走八方,无教养寸步难行”。提升教养不仅是对人格的培养,也是进入社会的“必修课”。同
时,学生们也学到了本文对比论证(正反对比)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