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燕、舞蹈教案
舞蹈课教案
教学对象:学前教育一年级 教学内容:《提、沉、含、仰》组合
教学目的:让学生体会“呼吸”在舞蹈动作中的修饰作用,使学生能够灵活地把呼吸运用到舞蹈动作之中,从而提高学生欣赏舞蹈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提、沉的连贯性;提、沉与动作的协调配合。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集合,学生双背手小八字站好;科代表清点人数并向老师报告;相互问好
(二)复习幼儿压垮组合《娃娃》
1、学生随音乐复习一遍
2、老师纠正动作,让学生把错误的动作单独练习
3、再巩固练习一遍
(三)讲授新课
1、课堂引入
老师做两组动作让学生进行对比,并提问:“大家觉得是第一组(没带呼吸)动作好看,还是第二组(带呼吸)动作好看。” 学生回答:“第二组”
师:“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怎样把呼吸融入舞蹈动作中,让我们的舞蹈动作更加流畅和具有灵气。”
2、提、沉、含、仰动作要领讲解并配乐单独练习,练习时及时找出学生的错误并纠正
(1)沉:在坐的姿态上通过呼气,使气息下沉,感觉气沉丹田,以沉气带动腰椎从自然状态一节一节下压而形成胸微含,身体弯状,眼皮随沉气慢慢放
松。(注:气息要先沉至丹田,注意沉气的顺序)(2)提:在沉的基础上,感觉气由丹田提至胸腔,同时以胸之力带动腰椎从微弯状一节一节直立,同时眼皮渐渐张开,瞳孔放神。(注:千万不要把气息提至胸腔以上形成憋气)
(3)含:过程和“沉”一样,但加强胸腔的内收,双肩向里合挤,腰椎形成弓形,空胸低头。(注:里含不是弯腰,而是感觉双肩里含与胸腔收缩,可用双抱肩寻找感觉)
(4)仰:在提的状态下,肩、胸、头向斜上25度,眼视上方。(注:下巴要往上抬,不是用眼睛往上瞟)
3、组合讲解
准备拍:双跪坐、双背手、视一点(背打直):7-8沉
(1)(1-8)(2-8):1-4 提,5-8 沉,2-8 重复(2)(3-8):1-4 提,5-8 仰(3)(4-8):1-4 提,5-8 含(4)(5-8):1-2 提,胸前提按手
3-4 沉,旁中波浪
5-8 重复1-4拍:右手
(5)(6-8):1-4 提,合手
5-8 仰,分手至旁平位,手心向上。
(6)(7-8):1-4 仰变提,从旁平位变成合手(双 盖手)5-6 含 7-8 提,背手位(7)(8-8):1-2 提,左中波浪 3-4 沉,收手 5-6 提,提按手 7-8 沉,收手
(8)(9-8):反向重复8-8拍,收回背手位。
第二篇:《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
高适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教学重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2.赏析艺术技巧。
3.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是李贺的人生理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王昌龄的报国宣言;但是理想也好,宣言也罢,却常被残酷的现实雨打风吹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高适的《燕歌行》,让我们认识那场令人扼腕的战争,让我们触摸哪些在战火硝烟中一个个我们无法直视的灵魂。
二、相关内容介绍
作者原有小序说:“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
御史大夫:指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硅。
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有一个张守珪的部下从边塞回来到高适家做客。感征戍之事:已不再为思妇征人,荒凉苦塞的旧框框所囿,而进一步将笔触伸向更广阔的边地生活,揭军旅矛盾。
和:依照别人的题材、体裁或者格律填写诗词叫“和”。
高适的这段小序,是介绍该诗的写作背景。开元26年,张守珪有一部将叫赵刊,他假借张守珪的命令,攻打奚这一少数民族,以便邀功请赏,先是打胜了,后来又吃了败仗。张守珪由于偏袒赵刋,因而在向朝廷汇报的时候,他隐瞒了赵失败的事情,而只报赵获胜的情况。这件事后来泄露了。这时有个从边塞回来的人到高适家做客,和高适谈起边塞的事情,并给高适看了自己写的一首《燕歌行》,高适感触颇深,就写了这首和诗。从这篇短序来看,高适《燕歌行》中的有关描写,可能与张守珪有一定关系。但该诗还包括了高适以前从军时对唐朝军队内部情况的一些看法。因此,不应当把这首诗的主题具体理解为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应当把它看成是当时对边塞战争、对唐军内部情况的概括看法。
三、初读,感知征战之事 1.齐读全文
2.自由朗读,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幅画面:前八句——大军出征图
第二幅画面:九到十六句写——战败被围图 第三幅画面:十七到二十四局写——被围思亲图 第四幅画面:二十五到二十六句写——效命死节图
3.诗歌改写练习,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全诗一共二十八句,请从每节诗中选取两 1 句,为每幅图画题诗,将这首诗歌改写成八句。大军出征图: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战败被围图: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被围思亲图: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效命死节图: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四、再读,体会征战之苦
请思考,诗人所感“征战之苦”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你找出这些诗句并加以概括。征战之苦:战争环境苦
官兵苦乐不均之苦
思念亲人苦
随时赴死苦 五、三读,体悟诗人情感
古人有云:“诗言志。”诗歌是用来表明志向,表达情感的,那么高适想通过这场失败的战争,他想表达哪些情感呢?请简要分析。(独立思考,之后小组讨论,代表回答。)【思路一】
对士兵:赞美士兵奋勇杀敌,不图名利 同情士兵离家远戍,内心悲苦
对将军:谴责将军纵情声色,腐败无能,贪功轻敌,不恤士兵 对军中苦乐不均极为愤慨。
诗人的思考:唐代边塞诗以表现民族间的征战内容居多。本诗虽是边塞诗,但重点不在于揭示民族矛盾,而是揭示官兵间的矛盾。这是诗人对战争失败原因的理性思考。【思路二】
情感深沉:批判(将军、君主)《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太平天国》中也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而这里“战士军前半死生”,将军却是“美人帐下犹歌舞”。再看君主,杜甫的《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开疆扩土)李颀的《古从军行》中也说“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只得到一些植物的种子而已,没有太大的价值。)
同情(征兵、思妇、劳苦大众)“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杜甫的《新婚别》有这样两句“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结局可能就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当然也就放射到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战争涉及到的是千家万户,杜甫《阁夜》“野哭千家闻战伐”。
控诉(整个战争的控诉)
六、品读,鉴赏诗歌之妙——方法体会
1.情感的抒发常常借助于一些手法或技巧,在这首诗里面,作者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明确】
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将帅——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贪图享乐。
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批判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②“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一、四句写征人,二、三句写思妇。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先夫妇,后妇夫,对比中错落有致。
③“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古今对比
李广勇猛善战,作风朴实,能善待部将,与士卒同甘共苦。而唐将只知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此句既是对将帅骄奢淫逸行为的批判,也是对朝廷用人的含蓄讽刺。④一处大的对比——出征与战败对比 出征:“摐金伐鼓”“旌旆逶迤” 战士骄气:“男儿本自重横行” 恃勇轻敌:“汉将辞家破残贼。”
貌似赞扬汉将去国时威武荣耀,实隐含讥讽。【补充】《史记·季布传》 樊哙在吕后面前:“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横行”由来,有恃勇轻敌的意味。
⑤“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A.“飞”军情危急,校尉盼大军早日来解围的忧心如焚的急迫心情。B.“猎”为何不是“烈”? 【补充】《赤壁之战》
曹操与孙权作战——“江南打猎怎样?”打仗,把对方看成猎物,来势迅猛。⑥“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饱含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有力讽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作用:突出矛盾、深化主旨
2.分组:单数组写将领与士兵的对比;双数组写唐将与李广的对比 形式上:整散结合
情感上:突出对将领的批判、对士兵的同情,对李广的景仰。字数100字左右,限时3分钟。(配乐,进入情境)
【师旁白】同学们,不妨想象你就是一名士兵。你拜别了妻儿老小,扛着武器,踏上沙场。你心里想的是如何杀敌救国,而你的将军却想的是何日邀功请赏;你在前方奋勇杀敌,浴血奋战,而你的将军却是花天酒地,醉生梦死。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鲜血染红了大地。家里的妻子望眼欲穿,肝肠寸断,你多么想能和她再见一面啊。你心里明白的知道,也许过了今天晚上,你和她就要天人永隔了。可是,为了战友复仇,或者说,是为了一个战士最后的尊严,你不得不拿起武器来和敌人决一死战。这个时候,你多么希望有一个像李广那样的将领率领你们冲锋陷阵。与这样的人并肩作战,同甘共苦,哪怕死你也觉得是那样的壮烈而又光荣。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拿起笔,尽情地表达一下内心的情感吧。例句:
①狼烟起,烽火燎。戎装铁马,战断天涯路。燕歌响,彩袖舞,花前月下,望尽功勋耀。何为战场,何为天下?
②黄沙漫卷,天色苍茫,却不知某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舍命杀敌,旌旗蔽天,身边战友倒下若干年后唯剩黄沙白骨;可将军歌舞笙前,花前帐下,已无生之面邀功请赏,春光洒军帐,明月鉴我心。
③天苍苍,地惶惶,当流血,人断肠。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前犹歌舞。将军锦帽貂裘,花天酒地邀功夺赏,战士征戍苦衣血染白刃死节可矜,一头头征夫白发,一垒垒河边白骨,换来的却是将军的半生荣华,皇帝的绝域疆土。(“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④这是寒楼上遥望的沉吟声,是阁帐下婉转的歌舞声,是风声,是雨声,是杀敌声,是锋镝声,是战士啼尽最后鲜血的临终声,是将军花前月下邀功请赏的轻敌声,这是国破家亡的声音,这是控诉战争的声音,这是呼唤英雄的声音。
⑤黄沙散漫中,战士们的身影逐渐清晰,如雷声滚滚,是由远及近的马蹄;逶迤旌旆下,却不见将军的昂首,朝歌夜弦,是华灯军帐里的花天酒地。烈风在嘶吼,日月在颤抖,终难放下的是家国的情仇,纵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惧,我愿让白骨枯于这锦绣山河。
⑥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在历史洪荒前,你将如何抉择?壮烈英勇之士惜念家国,贪生怕死之徒苟活人世。遥想名将李广,气吞山河,挑银枪上马,断喝:“挡我者死!”一杆银枪,刺透多少狼兵虎将的胸膛。再看今朝唐将,浴欢帐暖,春华相蒸,歌舞靡靡之音,红袖贪欢,寒了多少忠义之士的赤子之心。壮士跨骏马奔突沙场,心念乃国之使命民之安康。唐将拥美人醉生梦死,魂牵乃命之苟且身之偏安,宝刀驾轩辕,关山战鼓,自念一身修就生死。上对苍天,下对黎民。英雄本色壮哉!无言看今朝,偃月笙箫,水袖带波,红裙扼未央,金樽玉液,声色犬马,白骨遍野敌不过美人胸前的朱砂。千载过,灭风雨,而抗雷电,狼烟未灭,渺四野,而越千年!3.饱含感情的朗读全文,感受情感。【师总结】:咱从来不怕牺牲,咱怕的是不公平。男人们战死沙场,女人们空自守望,君王的一声令下,伴随的是千千万万孤儿寡妇的血泪,塞外的羌笛悠悠,楼兰的胡笳曼曼,大漠的孤烟缕缕,冀北的风沙茫茫,都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是对战争的思考,相信还将继续下去。最后以一古体诗作结,结束与高适的跨时代对话。
“君不见关山北,大雁高翔白骨累,一腔碧血随流水。君不见篷窗后,孤儿嬉闹不知愁,寡妇对月双泪垂。君王一寸土,千家纸钱飞,铁马楼兰终成灰,古来征战几人回?”
七、拓展思考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思考:战争仅仅给中原人民带来了苦难吗?对于战争,你有什么话要说?
【析】这句诗据说是因为当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征讨匈奴,匈奴挫败退守焉支山而写下的,意思是失去了我的祁连山,失去了我的焉知山,我的家畜们(六畜是六种家畜的合称,即:马、牛、羊、猪、狗、鸡。蕃息是指滋生众多;繁殖增多)都没办法生长繁衍了;我那要嫁人的新妇都没办法施粉黛,漂漂亮亮出嫁了。表达了匈奴对失去家园的愤恨和悲怆的热爱家乡的感情。
八、板书设计
九、教后感
第三篇:《海 燕》教案
《海 燕》教案
西安丰镇中心初中 戴海军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
2、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
3、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教学重点:
1、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课文。
2、搜集高尔基的有关资料。
3.教师准备录音带,录音机,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赏析海燕形象。教学步骤:
一、导入美文。
介绍《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问世以来,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它是美的典范之作。
二、整体感悟。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或者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读时不看书,凝神细听。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谈自己在听读时候的所感所想。
3、学生再进一步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和讨论:这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散文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以时间为序,文章着重刻画了几个场面?在不同的场面中海燕都有些什么样的表现? 讨论明确:(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三幅场景画面以及相关文字)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三、品味探究,赏析海燕形象。
1、自主品味,进行个性化解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读了此文后,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2、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初步把握海燕形象的特定内涵。师生共同明确: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这本是自然现象。因此“海燕”一词在俄文中含有 “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高尔基在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这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旨在呼唤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为登高一呼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高唱赞歌。
3、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朗读、勾画、体会和品味其形象给人带来的美感。师生共同评析。
预期成果示例一: “黑色的闪电”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给人一种足以体现海燕的矫健、勇猛之美,“闪电”使人眼前闪出亮光,看到光明。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掷地有声,这是海燕的战斗宣言,体现一种豪情与力量之美,是全诗豪壮之美的最高点。示例三:海鸥的“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的“呻吟、吓坏”、企鹅的“胆怯、躲藏”与文中海燕的“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之美;写大海,写风、云、雷、电,是渲染一种激烈的斗争环境,烘托出海燕形象的高大之美。4、学生齐读课文,深入体会。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中形象和作者感情。
2、写话“海燕的宣言”(结合练习三)。
第四篇:《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
高适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味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2、探讨诗歌的艺术手法。
3、了解边塞诗,体会其深广的社会意义。教学重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2.赏析艺术技巧。
3.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朱光潜曾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读诗,既是培养个人的文学气质,又是我们走进一位诗人,走进一个时代的媒介。边塞诗在唐代达到顶峰,仅就其数量来说,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唐朝的著名诗人大都写过边塞诗,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学习的便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名篇《燕歌行》。
二、相关内容介绍
作者原有小序说:“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开元23年,张守珪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26年,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从这篇短序来看,高适《燕歌行》中的有关描写,可能与张守珪有一定关系。但该诗还包括了高适以前从军时对唐朝军队内部情况的一些看法。因此,不应当把这首诗的主题具体理解为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应当把它看成是当时对边塞战争、对唐军内部情况的概括看法。
三、初读,感知征战之事 1.齐读全文
2.自由朗读,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幅画面:前八句——大军出征图
第二幅画面:九到十六句写——战败被围图 第三幅画面:十七到二十四句写——被围思亲图 第四幅画面:二十五到二十六句写——效命死节图
四、再读,寻找战败之因
请思考,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请你找出这些诗句并分析概括。战败之因:自然条件恶劣
敌人凶悍善战
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官兵苦乐不均)
主要原因: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军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护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五、三读,体悟诗人情感
古人有云:“诗言志。”诗歌是用来表明志向,表达情感的,那么高适想通过这场失败的战争,他想表达哪些情感呢?请简要分析。(独立思考,之后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思路一】
对士兵:赞美士兵奋勇杀敌,不图名利 同情士兵离家远戍,内心悲苦
对将军:谴责将军纵情声色,腐败无能,贪功轻敌,不恤士兵 对军中苦乐不均极为愤慨。
诗人的思考:唐代边塞诗以表现民族间的征战内容居多。本诗虽是边塞诗,但重点不在于揭示民族矛盾,而是揭示官兵间的矛盾。这是诗人对战争失败原因的理性思考。【思路二】
情感深沉:批判(将军、君主)《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太平天国》中也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而这里“战士军前半死生”,将军却是“美人帐下犹歌舞”。再看君主,杜甫的《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开疆扩土)李颀的《古从军行》中也说“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只得到一些植物的种子而已,没有太大的价值。)
同情(征兵、思妇、劳苦大众)“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杜甫的《新婚别》有这样两句“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结局可能就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当然也就放射到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战争涉及到的是千家万户,杜甫《阁夜》“野哭千家闻战伐”。
控诉(整个战争的控诉)
六、品读,鉴赏诗歌之妙——方法体会
1.情感的抒发常常借助于一些手法或技巧,在这首诗里面,作者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明确】
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将帅——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贪图享乐。
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批判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②“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古今对比
李广勇猛善战,作风朴实,能善待部将,与士卒同甘共苦。而唐将只知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此句既是对将帅骄奢淫逸行为的批判,也是对朝廷用人的含蓄讽刺。③一处大的对比——出征与战败对比 出征:“摐金伐鼓”“旌旆逶迤” 战士骄气:“男儿本自重横行” 恃勇轻敌:“汉将辞家破残贼。”
貌似赞扬汉将去国时威武荣耀,实隐含讥讽。【补充】《史记·季布传》 樊哙在吕后面前:“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横行”由来,有恃勇轻敌的意味。
这一组组的对比无不包含着诗人复杂的感情,对将领的批判,对士兵的同情,对李广的景仰。让我们再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读全文,感受情感。
七、拓展学习
1、边塞诗简介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盛唐边塞诗代表作家:高适、岑参、王昌龄,还有李颀、王之涣、王翰等。边塞诗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盛唐边塞诗歌流行的原因:边塞战争性质复杂且频繁,加之文人去边塞,使得唐代边塞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高,形成了边塞诗派,成为唐诗的一枝奇葩。
开疆拓土——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蓬勃发展的阶段,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转而有余力开疆拓土。当时的边疆战功卓著者往往入朝为重臣,士人也往往到边塞去谋出路,是个尚武的时代。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国防、经济需要——“玄宗之世,华夏、吐蕃、大食三大民族皆称强盛,中国欲保其腹心之关陇,不能不固守四镇,又不能不扼据小勃律,以制吐蕃,而继绝其与大食通援之道。当时国际之大势如此,则唐代之所以开拓西北,远征葱岭,实亦有其不容已之故,未可专咎时主之黩武开边也。”(陈寅恪《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总体上与其它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互通有无,交流非常广泛;但同时也存在着睦邻间的矛盾。当时北方民族突厥、契丹、回纥以及西北的吐番等少数民族,都以游牧为业,对骑马打猎都十分熟悉。他们凭借于此,一到草深马肥季节,就瞅机会搔扰边境;而唐王朝为了保护边境安全,保护贸易交通的正常进行以促进经济发展,也经常以攻为守,进行反击。有时唐朝统治者为了扩张势力,或者个别将领为了邀功请赏,也主动侵略少数民族。
战争频繁——自从武则天临朝秉政到李隆基天宝年间,在东起辽宁东部,西至青海、新疆几千里的边境线上,烽烟时起,战争频繁。文人参军——由于边境战争连年不断,因此参军从战成了盛唐人民生活的一项内容。一些青年男子血气方刚,想到边境上去杀敌,去立功。他们把从军参战看作是一种理想,不少文人也踊跃戍边。边塞诗主要内容
解读边塞诗
注意典型意象
1)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 飞马走 ;
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
夷指少数民族)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3)常见的乐器及曲子: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等。
第五篇:燕歌行__教案
榆次一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设计 毕美华 审核 高二语文备课组
《燕歌行》导学案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学习目标:
1.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2.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一、自学引路
(一)作家与作品介绍
高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此外,著名的边塞诗人还有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名篇分别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军行》、《出塞》。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二)积累有关边塞诗的常识
1.边塞诗的形成。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2.边塞诗标题
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2005年重庆卷)等。
3.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四个方面: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 榆次一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设计 毕美华 审核 高二语文备课组
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以如霜月光和似雪沙漠两个朦胧意象营造了绵绵乡思的典型环境,“不知”两字写出征人迷惘心情,“尽”字写出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乡愁。(4)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如陈陶的《陇西行》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边塞诗中常运用的表现手法:
渲染、反衬、对比、借景抒情、细节、修辞等。岑参善用细节勾勒的手法描绘奇异粗犷、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细节真实摹写出边地奇寒景象。高适善用铺排和对比来抒情,如《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前线汉军奋力杀敌与后方将士寻欢作乐对比,暗示了必败原因。王昌龄善用借景抒情,如《从军行(其一)》中将闺中少妇思念征人之愁寄予在高高孤楼、缕缕笛声、阵阵秋风的边关萧索秋景中委婉表达出来,揭示出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苦与创伤。
5.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意象:
经常出现的关山、狼山、燕山、阴山、陇头、凉州和玉门关等边塞地名,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羌笛、落日、月、旗、鼓、铁衣等意象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如张籍的《凉州词(其一)》(2006年天津卷)标题中出现了边塞防线地名“凉州”,柳中庸的《征人怨》中“岁岁金河复玉关”,“玉关”即唐代边陲重镇甘肃玉门关。还经常出现汉代抗击匈奴的飞将军李广,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等。
【命题预测】分析情感和表现手法是考查边塞诗的两类主流题型。借景抒情是考查边塞诗的命题核心点,表现手法是命题热点。6.边塞诗的时代特点:
(1)盛唐: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分析:这些诗句表现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在盛唐,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2)中晚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分析: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3)宋代: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分析: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榆次一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设计 毕美华 审核 高二语文备课组
7.边塞诗艺术风格:
豪放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三)预习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燕歌yān 旌旆jīnɡpèi 逶迤wēiyí 功勋xūn 碣石jié 塞草腓féi 玉箸zhù 蓟北jì 2.解释加点的词。
①山川萧条极边土 尽 ②胡骑凭陵杂风雨 仗势侵犯 ...③边庭飘摇那可度 辽远 ④死节从来岂顾勋 为节气而死 ....3.古今异义。
① 男儿本自重横行 横行(古)恣意驰骋(今)贬义词,依仗暴力做坏事 ..② 天子非常赐颜色 非常(古)特别(今)程度副词,十分 .... 颜色(古)光彩,奖赏(今)色彩
二、鉴赏探究
1.从这首诗歌中你读出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人、事、景。)人:将帅-----士卒,士卒-----思妇
事:战争;景:塞外秋景(教师扣住“战争”进行引导。)2.诗人主要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战争的?(“一场 的战争”)
过程、环境、人物(将帅、征人、思妇)。主要结合下面问题的要点,可以用“一场 的战争”来概括。
3.你觉得这首边塞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
边塞环境: 山川萧条极边土 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广漠、苍凉中透出壮美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 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如: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3)一场思乡、思亲的战争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对比-----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榆次一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设计 毕美华 审核 高二语文备课组
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歌前两句描写了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死匈奴的悲壮场面。后两句中征人已成无定河边的枯骨战死疆场,而家中的妻子仍盼着丈夫早日归来。通过对比表现了征战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将领: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身当恩遇常轻敌——骄傲轻敌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贪功冒进 美人帐下犹歌舞——纵情声色 腐败无能 士兵:战士军前半死生—— 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孤城落日斗兵稀——短兵相接
力尽关山未解围——浴血奋战 视死如归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质朴、善良、勇敢、可悲
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5)一场正义的战争(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汉家烟尘再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杨炯的《从军行》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等诗句直接抒发了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小结: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久戍思归,离愁别绪;边地苦寒,厌恶战争。多重主题: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
4.诗歌在表现主题时使用了渲染和对比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并说说有什么作用?(1)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1)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 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2)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A士兵浴血奋战——将军荒淫腐败;B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将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C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
D当时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的将军——古代勇猛善战、与士卒同甘共苦的李将军;E出征时的狂妄——战败时的惨烈
句中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榆次一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设计 毕美华 审核 高二语文备课组
总结:清人宋宗元在《网狮园唐诗笺》中评述高适《燕歌行》道:“沉痛语不堪多读”。请大家再次诵读诗歌,体悟高适寓于诗中的沉痛之情。
三、拓展迁移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问:两首诗均为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不同。李诗表达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抒发了作者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许诗揭示了战争的残酷,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战争中牺牲的战士的深切同情。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1)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的感情是什么?
解析:《出关》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一往无前,急于奔赴疆场建功立业的心理;后两句写临出居庸关即将远离故土时所产生的怀土恋乡的情感。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马后桃花马前雪”运用了对比和借代(答成“象征”也可)手法。“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桃花”与“雪”分别代指(象征)家乡的温馨生活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将关内桃花烂漫的春景与关外白雪茫茫的冬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抒写出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