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整本书的阅读策略
小学生整本书的阅读策略
----------“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听课有感
瑞鹊小学柯美真
3月17、18日,我有幸参加在厦门举行的为期两天的“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名师教学观摩学习,近距离地真实感受到名师的教学智慧。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我们聆听了小学语文新生代名师倪鸣执教的《“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小语届“四大天王”支玉恒老师执教的《草原上的花》,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周益民执教的《图象诗》,以及全国优秀教师王文丽执教的《李白的送别诗》,全国知名教师蒋军晶执教的《祖父的园子》等等。活动为期两天,共观摩了7节名师课堂,聆听了四个报告。这些课虽然课型有别,风格迥异,却是各有千秋,精彩纷呈。置身于课堂教学中,名师们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或浅唱低吟,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无一不让我们深深地为之折服,如饮甘霖,如沐春风。下面我将针对蒋军晶老师的讲座《多面向的阅读教学,单篇、群文、整本书的阅读》中“整本书的阅读”,谈谈自己收获和思考。
一、如何指导整本书阅读
1、阅读前提示方法。
阅读指导从阅读前就已经开始了,“文字浅显明白的,不妨少点工夫,看下去就是。文字深微曲折的,就得精细得解说,周到的剖析,达到透彻了解的地步,才歇。”“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得仔细吟味;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这都是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的。
2、阅读中进行指导。
学生在课外自由阅读,教师可以限定大致的进度,等到读到某个阶段的时候进行一次讨论交流,可以看到学生读的进度,可以通过讨论提示一些方法,让学生有更深的感悟,有利于下面读得更好更深入。阶段汇报以后,学生根据获得的经验再读。
3、阅读后组织讨论。
等全体学生都读完以后,再次组织交流讨论,汇报整本书的阅读收获。“成本的书分量多,不便在教室里精细讨论,所以教学生根据精读的经验,自己去读。略读的‘略’字表示学生所受教师的指导简略一点的意思,并不是说马马虎虎地读。”要重视学生的自读与自悟,讨论是交流收获,交流经验。
除此之外,“文字最好能读熟”“文字又最好能复习”,交流讨论以后,可以形成文字材料,也可以指导学生再读,读出更多的感受,这样不但能把一本书读通读透,而且可以防止学生浅尝辄止,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整本书阅读如何讨论。
讨论是整本书阅读指导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但能深化学生对书籍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组织小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讨论,应该从情节入手,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情感的熏陶。整本书阅读,关键是整体,它同一篇课文的教学有很多不同。一本书留给学生什么印象,从这本书中能感受到什么是很重要的。在读书交流的时候,教师始终要有整体观念,不能因为个别地方的处理而忽视了整体。在强调整体感知的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阅读。整本书阅读,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又要通过细节的挖掘,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试以三本书为例,谈谈小学各个年段在指导学生整本书的阅读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低年级
低年级可以从阅读图画书开始。在阅读《你看上去好像很好吃》(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这本书的时候,因为书中情节变化往往出人意料,所以很多关键地方教师都可以停下来,让学生想象下一步会发生什么。通过学生想象和书中故事情节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故事的温馨与感人。尤其是书的最后小甲龙跑到山顶的部分,让学生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然后出示下一个画面。相信学生一下子会被感动,因为他们想不到小甲龙竟然找到了父母。一年级的孩子对父母有着强烈的情感依赖,当他们看到这样的场面的时候,一定能把小甲龙想象成自己。其实,整个故事孩子都可能会把自己想象成小甲龙。这样的处理是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故事中的温情。
2、中年级
以《亲爱的汉修先生》(新蕾出版社)为例谈中年级的阅读。
在班级读书交流的时候,教师可首先设计这样的问题:“书的作者是谁?哪国人?”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懂得读书其实是和作者交流。对作者的基本了解也是了解故事背景的一种方法,有利于理解书中的一些内容。
然后提问:“这本书中有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说出你的理由。”通过学生汇报,梳理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通过说喜欢谁,了解学生对这本书的理解程度,看他们是如何看待书中人物的。让学生说理由,就是通过书中的某些情节证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把感受最深的地方说出来。
进行交流:“书中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可以是高兴的、悲伤的、痛快的、遗憾的、好玩的„„”学生会选择不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汇报,这样可以丰富每一个学生读书的感受。
通过这样的汇报交流完成对整本书的梳理,对学生来说就是把散落在心中的信息重新进行了排列组合,形成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建立了整本书的基本框架。这本书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我觉得悲伤,同时也感到很欣慰。”作者为什么这样结束这本书呢?通过这样的追问,让学生从整本书的角度思考作者成长的心路历程。
最后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这本书和其他书比较,有什么不同?”又回到一个整体,要求学生跳出书本。每一本书都有其独特之处,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更鲜明,是用书信和日记穿插的形式来写的,还有很多关于写作方法的介绍。让学生注意整本书的特点,是对语言表现形式的一种关注。
3、高年级
整本书阅读讨论需要经历很多个阶段,有时可以按照章节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有时候可以按照人物进行阅读,然后再回归整体进行交流和讨论。
例如,开展《草房子》(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读书交流,适于在通读整本书的基础上,按照人物进行交流。可以将一个人物或两个相近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交流。比如“秃鹤”和“细马”这两个人物有很多相似之处。让学生先说出对这两个人的印象,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他们名字的由来,然后根据自己推测,看看作者为什么给这两个人起这样的名字。通过这样的探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同时了解作者给人物命名有时隐含了作者的情感因素。最后,围绕“两个人身上哪里最让你感动”进行交流,理解“尊严”和“责任”的含义。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文中的空白处进行阅读交流。《草房子》这本书中每章节的每个部分只用“一、二、三”来划分,让学生给每一部分命名,锻炼学生概括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对情节的整体把握。
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同读,并且要不只一遍的读,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在开展阅读以前,教师可以写读书推荐,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读书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写书评、写心得。
开展阅读和交流,始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通过交流读书感受,让学生的阅读成为习惯。要尽量避免阅读的功利性,注重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否则,就是加重学生负担,就会破坏学生的阅读胃口。不管面临什么样的书,教师本身都应该有能力进行阅读指导,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投入到阅读中来。
第二篇:小学生整本书的阅读策略
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浅谈
——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湟中县拦隆口镇西拉科学校 张永琴
1941年,叶老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作了专门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建议“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对读整本书的思想已经被重视。从叶老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叶老重视读整本书是因为读整本书能够养成读书习惯。具体而言,读整本书可以扩大阅读空间,应用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接触到大量的作品,丰富语言材料,承载语言本身的美。因此我认为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阅读指导:
一、整本书的选择
整本书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选择,一是能够增进学生知识的,一是能够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是能够开启智慧,启迪心灵,传承文明的。选择整本书应该本着东西合璧、古今结合的原则。可以根据书评人的推荐,但是最主要的标准是孩子是否喜欢。所以,教师在选择整本书以前,一定要先读一读,然后推荐给学生。
选择整本书,是师生必然经历的一个自我判断的过程。一般的选本,作者不同,形式有变化,适宜刚刚开始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学生。有的选本在节选时列出了选文出自哪些著作,在读选本时就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去读原著。如果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已经提高了,可以根据学生兴趣、教师取向、作品价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择。选择整本书还可以和教科书的内容结合起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的“课外书屋”栏目向学生推荐了与本单元有联系的整本书,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让学生阅读。教师也可以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延伸阅读,如,学习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作家笔下的人”单元时,可以读《小兵张嘎》《红楼梦》《儒林外史》《百万英镑》等名著,这些是与课文内容联系的整本书,属于内容的延伸阅读。也可以选取《小王子》《毛毛》《爱德华奇妙之旅》《彼得·潘》中任何一本,看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形象的,这属于表达方式的延伸阅读。
二、整本书阅读的指导
“阅读以前对于教材的阅读方法的提示,阅读以后对于阅读结果的报告和讨论。”这是很明晰的指导过程,有读前和读后的指导,其实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有指导。对此,讨论是整本书阅读指导中的重要环节,不但能深化学生对书籍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组织小学生进行整本书的讨论,应该从情节入手,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情感的熏陶。整本书阅读,关键是整体,在讨论交流的时候,不能因为个别地方的处理而忽视了整体。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又要通过细节的挖掘,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
1、按照读物特点提前指导阅读方法。
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该能够把握体裁的特点进行指导。图画书可以分为有字书和无字书。无字图画书可以直接让学生阅读,学生通过读图,能够读懂故事,受到感染。故事情节比较曲折的有字图画书,如,《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教师可以边出示图,边讲故事,在故事的紧要处可以停下来,让学生想象和思考。童话集编选了同一作者不同的童话。有重点地选取经典的部分,如,《丑小鸭》等进行讨论,要引导学生进入童话的情境,在阅读的过程中尽量不把学生拉回现实的场景。设计讨论话题,也要让学生站在童话中人物的角度。讨论充分后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童诗以儿童的语气表现儿童的所思所想。知道诗的类型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诗带来的快乐。读懂诗的意思;想象诗的画面;领悟诗的情趣;欣赏诗的意境;品味诗的语言。学生往往读上几遍就可以背诵,老师要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指导。小说是整本书阅读的主体。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指导,成长小说关注“心灵”,幽默小说关注“语言”,动物小说关注“情节”和“形象”,科幻小说关注“想象”。因为小说有完整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因此设计讨论话题比较容易,既可以讨论人物的性格,又可以讨论语言特色。通过交流让学生觉得还有很多未曾发现,没有体验的细节,有兴趣继续读下去。对现实问题进行追问和思考是交流的重点。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版本所以还要进行版本指导与序目指导。使学生“将来读书不但知道求好书,并且能够抉择好本子,那是受用无穷的。”版本指导,有利于学生选择书籍,对书籍本身具有鉴别能力,能够实现读书与生活的联系,实现终身阅读,终身受益。“读书看序文是一种好习惯”“目录表示本书的眉目,也具有提要的性质。所以也须养成学生先看目录的习惯。”利用目录进行检索,找到自己想看的内容。利用目录可以整合自己想看的内容。如重点研究书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件,可以通过目录跳跃性的看,从而把某些内容整合在一起,能够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理情事件发生的脉络,有利于了解梗概,如果是自序的话,能够清晰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顺着序文可以探究作者的思维线路;如果是他人作序,对书的内容有一些评价,提示读者注意书的价值,同时也有利于阅读时注意重要部分,可以得出自己的判断与序文作者进行比对,得出自己的结论。
阅读指导从阅读前就已经开始了,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得仔细吟味;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这都是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的。那么最要紧的是在阅读中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发掘文章的意蕴,没有一点含胡。也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字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至有误失。在叶老看来,所谓的阅读方法并不是真正的方法。真正的阅读方法不是工具化、形式化的,而是比较、归纳、揣摩、体会的过程。对于一字一句的比较、揣摩、体会,然后归纳,形成自己的认识,才是方法。能够发现文字的特性,才是真实的阅读,才能够锻炼语感,才能够对阅读有帮助。因此,教师在指导阅读的时候,着力点应该放在学生不太注意,学生自己不能发现的语言点上,通过这样的点激发学生,让学生思维更加深入。
2、按照本身的规律去指导阅读方法
学生在课外自由阅读,教师可以限定大致的进度,等到读到某个阶段的时候进行一次讨论交流,可以看到学生读的进度,可以通过讨论提示一些方法,让学生有更深的感悟,有利于下面读得更好更深入。阶段汇报以后,学生根据获得的经验再读。“在阅读一事的本身,教师没给一点儿帮助,就等于没有指导。”可见在叶老心中阅读指导是很有必要的,在现实中也是非常需要的。“我们可并不是说‘指导’就是由教师一个人这样从头到尾讲下去。‘指导’得在讨论里。”指导要注意方式,要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进行。
等全体学生都读完以后,再次组织交流讨论,汇报整本书的阅读收获。“成本的书分量多,不便在教室里精细讨论,所以教学生根据精读的经验,自己去读。略读的‘略’字表示学生所受教师的指导简略一点的意思,并不是说马马虎虎地读。”要重视学生的自读与自悟,讨论是交流收获,交流经验。
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同读,并且要不只一遍的读,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在开展阅读以前,教师可以写读书推荐,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读书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写书评、写心得。在交流之前,让学生通过做书签,写读书感受,写书评等形式,把理解的内容条理化,在交流时就不会泛泛而谈。读书交流要从整本书开始,又从整本书结束,保证书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开展阅读和交流,始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通过交流读书感受,让学生的阅读成为习惯。要尽量避免阅读的功利性,注重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否则,就是加重学生负担,就会破坏学生的阅读胃口。不管面临什么样的书,教师本身都应该有能力进行阅读指导,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投入到阅读中来。阅读交流以后,学生能更细致的重读,学生自己去发现更多可以读的书,学生愿意带动身边的人阅读,学生课下自愿的交流讨论,这样阅读指导的目的就达到了,就把阅读的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使学生有更多的阅读知音,有利于他们持续阅读。
总之,好的阅读指导应该像优秀的作品一样,把所有的“功利性目的”都隐藏在丰富的阅读活动背后。阅读的主人是学生,每次都要让学生畅谈读书感受,让学生提出最想指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体验,这样的阅读会更动人,更持久。
三、整本书阅读的评价
1、对阅读结果的评价。
阅读要关注差异,但是也要有基本的速度要求,大多数学生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不能按时完成的,教师要了解是没有兴趣,还是阅读速度慢,通过阶段性讨论做出相应的调整。对阅读速度慢的学生,可以通过规定时间读完短文等方式提高其速度。此外,还要注意,从低年级开始就锻炼学生不指读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速度。
在班级讨论中看阅读深度。“教师指定一本书教学生阅读,要他们从书中得到何种知识或领会,必须有个预期的标准;那个标准就是判定成绩的根据。完全达到了标准,成绩很好,固然可喜;如果达不到标准,也不能给他们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就了事,必须研究学生所以达不到标准的原因──是教师自己指导步完善呢,还是学生的资质上有缺点,学习上有疏漏?──竭力给他们补救或督促,希望他们下一次阅读的成绩比较好,能渐进于标准。”教师在指导阅读前,要有明确的目标,在班级讨论中,通过学生的发言能够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检测。检测的目的不是给学生好与不好的评价,而是通过评价发现阅读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使阅读更有实效。也能根据学生阅读情况的不同对个别学生进行再次指导。查阅资料,了解阅读的真实情况。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根据所读的书做简单的读书卡,或者用图画表现自己的读书所得。中年高年级学生可以做程度不同的读书笔记。“笔记大概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碎屑的摘录;一部分是完整的心得──说得堂皇一点,就是‘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中年级学生通过摘录,加上感受的形式写读书笔记,如果允许的话,可以在所读的书上批画圈点。高年级学生可以就书中的章节或者人物,写出自己完整的心得。不论是“读书报告”还是“研究报告”都以学生真实的感受为主,不是为了应付老师,那样反而破坏了读书兴趣,做了不如不做。
教师要让学生做属于自己的笔记,使学生乐于做笔记,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笔记的作用。要让他们认清,笔记不是教师向他们要的赋税,而是他们读书学习不能不写的一种记录。参考得来的零星材料,临时触发的片段意思,都足以供排比贯穿之用,怎能不记录?极关重要的解释与批评,特别欣赏的几句或一节,就在他日还值得一再检览,怎能不记录?研究有得,成了完整的理解与认识,若不写下来,也许不久又忘了,怎能不记录?这种记录都不为应门面,求分数,讨教师的好;而只为于他们有益──必须这么做,他们的读书学习才见得切实。”
教师指导如何做笔记的基础上,在阶段性阅读和完整性阅读以后,可以通过查阅笔记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程度。“而在上课讨论的时候,这种笔记就是参加讨论的准备;有了准备,自不致茫然无从开口,或临时信口乱说了。”读书笔记为班级讨论做好准备。班级讨论以后,通过查看笔记的方式,了解讨论是否加深了学生的了解。“每抄一条,每写一段,总得让他们说得出个所以然。这样成了习惯,终身写读书笔记,便将受用无穷,无论应付实务或研究学问,都可以从笔记方面得到许多助益。”
2、对阅读指导过程的评价。
整本书阅读以师生充分自读为基础,以班级讨论为主要交流方式,以教师的评价为指导,以促进师生语言与精神成长为归宿。教科书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经验,在于“语用”方面的探索与研究。整本书阅读通过对“语用”规律的把握,体悟作品描述的各种形象,获得精神的力量。对学生而言,获得阅读乐趣是他们进行阅读的核心动力。让学生经历乐趣不只是快乐的体验,还有冒险的体验,紧张的体验„„这些乐趣有时来自书的插图,有时来自文字欣赏,有时来自故事情节。教师要能够根据具体的文本,以尽可能丰富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这个乐趣来自于交流活动本身。教师组织多样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乐趣。如在进行了《小淘气尼古拉》的读书讨论时,让学生把自己一天中有趣的事情画下来,组成漫画集《我的淘气史》。学生在想和画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
在阅读中体会思想感情的变化,让学生感受打动人心的力量、让学生的目光从书中回到现实,看看身边的人,看看自己。来引导学生发现细节来交流,看学生对作品细微处的理解,同时通过相互交流、讨论,甚至是辩论,使学生的认识不断丰富。引导学生发现经典的优美的语言,并且能够感受这些语言,为他们自己的语言发展树立一个标尺。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语言需要,我们有责任呈现的丰富,没权利专制于一种。让学生经历发现美、感受美文学成就。
总之,阅读的本质不是培养学者也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培养具有阅读能力的人。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让所有走进来的人有所收获,让所有走出去的成为新我。整本书阅读是在学校语文课程内的阅读,同生活中的自由阅读、消遣阅读不同,势必会关注到阅读的方法和习惯。整本书阅读要通过阅读整本书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而不能读无所获,所以整本书阅读要在统一阅读的情况下进行。书中的文化特质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书中的文化因素,精神特质,在师生而言,应该也是在无形中吸收的,绝不能为了方法,而使阅读失去魅力,失去兴致。
整本书阅读是需要统一的,需要指导的,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再去自由阅读,收获会更多。整本书阅读应该是在所有的地区都可以实现的,因为在所有的条件中,文字是受限制最小的。农村中小学,更应该把整本书阅读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书的来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想办法解决,不能读书,可以读报,不能读报可以读广告,关键是要把有汉字的东西给学生,给得越多越好,越早越好。由此看来,整本书阅读的“整本”又不是单指物理形态的一本书,而是一种整合的思想,一种整体的意识。不同的地域,条件不同,读到的读物可能会有不同。但是,就像叶老所说,只要内容和形式都没有问题,就可以拿来读。学生读了就会有益,就会比一本课本的教学丰富。
第三篇:小学生整本书阅读延展活动的策略研究
小学生整本书阅读延展活动的策略研究
课题名称:《小学生整本书阅读延展活动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整本书:儿童的成长时一个彩色的阶梯,不同的年龄需要读不同色彩的书。“整本书”同“单篇短章”相比,知识的容量要大些,思路的拓展要复杂些。
阅读: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书面材料主要是文字,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首先是把文字符号变成声音,后达到对书面材料的理解。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
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不同于一篇文章,一个片段的阅读,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又要通过细节的挖掘,牵一发动全身,促使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
延展活动:延展即延长伸展;扩展。整本书阅读,因其内容丰富,适合开始各类延展活动,各种延展活动中让孩子更好地感受书的“可亲”,触摸到书的“温度”,发掘经典的“内涵美”。
策略:是实施整个过程的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是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的组织过程,选择具体的方法和材料等。本课题的目标就是尝试运用多种策略开展整本书的阅读,让书丰厚,使书鲜活。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读整本的书”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整本书阅读能够扩大阅读空间。通过版本指导,序目指导,参考书籍指导,阅读方法指导,讨论交流,延展活动等方式,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发展语言,锻炼思维,强健精神,提升境界。对整本书阅读效果和阅读过程进行质性评价,保证整本书阅读的有效进行,为学生开拓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国内外许多学校也推出了“读整本书”活动,用丰富的活动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海门推出了新教育阅读节,新教育一直倡导整本书的阅读,并把它作为学校阅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通过整本书的阅读,让师生都能真正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让阅读成为师生的日常生活方式。
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教材全是单篇短章”,只读课本上的文字,“老是局促在小规模的氛围之中,魄力也就不大了”。读整本书的时候就会无从下手,难以把握。没有足够的阅读空间,也就没有自己学习尝试的机会。学生没有整本书阅读的实践,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不可能自己学会阅读。那有什么办法吗?本课题旨在研究通过各种措施,各种活动来提高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让书丰厚,使书鲜活。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课题研究目标:
触摸经典,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学习阅读整本书的策略,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形成学习能力的核心--阅读能力,提高儿童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个体精神成长。
3.在丰富的延展活动中发展语言,锻炼思维,丰富体验,提升语文的综合素养。
课题研究内容:
一、创设阅读氛围,激发整本书阅读的兴趣。
教师要重视兴趣,更要重视产生兴趣的源泉和维持兴趣的动力。要让学生对经典怀着难以磨灭的热情,必须挖掘兴趣的源泉,让一时的兴趣变成终生的热爱,变“一时热衷型”为“持续发展型”,努力创设阅读名着的良好氛围。
二、探索“整本书”阅读指导课的形式
1.好书推荐课
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选取本节课中推荐的好书进行阅读。在阅读中验证同学所得,并鼓励获得个体阅读体验。用一个作家带动一个作品,用一个作家带出其余作家,推荐形式可以是表格式、卡片式、可以是文字式。不管采取何种形式,要有理有据,阐明推荐的原因。
2.读书指导课
在指导课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同时激发了他们读书欲望。
3.读书交流课
读书交流课能拓宽学生阅读的触角;读书交流课能延伸学生阅读的深度。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新知,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
4.读书欣赏课
整本书中优秀片段、章节进行鉴赏,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5.延伸活动课
三、探索课外延伸活动的形式
1.诵一诵,含英咀华出滋味。
文学经典是人类思想文化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泱泱文化的源头,它历经岁月的淘洗,传递跨越时代的思想光华。好的文学经典都值得细细品味吟诵。而且朗诵可以丰富口头语汇,增强语感,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及语言美。因此,在晨诵课上,在语文课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经典篇章的吟诵比赛,并且为学生配上优美的轻音乐,营造一种安静、和谐的读书氛围。在吟诵中,把静止的书面语化为声情并茂的语言,调动了他们的口、眼、脑,显然要比仅用眼、脑来“看”要优越得多。
2.写一写,独具匠心巧摘记。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检查孩子的读书效果,做摘录、写读后感是语文老师常用的“招数”。但在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极不喜欢这样的作业,摘记效果也差,甚至弄巧成拙,连阅读的兴趣也跟着丧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每本书的特色,设计了个性化的阅读学习单。这种学习单综合了图画、文字的优势,新颖有趣,富有创意,备受学生欢迎。
3.辩一辩,各抒己见展口才。
“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在思辩中,学生的口头表达可以得到训练,在思辩中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提升,能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阅读一本书,重要的是有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的观点。
4.编一编,奇思妙想求创意。
小学生的想象比较丰富、独特,往往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奇思妙想常常涌现。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故事情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把握了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让他们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5.演一演,一个学期一台戏。
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雷夫老师的学生,除了进行各项计划和学习,还会制作、演出一出完整的莎剧。他的学生被称为“霍伯特的小小莎士比亚们”。我们也可以尝试在每学期共读的书目中选择一本适合的书演一场儿童剧。从选戏、编剧、安排角色、记台词、使用音乐和舞蹈、准备道具,直至期末面向家长的汇报演出都有学生负责,在活动中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又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课题研究过程
1.课题前期准备阶段
(1)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并申报立项
(2)落实课题人员,布置各人员的分工。
(3)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相关资料,深刻领会,方案的内涵
2.课题中期实施阶段
(1)学习关于整本书阅读操作的相关理论知识,探讨延展活动的形式。
(2)开展“整本书阅读”指导课的探讨
(3)在各班之间开展丰富的活动,在评比中激励学生阅读的兴趣,收获阅读的喜悦。
3.课题实施总结阶段
(1)总结各项资料,对研究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写成研究报告。
(2)对各种形式的阅读指导课进行案例分析,整理成册。
(3)进行吟诵、辩论赛、儿童剧等比赛,评出优胜。
(4)将学生的阅读学习单进行汇总,装订成册。
(4)组织课题结题报告会,接受上级检查、评估、验收,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对学生现状进行调查,运用问卷、访谈、观察、前测等方法调查学生的阅读现状,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
2、学生带动法:通过一小部分学生先学、先走,在带动、感染他周围的学生也来学习。
4、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探索整本书阅读延展活动的策略开展吟诵、辩论赛、儿童剧等比赛。
5、实验法: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引导学生设计各种形式新颖的阅读学习单。
第四篇: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探讨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探讨
最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提出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构建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深受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困扰着广大教师,对整本书阅读的推出非常赞成,迫切希望通过整本书阅读来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增强阅读的有效性,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笔者尝试整本书阅读已有好几年,当时是作为课外阅读来开展的,但是这次课程化以后,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分析了很多案例,从以下四个方面思考整本书阅读的策略。
一、关注学科特点,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普通高中?Z文课程应继续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以上表述来看,整本书阅读应关注学科特色,立足语文学科,聚焦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的整本书阅读,除了和别的学科一样要感知和了解,获得情感熏染和精神影响外,还有独特的学习内容,那就是语言运用。学生阅读整本书之后,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如果仅停留在感情精神层面,只是局限于讨论思想主题、人物性格、人生启发、社会意义等,就体现不出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整本书阅读不能只关注青少年的精神成长,更应该考虑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获得的影响和成长。
例如,在《边城》整本书阅读教学时,自主阅读阶段主要解决情节、小说人物性格、作品情感等问题;在阅读第二阶段――专题探究阶段,则要从学生语言运用方面做专题研究,设计如小说主题的多元解读、小说语言特色、小说的艺术手法、从《边城》看诗化小说等专题,希望通过这些专题让整本书阅读体现语文学科特点。
二、关注学情特点,强调学生的阅读体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道:“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和思考。”
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整本书阅读具有阅读时间长、阅读自由度高、阅读内容丰富的特点,给学生充分体验的机会,学生能与书中的人物一同思想行动,与书中的人物直接对话,共同体会喜怒哀乐,这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要注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感悟、思考和收获,而不是教师为考试准备的阅读问题答案。教师的引导主要体现在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督促学生落实阅读进程以及解决学生在阅读中的疑惑,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出现的问题,共同欣赏文本的美好。教师最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阅读体验,并顺着学生的读书体验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阅读。
例如,在《老人与海》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边阅读边摘录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课堂上朗读这些优美或意蕴丰富的句子,学生之间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受,然后带着这些体验与感受再次阅读文本,学生的阅读兴趣会更高涨。
三、关注阅读指导,突出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中一般要进行读写练习和专题研究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好专题,提示学生在阅读中要注意自己研究专题的相关内容,及时在书中标记出来,有些内容可以摘抄下来,以备日后所用。此外,还可以布置一些特色任务,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通过读写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阅读《三国演义》时,教师可以设计“为三国人物立传”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自主挑选一位喜欢的人物,收集文中的相关信息,梳理人物的发展历程,提取突出体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件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要求学生在网上寻找各类人物传记的体例,在此基础上完成人物传记。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关注阅读评价,重视学生整体发展
整本书阅读的容量大,时间跨度长,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热情,完成学习任务,过程评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整本书阅读应该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教师、学生、家长、教学管理者、社会等,评价包含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学生和教师互评、家长评价以及学校评价等,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其中,由于整本书阅读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应该是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学习目标,发现自己的不足,调整自己的阅读和思考方向。同时,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因为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只有充分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才能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郑桂华.整本书阅读:应为和可为[J].语文学习,2016(7).[2]温儒敏.把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当作语文学习头等大事[J].语文建设,2016(9).[3]吴欣歆.书册教学阅读现场[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6.
第五篇: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分析
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分析
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方式,它是发展语言,锤炼思维,滋养精神,提升境界的有效手段。阅读的方式按篇目分有:单篇阅读、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主阵地的?n堂以单篇阅读为主、群文阅读为副的形式展开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整本的书,不仅可以练习精读、速读,有利于养成更好的读书习惯;还可以进行各种文学知识与文体阅读的训练;学生阅读的心理会更加专一,阅读效果也会更好。它可以收‘一石多鸟’之效。”(叶圣陶语)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有利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然而,如今学生阅读整本书的现状,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如下:
缺少阅读氛围,学生被动阅读。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思维活动,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获得体验的重要过程,是思维随文字的一次旅行,是作者和读者的心灵对话。这种阅读或是在饭后,或是在闲暇之时,这是一种心灵的享受。然而,不管在课间或是午间,校园内,教室里见到的则是你追我赶、你推我挤的打闹,或埋头做习题的情景,听到的是“嘿嘿哈哈”的嘈杂喧嚣之声,或做习题时发出的取乐之声。沸腾的校园里,却看不见学生“内心的沸腾”。这种连零散阅读都没有氛围的校园环境,怎能营造出整本书阅读的春天呢?学生课外阅读只能靠老师布置(规定阅读时间、内容,并请家长监督),作业式的被动阅读很难养成阅读的习惯,沉淀丰富的思想。这样的被动阅读怎能够愉悦身心、提升素养呢?
学生无视文字,低效阅读。“阅读”在字典中的解释是:看着书报并领会其内容。语文阅读则应该是看着文字并领会其含义、品悟情感的过程。然而,现实的阅读过程中却见到了无视文字的“零阅读”现象,这就是无视文字,没有思考,没有发现的“假阅读”现象。它是一种无效或低效的阅读,严重影响着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质量的提升。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阅读需要学生的静思默想来完成文字的理解、情感的体悟、思想的积淀。整本书阅读更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因此需要采取以下阅读策略。
一是定时交流,保持兴趣。学习活动中的交流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整本书的阅读进程中,定期举行读书交流活动,是对书的阅读走向深入的开始,它可以让学生发现未曾发现的内容,体验不曾感悟的细节,然后再兴趣盎然地继续阅读。其实,这个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引领学生持续阅读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下一步读什么、该怎样阅读,已经从同伴的交流和表演中心领神会、了然于胸了。对人物的性格的把握一定比先前更全面,对本书的阅读期待定会被再次激活。
二是教给方法,保证时效。习惯于单篇阅读的学生,如何开启整本书阅读的旅程?怎样的阅读方式更有效?在学生开卷之前老师需要有效地指导,教给阅读的方法,让他们顺利踏上整本书阅读的阶梯。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精读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逐字逐句阅读,将书中内容理解透彻。运用圈点勾画等符号在书中留下阅读的痕迹,让学生读书时有思考、有感悟。及时批注――品评遣词造句,表达体会感悟。
三是反刍吸收。反刍是对所读内容的回顾、消化、整合、吸收的过程,反刍阅读可以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建立新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反刍阅读的方式也多样化,摘录式、卡片式、感悟式、赏析式等,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选择任一形式统一进行,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操作。这样有指导、有步骤、有顺序的阅读,才是有实效的阅读,才能使学生展开阅读的双翼,练就腾飞而起的本领。
四是关注评价,引领持续。评价是对所从事的学习活动的肯定或否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是对活动的一种引领,是推进活动走向纵深的一种手段。学生整本书的阅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外力的推动促使其持续不断地进行。教师组织的定期评价读书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多方面促进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一般有以下几种:情节展示式、言语品评式、结果汇报式、综合式等。通过这样的评价交流,学生对《草房子》的美的理解一定会从原来的碎片型趋向整体化,对人性和真情的体悟一定比先前更深刻,这样的评价就是最有效的指导,如果能不定期进行,一定会推进整本书阅读的持续深入。
整本书阅读作为课外阅读的一方领域,它是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圣地,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舞台。它比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在它的成长之路上给予正确的指导、及时合理的评价引领。让整本书阅读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支起一方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