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田小娥的悲剧命运
浅析田小娥的悲剧命运
小说《白鹿原》为我们塑造了大量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田小娥是诸多人物中最具反叛性的一个,因其蓬勃的生命力激荡人心,其悲剧命运更为酸楚和感人,造成她悲剧命运的是她自身性格中的弱点更是当时封建社会的必然。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一、软弱、缺乏独立
小娥受父母之命嫁与大财东郭举人做二房,因忍受不住大房媳妇的欺辱、财东的鄙弃和欲望的纠葛和长工黑娃偷情。被休掉后,不计较名分,贫富跟随黑娃回到白鹿村屈居烂窑为生。黑娃农运失败被迫逃亡。小娥因遭受光棍狗蛋的骚扰,被族长白嘉轩以淫乱男女在祠堂遭受了刺刷的鞭挞,激起小娥的对白家的仇恨。鹿子霖怂恿小娥去勾引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等到白孝文家破人亡沿街行乞,小娥的依靠自然倒塌,在一个深夜被黑娃的父亲鹿三用锃亮的飞镖扎死,从而终于结束了自己一生对依靠的追寻。
二、反抗的不自觉性、报复的无知性
小娥在白鹿原上的反抗,是在选择以身体作为武器,而一步步走向悲剧的。当黑娃农运失败被逼迫逃亡,小娥忍受着村人的鄙视和浪子的骚扰,为了自保和拯救黑娃被迫与鹿子霖勾搭,这种以性作交换条件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行为是不自觉的。其后在鹿子霖的操纵下,田小娥被当作淫乱男女遭到毒打,这使小娥清醒地看到是鹿子霖的丑恶嘴脸,但小娥没有终止和鹿子霖的关系,最终成为白鹿两家的牺牲品。在这里又能体现出小娥反抗的极大不自觉性。
三、男权主义社会的牺牲者
当时的封建社会属于男权主义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男人只有对女人存在欲望和要求,而女人对男人只存在顺从及依附,女人只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机器。小说中白嘉轩是白鹿村的族长,他以一生娶过七房女人引以为豪,却不能容忍田小娥对封建包办婚姻的背叛,他不允许黑娃与田小娥进祠堂,并将他们逐出白鹿村使之失去做“人”的基本权利。田小娥一个具有抗拒性的柔弱女子为追求美好的爱情和自由而死于非命,都明显体现出当时男权主义社会的黑暗、传统、势力、残酷。
总之,田小娥的不幸命运是与生俱来的,她的美丽,软弱,以及对传统文化不自觉的反抗和无知的报复,以及她可怜地悲哀地选择了身体(性)作为武器,最终走向了死亡。
第二篇:浅析《白鹿原》中田小娥的悲剧命运
浅析《白鹿原》中田小娥的悲剧命运
【摘要】 《白鹿原》中的田小娥一生似乎都在与命运抗争,她具有反抗精神,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在男权社会里她强烈地渴望过着正常的生活。一种生命的本能使她与黑娃相好。东窗事发后被遣送会娘家,后跟随黑娃回到白鹿原却不被封建礼教所接受。她成了白鹿原上最低贱的一个女人。但也是白鹿原里唯一一个在被男人玩弄的同时也玩弄男人的女人,唯一一个打过男人耳光,唯一一个尿到鹿乡约脸上的女人。但是她的反抗是不彻底的,她因为自己的反抗而招来了更大的灾难,并很快成为一个堕落的女人。
【关键词】 《白鹿原》 人物形象 田小娥 悲剧
陈忠实《白鹿原》为我们塑造了大量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田小娥是诸多人物中最具反叛性的一个。因其蓬勃的生命力激荡人心,其悲剧命运更为酸楚和感人。
白鹿原上有众多的牌坊,包括当地的县志里都有卷宗繁杂的《贞妇烈女传》,作者陈忠实说自己写作的时候,感觉到这些陈年老本里掩盖了许多被痛苦折磨的女性灵魂。“这些女人用她们活泼的生命,坚守着道德规章里专门给她们设置的‘志’和‘节’的条律。曾经经历过怎样漫长的残酷煎熬,才换取了在县志上几厘米长的位置。”陈忠实说,“我感到最基本的作为女人本性所受到的摧残,便产生了一个纯粹出于人性本能的抗争者叛逆者的人物”。而另一方面,民间口头流传着不少酸黄菜故事,不少干部在开会间歇的唯一乐趣,就是琢磨这些肆无忌惮的放浪故事,贞烈故事和这些比起来立刻片甲不留。田小娥就这么慢慢浮现出来了。
田小娥是《白鹿原》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女性人物。田小娥最初是没有名字的,她只是郭举人的“小女人”,这是一个简单的“潘金莲”式的故事,因为家里的贫寒,父亲虽然是秀才,还是将其送予人家做妾,在大房的威风下收敛地过日子,被大老婆逼着做家务;更不堪的是,为了保养举人的身体,她还得被当作某种器物,“泡枣”——无论在举人夫妇眼中,还是观看她的长工的眼中,她都不是“人”,而只是欲望的客体,或者说,一个可供 使用的“器物”。小娥这么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嫁给老头子郭举人做小老婆,本身就是她婚姻的不幸。这种生活对一个年轻人女人来讲根本就是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漆黑的暗夜。对于这种不幸,她又能怎么样呢?除了偷偷的枣子扔进尿桶来一点阿Q式的心理平衡外,她无能为力。
她也是个人,她也有追求幸福的心和权利,她也努力去争取了自己的幸福,黑娃的出现似乎改变了这一切。黑娃和田小娥一样,在双方相遇之前,他们都是混沌的,未开的,也拒绝被开窍。他和田小娥的相遇,开始仅仅是一场并不完美的性。被当做器物对待的田小娥看上了黑娃,仅仅是因为他是长工中欣赏她,羡慕她,把她当做“冰糖”一样的美好事物对待的人,“他几乎承受不了那种美妙无比的感觉的冲击,突然趴在她身上,几乎要融化成水了”。不过,她不是冰糖,不是别人施舍给他的,而是主动向他寻求情感的。
随后,因和黑娃偷情东窗事发,被驱逐回家。回到家后,她父亲--田秀才这样一个读书人当然不能容忍这种有辱门楣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以至于小娥回家后,父亲则气得病倒,只求“要尽快尽早地把这个丢脸丧德的女子打发出门,像用锹铲除在院庭里的一泡狗屎一样急切”后来黑娃假装到他家务工,表示愿意娶小娥为妻,田秀才竟然高兴的如同大病初愈一般,不光马上答应,还倒贴钱财。
田小娥选择黑娃一方面是她本能的生理需求,而另一方面,更重要是为了跳出连只狗都不如的火炕,能自由自在的生活。
陈忠实说自己把性“撕开了写,不做诱饵”。田小娥和黑娃确实如此,他们因为性而结合,但是很快就由性生出了感情。因为性,小女人获得了名字,她被称呼为“娥儿姐”,而她,也认定,能和他相好这几回,死了也值得了。这也是黑娃能到处打长工寻找她的基础,露水之欢演变成了生死情谊,两人在寻找到对方后经历了电闪雷鸣般的冲击,抱头痛哭起来。
她跟着他回到白鹿原,却没有获得她想要的与子偕老。
如果他们的婚姻能被顺利接纳进白鹿原的乡村系统的话,那么她也许真的能如黑娃说的那样,攒些钱,购买些田地房产,慢慢地成为白鹿原上的传统乡民。然而封建社会重重阻碍,对伦常的芥蒂太深,导致这对追求爱情的男女无法得到制度的承认。
白嘉轩是白鹿村的族长他以一生娶过七房女人引以为豪,却不能容忍田小娥对封建包办婚姻的背叛,他不允许黑娃与田小娥进祠堂,并将他们逐出白鹿村使之失去做“人”的基本权利。
他们在村庄边缘的被废弃窑洞第一次往外冒烟的时候,两人觉得总算有了自己的家了,她安安静静的和心爱的黑娃一块平静的过着自己的生活。陈忠实不厌其烦地记下了两口子过日子的点滴,养了小鸡,种下了各种树苗,他们俩开始了甜蜜厮守——虽然族谱拒绝了他们婚姻的进入,但是两人生活在一起的勇气能改变许多。
不过,更大的变化来到了,这次,是革命。所谓“风搅雪”,并不是空穴来风。黑娃成为农民协会的骨干,连田小娥也成了村里的妇女领袖,起因不仅仅在于他们卑微的出身,更在于他们所遭受的不公,各种游街的新景观,正是他们本能的发泄。
然而,这种革命注定是不长久的。传统观念认为是国民党背叛了革命所造成,但是白鹿塬上的黑娃和田小娥们显然无法成为与白嘉轩和鹿子霖所抗争的新力量。由于根深蒂固的自卑感,小娥的反抗精神自始至终都显得底气不足,对于强大的封建礼教而言,她个人的力量太微弱了也太渺小了。
他们有的只是铡刀,只是游街示众,一时的轰轰烈烈,很快就灰飞烟灭,所谓缺乏“思想的武装”。社会的动荡不安,今天赤匪,明天国军,后天族长,不管什么世道,最苦最贱的都是农民,可比农民更苦的就是村子里的寡妇。因为黑娃的杳无音信,田小娥就是个实质上寡妇。
她想要的,是保住黑娃的命。在还乡团到来的时刻,她被吊在柱子上,村庄的人们叫喊着:“墩死那个婊子。”小说描绘这一场景是“一只小巧的尖头上绣着一朵小花的鞋子掉了下来”。那一刻,她是整个村庄的敌人,可就算如此,她还在奢望,要保护住黑娃的性命,不能让他流亡在外。
可她留不下黑娃、田小娥本也愿意安分守己地等着黑娃回来,却不料鹿子霖的威逼利诱,都说一失足成千古恨,可在一个女人如衣服的时代,没有可靠的宿主,衣服只能被抛弃 在荒野中。她委身鹿子霖也不过是为了能够活下来。为此,她投靠了鹿子霖,鹿子霖对她的勾搭中不乏保护者的身份。他帮助她驱逐了上门的无赖调戏者,告诉她黑娃要保住性命,一定不能回到村庄,并且还一次次拿出银元来帮助她渡过难关。尽管鹿子霖是村庄里人尽皆知的“坏人”,可是,至少他对她有一丝情谊,在无人过问的村落里,这是田小娥能抓住的唯一的东西。早期的田小娥的历史像传统小说中的潘金莲,依靠本能在生存;那么到了此时此刻,她已经不再是那个随波逐流的人物,而是有自己诉求的、努力挣扎在乡村中获得生存权的女人了。
且不论寡妇门前是非多,她自己也不甘就这么任人宰割。她知道自己的美,也懂得利用自己的美。
田小娥的反抗并不是一个自觉的反抗,她要利用性这唯一的武器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她比鹿冷氏有更自由,更积极的性爱选择权,她已经认识到女人身体对于男人的意义,并且学会了利用自己的身体去开展“外交”,以获取男人的关注和保护。性爱只是她的手段,改变自己的地位才是她的目的。
可她算计不过子霖,鹿设计让其陷害白家,告诉她成功后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田小娥果然不出所料,用自己的身体为诱饵,让白嘉轩声名扫地,曾经惩罚她的族长,用刺刷去打击自己的儿子,在精神上,她已经按照鹿子霖的计划,尿到了族长的脸上。于她,也只不过是被鹿子霖用来报复白家的一枚棋子。
尽管,在和白孝文的关系中,田小娥得到了另一种释放。本来只是计划毁灭白家,但是知书达理的白孝文却打动了她,破烂的砖瓦窑本来是村里的禁地,任何正常男人不会来这里,可是白孝文却完全像被勾走了灵魂一样不断地拜访,被礼俗控制的白孝文由不行到行,他自己的解释是不要脸什么就都好了,事实上,更多的是田小娥的肆无忌惮的个性激发了他,两人不顾所有礼法在窑洞里抽大烟,扯面,“头脑里除却了一切生活的负累,似有无数的鲜花绿叶露珠滚动”。此时的田小娥被整个村庄视为异端久了,村庄的歧视已经不在她的眼界之内,来了个白孝文,曾经的族长候选人,却甘于在青天白日下与她放肆地过活,对于田小娥来说,与白孝文的自然而然滋生出的情感,意味着她的觉醒。她被传统文化所抛弃,但是反过来,她用自己的身体,给这个文化以极大的破坏。可她也守不住孝文,哪怕她的心中也 有真情,可付出了真情,到头来得到的确实一出出的悲剧,她自己就是个悲剧。最终都报复在了自己身上。陷害狗蛋也让自己遭受刑罚,诱惑了白孝文却最终让自己丧命。
被鹿三扎死的那一刻,田小娥空洞地回过头,叫了他一声“大”。
当写到她被公公鹿三用梭镖钢刃从后心捅杀的一瞬,陈忠实突然眼前一黑搁下钢笔。待他再睁开眼睛,顺手在一张纸条上写下“生的痛苦,活的痛苦,死的痛苦”12个字。
这个村庄对她的惩罚到了顶点,按照鹿三的逻辑,当他看到沦为乞丐的白孝文去抢舍饭。而那个时候,鹿三也坚定看一个念头,就是田小娥这个坏女人让黑娃和孝文落得如此狼狈,这个毁灭了两个男人和两个家庭的女人实在该死。可是田小娥的逻辑更为强大,在她死后,始终不肯散去的亡魂附体在鹿三的身上,开始发表自己的演说。白鹿原就在长安城的附近,古往今来,这里目睹了无数贞洁烈女或者淫妇荡娃的故事,传奇在这里是最普遍的,恍惚唐人传奇里那些不甘死去的女子鬼魂的再现,陈忠实用非常实在的笔法描写了田小娥死后不屈服命运的最后挣扎。
她附体在鹿三身上,在整个村庄目睹了鹿三由稳当持重到了疯狂轻佻的时候,发表演说:“我在白鹿原惹了谁了?我没偷掏旁人一朵棉花,没偷扯旁人的一把麦秸柴火,我没骂过一个长辈人,也没推搡过一个娃娃。白鹿村为何容不下我住?我不好,我不干净,说到底我是个婊子。可是黑娃不嫌弃我,我跟黑娃过日子,村子里住不成,我和黑娃搬到村外烂窑里住。”她不仅是对自己生前的不平在控诉,尽管有头裹红绸的“法官”来对付她,可是田小娥的幽魂已经化为厉鬼,掀起了一场白鹿原上的瘟疫。
这场瘟疫,连村里的冷医生也对付不了,一贯强悍的白嘉轩也无从应对,并且在瘟疫中丧失了他妻子的性命,尽管白鹿原并不是一本民间神话传说,可是在瘟疫凶猛扑向村庄的那一刻,确实犹如白娘子水漫金山一样,一个生前被人看不起的女性在死后,用神秘的方式替自己复了仇。在窑洞外点燃了星星点点的烛火拜祭她的村民们,显然是被她征服了。憎恨她的世界反过来被她报复,尽管是病态、疯狂地报复。
田小娥在村庄里的消失,是在白嘉轩建立起六棱形的砖塔镇压她的亡魂之后的事情。一座六棱塔永远的竖立在那曾经破败不堪的窑洞位置上。至死也不得踏足原上,至死也不能 永远脱离高贵又丑陋的白鹿原。预示着男性文化始终对这一类女性充满了诅咒,表现了是男权至上的思想对女性生命力、女性自主精神的压抑。
那塔下是她用瓷缸封死的骨头,不过,她并没有那么容易屈服,雪后的蒿草丛中,忽然飞出来五颜六色的蝴蝶,被称为“鬼娥儿”,表达着她最后的一丝存在。
一个女人经历如此苦难,中国传统女人的苦难恐怕远远比她还多。
“悲剧之产生主要正在于个人与社会力量抗争中的无能为力”。她们没有能力与男人抗争,除非她们不想生存。也正是这无能为力导致了她们的悲剧。
田小娥,如鹿三说的,害的多少人受了苦:黑娃、和黑娃干活的麦客们、鹿
三、孝文、孝文老婆。.可她自己苦不苦?被老举人动刑的时候是血性的,跟黑娃住破窑洞也是自愿的,可见她是向往自由的。破窑洞日子苦,后来的被村子里的鹿子霖等各种男人欺凌苦,自己耕作自己磨面只为吃饱肚子苦。她知道命运多舛,快活一时是一时,依赖孝文过回好日子就猛欢笑。死前一句“我对不起黑娃”,说出多少无助和无奈啊。
以身体原始欲望行走的田小娥是白鹿原上的异端,他们是‘本能者’,他们的生命如电闪雷鸣。活的虽然短暂,可是那种轰轰烈烈活法,却是惹人瞩目的。这些人物,在这片土地上,按照陈忠实的话说:‘得意着或又失意了,欢笑了旋即又痛不欲生了,刚站起来快活地走了几步又闪跌下去了。
终其一生,田小娥也不过是个追寻爱情的女人,其实更是个苦命的女人。她没有资格选择自己的命运,却屡屡挑战,希冀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最后,也不过徒叹一句:这是命,这就是命。
如果说潘金莲为了自己的爱情害了武大还死有余辜,那么田小娥就真是含冤而死了。她不曾真正想害谁,她不过是希望能守着自己爱的人,不论贫穷富贵。她为了她的爱情,像飞蛾扑向火一样,牺牲了一切。
田小娥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既然有着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道德观念根深蒂固,也 有新时代自由思想的萌芽。田小娥是这种萌芽的代表,她用身体作为武器,欲望是她在被传统文化浸染的家族中最大的力量。在她面前的,是对传统礼教的对抗,对命运束缚的挣扎,在男权之上社会中的悲凉。她追求真正的自由,追求平等的爱情,然而在现实的土壤中,她的理想不会生根发芽,她的结局毫无疑问的走向毁灭。一切是注定的,飞蛾扑火,唯有毁灭。
田小娥一个具有抗拒性的柔弱女子为追求美好的爱情和自由而死于非命,都明显体现出当时男权主义社会的传统、势力、残酷。田小娥的不幸命运是与生俱来的,她的美丽、软弱和对传统文化不自觉的反抗以及无知的报复,还有她可怜地悲哀地选择了身体、性、作为武器,最终走向了死亡。
她跌宕起伏的苦难人生折射了男权社会女人的可怜和无奈。造成她命运悲剧的是自身性格的特点更是大时代环境下体制的使然和社会的必然。
参考文献: 【1】 陈忠实《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三版 【2】 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 【3】 《三联生活周刊》2012年第36期 【4】 《文汇报》2012年09月20日
复旦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韩军华
学号:1073402062
第三篇:浅谈俄狄浦斯的命运悲剧
浅谈俄狄浦斯的命运悲剧
在很早的时候,就听说了那个有名的斯芬克斯之谜,只是,不知道和它有着密切关系的俄狄浦斯。听老师讲了《俄狄浦斯王》之后,似乎对俄狄浦斯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俄狄浦斯王》是一部最典型的古希腊命运悲剧,对于它的悲剧性,除了强烈的震撼之外,也就只剩下同情了,只因他杀父娶母是命中注定要发生的悲剧。
在不知道真相的情况下,俄狄浦斯是一个贤明仁慈的君主,他热爱城邦,关心人民疾苦,和王后相亲相爱,一切看起来都十分美好。后来,受俄狄浦斯统治的国家不断有灾祸与瘟疫,因此国王向神请示,想要知道为何会降下灾祸。最后在先知提瑞西阿斯的揭示下,俄狄浦斯才知道他是拉伊奥斯的儿子,终究应验了他之前杀父娶母的不幸命运。
其实悲剧发生的源头,在于俄狄浦斯的命运,虽然,他自身的性格——傲慢、怀疑、完美主义,也正推动了他命运的发展,但也只可以说,这是一部性格导致的命运悲剧。
如果不是俄狄浦斯不听周围的人的劝告非要查出杀害老国王的凶手,故事的结局是不是就不会那么悲凉?虽然我们不能这样假设,但在剧中,俄狄浦斯一直是一个主动者,他的追查行动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他的每一步积极行动都使他愈加陷于被动,从而更迅速的走向毁灭。
不可否认,在出生时就有先知预言了他将要杀父娶母,正是为了逃避命运,拉伊奥斯刺穿了他的脚踝,并命令要将他杀死。只是奉命执行的牧人心生怜悯,没有把他杀死,把他丢弃在野外,不过这也是等死。然而,幸运的来临,他被邻近的科任托斯国王收养,当上了快乐的王子,被人们羡慕、尊敬。直到他听说了那个关于自己的预言——杀父娶母。
面对神谕,选择了积极地去抗争,他离开了科任托斯,流浪四方,想远离杀父娶母的悲剧,可,在冥冥中,不知道内情的他却在命运的摆弄下应验了神示。然而,其戏剧性就体现在这里,科任托斯国王并不是他的亲生父亲,逃离其实也就是在靠近。事情的发展还是在按照那个可怕的预言继续,按部就班的发生着,只不过表面上就那么的风平浪静。
他一心要追查杀害老国王的凶手,真相就离他越来越近。也许是他那种傲慢、不信任、完美主义和太爱刨根问底的性格使这出悲剧愈演愈烈,最后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也许是他那追求完美的天性使他宁可接受惩罚也要明白命运的真相,于是悲剧产生了,但最终还是命运的戏弄。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发现自己无意中犯下的罪恶,然后义无返顾的对自己施加最严厉的惩罚。例如,当他得知真相的时候,他陷入了极度的绝望与痛苦之中,他刺瞎自己的双眼,请求将自己驱逐出境。
人们虽然肯定了俄狄浦斯这种维护道德的献身精神,但是却不得不对这位英雄无法逃脱的命运的安排而表示深深的同情。在这里,人与神的力量的无法抗衡却更进一步地体现出人类无力的一面。
在古希腊神话中,神的力量是无法抗拒的。即使这个人是多么地努力,怎样地坚持。在这场人与神的斗争中,人是注定不能打败神而取得胜利的。这里蕴含着深刻的宿命论思想。即无论一个人怎么抗争,他注定不能逆转他自己的命运,他必须得接受命运的安排,他只能听从于象征神权的统治者。俄狄浦斯的杀父娶母,在社会道德理论上来衡量和判断的话,那便是犯了不可能被宽恕的罪行,而俄狄浦斯在命运的捉弄之下无意犯了这种罪行,尽管是无意识的举行,也无可例外。也就是说,俄狄浦斯的命运是注定的悲剧。
第四篇:《浅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原因》
浅析《祝福》中祥林嫂的
悲剧原因
摘要:祥林嫂是鲁迅在《祝福》中写到的一个具有典型性的、封建宗教制度下、社会最底层的一个女性悲剧形象,是一曲催人泪下又发人深省得封建农村妇女的悲歌,作为一名普通的劳动妇女,纵观她的一生,是一个充满了血和泪的一生,是令人心酸肠断的一生,她的悲剧命运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认为导致她悲剧命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关键词:祥林嫂
封建
一、长期的封建制对人的影响﹙周围人的悲剧﹚
千百年来,由于长期受封建制的野蛮统治,造成了中国劳苦百姓的麻木、愚昧。⒈鲁四老爷。①首先从《祝福》中的第一段的描写上:“他是我本家,比我大一辈,应该称之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文中还有鲁四老爷的“一见面就寒暄,寒暄之后就说我胖了,说我胖了后即大骂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当时的新党也就是维新派,而康有为正是当时清末维新派的领袖,鲁四老爷将骂的矛头直指康有为,可见他憎恨的是最先改革帝制得人,可见他在政治上守旧顽固,他是封建制度的忠实维护者。②再从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态度来看。祥林嫂初到鲁家时,鲁四老爷“皱了皱眉”,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中国的思想中,丈夫死了后成了寡妇但未嫁是守节应该是烈女,应该是受到尊敬,就算没有受到尊敬也不应是讨厌啊,但为何鲁四老爷却“皱皱眉头”其原因是因为祥林嫂是个死了丈夫的寡妇,是个煞星,可见鲁四老爷的思想极为封建,在祥林嫂被她婆婆强带回去后,鲁四老爷说了这样一句话“既然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又什么话可说呢”,鲁四老爷的这一句话实际上是对封建思想的一种维护,等到祥林嫂再次丧夫丧子之后,鲁四老爷鉴于向来雇佣女工之难之理勉强收留了她,中国有句古话“好马不吃回头草,好妇不嫁二回”,而祥林嫂不但嫁了二回男,还丧了二夫,这在鲁四老爷看来非常不吉利,在祭祀时,把她从祭祀的大典中排除了,怕她玷污了祖先,综上所述,鲁四老爷是一个极为守旧,极其顽固的封建制度维护者,从而加剧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2.柳妈。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下层的劳动妇女,虽然柳妈的话语不多,但从少数的言语中可以看出她的愚昧与无知麻木。柳妈是个信佛之人,当祥林嫂又向她说起过去的事时,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并阻止她说下去,接着是盯着她额角上的伤疤逗弄再用诡秘的神情说恐怖的鬼怪之事,劝她捐门槛后又把祥林嫂额角上的伤疤之事传播出去,柳妈是个以慈悲为怀的信佛者,但对祥林嫂,她不是对不幸者的同情,而是对弱者的戏耍,柳妈像祥林嫂“指路明径”捐了门槛后,祥林嫂极度轻松,以致在祭祀时坦然去拿祭祀用的酒杯而被喝止,而后精神崩溃并最终沦为乞丐,柳妈将封建鬼神说,将天堂地狱之封建说带给祥林嫂,使文章的一开头就出现了祥林嫂问我堂地狱的说法,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推上了一个新的起点。3.当时社会上绝大多数受封建思想残害的人。上面提到的鲁四老爷和柳妈只是当时那个社会中千千万万中的两个典型的人而已,而这两个人代表的却是当时社会的绝大多数人,例如《祝福》中的卫老婆子、丫鬟、祥林嫂的婆婆、叔叔、大伯等等,正是当时社会普遍人的愚昧、麻木和无知,才有了祥林嫂的悲剧,并不是其中的一两个人导致了她的这种悲剧而是众多被麻木的周围人在她的身上雪上加霜。
二、封建婚姻(婚姻悲剧)
《仪礼·丧服·子夏传》中提到:“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小”将这句话引申为: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的妇女应对男性服从。《周易》中有主张妇女顺从专一恒久事夫的卦辞,后来要求妇女殉夫守节,限制寡妇改嫁等,从这些上看,都说明了妇女在当时没有自己的地位,要依附男人而活,虽然《祝福》中的祥林嫂所处的年代是民国时期,但那时受封建思想毒害严重,大部分人都沉浸在旧时代里,在祥林嫂的第一段婚姻中就有着一定的婚姻悲剧。祥林嫂的第一个丈夫比她小十岁,文章中提到祥林嫂大概二十六七,那么她嫁的是一个才十六七岁的人,那么,这是祥林嫂所愿意嫁的吗?虽然《祝福》中并没有提到,但可想而知当时她是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生是人家的人,死也是人家的鬼”所以当她的婆家要把她抓回去也是应该的,是天经地义的事,在现代的社会,如果丈夫死了,自己是有权再嫁与不嫁的权利,可祥林嫂是在她婆婆领了她的一千七百五十文钱后,在她淘米的时候两个山里男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把她抱进船去的,她们像对待一只牲口一样对待祥林嫂却是理所应当的,为什么她们敢于这样做呢?就是那些所谓的三从四德中的“既嫁从夫”的封建夫权在支持着她们.祥林嫂的第二段婚姻中,嫁给了贺家的贺老六,但这段婚姻并不是她愿意的,她的婆婆为了给他的小叔子娶老婆,将她强行嫁进了深山野鈎里,为什么她的婆婆敢这么做呢,因为封建的礼教,封建的宗法制度,然而,在那个社会里,这种事却是屡见不鲜的,从卫老婆子和四嫂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太太,我们见的多了,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寻活得也有,抬到男人家闹的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祥林嫂对于这一段强加的婚姻是反对的,她在成亲的那天,“趁他们不小心松了手,就一头撞在了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可是在那样一个社会里,她的脖子上绞着封建礼教这条绳索,使他的反抗不成功,祥林嫂的第二段婚姻中终于交上了好运,“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上头没有婆婆,房子是自家的”还添了个大胖小子,但天有不测风云,她又经历了一次丧夫甚至丧子,家破人亡。三从四德中的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小”,现在她既无父无夫也无子,照理封建的婚姻制对她制约不了了,但在她还沉浸在丧夫丧子的悲痛里的时候,她的大伯来收了她的房子,将它赶走了,使她无家可归了。封建的宗族制又开始在制约着她,封建礼教一方面 要求妇女们在婚姻上要从一而终,做贞节烈妇,鄙视寡妇再嫁,一方面又要无情的剥夺她们做人的权利。在封建婚姻夫权、族权的制约下使祥林嫂慢慢走向悲剧的深渊。
三、祥林嫂的奴隶性格(自身悲剧)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烈妮娜》的开篇话中写到:“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个个不同”。祥林嫂的不幸既有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共同不幸,也有她个人所特有的不幸。李长之在《鲁迅作品之艺术的考察》中指出:鲁迅的小说创作在内容上写的东西都是一致的,就是写农民的愚和奴性”《祝福》中的祥林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下层农民阶级的愚和奴性,鲁迅在杂文《灯下漫笔》中指出,中国人民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在祥林嫂的一生中,她把自己的人生价值绑缚在了奴隶的战车上,主要体现在:①祥林嫂本是卫家山一家打柴为生的农户的儿媳,在比她小了十岁的丈夫死了后,为了逃避婆家的转卖,她逃到了鲁镇,在卫老婆子的帮助下,做了鲁四老爷家的长工,在《中国现代文学采英》中写到“她是一个善良、朴实、敦厚的贫苦农村妇女,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的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祝福》中也有这样一段话:“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要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个人挡着”可见她一直在用自己的劳动取得这个社会对她这样一个寡妇的承认,“然而她反而满足了,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知道这时的祥林嫂已经做了奴隶,而且是暂时做稳了奴隶。②祥林嫂在暂做稳了奴隶后却好景不长,她被婆婆强行卖给了深山里做了农民贺老六的老婆,在《祝福》的描写中,祥林嫂当时是反抗了的,在四婶与卫老婆子的对话中可以知道祥林嫂在拉出较来后,在两个男人和她小叔子使劲捺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她就一头撞在了案香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然而,我觉的正是祥林嫂的这种反抗才使的她的奴隶性格凸显出来,她反抗再嫁,在改嫁的过程中,这种“出格”的强烈反抗,维系的是“好女不嫁二夫”的封建礼教信条,她的反抗并不是像《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那样是为了维护对爱情的忠贞而勇敢的反抗,刘兰芝的反抗体现的是对爱情的追求,是对自我的人生价值的追求,而祥林嫂的反抗是想获得封建秩序的认可,她受尽了封建礼教与迷信的迫害,却又被摧残麻木的自觉和不自觉的去维护了封建的礼教,她已经暂时做稳了奴隶,要以奴隶的身份去维护奴隶。③还是从祥林嫂的第二段婚姻来看,她是好运的,“丈夫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年底还生了个孩子,本来这种奴隶式的生活可以这样一直过下去,然而,这个社会却要让她又作奴隶而不得,她的第二个丈夫不久死于贫病,儿子阿毛也被狼吃掉了,族中的大伯收了她的房子,她走头无路了,这个社会竟将她继续做奴隶的资格都剥夺了,她却顺从了,不反抗了,再次回到鲁家当帮工,从而过上了连奴隶都不是的生活。④正在她连做奴隶都不能的时候,迷信的柳妈又对她讲述了阴间的惩罚:“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了阴间,那两个死鬼男人还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不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祥林嫂被听了柳妈的话害怕了,她花了极大的代价去捐了门槛,“给千人踏,万人跨,好赎了自己的一世罪名,免得死后到了阴间再受酷刑”她终究信服了封建,迷信,终究被这个社会所吞噬了,麻木地去服从了、维护了封建礼教与迷信
纵观祥林嫂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她的悲剧命运不仅是周围人的愚昧或封建婚姻夫权或者是封建族权的某个单个原因所导致的,也不仅是祥林嫂自身奴隶和被奴隶的性格所导致的,她的悲剧的一生是这个吃人的封建社会将周围人的愚昧、封建婚姻制的可悲及祥林嫂自身的原因一起导致的,每一个悲剧的原因就像是一幅催化剂,当这三种催化剂全部融在一起的时候,她的生命才开始真正的被吞噬掉。
参考文献: ① 鲁迅《祝福》摘自《彷偟》上海《东方杂志期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
② 鲁迅《灯下漫笔》摘自1925年《莽原》周刊第二期和第五期
③ 沈振煜《祥林嫂的悲剧性到底何在》摘自《中国现代文学采英》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④ 《礼仪·丧服·子夏传》
⑤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2008-6-1 人民文学出版社
⑥ 钱谷融《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载《华东师大学报》1981年第四期增刊
⑦ 周作人、周建人《书里人生》河北教育出版社
⑧ 唐荣昆《关于祥林嫂的死》摘自《名作欣赏》1986年第四期
⑨ 杨剑龙《鲁迅小说中对封建文化的批判》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三期
第五篇:命运悲剧的审美品性(毕业论文)
命运悲剧的审美品性
——以《俄狄浦斯王》为例
内容摘要:古希腊著名戏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被看作是“命运悲剧”的代表之作,就艺术表现的技巧及其所达到的‚净化‛效果,堪称为一部完美的悲剧。本文通过对‚命运悲剧‛审美品性的介绍,对该剧进行深入阐释。
关键词:悲剧 命运 审美品性 净化 升华
①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说,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在古希腊世界漫长的演进过程中,这种原始的祭祀活动逐渐发展成一种有合唱歌队伴奏,有演员表演并依靠幕布、背景、面具等塑造环境的艺术样式,这就是西方戏剧的雏形。
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写悲,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
德尔斐神殿的神谕“认识你自己”。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都表明了古希腊对“人”的深刻思考,逐步显示了人对自我的寻找。古希腊悲剧集中而全面的反映的了古希腊对“人”的观念的理解所能达到的高度。从埃斯库罗斯《被俘的普罗米修斯》中对人的反抗性的张扬,到欧里庇得斯《美狄亚》中对反抗性的质疑,显示了古希腊人对人类生存状态及其命运遭际的关注。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是最悲剧中的最典范的作品。
在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当中,他们三个人各自的戏剧作品,根据剧中主人公悲剧产生的原因来比较,它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类型的悲剧。相对于埃斯库罗斯和欧里庇德斯来说,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往往被称为“命运悲剧”,即通常表现个人意志行为与命运之间的冲突。
《俄狄浦斯王》内容梗概如下:忒拜国王拉伊俄斯通过神谕得知,他刚出生不久的儿子俄狄浦斯命中注定,长大了要弑父娶母。于是俄狄浦斯被抛弃在荒山上,辗转成了科林斯国王之子。成年后,他得知神谕,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预言,逃出科林斯国,在途中与人抢道,将主仆数人打死。他来到忒拜国,制服了狮身人面怪,被拥立为王,并娶寡后为妻。俄狄浦斯这些经历正好实现了神谕所说的杀父娶母。真相大白后,王后羞愤自尽,俄狄浦斯刺瞎双②眼,自我放逐。
这种通过自由意志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这种由悲剧主人公自由地为自己掘墓的不幸结局,就是希腊悲剧中最富有魅力的特点;而这种被自由所遮蔽着的不可逃遁性本身,就是所谓的“命运”。值得一提的是,命运悲剧不单单产生在人身上,就连神灵也概莫能外,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在荷马诗歌中所能发现与真正宗教情感有关的,并不是奥林匹亚的③神祗们,而是连宙斯也要服从的‘命运’、‘必然’、‘定数’这些冥冥的存在。”在赫希俄德的《神谱》、荷马的《伊利亚特》以及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我们可以看到,命运不仅是悬在凡人和英雄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且连克洛诺斯、宙斯这样的神灵对之也无可奈何。
《俄狄浦斯王》讲的是人与不可知的命运之间的冲突,无论人如何逃避自己宿命,越是努力,越是为命运所奴役。这种命运悲剧不同于人与神灵之间的冲突,也有别于由人自身的性格缺陷所导致的生命悲剧。人面对的不是凌驾于人之上的神灵,而是注定无路可逃的既定宿命。如果说一个人的性格缺陷还能够克服,那么命运悲剧则是无从逃避的。
更进一步说,古希腊悲剧中的激烈冲突,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否定,而是自己对自己的否定,其悲剧的根源也不是恶的力量从外部对善的力量进行压制、摧残、吞噬,而在于某种从根本上超越了善恶的形而上学决定论(命运)的必然演绎。因此,古希腊悲剧是一种
更深刻意义上的悲剧,它把悲剧理解为人的自由意志与命运之间的一场不可避免的永恒冲突。因而,这样的悲剧所能引起的情绪就不是那种凄凄切切之情,而是悲壮的豪迈之情。
古希腊悲剧的悲,意思不是悲切,不是凄惨,而是严肃。这和现在我们对悲剧的普通理解有所区别,却也不难理解。古希腊悲剧的主体是命运悲剧。古希腊人认识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性,于是他们通过戏剧的方式把这种认识表达出来。同时也传递了他们对命运不可抗拒性的对策。他们不因为自己无法抗拒命运而悲惨凄切、声泪俱下的控诉命运的残酷,而是以一种严肃的近乎于研究的态度把命运描述出来。既然命运是如此的一个不可抗拒的存在,那我又为什么要去反抗呢?我只需要认可你,并尊重你的存在就可以了。既然你已经存在了,那么你就继续的存在下去吧!古希腊命运悲剧的精神就是这样一种严肃的对待命运的态度。没有悲戚凄惨,没有咆哮怨恨。自然而然的对待一切存在,包括不可抗拒的命运!
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曾专门探讨悲剧的含义:“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目的在于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并导致感情的净化和升华;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具有坚强不屈的性格和英雄气概,却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而且总是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遭遇失败,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④的冲突”。
《俄狄浦斯王》的命运悲剧,通过独具匠心的构思和特殊的叙事手法来凸显主人公的命运悲剧。由于其独特的审美品性,达到了亚里士多德所提及的艺术“净化”效能,从而提升了观众和读者的思想境界。
剧作家在构思该剧作时,虽然描述的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性格悲剧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不同,但通过巧妙的构思达到了普通悲剧所无法企及的艺术高度。例如,剧作采取了倒叙手法,从忒拜国王追查老国王拉伊俄斯及其仆从的凶杀案入笔,逐步引出凶杀案和俄狄浦斯王的身世、命运遭际等来龙去脉,将原本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矛盾冲突层层揭开。出人意料的是,俄狄浦斯王在随着案情的水落石出同时,惊恐地发觉到自己和老国王的命运关联在一起,最后竟发现杀人凶手正是他自己,而非别人!待真相大白之后,俄狄浦斯王没能逃脱命运的惩罚,随着自己的母亲上吊自尽之后,他也坦然面对自己的罪愆,戳瞎了双眼,以告慰忒拜国全体子民。
该剧在情节的设置方面极具天才,从而将一个貌似普通的命运悲剧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悬念的设置,剧作从俄狄浦斯王父亲的被杀写起,然后引出俄狄浦斯王的悲惨身世,及其在成长过程中的坎坷遭际。斯芬克斯之谜不过是俄狄浦斯王命运的转折而已。这种转折虽然改变了俄狄浦斯王的现实遭际,实际上却陷进了神谕的圈套,即弑父娶母的人伦惨剧。在伏笔方面,剧作家安排了一个熟悉俄狄浦斯王身世遭际的、好心的老牧人,这条隐形的线索使观众在观看戏剧时,一步步了解到俄狄浦斯王身世之谜的揭开。在观众以为老牧人“好心”的同时,随着剧情的意外转变,却发现这种恻隐之心,恰恰演变成为整出悲剧的现实根源。如果说命运是无形的,那么现实的这种巧合,暗示着俄狄浦斯王无从逃避的宿命。
《俄狄浦斯王》独特的审美品性,令这一普通的命运悲剧具有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从而震撼了观众和读者的心灵,也因此奠定了这部经典悲剧的不朽地位,为后世所津津乐道。参考文献:
1.[德国]尼采:《悲剧的诞生》,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版 2.[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索福克勒斯悲剧两种》,罗念生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5月版
3.[英国]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8月版 4.[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