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之红楼女子的悲剧命运

时间:2019-05-14 14:49: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红楼梦》读后感之红楼女子的悲剧命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红楼梦》读后感之红楼女子的悲剧命运》。

第一篇:《红楼梦》读后感之红楼女子的悲剧命运

《红楼梦》读后感之红楼女子的悲剧命

这篇《红楼梦》的读后感从书中女子的悲剧命运着眼,试图找出《红楼梦》中女子悲剧命运的原因。该文文字优美,使人在伤感的同时,也为红楼中的女子感慨不已。

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红楼梦》是了不起的。它带来了中国古典文学从所未有的东西:对女性的尊重。

封建社会里,女性永远不被重视。即便有些美丽女性的形象,也不过是为爱情与幸福而斗争的可爱形象,譬如:崔莺莺,杜丽娘;或被侮辱损害而值得同情的形象,譬如刘兰芝,杜十娘;再就是被玩弄蹂躏的可怜形象……

《红楼梦》则不同,它塑造了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等几十个女性形象,不久聪慧美丽,而且有思想,举止不凡,人格独立……

《红楼梦》可以说是女性的颂歌,却也是女性的悲剧。

这首先便要说贾宝玉与他的表妹林黛玉,表姐薛宝钗的爱情婚姻纠葛了。宝玉喜欢谁,谁又适合做宝玉的妻子,这两个人选不一致,于是悲剧发生了。宝玉将黛玉视为知己,可祖母与贾父贾母确认为宝钗才适合做贾府的儿媳妇。尽管宝玉深爱黛玉,但是在封建社会时期,婚姻大事应听凭父母之言,媒妁之约。宝玉的婚姻决定权在贾府大人的手里,他做不了主,这便导致了三人的悲剧。

还有是《红楼梦》中形形色色的女子,她们多以悲剧结尾:年纪轻轻却守寡的史湘云和李纨;被丈夫折磨致死的贾迎春;远嫁的贾探春;出家的贾惜春;跳井的金钏儿;上吊的秦可卿与鸳鸯……这些个女子注定了没有好结局。

而导致悲剧的原因,只是因为那束缚着所有人的封建制度。这些个女子是生活在当时的名门望族的,生活尚且是一出悲剧,更别说生活在下层社会中的女性了,可想而知她们的悲剧命运了。

鲁迅说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红楼梦》即是如此。它毁灭的不仅仅是女性美丽的外表,更是她们美好的内心。

《红楼梦》中多处赞颂黛玉“世外仙姝寂寞林”;宝钗“山中高士晶莹雪”;湘云“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最后却是将这些美好的女性一一毁灭,令人心疼不已。

本仅仅是带着对12钗的好奇看了《红楼梦》,却在看完它之后,深深地为这些女子心疼。我想:《红楼梦》即是用美好的毁灭来批判了万恶的封建统治社会。

合上书,眼前却依然浮现着大观园内女子婀娜的身姿和巧颜盼兮的模样。微风拂过,是否嗅到了那胭脂粉香?

第二篇:红楼梦读后感之看红楼,含笑的悲剧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第三篇:红楼梦读后感之宝钗的悲剧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第四篇:梦回红楼——红楼梦读后感

梦回红楼

有人曾经说过:《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沉醉于爱情的人读到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缠绵悱恻;热衷于仕途的人读到的是贾雨村的趋炎附势;偏好于事业飞黄腾达的人读到的是王熙凤的机关算尽和探春的精敏能干。对于处于大学生活刚开始阶段的我来说,读《红楼梦》,读到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刚进入大学,我的确感到万般不适应。再也不会有人专门为我准备丰盛的饭菜了,再也不会有人在早上反复叫我起床了,再也不会有人把自己碗里的肉夹到我碗里,而且很欣慰地告诉我:“你吃吧,我不喜欢吃肉。”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大学军训过后我便十分想家,想念家里的亲人,想念家里饭菜那熟悉的味道,甚至想念家里的点点滴滴。为此,我曾经流过最为真诚的眼泪,不仅在脸上,而且在心里。

现在回味那段经历,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人生之中,有些事是必须要经历的。每个人都不可能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总有一天,我们会像丰满了羽翼的鸟儿一样,离开庇护我们的那个港湾,飞向更广阔的天空。《红楼梦》中的黛玉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她的母亲病逝扬州城之后,荣国府收养了她,至此,她离开了生她养她的家。我的思乡之痛比起黛玉来,可能不及万分之一,因为至少我还有着放假就可以回家的信念,而黛玉却只能一直寄人篱下。尽管贾母很疼爱黛玉,让她的吃穿用度一如宝玉,但是这种爱又怎么能和父母之爱相提并论呢?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史湘云。“富贵又何为,襁褓之中父母违。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自幼无父无母,无人真正疼爱。然而,她却有着极其顽强的品格。《红楼梦》中一回“湘云醉卧”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她率真的个性。处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必须学着像史湘云那样,用率真的个性与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大学之中,人际交往是每个人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学会如何与舍友友好地相处,学会如何与同学建立友谊,学会如何让别人认识你,了解你。从而不让自己变成一只刺猬,伤害那些想靠近我们的人。可是,想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呢?因为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宁肯避免与他们交往。相反,我们常对与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相同弱点的人吐露心声。我们并不希望改掉弱点,只是希望受到怜悯与鼓励。《红楼梦》中,宝钗和黛玉都是寄居在贾府,宝钗能够很好地笼络人心,然而黛玉却连别人和她开玩笑都禁不起。其实,这并不奇怪,早在薛家母子刚来荣国府时,薛姨妈就说过,住在贾府可以,但是他们的一切费用都由他们自己承担,所以宝钗在荣国府的顾虑肯定要比黛玉少很多。而黛玉却只能用清高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从而让自己有一个精神的支柱,有活下去的勇气,所以,她往往给人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差异所共同决定的结果。

正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每个人有着自己的追求目标。因此,每个人都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些成林的树木,每一棵树都长得又细又长,为争取阳光,它们尽一切委婉的方式生长。然而生长在田野之间的一棵孤独的树,因为孤独,所以能肆意地伸展枝叶,长得像一把又大又粗又圆的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迁就与忍让,就像那些密林中的树木一样,可是,在心灵的原野上,让我们成为一棵广受日照的大树。在读《红楼梦》时,我不禁把这句话于宝钗和黛玉这两个人物形象联系在一起。“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从宝钗所住的蘅芜院中的摆设以及她常年所食的“冷香丸”可以体会到曹雪芹笔下的宝钗的冷静与从容。她能够顺应时局,见机行事。正如判词中对宝钗的评价“停机德”。然而这一点,黛玉与宝钗不同,黛玉追寻的是自己内心的追求,在她心中,没有世俗功利,有的是对宝玉的痴情,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对封建礼教无声地反抗。一首《葬花吟》唱出了多少罹难者的心声。当别人都在关注枝头的花是如何明媚鲜艳时,又有多少人在意落花的价值?当人处在得意之时,很多人都会来搭讪,奉承,寒暄。而当人处在由盛转衰后,又有多少人会在意你曾经的辉煌,一如既往地对你呢?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曾经写道::“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花开放,带有一种忧伤的美。”我觉得这种忧伤是由于花的每一次开放都意味着凋零的到来。人亦是如此,没有哪个人会一直与成功相伴,凋零在所难免。黛玉能过体味到凋零的花的价值,也体现出了她对弱者的同情。《世难容》中有一句这样写黛玉“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尽管如此,黛玉却还是坚守着自己内心的纯洁,坚持走向完美,坚持做时尚稀少的物种。这种坚持,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一种是终究被发现了珍贵的内涵,被视为珍宝;一种是环境与情境的无法融通,走上死亡之路。可惜的是,发现了黛玉珍贵内涵的只有宝玉一人,最终黛玉还是“质本洁来还洁去”,“魂消香断有谁怜”。

宝钗有着自己的生存方式:迁就,忍让,顾全大局。而黛玉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我不想随意地对宝钗和黛玉两人枉自评论谁是谁非,但我觉得我们可以借鉴她们两人的优点。学会与别人相处时如宝钗那样平和,不至于让别人过于尴尬,而在独处时可以像黛玉那样守住心灵的一方净土,从而不至于让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迷失方向。

成长是一次注定孤独的旅行。每个人的独立性决定了不可能永远有人随你左右。这就需要我们在心灵深处,学着不向任何人寻求依附,我们必须学会自己承担。或许人生就是在这一次次孤独中学会承受,然后在承受中长大的。《红楼梦》中的宝玉,他选择了在内帷厮混,也就是选择了拒绝成长。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曾经热闹非凡的大观园到头来只落得个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大学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同时也是我们真正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加油站。当我们拥有了湘云的宽宏大量,天真率直,有了宝钗的开朗豁达,随分从时,而且有了黛玉的纯洁性情,无功利羁绊的心态,那么我们的大学生活必然会有更多精彩的篇章,更多值得我们深思回味的瞬间。

一次梦回红楼,不仅是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分析,而且是对现实生活的一次思考,同时也是对自己个性发展方向的一次规划。梦回红楼,思索人生哲理,感悟人生真谛。

第五篇:梦回红楼——红楼梦读后感

深夜时分,万籁俱静。我在那灯光下,独自想着那块顽石,想着那些令我梦萦魂牵的红楼女儿。不知不觉,眼前突然豁然开朗,定神一瞧,发现我竟然到了那令我心中无数次向往的地方——大观园。就在这一刻,心中的那份激动早已把这份宁静给打破,于是乎三步并作两步,我来到了门前。

轻轻的把门推开,吱呀一声,开了。所有的一切,竟然还是那么的熟悉。那块历经沧桑的牌匾,那遒劲有力的三个大字,一下子令我心中澎湃起来。思绪一下子闪回到了元春省亲的那个时候。梦中,我仿佛又看到了那华丽的游船,那漂亮的灯笼,那颇有气势的宫廷仪仗队.....泪水早已悄然顺着我的眼睑流了下来。只为元春感到悲哀。的确,身为贵妃的她,有着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有着君王的宠爱,可是我却知道她心中的那苦恼。深居皇宫,到了那见不得人的去处,弄得连自己的亲人都好好见不上面。正是平常百姓之家的那分亲人团聚,竟然不能够享有。这或许弄得她心神憔悴,心中感伤,可怜一好好的女儿,最终将自己的青春葬送在了这里。这怎能让我的内心平静!

继续独自前行。月色洒满在小路上,两边的植物看似长的极为茂盛,有点郁郁葱葱的味道。可是我知道,这个大观园,早已不是当时的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园子了。如今,却是人去楼空,凄惨悲凉。故地重游,虽说是在梦里,可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潇湘馆,三个大字突兀的呈现在我的眼前。幽静的竹林,在这么一个看不见繁星璀璨的夜晚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的令人感伤。林妹妹,你好苦!打小亲自尝遍双亲逝世的苦果,不远千里,来到贾府投靠。可是这里,却丝毫没有给你带来多少欢乐,反而令你生活在无限的忧伤和苦闷里。要不是这样,你怎么会写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千古绝唱呢!你就那样的离想你忘不掉的你的宝哥哥而去,你让他如何的心中怎能不悲恸!你怎能让我,这个普通的过客,不为你暗自落泪!暗自神伤!假如再有来生,我真心的祝愿你和他在一起吧,到时候,相信你的好姐妹,紫鹃,还有无数喜欢你的,支持你的人,从五湖四海,四面八方赶来,为你们送上最为真切的祝福。林妹妹,你定要在天堂里一切安好,好好的活着!不为什么,只为那个肯为你出家当和尚的“无事忙”。

啊!蘅芜院!这是宝姐姐住过的。宝姐姐,你是那样的端庄,身上有淡然的正统气息,你很有才华,甚至是有些时候喜欢帮助人,虽说现世里对你的争议非议很多,可是在我心里,你还是很好的。我在想,假如曹公不安排你,林妹妹,宝哥哥三人齐聚荣喜堂,而是让你去成功的去进宫待选,那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和发展呢?或许,我这样想,是有些自私,可是我不得不承认,还是林妹妹在我的心里稍稍重一些。虽说,你最终和宝哥哥喜结连理,可是我想,你也不觉得怎么幸福吧。你也当然令我感到同情,独守空房的苦楚命运,我很懂。“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身为商门商户的女儿,最终还是逃不过残酷,这是现实的残酷,命运的残酷。或许,“一个是枉自结呀,一个是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是对你和林妹妹,最公正的最为贴切的评论了。我当然也知道,你有那么一个被称作是“呆霸王”的哥哥,家中的烦恼,相信你也一定很困扰,也很无奈吧。

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三个地方。每一个地方,都给我不一样的感觉,不一样的感受。好怀念曾经的热闹啊!怡红院,一定要去看看。这个曾经是整个园子的核心,按理来说,它是见证喜和忧最多的地方。的确,“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应该是怡红院最为顶级的,最为华美的热闹场面了。可是这里,我又不由自主的悲伤起来。宝哥哥,这个被捧做凤凰的人,却在爱情这一方面,是如此的让人不为之叹息。那架子上的鹦鹉,此时正在唱着叫着最为悲凉的歌曲,似乎是在向这个匆匆而来的访客倾诉,又似乎是在为那含冤被逐的俏丫环晴雯哭诉。“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是啊,一场秋风,将所有的欢声笑语,将所有的快乐时光,将所有的美好回忆全部吹散,只留下那一片残荷,林妹妹喜欢的那一片残荷。还有一片荒凉,以及宝哥哥对林妹妹的无限的思念。此时,我有不禁想起了他们二人共读西厢,想起了芙蓉女儿诔,想起了那葬花吟,想起了那“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想起了那个园子发生过的风风雨雨。往事不堪回首,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好想不从梦中醒来,好想重温那一幕幕令我感动的瞬间,因为梦里的大观园,虽说早已繁华不在,却还是那么的美好。真想在里面住一住,体验一下那悲悲喜喜,好像仔细驻足,欣赏一下那角角落落,特有的唯美的风景。我更舍不得离开,更舍不得那亭台楼榭,那一汪春水,那潇湘馆的竹子。

还是安静的离开吧,我轻轻地来,轻轻地走,不带走园子的任何东西,因为她在我心里,依旧是那样的美,美的让人陶醉。

下载《红楼梦》读后感之红楼女子的悲剧命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红楼梦》读后感之红楼女子的悲剧命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红楼梦》读后感:梦红楼

    《红楼梦》读后感:梦红楼 一百个人读《红楼梦》,有一百个人的看法:文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一代名家曹雪琴留下的撼世的不朽传奇,惊叹于他的卓绝的文学才气;建筑学家读《红楼梦......

    红楼迷梦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迷梦社管学院10社保一班2010282135唐方容那是在我高三毕业后的夏日,一个人在街上漫无目的的游荡,不知不觉,来到新华书店,那里有无尽的书,许多人沉迷在书海无法自拔。我随时拾......

    红楼梦读后感之由湘云说红楼

    以前就想写一些关于红楼湘云的文字,一则因时间仓促,二则笔下无文,所以也就搁下了。近来又重读红楼,实感其中趣味,故写此文,希与古典的朋友们共赏。 红楼总众女子中,我最喜湘云,喜欢......

    红楼一梦——《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一梦 ——《红楼梦》读后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纵观历史朝代,前尘滚滚、后世硝烟,人之历代经历生存都逃脱不了情感的洪潮。也正因为此塑造出......

    红楼梦读后感-红楼中的人生

    红楼中的人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曹雪芹以泪和墨写下了这部《红楼梦》,他担心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不被后人所理解,预料到会有人嘲笑他的愚......

    中学生《红楼梦》读后感:倦倚红楼

    中学生《红楼梦》读后感:倦倚红楼泰州市二附中 方靖茹总喜欢在午夜之后,夜深人静。在幽暗的灯光下,捧一杯香茗,拿一本古典书籍,沉醉这被茶香与书香氤氲了的夜色里。和它一起笑,一......

    《红楼梦》读后感:遇饮红楼醉经年

    《红楼梦》读后感:遇饮红楼醉经年 遇饮红楼醉经年《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一梦,一品便是百年。如同佳酿,历经岁月的发酵,愈显醇香。可是三生石畔那灌愁海水增了韵味,还是悼红轩中那......

    浅谈俄狄浦斯的命运悲剧

    浅谈俄狄浦斯的命运悲剧 在很早的时候,就听说了那个有名的斯芬克斯之谜,只是,不知道和它有着密切关系的俄狄浦斯。听老师讲了《俄狄浦斯王》之后,似乎对俄狄浦斯有了更深一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