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楼迷梦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迷梦
社管学院10社保一班2010282135唐方容
那是在我高三毕业后的夏日,一个人在街上漫无目的的游荡,不知不觉,来到新华书店,那里有无尽的书,许多人沉迷在书海无法自拔。我随时拾起一本格林童话,看着看着,来到名著区,那里的人不是很多,我鬼使神差地抓起红楼梦,用身上仅剩的钱把它带回了家。
那漂亮的书皮之下,究竟是什么铸就了曹先生的一世英明?我痴迷的认为,林妹妹就是宝玉的宝。打开书,第一页便是那大大的石头,哦,突然想起,这就是老师讲的《石头记》。
第一遍大概就是顺着故事情节走了一遍,大观园的繁华,人们各自生活方式,四大家族的盛衰„„大一暑假,我开始看新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又不自觉的拿起书看第二遍,细细品味曹先生笔下的林妹妹,宝玉。开始,我对林妹妹的哭哭啼啼和抽咽感到不可理喻,多少也算个大家闺秀,何必为了一丁点的小事而伤心流泪呢 真是太小家子气了,与宝钗相比更是没了大家闺秀应有的风度和气质。见到她,总让人觉得压抑和沉闷。难道这就是她所谓的“抑郁美”吗
慢慢的,我被她出色的才华而吃惊。她满腹的经纶,吟诗作对无人能及;她的身世和她顽强的性子,更有她的天真,纯洁„„
她的身世也令人同情,虽说也出生在官府之家,但自幼体弱多病,出不了门,小小的年纪竟在药中泡大,本来就虚弱多病的身子更加虚弱,也许是“独生女”,父母对这个“掌上明珠”爱之又爱。家庭的规矩,礼仪比那些大家闺秀们差了些,但这更显示出她与众不同的性格,显示出她的无所顾忌和她的处处谨慎。
黛玉的文学,吟诗作文和聪慧是无人能及的,但是面对宝玉的玩世不恭,不知上进,她非但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大加袒护。其实,她是不喜欢礼教束缚的家庭,对宝玉的玩世不恭大加赞赏,这应该是宝玉和黛玉爱情的进一步发展,宝玉他们彼此终于觅的一知音。在所有人都劝宝玉努力学习,考取功名时,黛玉却显示出对功名的唾弃。在她柔弱的外表里面,却带着对旧封建的科举功名的鄙视和唾弃。我最佩服她这一点!
很显然,林妹妹的愤世绝对不适应现在勾心斗角的社会,但是宝钗却可以在现在社会中顶天立地。宝钗虽不是主角,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红楼梦引子]中便可看出,“因此上演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金玉之说,似乎是主线,只是注定“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的宿命。终还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看破的遁入空门”,两皆抛。
宝钗何止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还泪之说引出的是风流孽债,想要免此孽债,须将宝,黛二人分开,宝钗就成了此孽债的牺牲品。在神的眼里,她只是一个道具,神为免此一难的利用品,利用的是宝钗一身的幸福。怀了身孕,便离她而去,就像是被丢弃了一般。不仅是被宝玉丢弃,还是被所谓的神丢弃,利用完了的丢弃品。她为此孽债而生,历经人生沧桑疾苦,终不能得一美满结局。面对命运人是多么卑微!况且是这封建的社会终以微不足道的女子!“花容月貌为谁妍。”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与人为难,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
但是这两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儿,都在当时的社会下,成为悲剧的主角。林妹妹纵然得到了贾母和宝玉的百般疼爱,即使在失去双亲的情况下,还是有人宠着爱着。但最后等到的是病痛的折磨,死的一个凄惨了得!曹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把悲剧赤裸裸撕给别人看。大观园中宝玉疯疯傻傻以为可以和心爱的林妹妹永结连理,却不知道,林妹妹即将离开人世。在林妹妹临终时只有寡妇李纨来看了她,死时,嘴里只说“宝玉,你、你好„„”,我想,也许她以为宝玉是个绝情的,所以说宝玉你好绝情,抑或他们之间的爱情已经超出了世人所想,林妹妹也可能只是想叮嘱宝玉:你好好照顾自己。这里,给人留下无限遐想。
我生来不喜欢总和女孩子一起混得男孩,至少对这类人多少有些偏见,因而一开始也不看好宝玉这个角色。直到我读完红楼梦,他的形象在我心里三百六十度大转变,俨然变成我喜欢的类型。他和林黛玉是书中唯一具有与封建礼教对抗的精神,他们认为人人平等,纵然最后没有和他们斗争成功。宝玉对待亲人,对待林妹妹,对待丫鬟小子,都是关爱有佳。院子里的丫鬟们随时没把他当做主子惧怕,和袭人等大丫鬟们和和气气,亲亲热热。犹记晴雯在被驱逐到家里,他偷偷去看她的情谊。再说林妹妹,她也是真正把人当人看的,虽然骨子里的傲气使得她不像凤姐宝钗一样,人际关系很好。大家只是觉得林丫头多愁善感,不好亲近。但谁又知道正是这个孤高的女孩,拥有的是最先进的思想。宝钗是个很能适应环境的人,对待贾母王夫人凤姐这些身份尊贵的人自然是敬爱有加,似乎她对下人也是没话说的,但她毕竟只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思想自然没有突破当时的大背景。一个简单的例子,香菱想要学作诗,她的才华自然是可以去教她的,可是她却认为。香菱只不过是哥哥买回来的小老婆,没有必要去作诗画画之类的。但是林妹妹不分这些,耐心的教香菱写诗。因此,宝玉和黛玉天生该是一对,就算不能厮守到老,灵魂也是要在一起的。
再来看看当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社会,众所周知,中国有着重男轻女的情节,这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在封建社会。贾母是很疼黛玉,可是,和宝玉比起来,她宁愿牺牲黛玉去救宝玉。贾母是最对不起黛玉的,黛玉在贾家的地位是和贾家其他子孙是同等的,你以为只是因为她是贾母的外孙女么?当然不全是,林家也是当时的大户人家,在江南有着自己的大宅院,地产等。林黛玉到贾家的时候,也把家产带到了贾家。只是黛玉自己是个小心的人,觉得自己寄人篱下,就应该更规矩。她幼年丧母,没有机会像其他大小姐在母亲面前娇惯,有的只是处处小心时时留意,生怕落个什么话在别人嘴里。记得她生病时老是咳嗽,宝钗来看她,问她为什么不要些燕窝来,可以减轻咳嗽,她何尝不知道在贾家一点人参不算什么,但还是怕别人背地里说她事多,宝钗这才知道林妹妹的顾虑,说从自己家给她拿。多么可悲啊!本是林家的掌上明珠,寄人篱下不得不忍着。
最后,我想起书的开头部分那株绛珠草,它只是为了报恩才来到人间的,石头只是个顽石,当然不能完全理解草的深刻情谊。她还了他一世眼泪,得到了他一世牵挂。他和她,会不会在上天再次相遇相知相爱?红楼一梦,醒来,石头和草保持着应该的距离,那距离,刚刚可以相爱。
附上我喜欢的《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 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2011/5/4
第二篇:梦回红楼——红楼梦读后感
梦回红楼
有人曾经说过:《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沉醉于爱情的人读到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缠绵悱恻;热衷于仕途的人读到的是贾雨村的趋炎附势;偏好于事业飞黄腾达的人读到的是王熙凤的机关算尽和探春的精敏能干。对于处于大学生活刚开始阶段的我来说,读《红楼梦》,读到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刚进入大学,我的确感到万般不适应。再也不会有人专门为我准备丰盛的饭菜了,再也不会有人在早上反复叫我起床了,再也不会有人把自己碗里的肉夹到我碗里,而且很欣慰地告诉我:“你吃吧,我不喜欢吃肉。”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大学军训过后我便十分想家,想念家里的亲人,想念家里饭菜那熟悉的味道,甚至想念家里的点点滴滴。为此,我曾经流过最为真诚的眼泪,不仅在脸上,而且在心里。
现在回味那段经历,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人生之中,有些事是必须要经历的。每个人都不可能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总有一天,我们会像丰满了羽翼的鸟儿一样,离开庇护我们的那个港湾,飞向更广阔的天空。《红楼梦》中的黛玉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她的母亲病逝扬州城之后,荣国府收养了她,至此,她离开了生她养她的家。我的思乡之痛比起黛玉来,可能不及万分之一,因为至少我还有着放假就可以回家的信念,而黛玉却只能一直寄人篱下。尽管贾母很疼爱黛玉,让她的吃穿用度一如宝玉,但是这种爱又怎么能和父母之爱相提并论呢?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史湘云。“富贵又何为,襁褓之中父母违。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自幼无父无母,无人真正疼爱。然而,她却有着极其顽强的品格。《红楼梦》中一回“湘云醉卧”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她率真的个性。处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必须学着像史湘云那样,用率真的个性与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大学之中,人际交往是每个人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学会如何与舍友友好地相处,学会如何与同学建立友谊,学会如何让别人认识你,了解你。从而不让自己变成一只刺猬,伤害那些想靠近我们的人。可是,想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呢?因为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宁肯避免与他们交往。相反,我们常对与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相同弱点的人吐露心声。我们并不希望改掉弱点,只是希望受到怜悯与鼓励。《红楼梦》中,宝钗和黛玉都是寄居在贾府,宝钗能够很好地笼络人心,然而黛玉却连别人和她开玩笑都禁不起。其实,这并不奇怪,早在薛家母子刚来荣国府时,薛姨妈就说过,住在贾府可以,但是他们的一切费用都由他们自己承担,所以宝钗在荣国府的顾虑肯定要比黛玉少很多。而黛玉却只能用清高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从而让自己有一个精神的支柱,有活下去的勇气,所以,她往往给人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差异所共同决定的结果。
正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每个人有着自己的追求目标。因此,每个人都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些成林的树木,每一棵树都长得又细又长,为争取阳光,它们尽一切委婉的方式生长。然而生长在田野之间的一棵孤独的树,因为孤独,所以能肆意地伸展枝叶,长得像一把又大又粗又圆的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迁就与忍让,就像那些密林中的树木一样,可是,在心灵的原野上,让我们成为一棵广受日照的大树。在读《红楼梦》时,我不禁把这句话于宝钗和黛玉这两个人物形象联系在一起。“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从宝钗所住的蘅芜院中的摆设以及她常年所食的“冷香丸”可以体会到曹雪芹笔下的宝钗的冷静与从容。她能够顺应时局,见机行事。正如判词中对宝钗的评价“停机德”。然而这一点,黛玉与宝钗不同,黛玉追寻的是自己内心的追求,在她心中,没有世俗功利,有的是对宝玉的痴情,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对封建礼教无声地反抗。一首《葬花吟》唱出了多少罹难者的心声。当别人都在关注枝头的花是如何明媚鲜艳时,又有多少人在意落花的价值?当人处在得意之时,很多人都会来搭讪,奉承,寒暄。而当人处在由盛转衰后,又有多少人会在意你曾经的辉煌,一如既往地对你呢?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曾经写道::“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花开放,带有一种忧伤的美。”我觉得这种忧伤是由于花的每一次开放都意味着凋零的到来。人亦是如此,没有哪个人会一直与成功相伴,凋零在所难免。黛玉能过体味到凋零的花的价值,也体现出了她对弱者的同情。《世难容》中有一句这样写黛玉“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尽管如此,黛玉却还是坚守着自己内心的纯洁,坚持走向完美,坚持做时尚稀少的物种。这种坚持,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一种是终究被发现了珍贵的内涵,被视为珍宝;一种是环境与情境的无法融通,走上死亡之路。可惜的是,发现了黛玉珍贵内涵的只有宝玉一人,最终黛玉还是“质本洁来还洁去”,“魂消香断有谁怜”。
宝钗有着自己的生存方式:迁就,忍让,顾全大局。而黛玉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我不想随意地对宝钗和黛玉两人枉自评论谁是谁非,但我觉得我们可以借鉴她们两人的优点。学会与别人相处时如宝钗那样平和,不至于让别人过于尴尬,而在独处时可以像黛玉那样守住心灵的一方净土,从而不至于让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迷失方向。
成长是一次注定孤独的旅行。每个人的独立性决定了不可能永远有人随你左右。这就需要我们在心灵深处,学着不向任何人寻求依附,我们必须学会自己承担。或许人生就是在这一次次孤独中学会承受,然后在承受中长大的。《红楼梦》中的宝玉,他选择了在内帷厮混,也就是选择了拒绝成长。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曾经热闹非凡的大观园到头来只落得个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大学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同时也是我们真正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加油站。当我们拥有了湘云的宽宏大量,天真率直,有了宝钗的开朗豁达,随分从时,而且有了黛玉的纯洁性情,无功利羁绊的心态,那么我们的大学生活必然会有更多精彩的篇章,更多值得我们深思回味的瞬间。
一次梦回红楼,不仅是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分析,而且是对现实生活的一次思考,同时也是对自己个性发展方向的一次规划。梦回红楼,思索人生哲理,感悟人生真谛。
第三篇:梦回红楼——红楼梦读后感
深夜时分,万籁俱静。我在那灯光下,独自想着那块顽石,想着那些令我梦萦魂牵的红楼女儿。不知不觉,眼前突然豁然开朗,定神一瞧,发现我竟然到了那令我心中无数次向往的地方——大观园。就在这一刻,心中的那份激动早已把这份宁静给打破,于是乎三步并作两步,我来到了门前。
轻轻的把门推开,吱呀一声,开了。所有的一切,竟然还是那么的熟悉。那块历经沧桑的牌匾,那遒劲有力的三个大字,一下子令我心中澎湃起来。思绪一下子闪回到了元春省亲的那个时候。梦中,我仿佛又看到了那华丽的游船,那漂亮的灯笼,那颇有气势的宫廷仪仗队.....泪水早已悄然顺着我的眼睑流了下来。只为元春感到悲哀。的确,身为贵妃的她,有着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有着君王的宠爱,可是我却知道她心中的那苦恼。深居皇宫,到了那见不得人的去处,弄得连自己的亲人都好好见不上面。正是平常百姓之家的那分亲人团聚,竟然不能够享有。这或许弄得她心神憔悴,心中感伤,可怜一好好的女儿,最终将自己的青春葬送在了这里。这怎能让我的内心平静!
继续独自前行。月色洒满在小路上,两边的植物看似长的极为茂盛,有点郁郁葱葱的味道。可是我知道,这个大观园,早已不是当时的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园子了。如今,却是人去楼空,凄惨悲凉。故地重游,虽说是在梦里,可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潇湘馆,三个大字突兀的呈现在我的眼前。幽静的竹林,在这么一个看不见繁星璀璨的夜晚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的令人感伤。林妹妹,你好苦!打小亲自尝遍双亲逝世的苦果,不远千里,来到贾府投靠。可是这里,却丝毫没有给你带来多少欢乐,反而令你生活在无限的忧伤和苦闷里。要不是这样,你怎么会写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千古绝唱呢!你就那样的离想你忘不掉的你的宝哥哥而去,你让他如何的心中怎能不悲恸!你怎能让我,这个普通的过客,不为你暗自落泪!暗自神伤!假如再有来生,我真心的祝愿你和他在一起吧,到时候,相信你的好姐妹,紫鹃,还有无数喜欢你的,支持你的人,从五湖四海,四面八方赶来,为你们送上最为真切的祝福。林妹妹,你定要在天堂里一切安好,好好的活着!不为什么,只为那个肯为你出家当和尚的“无事忙”。
啊!蘅芜院!这是宝姐姐住过的。宝姐姐,你是那样的端庄,身上有淡然的正统气息,你很有才华,甚至是有些时候喜欢帮助人,虽说现世里对你的争议非议很多,可是在我心里,你还是很好的。我在想,假如曹公不安排你,林妹妹,宝哥哥三人齐聚荣喜堂,而是让你去成功的去进宫待选,那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和发展呢?或许,我这样想,是有些自私,可是我不得不承认,还是林妹妹在我的心里稍稍重一些。虽说,你最终和宝哥哥喜结连理,可是我想,你也不觉得怎么幸福吧。你也当然令我感到同情,独守空房的苦楚命运,我很懂。“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身为商门商户的女儿,最终还是逃不过残酷,这是现实的残酷,命运的残酷。或许,“一个是枉自结呀,一个是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是对你和林妹妹,最公正的最为贴切的评论了。我当然也知道,你有那么一个被称作是“呆霸王”的哥哥,家中的烦恼,相信你也一定很困扰,也很无奈吧。
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三个地方。每一个地方,都给我不一样的感觉,不一样的感受。好怀念曾经的热闹啊!怡红院,一定要去看看。这个曾经是整个园子的核心,按理来说,它是见证喜和忧最多的地方。的确,“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应该是怡红院最为顶级的,最为华美的热闹场面了。可是这里,我又不由自主的悲伤起来。宝哥哥,这个被捧做凤凰的人,却在爱情这一方面,是如此的让人不为之叹息。那架子上的鹦鹉,此时正在唱着叫着最为悲凉的歌曲,似乎是在向这个匆匆而来的访客倾诉,又似乎是在为那含冤被逐的俏丫环晴雯哭诉。“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是啊,一场秋风,将所有的欢声笑语,将所有的快乐时光,将所有的美好回忆全部吹散,只留下那一片残荷,林妹妹喜欢的那一片残荷。还有一片荒凉,以及宝哥哥对林妹妹的无限的思念。此时,我有不禁想起了他们二人共读西厢,想起了芙蓉女儿诔,想起了那葬花吟,想起了那“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想起了那个园子发生过的风风雨雨。往事不堪回首,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好想不从梦中醒来,好想重温那一幕幕令我感动的瞬间,因为梦里的大观园,虽说早已繁华不在,却还是那么的美好。真想在里面住一住,体验一下那悲悲喜喜,好像仔细驻足,欣赏一下那角角落落,特有的唯美的风景。我更舍不得离开,更舍不得那亭台楼榭,那一汪春水,那潇湘馆的竹子。
还是安静的离开吧,我轻轻地来,轻轻地走,不带走园子的任何东西,因为她在我心里,依旧是那样的美,美的让人陶醉。
第四篇:《红楼梦》读后感:梦红楼
《红楼梦》读后感:梦红楼
一百个人读《红楼梦》,有一百个人的看法:文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一代名家曹雪琴留下的撼世的不朽传奇,惊叹于他的卓绝的文学才气;建筑学家读《红楼梦》,感叹天文地理无不精通的伟大建筑师对大观园的美妙的设计;历史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败坏,痛快于其黑暗的统治注定了其必将败亡的惨烈结局;自由主义者读到《红楼梦》,读出的是它封建制度、等级制度对人们的压迫和压榨,对生命的不尊重以及贵贱的划分令他们义愤填膺。三百多年前,曹雪芹一手创造了红楼梦的世界,三百年后,我捧着用新技术印刷而成的《红楼梦》,细细研读,依旧能够感受前人在故事中留下的思愁,聆听那隐没在故事最深层的倾诉,毫无间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一个个角色跃然于纸上,不论好的还是坏的,他们都静静地在那个世界里上演一幕幕人生的戏剧,而我,置于一旁,只能默默惊叹着,做一个仰头观望浩瀚星空的远眺者,做着百万读者中的一员,关注着《红楼梦》的辉煌。
《红楼梦》讲述的是一个家族,一个朝代的故事,而曹雪芹偏偏以其中的女子作为本书的主体,细细诉说着家族的兴衰,大大小小的故事。作为主人公的贾宝玉,就是身在这粉红胭脂的队伍中,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位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很多研究学者都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觉得黛玉不是最后的暴病身亡,有可能是投湖而亡。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
宝玉和黛玉最终没有在一起,也许,这种缺憾也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美,这样,也许就不会打扰到黛玉在我们心中的“仙女”的形象。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爱情是美好的,可爱情过后的生活,却依然还要继续。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我们一边感慨着宝黛之间爱情的忠贞不渝;一边痛恨封建社会腐朽败坏,愤愤不平这宝黛爱情的真正凶手;一边惋惜这纯洁高贵、美丽坚贞但却是残缺遗憾的爱情!
从宝黛的爱情上来看,也许我们在惋惜的同时,也在思考着我们现在的爱情生活。轰轰烈烈,誓死不渝的爱情,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靠着这份相互的欣赏与怜惜,共同守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可爱情在时间面前,怎么不低头呢?我们要做到的,也许是要把这份爱情,转化为生活中的亲情,才能让爱人之间的情感延续下去。生活,不仅关乎爱情,美好的爱情只能用来回忆,而最后的亲情,才是我们继续下去的动力。这也许就是让我痴迷,又让我感动,让我难以释怀的《红楼梦》教给我的爱情之道。
第五篇:红楼一梦——《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一梦
——《红楼梦》读后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纵观历史朝代,前尘滚滚、后世硝烟,人之历代经历生存都逃脱不了情感的洪潮。也正因为此塑造出了古今第一奇书《红楼梦》。《红楼》以其独到的文笔刻画出何谓情感的绝响。《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作者曹雪芹。整书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荣、宁两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初读红楼,是在少年时,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只知道随着书中令人怜爱的林妹妹而落泪,空叹世事无常,折煞了一对璧人儿。
此时再读红楼,已是步入社会,遍历人世百态,对书的体味更加深刻:
红楼,作为历史中的一叶典型的情感扁舟。成为了古代情感的终始递接到现代情感的开端,成为了情感史的递接桥梁。现在有多少人都在研究红楼,但是仍然参悟不透其中的高深与妙绝。
读罢此书,我看到了古人对情感的激烈执着、凄怨哀美,在强有力的精神推动下展现了他们对爱情在精神力上的质感。镜中花、水中月,月朦胧、鸟朦胧...他们那种精神上、肉体上的迷离情感,都含蕴着自己的愚蠢,封建思想的禁锢使得他们都成为了爱情的奴隶、历史情感中的悲剧角色。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疏离和冷淡。转身走开,徒留下的却是自己那苍凉、惨痛,甚至是可悲、可怜的脚印。也许爱情的悲剧存在于每个时代。痴也好,傻也好,所有一切的轰轰烈烈和遗憾惋惜都成为了历史潮流中的一点飞灰。樯橹灰飞湮灭般的痴缠恩怨都在历史的前进中被我们叹颂。每个时代都有自己不同的际遇和悲剧,歌功颂德和情感悲剧都是历史中不可少的一个点缀体。〈红楼梦〉在我看来是一部复杂、高深、抽象的文学巨作。书中的痴男怨女都在爱情光芒的笼罩下演绎着自己人生的悲和喜。然而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悲剧,只是情感悲剧的方式会过去,可是情感与悲剧却不会流失,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空间,也有自己的情感悲剧与体验。转眼看看我们自己,也许我们也有自己的悲剧历史可以观看,也许在发生,也许已经发生,只是我们都没有完全的看到红尘中情感悲剧的颗粒的漂移。
纵使黛玉和宝玉生存在了一起,但是也许他们过不了历史考验的每一天,在不同的历史角度观看也有着不同的结局。注定在一起的情感也许是在给予机会给他偿还,缘分就是这么微妙不可言,无论前生前世是谁欠了谁,今生今世是谁来报答谁,情感的冲击和铭刻都是人生中不可磨灭的烙印。
《红楼》一书。文中语言的精细、优美、哀怨,让我们不但体验了书中人物的凄凉与哀伤,也让我们体验到了文中描绘景色的华丽唯美和书中字里行间的古典美。或许也正是这些奇妙的文字,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芳百世。